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以山东豪杰并起,恐惧不宁。初平元年二月,乃徙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卓至西京,为太师,号曰尚父。乘青盖金华车,爪画两轓,时人号曰竿摩车。————《三国志·董卓传》《三国志·董卓传》中关于董卓和关东诸郡的作战记载得非常不详细,只说初平元年二月迁都长安,而焚烧宫室,发掘陵墓,董卓入长安、为太师这些事件并没有注明确切的时间。我们不能因为前面有个初平元年二月,就把后来的事都算在初平元年,实际上那些事都发生在初平二年。**************************************************************************初平元年,代杨彪为司徒,守尚书令如故。及董卓迁都关中,允悉收敛兰台、石室图书秘纬要者以从。既至长安,皆分别条上。又集汉朝旧事所当施用者,一皆奏之。经籍具存,允有力焉。时董卓尚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允矫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故得扶持王室于危乱之中,臣主内外,莫不倚恃焉。————《后汉书·王允传》————————请注意:时董卓尚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间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坚复相收兵,合战於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复进军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寻徙都西入关,焚烧雒邑。————《三国志·孙坚传》————————我们从《孙坚传》中也可以明确地看出董卓是被孙坚击败后才回长安的。**************************************************************************时长沙太守孙坚亦率豫州诸郡兵讨卓。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虏掠。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生禽颍川太守李旻、亨之。卓所得义兵士卒,皆以布缠裹,倒立于地,热膏灌杀之。时河内太守王匡屯兵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挑战,而潜使锐卒从小平津过津北,破之,死者略尽。明年,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卓遣将胡轸、吕布攻之。布与轸不相能,军中自惊恐,士卒散乱。坚追击之,轸、布败走。卓遣将李傕诣坚求和,坚拒绝不受,进军大谷,距洛九十里。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墓间,卓败走,却屯黾池,聚兵于陕。坚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坚乃埽除宗庙,平塞诸陵,分兵出函谷关,至新安、黾池间,以<雀戈>卓后。卓谓长史刘艾曰:“关东诸将数败矣,无能为也。唯孙坚小戆,诸将军宜慎之。”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卓讽朝廷使光禄勋宣璠持节拜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乃引还长安。————《后汉书·董卓列传》请注意,徐荣击破孙坚之后,“明年,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这里的明年,也就是初平二年,在击破胡轸、吕布之后,“卓遣将李傕诣坚求和,坚拒绝不受,进军大谷,距洛九十里”,请注意这个“距洛九十里”,因为接下来有“卓自出与坚战于诸陵墓间”,在孙坚距洛阳九十里的时候,董卓亲自出战,那么很显然,董卓此时是在洛阳无疑。并且董卓战败后丢了洛阳,并没有马上回长安,而是“讽朝廷使光禄勋宣璠持节拜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乃引还长安。”**************************************************************************二年春正月辛丑,大赦天下。二月丁丑,董卓自为太师。袁术遣将孙坚与董卓将胡轸战于阳人,轸军大败。董卓遂发掘洛阳诸帝陵。夏四月,董卓入长安。————《后汉书·献帝纪》——————这里的记载与《董卓列传》中稍有不同,这里看来董卓是在战败前就做了太师了,而不是战败后。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判断董卓到长安的问题,很明显,董卓是在初平二年夏四月回长安的,此前并不在长安,而是一直留在洛阳指挥对关东诸郡的作战。
阅读全文

无间道之三国无间一(中集)月亮很圆。这车不错,我特意从老大那给你弄来的,李肃说。吕布闷了半晌才答道,嗯,是不错。李肃觉得自己说错话了,其实他本不想说那车如何如何,只是他不知该说什么了。你好像变了,吕布说。我先走了,李肃说。吕布自述:很多人奇怪我为什么要杀丁原,但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人会回答你,也许在这世上只有两个人知道答案。一个是我,一个是李肃……我都不知该对李肃说什么,因为我一直以为他是能被称作朋友的人。不过他好像变了,也许人总是要变的,其实当我杀了丁原之后,我发现,我也变了。丁原是第一个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我杀掉的人,杀手的感觉,很怪,也很不错,如果你有机会又不怕晚上做恶梦,不妨试试。虽然我把曾经的干爹的头砍下来,不过很快我又有了新的干爹。并且是一个更有权势也更看得起我的干爹。我想我能杀一个干爹,就能再杀一个。但不知道董卓是不是也是这样想。李肃自述:老实说我觉得有点对不住吕布,也对不住宏哥。虽说董哥是我老大,但毕竟宏哥是汉帮的总瓢把子,董哥也得听他的,宏哥刚死,董哥现在就这样清理门户有点不义了。我想起那天我那句“是不是宏哥他妈的死啦”,唉,也难怪我一直是个混混,说话太没分寸了,也有点不仗义。我想我得好好补尝一下。不过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老大现在越来越嚣张了,他把宏哥的大儿子给废了,让不懂事的小儿子做老大,明眼人谁都看得出来,董哥这不明摆着想把汉帮给接收了嘛,董哥又把宏哥在世时不会白粉生意的规矩废了,最近和泰国人谈从金山角进货的事。我是极力反对搞白粉的,没想到还被骂了一顿,我想这老家伙是不是疯了。自从把吕布弄过来,老大就不大正眼看我了,这叫我挺郁闷。关东那边都不是老大自己人在看场子,听说都挺不服的,说宏哥是因为不准董哥搞白粉让董哥害死的,还说要除了内奸为宏哥报仇,听说关东几个堂口的老大最近带了人到虎牢关的场子去闹事了,领头的是袁大,他和他弟弟袁二在道上名头很响,听说手底下有几个很能打的。好像还有个叫孙坚的,是袁二从南边找来的的帮手。老大准备带弟兄去会会,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可能就要…………屋子里有点暗,董卓好久没和人这样谈判了。我说老袁啊,我没对不住你吧。董卓还是习惯性地抽着他的雪茄烟。董哥别这么说吧,一个穿着红皮夹克的人在桌子对面说,人挺帅,只是脸上有块刀疤,这人就是道上人称刀疤袁的袁大了,你对不对住我没关系,只要你对得住宏哥,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就好了,你说呢,董哥。我看在宏哥的份上,不跟你计较,你开个条件吧,行就行,不行咱照老规矩办!董卓让袁大说得有点上火,老规矩就是打拳,两边派人出来单挑,董卓手里有吕布,所以也不大把袁大放在眼里。老你妈个X!孙坚火气大,一下就站了起来,你今天回不回得去还是个问题!……吕布自述:洛阳的场子都是归我管的,虎牢有我好几个赌场,但袁大最近在旁边开了个堂口,摆明了是要跟我们叫板。那天董卓带着弟兄们赶到虎牢时,关东的几个堂口的老大早就领着人等着了。谈判的地方是家茶楼,房间本来就不大,人又多,我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对劲,这种地方有点展不开拳脚。可是董卓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居然大摇大摆地坐了下来,我在他身后把人都盯了一遍,发现对方有几个高手,心里就明白怎么回事了,我朝弟兄们使了个眼神,让大家小心应付。果然对方根本就没有谈的意思,几句话说完就砍起来了,那地方实在太小,不过总算保着董卓退出来了。只是我手底下有个叫华雄的马仔死了,华雄跟我挺不错,我知道他是怕我出不去才跟人玩命的,他是为我死的,这让我很不爽。更让我不爽的是董卓好像怕了那帮家伙,把洛阳的场子全撤了,说风水不好,操,我怎么跟了这么个混蛋。我当时真想把他给做了,只是人太多,忍住了,我总是想,我早晚有一天会把他给杀了,就算是为了华雄,我他妈也要杀了这老不死的。李肃自述:老大把洛阳的场子给撤了,这主意是李儒那小子给出的,我估计老大上次差点被砍,心里有点虚,要不怎么会同意这样的鸟主意。不过给他歪打正着,关东那帮家伙为了分洛阳的生意结果闹翻了,老大很得意,说李儒有本事,出了个好主意,我靠,自己的兄弟死了不想着报仇,居然还跟只狗一样逃跑,人家不追你,你倒说自己跑得高明,呵,我现在很怀疑董哥的智商了。吕布这些日子很郁闷,手下死了,场子还不情愿地给了别人,现在袁大一伙内讧,也没工夫和董哥闹了,鸟尽弓藏吧,董哥最近对他好像也不怎么样了。这让我心里更过意不去,当初要不是我把他挖过来,哪会有这么多事。今天,宏哥以前的老管家王允约我去喝酒,那老东西很少和我打交道,只怕是有什么别的事情,但我不敢多想,或者我已经多想了,只是……貂禅自述:有人说我很美,我想我也许真的很美。但女人拥有美貌并不等于就拥有快乐。如果你既有美貌又有快乐,那你是幸运的,如果你没有美貌但有快乐,那你是幸福的。如果你没有快乐,既便你貌似天仙,你也是不幸的。并且,你越是美貌也许就越会不幸,就像我这样。我是个孤儿,我从小被王允先生抚养,他让人教我跳舞、弹琴、唱歌,他对我很严格,有时他会打我,我知道他并不爱惜我,但是他把我抚养成人,我感激他。在我被送给董卓之前,我曾经有过两个男人。一个是李肃,一个是吕布。也许这就是我的命吧,如果我见不到李肃,接下来的一切都不会发生。我也许会被卖掉或者送掉,也许会在年老色衰之后被嫁掉。但是很不幸,我看到了李肃。在我不小心打翻他的酒杯之前,我几乎过着极简单的生活,我见到许多男人,但几乎没有和他们对视过,因为那是规矩,你不能和客人对视,否则就是挑逗。我永远不会忘掉李肃看我的眼神,我喜欢那眼神,我喜欢他的样子,虽然他并不如吕布那样高大威猛。那天晚上我躺在他怀里聊了很久,他和我一样,只是平凡的小人物,他说他要努力,他说王允先生一定有事要他办,也许办成之后我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了。我就那样安静地听他说,任他的手,他的身子在我身上游动。我想我终于有了自己的男人,一个心疼自己的,肯为自己做点什么的男人,在这之前,所有关于男人的印象都是从故事里来的。我觉得我们的相遇比故事还要美,只是我又不免有点担心,担心这会不会只是一个故事。
阅读全文

一、黄巾起*义的性质其实和法*功差不多,说到底是个邪*教组织。农*民在起*义的问题上从来就没有自觉性,每每所谓起*义总是要发起者以种种理由来推动,并且多带宗*教色彩。那么关羽跟随刘备兴义兵也就不奇怪了,因为黄巾说来说去也只是贼罢了,起义军只不过乌合之众,以关羽的为人怕是不甘与匹夫为伍吧,何况刘备的号召力也是很强的。二、当时阶*层矛盾不单是在地*主豪*强和农*民之间。试举几例外戚:何进  宦官:十常侍新兴庶族地主:鲁肃士大夫:袁世、曹氏(夏侯)、荀氏、刘氏武将阶层:(由军功而升官的)董卓、孙坚、曹操和袁绍其实也在此列,算是双重身份吧三、兴汉是多数人的选择,但如何个兴法却是各不相同,有野心的多是手上有兵权的,其它人根据利益取舍选择跟随的对象,在这里,阶*层又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了,其实谁都想当士大夫,只是有的人想当而不得罢了。多数人对形势的发展还是持观望态度的,只有鲁肃一针见血,指出汉室不可兴,这与他还有孙权的出身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换了是曹操,鲁肃可能就不会这样说了。
阅读全文

