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歆是好人还是坏人?政治结果看不算坏人,但决非好人,从当时历史行为看,十足坏人!因为他身为汉臣逼迫汉帝,冲后宫杀国母。其行为本身是十分恶劣的。2,管宁呢?用最简单的字数描述之。不太懂该问题,不知简单数字怎么表达。3,张巡(这个大家都知道吧)跟刘安都杀过自己老婆喂给别人吃,他们里边有英雄么?哪一个?张巡是英雄,张巡是抵抗外族非正义的侵略而做牺牲,但行为影响了英雄形象。刘安是虚构人物,按小说标准不好评,其行为本身让现代人毛骨悚然,但当时元末明初,或许可以理解,正如《水浒传》一样。4,假设诸葛亮代替刘禅做皇帝(群臣拥护没有反对党),蜀汉会不会统一天下?或许不会,天子不太可能屡屡御驾亲征,但从最后一次渭水对峙看,诸葛亮并没有粮草问题,主动权在蜀汉,或许有一搏,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5,黄巾起义,官渡之战,赤蓖之战,汉中争夺战,彝陵战,晋统一全国全国的战争,大家认为哪一个属于正义战争。没有一场是正义战争,但也没有非正义战争(注意正义的历史界限和现代概念的区别),都是汉民族内部割据势力的战争而已,结局就是成王败寇,晋统一全国,证明是好的,但如果是吴能统一全国,一样,也是好的,无所谓。6,为什么献帝是个失败的皇帝不能保全社稷,当然是失败,就好象一个公司的董事长被董事会罢免一样。7,为什么刘禅是个失败的皇帝同上8,大家玩过三国志7吧,结尾不被异族灭亡的条件是什么/对不起,不知道。9,从南蛮的角度讲,诸葛亮的进军是不是侵略?当时论,是汉族的侵略,但后来,南蛮被汉化,不存在了,不再居洞穴,吃野兽,文明进化得很好,所以从根本上看,是好事,这是历史的必然,否则就是弱国寡民。10,庞会该不该宰掉关羽的后裔。不该,因为关羽没杀庞德后人。自然庞会也不该杀关羽后裔,庞会是个心胸狭隘的人。
阅读全文

近来,论坛中有关曹仁的能力似乎拔得很高,根据《袁子》所说,曹仁比曹操的“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还强,其实单看《三国志》曹仁一传而言,这种评价已经有些夸大,但还看不出败绩,或许有点道理,但通观《三国志》,尽管曹仁一生功勋卓著,但败仗也吃过,而且还不止一、两次。既有攻也有守的败绩,丢失城池也是有的。一、南郡之失《三国志吴书二》记载赤壁之战后的荆州争夺战中,“甘宁在夷陵,为(曹)仁党所围,(周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拒仁,以其半救宁,军以胜反。”《吴书*程普传》曰:“(程普)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於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这些都记载了曹仁南郡之败。具体是什么情况呢?曹操兵败后,留曹仁镇守南郡,周瑜、程普要扩大赤壁之战的战果,便准备夺取南郡,他们派大将甘宁为先锋,驻扎夷陵,而曹仁分兵拒敌,在夷陵主动出击,包围了甘宁,周瑜在救援时听从了吕蒙的计策,在夷陵北军后撤的险道上设柴草障碍。曹仁与周瑜、张飞联军交锋,曹仁军惨败,死伤过半,夜晚遁逃,但遇路障,被迫丢弃马匹而回南郡,周瑜、张飞乘胜追击,过长江下寨。南郡外围,曹仁与周瑜、张飞血战。周瑜受伤,曹仁轻进,而周瑜带伤奋战,一举再败曹仁,与此同时,刘备和东吴二千精兵组成的联军从夏水断曹仁后路,曹仁疑惧,败退回许都。由此周瑜占领了南郡。(顺带说一句,刘备后来以军多地少,也有南郡战功为由,向周瑜借了南郡,借者——鲁肃也)二、襄樊被围《魏书*曹操传》记载: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屠宛,斩音。秋七月,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蜀书*诸葛亮传》曰:(关)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这具体是何呢?估计大家都清楚。但似乎现在讨厌关羽的人很多,所以纷纷指出关羽是凭借老天爷帮忙,侥幸水淹七军。此说不但削弱了关羽战功,而且不免有点儿戏之言了,为什么?为将者——当查地形,当了解当地之天候,《孙子》说死生之地,不可不查便是此理!于禁是五子良将之一,而且“最好毅重”,用兵三十几年,老于战阵,此败是其不查之过,而关羽为何没被淹没?反能从容进兵,擒于禁、杀庞德,在南郡城外围了五个小土山,几乎要生擒曹仁?一相比较,差距立见。而徐晃来救时,初并不敢战。曹操不得不亲自出许都助威,后徐晃击破关羽包围圈,仅保樊城一时而已,若不是孙权偷袭,胜负也未可知。那么,我们要反过来检讨曹仁的樊城布防问题。曹仁镇守荆州时日不短,为什么不能对于禁、庞德错误的布阵有建议?于禁兵败,为何又让关羽从容修土围?徐晃突破了土围,但“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魏书二十三》)襄樊包围战的主动权依然在关羽手中,曹仁在干嘛?若非“而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曹仁真要坐死城中。因此整个襄樊攻防战中,关羽以一偏师面对曹仁、于禁、庞德、徐晃等大军,能仍牢牢掌握主动权,实为可贵!可得高分。在曹魏方面,于禁、庞德是负分;徐晃得高分,曹仁听从了满宠建议没退,应为勉强及格!三、濡须之败《魏书*蒋济传》记载:黄初三年,(蒋济)与大司马曹仁征吴,济别袭羡谿。仁欲攻濡须洲中,济曰:“贼据西岸,列船上流,而兵入洲中,是为自内地狱,危亡之道也。”仁不从,果败。仁薨,复以济为东中郎将,代领其兵。具体是什么情况呢?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魏大司马曹仁以步骑数万攻孙吴濡须,曹仁想出奇兵,袭取濡须中洲,中州当时是孙吴守军将校老小所在地。但随军蒋济劝他:“吴军在西岸上游,而我军进岛内,是地陷死地。”可曹仁不听,想来声东击西,把智谋之士蒋济派去佯攻羡谿,他自己则快速推进军队到濡须口七十里的地界,但正是兵疲将怠的强弩之末。当时吴军濡须都督硃桓手下及所部兵不过五千人,面对数万曹仁大军,心怀恐惧,硃桓战前动员大小将校怯战之心,然后偃旗息鼓,外示虚弱,以诱致仁。曹仁果然上当,贸然进逼,派儿子曹泰猛攻濡须城,另分派常雕、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而曹仁自领一万人留橐皋,给儿子做后援。可五千人的吴军逸待劳,以一当十,倾城而出,硃桓部将攻击曹魏油船,击杀了大将常雕,而硃桓亲攻曹泰,烧毁魏军大营,让曹仁仓皇逃退,曹仁兵败不久便死了。我认为曹仁一生胜多负少,战功卓越,不愧为曹家大将,但《袁子》所言则有些过了。随声和者,有失全面。
阅读全文

除大家熟悉的诸葛亮、瞻、尚祖孙三代,关羽、平父子外,蜀汉还有一门父子在败军之中,奋战至死,达到了古代军人最高境界,那就是傅彤、傅佥父子。《资治通鉴》与《华阳国志》都记载了。在公元222年,刘备惨败夷道猇亭时,负责全军殿后的大将不是赵云,而是义阳人傅彤!他所率将士仅存他一人时,包围上来的吴军喝令其投降,傅彤大叫说:“吴狗,安有汉将军而降者!”最后战死!这一句“大汉将军怎会有投降的?!”真乃壮士豪言。他死后,刘备感念其忠烈,拜其子为右中郎将,这位就是日后崛起的蜀汉新秀傅佥(见《华阳国志》)。公元263年,姜维错误的放弃死守要塞的战略,采取门户大开,诱敌深入围而击之的方针,屯兵于汉城、乐称。结果汉城守将蒋舒投敌,开门迎敌,只有主将傅佥在城头拼死一战,《三国志》记载其“格斗而死,魏人义之”。傅家父子都是在败军之时,杀身成仁,实在是忠烈不逊武侯、关公父子,对于这种精神,应该敬仰之,而不是用现在的观点来苛求一切历史人物。
阅读全文

稳固江山的做法——曹家兵权不外传!!首先说明,大司马和大将军基本相同,都在三公之上 ,大司马掌武事;大将军掌征伐。曹操在日,本人也才是大将军、丞相、魏王。因此无大将军一职,但很明显,曹家或夏侯家子弟全是兵权在握的。魏代汉后,历任大将军的不过下面几位。曹丕拜前将军夏侯惇为大将军,可没过两月,夏侯惇就死了。于是再拜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后迁曹仁为大司马。明帝起用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拜曹休为大司马。曹休死后,再以曹真为大司马,升骠骑将军司马懿为大将军。但不久便由燕王曹宇代替,曹宇没做多久,改以武卫将军曹爽代之。其余还有夏侯尚、曹洪等都做过稍低一点的大将军或杂号大将军,所谓杂号就是在某次征伐中全权掌握兵权,授以专门封号,比如夏侯尚,他是征南大将军,南下讨伐吴国。而且假节!还是黄节,有生杀大权。至于骠骑将军,也是大将军的一种,官阶低于三公。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前,唯一染指过大将军衔的只有司马懿,但很快便迁成了太傅,削了兵权。夏侯、曹氏都是世代联姻,同算宗族,因此曹操父子的安排都是把军权交给宗族,而其余文职则外姓可任,这很重要。就算是张辽这样舍身忘死给曹家打江山的名将,也甭想窥视大将军宝座。不过到了孙子曹睿这块,宗族败的败,亡的亡,留下许多从小在蜜罐里长大的窝囊废,而从曹丕开始又不断打压宗室,对他的封地邺郡及其周围的大豪族恩宠有加。对几个弟弟却极为刻薄,逼杀了好几个,甚至要把族叔曹洪给杀了。随着曹氏宗族大佬的败亡,江山的移主也就水到渠成。
阅读全文

首先,我解释“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挝”的解释有四种意思一、敲打,击例如:《三国演义》中祢衡裸衣击鼓骂曹一节“令鼓吏挝鼓”。还有中国著名的古曲《渔阳三挝》(传说也是祢先生的作品)又如:挝打(殴打);挝捶(鞭打);挝挞(鞭挞);挝筑(鞭打);挝鼓(击鼓);挝阖(敲门)二、抓如:挝子儿(手中抓物让人猜的游戏);挝乖(抓窍门);挝挠(抓破;殴打)三、贴靠一个死人身上,也没个忌讳,就脸挝着脸儿哭,倘或口里恶气扑着你怎的!――《金瓶梅词话》四、摘那分府看见他戴了方巾,说道:“衙门寻商,从来没有生监充当的,你怎么戴这个帽子!左右的!挝去了!一条链子锁起来!――《儒林外史》在汉语解释的这四个意思中,只有第一个,也是最常见的意思为符合《魏略》记载,也就是“敲打”的意思。所以,当阎行“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时,可以肯定,当时搏斗的场面很激烈,已不是偷袭的范畴。其次,如果是偷袭,用“刺”一词尚有可能,但当“矛折”时,阎行已经无法立即杀掉马超,只能靠钝器来反复敲打要害部位来完成杀死对手的目的,而非利器一招得手。所以史书也准确的使用“挝”一词。刺与挝先后出现在同一小段文字中,其实已经体现了时间概念和客观条件的转变,因此后一过程也就是单挑的过程,如太史慈与孙策,太史慈甚至拿孙策的帽子做盾牌。还有,先生说古代兵器单调,刺一字可表全意,其实不然矛比较长,是不可能用于行刺的。《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於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匕首,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装为遣荆卿。”以后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图穷而匕首现”。可见,如果是行刺,则根本不会带长矛。最后接煮酒兄弟的话,文章是将逻辑性的。《魏略》记载这段文字是为了说明阎行的勇猛即文中的“健”。裴松之注三国志时补充进来也是介绍阎行这个人,所以为了说明阎行的勇猛,作者引用了阎行和马超搏斗的事迹来说明以下,如果说行刺或偷袭,则根本不会体现“少有健名”。我们再来看这段史料“阎行,金城人也。少有健名,始为小将,随韩约。建安初,约与马腾相攻击。腾子超亦号为健。行尝刺超,矛折,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我按作者的语气再来翻译并拆分一下。阎行,金城人。小时候便以擅长格斗而闻名,开始是小将,在韩约帐下服役。(上面文字是介绍阎行的基本情况,作者用了句号,以下文字是为了说明他擅长格斗而写史料)东汉献帝建安年间初期,韩约与马腾军交锋。(这里是介绍事件发生的时间、状况,作者用句号结束)马腾的儿子马超也以擅长格斗而闻名。(这句是补充阎行的对手马超的基本情况,作者也用句号结束)阎行曾刺马超,矛断了,阎行用断矛击打马超的脖子,几乎杀了马超。(结束,这一段全是一句话,可见是一个场合完成)。战胜强者才是更强者,马超也是擅长格斗的,可阎行却比他还狠。当阎行的武器损坏了,他居然不依不饶,用断矛继续搏杀,非要置马超于死地,而且基本得手。以上过程很难想象是偷袭!至于我为什么说是单挑。原因是,单挑就是两人之间的决斗,不依靠第三者力量,从上文字记录的过程已经明确说明了。至于我们的分歧恐怕还是在单挑的概念上。两军对垒,军士一旁观看,只是两军的将军进行决斗,这是标准的单挑,没错!但双方混战时,兵对兵,将对将,两个将军之间的交手不也是单挑吗,因为没有第三者出现!并且文中没有提及当时是否是两军混战,所以不能否定是两人标准单挑的可能性,反倒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是先有阎行和马超年少,都有“健名”的因,才有“行尝刺超”的果。所以我说是单挑,而不是偷袭,更不是行刺。
阅读全文

