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将介绍一种全新的战力观察视角和分析手段 -- “攻击战力”和“防守战力”的分离。目前各类三国游戏对于武将战力的量化都是一维的,即:只有一个武力指数。窃以为这未免过于简单了,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战力的复杂表现。实际上,<<三国演义>>中有一些重要单挑的结果,用这套一维的武力指数来观察的话,就会觉得很不合逻辑;比如关公速胜华雄。本篇的主旨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以温酒斩华雄这一战例来说明一维武力指数的缺陷。董卓麾下猛将华雄,曾轻松阵斩四将,其中包括袁绍之上将潘凤,以及几与程普/黄盖/韩当齐名的祖茂。后来的曹营名将如张辽,张合,夏侯敦等人,几曾有过如此战绩?然骁勇如华雄者,单挑关羽却不过数合即阵前授首,何也?网上三国同好对此战亦多有评述,很多朋友都将此战结果视为一场“意外”。他们具体的解释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1)关羽偷袭;(2)关羽武功恰巧克制华雄。某认为以上两种解释都不太有说服力,并且认为此战结果并非“意外”。首先,关羽偷袭之说,与原文描写有明显相悖之处。原文有“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这样的描写。在“鼓声大振,喊声大举”的情况下,就算华雄此前已经睡着了,此时也该给吵醒了吧?也该凝神备战了吧?因此从逻辑从常理上讲根本就不存在颜良/夏侯渊精力不集中那种情况。也就是说,华雄是在有着充分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与关羽接战的。而且从原文来看,鼓声和喊声都是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华雄是在一场堂堂正战之中被斩于马下的,完全不存在关羽偷袭的情况!至于武功相克之论,虽不无道理,但某却以为其流于任意随性,是以不足为凭。试想,如果我们接受此论,那么对于吕布张飞首战,颜良完胜徐晃之战,是否皆可以“吕布/颜良武艺恰好克制张飞/徐晃故而占优或取胜”为借口,来否定前二人武艺高于后二人呀?甚至对于演义中的大多数单挑我们都可以一言以蔽之 -- 不是获胜一方武艺高强落败一方武艺低微,而是胜方武艺恰巧克制败方。嘿嘿,如此一来可就热闹啦,大伙儿也就不必比较谁比谁武艺高啦,全改成讨论谁恰好克制谁啦,呵呵。某以为,“武功相克”或“打法相克”的分析方法,必须要有“连环套”的情况发生才能有说服力,-- 比如90年代中,韩,沙特男足之间的多场较量结果,用“打法相克”的理论来解释就很合理。如果<<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的连环套战例,比如华雄曾战胜吕布,而我们又公认吕布武艺明显比关羽高,可关羽却偏能速胜华雄,如果能有这样的战例的话,那我绝对同意“打法相克”之说。可现在咱没有呀!因此,“武功相克”之说没有说服力。推翻了这两种流行的解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关羽能斩华雄并非“意外”或“偶然”,其中有着很大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华雄阵前授首且败亡得如此迅速,确实是其技不如人。分析至此,我们就碰到了一个问题:到底华雄跟关公在武艺上的差距大不大?以华雄丝毫不逊于张辽、徐晃、夏侯的战绩,如果硬要说他的武艺与关羽差距悬殊,恐怕绝难服众。事实上,某前日在本坛征询各位三国高手“华雄与张辽单挑,结果如何?”时,没有一位朋友认为张辽武艺比华雄高。而大家又公认张辽与关羽虽有差距,但却相当接近。既然关羽武艺并不远胜张辽,他又怎么可能远胜华雄呢?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华雄与关羽武艺差距并不悬殊,或者可以说比较接近。既然两人武艺比较接近,关羽又如何能数合之内就速斩华雄呢?现在流行的各类游戏所设定的一维武力数值,对于这个问题就很难作出圆满的解释。多数游戏将关羽的武力设定为98左右,而将华雄的武力设定为90左右,却又将纪灵的武力设定在70-80。结合关羽速胜华雄却30合拿不下一个纪灵的情节,我们不难看出现行的一维武力数值设定的不合逻辑来。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人才推出二维战力数值,即:将武将的战力分成“攻击战力”和“防守战力”两个部份。而且,攻击战力与防守战力这两个方面是分立的,互相没有关联的,即:一员武将的攻击能力强,并不代表他的防守能力就一定也强;反之亦然,防守强攻击也未必就强。这一点其实是二维战力与传统一维战力的核心差异!用二维战力的思维方式来观察温酒斩华雄之战,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华雄攻击战力极强,甚至达到超一流水准(应不低于庞德和黄忠),但其防守战力却偏弱,大致在二流水平上,甚至可能低于于禁、纪灵之辈。华雄凭借其超强攻击力,可以连斩上将,但面对具有同样超强攻击力的关羽时,其低下的防守能力令其不堪一击、迅速败亡!相信大家还有许多疑问,某将在下一篇中予以解释。
阅读全文

太师的方案的确很有创意,俺对太师为论坛的付出和心血也十分敬重。不过。。。俺比较同意马军卫队长兄的看法 -- 君子不夺人之美。现实生活里斗来斗去的,已经很累了,来这儿就是为放松一下的。要是为了一个三国方面的问题就事论事地辩论一下,某倒是来者不拒,因为这个用不着非要闹出个谁对谁错,谁输谁赢,反正谁说的更有道理自有公论。要是为了官职/地盘/银子打笔仗,那就必须判定谁输谁赢,那样输的一方肯定不开心。看看隔壁三国演义论坛的情况,也许我们能得到些启示 -- 论坛兴旺成功的秘诀,不在于某几个笔杆子或能言善辩之士,而在于不断吸收新人加入,还在于要赢得那些不那么能写的,不那么能辩的朋友们的热情参与。如果我们实施这套制度的话,势必会造成:1 不太能写的朋友看到那些能写的升官发财,论坛里什么好事都跟自己无关,“反正我也写不过你们争不过你们”。于是这些朋友就不再那么积极参与了 -- 论坛开始失血;2 新来的朋友看到这里的老网友已经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想竞争一下吧,自己跟人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嗨,算了吧”。我倒不是说他们就会去别的地方,而是说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就没那么强烈了 -- 毕竟我们的同胞里喜欢出头喜欢刺激喜欢强力竞争者还是少数。所以论坛开始失去补充新鲜血液的机会;3 少部份新来的朋友喜欢强力竞争,他们势必就会向老网友们所占据的地盘和官职发起挑战,到了那个时候可能论坛里天天会有单挑和论战,猛一眼看上去确实挺热闹,可实际效果呢?老网友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且视新网友为敌,少了现在的欢迎,接纳,和宽容;新网友也将老网友视做自己进身成名的拦路虎;总之,双方之间现有的团结和谐气氛很容易被破坏,新网友较难融入老网友之中。同样地,老网友之间也会为了一城一地而开始相互攻揎,论坛会经常出现不和谐声音。这样论坛开始败血。一个坛子如果缺血,又失去了补充新鲜血液的机会,再加上败血,嘿嘿。。。我觉得,一个好论坛的秘诀其实是:(1) 有个好秩序(要有负责的斑竹和好的管理机制)(2) 有个好气氛(团结+活泼)(3) 有高质量的文章这三点中,前两点,在四位斑竹的高度负责和高效管理下,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了;如果需要努力的话,就是要想办法看看该怎么样刺激大家多写高质量的文章。至于想进一步搞活坛子里的气氛,增加趣味性,当然可以,但前提必须是要确保那三方面都不受到影响。如果热闹活泼提高上去了,可团结和谐掉下来了,那个好气氛也就保不住了,而且还会影响到文章的质量 -- 如果大家都忙于挑战应战,谁还有时间去啃三国志,三国演义,闷声不响地写高质量的文章呢?-------------------------------------------------我个人的建议是:1 每个月推选出20佳精品(这个是欧阳兄的建议,我很赞同)2 每个月推选出5虎上将 -- 也是以文章质量来评定3 每个月再推选出3位最忠诚的义士 -- 给那些虽然没写出高质量文章,但却积极参与,热心灌水出点子的网友然后对这些入选的网友实施奖励 -- 封官啦,金钱啦,美女啦啥的这样既鼓励了能写的朋友们精雕细刻尽可能出高质量的文章,又没有忽略那些没有写出高质量文章的朋友。太师现有的那个欢迎新网友和每月评选最佳网友的办法非常好,当继续使用。想再对新人问题多说两句。其实任何论坛都有这样一个规律:多数网友们都是在刚来坛子的前几个月特别积极热情,也特别高产,然后就会出现分化,一部分人会越写越少甚至消声匿迹,另一部分人会维持在一个相对比较低数量但很稳定的文章出产上。因此坛子要想维持活力,就要不断吸引新人来,而且能留住他们,激发出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所以,我们要引进的任何新的娱乐项目,就应该是更多地面向新人的,而不是面向老网友们的(老网友们就委屈一下吧,反正有了新网友新文章,我们也是受益者不是?)也许我多虑了,也许我只看到了太师这套创意的downsides,而忽略了upsides。总之我想说,能维持现在的和谐和轻松已经不容易了,如果要想再活泼热闹一些,当然很好,但不应以现有的好的方面作为代价,那样很有可能会得不偿失。
阅读全文

雷兄以为演义中会专门写这么一段文字:“请大家注意了啊,在我这本书里,丈人就是岳父的意思。”会么?当然不会。罗贯中只能是顺其行文,以自然的方式让我们明白“丈人”这个词在书中的含义。原文是“路逢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引军五千人,欲去与丈人报仇。”牛辅是董卓的女婿,董卓刚刚被吕布杀死,现在又说牛辅为“丈人”去报仇,从前后文关系来看,显然是说牛辅去为刚死的董卓去报仇,而董卓又是牛辅的“岳父”,上引原文中用的是“丈人”,所以,很明显的,“丈人”就等于“岳父”。这其实跟罗贯中直接告诉我们“丈人=岳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稍微兜了一个圈子而已。所以说,演义中实际上已经非常清楚地点明“丈人”与“岳父”究竟是不是一回事;既然证据在演义中已有,又何劳我们去演义外去寻找呢?即使演义外的资料比演义内的更加正确。
阅读全文

