下面这些供您参考:(临时剽些资料,权作摇旗呐喊之势)1、航海技术:在汉代我国航海技术已经成熟。它的标志是能造成高十余丈有三层楼的高大“楼船”及类型繁多的各种船只外,还有很多发明创造,如桨、橹、船尾舵、风帆等船舶推进工具的日益完善和广泛使用。·橹被置于舷侧,手持橹柄,来回摇动,对舟船起连续推动力,这是汉代船舶推进工具中划时代的重大发明。橹后来由置于舷侧逐渐演变到置于船尾,不仅能起推进作用,还可操纵船舶的转弯,调整方向,控制航向。由于橹结构简单,一器多用,至今仍在起作用。橹是中国对世界造船与航海技术上的突出贡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舵的国家。舵的发明和使用是我国造船与航海技术上的重大成就。舵至迟在东汉已发明并使用,1955年广州出土的陶船模的舵尾就有一支早期的船尾舵。舵面呈不规则的四方形,面积较大,舵杆以十字形结构固定,从船尾斜伸入船后方,舵杆顶端有一洞孔,用以安装舵把,转动舵把可使舵面连轴转动,可以自如地调节船只行进的方向。这是航向操纵工具的重大革新。·汉代,我国使用风帆的技术已经成熟。秦汉时期,我国早已能凭借季风进行大规模航海。风帆的结构和驭风技术最晚在东汉已经完备了,东汉丹阳太守万震著《南州异物志》,叙述了当时南海航海者的风帆驭风技术。海船在驶风航行时,随风向的顺逆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帆位布置。这种方法现代木帆船还在使用。船工有“船驶八面风”的说法。也就是帆船要利用各种风向来驭风航行。八面风指相对于海船航向的八种风向,即顺风、逆风、左、右侧风(即左右横风)。·船舶的动力问题解决了以后,同样重要的是航行方向问题。这个问题又可分两个方面,一是掌握航向,一是辨别方向。掌握航向靠舵,我们知道帆船非有船尾舵不可。在我国,汉代陶船明器(广州汉墓出土)上的船尾舵,可以明显地看出由“梢”发展成舵的迹象,它标志着当时船尾舵的出现。至于用辨别方向,那更是我国航海技术的突出成就。航海船舶沿海岸航行,不需要辨别方向的仪器,老舵工熟悉沿海岸水域的海水深浅,看海岸远近趋深避浅。另外就是天文航海技术,主要是指在海上观测天体来决定船舶位置的各种方法。我国古代出航海上,很早就知道观看天体来辨明方向。西汉时代《淮南子》就说过,如在大海中乘船而不知东方或西方,那观看北极星便明白了。·再提下航海技术。三国时期吴国海船航行到南海一带去,有人写过《南州异物志》一书,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在船头上把一木片投入海中,然后从船首向船尾快跑,看木片是否同时到达,来测算航速航程。这是计程仪的雏型。一直到明代还是用这个方法,不过规定更具体些,就是以一天一夜分为十更,用点燃香的枝数来计算时间,把木片投入海中,人从船首到船尾,如果人和木片同时到,计算的更数才标准,如人先到叫不上更,木片先到叫过更。一更是三十公里航程。这样便可算出航速和航程。2、造船技术:秦汉时期相当规模的造船基础,为以后唐宋时期我国远洋帆船的高度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如横隔舱造船结构的重大贡献等。·广州秦汉造船工场遗址的发现,似乎更加足以证明,在历史上我国船工很早就利用船台造船,利用滑道使船舶下水了。·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特点,是能创造出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地理环境、各种不同性能要求的优良船型。例如,周代的方舟,是一种双体船。战国时期有舫船,也是两船并连在一起的双体船,不仅能提高稳性,更便于装货载人。汉代的楼船非常高大雄壮。三国时期海上大船长二十多丈。晋代卢循作八槽舰。南北朝时期祖冲之作千里船。唐代有海鹘船,又出现新型漕船叫歇支江船。宋代最大的车船(桨轮船),长三十六丈,宽四丈一尺。明代有郑和宝船,还有两头船、蜈蚣船、连环舟、子母舟以及其他新型船舰。连环舟分前后两截,前截冲炸敌船,后截脱环驶回。·横隔舱的造船结构,1974年湖北江陵出土的船模上可以看出,船的甲板下在前、中、后建有三个舱。船首舱多作储存帆、缆索等航海工具物品之用。船尾舱多作为厨房。此外还有七个正式舱室供使用。它们把船体分成几个严密的分舱(船舱),这就是用横梁和隔舱板形成的分隔舱结构造船技术。船在航行时,即使有一两个船舱受到破坏进水了,水也不会流入其他船舱中,船也不会马上沉没。隔舱板与船壳板紧密钉合,缝隙处以桐油灰密封,船体被加固,在大风大浪中航行增加了船舶的坚固性和行驶的安全性。横隔舱的造船结构,是我国造船技术的重大发明。后世造船,船体不管如何分舱,但都沿用了中国古代造船借分舱抗沉和加固横向强度的设计原理。·我国古代船舶有很好的性能,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快航性。能充分利用风力,船体吃水又浅,阻力小,所以快航性好。第二,抗沉性。我国古代船舶的抗沉性是世界闻名的。有人认为晋代八槽舰就是八个不漏水的舱(水密隔舱),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明,但是当时的确已经具备制造水密隔舱的条件。许多外国朋友提到中国船,就要称誉中国船的抗沉性和水密隔舱(一舱两舱漏水,不至于全船沉没)。而西方到十八世纪才有水密隔舱!第三,适航性。我国古代的船舶船型众多,多能因地制宜。各种不同船型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地理坏境。例如北方沿海多沙滩,我国船工就创造了平底沙船,少搁无碍。不管顺风逆风,甚至逆风顶水,也能航行。至于各水系的内河船,适航性能好的也很多。第四,稳定性。3、战船技术:从秦汉到明代,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我国古代战船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水军战船数量多,舰队规模大,汉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率部队分乘两千艘战船,进行水上作战。