蒋济,曹魏集团高参,与程昱、郭嘉、董昭、刘晔并传,陈寿评其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在智谋方面与荀攸相提并论。但是,陈寿同时也指出,蒋济在品德方面是不如二荀的,为什么?因为蒋济被司马懿算计,直接坑害了曹操艰辛创立近半个世纪的大魏江山,为他人做嫁衣,最后忧愤而死。这一切要从蒋济与司马懿和曹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说起。蒋济是扬州名士,曹家四世老臣。由于曹操重视宗族势力,所以前期,蒋济未有重位,虽然他屡有良谋。如赤壁之战,智退孙权;反对曹操移淮南之民。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劝曹操死守许昌,对抗当时威震华夏的关羽。当朝文武之中,唯有司马懿和蒋济心心相印,那时,司马懿似乎把蒋济作为政治知己对待,开始了长达四十几年的政治合作。后来的荆州变故证明了蒋、司马的预言,可是曹操并不信任他们,因为曹操是个疑心很重的人。司马懿有狼顾鹰视的恶名与长相,不被重用倒也罢了,可蒋济却是因为表现拙劣被鄙弃于权门外的,两人又似乎同病相怜。当初曹操征召刘晔、蒋济、胡质等五位扬州名士,经常高谈阔论,有问有答,而曹操的心计也在于此!表面上,大家谈得很愉快,而实际上,曹操正不露声色的观察这五人,几天下来,除刘晔外,蒋济等四人每天吵吵闹闹,七嘴八舌。可最后一天,曹操不再问问题,而蒋济等也无新鲜内容提供,这时,刘晔开始发威,设“远言”打动了曹操,一举赢得曹操的赞赏,刘晔看出曹操听明白了后也就不再说废话。曹操城府很深,表面上分派五人基本相同的工作,但却私下给刘晔心腹重任,而且每有疑难事情,只密问刘晔,甚至一个晚上几十次,蒋济自然得不到完全信任,至少远不如刘晔,所以也就进不了领导核心的集体。曹丕上台后,任命蒋济为他的身边参谋秘书。魏王丕践阼后,原先魏王府的家臣要重新安排工作,可蒋济却蓄心想留在皇帝身边,当他被任命为东中郎将时,蒋济却不想入行伍,而仍然想做文官,于是上万言书请求留在曹丕身边,文帝同意了,改派他为散骑常侍,还是留在了宫廷里。留在宫廷里的好处就是能结交宗族、权臣,期间与司马懿交往甚密,同时他还与曹家颇有渊源,尤其是和曹真。于是蒋济慢慢有了出头的日子。滑稽的是,他的出头与曹氏大人物的倒霉孕育而生,相映成趣,仿佛是曹家的克星!曹丕上台后,对宗室非常刻薄,而开始转用名士豪族。夏侯尚、蒋济曾发生了权力意见分歧,由于蒋济性子犟,争论还挺厉害。可结果是,曹丕竟然同意蒋济,没收了宗室可随意生杀的特权。两年后,蒋济终于投笔从戎,被安排和著名的宗族大佬大司马曹仁征吴,濡须之战,曹仁不听蒋济之谋,惨败,不久便死了,于是蒋济领了曹仁的兵权,又一个宗族败了。明帝即位,蒋济又和另一个宗族实力派人物,大司马曹休帅军攻打安徽,结果又败,不久也忧愤而死,蒋济却因“才兼文武,服勤尽节”而且对于军国大事,很有见解。就迁为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成了军政双全的大臣,地位不可较武帝、文帝时相提并论。曹.魏少帝正始三年秋七月,乙酉日(对不起,我不懂天文历法,推算不出具体日期),少帝曹芳任命蒋济为太尉。蒋济从此成了魏国三公,显耀无比。本来一切应是完美收场,可蒋济的失足才刚刚开始。嘉平元年春正月,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变——高平陵事件发生。三个月后,太尉蒋济便死掉了,相隔仅三个月。其实这是他人生最痛苦的三个月。高平陵政变的策划者是司马懿,但单凭七十余岁年纪和太傅号召力,恐怕也难成事,于是老谋深算的他瞄上了权高且望众的蒋太尉。原因是,司马懿与蒋济有旧交,而且蒋济并不满意曹爽理政的效果,常与曹爽手下发生冲突!但由于和曹真乃世交,深得曹爽信任,这是一枚重要棋子!多少年后,乱西晋的八王中楚王司马玮将害汝南王司马亮。公孙宏还提到这事,说:“昔宣帝废曹爽,引太尉蒋济参乘,以增威重”,可见,没有蒋济,也就没有后来的大晋。其实蒋济的想法很简单,为了维护大魏的社稷与次序,他只想惩戒曹爽,并不想颠覆大魏。蒋济曾上表魏明帝,弹劾毕轨(曹爽的亲信),又与桓范(曹爽的智囊)在群卿面前互相横眉怒骂,桓范居然当众说:“我祖上没德!你又好到哪里??!!”按说蒋济是太尉,桓范算哪根葱?敢在好几位九卿之臣面前诋毁漫骂?可由于桓范深受曹爽信任,蒋济也奈何不得,于是这帐就算到曹爽身上。于是与大臣论及时政时,常忧心社稷被曹爽给败了,王朗之子王肃曾对他说:“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曹爽的损友四狗)等。此辈即弘恭、石显之属,复称说邪!”于是蒋济暗下惩戒曹爽及其党羽之心,可好心往往办错事。司马懿在家蛰伏期间,常打听朝中故事,因此分析,决定与蒋济联手,于是演出了精彩的夺宫、逼宫的政变。两人配合依然默契。《干宝晋书》曾记载:太傅司马懿在控制都城后,准备逮捕大将军曹爽,桓范偷偷溜出城门,冒死通知曹爽早做准备,这一变数显然出乎司马懿预料之外,当时司马懿忧心忡忡的对蒋济说:“糟糕,智囊跑去报信了呀。”蒋济非常冷静,说:“范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事实证明了蒋济的判断。同时,蒋济还替司马懿传话给曹爽,诓骗曹爽放弃兵权,他蒋济可保证曹爽的安全,年轻无能的曹爽觉得日子这样过也很爽,而且深信有世交的“蒋伯伯”的话。于是老老实实交出大将军印,安心回家做富翁,以后的事情地球人都知道——曹爽被灭门,就不多说了。可见,在整个高平陵事件中,蒋济扮演了仅次于司马懿的重要角色,也就是说,蒋济是夺取曹氏政权的主谋之一。可这却不是蒋济想要的结果,一生屡出良谋的他跳不出司马懿的五指山。蒋济原想只是惩戒一样太子党的作风,可结果他发现,曹家完蛋了,司马懿心狠手辣。社稷很明显也要拱手交给他人了。司马懿专了权,蒋济只得到七百户食邑,他被司马懿借刀杀人。蒋济既对不起故交曹真,也对不起效忠四世的大魏,忧愤之下,怅然谢世,以失足、失信的罪身见曹操去了,可功炳西晋却是百年身后之事,而他本人却很不情愿扮演这角色。最后三个月中蒋济想退休,“上疏固辞”,而司马懿却不同意。西晋孙盛曾说:蒋济的辞呈,可谓口不对心。他是“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世语》记载:“蒋济病其言之失信,发病卒。” 《干宝晋纪》也有同样记载:“蒋济以曹真之勋力,不宜绝祀,故以熙为后。济又病其言之失信于爽,发病卒。”窝囊、悔恨的死是蒋济的悲剧。可笑的是,到了西晋咸熙年间,司马家还再念叨蒋济的功劳,封蒋济的孙子为下蔡子。不知蒋济在墓中是哭还是笑。
阅读全文

