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兄前文分析了张合与马、张二人单挑表现落差如此巨大的原因,煮酒也想聊聊这个。当然,关于这两战,若出、闻仲、麒麟等兄都有过许多分析,大致归纳起来不外这么几个看法:1 马超超水平发挥;(这个好像大家都接受)2 闻仲兄的“张合卖阵”说(还没到胜负临界点就提前败走);3 若出兄的“独当一面时发挥好,与众将一起时发挥差”说;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但我认为完全忽视武力因素,是非常不公允的。杨兄前文从武力和心理这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煮酒这篇不准备谈其他方面,仅就武力特点这个方面谈谈。但是,无论我如何强调武力因素,我绝对没有否认上面三个因素以及杨兄的“心理”因素的意思。我认为那些因素都起了作用。但我认为造成张合在这两战中如此巨大的表现落差的重要甚至主要原因,还是武力方面的原因,其他则是相对次要或从属的原因。以下均为煮酒的个人想象和猜测,算是一种假说吧。我感觉,马超具有这样一个武力特点:1 开始阶段(20-30以内)机动性极高、动作速度极快(也许是三国第一?),与优秀武将相比速度优势极其明显;2 30合以后到100合,速度有所下降,但仍比优秀武将明显为快;3 100合以后对优秀武将仍抱有相当速度优势;4 200合以后对优秀武将已没有多少速度优势渭水之战,马超的第一个对手是于禁。此战双方都有点热身的意思,马超的速度优势未必能一下子发挥到极致;另外马超也许此时还比较注意防守,尚未全力攻击,因此于禁所受攻击压迫力并不十分巨大,所以支撑了8-9合才败。当张合第二个上来以后,马超热身已过,状态已出,速度极高;更兼刚刚轻取于禁,信心大增,比较重攻轻守,因此可能采取全力攻击的侵略性、拼命式的打法。张合对对方的速度一下子感到无法适应,对方又频频使出拼命招数来,所以张合只对付了3合就败回来了。当然,张合谨慎求稳、光棍不吃眼前亏的个性也是一个原因。待张合挑通冲阵追曹之后遇到曹洪时,马超体能已有相当损耗,大致相当于剧战了30合以上,因此出枪速度已不复先前那么高得吓人(虽然还是明显高过曹洪)。所以曹洪能硬撑到40合之上。如果第二个出场的不是张合而是曹洪,我猜曹洪一样会10合以内败回;当然,如果曹洪与马超硬拼硬干、对着玩儿命的话,有可能撑到20合不被挑死。下面再谈谈对许褚和张飞这两战的情况。首先必须先做一个假设:张飞用矛,许褚使刀,因此张飞的动作速度比许褚要高 (许褚膂力比张飞更猛)。有了这个假设,我们再继续分析马-许和马-张两战。马许之战以许褚裸衣决战而著称,但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许褚并非一上来就裸,而是等到200合以后才去甲的。原因何在?我以为,马超的速度在前100合中对许褚是有明显优势的,因此许褚不敢弄险去甲;100合-200合这个阶段,马超的速度虽有所降低,但相对许褚依然有相当优势,因此许褚也没有去甲。等到斗满200合后,许褚感觉马超的速度已经下降到一个对其比较安全的范围了,因此敢於冒险去甲。马张之战,前100合时,刘备因恐张飞有失而紧急鸣金,所以我推测截止到100合时,马超的速度对於张飞来说,相当吃力。但在第二个百合战的过程中,最终虽然也是刘备首先鸣金叫停,但此时刘备已不再担心张飞有失了。因此我推测,两人打到200合时,双方的动作速度都有下降,但张飞原来本就不特别快,因此下降幅度较小,而马超原本速度极快,这个阶段自然下降幅度较大一些,此时马超虽仍具有速度优势,但张飞已不感吃力。这两战如果一直打下去,最终拼的就是久战能力了。有朋友会说:马超速度降幅那么大,说明他久战能力不佳。煮酒答:非也。马超速度下降幅度的确比对手要大,但那并不说明他的体能下降得也比对手要快,而只说明他的攻击能力下降较大。马超的速度再怎么下降,也不会下降到比对手速度慢的地步。由於马超与对手相比始终占据一定速度优势,(力量也没有明显劣势)因此稳守没有任何问题,马超没有落败的道理。
阅读全文

为帮助大家对二维方法获得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本篇将使用现代足球和拳击的一些战例来进行说明。86年墨西哥世界杯赛上,丹麦人首次为全球球迷上演了“丹麦童话”,小组赛中先后以1:0取胜苏格兰、6:1狂胜乌拉圭、2:0力克西德(西德有未尽全力之嫌,但主力也悉数登场了)。如果您认为乌拉圭是支标准鱼腩部队,那可就错了。该队以南美足球先生 佛郎西斯科-李 领军,首战西德1:1战平,后与苏格兰亦0:0战平,虽净胜球为-5,但依然晋级16强。既然乌拉圭并非不堪一击的弱队,那么我们只能判定:丹麦队攻击武力超强!让我们再来关注一下丹麦队的前锋线。埃尔克耶尔 和 劳德鲁普 是威震欧陆的“红白双煞”,二人单兵作战能力和快速突破冲击能力超强,在锋线上的配合亦独步全欧,无怪由此二人组成的丹麦锋线能屡屡撕破对方的防线。当然,丹麦的中场实力亦不俗,但必须承认,丹麦的攻击压迫力主要来自锋线二将。然而,出线后的丹麦队却以1:5惨败于西班牙队!而且这还是一场相当正常、公平的单挑 (正常指双方均无多个主力因伤不能上场,公平指裁判执法公正)。耐人寻味的是,足球界公认,当时的丹麦队与西班牙队处於同一档次。排除掉足球项目偶然因素的干扰,我们除了承认丹麦防守偏弱,还有更好的解释吗?我们再来看看丹麦的防线 -- 奥尔森、巴斯克、贝特尔森,这是我唯一听着耳熟还有点印象的三个后卫队员,其他后卫干脆毫无印象。即使是这三位相对有点名气的,看官诸公哪位认为他们能与当时欧洲一流的后卫队员相比么?可见,丹麦的后防线基本是由碌碌之辈组成,当己方依靠强力前锋完全压制住对方的攻势时,他们防守能力的虚弱被掩盖了,但当遇到攻击同样强劲的对手 (如西班牙) 时,被对方频频撕破防线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我们再来看看同一届赛事中的意大利队,该队小组赛1:1平阿根廷(该届冠军)、1:0取胜保加利亚、3:2险胜韩国,出线后被风头正劲的法国队2:0斩于马下。无论胜负,意大利从不超过2球。结论:丹麦与意大利相比,明显是攻强守弱,而意大利则攻守均衡。这难道不象华雄与徐晃在武力表现方面的差别么?如果采用一维方法,我们究竟该如何给西班牙、丹麦和乌拉圭这三只球队来定位呢?想必就是西班牙一流、丹麦二流、乌拉圭三流。可事实呢?国际公认当时的西、丹两队处於同一档次,乌拉圭与这两队相比也不遑多让,至多差半档。如果我们相信足球界公认看法的权威性的话,那么显然我们必须推翻一维方法。因此二维方法 -- 将攻击和防守分开来研究的方法 -- 比一维方法明显更加合理。[注:丹麦队还曾在84年欧洲国家杯中以5:0狂卷欧洲劲旅南斯拉夫队,而那支丹麦队的主力成员与86世界杯的这支队基本相同,均包括 Laudrup, Elkjaer, Nielsen, Olsen, Busk, and Bertelsen 等。可见,攻击力超强绝对是这支丹麦队的特点。然而丹麦最终未能晋级冠亚军决赛,还是败在了其防守虚弱的问题上。86世界杯上同样攻强守弱的队还有前苏联队,他们在小组赛上1:1战平法国队(苏联占上风)、6:0大胜匈牙利队、2:0轻取加拿大。但在1/8决赛中以3:4惜败于比利时队(当然有一定裁判因素)。相对来说86世界杯中攻守均衡的队包括:西德、意大利、比利时、摩洛哥等队。]有朋友会说:足球是11个人的集体项目,而单挑是“单人项目” ;况且足球比赛偶然性相当大,实力稍弱的队只要果战术运用得当且临场发挥出色,就完全有可能战胜实力稍强的对手,但单挑的偶然性就低多了。由於两者可比性较差,因此你拿足球举例说服力有限。煮酒以为,三国演义中单挑的偶然性其实也不小,因此与足球还是具有比较良好的可比性的。不过这里不象对此进行辩论,我干脆拿一个跟单挑最为接近的现代竞技项目 -- 拳击 -- 来帮助大家认识二维武力思维。我们选取 刘易斯 和霍利菲尔德 为样本进行论证。由於二人分别出生于1965年和1962年 (霍氏年长三岁) ,且二人的职业拳击生涯分别为 89至今 和 84至今,两人共同活跃在拳坛上的时间长达15年之久,且二人均未如泰森那般因犯罪入狱致使复出前后实力判若两人。因此刘、霍二人具有高度可比性。如果能通过对二人战绩的比较和分解得出什么结论的话,由於这种高度可比性,这个结论应该是具有相当高的合理性的。闲话少说,我们来看二人全部战绩:Lennox Lewis总比赛场数 --------- 43击倒对方获胜(KO) --- 31被击倒落败(KO by) -- 02记点取胜 ----------- 09记点落败 ----------- 00 (!!!)战平 --------------- 01Evander Holyfield总比赛场数 --------- 44击倒对方获胜(KO) --- 25被击倒落败(KO by) -- 01记点取胜 ----------- 12记点落败 ----------- 04战平 --------------- 02在刘易斯的既往交锋中,“你死我活” 的结果占了77% ((31+2)/43),而“不死不活”的结果仅占23%。霍利菲尔德呢,呵呵,“你死我活”仅占59%,而“不死不活”的却高达41%!这在一个重拳可达千磅可以打死一头牛的重量级拳击赛中,是否让人有点匪夷所思呀?很明显,刘易斯的攻击力绝对超过霍氏,但霍氏防守却优于刘易斯,因此刘易斯比之霍氏明显是功强守弱,而霍氏则相对攻守均衡。这不又是一对华雄和徐晃吗?(注:哪位想详细了解二人的比赛对手、时间、地点等明细,煮酒可以提供相关链接)这是职业拳击赛。其实,美国黑市拳击赛和业余拳击赛(指奥运拳击比赛)的情况如出一辙,同样存在功强守弱和攻守均衡的两类拳手。时间关系,这里就不罗列证据了。----------------------------------------------------------------以上煮酒使用足球和职业拳击两个现代竞技项目做类比,均证明了的确存在“功强守弱”和“攻守均衡”这样两类风格。如果按照一维方法来分析的话,就无法解释西班牙与丹麦处於同一档次、西班牙与乌拉圭最多相差一个档次这样一个权威性认定,同时也会得出“刘易斯远强于霍氏”和“霍氏明显优于刘易斯”这样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 (前者仅看到了刘易斯的攻击能力,而后者却只看到了霍氏的出色防守)。因此,将攻击与防守行不郎当混在一起来分析,很难得出合理的判定;而二维方法则明显更为合理和全面。
阅读全文

