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不太喜欢读小说的人,但小雪的一部分小说我还是很看得进去的(特别是他自认是快餐的那些东西,厚厚,俺文化素养低,小雪呕心烹制的大餐俺倒未必能消受)。而且我也喜欢小雪的性格(虽然他的性格可能让他得罪了这里的一些朋友,而这些朋友里还有我引为知交的人)。所以今天小雪说他要走,我也很难过。但这毕竟是小雪的选择,他既然做出了这个选择,我就会尊重他的这一选择。同理,那些选择与太师一起弃用旧笔名的朋友们,他们既然做出了这一决定,我们就要尊重他们的这一决定。还有,您好像也说他们对太师有点个人崇拜的意思,可俺觉得这也是他们的权力呀。老酒觉得我们好像没有权力因此而指责他们呀~~美国人讲"live and let live",就是说只要你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并不妨碍其他人的生活,那么你的这个选择就是合理合法的,别人就是无权干涉你的。当然了,如果你的选择(虽然你会因你这个选择而得益)侵害到了别人的利益,那么你的这个选择就应被阻止。我觉得,如果我今天心里不痛快想骂骂街,於是我就跑到坛子里来逮着个人就骂他个狗血淋头,这种行为就属於我的选择侵害了别人的利益了。但象那几位网友的选择(包括弃用笔名和所谓的个人崇拜)就没有侵害到谁的利益,所以他们的这一行为就不该受到批评。至於您说的这样做对论坛的发展不好,也许站在您那个角度看确实如此,但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就未必如此。可惜论坛自己不会说话,没法告诉我们它喜欢我们怎样对待它 :-) 不过我是觉得咱们大可不必觉得论坛今不如昔了。一些曾经为论坛做出巨大贡献的朋友确实来得少了,但不也有许多高手纷纷加盟吗?还是一切顺其自然比较好。另外,您看我、麻雀、还有其他好几位不都在坚持与新盟和群英会两面为敌吗?我们认为这样可能对论坛的发展更好些,所以就一直坚持这样做,但也许我们也是错的呢,呵呵。所以呢,一切都别太较真儿,take it easy, and it'll come in a easy way...
阅读全文

诸公所言不无道理。不过,如果一定要说纪灵武力与徐晃相若,似乎证据明显不足。我们可以做一下大致对比:1 徐晃共擒斩敌将5人,纪灵呢?他的名字间接告诉了我们 -- 零!因此徐晃攻击武力表现明显强于纪灵。2 徐晃曾与张飞大战十数合亦未落下风,更曾与许褚刀斧相交猛战50余合未分胜负、与文丑大战30余合未分胜负(后来见文丑身后军马齐到于己不利才回马的)。即使不算最后与左臂少力的关羽战80合抢得上风那场,徐晃也有3场与超一流战满10数合不败的战绩,可以说其防守能力经受过充分考验,而纪灵仅碰过两个超一流就玩儿完了,其防守能力表现只在徐晃以下,无法与徐晃持平。3 徐晃20合完败于颜良,纪灵20合归阵稍息,看似纪灵从容得多,徐晃狼狈得多,但实际上二人处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最终的结果都是败军之将不敢言勇的意思,徐晃归阵后再无与颜良交锋的勇气,纪灵也是同样千方百计地避免再与关羽单挑(先是遣副将,后又以优势军力避战)。因此在这个环节上两人其实同样受挫、同样丢脸。4 纪灵于败军之际敢於抵挡关羽,确实胆烈堪嘉,但文中未表两人究竟交锋多久。按照习惯理解,凡是单挑未表回合数或时间者,皆视作短暂交锋,因此有理由相信纪灵与关羽交锋不超过10合。能挡住关羽10合的虽然不弱,但如果仅仅因此就说他能与徐晃相若,这个某实在不敢苟同。于禁也曾与两眼喷火的马超战至8~9合才败,李典与赵云战十数合才“料敌不过”(还不是已经敌不过),马超、赵云跟关羽应该是一个档次的吧?可谁会认为于禁、李典与徐晃是一个档次的呢?更何况李典还有一次突阵擒将而纪灵无一擒获呢?5 纪灵派副将迎战关羽以图消耗关羽体能,这只能说明他比较狡猾,却不能说明他武力如何高。我们这里比较的是纯粹的武力,因此这个例子似乎无法支持纪灵武力高的观点。---------------------------------------------------综上所述,纪灵防守能力的表现只在徐晃之下无法,与其持平,而攻击能力的表现则干脆没有。以这等武力表现,若定要说他与徐晃武力相若,实在无法令人信服。还是那句话,纪灵敢於在败军之际阻挡关羽,只能说明他忠勇堪表、胆烈可嘉,此举与乐文谦于两军呈胶着状态时敢於孤身突阵堪成对比,但却无徐晃、夏侯敦、张合等人的出色武力表现,甚至连曹洪夏侯渊之辈的表现也有所不及。因此某以为其与乐文谦当属同一档次,而明显逊于公明、元让之流。
阅读全文

这兀突骨,本坛有几位朋友将其评为全本三国武力第一。这么说亦无不可,但却有违酒某这个武力点评的一些基本原则:1 双方单挑,如果一方明显是诈败,那么对於另一方的武力究竟有多高我们就无法认定;--- 魏延与兀突骨交锋15阵,连败15阵,但却都是诈败,因此兀突骨武力究竟有多高,实难判定。2 单挑双方不能存在非常明显的“条件不对等性”;--- 兀突骨骑白象,身带麟甲(这个下文还要分析),与三国武将的装具明显条件不对等。兀突骨的麟甲许多朋友认为兀突骨是整套三国的武力第一,其推导过程是这样的:既然兀突骨全身刀枪不入,那么他就永远立於不败之地,因此他是三国武力第一。对这个观点某不敢苟同。关于兀突骨的麟甲问题,原文是这么写的:“国主兀突骨,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这里我们先做一番假设,然后再基於不同的假设分别否定“兀突骨武力第一”的观点:1 如果兀突骨通体 -- 不仅躯干部位,也包括头脸 -- 都有自然生长的麟甲(注意是自然生长的),那么其人当与左慈之类的神仙人物相类,而大异于常人。若拿这种异于常人者与常人比较武力,则似有不公;2 如果兀突骨身上的麟甲不过就是披挂的锴甲(只不过与三国的锴甲相比能够做到刀枪不入),那么他就并非不可战胜,因为对他的头脸部位可以进行直接攻击,而对於头脸部位的攻击往往是致命的。--------------------------------------以上都是以酒某这个迂腐不堪的评定标准为基础而言的。朋友们如果使用一个不同的标准,自然可以得出一个不同的排名结果来,也自然可以把兀突骨排在第一。----------------------------------------------------------------参考资料:(毛本三国演义原文)----------------------------兀突骨即差二俘长引藤甲军渡了河,来与蜀兵交战。不数合,魏延败走。蛮兵恐有埋伏,不赶自回。次日,魏延又去立了营寨。蛮兵哨得,又引众军渡过河来战。延出迎之。不数合,延败走。蛮兵追杀十余里,见四下并无动静,便在蜀寨中屯住。次日,二俘长请兀突骨到寨,说知此事。兀突骨即引兵大进,将魏延追一阵。蜀兵皆弃甲抛戈而走,只见前有白旗。延引败兵,急奔到白旗处,早有一寨,就寨中屯住。兀突骨驱兵追至,魏延引兵弃寨而走。蛮兵得了蜀寨。次日,又望前追杀。魏延回兵交战,不三合又败,只看白旗处而走,又有一寨,延就寨屯住。次日,蛮兵又至。延略战又走。蛮兵占了蜀寨。  话休絮烦,魏延且战且走,已败十五阵,连弃七个营寨。蛮兵大进追杀。兀突骨自在军前破敌,于路但见林木茂盛之处,便不敢进;却使人远望,果见树阴之中,旌旗招 颭 。兀突骨谓孟获曰:“果不出大王所料。”孟获大笑曰:“诸葛亮今番被吾识破!大王连日胜了他十五阵,夺了七个营寨,蜀兵望风而走。诸葛亮已是计穷;只此一进,大事定矣!”兀突骨大喜,遂不以蜀兵为念。至第十六日,魏延引败残兵,来与藤甲军对敌,兀突骨骑象当先,头戴日月狼须帽,身披金珠缨络,两肋下露出生鳞甲,眼目中微有光芒,手指魏延大骂。延拨马便走。后面蛮兵大进。魏延引兵转过了盘蛇谷,望白旗而走。兀突骨统引兵众,随后追杀。兀突骨望见山上并无草木,料无埋伏,放心追杀。赶到谷中,见数十辆黑油柜车在当路。
阅读全文