李严,蜀汉重臣,诸葛亮当政时期第二号权臣,他很有才干,和蒋济、贾诩一样,才干过人,却失足于青史,或许说青史未免夸大其词,但失足于当朝却是不争的事实。刘备入川后,蜀中将星云集,李严并未真正进入权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有资格联名上表的大臣有一百二十位,能被陈寿提上名的依次是:马超、许靖、庞羲、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李严在最后一个,他的出头是时势造英雄。当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排在李严前面的马超、许靖、庞羲、关羽、张飞、黄忠、法正都已亡故。只剩下射援、诸葛亮、赖恭三人,这三人中除诸葛亮外,其余皆为士卒大家之后,有名无实,缺乏才干,所以根本就进不了史书,当然,被编入佞幸列传就更不好。射援是东汉名臣太尉皇甫嵩的女婿(皇甫嵩是当初唯一能降伏董卓的人);赖恭是刘表旧臣,曾任交州刺史,后跟随刘备转战长江,没有功劳,但有苦劳,所以建国后被任命为太常,负责朝廷礼仪,位高而无实权。蜀汉经历荆州、夷陵大败的折腾后,元气大伤,人才损失极其严重,刘备临死前,遍观文武,圈定了两个顾命大臣,诸葛亮和李严,一个正,一个是副。事实证明,这二位正副手确实才干很高,而且配合默契。几年下来,稳定了社稷,正所谓文可安邦,武可定国。所以李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声名远播,能够服众,除了自称“诸葛亮第二”的廖立外。诸葛亮和李严不但相互信任,而且“互相吹捧”,统一了蜀汉上下同心协力的对外宣传口径。李严给魏国边疆大吏孟达的书信中就曾说:“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马上,诸葛亮也去信说:“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李严的字)性也。”互相捧场,一唱一和的结果是让孟达艳羡不已,下定了叛乱的决心,这不失为古代统战工作的范例。曾有网友在评论李严时说,诸葛亮和李严争权,处心积虑,最终一举打垮了这个政治对手。其实我认为这不对,我们看看事实。章武三年,刘备临终时安排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注意,这个“统内外军事”是指当时的永安宫城内外军事,而非全国军事,刘备东征后一直没有回成都,在永安筑行宫及大营,作为对抗东吴前线,如果是全国兵权,则远非中都护一职所能掌控。所以李严兵权有限,当时李严驻守永安,是负责蜀汉东线战场的防御。)同年,后主即位,李严被加了封都乡侯,假节,再加光禄勋,但也没有扩大军权的迹象。诸葛亮非但没有夺李严的权,还一点点分军权给他。建兴四年,李严升为前将军。八年,迁骠骑将军(诸葛亮时期,丞相开府治事,不设大将军职位,所以骠骑将军是最高军衔)。刘备死后八年下来,李严已经手握重兵,当曹真三路进军汉川时,李严甚至可调动两万机动军马,想想军中威望很高的魏延,他常要万人诸葛亮都不给,再想想蜀汉实际兵马只有十来万,还要扣掉国家各地驻防兵马,这就可掂量出李严那两万兵马所代表的权力了。而且,诸葛亮常驻汉中,成都全交李严掌管,如果两人相互不信任,难道诸葛亮不担心李严在皇帝身边进谗言或祸乱朝纲,假天子之令令丞相?不仅如此,建兴四年,诸葛亮还把江州(今重庆市)划归李严管辖,从地图上看,重庆到永安(今巫山)是长江入川的生命线,如果诸葛亮要夺李严的权,怎会做如此安排,难道不怕他的政治对手开门迎东吴进川,胁迫皇帝来争权?再有,诸葛亮如果不信任李严,怎会把军需用品的征调押运权交给他,难道不怕李严掐断前线蜀军的粮草,这军国重权怎么可能交给政治对手。所以说,诸葛亮是信任李严的,而且是非常非常信任,诸葛亮曾亲口说:“吾与李严相知久矣”。李严也是相信诸葛亮的。他甚至写书信给诸葛亮,劝诸葛亮加受九锡,进爵称王。最后一年,诸葛亮出兵北伐时,竟然把丞相府的管理权限给了李严,《三国志》载“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也就是说,在案发的头一年,诸葛亮还让李严以中都护的官职来掌管丞相府事,完全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这是多么的信任啊,诸葛亮的目的是很单纯,安内攘外。可他万万没想到,他的亲密战友背后坑了他;而李严也万万没想到,他一时的玩忽职守,误国误己,一失足成千古恨。建兴九年,诸葛亮再伐中原,距上次北伐已过两年,而上次,诸葛亮得了武都、阴平两郡便收手,可算其唯一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胜利,所以这次北伐,诸葛亮想得到更多,而且经过上次的胜利,他坚定了信心,所以准备充分后卷土重来。这次进攻果然有成效,可正当三军用命之时,后院火起。本次出征,李严总催后勤,可他没料到天意难测,那时正值秋夏之际,雨下个不停,运粮不继,而这时,诸葛亮已经感到支援乏力,于是在秋收之日发动上邽战役,好在这次战役大获全胜,暂缓了军中用粮,让司马懿人才两空。可即便如此,成都方面的补给还是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最终,诸葛亮和前线将士盼到了,可不是粮草,而是要求还朝的指令。这便是李严导演的踢皮球好戏。当时李严已经感到筹集军需的困难,于是耍个小聪明。由于他总督成都丞相府及宫中之事,所以有能力召还除皇帝之外的任何人,包括诸葛亮。于是李严让参军狐忠、督军成籓赶到前线,以宫府令唤诸葛亮撤军。这是有法律依据的,所以史书上说“喻指”,而诸葛亮是“承以退军”。在大军后退途中,李严假装听讯之后很惊讶,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更为严重的事,他竟杀司盐校尉岑述(负责筹运军需物品之一的盐的官员),将责任推到他身上来敷衍诸葛亮,同时,李严抢先上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正巧诸葛亮在撤军途中设计杀了魏国常胜将军,功勋之臣张郃。一切如果诸葛亮不检举,则不起诉的,事情应该可以过去,大家同朝为官,一团和气。可盛怒之下的五十一岁的诸葛亮要查办此事!诸葛亮的心情应该可以理解。大家都老了,为国出力的日子不多,所以要尽心尽力,再则,诸葛亮是清流政治家,他用的也都是清流,他在给刘禅的表中反复强调贤臣小人之分与危害。所以阳奉阴违的事,他决不容忍,诸葛亮准备上诉,并拿出李严前后书信当廷查问。(说句题外话,中国司法规定“谁检举,谁举证”。)由于李严是朝廷一等大员,所以诸葛亮尽管假节钺,但还是不能妄加法办。所以和大臣联名上表弹劾李严。最终李严理屈词穷,首谢罪负。于是诸葛亮上表,罢了他的官,削去爵位,徙往梓潼郡。作为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封建政治家,诸葛亮这样做很正常,而且已经算大度。没有任何不妥之处,如果换成曹操或司马懿,不再加重网罗个罪名夷你三族才怪。而且诸葛亮还用李严的儿子,这一切应了陈寿所说“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李严也意识到自己错了,所以闲在家中后常希望诸葛亮再度起用自己,戴罪立功,可三年后,诸葛亮撒手人寰,李严意识到后继任者不会再起用他了,感一世英名毁于一念之差的忧愤之心而死。其实李严的错误是长期以来任性造成的。东汉建安二十三年,马秦、高胜农民起义,起义人数达几万人,而李严并未通知刘备求救兵,而只率本部军士五千人平叛,最后大获全胜。这一事件从积极方面说,李严确实有才干,能果断处理突发事件,但也暴露其好勇弄险的负面性格。刘备死后,李严喜欢弄权,常发展私人武装。诸葛亮出征时,须安排大将镇守汉中,如魏延故事。他想调李严本部兵马,但居然差不动,原因是李严担心自己在汉中没有发挥余地,毕竟在益州东线,李严势力根深蒂固。所以李严不想来,还请求拨五郡给他任巴州刺史,这一要求,诸葛亮满足了他,建兴四年春,李严从永安接受江州防务,开始修筑大城(江州是益州腹地,并非外围一线,何必造大城呢?其实这一行为本身值得推敲,但我不想妄下结论)当曹真、司马懿三路夹攻汉中时,诸葛亮面对外侮,再次调李严兵马,李严还是不想挪窝,诸葛亮是个聪明人,知道李严的想法,于是上表后主,封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掌一方军权,典严后事,李严才出兵抵抗外侮。正是这样,李严才会,也才敢做出一手遮天,翻云覆雨的手段。在这点上,李严远不如汉中太守魏延矣!
阅读全文

谁叫你们不交完剩余20%的赎金呢?俺准备撕票(“撕票”二字在标准拼音输入法下居然有词组,可见很寻常啦)了!明天你们再也看不到飞将军吕布了。如果他再出现,请不要认为那是诈尸,据俺们绑匪集团里的军师芳绿尸(音译)透露,飞将军吕布的ID被俺们高价出售了,购买者可能是反对党的人,他们想借此霸占新盟盟主位置,所以如果明天有“飞将军吕布”出现,诸位新盟马甲可殴打之,错不了!至于道场上做法事的和尚道士的出场费,俺认识熟人,按团体价格算,八折。但,服装与乐器租借费用,新盟治丧委员会要另付!按飞将军网络生前遗愿,他希望由尼姑等超度,恩...价格可能在原来基础上上浮20%,咳,一分钱一分货嘛,市场经济规律,俺们绑匪也是要按市场杠杆来操作嘛。再说,绑匪也是人,也是上有老,下有小,对于这种高风险、高投入的职业,这点薪资要求不算过分吧。以上文字为转贴,与MQ本人与不良媒体意见无关,我只是做为记者报道此事,并通知新盟不良媒体记者Mqolp发自论坛基地组织第二百五十号训练营02.10.10
阅读全文

蜀汉平服后,很多蜀汉旧臣因为种种政治原因被迁往中原,著名的人物如——陈寿等,大家耳熟能详,就不说了,我说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人。李密,字令伯。年轻时,作为蜀汉大臣多次出访吴国,蜀亡后仕晋。所谓有什么样的将就带出什么样的兵,蜀汉多出牙坚嘴利的才辩之士,费祎、邓芝等皆能言善辩,这李密也不例外。西晋权臣司空张华曾问他:“安乐公(刘禅)何如?”这是个有挑衅意味的问题。如果说刘禅好,可能会让当朝皇帝不悦,好怎么还亡国了呢?如果说不好,封建社会的文人怎么看你,瞧,主子倒了,狗奴才马上诽谤,可恶!这左右为难的题目让他人为难,可李密却处理的不错,他居然说:“后主仅次于齐桓公。”张华大惊,忙问其故,李密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这回答让MQ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什么?用诸葛亮抗魏是“成”,任用黄皓亡国归晋是败,刘禅作为“知成败”的“蜀桓公”怎不英明,既说明刘禅足能抵抗曹魏,又能知天命归顺大晋,回答的真是有尊严而不毁当朝,何其头脑灵活,能说会道!
阅读全文

详细解读诸葛亮五出祁山,再来评价他的军事才能 以汉中为基地,筑构益州外围防御体系,利用该地险峻的地形为依托,采用以攻为守,积极防御的策略,以魏国国境为战场,保卫成都的安全,然后伺机夺取长安再图中原。这个战略是诸葛亮继《隆中对》不能实现后建立的又一高屋建瓴的基本国策。所谓六出祁山,其实是五攻一守,而真正走祁山道路的只有两次。即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为什么?因为诸葛亮有意识的将北伐战略进行了调整。如我以前的一个帖子写过——“我读《千秋兴亡》魏晋篇时,作者说诸葛亮掌权后,实现隆中对的客观条件已经不存在。一、荆州北伐主力已经没有,又不能指望占有荆州的吴国同心同德;二、北伐军的侧翼上庸孟达、刘封部经过内乱,也瓦解了,所以在封建时代,以积弱之国征伐上国几乎不可能成功,诸葛亮所做的主观努力只是意志力与智力的较量。但诸葛亮的策略有很明显的改变,他指挥军队后期常在凉州(今甘肃)一代盘桓,意图很明显,争夺雍凉人口与资源,以敌国之资以战敌国。作者补充史料说“羌、凉人士尚武善射”,而且是中国大陆盛产马匹的地方。同时诸葛亮重用甘肃一带的将军,如姜维的培养,所以诸葛亮的计划是长远的,尤其是最后一次的前线屯兵,是以持久战的面目示人,可惜人们还未看到他的进一步或许是修正隆中主义的想法实现,他就出师未捷身先死。”那么,这几次伐魏的过程如何呢?一、汉.建兴六年春,诸葛亮一伐中原,他的战略是由斜谷攻郿城,赵云、邓芝佯出箕谷为疑兵。刚开始,战事非常顺利,南安、天水、安定三个州郡“望风而降”关中大为吃惊,大将军曹真握有重兵,但被赵云的疑兵迷惑,驻守郿城不出,只有张郃的五万大军杀出,可惜在要道街亭,先锋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度,不在道口而在南山扎营,魏之名将张郃断绝蜀军水道。大胜,蜀军大败而退。一伐失败。曹真估计诸葛亮以后不敢再走祁山,必出散关,所以派郝昭严守陈仓。诸葛亮此次收降了姜维,并拔西县千余户居民回汉中,补充劳动力与资源,不过总体讲,街亭是蜀汉失败的关键。二、汉.建兴六年冬,二伐中原,诸葛亮果然兵出散关,包围了陈仓,因为早有准备,所以蜀军攻坚二十几天不能攻克,这时张郃从长安杀出,昼夜兼程赶来,诸葛亮的粮草也不能接济上,于是大军主动撤围,魏将王双率骑兵追击,诸葛亮亲提大军返战,击破魏军骑兵,斩杀了主将王双。三、第二年,诸葛亮派大将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出兵挡陈式,诸葛亮自己出建威包围郭淮,郭淮大败,武都、阴平从此归蜀国统治,诸葛亮设常军于此,并收降了氐、羌两个少数民族。第三次北伐,以蜀国得小胜而终。后来蜀国衰败,邓艾出此阴平走七百里小道杀进了蜀国腹地,这是后话。四、汉.建兴九年,诸葛亮四伐中原,用木牛运粮草。并召集鲜卑轲比能出兵石城配合。这时曹真重病,从荆州调司马懿防守长安。司马懿派费鑺、戴陵率四千军马守上邽粮草补给地,其余由司马懿全部带去救祁山,诸葛亮的对策是:分兵出来,一部分继续包围祁山,自己带领军队反进上邽抢粮食,郭淮、费鑺进攻诸葛亮军,被亮大破之,诸葛亮开始割麦子。这次有了长期作战的本钱。正当诸葛亮割麦子时,司马懿在上邽东面赶来,他拒险扎营,不出战。诸葛亮后撤,司马懿采用狼盯人的策略,跟踪到卤城,但还是不出战,众将皆以为司马懿胆小。后来,司马懿架不住众将苦谏,终于出战,张郃出南围,司马懿亲出中道,结果被诸葛亮打的大败而归,蜀军得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吸取教训,加强防守,蜀汉正待兵进时,负责运粮的李平(即李严)因兵粮运转不济,恐怪罪,谎称东吴来攻,诸葛亮退兵回救,司马懿再次跟踪而出,确信蜀汉是真退汉中后,派张郃追击,中诸葛亮埋伏,战死木门道。五、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五伐中原,从斜谷出兵,用流马运粮,到达武功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在渭水边。如果获胜,渡过渭水,那么可逼近长安,克服中原将有希望。可这次,司马懿死也不战,就在南岸守着,蜀军不能渡河。从持久战的角度出发,诸葛亮开始屯田,但到八月份,诸葛亮因病去世。蜀汉大军撤退,司马懿估计诸葛亮死了,再次追击出来,蜀将杨仪、姜维鸣鼓,攻击魏军,击退司马懿。蜀军入谷,才发丧。司马懿看过诸葛亮扎的营盘道其“天下奇才”并解嘲道“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蜀汉与曹魏交手的战斗力对比是什么呢?史载:“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馀万”蜀军呢?最多一次十万。为什么强弱对比如此悬殊,诸葛亮却能屡占上风,进退自由?而司马懿要么不出战,出战必败?兵法云:“敌而对之,倍则攻之,十倍则围之”。作为军事家的司马懿,为什么上来就死守,自甘下风?其实并不是司马懿不想一口吃掉诸葛亮,从他和曹真进攻汉中以及初次交锋时采取进取姿态来看,他是想能胜则胜,不胜则守的。都说诸葛亮北伐无功,更有甚者认为他是失败,其实这不准确,从宏观上讲:1、诸葛亮大军没有损失著名大将(史书上有资格立传的武将),而曹魏损失了姜维与张郃(张郃的能耐有目共睹);2、疆土上,诸葛亮夺了曹魏两郡,而曹魏寸土未得;3、人口上,曹魏损失上千户居民,蜀汉未失一户;4、蜀汉降伏了羌、鲜卑等几个少数民族,对曹魏雍凉一带构成了威胁,而先期,这些民族是参拜过曹丕受禅的,也就是说,蜀汉获得外援,曹魏失去附庸。如果拿《出师表》或《隆中对》来考量诸葛亮北伐成就,或许难说战果辉煌,但以弱国伐上国,以及北伐目的来看,实在是难能可贵。
阅读全文