三国时期,东吴水师拥有战船五千艘。·其次是大型主力战舰屡有创新。汉代的楼船高达十多丈,船面上建楼二层到四层,每层外面都环有三尺高的女墙,掩护士兵作战。大型楼船可载将士一千人,东吴的楼船可载将士三千人,宛如水上高城。据《晋书》记载,西晋建造的战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第三是战船分类越来越科学。根据不同作战任务的需要,把战船进行分类:大型楼船是水军主帅乘坐的指挥船;运送士兵率先登陆抢战滩头阵地的船称“先登”;船体狭长、专门用来冲击敌方船队的战船称“艨冲”;侦察敌情的船称“斥候”;轻型快的船称“赤马舟”;防御设备比较好的船称“舰”;小型战船称“艇”;比楼船稍小的船称“斗舰”;四周有女墙防护、桨手多、航速快的船称“走舸”;装有冲角、用以撞击敌船的船称“突冒”等。战船进行科学分类后,既使战船将士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又利于相互进行协同作战。·第四是兵器装备逐渐更新。早期战船只装备刀、矛、弓、剑、戈。秦汉时期增加了弩。东晋前后的战船已经安有拍杆。
阅读全文

小兵废话:淅淅沥沥的雨好像想整个夜里都下个不停,小兵嘴里嘟哝着他内心才清楚的诅咒,浸湿的衣甲似乎有着巨大的魔力,将那些冰凉刺骨的感觉夹带着诱人的困意源源不绝地向他袭来。小兵觉得这种折磨有些让他无法忍受了,他很想发泄一下,至少能舒展下已经麻木的身体,哪怕只是暂时离开下那令他厌恶的草丛,湿漉不堪的,土腥扑鼻的草丛。可他不敢,因为他们队长的命令和当时那凶狠的神情。“你们所有人都必须给我趴好、藏好了!谁敢乱说乱动,让目标发觉了,给跑了的话,哼哼!军法该怎么处置,你们是清楚的!”小兵就很清楚,前天他们挠钩队的一个兄弟就因为当逃兵,被抓回后处以了锯首之刑。没错,的确是锯刑,大铁锯来回锯了十几下才将那个可怜的脖子给分开,据说是因为那个脖子太短,不太好锯的原因,那惨厉的声音和模糊的血肉现在一想起来,仍就让他浑身寒战。小兵的脖子就挺长,队里的家伙们常常取笑说像个鸭脖子。不管是鸡脖子还是鸭脖子,能安全地长着,能将身体和脑袋顺利地连着,这才是最最关键的。小兵其实并不小,相反在队中他算是老兵了,当然他也不老,具体多大了,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好像在他第一次上阵的那年满十八了,对那次战斗他一直有着很深的印象,甚至有些怀念。对这点小兵常常觉得自己就像女人,老是不可救药地回味着过去。没办法,那种庞大的阵势和伟大的胜利在后来的日子里就再没有出现过。他常常听当官的把那次战斗叫做什么赤壁之战,他一直怀疑他们是不是搞错了,因为他记得很清楚,那地方叫做赤鼻,而不叫赤壁,但他从来不敢纠正对方,谁叫他是小兵呢!那次战斗之后,很多将军们出了名,发了财,升了官,并成为更大更了不起的将军,就连他的几个同乡,一起参军的同乡都升了职,而他却什么也没有捞到。小兵认为这很不公平,记得当时在那个通红、炽热的江面上,满眼四处都飘浮着死尸残旗、船骸断桅,还有那些哭爹喊娘的敌军士兵在水中扑腾,在火中挣扎,就好像小时候家中水缸里的葫芦瓢。可偏偏分给他们的任务是在向北的大道进行伏击,原以为收拾这些向北溃败逃窜的家伙们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惬意的事情,可没想到的是,刚才在水中还起伏不定的葫芦们一到了岸上都变成了红眼的恶狼,尤其是那些骑在马上的,他们挥起的战刀带着嗖嗖风声,这种让小兵恐惧的呼啸劈砍,很快就将小兵他们的伏击圈冲得七零八落,事后小兵才知道倒霉的他们遇上了敌军精锐中的精锐:虎豹骑!结果他们伏击队不仅没能成功歼敌,而且自己倒是损伤大半,对那些战场上四处丢弃的财物,小兵原打算好好挑拣一下的,可这个结果让他计划落空了,因为他首先得捡好自己的命。小兵是想捡好自己的命,可在那个血肉横飞、险象环生的晚上,是没有那么容易的。就象世上好些事情,并不能光凭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一样,还得有点什么其他方面的事情发生才能让想象成为现实。对这个涉及辩证与唯物的高深道理,小兵的素质基础决定了他的理论高度,当然他还是隐约的明白了一些,现在的话就叫做朴素。譬如小兵虽然当了这么多年的小兵,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但他渴望不再是普通小兵的想法,渴望天天有肉吃、出行能骑马、睡觉有女人等等之类的想法,却从来没有断绝过,但这一切在他看来美好的想法仅仅只是个想法而已。就像他在一次梦中依稀觉得自己成了一位将军,到底是多大的将军小兵并不清楚,清楚时的是他当时的威风,他甚至还很蛮横地臭骂了他的队长,看到队长那个瑟瑟可怜的样子,当时他感觉到了什么叫做得意。可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呢?梦醒之后,真正瑟瑟发抖、可怜兮兮的人还是他自己,失落的小兵心里在盼望着,盼望着奇迹,一个类似在初战夜晚所发生的奇迹……眼见四周那些被刀锋劈砍出来的森森白骨和模糊血肉,小兵真的感到恐惧绝望了,觉得自己就像掉进狼群的羊,可就在他正盘算着逃跑和装死那个更能保住小命时,他忽然感到了一丝异样,在敌军的侧翼出现了很大的骚动,而红眼狼们似乎想抵抗什么,但又顶不住,骚动象波浪一样,很快就传到了小兵所在的阵中。小兵忽地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撼了,他觉得这就像奇迹,只见一群群手持盾牌朴刀的家伙们,呐喊着从身后、从侧翼冲出,直奔那些让小兵和战友胆寒的铁甲骑兵们杀去,经过一阵钢刀对砍、铁枪互刺的厮杀后,战线向前推了,小兵和他的伙伴们则成了躲在后方的看客。看着这些衣甲装束既不同自己也不同敌军的校刀手,他除了惊讶更觉得羞愧,同样是俩脚站地的步卒,一个能让敌军铁骑退却,而另一个却成了垂死挣扎。