麻将号称“国粹”,而三国故事也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三国演义和三国评书流传之广自不必多言,即使枯燥繁复的三国志史,也吸引了无数三国爱好者。酒某不才,斗胆要将麻将和三国这两件文化底蕴极深的东东揉到一起,发明一种“三国麻将”。酒某这个三国麻将主要以演义中的战伐故事为主,同时又以演义中的前半部分为主,因此总体上在人物收录上侧重于武将和军事类型谋士(而少治政类型文臣),在故事选取上也侧重于脍炙人口的与战争和谋略相关的故事。其中前三国人物和故事占大多数,后三国只选取若干特别有影响力的人物和故事,如七擒孟获、天水关收姜维、失、空、斩、上方谷、死诸葛走活仲达,等等。万、饼、条可分别代表魏蜀吴三国;东南西北中发白代表东汉残余势力及各诸侯势力;梅兰竹菊代表四位著名女子;春夏秋冬代表四种特别事物(非人类)。具体如下:9万:曹操,曹丕,郭嘉,程昱8万:典韦,许褚,庞德,张辽7万:荀玉(无字),荀攸,贾诩,司马懿6万:徐晃,张合,曹仁,夏侯渊5万:夏侯敦,曹洪,曹彰,文聘4万:徐庶,满宠,高览,臧霸3万:乐进,李典,于禁,蔡瑁2万:蔡阳,秦琪,孟坦,卞喜1万:司马师,司马昭,弥衡,蒋干9饼:刘备,刘备,刘备,刘备 (对,要4个刘备)8饼:诸葛亮,诸葛亮,诸葛亮,诸葛亮7饼:关羽,关羽,关羽,关羽6饼:赵云,赵云,赵云,马超5饼:张飞,张飞,张飞,黄忠4饼:庞统,庞统,魏延,法正3饼:张松,关平,马岱,严颜2饼:关兴,张苞,黄权,傅彤1饼:冯习,张南,王平,廖化9条:孙坚,孙策,孙权,周瑜8条:鲁肃,陆逊,吕蒙,太史慈7条:甘宁,周泰,程普,黄盖6条:韩当,凌统,丁奉,徐盛5条:陈武,潘璋,朱然,诸葛瑾4条:张昭,顾雍,张宏,阚泽3条:董袭,谷利,宋谦,贾华2条:虞翻,步骘,薛综,陆绩1条:严俊(无字),程德枢,张温、骆统东风:公孙瓒,孔融,鲍信,韩馥西风:董卓,华雄,李倔,郭汜南风:刘表,孟获,张鲁,陶谦北风:袁绍,颜良,文丑,麴义红中:献帝,王允,何进,督邮发财:吕布,陈宫,高顺,曹性白板:袁术,纪灵,刘璋,张任梅:貂婵兰:大乔竹:小乔菊:孙尚香春:火夏:水秋:赤兔冬:的卢人物与麻将牌已对应好了,至於玩儿法嘛,且听下文分解,呵呵-----------------------------------------------------------另:酒某上面所进行的人物收录,主旨是为了“成牌”最大化,并不是按照人物的重要性、官职地位、或三国迷对其熟悉程度来收录的。不过某依然希望论坛诸公能在这方面不吝赐教,比如还有谁您认为应该收录进去。
阅读全文

1 曹操是否忌惮西凉军势。若兄举的这段原文恰巧说明曹操要竭力避免与西凉军正面交锋,而是要用计取胜。如果能靠正战击败对手,曹操何必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避战还要苦苦地建那座土城呢?(土城立不起来曹操还那么着急?)原文老兄引了,我就再引一遍:诸将曰:“西凉之兵,尽使长枪,当选弓弩迎之。”操曰:“战与不战,皆在于我,非在贼也。贼虽有长枪,安能便刺?诸公但坚壁观之,贼自退矣。”诸将皆私相议曰:“丞相自来征战,一身当先;今败于马超,何如此之弱也?”过了几日,细作报来:“马超又添二万生力兵来助战,乃是羌人部落。”操闻知大喜。诸将曰:“马超添兵,丞相反喜。何也?”操曰:“待吾胜了,却对汝等说。”2 若兄说“演义里,曹操似乎少有武将单挑时兵士涌上的战例”呵呵,不错,但曹操经常使用群殴(对吕布)和车轮战(对马超、庞德),所以曹操希望与马超军斗将,因为他将多嘛,这个不成我再换另一个,一个不成我上两个。正因为此,庞德马岱才不愿与其斗将,所以我的观点并没有问题 :-)3 关于曹操是否真的比庞马二人更有临场决策权我认为两方拥有同样的决策权,依据是,当马超面临曹将夹击的危险境地时庞马毫不犹豫地麾军掩杀过来了。马岱为人相当狡猾,有城府,富心机,这从诈败射伤魏延和战张飞还要故伎重演以及最后的斩魏延就可看出。这个人是不吃亏的,而且头脑较清醒,如果他堂兄真的场面上有问题马岱恐怕早就会麾军救援了。而迟至曹操一方先派人救援马岱才麾军,也证明了马岱此前丝毫也不担心马超。4 关于许褚夹枪时有没有先闪原文是:“一枪望褚心窝刺来。褚弃刀将枪挟住。”既然原文写的是“望褚心窝刺来”,我们有什么理由理解成“马超这一枪刺歪了,许褚根本就没有躲闪就把枪夹住”了呢?还是那句话,要相信原文的描写并完全依据原文描写来讨论,这样大家能有一个共同的参照系,否则容易乱套。既然马超那一枪是准准地向许褚心窝刺来的,而我们又知道许褚后来夹住了枪,那么许褚在这两个动作之间一定有一个躲闪的动作。若兄何否认许褚躲闪在先呢?5 至於兄说“许褚完全可以单手挥刀砍杀马超”,这个我不同意。许褚夹枪时是单手,马超是双手握枪,马超见枪被许褚夹住自然会双膀叫力夺出枪或让大枪改变一下方向,许褚力气再打毕竟是一个胳膊,与马超双膀力量拼的时间稍微一长,大枪必定会脱手,大枪一旦脱手,则马超会稍微收一下枪紧接着刺向许褚,而许褚则需尽快将原来夹枪的那只手赶紧去握住另一只手里的大刀以挡开马超之刺,这样一来许褚的情况就落于下风甚至万分凶险了。因此许褚只有弃刀后双手握枪与马超争枪。按照常理来分析,但凡许褚认为能夹得住马超的枪他决计不会弃刀而放弃掉攻击马超的机会的。许褚之所以弃刀夺枪,正是因为他认为不弃刀靠单手继续与马超的单手争枪根本争不过。至於若兄说因为两人都没死所以老罗此处只能写许褚弃刀了,呵呵,这个我觉得就有点远了。我们应该把老罗描写的单挑战例当作一个真实发生的场景来分析,而不要转而分析作者这么写的原因和用意是什么。(不是说不能分析作者写作的用意,但不能靠分析写作用意来否定写出来的场景的合理性。也就是说,不能因为写出来的场景不符合你我的意愿,於是就说:这个作者实在缺乏常识,他这么写完全是因为他的某个什么目的。如果大家都这样分析的话,那就乱套了)6 关于奋威一段,有一些地方没太看懂。奋威和奋力有很大差别吗?我好像没看出来。马超没有奋威是因为他始终没有感到自己能够通过这种突然发力的战法击败许褚,许褚倒是奋威了,可惜奋威的结果是自己弃刀夹住对方的枪而后又落于下风。可见许褚的奋威时机掌握得很不好,或者说许褚也明知这不是个好时机但再打下去对自己不利,因此看到一个一般的机会就奋威了。无论这两种情况的哪一种,都说明许褚的情况不乐观 -- 前者表明其格斗素养和判断时机能力不如对手,后者表明其对自己继续这么打下去不乐观,所以想靠求变来获得优势。7 拼刺刀呵呵,这个也有点远了,不过也可以说两句。按照我的记忆,只有我军使用大刀与敌人的刺刀格斗时才会出现若兄说的那种取胜情景,而当与使用日本武士刀的日军交锋时几乎没有靠夹住对方刀来取胜的。另外,如果是刺刀对刺刀,一般也是在对方刺来的速度低于我的防守反应速度时才敢去夹对方的刺刀。马超与许褚斗了230多合,而且马超始终全甲在身,最后那一枪刺出时机动性差一些速度慢一些以致低于许褚的防守反应速度,这是很正常的。为何太史、孙策以及水浒里的呼延灼、韩存宝都是在斗过百合后才相互夹住对手军器的?还不是因为打的时间长了对方的动作速度已经低于自己的反应速度了吗?
阅读全文

观闻兄大作,十分佩服。主要想说两点:一 闻兄对于黄忠、魏延与冷苞的四战分析极佳,与某所见无有不合;不过这恰恰是某计划中的战例分析,不意为闻兄抢了先,该打!二 某亦将庞德排在黄忠之前,但与闻兄的分析过程却有所不同。试详论之。-----------------------------------------------------------------某以为,二人分别与关羽的大战,实际上还是支持黄忠防守武力略高这个判定的。1 关公战黄忠时更多地是以“武将”的身份出战的,而战庞德时已是一军主帅的身份了。对于前者来说,临敌交锋就是自己的专业本行,所以必定会刀不离手时时演练;而对于后者来说,研判敌情、临敌指战、统御全军才是其主要任务,阵前交锋则退居其次,因此关羽有刀马生疏之嫌。2 如果说上一点还有推测之嫌的话,那么“关羽年事增高影响其武力发挥”的观点当更有说服力一些。这一点虽然闻兄做了否定,但恐怕不很有说服力,因为关平之所以鸣金收军恰恰就是因为担心父亲年老力衰。可见,如果我们死抠原文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接受“年纪增长令关羽体能下降并导致武力发挥受到影响”这个观点,或者至少无法否定它。反观黄忠首日战关羽时,书中在写到韩玄鸣金收军时只表了“恐有疏失”,却丝毫没有提到年纪对于黄忠的影响,因此我们就不能说黄忠的年纪对于其武力发挥有什么负面影响。而对关羽这一战既然书中提到年龄的问题,我们就无法否定年龄对于关羽武力的影响问题。黄忠、庞德二人与关羽都是战过百合后被己方担心出现“疏失”的,可见,两人武艺较之关羽皆有所不如,场面上很有可能处于下风或出现不利趋势。但黄忠与庞德所面对的关羽是不同的,前者武力应强于后者,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黄忠的防守能力有可能微强于庞德。至于攻击方面,某以为很难判定黄、庞二人谁的攻击力更强。闻兄列举了李严、冷苞等战例来论证黄忠攻击压迫力不足(Wow I love this word - 攻击压迫力),我也同样可以论证一下庞德的攻击力也同样没什么可夸口的。陈武与庞德能形成“大战”的局面 -- 按照一般的理解,10数合之内都不该算做大战吧?因此陈武与庞德应该是很打了一些时候的。由于我们对陈武的防守能力不知深浅,因此也就无法将这个战例做为庞德攻击压迫力强的证据;其实这个战例可以推出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 -- 如果陈武防守很强,那么自然可以推出庞德攻击很强,但如果陈武防守很菜,则庞德攻击也不怎么样。不过,如果我们让黄、庞二人进行一场决死单挑,即不打到有人毙命不算完,那我宁可把宝压在庞德身上 -- 庞德体能太牛了!一天打200合黄忠肯定无碍,甚至有可能比庞德凶险场面还要少些(黄忠防守能力高嘛,而且岁数大了也比较求稳些),可如果连续不停地每天200合这么打下去,体能先耗光的多半是老黄。。。从这个分析我们也能看出,我的那个二维武力分析方法是有欠缺的,因为这种分析方法没有将体能因素考虑进去。(好在过客兄今日发了那个帖子) 如果以二维武力来为二人打分的话,我会将二人的攻击武力取平,而让黄忠的防守武力略高于庞德,这样一来黄忠的武力就排在庞德之前了,这显然不尽合理;而如果再加上体能这一维的话,则就可以将庞德排在黄忠之前了。
阅读全文