认不认识孟达的为人跟诸葛亮没关系,那是刘备和曹丕的事。刘备进入益州后,大力扶植当地地主集团,对世族多有眷顾,以弥补外来流窜者的先天不足,这一点从《法正传》中就可以看出,诸葛亮也没办法,当时有些老百姓、小官员来向诸葛亮哭诉,说法正如今掌大权了,十分凶横,因为以前的小事滥杀人,已经杀了大小人物数十人,所以跑到诸葛亮处,请诸葛亮出面说句好话,制止其行为。可诸葛亮说什么?法正等人帮助刘备得益州,使刘备能够鼎足天下,他们很有功劳,所以不能随便抑制他们的想法。诸葛亮说这话,一方面是迁就法正等益州派系豪族,另一方面,他在当时已不是荆州时期的诸葛亮了,此一时,彼一时,刘备不一定听他的。诸葛亮直到刘备称帝时才当上丞相,以前一直是个杂牌将军,叫“军师将军”,比法正相差太远,在这里,MQ姑且妄猜一句,刘备夺荆州、包括荆州南部四郡,汉中时全凭诸葛亮补给,史载其“调以赋税,以足食足兵”,和西汉第一功臣萧何一样,刘备是看在眼里的,自古有言“刘氏多待功臣薄”(好象原话更文雅,俺是粗人,记不起来了)。所以刘备一方面发挥诸葛亮治国才干,一方面也留给法正等重权,互相牵制,这就是帝王将人之术。我上面说这么多,好象不关孟达的事,其实我只说明道理,那就是孟达的事,诸葛亮管不了,远没有《演义》中诸葛亮可以当着刘备的面呵斥魏延等的状况。孟达是益州当地望族,有部曲,而且他是帮助刘备骗得西川的三个功臣之一。所以刘备上台后还是大力扶植的。孟达反复无常是可恶的,曹丕很喜欢他,不但封侯,而且还保留自己的部曲和地盘。不过曹丕一死,他儿子可对孟达不咋地了,所以孟达联合诸葛亮反叛曹魏,这倒成了诸葛亮北伐打破僵局的一枚好棋子,可惜这废物终不是老辣的司马懿可比,一百天内就丢了全部家当,成就了司马懿可以上古代军事教科书的战例,让一门心思里应外合的诸葛亮麻雀掉进空框里——空欢喜一场。
阅读全文

MQ在张一剑成为三国论坛斑竹一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2002年9月5日,不良字020905号文件——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同志们,解放军各指战员,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怀念伟大的群英阶级战士,论坛和反对党领导人,优秀的历史学家和网络活动家张一剑同志升任三国论坛斑竹一周年。首先,向过去在论坛历次革命斗争中表现活跃,如今却静静地躺在三国灵堂的论坛先烈们默哀三分钟!(很遗憾,由于不良媒体工作人员失误,音乐播放的是《欢乐颂》)张一剑同志早年参加反对斑竹的革命活动,是反对党早期党员与领导人之一,在以方律师为核心的第一代反对党领导集体中,张一剑同志发挥了积极作用,让反对党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2000年9月,张一剑等目睹三国斑竹长期不理政务,致使论坛欣欣向荣,繁荣富强。于是揭竿而起,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2001年初,反对党早期领袖之一的方律师背叛反对党宗旨,从在野党身份摇身一变,变成了国际足球的斑竹党,值此树倒猢狲散之际,张一剑同志上串下跳,联络死而不僵的反对党革命力量,卷土重来,再次壮大。2001年春节,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以邪恶董卓为首的邪恶势力组建了新兵联盟,张一剑同志洞悉了这一革命斗争新动向,毅然向新盟发起了挑战,将反对的旗帜插在了论坛每一个角落(台下有位同志递过一张纸条,写道:论坛厕所门口也挂了面群英协会的党旗,街道大妈认为不合适,已经提出抗议,并罚款)。2001年6月,面对新盟强大的反攻倒算,张一剑同志做出了一生中最英明的决定,与不良媒体合作!于是革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2002年9月,迫于形势,三国论坛对于革命势力进行招安,记得那是9月2日的下午,几个新盟的彪形大汉闯进了反对党总部,声称请张一剑进入论坛政治局工作,作为四位斑竹常委之一,张一剑义正严词的批驳了他们,晚上,三个美女又进了反对党主席办公室......于是,张一剑同志同意与斑竹党合作,将反对党的革命血液输送到三国论坛领导核心中,从此使三国论坛更加繁荣昌盛。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满怀喜悦,这是胜利的一年,团结的一年,光辉的一年!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张一剑同志为核心的论坛中央周围,高举建设有文化特色的游戏论坛理论的伟大旗帜,发奋灌水,扎实造砖。夺取新的胜利!
阅读全文

曹魏  曹操历来非常重视人才问题。  在联军讨伐董卓与袁绍对话时,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可见曹操对人才问题的重视与认识。  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说“(曹操)其终强而夺汉者,居四战之地,恃智恃力,而无河山恃之可恃以生骄怠也”。曹操之所以可以由弱小到强大,最终曹丕还夺取了汉江山,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凭借他自己和手下的集团全体成员的才能共同奋斗。如果不是凭借人的才智和能力而凭借河山之险固,会出现袁绍那样迅速败亡的悲惨遭遇。  曹操刚起步的时候,就得到了家族的有利支持,夏侯氏的夏侯敦、夏侯渊;曹氏的曹仁、曹洪,曹真和曹休也不远来投奔。  最初之际,曹操仅有小快根据地,兵微将寡,而曹操出身于为世人所不齿的宦官家族;为了充分发现、利用人才,曹操在自己队伍中发掘人才的同时打破当时的门第观念,提拔重用出身于社会下层的文人武士,争取中小地主阶层的支持,并尽量利用投降过来的敌方人才。虽然当时发生了陈宫不满曹操杀边让而勾结吕布叛乱的事件,可并没有让曹操放弃“唯才是举”的方针。196年,曹操迎汉帝,成为东汉政府的代言人,有了政治上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士人不论是为了曹操而来还是为了恢复汉室而来,都不得不为曹操服务。建安十五年,曹操颁布《求贤令》,十九年再次下令,二十二年第三次颁布,这就是有名的求才三令。曹操的“唯才是举”,反对两汉以来奉行的“德行”和出身门第的传统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思想具有很大的意义,当代有学者指出“标志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大改革”。  后来曹丕为了登基,被迫向世家大族妥协,采取九品制,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来维持统治,同时大力压抑曹氏兄弟,终于在曹、夏侯家实力派人物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敦、夏侯渊、夏侯尚过身后大权不得不交到代表世家大族的司马家族。  东汉末年的大乱,造就了全国性的人才流动,出身于世家大族的人才要夺回失去的政治经济特权,中下社会阶层的人才则希望因此展现自己的才华,改变一向以来的地位。曹操身边有以汉帝为首的东汉政府,实际上这就是曹魏政权两面性的辨证统一,无论士人们主观上是向汉还是向曹,在客观上都是不能分开,演义上说关羽提出的“降汉不降曹”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说法。清朝人赵翼在谈到荀文弱弃袁绍而投奔曹操时说“yu计诸臣中,非操不能削群雄以匡汉室,则不得不归心于操而为之尽力,为操即所以为汉也。”,赵的说法不针见血指出了当时很多士人不得不为曹操服务的事实。曹操有“正统”的名分和地位,也有唯才是举的正确方针,具备了其他军阀无与伦比的优势地位,他在为社会中下阶层人才打开政权大门的同时也注意选用世家大族,避免了人才的片面性,所以其人才阵营中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曹操的人才中,从老兵中提拔于禁、乐进、典韦等将领,从敌方投降过来人才中起用张辽、徐晃、张邰、陈琳、贾诩等人,从地方豪强中起用李典、李通、许褚、藏霸等,从东汉政府中小官吏中提拔荀文若、荀攸、王郎等,从普通士人中起用郭嘉、程昱、刘晔等。这些人才都是曹家大厦的顶梁柱,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的唯才是举,举的都是对自己有利的人才,他所不看中的德,也不是忠诚等基本的德行,而是汉儒生所宣扬的“三纲六纪”等。而政权的主要权力所在——军队,一直抓在曹家、夏侯家核心大将手中,所以外姓的大将张辽、徐晃、张邰、于禁、乐进、李典等人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发挥。而曹操对自己的政敌,一向毫不手软,连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荀文若也不放过,所以曹操一直为后世士人所指责。蜀汉  刘备也很重视人才问题,《三国志*刘备传》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刘备出身于没落的皇族,已经沦落到不得不靠编草席为生,家族已经没什么人才可言。刘备起兵之初,远没有袁绍、曹操那样雄厚的家族基础,他的皇族身份在初期也没有给他带来政治优势。而刘备本身由于认识有限,对士人的重视程度不够,不难发现刘备早期的人才中,基本没什么大才的文人谋士;而刘备十分重视将领,他不但得到了关羽、张飞的忠实支持,还得到了公孙瓒手下勇将赵云的垂青。由于缺乏战略上和政治上的正确主将,刘备虽然拥有良将,却不得不面对多次失败的教训。  在荆洲投靠刘表期间,刘备终于认清了士人谋士的重要作用(有学者刘备寄居在曹操,应该考虑到自己为什么失败而曹操为什么成功的问题,对士人谋士的认识是从此扭转),先后得到了荆洲一带士人徐庶、诸葛亮、庞统、马氏兄弟等人的支持,事业上开始走上上升路,尤其是诸葛亮和庞统,在夺取荆洲四郡中立下很大的功劳。  刘备一直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早在徐州代替陶谦家族取得统治地位时就和当地的巨富糜家建立了亲戚关系,得到了糜家在经济上、人力上的大力支持;在荆洲期间,取得了当地大族马、习、庞家的支持;夺取川中后,也得到了四川豪强的有利支持,法正、李严、孟达等人就是其中代表。川中在曹操夺取汉中时没有发生大乱,与曹操逐鹿汉中时后方一直很稳定,与得到了有强大势力的豪强支持是分不开的。  刘备为了与曹操、孙权抗衡,打出了“复汉”的旗号,直接攻击曹操为“汉贼”,又以“汉皇叔”的身份自居,以吸引部分士人;虽然没有曹操的政治优势那样明显,但相对于孙权等其他军阀,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不满曹操早期劣迹的士人。  刘备败亡后,以荆洲派的诸葛亮为丞相,主内政;益洲派的李严为尚书令,主军事;然而刘备所担心的派系斗争还是出现了。诸葛亮先是夺取了李严的军事权力,然后逐步排挤益洲派。  诸葛亮当权期间,反刘备依靠大族的政策,开始实行法治,大力打击益洲派的豪强;由于川中战乱没中原那严重,加上刘焉父子纵容大族,所以豪强势力还是十分强大,收益不错但是为后来的李严不供粮草埋下伏笔。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董允等,诸葛亮的识人方面,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诸葛亮大力起用荆洲派人才,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文伟、董允都是荆洲派。  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无奈后来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东吴  孙家对人才也很重视。  孙坚出身于下层社会,家贫,以种瓜为生。孙坚和刘备一样,很重视将领而不大看重文人谋士,但孙坚自己有一定的战略目光,更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华,以作战勇猛、指挥灵活闻名于世,孙坚的阳人之战,虽然发生在给董军偷袭后,依然以少胜多,大破董军,击杀董军都督华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的不足,孙坚在前期基本没有遇到强劲对手,故孙坚得以横扫荆南。孙坚虽然迎娶江东大家吴氏姐妹为妻,依然得不到大族的认可,孙坚的人才组成,主要时以中下阶层为主。  孙策吸取了其父孙坚不重视文人谋士的教训,早在孙坚起义兵时就“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孙策向袁术讨回千余孙坚旧兵,同时得到舅舅吴景的帮助;由于吴景在江东的影响,得到了吕范、孙河、张纮等人家族的支持。孙策继承了父亲作战勇猛、迅速的优点,在初平江东后,得到了张昭、秦松、陈端江东著名文人谋士支持,前途一片光明;可惜孙策也继承父亲孙坚过于勇猛而轻佻果躁,终于给人伏杀而死。由于得到了舅舅吴景的支持和他的影响,以及孙策自己的努力,人才中大族开始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孙家依靠大族的开始。  孙权接替孙策成为江东统治者后,依靠江东大族的势力,也取得了与曹操抗衡的实力。孙权对文人的重视比孙策更高,上任之初就“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在拉拢原有人才程普、周瑜等人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和世家大族互相利用的政策。用人上主要依靠江东大族,如陆逊父子、朱治、潘睿等人;同时孙家宗亲也开始抛头露面。孙权认为“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同时孙权也借口曹操为“汉贼”,要“清君则”而大量收揽人才、训练军队;孙权十分善于听取众人意见,采取其中好的意见,孙权还十分注重人才的群体优势,克服“非正统”的名分,使势力逐渐增长,敢于和曹魏长期对抗。  孙权的用人谋略十分高明,所重用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都立下了非凡之功劳;周瑜30000劲卒破曹军10余万大军,鲁肃一直为江东战略上的主心骨,吕蒙奇袭荆洲,取回了孙权一直梦寐以求的南郡,陆逊火烧连营,同时击破曹魏多次进攻;此四人还是对付山越的好手,为孙家获得兵源、劳力。  孙权晚年以及继承者,过于滥杀,人才内耗太严重,终于为西晋所灭。其他  二袁 袁绍、袁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族,而袁绍曾经担任联军的盟主,所以袁氏门生无不纷纷投靠,袁绍更为突出;二袁都是依靠世家大族,重视门第出身和德行之人。《后汉书》说“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可见袁家的社会地位之高,但是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所以袁绍虽然有杰出的人才相助,还是不得不面对失败的悲惨局面。袁术比袁绍,要略差一绸。  刘表 刘表也是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才在荆洲立下阵脚。由于得到了荆洲大族蒯、蔡氏的支持,刘表在荆洲的统治比较稳定,而刘表没雄并天下之野心,所以身边的很多一流人才都没有愿意为刘表服务。  其他的如马腾、吕布等,根本不是做诸侯的料子;而刘焉似乎脱离了三国的范畴,不多说了,wowoo也会偷懒的。
阅读全文