随着两侧战线的挤压,敌军渐渐地被封住了,当一个斗大的“关”字军旗出现后,敌军像中咒一样,彻底绝望了。因敌军放弃了抵抗,两边便各自整理队形对峙,喧嚣的战场也渐渐平静下来。由于小兵和他所在的队伍实际上是在阵后,阵前发生了什么他不清楚,但接着的事情他到现在也没想明白:校刀手们忽地闪出一条长长的通道,并仔细地将小兵他们的队伍隔在外面,听任刚才还在拼命厮杀的敌军快速逃离,直到那些“曹”字军旗渐渐隐没远去后,这些校刀手们才收拢队形。望着这一幕的小兵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但他心里首先想到的却是高兴,为自己还活着而高兴。在两军各自撤开时,小兵很想对那些救了自己命的家伙们说说话哪怕是一句谢谢,可他没有说,倒不是什么大恩不言谢的缘故,而是他发现对方个个脸上都挂满了冷漠和不屑,尤其是那些“吴狗”、“鼠辈”之类的挖苦嘲笑深深的伤了小兵的自尊。就在小兵心情复杂地回望战场时,他猛然看到在那面迎风飘扬的大旗前有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以及他的火红战马、偃月长刀……小兵忽然明白了,奇迹是神仙才能创造的,而刚才发生的奇迹,就是旗前这位战神创造的。又有一冰凉的雨滴顺着发梢钻进了背心,刺冷的感觉又将小兵拉回现实,期待的目标还没有出现,这折磨人的伏击任务自然还得继续。在历经多次战火的磨练后,小兵也随之明白了许多的事情,例如生与死,友与敌,同时他也越来越喜欢思考,思考这个让他越来越弄不懂得世道。例如现在他就在想:难道敌人与朋友就真的没有什么分别吗?难道战神也会被击败吗?可是事实的确就是这样,出发前的命令说的很清楚,命令他们铙钩队和一营刀斧手在此地埋伏,务必擒拿蜀将关羽!小兵还清楚记得就在一年前,大家似乎都很仰慕这位被小兵视为战神的关将军,虽然不是他的部下,就连军营中的那些将军们也有这种想法,有好几次在与北面的曹军作战时,都因为得到了关将军的支援才得以获胜,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身边有这样的朋友而不是敌人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后来听说关将军准备乘胜北伐,小兵感到格外高兴,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处在安全后方了,就不用天天提心吊胆上战场了。为什么要打自己的朋友呢?而且是和自己的敌人合起来打,这里一定有什么问题?小兵被这些思考搞得很困惑,更困惑的是关将军居然被打得大败,败得一塌糊涂,败得据说身边只有百十号人了。心中的战神会落到这种地步,小兵感到既失望又恐惧,不是对这个结局,而是对这个世道,没有了友敌的分别就等于没有了道义,没有了战神的力量,那这个世道还有什么秩序。忽然小兵想到了那威风八面的战旗,赤红似火的战马,寒光如月的战刀……继续等待吧!望着远方的小兵对自己喃喃说道。冷雨依旧,黑夜漫漫……
阅读全文

云之梦魇(二)    一切均按照计划进行,一阵乱箭后,一百五十余飞彪骑分三批封头断尾,呼啸而上,在突如袭来的箭雨之后,对方死伤一大半,可并没有慌乱溃逃,相反在短暂的观察后,他们纷纷抽刀亮剑,催马迎战,双方立刻就绞杀成一团。但结果证明开始的担心是完全有必要的,在占尽人数、地形、时机等优势的情况下,敌我伤亡比例居然会有1:5。我用枪缓缓刺进最后一名在地上垂死挣扎的白骑护卫的身体后,从枪头传来一阵阵痛苦的抽搐,当这种感觉渐渐平静时,我忽的拔出铁枪,目光投向我真正的目标,这位北军之魂发髻散乱,身中数箭,在他的附近少说倒下了二十名骑士尸体,唯一没变的是那种让人眩目的眼神。“公孙越!我们奉董太师之命,在此候驾……你自尽吧!”“哈哈!大丈夫行立于世,竟不敢报以真名,可怜、可怜……咳咳。袁氏走狗们,我命在此,有胆者就尽管来吧!”多少年后我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是胆怯还是老练,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了,反正我没有与他交手。当我挥枪向前时,七十支羽箭已经将他连人代马射成了箭垛。收队后我走在最后,因为有件事必须去做,否则我会疯的。“你听好了,我名叫赵云赵子龙!”用脚将这具尸体勾翻身,可他那已经凝固的,挂着嘲弄冷笑的表情深深刺痛了我,一阵酸楚隐约涌了起来,随即用手抚合他的双眼。除了一些文书外,在他的身上还找到了一块云型玉佩,把玩手中有种温暖滑润的感觉,于是我将它收进了自己的怀中。是夜,在冀州城的幕府中,气氛却是极为紧张。车骑将军袁绍,一袭锦袍身形魁梧,非常焦躁的在案头徘徊,身旁的几位心腹却是争论不休。原来率兵东讨青州的监军沮授送回一个非常震惊的消息:公孙瓒所部在丹水大破黄巾军,仅俘获之众就有数万余人,实力大增。郭图望着来回不定的袁绍,忍不住地说到:“主公,其实也不必担心,方才来人不也报了吗:没有一人活命!何况我们是以董卓所部之名……”“哼!你以为对方就会那末蠢吗?”说这话的叫审配,说完他十分鄙视的望着郭图。这时在审配身旁的逢纪缓缓说道:“在下看来,论形论势,我们与公孙一战是在所难免的,他在北方称雄多年,南下冀州只是迟早知事。这次来使协商划分边界事宜,也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而且所来之人你们不也领教过吗?不仅富有谋略,主要是极具治军之道,先除掉此人,就等于先断敌一臂。”“是阿!道理正在于此,如今冀州初定,人心不稳;青州之战还没有完全结束;加上这乡野黄巾、黑山张燕,可以说是强敌环视,现在就与公孙的燕代铁骑开战,有必胜的把握吗?另外关键是打乱了我们的先东后北的计划部署!”审配的这番话引得袁绍长叹一声,当初沮授临行的话不就是这么说的吗!冀州之众,威震河溯,举军东向,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公孙必丧;……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以此争锋,谁能敌之!