1 同意兄之辩题的更改意见,即从张任加入刘备集团的利弊分析角度进行辩论。2 对于刘备在决定是否杀张任的现场所表现出的犹豫迟疑,以及最终默许诸葛杀的决定,在下的猜测是:刘备诸葛对于是否该筛张任这个问题在事前商讨过,刘备希望招降而诸葛倾向于杀之,双方没有达成共识,因此决定将这个选择权交给张任自己。兄台提出的那个“刘备想根据现场部下众将对于招降张任的态度来决定是否杀之”的观点,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个人觉得,将兄我这两个看法合并一下,也许是最接近演义中所描述的实际情况的,即:刘备诸葛二人在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决定根据张任自己的态度以及在场众将的态度来最后决定是否杀之。所以,在看到张任坚持不降的表白,以及看到众将无人愿意保张任时,诸葛就无须再请示刘备,而直接去承担那个做坏人的义务了--这样可以把好人留给刘备做,保持刘备仁义爱才的一贯光辉形象。在这个细节上,君臣二人可谓设计巧妙周全;然而在对于张任这个杰出将才的问题上,二人的这个决定就太过草率了。这个下文会有论述。3 众将的态度看起来虽然是对张任没有什么好感的(无人肯为其求情),但这里我们不能忽略两个问题:(1)诸葛在场,而且自从他加入刘备军中后,一直大权在握,其时诸葛威信极高,众将(也包括张飞)都认为在这个事情上诸葛一定会有最好的决策,我们不用跟着瞎操心。一句话,就是大家都太迷信诸葛,太依赖于诸葛了。(其实蜀汉后期的人才不继,很大程度上就跟诸葛一枝独秀,众人过于迷信他有关)(2)众将亲眼目睹张任坚决不降的表白,想当然地认为为他求情也没用然而,作为善于识人,收人,用人的刘备来说,他是不该将决定权轻易外交的;他当时根本就不应该同意跟诸葛达成那个协议,即根据张任的现场态度及众将的态度来决定是否杀之。刘备正确的做法就该是,从一开始就拿出最最有效的招降手段来进行招降。如果张任真心归降,那么即使有些将领不服,刘备诸葛也该力排众议,将张任保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待其与刘备集团中的主要文武关系缓和后再委以重用。当然了,如果张任还是宁死不降,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4 兄言:“有人说刘备没有招降张任的诚意,这种说法也是不牢靠的.我们可以借鉴张辽降曹的例子.当时张辽也是破口大骂曹操,曹操欲拔剑斩之,是刘备和关羽出来求情,刘备是攀住臂膊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而关羽是跪于曹操面前为张辽讨绕.两者固然有身份上的差别,倘若刘备并非真心,他大可与云长一样,何必伸出双手挡住曹操的剑呢(这个动作不仅实用,而且占得先机).张辽降了曹操,日后可能就是他的敌人,刘备可以为敌人求情,也是看在张辽的人品上.这也说明刘备是很看重被俘的人才的.更何况像张任这种可利用为自己人的忠义有才之士,他不可能不去努力争取.所以说刘备不是不为,是明知不可为而不为也.”我觉得,刘备当时力保张辽,并非完全出于他看重张辽是个人才。这只是一个次要原因。重要的原因是刘备急于获得曹操的信任,而刘备又somehow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得知曹操深有招降之意,所以才会与曹操配合完成那出戏的。刘备此举至少有两个好处:(1)令曹操感谢他的配合,从而获取曹操对于他的信任(2)如此行为也符合自己一贯的仁义爱才的光辉形象,因此是既利人又利己的双赢做法,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兄言刘备对张任是“明知不可为而不为也”这句话似乎欠妥。只有在刘备使用了最为有效的招降手段后张任依然不降的情况下,兄台的这句话才是无可争议的。总体来说,在下最多只能接受“张任的死有一定的必然性”这个说法,但说“有很大的必然性”就似乎略失中肯。当然了,其他仁兄所说的“他的死是必然”,就更加不妥了。
阅读全文

呵呵,发现某位仁兄自己缺乏常识,却非要说别人可笑。首先,“握推”跟“长时间挥舞兵刃”完全是两码事儿!你能握推200斤,可要是让你挥舞一件10斤的军器达 -- 还甭多了,只要60分钟,管保你就得吐血!不信您就试试,呵呵。别忘了,人家那兵刃可是24斤出头啊,而且古代打仗一打打一天可是常有的事儿呀,北宋军当时与大辽和西夏交锋时,据说就是因为体力只够打半天多的,所以多少个战役都是上午形式还好,下午就大败亏输了。甭说打一天了,就是半天,不得两个时辰四个小时呀?您不会天真到以为真有人能拿着80多斤的家什儿还能狂舞俩时辰吧?80年代初时某在电视上看过一场民间绝技的节目,是位解放前就名振天桥的“把式世家”,那个壮汉身高至少有185CM以上,体重接近200斤。这位的家什儿就是口大刀,但只有60斤。整场表演不超过5分钟,那老先生倒是没怎么耽误功夫,一直在舞动那口刀,可是那个速度呀,嘿嘿,不是某信口开河,随便给谁一支长枪,就能在他身上留个记号!那个速度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防御能力!纯粹是表演。就算是让他玩40斤的刀,速度也不会快到哪儿去。就算您说的古代勇士比现代大力士力量大,最多也就大一倍吧?这么算算关公那把大刀如果真的有80多斤,他根本就不可能有很强的攻击和防守能力,也绝无可能连续挥舞一个时辰!总之,拿“握推200斤”当个事儿来说,实在没什么说服力。其次,古代的军器没有纯金属的。但绝大多数的军器都是木柄铁(或铜)头的;纯金属的家什儿大概只有在仪仗队里才能找的到。这个李兄和青锋斑主都有佳论,就不赘言了。所以,那老兄辛辛苦苦的那番计算,也都没什么意义。至于王彦章的大铁枪,也不过就是在木柄上外绕铁皮或外缠铁丝,以增加枪柄的抗折强度而已。古代要真有人滴了着实心铁家伙儿上战场,那才叫笑话呢,呵呵青锋斑主说的都对,用于战阵上的长刀长斧都是在宋代才出现的;宋代以前的技术根本就不支持战阵上的intensive use,只要一个硬碰,刀头就得掉。老关使的多半是枪,矛,戟类的军器。汉代军器之王就是戟;当然这个戟不是我们熟悉的那种带月牙形刀片的军器,而是近似于戈的军器。至于某前文说,<三国演义>中的“斤”是“汉斤”而非“明斤”,是因为在<三国志>中记录的典韦的双戟就是80斤,而在演义中老罗直接用了这个数字,而没有将其从“汉斤”折算成“明斤”(目的我想主要不是为了偷懒,而是想变相夸大一下古代武士的勇力吧)。“典韦,陈留己吾人也。形貌魁梧,旅力过人。。。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三国志>““他曾为友报仇杀人,提头直出闹市,数百人不敢近。只今所使两枝铁戟,重八十斤,挟之上马,运使如飞。”操即令韦试之。”(三国演义第10回)既然演义中典韦的军器是汉斤,那么演义中关公的刀自然也是汉斤了。(正史中没有关羽军器和重量的记述)既然80多斤都不可能,那些什么300斤,400斤的东东就不必再说了吧,呵呵也许有人真的能将80斤100斤的军器舞动如飞,但相信那也是明清以后才有可能的事。那是要借助人体的潜能才有可能达到的境界(虽然我还没亲眼见到过),靠本力是绝对没可能的;而明清以前的绝大多数武将是没有开发出自己的潜能的。要知道,不是说你的肌肉足够强壮就可以了,人体在发力时最最脆弱的地方是肌腱。而且那个东东跟肌肉不一样,肌肉还有相当的提高空间,而肌腱则几乎无法往上练;肌腱是人体向力量极限冲击时的bottle neck。如果不借助潜能就想将80斤重的东西舞动如飞,即使您练出那么强的肌肉,您的肌腱也非断裂了不可! 所以还是玩握推比较安全,呵呵。   
阅读全文

马超的确身负杀父血仇,但我们应该清楚,他这个身负血仇对他的战力形成最有效刺激的是当他第一次与曹操对阵之时!俗话说,时间是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不错,根据《三国演义》,马超起兵的确是为了报父仇,但这种报仇血恨的心态却仅仅是在第一见到杀父仇人的时候是最高峰。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战事的迁延,马超的主导心态必然会由原来单纯的血气之勇,逐渐转变为要为全军/全局考虑的主帅心态!所以,我认为,马超与曹操的第一次对阵,确实是来拚命来的;而在俟后的战事中,则更多地表现为一名职业军人+军中主帅的心态。这种心态的转换,从原著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一次见曹操时,“超咬牙切齿,大骂:“操贼!欺君罔上,罪不容诛!害我父弟,不共戴天之仇!吾当活捉生啖汝肉!””后边见曹操时,“次日,集大军呜鼓而进。操自乘马出营,止有许褚一人随后。操扬鞭大呼曰:“孟德单骑至此,请马超出来答话。”超乘马挺枪而出。操曰:“汝欺我营寨不成,今一夜天已筑就,汝何不早降!”马超大怒,意欲突前擒之,见操背后一人,睁圆怪眼,手提钢刀,勒马而立。超疑是许褚,乃扬鞭问曰:“闻汝军中有虎侯,安在哉?””这一次马超的心态显然平和了许多,而绝非第一次时的那种“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不顾一切也要拼死复仇的心态,正是在这种心态下,他才会注意到对方阵营中有可能对自己形成威胁的人物。因此,马超此时已全然不是前边那个万事不知,只要拚命的马超了。马超的心理角色完成了从一个一勇之夫到一个全军主帅的转换过程。而许褚呢,在明明知道对方比自己武艺略高的情况下(后文解释),除了作出拚命的姿态和做好真正殊死一战的精神准备来,别无他途。所以,许褚比马超更拚命!现在解释许褚如何知道马超比自己武艺略高。如果认为徐晃=张合的话,许褚吭哧了50合拿不下一个徐晃,而今马超20合就较为轻松地击败了张合。难道许褚会认为对方跟自己武艺绝对一样吗?当然,马超战张合时是拼死的心态,因此有可能会速胜,提前取胜;但即使提前也不会提前太多。估计马超正常心态下也应该是25-30合就能完胜张合,还是比许褚强。
阅读全文

