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年轻的时候总是会犯一些低级错误一失足成千古恨。贾诩年轻的时候投靠董卓本身就是择主不善,董卓祸乱朝纲时,他对于董卓而言,还算表现不错,由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升官了,所以对于一个默默无闻(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的年轻人来说,飞黄腾达就在眼前,于是他也努力表现,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士为知己者死”。他的太平日子一直过到董卓死,这几年的眼前是非,应该很清楚,可惜贾诩没有弃官而走,比起后来一些三国名流差远了。后来,(董)卓败,(牛)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李傕、郭汜、张济等人和贾诩同是校尉,可见贾诩也应是西凉造反的元凶之一(当然,贾诩可能没有兵权,只能说“可能”),可惜陈寿“春秋”了这一细节。随着年龄的增长,贾诩可能也到了“不惑”之年,于是不惑,慢慢走向了顺应历史潮流的方向。贾诩前半生的作孽恐怕不是单纯被动的,当然,这也许也是成长的代价。后期贾诩在曹操立嗣的问题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一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让他后来成了曹丕政府里的太尉,这可就是择主对头了。综观贾诩为人,我以为他应该是一个喜欢权位、名利的官吏。为什么?早年投身董卓直到董卓死都不离开是一;二、看准了曹操,劝主子张济投降,看看他的分析吧:“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从三也。”,其中第二条堪为贾诩作为一个官场老手的敏锐洞察力;三、早年为东汉效力时(李傕、郭汜把政时期)勤勤恳恳,到了后来发现东汉朝廷名存实亡了,贵为东汉三公之一的贾诩于是来个“墙倒众人推”,联合另二公王郎、华歆上演了禅让闹剧。
阅读全文

(接前)回来的途中,关家老小的笑声载满了船舱。“父亲真厉害,单刀赴会,古之少有啊,可人家却担心死了,您问也不问。”关苑趴在关羽的背上,搂着父亲的脖子,象匐在枝头的小鸟一般。“哈哈哈……,苑儿居然敢溜到军船上,胆子是越来越大了,我要好好教训你。”说完用手轻轻的捏了一下关苑的鼻子。“父亲,东吴没有什么无礼举动吧。”关兴问。“只要有鲁大夫在,东吴不会造次,鲁肃留有古风啊,此次会面可为睢阳楚宋会谈之后又一千秋佳话。”“何为睢阳楚宋会谈?”关羽身上的小鸟开口问。“当年,楚庄王包围宋国睢阳半年之久,睢阳城内粮食已尽,连老鼠都被吃光了”“呃!”小鸟吓得从关羽身上滑下来。“宋大夫华元只身到楚营与公子侧谈判,都将各自的实情坦诚相告,榻前为盟。后来呀,楚庄王采纳……”关羽正欲往下讲。突然一个小校闯进舱内禀告:“将军,前方有东吴大船当道!”“啊?!岂有此理!”关羽提刀起身,回头说:“苑儿就在舱内,无论外面发生了什么事,都不许出来!”说完又从怀中掏出一把匕首递给关苑。“防身之用,藏好!”关平、关兴也拔出佩剑跟着关羽站到船头!对面东吴战船一字排开,高高的桅杆上,风帆涨满,遮天闭日。为首一艘大船上站立一人,身后旌旗上绣有斗大一个“陆”字。关羽上前喝道:“哪来的娃娃,敢挡上军?”“在下东吴陆逊,奉鲁都督之命在此特侯关将军。”陆逊深施一礼。关羽手捻长髯,将大刀往背后一横,斜眼瞟了一下陆逊:“我和你们鲁都督已经谈好,左将军割让江夏、长沙等三郡给东吴,东吴则出兵合肥攻魏,席间欢语还在耳边,难道你们想反悔?哈哈哈……,谅你这小娃娃能有多大能耐,莫非想试试青龙刀快不快?”话音一落,关羽将刀举起,背后荆州士兵纷纷拔出短刀,准备接战,这时,陆逊身后涌上一批刀牌军,高船二层上又一下闪出无数军士,张弓搭箭,居高临下对准荆州的快船。空气一下变得紧张起来。这时,关苑挺身而出,挡在父亲面前,怒视来船。高声喝道:“陆议!你敢无礼吗?!”“哈哈哈……”陆逊笑了,“住手!我此次前来只是奉都督之命为关将军饯行,别无他意,你们剑拔弩张的是为什么?”“对不起,关将军,手下冒昧了。在下在船中备有酒菜,繁请军侯全家屈尊上船一叙。”“哼,这才象样嘛。”关苑说完,得意的跟着父亲登上大船。“关将军,其实我们早就知道曹操进攻汉中的消息,我家都督一直奉行联刘抗曹的大计,认为当今天下,能与曹操争峰的只有吴侯与刘豫州。我们两家是唇亡而齿寒啊。所以都督没有乘人之危而攻荆州,由于刘豫州一再失信于东吴,所以目前孙刘联盟的战略在江东推行起来还是很有阻力的,我们希望将军能顾全大局,能体谅鲁都督的苦心。”陆逊有转脸对关苑说:“前年一别,十分挂念,没想到当年江边的盗雁贼竟然是关将军的千金,更没想到的是,我们居然在两军阵前再见。”听到这儿,关苑不觉脸色菲红。关羽看出了一点名堂,哈哈大笑起来:“天色不早了,我们走吧,来日再于荆州宴请陆将军。”说完转身出了船舱,关苑也慢慢站起身来,低头向陆逊告别,陆逊恍然间拉住她的手:“等我!”关苑点点头,出去了,但眼角却突然变得潮湿,江风拂过,卷起一串晶莹的泪珠。关羽看在心里,但什么也不说,眼前的小鸟就要飞离大树,做父亲此刻不知是何滋味?月有阴晴圆缺,世间的事情总是这样,正当陆逊准备礼聘荆州时,鲁肃却病故了,孙权任命吕蒙镇守陆口,这不由让陆逊对孙刘联盟有些担忧。(未完待续)
阅读全文