三国战争总表190-191年 关东诸侯讨董卓之战190年 曹操攻董卓荥阳之战190年 孙坚鲁阳退敌190年 董卓袭王匡河阳津之战190年 孙坚斩华雄阳人之战190年 刘表平定荆州之战191年 孙坚攻董卓洛阳诸陵之战191年 袁绍袭孙坚阳城之战191年 孙坚击刘表襄阳之战191年 曹操统一北方战争191年 曹操击黑山军濮阳之战191年 陶谦破黄巾军徐州之战191年 刘焉割据益州之战191年 公孙瓒破黄巾军东光之战192年 袁绍与公孙瓒界桥之战192年 公孙瓒击袁绍巨马水之战192年 公孙瓒攻袁绍龙凑之战192年 袁术击袁遗扬州之战192年 李催等进犯长安之战192年 曹操击黑山军武阳之战192年 曹操破黄巾军兖州之战 193年 曹操击袁术封丘之战 193年 曹操攻陶谦彭城之战 193年 公孙瓒灭刘虞幽州之战 193年 袁谭攻田楷青州之战 193年 袁绍攻黑山军常山之战194年 吴景攻周昕丹阳之战 194年 孙策攻陆康庐江之战195年 孙策攻刘繇曲阿之战 195年 孙策与太史慈神亭之战195年 刘繇攻诸葛玄、笮融豫章之战 195年 李催劫持帝后公卿长安之战 195年 李催、郭汜攻杨奉、董承弘农之战 195年 袁绍攻臧洪东郡之战 195年 鲜于辅攻公孙瓒鲍丘之战195年 曹操攻吕布定陶之战 196年 吕布袭刘备下邳之战 196年 郝萌袭吕布徐州之战196年 孙策攻王朗会稽之战196年 曹操攻杨奉梁县之战 196年 曹操灭何义黄巾军之战 197年 曹操攻张绣(氵+育)水之战 197年 曹操攻袁术蕲阳之战 197年 曹操攻张绣湖阳之战 197年 吕范、徐逸攻陈(王+禹)海西之战 197年 吕布破袁术下邳之战197年 袁术灭陈王刘宠淮阳之战 197年 吕布攻臧霸莒城之战198-199年 袁绍灭公孙瓒易京之战 198年 段煨灭李催关中之战198年 曹操攻张绣穰城之战 198年 曹操灭吕布下邳之战 199年 曹操灭眭固射犬之战 199年 马腾攻李催长平观之战 199年 刘岱攻刘备小沛之战199年 孙策袭刘勋皖城之战 199年 孙策攻黄祖沙羡之战 199年 孙策平邹佗、严白虎之战 200年 策攻陈登丹徒遇害之战 200年 刘表破张怿长沙之战 200年 刘馥平定扬州之战 200-201年 张鲁据汉中之战 200-201年刘璋平赵韪益州之战 200年 孙权灭李术皖城之战200年 曹操破刘备徐州之战 200年 曹操斩颜良白马之战 200年 曹仁攻刘备汝、颍之战 200年 蔡阳攻刘备汝南之战 200年 曹操夜袭乌巢之战 201年 曹操破袁绍仓亭之战 202年 锺繇击郭援平阳之战 203年 贺齐平建安之战 203年 袁谭与袁尚之战203年 曹操攻袁谭袁尚黎阳、邺城之战 204年 曹操攻袁尚邺城之战 204-205年 曹操灭袁谭南皮之战 204年 孙权平妫览戴员丹阳之战 204年 孙权平山越之战 205年 杜畿灭卫固定河东之战205年 曹操平定幽州之战 205年 曹操灭高斡壶关之战 206年 乐进李典破管承长广之战 206年 于禁平昌(豕+希)东海之战 206年 雍州兵讨张猛之战 207年 孙权攻黄祖江夏之战207年 曹操攻乌桓白狼山之战 208年 孙权灭黄祖夏口之战208年 曹操灭刘表襄阳之战 208年 曹操破刘备当阳之战 208-209年 赤壁之战 209年 周瑜攻曹仁江陵之战 209年 孙权围攻合肥之战 209年 张昭攻当涂之战 208年 贺齐攻陈仆黟、歙之战 209年 张辽平陈兰、梅成六安之战 210年 步骘灭吴巨交州之战 211年 曹操破马超渭南之战 211-214年 刘备灭刘璋取益州之战 212年 曹丕攻田银苏伯之战 212年 ; 灭梁兴(鹿+阝)城之战 213年 曹操攻孙权濡须口之战 213年 马超攻韦康冀城之战 213年 罡 攻马超冀城之战 214年 夏侯渊攻马超祁山之战 214年 诸葛亮入川之战 214年 夏侯渊灭宋建陇右之战 214年 孙权攻占皖城之战 214年 夏侯渊攻韩遂长离之战 214年 霍峻守葭萌城之战 215年 曹操破窦茂灭韩遂河池之战 215年 张飞攻张郃巴西之战 215年 赵俨平吕并陈仓之战 215年 曹操攻张鲁阳平之战 215年 孙权围合肥之战 217年 陆逊击费栈丹阳之战 217年 孙权与曹操第二次濡须口之战 218年 王必平耿纪许昌之战 218年 曹洪破吴兰下辨之战 218年 曹彰击乌桓代郡之战218-219年 曹仁破侯音宛城之战 218年 李严平定马秦、高定之战 218-219年 刘备攻取汉中之战 219年 刘封、孟达攻申耽上庸之战 219年 樊城之战 219年 吕蒙袭关羽江陵之战 220年 孟达攻刘封上庸之战 220年 苏则平定河西之乱 221年 张既平定河西之战 221-222年 夷陵之战 222年 杨洪平黄元叛蜀之战 222-223年 曹丕首征东吴之战 222年 曹休与吕范洞口之战 223年 曹仁与朱恒濡须口之战 223年 张郃攻占江陵中洲之战 223年 曹真与朱然江陵之战 223年 贺齐取蕲春之战 224年 田豫击鲜卑轲比能之战 224年 曹丕攻广陵之战 225年 任福平蔡方、唐咨之战 225年 诸葛亮平南中之战 225年 周鲂攻彭绮鄱阳之战 226年 泪饭交趾之战 226年 孙权攻魏之战 226年 诸葛瑾攻襄阳之战 227年 张嶷平张慕之战 228年 曹真破赵云之战227-228年 孟达反魏之战 228年 诸葛亮攻魏街亭之战 229年 葛亮攻魏陈仓之战 229年 诸葛亮攻魏武都、阴平之战228年 魏与吴石亭之战 230年 曹真攻蜀汉中之战 230-234潘浚、吕岱平武陵蛮之战 230年 满宠守合肥之战 231年 布袭王凌阜陵之战231年 诸葛亮攻魏上(圭+阝)之战 232年 魏与吴成山之战 232年 魏与吴庐江之战 232年 魏攻公孙渊辽东之战 233年 马忠平南夷之战 233年 魏击鲜卑楼烦之战 233-234年 吴攻魏合肥新城之战 234年 诸葛亮攻魏五丈原之战 234年 杨仪杀魏延之战 234-237年 诸葛恪平山越 234-238年 吕岱平李桓、罗厉庐陵之战 237年 陆逊平彭旦鄱阳之战 237年 毋丘俭攻公孙渊辽东之战 237年 陆逊平吴遽豫章、庐陵之战 238年 司马懿平公孙渊辽东之战 239年 羊(彳+首+亍)袭辽东之战 239年 吕岱平廖式交州之战 240年 张嶷平越 之战 243年 吴袭六安之战 241年 吴攻魏芍陂、樊城之战 244年 曹爽攻蜀汉中之战 246年 吴攻魏(木+且)中之战 244-246年 毋丘俭攻高句丽之战 246年 姜维平汶山夷之战 247年 姜维攻魏洮西之战 248年 邓芝攻涪陵夷之战 248年 陆胤平交趾、九真夷之战 249年 姜维攻曲城之战 249年 姜维攻西平之战 250年 魏与吴江陵之战 250年 吴败文钦之战 251年 王基、州泰击吴之战 252年 魏与吴东兴之战 253年 吴、蜀攻魏南安、合肥之战 254年 姜维攻临洮、陇西之战 255年 司马师平毋丘俭、文钦之战 255年 孙峻攻寿春之战 255年 姜维攻狄道之战 256年 文钦、吕据攻魏之战 256年 姜维攻段谷之战 257年 姜维攻芒水之战 257-258年 司马昭破诸葛诞寿春之战 257年 魏平高显县民之战 257年 吴平三郡起义之战 260年 成济杀魏 曹髦之战 262年 姜维攻邓艾洮阳之战263年 曹魏灭蜀之战263年 吴平吕兴交趾之战263年 钟离牧平武陵之战 264年 罗宪抗吴永安之战 264年 王稚攻吴句章之战 264年 钟会、姜维反魏成都之战 266年 堂施起义军之战 268年 吴攻江夏之战 268年 杨稷破刘俊交州之战 268年 晋与吴合肥之战 270年 晋攻鲜卑万斛堆之战 270年 吴晋涡口之战 271年 青山之战 271年 吴攻晋交趾等郡之战 271年 匈奴刘猛攻并州之战 272年 晋攻匈奴刘猛之战 272年 陆抗平西陵之战 272年 王睿平定张弘之战 272年 杨欣讨宋质之战 273年 吴晋戈阳之战 274年 吴镇压奚熙之乱 274年 晋反击凉州胡之战 274年 晋攻吴枳里之战 274年 吴攻晋江夏之战 275年晋攻鲜卑之战 276年 胡奋击并州胡之战 276年晋攻鲜卑之战 276年 鲜卑攻晋边之战 276年 杨欣讨令狐宏之战 277年 文鸯破鲜卑之战277年 吴晋江夏之战 278年 晋与鲜卑武威之战 278年 晋吴皖城之战 278年 晋吴西陵之战 279年 吴攻郭马之战 279年 马隆收复凉州之战 279-280年 晋灭吴之战
阅读全文