1 兄言:“再说夏候敦与吕布并非单挑,而是对冲,当然马上见分晓。我认为时间可能也就两个回合。”不知兄台是如何区分单挑和对冲的。以在下看来,那就是单挑。如果您说这个是对冲而非单挑,那么其他的那些武将交锋,又有哪些是单挑,而哪些是对冲呢?回合战的单挑当然包括对冲,对冲时两马错蹬算半个回合,再勒回马来第二此对冲,再错蹬就算完成了一个回合。当然了,有时双方都希望打快战(力量型武将尤其会倾向于此),那么对冲就是在高速中完成的,一个回合中两人兵器相撞次数可能会比较少,即攻守次数较少(也许只有2-4次);而当两人碰巧都习惯慢战时(技巧型武将多会采用),则对冲速度较慢一些,一个回合中完成的攻守次数会多一些(4-8次)。兄台说吕布战夏侯敦是对冲而非单挑,在下实在不解。2 关羽从未真正战退过许褚+徐晃!兄台若仔细阅读那一回,就该知道,许褚/徐晃根本就没有真打。如若真打,估计关公20就会败走。3 兄言:“又不是擂台赛,没有必要非单打独斗”那我就要问了,这种“没有必要单打独斗”的情况多了,为什么在其他情况下关张哥儿俩就没并肩子上呢?前者两人曾多次战黄金,关公出战华雄时张飞也没怎么担心他不行。何以对吕布时就非要群殴人家呢?您再看看关公和张飞都是什么样的人--两位都是目中无人的主儿,自视奇高。如果对手战力与关张都在伯仲之间或仅仅微微高出一点儿,您认为以他二人孤高狂傲的性格,能两人战人家一个吗?不觉得栽面儿吗?您再看看全套三国演义,凡是能堂堂正正,有风度地取胜的情况,有谁会玩群殴或使暗器吗?那个时候的人(尤其是中原的武将)毕竟还是有一定“武德”的。而且如果你老是使用非常手段取胜的话,你的同僚又如何会高看你呢?所以说,群殴这种非常手段,只有在非常情况下才会使用。什么是非常情况,就是对手实力太强!曹操与强硬对手对阵时,大多都是有许多名将在身边的,比如对马超,对庞德,等。可您看他对他们谁玩过群殴吗?这就是差距!4 马超许褚之战,马超优势明显,而且在枪断之后,许褚情况更加危急。回头我将原来的一篇旧文转过来供老兄参考。5 关于使用回合数来判定武将战力高低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但却不是唯一的手段。因此正确的态度是:既要充分运用这一手段,同时又不能仅仅依靠或过份迷信这一手段;还需要使用其他手段,要多种手段,多角度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更加令人信服的结论来。我想这个您肯定没有意见吧?说它是有效手段,是因为--举几个例子:颜良杀宋宪仅用三合不到,而对徐晃却需20合,且仅仅将其击败,未能阵斩。而我们本来就知道宋宪武艺不及徐晃。怎么样,靠回合数来判定两将武艺高低,在这个战例中是有效的吧?实际上,在很多战例中都是有效的,且这几乎成了这类古代战争演义小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原则--无论是《水浒》,《说唐》,还是《说岳》,都是如此。《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战例:马超仅需8-9合即可完胜于禁,但对张合却需要20合。赵云胜李典10数合,而胜张合却要30余合(当然赵云此时已相当疲乏,正常应该是25合左右吧)。因此,以回合数来判定武将战力高低,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6 您还是没有说许褚战退韩当+周泰的出处。
阅读全文

兄之原帖见下:标题:还是杀!对于法正来说,他是叛徒,但刘备对他的需要程度远胜于张任.让张任活,无疑肯定张任的忠,却重重的扇了法正一个耳光,他会怎么想?以后与张任如何共事?张任肯会与法正过不去,刘备能容忍部下扯皮吗?一个集体团结是很重要的.还有严颜,也是这种情况,他自诩断头将军,最后还是降了刘备,见了张任他脸羞不羞. -------------------------------驳论:“让张任活,无疑肯定张任的忠,却重重的扇了法正一个耳光,他会怎么想?”兄台认为刘备会一直养着一个至死也不降的勇将吗?最终总是会有一个了结,或张任归降,或在刘备已使用最有效的招降手段的情况下张任依然不降,那么刘备只好杀之。最后必定是这两个结果之一,而决无一直养着他,还让他随便见到法正/严颜的理由。如果张任最终降了,那么无论他曾经表现得多么英勇多么视死如归,最后的结果仍然是降将一名,那他与严颜有什么区别?他又有何面目去嘲笑一个跟自己身份一模一样的人?在法正面前就更不存在这个问题了。法正不是被俘之后而降的,而是主动投奔刘备的;用那难听的话讲法正是“叛徒”,用好听的话说那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法正的行为是存在争议性的,不是一边倒的情况(比如汉奸或屠杀无辜者),因此张任如何去笑法正?法正又如何会在张任(请注意:此时张任已是降将身份)面前感到羞愧?如果张任最终拒降被杀,法正/严颜又到哪里去见他的面,然后再感到羞愧?因此,兄台的那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阅读全文

由于刘备诸葛始终没有付出100%的诚意和最有效的招降手段,致使“张任是否真的宁死不降”始终是一个未知数。既然如此,为什么刘备诸葛不能采取措施,让这个未知数转为确定因素呢?到了那时再决定杀还是不杀难道不行吗?我所反对的就是这种在一切尚无定论的情况下、在还存在许多变量的情况下,就冒然杀人,从而断绝了自己再选择劝的做法。您说我忽略了张任绝对不肯投降的前提,请问:您怎么能确定他就绝对不肯投降呢?我觉得,在刘备作出诚心招降姿态和行使有效招降手段之前,没有人能够说张任绝对会投降或绝对不投降。那确确实实是个未知数,需要刘备一方采取措施将其变为定数的呀。所以,我不能接受您说我“忽略了一个前提,就是张任丝毫没有降意。”唉,可惜上来得太晚了,电脑又奇慢无比,致使没有机会做更多的辩言。
阅读全文

  ****** 本篇主旨:论“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为便于分析比较武将之间战力之细微差别,有必要先引入几个概念。其中之一就是“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我们先来看几个战例:战例一“关公大喝曰:“匹夫休得逞强!”出马与纪灵大战。一连三十合,不分胜负。纪灵大叫少歇,关公便拨马回阵,立于阵前候之。纪灵却遣副将荀正出马。关公曰:“只教纪灵来,与他决个雌雄!”荀正曰:“汝乃无名下将,非纪将军对手!”关公大怒,直取荀正;交马一合,砍荀正于马下。玄德驱兵杀将过去,纪灵大败,退守淮阴河口,不敢交战……”(第14回)分析:虽然关公与纪灵战30合胜负未分,但很明显,纪灵不是关公的对手。一方面,所有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关公战绩辉煌,而纪灵战绩极其平庸,不仅未胜过一场单挑,后来战张飞不到10合就被挑于马下。另一方面,仅从上面这段文字中,只要稍微仔细一些,我们也不难看出纪灵不敌关公:纪灵为何打着打着突然“大叫少歇”?而且“少歇”后就再也不敢上来了,先是遣副将当替罪羊,副将为关公所斩后更不敢上前接战,以致以优势兵力而大败,退守淮阴河口后依然不敢出战。一句话,关公与纪灵战30合,虽胜负未分,但高下已判!纪灵知道自己不是关公的对手。战例二“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马舞刀,与慈战不数合,朗将周听,杀出助战”(第15回)分析:为何王朗部将要出马助战?显然是:子义虽尚未确立胜势,但优势却是明显的。战例三“先锋张辽与凌统交锋,斗五十合,不分胜败。孙权恐凌统有失,令吕蒙接应回营。”(第68回)分析:又是一场“不分胜败”,但难道我们没看出一点什么吗?为何孙权会“恐凌统有失”,而张辽一方却不担心张辽有失?显然,张辽在场面上占优,至于凌统性命是否已危在旦夕,只能说不能排除这一可能性。从上面三个战例来看,纪灵/王朗/凌统的武艺和战绩分别不及关羽/太史慈/张辽(诸将战绩将在后文列出)。但罗大师在处理这三场交锋中,却没有简单地让强者取胜,而是给了我们三场“不分胜负”。虽然是“不分胜负”,但罗大师却又借助交锋双方本人或其各自阵营中的一些举动,向我们巧妙地传递出某种信息,让我们或多或少地揣测出场面上的优劣高下。其中关公战纪灵和张辽斗凌统这两场非常明显,而太史慈对王朗那场就更加隐晦一些。与《说唐》和《说岳全传》中只有胜负平这样三个简单结果相比,罗大师对于战阵和武将交锋的这种处理方式,在技巧上显然要闲熟高超许多,更加耐人寻味,予人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这种处理也更贴近实战情景。拿足球比赛做例,印度队这等菜队(大概5流队吧)若是与巴西这等超一流球队交锋,也完全有可能在前30分钟力保龙门不失;但您找个粗通足球规则的人来让他看个10分钟,他马上就能告诉您谁强谁弱。不用等着巴西进球,那时早晚的事儿,您只要看看控球时间,传接组织的质量,任意球角球攻门儿次数,就明戏!所以,关公30合居然拿不下一个破纪灵,虽然确实有点儿跌份,但还是在情理之中。另外,关公前番能速胜西凉猛将华雄(估计不到10合),而此时居然让这么个庸手纪灵在自己手里走了30合还全身而退,关公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仔细琢磨一下,单凭这个看似荒谬的处理,我们就不得不深深敬服罗大师对于战力独到而深刻的理解--武将的状态是波动起伏的,而且,一场单挑要用多少合才能决出胜负来,是由许多复杂因素来决定的。关于这一点,在下后面会有专文评述。(待续)
阅读全文