而且一旦这袭杀使者的事情泄露又一定会有碍自己非常看中的名声,公孙瓒现在实力大增,军中士气旺盛,而自己的骑兵精锐颜良所部又随长子袁谭、监军沮授东征青州,一时恐怕难以回援,一旦开战胜负如何的确难料。想到这他望着一位一直沉默不语的老者,“田丰,您有何高见?”“回主公,公孙与主公并雄北方,我们卡住了他的南下扩展,他则拖住了主公后部;我们积蓄精力时,公孙不也一样吗?所以在下认为与其相战,不如早战。至于主公担心的兵力问题,我们何不用鞠义所部呢……”……直到深夜这种争论才结束。当然最后的会议结果如何我并不知道,但我知道一早从将军府中派出了许多身负将令的轻骑兵,飞驰出城。这种现象几乎就是大战之前的动员令。我很关心的升赏令却迟迟没有动静,这种事情已经有三次了,我真想找人聊聊,可唯一的朋友高览又不在,下午悻悻的我在营中独斟独饮,不记得多久后,渐渐恍惚了……来吧,噩梦!……热情澎湃的大海,疯狂的撞击……欲火势无顾及的掠过那美丽的山峦与沟豁,天籁般的呻吟让人觉得一切都在扭曲……冰凉的刀锋转瞬之间到了眼前……
阅读全文

词牌名称由来简介沁园春:起于东汉时期,汉明帝的女儿被封为沁园公主,她的一个园林就叫做沁园,后来的文人就将沁园作为一切公主园林的代称。乐府的乐工们因此作“沁园春”曲调,并由词家填词。采桑子:来源于汉乐府的采桑曲。清平乐:清乐、平乐都是汉乐府的曲调名,但是该词牌只是借用其名而已,据传李白首作的《清平乐》才是本词牌的来由。蝶恋花:本是唐代教坊曲名,据传是取《乐府》“翻阶硖蝶恋花情”为名,宋代改为词牌。菩萨蛮:原为唐代教坊曲名。据唐代苏鄂《杜阳杂篇》中记,此调始于唐大中年间,当时有女蛮国进贡,装束都是高高的发髻,戴着金饰的帽子,挂着珠玉项圈,称为菩萨蛮队。当时就有人制成了《菩萨蛮》词牌。西江月: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因李白《苏台览古》中“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而得名。满江红:唐代教坊曲,原名《上江红》,又名《念良游》。卜算子:唐代的骆宾王在作诗时喜用数字,人称为“浦算子”,据说就是该词牌的来由。浣溪沙:原为唐代教坊曲,相传以西施浣溪故事而得名。念奴娇:念奴是唐代天宝年间的有名歌女,后人因此作词牌名。渔家傲:宋代新制的词牌。因晏殊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故取为词名。十六字令:出处不祥,但它是所有词牌中字数最少的小令,以其全词字数为名。如梦令:原为唐庄宗作,原名《忆仙姿》,宋苏轼嫌其不雅,同时因其词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花落烟重”句,所以改名为《如梦令》。木兰花:确切说应该是《减字木兰花》,原为唐代教坊曲,后从原曲中的前后句中减字而成。浪淘沙:首见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后来被南唐后主李煜改为词牌格式。水调歌头:据宋代叶廷珪《海录碎事》,相传隋炀帝开凿运河时,曾自制《水调歌》。该歌曲数目众多,《水调歌头》就是截取水调歌的开头部分而制成的。词起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明,清代曾经又兴旺过。词牌名称繁杂,还有许多如忆秦娥、红娘子、扬州慢等,在下不知,希望能有人补上。
阅读全文

关将军提到的宗亲斗争,认为这也是曹魏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下不同意此点,虽然曹丕在即位之初是除掉了一些异己,可这些人并不是曹魏集团的柱石,所以我承认曹魏集团有过内部斗争,当这种斗争一未伤筋,更未动骨,就谈不上什么灭亡的必然原因。至于司马集团的上台,那是形势使然,曹操看的再远也不可能看到三代以后的事。相反曹魏的宗亲衰落是由于强枝弱干的失误造成的,如曹仁,夏侯敦等有军事/政治能力的都被派往前线,成为类似藩镇诸侯的地方大员,渐渐淡化了于中央决策层的联系,给了司马氏进入权力核心的机会。当然前提是在后来曹魏的子孙也太不成气候,加上外部的形势需要一个能力超人的权臣来主持大局。曹操文功武略俱佳,自然能驾驭能臣,独操权柄,而其子孙就没有这个本事了,可这也怪不了曹操啊,您说是不是?
阅读全文

关于蜀国的五虎上将倒底是谁,应该从蜀军的建制来看。由于蜀汉的军事力量在三国中最弱,所以它在前期没有象魏、吴那样分为中军、外军(或者说是中央军、地方军),它全是中央军,后来刘备称汉中王,才在诸葛亮的策划下正式自己军队的建制。蜀汉的中央军分为中、前、后、左、右五支,这时候除中军是严格意义的禁卫军外,另四支军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外军。在军事建制上这五军是有所不同的:首先设立军师将军,它是全国全军的最高将领,类似大元帅之职;中军最高将领为护军将军,以下设监军、军师、护军、领军、典军、都护职位,各一人;前、后军的最高将领为前、后将军,下设护军、监军、军师、典军、领军各一人,统领部分军马;而左、右军的最高将领是左、右将军,下仅设护军、监军、都护职务。可见这五军的军力是不一样的,但都是刘备极为信赖的心腹之人才可领此职务。从三国志中能看到是这样委任的:护军将军:法正(同时兼任尚书令)前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而人人称道的赵云的实职是中军护军。至于他的征南将军、镇东将军那是后来才委任的。而魏延却是例外,他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即委任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并领汉中太守。可以说他是蜀国的外军将领,但极为刘备所信任。当时许多人都以为刘备会把汉中要地交给张飞,连张飞自己也是这样认为。从刘备的倚重和信任这一点来看,说魏延是五虎将之一是没错的。综上所述我认为正确的五虎将应该是:法正、关羽、黄忠、张飞、马超。(杂家杂谈,诸位以为不同尽可一笑置之!)
