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了马超对比吕布、张飞、许褚。本文将重点说马超与赵云的武力对比,因赵云与马超没有正面交手,只能通过间接对比。另外就作者的意图作一下推测,以及说说马超等武将在作者心中武力排名。张郃与马超、赵云之间的战例:一、        赵云战张郃原文:(刘备)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玄德大喜。云纵马挺枪,杀散后队,又来前军独战张郃。郃与云战三十余合,拨马败走。云乘势冲杀,却被郃兵守住山隘,路窄不得出。>>>此战的背景是刘备单马逃生,得到刘辟的残兵千余骑救援,刘辟被高览所斩。上文没提到赵云的部下,可以肯定赵云是单枪匹马的冲阵,挑了高览,三十余合战逃张郃。二、马超战张郃原文:(马超)挺枪直杀过来。曹操背后于禁出迎。两马交战,斗得八九合,于禁败走。张郃出迎,战二十合亦败走。>>>此战背景是马超得了长安后攻下潼关,曹操率兵来叩潼关,马超出兵迎敌欲为父弟报仇。双方皆是神完气足阵前的单挑。综述:单以合数来论武将武力差距不足以叫人信服,比如:马超二十合逼退张郃,与曹洪却战了四五十合。这当然不能成为曹洪强于张郃的证据。吉米认为张郃在得知自己非马超敌手时就会败走,因为张郃认为再战下去已没有意义只会对自己的性命构成威胁,而曹洪是没战前就自知非马超敌手为救曹操舍命抵抗,也就是说即使曹洪随时有性命之忧也不会逃。而与赵云一战,倘若刘备没有千余骑残兵我想张郃不会逃跑(因为当时的形势对张郃有利,只是没想到会碰到赵云)。吉米认为:张郃的逃跑与千余骑有直接关联,张郃在确定单挑非赵云敌手时也要逃跑,但赵云至始至终都在敌阵中,与马超一战应说有本质上的区别。结论:此二战无法判断赵云、马超的武力差距,只能说明二人的武力同在一档次上,同为S级武将。由此结论引出一个话题,关羽在得知马超战平了张飞后欲入川与马超见高下,诸葛亮在信中写道:“亮闻将军(关羽)欲与孟起(马超)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张飞)并驱争先,犹未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为什么没提与马超同一档次的赵云呢?吉米当初第一次看演义时就纳闷:先撇开关羽是否超群,也不论张飞是否与马超并驱,老诸好像忘了赵云。(当然关羽并不在乎这一点,只要自己被人认为是超然就行了,诸葛亮的目的也就是满足一下老关的虚荣心。)但问题是在说“并驱、超群”时诸葛亮把赵云放在什么位置?难道赵云与马超并驱还不够格?按理诸葛亮应当写:孟起当与翼德、子龙并驱。由此看出演义作者明显要避开关羽与赵云之间的对比,也在回避马超与赵云的直接对比。马超刚刚投刘备后的酒席上演义写道:人报蜀将刘俊、马汉引军到。赵云曰:“某愿往擒此二人!”言讫,上马引军出。玄德在城上管待马超吃酒。未曾安席,子龙已斩二人之头,献于筵前。马超亦惊,倍敬重。>>>这段文字非常怪异,为什么这么说呢?赵云说要擒二人,结果几分钟后就斩了二人,以赵云谨慎的性格不可能是不小心杀的,这么迅速的斩了二人说明此二人的能力还没到赵云无法活捉的程度。另外在刘备得了绵竹后此二人没必要来送死。因此吉米认为这是作者有意安排让赵云速斩二将令马超吃惊,马超自认为很难做到的事情赵云做到了,马超感到非常惊讶。赵云口头上说要擒二人却杀了二人,只有两种可能:一、可能是赵云想快速解决在马超面前炫炫自己的能力。二、也许是作者大意了。综论:马超是赤壁之战后表现最为勇猛的武将,作者为保全前三国武将之勇间接告诉我们马超虽勇,还未及吕布、关羽、赵云三人。因此就有了曹操拿吕布比马超,诸葛亮以超群评关羽,赵云速斩二将令马超吃惊。将S级武将按强弱划分为两集团,吉米认为(按年龄先后):强S级武将集团:吕布、关羽、赵云。弱S级武将集团:典韦、颜良、文丑、张飞、许褚、马超。全文完!