刘表与荆州要谈荆州,就不能不说刘表。很多人对刘表的评价不高,但翻看史书,不难发现,刘表是颇有才干的一个人。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少知名,号八俊。长八尺馀,姿貌甚伟。以大将军掾为北军中候。灵帝崩,代王睿为荆州刺史。东汉时荆州的州治在武陵郡的汉寿县(今湖南常德汉寿县),当时荆州最强的势力是长沙太守孙坚。孙坚举兵后,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又杀了南阳太守张咨,与后将军袁术合兵。此时荆州的战略重心是南阳,而其它六郡成一盘散沙之势。由于刺史被杀了,朝廷让刘表出任荆州刺史,从此荆州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不妨先看看他在荆州的政绩:一、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 从此割据一州。二、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使坚攻表。坚为流矢所中死,军败,术遂不能胜表。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 后来又断袁术的粮道,以致袁术入陈留,为曹操所败,逃到九江去了。三、张济引兵入荆州界,攻穰城,为流矢所中死。荆州官属皆贺,表曰:“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服从。四、长沙太守张羡叛表,表围之连年不下。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遂攻并怿……五、州界群寇既尽,表乃开立学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闿、宋忠等撰五经章句,谓之后定。刘表在荆州执政十八年,原本“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的局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并且“沃野万里,士民殷富”。刘表之所以不能成霸业,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他的出身使他处在两难的境地。他有才干有野心,曹操袁绍可以拥兵自重,他汉室宗亲,堂堂的镇南将军、荆州牧为什么不可以,若是献帝不在了,他甚至是有希望担起复兴汉室的责任的,可是天子尚在,他自然是成不了光武第二了。二、他手下没有一流的人才,或者说他手下没有支持他成霸业的人才。曹操与袁绍相峙于官渡时,手下劝他举州以附曹公的不少,独不见有力劝攻曹者,手下的军队似乎更擅长于水战,武将也一般,只有文聘后来被曹操重用。刘表在用人上的确是不如曹操的,他主要依告的是士族阶层——这也是他能够在荆州保持安定团结局面的保障,黄忠、甘宁都没能被他重用。三、他后来年纪大了,进取心不如以前。其实曹操到了晚年也同样如此,得陇而不复望蜀,后来连汉中也放弃了。人老了,总还是想过几天舒心日子的,无可厚非。但刘表也绝对不是没有进取心的人,这里试图分析一下刘表的战略构想:三国志中说:治中邓羲谏表,表不听,汉晋春秋曰:表答羲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达义也。治中独何怪乎?”可见刘表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曹操用兵强于袁绍,而袁绍实力强过曹操,官渡之战的确是存在很大的变数的。若是和袁绍联手干掉曹操,袁氏故吏遍布天下,手下的谋臣武将都要强过刘表,将来袁、刘对峙,刘表必处下风,故不可取;若是助曹操,献帝在曹手中,袁绍在北,自己在南,无利可图,纯粹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亦不可取。不才以为刘表坐观两强相争,欲收渔翁之利,并非不智。退一步说,说算曹操和袁绍没有打成两败俱伤,而是有一方溃败(当然,事实上是袁绍溃败了),致辞使刘表不能坐收渔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后来刘琮降曹,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试想若是刘表降曹,等他死后,刘琮还能有这福份吗?也许刘表也知道自己老了,要死了,不如把这功劳留给后人,如此看来,刘表实大智者也。官渡之战后,曹操坐大,刘备来投。刘表也看出来,刘备是个危险分子,自己的两个儿子决不是刘备的对手,所以没给他太多机会。汉晋春秋曰:太祖之始征柳城,刘备说表使袭许,表不从。及太祖还,谓备曰:“不用君言,故失此大会也。”刘表为什么不袭许?个人认为当然还是对刘备不放心,若是袭许必定要出重兵,而带兵之人非刘备莫属,刘备狼子野心,若击破曹操只怕是又要反戈一击,自己没好果子吃,所以干脆找个借口不打,等曹操回来以后又说些客气话安抚一下刘备,刘备虽气得吐血,但也只能说没什么以后还有的是机会。哈哈,刘表之奸不下刘备啊。刘表,废嫡立庶之事常为人所诟。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刘表家这摊事也实在是不好说,不过个人认为刘表还是倾向于立刘琮的。刘琮和刘琦谁更优秀一点暂且不说,光看刘琦和刘备诸葛亮之流打得火热,就很难把荆州交给他,若是立了刘琦,刘琮这边怕是不服,而刘备这小子也许就要搞点什么动作,因为诸葛亮定下了取荆州的战略构想,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啊。再看刘琮,刘琮虽有族人支持,但可惜不是长子,刘备和刘琦又都领兵在外,若是立了刘琦,也会被刘备所利用。刘表到死都没有确定由谁接班,看来这事的确是很麻烦,刘表把这事留到身后也算是眼不见心不烦了吧。不过从结果来看并不算坏,一个是青州刺史,一个是荆州刺史,只是可惜刘琦死得太早,关于刘琦的死,等下会详细探讨。总而言之,刘表在荆州是有成绩的,刘表治下的荆州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保持了自己的风格,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湖南湖北的人民及至于全中国的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刘荆州。特以此文献给我们可爱的可敬的刘表刘景升刘荆州大人。**********************************************************************荆州与孙、刘战略冲突诸葛亮和鲁肃都向各自的老板提出了取荆州的战略构想,可惜在英明伟大的刘表同志的英明决策之下,这两人家伙的如意算盘都没能得逞,刘备和孙权只能长时期地处在对荆州的“意淫”之中,直到刘表身死,曹操战败。荆州在战略上的重要性是实无疑问的,所以诸葛亮和鲁肃都希望能够独占荆州,不过具体实施起来却决非话的那样简单了。刘备自不用说,寄人篱下,只能乘虚而入,可惜刘表没给他这个机会。那么看看孙权,老刘家对于老孙家来说可谓是冤家路窄,苦大仇深,可是东吴拿荆州几乎是没什么办法。荆南的长沙和东吴虽离得不远,但中间隔着罗宵山脉这道天然的边境线,要攻荆州只有从江夏方向进军。可怜孙吴,直到刘表死了,也没能拿下江夏,可见战略构想要成为现实是多么的不易。按鲁肃最初的意思: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可是结果却是直到北方不再多务的时候荆州也没姓孙,相反倒是击败了曹操才转手得到了荆州。那么是不是就要说鲁肃的战略不对或是鲁肃根本就缺乏战略上的考虑呢,怕还不能这样说吧,只能说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形势的变化,这一战略无法实施,而要做些调整罢了。那么鲁肃又是如何调整这一战略的呢?刘表死后,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这一新战略与前次有所不同了,当然首先还是要明确荆州“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的价值,然后提出两种可能的方案,一是与结盟好,二是宜别图之。但是这一方案马上就因为刘琮的投降而告无效,估计鲁肃也气得够呛,两个荆州的方案都没能实施,要是放在今天,说不定已经被炒了。鲁肃还是不死心,力劝孙权联刘抗曹,总算是峰回路转,荆州终于还是到手了。不过这回鲁肃就学乖了,再也不敢高估东吴的实力,于是力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为天下三分打下了基调。刘备虽然得到荆州的大部分地盘,但却并不能说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第一步,因为荆州并不刘备打下来的,而只是“借”来的,并且江夏不在刘备手中。江夏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鲁肃的第一个荆州方案就受阻于此。孙权又分长沙为汉昌郡,以程普领江夏太守,鲁肃为汉昌太守,屯陆口。这样一来,诸葛亮的荆州战略实际上也告失败。到后来,双方不得不以湘水为界分荆州,形成暂时的战略平衡。实无疑问,在荆州这个问题上,吴蜀两国是有战略冲突的,但个人认为这一冲突是不应致使孙刘反目的,因为刘备在南郡的部队对曹操的牵制绝对大过对东吴的威胁,对这一点东吴是清楚的,否则不会借荆州给刘备。也就是说后来分荆州之后所形成的战略平衡其实是双方可以接受的,因为孙权明确提出只要求得到南三郡,如果刘备同意的话,相信即便是刘备取得汉中后在襄樊方向有所突破,东吴也不会轻易打破这一平衡。可是问题就在于,荆州的战略平衡是以孙刘同盟关系的破裂换来的,双方在土地问题上的战略冲突本来是应该让位于孙刘联盟的战略协作,在这一点上,刘备犯下了很大的错误,争南三郡无功而返尚且不说,关键是他违背了“外结好孙权”这一基本的外交战略。这一次双方在荆州的冲突虽然最终还是以和谈结束,但却导致了荆州战略冲突升级,因为对方已经不象过去那样可靠了。不过我还是很怀疑后来吕蒙袭取南郡的必要性,就算关羽击破襄樊就如何呢?东吴之所以要袭南郡与鲁肃死而吕蒙代之有很大关系,因为吕蒙的荆州战略与鲁肃大相径庭。三国志中说: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由此可见吕蒙一开始就是反对鲁肃的战略的。吕蒙又认为“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可见吕蒙根本没有联刘的意图。说到底,鲁肃和吕蒙的不同之处就是到底是联刘抗曹还是独挡曹操(甚至还加上刘备),个人认为鲁肃是冷静的。事实上诸葛亮和鲁肃战略核*心不是荆州,而是合纵,可惜他们的战略构想都没有被很好地执行,甚至还要被后人指责说他们的计划没做好,实在不能不叫人为之叹息。**********************************************************************刘琦之死刘琦是刘表的长子,关于他的事迹,史书上记载的不多,这里只想探讨一下他的死。说到刘琦就不得不说说刘备,刘备绝对是有夺取荆州的野心的,可是没有机会,于是他便看中了刘琦。刘备原本是希望刘琦可以继承刘表的基业的,这样自己就可以找机会下手了,三国志里说“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很可能就是刘备安排诸葛亮来做刘琦的卧底。可惜刘琦没能当上荆州牧,但他毕竟是刘表的儿子啊,于是刘备便表他为荆州刺史,这样好通过刘琦收买人心,当然,刘备自己也是很有魅力。刘琦当了个荆州刺史,也算是继承父亲的事业吧,刘备便打着刘琦的旗号(虽说他的官比刘琦大,但刘琦是刘表的儿子又是荆州刺史)收编了荆南四郡。这时刘备手下已经聚集了不少的人才了,在荆州站住了脚,刘琦也就显得有点多余甚至是碍手碍脚了。于是,刘琦就死了,死得可真是时候啊。三国志中说刘琦是病死的,三国演义里还说他酒色过度,以至于病入膏肓,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相信许多人对刘琦之死都是心存疑问的,为什么会死得那么巧呢?所以我斗胆说,刘琦多半是被刘备给弄死的,只有这样,刘备才能名正言顺地当上荆州牧。可怜刘琦!
阅读全文

