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针对的是白兄的“以普通军卒披挂出战”这个意思。难道说普通军卒还有什么特定的装束披挂??至少在文中我根本没看出。不知白兄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相反,我倒是在文中看到曹操说:“此人仪表非俗,华雄焉知他是弓手?”从这句话,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弓手和普通军卒并未特定的、让人一望便知其低微身份的装束披挂。白兄何来“以普通军卒披挂出战”呢?这一点请白兄解释一下吧。2 马超交锋的对手中,二三流武将的确是个断档。但是这个没有办法,他没有机会枪挑几个二三流武将,只有机会击败一流武将和杀死四五流武将,这个只能说马超缺乏对二三流武将的表现机会。局部看的确亏了一点,但总体来看却是公平的,因为赵云也缺乏对超一流长时间的交锋机会,白兄不是一直用这一条作为赵云武艺未经足够考验的依据吗?你何时见我反驳过呢?难道这样对赵云就是公平的吗??马超无战二三流战例是个机会问题,赵云无长时间战超一流的战例也是个机会问题。既然我们从不为赵云这个缺乏机会而叫冤,白兄何故要为马超那个缺乏机会而叫冤呢?既然定下某个标准,为何不能一视同仁公平执行呢??3 赵云对周仓并未必杀的理由,而马超对曹操/杨阜都有绝对必杀的理由。白兄认为赵云之未杀周仓与马超之未杀曹/杨,哪个更有可能是想杀而就是没杀成呢??另外,赵云一生杀将无算,严格单挑中所杀武将至少有两人有相当武艺表现,麴义、吕旷皆被呼作“大将”,可知其武力并非泛泛,更兼其各有阵前斩将之实际战例 (我们要重战例,对吧?),李通有什么阵前斩将的战例吗??因此赵云所挑此二将,当然份量要比李通高一些。甚至朱然还多少比李通多了一个战例呢 (战关羽三合而走,未败),朱然跟李通可以视作是一个档次的。赵云一生出阵交锋不下30次,却只有一次挑周仓不死,而且这个周仓还是个赵云没有十足理由必须杀死的人物。马超出阵仅15次之内,却两次出手不死,而且那两个人还都是马超视为不共戴天死敌必杀之而后快的人。比一比失误率吧(如果赵云挑周仓不死也算失误的话),再比一比两人哪个有更强烈杀人的欲望而最终杀不成吧。再看看两人的擒将本领:赵云擒将三人,马超一无擒获!白兄又要说机会问题。呵呵,请见上面第2条。赵云马超,究竟谁在单挑中把握擒斩敌将的能力为优,结论不是明摆著么。4 说马超有击败于禁而赵云无击败此档次的战例。那么我想请问:赵云十数合令李典料敌不过,白兄为何绝口不提呢?虽然李典败得从容主动,但武艺差距是明显的。而且公然李典武艺要高于于禁,虽然可以大致算做一个档次的。5 “但酒兄的关于关文之战的文章里也存在反复偷换概念的毛病,这也是事实。”愿闻其详。
阅读全文

我其实一直将文鸯的武力视作与赵马关相当的。不过小文攻击未必怎么出众,防守是绝对没话说!邓艾么。。。有点象张辽,也许比张辽稍逊吧,所以在小文恶战一夜后能与之战50合不落下风。姜维嘛。。。我觉得基本上也是张辽那个档次的,攻击比邓艾高些(因为伯约擒斩数量巨大),防守比邓艾稍逊。如果邓艾比张辽稍逊的话,那么姜维大约跟全盛时期的徐晃相类。邓忠大约就是乐进、曹洪、程普一类吧。这种档次的人物,即使是赵马一类人物想完胜没个20-30合也难,要让徐晃打,50合能占点上风也就不错了。所以姜维30合不胜邓忠,也很正常,我觉得倒未必说明姜维不够强。当然了,姜维要跻身赵马关甚至许庞黄那个档次,还是差了一些。最后,靖岩兄啊,“精神倍长”的确是表示自信心爆满、交锋占据一定主动的意思啊。比如嘉靖元年本中吕布初战张飞时就是:“吕布精神倍长,张飞矛法散乱”。