阅读全文

能达成共识的:宋宪魏续等人的死不足以证明颜良武力。颜良文丑杀不了华雄。袁绍的话也不足以证明颜良真实武力。可能是因为结论不同,吉米自认与kgnash兄有很多分歧点。1、        许褚战颜文如何无从考证,因此不能说颜良强于许褚。。。>>>吉米以为:操见连斩二将,心中忧闷。间接证明曹操认为许褚很难对付得了颜良。2、        不能因一场胜了徐晃的战例将颜良定位过高,至少不能高过许褚。>>>吉米以为:战例较多的自然可直接的给武将定位,比如:许褚,战平马超、赵云、张飞、吕布。但是很多武将的战例都只有一二场(如颜良、文丑、王双、文鸯等),如果一场战例不能证明其武力,我们永远无法给颜良等人武力定位。3、        徐晃状态不佳。>>>吉米认为:现实中任何一场体育比赛只要结果出乎了多数人的意料都可用“状态不佳”或“超水平发挥”来解释。但演义毕竟是部小说,我们推测作者意图可试着换位思考,即你要是作者写颜徐之战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作者不会写出“状态不佳”或说“污点战例” 的战例出来,作者写每一战都有他的用意。简而言之吉米认为说徐晃状态不佳是先入为主了。4、        徐晃武力没有94,因为徐晃与右臂少力的关羽仅仅战平。>>>吉米认为:我们都没上过战场不知道少力对武力影响多少,我们也不是华陀无从得知关羽当时少了多少力,因此吉米认为与关羽一战对评徐晃武力没有任何价值。至于徐晃的武力是不是高了下文再细说。5、        许褚对徐晃有谦让之嫌。>>>吉米认为:这个观点无从考证,曹操爱才之意是在战后才发表的。吉米个人观点偏重于曹操在解释鸣金的原因,以这个观点推论许褚对徐晃取得了一定优势。6、        超流武将战平一流武将很平常,差距8点也可战平。比如纪灵也平过关羽。>>>吉米认为:超流平一流的按演义逻辑确属正常,如兄所举之例:纪灵平关羽。我们评武的习惯通常评一些有争议的战例,而我们若忽略这些战例的一些因素得出的结论就怎么叫人放心了,如纪灵VS关羽一战中,如果我们忽略纪灵“大呼少歇、歇后不出阵”得出纪灵战平关羽的结论又怎么能服众呢?个人计分的标准:百合或百余合平手-2,百合内下风-4,五六十合败与下风同-6。二三十合败与下风同-8。按关羽当时98,纪灵90(至于张飞十合斩纪灵可另起一文讨论)。张合战马超二十合败,马超98,张合90。此战与徐颜之战在武将的意图上有相同之处,即张合也是在二十合试探性后自认不是马超敌手后形势允许败逃,所以个人给张合92。徐晃战许褚四五十合平手,没有上下风,曹操解释了鸣金的原由,证明了许褚的优势(但无法得知这个优势程度),所以吉米认为徐晃是百合内的下风-4,徐94。颜良按许褚未出战示弱,对同一武将徐晃的优势更明显给颜99,徐晃二十合败逃-8,由于形势的允许给徐晃加分+2,结果93,但与许褚一战的平手是推测的许褚上风,所以吉米认为前战的94更具说服力些。如此第一条中颜良可能强过许褚的理由就出现了:即许褚的示弱,及相比对同一武将徐晃的优势。7、        磐河之战是文丑的污点战例。>>>吉米观点:不是污点战例的说吉米也认同,我不认为演义中有绝对的污点战例。但说少年赵云武力91,吉米认为偏低了,按文丑98、97,赵云93-100之间皆可。这是个附带观点与我们谈论的话题没有直接联系。总述:演义写颜徐之战的目的是突出颜良武力,而颜良与一流以上的有效战例仅与徐晃的一场,因此演义利用了客观因素响影许褚对徐晃的战斗结果,还在铜雀台让徐晃、许褚再打一架,给人一种徐晃不惧许褚、徐晃≈许褚的感觉。所以我们评许褚强于徐晃只能推测,没有最具说服力的实证,如此我们给徐晃的武力定位就应当高过张合。个人的观点:张合强一流,徐晃准超流,许褚、颜良超流。评武没有绝对的胜负,多是主观的猜测。欢迎继续探讨!!!
