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三寸丁谷树皮”武大郎的弟弟“行者”武松,也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特别是在景阳岗把一只老虎打死以后,名气就更大了。[p] [p]    俗话说的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武松出了名,这只被打死的老虎也立刻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有认为是野生华北虎的,也有认为是华南虎的,甚至还有部分学者断定,这是一只从印度半岛走私过来的孟加拉虎。[p] [p]    不过,这只老虎是东北虎也好,是西南虎也罢。这些研究都没有抓住作者的本意,施老爷子笔下的这只老虎,其实并不是一只野生老虎,而是一只训练有素的“宠物虎”。[p] [p]    这是为什么呢?各位先平静一下急速加快的心跳,听我慢慢说。[p] [p]    景阳岗的这只“大虫”,之所以是只“宠物虎”,先要从它的长相说起。《水浒》里说它是“吊睛白额”,说明这只老虎是黑眼珠朝上,属于翻着白眼的那种。[p] [p]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只老虎“翻白眼”呢?很显然,这只老虎有向上看的习惯。一般的野生老虎,都是眼睛直视前方。因为它们的猎物,往往都是陆地上的鹿、狍子之类的动物。而圈养的老虎则完全不同,它们的食物常常是“从天而降”的。饲养员站在高处,扔出鸡、羊之类的动物,就是这种老虎捕杀的对象。所以,“宠物虎”没事眼睛就喜欢向上看,等待着那些从天上掉下来的美味,久而久之,就成了“吊睛”。[p] [p]    《水浒》里说这只老虎有三招,“一扑,一掀,一剪”。这说明它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普通的野生老虎只会扑,那会“掀”?更不会用尾巴“剪”了。施老爷子肯定不是野生动物专家,是不可能冒着生命危险去考察野生老虎的捕食技巧的。最多就是花点钱,找个马戏团看一场老虎表演罢了。这个“一扑,一掀,一剪”,极有可能就是某个马戏团老虎的表演节目。[p] [p]    马戏团里的老虎,从小就要开始训练。练的不好就要挨打。训练师往往就是照老虎的脑门给一巴掌。有些狠一点的训练师,喜欢在小老虎的脑门上拔一小撮毛表示惩罚。结果,拔的次数多了,有些老虎额头上的毛就被拔光了。这就是“白额”的由来。[p] [p]    “白额”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长着白毛的额头,还有一种是没毛的额头。景阳岗的这只老虎的“白额”就是属于后者。所以说,施老爷子笔下的这只“吊睛白额”的老虎,真实形象应该是翻着白眼,脑门上光秃秃,一根毛也没有的那种了。[p] [p]    说到这里,谁是这只“宠物虎”的主人呢?各位肯定有知道答案的。不错,它的主人就是“景阳岗酒店”的老板。[p] [p]    有了这只“吃人”的老虎,“景阳岗酒店”的老板就可以漫天开价,强行勒索了。那些过往的客商为了保命,只能留宿过夜。店小二说“等明日慢慢凑的三二十人,一齐好过冈子”,说明凑不足几十个人,就得呆在这个酒店继续挨宰。[p] [p]    如果有不听话的客人,像武松这样的。“景阳岗酒店”的老板就会把这只老虎放出来,既可以害命,又可以堂而皇之的“谋财”,可谓一举两得。[p] [p]    所以说,“景阳岗酒店”,是整部《水浒》中最出色的黑店。“景阳岗酒店”的老板是整部《水浒》中最隐蔽的黑道奸商。比“菜园子”张青、“母大虫”顾大嫂之流高明多了。[p] [p]    可惜的是,武松把这只老虎给打死了。武松打死的不是普通的老虎,他打死的是“景阳岗酒店”的“招财虎”。从此,整部《水浒》中最出色的黑店,划上了句号。[p] [p]    那么,这只老虎,到底是那种虎捏?笔者觉得“孟加拉虎”的可能性比较大,不是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嘛。“景阳岗酒店”的老板或许认为“外国的老虎会吃人”也说不定。
阅读全文

[p]   长期以来,施老爷子笔下的“三寸丁谷树皮”武大,一直被武术界以及武术爱好者所忽视,是一个令人揪心的事实。这个问题的发生告诉我们,学习名著,只有“将咬文嚼字进行到底”,才能彻底看懂、读透、领悟作者的本意,才能让这样的悲剧不再上演。[br][br]    武大的功夫,先要从“三寸丁谷树皮”这个外号说起。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针对“三寸丁谷树皮”的科学研究有很多,甚至有不少美食专家对“三寸丁谷树皮”是否为一美味食品,进行着积极地探讨。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抓住要点。“三寸丁谷树皮”实际上是个灯谜,打一成语,谜底是“一介武夫”。这个灯谜,据说在宋朝的时候已经十分流行。[br][br]    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武大并不是一个卖烧饼的,他其实是“一介武夫”,一个武林高手。说到这里,各位可能要睁大眼睛问了,“既然武大郎是武林高手,咋就扛不住西门庆的一脚捏?这是为什么呢?”[br][br]    这个,听我慢慢道来。[br][br]    武大,真实身份是武松的大哥兼授业恩师。从武大在《水浒》里刚一出场就能看出来。武二见了武大,那是“扑翻身就拜”。以武二的脾气性子,不是极其特殊的身份,岂能一见面就跪拜。这说明武大的身份对武松而言,不是简单的嫡亲大哥。[br][br]    施老爷子在《水浒》中,对武松的武艺有多处描写。比如“玉环步,鸳鸯脚”,比如“醉拳”等等,这些都是我中华武术的宝贵遗产。这些武艺,没有名师指点,是不可能在家里打沙包就能练成的。施老爷子虽然没有交待武松是师承何人,但是通过用武大的外号可以得出,武松的授业恩师,只能是武大。只不过,施老爷子有难言之隐。[br][br]    据笔者的研究,武大原本也是个“身长八尺”的大汉,武艺远在武松之上。武大其实还有一门绝学,称“缩骨大法”。这招之所以没有传给武松,是因为武大在修习这门绝学时,不幸走火入魔,成了矮子。为了不让自己的亲弟弟武松再遭不幸,武大就没有将这门旷世绝学传与武松。“缩骨大法”对青少年而言,由于过于危险,而不适合模仿,所以,施老爷子就没有在《水浒》中详细交待。实际上,所谓“少不读水浒”和这个“缩骨大法”是有很大关系的,只是明眼人不说而已。[br][br]    虽说武大成了矮子,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河县的大户,正是因为武家兄弟的威名,才将美女潘金莲许配与武大,以防有朝一日在黑道上碰到麻烦,有个照应。[br][br]    实际上,武大自走火入魔之后,武功基本报销。这一点,即使是武松也不知情,更不用说刚嫁过来的潘金莲了。所以,刚开始,社会上的小混混再怎么骚扰潘金莲,她还是没这个胆子给武大戴绿帽的。[br][br]    但是,时间长了,潘金莲发现武大只不过是只“纸虎”,已是无用之人。这就有了与西门庆的那些事儿。虽然两人风流快活,但西门庆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害怕的。所以,武大一捉奸,西门庆第一反应是钻到床底,这就很说明问题。宋代的居民楼一般不过两层,就西门庆的身手,跳楼逃跑不成问题。西门庆“一时间没这智量”,说明武大的功夫对西门庆还是有很大的震慑力的。[br][br]    潘金莲说武大是“纸虎”,说明武大曾经是“真虎”。否则,犯不着对一个一米四都不到的人用上“虎”字。用个“衰人”、“无用之人”等等都可以。不过,这句话给西门庆倒是壮了胆,闭着眼睛踹了一脚就抱头跑了。[br][br]    照理说,武大虽然武功尽废,也不至于被西门庆踹成那样。关键是,武大对西门庆的那一脚是有想法的。打算用胸口直接迎上去,震断西门庆的腿。遗憾的是,急火攻心的武大,早已忘记自己武功尽废。更要命的是,“缩骨大法”造成的骨骼错位,被这一脚踹得更加错位,直接导致高位截瘫。[br][br]    尽管武大已经高位截瘫,但是依然没有逃过潘金莲的毒手,这从侧面进一步证明了武大在武艺上的高度威慑力。武大在武学上的高超造诣,是不应该被忽视的。[br][br]    笔者撰写此文,一是主持正义,为武大平反。二是,还是要反复提醒,“缩骨大法”极其危险,青少年一定不要模仿。[p] [p](注:本文笔者在西西河中文论坛发表过一次。)[br]
阅读全文