但是这里仅仅说姜维“精神倍长”,却没交待赵云如何被动,我的理解是:姜维事先设下伏兵,在战局方面成竹在胸,心理比较占优;更兼姜维感觉与赵云的交锋比较顺手,伯约当时又是个年轻小伙(25岁),顺风顺水的,容易出状态,可能在短时间内攻势凌厉;而赵云此时年事已高,更兼战局不利,因此短时间内武艺发挥不好,有可能攻少守多一些。但要说姜维武艺足可匹敌暮年赵云,这个我也是无法认可的。另外,整套演义中只有一处评论“枪法”如何如何的,就是赵云评论姜维的。我感觉可能姜维的枪法和武艺特点比较少见,有点象水浒中的徐宁钩镰枪。论武艺,并非顶尖,但却极有特点,不熟悉的人猛一碰上容易犯晕,不太适应。围棋中有“试你应手”之说,足球、乒乓中也有“对方打法(发球)我们不太适应”的问题。因此猜测姜维也是这种情况。这种特点鲜明的武艺打法,其特点是:有人吃有人不怎么吃。这就造成持有这种武艺打法的人发挥不太稳定的现象。我觉得姜维的发挥就不是太稳定。同样的情况在关羽身上也有表现。呵呵,一家之言。等待砖头~~~
阅读全文

论攻击力表现,马超有可能略优,因为马超3合败张颌,而赵云10余合才击败张颌。但细分析起来,马超此战神完气足,而赵云此战前曾鏖战一夜;另外张颌败于马超我们看不出如何狼狈凶险,但败于赵云手下则相当狼狈凶险。虽然过了不久张颌就缓过气来还打算跟赵云重新交锋,但至少那一战已经说明了两人的差距,再打一回不过还是个10余合又气力不加拨马回走。另外马超所胜的曹洪也比赵云接近取胜的李典武力更高些,但所耗回合数也长了许多。这一对战例的比较给人感觉马超略优,但这种优势却极其细微。而赵云防守方面则可能比马超略优,因为马超毕竟没有长板之战。特技方面,赵云箭术表现明显高于马超。马超箭防表现略高于赵云。(注意:我永远说的都是“表现”,而非“能力”。但由於我们无法确知“能力”,因此只好以“表现”代替“能力”)赵云一击毙敌方面表现明显优于马超,而马超在这方面似乎是天生缺陷。马超在步战和剑术方面表现明显优于赵云 (因为赵云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表现)。因此综合来看,赵马实在难分伯仲。
阅读全文

1 取证系统问题分析和评论离不开取证。而严密、高质量的分析评论要求取证系统的统一性。好比我们要评价赵云的总体地位和能力,就必须事先声明这个分析所依据的证据系统究竟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因为取证系统不同则分析结论可能会大相迳庭。最明显的例子是对刘步蟾其人的评价,我们必须确定我们的评价依据究竟是那部“甲午风云”的电影还是史实,因为具体到这个人物,取证系统不同可以导致完全相反的评价。小白熊这篇文字在赵云战张颌处使用的是毛本系统,在评论孙策太史之战时却又引用了罗氏评语,显然是使用了罗本系统。因此存在系统不统一的问题,令原文的说服力遭到弱化。2 对马超武力的评论有待商榷马超两场胜绩的确很出众,但评价武将武力难道仅以其能否取胜为标准吗?取胜敌将当然应该作为评价武力的标准之一,但却不应是唯一标准,因为其他标准也可能很重要,甚至同样重要,比如擒斩敌将的能力。马超在这方面的能力怎样呢?应该说是差强人意的。马超唯一挑死的有点份量的人物就是一个李通,这比关、赵、张在严格单挑情景下擒斩的人物都无法相比 (比如华雄、管亥、麴义、吕旷、朱然、纪灵、严颜等)。另外,马超有两次关键时刻掉链子的糟糕表现,一次追曹将大枪扎在树上,另一次连挑杨阜五枪居然就是弄不死人家,人家反而还能跟他继续死战!关、张、黄等何曾有过这样的表现??(其实赵云没挑死周仓多半也是因为他未必想杀周仓,而马超没有任何理由故意缓手不杀曹操和杨阜!)我觉得,一定程度上,马超的武力特点与其他人有些不同,他是一上来就靠速度和攻击持续不断地给对方施加强大压力,因此容易令强敌过早精神崩溃而选择逃走;而关张则未必一上来就那么猛,而是比较耐心地寻找机会,然后一击毙敌。