上文中谈到,要考较一员武将的武力,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攻击能力”和“防守能力”(久战能力和特技属於参考项目,核心项目就是攻击和防守)。 应该说,这种将攻击与防守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开来的做法是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手段。本文将对此予以说明。目前各类三国游戏对于武将战力的量化都是一维的,即:只有一个武力指数。窃以为这未免过于简单了,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战力的复杂表现。实际上,<<三国演义>>中有一些重要单挑的结果,用这套一维的武力指数来观察的话,就会觉得很不合逻辑;比如关公速胜华雄。本篇的主旨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以温酒斩华雄这一战例来说明一维武力指数的缺陷。董卓麾下猛将华雄,曾突袭阵斩一将,并在严格单挑或被突袭的情况下轻松阵斩三将,其中包括袁绍之上将潘凤,以及与程普、黄盖、韩当齐名的祖茂。华雄还曾在占据战场优势的情况下不到20合击败江东猛虎孙文台!注意:原文用的是“败”字,而非“孙坚无心恋战”这样的描述,因此可以判定孙坚此“败”的主要原因是单挑武力不及对手,其他属於次要原因。后来的曹营名将如张辽、徐晃、夏侯敦等人,几曾有过如此骄横之战绩?!因此,单看胜绩,华雄明显强过这三位曹营虎将。然骁勇如华雄者,单挑关羽却不过一合即阵前授首!如果单看败绩,华雄不仅绝对逊于上面三位曹营虎将,也不如张合、曹洪、李典等人,甚至与于禁相比也是有所不如 -- 于禁好歹在张飞马前还数合战平、与马超还能硬抗到8-9合才败呢,因此感觉关羽想要1合阵斩于禁,实在不易。可见,华雄的胜绩明显优于张辽、徐晃、夏侯三人,而败绩却明显逊于此三人,因此,直觉上似乎可以建立这样一个假说:相对来说,华雄攻强守弱,而曹营三虎则攻守均衡。(待续)
阅读全文

前三国中,武艺超群勇冠三军者,不下30余位。要分析他们之间的武力差别,并最终得出一个排名,我们有许多信息可以使用,比如:武将的单挑战例和战绩、武将的威名、其他武将对该武将的评价,还有我们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推理而得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但这些信息的利用价值却未必相同。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要看某个武将厉害不厉害、跟其他武将相比究竟有多厉害,必须靠实力说话!什么是实力?就是实打实的阵前交锋的战例!因此,本武力点评的核心依据就是一个个实打实的战例,其他东西只能做为参考,只有当我们无法从战例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时才可以使用。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重要原则:1 重战例,轻勇名威势;举例:不能因为张飞曾喝退曹操百万兵就认为他武力比吕布还牛,因为这毕竟不是一个实打实的战例,在整个过程中张飞没有跟任何人交过手。曹营众多名将之所以开始没敢上桥与之交锋,主要是忌惮“诸葛村夫”的诡计,再加上胜利在望,诸将死战之心锐减。后来老张闹了这么一嗓子,於是大夥儿就开始绕世界乱跑,实际上曹操是始作俑者,是他先生出恐惧情绪的,并进而将这种恐惧情绪传染给了众将。而且众将也未必全都被恐惧情绪所控制,比如胆大如许褚者、稳健如张辽者等等,这从后来许褚、张辽先行拦住曹操坐骑就可以看得出来。曹操为何会生出恐惧情绪?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诸葛村夫的诡计也是颇为忌惮,另一方面是关公斩完颜良以后对他说的关于张飞的那番话。 当然,张飞嗓门儿超大、气势超猛也是原因,但所有这些毕竟都不是实打实的武力表现。由於这一事件并非一个单挑战例,因此煮酒不做为武力点评的依据。2 重战例,轻人物评论;对於书中某武将或某人物对其他武将武力的评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照单全收。比如关羽曾于突阵斩杀颜良后对曹操说:“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先不说张飞有没有于百万军中取过上将的首级(因为对上将一词的含义大家会有不同理解),关羽此言明显是“张飞武力比我高出许多”的意思,这与事实明显不符。 此前,关羽更曾对张飞如此评价张辽:“此人武艺不在你我之下。。。”关羽此言亦与事实明显不符。因此,对於这类信口开河式的评论,我们不能照单全收拿过来做为决定性依据来判定武将之间的武力高低。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评论中的有意夸张成分。这些东西只具有某种参考价值,可以与其他更有说服力的证据结合在一起完成一个判定,其本身却不能单独完成一个判定。
阅读全文

给智兄补充一下:所谓精品的含金量,个人感觉应该有这么一个标准 --1 无需文采超卓,但一定要言辞达意、行文逻辑清晰顺畅,令读者能较为轻松地理解比较深奥的话题 -- 这方面首推笛子和麻雀~2 要能表现出相当的思想性,让多数人有“开卷有益”之感鬼妹这方面不错;青锋、笛子和麻雀也都不错 (好在青锋不能参加评选,大乐~)3 要有创意,要能说前人未说之话,但又不能是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式的乱说 (比如说诸葛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刘备要借刀杀关羽 云云。当然,戏言不在此列) 这方面还可以细分为两个层面,较低层面上的,比如掌握多数人不怎么熟悉的一些掌故和学问 -- 靖岩兄的神仙论给我印象就很深。较高层面的当然指的是学术研究和思想性方面的;老实讲,在这个层面大家彼此差距不太大(因为这显然是一个相当高的要求);不过要想仔细分出高下来,也还是可以做到的。好像还是笛子给我印象更深一点,他那个角度比较新。以上三点都是针对论说文的。对於文艺作品,煮酒实在是外行,不过根据个人喜欢看的作品,也提出一个标准:4 文采出众,文字意境深远--------------------------这些标准谁都能列出个若干条来,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何能将执行者个人的主观因素降至最低,这个就比较难以控制了。如果真让大家都参与意见,除非我们有上百人参与,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将每个人的主观倾向最小化。但实际上参与投票的估计不会超过20人,所以。。。办不到啊~
阅读全文