阅读全文

引子:文丑骤马厉声大叫:“快下马受降!”瓒弓箭尽落,头盔堕地;披发纵马,奔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部下救军到,文丑拨回马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赶。瓒忙下土坡,问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磐河一战是赵云的出场秀,一少年将军与河北名将战成平手,可以说赵云的单挑处子秀是相当成功的。但细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仅与文丑战平是赵云的“污点战例”。为什么这说呢?听吉米细细道来!文丑与较强的武将之间的较量:与公孙战不到十余合,胜(暂定为十合);与赵云五六十合,平;与徐晃合数不详,胜;与关羽四合心怯,负。文丑的战例中与公孙瓒的一战最能说明其武力,公孙战吕布是不数合,败(暂定为五合内)。从公孙两战来看文丑比及吕布存在一定差距,白马一战关羽四合令其心怯,而赵云仅五六十合平文丑。这样对比文丑武力容易给人感觉是:文丑弱于吕布,文丑弱于关羽,文丑平于赵云。金庸先生曾说赵云是他最喜爱的三国人物,他认为在武力上就大战长坂坡来看赵云的武力似乎强过关羽、张飞,基于这个观点,与被关羽斩杀的文丑战平自然成为赵云的“污点战例”!这样引出另一个话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污点战例”呢? 喜欢赵云这号人物的人通常会以当时赵云“年少”来为他开脱,“年少”与武将的武力以《演义》的逻辑有没有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看一下各武将发飙时的年龄:吕布(190-198年)35-43岁,赵云长坂按少年将军23岁战平文丑(190年)到长坂七进七出令徐晃、张颌不敢应战(208年)41岁,关羽斩良诛丑40岁,马超战张飞时35岁左右。但是作为作者特意突出的人物是不应有“污点战例”的,那么赵云要战平文丑作者至少要以“年轻少力”等借口为他辨护,可是作者什么也没说,而且文丑这一战后胜了徐晃就被关羽斩杀,这样文丑与赵云之间的武力比较就更为困难,难道作者真想说赵云与文丑是完全的平局吗?《三国演义》对比武力接近的武将通常会以一百合来分雌雄,如:吕布战张飞,百余合刘备急鸣金收兵;关羽战黄忠,百余合韩玄鸣金。作者为什么让赵云五六十合平文丑草草收场而不让他们百合后分出胜负呢?就以上几个问题作解答:赵云单挑是不会输的(按作者的意图)。但赵云这时也不能胜文丑,为什么这么说呢?文丑、颜良分别都战胜了五十合平许褚的徐晃,倘若赵云百合后取得了对文丑的优势是不是可解释为有可能强于吕布或说至少可以与吕布抗衡?若如此作者在前三国有意突出吕布的无敌光芒就要减色。为保存赵云武力上限空间作者夸张了赵云的“年少”,这样后来成为无敌的赵云在少年时不与壮年的吕布交锋就被接受,而不将文丑击败是为了让吕布的无敌形像不受损害。战平文丑在演义中的作用:一、        突出赵云力挽狂澜的特点。二、        给赵云武力定位,94-100之间。留了这么大的定位空间为保证后来赵云可以成为无敌铺路。(吉米将文丑的武力定在97按百分制,用100武力的吕布五六十合战平文丑也合理)三、        文中“那少年也不追赶”首先是赵云处事谨慎,另一目的是不击败文丑给吕布留“面子”说句题外话,赵云战文丑之前书中写:“瓒弓箭尽落,头盔堕地;披发纵马,奔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落于坡下。”目的为说明赵云战文丑是公平单挑,若公孙瓒有弓箭在手文丑需要分心提防公孙瓒放冷箭,那赵云“平”得就不光彩了!
阅读全文

就像任何鬼神论在科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一样。若能完全了解《三国演义》作者的意思,就没有解释不了的单挑,也没有解释不了的战争。但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理解的结果也不尽相同。以下说说我对“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在《演义》中所起作用的理解,纯属主观臆测,不必当真。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若有不同意见还望踊跃发言,共同探讨。 引子:云长出郭,迎接入城。至公廨礼毕,云长问:“汉中王封我何爵?”诗曰:“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那五虎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张飞,关羽的弟弟;马超世代名家,原爵位甚至于刘备之上;赵云跟随刘备已久,也可称为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分斩一下关羽蔑视黄忠的几种可能:1 :老?