马超的打发有点象80年代的巴西队,阵容豪华、咄咄逼人,但临门机会把握不够出色,经常得势不得分;而关张的打发有点象70年代的西德队,也许无法马上击溃对手,但却总能把握住关键的机会确立自己的绝对胜势。虽然我个人严重偏爱马超的风格,但公正一点来说,我认为将其凌驾于关、赵之上是不妥的。3 对孙策-太史之战的评价其他部分基本同意,但这部分感觉太牵强了一点:“凡是有扭打经验者可知,手如果被逼到只能接触到对手背部的位置,那就已经是劣势了(孙策只能夺子义背后手戟)。而子义却可以控制孙策头面等重要部位(所夺为盔)。”煮酒:既然孙策夺到太史背后的手戟后能够将手轻松撤回以攻击太史,那么就不存在什么(孙策)“手被逼到只能接触到对手背部的位置”的问题。我觉得双方当时都已陷于全无章法、胡乱殴斗的状况,很难从这些细节来推断哪一方稍微占优。当然我也同意太史比孙策略优一点,但却是通过其他战例才得出的这一猜测。单看这个战例,我感觉基本就是平手;太史能先夹住对方的枪,或许说明其技巧方面更优,但单挑武力未必就在孙策之上。当然,太史的综合武力表现要优于孙策,尤其他那手速射手段,可谓独步整部三国!4 对赵云武力的判定有待商榷赵云首战张颌,罗本的描写是:“颌气力不加,拨马回走”。这个“气力不加”应该理解成“暂时呼吸难继、肌肉因缺氧造成暂时性乏力(力怯)”。这种状态虽属暂时性的,但确实已经到了必须逃跑以脱离对手攻击的程度了,如果不跑极有可能要挂。肌肉缺氧导致的暂时乏力会直接导致动作走形,这种情况在赵云这等机会高手面前绝对是致命的!因此小白熊言张颌是主动选择放弃单挑的,这个似乎比较说不通。如果原文是:“张颌料敌不过,拨马回走”,那样小白熊的说法才是合理的。另外,赵云长板时明明是“料难以取胜”而拨马回走的,根本不是小白熊说的“度势不敌”。“估计无法取胜”和“估计打不过”还是有本质差别的吧?如果照小白熊这样推测,我是否也可以说,张颌3合败于马超也是主动放弃单挑呢?我完全可以说,曹营中首先派出不以武力见长的于禁打头阵,又派武力更弱的李通出阵单挑马超,这显然是曹操事先安排的车轮战;而既然是车轮战,则每个出阵武将都不必全力以赴,因此张颌完全有可能提前逃走。这种推测好像也并非毫无道理吧?可见,如果你在主观上认定某人不行,你多半都可以借助推测来推出他不行的结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坚持要重原文描写而轻推测的原因。推测难免犯主观主义。简单来说,张颌对马超3合败了,这个是事实;张颌对赵云10余合也败了,而且败得更狼狈些,这个也是事实。如果你根据主观推测去质疑或弱化一个事实,那么别人也完全可以借助主观推测去质疑或弱化另一个事实。还有,小白熊言:“若非其后关张的接应,赵云今番就挂掉了。”这个推测主观色彩过於严重了。如果这么推理的话,那我是否可以说,当张飞为张任设计围住后,如果不是赵云来救,张飞今番就挂掉了呢?毕竟从原文我们看不出任何赵云危在旦夕的描写来,更遑论赵云身后还有刘备的千余军马,而张颌所部又没有千军万马控弦直指赵云,赵云怎么会就那么轻易地挂掉了呢?真正危急的情况是关、赵、马三人面对曹军的硬弩!那个东西非人力可挡,所以三人最终都不得不服输 ---- 关被逼回土山,最终附曹;暮年赵云仰天长叹,自忖必死;马超则被射倒坐骑,命悬一线。赵云此时所面对的情景,远没有那些场景更为凶险。至於赵云长板冲阵究竟能否体现其武力,赵云的体能与孙策相比谁更占优,我都不同意小白熊的观点,具体当另文详述。煮酒的看法,论马上作战能力,就整个前三国阶段来看,关、赵、马难分伯仲。论综合武力(将特技包括进来),关不及赵马。
阅读全文