阅读全文

首先是“远”,这个是技术方面的,在动力方面,在汉代就已掌握了风帆技术,而且能做到“风行八面”,这就说明并不一定需要完全吻合的顺风。至于关于航向、测速等问题,早有船舵和人与木片赛跑的方法解决。当时也具有适合远航的船体结构造船技术。也就说就“远”而言是可行的。然后是“征”的问题,即军事力量的方面。这点也可行。孙权水军中有的大船可以载人3000左右,而其水军规模至少有5000数量,若出动50000人马,约需舰队200余艘,这点对孙权而言,轻而易举的事情。友人说道给养、淡水问题很难解决,其实我看这有点替古人担忧了,因为果真如此,那他们去台湾是如何办到的呢?何况去辽东的航线,孙权水军早已掌握,另外要注意:到辽东可以不是直达,中途是可以解决补充的。第三,是到了,能否赢的问题。这点可能有人会提出三国志中薛综谏孙权的事情,其实仔细看,会发现薛的话里并没有否认取胜的可能,相反仅仅是说胜利的价值不大之类的。我的想法是如果是征伐,应该可行,如果是准备灭亡对方,则有些勉为其难了。第四、意义与价值。应该说还是有意义的,起码在军事上开辟了第二战场,能有孙权急需的马匹、兵员的补充,还可以骚扰曹魏的后方。当然这个计划最后没有得以实现,主要还是由于孙权的内部一直就不平稳,以及他在长江防线的正面压力太大的缘故。
阅读全文

对赵云第一的说法,双手反对!1、当年赵出道时,大战文丑5、60回合不分胜负,后因为赵的援兵来了,文才“拨回马去了”。可谓是全身而退,毫不畏惧。而在黄河延津渡口,文丑却是在自军大乱的情况下,“挺身独战”,先后箭射张辽,战退徐晃。而文丑是被关羽“暗杀”的!这里没有多达可比性,但徐晃却实实在在的和关公大战过,不分胜败。何况关自己不也对张飞说过“张辽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吗,以他那高傲的性格,应该没有多少水分。2、在官渡时,张辽VS张合、许储VS高览,4、50回合未分胜负,在随后的汝南之战中,赵云曾经与许储战了三十合,不分胜负,只是后来因为受到关、张的两路夹攻才“远到而来、不能抵挡”;接着他又对战张合,约三十合后,才击退对方。可在长板坡时,赵云又碰上河间张合,结果是“战十余回合,云不敢恋战、夺路而走”,呵呵,什么夺路而走,分明就是落荒而逃嘛!这点他比上文丑!一胜一负,算是平手了。张合在瓦口关曾大战过张飞,连后来孔明都说过张飞战张合,人皆惊惧。可见张飞、张合是一个等级的,后者最多也就是略输一点。至于高览被赵云挑于马下,因言语不详,我在此持怀疑态度:很有一种可能,就是赵云与高览早就熟识,(都在袁绍军中)高是被赵暗算的,就象他的同事们被关羽咔嚓一样。3、以马超来参照,他二十合击败张合,一百三十合战平许储,三百多回合战平张飞。以吕布来参照,许储曾经独战过吕布约二十合,马上典韦就去帮忙,但仍未取胜,只好不顾脸面的上演群殴;而张飞却是独战吕布五十合,而且没败。这就说明了吕布至少不比马超差,马超又略强于张飞。所以小结:(吕布)》(马超=颜良=文丑)》(张飞=许储=典韦)》(赵云=张辽=关羽)》(徐晃=张合=高览)所以总结:(赵云排第一是没有道理的!是不符合事实的!)其它的人物就懒得说了,希望堂主勿怪,俺下不为例,呵呵。
阅读全文

云之梦魇   看来我的估计的却没错,这几天军营各部一片忙碌,整训操练、补充新兵等等,好在我的飞彪骑士们都属于老兵,没有太让人操心。晚上从高览的口中得知这次我们将被编为右翼部队主要任务是包抄敌军后路,这就意味着将有可能被敌切断,成为一支孤军,尤其对右翼主将淳于琼的统军能力,高览是心存担忧,但我却很兴奋,因为也只有这种情况才能有立下奇功的可能。初平二年冬季,汉蓟侯奋武将军公孙瓒出大军八万南下,目标直指冀州,同时其弟渤海太守公孙范也举兵呼应,兵锋甚劲,一时间所过乡县郡城纷纷迎降。冀州牧袁绍一面急调鞠义所部出战,一面令沮授、颜良率兵敌住渤海方面,同时自己的主力部队分三路北进。鞠义与公孙前部军队交战过二次,均大败而回,在与后面袁绍主力回合后,沿盘河布防,这样做的目的是盘河以南一马平川,一旦公孙骑兵顺利渡河后,将对于以步兵为主力的袁军造成更大的威胁。而公孙瓒看到袁绍主力已出,也命令其他各部向盘河集结,他认为目前自己的优势完全可以一举击败对手,而不必按原定的与公孙范军合击计划。从接到出发命令到今天,我们已经行军三天了,我们骑兵为前锋,后面是长长的步兵队伍,白天远远望去就象一条巨蛇,后部是辎重粮草车仗。到了晚上宿营时,又传来加强岗哨的命令,当夜忽来一场暴雨,风雨之声,让我没法平静,一面盘算着交战的日期,一面又在暗自祈祷,希望自己能有个好运气。这时进来一名卫兵,让我立刻赶到主将军帐去。……难道是命我部偷袭,不对阿,距前线至少还有俩天路程啊;让飞彪骑去作为前哨似乎也不可能,……,思量中我踏进大帐。发现帐正中站着一位年青武将,面容英俊,神色傲慢,似乎有些面善,只是一时间有些想不起来了。“子龙啊,这位是主公的二公子,快来参见!”高览这句话让我忽然记起来了,他名叫袁熙,有一次阅兵时他与主公袁绍在一起的。“末将赵云参见公子!”“你就是飞彪营指挥赵云?”袁熙他说话时的口气和上下打量的目光让我很不舒服。“正是!”“好!从今天起你部听我调遣,明天不必随队前进了。”“不随队?那……难道我们不去前线了。”“是的,我另有安排,你现在就可以回去准备,明天一早就随我出发。”当我疑惑、求援地望着高览时,见他也是一脸的无奈,并从我扬了扬手中的命令,看来这是没法改变了。忿忿的我一路踢着石子回到住处,路上了解我心情的高览曾赶上来告诉我一些内情,原来是让飞彪骑随袁熙去迎亲娶媳。“子龙啊!我知道你的,其实这次同主公的三公子出行,是好多人想都想不到的机会呀!”“高大哥,此话怎讲?”“你想,象你这种本事,屡次不得升迁,原因不就是你与主公的近臣们没有交情吗?哎!也都怪我没什么能力帮你。”不错,我是出身寒门,不认识什么权贵,但是我一点也不稀罕这种结交亲近。在夜梦中,能隐约听到帐外狂风的呜咽,它似乎在向我预示着什么。