有无防御战与进攻战的划分,以及有无“善攻”与“善守”的区别。这不是风云独创出来的新看法,而是数千年直至现在的军事理论。关于这一点,煮酒兄称:“风云兄这个“攻”与“守”新思维的论证不足以服众。”是否真是如此呢?煮酒兄仔细看一下。一.《孙子兵法》虚实第六篇:“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二.被称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人的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称:“进攻和防御是战争中的两种基本作战形式。”类似的“攻”、“守”思维在其它的军事书籍里还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因为煮酒兄又称:“在前辈高人的古人军事能力评论文字中,在下实在想不起有谁这样分析过”,所以,只挑两个中西方的“古人”和“前辈高人”的理论作个回答。1)何谓“防御战”?风云认为,就现代而言保卫战是常见的一种。是在大前提为防御某地点的情况下,打退或歼灭进攻者,达到保卫某地点的目的。关于防御战的实例很多,这里只用三国史载的举例:1)官渡之战。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起兵十万,战马万匹,南下进攻许昌,由此拉开官渡之战序幕。就曹操而言,是“守”方,目的是打退袁绍,保卫许昌。这就是一场经典的防御战。2)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起兵30万,进犯东吴。这一场战役,就孙权而言,是“守”方,目的是打退曹操,保卫东吴。这是一场更经典的防御战。2)何谓“善守者”?按照孙子的看法,即“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风云认为,是在大前提为防御某地点的情况下,通过打击进攻者的薄弱环节,达到保卫某地点目的的人。参考官渡之战的曹操,以及赤壁之战的周瑜。无一不是突出发挥了“敌不知其所攻”这句精髓,从而达到了保卫的目的。至于进攻战,二人也都有过战例,所以,曹操与周瑜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军事奇才。关于魏延的“破淮一战”,现在和煮酒兄探讨一下其性质。《三国志·魏延传》有载:“五年,请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郭淮传》有载:“擢领雍州刺史,封射阳亭侯,五年为真。安定羌大师辟蹏反,讨破降之。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二知其款曲,讯问阂至,咸称神明。”从这两段记载可以得出:一)郭淮所属的雍州,属于羌、胡的混杂区,《三国志·郭淮传》中还有多处记载郭淮与羌、胡之间的战斗,“羌中”之地,大部分属于郭淮的范围。二)魏延是“入” 羌中,而不是所谓的“使延领羌中”或“使延守羌中”。所以,魏延属于进犯郭淮的领地。“破淮”一战,进攻战的可能性远大于防御战。如果按照判断是否为防御战的方式,那么,魏延防守地点与防守行为及方法都是不明确的。如果说“阳溪”之地算是防守地点的话,也无法找到郭淮军进犯的任何线索。关于赵云的“汉水一战”,顺便也与煮酒兄探讨一下赵云的军事才能。一,        按照防御战的判断方式,赵云的防守地点非常明确:汉水大营。曹操大军的进攻目的也十分明确:占领大营。二,        判断赵云属于“善守者”的几点理由:1)本质:以少敌多2)在张翼提出的“关门拒敌”的情况下,赵云有自己的主见。3)充分发挥了“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的战术。一是布伏兵假象,直接造成曹操大军撤退。二是没有单纯防守,而是及时对撤退的曹操大军予以弓箭打击,防止了曹军再度进攻的可能。4)从结果来看,1)保住了汉水大营。2)打退和歼灭了一部分曹军。成功完成了“以少胜多”这一艰难任务。综上,赵云的“善守”是非常明确的。而魏延在“善守”上的表现不明确。“善攻”的可能性要远大于“善守”。
阅读全文

《三国演义》提到的西凉,在现今的甘肃、宁夏一带,也包括内蒙、新疆的少许地区,地域非常广大。这里曾是个水草丰美、牛马成群的好去处。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史上的西凉之地一直生活着许多游牧民族。在三国时代,这里就混杂着氐、羌等众多部落以及胡人。其中,羌族是一支比较强大的势力。在羌人强悍的身影背后,离不开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就是演义着力重塑的英雄之一---马超。一般而言,在演义的超流武将中,除了吕布,大概就要数马超的地位最稳固了。这或许是因为曹操一句“不减吕布之勇”的赞赏之辞;或许是其两场酣畅淋漓的单挑大战;更或许是其戎马一生、斩将杀敌的那份飒爽英姿。无疑,演义的马超是英勇的。在他不算太长的生命历程里,抹不去的是斗士之风,挥不走的是勇士之魂。马超是个标准的枪系武将。“白驹银铠,手执长枪”,这是他惯有的出场形象。在枪将力量稍弱,偏走“快、狠、准”的路子中,马超的力量却是相对突出的。这不仅是因为其有过生擒敌手的战例,更重要是的是演义曾直接描述他“声雄力猛”。有意思的是,马超的“长枪”曾有过“木制”或“铁制”的争论。不过,若真是“木枪”,一是配不得“力猛”二字,二来也很难符合许楮因“力大”而“断枪”一说。三国时代的冶铁水平不比现在,铁制品的韧性是很低的。所以,倒是“铁枪”被夹断,才能显得许楮“力大”来。从枪法上看,马超出枪似疾风骤雨,快速、细密而紧凑。其枪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快”。在面对弱于自己的对手时,马超从来不会“拖泥带水”,他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敌手一举击溃。其中,一流猛将张郃,在其手底下居然走不出二十合(嘉靖本更少)。这是马超最好的战力表现。张郃的武力有目共睹,其防守力还是相当不错的,也曾与多名超流武将交过手。虽然一样的涂满败绩,但败给马超却是最短、最干脆的。另外,号称“弓马熟娴,武艺出众”的于禁,甚至弄得只能战个八、九合便草草收场。在攻击的快速性上,马超与吕布,堪称三国双雄。除了强大的攻击力,马超的防守能力也是相当出色的。在防御时,演义常常用“闪”字来形容马超的表现。在李蒙偷袭时,只是“将身一闪”;在背受于禁暗箭时,那是“急闪”;即便是面对许楮的“奋威一刀”,马超依然是“闪”。好一个“闪”字,精妙的描述了马超出众的防御能力。用句现代的武侠言语,那就是“轻灵飘忽”了。不仅如此,马超在遇到多名武将围攻时,同样表现的非常强悍。如果说“以一敌八”的杨阜一伙实力太差的话,那么步斗梁兴、马玩等五将,且砍翻两人,令其余“三将各自逃生”,则不能不说惊人了。这一战,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算得上马超的亮点之一。马超与许楮、张飞等一样,都是“好战分子”。这在其与许楮、张飞的两场单挑中,表现的非常明显。而恰恰就是这两场单挑,既说明了马超非凡的恶战能力,也隐含的证明了马超出色的体力和耐力。至于箭术的造诣,马超也堪称高手。演义曾形容其“箭不虚发”便可想而知。除此之外,马超还有过“飞锤”的表演,只可惜没有击中罢了。(不过对手张飞岂是等闲之辈)尽管马超的武艺几乎全面,但急躁的个性,使得马超的枪法在准确性上做的并非完美。潼关一战,面对亡命的曹操,复仇心切的马超居然一枪刺中大树,这是其一。历城一役,大战八人,固然勇猛异常,但命中杨阜五枪却无一致命,这是其二。另外,马超的单骑冲阵能力也不是太强。渭桥一战,突围的马超就曾“冲突不出”等等。这些都是马超武艺的一点遗憾。瑕不掩瑜,人无完人。马超的武艺也许还有更多的讨论空间。如果了解一点嘉靖本《三国演义》的话,或许马超的排名就不仅仅是风云所说的第四,而是更高、更强了。
阅读全文

中国人好“神”,洋神仙也好,土神仙也罢,“神”州大地之上,多到数都数不完。中国人亦好“圣”,真可谓“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圣人。”这圣人虽多,但终究是一门一个,细说起来,却是寥寥无几。圣人之所谓“圣”,“德”字当居其先,“艺”字尚处其次。所以,“诗圣”杜甫,赞的是他的“忧国忧民”;“茶圣”陆羽,褒的是他的“高风亮节”。而杜甫、陆羽二人,其“艺”之造诣,未必就真在李白、卢仝之上。关羽也是圣人,华夏五千年中的“武”圣人。其“忠心不二”、“义薄云天”正是中华武将的最高诠译,也是千百年来,关羽立足于“武圣”而不能动摇的坚定柱石。然而,关羽毕竟是“武”的圣人,《三国演义》的关羽自然离不开武艺的表现。其武力的高低、功夫的深浅,在演义里更是枥枥在目。关羽的武艺,就“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而言,演义谓之“超猛绝伦”;就武将而论,更是无人能出其右。从战绩来看,关羽堪称三国天下第一。但关羽不是神,演义也没有造出个“武神”。所以,关羽也会三十合战不倒纪灵,一百合拿不下黄忠、庞德。作者塑造的关羽,正是这前后的矛盾,才显得更接近一个血肉丰满的人。关羽的登场,在演义的开篇。他是主角之一。与颜良不同的是,关羽的武艺基本都是从正面刻画的。作为主要人物,关羽的战例极多,这些刚好都是分析其武力的上佳依据。关羽的力量,演义里虽然没有像典韦、许楮那样作过特别描述,但关羽的兵刃(青龙偃月刀),却是在演义记名兵器中最重的。正是这一点,应该说关羽的臂力同样也是相当突出。在刀法上,关羽走的是刚猛的路子,势大力沉,注重进攻,强调一击毙敌。如果说刀法的最高境界是“人刀合一”的话,那关羽显然是这方面的高手。壮年的关羽,在前三合的攻击力上,可以说独步天下。关羽的速杀战例非常多,以一合斩为例,丧身在关羽刀下的武将多达七人,在三国武将中,高居第二。在临场作战上,关羽手法不一,风格多变,善于捕捉战机。其中,“斩颜良”一例,正是关羽“倒提青龙刀”所创造的隐蔽性,为后来的得手埋下了伏笔。另外,在与黄忠的对战中,关羽的“拖刀计”,也险些成功。一个容易忽视的一点是,关羽在驭马方面的能力是相当出色的。这对武将非常关键。“赤兔”的威力,真正到了关羽的手上,才得到了全面的展示。“赤兔”非凡的冲刺能力,对关羽自身武力特点的发挥,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赤兔”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力,就关羽迅速击溃文丑一战而言,可谓功不可没。相比之下,吕布在这一点上则要显得逊色的多。但关羽的武力特点,由于过分倚重前几合的威慑力以及“赤兔”的冲击能力,使得关羽一旦不能在数合内打开局面的情况下,往往陷入苦战。即使是壮年的关羽,其强大的攻击力依然会十数合难不倒夏侯惇,甚至三十合攻不破二流的纪灵。不仅如此,关羽的恶战能力也是比较差的。在演义里,无法找到关羽出色的冲阵表演,也很难发现关羽在大战数十合至上百合后依旧高昂的战意。沉重的兵刃,让关羽在防守上显得“迟滞”。所以,关羽便屡屡中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年迈的关羽与“赤兔”一起,实力日趋下滑。一百合战不下黄忠、庞德,虽然不能否定二人武艺的精深,但又何尝不是关羽力量的逐年后退,以及“赤兔”能力的日渐平庸呢?总之,关羽的武艺,既有其鲜明的亮点,也有其黯淡的不足。在为“武圣”关羽摇旗呐喊同时,亦要对关羽一系列的辉煌冷静的看待。在笔者的排名中,关羽位居第六。(注:本系列乃名将风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但求抛砖引玉。谢谢观赏)
阅读全文