看到大家近日因诸葛的评价问题而火药味十足,想稍稍提醒一哈,即使原作者的观点不够客观公正、有主观贬低古人的倾向 (注意我前面那个“即使”啊~~),我觉得我们也没有道理对着人家原作者搞攻击。煮酒也是拥蜀拥诸葛派的,看到别人非议诸葛的能力,有的比较有道理有的不那么有道理甚至很主观,遇到后一种,我也感觉不爽。但看到有些朋友对非议诸葛的网友进行明显的人身攻击,我感到更加不爽,甚至觉得是难以忍受的!公正地说,在这场“反”和“拥”(姑且用这两个词吧)之争中,“反”派明显要克制、有风度得多。“拥”派也有许多没有人身攻击而充满理性、思辩性的文字,智勇兄的评论就没有任何针对人的过激之辞;而给煮酒印象最深的还是这篇文字(虽然拥派文字还没看完):newt001 http://newbbs8.sina.com.cn/games/view.cgi?forumid=122&postid=352187但是,“拥”派中的有些朋友的言辞实在应该克制一下。搞到人家把“这个论坛实在没什么意思”这样的话都说出来的地步,我看确实没什么意思了。“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我坚决维护你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力!”这句话在网上已是老生常谈,不过煮酒还是想提醒一哈与我一样推崇诸葛的个别朋友:请不要再攻击对方了。
阅读全文

江东四猛自然是太史、孙策、周泰和甘宁了。第五这个位置,我以为程普、孙坚和凌统都是有力争夺者。不过个人更加看好程普和孙坚。孙坚最牛的战例是一场攻城先登(危险系数极高,说明孙坚极勇、极爱冒险),一场近似单挑,速杀赵弘。孙坚的污点战例一场是在不利情况下单挑攻击超猛的华雄,10数合败走。这个战例隐约告诉我们:孙坚武力只在华雄之下,不在其之上,因为整套三国演义,还没有一个这样的情况,即A、B两武将,公认A武力高于或等於B,当A处於不利战局时与B单挑会“败走”。没有一例这样的情况!以赵云、张颌为例吧。公认赵云武力高于张颌,因此赵云是A,张颌是B。长板一战,赵云(A)怀抱阿斗复恶战多时,武力受到影响,;且单人独骑,面对张颌(B)及所部军马,显然处於极其不利局面。但作者在处理其逃走时选择了“见不能取胜”这样的措辞,却没有使用“败走”这样的字眼儿。甚至当A与B武力相当时,当A处於不利局面时与B单挑后逃走,作者也会避免对A使用“败走”这样的字眼儿。以张飞、许褚为例吧,我们可以大致认为许褚武力等於张飞吧(实际张飞更高一些),许褚是A,张飞是B,许褚与张飞唯一一次有效单挑时许褚处境不利(曹军战败,张飞追击曹仁,许褚掩护后接战10数合而走),但作者也没有让许褚“败走”,而是用了“无心恋战”这样的措辞。即使如许褚微逊于张飞这种情况,作者都避免让许褚“败走”,那么如果孙坚高于或等於华雄的话,作者就更没道理让孙坚“败走”了。根据这个逻辑,我判定孙坚武力一定不比华雄高。(当然,这个逻辑未必很严密,但在找不到更好办法之前,只好用它)程普对高手单挑只有与太史慈一场。程普没跟张辽打过。太史战程普30合被唤回后,对擒斩程普极有信心。太史这个判断虽带有很重的主观色彩,但如果从作者的写作角度来分析,我感觉作者不会平白无故地添上这么一笔。我觉得作者在写两人交锋时,对哪个都不想破了他的不败金身,所以不能直眉瞪眼地安排程普单挑落败;但是作者又希望读者能隐约感觉出谁更猛一些,所以就采取了这么一种方式。简而言之,作者两个都想保,但还要力挺一个,於是就让太史说出“我正要捉拿贼将,何故收军?”的话来、却没有相应地交待一下程普归阵后也有同样雄壮言辞。凌统最牛的战例是50合战平张辽。但孙权恐其有失,急令吕蒙等接应回来。凌统应处於明显下风。或曰:凌统此前曾决死恶战多时,且身中数枪,因此战张辽时不是其最好状态。凌统是在这种情况下战张辽50合落于下风的。