阅读全文

云之梦魇夕阳斜照,山林生辉。一条沧桑古道蜿蜒远方,除了阵阵秋风让人顿生寒意,一切似乎都是那样的寂静。“景致很美,他埋身于此,也算死得其所了。”我喃喃自语同时也奇怪自己此时的心情竟能如此的平静。回首瞧瞧手下,个个都是凝重的神情。这些飞彪骑个个都是十里挑一的,不仅仅弓马娴熟,彪悍勇猛,更主要的是他们都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所以在军中均以能入选飞彪营为荣。能让他们紧张的任务还真不多,也许不能说是紧张,但如此重视的情况的确少见。说实话,我并不奇怪他们的反应,当我接到命令时也是心头一惊,又想起前天的那一幕。那天下午是阳光明媚,我代着手下进入军校场,例行骑射演练。却发现主场围了许多兵卒,不时传出阵阵叫好声。只见两骑正在厮杀,其中一位我认识,是张合将军,虽然军中都传河北勇将首推颜良,但我一直认为张将军才是真正的大将之才。另一位却不认识,他面目坚毅,枪法很好,是那种特别刚猛的路数。“那位是谁啊?怎么从未见过此人?”我问了问身边的校尝士兵。“听说叫公孙越,北边公孙瓒的使者,与张将军一见如故,都是好武之人,这不,较量较量,刚才还比过骑射呢。”“结果如何?”“说了你都不信,张将军输了……”就在我正准备更仔细地看看这难得一见的场面时,几名幕府骑士冲了进来,“二位将军少歇!公孙大人,我家主公有请。”他们一行匆匆而去了,可我还在暗自回味着:公孙越,公孙越。“来了!他们来了!”“二十五、二十六……共有二十八人!”手下小小的骚动打乱了我的回忆,其实我在他们嘀嘀咕咕之前就看清楚了,只是不愿过早流露出自己那渐渐兴奋的心情罢了。目标都骑着一色的白马,体形俊美得让人很羡慕,其实就算我没见过他,但凭那威武从容的气度我也能一样认出来。北军之魂!真的,和北边打过交道的人都是这么品论着他,我想我现在渐渐得有些相信了,这些想法让我的体内的一种东西在加速、在燃烧。“现在这世道,要抓住一切能证明自己的机会,因为这真正的机会并不多,而这里面最直接就是干掉那些已经证明过自己的人!”高览,我的主将同时又是我的好朋友,他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是啊!机会来了!真的来了!
阅读全文

请注意一点:战争在结束之前只有利益可言,而无胜败之说。谁也不会在一边发动战争一边想着如何战败,他们都志向取胜。而有些人往往以事后的实际情况来狡辩,这是不公平也不合理。事后诸葛亮的聪明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具体地说赤壁之战,曹操建安13年秋南征刘表,闪击刘备,降伏刘综,得荆襄,收军众。仅论荆州服从之功就封侯15人。这一切都是在短短的几个月完成的,可谓是一气呵成,势如破竹。刘备此时则如丧家之犬惧缩在夏口,奄奄一息,连诸葛亮不也说:事急请求救孙将军。所以才有了孙刘联军并力合抗曹操的局面,最后曹军在赤壁被火烧战船和辎重,不得不退兵。虽然事实上是曹操败了,但论当时的局面,任何人都不会就此住手。首先论形势仅存孙刘不服王化,马、韩、刘樟当时是臣伏的(刘璋甚至谴兵给军),剿除他们就几乎是统一大业告成。何况以天子名义征讨四方,出师有名。二、刘备当时几乎已是山穷水尽,不趁此机会灭掉这一心腹之患,难道还等其养精蓄锐东山再起不成。从这点上看曹操并没有任何轻视刘备的意思,恰好相反如他论英雄时的看法,他很重视。从他的进军路线可以看出,他是一直在追击,目的就是不给对手任何喘息机会。关于孙权的掺入,其实这并不意外,唇亡齿寒的道理不仅孙懂,曹操肯定也懂。先发檄文不过是对孙前期观望态度的试探,在他当时的战略部署上灭刘与灭孙是一个整体计划,否则他在13年的玄武练水军给谁看。战车已经启动,对手又都是既定好的目标,这正所谓“毕其功于一役”。三、所谓水土不服、粮草不济等问题,不过是孙刘两家给自己打气的口号而已。仅在追记刘备时就至少夺了辎重车辆数千,而新得的荆州军队应该不会有什么水土毛病吧。而后方问题,如果非要说曹操不稳,那孙权也得说不稳,因为到建安21年,孙还在忙于讨伐山越,所以这个问题并不能绝对地看待。四、关于那些瘟疫、诈降、火功等细节,那是在战中的问题,只能说在具体安排、指挥上曹操有所失误,不能将战与非战的根本降级考虑。我军兵力数倍于敌,况且对敌呈进攻势态;敌军是新近合盟,指挥部署不如我军令出一人,敌军是否齐心尚未可知;我军连获大捷,士气高昂,而敌一股是数败之军,一股是从未交手,我军作战特点、规律他们毫无了解;时令正值冬季,从风向、水流等方面上看都有利于我军;在地点上,与敌在此决战也比更深入敌腹地要好,因为越往腹地,湖泊水汊就会更多更密,不利我军作战特点;最主要的还是此战之后,江东就再无可大战之兵,一劳永逸,何乐不为?