建安二十年春三月,曹操西征张鲁,不久,汉中既平。与此同时,刘备自葭萌关南下,诸葛亮由荆州西进,两路合围,攻破成都,对于当时东西二川而言,可谓多事之秋。当汉中平定后。被毛主席评为大军师的刘晔进言曹操立即南下伐蜀,并深刻分析当时蜀中形势说刘备是人杰;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如果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今若不取,必为后忧。可惜曹操不听,说:“人心就怕不知足,既已得陇,又复望蜀?!”。但事实是,当蜀中听说曹操大军逼近川中,一天闻报几十次惊恐,蜀中军士官员士气低靡,纷纷想要投降,刘备(封建历史中相对仁厚的君主)连斩多人也不能安定军心。曹操听到了便非常后悔,但战机已逝,只得退兵。后来,夏侯妙才身首异处,汉中全地皆失,而且诸葛亮、姜维的北伐都是以汉中为基地扰得魏国几十年不得安宁,英明神武的曹操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作战当一鼓而作气,否则再而衰,三而竭,把握时机非常重要,可见知足并不常乐。但是,同样在三国,有反例。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忿恨孙权袭杀关羽,于秋七月,帅诸军伐吴。当时孙权遣书请和,刘备盛怒不许,孙权被迫应敌,结果驻扎巫山、秭归一线的吴将李异、刘阿等被吴班、冯习等攻破,蜀汉大军挺进到秭归,这时马良又调武溪蛮夷出兵。二年春正月,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刘备亲统大军,到夷道猇亭猇,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三国演义》说,吴国上下惊惶不安,派程秉请罪,愿意交还孙夫人并荆州,虽然历史上孙权大概不会象《演义》所说那么夸张的割地赔款(历史上的孙权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关门守户的高手),但如果蜀汉能够审时度势,在军事取得优势的情况下开和谈之门,那么要价会很高,所得必然也高,1946年,国共和谈之时,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谈判,而在上党,国军却进行了规模不小的军事挑衅,按围棋说法为“试应手”,当时上党解放军指挥官非常踌躇,而当时留守延安的中央临时总负责人刘少奇却认为:“你们上党战役打得越好,越狠!毛主席在重庆则更安全,腰板更硬!”结果果如此!回过头说,如果刘备能有此战略洞察力或外交思维,当不会有后来的猇亭惨败,可惜刘备却不知足,再连杀东吴大将,攻陷城池后,贪念已起,妄图趁势平定东方,欲以蛇口来吞象,自取其败。我按刘备生平事迹推断,刘备必定会积极进攻,应该不会开和谈之门,也不会想到有“兵不血刃”。佐证是,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前夕,曹操与袁绍对峙黄河时,刘备就起汝南之兵偷袭许昌;十年,曹操攻袁谭,刘备又鼓动刘表袭取许昌,由此可见,刘备绝对是一个积极进取天下的英雄人物,与孙权决然不同,所以在夷陵之战取得初步胜果后,肯定不会就此收手,这并不是战机分析的对不对的问题,而是性格使然,究其败因,在于人谋。反过来,假使刘备有如此洞察力与外交思维,那么当初他起兵伐吴是为关羽报仇还是图谋江东?或者兼而有之?值得探讨,并非是否知足常乐的问题了。
阅读全文

不良媒体12月10日讯:前新盟新生骨干夏景无限转投反对党,飞将军吕布已然同意,并声称不予追究,并责成其下属各帮派堂口不能为难,否则按盟规办事!这一切让夏景无限小姐十分感激,还特地问候飞将军是哪单位的,飞将军答:“..·#¥%~*....那什么,你玩儿去吧。”笔者按:可见新盟管理真是无为而治啊!就在当天晚些时候,反对党领导人张一剑立即张贴了一张发黄的安民告示,宣布反对党有添新丁,并对其人才战略频频称道。笔者按:接下来的故事据行家分析——夏景无限周旋于新盟与反对党之间,最终导致飞将军吕布杀掉张一剑,然后张一剑手下再杀掉吕布,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到来。10月12日早,逸风流影昨完刚洗好晾在论坛门口的袜子和短裤不翼而飞,于是开始四处寻找,截止记者发稿时,尚无下落。最后一条新闻来自不良媒体。伟大的论坛活动家,不良媒体创始人,著名爱坛人士——Mqolp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12月10日17:40分与世长辞。 按照其生前遗愿,于论坛礼堂举办其作品回顾展,名为《光辉灿烂的一生——Mqolp同志生平事迹展》由于不收门票,一时间人如潮涌,有数人受伤。
阅读全文

关羽,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在中国帝王时代或1949年以前,他的地位非常高,可以和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可是后来伟大的人民将他打回原形,这也对,他在三国蜀汉时还算名将,但搁在整个历史当中,他并不突出,甚至比较平常。但现在,三国论坛当中,他简直快成为了欺世盗名的历史小丑,其罪状如下:一、不识大体,葬送联盟二、不查军务,损兵折将三、贪生怕死,投降曹操至于还有其他比如没过五关,没斩五将、没杀车胄,没夺徐州、没杀文丑,杀颜良还是偷袭,简直就是暗杀等等等。其实关羽还不至于如此不堪。首先,他葬送孙刘联盟是有责任的,但真正发动战争的是孙权和吕蒙呀?尤其他们是对盟友不宣而战,很卑鄙,责任最大的就是东吴,当然,孙权他们发动战争也是有原因的,但将破坏孙刘联盟的责任扣在关羽头上则万万不该,他充其量只是缺乏外交技巧而已,没孔明在荆州时来的圆滑。其次,他的军事才能还是有的,蜀汉不置史官,所以历史很粗浅,很多战争没有记录,比方说,关羽如何追随刘备剿灭黄巾军大起义,关羽为什么可以镇守下陪,樊城失守,刘备长坂坡逃生时只有几十人,各只人马全部失利,惟独关羽却保留了一万军队全身而退,这是如何保存的?是否和赵云箕谷撤兵时一样“敛众固守,不致大败”?所以说关羽还是有军事指挥才能的,最典型的就是解白马之围,张辽和关羽同去,建功者惟有关羽。最后说说他的“投降”建安初期,天下还是属于汉朝,所以当时军阀之间的联纵并不稀罕,刘备也先后投靠过十几只势力,假使刘备没有后来的登基为帝,那么他就成了一个反复无常的武将而已,关羽投靠曹操和刘备投靠袁绍没有区别,但关羽最终知道刘备的下落后还是毅然辞别曹操寻找刘备,当时的刘皇叔没有立足之地,而曹操已经可以和袁绍分庭抗礼,关羽的一去一投更加显得义气深重!再说,汉晋那年代,君王也不象后来对臣子的精神控制那么严,看看曹操手下名将名臣吧,那个不是投降的?(如果非要用“投降”这个词的话)张辽、张合、王朗、贾诩.....其中贾诩简直就是政治妓女。而关羽最后为刘备北伐、为刘备牺牲还是值得尊重的。至于其他关羽那些子虚乌有的功劳并不是关羽自己加的,要怪罪只能问问罗贯中老先生了。《三国演义》描写的关羽很夸张,我们可以还原他本来面目,但不能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就对待历史不太严谨。
阅读全文