关于许褚的弃刀--我坚持认为此时许褚遇险!许褚一刀砍去,马超闪开后几乎同时一枪当胸刺去,不错吧?马超能够在闪避的同时攻击对手,可见他的这一闪避相当轻松,毫无狼狈之态,不错吧?反观许褚,一刀砍了个空,猛然间看到对手当胸刺来,想抽刀架开这一枪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才只好丢了大刀,用手夹住对方的长枪,许褚这两下子玩的很轻松吗?肯定不是,可以说是相当狼狈,是带有一定侥幸的。这不是遇险又是什么呢?既然是遇险,那么就不可能回回都能化解的了,所以我原贴讲到了那个概率问题--一回遇险两回遇险或可化解,但久险必死!您还提到防守反击,许褚情急之下把自己的刀都扔掉了,他还拿什么来反击?您说他是想赚马超近身后靠自己的蛮力来制服对手,实在让人笑到肚子痛--这哪里是武将对决?这不完全是地痞斗殴吗?您相信马超自视那么高的人会愿意跟个蛮牛比蛮力吗?您相信马超那么鬼的人会上虎痴这个当吗?两人当时手里各攥着半截儿枪,许褚怎么可能近得了马超的身?另外,既然是你许褚先打不过耍赖抢人家兵刃的,那我马超凭什么还要继续跟他堂堂正气地决战呢?别忘了,马超还有铜锤呢。马超当时一定是气坏了,一时没想起来,如果曹操再迟一些发救兵的话,许褚就可以尝尝铜锤的滋味了。就算马超当时没有带铜锤吧,那佩剑总该随身携带吧?忘了马超后来怎么玩儿剑的了?一对五,杀二走三!许褚有这个本事吗?马超要是缓过闷儿来抽出佩剑,许褚还有的玩儿吗?就算马超佩剑也没带(马超可也够邋虎的,啥都不带),您看他手里的半截儿长枪能不能当剑使?许褚前边将将闹个平手,跟他使大刀容易借力有密切关系。别忘了,使刀和使枪完全不是一个劲头儿!许褚现在大刀丢了,手里攥着个别别扭扭使不上劲儿的半截儿长枪,再跟善于使枪使剑的马超相斗,他能有好儿吗?为啥曹操急派两将去接应许褚呀?关于裸身对于体能的影响。现代竞技体育中非常讲求运动员在比赛中防止自身热量快速流失的问题。我们都见到过跳高、跳远、体操、乒乓、羽毛球(后两者的团体赛)运动员在比赛间歇时永远都会穿上长袖运动衣。因此,许褚的裸斗,对于他第二日、第三日体能和战力的影响,肯定是会大于马超的。我们从事一些技巧性较强的体育项目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明明你的体力比对方好,但由于对方的技术、意识都比你高,那么在与对方的比赛中你势必要消耗比对方多许多的体能。为什么?因为对方技术纯熟,技术运用合理,易于保存体能;而你正相反。许褚遇险,应无疑义了吧?由此推导出马超武艺比许褚高强,也没有问题了吧?那么您说许褚跟马超打,是不是会比马超消耗更多体能呢?当然,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您也可以继续坚持不承认,但我认为MORE LIKELY THAN NOT,THAT IS THE CASE。关于裸斗的危险性。毋庸置疑,裸斗对于防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可您有没有想过,裸斗既然有诸多坏处,为什么许褚还要采取裸斗?因为裸斗毕竟有它的好处--不受铠甲的羁绊,不用承担铠甲的沉重,因此能够使自己的挥刀速度提高,这样也就提高了战力。如果不是因为对手太强,对手的枪法太快,许褚用的着如此吗?为什么他斗典韦斗、徐晃、斗庞德时都没有裸身呢?您举了李逵的例子,完全正确,这恰恰说明了许褚与李逵的技击风格是类似的。可李逵在梁山的武艺能排到第几呢?至多第14、5位吧?前边的卢俊义、林冲、关胜、董平、花荣、徐宁、朱仝等人恰恰都不是裸斗型的。这是不是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裸斗型战法和武将在技巧上是处于较低水平呢?“消耗多时尚搏斗如初”确实不易,但许褚到230多合时还是“搏斗如初”吗?显然不是,否则他又怎么会遇险呢?另外,您前边刚刚还在反驳“蛮力打法不见得就比技巧型消耗更多”,可您在此处怎么又承认“蛮力打发消耗较多”了呢?3 关于曹操令部将救援许褚罗灌水在三国中的“不分胜负”实际上是非常有讲究的,实际上很多这种“不分胜负”都是“高下已判”的,只是他采取了较乃师更为巧妙的方式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玩味。这是三国比水浒高明的许多方面之一。张飞的两番战温侯,许褚的战温侯,都是“不分胜负”,但实际上里边还要别的信息。请仔细体会一下;如果能够体会得出,那么此处罗灌水借“曹操急令部将驰援许褚”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应该就不言自明了吧?4 马超对于许褚的称赞,仅仅局限在他的勇,他的死战上,而完全不象关羽对于黄忠和庞德这样的对手的评价--一句话,马超为许褚的血勇而折服,但并不认为许褚的武艺与自己相当。这恰恰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如果许褚没有将他的血勇发挥到极致的话,他能否坚持230合未败,需要打一个问号。这就是我没有引述马超夸赞许褚的话的原因--现在您明白了么?引用这段话恰恰是对您的观点不利,而对我的观点有利,呵呵。
阅读全文

这里我们只谈对关羽其人的评价,而非武艺战力勇毅等的评价。而且我们只说演义中的那个艺术形象,与正史中的真人无关。关羽一生中有两件事最为人所诟病:义释华容,和与东吴不睦、攻曹仁不克而反失荆州。对于后一件事,虽然我们也可以为关羽辩护一把,但总体来说,关羽的这番所作所为,实属不智。这不是在下这篇文字要谈的。在下要谈的是“义释华容”。在一个封建统治阶层拼命宣扬“忠”字高于一切的时代,在平民阶层中会有某种自发的抵触情绪--你不是老宣扬甚的“忠”吗?我们最烦的就是这个!与此同时,民间对于“义”字,却非常看重。非特权阶层(就是普通老百姓和下层官吏等)若想生存和发展,更多的时候要依靠彼此的帮衬和支持;在危难之时,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普通百姓的典型心态就是:如果我对你够意思,那么在我遇到危难之时,我就能指望你搭救我一把。简而言之,民间有“轻忠而重义”的倾向。关羽之“义释华容”,不就是“舍忠而取义”吗?这与岳飞那种“愚忠”的艺术形象是大相径庭的。因此,演义中的关羽的形象,无形中就有了某种下层百姓代言人的色彩。(补一句:岳飞的艺术形象是愚忠的,这并不代表正史中的岳飞就是愚忠。)再看关羽的为人。这里我们拿关、张二人做个比较。“三国志”中对于二人有这样的评价:“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罗灌水的“三国演义”也非常忠实地表现出了两个人的为人和性格特点。对于下层百姓来说,张飞俨然有统治阶层、特权阶层维护本阶层而对下层人民鄙视奴役的嘴脸。而关羽呢,他对于同属特权阶层的士大夫不是很亲切尊敬,但却非常体恤下层民众。两相比较,大家认为谁更会得到普通百姓的拥戴和景仰呢?三国演义还特借程昱之口对关羽有过这么一番评价:“。。。云长傲上而不忍下, 欺强而不凌弱”。这是什么?这分明让我们看到了关羽身上所闪耀着的“人生而平等”、“等贵贱”的人性的光辉!你是上层统治阶层怎么啦?老子就不尿你!你是小民弱者又怎么啦,我就是不许别人欺负你!综上所述,关羽身上有着许多人性的闪光点。关羽是人性的。关羽不仅仅是人性的,他还是超越人性的。在下反对将关羽的“义释华容”简单地说成是“不信”。以在下观之,关羽在这里实际上陷入了一种“两信只可取其一”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他要忠实于自己向刘备诸葛所作出的承诺,另一方面他也要忠实于自己从前对曹操所作出的承诺。无论关羽怎样取舍,他总是会取一信而毁一信。当此时节,普通人会怎么做?抓住曹操,虽然失信于曹操,但自己却实践了对刘备诸葛的承诺,而且还是首功一件;放了曹操,自己虽实践了昔日对曹操的承诺,但却失信于刘备诸葛,更有可能遭到军法惩处甚至要掉脑袋。也许掉脑袋在关羽来说都是小事,而在众人面前丢脸被诸葛村夫奚落可能是更难以接受的。人都有趋吉避害的本能,这也算是一种人性吧,如果关羽此时选择捉曹,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关羽恰恰就反其道而行之!在下以为,关羽在作出如此抉择时是这么想的:(1)自己对曹操的承诺在前,对刘备诸葛的承诺在后,因此应该优先曹操。(2)关羽从来就将自己与刘备视为一人,而曹操显然是外人,那么在此关键时刻,牺牲外人利益维护自身利益是人的本能。但自视孤高的关羽却偏偏不愿如众人一般行事,他一定要跟别人反着!(3)反正两诺只能践一毁一,若践操之诺自己将有害而无益,若践刘备诸葛之诺自己将有益而无害,俗人肯定会践刘备诸葛之诺,但关羽偏偏不愿如众人一般行事,他一定要跟别人反着!关羽在此处为什么要违背“趋吉避害”的人性本能,他又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勇气一人承担所有的责任和危险?就是因为他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某种道德准则而活着的,而不仅仅是为了利益、安全而活着。他内心中的那个道德准则赋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他超越了普通人性。(其实与今人相比,古人更是为了自己的道德和原则而活!让人可发一叹!)关羽身上的人性主义闪光点,让普通民众感觉可亲和共鸣;关羽超越普通人性的行为,更让普通民众感到可敬和伟大,“须仰视才可见”。关羽的所作所为,其实还暗合经典儒学的价值标准。请注意,“经典”二字是为有别于后世的理学尤其是南宋程朱理学的儒学。经典儒学的核心精髓是什么?是“仁”。“仁”者,爱人也。一个“仁”字,包含了平等和自由,这是一种超越时代的价值观!关羽的“傲上而不忍下, 欺强而不凌弱”,恰恰体现了这种平等的思想。(当然,关羽的行为中并没有体现出“仁”字中自由的方面,这个我们要实事求是)经典儒学大家“亚圣”孟子认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一个集权主义社会的年代,能够发出如此具有现代进步思想的声音,是多么难能可贵呀!关羽的义释华容,显然是将“君”的利益与自己内心中的准则相权衡后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关羽虽没有什么“重民”的行为,但这一“轻君”的行为就已经非常有进步意义了。以上是从民间角度进行的评价。至于官方,由于朝廷以正史为据,而正史中又没有关羽这番义释华容的舍忠而取义行为,因此,在朝廷眼中,关羽就是一位完美的“忠”的化身--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以“忠”为准则的。这符合朝廷的教育目的,因此自然会大力宣扬关羽。朝廷与民间实际上是各取所需,朝廷取一个“忠”字,民间取一个“义”字。结果就是关公被清廷封为“武圣”,而民间也痛痛快快地接受了下来。
阅读全文