阅读全文

云之梦魇天亮时,发现雨不知道何时早已停了,空气中清新的味道让人心情不觉也好了许多。但我的好心情并没有多久。在接到开拔出发的指令时,我又回到了现实的世界:大队人马整装束甲,一列列源源不断的从简易营门开出,向东而行,望着那些明亮刀枪渐渐行向远方,我的心似乎也渐渐茫然了。与高览他们分别後,我们一行三百余人,随着袁熙向西北行进了半天时间,约正午时分到了一个村庄。可我们飞彪骑却被安排在庄外守卫,而袁熙带着自己的十几名亲兵护卫进了庄内。在简单地形观察后,我将人马带到村庄附近的一个小山坡,同时派出几名侦察巡哨,这里虽然距离前线还很远,但谨慎一些总是没有坏处的。通过了解得知这里名叫甄家庄,庄主祖辈曾是朝中大员,现有一女聪慧貌美,不久前许给袁熙,还未正式迎娶,战事就已突发,为防不测所以袁熙特来此处,准备将女眷接到冀州。就在我还在闲聊打发心中寂寞时,忽见几名巡哨骑兵急匆匆赶奔而来,从他们那紧张的神色中我感觉到有事情发生了。“怎么回事?发现了敌军?”“赵将军,敌军倒没有见到,但的确有情况,我们在离此约二十里处的树林里发现有大量的马粪,还捡到一些擦拭兵器的油布。”“拿来!”“是,就是这个。”从这种油布和他们带回的马粪上看,的确不是自己的部队,而且时间估计就是昨夜。我忽然记起一些高览曾对我说过的话:“……子龙阿,如果今后与北军交战一定要防备他们的游击骚扰战术,这是张颌将军告诉我的,他们常年与北胡交战,所以也有了这种飘忽战术,据说是公孙越订的,一般是派出数支轻装骠骑,渗入对手后方,或着敌旗号,伏击偷袭;或虚张旗号,扰敌军心。而且时聚时散,很难防范……”“数量有多少?”“属下估计是千余人马,至少有千余人马。”“果然是他们,四周还有什么异常没有?马蹄记印是朝什么方向去的?”“属下无能,从树林中出来察看未能发现异常!”“你们休息吧。”经过飞快的思考,然后通知部队作战斗戒备,并派人进庄报告袁熙。果然不久袁熙从庄里急急赶出来,后面还有几辆女眷车仗,看来这种消息他是不愿听到的。“末将参见公子!此处已发现敌情,是去是留?请公子定夺!”“留什么留!一旦交战此处一点守卫工事都没有,赶紧出发回冀州城!”“是!”“另外赶紧派人通知附近,再调些护卫来接应我们!”“是!”说实话,我心里很想留下来,因为我肯定那些人没有走远,甚至我能猜到他们的目标是什么,这里再向北三十里就是我军的主粮道,而且安日期算,明天将有一重要的辎重车队将经过这里运向前线,这个一定就是他们的下手目标。
阅读全文

小兵废话淅淅沥沥的雨好像想整个夜里都下个不停,小兵嘴里嘟哝着他内心才清楚的诅咒,浸湿的衣甲似乎有着巨大的魔力,将那些冰凉刺骨的感觉夹带着诱人的困意源源不绝地向他袭来。小兵觉得这种折磨有些让他无法忍受了,他很想发泄一下,至少能舒展下已经麻木的身体,哪怕只是暂时离开下那令他厌恶的草丛,湿漉不堪的,土腥扑鼻的草丛。可他不敢,因为他们队长的命令和当时那凶狠的神情。“你们所有人都必须给我趴好、藏好了!谁敢乱说乱动,让目标发觉了,给跑了的话,哼哼!军法该怎么处置,你们是清楚的!”小兵就很清楚,前天他们挠钩队的一个兄弟就因为当逃兵,被抓回后处以了锯首之刑。没错,的确是锯刑,大铁锯来回锯了十几下才将那个可怜的脖子给分开,据说是因为那个脖子太短,不太好锯的原因,那惨厉的声音和模糊的血肉现在一想起来,仍就让他浑身寒战。小兵的脖子就挺长,队里的家伙们常常取笑说像个鸭脖子。不管是鸡脖子还是鸭脖子,能安全地长着,能将身体和脑袋顺利地连着,这才是最最关键的。小兵其实并不小,相反在队中他算是老兵了,当然他也不老,具体多大了,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好像在他第一次上阵的那年满十八了,对那次战斗他一直有着很深的印象,甚至有些怀念。对这点小兵常常觉得自己就像女人,老是不可救药地回味着过去。没办法,那种庞大的阵势和伟大的胜利在后来的日子里就再没有出现过。他常常听当官的把那次战斗叫做什么赤壁之战,他一直怀疑他们是不是搞错了,因为他记得很清楚,那地方叫做赤鼻,而不叫赤壁,但他从来不敢纠正对方,谁叫他是小兵呢!那次战斗之后,很多将军们出了名,发了财,升了官,并成为更大更了不起的将军,就连他的几个同乡,一起参军的同乡都升了职,而他却什么也没有捞到。小兵认为这很不公平,记得当时在那个通红、炽热的江面上,满眼四处都飘浮着死尸残旗、船骸断桅,还有那些哭爹喊娘的敌军士兵在水中扑腾,在火中挣扎,就好像小时候家中水缸里的葫芦瓢。可偏偏分给他们的任务是在向北的大道进行伏击,原以为收拾这些向北溃败逃窜的家伙们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惬意的事情,可没想到的是,刚才在水中还起伏不定的葫芦们一到了岸上都变成了红眼的恶狼,尤其是那些骑在马上的,他们挥起的战刀带着嗖嗖风声,这种让小兵恐惧的呼啸劈砍,很快就将小兵他们的伏击圈冲得七零八落,事后小兵才知道倒霉的他们遇上了敌军精锐中的精锐:虎豹骑!结果他们伏击队不仅没能成功歼敌,而且自己倒是损伤大半,对那些战场上四处丢弃的财物,小兵原打算好好挑拣一下的,可这个结果让他计划落空了,因为他首先得捡好自己的命。
阅读全文

对文中“不过就荆州之事来看,只能说明关羽在军事上的无能……”有点异议。俺的意思是:不过就荆州之事来看,只能说明关羽在军事上的处境是一无法翻盘的死棋!如果关羽在荆州与曹军作战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就会实力膨胀,这必然会对东吴产生威胁,然后就是所谓政治同盟的破灭(事实也是如此)。如果关羽在对曹战斗一时难分胜负,反复的拉锯战将大大消耗彼此军力,这就会引起东吴方面对荆州的欲望,他们只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和借口,就可以收拾两虎相争的局面。如果关羽失败了,那就更简单了。东吴以同盟的名义,接管、援兵或什么都行,总之他们的目的很容易实现的。当与面前的老虎搏斗时,你的身后正蹲着一只狼,可更为可怕的是,这狼是你的朋友。不管你怎么想,你是不能向狼先下手的,因为你是人,而狼毕竟是狼!也许不是很恰当,但我认为关羽的处境与此很相似。