董卓董卓可算是三国时期拥兵自重的第一人了,还在灵帝的时候他就多次不受君命。中平五年,灵帝征他为九卿之一的少府,他不干,中平六年又拜他为并州牧,他又不干,美其名曰“乞将之州,效力边陲”。董卓当时是中郎将,三国志里说“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拜前将军”,通鉴里也说“嵩从子郦说嵩曰:“天下兵柄,在大人与董卓耳”,这都说明他当时的实力非同小可。董卓的野心是毫无疑问的,他也丝毫没有要掩饰的意思,可惜他只是一介武夫,没有像袁绍他们那样的出身,首先这人气值当然就高不了,可惜他还没什么自知之明,偏要四处树敌,摆出一副“天下英雄谁敌手”的样子来。一开始大家伙对他也许不是太了解,以为来了个煞星,都不敢惹他,时间长一点了,看出他是只纸老虎,事情就不一样了,不少被他提拨的一批干部们居然一到地方上任就起兵讨伐起他来,想必也让董伯伯傻了回眼吧,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字——晕。看着少壮派们勇气可嘉,董公也只好先忍辱负重,迁都长安以避其锋芒了。不料他还不思悔改,不单继续作威作福,还“筑眉坞,高与长安城埒,积谷为三十年储,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好家伙,让你在这养老了,别人还要不要活啊,这不是逼着人家谋反嘛,连吕布这样的人也明白,跟着这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干爹没什么前途,索性一刀,免了他的临池之苦,也算是尽了孝吧。袁绍董老大得以进京赶考还得要托了袁大头的福,要不是“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哪会有那么多的麻烦事嘛。后来却不得不跑出来打自己的嘴巴和董公叫板,虽说戏刚开场,明眼的人也看出来他不会是主角了。不过在轻而易举地得了韩馥的冀州之后,沮授的一席话似乎真的让人感觉他有戏了,“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这不是他的“隆中策”又是什么呢?可惜他不是刘备,所以沮授也就成不了孔明了。当时有人(陈寿说是郭图,但裴松说是沮授,我更倾向于后者),劝他迎天子都邺他不听,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了,他又不乐意了,可惜悔之晚矣。袁绍一开始没遇到大大的麻烦,啃掉公孙瓒这块骨头以后顺利地坐拥四州,可谓雄据一方以观天下之畔了。不过等到和曹操一决高下的时候,袁绍的弱点就比较清楚地显现了出来了。首先他做人就比曹操差远了,但凡是有点本事的人只怕都会有点个性吧,这一点曹操和刘备就比较清楚,所以他们可以比较好地处理好自己和部下还有部下与部下之间的关系。其次就是自身的水平了,做老板的就得要拿主意啊,可是他却总是好主意听不进,专听馊主意。对于这一点以前我挺不明白,现在一细想,说来说去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根本就不把他的谋士们放在眼里,只要是和他意见相同的就采纳,相左的嘛,对不起啦,偏生他的脑子又不好使,想出来的一般都不是什么高招,就象当初建议召董公入京一样,这怎么不教田丰、沮授们吐血呢。颜良这样的人物要是在曹操手里也许会是别一种用法,有幸碰上这样的主子,也只有自认倒霉了。
阅读全文

博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博客的过去,据说很辉煌,特别是方东兴的博客网,但我只上去看过一眼,然后就很少再去了,仍旧是混我的论坛。博客炒出了三个人,方东兴、木子美和芙蓉姐姐。说得不客气些,这三个人,其实都不是那么上档次的,当然,这个档次是要居别对待的,之所以说方东兴不上档次,是放在他的那个层面,放在他给自己定义或者大众给他定义的那个层面,如果把方东兴和丁磊、马化腾这样的人物作一个比较,他的弱点就太明显了。当然,我在这里不是要评论某一个人,而是在说博客,这个现象。现在新浪的博客可谓是热火朝天,其实博客跟过去的个人主页的区别之一就是,现在的博客运营者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其实在很早以前,我们现在还可以去起点中文网这样的文学站点看看,其实起点的文章发布系统和博客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起点的作家专区是有一个带有一定限制性的起始要求的,那就是最初的两万字小说,并且要经过审核。我们再回来看博客,我从来都不觉得博客在技术上有什么过人之处,博客的一大卖点就是可以自由发布信息,并且这个信息有着潜在的机会,它有可能被非常多的人看到,但我们要注意“潜在”这个词,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博客的点击率是极低的,并且别用心的人可以用人为的方式来吸引点击。相对于博客本身的海量信息来说,博客的首页是一个极小的窗口,类似于超级女生的海选。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发现,博客相对于论坛来说,舞台并不是更大了,反而是更小了,博客的评价系统是机械式的,是唯点击论的,博客致命的弱点是失掉了人性化,发布者越来越关心点击而不是交流,博客也不适合于交流,尤其不适合于一个群体范围的交流。现在新浪的博客,已经在慢慢变成一些名人或者非名人的官方主页,但是我必须质疑,是否人人都需要这样一个官方主页。我觉得,博客在度过它的狂热期之后,必然冷却下来。而相反,随着经济的发展,渐渐衰落的论坛,将迎来新的辉煌时代。因为论坛是人性化的,论坛的信息发布是有业余管理人员有效干预的,如果一个网站可以在博客寻得赢利模式,那它也必然可以从论坛中寻得,但实际情况却绝不是这么简单。我不清楚新浪对博客的投入是多少,我只知道,新浪的博客服务器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会慢慢提高,对信息检索的速度要求会慢慢提高,免费的博客不会达到人们想要的水准,即使收费,我估计也不容易达到人们想要的水准。博客的本质是矛盾的,运营者、使用者和利益第三方之间难以在商业模式下实现共赢。对于使用者来说,博客的维护是麻烦的,对于旁观者来说,博客的信息是缺乏质量的,对于运营者来说,博客的投入是巨大的,对于利益第三方来说,博客的商机是有限的。总而言之,博客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是混乱不堪的。我宁愿放弃一个大而全的博客,而坚守一个专业而且精致的论坛,虽然现在的论坛尚不精致。
阅读全文

主题:N个月前,我感觉有个女孩对我有好感后写的,但没能写完 [回复] [树状]   台湾特务   账户充值|更换服饰      发表时间: 2006-06-30 00:44:24 <点数:3>     三国影评系列之
阅读全文

曹操兖州之痛杂谈 兴平元年,陈宫说张邈迎吕布入兖州,从背后狠狠的捅了曹操一刀,几乎让这位枭雄没了立足之地。每每看到这里,总是会产生许多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陈宫等人叛曹迎吕?甚至会要想:在初平、兴平年间,四战之地的兖州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政治革局? 在汉末,改朝换代的预测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甚至在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中,这种看法渐渐成为一种主流。所以三国志中屡屡出现一些诸如“此高祖之业”“此霸王之资”之类的话。活跃在中原大地上的各路诸侯,无不是野心勃勃,投靠他们的谋臣勇士,也都是跃跃欲试。 陈宫,无疑是一位心怀出将入相梦想的人。 鱼氏典略曰: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及天下乱,始随太祖————引三国志裴注 初平二年,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热血青年陈宫也许就在此时出仕(从其后他可以在曹操和别驾、治中之间进行协调来看,陈宫应当是出仕了,虽然官职不详),于是便有了初平三年他协助曹操入主兖州的那一幕。 世语曰: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 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引三国志裴注 入主兖州对于曹操来说无疑是一个机会,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也让陈宫内心发生了一些变化,凭三寸之舌便将把曹操送上州牧之位,不论怎么说,都是很让人得意的一件事吧。 那么,在陈宫立下这件大功之后,他在曹营中的地位又是如何呢?个人认为,曹操对他的定位极有可能与陈宫自己的预期不相符。 兴平元年,太祖复征谦,邈弟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太祖初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遂以其众东迎布为兖州牧,据濮阳。 ————《三国志·张邈传》 我们从“太祖将陈宫”可以看出,陈宫在曹操手下是一个带兵的将领,但曹操征陶谦的时候却并没有带上陈宫,而是让他留屯东郡,单从军功上说,陈宫就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而这时曹操手下已经可以算是人材济济,陈宫在竞争中有可能处于很不利的位置,这对于颇有些自命不凡的陈宫来说,或许是不能接受的。人往高处走,陈宫的背叛,或许所缺的仅仅是一个时机而已。 曹操入主兖州之后连年征战,先是在初平三年平黄巾、和袁绍联手击破刘备、单经、陶谦三部,然后初平四年对陶谦发动了一次大规模作战: 太祖征谦,攻拔十余城,至彭城大战。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谦退守郯。太祖以粮少引军还。————《三国志陶谦传》 我们要注意到,这一次战争是以曹操粮少引军还而结束。我们或者可以这样说,曹操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这场因为私仇而引发的战争除了给徐州造成了巨大破坏以外,曹操并没有得到什么收获,这从战略角度来说并不是一次明智以及成功的行动,或许就是从这时起,曹操便开始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信任危机。而紧接着,第二年他又再次发动了对徐州的战争。 当然,这一切或许还不至于让曹操众叛亲离。因为我始终认为,张邈的态度或许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 在曹操入主兖州这件事上,鲍信的态度是非常关键的,虽然曹操与张邈也有着不错的私交,但张邈的态度史书上没有记载,在这里也不进行过多的猜测。但是曹操的坚定支持者鲍信在初平三年死于对黄巾的战斗,兖州的另一个大势力张邈家族自然也就变得更加的引人注目。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张邈和袁绍之间的关系。应该说,鲍信之所以支持曹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联合起来对抗袁绍,这或许也是与袁绍敌对的张邈认可曹操的一个重要前提。 (鲍)信言于太祖曰:“奸臣乘衅,荡覆王室,英雄奋节,天下向应者,义也。今绍为盟主,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若抑之,则力不能制,祗以遘难,又何能济?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太祖善之。太祖为东郡太守,表信为济北相。 ————《三国志·鲍勋传》裴注引《魏书》 袁绍既为盟主,有骄矜色,邈正议责绍。绍使太祖杀邈,太祖不听,责绍曰:“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邈知之,益德太祖。太祖之征陶谦,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后还,见邈,垂泣相对。其亲如此。 ————《三国志·张邈传》 讨董联盟在领导权的内部争夺上,有可能一直没有停止,我们或许可以简单地分成三派,这就是:张邈系(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广陵太守张超)袁绍系和袁术系。 我们可以想见,曹操对袁绍的态度,对于张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不幸的是,曹操对袁绍虽然也有不满,但却暂时采取了某种程度上的联合,上文中已经提到,曹操在初平三年曾经与袁绍联合对抗袁术与公孙瓒的联盟,并且一起击破了公孙瓒势力的刘备、单经和陶谦三部,这对于张邈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张邈作为首举义兵的一镇诸侯,后来虽然和袁绍等诸路义军结成了一个更大的的联盟,但很显然张邈是不甘心为人驱使的,张邈对曹操的态度最初是感激并且信任的,因为曹操和他一样对袁绍并不是言听计从俯首听命的,这是他们和睦关系的政治基础。 那么,等到曹操与袁绍军进行联合的军事行动之后,这个基础就不那么稳固了,有一句话叫作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作为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势力来说————动摇,似乎是必然的。更何况袁绍一直希望曹操能帮他除掉张邈。 有人或许会注意到这一句:太祖之征陶谦,敕家曰;“我若不还,往依孟卓。”后还,见邈,垂泣相对。其亲如此。 确实,从这段文字看来,即使是在曹操第一次东征徐州之后,他与张邈的关系仍然是显得那么的亲密,但历史告诉我们,这或许只是修史者的一种粉饰;或许只是政客们的一种姿态;或许他们之间真的有友谊,但一山不容二虎,最终仍旧决裂…… 我不知道曹操是否觉察到了张邈的不安,或许他真的把张邈当成肝胆相照的盟友,又或许他真的太大意,亦或他在赌张邈不敢与他作对。总之,最后的结果是张邈在陈宫的唆使下与他们曾经的敌人吕布联合,背叛盟友,袭破兖州。 曹操怒了。他的反击勉强而又坚决。 吕布战败,张邈夷灭三族————枭雄的心,似乎真的在滴血…… 或许从此以后,曹操才明白,这个世上,并不单单只有他才有野心。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阅读全文