我们不应因此而低估凌统武力。煮酒认为,凌统前番死战,与后来跟张辽单挑,两次交锋之间约有一个月的时间。请看原文:[权乃重赏凌统、谷利,收军回濡须,整顿船只,商议水陆并进;一面差人回江南,再起人马来助战。却说张辽闻孙权在濡须将欲兴兵进取,恐合淝兵少难以抵敌,急令薛悌星夜往汉中,报知曹操,求请救兵。]两边都求情救兵,特别是张辽-曹操一方,曹操从汉中迢迢千里奔赴东部的合肥,路途上至少要花费20天,再加上前期的军马调集、粮草后勤准备时间,应该有一月左右。而凌统与张辽的单挑是在双方救兵都已到达以后才发生的,因此凌统的体能早已得到充分恢复,而那个枪伤由於文中没有明确交待对凌统有何影响,因此可以认为是小小不言的轻伤而略去不计。由於多数人感觉华雄比太史和张辽攻击更凶悍一些,孙坚在战局险恶情景下面对攻击凶悍之华雄虽10数合落败,程普在公平单挑情景下面对攻击力不特别凶悍的太史30合略处下风,凌统在公平单挑情景下面对攻击不特别凶悍的张辽50合处於明显下风。感觉三人的防守能力基本相当。另外,凌统虽曾有带寡军恶战绝对优势兵力的曹军而不死的战例,程普亦有与10数人酣战刘繇部下千余军马全身而退的战例。无法证明凌统比程普防守更好。在攻击方面,程普干净利落地阵斩3将,孙坚只有一场近似单挑的胜绩,而凌统则干脆没有攻击能力的表现机会。根据缺乏表现机会则无法得高分的原则,凌统无法位列江东武力前五。至於孙坚和程普,如果仅考虑战绩,自然是程普略优。但如果再将孙坚“江东猛虎”的威名考虑进来,则孙坚应微在程普之上。感觉孙坚应与张颌、魏延大致相当,程普则与曹洪相若。
阅读全文

汉家儿郎 兄原文如下:没想到小弟的发言这么快就得到煮酒兄的回应,不胜荣幸!其实就单挑来说,好多地方还是无法解释比如兄所说张飞的污点:100余合没有拿下张合,我认为就是罗贯中受到三国志限制的原因。因为按照书中前面的描写,随便张合怎么玩命也不能和张飞打那么久,为什么会写成这样呢?我的看法是:1、因为三国志就是写的张飞用计破张合。2、张飞单挑胜利的地方太多了,如果这个地方再写成单挑获胜显然没有用计获胜精彩。那么为什么写成了100而不是20-30呢?显然这就是为了照顾张飞的计策,因为如果那么短的时间就能包抄到张合的后面显然太假了,所以只好让张合在那儿死抗了(张合:还不如让我3-5合就败了呢,早点下场休息,你不知道和张飞杀100多合有多么危险吗?)。当然,我说演义没有什么逻辑是有点过,但是我认为,由于正史的限制,起码来说三国演义的逻辑真的很混乱。------------------------------煮酒答:汉兄的意思是:罗贯中为了忠实于正史记载,只能让张飞以计策取胜张颌;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让张飞以20-30合迅速单挑取胜,则会令魏延雷铜的夺寨时间过断,因而会令这段文字不可信。老罗本来并不想让张飞被马超赵云比下去,但由於受制于正史,只好让张飞与张颌打了百十合,从而造成了张飞攻击不如马超赵云的状况。因此汉兄认为演义逻辑有问题 --- 限於正史,无法建立自己的严密逻辑体系。煮酒以为不然。如果老罗真的那么不希望张飞被赵马给比下去,他完全可以不让张颌迅速败给赵云和马超。比如,在骧山,他完全可以让赵云挑落高览后与张颌40合战平,(而不是让张颌10数合即不支败走) 然后再让关羽关平等出来杀散张颌所部 ---- 这完全不影响此处的情节。再比如,在渭桥,他完全可以将第二个出场的武将换成朱灵甚至文聘,从而避免马超3合击败张颌的结果。这样一来,张颌就成了不败之身,然后再让他与张飞恶战百十合,就可以即忠实了正史、又不会令读者认为张飞武力不如马赵二人。这个办法有点麻烦,还有更直观的办法 ---- 干脆在张飞张颌单挑处用旁白方式明确告诉读者。比如他可以这么写:两将在火光中,战到三五十合。