我以为,老兄与我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上,存在一定差异。要想对关羽的军事才能给出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我以为无非有两方面史料可资参考:1 正史中所录关羽的军事实践和胜功败绩;2 当世重要军政人物对于关羽的评价老兄仅仅依据第1点即做出对关羽军事才能的判断,却完全无视第2点的参考价值,余以为失之偏颇。众所周知,蜀汉未设史官,这使得刘备集团人物的许多早期胜功败绩无法得到有效记录。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魏、吴皆设有史官,况且<<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因此书中对魏吴两国名将军事实践及战功的记录颇为详尽,其中尤以魏将为优为详。由于<<三国志>>成书过程中这一天然“不客观不全面”和“厚魏而薄蜀”问题的存在,如果我们完全依据<<三国志>>书中所记录的胜功败绩来比较武将军事才能的高低 -- 比如老兄对关羽和张辽进行的那番比较 -- 其客观性、可靠性究竟能有几分呢?既然仅仅依据三国志中记录的胜功败绩有可能推出不够客观公正的结论,既然我们明明还有另一套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史料 -- 当世人的评价 -- 可资利用,那么老兄为何一味只强调第1种史料而完全无视第2种史料呢?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合理吗?老兄精通足球,在下也曾是个铁杆儿球迷,我们就拿足球举个例子吧 :-)请允许我假设这样一个情景:100年以后的人类,由于某种原因,体育界官方仅保留下20世纪世界杯足球的比赛资料,却失去了其他足球比赛的资料(如洲际杯、各国俱乐部联赛、杯赛等等),而且即使那套世界杯足球比赛资料也仅仅就是个名次、比分、以及谁进的球而已,却没有录音、录像以及文字描述资料。也就是说,那时的人类除了名次、比分、以及谁进了球之外,对于世界杯比赛中的所有详尽细节情况均无从了解,对于世界杯以外的其他重大赛事的结果和细节也一无所知,但是那时的人类却需要依据这些不完全的信息资料评比20世纪50位最伟大的足球明星!如果这些真的就是唯一史料的话,那么那时的人类必定会判定保罗-罗西、莱因科尔、斯基拉齐为82、86、90年的最佳球星了 -- 因为他们在世界杯上进球数最多;而济科、法尔考、儒尼奥尔、苏格拉底、普拉蒂尼、佐夫、马拉多纳、马特乌斯、罗伯特-巴乔这些人就会无缘最佳球星称号了。这无疑是个错误的判断。但如果那时的人类只有这些官方资料(那些名次、比分以及谁进的球)而无其他参考资料的话,那么犯这种错误就是无可避免的。然而,如果那时的人类除了上述官方资料外,还发现成千上万的人家中保存有其祖辈流传下来的一些球星画像,而这些画像又集中在济科、马拉多纳、普拉蒂尼三人身上,更重要的是,还发现了10几位仍然健在的老球迷(至少都有130岁了),这些人也都一致认定,济、马、普三人在场上的作用和表现远大于罗西、莱因科尔和斯基拉齐。如果是这样,那么请问老兄,你还会仅拘泥于官方资料,而完全无视这些与那几位球星同时代人的评价吗?如果老兄认为上边这个例子不好,因为罗西、莱因科尔、斯基拉齐三人皆司职前锋,进球机会当然会比济、马、普三人多,没关系,我还可以举出古广明和陈金刚的例子 -- 两人同时司职中国队边锋。古仔是公认的81年那届中国队(甚至是至今为止)的最佳边锋,但在最最关键的四强赛中陈金刚却比他进球多。难道我们仅仅凭记录下来的进球数(战绩),而完全无视当世人们对二人的评价,就武断地认定古不如陈吗?-----------------------------------------举出这些例子来,无非就是希望老兄能明白一个道理:可资利用的史料,绝非仅仅是史书上记载的那些胜功败绩。那些当然是非常有价值的史料,但其他史料 -- 如当世人对其人的评价 -- 也很重要,甚至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如蜀无史官这种特定情况下),这种史料可能较前一种史料更接近于实际情况!我们不应因为蜀无史官致使大量表现其人军事才能的史料未能得以保留下来,于是就将错就错认为其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尤其是在我们明明还有其他参考史料的情况下!与关羽同时代的重要军政人物对于其人的评价,麻雀曾有一帖做了部分收录,现摘录如下:- 程昱(曹操派系)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於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 郭嘉言于太祖曰:“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 董昭(同上)曰:“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恐备之心未可得论也!”- 刘晔(同上)曰: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温恢(同上)“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傅幹(刘璋派系)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 陈寿(司马派系):“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裴松之(司马派系)曰:“关羽扬兵沔、汉,志陵上国,虽匡主定霸,功未可必,要为威声远震,有其经略。”- 周瑜(孙权派系)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吕蒙(孙权派系)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我想请问老兄,曾得到对手如此高度评价、曾令对手如此忌惮者,残汉三国能有几人乎?也许老兄能列出5位,最多10位?大约只有曹操、诸葛、司马、刘备、周瑜、陆逊、姜维等人吧?而且这些人里只有刘备和姜维二人是曾经冲锋陷阵的武将,其他人与关羽的可比性都比较差。至於曹操麾下五将兼夏侯、洪仁典者,东吴诸将之中,谁复堪与争锋乎?若以共和国55年加封之元帅将佐比之的话,本来彭-德怀和贺-龙完全担得起“世之虎臣”的评价,但关羽缺乏帅才(这一点下文会有短评),因此就不用这两位“虎帅”来比关羽了;但若拿关羽比之许-光达、许-世友和叶-飞等勇冠三军之悍将,想必绝不致辱没了这几位吧?既然这几位皆堪列共和国之大将、上将,想必其用兵指战之军事才能堪称杰出吧?为何老兄就是认为关羽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呢?上文罗列了与关羽同时代或稍晚时代的军政文史界巨擘对其人的评价。老兄曾质疑过这些评语的客观可信性,并举了一个商界的例子,似乎是说:那些不过都是时人知道关羽喜欢吹捧所以才那样说的。可惜,前文所引的诸多评语,无一例是当着关羽面儿说的,因此老兄的那个质疑实在是站不住脚的。老兄会问:为何时人对关羽评价如此之高,而正史中所载关羽的战功却如此之少呢?这其实还是本文一开始就强调的“蜀无史官”这一先天不足所致。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讨一下正史,再辅以一些合理的推测,我们不难发现,关羽在赤壁之战前,应该也是屡建奇功的。请看三国志<<刘二牧传>>中所载:1 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2 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3 往奔中郎将公孙瓒,瓒表为别部司马,使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4 袁术来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阳。5 先主与术相持经月6 先主转军海西。杨奉、韩暹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7 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8 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9 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这里,所有的主人都是刘备。但我们都知道,刘备起事时,关羽和张飞就在其身边了,从破黄巾、战下邳、拒袁绍、救徐州、直至抗袁术、守汝南、斩蔡阳、烧博望。由於蜀无史官,致使所有这些战绩都行不郎子地算到刘备头上了。但如果我们稍微动一动脑子的话,就不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刘备一个人有这么厉害吗?如果就是他一个人这么厉害、而关张都是无用之人的话,关张那些“世之虎臣”、“万人敌”的声望是怎么来的呢?显然,关张二人在刘备集团早期这些胜绩中都功不可没(后边的一些胜绩其实也可能有子龙的功劳)。那么同是刘备的左右臂,关张二人谁的军事才能更高些呢?再请看:1 先主求和于吕布,布还其妻子。先主遣关羽守下邳。2 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3 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刘备在赤壁之战前的三次分兵,无一例外全都让关羽去独当一面。刘备是因为更喜爱关羽才这么做的么?显然不是。刘备与关张二人在感情上是一样地亲密无肩。是纯粹偶然么?更不可能。那么只有一个原因:刘备认为关羽军事才能比张飞更高,因而更加信任他!同时,我相信曹操之所以对关羽那么“情有独钟”,甚至比张辽、徐晃等人更加看重他,除了关羽外观形像可能比较有魅力之外,主要的还是看重他的军事才能和当时的军旅声望,认为他是比自己的许多部下更有希望成为明日之星的人物。应当说,老兄对于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评论还是比较客观的 -- 这当然是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这个问题其实又牵涉到“帅才”与“将才”的问题。麻雀那一帖中所收录的曹操等人对关羽的评价,都是针对其“将才”的。我个人以为,如果把关羽放在张辽、徐晃、张合这些人的位置上 -- 即“为将者”这一身份 -- 进行比较的话,关羽绝不逊于张、徐等人,甚至还应优于众将。(老兄请勿又搬出史料来贬关扬张、徐等;若如此,在下这个贴也算是白写了) 如果硬要认为关羽将略逊于张、徐等人甚至将关羽排除在一流名将之外的话,那无异于说曹操、程昱、刘备、诸葛、郭嘉、周瑜、吕蒙这一般人都是不识人的蠢才!关羽最终败亡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其将略不足,而是他被置于一个需要杰出帅才的位置上,但其却恰恰缺乏这种帅才!说到将才、帅才,也许有些朋友会认为很难找到这两个概念的分野。我个人以为,具体在关羽这个位置上,帅才意味着要决定这样一些问题:1 该不该对曹魏一方持久用兵、用重兵?如此用兵,若东吴来袭我有多大把握守住荆州?2 在对曹魏取得重大战果后,是该继续扩大战果还是应该先收回来缓一缓(也让东吴与曹魏消耗一下)?我现在单方面全力猛攻曹魏并已攻取多个城池这个状况,是否已打破了原有的某个“三方平衡点”,而迫使魏吴两方联合起来对付我?而将才则需考虑这样一些具体问题:1 如何攻取樊城?2 如何破于禁、庞德七军?3 如何破徐晃之援军?劳师频伐,己方军马是否能与徐晃之生力军相抗并击败之?基本上,将才是针对一个方面的,而帅才却需要通盘考量多方面此消彼长错综复杂的厉害关系和动态局势。关羽围樊城不下,这个我并不认为是他将才不够。东方农业文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深沟坚城、易守难攻;更兼关羽此次攻城战的对手是三国期间数一数二的防御能手曹仁,还有一位头脑清醒的满宠辅佐。关羽能及时利用天时地利击破于禁庞德七军,无疑表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后为徐晃军所败,这确实是关羽将才方面的一个小污点,但徐晃、张合、曹洪、于禁等人都曾有过败绩。为将鲜有不败者,更何况关羽此败仅仅是个局部失利,远不似上述诸人整个战役的全盘失利。如果关羽后院不起火,区区局部小败,又如何能令关羽全军覆没呢?要知道,即使在关羽初战为徐晃所败、局势变得不利时,他的荆州水军依然牢牢控制着水路的主动权。如果关羽能有机会整兵再战,最终鹿死谁手还尚无定论呢。真正令关羽彻底覆灭的,是他的后院起了火,而之所以造成后院起火,并非关羽将略方面有什么严重欠缺,而是其战略方面的重大失误 -- 对东吴方面的错误判断和疏于防范。因此关羽真正输是输在“帅才”和“战略能力”不够上,而非将才不足。老兄经常使用关羽无甚军事才能的措辞,个人以为“军事才能”四字于“将才”、“帅才”这两方面指称相当含糊,而且我还以为,在一般情况下,所谓的“军事才能”多指行军布阵、激励士气、攻坚防御、军需调配这些方面,而这些方面恰恰属于“将才”范畴。而曹操、程昱、周瑜等人所赞誉关羽者,恰恰就是关羽的这方面能力,因此简单地以“关羽缺乏军事才能”而一言以蔽之,恐失之偏颇。如果老兄明确说关羽缺乏帅才和军政战略眼光,那么我毫无异议。---------------------------------总结一下,拙贴的核心无非就是:我们实际上有两方面史料可资研究分析,但老兄却始终拘泥于其一而完全无视另一套史料,因此所得出的结论,窃以为失之偏颇。其他“将才”“帅才”之论皆属枝节,核心问题还是“该用两套资料相互参考研究呢,还是用一弃一”。
阅读全文