[本文全系以罗本为据。罗本原文附于文末。]吕布尝与张飞两战。首战中有“飞抖擞神威,酣战吕布”的描写。这里没有回合数,只有一个“酣战”可供我们推测一下。何为“酣战”?“酣战”与“鏖战”还有所不同,鏖战突出的是时间较长这个意思,而酣战突出的是战况较激烈这层意思。因此“酣战”未必耗时很长。由於大战一般指20合以上的单挑,“酣战”词义又与“大战”差不太多,我们姑且认为“酣战”指20合以上吧。由於原文未表回合数,因此感觉两人战过50合的可能性不大。至此,基本可以判定吕布、张飞首战打了20-50合,也就是关羽阵斩官亥、张合击败王平的那个时间。酣战的结果大家都知道 -- “八路诸侯见张飞渐渐枪法散乱,吕布越添精神”。嘿嘿,这是老张单挑中唯一一次这么狼狈,我猜此战一定被老张引为奇耻大辱!尤其是在自己最厌恶的“三姓家奴”手下居然如此丢人现眼,实在令老张气愤难平!下面就表现出老张宁折不弯的性格来了 -- “张飞性起,大喊一声”。老张要干嘛?界不明摆着吗,要玩儿命啊!打不过你老子他妈跟你拼了!张飞拼命的后果是什么?不太好说,也许能靠同归于尽的招数延缓被吕布挑死的时间,弄好了能拖上个20合;也许会加速完蛋,至少被对方刺中刺伤的机率大为提高。所以张飞这一嗓子,实际上是个极其危险的信号,任何人都该明白:马上就要见血了。所以才有“云长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平心而论,此战吕布的状态异常神勇,引为他先已连胜两阵,稍做歇息后又2合轻取公孙瓒,因此吕布体能几乎没有损失,精神状态却因连胜而高度兴奋,这是最易出状态、最易超水平发挥的时候。反观张飞,此前只有两场单挑,对手都是庸手菜将,尚无与高手对决的机会,因此实战经验不足,难以发挥出上佳水平。张飞的性格也决定了其重攻轻守的打法风格,此刻突遇绝顶高手,还不知深浅地一味全力进攻不重防守,肯定会吃亏!不过,演义中的武将一般前后武力落差不大,因此张飞首战吕布虽发挥欠佳,但无论如何也应有庞德、孙策那个水平,因此我们依然可以据此证明吕布的超强攻击力。---------------------------------------------首战的罗本原文(鸣谢今宵兄):飞抖擞神威,酣战吕布。八路诸侯见张飞渐渐枪法散乱,吕布越添精神。张飞性起,大喊一声。云长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又战到三十合,两员将战不倒吕布。刘玄德看了,心中暗想:“我不下手,更待何时!”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去砍。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玄德面上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
阅读全文

闻兄前日有言:“李典武力是否[公认]低于张和 有待商榷李典曾轻松生擒黄邵 而曹洪何曼交锋前 曹操本令李典出战 曹洪请代战 给人的感觉是李典似乎强于曹洪 如华雄请替吕布 不过仅靠这两场 还很难下决断 先大胆作出一个假设 李典=乐进 这个争议应该不大乐进 凌统 张辽 张和 四人连接战平五十合左右 水平有略微差距”回闻兄:1 李典生擒黄邵是趁乱突阵的结果,只能表明他对於场上战机的捕捉和把握能力(以及自信心),却无法直接证明其单挑武力如何。因此此例说服力有限。2 “曹操本令李典出战 曹洪请代战”???我怎么不知道这个呀?如果是罗本上这么写的,那么闻兄应该明言在先呀~另外,即使罗本确实是这么写的,那也不能得出兄那个结论来,因为吕布地位远较华雄为高,而曹洪的身份却比李典要高,因此这两个case可比性较差。华雄与吕布的关系大约相当于杨龄和黄忠的关系,与曹洪李典情况明显不符,因此不能得出曹洪武力低于李典的结论。另外,我的武力点评是重实际战例而轻推测的,我以为闻兄本来是同意我这个分析方法的,不知现在为何突然改弦更张~ 如果纯粹依靠实际战例,不知闻兄如何能得出李典武力强过曹洪的结论~3 李典与乐进武力相若,这个我当然可以接受,但闻兄的其他推论过程则明显有问题。张辽与凌统50合战平,但凌统场面危急,孙权恐其有失。因此凌统与张辽相比武力还是有相当的差距,大约与徐晃跟许褚的差距相仿(凭感觉)。闻兄这里的最大问题是,只看到这几位武将间武力差距不大这个事实,却没有看到武将间武力差距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质变这一现象!按照兄的逻辑,则会推出马超甚至吕布与李典也相差无几的奇怪结论了,因为:(1) 徐晃与许褚50合战平,而公认张辽防守不弱于徐晃,因此张辽也应有与许褚50合战平的能力;而许褚又与马超230余合战平,於是乎,马超=许褚=张辽=凌统=乐进=李典!!!(2) 如果兄认为上面有推测嫌疑(张辽与许褚50合战平),那么我们完全靠实际战例来说话:张飞与马超220余合战平,张合与张飞110合战平,张合与张辽40~50合战平,於是乎,马超=张飞=张合=张辽=凌统=乐进=李典!!!又因为张飞与吕布100合战平,於是吕布=。。=。。=李典!!!!!(注:这里的=实际是约等的意思)正因为武将之间武力差距的积累会达到量变结果,因此闻兄那个通过连续约等进而推出张合与李典武力相若的推导过程存在明显问题。最后,还是那句话,我的武力点评是重实际战例而轻推测的,我以为闻兄本来是同意我这个分析方法的,不知现在为何突然改弦更张~ 如果纯粹依靠实际战例,不知闻兄如何能得出李典武力强过曹洪的结论~
阅读全文

赵云-------赵云在攻击武力的表现方面与马超相当接近:战李典,十数合李典料敌不过败归本阵,战张合,十数合张合气力不加回马败走。看起来赵云击败张合比马超用时略长(马超仅用3合),不过这种比较对赵云不很公平,因为赵云与张合单挑之前赵云曾有明显体能损耗 -- 赵云先与张辽大战30合,因李典引军杀至赵云只得杀条血路逃走,后又单骑冲阵挑了高览复驱散高览所部。而马超能3合速胜张合,除了马超此战之前体能几乎未有消耗之外,还有马超血仇在身致使武力超水平发挥的因素。因此,赵云的攻击武力与马超相比即使有差距也应非常细微。此外赵云还曾十数合枪挑袁绍麾下勇将麴义,不数合枪挑袁尚手下大将吕旷;河北军此二将皆有单挑胜绩,实非泛泛之辈。防守方面,赵云堪与吕布并列前三国第一!余以为,防守武力的判定有三种方法:(1) 看其与攻击武力超强的武将单挑时的表现如何;(2) 看其以一敌多的表现如何;(3) 看其单骑冲阵的表现如何。三者之中单骑冲阵对於武将防守能力的要求只在单挑强手之上不在其之下。赵云与超一流猛将的单挑虽都为时不长(对文丑50~60合,对许褚30合) ,但其长阪一战,却足可证明赵云之防守能力已臻化境。此战中赵云虽因怀抱幼主致使自身武力发挥受到严重影响,但仍能长时间单骑冲阵,所向披靡。后在自己手中青缸宝剑及曹操“停箭令”等诸多因素辅助下,杀死50多员曹将并最终杀透重围,毫发无损全身而退,此等表现,非有绝对防守实力不可。江东勇将周泰亦曾单骑冲阵突围而出,但却多处负伤,这就是防守实力上的差距!余以为,长时间单骑冲阵所要面对的攻击压力,当不逊于吕布面对关、张两大超一流时所受到的攻击压力。这两种类型的交锋实际上都要求单骑这一边(即吕布、赵云这一边)要具备如下两方面能力:(1)极高的军器机动性;(2)绝佳的控马术。前者确保自身以及坐骑前后左右全方位不被对方军器击中,后者则确保自己最大限度地避免陷入四面受敌的险恶处境,而尽可能保持两面、三面受敌的相对较“理想”的处境。对於赵云长阪之战更详细的分析和点评某将另文详述。除长阪之战以外,赵云还曾有四次短时间单骑冲阵或带兵冲阵的英勇表现(战袁绍、挑高览、救黄忠、败西凉),并曾以一敌四战退袁绍旧将,以一敌三擒斩西凉三雄。久战能力方面,赵云长阪一战也表现得极为出色;此一节亦需另文详述。特技方面:赵云箭法堪列前三国第三;防范暗器和暗箭的本领也十分高强,曾轻松抓住陈应掷来的飞叉;“脑后长眼”与马超相比亦不惶多让,曾轻松用枪拨落韩琼从背后射来的三箭;赵云突袭和一招毙敌的手段也相当了得,曾仗此突阵枪挑河北名将高览。武力数值:攻击武力:196 (含生擒) 防守武力:188
阅读全文