张郃只盼两寨来救。张飞欲稳住张郃,以待魏延、雷铜夺寨得手后引兵前来相助,是以未尽全力相迫。张郃因此得与张飞战至百十余合。张郃不见救兵至,正没奈何,又见山上火起,已被张飞后军夺了寨栅。张郃三寨俱失,只得奔瓦口关去了。只须多写两句,就可以把张飞故意隐藏实力的真相交待清楚,从而即忠实了正史,又不让人感觉张飞不如马赵。老罗明明有这么多种处理方法可用,但他却偏偏没有这样写。如果老罗真的没有别的办法做到即忠实于正史又避免令读者感觉张不如马赵的话,那么汉兄说的“演义无逻辑”就是成立的。但现在老罗明明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以一箭双雕,因此汉兄的那个说法就无法成立。
阅读全文

汉家儿郎 兄原文如下:我看见煮酒正熟兄在多处帖子当中分析武将的心理活动、或者是分析三国演义的逻辑,我认为你的分析真的有点无趣了本来三国演义就是罗灌中的作品,你还要去分析心理活动什么的,那还不是要看他怎么想而已,但是大的地方由三国志限制也不能乱写啊。比如按照演义来说,赵云应该是老三了吧?怎么汉水之战的时候他只是黄忠的副将呢?还有,按照你的分析,赵云是出吕布之外最厉害的武将,对刘备忠心耿耿,怎么不用他来镇守荆州呢?按照你的说法,三国演义的逻辑就是单挑胜利了战役就胜利了,按照这个逻辑,就应该用赵云来镇守荆州吧?不要告诉我刘备不信任赵云,因为演义中我看不出来。还有按照你的分析既然赵云比张飞厉害,为什么战马超、攻取定军山不用赵云?不要说刘备不知道赵云厉害,在演义中他是应该知道的说到底,其实就是罗灌中受到了三国志的限制,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随意的写,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演义的逻辑,如果按照演义的逻辑,上面的问题就没有办法解决,所以个人认为你的分析是很无趣如果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一样是原创的话,你自然就可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作者的逻辑,但是对于三国这种有所限制的作品我认为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因为随便怎么梳理总是有矛盾的。我是新人,不当之处还请多多指教、如有得罪之处还请多多海涵 ---------------------------------------煮酒答:汉兄的问题提得很尖锐。尤其同意您说的“说到底,其实就是罗灌中受到了三国志的限制,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随意的写” 这一句。我也承认,由於这个原因,使得整套书的整体逻辑方面不十分统一。不过,逻辑不十分统一,并不一定意味着“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演义的逻辑”。我以为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好比在黑与白之间就存在着无穷过渡的黑灰。。。深灰。。。中灰。。。浅灰。。。灰白这些颜色状态。因此,如果演义真的是毫无逻辑或者逻辑极其不统一的话,那么您说我的分析很无趣就是合理的;但现在演义的逻辑仅仅是前后不十分统一,但还不算太坏,所以我觉得还是可以分析一哈的。其次,我的武力点评中所使用的逻辑,大多是与单挑或其他形式交锋密切相关的演义情节和逻辑,我个人以为,这方面的逻辑比政治权谋、军事指挥、用人。。等等其他方面的逻辑更好一些。