献帝N年3月16日        晴情况越来越复杂了。现在看来,找军队容易,找好军队难。你想,各地诸侯一大堆,哪个不想抓壮丁呢?前几天,朝廷刚刚出台了《反大汉分裂法》。这显然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我也是特别高兴。但那些诸侯们呢?沸沸扬扬的,有的还搞了万人大游行,表示抗议。甚至,还有些诸侯焚烧了大汉的国旗。太不成体统了。董卓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了。到处欺负已经独立的小国。比方说一个叫易拉客的小国吧,因为抗议了一下董卓。结果他们的傻大姆首领被董卓抓了起来,据说还要拉到联盟审判会去公审。所以说,董卓的军队我是不会加入的。袁绍也不行,他是一个已经独立的诸侯。独立就说明他有主权,现在他就到处乱用主权了。某个本来就属于大汉的小岛,他跑上去宣布主权,还要驻扎军队。我大汉民间人士自发组成的“保岛突击队”,几次被袁绍赶了回来,其中一些爱汉人士还被他抓了起来。简直是反了。这种人的部队,要我参加就像要了我的命一样。孙坚是个有势力没钱的人。在他的地盘,用一袋大米可以换一车的刀枪。听说,我大汉有许多人在那里发了大财,成了大款。不过,那里很不安全,绑架、暗杀的事情老是发生。马腾呢?他倒无所谓大汉的政权,只喜欢挑拨离间。他养着一个已经叛逃大汉的宗教首领,经常对大汉政府指手划脚,发表一些分裂的反动言论。刘表是大汉的盟友,但现在被董卓盯上了。据说是因为他拥有长距离巨型弓箭等先进武器。上次,他在自己的领地搞了一次演习,放了一支箭,居然飞过了袁绍的地盘,把袁绍吓的裤子都湿了。现在看起来,公孙瓒似乎不错,他经常在公开场合下宣布自己是大汉的军队,并表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也许,加入他的军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我是爱汉人士,只要支持大汉统一的军队,我就坚决参加。反对、分裂大汉统一的军队,我就坚决与之对立。
阅读全文

长期以来,武评界对马超、张飞、许楮以及典韦四人,在武力上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用“不分伯仲”应该可以形容。其原因在于,一,这四人之间发生的三场经典单挑战例,就结局而言,马超=张飞,马超=许楮,许楮=典韦,然后推断出马超=张飞=许楮=典韦,这种方法既直接也有很强的说服力。二,这四人在与其他武将的战例中,有着比较接近的武力表现。但就相对论的方法,武将的武力是不可能绝对相等的。如果用大量的武力表现来评判的话,是很难作出结论的。原因是武将的发挥,要受状态、心情、体力、局势等诸多因素影响。比如,甲战退乙用了20合,丙战退乙用30合,是不能推断出甲一定强于丙的。这样一来,就演义而言,评价武将的武力高低,放在相对公平的单挑中可以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许楮VS典韦“两个从辰至午,不分胜负,各自少歇。不一时,那壮士又出搦战,典韦亦出。直战到黄昏,各因马乏暂止。典韦手下军土,飞报曹操。操大惊,忙引众将来看。次日,壮士又出搦战”(演义第十二回)许楮与典韦的这场单挑,从内容上看,的确很难作出判断的。只能得出,许楮=典韦这个结论。那么,许楮是在什么情况下,与典韦战成平手的呢?从文中不难看出,许在此战之前,尚未从军,却心怀从戎的强烈愿望,但又不愿与黄巾为伍。在偶然与典韦交手后,许显然对曹操这支正规军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再三搦战,其目的无非是要最好的表现其武力,以便加入曹营罢了。后文中,在曹操劝降时,许的一句“固所意也”,就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这样,便可以得出结论了。许楮是在最大发挥其武力的情况下,与典韦战成平手的。出于典韦有并未最大发挥的可能,在细微的比较上,典韦有比许楮强一些的可能性。但这里的强一些是极其微小的。马超VS许楮马超与许楮这场比武。在内容叙述上,要比许与典一战要详细且精彩的多。在两人打完两百回合之后,许的做法是,“卸了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这个举动在武斗中应该看作是犯了大忌的。没了盔甲,就等于没有了基本的防御。许楮作为标准的超流武将,这个道理是不会不知道的。关于这一点,我的解释是,一,打到两百合后,在身着盔甲的情况下,许楮没有了必胜马超的信心。二,许楮作为典型的力量型武将,卸掉沉重的盔甲,能更好的发挥其长处。但此后又战了三十合后,许楮在灵活性与力量加强的情况下,却出现了致命的漏洞。居然一刀砍空,最后导致了许楮弃刀来夹马超的枪。到这里,许楮已经到了即无盔甲又无刀的地步了。说得严重点,就是攻不能攻,守也守不了。好在许楮在这么危险的局势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夹”住了马超的枪,并且还夹断来。这招“夹”在演义的武斗里,显然已经不是正常的武技了,比较好的说法是“自救”。这样一来,让局势再次回到均衡。从许楮一波三折的惊险历程来看,马超在与许楮大战一百回合以后,完全平手。在两百回合之后,对许楮占据了细微上风。这时许楮“卸了盔甲”。在打到两百三十合后,许楮开始出现漏洞,马超占据明显上风,最后许楮“自救”。通过这场单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马超略微强于许楮,这个略微,要好于许楮与典韦的细微差距。张飞VS马超这一战与马许一战在很多环节是很相似的。作者安排的过程也是先一百合,再一百合,只不过最后改为了二十合而已。不过,在内容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从两人的前一百回合来看,直接战斗情况作者没有描写,但从刘备观后,“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兵”,可以得出,马超应该是占了较为明显的上风。否则,刘备不会“急”着收兵。张飞在去了头盔后,紧接着与马超再战。又战了一百回合。这里文中形容为,“两个精神倍加”。然后刘备的做法是,“教鸣金收军”。从前文的“急”到此时的“教”,显出了刘备的从容。说明到两百合后,张飞与马超已经处于完全平手。此后,就是两人的夜战,当战到二十回合的时候,马超诈败,使铜锤暗算张飞,没有得手。接着是张飞回射马超,也没成功。到这里,这场单挑也就宣告结束。不过,马超先使诈,是因为文中交待了“马超见赢不得张飞”。从而可以看出,马超比张飞先失掉了直接单挑获胜的信心。这样,基本可以推断出在这二十回合里,张飞占了细微的上风。虽然,在局部上,马超曾占明显上风,且让张飞去了头盔再战。但从整场单挑来看,到最后还是张飞占了极其细微的优势。至少即使二人身手不分上下,但张飞在信心上还是要好一些的。综上所述,四人的细微比较为:张飞>=马超>典韦>=许楮
阅读全文

葫芦口一战,说的是曹操在赤壁败逃的途中,在葫芦口,与张飞发生的一场战斗。整场战斗,回合没有交待,但涉及骑“无鞍马”的许楮,以及张辽、徐晃三人的包夹。与是,张飞以一敌三。   在正常情况下,许楮的身手就不在张飞之下,尚且还有张辽、徐晃两员猛将助战。看起来,张飞是没有取胜的可能了。有些看法认为,既然在逻辑上没有取胜的可能,罗先生便安排许楮“骑无鞍马”,这样一来,便至少可以满足张飞以一敌三的合理性了。      但是,这场战斗,能看作是刻画张飞武力的战例吗?   赤壁一战,曹操大败。在败退途中,首先是碰到了孙权的部队。一场拼杀,已是损兵折将。在五更左右,行至“乌林之西,宜都之北”之地。随之,便开始了曹操“三笑”的第一笑。结果笑出来赵云。又是一场打杀之后,曹操得脱。这场战斗,罗先生对赵与徐、张二将的交锋情况,只字未提。显然,罗先生的本意是描写诸葛亮而非赵云。    之后,曹操在到达葫芦口之前。文中提到“天色微明”,然后又“忽然大雨倾盆,湿透衣甲”。在到达葫芦口之时,曹军已是“军皆饥馁,行走不上,马亦困乏,多有倒于路者”。在张飞出现之前,曹军虽有短暂歇息饮食。但将士与马匹的体力是不可能迅速恢复的。毕竟一夜打杀,且又长途奔逃。   在曹操的第二笑之后,随即便是张飞的出场。以张飞这支精锐之师,对付曹操此时早已疲惫不堪的败军之将,不必说“以一敌三”,纵然是“以一敌四”,也断然不会落败。罗先生的葫芦口一战的描写,实际上是进一步刻画诸葛亮的。所以,每战必在曹操笑过之后。否则,张飞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以一敌三,或者以一敌四的话。以诸葛亮的高明,定然会多派些武将来,免得张飞有了“性命之忧”。因为诸葛亮再厉害也不可能料出,在这个时候,张飞会和“骑无鞍马”的许楮交锋,或者全是“骑无鞍马”的武将与之交手。   张飞与前面出场的赵云,以及后面出场的关羽,无非都是罗先生刻画诸葛亮而安排的几个棋子罢了。至于,许楮的“骑无鞍马”,正是罗先生在顺带提下战斗的文中,以惜墨之笔,刻画一下许楮而已。而不是为了满足张飞以一敌三的可能性特意安排的,更不应该看作是罗先生的败笔。   所以说,在曹操亡命败逃的局势下,葫芦口一战,张飞以一敌三,是不能看作是刻画其武力之有效战例的。
阅读全文