关羽说这段话后两三个月后就说,“吾大丈夫,年近六旬,即死何憾!”客观的说,年近六旬的人通常       不会嘲笑别人老的。难道关羽两三个月之前就年轻了?况三国时期能活到六旬的已经很少。换言之关羽说那       句话时也已经很“老”了。2 :卒?古时指兵;旧称差役;关羽的意思是说黄忠位官小?可《演义》说刘备自黄忠斩夏侯渊后封黄忠为征西      大将军。3 :武艺,和关羽战平4 :功劳,刘备能取汉中,黄忠计夺天荡山斩夏侯渊可以说起到关键性作用。5 :出身,除马超外,余四人有谁出自名门?6 :忠义,关羽也见识过了。综上所述,关羽根本没理由轻蔑黄忠。《演义》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段话?有以下可能:1 :地球人都知道关羽的“傲”。但关羽是傲上而不辱下,关羽五虎之首,黄忠至少不在其之上,因此这个理由      同样不具说服力。2 :作者的意思。上述6条关羽轻蔑黄忠理由中最让人不解的是第3条。将遇良才,棋逢对手是乱世英雄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忠义两全,人神之极的关羽为什么这般“小器”,实在令人费解。别说汉中王已经将黄忠列入五虎,就算未将其列入,关羽也应保举才合乎情理,怎么还不愿与“老卒”为伍了?我理解关羽“说”这话的的突破口,恰恰就是第3条。谁叫黄忠和关羽战平呢?年近六旬的老头与关羽战平,这让主角关羽的面子往哪搁?先说点与此战无关的,徐晃、张辽与关羽的人际关系。光荣三七里有个<人际关系>属性,该游戏中“过五关斩六将”以后的版本关羽与徐晃、张辽的关系是好友。他们之所以成为好友的原因,无非是斩颜良、文丑时关羽救过二人。引文一:操曰:“今谁敢当之?”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诸将栗然。曹操收军,良亦引军退去。引文二:曹兵围裹将来,文丑挺身独战,军士自相践踏。文丑止遏不住,只得拨马回走。操在土阜上指曰:“文丑为河北名将,谁可擒之?”张辽、徐晃飞马齐出,大叫:“文丑休走!”文丑回头见二将赶上,遂按住铁枪,拈弓搭箭,正射张辽。徐晃大叫:“贼将休放箭!”张辽低头急躲,一箭射中头盔,将簪缨射去。辽奋力再赶,坐下战马,又被文丑一箭射中面颊。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回马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只见文丑面军马齐到,晃料敌不过,拨马而回。文丑沿河赶来。上述两战是张辽、徐晃最丢人的两战。某不才曾有言,徐晃在《三国演义》中的武艺是没有答案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真正能说明徐晃武艺的就是与许褚及颜良的战斗。五十合平许褚,二十合输给颜良叫人很难理解。颜良明显强于徐晃,是不是可以说明他强于许褚?那又是不是强于马超?强于张飞?甚至强于吕布?所以我认为徐晃与许褚五十合平手、二十合负颜良两战中至少有一场是无中生有的。其用意是为了抬高徐晃武力的定位。分析一下张、徐双战文丑:此战张辽对文丑根本没显成任何威胁,还要徐晃截住厮杀,甚至可以说张辽在战斗中起反作用。张辽被两箭射回说明不了张辽和文丑武力差距,更说明不了张辽联手徐晃对文丑的有效战役会是怎样。换言之,张辽去不去都一样,对战斗的影响很小。这战完全可以理解为徐晃在被动情况下与文丑战斗------因为他还要保护张辽逃走。。。罗老这样写无非是要让张辽、徐晃“丢脸”,让人觉得张辽徐晃联手也打不过的文丑被关羽就四合斩杀。结论,小说的作者与小说人物的关系就像是父子关系,如果把《三国演义》比喻成幼儿园,把罗贯中比喻成园长,(晕倒!我不知道有没有这个职位,算幼儿园的CEO好了)。而关羽是园长罗贯中的“亲生儿子”,那令“大公子”丢脸的黄忠自然就要被贬低,令“公子”长脸的徐晃、张辽自然就会成为园长默认的“公子好友”啦!引文:费诗笑曰:“将军差矣。昔萧何、曹参与高祖同举大事,最为亲近,而韩信乃楚之亡将也;然信位为王,居萧、曹之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虽有五虎将之封,而与将军有兄弟之义,视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凯与诸人等哉?将军受汉口王厚恩,当与同休戚、共祸福,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愿将军熟思之。”云长大悟,乃再拜曰:“某之不明,非足下见教,几误大事。”即拜受印绶。从文中看出费诗有意将爵位的份量看轻令关羽接受,费诗也不敢提黄忠是否可与关羽并列,感觉上关羽接受的原因是:算你这“老卒”运气好,给你占个便宜。。。。倒是关羽度量大了!!综上所述:作者借关羽之口贬低黄忠,让人感觉黄忠与关羽不在同一档次,以保全关羽“绝伦超群”的地位。时光不能倒流,历史上现实中关羽是否讲过这句话我们不得而知,鉴于关羽的性格真说出这话也不是没可能。但在《三国演义》中的作用,个人认为是作者为突出关羽,对老黄忠的贬低!!!