梦游三国之新五虎上将三流三名阚泽 武力54 智力78 技能5项:2级命疗术,8火雷,15虎咆震,24伏兵排阵,30地泉鲸浪 司马孚 武力38 智力78 技能5项:2级火箭,7雷击,15雷光波动,23后伏连兵,30雷击闪 潘璋 武力74 智力48 技能5项:2级突石,9回天术,15冰柱刺,22乱飞矢,31神剑闪 4流 四流两名陈矫 武力32 智力69 技能4项:2级伏兵组阵,10虎咆,19伏兵排阵,28虎咆阳炎  袁尚 武力71 智力50 技能4项:2级飞矢,9回天术,19地矛刺,27旋龙合璧  阚泽,司马孚,潘璋,陈矫,袁尚————九月十日龙虎榜抢将活动的五位候选武将。“每人限抢一名,抢将者需发一篇写该武将的精品,先发者先得。”马队宣布完规则,勿勿出门,听说今天公司有三名新招入的女同事要来报到,现实中的“抢将”也是很要紧的啊。关雨张菲赵芸————新浪三国新盟烟雨楼楼主,“美丽与智慧并重,英雄与侠义的化身”的超人气“80后”新锐美女砖王(名字有点长的说,以下简称关雨)关雨用脚轻轻点了点桌子,让椅子带着自己向后滑了过去,“啪”,靠在了床边,两手一托,“嗖”地翻到了床上。哼,谁也别想和我抢!小芸嘟着嘴,抱着大枕头,心里盘算着,到底要哪个武将才好呢。关雨现在占有新野(由孙尚香、杨修、邓忠和徐盛把守)和上庸(由庞德、蔡瑁和程武把守)两个城,还占有一个叫筑阳的关卡,守将是审配,一共是八名武将。细细一算,八个人里面,武官有五名,文官有三名,哎呀,忘了,中午答题得了第一,把刘琮也弄过来了,六名武官了呢,嗯,这回抢个文官比较好吧(其实刘琮是个文官,关雨脑子有点热,把他错当成武官了)。阚泽和司马孚都是三流的文官,还凑合吧,数据看起来阚泽还更好一点。嗯,那就阚泽吧。关雨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用自以为很酷的姿势甩了甩头发。QQ一闪一闪,有消息。趴到床头,用手够过去打开一看,原来是特务的信息:“小子,准备抢哪个帅哥呀。”她喜欢特务叫她小子。“嘿嘿,你猜。”关雨冲着屏幕笑着,好象对方能听到似的,其实她根本“穷”得连麦都没一个。不过她说不说话已经不重要了,特务的信息源源不断的在过来:阚泽不错的说,不过刚才小飞说他要,司马也还可以,天尊好象有意思,徐徐准备要小潘。看来这回有意思了,孟获和小熊还没表态呢,还有古金和兰兰。嘿嘿,多做准备啊,小子。关雨的嘴嘟得更厉害了。她感觉这回事情有点严峻,看来,不使出杀手锏不行了……关雨陷入沉思中……“小子,人呢。”“靠,不会掉线了吧,小子。”“丫掉了也说一声啊。”……特务的牢骚源源不断ing……“猪,掉了上哪说去。”回过神的关雨啪啪回敬了一句。“哦,没掉就好,想好抢哪个了么,最好多准备几篇,别一颗树上吊上。”“那当然,我已经想好了,我要写一篇……”“??”“一篇把这五个家伙全写进去!哈哈哈哈!”关雨翻回到床上,坐在枕头上得意,为什么这个世上会有我这么聪明的人呢,哈哈哈哈。她似乎看到特务在一千公里外“噗”的把茶喷了一桌……“特务?”“掉了?”……五分钟过去了……“丫掉了也说一声啊!”关雨恼火ing……特务始终没有回应,因为他把茶喷在了键盘上,然后键盘坏掉了,于是乎……于是乎烟雨楼楼主关雨张菲赵芸暂时痛失一臂,请大家和我一起,默哀三分钟……在网吧里写的,好困哦,顶不住了,先写到这吧,明天看心情再决定续不续后面的~~~~~
阅读全文

诸葛亮谋略的两种定位鲁迅说《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把诸葛亮说成天下无敌的第一人。我想这一方面有作者对于蜀汉的偏爱,另一方面,诸葛亮作为整部演义的一人重要人物,尤其在蜀汉一方,他的跨度无疑是最大的,他的经历无疑是多最的,他的功绩无疑是最令人称道的。那么我们也不难理解,诸葛亮在罗贯中笔下,必然要被神化(妖化?)。再来看《三国志》,从陈寿编《诸葛亮集》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他对于诸葛亮也是比较推崇的,加上陈寿仍是蜀国故吏,而诸葛亮在蜀国影响极大,所以陈寿对诸葛亮的定位也是极高的。对于小说来讲,悲剧一般是更能打动人的,而在罗贯中(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文人,比如杜甫)眼里,诸葛亮恰恰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一个出师未捷自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生不逢时的人物。那么,为了突出其悲剧效果,就更要将诸葛亮的能力夸张一番,我们看项羽,“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追不逝”,诸葛亮也是如此。《三国志》是本史书,那当然就无法跟演义来比谁更能浮夸。但也同样面临跟演义一样的矛盾,那就是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为什么无法帮助刘家复兴汉室。陈寿不能将诸葛亮的北伐失利归罪于后主,于是只能从其它方面来找原因————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两相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家,而《三国志》诸葛亮却是一个政治家。当然,三国演义中还是表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一面,比如舌战群儒这一出,又比如为不还荆州找的借口,事实上,我们剥去演义中诸葛亮军事家的伪装,看到的就和《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差不多了。演义中诸葛亮在战场上的奇谋多少有点戏说的味道,但也深合知己知彼的兵法常识,总之就是诸葛亮料敌如神,于是就胜了。所以演义中诸葛亮将计就计之处数不胜数。而史书中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其形象就远比演义中要丰满得多。三分天下,说明其眼光之远大,这是政治家必须有的基本素质。诸葛亮跟荆州士族关系密切,但直到二十七岁还呆在家里,说明他的耐心。该出手时才出手,只到刘备出现,他才出山,不但要做个良臣,还落得个忠臣的好名声。对权力的争夺也是相机而行,有人向他告法正的状,他不为所动,要知道这时法正正是上升期,不可与之争锋,而后来对李严却又不同,一静一动,一退一进,这种谋略是演义中绝难体现的。演义中的诸葛亮,就像独孤九剑,天下无敌,而史书中诸葛亮的谋略,却像是太极拳。前者固然好看,却是假的,后者固然难学,却是真的。写不出东东,只因跟人约好了一人写一篇,只好硬着头皮写,胡说八道一番,见笑则个。
阅读全文

三国时虽说离周朝也已经有好几百年了,有点礼崩乐坏的味道,不过相比现在,似乎又更好些,加上所谓,礼失求诸野,所以,当时的人们精神生活还是相对丰富并且健康的。刘备,无聊的时候喜欢旅游,差不多跑了大半个中国,东南西北都跑遍了,只有几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没过去,可惜他没有李白那样的文采,否则说不定也要来个什么三千尺之类的。关羽,他的学历比刘备要低一点,不过爱好也是很广泛的,作为一个军事将领,他跟陈毅元帅颇有几份相似,喜欢下围棋,据说有一次看病动手术的时候,赚时间太长,就下棋来打发时间,除了下棋,他还喜欢读点书,比如左传之类的,当然,左传里有很多战例,也算是在钻研业务了吧,有点工作狂的味道张飞,喝酒当然是少不了的,但绝不仅仅是喝酒,趁着酒性,他还要写写毛笔字,试想一下,明月当空,一个髯须大汉,痛饮之后,于庭院中,于山崖上,于MM肌肤之上,直书胸意,靠!那是何等的…………(以下省去三十七字)据说连夏候渊的一个表妹就是听说有个张飞之,人称运笔如飞的,于是假装出门拾柴,跑到张飞的驻地去看偶像,两人一见钟情,再也不愿意回去了曹操,嫖妓,此城中有妓女否————这一千古明言,就出自这位PLAYBOY之口。孙权,当然是打猎啦,当时的人已经很有点创意了,让人坐在车子里去看老虎,当然,那时候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所以,不但可以看,还可以杀老虎,于是孙权就杀了一只,不过不知道他是不是像孙悟空一样把虎皮扒下来做了衣服穿,啊,错了,孙悟空好像是他的晚辈,那我估计孙权应该是扒了虎皮做衣服的,看来这可能是老孙家的传统了吧我无聊了怎以发泄,学萝卜造砖混精品,哈哈
阅读全文