中国历史上,魏、蜀(汉)、吴三国形成和鼎立时期(190~280),豪强势力混战兼并,三国争夺天下,最终归于晋的一系列战争。纷争的缘起 中国自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经两汉一统局面维持了四百年。东汉后期,政治腐败,横征暴敛,加之灾情严重,民不堪命,农民纷纷奋起反抗。汉灵帝中平元年(184),爆发张角等领导的大规模黄巾起义战争。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受到威胁,汉廷急忙令大将军何进等守卫京城,镇压起义。当时,骑都尉曹操、佐军司马孙坚率军参与屠杀。涿县(今河北涿州)的破落皇裔刘备也趁机组织武装,参加镇压。在镇压起义过程中,豪强地主原有的私家武装部曲由隐蔽转为公开,数量猛增;州郡官吏也纷纷扩充势力,与王朝的关系日益松懈,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导致的分裂形势日趋严重。 王朝为加强对州郡的控制,改行政长官“州刺史”为统掌军政大权的“州牧”,并派有名望的人去充任,结果适得其反,加剧了割据。中平六年汉灵帝死后,掌握朝政的大将军何进为宦官所杀,并州牧董卓率军入洛阳,拥立汉献帝,先后逼走曹操和袁绍、袁术兄弟等,独揽朝政。京城的混乱,董卓的专横,促使割据势力迅速扩大。州郡牧守各树一帜,招兵买马,剧增私兵部曲,纷纷讨伐董卓。混战迭起,形成四分五裂局面,东汉王朝随之名存实亡,历史进入三国形成时期。 三国形成时期战争 这一时期中,曹操挫败群雄,统一中国北方,孙策攻取江东、刘备攻取巴蜀为立国之地,形成三国鼎立格局。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联军讨伐董卓,以袁绍为盟主,进屯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周围。董卓迁献帝都长安(今西安西北)后,分兵镇守洛阳外围之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芭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八关,以拒联军。十余万联军各怀异心,观望不前。曹操孤军西征,战败而还,遂独立发展武装。接着,附从后将军袁术的长沙太守孙坚,率军攻董卓,于次年将其逼出洛阳(见孙坚攻董卓之战)。其后,孙坚死于袁术与刘表争夺荆州的混战中,董卓亦为中郎将吕布所杀,豪强混战愈演愈烈。袁绍威逼冀州牧韩馥让位后,又于初平三年的界桥之战击败占据幽州的公孙瓒,扭转了被动局面。进而于建安四年(199)发动易京之战,将公孙瓒击灭,拥有冀、青、并州及幽州大部,成为中国北方最强的势力。曹操于初平三年为兖州牧后,软硬兼施,招降青州黄巾军30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增强了力量,但表面仍顺从袁绍,协助袁绍北击公孙瓒,南迫袁术败走江淮。因吕布乘虚夺占兖州大部,曹操平定兖州,收复失地,并汲取教训,纳荀盎“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三国志·荀恩传》)之策,巩固兖、豫州根据地。继而迫汉献帝迁都许(今河南许昌),自任大将军,“挟天子以令不臣”,又广求人才,奖励农业,在许县及交通沿线地区屯田,足食强兵。此后三年,运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之策,相继在安众之战中击败张绣,攻徐州擒杀吕布,困死袁术,成为北方惟一能与兵多地广的袁绍抗衡的势力。同时,孙策亦筹谋攻取江东为立国之地。兴平元年(194),从袁术处领得其父孙坚旧部曲千余人,次年率众五六千,与周瑜合军,挥军东渡,夺取牛渚、秣陵。后攻克会稽(今浙江绍兴),进占东冶(今福州),公开与袁术断绝关系,独自发展。孙策据江东三郡,在北方混战而无力远顾的曹操暂取拉拢之策,表其为讨逆将军,封吴侯。是时,袁绍欲南攻曹操,曹操亦图谋向黄河以北发展。曹操争取渔阳太守鲜于辅,命其督幽州六郡,以牵制袁绍后方;遣臧霸攻克青州齐、北海等地,以固东翼;分兵至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处鸿沟上游,临汴水)设防。接着,争取荆州刘表中立,解除西南部之忧;率军击败刘备,将其赶出徐州,避免了多面受敌。当袁绍于建安五年统军10万进屯黎阳(今浚县境)时,曹操鉴于敌众己寡,先以声东击西战法挫袁军锐气,再回师官渡拒守,相机袭烧袁军粮草,乘势发起攻击,大破袁军,歼其7万余人,赢得官渡之战的巨大胜利。此后,趁袁绍死后其子纷争内战,攻取袁氏基业之地邺城。又远征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歼灭逃入乌桓腹心之地的袁氏兄弟及与之勾结的乌桓势力,基本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建安十三年,曹操作玄武池训练水军,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后,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今湖北荆沙),欲一统南北。时孙权承袭其兄孙策之业已八年,巩固了江东,又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荆州东大门,正相机吞并荆、益州。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也开始改变长期寄人篱下的状况,请得诸葛亮为主要谋士,确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大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刘表病亡,其子刘琮投降曹操后,刘备领军南撤,被曹军追击于长坂(今当阳境),乃率军两万余驻樊口(今鄂州境),与孙权联军,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自为荆州牧,乘胜夺取武陵、长沙等四郡,并向孙权“借”得南郡,作为壮大发展、进图益州的基地。曹操败还北方,孙吴也得以巩固发展。由此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十六年,刘备乘刘璋恐惧曹操进犯之时,以助守之名率兵数万入益州,此后又召诸葛亮等率军入巴蜀,先取郡县,于十九年顺利入主成都。自此与曹操、孙权形成三个独立的、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告成。 三国鼎立时期战争 三国的鼎立,也是三国间长期的、更复杂纷争的开始。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蜀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曹操于荆州赤壁战败还北方后,成功地进行渭南之战,全据关中,同时在谯(今安徽亳州)开辟水军训练基地。面对孙权、刘备两个对手,采取东攻西守或西攻东守的方略,力避两面作战。先与孙权争夺淮南之地,取得合肥之战的胜利,遏制了孙权攻势。后与刘备争汉中不利,乃集中兵力,与孙、刘争荆州。 魏、蜀、吴三国争夺荆州,引发了樊城、江陵、夷陵三次大战。刘备进取巴蜀,激起孙权不满。刘备夺取汉中,镇守荆州的蜀汉名将关羽也率军自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北上,围攻襄阳、樊城(今襄樊)曹军,更使曹魏震动。曹操采纳司马懿等人的计谋,进一步离间孙权、刘备,促成孙权遣军袭取江陵,击杀关羽,而曹魏坐收渔人之利。刘备企图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群臣反对,自统大军攻吴。孙权求和不成,进一步与魏修好,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5万拒蜀军,采取后退避锐、集中兵力、相机决战的方略,于章武二年(222)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蜀汉因此国力大损,孙吴亦有北顾之忧,战后双方重修旧好以抗强魏,致三国又有较长时期的鼎立。 曹魏促使吴、蜀相互削弱,自身赢得休养生息的时机,国势日益强盛。其间曹操病亡,曹丕称帝,以魏代汉,筹谋南进。孙吴及时调整部署,转而对付曹魏。凭借长江天险和相对强大的水军,先是击退魏军三路进攻,继又两次迫退进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境)的魏军,使曹丕至死未能越长江一步。夷陵之战后不久,刘备病亡,南中(约今云南、贵州及四川西南部)地区的汉、夷豪强势力反蜀。辅政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统兵分三路向南中进军,以攻心为上,辅以攻战,平定南中,加强了夷、汉间交往,促进了南中发展。蜀汉后方得以巩固后,诸葛亮对内继续发展经济,精心治军,不断增强国力,对外加强联吴,为北向攻魏创造条件。建兴五年诸葛亮统10万大军北屯汉中,拉开攻魏之战的序幕。不用部将出子午道(今陕西安康过秦岭至西安)直攻长安(今西安西北)的建议,而实行先攻陇右、再取秦川(关中一带)的谨慎方略。因次年马谡失街亭(今甘肃天水东南,一说今张家川北),蜀军还汉中。后统军数万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不能速决,粮尽而退。继又数次与魏大将军司马懿等交战,但直至十二年病亡,诸葛亮攻魏之战未获重大战果。孙吴虽大破魏大司马曹休于石亭(今安徽潜江境),遏制了曹魏攻势,却无力北进,乃一面抗魏,一面巩固南方和向海上发展。黄龙二年(230),遣将卫温等渡海至夷洲(今台湾),获数千人而还。后又两次遣将航海至辽东,联络公孙渊,以牵制曹魏东北。魏明帝曹佰发兵攻讨公孙渊失利后,于景初二年(238)改令太尉司马懿征辽东,平定辽东、玄菟、乐浪、带方等四郡。司马懿成功地阻遏诸葛亮进攻和征战辽东,威望益高,权势日重。及明帝病亡,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辅八岁太子曹芳登基。曹爽惧司马懿得势,急于建功树威,贸然率军攻蜀,兵败兴势(今陕西洋县北)。司马懿以年老多病辞职,韬光养晦,暗养心腹死士,又和太尉蒋济配合,于正始十年(249)发动兵谏,处死曹爽,独揽军政大权。又出兵淮南,平息王凌的反叛。其后,司马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平定称丘俭、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史称“淮南三叛”的曹氏势力。曹魏政权已是名存实亡,司马氏至此完成代魏准备。三国后期,吴、蜀渐趋衰弱,联盟已不能抗衡魏国。孙权病亡后,吴虽有过抗击魏军获胜的东兴之战,但已是强弩之末。蜀汉姜维多次征战陇西,但败多胜少,推进中原的梦想早已破灭;兵力严重不足,汉中外围要点也被迫放弃,退守汉、乐二城。而魏国司马氏发展经济,稳定政局,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统一天下的条件逐渐成熟。针对蜀汉弱小、边境无备的状况,定下先灭蜀再顺江吞吴的战略决策,景元四年(263),独揽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遣军分三路攻蜀,当主力受阻于剑阁(今四川剑阁东北)后,名将邓艾过阴平小道出奇兵,魏灭蜀汉之战告捷。魏咸熙二年(265),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公开以晋代魏,加紧灭吴准备。蜀汉已灭,吴国唇亡齿寒,加之政治腐败,致使人心背离,发生吴西陵督步阐据城叛吴降晋。吴国名将陆抗随机应变,于凤凰元年(272)迫退晋军,取得平步阐之战的胜利,迟滞了晋灭吴战略意图的实施。晋经过长达八年的准备,于咸宁五年(279)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发兵20余万,自巴蜀、襄阳、寿春、下邳等六路进军,以空前规模的水陆军协同作战,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吴。历史地位及作用 三国时期战争,促进了由分裂局面到三家局部统一,进而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进程,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诸方面的较大发展。战争的形态有了新的发展,出现水、步、骑兵配合的大规模作战。各国注重发展适应本国地理特征的兵种,曹魏的骑兵,孙吴的水军,蜀汉的步兵,战斗力均较强。随着战争对象的多极化,及敌我双方所处战略态势的复杂,军队部署、谋略运用都有不少范例,其中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谋略尤为出色。诸葛亮审时度势制定的《隆中对》,虽后来形势变化而未能完全实现,仍不失为一个划时代的较完整的战略计划。军事外交频繁,联盟战略灵活,三家进行的赤壁大战和争夺荆州,堪称范例。对边远民族地区的作战中,“攻心为上”也有更出色的运用。作战方法上,诸葛亮推演阵法所作“八阵图”,以及广泛使用的火攻、奇袭、伏击、地道等,均为后世传扬。 随着战争发展,统帅指挥机构已趋健全,鼎立三方都善于选将用人,依靠他们策划和进行战争;同时促进了一些军事制度的改革和建立,中外军体制的形成,世兵制的实行,参谋制度的完善,影响深远。后勤保障越来越注意后方供给基地的建设,均实行空前规模的屯田。军队装备有明显改进,蜀汉创制一发十矢的连弩,适宜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改进的钢刀,曹魏所制发石车、指南车,大量使用的马铠,孙吴大量制造的各种性能良好的船只,均很著名。 三国时期的军事理论研究,随着丰富的战争实践不断深入。曹操的《孙子注》开创整理研究《孙子兵法》先河。诸葛亮的军事论述很受后人推重。 (任昭坤)
阅读全文