阅读全文

《三国演义》对关羽和诸葛亮的塑造方面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在描写诸葛亮时作者的观点是显而易见的------诸葛亮是第一智者。关羽的描述较为隐蔽,以下说说关羽在《演义》中和吕布之间武艺对比事实胜于雄辨单挑战绩:吕布平张飞(五十合,一百余合)平许褚(二十合),徐晃平许褚(五十合),徐晃负颜良(二十合),关羽斩华雄、颜良、文丑。混战战绩:引文一: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注意:“战不倒”三字。说明吕布处守势。后果:温侯新败,兵无战心,迁都长安。说明吕布尽全力引文二:只听得一声炮响,左有徐晃右有许褚,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夺路而走,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过,勒兵再回,徐晃、许褚接住交战。关公奋力杀退二人。注意:徐、许乃伏兵,关公奋力杀退二人。后果:关羽被困屯土山。说明徐、许二将未必尽全力,关羽尽全力。引文三:刺斜里一彪军杀出,大叫“我赵子龙奉军师将令,在此等候多时了!”操教徐晃、张合双敌赵云,自己冒烟突火而去。诸军众将见了张飞尽皆胆寒。许褚骑无鞍马来战张飞。张辽、徐晃二将,纵马也来夹攻。后果:曹操险些命丧华容道。说明都尽全力,曹军逃跑状态无心恋战。间接武艺对比:徐晃平许褚(五十合),许褚平吕布(二十合),先预设徐晃平吕布(二十合),徐晃负颜良(二十合)。说明:颜良攻击力高于吕布,至少不在其下。许褚平马超,马超平张飞,张飞平许褚,说明三人的武艺在伯仲之间,许褚+徐晃负关羽。许褚+张辽+徐晃斗张飞(胜负无)徐晃+张合斗赵云(胜负无)说明:在《演义》中武将1+1<2,超一流武将可同时与两名超一流交手。因此三英战吕布不能说明吕布比关羽强吕布负关羽+张飞,关羽胜许褚+徐晃,虽许、徐未必尽全力但赢总比输具有说服力!考虑到两人从未单挑过,只有间接比较,看得出关羽战绩明显好于吕布。综述,双战许、徐二将,斩颜良诛文丑,关羽天下无敌不容辨驳,吕布从未战胜超一流,甚至一流都没有,名不副实。请用《演义》砸我!!
阅读全文

偶然在新浪看到三国论坛,本着对三国的热情,凭着可比万里长城的厚脸皮,发表了几篇文章,结果在意料中----反对声如潮,赞成者廖廖,虽早有心理准备,自信心多少还是受了些打击。没有天生的贤人也没有永远的菜鸟,抱着学习为主的态度再次发表拙见,望师兄们不吝赐教,多多指点。第一回: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矣。第七回:文丑直赶公孙瓒出阵后,瓒望山谷而逃。文丑骤马厉声大叫:“快下马受降!”瓒弓箭尽落,头盔堕地;披发纵马,奔转山坡;其马前失,瓒翻身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出郭,迎接入城。至公廨礼毕,云长问曰:“汉中王封我何爵?”诗曰:“五虎大将之首。”云长问:“那五虎将?”诗曰:“关、张、赵、马、黄是也。”云长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第七十七回:关公父子皆遇害。时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也。关公亡年[五十八]。第八十回:汉王正位续大统;建安二十六年,改元章武元年。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先主驾崩,寿[六十三]岁。时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按建安二十八)。太子禅即皇帝位,改元建兴。第九十一回:伐中原武侯上表;时建兴五年春三月(按建安应为三十二年)丙寅,出师伐魏。第九十二回:赵云马到处,阵阵倒退。赵云匹马单枪,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后人有诗赞曰:“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云与邓芝收回军寨。芝贺曰:“将军寿已[七旬],英勇如昨。今日阵前力斩四将,世所罕有!”按原文:关羽于建安二十四年被害(五十八)刘备陨于按章武三年(按建安二十八),第一次伐魏时年建兴五年(按建安三十二赵云)赵云(七十)。那么:从关羽被害到首出祁山仅过了八年,八年后如果赵云七十那关羽死时赵云已经六十二长关羽四岁,七十三回,关羽:“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吾弟]二字是不能成立的。只有叔叔年龄小与侄子,没听说过有弟弟年长于哥哥的。又:第一回,刘备已二十八。六回过去,第七回:赵云登场亮相,就算此时刘备还是第一回的二十八,赵云也三十一岁。换言之赵云第一次登场时已过而立之年,用[少年]一词形容也是不恰当的。综上两点得出结论:赵云“年寿已七旬”之说是错误的!!!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