无间道之三国无间一(下集)屋里就两个人,门窗紧闭。从门缝里能依稀看到人的侧面。我知道你是个人才,可惜……呵呵,允哥太抬举我了,允哥有什么好生意也让我沾点光嘛。你是聪明人,我请你来,当然是想请你帮忙的。呵呵,允哥痛快,说吧,只要我办得到……你老大最近可有点过份啊。允哥,我怎么听不懂啊?你懂的,你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不懂。你现在这样不是挺好吗,我老大可不是好惹的。出来混讲个义字,我是宏哥带出来的,你说呢?他可是我老大啊。老大?你也帮他做了不少事吧,他好像对你不住啊。…………事成以后我们就是兄弟,包你财色两得。呵,这事可不好办啊。我知道你有办法的,丁老大都叫你给做了……你给我点时间。好的。还有,我马子你可给我看好了,别叫人碰她,要不我也没这兴趣了。我信得过你,你也该信得过我吧……貂禅自述:我的担心终于成了现实,因为只过了几天,我就再也没能见到他。他说他要去办一件事,然后就会来把我带走,我笑着说好的我等你,我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也许带走我的人不是他……李肃走后才几天,吕布也被请来喝酒。我听王允先生说他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天下的女子谁不仰慕英雄,但我不会想入非非,因为我有了自己的男人。我很礼貌地向他问好,我看到他在看我,那眼神我能看懂,我知道他喜欢我。这时我才知道自己真的很美,连吕布这样的人也会看上我。王允生先表现得和平时有点不一样,他居然还说我是他的干女儿,这让我很不安,我觉得好像有什么事。那天吕布喝了很多,王允先生好像也喝多了,先生居然说要把我许给他,听到这话我脑子里一片空白。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屋里还点着灯,王允送走吕布。发现貂禅并没有回房,还跪坐在客厅里。怎么,不随意?吕布可比李肃强啊。先生不是已经答应李肃了吗,我也答应等他的,可现在……唉,王允叹了口气,你难道没看出来吕布喜欢你吗?貂禅没出声。现在我的生意全靠吕布罩着,惹不起啊。他那样子,摆明了看上你了,我能怎样?貂禅哭了。王允轻轻地拍了拍貂禅的肩,傻孩子,我是过来人了,哪里不懂你的心思呢。唉,虽说你不是我女儿,可我从小可是把你当亲生女儿看待的,平时对你是严了点,那还不是为你好。也盼着你能嫁个好人家,吕布又不是不喜欢你,你跟了他不会吃亏的。你可不要感情用事啊,弄不好,别说李肃要倒霉,我这把老骨头也要死在你手里……貂禅只是哭,她明白,自己这一生已注定是个悲剧……李肃自述:王允那老不死的,真是够阴。居然用美人计,想让我为了貂禅帮他把董哥给……(苦笑)我算老几啊,能杀得了董卓?我知道王允那老狐狸什么意思,看来他是从哪知道了吕布是我挖来的,也许他还知道了我和吕布之间也许有别的什么事,不过他没明说我也不敢肯定。不过这老狐狸看得倒是挺准的,他要不是百分百肯定我会帮他,不会这么大胆的找我。想弄死董卓,可真是难为我了。上次已经对不住吕布了,这回……唉,看看再说吧……貂禅自述:吕布接着几天都过来了,虽然我并不喜欢他,但我不恨他,他也是个孤儿,他对我很好,也许他不知道我和李肃的事,我想跟他说,但又不敢,我不忍心伤害他,也许我们多相处些日子也会产生感情吧,只希望李肃他……可接着好几天吕布也不来了,也不见先生再提到这件事,但我却不敢奢望事情会出现转机,当我见到董卓时,我似乎已经明白什么了。但又似乎什么也不明白……也许先生在骗我,又或许他是真的出于无奈。其实这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我只希望李肃能够好运,如果能再见一面……,不,还是不要再见,就算是我负了他吧……这回我是真的要让人接走了,先生说他对不住我,我想他也许是说的真心话吧。但命运却总要跟我开玩笑,我在董卓家里居然遇见了吕布。他几乎呆住了,可我不知该说什么,这一切都是我无法决定的。他每次看到我仿佛都想问什么,可董卓也在,他不敢问,我更不敢显出不自然的样子来,可我真的很尴尬。我总是找借口回避他,我知道他喜欢我,但我不想让他因此惹火了董卓,也不想因此而连累到先生,总之,一切都由我来承担吧。吕布自述:我现在什么都不想说,我只想杀人,不过我现在不知道该先杀董卓还是先杀王允。我会把事情弄清楚的,到时候不管是谁,别怪我不客气……董家后院,貂禅一个人呆呆地坐在亭子里,她突然觉得身后有人。回头一看,竟然是吕布。吕布面无表情地说,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不要问了,都怪我,我对不起你。貂禅想走开,却被吕布一把抱住。你说,到底怎么回事!是王允还是董卓?吕布盯着貂禅的脸问道。你不要问了,你斗不过他的。貂禅忍不住哭了。吕布突然觉得后面有人过来了,凭直觉他知道一定是董卓,他恨不得现在就动手,但还是忍住了,松开貂禅快步走了出去。董卓虽然没太看清刚才发生什么,但看到貂禅脸上的眼泪,也猜到不是什么好事了,一时气急败坏,从地上捡了块砖头就朝吕布扔了过去……李肃憋了好些天,实在憋不住了,他决定再去找吕布。吕布并不难找,他正在王允开的一家酒巴里喝酒,李肃也坐了过去。吕布看了他一眼,冷冷地问,有事?我想杀人。李肃说。为什么?吕布问。为了一个女人……吕布自述:我没想到李肃竟然是貂禅的第一个男人,不过现在我知道了。李肃总算说了实话,他说对不起我,杀丁原也是为了他自己,现在拉我杀董卓还是为了他自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想,也许我也该为自己了。为了自己,我要杀了董卓,为了自己,我也不得不杀了李肃……月亮很圆。房里亮着灯,貂禅还没睡。怎么样,见到李肃了吗?吕布脸色很难看,一句话也不说。他怎么啦?他死了。被董卓的手下……貂禅自述:吕布说他和李肃是在宏哥家门口把董卓给杀了的。他说当时董卓去宏哥家开会,商量宏哥的家人移民以后汉帮交给他打理的事。他说当时董卓的保镖很多,场面很乱,李肃就……也许这就是我的命吧。吕布说明天带我去李肃的坟上看看。我睡不着,我觉得我对不住吕布,因为他真的很疼爱我,而我……我觉得自己有了,我希望那是李肃的孩子……后记: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小说,写得很不好,写得很勉强,希望以后会有所进步吧。
阅读全文

张飞兄手中有顺帝时公元140年的东汉地图,此时平原王已经被贬,故平原己成一郡。后汉书中所列郡县之制很可能都是到安、顺二帝时止,因为后汉书郡国志结尾有一段话:汉书地理志承秦三十六郡,县邑数百,后稍分析,至于孝平,凡郡、国百三,县、邑、道、侯国千五百八十七。世祖中兴,惟官多役烦,乃命并合,省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一]至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二]民户九百六十九万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二百二十。这里只讲到孝顺时止,也就是之后的变动没有收录,至于为什么,就不太清楚了。并且按理说封王应是郡国,封侯才是县国,质帝封自己的弟弟为平原王,自然应该是封在平原郡吧。翻阅后汉书桓、灵、献三帝纪及资治通鉴相关内容并不见有平原王再次被贬国除之事。可见平原国是存在的,并且至少有一个郡国。三国志中说刘备“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平原令和平原相一目了然,并且接着又领除州,相信一个小小的县令是不大可能一下就跃级升迁至州牧的吧,所以刘备领平原国相应该是郡国相。这里就排除了平原县被封为侯国,刘备只是侯国相的可能了。
阅读全文

现在三国论坛越来越多,有点群雄割据的味道。三国论坛挂着游戏论坛之名,而行文化论坛之实,颇有些名不正而言不顺的味道啊。如果一直留在游戏论坛,难免会影响到论坛在人们心中的定位,因为许多人是不知道我们在这里谈名著论青史的。我还记得未来三国之前,曾有人介绍过一下三国,说这里不错,但我来之后,呵呵,可能那天来得不巧,看到的全是水啊,并且又没有象大话里那样的精品库存区,所以就走了。直到两个月后才又来看了一下,与前次印象大不相同,于是每天都要来转转了。游戏论坛这块招牌并没有给论坛带来更多的好处,虽说现在的人气尚算不错,但随着其它三国论坛的兴起,对本坛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个人认为迁坛是早晚的事。我相信如果迁到文化论坛一定会吸引许多人来看的,而过去的游戏玩家也未必就会放弃三国论坛,因为游戏也是一种文化,在文化区的三国论坛里也可以谈游戏。那些纯粹的游戏玩家给论坛带来的东西能有多少呢?请注意,我是说纯粹的玩家,也就是对三国文化不太关心的玩家,充其量写写攻略,而攻略是不足以支撑论坛的人气的。有得必有失,我相信迁坛带来的得要多过带来的失。三国论坛会不会和大话形成竞争呢,我认为是不会的。事实上大话现在讨论的三国问题不是太多了,有许多的三国爱好者到大话里看不到有关三国的贴子也是很失望的,要是又不知道在游戏区里还有个三国论坛,如果三国迁到游戏区,是对大话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但现在就迁,我又觉得有些仓促,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要跟大话抢人气,而是要和别的网站的三国论坛竞争。这样就需要我们在迁坛之后能够保持一定的水平,要有大量的精品来支撑论坛的人气,否则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的话,将得不偿失。所以呼吁大家为迁坛为好准备,准备一些好的卖点甚至是贴子。如果我们可以维持一到三个月的高水平,那么三国的人气一定会火起来,一定会吸引大量的三国爱好者来论坛发贴。至于论坛的定位,当然是三国文化为主,用不着在名字上再想办法来告诉别人这里还可以谈水浒谈红楼,就象客栈虽说姓金但别人也会在里面说古龙。初来乍到,不懂规矩,胡乱说了些,见笑。
阅读全文

呵呵,我觉得“炒陈饭”是相对的,对于我这种菜鸟来说,很多关于三国的讨论还是新鲜的。过去的贴子我看得比较少,看了几位仁兄的专辑,也看了一下大话里关于三国的精品库存,感觉还是应该有潜力可挖的。关键是今后的方向如何把握。其实相信有许多坛里的高手是很希望把三国弄得更透一些的,不过大家又都不是专家,是不是可以有组织地提出一些课题(说课题可能太夸张了,姑且这样说吧),集思广议。现在的讨论感觉还是比较零碎的,我个人是希望能往专业水准靠齐的,只是条件实在太差,不敢奢望,只有日积月累,看看许多年下来是不是可以慢慢地把水平提高起来。最近关于游戏好像也说得少了,说老实话,三国游戏玩戏永远也不会让玩家们满意的,我只玩三国志,每一款出来都是先为弄懂游戏的决窍颇费脑筋,弄通就相当于到达或是快到达高潮了,高潮之后就……呵呵所以论坛的主题实在不大可能是游戏,而只能是三国(当然还有水浒等等)的文化。很多的人其实也是由喜欢游戏慢慢转变到喜欢文化来的。这样就会产生并且是不断地产生象我这样的菜鸟,炒陈饭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个人很是赞成把三国论坛搞到文化论坛里去,不过大话和原创里的水平明显地要高过三国,客栈似乎也要强一点,所以要想在文化论坛里站住脚,有必要把内功练好。也就是要想办法改变现在炒饭的水平,把陈饭炒出新意来。客栈以前好像就比如今要风光些吧,现在人气似乎也下来了,坛里的文章也多半与金大侠无关了,成了新写手们发贴灌水的地方。说句玩笑话,客栈似乎就是原创的替补,但不知道三国是不是甘心当大话的替补呢。有人认为大话因为谈的东西海阔天空所以总是有话题出来讨论,但这其实也是它的一个弱点,因为真的对中华几千年历史都感兴趣并且还有相当的认知水平面的人实在是不多啊,至少不如喜欢三国的人多吧。红楼梦也被人炒了许久了,可是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在炒,三国亦然。综上所述,论坛的论坛的未来必然是炒陈饭,论坛的人气要依托于炒陈饭,论坛的水平取决于能否炒好三国这锅陈饭。原本只想笑谈两句,不料越说越一本正经起来,草草收笔,诸位见笑了。
阅读全文