先生对於孔明的否定,是基於这样一个三段论式的论证过程:1 您的原话:“评价历史人物当然要看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所起的作用。起正面作用的称之为英雄,起反面/消极作用的称之为历史的罪人。难道不对吗。”2 孔明“在整个历史长河中起反面/消极作用”3 由以上1和2推出:孔明是历史罪人。可惜这个论证过程有几处硬伤。首先,什么叫“整个历史长河”,阁下所引用的这个概念十分模糊,它模糊在:到底是谁的历史?是汉民族历史乎,抑或中华民族之历史乎?若先生所言为汉民族历史,那我们暂且搁下不谈,我在下边自会照应这一节。若先生所言为中华民族历史,那么我请问:杨业、狄青、岳飞、种氏兄弟、折可存、韩世忠、文天祥、郑成功等是否也是历史罪人呢?我们先拿岳飞为例。站在今人的角度来看,12世纪中叶的中国是分裂的,共有约五六个割据势力,这其中包括宋和金。当其时,军威最盛、最具征服性也最有进取心的肯定是女真贵族,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金是最有希望逐个征服各割据势力完成一统中华的。那么根据先生的观点,站在今人的角度来看,女真贵族所从事的血腥军事征服是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融合的,因此他们的行为是正面的、积极的,而奋力抵御金军征服的岳飞则是逆势而动、是反面的、消极的,因此岳飞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也许先生会说,拿金宋之争与曹刘之争做对比是完全不恰当的,因为前者的核心是民族矛盾,而后者是政治矛盾。那么我想请问:不是先生您提倡要以“整个历史长河”的角度来评判历史人物的吗?既然历史发展的今天,女真、汉已融为一体,那么岳飞当年抗拒这种民族融合的行为,不就是消极的吗?反正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民族集合了,我管你800多年前有什么民族矛盾呢!我是生活在今天的人,你800多年前的民族仇恨和矛盾与我什么相干呢?要是岳飞放弃抵抗,让女真早点统一中国、汉族早点跟女真融合了,兴许今天的中国会更强大呢!这就是依据先生的那个理论所自然推出的观点。我实在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赞同这一观点。先生还会说:在宋金两国中,宋代表先进的文明和生产力,因此宋将岳飞抵御落后的女真征服当然是积极的。可惜,按照先生的那套理论,这依然无法为岳飞辩解。因为先生是生活在今天的人,先生自然知道,岳飞舍死保卫的那个文明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南宋,最终还是覆灭了,汉民族聚居区原有的高度文明和生产力还是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因此岳飞的抵抗行为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还推后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因此岳飞是个大罪人!这同样是依据先生的那套理论推出的观点。前文说的是,如果先生的“整个历史长河”是指中华民族集合而言的历史。下文说如果先生所指为汉民族的历史。先生对於孔明的批判,应该是基於这样一个前提吧,即,由於孔明所造成的长期割据,致使三方割据势力长期征战,严重破坏了生产力,使得当时汉民族聚居区的总体经济力量下降,所以才会出现西晋的短命和蛮族在汉民族聚居区的长期肆虐和割据。如果先生是基於这样的思考才认定孔明对於汉民族的作用是消极的,那么我想请先生温习一下西晋灭亡的真正原因。西晋并非亡于武力孱弱 -- 曹魏及其后继者西晋王朝曾多次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包括匈奴、鲜卑、羌等)发生战争,总体上是压倒性胜势!蜀汉和东吴也各自取得对羌、南夷、山越等少数民族的胜利。西晋也不是亡于经济不强、国力不足 -- 虽然手头没有足够的资料,但我可以说,后来霸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民族,在其进入中原之前的总体经济实力相加,也赶不上西晋一国的国力。西晋的灭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司马炎“天下升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思想和做法,以及对於迁居汉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的管理失当。西晋的灭国与武力不足和国力不足毫不相干!因此与孔明的割据也没有直接关系!-----------------------------------------------我同意香山居士的观点,我们评判历史人物,不能以今人的眼光、以今人所已知的、而被评价的那位古人当时所无法知道的其后面的历史发展情况,来评判那位古人。民族争斗如此,政治争斗亦如此。我们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学到,古希腊文明的消亡,是源于两次伯罗奔尼萨战争;正是由於这两次希腊世界的血腥内战,才使得希腊各城邦元气大伤,以致屈从于北方崛起的马其顿,乃至最终亡于古罗马之手。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情况与汉末三分的情况完全没有可比性 -- 魏蜀吴三国任意一国的军力和国力,与其周边异族势力相比,都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而古希腊城邦国家却并非如此 -- 严酷的现实要求他们必须团结起来、减少内耗、一致对外,才能确保不被外族所征服。但汉末三分时的汉民族却根本没有处於这么险恶的境地。因此,拿古希腊内战造成其文明消亡这一事实,来套汉末三分时汉民族三方割据的内战,并继而推出是由於孔明坚持割据才造成汉民族后来的衰落(指五胡乱华),继而再证明孔明是“历史罪人”,这种论证方法是站不住脚的。
阅读全文

多谢靖岩兄细评。除了以下两处,别的地方某都与靖岩兄暗合:1 “徐晃若是发飚,是有跟颜良同归于尽的实力的”俺感觉徐晃要想伤着颜良似乎还差了一点。如果说徐晃发飙玩儿命能跟黄忠、庞德、孙策玉石俱焚的话,这个俺举双手赞成,呵呵2 “下次再碰见马超,估计曹洪连30合都挨不过去就得给扎死。”俺的感觉是,曹洪的防守仅比张合稍差一点点。马超战张合虽然是20合将其击败,但其时由於初见杀父死仇曹操,马超显然是红着眼睛舍死玩儿命的状态,因此战力短时间之内异常提升,而张合却完全没有跟对方拼命死磕的理由和动力,因此这一战张合比正常情景(两人都不想拼命或两人都想拼命)下败得快一些。我估计在正常情景下张合会在30合左右选择败走。既然大家都认为张合选择败走的时间与其顽抗到底直至被杀死这之间还能有20合,那么我们可以认定,在正常情景下,马超基本上在50合左右可以杀死张合。我感觉曹洪防守仅比张合稍弱,因此我会判定曹洪在40合时被杀死。当然,这与靖岩兄的30合也没差多少。马超之所以与曹洪战四五十合也没能杀死对方,我以为还是因为马超前期体能和精神上已有了相当的消耗。其时体能倒还在其次,主要是精神上太兴奋了,神经高度兴奋的状态下,有利于短时间内发挥出极高的技击水平,但这种高度兴奋状态以及其连带的高水平发挥不易持久,且极耗精力,所以马超与曹洪单挑时,其状态实际上比正常状态要略差一些。不过即使是这样,估计再有5合曹洪也得玩儿完。书中描写此战打了四五十合,我们姑且认为是45合吧。再加5合,曹洪毙命,因此曹洪总共能支撑50合,然后被杀。而我认为在正常情景下曹洪仅能支撑40合就会被杀,这之间的10个回合,就是因为马超的体能和精神方面的损耗所造成的。----------------------当然,人体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这样将武将的状态和能力机械化地分析和理解不尽合理;但如果以统计学的“期待值”概念来看的话,这种机械的分析方法还是有其合理性的,呵呵。另外,李通没能战到八九合、而是仅战了不数合即阵前陨命了;与马超苦战八九合者是于禁。再多说一句,如果许褚是在马超初见曹操时与之交手的话,二人至少会有一人死翘翘!若让俺打赌,俺绝对压宝在马超身上 -- 我认为此战马超有六成以上的机率能杀死许褚,三成机率二人同归于尽,一成许褚杀死马超。----------------------------对诸兄的答复,我有时间会做一个总结,也算是给大家一个交待。多谢各位捧场!
阅读全文