张飞-------攻击方面,张飞曾不10合挑纪灵于马下,不10合生擒老将严颜,攻击表现优于黄忠。但张飞从未完胜一流武将,战110余合居然还拿不下一个张合,对比赵云十数合、马超三合击败张合,张飞之攻击压迫力不足。张飞不10合挑纪灵而关羽战20合未能拿下纪灵,并不能简单推出张飞攻击武力比关羽高的结论,具体分析某将另文详述。防守武力方面,张飞曾与吕布大战百合,此战吕布由於深恨张飞,因此也必然把出全力,却仍无法拿下张飞。张飞还曾与马超大战220余合,虽前百合略处下风,但后边120余合却几乎未折便宜。总体来说,张飞能力抗两大攻击高手100合、200合不倒,其防守武力是经过考验的。张飞久战能力出众,五虎中当仅次于赵云和马超。张飞的特技方面,防范暗器意识出众,箭法亦应不俗。武力数值:攻击武力:194 (含大喝、生擒)防守武力:183马超-------马超的攻击能力应该是非常接近吕布的,他的单挑胜绩也极其辉煌,在蜀中五虎中对曹营众将的战绩最为出色 – 8~9合完胜于禁,3合击退张合(!) ,不数合挑李通于马下,在连战三阵复冲阵追曹体能已有明显消耗的情况下,还能四五十合将曹洪逼入死地。无怪有“金吕布银马超” 之说。 对张飞一战,前百合马超也是占据了一定上风的,这从刘备“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军” 即可看出,虽然在后边的单挑中马超不再拥有这种优势。可见,马超在前半程的攻击压迫力是极其强大的,这使得防守能力稍弱的对手(如张合)往往数合之内速败,即时是防守能力很强的对手(如张飞) ,在开始阶段也会感到不适应。防守方面,马超曾与有超水平发挥的许褚恶斗230余合,在对方去甲后占有较大便宜的情况下(由於机动性得到提高因而武力在短时间内会有所提高) ,依然不落下风;在对手先行奋威放出胜负手的情况下,还能一边轻松闪过对手寄予厚望的一击一边同时回刺一枪,从而逼迫对方夹枪弃刀。马超防守武力之强可见一斑。马超还曾仗剑步战西凉五将,杀二走三;对杨阜兄弟,以一敌八杀七重创杨阜。另外,马超还有一场为时较短的单骑冲阵,且所冲之阵乃三国骑军中之精锐 -- 虎卫军!所有这些战例都表明马超的防守武力是相当强的。马超的久战能力也很强,应不亚于张飞。马超的特技包括:暗器,箭防,剑术,步战,以及“脑后长眼” 。马超属於那种极其罕见的生就“杀气” 的格斗奇才,能在纷繁噪乱的万马军中随时敏锐地感知危险的迫近,哪怕这种危险来自身后。背擒李蒙时对时机拿捏得如此妙至毫颠,听风辨音避开背后于禁所施冷箭能避得如此轻松从容,全套三国里唯赵云和姜维可与一比! 武力数值:攻击武力:198 (含奋威、生擒)防守武力:186
阅读全文

1 定这个规矩我并不反对,我所顾虑的是如何说服更多的人。不过看来并非不可能,只是要多费点笔墨。2 夏侯敦战吕布是“不数合”,而非“数合”。所以加了后边那些,我算他支撑了数合,或者至多10合吧,可武安国14合时还毫发无损呢,如果武安国提前败阵呢?再者,我从未说过武安国卖阵,我只说我们不能想象夏侯敦此战卖阵,因此兄那个“武安国卖阵也不至于卖成了残疾人还不跑吧”又一空中楼阁矣,呵呵~3 孟坦在我的排名中或者算末流中的排在前面的,或者算三流末,总之其防守能力不可小视,如果遇到张辽这样的未必不会战到10合,要是碰上夏侯渊,还兴许逼妙才再用一把拖刀呢(当然这些纯属臆测)。我觉得在马超胜张合与庞德胜魏延这两个问题上老兄明显是double standard。魏延当时根本没有做好单挑的准备,本来是一心捉曹操的,结果猛然撞出个两眼喷火一心玩儿命的庞德来,所以勉强顶了两下就下去了。张合出马时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单挑”,应该说是全神贯注一个心眼来单挑的吧?可对付了三合就败归本阵了。如果老兄说张合未尽全力,因此判定马超攻击没那么强,那么魏延就尽了全力了么?我也可以接受张合未尽全力的说法,但我认为魏延所尽之力还不如张合呢,因为毕竟张合是当着曹操和众将的面儿一门心思去单挑的,就算未尽全力,好歹也要有个交待才成,而魏延呢,当时根本就不是单挑的精神状态,因此他更未尽全力。如果说张合只用了70%的话,魏延连50%都未准把出来。可是兄何以因为一场对手远远未尽全力的单挑而全力肯定庞德的攻击能力,却对一场对手还是尽了相当力量的单挑而否定马超的超强攻击能力呢?张飞战马超时之所以急于麾兵大进,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刘备希望在曹营大队人马前来阻截他们之前尽快杀进城去,而且由於自己一方有两将(包括刘备),而于禁那边只有一将,等待张飞单挑取胜于禁即费时间又没有充分发挥己方优势,所以要麾兵。4 文丑的战例与于禁战例的对比文丑的确没有跑,但他更没有一人独战二将,而是一定要先射翻一将。而且我认为这两个战例没有多少可比性 -- 文丑是自己所部先溃败然后自己才与敌将发生单挑的,而于禁是先单挑后对付麾兵大进才溃败的。说于禁兵多,这个似乎没有足够的证据。原文见下:“是日玄德、张飞引一千人马杀入曹兵寨边。正行之间,寨内一声鼓响,马军步军,如潮似浪,拥将出来。当头一员大将,乃是于禁,勒马大叫:“何处狂徒!往那里去!”张飞见了,更不打话,直取于禁。两马相交,战到数合,玄德掣双股剑麾兵大进,于禁败走。张飞当前追杀,直到徐州城下。”也许就是那个“马军步军,如潮似浪”八字让人感觉于禁兵多吧?不过这种感觉未必靠得住,因为一千人甚至七八百人也可以出“马军步军,如潮似浪”这样的效果。即使我们认为于禁军马有一千五百人,可别忘了刘备一方占有两方面优势:(1) 多一将(刘备武力足可抵一个于禁);(2) 兵是精兵,而于禁所部文中并未有说是精兵;我说是精兵的证据是:“乃同云长、翼德点精兵三千,往北海郡进发。”因此于禁败逃,我以为不能说完全是因为他此时已败给张飞了,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张飞之敌,而对方又突然麾兵大进,战斗效能又强于自己所部,所以才逃的。这与纯粹的单挑败给张飞还是有区别的。
阅读全文

1 兄言:“卖阵论点可以局限 状态论则无限扩张”--- 其实卖阵论点也是可以无限扩张的,除非你定出一条规律:如果公认A强于B,但A败得比B快,那么就判定A是卖阵。否则必然会无限扩张。2 兄言:“夏侯敦败给吕布应该是十合以上 他能全身而退 武却丢了一只手 孰强孰弱很明显了”--- 兄如何肯定夏侯战有10合以上?原文是不数合,后来又战了一会儿。“数合”应该比“不数合”长一些吧?所以我前文用的是数合,我认为比较合理。3 兄言:“于禁战张飞 说未败不合情理 只在数合之间 于禁便已败走 虽有刘备麾兵大进的影响 但根据演义的逻辑 张飞应该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取胜便在眼前 于禁方走 刘备也才会麾兵 否则两人一打这边就[麾兵大进] 都成混战了俺举个例子 文丑军乱被冲击 他为何[挺身独战] 而不后退 说明徐晃张辽对他压力并不是很大 而于禁败走 即使受刘备进军的影响 他的防守实力也不敢恭维 如果他能继续顶住张飞十合以上 何以渭桥遇马超不战便走 可见其对马超首战的确拼了命了 对马超心有余悸 实在不敢再战”--- 正是因为刘备麾兵大进,于禁才败走的,这里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因果关系。从原文中丝毫也看不出是刘备先看出于禁堪堪不支才麾兵大进的。所以兄的那个“演义逻辑”似乎难以服众。对文丑那个战例的引用也存在问题,文丑“挺身独战”时张辽、徐晃尚未出马,因此“说明徐晃张辽对他压力并不很大”云云似乎是空中楼阁。其实恰恰相反,张辽徐晃一出马,文丑马上就感觉到了压力,否则他不会先要突施冷箭射翻一将,而完全可以大刺刺地拍马独战二将。于禁与马超首战用了全力才支撑了8~9合,后来不敢再战,这些事实无法支持兄所言“于禁防守很弱”的观点,因为现在我坚持马超攻击超强,而兄想推翻我的这个观点,於是就用“于禁防守很弱”来弱化我的“马超攻击超强”的观点,这种论证方法似有不妥。而我为了论证马超攻击超强,则使用了于禁防守不弱的观点,证据就是战张飞数合未露败相。
阅读全文