因此,如果您要论证我的武力分析是无趣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指出与武将交锋密切相关的逻辑是很差的,那么我会同意您的看法。但是如果您仅仅是指出了与武将交锋关系不大的其他方面的逻辑很差,那么我觉得我的武力分析就未必是无趣的。第三,前三国较之中三国和后三国更加突出个人勇武,因此,同一类战事在前三国与在中、后三国中孙遵循的逻辑是不同的。比如同样是守城,前三国的黄忠就会出城与关羽死磕,而中三国的郝昭就来个老虎不出洞并最终成功守住城池。这两场同样性质的战事所遵循的规律就是完全不同的,前者遵循的是演义规律,后者遵循的是实战规律。这一对战例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演义前后规律确实有不统一的情况。但是,请汉兄注意:1 武力分析合理性的基础是 ----- 武将交锋逻辑的严密和统一。而这一对战例并未能证明“武将交锋逻辑”的严重不统一,因为郝昭根本就没有出来交锋。因此,这一对战例未必能对武力分析合理性构成很大的弱化。2 我的武力点评主要集中在前三国,而前三国战事逻辑自成体系,因此我以为我的分析是建立在一个基本统一的逻辑基础之上的。第四,有针对性地回答您提出的几个问题:1 按照演义来说,赵云应该是老三了吧?怎么汉水之战的时候他只是黄忠的副将呢----- 可以有这么两种理解:政治权谋和用人方面。刘备为了黄忠能对自己完全归心,就要给他更高官职、为他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和立功机会。而赵云的忠心是完全无须担心的,没有必要去继续提高其人对自己的忠诚度,所以让黄为主赵为副;实际能力和经验方面。黄忠成名已久,很受部署拥戴,而赵云此前仅打过一座小城,且黄忠年龄远大於赵云,因此论统军能力和临阵指战经验,黄忠至少不次于赵云,甚至还有可能高于赵云。因此黄正赵副也是顺理成章的。综上,这个问题并不能证明逻辑不统一;它还是符合逻辑的。2 按照你的分析,赵云是出吕布之外最厉害的武将,对刘备忠心耿耿,怎么不用他来镇守荆州呢。按照你的说法,三国演义的逻辑就是单挑胜利了战役就胜利了,按照这个逻辑,就应该用赵云来镇守荆州吧?----- 首先澄清一点:我没有将赵云的武力拔于关羽、马超之上。也就是说,关羽无法取胜的单挑,赵云多半也无法取胜。另外,您或许注意到了,我认为关羽的攻击武力高于赵云,因此一些赵云无法取胜的单挑,关羽反而倒有可能取胜。所以,刘备不派赵云去守荆州,并未违反什么逻辑。其次,我说“单挑胜利了,仗就打胜了”,这个其实是有前提的 ---- 其一,这是在没有用计的情况下;其二,所谓“仗就打胜了”指的是局部战场上的胜利,并非整个战役的胜利。吕布与李郭的西凉军交锋时不也是每个局部战事都取胜了么?但最终整个长安保卫战还是败了。可见,要取得整个战役的胜利,仅有个人勇武是不够的 (个人勇武对局部战场的确有很大影响力),还需要统御和临阵指挥能力。而在这两个方面,赵云当时都没能表现出高于关羽。因此派关不派赵是符合逻辑的。第三,关与刘的关系也不是赵可以相比的。即使赵的各方面能力丝毫不比关差,刘备也一样会派关不派赵。这个也是符合逻辑的 ---- 张辽、张颌各方面的能力都不逊于夏侯敦和曹洪吧?为何前二人要受后二人节制呢?同样的道理嘛。3 因为演义中我看不出来。还有按照你的分析既然赵云比张飞厉害,为什么战马超、攻取定军山不用赵云?不要说刘备不知道赵云厉害,在演义中他是应该知道的----- 这个问题么,呵呵,就需要您仔细看一哈演义原文了 ---- 当时赵云根本就不在军中,怎么用他去打马超呢?----------------------------------------最后,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您能否拿出一个我的具体的分析来,指出我的哪一处分析有问题。您举出的几个例子,或许能起到弱化作用,但却无法彻底证明我的分析的无趣无理。要想证明无趣无理,最有效的做法还是直接拿我的分析文字开刀。