[p]  曾经有高人研究发现,关羽因为在昏暗的烛光下苦读《春秋》,导致严重近视。所以,被“中箭”的问题搞得很头痛。[p] [p]  最近,又有牛人将此问题深入化,从而“拔出萝卜带出泥”。原来,在《三国演义》里头,藏着不少的高度近视眼。其中,就有张飞张三爷。(西西河论坛,东张西望的《三国近视一箩筐》)[p] [p]  不过,风云认为,张飞不仅仅是个高度近视,他还患有严重斜视。这是为什么呢?各位请往下看。[p] [p]  演义的第一回,作者罗老爷子就交待了张飞的形象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然后罗老爷子又加上一句,“玄德见他形貌异常”。这句话就非常值得商榷了。《水浒》里的林冲也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施老爷子半句也没说“形貌异常”。这说明,张三爷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这四项里头,至少有一项极其不正常。[br][br]   有句俗话,“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但是却从来没有过什么“林冲穿针,大眼瞪小眼”的说法。这句话告诉我们,张三爷的“环眼”与林冲的“环眼”是截然不同的。[br][br]   后来,“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常常被形容为脾气暴躁,做事不易成功。实际上,真实原因是,张三爷患有严重的斜视,所以,“大眼瞪小眼”是肯定不能把线穿进针孔的。相反,只有“大眼不瞪小眼”才有可能成功。[br][br]   正是因为张三爷是斜视,许多演义里的古怪现象就迎刃而解了。[br][br]   先来说说纪灵的问题。关二爷花了三十个回合都搞不定的人,张三爷却仅仅用了十个回合就刺于马下。同样都是近视眼,同样一个纪灵,咋就差距这么大捏?[br][br]   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张三爷是斜视的原因上。张飞有多大能耐,纪灵多多少少肯定知道一些的。所以,刚一上来,纪灵和对付老关一样,小心翼翼的防守了几个回合。但是,纪灵很快发现,张飞一会儿看看天,一会儿瞅瞅地,完全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心里头一下子就乐开了花。于是放开胆子和张飞打对攻。就纪灵那点儿身手,小心防守的话,坚持三十个回合本来不成问题。这下好了,和张三爷打对攻等同于自杀。于是,十个回合就挂掉了。据说,纪灵在临死之时,说了一句话,“你丫的看着天,都能把我刺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br][br]   虽然近视和斜视很痛苦,但是斜视还是帮助张三爷在战场上屡立奇功。不过,这个军事绝密最终还是被潜伏在刘备军中的曹营卧底搞到手了。所以,在张三爷晚年,三五十个回合也打不败张郃,就是因为张郃谨记纪灵的前车之鉴,只守不攻,从而成功的保住性命。[br][br]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遗憾的是,张三爷的死,也与斜视不无关系。范疆、张达二将,跟随张三爷多年。对张三爷患有近视与斜视等眼疾,自然了如指掌。因为张三爷是高度近视,所以二人有恃无恐。更重要的是,张三爷是睁大眼睛盯着他俩的。范疆、张达一看,相视而笑,抡起短刀,咔嚓。。。。。。[p] [p]   各位想,近视也好斜视也罢,若是放在现代,的确是“咔嚓一刀”,做个手术,就有痊愈的希望。范疆、张达如果这方面的高手,或许这一刀下去,张三爷的斜视就好了呢。(闪人了先。)[br]
阅读全文

在毛本《三国演义》里,关羽的“温酒斩华雄”实际上是个悬案。毛先生通过一些场外的描写,把单挑的具体过程省略了。这说明,毛先生对《三国演义》早期版本的“温酒斩华雄”这一幕提出了质疑。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关羽的“一合斩华雄”,在逻辑上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无论是毛本三国还是嘉靖本三国,在武将的武力理论中,至少有一点存在同识。即:超一流武将在正常情况下,无法在几个回合内就彻底放倒一流武将。退一步说,即使华雄只具备一流水准的身手,关羽的“一合斩”还是存在逻辑上的问题。这样一来,按照符合逻辑的标准,如果关羽能够一合斩华雄,那么华雄的武力水准必须是二流甚至更低。但这又大大降低了“温酒斩华雄”的意义。显然,毛先生看到了这一点。通过模糊的手法省略掉单挑的具体过程,应该说是十分巧妙的。既保持了原著作者的本意,又化解了逻辑上的一些问题。实际上,毛先生这一模糊手法还有更深的含义。毛本三国中的华雄通过这一修改,在武力上显然具备了更强的可能。如果把华雄的武力定义为超流或准超流,那么关羽虽然失去了在正常情况下斩杀华雄的可能。但却可以得出一个更合理的结论:关羽的“温酒斩华雄”在作战手法上与“斩颜良”一战完全一致。华雄与颜良同样死于“措手不及”。两场战斗都属于“一合斩”。由于在两场战斗中,关羽使用的马匹不同,对“温酒斩华雄”的推测是,新鲜出场的关羽不过一介无名小卒,那在当时与已经阵亡的潘凤等名将是无法相比的。连胜数场的华雄哪里会把关羽放在眼里。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可能,华雄与颜良一样,“问”了关羽。大概如“姓啥名啥”、“刀下不杀无名之鬼”之类的东东。与“斩颜良”一战稍微不同的是,赤兔速度快,颜良在“方欲问时”就已丧命。而华雄可能是在“问”的时候被杀的。按照这样的推测,毛先生的修改不仅符合了原著的“一合斩华雄”,而且有些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前提:华雄的武力属于超流水准或准超流水准;关羽的“温酒斩华雄”具有与“斩颜良”相当的难度;关羽斩华雄一个“措手不及”。1)曹操为什么对关羽如此厚爱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曹操是关羽在“温酒斩华雄”时的重要见证人。一个这么牛的人,被关羽迅速搞定。曹操肯定吃惊不小。2)除去“温酒斩华雄”一战,关羽的武力在没有表现出超过许楮一截的情况下,程昱为什么向曹操推荐关羽而不是许楮与颜良对战呢?,显然是认为关羽的“温酒斩华雄”是许楮做不到的。这是一个很高的难度。3)为什么关羽在不了解颜良实力的同时,却声称颜良如“插标卖首”呢?可以解释为关羽具备再斩一个“措手不及”的经验,而实际上,关羽的确又做到了。话说回来,“温酒斩华雄”之前与“斩颜良”之前,情况是十分的相似的。华雄与颜良都是连胜数场,而且主帅同样是一筹莫展。至于为什么对“温酒斩华雄”采用模糊手法,而对“斩颜良”直接描写,一是毛先生为了避免雷同,二是为了进一步的突出“斩颜良”的意义罢了。注:嘉靖本《三国演义》中的“温酒斩华雄”属于严格单挑,即:交马一合,斩华雄于马下。
阅读全文