我觉得,我们在讨论问题时最好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字一句机械地理解文中有关单挑的描写 -- 我们应该相信作者在描写单挑时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重要的关键的细节的。如果不这样机械的理解的话,那么大家只要稍稍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就可以对许多战例做出与多数人看法相反的判定。张飞-张合之战原文的前半段是(再引一遍):“张郃骤马到面前,一枪刺倒,却是一个草人……矛跃马,直取张郃。两下牙将各自拒住,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这里不仅有“两下牙将各自拒住”,最关键的是有“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如果这样的描写还不算单挑的话,那么好像整套演义中能被算作单挑的场景就实在不多了。再接着往下看 -- “张郃只盼两寨来救,原来被魏延、雷铜二将杀退,就势夺了山路。合与死战百十余合,山上火起,已被张飞后军夺了寨栅。张合败走,张飞赶了一程……”注意,这里没有任何片言只语提示我们,这场交锋已从前面的二将单挑转为两军混战了。如果作者真有此意的话,那么完全可以仅仅加入一个字(对就一个字就可!),变成“合‘部’与飞死战百十余合”(注1),读者自然就不会将后半段再看作是纯粹的单挑了。但是,既然作者没有加这个字,而且也没有使用任何其他手法提示读者:这场交锋已从单挑转为混战,因此我们只能理解成双方的交锋依然是两将单挑,而非两军混战。文中在后半段只字未提双方军马,这不是说双方军马都忽然人间蒸发了,而是因为作者的描写中心是二将之间的单挑,而由於双方军马对於两人单挑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自然就不必花笔墨在双方军马上了。当然,文中的“张郃只盼两寨来救”已经隐约透露出张合与张飞战至40合左右时已感到不是对方之敌,但仍有余力支撑,然而在死命支撑到110合之后,一方面张合强烈地感觉到单挑场面于己更加不利,另一方面又看到“山上火起”,所以才败走;而这里的“死战”二字也明确告诉我们,这场单挑打到110合之后,张合已处於极其不利的局面,即使没有战局方面的不利影响,他也未必能继续支撑下去。结论:1 张合并非张飞之敌,而且从40合左右他就明白这一点了,因此两人干脆就不是一个档次上的;2 但张合毕竟能够死命支撑到110合开外,说明张飞的攻击压迫感不足以迅速压垮张合的防守能力 -- 这与体能已有损耗的赵云30余合逼退张合,以及超水平发挥的马超3合击败张合还是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的。-------------------------------------------------注1:一将与对方军马交锋也可以使用“回合”概念,两军混战也可以使用“回合”概念。前者在演义中就有实例,后者在演义中至今尚未找到实例,但在正史上却比比皆是。
阅读全文

本文依据为<<三国演义>>。公认曹操左右两大护从为“恶来”典韦和“虎痴”许褚,第一保镖肯定只能从这二人当中选出。不过在进入正题之前,某想先请出一位垫场的将军来 -- 曹子廉。曹洪自曹操第5回甫一起事即与胞兄曹仁跟随在其左右,而曹操直至第10回才得到其首位超级保镖典韦,这两回前后间隔约有3年(190~193)。这个期间曹操的个人安全由谁负责似乎没有明确分工,但当曹操所部追击董卓军至荥阳为徐荣击溃后,曹洪却当了一把曹操贴身护从,不仅将曹操从两卒刀下救出,而且留下了“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之语。至第58回曹操军马于潼关为马超西凉军击溃、马超穷追曹操之际,又是这位曹洪飞马来救,勇战马超,虽滨于绝境却死战不退,再一次救下曹操。因此曹洪堪称曹操贴身护从超级替补!言归正传 -- 典韦、许褚究竟谁堪第一保镖之称。典韦最大的败笔是其最后育水血战前夜的大意和松懈,致使对方奸计得逞,这比之许褚少了一份谨慎和自律。但是恶来在全套三国里是最血勇最敢拼最不要命的一个,这一点甚至要超过许褚;另外典韦的暗器飞戟也远比许褚的飞石更实用(虎痴后来始终没有露过飞石退敌那一手,想必也是因为此技于战阵之上不很实用吧)。典韦这两方面优点加在一起,或可大致抵消其不谨慎容易上当这个缺点吧?许褚最大的优点是谨慎。许褚最大的败笔就是在华容道上伏地向关公讨饶;吾料典韦当其时即使是弃马步战也决不会跪地讨饶!虎痴小败笔亦有两处:白马之战未能主动请缨与颜良一决雌雄,让人怀疑是否虎痴当时也被颜良之猛给震住了(原文有句“诸将栗然”);还有就是长阪桥头止于张飞之威;吾料恶来于此必会主动请缨迎战颜良或单人独骑过桥与张飞一战。不过,典韦的优点 -- 血勇和无所畏惧 -- 也恰恰是他的缺点 -- 莽撞而不够谨慎;许褚的优点 -- 严谨慎重 -- 在某些时候也恰恰是他的不足 -- 比起典韦来在拼命精神方面略显不足。许褚唯一一次醉酒是在他离开曹操身边到下边执行押运粮草任务的时候,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出许褚平时在曹操身边是多么的谨慎 -- 连最喜欢的酒都不敢多喝一口,而一旦离开曹操身边则大有如释重负之感 -- 可算能撒一回欢儿了,来吧,照死里整吧!对比典韦以贴身护从之身却把自己灌得滥醉如泥,孰高孰低,还是可以区分开来的。如果我是曹操,如果二猛当中只可选一,那我只好忍痛放弃典韦而选许褚。育水之事,虽然曹操本人要承担最大的责任,但如果典韦能如许褚那般自律谨慎,不把自己灌得烂醉如泥、不被对方盗走大戟,则遭到突袭时未必会死战不得脱身,致令曹操在无人保护的情况下冒险突围逃走。如果军器趁手兼之格斗撕杀的竞技状态较高,以典韦许褚之猛,当足可快速斩杀数十人以遏彼攻势,这样曹操及其子侄当可赢得更多的时间逃离险境,而典韦许褚亦可寻机脱身回到曹操身边。可惜典韦这一醉,不仅最终送掉了自己的性命,曹操还差点儿没逃出去。
阅读全文