刘禅,小名阿斗,中华三国时期著名的宗教领袖,道教飞舞派的开山祖师。后汉三国时期是道教开始兴起的时期。道教著名宗派有张角、张梁、张宝哥仨的太平道,他们主要活动在河北、中原一带;张道陵、张横、张鲁爷仨的五斗米道,他们主要活动在汉中一带;最后就是刘禅刘天师的飞舞派,主要活动在成都的后宫一带。道教讲究无为而治,这一点,刘天师作的最好,在他统治的近五十年里,益州老百姓压根就不知道还有皇上,头两年知道有丞相,后来丞相没了大家还惦记着,以致于但凡有很好的政策出来,大伙都说是老丞相的儿子葛侯所为,反正就不碍刘天师什么事。道教又讲究上善如水,说“水能利万物而不与争”,这一点还是俺们刘天师最强。他老人家从不与人红脸,诸葛丞相在时,不争,蒋琬在时,不争,姜维在时,也不争,就算邓艾兵临城下了,他老人家还是一泓清水,不争;五小子在昭烈庙自杀了,他不脸红,姜维为他老人家战死长明宫,天师不脸红,自缚跪地请降,天师照样不脸红,大儿子被乱兵杀了,还是跟没事人儿似的。瞧瞧,多水灵呀。道教还讲活着就是快乐,而这在刘天师身上体现的最明显!天师一贯修身养性,所以后宫养了很多成都MM,十分养性。至于董允反对简直就是没有参透道家真谛,没看过《庄子》,简直就是幼儿失学!另外,俺们天师也十分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能让诸葛干爹推行法家,也可以任由大臣推行墨家,所以后期全四川厉行节约之风,老百姓省吃简用过日子,民有菜色纯粹是墨家之根本啊,批评天师简直就是瞎掰。道家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这一点,刘天师是毕生努力的,当年益州有户口百万,很不适合道家的管理,于是刘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雷厉风行的治理整顿,到了公元262年时,大功告成,人口精简到二十三万户,地道的“小国寡民”,王子和公主结了婚,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刘禅大人也提倡共同快乐,因此普及财富教育,在那时,全国上下吃皇粮的有四万人,吃军粮的有十万人,全民快乐。最后,刘后主积极推行祖国文化教育,丰富汉语文学宝库,创造了“乐不思蜀”的经典语言,这比那位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后主强百倍,由于李后主没有学习道家哲学,所以才掉了脑袋,格老子的,看看俺们刘后主,命名为安乐公,所以说刘禅道长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伟大的宗教领袖。伟大的宗教领袖、社会活动家刘禅,雄起!永垂必朽!
阅读全文

大汉走了,贾充来了。骚乱十天后,大魏皇帝的榜文贴到了成都大街小巷的十字路口,一切恢复了次序,恢复了王法,当然,这是魏国的王法,司马家的王法。这几天,刘禅感觉自己就象死尸一样,老百姓的自相践踏、关家的灭门、太子的死让他觉得活到了头,下一个应该就是他,但他没死,因为魏军再猖狂,也还知道这是皇宫。刘禅躺在李昭仪的怀里象婴儿一般睡着了,和六十年前在赵云怀里一样,睡着了。每次睡前,他都祈祷自己不要醒,就让自己这样一直睡下去。到了第十三天,他必须醒,因为贾充要来宣布魏国国书。长明殿内,刘禅趴在地上听着贾充的文告,他用平生最努力的方式来聆听诏书,搜寻字里行间生与死的讯息,可惜还是无法参悟自己的命运,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必须离开益州去面圣,这圣既不是皇天后土,也不是祖宗祠堂,而是晋王司马昭。此刻觉得自己象一条狗。读完诏书,贾充让刘禅起来,慢慢的说:“外面的骚乱已经停止,对于您的保卫工作,我已经安排还了,从今日起,我大魏虎贲军将接管宫内防务,为了您的安全起见,当您想去哪儿时,麻烦通知一下卫灌卫大人,他会安排,因为这里的世道不太平。” 贾充轻蔑看着刘禅。顿了顿,他又用轻快的口吻问道:“刘禅大人,您夫人是谁?”“拙荆张氏”“出身何门?”“汉…不不…不,蜀,车骑将军张飞之女,魏前将军夏侯渊之孙”“好,名门之后。”贾充点头赞许。突然,贾充正色道:“是这样,奉大魏天子令,此次进天朝面圣,您就和夫人张氏一道走,故宫其余女子一律分赏给我大魏入川作战的无妻室的将校,烦请贵夫人将故宫花名册交给我,对了,越快越好,以免耽误您的行程。顺便说一下,我观过天象,三天后,紫水星上扬,利出行,您就回宫收拾一下吧,哈哈哈…!”贾充说罢,扬长而去。这次诏书听下来,刘禅被反复吓了好几次,四十年来的天子威仪一朝化为泡影。“真的!我是一条狗!”刘禅苦笑道。(未完待续)
阅读全文

公元262年,魏国三路南下,钟会与蜀国主力姜维对峙于剑阁,邓艾有阴平小道涉险入蜀,江邮守将投降,然后魏军攻破绵竹直逼成都,当魏国进攻蜀国时,吴国孙亮也派大将丁奉率大军猛攻寿春,希望牵制魏军第三路诸葛绪的部队,与蜀国共分战争压力,可惜蜀国很快投降,吴国被迫退兵,一片心血白费,而劝主投降的就是陈寿的老师——大学士谯周,其实蜀帝及百官退守江州和姜维呈犄角之势应该可以一战,汉中的诸葛绪未必会全力南下,而钟会和邓艾也有矛盾,司马昭也未必完全放心钟会、邓艾,再加上东吴的配合,假以时日,或许可以“还帝于旧都”,谯周不能以死赴国难,却劝主受降是值得批判的。蜀国的灭亡是大势所趋,非一人一事之故,从保全性命的角度出发,谯周的话语都是“睿智”的,但人不可做“亡国奴”!作为倡导一种民族气节还是要歌颂那些共赴国难的英雄,当年面对四面的蒙古兵,南宋一个大臣怀抱少帝跳海而亡就是一种气节,所以尽管谯周有才,但他却是一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和文天祥、朱自清等先生不能比。
阅读全文