小论武将单挑中“激将法”的作用,兼谈“败走”和“料敌不过”的区别-----------------------------------《三国演义》中单挑中的激将法,大多都是在以下两个条件同时成立时才使用的:1 对方武将战力或确实比己方武将微高(许褚-马超),或看上去微高(张飞-马超),或不知与己方武将孰高孰低但却极具杀伤力(关羽-颜良)。2 激将法的“施法者”皆极识人善任之人(诸葛,曹操)。3 激将法的“受众”--即:被施予此法者--皆血勇决死之猛将(前期的关羽/张飞,许褚,庞德等)。关于第1点,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方的战力仅仅是略高一点。如果双方战力差距较为明显,则使用激将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很可能会陷己方武将于死地!比如徐晃对颜良,就绝对不能使。为什么?通常来说,武将之间的单挑并非一定要拚出个你死我活的。如果两员武将都具备相当的战力,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占有压倒性优势的情况,则双方在接战一定回合数后(从数合至数十合不等),较弱的一方应已能感觉到自己不是人家的对手,但此时在招数,力量和体能上尚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应还能勉强支撑一定的回合数。此时作为较弱的一方可以有两个选择:要么败回本阵,要么再勉励支撑几合。选择在此时败走的战例有:李典之败于赵云(十数合,即12-13合),潘璋之败于黄忠等(数合),因为二人均是“料敌不过”--请注意那个“料”字。也就是说,硬要二人再多斗几合,也无大碍。如果此时较弱一方的武将选择再勉励支撑下去,虽通常情况下不致立时陨命,但毕竟还是多冒了几分风险(如果对方恰在你硬挺的这几合之中突然变招或突然实施拚命打法冒险攻击,则你就极可能突然丧命--李通就是这么死的!)。当然,在多数情况下,多坚持这几合还是无大碍的,也就是说李典有可能跟赵云硬撑到17-18合再败。一般情况下,如果自己效命的“主公”在后观敌了阵,则多选择继续支撑数合,以示自己已然尽力;而在没有主公在场时则选择余地更大一些。(若无曹操在场,李通也许跟马超刚一接战就会败走而不会死抗那几个回合,也就不致被挑于马下了)当较弱一方在感觉自己技不如人后又硬撑了数合而终于不支时,这就是大多数武将选择败走的时候了--夏侯敦之败于吕布,徐晃之败于颜良,张合之败于赵云,皆属此类。(张合之败于马超,情况较为复杂,此略)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战力较弱一方都会选择败走。但如果你误用了激将法,使得自己的武将觉得败归本阵比之死于敌手更难接受的话,他就不会选择败走。也就是说,他明明知道再打下去自己性命定然不保,但也死战不退!因此,如果是在两人战力有较明显差距的情况下使用激将法,极有可能会断送自己爱将的性命!(好在徐晃斗颜良之前曹操没逼他立什么军令状,否则徐晃20合不支后可能还会硬抗死拼,最终不出30合徐公明就得人头落地!)因此,只有在敌方武将仅仅微胜己方武将时,才可使用激将法。那么,激将法到底又是如何发挥作用来弥补己方武将微弱劣势的呢?基本上,激将法有两个作用:(1)令受激者产生极其强烈的求战欲望。人在这种精神状态下,神经会高度兴奋而适度紧张,以现代竞技体育的观点来看,这种精神状态应该是非常有利于发挥出最佳竞技状态的。因此激将法有助于短时间提高武将战力的临场发挥(短时间=一两天)。(2)激将法会令受激者下定拼死力战的决心,在交锋中遇到不利情况时更有可能采用“鱼死网破,两败俱伤”的拼命战法,逼迫对手知难而退从而化解开对方对自己的绝杀招数。前文说过,两人单挑,更多情况下不是在拼命。当一方感到武艺与对方有差距时,如果他没用抱定死战决心的话,那么就比较容易气馁认输。但如果他抱定了殊死一战的想法的话,且当对方武艺并没高出自己太多时,他就完全有可能凭仗这股血勇将局势拉平--比如在遇险时采取同归于尽的战法,逼对手知难而退。靠这样的战法,是完全可能化解一次次险情的。反观对手,本领武艺上已占上风,认为对手不如自己,那么您认为他还愿意与对方死战拼命吗?当自己的一招令对手遇险,而对手使出同归于尽的战法时,您认为他会愿意就这么跟对手同归于尽吗?肯定不会!为什么?因为他相信他还有下次机会;因此他不需要拼命,他只需要耐心,等待对手出现下一次失误--也许下一次的失误严重到他即使用拚命战法也无济于事呢。所以他必会收招自救以确保自己的绝对安全。于是较弱的一方就可以靠着对手的“怕死”心态推迟自己败亡时刻的来临,甚至能一直推迟下去,直至双方都筋疲力尽。这种拚命战法不仅能帮助自己化险为夷,也能令对手在后边的交锋中气为之折,从而影响到他的战力发挥。此消彼长,自己战平的成算就更大了。关于第2点,很简单,如果使用激将法的人不了解己方武将与对方武将在战力上的差距,就不能正确使用激将法。误用激将法的严重后果上文已有分析,此略。同时,使用激将法的人还必须了解自己武将的脾气秉性。有些武将,你就是判断对了他与对方武将的差距关系,用激将法也无效;何也?性格使然。这一点下文会谈及。关于第3点,激将法的被施予者多是勇将猛将,原因就在于他们的性格。关羽,张飞,许褚,庞德等人的性格中都有一种遇强更强的东西--别人都认为你厉害都怕你,老子偏偏就不信这个邪!老子奏是他妈不尿你!这种性格里的东西就象干柴,激将法就是个火星,两者一碰头就会燃起熊熊烈火!若是光有火儿,柴禾是湿的,那火就点不成。所以,激将法对于儒将,智将型的武将作用就不那么明显。总而言之,激将法的作用不可低估;正确合理地使用激将法,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武将的微弱劣势,有效延长“胜负不分”的时间。但是,由于激将法作用的根本在于将武将的神经系统刺激到高度兴奋的状态,因此这种作用是无法维持长久的。现代运动生理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最佳竞技状态是无法持续的,且每一次竞技状态的高峰后边必然会是低谷。因此,如果许褚裸衣斗马超后没挨那两箭,如果他还敢跟马超每天200合这样连续斗下去,相信不出三天,虎傻子身上就会多一个洞!
阅读全文

      ****** 本篇内容:关羽 VS 黄忠 ******再看第二三天的交锋:“忠引数百骑杀过吊桥,再与云长交马。又斗五六十合,胜负不分,两军齐声喝采。鼓声正急时,云长拨马便走。黄忠赶来。云长方欲用刀砍去,忽听得脑后一声响;急回头看时,见黄忠被战马前失,掀在地下。云长急回马,双手举刀猛喝曰:“我且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杀!”黄忠急提起马蹄,飞身上马,弃入城中。”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如果黄忠没有马失前蹄,那么关公的那一刀砍过去会怎样?在下大胆猜测:黄汉升休矣!关公一生中有名有姓的战将斩了16人,擒将1人(战功仅次于赵云的20出头),其中更包括两员超一流和一员强一流(华雄),赫赫战功,很大程度上缘于关公最后“解决问题”那关键一招的精准狠辣。关公要么没有机会出手,只要他出手,就没有能逃得性命的!(替老黄忠长出一口气。老黄要谢谁的话当先谢他那匹不济事的战马!)曹操谋臣程昱对关羽曾有这么一番评价:“。。。云长傲上而不忍下, 欺强而不凌弱” 我们再对比一下关公对颜良/文丑和其对黄忠的截然相反的做法,似乎也能印证我们的某种观察和猜测,即,在关羽的心目中,颜良/文丑是相对的“强者”,而黄忠则是相对的“弱者”。对弱者可以先通名报姓,甚至可以放他一马,但对强者却不再固守那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接下来是第三天战况:“云长两日战黄忠不下,十分焦躁,抖擞威风,与忠交马。战不到三十余合,忠诈败,云长赶来。忠想昨日不杀之恩,不忍便射,带住刀,把弓虚拽弦响,云长急闪,却不见箭;云长又赶,忠又虚拽,云长急闪,又无箭;只道黄忠不会射,放心赶来。将近吊桥,黄忠在桥上搭箭开弓,弦响箭到,正射在云长盔缨根上。前面军齐声喊起。云长吃了一惊,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今日只射盔缨,正是报昨日不杀之恩也。云长领兵而退。”毋庸置疑,黄忠的箭法十分了得。这里唯一想提醒诸公注意的是,箭法最最讲究心平气定,可黄忠此时却偏偏是心旌摇动:又是犹豫该不该射杀关公,又是思谋如何能令关公知难而退,又是为关公的脑子不开窍而暗暗着急。但即使是在如此强的干扰下,老黄忠依然能在最后关头稳住神射出如此精准的一箭,达到既不伤着关公又能吓走关公的目的,而且这一切还都要在双方乘马飞驰的状态下完成,其心态之稳,自我控制能力之高,恐全套三国中鲜有能出其右者!吕布辕门射戟是在自身处于静止状态时射同样是静止的戟,赵云射的桅杆也基本上是两头都静止,而赵云/庞德箭射韩琼/关羽,虽是两头都处于运动状态,但二人目的都是简单地要毙敌伤敌,这些都没有黄忠那一箭的难度大。因此,高超的箭法再佐以如此稳健之心理素质,令黄忠堪称前三国箭法第一人!以上为关-黄大战之点评。在黄忠的其他单挑中,他共阵斩敌将三员(包括突袭斩将一员),生擒一员。比较有份量的单挑包括:(1)两战西蜀名将冷苞(二流末),大占上风(2)战平西蜀名将李严(不知是一流还是二流),40-50合(3)战平张合(一流中),20合(4)战平夏侯渊(一流末),20合(5)令潘璋(二流强)胆寒(料敌不过而败走)此外,黄忠还曾在定军山依靠突袭,阵斩曹军主帅夏侯渊,立下奇功一件。但此战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单挑,因此仅具有参考价值。况黄忠之斩夏侯渊尚亚于关公之斩颜良,盖因后者完全靠自己发现和判断战机并掌握战机,而前者却要借助法正的观察和判断才能完成。在最后一击上所表现出的稳健和狠辣上,以及心理素质方面,两人功力悉敌;但在发现和判断稍纵即逝的战机上,关公明显胜出一筹。至此,在下以为,关羽的单挑战力应高于黄忠。原因有二:(1)首日关黄大战中,黄忠处于相对劣势;(2)次日关黄大战中,如果黄忠没有马失前踢,则很可能会命丧关羽刀下;(3)黄忠未曾在单挑中击败过一流战将,而关羽却曾“温酒斩华雄”;暗器攻防方面,黄忠占据绝对优势,而且,这番比较实际上是三国名将中暗器攻防表现最佳和最差者之间的比较。关公总共被人射中四箭,唯一没受伤的这一枝,还要仗这位老神箭手下留情。老关没提前让冷箭给射死,也算他命大。(估计老关眼神儿不太好使,要不他怎么老眯着俩眼捏)在以一敌众和单骑冲阵方面,两人都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关公冲阵刀刺颜良时虽貌似单骑冲阵,但其未能在敌军中久留,刺了颜良然后下马割了首级就跑回来了,因此不太能服人。由于关公单挑方面的优势较明显,因此关羽的综合战力应排在黄忠之前。关于年纪对于武将战力的影响,容下文再表。
阅读全文