希望闻兄能够直接面对某这一段文字并做出正面回答:“根据我们的共同点第2条,我们将演义作者视为那些战争场面的现场目击者和忠实记录者;如果我们质疑这一点,那么整套三国演义还有什么不能质疑的呢?我们的讨论还有什么共同基础呢?因此凡是演义中提到的东西我们就认为是发生了的,凡是没有提到的东西我们就认为没有发生,本着这个思想,我们再来重新看一遍原文:“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整段文字只有赵云一个人在动 -- 他冲阵而来,他出枪,他挑了高览,而高览自始至终没有主动做出任何动作(被挑翻身落马不是他主动做出的动作)。由于演义仅记录了赵云的动作而没有记录高览的任何主动动作,因此,我们只能理解为:只有赵云做出了一系列攻击动作,而高览自始至终都没有做出任何动作;高览是在没有做出任何动作的情况下就被挑落马下的!”请闻兄注意,我在这段文字中所坚持的是“高览自始至终都没有做出任何动作”,而没有再搬出我那个“高览始终面向刘备”的推测。前几日曾看到闻兄与另一位朋友相辩,那位朋友认为姜维击败了子龙,闻兄当即就说:要做出甲击败乙的结论,必须书中明确有某某败走之类的叙述;而姜维子龙天水一战并无此叙述,因此就不能认为子龙败于姜维。某当时深引闻兄为知己,因为兄我在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上简直是不谋而合、高度统一!闻兄的这一番话实际上隐含地承认了某上文的一个原则,即:只有书中说过的我们才能认为是发生了的,书中没有说的我们就不能认为它发生了,否则就是在主观推测和想象。既然如此,赵云挑高览这段文字中始终都没有提到高览曾与子龙发生交锋,因此我们只能认为高览是在没有与子龙发生交锋的情况下被挑落马下的。没有交锋即被挑落马下就不能算做是严格单挑。闻兄避开了某上边那一段文字,而使用闻兄自己推导出来的一个规律来为自己进行辩护。然而,闻兄似乎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您的那个规律是基于演义中所描述的许多“事实”推导出来的,在这里,“事实”是物质基础,而闻兄推导出的规律是“形而上”的东西,与“事实”相比是比较脆弱和无力的东西。当您的规律与我们所看到的事实相冲突的时候,您的规律应该让位于事实;如果不这样做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推出另一个什么规律,然后拿着这个规律来打击演义中与此规律相悖的事实。这样恐怕就完全违背了兄我的“严格遵守演义叙述”的原则了吧?(闻兄提醒得对,以后某绝不再使用“高览始终面对刘备”这个推测,而只坚持“高览始终没有做出任何防卫动作”这个观点。)
阅读全文

曹魏、蜀汉按15两/股,单挑20两/股、其余10两/股出售,这样马兄就不必老要费劲跟大家解释“必须买10股或10股的倍数”了。为防止有人操控股市,太师说的是一个办法,还有一个办法就是:1 如果当天该股没有精品,则价格下跌;2 如果当天该股有X篇精品,则价格保持不变;3 如果当天该股有多余X篇精品,则每多一篇价格上扬一个单位(好象是3两吧?)这种思路其实更符合真实股市的实际情况 -- 那个X就好比是一个股市预期,如果你达不到股市预期(the market expectation),股价就会下跌;如果你达到股市预期,股价保持不动(在理论上应该是不动,但在实际股市中其实应该也是上扬。不过我们这里就让它保持不动吧);如果你能beat the market expectation,股价就会上扬。可以对一些热门股(比如单挑什么的)把X定得高一些 -- 比如3篇,对冷门股(比如东吴、群雄)把X定低些,比如1篇。。。 不过这样一来又会给结算带来麻烦,呵呵反正俺们这些主意里有好的有赖的,马兄自己砂里刨金吧,哈哈
阅读全文

贞子对于郭靖有这么一番评价:“为了帮这个对自己有杀父之仇的赵官家拼死拼活跟自己有养育之恩的蒙古人杀来杀去这不是不分是非吗?再说统一才有利于中华民族嘛”某颇不以为然。1 郭靖死守襄阳,看起来直接受益者是南朝皇帝,但同时受益的还有南朝上千万的黎民百姓!更重要的是,如果他能够一直拒守下去,他就能力保汉民族的文化传承不被蒙古蛮族摧残,这一点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救万民于兵祸水火之中的意义,甚至更有过之。你为何认为郭靖是是非不分呢?2 郭靖明知南朝皇帝与自己有私仇,但更深知如果自己弃守襄阳坐视南朝覆灭的话,虽然等于间接报了自己的杀父之仇,但同时也陷万民于兵祸涂炭之中、陷本民族文化文明于毁灭边缘(郭靖当时是绝对不会想到汉文明历此劫难居然没有被完全毁灭) 。正因为郭靖看到了这些,他才会置自己的私仇于不顾,帮助自己的所谓“仇人”死守襄阳。难道这不正表现出郭靖不以私废公、一心为民的高尚品德和牺牲精神吗?你如何说他是是非不分呢?3 蒙古大草原的确养育了郭靖,但郭靖拒守襄阳仅仅是在守卫自己的国土,又没有去远征扰掠蒙古无辜平民,怎么能说他“跟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蒙古人杀来杀去”呢?郭靖何尝主动屠杀过一个蒙古平民?如果蒙古人不打过来郭靖又何尝会与之交战?某实不解贞子姑娘这一番言论的逻辑何在。4 关于蒙古的征服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1) 首先,在南宋末年,压根儿就不存在什么中华民族。那时只有汉族和与之敌对的蒙古族,以及其他已先期为蒙古征服的诸民族。(2) 中华民族一词是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被发明出来的,但它的被发明,是带有很大的政治原因的一种无奈的做法。如果从法理上,从民族学、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的话,“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也就是说,即使在今天的中国,“中华民族”也根本就不存在!关于这方面,我可以转一篇笑兄曾在文学城转贴的文章来供大家参考。(3) 如果贞子姑娘使用“中华民族”这个词的原意是指汉民族的话,那更不妥。众所周知汉族尤其是“南人”在被征服之后的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悲惨的生存状态。(4) 如果贞子姑娘使用“中华民族”这个词的原意是指“在蒙古征服之后生活在原汉族聚居领土上的所有民族之集合”的话,也依然不通!郭靖身为汉民族,他无须为其他民族的兴旺发达负责,他更不可能为一个只有在自己城破人亡后才建立起来的民族集合去负什么责!贞子姑娘的这种观点,无异于指称郭靖为逆历史潮流而动者、是不利于“中华民族”者。那么我请问,如果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真的被日本人彻底征服的话,并且日人在我们的国土上统治超过100年并为我们带来更先进的生产力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说,那些曾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日英雄是不利于未来建立的“日华民族”的呢?请不要使用“历史不能假设”这样的托词来回避这个问题哟(5) 从种种迹象看来,蒙古的征服的确极大地摧残了原汉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两宋时代,我们产生了无数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可终元一朝,我们汉族又产生了什么家?元杂剧?它的艺术成就如何与前朝那些东西相比?汉族不行,那么其他民族呢?更差!本来他们的文化文明就较汉民族落后么!另外,史料显示,南宋的社会中已有明显的资本生产关系的萌芽,诸如行会的建立、行规的健全和施行、工商与金融的相合结合等等。如果没有蒙古的征服,也许南宋可以先于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也未可知呢!当然啦,你可以举出一万个理由来说明,即使南宋维续下去它也不太可能自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但请不要搞混,如果南宋生存下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是个概率高低的问题,但毕竟存在这个概率,而蒙古的征服却将此概率完全消灭掉!何来蒙古的征服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呢?-----------------------------------------------------------------------------------也许众位会说我是小题大作借题发挥了。也许有点吧,不过我看了这番言论,以及其他一些坛友对于郭靖这样的汉民族的民族英雄人物的评价,实在是有些骨梗在喉不吐不快之感。主流观点不是不可以挑战、置疑和否定,但决不应为了挑战置疑否定而去挑战置疑否定,决不应为了有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就要那样去做。在那样做之前,您可否想过您那样做会给别人(尤其是尚无深刻思考能力的孩子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我们否定岳飞等人的爱国主义行为,夺去他们的汉民族民族英雄的称号,我们又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爱国呢?还想说一句: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做得比中国人只多不少!也许还会有朋友说我是想借助批名字而成名,呵呵,那我就承认吧。论才气名望,贞子姑娘远高于在下,为贞子姑娘担上这么个冤枉,倒也值得。最后想说明一下,这篇文字里边似乎充斥了大汉民族的情结,但本人恰恰还不是汉族。不过,我想贞子姑娘与这里的大部份坛友应该都是汉族吧?呵呵
阅读全文