三国五大军事统帅所谓军事统帅,并非冲锋陷阵的将军猛士,也不是运筹帷幄却不能将兵练士的谋士门客,而是真正指挥千军万马,统筹全局,负责大战役的战略家、军事家、谋略家,正样的人必须是军事全才,懂得合理安排部队行程,作战单位协调、后勤保障、排兵布阵、安营扎寨以及士气鼓舞等等、按小说《三国演义》将就是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不光水战,步战、车战、马战样样要精通。这样的军事家需要熟悉正规战、伏击战、闪电战、遭遇战、心理战等,只如此才能称为统帅。所以,将此标准框定下来,MQ得几名侯选人物。1、曹操魏武在群雄逐鹿的中原,从一个相对弱小的小军阀最终一统北方,实在是真兵家,他先后平定的割据大军阀有——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马腾、陶谦(刘备)等,曹操身经百战而且他研究兵书,开创评注《孙子兵法》的先河,曹操的武功(本文只评军事统帅,不谈文治及个人政治品德)即便放在整个中华历史,也是首屈一指的统帅,作为军事战略天才的毛泽东主席对其赞赏有嘉是有道理的。西晋只所以能统一中华,其基础就是曹操做的嫁衣(但不能抹杀司马懿父子顶住诸葛亮、姜维、陆逊等侵犯的功劳)。当然,曹操也有败仗,而且输得也很惨,但并不妨碍其军事统帅的本色,曹操在对少数民族作战方面也是战果累累。曹操在军队士气鼓舞方面极为特别,和诸葛亮严明、以身作则的治军不同,曹操擅长诈术,注重心理战的运用,比如著名的望梅止渴就是典型。2、诸葛亮国家教育局钦定教材《中国历史纲要》谈到三国历史时,只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曹操、一个就是“三国时期能与曹操相媲美的政治家、军事家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真正活跃在军事舞台上可谓生不逢时,当蜀汉国力膨胀,空前强大时,指挥千军万马的是刘备、关羽。等到两位兵败身亡后,留下了一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烂摊子,但蜀汉国运能享四十年,全赖此人。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时,内忧外患。当时吴蜀交恶,陆逊虎视永安;曹丕窥蜀,常掂量时刻先伐蜀,后取吴的问题;南方丛林中,少数民族叛乱,杀州官,掠百姓;乱臣趁先主新亡,联合蛮夷反叛独立;朝廷荆益派系纷争等等。诸葛亮重振朝纲,然后北伐,可惜此时的蜀汉离强盛时期相去太远,每次都是以少打多,加上先后对手都是一时之杰,如曹真、司马懿、张合等,所以不能全胜,但即便如此,也能进退自如,除一伐惨败、二伐无功外,其余均有小成。诸葛亮和曹操一样,也注写兵书,部分流传于世,尤其是如何管理军队方面的理论很有实际价值。诸葛亮擅长治军,他的军队战术素养很高,而且士气高昂,令行禁止。其对手司马懿看过他的营寨后叹道“天下奇才”3、司马懿司马懿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不过那是政治权谋方面,但不可小视其军事战绩,作为统帅,司马懿在军队享有崇高威望。他擅长闪电战,克日擒孟达便是例证。司马懿能比较灵活的处理军务大事,而且能韬光养晦,后发制人。司马懿一生最光辉的军事成就是在陇西、关中战场。他忍辱负重,以坚守策略使诸葛亮北伐不能有大的进展,最终拖死对手,为曹魏除去心腹大患,同时也摧毁了蜀汉立国的栋梁,使其日益腐败疲弱,成为三国中最早亡国的政权。司马懿为荆州都督时,也让陆逊、诸葛瑾等东吴大将军的军事没有进展,实在是一个难缠的对手,同时也是一位能屈能伸的军事统帅。4、周瑜作为年轻的统帅,赤壁之战让他名垂青史,只此一战就足以让他成为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统帅,正如张若虚,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便可成为唐诗大家。因为赤壁这一仗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曹操当时空前强大,若此战胜利,则中国汉民族将极有可能结束分裂,完全统一,那样将开始新一轮中国封建王朝的循环怪圈,而江南也将推迟其开发,大大落后中原生产力水平,无法马上成为以后的汉族偏安政权的避难所。周瑜在此次决战中指挥有方,调度得力,尤其能很好处理东吴指挥高层的内部分歧,最终挫败强大的曹操军团,为东吴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5、陆逊三国后期,吴国的安危全系陆逊一身,正直壮年的陆逊配合吕蒙完成了对荆州关羽的偷袭,最终让吕蒙成其全功,击杀了关羽;在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准备复夺荆州而御驾亲征时,陆逊给久经战阵的刘备予迎头痛击,让刘备最终遗恨永安宫,在抵抗曹魏进攻江南的作战中,能固守天堑,是其指挥艺术水平的体现,但陆逊在指挥进攻攻坚战方面几无战果,似乎存在不足,不过瑕不掩瑜,陆逊不愧为三国后期的军事统帅。其余还有很多不错的统帅,比如刘备、姜维、夏侯渊、张合、关羽等,但吃得败仗都很惨痛,而且一跌不振,所以不能成为最优秀的军事统帅。还有就是羊祜、杜预、陆抗等,都算西晋或三国已结束的人物,所以不入选。还有一个邓艾,也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员,但他只是曹魏一个边防将领,参加灭蜀战役中所帅兵马也不多,所以谈不上统帅。
阅读全文

诗曰: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楼桑皇孙玄德起,可叹霸业二世亡。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古往今来,人们在歌颂高祖斩蛇起义,创基立业的同时,也喜欢凭空牢骚话三分。这汉家江山一头一尾的两位刘姓英雄留下了许多千秋佳话。仔细比较二人,还真有些相同之处。陈寿在评论刘备时就明确指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我尝试将二人心性相同的地方及为人处事的作风做个比较。至于政治特点、战争艺术等等,不关本文的事。汉. 高祖刘邦与汉. 昭烈皇帝刘备都很注意自己的容颜仪表,可能确实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他俩将此作为招牌来光大门楣。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刘备则“美衣服”。众所周知,刘备打小就和他母亲以贩履织席为业,也就是手工业者,而且刘备自己也喜欢这行业,有时还自己做个把帽子戴戴,史载“备性好结毦(毦,用鸟羽兽毛做的装饰品、衣帽之类)。”有一次,刘备看见有人送来上好的牛毛,勾起了他对往日生活的向往,于是堂堂左将军居然自己动手编个帽子,他这翻举动被诸葛亮撞见,差点把刚过门的卧龙的鼻子给气歪了。其实刘备喜欢编帽子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他确实是汉室帝胄,为什么?因为他老祖宗刘邦也好这玩意儿。《汉书》载:“高祖为亭长,乃以竹皮为冠,令求盗之薛治,时时冠之,及贵常冠,所谓“刘氏冠”也。”。瞧见没有,根子在这儿。刘邦与刘备在少年时都有大志气,不甘为人下,常常喊出一些反动口号,活活吓死全家人。刘邦小时候在咸阳服徭役期间,有幸远远望到了秦始皇的车盖,于是一个乡下孩子开了眼,树立了远大的人生观、世界观。当时他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这话充分体现了刘家的DNA里注满了反叛争霸的精神,所以几百年后的刘备更不含糊。他家东南角篱边有棵大桑树,高大五丈多,远望去如车盖,少年刘玄德与宗中诸小兒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当场把叔父刘子敬吓了半死,抱起自己的孩子不跟刘备玩了,还捂住刘备的嘴说:“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刘邦、刘备两人都不喜欢读书,这一点,史书家都直言不讳,纷纷指出:“初,高祖不修文学”、“先主不甚乐读书”,不过这些毛病并不防碍两人成就霸业,因为两人都宽仁爱人,知人善任,所以能得人死力。萧何、韩信、曹参(顺带一句,刘备的天敌曹操的老祖宗)樊哙、诸葛亮、关羽、张飞等等都是个顶个的好汉,都甩开膀子帮他刘家打江山。如萧何、诸葛亮,这两人无不为邦、备二主呕心沥血,前者几次入刘家大狱而痴心不改,大有一颗把牢底坐穿永不变心的赤胆忠心,后者干脆把命都赔了。得贤怎能不开国?想不当皇帝都难。既然二人都基本幼儿失学,那么这两位学龄儿童都在干嘛呢?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刘备“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刘邦的“好酒及色”按字面解释就是酒色之徒,而刘备的“喜狗马、音乐、美衣服”按字面解释正好是“声色犬马”。所以两人真是意气相投、心性相通。就刘邦这种吃喝嫖赌之徒,有名望的吕公还吵着嚷着要把女儿嫁给他,在外人看简直就是把女儿往火坑里推,可人吕稚最后能成国母,当初那些认为把女儿往火坑里推的人是眼红,是吃不到葡萄就说吕后酸,虞美人倒是甜,可她是那块母仪天下的料吗?歌颂她实际是挤兑她,长得再好看,命不好也不行,所以说女人结婚是第二次投胎,这道理放之四海皆准,而且是硬道理。按刘 晓庆的名言讲“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以此类推,做了刘邦和刘备的女人是难得不能再难。皇后不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成不了佛爷。吕后及甘夫人俩姐妹都是皇后,可她们的命很苦,也很硬。因为刘邦和刘备爷俩都有一个坏毛病,——  一急就把老婆孩子乱扔,污染环境还砸乱花花草草。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大战彭城灵壁东睢水那年,刘邦被项羽打得满地找牙,几乎不保自己的小命,就在千钧一发之际,突然“大风从西北起,折木发屋,扬砂石,昼晦,楚军大乱。”就此混乱之际,刘邦撇下老婆不顾,“与数十骑遁去”。吕后被项羽抓住了,项羽常置其于军中作为人质。刘备的历史和刘邦惊人一致。赤壁之战前,曹操铁骑追刘备,“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好一个“与数十骑遁去”和“与数十骑走”呵呵,连带的人马都差不多。幸好甘夫人有赵云护着,才没被俘做人质,不过她没啥骄傲的资本,因为早在下邳,甘夫人就吃过吕布的牢饭。只是吕布缺心眼而已。所以在逃命方面,这两位大老爷们真是乏善可陈,不过刘邦则更胜一筹,当时,“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二子。”刘备是顾不上宝贝阿斗而已,而刘邦则把俩苦命孩子推下车,减轻载客量,好让车子的性能得以充分发挥,撒开了花跑,真独!也许正是刘邦比刘备“独”心更狠,所以刘邦得坐全天下,而刘备只三居其一耳。
阅读全文