建安二十四年秋,蜀汉喜事连连。第一、西线,由于曹军主动从汉中撤退,刘备占领汉中全境;第二、东线,汉水关羽连战连捷,已成功对樊城形成包围,如果再进一步将夺取荆州全境(孙权三郡除外);第三、刘备在益州进位汉中王。如果此时,蜀军上下保持清醒头脑,及时洞察江东与曹魏动向,应该说,历史将有改观,可是孙权不宣而战,偷袭荆州,诱降了叛徒糜芳、傅士仁,彻底拆了关羽的桥,将关羽的荆州集团军全部置于了死地,蜀国一下就垮了。我假设的是,孙权偷袭荆州是不可改变的历史,但是假如布防得当,以提防小人的心态合理安排蜀军,或许还有翻盘的一丝可能。首先我们看看建安二十四年前后,益州的实际兵力有多少。《三国志》载建安二十年,先主下公安与孙权对峙时,机动兵马为五万人,当听说曹操将要攻占汉中,立即带五万人回撤阳平关,所以可推断刘备实际能调动的兵力为五万人左右,假使兵力充足的话,也不会答应割让江夏等郡求和。证据二,《资治通鉴》记载荆州事变两年后的夷陵之战,刘备御驾亲征,所领不过四万人,还要向五溪南蛮借兵,才勉勉强强的能和陆逊交手。所以可以肯定的讲,建安二十四年荆州事变前后,益州人马不会超过五万。大意失荆州不单只是关羽的责任,刘备和同样也有过错,当刘备安定好益州后,他布防的重点是在汉中,即西北线,至于益州东线,应该不会多于两千人,例子可见《三国志》,景耀六年,后主投降时,巴东江州罗宪部有军两千,这还是蜀吴直接接壤时代的驻军数,荆州在关羽手中时,恐怕也就几百兵维护治安而已,无需驻大军。可见蜀国上下,只防君子不防小人,孙权的空子才能钻得好,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我站在事后诸葛亮的立场上看,刘备布防重点应该在东西两头。西线除汉中太守魏延外,应用王平为副,这是个谨慎之人,对曹魏采取拒险以守的政策,一如王平挡曹爽故事。为什么不用马超在西线?毕竟马超声名显赫,勇冠三军,远来归国,未必心服,留其于西羌之地恐日久难以节制。调马超赴上庸导军,马超门第极高,能震住匹夫孟达,由马超写书让刘璋投降就可看出,马超在益州旧地主心目中是有分量的人物,孟达应该服气。上述两处人马合计为四万。现在手下人马还剩一万。关键是东线的布置。调赵云将兵三千至鱼复,接应败退的荆州兵。赵云摧城拔寨非其所长,但敛众固守还是有一套的,所以应该可以挡住东吴追兵尾随入川。其余兵马由张飞率领为各处救应。张飞是嫡系,自然可以以死相报刘、关。假如上述人马能迅速到位,应该可以震慑江陵、公安的糜芳、傅士仁,令其不得反复,这样关公尚有脱险的可能。但是事变进程实在太快,刘备不可能有上述反应,由此可见,孙权、吕蒙的招数阴险毒辣的程度!上述纯粹是事后诸葛亮的书生笑谈,请诸位不要太认真。
阅读全文

诸葛亮的出山导致了天下三分的观点一点都没有错,事实也是如此,当刘备托身于刘表的帐下时,他的政治前途基本已经结束了。刘备从平原到徐州到许昌到汝南,一败再败,退守新野时也曾鼓动刘表乘曹操追杀袁氏兄弟时偷袭许昌,可是刘表不听,他唯一能做得就是和刘表一样在荆州闲坐等死。可是隆中对为他指明了方向,从此刘备真龙天子的命相开始显露了,机会就是——曹操南征!刘备是小商贩出身,最懂小本赚大利的经营哲学,曹操南征给了他机会。首先,刘表垮台了,那么荆州的残余抵抗力量呢?刘玄德照单全收,刘绮也不过是曹操说的“豚犬”,怎是枭雄的对手,被架空只是时间问题,所以到达夏口后,刘备人马达到万余人,虽然不多,但要比他在新野时强太多了,他在新野时人马多少?几千人而已,见《三国志.先主传》:“(袁)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然后又被曹操击破才逃到荆州,他刚到时刘表待他如上宾,而且还“益其兵,使屯新野”。可是私下“疑其心,阴御之”,所以刘备在刘表手下时就几千人,没希望了。曹操轻率南下,刘备屯兵夏口准备应战,可是成算多大,恐怕自己也没底,这时诸葛亮建议联合孙权,于是就有诸葛亮的外交经典之作,“激孙抗曹”。当时的情况是“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诸葛亮的想法就是——单凭自己的万把人,打退曹军二、三十万,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所以他想拉些垫背的,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到了孙权,尽管口称投靠交州的吴臣去。一个巴掌拍不响,恰巧东吴也出现了一位有远大的政治眼光的人物——鲁肃!(未完待续)
阅读全文

蜀汉章武二年夏七月,东汉昭烈皇帝刘备兵败夷道猇亭,退还秭归,收合残兵败将驻扎鱼复,改鱼复县为永安。永安,今湖北宜昌西,长江西陵峡峡口,背靠天堑夔门,1941年,故国民党上将军张自忠率众于侵华日寇相拒于是,成功阻击日军乘武汉会战之余威寇重庆,张将军身先士卒,壮烈殉国。可见永安之险要,乃自古入川征战之兵家必争要地。刘备于败挫之泥潭奋然跃起,以一国之万乘之躯抗击东吴于蜀汉前线,悲壮之情可见一般!吴曾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玄德军,屯驻南山。然无机可乘,于是年秋八月收兵还巫。先主备于永安布防的策略为——东线:己兵立于夔门峡口,震摄东吴,西线——章武二年冬十月,诏命丞相亮于成都南北郊设立营寨,一防南中叛乱,二防曹魏入寇,成都西面因为是青藏高原,故无须加兵,此布防可谓用心良苦。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玄德疾不豫,妄图趁火打劫,果举兵拒守。章武三年春三月,竟逆攻临邛县,狼子野心暴露无疑。丞相诸葛亮迅疾平叛,斩杀贼子黄元。此情此景令江东孙权寝食难安,遂遣使请和。先主许之,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初,曹魏闻先主刘备驻兵永安,亦惧,颁诏于东吴,挑拨离间,怂恿孙权一鼓作气消灭后患,曰:“老虏(刘备)分兵拟西陵,其计不过谓可转足前迹以摇动江东。”后魏出兵伐吴,永安刘备闻魏军大出,修书与陆逊,以外交方式恐吓道:“贼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 陆逊评备曰“是猾虏,天下知名,曹操所惮”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亦恐有异计,未知所如。权果狐疑。先主既崩,南中果叛。三年之后,刘备之雄风浩气依然长存。魏略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故——三国英雄惟曹刘!
阅读全文