如果说“避实就虚”算是辩论技巧的话,那么今宵酒醒何处_ty兄的回辩则是处处“避实”,字字“就虚”。有句俗话,“事实胜于雄辩”。赵云在几次防御战中体现的军事才华,是关、张、马、黄、魏所不可比拟的。之所以说“不可比拟”,是因为他们无法表现这个才能。不用事实说话,只用空谈、假设。今宵兄似欲全面打垮赵云。用“否定一切”来评价您对赵云的看法是恰当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居高位而不某其政,古往今来不胜枚举。今宵兄的“尺必长,寸必短”这种观点,风云不驳不行。一)今宵兄:“仅以“担任在重要位置”论,的确不能完全“等同于具有强大的防御战能力”,但是至少说明他们的上司认为这些“担任在重要位置”的人比没有“担任在重要位置”的人具有更强的防御战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是此而非彼的原因!试问对于防守能力,是作为他们的上司的判断准确还是千年后的现在大家根据所谓历史资料中的表现得来的准确?因此并不存在我服不服的问题,而是赵云在防守能力地位上就根本和关张马魏不在一个档次上。如果说是关张马魏比较防守能力,那么用事实说话是必须的,因为你无法从他们的上司的认识上看出差别!”名将风云:按照您的观点,“刘备”和“阿斗”这父子俩都是神。即使是诸葛亮,用人失察之事也是枥枥在目。官大不等于能力大,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今宵兄搬出“上司封官”这类的看法来论证赵云的防守能力不行,实在有失水准。这种看法,用之于国,则误国;用之于人,则误人。赵括其人,名门之后,上将之子,地位何等之高。然而“长平惨败”,“纸上谈兵”。错在那里?“用人失察”。马谡其人,马良之弟,街亭主帅,然而“全军覆没”、“街亭失守”。错在那里?“用人失察”。上司的认识,只是个认识,不代表能力。判断能力,依据“表现”。没有表现的事实,何谈非凡的能力?赵云之所以在防御战能力上超过关、张、马、黄、魏,不正是这鲜活的战例表现吗?二)今宵兄:“上面几位攻的能力名将风云兄已经认可比赵云强,而守的能力见上答,所以说“攻守兼备”并无问题! 至于“彝陵一战”兵力问题,网上的考证文章多的很,楼下秦风兄也有回答,偶就不多说了,即使我同意你的10万之说,这也和您前面所说的数十万差距颇大啊!而赵云的数万更是没谱了,说你太随意只轻不重!”名将风云:我只能遗憾的说,关、张、马、黄、魏的“攻守兼备”论点再一次站不住脚。关于“彝陵一战”的兵力问题,我是查了《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刘备军的数量远超4万,并且是以多打少。这个如果今宵兄愿意和我辩,在下奉陪。我所说的“赵云兵团有几万”,请今宵兄注意看一下,那只是我在驳煮酒兄的文章里的一个“注”。我在正文里说的是“赵云率领的后防或策应兵团的人数也不少”。用在下的一个“注”来砸,称在下“随意”,恐怕是吹毛求疵吧。三)今宵兄:“此问题偶之所以不多说,是因为兄之观点实在“新颖”!军职多少可以反映其人在军中的主管内容,如军师中郎将、中护军等。但说军职代表了其人的进攻和防御能力,偶是实在不能接受。即使诚如君言,军职的字面意思代表了其人的进攻和防御能力的强弱,也证明不了赵云的善守强于关、张、马、黄、魏。更证明不了您前文所说的“由他把住最后一关,至少要比马超、黄忠、魏延等人要放心的多。”,因为魏延也被封过镇远将军、镇军将军啊!麋竺还封为安汉将军呢,是不是也代表他的防御能力?说实话,君的“军职论”对赵云防守能力的支持还不如杨戏一句:“征南厚重”管用。”名将风云:您来看看关于《三国志·魏延传》的这段记载:“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魏延担任镇远将军、镇北将军是干什么呢?是防御曹操,并没有丝毫的进攻之意呀。这是个典型的防御性军职。可惜的是,魏延在这个位置上没有任何表现。今宵兄是不是又要用“上司的认识”来砸在下呢?再看赵云,一,担任类似的军职多。二,任“翊军将军”,有过“汉水大捷”;任“中护军”、“镇东将军”,有过“斜谷撤退”。魏延在任镇远将军、镇北将军时没有表现,所以不能说他“善守”,赵云也任过“征东将军”,也没有表现,所以,我不说他“善攻”。四)今宵兄:“名将风云兄最终还是用现身说法向大家表演了什么叫“诡辩”!那您干脆说三国因为只有《云别传》而没有其他《X别传》,所以说明赵云的军事地位是三国第一人得了。我们还在这白费口舌的争论啥?”名将风云:能力高的,自然后人给他编集立传。如:曹操,有《曹操集》;诸葛亮,有《诸葛亮集》等等。有《云别传》而没有《忠别传》或《延别传》,难道还能证明赵云不比黄忠、魏延的地位高,反而还要低不成。这是“诡辩”吗?五)今宵兄:“是啊,既要佯装主力,又要避免正面交锋。这种难度,的确是一般的军事指挥员所不能做到的。所以赵云兵团免不了失利於箕谷,可以理解:)”名将风云:看到这里,不能不说您的确是对赵云的“全面否定”了。按照您这个观点,只管结果,不问过程。那么,关羽丢了荆州,还掉了脑袋,比之赵云的“敛众固守,不至大败”而言,估计差的不是一点点了。话就说这么多,再次期待今宵兄的下次回辩。谢谢观赏!特别感谢jimmy_foo兄弟,以及全体支持赵云的兄弟朋友们。
阅读全文

《三国演义》很少专门描述武将的兵器尺寸。大概也只有张飞的丈八蛇矛等一二例而已。在实战中,兵器的长短各有千秋,“一分长,一分强;一分短,一分险”就是对长短兵器最形象的概括了。但是,这个评价通常是对步兵而言的,对骑兵却往往不适合。骑兵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轻骑兵,一是重骑兵。在秦代包括更早期,骑兵作为特殊兵种,无论是种类还是兵器都是混杂的,骑兵的兵器长短不一。直到汉朝,骑兵才被分为轻、重两种。轻骑兵以弓箭为主要兵器,重骑兵持刀剑戟戈等作战。西汉前期,重骑兵的武器还是多样化的。随着冶铁技术的不断提高,西汉中后期以后,大刀、长矛等长兵器逐渐替代了短剑等短兵器而成为重骑兵的主要武器。到了三国时代,长兵器基本在重骑兵中得到普及。《三国演义》的武将绝大多数都属于重骑兵。他们的武器也以长兵器为主。所以,演义不去专门刻画兵器的长度就是这个原因。但典韦是个例外,这是个持双戟的武将。由于演义没有交待双戟的尺寸,这便很大的模糊了双戟的长度,它该能有多长呢?按照现今的兵器定义,双戟又称手戟,是典型的短兵器。一般长3-4尺,例如少林双戟。还有更短小的,像钺牙戟,只有2-3尺长了。这类的双戟一般在步战中采用,不适合骑战。      历史上的典韦,按《三国志》记载,实际上就是个步将。归属曹操后,“常昼立侍终日,夜宿帐左右,稀归私寝”,相当于曹操的贴身保镖。这样一来,典韦的双戟属于短兵器便毫无疑问了。即便《三国志》称典韦的戟为“大双戟”,但因为是步将的原因,双戟的尺寸依旧不会太长,大概在5-6尺左右。不过,《三国演义》中的典韦,演变成了骑将。尽管古代的重骑兵极少使用双戟,但因为受了《三国志》的影响,双戟便成为了典韦的武器。这样一来,双戟的长度就要在《三国志》的基础上更长一些。由于双戟属于手戟,受短兵器规格的限制。作为骑将的典韦,双铁戟的长度大概在6-7尺之间。按现今七寸等于古代一尺这个标准,演义里典韦的双铁戟,长度为一丈左右。以张飞的丈八蛇矛为极长兵器而言,演义里骑兵一般的长枪、大刀大概为一丈四五尺左右。相比之下,典韦丈许长的双戟就属于短兵器了。
阅读全文

关于荥水一战,吕布,夏侯敦是否属于严格单挑,风云是这么看的。首先,在讨论之前,有必要搞清楚荥水一战的性质。从原文中看,在单挑之前,曹操部队处于追击状态,董卓在李儒等的劝说下,决定实施伏击战术,埋伏了李儒和郭汜两支部队。从而得出,荥水一战属于伏击战,而非阵地攻坚战。第二,吕布部队是否加入战局?这是最关键的。在李儒,郭汜两支部队尚未出现之前,吕布与夏侯敦发生单挑。结果是“战不数合”。显然,在伏兵没有杀出之时,属于严格单挑。因为没有第三或第四方干扰。当然,吕布再强,也没有“不数合”就战败夏侯敦的实力,所以,单挑没有结束,这个“不数合”对整场单挑是否严格的判定,没有明显作用。“不数合”后,两支伏兵从侧翼杀出,此时,作为正面部队的吕布一方,必须及时加入战团,配合伏兵,不能延误战机,以保证整个伏击战的全面胜利。从前文中看,吕布是董卓计划的执行者之一,他的部队的作用就是配合两支伏兵同时冲杀,而单挑在这场战役的作用就是将曹军的注意力引向正面,从而确保侧翼伏兵的有效冲杀。所以,原文的“三路军马,势不可当”,就是说明吕布部队及时配合李儒和郭汜两支伏兵形成的三支部队,乘势冲杀,不可阻挡。在三路军马冲出之时,单挑尚未结束,但因为吕布部队已经杀出,形势必然对单挑产生重大影响,这个影响,就是整个战局的不利对夏侯敦的影响。其“飞马回阵”是因为,一,不及时归队,势必被冲出的吕布部队包围,造成死战的局面。二,实力不如吕布,继续死战,也非吕布对手,这是自知之明。三,“铁骑”是什么性质?从文中不难得出,此时的吕布还不是一方统帅。吕布正面部队的实际统帅还是董卓。这支部队的行动是吕布不能直接指挥的。而只有“铁骑”才是直接受吕布控制的少数精锐骑兵。所以,在三路军马杀出,夏侯敦败退的同时,吕布“引铁骑掩杀”则是第四股攻击力量。结论:荥水一战,吕布VS夏侯敦,形势对单挑造成重大影响,属于非严格单挑。
阅读全文