先看看刘备夺取汉中的经过:一、建安二十二年(丁酉,公元二一七年)法正说刘备取汉中。备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辨。魏王操遣都护将军曹洪拒之。 二、建安二十三年(戊戌,公元二一八年)曹洪将击吴兰,张飞屯固山,声言欲断军后,众议狐疑。骑都尉曹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明矣。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击破兰,斩之。三月,张飞、马超走。三、刘备屯阳平关,夏侯渊、张合、徐晃等与之相拒。备遣其将陈式等绝马鸣阁道,徐晃击破之。张合屯广石,备攻之不能克,急书发益州兵。四、渊与刘备相拒逾年,备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营于定军山。渊引兵争之。法正曰:“可击矣。”备使讨虏将军黄忠乘高鼓噪攻之,渊军大败,斩渊及益州刺史赵颙。张合引兵还阳平。五、三月,魏王操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操与备相守积月,魏军士多亡。夏,五月,操悉引出汉中诸军还长安,刘备遂有汉中。显然,刘备为夺取汉中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这一点相信不难理解吧。下面是刘备夺取汉中后的军事行动一、刘备遣宜都太守扶风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杀房陵太守蒯祺。又遣养子副军中郎将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攻上庸,上庸太守申耽举郡降。备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 二、秋,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拔牙门将军义阳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以镇汉川。备还治成都。三、羽自率众攻曹仁于樊。仁使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等屯樊北。八月,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数丈,于禁等七军皆没。刘备入川之后连年征战,这里仅列出他取汉中及之后的军事动作,很显然,地盘虽说是扩大了不少,但物资消耗绝对是巨大的。由汉中进攻曹操显然是很困难的事情,最好的突破口就是襄樊一带。但我个人认为打襄樊不应是刘备的主意,而是关羽的主意。因为在这个时候最要紧的是稳定,是高筑墙、广积粮,相信诸葛亮和法正是不会同意在此时出兵襄樊的。依三国志的记载“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关羽没有参加平西川、取汉中的诸多战役,这多少是会叫他有点遗憾的,作为武将,就是要有战功啊,他只是固守荆州却仍拜为前将军,假节钺,很可能也是促使他打襄樊的一个动机。关羽的攻击行为就是要夺取今后灭曹的前方据点。那么关羽为何要在这个时候进攻呢?以下是拙见:一、刘、曹在汉中一带形成了一个势力的平衡,任何一方要想有大的军事行动都要有相当强大的补给才行,这也是诸葛亮北伐失利的原因所在。所以从襄樊方向进攻是必然的,只是时机的问题。关羽有可能是怕曹操在舍掉汉中之后以重兵把守襄樊,他当然不希望襄樊成为第二个合肥,所以最好是先拿下再说。二、当时南阳一带确实不太平,后来的“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也就明了这一点。三、孙权攻合肥。时诸州兵戍淮南。扬州刺史温恢谓充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然不足忧。今水潦方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猾,正恐征南有变耳。”已而关羽果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众攻曹仁于樊。本来入汛以后是不便于打仗的,关羽是想攻其不备才在此时出兵。但从后面的局势来看,关羽的举动的确是太过于轻率了。在水没七军之后没能拿下襄樊,不能不说是个遗憾。试问若是战事发展得没有这么顺利,关羽又该如何是好呢。对于关羽最后战败的过程大家颇有争论,个人认为关羽统领荆州绝对是事实,从三国志中“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也可以看出关羽是有相当的权力的。让刘备从成都供给粮草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太远,二是刘备手上有没有粮可供只怕还是个问题,三是关羽军的后勤工作未必由刘备来管,很可能也是他自己的事,手下芳、仁不就是负责这个的嘛。关羽的出兵本身就是个错误,就算粮草充足怕也拿不下襄樊,他取了吴军的米后粮食问题其实是解决了,但仍不敌徐晃,曹军的援兵还在不断地赶来,胜负的天平已然倾斜了。我认为在这里是体现了关羽的能力不足的,相信被围在城里的曹仁和吕常的境遇要比他糟得多吧,本来这一仗就是要攻其不备、速战速决,可惜没有做到。再看他退兵南回之后,此时南郡已成为孙权的地盘了,关羽没法向刘备交差了,他应该还是想把南郡弄回来,“关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不知道关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是想干什么,难道还想叫他归还南郡吗?结果却是军心涣散。一个优秀的将领,不但要会赢,还要会输,在这种形势下,最好的选择就是赶快跑路,保存实力。刘备如果知道了,想必也会叫他赶紧撤吧。当时他很可能还有机会撤到秭归,最不济二万五千里长征去房陵、上庸也是可以的吧。结果,十一月,汉中王备所置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于逊。逊请金、银、铜印以假授初附,击蜀将詹晏等及秭归大姓拥兵者,皆破降之,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权以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娄侯,屯夷陵,守峡口。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面对东吴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关羽好像没有太积极的反应,实在叫人遗憾。这里也想分析一下刘封的问题,“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关羽起先是叫刘封出兵打襄樊的,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这个理由也并不是说不过去的,何况他们本就不是关羽的部下,不受其节制。后来关羽败了,是否还向他们求救不好说,书读得少,还望指教。但关羽战败后还要刘封出兵是不现实的,就算刘封出兵也不可能夺回南郡吧,说来说去,关羽在南郡失守之后只有速退才行。请注意陈寿的那个“会”字,偏偏倒霉啊,关羽战败身死了,刘备是迁怒于他啊。不妨再往后看,“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可见刘封之死关键还不是没救关羽啊,为什么?难道刘备也认为关羽战败很大程度上是关羽自己的问题?由于关于失荆州的史料太少,根本没办法知道刘备在这时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只能推测,以下是我对刘备的判断:一、关羽的军事行动不在他意想之中,加上通信要很长时间,确实很难下达一些指示。关羽未向成都请示就出兵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的确有这个权力。二、东吴的举动太突然,加上刘备连年征战,汉中和上庸均要分兵把守,手上的兵力和粮草有限,又加上气候的原因,出兵困难较大。关羽是建安二十四年末死的,刘备于第二年七月才出兵伐吴,夺回了秭归,又到下一年也就是章武二年的二月才又自秭归率诸将进军。可见粮草和气候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之大。三、刘备想必并不想失去孙权这个盟友的,何况荆州本就是他从孙权手里借的,“及备已得益州,权令中司马诸葛瑾以备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相与耳。”他自己对荆州是有承诺的,虽然曾以湘水为界分了荆州,但在他取得了汉中之后,孙权袭取南郡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事情。他很可能是想先不和东吴过分计较而是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只要南郡,而荆州其它地盘都归东吴,可惜偏偏关羽被孙权杀了,这是刘备所没有想到的。三国志里说“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资治通鉴里也说“汉主耻关羽之没,将击孙权。”,可见关羽之死是伐吴的主要原因,失荆州尚在其次,所以东吴请和也被拒绝。综上所述,不才以为发动襄樊之战在战术上固有其可取之处,但在战略上是个严重的错误,实不可取。关羽对战役的失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当时的形势,只要稳稳守上两年,再联吴伐曹,局面就不同了。
阅读全文

诸葛亮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是隆中策中的话,可见诸葛亮的志向就是要兴汉室,所以他直到刘备出现才开始发挥他的才干,若是刘备不来,也许他就只能做一个隐士了。诸葛亮是幸运的,当然,同样幸运的还有刘备。刘备两次出征,一次征汉中,一次伐吴,都是由诸葛亮留守,可见他的长处还是治国,行军打仗不是他所擅长的。诸葛亮所受的应该是非常正统的教育,恪守君子之道,所以他对于那些狂士们也就没有特别的好感,他和法正的关系就比较一般,后来对于魏延也是有所牵制,他所重用的人物也都是一些比较稳重的类型,这与刘备的用人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也许我们要说他不识人或是不知人善用,但是在这一点上我想也没必要过分地强求于他,因为他只是人臣,不是人主,而且刘禅的能力他也是清楚的,什么事情都要慎之又慎才行,当然,他的个性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的判断。总之,对于诸葛亮,赞一声千古名相绝不为过。鲁肃三国人物各有偏好,我独钟情于鲁肃。为人可谓豪爽,“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囤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囤与周瑜”,这样的人物相信谁都会乐意和他做朋友吧。鲁肃生而失父,史书上也没说他祖上如何风光,所以我个人估计他家属于那种新兴的庶族地主,所以虽然他也很有学问,不过却不像诸葛亮那样“迂腐”,汉室对于他没那么强的道德约束力。他对于三国形势的判断就少了许多的主观因素,所以个人认为他是当时对局势把握得最好的一个人,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和诸葛亮的隆中策有所不同的是,他根本就没有兴汉室的想法,甚至提出了建号帝王的长远计划,以至于孙权要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孙权虽说口头上说哪里哪里,但内心狂喜不已。三国志中说“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可见鲁肃一席话比之隆中策有过之而无不及啊。鲁肃凭着自己对局势的准确判断,支持孙权力排众议,联刘抗曹,终于击败曹操。后来又力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可谓大智之举也,以至于“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可以说三足鼎立的总导演就是鲁肃大哥。后来虽说刘备言而无信,不肯归还荆州,但这也不能怪到鲁肃的头上,当时借荆州给刘备应该说是上策。我个人甚至愿意相信他根本就想到了刘备要来这招,但他也清楚吴国的实力,要想在荆、扬两线作战还是有些勉强的,所以干脆培养一个盟友出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后来以湘水为界分荆州真可谓正中下怀了。所以刚分完荆州,孙权即掉头进攻合肥,颇有点声西击东的味道啊,虽然败于张辽之手,但在战略和战术意图上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只恨周瑜死得太早啊。应该说鲁肃死前,整个局势的发展都基本上在他的预期之内。台湾特务云:人皆以瑜亮并称,然亮长于文治,瑜擅于武功,谓一时之瑜亮者,盖言其风雅矣,以才略论,东吴堪比武侯者,唯子敬耳。
阅读全文