梦回三国生日怀古黄巾浩荡长安鼎,绯袖曼妙凤仪亭。三英结义桃花红,双雄煮酒梅子青。赤壁浪回千帆烬,汉中常驱百万军。王侯将相皆已逝,沙场何人再点兵?
阅读全文

鉴于关羽在历史上的正面地位,根据拥关派与反关派的观点,我们将拥关称之为蓝营,反关称之为绿营,拥蜀汉其他人物的而不特定是关羽的称之为泛蓝,反蜀汉其它人物而不特别反关的称之为泛率。前段时间由于泛绿在众多场合言辞异常激烈,于是坛内民众被鼓惑,泛绿阵营给人空前强大的感觉。绿营主将陆逊FOX在民众集会时公然叫嚣要砸关庙,其煽动历史感情,操弄民粹,撕裂满汉感情的手法颇为奏效,一时间使人感到但凡拥关就是传统,就是食古不化,泛蓝大佬煮酒正熟就被扣上了这顶帽子。正当论坛民众为此乱象忧心忡忡之时,泛蓝元老智勇张飞返回论坛,并发表了“骂关羽就是骂我,从今以后我就是要骂人”的豪言壮语,泛蓝一时欢呼雀跃。对于泛蓝阵营居然采用了绿营独有的言论方式——骂,陆逊FOX俨然非常不满,反关基本教义派强烈反弹,于是骂声不绝于耳。鉴于此新一轮乱象,煮酒正熟出面呼吁冲突双方冷静,但蓝绿双方均以煮酒乃是在野身份,没有公权力为由而不加理睬,但是第二天,形势突然风回路转,带有泛蓝色彩的斑竹马军卫队长出来讲话,他说:“不管什么人,什么阵营,也不管以前骂没骂人,骂过什么人,只要承认论坛文明守则,我们都欢迎他们继续发表言论,但我们决不承诺放弃删除脏帖的权力”,随后有煮酒正熟等人附议,最后于2005-05-18 08:37:29高票通过了《约法三章》。为蓝绿双方发言设置了红线。形势将如何发展,我们将进一步观察。以上为不良媒体独家采编。
阅读全文

作者:任远 来源:诸葛亮希望读书社 点击:3 时间:2005-4-21 编辑:admin
阅读全文

首先谢谢兄弟对我写的拙东东的关注,谢谢!现在就我所知道的拿出来与兄弟探讨一下。兄弟提出了几个疑问,现在MQ一一作答。1.首先是曹操、张邈联军是否是追击董卓的问题。我以为:曹操此战应是追击战。这一仗的前因后果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比较完整,现转抄如下:二月,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伷屯颍川,馥在鄴。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这一战的脉络是:1.董卓迁天子到长安,自己留在洛阳放火抢劫——2.曹操劝诸侯们向西进兵——3.曹操主动出击——4.被徐荣击败——5.曹操退回酸枣关于曹操是否是追击,可由董卓行为来判断。曹操鼓动诸侯攻击董卓的前面发生了什么?记载曹操说的话里可以得知——“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在这里,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是1.天子先走了2.董卓在烧宫殿3.人心混乱。于是曹操鼓动大家西进。假如董卓准备在洛阳对抗关东诸侯,则不太可能主动烧城的,可见董卓已经在做逃亡去长安的准备了。在《三国志•董卓传》载:大驾即西。卓部兵烧洛阳城外面百里。又自将兵烧南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殄尽。又收诸富室,以罪恶没入其财物;无辜而死者,不可胜计。卓至西京,为太师,号曰尚父。在这段记载中,董卓确实是在做逃亡准备,因此坚壁清野,留下空荡荡的洛阳给联军的。因此曹操西进应可解读为追击董卓军。再有例证。前面曹操说:“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这就是曹操追击的作战意图。意图是什么呢?夺回天子,安定国家!因为他分析道:“天子被劫持迁徙(请注意“劫迁”二字),全国震动,不知该怎么办,这是国家灭亡之时,一战而可定天下,不可失去战机。”为什么说一战而定天下?假如只是攻坚洛阳,则根本谈不上定天下了。因此曹操行动方向是劫下天子,是追击战。而董卓此时应是作完孽后押真金银珠宝,身后留下洛阳雄雄大火,赴长安的路上,政局如此大变动,董卓不太可能甩手不管而只是与联军胶着在洛阳或附近某个地方。而兄弟记孙坚一战,其实发生在曹操兵败,董卓回长安之后,《资治通鉴》载:“二月,丁丑,以董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气候屡派将与孙坚作战,均败,最后自己亲征孙坚。在《三国志•董卓传》中已明记:卓至西京(即长安),为太师,号曰尚父。这个时间脉络应是:1.天子西迁、董卓放火——2.曹操进兵,兵败,酸枣一线联军不前;南线孙坚进兵——3.董卓到长安,拜太师并调兵遣将对付诸侯中唯一奋进的孙坚部——4.董卓诸将皆败——5.董卓派人与孙坚和亲,孙坚不许——6.董卓亲出,战败,退回屯兵渑池(陕西境内,洛阳在河南境内)。2.曹操是否是中埋伏。在《武帝纪》里说是“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这句记载其实可以理解成遭到突然袭击。在古汉语中,“遇”字有“遭受”的意思,例如:遇人之艰难矣。《诗•卫风•中谷有蓷》;又如“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又如:遇厄(遭逢灾难);遇疾(生病);遇谗(遭受谗言的陷害);遇谴(遭到谴责);遇难(遭到灾难);遇谤(遭到毁谤);遇乱(遭遇战乱)等等。我们设想一下。徐荣此时应先期到达荣阳汴水,曹操是追来的,因此仓促与战,失利。这似乎才符合逻辑。由上而论,我尝试翻译一下这句:“(曹操军)追到荣阳汴水时,遭遇到董卓部将徐荣(攻击),(曹军)与他交战失利,士兵伤亡很多。” 至于是否能说是中埋伏,我以为这倒是值得商榷或推测的。从曹操这仗士兵伤亡惨重,自己战马被射倒,险些丧命这一严重程度上看,曹操显然是遇到猛烈打击,如果只是阵前硬碰硬,曹操尚不至如此不堪,可以见势不妙而退走,如赤壁、汉中等,想一主帅险些性命不保的恶仗,如果不是遇伏,很难有此败,因此写《被人忽略的将军——徐荣》一帖时,MQ斗胆写成了伏击战。再有:《资治通鉴》载:进至荥阳汴水,遇卓将玄菟徐荣,与战,操兵败,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操,操不受。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操,夜遁去。这里更可看出曹操兄弟的狼狈像,主帅居然“夜遁”(乘夜色逃脱),显然是惨不忍睹。后来曹操的语气显然是软了,从开始的“一战而天下定”改为了“高垒深壁,勿与战”了。这与王双、张郃追诸葛亮军的前后表现比较类似。另外,我以为:《三国志》为尊者讳,于曹魏多有回护,可能也湮灭了某些真相。最后,再谢兄弟的关注,谢谢!
阅读全文