五月的冀州,正是和风拂面,春意盎然。离冀州关外不足十里的卧牛山,更是满山翠绿,郁郁葱葱。卧牛山山势陡峭,远观似一犁牛横卧,故而得名。时值东汉末年,朝中奸臣当道,四处民不聊生。卧牛山一带,在数十年前倒是人丁兴旺,衣食富足,此时却是人去楼空,满目沧桑。在卧牛山顶之处,有一山寨,唤作清风寨,寨主姓裴,名元绍,冀州本地人氏。此人善使一口宝刀,三十六路披风刀法,尽得家传。因官逼民反,遂占山为王,也招募了不少游民,专营一些打家劫舍的行当。官府也曾数度征讨,皆因奈何不了此人的宝刀,只好作罢。这一日晌午时分,裴元绍巡山事毕,正独坐大厅品茶。突然几个喽罗神色慌张,疾弛而至,为首一人气急败坏的道:“大。。。。。。大王。。。。。。” 裴元绍眉头一皱,喝道:“什么事大惊小怪?”喽罗王五道:“山下有一蛮汉冲上山来,俺们都拦不住他。”“就一个人?” 裴元绍道。喽罗何大连忙应声:“是是是,那胡汉说来入伙,却又等不及,现在多半已经上了山来。” 裴元绍“哦”了一声,缓缓放下茶杯,教陈大去后书房取来宝刀,道:“我去瞧瞧。”随即走出大厅。裴元绍出厅未及十米,已见一壮汉冲上山来,众喽罗自是抵挡不住。那壮汉一身劲装结束,身材魁梧,板肋虬髯。虽是赤手空拳,但铁拳至处,呼呼生风。显然是外家的好手。裴元绍见状,不由吃了一惊,教宝刀与何大拿了,双手抱拳,道:“壮士可是来入伙的么?”那壮汉听言,停下手来,道:“你就是裴元绍?” 裴元绍笑道:“正是区区。”那壮汉亦抱了抱拳,道:“俺姓周名仓,今天一是来入伙,二是听说裴寨主身手不俗,想来见识见识。” 裴元绍仰天打个哈哈,伸手接过何大递来的宝刀,道:“这样也好。”裴元绍话音刚落,宝刀已然出鞘。这披风刀法讲究先声夺人,再者周仓身手不浅,裴元绍更是不敢怠慢,宝刀直劈周仓左肩。眼见便要砍中,周仓急闪,使了个“双风灌耳”,照裴元绍太阳穴挥拳打来。裴元绍不等招用老,抖腕斜劈,用了招“井底捞月”,弓身望周仓下盘便砍,周仓收拳腾空闪开,不等落地,抬腿朝裴元绍胸口就踹。二人出手迅捷,瞬间便拆了十余合。周仓出招愈来愈快,拳影之下,渐渐看不到裴元绍的刀光。约莫二十四五合光景,裴元绍已经招架不住。周仓见胜负已分,也不想欺人太甚,随即跳出圈外。抱拳道:“裴寨主果然身手不凡,周仓佩服。” 裴元绍满脸通红,道:“佩服,佩服。”愣了半刻,裴元绍挥手道:“兄弟们,还等什么?还不快准备给周兄弟接风洗尘,今晚我要与周兄弟一醉方休。”众喽罗应声四散。转眼周仓在山寨住下一月有余,裴元绍也照顾的周全。每日自是少不得酒肉。但周仓是个豪爽的人,做不了强盗的勾当。于是找了个理由,硬是要下山。裴元绍苦苦挽留不住,便取了些许银钱,送周仓去了。这一日裴元绍刚吃完早茶,探子来报,说是山下来了一伙商队,辎重物品更是不在少数。裴元绍大喜,当即备马提刀,带了一百喽罗冲下山去,将商队团团围住。这商队里也有几个胆大的伙计,拿出刀枪上来反抗,被裴元绍砍翻两个后,余下的便要四散而逃。正在这时,西首山脚下,冲出一匹骏马,这马通体雪白,马勒脚镫都是烂银打就,鞍上坐着一个锦衣青年,二十七八岁年纪,浓眉大眼,阔面重颐。这青年腰悬宝剑,手握长枪,正泼喇喇纵马弛来。(待续)
阅读全文

在武力问题上,对于张飞=马超=许楮=典韦这个观点,我也是支持的。我只是更细化了四人的武力比较。借吉米兄一句话,三国演义的武力问题,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套谱。所以,我的这篇文章,自然会有很多朋友是与我存在不同观点的,而且很多都是很有道理的。所以,这里感谢羽扇清风兄能够畅谈自己的观点。下面,便是我对于羽扇清风兄的观点的看法了。一,羽扇清风兄认为,许楮在砍空一刀的情况下,马超没刺到许楮,反被许楮化解了。从而得出,马超把握机会能力差,且心理素质差。而许楮“临危不惧”,还能夹到马超的枪,然后得出,许楮在心理素质上又要比马超好。请问羽扇清风兄,一,砍空一刀,算不算武斗中的漏洞?如果不算,那么许楮为何要为了这一举动,扔刀来夹枪呢?二,再来看马超,在许楮砍空后,他刺空了吗?没有,他抓住了许楮这个转瞬即逝的漏洞,他是“望许楮心窝便刺”,呵呵,好狠的枪啊。这能叫“把握能力差”吗?三,难道许楮扔掉刀,反而把马超吓住了吗?否则,我实在不明白,清风兄怎么得出,许楮夹到了马超的枪,成了马超心理素质差的理由。四,“夹”是什么意思呢?用胳膊来夹。说明马超的枪快到了许楮已经不能用刀来防,而且弃了刀后,来不及用手来抓,只能仓促来夹了。这招古怪的“夹”能是马超能料到的吗?这里又怎能判断出许楮的心理素质比马超好呢?二,如果说许楮脱去盔甲,不算失去了在着穿盔甲的情况下赢马超的信心,那么他有这个必要去冒这个不穿盔甲的风险吗?我也指明了张飞去头盔,是在下风的情况下啊。和许楮卸甲是一个道理啊。三,羽扇清风兄认为,张飞一方,两次鸣金,有利于增长张飞的士气。对于第一次,马超占上风,我在文中也写明了,而且还指出了张飞去了头盔。第二次,双方战成平手,这应该是清风兄也认同的。那么第二次鸣金又怎能得出,双方在平手的情况下,只给张飞长士气呢?四,清风兄认为,我说了直接单挑。然后推断出还有间接单挑。我的意思是直接从单挑中获胜的意思啊。而非直接单挑这个新名词。这里清风兄误解了我的意思。五,请问,如果要巧胜的话,那么马超有必要在打到220回合的时候再来巧胜呢?如果最后20合马超占上风的话,有必要巧胜吗?六,如果说马超心里有了“赢不得张飞”这个想法,还不算失去了赢张飞的信心的话。那么请问,如果马超背着这个包袱,打下去能有赢的希望吗?所以,他才开始使诈的呀。七,铜锤能算暗器吗?铜锤,好象没有听说过可以作暗器的先例。如果铜锤都能算暗器的话,那么李元霸,岳云这些人,都是暗器名家了吧,只不过是比马超用的大点而已。呵呵。就说这么多。都是讨论问题啊,我的观点也不一定都对。再次感谢清风兄弟的这次点评。
阅读全文