本文解释一下具体玩儿法。其实,大部分玩儿法与普通麻将相同,也是每人13张,成牌需要14张,也可以吃和碰,也带明杠、暗杠之类的。与普通麻将不同之处在於,三国麻将要成牌必须要有一个三国典故隐含在内,这个典故所牵扯到的牌张最少也要有三张,可以是三张、四张、五张、六张、甚至整个14张。凡是有典故的这些牌张,被称作“主牌”,凡是与典故无关的那些牌就是“副牌”。主牌一副成牌的灵魂,最后算番时只看主牌的番数;副牌仅仅是为了能够成牌的配角而已,可以是普通麻将规则里的任意集合 -- 例如567条、两个3饼做将啦,什么的。副牌没有番数的问题。(普通麻将中有什么2、5、8做将能加一番,风圈做将也能加番,半条龙、老少副、什么门清、平和都要算番。但在酒某这个三国麻将里就都不算啦)为简单起见,我们先用拿三张典故的成牌举例说明一下。比如“走马荐诸葛”这副牌就需要三张关键牌:徐庶、刘备和孔明。如果您上牌不久就凑齐三张牌中的两张 -- 比方说是刘备和孔明,那么您基本上就算大局已定了,因为只要有人一打出徐庶,您就可以把它碰过来 -- 哦,不过前提是您前边那的玩家没碰。如果您前家手里拿着一个满宠和一个高览,那么他就可以将这个徐庶碰过来,当作三个4万。那您就只好再看看还能不能成其他牌,比如“三顾茅庐”(需要等关羽和张飞,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了)。好了,我们先假设您运气很好,前家没碰这个徐庶,您给碰过来了,那么您的主牌就算齐活了!剩下的事儿就是把您其他11张牌随便凑成几副牌就可以和牌啦!如果您最后和牌时是通过自摸和的,或者有嵌裆、单打一、单掉将这些情况出现,那么您的整副牌可以在主牌的番数基础之上再加上一番。如果您手里只摸到一张刘备,孔明还没到位,可这时别人已经打出徐庶了,那这个“走马荐诸葛”的牌您就打不成了,只好换戏。好在用刘备的典故不少,所以您可以多拿一会儿等等机会。下边再举个四张典故成牌的例子。比如上边提到的“三顾茅庐”,还有“三英战吕布”。我们就说说这两个典故成牌吧。如果您手里拿到了刘备和关羽,那么您可以寄希望于再摸到孔明、张飞和吕布这三张中的任意一张,然后您就可以等待别人打出您所需要的第四张牌了。比如,您先拿到了刘备和关羽,又自己摸到了孔明(注意:这里不能靠碰,而只能靠自摸),这时如果有人打出张飞的话,那么您就可以把它碰过来,做为明杠处理,从“屁股”那儿补一张牌(否则您就成相公儿了,哈哈),再打掉一张废牌。接下来您的任务就是把手里的11张随便凑成几副牌就可以和牌了!如果您先拿了刘备和关羽,又自己摸到了张飞,那么恭喜您,您的主牌成牌希望增加了,因为无论别人打出吕布还是孔明,您都可以碰过来。“三顾茅庐”和“三英战吕布”这种和牌的番数自然会比“走马荐诸葛”的和牌要高,因为前二者的成牌概率更低、难度更大。除了上边那些典故之外,还有许多典故可以和牌,如:“鞭打督邮”、“十八诸侯讨董卓”、“温酒斩华雄”、“连环计”(凤仪亭)、“李郭交兵”、“三让徐州”、“败师育水”、“辕门射戟”、“拔矢啖睛”、“白门楼”、“屯土山约三事”、“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击鼓骂曹”、“马跃檀溪”、“火烧博望”、“火烧新野”、“长板救主”、“舌战群儒”、“铜雀宫中锁二乔”、“草船借箭”、“群英会”、“蒋干中计”、“庞统连环计”、“借东风”、“火烧赤壁”、“华容道”、“战长沙”、“三气周瑜”、“甘露寺”、“孔明吊孝”、“战合肥”、“战潼关”、“许褚裸衣战马超”、“截江救阿斗”、“落凤坡”、“战葭萌”、“定军山”、“汉水大捷”、“张辽威震逍遥津”、“水淹七军”、“白衣渡江”、“走麦城”,等等等等。下文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典故予以说明。
阅读全文

“大西洋暖流”兄有关文章某已拜读,老兄高论,某深为敬服。下文是区区拙思,请暖兄指教。1 赵云v马超从感觉上,若一定要认定马超攻击力较子龙微胜亦无不可,但某倾向于两人攻击武力相若,防守武力方面也相若,武力全面性方面子龙略强(多了箭术和单骑冲阵,且单骑冲阵这方面子龙的表现实在是太NB了!)。实际上,支持马超攻击微强于子龙的只有一场对张合。李典确实比于禁要强(李典曾斩一将、射杀宋谦,而于禁毫无斩获)。而且老兄说李典斗志不高,可于禁的斗志也未必高到哪儿去。赵、马与此二人之战似乎没有太大可比性。至於对张合这一场,赵云之兴奋度和决死杀气肯定不如马超 -- 想象一下,当时马超初见杀父死仇,一个心眼就是要报仇,在他眼里,什么于禁、张合等都是阻挠他复仇的,既然一时杀不了曹操,那么干脆先杀了这两个混蛋再说,因此完全可能连使同归于尽的险招儿,自然更有可能提前取胜。赵云当时与张合一战,目的不过就是要保护刘备,而刘备在自己身后暂无危险,赵云没有理由那么急着出同归于尽的险招、玩儿命的招数来跟张合死磕。另一个支持子龙的因素就是如律师方所言,子龙此前连续恶战许褚(前后至少当在60合以上),遇到李、于夹击,败逃,杀高览后还要驱散曹军,不仅体能多有消耗,而且子龙是一路败退下来的,这种连败的经历对於一个武将来说肯定是有些负面影响的(吕布连败后似乎武艺不似从前那般鹤立鸡群,其他人在兵败的情况下发挥都较差。也许唯一的例外是曹彰。)即使马超、赵云与两个一模一样的张合单挑(排除了张合31回和58回之间的武力变化这个因素),且战前马、赵二人均神完气足,而马超30合胜,子龙50合胜,我也不认为马超的攻击力就一定强于赵云,但可以做为一个有利于马超的疑点。在某的武力点评中,需要至少两个“净胜疑点”,才能判定获得这两个“净胜点”的一方排名靠前。可惜我们似乎无法再找出第二个有利于马超的疑点来。防守方面,支持马超强于子龙的就是其与虎痴和张飞的那两场大战,而支持子龙不比马超弱的是他那四次天神般勇武的单骑冲阵。某个人感觉,在刀丛枪林中往来冲杀如入无人之境,且每次皆毫发无损、全身而退,这对於一名武将的防守要求较之单挑时更高。如果哪位说马超与子龙并列,某亦认同。但如果说子龙还有什么地方优于马超者,那就是其过人的箭术了。----------------------------关于马许之战,先生的那个观点某是同意的,就是“马超做到全无破绽”,须知在单挑中如果能立於不败之地,最终获胜就仅仅是个时间的问题了。尤其考虑到这一场,许褚后30合没有锴甲的累赘,其大刀舞动时的机动性肯定有所提高,在短时间之内在速度和武艺上跟马超拼成平手并不奇怪;而许褚膂力又大过马超,因此在总体上抢得些许上风也是有可能的。但许褚为何要突然放出那个胜负手来?很简单,许褚隐约感觉到,跟对方这么耗下去,最终越来越不利的肯定是自己。马超在场面上即使显得被动一些,但由於“全无破绽”,那么只要跟对方耗下去,寒冬腊月的,最终谁热量提前流完、体能先耗尽不是明白着的吗?因此,马超选择消耗缠斗和许褚选择放出胜负手,这是两员职业格斗高手在激烈对抗中隐约而准确的判断,双方都是按理出牌。如果许褚不急于放出那个胜负手,那么再拼100合、200合,无论许褚是否回阵再穿上锴甲,体能先耗尽的肯定是他。许褚放出这个胜负手的决定是以他当时那种处境来说唯一正确的做法,但即使这个唯一正确的做法,依然无法在马超身上讨得丝毫便宜。大枪被拧断后,许褚的情况非常危险,因为他弃刀夺枪这一举动等於公然违反了双方的某种严格单挑的隐含约定。在马超这一方看来,既然你不按规矩来,既然你这么胡来,那么我也可以在胡来方面再升一级,我可以欺负你没有带剑而拔出佩剑来,一手持断枪,一手持佩剑。如果曹操再容马超一点时间,马超一旦从激怒的情绪中冷静下来,这将是其必然的举动。到这时许褚又该如何?想象抓徐晃那般去抓马超么?门儿也没有。老兄说“此战并不是多么重要”,某不同意。全套三国中与敌将殊死血拼者,马许之战绝对是排名第一,绝对要压过吕布二战张飞、孙策太史神亭之战,以及关羽庞德对刀。两人拼到那种地步,某以为双方都已杀红了眼。人到了这个份儿上,会在瞬时间完全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一心一意只想着如何宰了对方。某以为这一战许褚在气势上确实压过了马超,所以才会有战后马超对韩遂说的那番话 -- 好像是什么“未见如虎痴般恶战者”。但是气势是一回事,真实的武力是另一回事。若论气势,张飞当阳桥头的气势谁人可比?但让张飞20合胜徐晃,他就没戏。为什么?还是武力(攻击武力)不足以确保他速胜徐晃这个档次武将。接着说,许褚在气势上,特别是在裸衣以后,确实可能压过了马超,但却始终没有丝毫迹象表明其在武力上也压过了马超。而我们比的是纯武力,如果你的气势能够转化成武力并取得胜势,好比关公之战文丑时,靠其武力+气势+全场优势,令文丑“心怯”,如果许褚也能令马超心怯而逃,那么我们可以说这场许褚真的占了上风。这种过了今天就不管明天,过了这会儿就不管以后的打法(指裸衣),虽然能抢得一时的先手,但无异饮鸩止渴。某随笔了,老兄见笑。
阅读全文