不良媒体新闻专稿:2003年6月8日13:00,三国论坛各届代表齐聚上海扬子宾馆,举行论坛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与会代表有:新盟代表,论坛版主马军卫队长反对党代表,论坛版主张一剑不良媒体代表,mqolp无党派爱坛人士上海代表,白日放歌长夜浮白新盟代表,菁菁蓬蓬会议由马军卫队长主持,菁菁蓬蓬为大会秘书长。本次大会,各界代表畅所欲言,就论坛发展形势与未来各势力间加强合作与对话展开了热烈讨论,达成了广泛共识。当天下午四点,会议结束后,多方会谈起草了一份联合声明,以公报形式公布论坛。现全文刊发《上海五人合作组织6.8上海联合公报》,简称《6.8联合公报》上海五人合作组织是建立在论坛各方势力追求和平共处、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成立的对话平台,是代表论坛各届人士利益的对话机制。本组织将为促进论坛良性竞争、积极发展提供友好协商的先例。本组织经过求同存异,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共识,特此声明:一、促进论坛健康有序发展。二、加强各组织合作与交流,打击论坛恐怖主义和分裂势力。我们认为,论坛恐怖主义就是恶意刷屏,说粗口;分裂势力就是挑拨离间,对于这样的逆流将给予严密监控,各方加强合作,给予有力打击。三、各组织加强合作,善意“打击”制造、贩卖相近马甲的跨组织和地区的“犯罪活动”(这一点,菁菁蓬蓬存有异议)。四、我们承认论坛只有一个新盟,也只承认新盟只有一个盟主,新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以任何理由凌驾于新盟盟主之上。五、认同并赞赏新盟盟主换届选举的方式,欢迎新盟近期大肆招收新人,高度评价新盟选举可以投票给新盟新人的民*主作风,希望这种机制能长久坚持下去(这一点,马军卫队长对部分条款存有异议)。六、保护知识产权,使三国论坛成为负责任的大论坛。对剽窃他人作品而未注明转帖字样给予指正,多次指正无效将不计精品并口头警告。七、加强各组织经济合作,加大股票市场的开发。八、提高论坛精品质量初步确认,对论坛写作高手的精品要求有所拔高,拟以3000字节以上才能为其加成精品,具体方案由版主二次常委会议讨论通过。以上八点为三国论坛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纪要,以公报形式刊发。
阅读全文