当站在今天的舞台上眺望历史的时候,渴望真实和公平。小说塑造的偶像毕竟是艺术,人物的原型才算真实。然而,真实是严肃的,它代表着残酷。它是一把刀。在刀光剑影之后,手心里往往只剩下那一片片支离破碎的影子。        赵云,一个历史中的名将,因为种种原因,位不达“显”,权不及“公”。于是,在这个所谓的“真实”里,一些举着“实事求是”大旗的“反赵派”们便要大做文章。倘若是真的“实事求是”,倒也罢了。他们大多数的真实目的是借着这股“反赵大潮”重建“X庙”,以发泄对曾经“倒X庙”成功的不平。再过两年,就已经读了二十年书的我,早已经过了盲目崇拜的年龄。为赵云依旧摇旗呐喊,不是为了抗议“真实”,更不是对抗历史。只是为求“公平”二字。求“真实”易,翻翻史书,挥着记载的“大棒主义”,几乎无坚不摧;还“公平”难,上要直面历史,下须顺应人心。“人心”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当秦王暴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这是人心;当女大学生横遭强暴,围观者“围”而“观”之,这也是人心。屈服于“真实”,一如少女无法对抗强暴;渴望“公平”,应如陈、吴揭竿而起。罗贯中是个“勇士”,一个敢于为赵云追求公平的人。高大的艺术形象固然源于加工,但失去了人物原型的巨大可塑性,何谈文学的价值?翻开厚重的《世界文学史》,绝大多数经典的艺术形象都有着其原本就经典的人物原型。无论是《水浒》的宋江、高俅,或是《红楼梦》的曹雪芹本人,还是《老人与海》的佛恩特斯。历史是真实的,她用史书的方式记录着过程。这些人物原型便在这真实的过程中“得意”或“失意”的存在、消逝着。有人说,赵云封候立庙,何来“失意”?然而前不如关羽、张飞、马超,身居高位;后不及黄忠、魏延,居上后来。自是“无能”。于是,赵云的“失意”就成了“无能”者的“得意”。于是,对官位无法与关、张、马、黄、魏平起平坐的赵云,是“屈服”?是“围观”?还是挺身而出,呼唤公平。我选择了后者。抛弃公平得来的“真实”,是另类的“形而上学”。当今宵兄一再用“官位”、“上司的认识”来论证的时候,便似“少女”面对“强暴”,应该“顺从”和“屈服”。一)今宵兄:“名将所言,看似振振有辞,实则又是王顾而言他!本人只想请名将兄回答一个问题:请问是刘备了解关、张、马、黄、赵、魏呢还是您更了解关、张、马、黄、赵、魏?既然你我都不可能比刘备更了解关、张、马、黄、赵、魏(当然如果名将兄回答说自己更了解,我也只能投降了:)!),您又怎么能够妄言刘备“用人失察”呢? 再说诸葛亮的“街亭之失”、赵括的“纸上谈兵”您又是从何处得来的?还不是历史记载?可见对重要人物的使用失误,史官们是绝不会放过的,即使本朝侥幸得免,也难逃历朝史官的奚落。而对刘备言,只记有他提醒诸葛慎用马谡的事情,何曾有言他错用关、张、马、黄、赵、魏的一言半语?既然没有,又怎能妄言刘备“用人失察”呢?刘备既无“用人失察”之举,那么我说“至少说明他们的上司认为这些“担任在重要位置”的人比没有“担任在重要位置”的人具有更强的防御战能力”又何错之有? 另外,本人从未将“刘备”和“阿斗”这父子俩当成神,再一次抗议名将风云兄强加观点于本人头上。其实这事和“阿斗”一点关系都没有,本人最终的观点是,在评判关、张、马、黄、赵、魏能力方面,我宁愿相信刘备这个当事人的判断而不愿相信如名将风云兄这般的现代人通过有限的资料得出的判断,我也相信我的这一观点至少是客观的。”名将风云:今宵兄用在下来对比刘备?这只能说您在找不对策的情况下的“不是办法的办法”了。在找不到关、张、马、黄、魏等人出色的防御战战例的时候,您用这个办法令我失望。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您不是“官大就能力大”吗?请对比诸葛亮(小)与刘备(大),或者任何蜀官(小)与阿斗(大)的能力孰强孰弱。如果您要说,这是君主岂能和一般的官对比?那么,您就承认了君主的能力是有限的,用人能说百分之百正确吗?至于我与刘备哪个的可信度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按照您这么个看法,大家还需要在一起辩吗?官大者的话和安排全是真理呀,我包括你以后碰到官大的人,还能说话么?请尊重判断能力,依据“表现”这个道理。请用事实回答。二)今宵兄:“关于彝陵一战”的双方兵力问题,已是辩了不知多少变的问题,基本情况已经清楚了,偶是没有论此问题的兴趣。至于您所言“刘备军数十万,赵云军数万”虽然是在您文章的“注”里,但这毕竟是您的观点,而我也仅仅是含蓄地说您“是不是有些随意”,如果这都算是吹毛求疵的话,那我可真的不知如果说了,看来您还没遇到刻薄不留情面的辩友啊!”名将风云:“彝陵一战”的基本情况是,4万军队实际上是先遣军。主帅是吴班和冯习。在公元221年7月出兵姊归。而刘备自己率兵是在公元222年2月,有记载是“自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也就是说,在公元222年2月开始,刘备又加入了不少军队。总兵力自然就大大超出了原先的4万人了。如果今宵兄的“基本情况”有别,请再次用事实回答。三)今宵兄:“谁说魏延在这个位置上没有任何表现?我们来看看《三国志》里是怎么说的:“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魏延守汉中,总结和制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和有效的防御方法,并且这一方法作为一笔宝贵财富留给了其继任者,继任者“皆承此制”的结果是汉中稳如泰山。后来姜维改变了魏延的这一防御方法,但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由此再次建议名将风云兄不要随意或轻易发布诸如“魏延在任镇远将军、镇北将军时没有表现,所以不能说他“善守”,”之类的结论,这是很容易被抓辫子的:)”名将风云:“敌若来攻,使不得入”。这只是一个假设呀,并非是实际的表现。按照您这么个理论可以作为实际表现的想法,那么《孙膑兵法》的作者孙膑本人怎么会作战惨败呢?可见,理论与实际并非可以完全等同。四)今宵兄:“首先拜托先搞清何为集何为传,其次,如果名将兄的潜台词是因为三国武将只有赵云有别传,所以赵云是三国武将第一人。那么偶只能退避三舍了。否则用《云别传》又能证明什么呢?”名将风云:“三国武将第一人”?似乎在我所有的论点里没有过的吧?您这是强加给我的。在有《云别传》,而没有《忠别传》或《延别传》,今宵兄从来不正面回答。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赵云在后人的地位不比黄忠、魏延低。按《三国演义》还没出现的情况下,难道《云别传》的作者是云FANS吗?那么关、张、马、黄、魏的FANS们上哪去了呢?五)今宵兄:“千万不要说我是对赵云“全面否定”,我前面的回答完全是顺着您的思路下来的,您要怪,恐怕只能先怪自己了。当然偶还得再次抗议强加我“只管结果,不问过程”的观点,本人同样不接受。咱们来分析一下哈:您说:“既要佯装主力,又要避免正面交锋。这种难度,是一般的军事指挥员所不能做到的。”我很同意,那么再看赵云箕谷之战的过程,赵云在佯装主力的过程中,没有做到避免(与曹军的)正面交锋,双方最终发生了战斗,并且是以赵云军的失败而告终(当然主要原因是赵军兵少弱)。但是赵云却因此而没能脱颖于名将兄弟所说的“一般的军事指挥员”之上,那么以名将兄的逻辑,赵云还是属“一般的军事指挥员”,则我说赵云兵团失利於箕谷,可以理解有何不对?注意我所有的结论都是出自名将兄的文字和逻辑!并不代表本人的观点,只是用这个方法反驳名将兄的破绽罢了! 至于说关羽丢了荆州,当然每当赵派遇到麻烦时总会适时推出关羽,这几已成为定式,看来名将风云亦不能免俗。”名将风云:如果说关羽丢了荆州算是“落俗”,或者马超的数次惨败也算“落俗”的话。我只能说您在关羽与马超的这些问题上,找不出防御战能力超过赵云的理由。是正中您的要害。如果不然,请解释为何惨败者“攻守兼备”或防御战“能力出色”的理由了,至少赵云是“不至大败。”呵呵,这次说多了些,继续期待今宵兄的下次回辩。谢谢观赏,同时感谢所有渴望公平的朋友们。
阅读全文

中华大地历来不乏勇士,大千世界亦是如此。勇士总是让人景仰的,他们是英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勇士们大多都会名垂青史。但其中有些却未必,比方说“恶来” 。有记载称此人“力角犀兕,勇搏熊犀”,硬是让周武王吃了不少苦头。可惜的是跟错了主,成了商纣王的帮凶。结果弄了个“助纣为虐”,损了一世英名。不过,东汉末年又冒出个勇士,让恶来再次“风光”了一把。这就是演义里曹操谓其为“古之恶来”的典韦。《三国演义》塑造的典韦,短暂而辉煌。那种“顶天立地”的儿男形象、“舍生忘死”的武士精神,无不让人热血沸腾。从某种角度来说,恶来的生命力反而是典韦给予的。典韦的意义,不仅仅是其武力的表现,更代表的是英雄的一种精华。而正是这种精华,使得典韦成为演义最有特点的角色之一,尽管他的情节很少。在很多时候,典韦的结局被认为是悲壮而遗憾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武将的生命力是战场赋予的。纵横一生、驰骋杀敌,固然幸运,然而,舍生取义、马革裹尸,更是何等的壮烈。作为武将的典韦,“死了半晌,还无一人敢从前门而入”,这种境界,其实比赵云的“善终”显得更具有深度。当然,典韦虽死,其“艺”尚存。《三国演义》对典韦的刻画,几乎全部是其武力的表现。典韦的“武”将特色,是三国超流武将中最透彻的。典韦的兵刃是一对铁戟。戟端有一双对称的月牙或单侧月牙。这是一种将戈的勾以及矛的刺结合在一起的格斗武器,攻击手法比较丰富,既能直刺亦可斜劈,甚至还能勾挑。就这一点来说,戟法比刀法或枪法更为复杂,对武将武艺的全面性要求更高。演义里曾形容典韦“挥戟如风”,这就不仅是其力量的表现,更能说明的是典韦在戟法上的造诣是非常高超的。典韦与许楮一样,是演义里最著名的力士之一。一出场便有“逐虎过涧”的惊人背景。其后的“单臂独挚大旗”一幕,更是把典韦的力量刻画的入木三分。这与典韦八十斤重的兵刃是完全相符的。由于典韦使的是短兵器,力臂较短,相比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更利于持久作战。所以,典韦在演义里与许楮大战数百合就显得合理而人性化了。典韦的武艺,粗犷豪放,至刚至猛,攻击能力强大,恶战能力突出,是典型的进攻型武将。典韦的每一场战斗,几乎都是火与血的洗礼。与其他超流武将相比,典韦的武力描写总能令人热血贲张。除去与许楮的那场大战,典韦最有代表意义的战例就是以一敌四,战退郝萌、曹性、成廉、宋宪四将的集团式围攻了。这场武斗的价值,却往往被忽视,原因就在于郝、曹、成、宋四将相对较低的战斗能力。实际上,郝萌、曹性、成廉、宋宪四人的武力虽然大抵只有二三流的水准,但却远非乌合之众可以形容,他们在演义里基本都是以成双以上的形式出场的。单打独斗固然不行,群殴却应该拿手。这四人的群体攻击力比之于禁、乐进的组合是不逞多让的。也就是说,典韦杀败郝、曹、成、宋四将的战力体现与吕布战退于、乐二人的武力表现是属于同一个档次的。仅就这一场战斗而言,典韦所展示的强大攻击力以及严密的防守能力,都足以令其立足于三国超流武将而不可动摇。除此之外,典韦与高顺、侯成一战,同样算得上的经典。侯成的武艺虽然不详,但高顺却是个好手。战夏侯惇四十合方败,与张飞交手虽败尚能自保,大抵与乐进、李典之流相当。但典韦居然杀得此二人“倒走出城”,说白了就是典韦要突围出城,打得二人闪都闪不开,只好“陪”着一起出城了。典韦强大的攻击力,可见一斑。在其他武技方面,典韦还擅长“飞戟”,甚至达到了“例无虚发”的境界。演义里对典韦的“飞戟杀人”作过精彩描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典韦的武力地位以及排名空间。民间曾有过“一吕二赵三典韦”(或一吕二马三典韦)的说法,不正说明群众对典韦的喜爱吗?由于典韦的兵刃是典型的短兵器,这就使得典韦的武斗只能是近距离作战。在演义的这个骑士时代,短兵器要比长兵器吃很多亏。无论是进攻或是防守,短兵器的使用者必须与对手贴身。这便很大程度上的制约了典韦的杀伤范围。尽管擅长“飞戟”,但这还是属于暗器,明了就不灵。所以,典韦在超流武将中,杀将的数量堪称最少者之一。这与典韦的兵器是有很大关系的。典韦的武艺过刚而失柔,至猛而少惠,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匹夫之勇。面对张绣部队的偷袭,典韦不是率先夺马而战,却要步斗到底,这种气概固然可歌可泣,但对战斗的灵活运用方面,典韦依然存在着不足。总之,曹操的一句“古之恶来”,既生动的概括了典韦的武力,又鲜明的体现了典韦的特点。在笔者的排名中,典韦位列第五。
阅读全文