某前文曾与闻仲兄言,演义中对于战事场景的叙述大致有两种手段,一种是作者超然事外的角度、即通过作者本人的视角所做的记录,另一种是作者通过演义中人物的观察向读者展开的场景。两者差别比较微妙,但若稍加留意,当可予以辨别。某试浅论一二。为便于说明两者之间的差异,我们还是引出几段原文并进行比较和分析吧。场景1操引兵十五万,分三队而行。于路又连接刘延告急文书,操先提五万军亲临白马,靠土山扎住。遥望山前平川旷野之地,颜良前部精兵十万,排成阵势。操骇然,回顾吕布旧将宋宪曰:“吾闻汝乃吕布部下猛将,今可与颜良一战。”宋宪领诺,绰枪上马,直出阵前。颜良横刀立马于门旗下;见宋宪马至,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战不三合,手起刀落,斩宋宪于阵前。曹操大惊曰:“真勇将也!”魏续曰:“杀我同伴,愿去报仇!”操许之。续上马持矛,径出阵前,大骂颜良。良更不打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劈魏续于马下。操曰:“今谁敢当之?”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诸将栗然。曹操收军------ 酒评:在这一段里,颜良连败三将的场景完全是通过曹操的观察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因为这一段有这样一个特点:每个单挑场景之前和之后都会提到曹操如何如何。比如:宋宪与颜良单挑前有“操骇然,回顾吕布旧将宋宪曰”,宋宪被斩后、魏绪出马前又有“曹操大惊曰:“真勇将也!””,待魏绪再被斩,复有“操曰:“今谁敢当之?””,及至徐晃败归本阵,曹操再一次出现 -- “曹操收军”。这一段的突出特点就是,曹操始终是观察主体,而且这个观察主体自始至终都没有变换过;我们对于三场单挑的了解,也完全是通过曹操一个人的现场观察获得的。场景2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 酒评:“关公奋然上马”至“关公径奔颜良。”这一段,似乎可以理解为是曹操或者张辽等曹将所观察到的场景,但这样理解相当勉强,因为在这一段之前并无有“曹操和众将”出现,之后更变成了颜良的观察 -- “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因此,这一段文字所描写的整个过程是通过不同人物的观察呈现给我们的,与场景1自始至终仅曹操一个观察主体的情况明显不同,因此我们只能理解为:这是作者自己的角度,而不是任何一个剧中人物的观察角度。场景3。。。操急以目视荀攸而笑。攸知其意,不复言。  文丑军既得粮草车仗,又来抢马。军士不依队伍,自相杂乱。曹操却令军将一齐下土阜击之,文丑军大乱。曹兵围裹将来,文丑挺身独战,军士自相践踏。文丑止遏不住,只得拨马回走。操在土阜上指曰:“文丑为河北名将、谁可擒之?”张辽、徐晃飞马齐出,大叫:“文丑休走!”文丑回头见二将赶上,遂按住铁枪,拈弓搭箭,正射张辽。徐晃大叫:“贼将休放箭!”张辽低头急躲,一箭射中头盔,将簪缨射去。辽奋力再赶,坐下战马,又被文丑一箭射中面颊。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回马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只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晃料敌不过,拨马而回。文丑沿河赶来。  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翻,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曹操在土阜上,见关公砍了文丑,大驱人马掩杀------ 酒评:这又是作者通过其本人的角度,而不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观察所展开的场景。还是因为在整个文丑挺枪独战、射张辽、斗徐晃、遇关公、被追斩的全过程中,观察角度不断变换 -- 先是曹操,后是文丑(文丑回头见二将赶上),待到徐晃提醒张辽防备文丑暗箭、张辽被射翻、徐晃来迎文丑时,我们很难说清楚这时究竟是谁在充当观察者了,继而又让徐晃充当了一把观察者(只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晃料敌不过),当徐晃败逃“文丑沿河赶来”时,这个观察者又不知变成谁了。然后就是:“忽见十余骑马” -- 到底是谁“忽见”呢?是文丑吗?好象是。就算是他吧,反正观察者又变换了一次。然后就是文丑心怯败走被关公追斩,对于这个场景我们可以肯定,观察者不是文丑!(不过也许文丑被老关砍下马去后,在临断气之前还最后看了老关一眼,对不,若兄?哈哈,笑死偶了~)因此观察者再次改变。总之,对于这种观察者不断变换的场景,我们只能认为作者是在通过自己超然事外的角度,而不是通过某一个剧中人物的观察呈现给我们的。场景4玄德方欲退后,只见山头上红旗磨动,一军从山坞内拥出,为首大将,乃高览也。玄德两头无路,仰天大呼曰:“天何使我受此窘极耶!事势至此,不如就死!”欲拔剑自刎,刘辟急止之曰:“容某死战,夺路救君。”言讫,便来与高览交锋。战不三合,被高览一刀砍于马下。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玄德大喜。------ 酒评:我们对于刘辟出战被斩、高览被挑的整个过程的了解,完全是通过刘备的观察获得的,观察者在整个过程中始终未变。---------------------------------------这两种叙事手段对于读者的阅读感受来说还是有些不同的。通过作者角度的叙述,读者既然知道这是作者的角度,自然会认为作者对一些情景会有所取舍;但通过剧中人物的观察所展开的场景,读者自然有理由认为,这个观察主体必定对于其所能观察到的、与其自身有重大关系的情况,都会有所察觉。比如场景4中的刘备,高览是他即将单挑的对手,刘备对于高览的一举一动绝对会备加注意,不会漏过任何一个重要细节,更遑论某个反常举动了。但是,我们在刘备的观察中并没有看到高览有任何反常举动,因此只能认为高览一直保持着与其斩刘辟时大致相同的姿态 -- 那就是:面向刘备军一方准备迎击刘备的单挑。如果此时高览回马的话,对于刘备来说就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反常举动,他不会观察不到的;如果高览不仅回马,还与另一将发生了交锋,那刘备就更没有道理遗漏了。
阅读全文

先总结一下我们的讨论:我认为这个场面是通过刘备这个剧中人物的观察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因此其现场实况性质强于从作者本人视角所做的一般性记录,因此不应遗漏任何重要细节。既然这个过程没有高览回身防卫的描写,那么就可以认定高览确实没有回身。闻兄说,1 剧中人物视角的过程也有可能遗漏细节,闻兄举出那个赵云杀入朱然军的例子;2 闻兄对“赵云挑高览”一节是否就是剧中人物视角保留怀疑;3 闻兄认为我没有办法驳闻兄的那个演义逻辑。 对于1,我回答说:演义中有个规律,就是“写将不写兵”。现在感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辩的话,容易陷入扯皮。因此我希望换一个角度。我认为,这种实况性质的过程描述是不会遗漏重要细节的。如果按闻兄所言,高览听到后军有异动而回马采取防御举动的话,那么做为正要与高览交锋的刘备来说,这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况。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情况的话(高览回身防御),那么刘备是不可能看不到的,文中也就不可能不予以叙述。因此,通过这种方法我排除了高览回身防御的可能性。再多说两句。如果高览确实及时警觉并回马备战的话,他这个举动决计不会被刘备看漏 -- 既然连高览身后军马大乱的情况刘备都能看到,他没有道理会看漏即将与其单挑的高览的任何反常举动。应该说,在这种情况下,高览后军的大乱与高览的回马备战相比,对于刘备而言还要次要一些,刘备为什么能观察到较自己举例更远的、于己较次要的场景,却偏偏忽视了离自己更近、于己更加重要的场景变化呢 -- 特别还是一个相当反常的变化?如果高览确实回马备战并与子龙交锋的话,那么原文就该这样写:“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 高览闻声回马与来将交锋,-- 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但现在原文没有这么写。闻兄所举赵云杀入朱然军的例子确实是我所说的剧中人目击实况,但这里朱然军显然与高览一个武将没有多少可比性,因为朱然军卒对于刘备来说远不如高览那么重要和那么容易观察。高览是刘备要进行单挑的对手,具有某种聚焦效果,刘备自然不会漏过自己劲敌的任何反常举动;但刘备显然不会把那么多的朱然军卒都当成自己的劲敌,因为刘备身后还有残兵败将可以对付朱然军呢。因此,闻兄所举这个例子与高览一例没有多少可比性。对于2,某将另文与兄探讨。对于3,闻兄所推出的那个演义逻辑对于这个场景并不适用,因为某认为闻兄这个逻辑仅适用于双方正面相遇的场景,但赵云是从高览身后杀到的,因此不适用。当然,闻兄认为高览有足够时间警觉并回身迎战且已与子龙交锋,而我认为高览根本无暇回身即被挑落马下,因此闻兄认为那个逻辑适用于这一场景而我认为不适用,双方既然对于这个逻辑的适用前提是否成立的问题上存在分歧,那么闻兄再使用这个逻辑来辩论时就没有说服力了。我们应该以我们的共同点做为基础来继续讨论。因此,说来说去,问题又回到“高览究竟有无回身与子龙单挑”这个问题上,如果他背对子龙的话那么作者自然完全不必画蛇添足地去补充说明什么,因此闻兄的那个逻辑在这里就无用武之地;但如果闻兄坚持认为高览被挑时不是背对子龙而是面向子龙并已与子龙发生交锋的话,那么闻兄如何解释我上文的疑问呢?(第四、第五段)
阅读全文