首先说说李严。小白兄认为李严是个文治武功的能臣,并用重庆文馆史志来说明。首先,我承认我没见过重庆文馆的文,里面的内容如何,小白兄也没有引证出来,所以MQ不好妄下推论,只是有一点需要说明。李严一直把蜀汉的东线作为其经营地,其实吴蜀两国经孙权、诸葛亮的努力,已经结成了军事同盟,但李严依然在江州(今重庆市老城区)筑大城这一行为本身有待商榷,况且他还用其子移镇才出兵汉中,其手下兵马也达两万人,凭这些,MQ断不能说李严有造反之心,但其不能以国事为重却是有可考的。昔日赵襄子先人修筑晋阳大城并优待晋阳百姓而立足,最终瓜分了晋国。单就重庆市而言,如果史志有记载,也当推李严有功,这里面有蜀汉小帮派利益与国家利益之分,不在今人考量之内了。所以李严未必就是鲜花一大朵呀。 小白兄说刘焉绝对是个能人,可惜似乎高抬了一点,刘焉其实是利用东州地主对抗益州豪强,他甚至利用张鲁五斗米教来扶植自己的势力,最终引发了东州军骄横的叛乱等等,包括张鲁的自立门户导致益州北大门不是自家犬守,这一矛盾一直到刘备时才真正解决。说到人才比例,刘备、诸葛亮时期,全蜀书可考人物籍贯,其中益州人才达65%,荆襄人才只有30%多,陇上人才只有9%,余者为中原人才。这些资料MQ明天将书本抄过来。书中还认为,诸葛亮其实是在大力提拔益州人才,但事关军政大权,他还是任用荆襄和陇上人才的,原因是益州土著缺乏汉室向心力,更关心身边既得利益。一旦国家有难会使蜀汉政权沦落为曹魏地方争权的倾向。另外小白兄说蜀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二,一、夜郎自大,穷兵黩武二、一手遮天,事必躬亲对蜀国的人才成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是大题目,以后在和小白兄慢慢聊。先说我的大概意思。一、穷兵黩武的定义?诸葛亮的北伐算不算穷兵黩武?如果算,那么他闭关殖谷,在黄沙等地屯田又算什么呢?蜀汉农民起义只是孙吴和曹魏的1/8(资料来源明天一并提交上来),充分说明其阶级矛盾不算太尖锐,那么这又和诸葛亮穷兵黩武有关吗?如果有,是否逻辑上会有些问题。二、一手遮天,对外来人才的排斥现象普遍存在前面已经说了比例问题,这里不再赘述。关于小白兄说的几点。诸葛亮时期人才是不缺乏的,尤其是外交人才。还有,诸葛亮是注意培养年轻干部的,比如马谡,在一伐时,诸葛亮分三路取魏陇上,一路为东路箕谷赵云部,二路为马谡主力军坐镇街亭,三路是自己又西城北上收复三郡,冲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历史图集》(1985年版)中可以看出,街亭是诸葛亮北上的进出口,当马谡主力退却后,诸葛亮必须经由街亭后撤回汉中,因此不得不放弃到手的三郡。从此后诸葛亮不再放心其他人,每临战阵都是冲锋在第一线,这些都是有原因的。我认为诸葛亮在这点上有些矫枉过正,但说到排挤某某,一手遮天等等,似乎用词不妥,请小白兄海涵。现在大家似乎非常贬低廖化,大概是受“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影响吧。其实也对,廖化的能力恐怕不能和关羽、张飞、张辽、吕蒙等人相比肩,但也绝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董厥廖化配合姜维以少量兵力利用地形阻击曹魏三倍之敌(钟会有16万,姜维等蜀军约五万左右),而且老将们将钟会阻击的几乎迫使其回军,这能力是丰富作战经验使然的能力,还有王平抗曹爽等。而这些将军都是诸葛亮时期历练出来的老将,廖化(到诸葛亮死时,此公未必会有60岁,不算太太太老吧,呵呵……)当初在关羽手下只是个文职——主薄。另外,小白兄认为诸葛亮“独揽大权,有到是专久则衰,专*制是最容易犯错误的。”这话完全正确,我们要反对专制,可是小白兄跨越了千年来谈论似乎稍有不妥。封建除去分封建国,就是中央集权的专*制,这是当时的必然,相权(政府行政权)和皇权(帝王专*制)是中国古代封建史一直不能解决的问题,只到明洪武废丞相制才算是皇权的胜利,可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依然以古时宰相自居。真正解决的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成了奴才制,政府行政权被皇帝一人乾纲独断了。明末三遗老,大思想家黄宗曦先生说过“君权世袭,宰相不世袭,君王之子不皆贤,尚奈宰相传贤相补缺”。所以跨越千年以今人思想苛求古人未免……,当然,小白兄崇尚民*主开明之心极为可取。最后,小白兄认为“蜀亡于诸葛死后二十六年(稍更正一下,似乎为29年),但病因起于诸葛辅政之时。”“魏亡于臣佞,吴亡于宗室,蜀衰于兵政,如是而已。”这些都有待考证,轻下结论似乎不妥,胡适先生曾说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MQ以为是做学问的良训,不过小白兄能果断提出观点,很有胆识,知识面也很广,MQ不能及,尤其是重庆文馆的史志没读到,万望小白兄在方便的时候垂示。  谢谢!
阅读全文

第四章                霸王的天下第一节,        北方的割据总述北方是指长江、淮河、秦岭以北广大地区,含东汉十三部的司、凉、冀、青、幽、并、兖、豫、徐九州。按当时习惯,以函谷关为界,把北方分为关西(关中和凉州)和关东。关东又以黄河为界,划分为河南、河北。北方是秦汉以来的主要统治区,境内人口蕃盛,经济发达,文化先进,于是滋生出数量众多的地主阶层,或为高门儒宗,或为豪右地主,因此北方成为想谋求霸主地位的英雄用武之地。北方先后出现的比较大的割据军阀有:李傕郭汜、韩遂马腾、白波诸帅割据关西;刘虞、公孙瓒割据幽州;公孙度割据辽东;韩馥、袁绍割据河北;曹操割据河南;张杨割据河内;张燕割据冀州西山山谷;袁术割据南阳和九江;张绣割据南阳;陶谦、刘备、吕布割据徐州。关东、关西大乱后,天下不再有皇权至上的秩序了,一时间群龙无首,于是大小军阀们都粉墨登场。倒董战争结束后,代表凉并军事集团利益的朝廷失去在关东的权益。董卓死后,王允的失策又导致凉并军事力量分裂,继而火拼。凉州军阀李傕、郭汜,贾诩等将并州军阀吕布驱逐出关。不久李郭反目,致使百姓遭殃,关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随后的天子出逃又让关西集团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下降,从此关西割据力量从全国主导地位下降为陪衬地位。而关东才是霸王的真正诞生地。关东牧守联军将傀儡皇帝赶进关中一角后,旧有秩序悄悄发生了变化,北方的割据者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迅速划分为三个部分:一、        中央下放的新生势力;二、        在剿灭黄巾起义以及后续各类反叛力量中诞生起来的军人;三、        东汉桓灵时期旧有牧守。这三大集团从各自所代表的阶层利益出发,为争夺北方土地和人力资源展开了殊死搏斗,从此北方哀鸿遍野,再无宁日。1、中央下放的新生势力在这股新生势力中,以原西园八校尉中的少壮势力袁绍与曹操为主要代表。西园军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其背景却决定了他们必将成为一支不可小视的有生力量。西园军是汉灵帝亲自组建的中军,这支队伍直接向皇帝负责,不隶属于大将军,因此有明显的保皇统一色彩。他们中间的将领大多是青年才俊,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声誉,因此才有可能进入皇帝的视野。西园军在公元189年的戚宦之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来可以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权力,但是董卓专权后,袁绍、曹操等西园军校尉实际权力被剥夺,西园军本应该效忠的皇帝被架空,因此这批势力回到地方上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倒董斗争,从地方向中央逆向前进,一举成为保皇势力的领导者。在倒董战争结束后,他们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于是放弃了羸弱的朝廷,将目光转移到实际利益上,加快了向朝廷任命的旧有牧守抢班夺权的步伐,成为了争霸天下的主角。2、剿灭黄巾起义以及后续各类反叛力量中诞生起来的军人这批力量来自社会下层,具有明显的反抗精神和政治野心,这里面以关西凉州集团、吕布、公孙瓒、刘备为代表。他们多是以军功和起义造反获得利益,在自身实力的膨胀与相应利益得不到满足的矛盾下,他们凭借自己的武力来追求政治地位,于是也加入到瓜分天下的队伍中来。另外,这批势力中也包括黄巾余部的改良派,比如张燕、白波诸帅里的杨奉、李乐等。但由于这批军人阶层自身素质和政治背景的劣势,导致他们很难担纲争霸天下的主角。3、东汉桓灵时期旧有牧守如果说第一种是新生阶层,第二种是社会下层的话,那么这批就可以算做旧势力的代表了,他们是社会上层,是既得利益者,如韩馥、刘虞等人。这批势力大多都有显赫的家世,良好的声望,在和平时期就已经得到了牧守职权。可社会、经济、政治转型期的到来将他们推向了时代的尖峰。他们在新生政治势力和底层军人摧枯拉朽般的斗争中滑落下来,成为历史。东汉皇权的破产相当于一种资产的重组,或被拍卖,或被吞并,走向三国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这批抱残守缺者实在难以担当大乱到大治的领导者。
阅读全文