献帝N年3月17日     晴对我来说,军队的天是明朗的天。因为我终于参军了,而且还是公孙瓒的军队。这种让我兴奋到难以言表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今天一大早,照例去集市卖艺。这是我现在唯一的挣钱方式。然后,去美发店洗了个头。但这个集市的物价太贵,所以就没钱吃早饭了。我饿着肚子继续出发,在走到一个叫磐河的地方时,发现这是个战场。一大群士兵在打打杀杀的。我想帮忙又不知道帮谁好,就只好坐在我的“宝马”上看热闹。不久,一个披头散发的疯子骑着马冲我跑来,他跑过来对我说:“我是公孙瓒。。。。。。”我一脚就把他踢下马去了。“你要是公孙瓒,我就是公孙胜”,我说。他爬起来,捂着头,一脸的痛苦,颤颤微微的说:“Stop”,我听不明白,正要再给他一脚,就在这时,突然一将挺枪跃马,照疯汉便刺。路见不平,岂能拔刀不助。我用“来福”枪只一格挡,便把那将连人带马震得飞出去十米开外。这时,公孙瓒趴在草丛里说:“壮士,千万不要看他的脸,我就是因为看了他一眼,被他吓成这个样子的。”我一看那将,不由倒吸一口凉气。真的是生得奇丑无比,比葛优还要难看。我只要看他一眼,战斗力就要下降10个百分点。那将绰枪一指,道:“我乃文丑,枪下不杀无名之鬼,快快通上贱名。”我闭着眼睛不说话。文丑见我既不看他,又不说话,就举枪朝我就刺。我不想看他,再说肚子还是空的。所以就闭着眼和他乱打了五六十个回合。文丑见占不到便宜,就拔马回去了。公孙瓒见文丑去的远了,就蹦上我的“宝马”,说:“我靠,还真有你的哈,走,今天我请客。”晚上,我们喝了很多,还有好多美眉陪着。我是老实人,不知道为什么男人喝酒女人也来,她们又不是来喝酒的,闹哄哄的。后来,公孙瓒有点不高兴,说我不能与时俱进。我喜欢美眉,可是不喜欢这样的美眉。难道公孙瓒喜欢?我很高兴,也有点失望。
阅读全文

《三国演义》作为古典名著,自然离不开这众多的出场人物。这些人物,或真实,或虚构。他们大多数都有着自己完整的结局,而超流武将们自然更是如此。他们的结局,有完美的,有悲壮的,也有屈辱的,甚至,还有不明不白的。这个结局不明不白的超流武将,就是颜良。如果说描写文丑的情节算得上简短,那么颜良就是“来去匆匆”了。颜良的武艺,在演义里大部分是通过侧面衬托的。因为颜良和文丑这两个人,在本质上存在着重叠性。而正是这个重叠性,让颜良失去了太多的表演机会。他有这个实力,但是演义的作者不能给。颜良的武艺,在没有真正出场前,只是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作者给他营造了一个“千呼万唤”的氛围,尽管他只是关羽的陪衬。他的身手,先要从演义的侧面描写去看。华雄是最早在侧面上烘托颜良的武将。在他横行一时,令诸侯一筹莫展之际,袁绍说了一句,“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而正是这句话,给了颜良一个最低的底限---至少他的武力不弱于昙花一现的华雄。然后,到演义的第七回,作者终于放出了文丑。结果文丑更是尽显超流武将本色,磐河一战,算的上名符其实。尽管颜良依旧是深藏不出,但此时他的武力底限已经由不弱于华雄,上升为不低于文丑了。毕竟,演义的说法是,先颜良而后文丑。从此,颜良(包括文丑)的大名便开始在演义里反复出现,但其本人,却始终不上场真实展示。好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啊。一直到演义的第二十五回,颜良才真正的登场。他的武艺,也在属于他宿命的章回里得到了最终体现。颜良作为一个刀将。演义里给他的造型是“绣袍金甲,持刀立马。”以“金甲”、“大刀”而论,颜良是不缺乏力量的。这也符合大刀对武将本身的要求。颜良的刀法朴实无华,注重实效。快速而蕴涵稳重,凶狠又不失准确。在与吕布旧将宋宪和魏续的对战中,分别用了三合和一合,便结束了战斗。其中,斩宋宪,演义描述为“手起刀落”;劈魏续,形容为“照头一刀”。两种手法,一样干净利落。而宋宪、魏续二人,又岂能用无名之辈可以形容。至于在随后与徐晃的交锋中,颜良的表现更可用惊人来比喻。以二十合击败徐晃这一战例,比之吕布十数合击退夏侯敦的另一战例,两者在攻击性上的表现似乎属于同一量级。在某种层次上讲,这正是超流武将对一流武将教科书式的战例。遗憾的是,颜良的表现仅此一战,这便很难推测出他自身武力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他的武艺应该还有更大想象空间。因为曹操在徐晃败退的情况下,没有派上同样很强的许楮,放手与之一搏;更不敢象对付庞德那样,来个车轮大战,毕竟这个风险太大。当然,这是作者的特意安排,但必须承认,演义里的颜良,的确是非常的强。正是颜良在武力上的强大,便注定了他的死只能是不明不白,而且还得死的蹊跷。所以,他就在关羽面前来了个“措手不及”,这样,既成全了关羽,也不损自己的威名。在超流武将中,颜良的排名比文丑更具有上升空间,但局限于战例过少,武力弱点难以分析。故而,在笔者的排名中,位列第七。
阅读全文

献帝N年1月4日     晴说起我那匹马呀,就来气,昨天打驴的回来,还好没骑它。这马长得还行,一身白花花的。骑上一看,典型一没事找抽型的那种。你不抽它,就死活要跳高。今天刚骑,一脑蹦到我家房顶上,踩坏了好多花花草草。下来后,我跟它了很多道理。还没好一会,跑到村口,又一头跳到王大伯家的枣树上。靠!还好我骑牛技术好,没给摔下来。这次下来,我用鞭子对它进行了严肃的整风。现在好太多啦。骑它的时候再也不跳高了,抽它的时候才跳高。我还给它取了个名字。不知道好不好听---“宝马”。献帝N年1月5日     雨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武器问题。当然,我的武艺是相当全面的。我苦练过的有:扒火叉、搞屎棍、弹弓等等,记得小时侯,我还用粪桶做过武器,放倒了好多小朋友,不晓得这个行不行。针对这个问题,我和老爸进行长时间的讨论。对这几种我特别擅长的武器,在合理性和攻击性上作了很多分析。在粪桶的问题上,争论了很久。我的看法是,粪桶的攻击范围大,属于爆炸型的,而且还有特殊味道,对于喜欢干净的武将具有极大的杀伤力。老爸认为,粪桶体积太大,一次无法携带太多。而且出手后,不利于防守。最后,在攻击性和防守性上,扒火叉以无可争议的全面性得到了肯定。以前,为了方便挂衣服,解决身材矮小之人的麻烦。我把扒火叉进行了重大改进。外表虽然看起来和长枪一样,其实是属于项羽型XP版的,是当今最先进的一种啦。其主要特点是伸缩自如。只要一按按钮,长度就可以从一丈二变成两丈五。我要当军官,福气是不能少的,所以我把这把枪命名为“来福”枪献帝N年1月6日     多云因为明天就要出发,所以今天老爸老妈忙了一天,给我准备东西。其实最麻烦的就是化妆品了。虽然家里不宽裕,老是吃不饱。但是买化妆品我是从来不含糊的。我从小就长的帅,尽管力气大,却一直就有用化妆品的习惯。我喜欢用的有如下几种:西施牌美发胶、昭君牌唇膏、飞燕牌粉饼还有潘安牌修眉夹等等。记得小时侯为了买一管宋玉牌染发油,两个星期都没用早饭钱。。。。。。哎呀,太晚啦,明天还要出发呢,赶快睡觉。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