诸葛亮能预见的局势是刘备夺下刘表的荆州后之局势,非拖到赤壁之战后三家争衡的荆州局势,而三足分鼎荆州的局势已经部分脱离了隆中对理想运行轨道。而后来刘备、关羽所执行的只是摸着石头过河,大方向朝着隆中对的路子走,实际操作则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一不小心栽了跟头是个大不幸,牵扯因素实在太多,不是隐居的卧龙所能明悉,而再反过来检讨隆中对时的子丑寅卯,似乎不妥。这段评得十分中肯。我们学商的通常说,公司的各类计划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Strategic Level --- 即总体战略层面(最高;对战术层面起指导作用;笼统,强调大局观、整体观,忽略细节)Tactic Level ------ 即局部战术层面(居中;受战略指导,但又指导下面的实施层面;包括相当细节)      Operational Level - 即具体实施层面(最低;受战术层面指导;大量细节,繁琐,几乎就是日常性的工作,缺少整体观)隆中对完全是个战略层面的构想,因此缺少细节再正常不过了。更重要的是,一个公司的战略构想是死的,可市场竞争却是活的、不断变幻的。不能因为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不佳,就简单地将责任推到当初的战略构想上去,而完全无视目前竞争情况与当初制订战略时的竞争情况相比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这一事实。指责隆中对的文章基本上都犯了这个错误。有人会说:竞争情况变了,你的战略部署也应该随着改变呀!诸葛为啥还继续任由刘备按照隆中对的大方向发展呢?事实上,刘备未能全据荆州,已经丧失了实施隆中对构想的最佳条件,但却依然保有相当的有利条件,完全值得一试!如果刘备能全据荆州,那么可以说隆中对就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战略构想,现在的事实是刘备与敌友两家共有荆州,隆中对已不再完美,然而不完美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要放弃隆中对构想唯一的原因只能是:诸葛刘备找到另一更佳战略构想。然而,当时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更好的方案,因此隆中对依然是相对最佳方案。其他的找时间再说吧,基本上俺觉得刘备诸葛失掉荆州以至没能成功统一全国,关羽的责任是其一,刘备诸葛核心集团没有及时警觉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东吴方面(其实就是所谓的战略调整啦)是其二。我从来不愿将东吴的背信弃义做为原因之一,因为从博弈学角度分析,当关羽全力猛攻樊城时,东吴选择袭取荆州还是继续维持与蜀汉的联盟关系都是正常的;两个方案各有利弊。既然如此,作为战略决策者的诸葛刘备,就不应寄希望于这个自己的潜在竞争对手而天真地认为东吴绝对不会出兵袭取荆州,而应对东吴保有足够的防范警惕,还应高度强调给关羽。
阅读全文

个人以为,两场都是严格单挑,都是生死决斗,因此交锋双方都会全力施为,绝不会有丝毫相让。如果“激烈”的含义是“双方各出死力”的话,那么两战同样激烈。当然,关庞大战之前庞德有抬棺死战这一决死行动,确实令关庞之战更加动人心魄,而关黄之战由于黄忠方面出色的情绪控制使得交锋过程中没有很多的火药味儿。但这只是我们旁观者的感觉,却并不意味着关公战黄忠时就会有意相让而战庞德时就是全力施为。前文已说过,这两场单挑皆属生死决斗,关公在这两场中都已把出平生本领而不敢有丝毫疏漏。如果有人一定要说关公战黄忠时有所保留,那您如何解释关公首日战百合拿不下黄忠那份急火攻心呢?如果不是觉得靠常规战法很难拿下黄忠,关公又何必急不可耐地要用拖刀技呢?相比起讨论哪一战更激烈更全力以赴来说,我觉得讨论哪一战关公武力发挥更加淋漓尽致更有意义。个人以为,支持关黄大战时关公武力发挥更出色的理由有二:1 关羽时年50(虚岁),尚未英雄迟暮,体能尚好,易于武力发挥;2 彼时关羽的身份更多的是武将而非主将或主帅,他需要考虑的方面较有限,因此更有利于全力以赴应付单挑;支持关庞大战是关公武力发挥更出色的理由有一:1 庞德抬棺死战的行为令关羽十分震怒,仇恨会转为神经兴奋,容易出状态但不支持其武力发挥出色的理由却恰恰是前边的那两点的反面,即:关公此时已英雄迟暮、体能不佳,因而影响武力发挥;关公身为主帅,不愿与对方死拼,因此在关键时刻若对方使出以死相拼、两败俱伤的招术来,关公定然不愿与之同归于尽。总的来说,个人感觉关公在后一场单挑中的发挥略逊。
阅读全文

其实这个不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而是一位前辈高人的想法,我不过是将其思路复述一哈而已。首先,这位前辈先从正史中找出一大堆史料,证明孔明是位多谋而彷徨犹豫的人。这一番论之过程我就略去啦,(因为我已记不清那一大堆具体史料啦,呵呵),我就偷个懒儿,直接使用人家推出的结论 -- 孔明多谋,但性感矛盾彷徨犹豫。然后这位前辈说,正是因为罗贯中深知真实的孔明的这些特点,所以他才会为孔明特意安排了“派关羽去华容道捉曹操”这么一段情节,目的自然就是为了暗示给有心的读者:孔明虽然多谋,但却容易犯犹豫不决的毛病。这个的逻辑是什么呢?系酱紫D,当时的孔明处于一种两难境地:如果捉住曹操,刘备集团极有可能会马上面临孙权集团及曹操余部的联合攻击!而且只要是捉住曹操,无论你是杀之还是活之,结果都差不多,都会马上面临另外两方的联手攻击。因此捉曹有一个极大的DOWNSIDE。如果放曹呢?孔明认为,堪与刘备争天下者,唯曹操与孙权耳,而二人相比,无论是个人军事政治才能还是所拥有集团的整体实力,显然是曹操远优于孙权,因此曹操是刘备统一大业的首要敌人。现在明明有这么一个千载难逢可以捉到曹操的机会,却要主动放弃掉,孔明又觉得实在可惜。这就是他所面临的两难境地。孔明一定在这两者之间做过极其痛苦的思考和选择,并极有可能征求过刘备的意见,但最终还是无法判定哪一个方案更优:捉曹方案虽然解除了自己的远期问题,但眼下这一步(即面对另外两方联手夹击)却极有可能过不去;放曹方案虽然没有近忧,但却白白损失了一个消除掉长远问题的千载良机。于是,孔明只好放弃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动选择,而将对这一问题的实际选择权变相转给了关羽 -- 因此他派关羽去守华容道!孔明知道关羽与曹操有旧,因此关羽既有可能捉曹也有可能放曹,而在这个捉与放的最终抉择上,则极有可能会取决于关公彼时彼景的“灵魂深处一闪念”!如果孔明真的想捉曹,他完全可以派赵云这样让人极其放心的人去守华容道;如果孔明立意要放曹,他完全可以谁都不派,让曹操轻松通过华容道逃回北方。可孔明偏偏派了关羽,这正说明孔明直到最后也没有算计清楚捉曹放曹到底那一个方案对刘备集团最为有利。当然,孔明基于其对关羽义气深重这一点的了解,大概也猜到关公最后多一半儿会放掉曹操,而这样一来,则关公就违反了军令,诸葛可以借此打掉关公的桀傲不驯之气,令其从此对自己附首贴耳、绝对尊重;又由于关公是刘备集团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么一个地位,压服了他自然就等于树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这就是诸葛一定逼关公立下军令状的原因。同时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出孔明在“捉曹”和“放曹”这两个方案中的微弱偏向 -- 孔明似乎还是觉得“放曹”略佳,这样可以为刘备集团、也为自己赢得宝贵的喘息机会,当然这样一来就意味着自己远期的责任越发重大了。****************************************以上基本上是那位前辈的思路。这也是我目前所看到的最最合理的解释。个人感觉应该没有比这个解释更加合理的了。不过,对于那位前辈对孔明的“多谋而彷徨犹豫”的评价,我却想不揣冒昧多说两句。通常来说,“多谋”应该是一个优点,因为多谋多虑之人往往比其他人看得更远、想得更全面更周到;而“犹豫”却是一个缺点,个中原因勿庸赘言。然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客观地看,“多谋”基本上总是跟“犹豫”纠缠在一起,(就如同“少谋”总是跟“好断”集于一人一样) 这就好象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你无论如何无法只要“多谋”这个优点而不要“犹豫”这个缺点。事实上,三国人物中多谋而犹豫的不仅仅是诸葛,曹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再回到“捉曹”“放曹”这两个方案的选择上,个人以为在那种情况下,换了任何人,也不可能做出比孔明更好的选择来。因此个人极力推崇孔明派关公去守华容的决定。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