今宵兄认为此战非严格单挑,与马超20合完胜张合那场没有可比性。今宵兄的论点包括:1 张合与张飞此战有双方士兵参与,因此并非始终都是二人单挑;(注1)2 张合战至三五十合时已经不敌了; (注2)3 张合此时(三五十合时)虽已自知不敌想要败退,但却为张飞所纠缠无法逃开;张合在已然不敌、但张飞继续纠缠的情况下,又被迫继续战了60-80合才“死战得脱”的。  (注1 + 注2)现逐条予以回复:1 原文(罗本)是:(张飞)“挺矛跃马,直取张郃。两下牙将各自拒住,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张郃只盼两寨来救,原来被魏延、雷铜二将杀退,就势夺了山路。合与死战百十余合,山上火起,已被张飞后军夺了寨栅。张合败走,张飞赶了一程……”请注意,这里先点出“两下牙将各自拒住”,又强调“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说明参与交锋的就是这两个人,其部下牙将“各自拒住”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任何一方出来助战以破坏二人交锋的公正性。后文继续写道:“合与死战百十余合”,我们做一下句子成份分析:主语是“张合”,因此就排除了张合部下军马的可能性;后边是个省略了宾语的介词短语,省略的是“与”这个介词的宾语。与谁死战呢?从上下文来看,显然就是张飞。因此这场交锋自始至终都是张合与张飞两个人之间的单挑,中间也没有出现过有士兵加入混战的局面,否则书中应有明确描写才是。2 今宵兄言张合战至三五十合时已然自知不敌了,并引用张合“只盼两寨来救”,这个我前文已做过驳论了 -- 三路合兵劫寨是事前的战斗部署,现在另外两路友军迟迟未到,而张合仅凭自己一路军马无法取胜张飞所部,他当然会盼另外两路来接应啦。因此他的“只盼两寨来救”并不能导出此时张合已然不敌张飞了。3,如果张合此时想败逃的话,张飞基本上是无法纠缠他的,这取决于回合战的特点。今宵兄来本坛之前,曾有多位同好认真探讨过回合战的问题。大家公认的看法是,各类演义中的所谓马上回合战,是指二将相距一定距离进行对冲、接近时以军器交锋、二马错蹬后继续跑开一段,勒马回来再来一次对冲,这样才算完成一个回合。当然,有时也存在两将并马边驰边战的“缠斗”局面,但缠斗一段时间后必然还要分开,因为只有分开才标志着这个回合的结束。因此,如果张合斗至三五十合时真的自知不敌想要败逃的话,他完全可以在下一个回合结束,两人各自驰离一段距离(至少该有10米吧,准备下一个回合对冲)的时候,不勒马回头,也无需停下来再重新起动、加速,而是直接拍马加速败下阵去;而由于此时的张飞还要先勒马回头,再起动、加速,如此一来,张合至少可以取得25米的距离优势,在一般情况下这25米的距离当可确保张合成功逃脱!从三五十合到最后的百十合,中间两人曾分开达60-80次,如果张合真的想要败逃的话,为什么有这么多次逃跑的机会他都没有跑呢?可见,张合根本就没有想跑。我这么说,不仅仅是基于我的分析,同时还基于原文:“合与死战百十余合,山上火起,已被张飞后军夺了寨栅。张合败走” 原文中,是张合见到山上火起、自己的寨栅为张飞后军所夺后才败走的,隐含着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张合的败走,是缘于自己的营寨为对方所夺。另外,如果真的如今宵兄所言,张合在战至三五十合时已然不敌,但却依然有能力继续力战60-80合的话,那么徐晃战颜良、张合战马超20合就败回显然是未尽全力提前败回了?那两场都是当着曹操本人与曹营众将的面打的,君主对你是否还会继续赏识、同僚间的竞争压力和维持尊严的压力等等,都会迫使徐晃、张合不到非败不可的时候绝不提前败回!曹操在武艺格斗方面亦非外行,如果你明明能战100合却草草敷衍20合就速速败回,你还能指望他继续赏识重用你?另外,徐晃、张合肯定会意识到自己的提前败回会给本阵营中其他武将带领怎样的心理冲击 -- 徐晃20合败回时,曹营诸将栗然!做为有着高度职业责任感的名将,徐晃、张合也必不会提前败归本阵。---------------------------总结一下:1 张合与张飞此战,书中没有任何描写支持“双方有士兵参与”的说法,因此这一战始终都是二人单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张合-张飞之战与张合-马超之战没有差别。2 张合战至三五十合时并没有不敌张飞;他之所以盼两路友军是因为按照战前部署那两路早该来了。3 如果张合想败逃的话,张飞是无法阻拦纠缠住他的 -- 这是由回合战两将必会有分开一段距离这个性质所决定的。根据上边三个小结论,我们得到这样一个大结论:张张之战与马张之战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根据马超20合完胜张合,而张飞百十合却还拿不下张合,我们可以认定马超的攻击力比张飞强。*********************************************注1:(今宵兄原文)2、双方主将可进行单打独斗,但不能保证也不约束其他兵将参加战斗。3、一方自知不敌想要败退,另一方可以(并肯定会)追赶、纠缠乃至围而歼之。注2:(今宵兄原文)这并不能表明他们(指张合)不能支持一百合。而张合之战张飞,则是劫寨(也不是严格单挑),两人战到三五十合时,张合已不敌了(有书中云:张合只盼两寨来救为证),但此时他想败回张飞也不会放他走,最后他是死战得脱。所以严格来说,张合对马超和张合对张飞此两战可比性不强。 另:罗本原文摘抄自“河北玉麒鳞999”兄的文章。
阅读全文

除了对张合的单挑可以让我们看出马张二人的武力差距之外,我认为马超在武力方面的全能表现也优于张飞。我所提供的证据如下:1 马超不仅能闪避正面的暗器暗箭,还能听风辨音轻松避开背后射来的暗箭;而张飞仅能避开正面的暗器;2 马超曾有两场以一敌众取得完胜的辉煌战绩:一场以一敌五斩二逃三,另一场以一敌八斩七重创杨阜!而张飞却没有类似战例;3 马超步战及剑术均极卓绝:那场以一敌五的战绩就是马超使用佩剑步战取得的;而张飞既无步战战例亦无表现其卓绝剑术的战例。今宵兄对此则发表了如下评论:“大错!你说的都和张飞没关系...即没有可比性,如果照你这么比,那张飞一嗓子就胜小马多矣。”某以为今宵兄的这番评论又出现了两个问题:1 张飞那一嗓子的确无人可比,可那是战例么?咱们比的是武力,可不是嗓门儿呀,呵呵。黔驴技穷那个故事是怎么说的来着?好象开始也是那头驴闹了一嗓子,把个老虎吓得绕世界乱跑,可后来怎么着啦?呵呵兄别误会,各位“飞迷”也千万别恼,俺绝没有把咱张三爷比做那个大嗓门儿东东的意思。要有那个意思天打五雷轰。俺那么说的意思无非是想说明,嗓门儿大和有气势能一时镇唬住人,这些素质跟你实实在在的武力完全是两码事儿!前者不能代替后者!您就是嗓门儿再大,武力该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2 我们比较两员武将的武力,如果二人单挑武力难分上下,当然就要比较其他武力方面,谁的武力表现最全面谁为优胜。这个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吧?马超在武力的全能方面明显优于张飞,因此马超的总体武力当在张飞之上。也许今宵兄会说:你怎知张飞就不能躲开背射暗箭?你怎知张飞就不能以一敌众?你怎知张飞就不精于剑术和步战?也许张飞比马超玩儿得更好呢!呵呵,我相信今宵兄绝不会这么问的;如果真这么问,那我今后可就真要躲着今宵兄啦,哈哈。道理很简单,我们只能以书中出现的战例进行武力比较,任何人臆想的、虚拟的战例都不能做数。否则喜欢赵云的可以说:哼哼,吕布算个球哇,赵云其实可以力敌关张二人150合不败呢!那位喜欢许褚也可以说:嘿,那天要不是虎痴拉肚子身体发虚,小马早就让他给宰啦!那可就全乱了套啦,哈哈!我们还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揣摩一下罗贯中本人对于马张二人的武力定位。整本儿<<三国演义>>都是老罗写的,而且95%以上的单挑都是他老人家杜撰出来的,因此老罗在赋予哪一员武将怎样的武力这个方面,是具有绝对的自由度的。他完全可以也给张飞加上几场以一敌众啊、听风辨音避开背射呀、斗剑步战呀等等。可老罗楞是没有这么做!可他却偏偏赋予了马超这么全能的武力表现!另外,马超整本书中的战例仅有12个,却表现出如此全面的武力,而张飞的所有战例超过30个,老罗有着那么多的机会可以表现张三爷的多种武力却偏偏没有那么做,难道我们还非要认定张飞武力比马超更全面吗?-----------------------------------------其实,在我们对马超、张飞的所有战例进行过分析比较之后,我们就会有这么一个发现:罗贯中对于马张二人的武力定位是相当清晰的,而且是相当consistent(前后一致?)的,因为无论是二人之间的单挑、还是二人对张合的单挑、还是二人武力的全能表现,所有这三个方面无一例外都指向“马超强于张飞”这个结论,只是这三方面指向的清晰度不同罢了:马张一战的指向性最微弱,马张对张合之单挑则相当明显,而二人在全能表现方面的差距则进一步确认了“马强于张”这一结论。
阅读全文