诸葛亮之死“开会了,开会了,大家肃静!”公元二三四年,渭水边五丈原的一块巴掌大的地方,汉军指挥部大营内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都是大汉精英,有:前将军,荆州人魏延丞相长史,荆州人杨仪司马,荆州人费祎镇北将军,益州人王平护军、雍州人姜维主持人当然是汉丞相、武乡侯,荆州人诸葛亮。“大家能不能安静一会儿,有完没完,开会象买菜一样,成何体统!”老丞相诸葛亮有点不耐烦了。喝斥的效果看来并不怎样,大营内依然扯东拉西,各地方言混杂。当然,荆益两地长期融合,同居长江中上游,基本算同一语系,所以当初建国后把荆州话定为官话,大伙还是能接受,也能听懂。“一、二、三!请安静!”诸葛亮汗如雨下,但仍不能控制部下的民主发言。“发奖金了!”诸葛亮祭出杀手锏。大帐内顿时鸦雀无声,目光齐聚过来。“大家安静得听我说完之后,老夫定有奖赏。”诸葛亮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许下了诺言。“我决定强行进攻对岸魏军,司马懿那老娘们想一直拖着不打,我……”费祎打断话头,插嘴道:“司马懿是爷们,不是娘们,说话要讲证据,依法办事,您能拿出证据证明司马懿是娘们,我们便同意司马懿是娘们,如果您拿不出司马懿是娘们的证据,我们就要不同意您说司马懿是娘们,孔子曰:欲正人,先……。”诸葛亮:“住口!” 诸葛亮拍案而起。“是” 费祎后退,拱手站立一旁,心里暗喊一句“司马懿不是娘们。”“我准备,我准备……我刚才说到哪里啦?”诸葛亮恶狠狠得瞪了一眼费祎。“丞相英明!丞相刚才说到要强行过河打司马懿那老娘们。学生都做了笔记了。”姜维近前耳语提醒道。“好,好好,还是伯约有心。”诸葛亮赞许的点点头,接着说:“此次作战,不知诸位有何看法。“我反对!”魏延起身。“我反对!”杨仪也起身。魏延甚感诧异。“他奶奶的熊。你小子平常和我一直作对,咋今天和俺一块哩?许是病了吧。”费祎说:“魏将军!杨仪的奶奶不是熊,说话要讲证据,依法办事,您能拿出证据证明杨仪他奶奶的熊吗?杨仪是人,所以他爸爸必然也是人,而他爸爸的妈妈,也就是杨仪的奶奶肯定也是人,人的妈生人,而熊的妈只能生熊,孔子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孔子又曰……”“住口!”魏延拔剑怒视费祎。与此同时,诸葛亮也拔剑在手,可是嘴不争气,“噗!”得一声吐出一口血,削弱了威武的造型。“丞相英明!您老是文官,别一天到晚舞刀弄枪,看,您又把刚喝下的红茶给吐出来了。”姜维上前轻拍着诸葛亮的后背,诸葛亮的血一点点漫出嘴角。“是” 费祎后退,拱手站立一旁,心里暗喊一句“杨仪的奶奶不是熊。”大帐中央,杨仪冷笑道:“我反对的不是丞相北伐,而是反对你魏延。!”魏延大惑不解“老子还没说呢,你就反对?”杨仪:“就反对!就反对!就反对!怎样?你没说我都反对!,你说了我更反对!”魏延:“那老子先杀了你再说!看你还反不反对!”就在魏延将要行凶的当口,在一旁默不作声的王平赶紧上前挡住魏延。“不可!”这会儿,诸葛亮似乎止了血,慢慢说道:“文长不可造次!”姜维也大声说:“丞相英明!魏延在大营内随便乱砍人,眼里还有没有英明的丞相!”“嘿嘿!俺是和杨长史闹着玩儿。”魏延知难而退,收剑入鞘,但用如剑的目光刺了杨仪无数下。属下的七嘴八舌让他心烦意乱,加上刚吐了血,诸葛亮停了好长时间,等稍微镇定一下后,他环视四周,问:“还有意见吗?杨长史?”杨仪道:“没有,如果魏延有意见,我才有反对意见,否则就没有,”说完,斜眼瞟了一下魏延。“其余一切唯丞相马首是瞻!”“那,魏将军呢?”诸葛亮再问魏延。“我还有个屁啊!说也是白说。”诸葛亮微微点头:“很好,安定团结,统一认识才是战前最要紧的事。”“丞相英明!”姜维飞笔记录,惟恐落下一个字。“王将军呢?王将军出身行伍,虽识字不过十个,但还是很有见识的,你怎么看?”王平答:“可以。”“什么可以?”诸葛亮不解问道。“计划。”王平答。“什么计划?”诸葛亮如坠迷雾。“北伐。” 王平答。诸葛亮又觉得费劲了,斗大的汗珠直流而下。“对不起,我可不可以这样说,王将军,您是否已经同意了我刚才说的,也就是强行过河攻击司马懿?”“对!” 王平答。“丞相英明!”姜维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么深奥的问题竟然能理解,看来真要加强学习。”“伯约不要光做笔记,也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嘛……。”“丞相英明!”姜维侃侃而谈:“にしせたつひなせのはひゃは,ちせゃ!!さてょへふしすはね,にしせたつひなせのはひゃは,ちせゃ!!さてょへふしす;にしせたつひなせのはひゃは,ちせゃ!!さてょへふしす;にしせたつひなせの!!はひゃは,ちせゃ!!さてょへふしすにしせたつひなせのはひゃは,ちせゃ!!さてょへふしす……”“对不起!丞相!我们都听不懂,一口浓重的天水口音,属下听不懂!” 魏延、杨仪、费祎等齐声高叫。“不懂”王平说。“咳…..”诸葛亮咳嗽不止,血已经染红了手帕。“伯约,写下下下、下下来给他们看,写……咳….”诸葛亮浑身颤抖。“丞相英明!”姜维奋笔急书,很快!一篇军事分析文章出来了。大伙纷纷观赏,频频点头。费祎说道:“真好,就是有一点小毛病,有个错别字。”诸葛亮关切的问:“在哪?”费祎:“就一个字错了,只缺一道笔划。”“什么字?”全体将目光投向费祎费祎惋惜的说:“人”字诸葛亮狂吐了一口鲜血!气若游丝。就在这时,王平高呼:“不对!”众人又将目光移向他。“?????”王平说:“不识”众人问“你不识什么?”王平说:“字!”就在费祎要发讲话的当口,众人就听后面“扑通”一声。巨星陨落!
阅读全文

一群马屁精阿谀奉承是中国封建官场常见的厚黑之道,深谙此学的一大批马屁精活跃在政治舞台上,他们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奉承领导,谋求更多、更好的利益,而一些领导也吃这套,于是一拍一合,皆大欢喜。但是,如果这个领导失势,那么原先围着他转的马屁精们便离开他,去寻找新的对象,古往今来,无不如是,正是孔子教导我们曰:“君子同而不和,小人和而不周”。谄媚小人古今中外皆层出不穷,这不,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中国北方,小人们粉墨登场了。延康元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零年,魏王曹丕准备篡汉了,他爹曹操在死之前已经把准备工作做得很好,很完备。准备工作之细,让侍中陈群等人感动万分,高呼:“汉祚已终。殿下功德巍巍,群生注望。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殿下宜正大位!”垂死的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好了,“周文王”晏驾了,“周武王”转正了。篡汉的步骤要写入青史,所以做法要冠冕堂皇,东汉左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许芝上表他们的皇上汉献帝说:“魏当代汉,见于图纬,其事众甚。”,这样,铺天盖地的表章拉开了禅让闹剧的序幕,一时间,洛阳纸贵。接着东汉侍中刘廙、辛毗、刘晔、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黄门侍郎王毖、董遇等又上言:“臣伏读左中郎将李伏上事,考图纬之言,以效神明之应……”他们说得正经八百,而且似乎人人都看过李伏给皇帝的信。上面这批党政干部写完后,军队代表也表态拥护新的领导,督军御史中丞司马懿、侍御史郑浑、羊祕、鲍勋、武周等上言:“伏读太史丞许芝上符命事,天命在虞,虞氏世衰,……”,很好,他们也看过李伏给皇帝的信,接着,规模更大的队伍上书。辅国将军清苑侯刘若等百二十人上书曰:“伏读令书,……升昭于天,是三灵降瑞,人神以和,休徵杂沓,万国响应……”好象决心表得不彻底,不能表达对领袖和未来社会的向往,所以辅国将军等一百二十人又奏曰:“臣闻符命不虚见,众心不可违,故孔子曰:‘周公其为不圣乎?……”,这次居然搬出了圣人孔子。最后终结者上台发言了,三公之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御史大夫王朗及九卿上言曰:“伏见太史丞许芝、左中郎将李伏所上图谶、符命,侍中刘廙等宣叙众心……”,他们也看过李伏李大人给皇帝的信了?对!确实看了,李伏给皇帝的信简直就是诏告天下,人人得而观之,那份表章堪为全国普及读物。随后相国歆、太尉诩、御史大夫朗及九卿又奏曰:“论语云君子畏天命,天命有去就,然后帝者有禅代。”又一次把孔圣人拖出来,可怜常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挂在嘴边的孔老先生,他要被这些“舍的一身刮,要把皇帝拉下马的”革命小将给活活气死!皇帝孤立无援,汉臣实际成了家臣,家臣?对!魏王的家臣。今天狗对主人效忠得好,自然今天吃得饱,魏王丕“赐诸侯王将相已下将粟万斛,帛千匹,金银各有差等”。吃得饱、吃得好得缘于牙好,这群人由于牙好,胃口就好,所以吃饭特香、身体特棒。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在强奸完汉献帝及汉帝国后,这群人又来性骚扰东汉的一个远房表妹——蜀汉。还是华歆、王朗、陈群、许芝这拨人,他们写信给表妹府上的大管家诸葛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籓”,不过这次,他们显然高估了自己的牙,低估了诸葛亮的嘴。这诸葛亮的嘴是可以从上海骂到四川。于是曾经舌战群儒的主一篇洋洋洒洒的议论文加散文让政治流氓们斯文扫地。在抛弃汉帝国的当口,大人物们有大人物的闹法,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活法,一个老太监也想分杯羹,他的马屁拍得真绝!话说汉灵皇帝熹平五年,公元一七六年,黄龙见谯,当时的光禄大夫桥玄(桥玄可是著名的能人,当年曹丕他爹穿着开档裤的时后让桥玄撞见了,桥老爷就说:“CaoCao这小家伙蛮可爱,天下将乱,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问太史令单飏:“此何祥也?”飏曰:“其国后当有王者兴,不及五十年,亦当复见。天事恆象,此其应也。”这段话若传到灵帝的耳朵里是要灭九族的,可偏偏让小黄门殷登听见了,他“默而记之”。按道理,他应该告密才对,这样才是效忠皇上嘛,可他却将秘密埋藏了四十五年。公元二零零年三月,黄龙又见谯,老殷登逢人便说:“单飏之言,其验兹乎!”“单飏之言,其验兹乎!”他不怕给汉献帝听道,就怕魏王丕听不道。殷登的疯言疯语让曹丕听见了,很高兴,也就装疯卖傻的提高其退休工资,赐殷登谷三百斛,让殷登回家安享晚年。又一个东汉的老东西踩着东汉的尸体走上光明前程。可笑不过五十年,这批马屁精的子孙们又上演以晋代魏的闹剧,以后还有上演,因为马屁精的子孙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阅读全文

从一份名单看汉末门第观汉初,儒学渐进,高祖刘邦登基后,儒生进入朝堂,帮助刘邦制定了朝廷礼仪。原先和刘邦称兄道弟的大臣们开始三叩九拜,山呼万岁,刘邦甚至得意忘形的说:“到如今,我才体味到当皇帝的威严。”随着时间的流逝,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使出身的贵贱成了人生仕途的门帖。建安二十四年秋,蜀汉群臣推荐刘备进位汉中王,联名上表给汉献帝,由于这是给朝廷的奏章,所以行文相当规范,同时也很注意名分,当时益州联名上表的官员有一百二十人,从这一百人当中,可以看出汉末门第观念的程度。表曰:“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左将军(领)长史镇军将军臣许靖、营司马臣庞羲、议曹从事中郎军议中郎将臣射援、军师将军臣诸葛亮、荡寇将军汉寿亭侯臣关羽、征虏将军新亭侯臣张飞、征西将军臣黄忠、镇远将军臣赖恭、扬武将军臣法正、兴业将军臣李严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我们逐一来看这十一位代表人物。马超,出身名门,为汉扶波将军马援后人,其父槐里侯马腾是东汉前将军、卫尉,假节钺,有一方生杀大权。马腾死后,都亭侯马超领腾部曲,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后来被刘备正式表封为平西将军,就其身份而言,不下刘备,联想到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拜马超为左将军更显尊贵,要知道刘备可是做了十几年的左将军,按朝廷算起来,是马超的前任,所以理所当然的排第一。许靖,出了名的道德君子,从小闻名天下,有人伦臧否之称,也就是说,许靖可算当时士人的品德标杆。于是早年在汝南做官时就是考察年轻学子的品性,提拔人才的人事干部,在东汉朝廷里担任尚书郎,董卓秉政时,更是为吏部尚书,为朝廷选拔人才。如果以汉之杨、袁氏“学而优则仕”以成“四世三公”的情况,就不难发现许靖在做人方面的声望(封建伦理道德观)。庞羲,河南人,早年为东汉议郎,做过刘二牧当政时的巴西太守,是原益州牧、皇族刘焉的通家之好,和皇亲国戚有亲,自然也是皇亲国戚了。他不上榜何人上榜?射援,本姓谢,始祖谢服做为将军要出征打仗,皇帝认为谢服不顺耳,有失天朝军威,于是改为射,射援从小就有名气,于是入了大名鼎鼎的东汉太尉皇甫嵩的法眼,将女儿下嫁给他,射援成了皇甫家的东床快婿,跟名门攀了亲,于是可以平步青云,也就能登上表的首列名单,这道理同庞羲,只不过一个和皇族有亲,一个和名臣有亲,皇族大于名臣,所以庞羲在前,射援在后。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零陵人,在荆楚一代很有名望,在刘表主政荆州时成为交州刺史,后做过刘备的太常,一度进入内阁,诸葛亮在讨论将甘夫人与刘备合葬时就与他商量过,如果不是在后主刘禅面前有声望辈分的人,是不可以讨论这事的)、法正、李严都是先主刘备的老臣故旧或战功卓越的人,但由于门第不高,只能排后,(诸葛亮又稍有不同,他还是有一定门第的,大家太熟悉了,也就不细说)。至于赵云、简雍、糜竺等一批随刘备转战大江南北的功勋旧将,只能略写,留在“等一百二十人”里。最后,我想说一下糜竺。糜竺是资助刘备为徐州牧的股肱之臣(《三国志》载:(陶)谦死,(糜)竺率州人迎先主),是诸葛亮没有出山之前的刘备第一谋臣,这样的资历应该使其能登录名单才对,可是由于他是个商人,虽然僮客万人,赀产钜亿,但在重农轻商的古代,难颂大雅,故而只能到“等”中去了。至于后来群臣劝请汉中王刘备为皇帝时(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权、少府王谋等上言),则又不同,这份奏章是给刘备看的,近臣(家臣)上言与上表,有所不同,因为那时汉献帝已经没了,所以朝廷的官样文章也就暂时派不上用场了。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