陈登陈登在演义里出场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个人感觉陈登和程昱有点相似,是比较全面的人物,甚至可能比程昱还可强些。陈登只活到三十九岁就死了,如果他不死,到底怎样的结果不好说,个人认为辅佐曹操的可能性最大。三国志裴注引英雄记中说陈登二十五岁举孝廉,到兴平元年也就是一九四年秋刘备领徐州时陈登已经做了一些日子的官了,那么到除吕布的时候即建安三年也就是一九八他应该有三十多岁了。英雄记里还写到了孙策遣军攻登于匡琦城,这是在他成为伏波将军之后的事,这一仗打完后他迁为东城太守,结果孙权遂跨有江外,为什么前面明明是孙策遣军攻登而后面却成了孙权跨有江外呢,看来在这期间孙策死了,时间大约是建安五年秋,刚好这一年曹操击败了刘备,三国志中又有: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造次难得比也。”的话,即刘备评陈登是在陈登死后,刘备建安六年投奔刘表,如果陶谦死的时候(一九四年)陈登有二十七岁左右的话那么他可能是在建安十一年(二零六年)左右与世长辞的,比郭嘉还要死得早,甚至可能更早,不过不大可能更晚,刘表建安十三年卒,还是病死的,不会在死前还有好心情、好身体和刘备、许汜一起喝茶,谈天下人物吧。陈登的本事英雄记里有所记载,裴松作注还是相当认真的,他觉得有问题的会指出来,那么陈登的资料就应该还是比较可信的,陈登的政治能力无疑是非常出色的,军事才能也不错,面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却总能出奇制胜。不过以陈登的实力在当时要想争天下或是雄霸一方还是不太可能的,一是没帮手,二是没兵,他虽然是伏波将军,但仕途全在曹公手里把着,死前仍只做到太守这一级。英雄记里说:“布既伏诛,登以功加拜伏波将军,甚得江、淮闲欢心,于是有吞灭江南之志”,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说陈登终非池中之物?可后面又有“太祖每临大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计,而令封豕养其爪牙”,这样看来陈登的吞江南之志还是向曹公汇报了的,只是当时要对付北方的袁绍,实在是顾不上南边,只好把陈登调到东城当太守,免得招惹了老孙家。陈登在三国志中并没有独立的单节,他的记载见三国志卷七、魏书七、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在标题里面却没有他的名字,也就是说他的传记是附在吕布之后,这似乎有点奇怪。我是这样看的,不知道对不对,请大虾们指点:陈登的本事当然是不小的,刘备和曹操都很欣赏他,可惜他死得太早了。从刘备的评语看来,他是心忧天下的人物,所以陈登所做所为只是从稳定局面出发,从他先后在陶谦、刘备、吕布、曹操手下来看,他是以不变应万变,人又能干,所以谁都不能难为他。不论是捧刘备领徐州也好,还是助曹操除吕布也好,都是比较正派的举动,加上死得太早,因此从各方面看他都还算是汉臣,三国志不能把他放到魏臣之列,但以他的名望,却又够不上一镇之诸候的地位,只好把他附在他曾经的上司吕温侯后头,当然标题里也就不会出现他的名字。臧洪虽说职位也不高,死的时候和陈登一样只是太守,但是臧洪参加了讨董,而且还是最初的盟主,地位就不一样了。
阅读全文

『凉拌三国』曹丕被戴了顶绿帽子?——魏明帝身世之谜  近日有幸拜读金性尧先生所著《三国谈心录》一书,首篇即是《魏明帝生父之谜》,金先生在文中引述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观点——魏明帝曹叡并非曹丕亲生。    关于这个观点,笔者现将金氏原文摘录如下:      甄氏总算生下一个明帝,能为其屈死的亡母报仇,但这里却又留下一个很有兴趣的疑问,即明帝的父亲究竟是谁?后人为此而议论纷纷,因为甄氏原有前夫的,这疑问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史为证。    先让我们看一看《魏志·明帝纪》:景初三年春正月,“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如果由景初三年上推三十六年,明帝的生年应是建安九年,但曹丕之纳甄氏,也在建安九年八月,甄氏怎么会生下明帝呢?如果确是曹丕所生,至早应是建安十年。裴松之就说过:“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近人冒鹤亭先生《疚斋日记》因而说:“则明帝为袁氏血胤矣。”卢弼《三国志集解》也说:“窃谓承祚(陈寿)此文,实为曲笔,读史者逆推年月,证以甄夫人之赐死,魏明之久不得立为嗣,则元仲(曹叡之字)究为谁氏之子,可不言而喻矣。”    卢氏的意思是说,陈寿原是知道应作时年三十五的,如今偏写上“时年三十六”,这就是故意给读者以暗示:明帝是袁家种子。     冒鹤亭先生系近代著名学者,而著有《三国志集解》的卢弼,在三国学界更是享有盛誉,这二位均认为魏明帝并非曹丕亲生,而是甄氏前夫袁熙之子,其论断显然有相当的权威性。但由于这一观点并没有足够的史料来作支撑,因此不能算作盖棺定论,说到底还只是“一家之言”,金先生在文章的末尾也提到了另外的观点。     为方便读者,这里一并将相关文字摘录如下: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厘订诸家之说,定曹叡生年为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卒仍为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年三十四。即是说,曹叡是曹丕生的。作三十六,是承祚误记,别无深意。     至于金先生究竟认同哪种观点,由于文中并未明言,后学自然也不敢臆测,从文章标题《魏明帝生父之谜》看,或许是认为这个问题难以定论,尚需存疑吧。     但经过考证后,笔者认为,冒、卢之说貌似有理,实则无据,有极大的臆测成分,其实只需仔细研读《三国志》相关原文及裴注,是不难得出“魏明帝曹叡确系魏文帝曹丕亲生”这个结论的。     根据《魏志·明帝纪》记载:明皇帝讳叡,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年十五,封武德侯,黄初二年为齐公,三年为平原王。     如果假设曹叡于景初三年正月丁亥驾崩时确实是三十六岁,我们经过反推之后将会得出如下年表: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 曹叡一岁 为甄氏所生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 曹叡十五岁 封为武德侯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 曹叡十九岁 封为齐公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 曹叡二十岁 封为平原王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 曹叡三十六岁 驾崩     我们不妨再参照一下《魏志·文帝纪》中关于曹叡受爵的相关记载:(延康元年)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叡为武德侯。     我们知道曹丕继位魏王后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这年十一月他逼汉献帝禅位,并改元黄初,因此,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黄初元年事实上是同一年,即:曹叡被封为武德侯是在黄初元年(公元220年),这一年曹叡十五岁。     而我们按曹叡三十六岁驾崩所推出的年表却显示他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封为武德侯的,与《魏志·文帝纪》中的记载整整差了三年。难道《魏志·文帝纪》弄错了?     我们知道,建安二十二年时,曹操身为魏王,尚未辞世,王太子曹丕除了官拜五官中郎将以外,并没有受爵,连曹丕尚无爵禄,那他的儿子曹叡被封作武德侯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相反,如果到了延康元年,曹丕继位魏王,假天子之名追尊先祖,同时将自己的儿子封侯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魏志·文帝纪》的相关记载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按照《魏志·文帝纪》的记载推算,曹叡应生于建安十一年(黄初元年五月封其为武德侯时,已有十五岁,反推即可得此结论),即使取极限值计算,甄氏怀孕的时间最早也要在建安十年初。     至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曹叡驾崩时年三十六的说法,是绝难成立的,更遑论什么曹叡系袁氏之后了。堪称三国史上最大的一顶绿帽子,可以摘下矣。     尽管魏明帝曹叡的身世已不再成谜。但还是留下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魏志·明帝纪》会将曹叡驾崩时的年龄记作三十六岁呢?难道陈寿做错了一道这么简单的算术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以为,有必要提及一下陆侃如先生的观点。     金先生在其文末提及的陆侃如先生,是著名的国学大家,所谓“厘订诸家之说”,尽管笔者不知道陆先生是如何个厘订法,但定曹叡生年为建安十一年,深为笔者所认同,很有可能也是依《魏志·文帝纪》的记载来作的推算。只是笔者窃以为,陆先生将曹叡辞世年龄算作三十四岁,尚有值得商榷之处。     因为曹叡虽然卒于景初三年,但具体时间却是这一年的正月丁亥,而事实上,由于曹叡曾经在景初元年,根据有司的奏呈“以为魏得地统,宜以建丑之月为正”,将这一年的三月改为四月,这就是所谓的改太和历为景初历,曹叡死后,继位的曹芳又将历法改了回去,因此,他驾崩的那个月,如果按先前的历法算,其实应该是十二月。    三国志裴注中对这个问题发表了看法:    臣松之按: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鄴,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    由于裴松之未能详考明帝年十五封武德侯,而将其生年定在建安十年,结果算出其享年为三十四。但从“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这句话很明显可以看出,他并不很同意按景初历来算明帝的享年。     因此,笔者认为在计算曹叡生卒年时,是不宜将景初三年也算作一岁的,陆侃如先生算作三十四岁,显然是将公元239年也计算在内了。如果不算公元239年,曹叡驾崩时当是三十三岁。     如果曹叡果然生于建安十一年的话,那么笔者再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因为“三”字第一笔为一横,误看作“一点”是极有可能的;第二笔为一横,与“六”字第二笔同;而第三笔又是一横,误看作“两点”也是有可能的。即,所谓的“年三十六”很有可能乃是“年三十三”之讹,古人将“三十三”误抄成“三十六”,这或许才是造成曹叡身世成疑的真正原因。(全文完)   围观者随着热炒之风散去,寂寞如我,仍在凉拌我的三国  『凉拌三国』下期预告:到底是冰镜还是水镜?——司马徽别号探究
阅读全文