文丑此战与对关公一战,其实细节上有两处不同:(1) 对赵云大战了五六十合亦未胆怯,与关公仅战三合即胆怯;(2) 文丑败逃后赵云未追,而关公却追了;而且即使赵云追了也斩不了文丑,关公追却将文丑斩了对于第一点,我的看法是,赵云、关公、文丑这三个人之间,无论谁跟谁打,只要是我说的那种严格单挑,五六十合甚至百余合,都不会分出高低上下来,因此赵云与文丑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负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文丑与关公仅战三合就胆怯。他为什么会胆怯呢?我有我的解释,算是一家之言吧,如果哪位能指出明显不合理之处,我就不再使用这个解释。文丑胆怯原因有二:1 心理预期与实际情况的反差问题文丑虽听颜良败兵回报颜良为一赤面长髯大汉所斩,但其必也听到了一些细节描述 -- 颜良是在无备的情况下被斩的。因此文丑会认为曹营中确有极其勇敢的武将,但此将未必武艺就有多高。文丑射翻张辽并与徐晃接战后 -- 毛本是数合,而原本是30合 -- 文丑应该知道对方虽不如自己但亦绝非泛泛之辈。此时文丑或许做出了这么一个判断:这个使斧子的家伙可能是曹营中武艺最高的。这也能解释文丑为何非要死追着徐晃不放 -- 他跟曹操的心思一样:我要是能斩了你最牛掰的上将,整个战局就能转为对我有利!于是他就死追徐晃,可正在这时关公出现了,而且文丑与其甫一交手即感觉到对方武艺绝对不在自己之下。前边说了,文丑有个心理预期,那就是:曹营中武艺最强者,也就是徐晃这样的,文丑没有想到还有比徐晃更厉害的,可现在却真的出来一位更厉害的,因此文丑自然会十分惊惧。其实文丑此时的感受与老年赵云甫遇姜维时的感受是一样的,当时子龙也是大惊失色:“不意此中会有这等人物!”2 颜良之死给文丑的心理压力问题关公一出现,文丑除了惊惧于其武力之外,对其相貌肯定也狠狠吃了一惊:奥,这就是突阵斩了颜良之人吧?前文说了,文丑从败兵口中听到一些颜良被杀时的细节,本来是认定颜良被杀是出于不备而非武力不济的,但文丑本人毕竟没有亲眼看到过那个场景,而是道听途说的,因此这种看法很容易动摇。此时文丑既已认出关公即杀颜良之人,又感觉到关公武艺极高,因此原来的那个看法马上就动摇了,文丑突然会有这么个念头:不好,那些小兵可能没看清楚,也许老颜根本就不是在无备时被杀的,也许他是在严格单挑中由于武力不如对方而丧的命。文丑一这么想,您说他能不害怕吗?某前文着重分析了促使文丑败逃的战场因素,这里又试着分析了关公的武艺和颜良之死对文丑心理上造成的压力。总体来说,文丑军全局的败势,以及文丑在局部战场上的势孤力单,令文丑必然选择败逃;而文丑心理预期与关公武艺的巨大反差,以及颜良之死带给文丑的心理压力,使得文丑会“胆怯”。对于第二点,赵云未追是因为赵云未必知道对方是个什么身份有多么重要,关公死追文丑是因为他明白杀掉文丑对于全局的重要意义(这个前文曾与杨兄有过争论,想是杨兄已经同意某的意见了)。赵云追了也未必能杀的了文丑,因为赵云的坐骑不是赤兔;即便赵云骑着赤兔能追上文丑,文丑也未必就能叫赵云给杀了 -- 因为文丑面对赵云没有颜良之死带给他的巨大恐惧感。其实,对于文丑为何没有意识到关公已经追近,我个人的猜测是:文丑已经给吓傻了,只顾往前逃命而忘记起码的防守意识了。文丑为何给吓傻了呢?还是上边分析的那两个原因,而且后一个原因(颜良之死)更重要。华雄武力指数为:攻击197,防守163张合武力指数为:攻击186,防守172
阅读全文

这里将排出前三国十大武力搭档,依据是:凡在书中一起出现的、曾并肩作战过的、武力比较接近的两员武将,皆被视为武力搭档。以下按俩人整体武力由强至弱排列。第一:关羽 + 张飞关张出世后,先是阵斩黄巾贼将,后又并肩与温侯大战30合。两大超一流的武力搭档,堪为榜首!第二:典韦 + 许褚三国大力士前两名,二人曾先上演一场马拉松式的单挑鏖战,后做为曹操左右贴身护卫,亦曾双战吕布。也是两大超一流的武力搭档,但战绩较榜首为逊,是以屈居此席。第三:黄忠 + 严颜计夺天荡,逼走张合,二位老将宝刀不老,智勇双全。超一流末与二流强的武力搭档,也是三国十大武力搭档中年龄之和最大者。长者为尊,是以某将其排在第三位。第四:张辽 + 臧霸张辽日后有合肥力抗孙吴之功,更有威振逍遥津之辉煌;而臧霸降曹后却再无突出战绩(仅以演义为据)。但在早年二人皆属吕布之时,亦曾为吕布左右臂膀,叱吒一时。曾与吕虔、曹洪捉对斯杀(斯无字),均占得上风。两员一流武将的搭档,以武力计当不逊于黄忠严颜,但由于二人并肩战斗时未有突出战绩,更兼年齿辈分较低,因此屈居黄严之后。第五:张合 + 高览张合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武将,无论是统御指挥能力还是个人武力,因此虽有前边两度败于赵云、马超,后来却能力战张飞过百合,至后三国更是屈指可数的一代名将,即使智计过人如诸葛者,亦深忌之。高览降曹后,却在刚有斩获之后,即遭赵云毒手,死于非命,无缘大功。不过,张、高二人早年即已成名于燕赵,与颜良、文丑并称“河北四大金刚”,位列颜文之后。二人亦曾并肩作战,分别与张辽、许褚单挑,其中张合与张辽大战四五十合,高览与许褚交锋时间不长,均为不分胜负。张辽为一流武将,高览似乎亦可入选一流,但惜其阵亡过早,单挑胜绩只有一例;又因为张合名望、军功、尤其是前三国的武力表现均略逊于张辽,因此这一对武力搭档只能排在张辽臧霸之后。第六:程普 + 黄盖孙坚四大亲将之前二位,早年亦多曾并肩斩将杀敌。论武力皆可入选一流,整体武力似不逊于张合高览,但二人皆未有于超一流武将单挑之战绩,武力究竟能有多强,令人有几分怀疑,因此位列张合高览之后。第七:韩当 + 周泰韩当在孙坚四大亲将之中位列第三,武力当稍逊于程黄二人,论战绩,入选一流比较勉强,但却可稳居二流强。周泰彝陵之战时能20合阵斩曾射杀甘宁的蛮王沙摩柯,更有两番单骑陷阵、舍死救主之战例,武力应在程黄二人之上。但韩当周泰武力之和却未必强过程黄二人之和,且名位、年齿皆逊于程黄,因此位列其后。赤壁之后,韩当周泰尝与曹洪曹仁分别单挑,又曾并肩合战许褚达30合;彝陵之战中,韩周亦曾并肩力抗汉军。第八:曹仁 + 曹洪曹洪论战绩当可稳居一流末,而曹仁却无单挑胜绩,因此只能排在二流强。赤壁之后曹仁、曹洪曾分别与吴将周泰、韩当单挑,后皆诈败而回。论总体武力,二人确实略逊于韩周二将,因此排名第八。第九:丁奉 + 徐盛二人在后三国虽并为东吴名将,但在前三国中却几无单挑战绩,武力只能排在二流。二人早年多被委以杀手之类的次要军务,如被周瑜遣去追杀诸葛、刘备/孙夫人等。第十:乐进 + 李典二人曾多次并肩大战东吴军马,尤其是在赤壁之战刚刚结束后,孙权领兵往攻合肥,李典刚一提醒乐进“对面金盔者,孙权也”,乐进即匹马单刀杀入东吴军阵中,“手起刀落。宋谦、贾华急将画戟遮架。刀到处,两枝戟齐断”,令孙权及东吴军为之胆寒;值宋谦从后追杀乐进时,李典又张弓搭箭,一箭射翻宋谦,迫使已与张辽酣战达七八十合的太史慈不得不弃战归阵,并直接导致东吴军马大败。此战堪称乐进李典之经典配合。二人虽单个儿武力难与前边诸多武将相匹,且二人武力之和亦逊于丁奉徐盛之和,但二人默契合作所发挥的战阵功效,却不惶多让。除此十对武力搭档之外,颜良、文丑亦一时之豪杰,惜二人未尝有并肩作战之战例。宋谦、贾华虽亦为武力搭档,但武力较那二十人明显为逊,给人样子货的感觉。至于周仓关平、冷苞邓馈等,皆无突出战绩;庞德马岱,未能全始全终,是以皆不入选。
阅读全文

我的文字里写得很清楚,那个“不超过15合”是我个人的推测,而且我也给出了我推测的全过程:吕布夏侯刚一交手,董卓方左右两军相继杀至,曹操遣将分别迎敌,就这么会儿功夫,夏侯就败回来了,您说他能撑了多少回合呢?前者我给过客兄解释一个回合大约相当于81-90秒。即使我们按低线走,用81秒来计算,15合大致等于20分钟。你认为就上边那么一会儿功夫,可能超过20分钟么?我觉得你使用“兄弟几个里最弱的曹洪都能跟马超战50合”作为依据,导出“夏侯怎么可能撑不到15合”这个结论,不太能服人。首先,马超不是吕布;吕布在其全盛时期的攻击力也许只有关羽可以相匹,马超应该没有那么强大的攻击力。其次,马超战曹洪时体能已有明显耗损,因此没能更快拿下曹洪。第三,曹洪与马超一战是在拚命,而夏侯与吕布那一战却无须死拚。总之,所有这三方面,都同时支持“夏侯对吕布15合之内败阵”和“马超45合尚无法彻底摆平曹洪”这两个场景;两者没有什么矛盾的,因此你用后一个场景来质疑前一个场景就显得没有什么杀伤力。如果你拿曹洪马超之战来质疑夏侯吕布之战的话,我也可以举出一个战例来--马超张合之战。相信多数人都会认为夏侯敦与张合的武力是相当的吧?而马超攻击力又不如吕布,那么既然马超可以20合胜张合,吕布为何不可以15合之内胜夏侯呢?还有,通常情况下,如果两将武力能有一拚时,作者多会用“大战”这样的词语,如张飞之战徐晃。而大战者,一般没有低于20合的。因此,感觉上,如果作者想表明此二人武力相近可有一拚时,要么给出具体回合数(如黄忠与张合战20合),要么会含糊地说二人大战一场(如张飞战徐晃)。而吕布战夏侯既没有回合数也没有用“大战”,那么基本上我就认定这一战肯定没有达到20合。再结合两人单挑过程中曹将与对方两路军马似乎都交手时间不长这一情况,我觉得判定这一单挑不超过15合还是有相当的合理性的。至于你所举的其他单挑战例,我个人的感觉是,如果没有给出时间或者回合数的,也没有使用“大战”、“鏖战”、“力战”的,基本上我都会认定没有超过20合。
阅读全文