阅读全文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与三国“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句诗是主席1956年作《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但实际上这句话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了。在三国时期的吴甘露元年,吴主孙皓要将都城从建业迁到武昌,遭到许多大臣反对,当时就喊出口号:“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感觉很有气魄,当然了,胳膊是扭不过大腿的,到底还是迁都了,估计那帮士大夫们又会说:“同饮一江水,喜食武昌鱼!”说到武昌鱼,大家都知道是鳊鱼,可有人说是特指在鄂州一带的才算正宗,记得有位自称鱼业专家还说过,正宗的武昌鱼的背脊刺是奇数,而普通的鳊鱼是双数。考证如此细致,也真难为他们的。而长沙水的说法来自湖南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抽烟的一定见过白沙烟,在烟盒上有两只白鹤立在一口井的旁边,井名为白沙古井。这井在长沙城东,很有名,所以人称此水为长沙水。而德山我相当熟悉了,读书时常去玩。山不高,它在常德南岸,沅江绕山而过,登高远眺,青山绿水,夕阳斜照,都挺有景趣的。至于为何叫山有德?据说也是因为此山风水极佳,许多名望之家常常将故去长辈安葬于此。原来是有德行者居之!只是可惜常德没有什么三国传说和遗迹。
阅读全文

浅析汉唐两朝的军事比较汉唐盛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两者有不少神形相似之处,都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强大的国家;都对其周边的国家、民族乃至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们开疆扩土的伟业都曾荫福后人,但这一切又都离不开其自身强大的军事,所以将他们的军事方面比较一下应该是挺有趣的一件事。一、军事的形成这一点上两者极为相似,它们的前期都有一个短命的朝代为之做铺垫,汉前有暴秦(春秋战国时候的不算),唐前有富隋;都是从大乱到大治,其军事武装都历经战火,战斗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且两朝在军事建设上也有许多新创之举,并对后世产生深刻的影响,此举正反两例:汉武帝因为北征匈奴的需要,首先开中央禁军远征先河,这种行为使得后朝后代大规模的扩张中央禁军,从加强中央集权这点看是有利的,而唐朝则是战时不设元帅总督,而以太监宦官参与指挥、节制军将的发明者,具体当事人就是鱼朝恩,他安史之乱讨伐安庆绪时,被唐肃宗任命为观军容使、宣慰使、处置使,成为事实上的元帅,此举对后世遗祸不浅。除了创新他们也很会继承:汉承秦制如郡守、都尉,皇宫禁卫等制度,而唐朝则沿袭了隋朝的十二卫,将其演变成自己的十六卫制度。可以说正是这些特点的形成构成了其军事强大的关键和基础。二、兵制方面汉朝的兵制在早期是征兵制,相当我们现在说的义务兵役制度,规定成年男子在17~60岁(有时候变为20~56)服役,其中必须有两年是服兵役,一年在当地本郡充任骑士、材官、轻车、楼船(即骑兵、步兵、车兵、水兵),另一年或去京城禁卫或赴边疆驻守。后来由于战事频繁、规模增大,为了补充兵员、提高军队的质量,就又实行了募兵制度,由于募兵能征招大量游民稳定社会次序,又能随时选拔出众兵士,有利军队素质提高。可是在汉朝后期由于朝政废驰、天下大乱,所以就出现例如世兵制、领兵制等等,但总的来说汉朝兵制主要的还是前面的两种。唐朝早期是沿袭采用隋朝的兵制,府兵制。府兵制的特点是凡入选府兵者,平时务农训练,战时应招入伍,或参战或驻边,自备兵器粮草。应该说唐朝前期的府兵制很成功,那时的府兵大多熟悉弓马,骠悍尚武,以立战功晋升为荣。对国家而言这种兵制不仅效益好、最经济而且军队的战斗力也有保证。但到了后期,随着地区的扩大尤其是汉族地区占主要后,期弊端就渐渐显露出来,首先是世代务农的男子与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无法相提并论,另外汉族地区的贫富悬殊,富户有财力来逃避兵役,而贫民当兵后虽然能免去一些租庸调税,但这根本比不过其自备武器、粮草的负担,所以后来不仅是战斗力下降,而且逃兵现象越来越严重。府兵制的最后消亡是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从北周算起它历时有二百多年。替代它的也是募兵制,唐代始于唐太宗征伐高丽时,确立的时间是在唐玄宗,但随着战乱破坏、财政窘迫,它又渐渐酿成了后来的藩镇势力。汉起初用征兵制,唐初用府兵制,但后都实行募兵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三、军事编制制度方面汉朝的军队分为中央军(禁卫军)和地方军(郡国军),地方军由当地的郡都尉太守统领,同时要将各地的精锐士卒选调到禁卫军,他们负责当地的征兵、训练、治安,并在每年的九月阅兵操练,称为都试。而禁卫军又分为南、北两军,汉朝在军事上是采用强干弱枝的思想,地方军队的规模有其严格限制,汉光武刘秀承下令废除都试,就是这种想法的体现。汉朝军事制度分工明细严谨,例如其禁卫军的分工:卫尉率南军警卫皇城,中尉率北军拱卫京城,而郎中令(后改称光禄勋)率郎卫护卫内宫,泾渭分明,各司其职。军制的稳定也是汉朝一大特点,有很多不仅终汉朝一直存在而且延续到后世,另一特点是它的严谨,在吕雉死后太尉周勃想灭吕兴刘,但南军首领卫尉是吕产,他只得求助北军,可当他这个身为军事最高统帅的太尉到了北军军门时竟然进不去,也因为按军令太尉是无权擅自进入北军的,更别说是指挥调遣了,后多亏找来了掌握符节的使者才得以计划实施。汉军纪律之严明可见一斑。反观唐朝,由于它的外向、随意性格,使得他在这方面是经常变化。先是李渊在初期的三卫(亲卫、勋卫、羽卫)、三府(分别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及率领),然后是十六亲军(即后来的十六卫),在李世民即位后,又将全国分设立六百三十多个军府,分别归属十六卫(它们细分有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威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有时名称会改变,但大致是这些),组成唐朝的南衙系统,与之对应的有北衙四亲军,他们是羽林军、龙武军、神武军、神策军。全国各地的军府类似于汉朝的郡兵,但有一点不同的是在分配给各卫时,是不按地区划分的,而是故意错乱分配,这点能看出唐朝对地方军事的防备之心。虽然十六卫就是李唐起家的亲军,但其实力过于庞大,所以唐朝中后期的北衙亲军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皇家禁卫军。和汉朝有不同的是唐朝禁军没有固定,完全在于皇帝自己的喜好和信任,例如李隆基是依赖羽林军(又称为万骑)除掉的韦氏、太平公主;而安史之乱逃难时是靠的神策军。可见唐朝的制度特点:灵活多变,依需要而设也可依需要而废。汉朝的军事制度严明,根据制度选拔人才;而唐朝似乎是根据人才、需要来设立、变更制度。其两者特点孰优孰劣很难定论。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