1 关于胜负问题在下一再强调“胜负未分,高下已判”这个意思,在拙文中更是再三重复。具体战例数不胜数:张飞的两次斗温侯,许褚战温侯20合,许褚裸衣斗马超,马超与曹洪战四五十合曹洪渐渐刀法散乱气力不加,纪灵与关公斗30合大叫少歇,凌统与张辽战50合,曹洪斗臧霸/吕钦斗臧霸,等等。与李兄可谓所见略同,呵呵。2 吕布吕布第一,这是毋庸置疑的。至于说如果关张战力100,他的战力是否150,这个关键要看用什么公式来计算。这么说不容易说明张飞与吕布之间的差距,有两个角度可以让我们较为准确地交流一下两人之间的差距:(1)两人都是在自己的最佳状态下单挑,且两人同样拼命死战(assuming彼此有杀父夺妻之恨吧),反正就是非要杀死对方不可。在这个状态下,在下估计张飞能将将支撑到100合就会命丧吕布之手。而马超与吕布就应能支撑到200合以上;赵云300合以上。(2)另一个角度就是拿张合做参照物。如果还是上面(1)说的那个状态,估计张飞需要50-60合才能挑了张合,而吕布杀张合大约只需要20合。马超和赵云大约都需要30-35合之间。(马超虽20合胜张合,但那个情况很特殊,且仅仅是胜,还不是杀。赵云虽需30余合才能胜张合,要杀他还需几个回合,但那时赵云体能已经有了很大消耗)当然,上边说的完全是个人感觉。欢迎砖头啥的,呵呵。
阅读全文

罗敷MM既有此雅趣,俺也凑一份子,反正就是乱打一锅粥贝我下面的分析,依据这么几个原则:1 尊重书中明确交待的排序。2 在维护第一原则的前提下,重视实战表现。3 使用煮酒的攻防二维方法。4 只分析马战能力,不考虑步战武力。多说两句第一原则。我觉得尊重书中明确给定的排序,是忠实于原作这个原则的一个自然延伸。如果您忠实于原作,那么自然就该忠实于书中给定排序。好比我们看说唐,实战中裴元庆锤震宇文成都,这个实战表现非常容易引发这样一个联想:如果成都没有连番鏖战的消耗,小裴与之单挑是否也能锤震成都或者至少不折便宜呢?但是,不管我们如何想像和推测,我们既然要忠实于说唐原作,就必须承认宇文成都第二条好汉的位置,并据此推测出,如果两人神完气足情况下单挑小裴应该不及成都 的结论。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我习惯上不考虑田虎王庆两部份,因为这两部份明显是续貂 而且接榫处极其粗糙,错漏百出令人忍无可忍。所以我先排一个没有杜某的。卢俊义,书中明确交待是天下棍棒无双。这个评价,整套书中,仅此一人。因此根据第一原则,除非卢员外实战表现与此第一称号相差太远,否则我们就没有道理否认他这个第一高手的地位。再看实战:(1) 速擒八骠级数的酆美;(2) 30合枪挑强八骠弱五虎级数的司行方。这两个战例突显了老卢的强大攻击力。(3) 对敌耶律四少 以一敌四 鏖战一个时辰后杀一走三;(4) 单骑冲阵 单枪匹马驱散千余辽军。这两个战例更突显了老卢绵密绝伦的防守功力和素养。耶律四少中的老大,曾与关胜单挑约15合左右,至少也是八骠下游的水平,其他三人,大致应该是从邓飞到黄信的水平。四人联手,其武力特别是攻击能力,肯定高于梁山五虎中任何一人。面对如此强劲之敌,老卢凝神接战之下也可以做到全无疏漏,最终凭借非凡的捕捉战机之武艺素养,挑一走三!至于第四个战例,则是全书中独一无二的单骑冲阵战例,突显的还是卢俊义绵密绝伦的防守能力。因此卢员外的实战表现明显高出梁山五虎一截,与“天下棍棒无双”之谓构成极好的相互印证。史文恭。徒儿中有强八骠级数的人物(曾涂、曾升),师傅多管不会仅仅是五虎级数。更兼史教头有20合完胜秦明之神勇表现,因此其武艺当与卢员外在伯仲之间。如果纯粹看实战中的攻击表现的话,史确实风头更劲,因为其所击败的人物是标准五虎级数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这么两个问题:1 虽然史文恭刺伤秦明大腿,但这场单挑的真正结果就是完败,并不是刺伤(接近擒斩),因为史最终刺伤秦明,完全是凭借马快,他的攻击力只能支持他击败秦明,却无法支持他20合直接刺伤秦明。这一点必须明确。因此,很可能史文恭擒斩秦明,需要30合左右。2 卢俊义枪挑的司行方,即使以保守态度估算,也是强八骠级数的,与秦明差距较小。卢俊义30合挑之,其攻击能力与史文恭相比不遑多让。3 为何我说司行方至少是强八骠级数的?我们这么看吧,雷横应该比祝龙强一些吧?秦明对祝龙,10数合只能接近击败祝龙,估计要擒斩之大约需要20合出头。这个估测不算过份吧?司行方则30合阵斩雷横!由此可以推测,司行方如果仅仅想击败雷横(而不是杀之),很可能25合之内就可以完胜雷横而令其败走。由雷横武艺高于祝龙,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司行方单挑祝龙,估计也就是20合左右即可接近击败甚至完败祝龙。比之秦明的10数合接近击败祝龙,相差相当小。所以司行方攻击能力比之秦明相当接近。由攻击、防守大致同步这个常理,我们可以推测两人综合武力也是司行方仅仅稍逊于秦明,大致是花荣或最差杨志那个级数的。以上是从攻击能力来分析卢、史二人。如果看防守,史文恭干脆没有任何实战表现来支持其防守能力如卢俊义般匪夷所思程度 的推测。我们只能根据史文恭的超一流攻击表现,大致推测他的防守也是超一流的(比关胜林冲略强)。但卢俊义那场以一敌四的表现实在太超群绝伦了!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能说服自己相信,史文恭的防守也有这么绵密稳定。说白了,史文恭没有表现出卢俊义那样的超绝防守能力。所以我们只好判定:史文恭防守微逊卢俊义。至此,卢、史两人可谓各擅胜场。那么最终靠什么来排定两人位序?对啦,书中明确给定的排位 ---- 卢俊义“天下棍棒无双”!再说兀颜光。未说兀颜光,先说阿里奇。阿里奇30合完胜八骠前三的徐宁,其攻击能力不逊关胜,综合武力也应与关胜、林冲相若。而兀颜光则是辽邦第一上将!显然书中的意思是,兀颜光武艺还在阿里奇之上。罗敷MM说 这个 辽邦第一上将是指兀颜光的统军指战能力,煮酒以外不然。我们可以看看原文中的相关段落,在夸赞兀颜第一上将之后,紧接着的不是详述兀颜如何熟知兵书战策如何运筹帷幄之类的军事才能,而是详细描写兀颜的体貌特征以及个人武艺方面(如身配两简杀得兴起时随时拽出击敌等等)。很明显,兀颜光这个辽邦第一上将,绝不仅仅是说其统军指战能力的,绝对是包括了其个人武艺方面的。所以,我认为,将兀颜光列于阿里奇之前,是忠实于原作的推测,是一个合理的推测结论。至于兀颜光与史文恭的排位,个人倾向于史前光后。理由是:当第一原则不能提供给我们帮助时,应以第二原则为准。由于兀颜光没有实战方面过硬的证据,因此只好屈居第三位。至于王寅,我从不认为他是卢、史、兀颜这个级数的人物。我觉得他也就是林冲那个级数的。首先,孙立黄信加上邹氏叔侄,此四人武力之和是逊于耶律四少之和的,而且不是微逊、略逊,主要是邹氏叔侄较弱。须知,耶律宗云曾与关胜单挑15合上下,基本上跟孙立是一个级数的人物,而耶律四少相互间的武艺落差,按常理肯定没有孙立与邹氏叔侄那样的落差悬殊。其次,四人围攻王寅时间并不很长,林冲就杀到了。王寅的防守能力没有得到足够印证。打个比方吧,加入四人围攻王寅100合仍奈何不得王寅,这个说服力就绝对不一样了。即使仍旧比不上卢俊义(那可是跟辽邦四少鏖战近一个时辰、超过100合的啊),但我们也可以猜测可能比林冲强一些。可惜,现在的情况是,王寅独战四将恐怕连10合都不到,这个... 能有什么说服力捏?再次,在四人对王寅的短暂围攻之下,王寅只能做到“并无惧怯”,却无法突围逃走。及至林冲一到,瞬间授首,简直连一点点抵抗能力都没有。有朋友可能说,你说得太轻松啦,孙立等四人的实力已经超过五虎中任何一人,现在再加一个林冲,任你是卢俊义史文恭,也绝无生还可能。煮酒以为未必。甚至煮酒认为以林冲只能,面对一个卢俊义+一个呼延,都有一定希望逃走。根据何在?呵呵,郝思文大家不陌生吧?想当年梁山生擒郝思文时,同时动用了林冲和花荣两员上将,结果怎样?还不是给井木犴逃掉了?而且郝思文在逃走前还左支右拙地勉强抵抗了数合!要不是小扈及时赶到撒网捕犴,郝思文是完全有机会逃回的。郝思文武艺应该低于花荣,既然他在林冲+花荣手下都有逃生机会,那么林冲在卢俊义+呼延手下,应该也有逃生机会。当然也有被干掉的机会 ---- 如果见机稍迟的话。而如果是卢俊义,在史文恭+林冲两高手的夹击之下,我以为是可以勉强支撑过十合再败逃的。现在呢,王寅在孙立四人(四人联手也就相当于一个史文恭吧)+林冲手下不过瞬间陨命,他怎么可能是卢史兀颜那个级数的人物??先侃到这儿。回头再说说丘岳、王进和杜某等人。
阅读全文