第一章 失控的政局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致使大批农民沦为奴婢或徒附(农奴),阶*级矛盾空前激化。而统治阶级内部,外戚与宦官相互倾轧,交替把持朝政。外戚与宦官的专权反过来又阻碍了朝廷中士大夫的升迁,引起土大夫同外戚、宦官间的激烈斗争,酿成东汉后期的两次“党锢之祸”,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危机。由于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土地高度集中,农村经济凋蔽,广大农民苦不堪言,不断举行起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张角领导了黄巾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将宗*教结合到农民反抗斗争中去的有组织的起义,他为后来的农民起义积累了宝贵经验。黄巾起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这部书是道教早期经典之一,里含有部分改良社会的思想,曾作为希望自上而下进行温和性社会改良的知识阶层进献给皇帝御览的理论书籍,可后被统治者束之高阁,不了了之。然而其思想在张角等人的宣传下,在社会底层传播开来,行成了自下而上的强烈要求缓和阶*级矛盾的暴力运*动的理论基础。张角等人将社会矛盾集中在东汉最高统治层上,以推翻现政权为目的,表面上传教治病来麻痹朝廷,私下秘密组织,并拉拢朝廷内部官员准备联合起事。在长达10余年间的准备中,张角师徒共徒众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8州。中平元年春,由于叛徒唐周出卖,太平道在首都洛阳的领导人、策划者马元义被捕遭车裂之刑,起义军果断但仓促的起事,原计划中的八州齐动,洛阳开花的局面(“内外俱起”、“八州并发”)没有形成。但起义军仍然大致按北、东、南三个方向对京师洛阳形成包围之势。流民们斗志坚决,宁死不屈,勇于牺牲,宛城首领前后阵亡三人仍坚持斗争只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数万黄巾军宁死不降,竟全部投河而死。由于起义军装备落后;将领缺乏军事指挥才能;流民组成的军队军事素质低下;而各部相互之间又缺乏联络;并错误地同朝廷及地主武装进行城市防御战;最为重要的是,起义军没能利用统治阶层内部矛盾进行分化瓦解。终于被各个击破。但起义军前仆后继,前后坚持斗争达二十几年。黄巾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却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敲响了他们的丧钟,同时,它也不同程度地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为改变东汉后期土地兼并等状况,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农民起义虽然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但其反剥*削反压*迫的本质却无可厚非,黄巾军的绝大部分成员来自失去土地的流民,他们为了生存而反抗理应得到同情和支持,毛主席曾说过:“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的。……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应当站在农民的前头领导他们,而不是站在他们的背后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更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东汉朝廷面对汹涌澎湃的义军无力独自镇压,灵帝下令大赦党人,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同时下诏命令各州县可自行招募军队、生产军需来对抗起义军,同时拿出宫中钱粮来收买人心,用西园御马来组建骑兵,设八校尉,后来的大军阀袁绍、曹操等皆出于此。以上种种为后来的群雄割据创造了理论基础和客观条件,朝廷被迫采取如此饮鸩止渴的方式最终葬送了社稷,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成长起来的铁血军阀们纷纷登台,高墙之中成长起来的小皇帝们怎么会是“虎狼之师”的敌手?
阅读全文

军队建制军队编制情况,在曹操《步战令》中有初步反映。根据《通典》卷149《兵》二引曹操《步战令》记载:“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有不进者,什长杀之;什长有不进者,都伯杀之;督战部曲将,拔刃在后,违令不进者斩之。”这说明在编制序列中,各级长官自上而下依次是部曲将→都伯→什长→伍长。伍、什和都伯所领三级,是军队基层,都伯在西汉称为队。伍辖五人,设伍长一名;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下辖十人。根据二、五递进惯例至什应为五递进,队辖五什,为50人,“都伯即为队长”(清人梁章钜《三国志集释》卷17《于禁传》卢弼注引),于禁投奔曹操十任都伯,是当了队长,以50人起家。从队往上进入军队的中层编制,队上为屯,三国有屯将(《后出师表》载:然丧赵云……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队以二递进,所以屯辖二队,为百人。《三国志》卷九中出现的百人将、百人都都是下辖100人,应是屯长的别称。屯上一级为曲,屯以五递进,所以曲下辖五屯,为500人。曲的上一级为部,三国和秦、汉相同,部曲连称。曲以二递进,所以每部含二曲,为1000人。《三国志》卷十七《张郃传》记载:刘备攻广石,“以精卒万人,分为十部”,每部正好一千人。千人督为部的长官,又称牙将。由此可见《步战令》中的部曲将,系中级军官的总称,指屯将、曲长、千人督。综上所述,平时编制序列,是部、曲、屯、队、什、伍六级。战时,以平时编制为基础,根据敌情、任务和兵力,临时编组为规模较大的作战部队,由具有官号的中、高级武官统率。从于禁的晋升可知,这些官号序列为都尉、校尉、裨将军、偏将军、将军。一般来说,都谓可遍组一曲或数曲,领兵500或500人以上。典韦为都尉,“将亲兵数百人”(《三国志》卷十八《典韦传》)。张辽为骑都尉,领兵千余人,乐进为军假司马、陷阵都尉,领兵千余人,则各编有二曲。校尉一般编有一部,所领兵同千人督(洪饴孙《三国官职表》“千人督校尉。洪注曰:诸传但称校尉者即是”)。于禁在校尉任上从征张绣,军败,“禁独勒所将数百人,且战且引,虽有死伤不相离”,可见于禁作为校尉,这时有残兵数百人,相当千人督,校尉有时编有二部。官渡之战中,曹操“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将”(同上引,皆出自《三国志》卷十七《于禁传》),则校尉于禁编有二部。将军编有的兵力视情况而定,都过千,称为一军。一军是编组的最大建制单位。以上是步兵的编制,骑兵和水军编制不详,大约同步兵相去不远。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