这个贴子原在别处发过,闲来无事,看坛里着实有点冷,于心不忍,还是回来转转,顺带支持一下秦风的工作吧。觉得好的请顶一顶,有不同意见的欢迎拍砖,不多说,列位看官,上眼咧:)看过秦风兄的贴子,不禁手痒,呵呵,小弟孟浪了,也说两句在关羽攻襄樊之前是刘备取汉中建安二十二年(丁酉,公元二一七年)法正说刘备取汉中,备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辨。魏王操遣都护将军曹洪拒之。 建安二十三年(戊戌,公元二一八年)夏,四月,代郡、上谷乌桓无臣氐等反。操以其子鄢陵侯彰行骁骑将军,使讨之。刘备屯阳平关,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与之相拒。秋,七月,魏王操自将击刘备;九月,至长安。曹彰击代郡乌桓大破之,北方悉平。冬,十月,宛守将侯音反。时征南将军曹仁屯樊以镇荆州,魏王操命仁还讨音。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二一九年) 春,正月,曹仁屠宛,斩侯音,复屯樊。夏侯渊与刘备战於阳平,为备所杀。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夏五月,引军还长安。秋,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我觉得如果关羽要攻襄樊,应该是趁着建安二十三年秋冬之交曹彰征辽东、曹操发兵至长安而曹仁又还讨侯音的时候最为合适,同时也能给在汉中刘备减轻压力。但当时他还没有假节钺,出兵要由刘备决定,看来当时刘备没有叫他发兵攻襄樊。为什么呢?估计有以下原因:一是物资上刘备可能不足以确保两线作战;二是几年前也就是建安十九年在荆州和孙权闹了矛盾,还是要防备孙权;三是刘备对取汉中很有信心,不用关羽为他分担。那么到了曹操引军还长安、曹彰和曹仁先后平定辽东和南阳之乱,关羽再攻襄樊似乎就有点勉强了。并且刘备为取汉中和曹操一方相峙了近两年之久,物资上消耗绝对是巨大的,在这时还主动发起攻击令人费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关羽进攻襄樊的呢?我认为还是和关羽的性格有关。由于没有参加刘备取西川夺汉中的数次战斗,关羽的战绩就显得非常有限了,这可能叫他感到很是郁闷。不妨看看三国志里关于关羽被授予前将军的描述:羽闻黄忠为后将军,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诗谓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至;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羽大感悟,遽即受拜。——三国志费诗传黄忠以军功而得与关羽同列,导致关羽极为不满,费诗以汉韩信故事来作比喻虽说一时说服了他,但这个比喻只怕是极大地刺激了人称万人敌的关羽了,如果黄忠算是刘备的韩信,那他关羽又是什么呢?蜀记曰:羽初出军围樊,梦猪啮其足,语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关羽攻襄樊,实在是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味道。再看看东吴的吕蒙。吕蒙想袭关羽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简直可以说是蓄谋已久。三国志说: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请注意这个“初”字,不是在孙刘两家分荆州时他才有这个想法的,应该还要更早。因为三国志中又有: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这是在周瑜病死而由鲁肃继任后不久发生的事,因此说他蓄谋以久实不为过。并且从“权尤以此言为当”可以看出孙权是很同意吕蒙的意见的。而且他们似乎还不单是造了一个不准备袭荆州的假象,好像还摆出了要在合肥方向进攻的姿态。资治通鉴里有:孙权攻合肥。时诸州兵戍淮南。……已而关羽果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众攻曹仁于樊。但三国志中却没有孙权在关羽攻襄樊时进攻合肥的记载,只是在裴注中有一段被裴松怀疑的记录——“典略曰: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即孙权表面上做出了一个支持关羽攻打襄樊的姿态来麻痹关羽,总之东吴为了荆州可谓处心积虑,而关羽却毫无察觉。不论关羽在襄樊一战中打成什么样,除非关羽速败撤兵——不过这几乎不可能,南郡被袭只是时间问题。关羽攻襄樊时手里兵力有限,从刘备和孙权争荆州时 “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来看,关羽手里的士兵应不少于三万,经过几年的发展,很可能有四五万人的样子。三国志中有“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一说,曹仁又剩有七千人守城,那么曹仁一开始可能有近万人在樊城,于禁七军大约是三万五千人左右(刚好五千人一军),估计一开始双方的兵力差不太多,当然,这个差不多是在关羽“撤备兵,尽赴襄阳”的情况下。关羽淹七军是运气还是计谋或者说运气加谋略已经不是很重要的了,不过关羽敢出战,并且特意选在汛期出战一定是有他的考虑的,有可能正如书中所言“今水潦方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猾,正恐征南有变耳”。但作为主动进攻的一方,尤其是在围城后,关羽的战事仍然吃紧了,因为徐晃的援军赶来了,所以他向刘封求助——关羽并不是在兵败后才向刘封求助的,三国志记载: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刘封不发兵相助的理由不是说不过去的,很可能是他不认同关羽攻襄樊之举,加之房陵、上庸属益州,不由关羽节制,所以没有发兵。刘封和孟达手里估计也就是一万人左右,既使他们出兵了,只怕也不一定能拿下樊城(襄阳倒有可能拿下),而早被东吴盯上却又疏虞防备的南郡,失守已经是必然的了。曹操的援军也从四处赶来,徐晃之后还有张辽的无敌之师(有点夸张了,不过张辽在曹操手下的确未尝败绩),曹操也亲率大军前来,估计就算是关羽拿下了襄樊,也还是要被夺回去的。至于刘备不援关羽,史书上缺乏记载。但不妨先看看刘备取汉中时曹操的动作,刘备是建安二十二年末开始部署的,二十三年春后发起攻击,而曹操是二十三年七月才领兵出发,九月到了长安,到二十四年春刘备袭杀夏侯渊之后,曹操才出斜谷。那么刘备取了汉中后又遣刘封、孟达、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应该没有还军成都,七月进位汉中王,关羽八月水没七军围襄樊,战事吃紧,叫刘封发兵相助,刘封不肯发兵,徐晃自宛出兵救襄樊,与关羽相峙,此时刘备应该回到成都了,此时他听到的应该是关羽在前线大破敌军的消息,当然也不排除他不是很清楚关羽在前线的战况,因为荆州一直有零星的战事,关羽和曹仁(吕常)对峙了很长的时间,加上关羽假节了,荆州战事无需刘备过分操心。对这段时间的记载三国志中只有寥寥数语——典略曰: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於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这就是说刘备的确没有派兵到荆州,哪怕是在关羽战败、南郡被袭之后,刘备也没有动作。从“俄而”二字可以看出,问题应该是出在时间上。从上面曹操应对刘备攻汉中的反应,就不难发现,当时的反应还是比较慢的,刘备春后发动进攻,曹操可能直到七月才知道是刘备亲征,所以也马上亲征。当时夏侯渊也是假节(个人认为他和关羽颇为相似),主动攻击刘备,结果战败,没能等到曹操的大军。曹操七月出兵,冬天可能在长安休整准备,第二年春再从长安到汉中。那么再看刘备,西线战事结束,军队可能要进行一番休整,此时要刘备给关羽增兵似乎是不现实的,何况他也不知道关羽准备发动这样的大战。南郡被袭非常突然,消息可能也被封得很严,估计关羽到十月才知道南郡出事了,刘备甚至要更晚才能知道这个消息(成都到南郡江陵不是一般的远,几乎是成都到汉中的两倍,是汉中到长安的三倍),而这时已经是冬天了。从成都到荆州不是短时间内能办到的,在汉中和曹操大战一场之后还没休整好,马上又要置办粮草船支,还要在大冬天走老远的水路(估计等他到了,关羽应该也死了),恐怕是不现实的。刘备只能等消息,当然有可能他也在做一些准备,但出兵不是简单的事情,后来刘备伐吴也是七月出兵打下秭归,冬天休整,第二年春后再进军,所以刘备面对荆州战事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至于刘备当时到底做了些什么,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总觉这事实在是不大好办,因为他隔那么大老远在没有电话的情况下摇控战事是不可能的,增兵也不现实,也许写封信叫关羽撤军回南郡是最正确的,不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以关羽的心态,只怕难以从命。也许他应该在人事上有些变动,但很遗憾他没有这样做,也许是兴奋过头了吧。关羽在南郡失守后其实还有机会保全实力,如果他能果断点——当然这也不太可能,如果他真的够果断,那么在徐晃来的时候他就该撤了(如果这样可能南郡还不会丢)。得知南边出事后他没有选择往上庸方向撤(往上庸走可能会被曹军攻击,但绝不至于覆没),而是南回,有可能是想把南郡再夺回来,不过这实在不现实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说“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总而言之:关羽攻襄樊应该说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虽然他曾一度取得了优势,但他这一战事实上是以半个荆州(其实说三分之一个荆州更准确)来抗衡天下,焉能不败耶?注:所谓错误的时间,是说打得太早;错误的地点,是说打错了方向(如果要按隆中对的意思,应该打江夏,也就是说在打襄樊之前应该先搞定江夏);所谓错误的战争,呵呵,前面两个都有问题,这一战已经是不合理了,自然错了。另附:对于隆中对导致失荆州一说的看法个人认为,不能把问题推到隆中对上来。以诸葛亮的才能,不至于如此不知变通吧,要知道东吴的荆州战略也是反复经过调整的,诸葛亮难道就如此缺乏战略眼光吗?南郡和公安事实上一直都是对东吴保持一定警惕的,沿江都有哨兵,如果关羽不倾巢出动的话,想袭破南郡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另外就是东吴的战略在鲁肃死后经过了调整,请注意鲁肃死的时间,建安二十二年,从资治通鉴上看是在建安二十二年末,这时正好是刘备在部署攻打汉中,孙权起初是让严畯代鲁肃,但严畯推辞了,这才让吕蒙继任,也就是吕蒙差不多要到建安二十三年才到任。刘备方正全力以赴在打汉中,对东吴方面的人事变动缺乏深入研究,对东吴的战略变化更是没有来得及预料,很可能鲁肃时的政策也多少给刘备方一种相对安全的感觉,让人觉得东吴不会轻易破坏同盟,何况在分荆州之后双方也算得上是达成某种平衡了。这里我反复强调的是东吴的战略变化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也就是东吴事实上准备放弃同盟了,这一点确实是有点突然的,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关羽倾巢出动围攻襄樊无疑是个诱因。至于后来刘备伐吴时孙权求和,一方面可能是缓兵之计;另一方面则是吕蒙在袭破荆州之后很快就死了,很可能导致东吴在战略上再次出现摇摆,不过事已至此,孙权也只能硬着头皮迎战了。隆中对是建安十二年提出的,当时东吴面对荆州几乎是无可奈何的,但在经历刘琮降曹、赤壁之战、瓜分荆州等一系列的大事之后,事实上已经宣告当初“跨有荆、益”这一战略构想的破灭,刘备也从来没有“跨有荆、益”过,也就是说,刘备事实上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战略。即使退一步说,如果一定要按照隆中对的设想走的话,那么取汉中后下一步不应该去攻襄樊,而是要打江夏,从而达到跨有荆、益,而关羽攻襄樊也就直接违背了隆中对的战略构想(这里先不讨论攻江夏的可行性)。因此,不论怎么说,都无法把失荆州的责任扯到隆中对上来。虽然毛*泽*东提出了“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的论断,但我却不禁要问,在当时的情形,莫非还有别的更好的战略可行吗?毛自己不也曾在江*西建根*据地吗?个人认为隆中对从战略构想上几乎是无可挑剔的,至于其具体实施过程,以及其后局面的变化,我想这不是战略本身所能包容的了,正如毛泽东无法预见到长*征和西*安事*变。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如果我们以僵化的目光去看隆中对,继而把失荆州的责任也扯到隆中对上来,我以为,这是断不可取的态度。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