1 吉米兄言:“酒兄认为这样两句话可以划等于号吗?程昱拍著胸脯就说出这等摸棱两可、底气不足的话?”--- 煮酒答:首先,程昱原话确实是“可敌”,而非“可胜”。两者之间的区别,无须我多解释吧?其次,程昱说“关羽可敌颜良”,是基于两人的既往战绩才这么说的。而两人既往战绩都有非常辉煌的、甚至令人瞠目结舌的神勇表现。关羽速斩华雄,颜良20合完胜徐晃。应该说,这两个表现,在惊人程度上是相当的。没有足够理由说哪个战绩更加令人瞠目结舌。(关羽速斩华雄,显得比张飞不10合矛挑纪灵更惊人一些。这就是我所谓的惊人程度上的不同。)所以,程昱认为关羽的实力足可与颜良一拼!两人实力大致相当,因此派关羽来战颜良,是有相当取胜机会的,比曹营众将机会更大。“可敌”就是这个意思。吉米兄究竟认为“可敌”是个啥意思呢?是“必胜”么?还是“多半能胜”?能论证一哈么?我以为,如果关羽曾有20合击败许褚的战绩,那么这个战绩的辉煌和惊人程度,是要高于颜良20合击败徐晃的。如果关羽真有如此战绩,那么程昱多半也不会说什么“可敌”了,而会说“可胜”了,因为凭感觉,颜良很难20合胜许褚。可惜,现在关羽的最辉煌战绩,其惊人程度仅与颜良胜徐晃大致持平。程昱凭什么就认定关羽多半能胜甚至必胜颜良??2 吉米兄言:“(针对煮酒的) 曹操认为关羽可敌颜良,代表不了关羽必胜颜良 --- 吉米答:同2,不能作为硬证,可作旁证! ”煮酒答:(1) 即使可以作为硬证,那也只能证明关羽可敌颜良 --- 因为曹操认为的是关羽可敌,而非可胜。吉米兄表在这种细节方面太粗心哟~~(2) 既然吉米兄认为只可做旁证,那么好,旁证的价值何在?煮酒以为,其价值就是对事实证据起强化作用。如果事实证据足够强硬 (比如关羽单挑200合击败颜良),那么这个旁证可有可无;如果事实证据不那么强硬(比如关羽单挑200合占据上风、颜良军首先恐有失而鸣金),在这种情况下,人物评论这个旁证,才可以真正发挥作用 --- 即:一个不很强硬的事实证据,加一个旁证,得到一个判定。单单基于人物评论这种旁证,就硬生生地推出一个判定,煮酒以为是缺乏说服力的。对于这类论证方法的问题,煮酒不想再多争论了,因为谁都会说自己的方法最合理,别人的有欠合理,而且谁也无法说法谁。但是相信众多网友自己心里有杆秤,究竟是以旁证直接推出判定这种方法更合理,还是旁证需要配合事实证据一起推出判定更合理,诸公自有明断。3 吉米兄引用关羽突斩颜良之前说的话,作为关羽必胜颜良的证据,是因为,吉米兄认为关羽的话 直接等同于事实。所以只要他说了什么,事实就是什么。所以我说吉米兄将关羽的话奉若圭臬。然后我就举了几句关羽言过其实的言论,目的是请吉米兄明白,关羽的许多话是不能作数的。奇怪的是,吉米兄要求我论证关羽说那些言过其实言论的背景与突斩颜良的背景相同。和和,我倒想请问吉米兄:这几个场合当然不可能背景完全相同,但吉米兄又有何理由说,只有突斩颜良那个背景下关羽的话 等于 事实,而其他场合下关羽的话就可以不等于事实呢?请吉米兄先论证了这个吧 :-)4 吉米兄言:“在所有旁观者认为关羽必胜颜良的前提下客观上已经承认了关羽胜颜良的必然性”--- 煮酒:昏倒!请问吉米兄,哪位旁观者认为关羽必胜颜良了?您又如何证明所有旁观者或任何一个旁观者确认关羽必胜颜良呢??说实话,偶觉得要是这么辩下去,那偶只好甘拜下风了。。。5 吉米兄又言:“而关羽斩杀颜良的事实结果证实了程昱、曹操、袁绍及关羽自己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 煮酒:再次昏倒!(1) 袁绍对关羽胜颜文十倍的评论,是在他获知关羽斩颜文之后发出的。而颜文死前袁绍可曾有过对关羽的如此评论??吉米兄已发生的事实来证实一个获知此事实后的人发出的评论,实在令人捧腹,和和(2) 关羽斩杀颜良的确是个事实,但却不是靠单挑正战取得的。又怎能证明关羽单挑武力高于颜良??(3) 请问程昱、曹操当时的判断是什么?是关羽必胜颜良吗?如果吉米兄说是,请给我一个论证先。
阅读全文

首先支持一哈shimly and zdm。再对吉米兄所列五点逐一商榷:1、如果曹操认为许褚可以胜颜良那他在看到徐晃不胜颜良时不会郁闷,因为他手下的王牌还没出呢! 煮酒答:好像这里没人认为许褚能胜颜良吧?所以在这点上大家无须争论。2、如果程昱认为关羽胜不了颜良就不会保举远在许昌的关羽(您认为我等智商比程昱如何?) 煮酒答:程昱并不确知关羽一定能胜颜良。请注意,程昱的原话是:“某举一人可敌颜良”。是“可敌”,并非“可胜”。也就是说,大致可以对付得了颜良。而且,即使我们将“可敌”硬生生理解为“可胜”,我们也不能把这种话当作关羽一定能单挑取胜颜良的证据。这种话只能代表在程昱眼里关羽武力比颜良高,并不代表关羽武力真的比颜良高。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程昱的确在许多事情上都有非常敏锐的眼光,但他毕竟不是神仙,不可能精准地预测所有事情,比如赤壁之战程昱就未能力劝曹操防备连环诈降及火攻。演义中的诸葛比程昱只高不低吧?可他不一样有误用马谡失空斩吗?所以,拿演义中某个高人的判断来作为硬证据,来证明某甲一定能胜某乙,我以为是缺乏说服力的。3、如果曹操不认为关羽能胜颜良在得知用关羽可行时会有大喜的脸部表情吗?(您认为曹操的见识对比你我何如?) 煮酒答:同上,用演义中某高人的看法作为硬证据,是缺乏说服力的。4、如果关羽没有胜颜良的把握何言“吾观颜良插标卖首耳”?(关羽很傲,但不是骄,更不是不知死活的骄) 煮酒答:和和,那吉米兄如何解释关羽的这句话呢 --- “某何足道哉!吾弟张翼德于百万 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如果吉米兄把关羽所有说过的话都奉若圭臬,那么岂非是认同张飞武力高于关羽的说法了么?这岂不是与吉米兄的“关羽理论武力第一”的观点相矛盾么?关羽还对张飞说过“张辽武艺不在你我之下”的话,难道我们也认为张辽与关张赵马一个档次?关羽还对黄忠说过“特来取汝首级!”,又对庞德说“量汝一匹夫(罗本作“羌胡”),亦何能为!可惜我青龙刀斩汝鼠贼!”请问,关羽是斩了老黄啊还是大庞?这种阵前豪气干云的言语,能作数么??这种狂言,其实际作用是一种良性的自我心理暗示,好比罗雪娟赛前教练对其耳语“你是最棒的!游给我看!”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但是谁又能在赛前断言罗雪娟一定能拿金呢?5、如果关羽仅靠运气胜了颜良、文丑,袁绍在得知可得关羽时会说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吗?(兄以为袁绍战场上的经验比我等纸上谈兵者怎样?)煮酒答:还是那句话, 拿演义中某个人物的看法作为硬性证据,是缺乏说服力的。另外,罗本中明确交待,关公父子归神后,关羽因遭偷袭而心怀不忿,在普净法师面前颇多抱怨。结果普净一句话就让关羽卡了壳 --- 你杀的颜良难道就不觉得冤屈么?吉米兄请想,如果关羽是凭真实单挑武力阵斩的颜良,普净为何单单会说颜良觉得冤屈呢?关羽又为何一听此话当即哑口无言呢??和和,不是煮酒武断哦,基本上地球人都承认关羽斩颜良是正面袭杀,是机缘巧合。此战凸显了关羽的胆略过人神威盖世,却没有表现出关羽的正战能力。当然此战证明了关羽一击毙敌的能力。
阅读全文