本文点评的是关-徐之间的单挑,依据自然是毛本<<三国演义>>。由于在这场单挑中关羽右臂少力,其武力无法得到正常发挥,因此这一战例在本人的系列武力点评中未予收录,只得另文做评。这场单挑是在两位昔日故旧之间进行的,每读至此,心中总有一种复杂的感受。人性中的美好(如友情、爱情)与战争的残酷,这两者之间的激烈冲突,从来都是西方战争题材的小说和戏剧中特别关注的方面。比如著名的前苏联电影<<第四十一个>>中就叙述了一个苏联女红军在卫国战争中与其抓获的一位德国军官之间真挚而伤情的爱情故事。在影片的结尾,当这一对年轻的恋人在一个荒岛上困居数月后突然发现一支德国船只驶向他们时,大喜过望的德国军官忘乎所以地冲向来船,而此时的苏联女红军的“战士”心理角色重新升起,并完全盖住了“恋人”的角色,她毅然开枪击毙了自己深深眷恋着的情人!然而,就在这时,她再一次回归到“恋人”的角色,疯了似的冲过去,哭着抱起爱人那逐渐僵硬的身体......写到这儿突然感觉味道不太对,呵呵。废话少说,言归正传!我上文的意思其实是,这类人性与战争的矛盾冲突,在西方的文艺作品中并不鲜见,而且都有相当的深度,但在我们的古典小说中却少有涉及;即使偶有涉及,也仅仅停留在较为肤浅的思想层面上。三国演义中的这场单挑安排倒还稍稍有那么点儿耐人寻味。徐晃见到关公后,先是叙旧 -- 晃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随即突然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徐晃何其前后判若两人呢?徐晃此番来战关公,其身带双重身份:私者,与云长乃旧契;公者,与关羽为劲敌。徐晃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双重身份,同时他更清楚哪一重身份更为重要。先与云长叙旧,乃是对自己与云长昔日私交做个交待;紧接着马上厉声宣战,目的是提醒自己,也提醒自己亲随中的知情人:绝不可因私废公!其实,徐晃这个厉声大叫,更是在向云长发出一个信号:丢掉你的幻想吧,你我恩义已断,还是象真正的勇士一般大战一场吧,而且我绝不会对你手下留情,你对我也不必客气!好一个“徐公明”:不因私废公,这是个“公”字;不利用云长心存幻想实施偷袭,而是光明正大地宣战,这是个“明”字。其实这里还突出了徐晃的一个“勇”字。徐晃曾亲历关公刺颜良诛文丑之神威壮举,自然清楚以关公当年之勇武,自己是多有不及的。虽事隔十九年,然以常理推之,关公武艺依然该在自己之上。徐晃却并不知关公右臂因旧伤未愈而无法全力施为,因此,这时的徐晃是在明明知道己非其敌的情况下绝然出战的,其勇气和牺牲精神,令人不禁为之击掌。徐晃那个“回顾众将,厉声大叫”,又何尝不是在告诉自己的部下:“如果我非此人之敌,甚至如果我阵前殒命,望诸公为了国家利益,奋力死战!”实际上,徐晃是整套三国中与比自己强大的对手交锋次数最多的战将,从许褚、颜良、文丑、张飞,直至现在的关羽,这些对手无论在声望名气,还是战前公认的武力方面,都在徐晃之上,但徐晃每次都义无反顾地奋勇迎敌!壮哉,公明!在接下来的刀斧搏击中,徐晃渐渐发现,对方已非昔日那位武功盖世、勇力绝伦的天神了;面对英雄迟暮的关羽,自己堪与一战。我猜测此战的前半程,两人皆互不相让,全力施为;云长在刀法武艺上占据上风,而尚在壮年的徐晃则以膂力勉力撑持。待战至后半程,徐晃在力量和耐力方面的优势终于助其渐渐抢得上风。待关平看出这场单挑渐成一边倒的不利局面时,他只得火急鸣金了。而此时的徐晃显然对关公旧谊未尽,因此并未趁机缠斗,而是放关公从容地拨马回寨了。我猜想,此时的徐晃望着关公迟暮的背影,内心一定是百感交集的。徐晃对关公不可能全无往日情谊,但是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作为一位军中主将,他必须首先对自己军人和主将的身份负责。因此在随后与曹仁合兵一处之后,徐晃又毅然决然地对关羽的营寨发动猛攻!我们不能责怪徐晃无情。真正无情的是战争。即使来迎击云长的不是徐晃而是与云长最为交厚的张辽,结局也是一样。甚至如果将关羽和徐晃的位置对调一下,相信关羽也会做出完全相同的选择。忽然想起美国电影<<北非谍影>>(Casablanca)中男主人公的一句台词: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几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又算得了什么?中国也有句类似的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唯一令我可发一叹的是,云长福薄,未能为徐晃、曹仁这等名将所擒斩,却于困顿之中失手于东吴一干肖小鼠辈!不知徐晃、张辽得知关公遇难的消息,内心是何滋味。
阅读全文

首先,关公刺颜良诛文丑两战,皆非正战单挑,能阵斩二人,实机缘巧合而已。我认为不应给关公加分,而只应给颜/文二人减分,也就是说,首先是他们自己出了致命的问题(这是要给他们减分的原因),老关抓机会能力全三国第一,所以就斩了二人。因此,在我的那个系列武力点评中,我不会因此二役为老关的单挑战力(也称“核心战力”)加分,但我会为其“外围战力”中的“机会把握”这一项加分。同时我也会为颜良/文丑二人的单挑战力(=核心战力)上减分。还有一点要特别澄清:在这个场景中,徐晃没有败给文丑,文丑也没有败给关羽!二人的败退都跟单挑没关系。这个原来解释过多少次,俺就不在废话了,呵呵。若关公与许褚单挑,如果是在关公气势如虹的顶峰时期,估计许褚未准能坚持得了100合;如果虎痴继续生努的话,关公斩他的概率要明显高于他斩关公的概率。但可惜关公那个顶峰期比较短,到了战长沙时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因此,如果是在关公不那么牛的时候跟许褚打,200合之内分不出输赢,但到了200合开外,老关就会处于下风了 -- 老关似乎不擅久战。不过,老关毕竟还有最后一手 -- 拖刀计。如果万不得已使将出来,许褚被斩或被伤的概率依然较高。不过,以老关58-59岁时那个状态,再要跟许褚打,估计连200合都未准能拼得下来就要求助于拖刀计了,而且以他当时那个状态,那个拖刀计还好不好使也是个问题了。总体来说,我觉得老关比虎痴微强。不过,还是那句话,这种“强”仅仅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即,如果有办法让两人死拼10000场的话,且这一万场要涵盖两人的所有状态(老关状态巨牛的和巨RUI(2)的,虎痴好象一直比较平稳),则老关赢的场次要多一些。如果让他们俩就打一场,而且是照死里磕,不磕死一个不完,要那么着,谁把谁砍了都很正常。这是说他们俩之间的单挑。既然他俩之间的单挑谁的优势也不明显,那就要看对参照物的单挑了。这方面关公明显占优 -- 华雄/官亥这个级别的猛将,许褚从来就没有斩过,也没有胜过。许褚最牛的战绩 -- 除了对典韦/马超的两场马拉松之外 -- 就是曾以一敌二击败杨昂/杨任了,那个杨昂还可以,应该是于禁那个水平的;还有一场就是曾力敌周泰/韩当二将达30合,未落下风并全身而退。因此,要从这个角度来比的话,则关羽强于许褚。麻雀,俺知道你数学不如你文史那么牛掰,所以就故意搞出那个“统计学意义”来欺负欺负你。嘿嘿。
阅读全文

其他几对都差点儿。恕在下出语过直了。古利特-张飞这一对,前者虽激情勃发,但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其强烈的理性光芒。老古脚下的足球是激情与理性的完美结合。张飞虽然后来学会用计,但始终是一个极其感性的人。而且张飞性格暴躁的特点古利特也没有。斯托伊科夫–甘宁这一对,如果从演义的角度来看,也是不合适的。演义中的甘宁有非常理性、理智和冷静的一面,比如周瑜、黄盖在上演苦肉计时,他开始因不知情而为老黄求情,被周瑜责骂,回帐后与阚泽的那番对话,就能看出他此时已看出几分端倪来,但却能不动声色,其理智冷静可见一斑。甘宁还是位不争功、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高度纪律性的将领。同时,甘宁的胸襟也很宽广,这从他能在危机时刻救下凌统就可以看出来。而斯托伊科夫呢?恃才傲世,惟我独尊,感性有余,理性严重不足!而且心胸狭窄,多次与保国足协和自己的教练闹矛盾;纪律性也极差 -- 他在自己的国家开车从来都没有红绿灯那一说,警察也拿他没办法。这种人,他就是球踢得再牛掰,我要是教练,也绝对不要他!张飞够狂了吧?他起码还服刘备、关羽等人,而这个姓斯的却是完全的目中无人、孤傲骄横。里杰卡尔德–姜维这一对,还是那个感性/理性的问题。前者过于感性,对于自己的行为缺乏控制力。除了90年世界杯那一幕,在俱乐部联赛上也曾有过过激举动,虽然他还远远不象埃德蒙多那种野兽那么臭名昭著。而姜维却是充满理性和冷静的。另外,我觉得姜维这个人物最大的特点是他的悲情色彩 -- 以一人之力欲挽大厦于将倾;还有他为了诸葛丞相的遗志而奋战一生;还有他忍辱负重的诈降。要在世界杯赛场上找到这样一位人物,实在是太难了。要我看,前乌拉圭队“悲情王子”佛朗西斯科李,在“欲以一人之力挽大厦于将倾”这一点上倒与伯约有相似之处;而前苏联队著名门神雅辛,虽有大功却遭到国内人民、党内的严厉批判和惩罚,却毫无怨言,依然为祖国和民族奋力拼搏。在忍辱负重这一点上,雅辛当可与姜维相匹。胡说两句。望兄多多指教。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