粗略看了一下贵坛网友对拙文的反对意见,似乎都集中在关羽斩华雄一段,而且矛头直指“鼓声和呐喊”这一细节。这种反驳思路直接攻击到我的全部分析的基础部分,只要反驳有效成立,则我的分析基础就有坍塌之厄,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全部分析则将成为无本之木。我认为这种反驳思路是非常高明的。但我却不认为这一反驳能够有效成立。至少现在还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双方应该将各自的论据以及完整论证过程都摆出来,经过比较,才能知道哪一种论证更有说服力。针对贵坛几位网友的反驳意见,我想将我的反驳论证过程陈述如下。由於我无法登录贵坛(已注册),因此只好麻烦白虹贯日兄将我这段文字贴在贵坛上。谢谢。首先需要澄清的是,煮酒的全部分析所依据的是嘉靖元年本,而非毛本。在关羽斩雄这一段,两本中唯一关键性文字差别就是这一句:“关公出马,一合斩了华雄。”其他文字并无关键性差别。贵坛网友的反驳依据是,鼓声和呐喊声是关羽斩雄之后才发出的,并据此得出关羽斩雄属突袭(或偷袭)。我认为这个推测是有问题的。1 即使我承认鼓声和呐喊发出于关羽斩雄之后(其实我并不承认:-)),但这为何就能成为关羽突袭的证据呢?双方军马为何就不能因关羽在严格单挑中阵斩华雄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绝伦武艺而感到震惊、继而不由自主地高声呐喊呢?我认为,判定“鼓声呐喊发出于斩雄之后”(A),只能对我的结论“关羽在严格单挑中斩雄”(B)构成弱化作用 ---- 如果哪位真的能够证明鼓声呐喊确实在斩雄之后。注意:(A) 对 (B) 只能构成弱化作用、质疑作用,却无法有效驳倒 (B),更无法推出一个新结论 (C) (关羽靠突袭斩雄)。2 关键的问题是,我并不认为鼓声发生在斩雄之后。古代两军作战,一个众所周知的规则是“击鼓进兵,鸣金退军”,或曰“闻鼓而进,闻金则退”。可见,鼓,是战场上一种指挥信号,是在与敌方接近时激励自己一方军马向对方发起攻击的指挥信号。所以才有“鼓励”二字嘛。我们可以找到许多“鼓于战前”的例子。比如著名的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二鼓衰,三鼓竭”,指的都是在发动攻击之前的击鼓声。可能有朋友会说,找三国演义以外的例子没啥说服力。那么好,我们再找一个演义里面的例子 ---- 古城会张飞亲为关羽击鼓,一鼓未尽而阵斩蔡阳。这个例子明确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击鼓是在战前,用于激励关羽的(!) 而且原文根本没有说在关羽斩阳之后还有没有鼓声,更没有说斩阳之后鼓声和呐喊声是否增大。我希望贵坛坚持“鼓于战后”的朋友们也能找出与煮酒上面两个例子具有同样说服力的例子,也就是说,一个例子要取自三国时代之前的信史或野史,另一个例子则要直接取自三国演义,而且这两个例子都能证明,在作战中确实发生过“鼓于战后”的情况。如果朋友们能够举出这样的例子,那么我将考虑修正我的原文,将关羽斩雄改做“灰色战例”,即无法判定究竟是严格单挑还是阵前突袭。这还仅仅是依据“鼓声”这一个细节所进行的分析。我以为,我们要判定一件事,应该通过不同视角、使用各种细节来进行分析。如果所有视角所有细节的分析结果都指向一个方向,那么这个方向就是我们的结论。我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距离问题。以下分析我们暂时抛开鼓声于前还是于后的细节,而只关注距离问题。按照三国演义中的记载,两军对圆,双方遣将出阵之际,两部军马的距离应该是一箭之地。这个距离是多远呢?大约是50米左右(先不论证了,直接用结论)。另外,当时的关东诸侯们建立了营地,华雄来至诸侯军营前搦战,按照基本作战常识,诸侯军出营对阵的军马,必须在自己营前构筑一个战场纵深,以防止对方一个冲锋就直接威胁到营门。这个战场纵深也应该有至少50米。华雄连斩两将,在等待对方再谴武将之时,其位置应该处於本方军阵之中或之前一点。也就是说,从诸侯军营门至华雄所处位置,这一段距离至少应该有100米。关羽冲出营门时,马速不可能太高。以不高的马速完成100米的冲锋,最少需要2.5-3秒时间。这足够华雄做出应对的了!给对手3秒的应对时间,这如何能被称作突袭?再者,关羽不太可能从营门直接冲出,因为在己方营门与对方军阵(含华雄)之间,横列着诸侯军阵,而且这个军阵应该是比较密集的。如果关羽出营门后就直接高速冲锋,岂非要撞翻己方许多人马??如果是关羽先出于诸侯军阵前,再加速开始突袭的话,那么关羽与华雄距离为50米。关羽以静止开始加速,要完成这50米的突袭,至少也要3秒!(人类最快速度好像是6秒左右,而马匹从静止开始加速跑完50米的成绩并不比人类出色多少) 对方有3秒的反应应对时间,这。。。如何能被称作突袭呢?因此,对这个细节的分析也构成对“突袭”说法的反对。补充一下 :-)还有一个反对突袭说法的证据就是“关公出马,一合斩了华雄”的原文描述。如果您是作者,您要明确描述一场突袭战例,那么最有效最直观的措辞是什么?难道不是“措手不及” 之类的吗?您会使用“一合斩了华雄” 这样的措辞吗?58回中有“正遇着曹仁部将曹永,被庞德一刀砍于马下”这样的描写,另外演义中“正遇某某,一枪挑于马下”这样的措辞也是比比皆是。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些战例呢?难道将它们都视作“突袭”战例吗?我以为是非常不妥的。我以为,我们应该首先建立一个“常态”和“非常态”的区别意识。在阵前交锋中,常态是严格单挑,非常态是突袭或借助暗器弓箭的战例。我认为通常情况下,只有当某一战例是非常态时,作者才有必要特别点明一下,而其点明手法通常是采取一些关键措辞(比如“措手不及”、“大惊无措”等)。如果某个战例作者没有特别说明,那么我们只能以常态来理解这个战例。即使原文是“关公出马,斩了华雄”(没有那个“一合”),我们也应该理解为是严格单挑。更遑论人家还有个“一合”二字呢 :-)综上,我依然认为关羽斩雄属於严格单挑。
阅读全文

老兄前文谬赞,煮酒愧不敢当,和和。兄我在许多方面都有共同观感,对於这部分,偶就不赘言了。这里仅就相异之处讨论一哈:1 呼延 对 杨志原文:“呼延灼见杨志手段高强,寻思道:“怎地那里走出这两个来?好生了得!不是绿林中手段。”杨志也见呼延灼武艺高强,卖个破绽,拨回马跑回本阵。呼延灼也勒转马头,不来追赶。两边各自收军。”---- 呼延虽头疼对手的手段,却毫无退意,而杨志则因感到对方武艺高强而首先拨马退回本阵了。两相对比,同样是忌惮对方手段,却还是有个程度上的差别。否则为何不是呼延首先退走呢?或者为何没有象对鲁大师那般 双方同时鸣金呢?按说呼延前番已恶战一阵,如果此战仍然是完全的棋逢对手、势均力敌,呼延阵中监阵官应该比杨志一方更有可能首先叫停。而呼延阵中在明知己方主将先战一场体能有损、这一场又恶战有时的情况下,却没有鸣金叫停,基於这个情况,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呼延可能占据些微上风 (因为呼延占上风,因此呼延所部认为继续打下去只会对己方更有利,因此他们就没有鸣金。)如果老兄认为这还不足以证明杨志武力稍逊于呼延,老兄大概也会认同“呼延战意和自信较杨志更强”这样一个看法吧?一个多数武力爱好者都认同的事实是:在一个相对公平的条件下,两个武力相当的对手之间进行单挑,战意和自信将决定两人单挑的主动/被动 和 上风/下风。公认张飞武艺不如温侯,但张飞次战吕布时,却能与吕布恶战百合而不落下风,其所赖者,很大程度上是其悍勇顽强的战意。杨志在明明知道对方体能损毁大於自己、且自己背后尚有老鲁做为强援的情况下,依然不敢过於缠斗,其自信和战意之弱,可见一斑;而杨志自信战意之弱,恐非空穴来风,要找原因,恐怕还得从这四五十合的单挑中找。因此我觉得呼延杨志这场单挑,是一场比较典型的“胜负未分,高下已判”的战例。2 关于朱仝武力的问题和和,仔细读了一遍原文,感觉偶的确因粗心而漏掉了梁山设计赚取陵川这层意思。向朱仝铜子道歉,也感谢老兄的提醒和指教。不过仍然感觉朱仝战例太过缺少,唯一亮点就是30合挑落苟正,此外没有碰过一个公认武艺高强的人物,这与杨志、徐宁、索超、孙立、史进等人相比,感觉还是单薄了一些。(前述诸将,各有至少一个阵斩重量级人物的闪光战例,同时也都有与林、秦、呼延、董、鲁等人单挑的战例,而朱仝一生所遇最强的对手大概也就是一酆美了(还是其搭档?),无法与林、秦等人相提并论,因此朱仝防守能力未经考验,令人心里没底。)3 宝光和尚 与 鲁智深 之武力高低,容他日再论。4 关胜-索超 之战老实讲,原文并未说明索超不10合斧怯是因为臂伤未复,这与关公战徐晃那场还不一样;那场可是明确交待了关公臂伤未复的。这一点对於索超战关胜是武力未达满值,可以构成某种弱化效果。这一点其实是靖岩兄首先提出的 (我从前观点也是“关胜10合几乎取胜索超,因此攻击超强”),我后来又认真阅读原文并仔细计算前后时间,发现此战距索超臂伤不到2月,甚至可能只有一个月左右,而且当时索超甫一中箭,马上就扔掉了大斧,可见伤势相当重。按照常理,以如此严重伤势、如此短暂恢复期,索超出阵单挑,武力发挥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索超武力逊于关胜,这个基本是公认的;即使两人从未交手,这个结论依然成立。因此索超与关胜之单挑,肯定是一场以弱敌强的交锋,有点类似徐晃对关羽。本来就是以弱敌强,武力还无法完全发挥出来,因此不10合大落下风,也很正常。我以为,如果林冲以其惯用丈八蛇矛对敌杨志,50合以内当有望击败之;对敌索超则40合出头也可完胜。索超对关胜,如无臂伤拖累,应该是30-40合落败。所以我认为,单凭关、林对索、杨之交锋战绩,就说关胜攻击一定强过林冲,则未必。但如果综合关、林二人全部战绩来看,我也倾向于关之攻击微优于林。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