阅读全文

原文:原来马超见赢不得张飞,心生一计:诈败佯输,赚张飞赶来,暗掣铜锤在手,扭回身觑着张飞便打将来。张飞见马超走,心中也提防;比及铜锤打来时,张飞一闪,从耳朵边过去。张飞便勒回马走时,马超却又赶来。张飞带住马,拈弓搭箭,回射马超;超却闪过。二将各自回阵。点评:毋庸质疑,在这场暗器较量中,张飞比较狼狈凶险,而马超则比较从容轻松。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据此判定马超的暗器功夫在张飞之上呢?我以为不然。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那时的暗器并不很发达,暗算对手时90%以上都是用箭,只有马超的铜锤和陈应的飞叉是非箭类暗器。(注意:这一点与水浒完全不同。水浒中超过一半的暗器都是非箭类暗器) 正因为这个原因,张飞虽然在马超诈败时已隐约猜到他可能暗伏杀机,但多半会猜马超用箭。注意:这是张飞的预期。而马超恰恰没有用箭,而是打出了铜锤,张飞的预期失算!更要命的是,如果预期对方用箭,就一定会特别关注对方用箭之前的预备动作(无论再怎样偷拽雕弓,总会让对方看出点什么来吧?还有那个猛一回身,更是一个信号) ,而那种打暗器的事前预备动作则可以做得极其隐蔽。张飞一直在关注对方用箭的预备动作,却猛不防对方打出个什么东西来,自然会比较狼狈,虽然闪开但也非常凶险。反之,张飞回射的那一箭基本在马超预料之内,马超是在提前看到张飞取弓取箭回身施射这一系列预备动作之后再做出闪避动作的,自然就要从容轻松许多。简单来说就是:马超的暗器破坏了张飞的前瞻预期系统,而张飞的暗器却没有破坏掉马超的前瞻预期系统,两者的现场表现自然会有差距。我们可以做一个合理的假设:如果让马超与张飞掉一个个儿,会怎样?我认为张飞一样可以轻松避开对方那一箭,而马超多半也能避开对方的铜锤,至於是否轻松从容就不好说了。如果马超依然很轻松,那当然可以证明他比张飞高,但谁能肯定他会那么轻松呢?因此我以为,这场暗器较量,实在难以分出二人暗器攻防能力的高下。
阅读全文

看了马兄和小白熊论二人箭术,煮酒很受启发,也跟着搀和一哈。关于心理压力,我是这么看的:太史出北海时,自己已完全陷于对方围攻之境,反而倒没什么压力了。这也许很难解释得通,但许多时候事实就是如此。我的一位父辈(论年纪是我的祖辈了)是35年参加的洪君,枪林弹雨中过来的,什么惊险场面没见过?我小时候跟他一起看“董存瑞”,看到鬼子向区小队打冲锋时,他说:“鬼子就是这样的!当年亲眼看鬼子打冲锋时不觉得紧张,现在看电视反觉得紧张。”还有许多职业运动员的体验也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当你身临其境时,由於你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如何应对那个场面,因此你没有多余的心思或注意力去感到紧张和压力;反倒是当你下场以后,当你处於一个相对安全和放松的处境时,你会为刚才发生的一切而感到紧张和压力,因为你此时有了多余的心思可以让你感受到紧张的情绪。因此个人感觉,太史当时一心退敌,无心感受压力;甘宁处境相对安全得多,反倒容易产生紧张感和压力。不过马兄说甘宁存心不将乐进射杀,这个似乎倒也未必。当然也有这种可能性,不过我觉得似乎更大的可能性是甘宁仓促之间来不及细想,先救人要紧,完全依循条件反射,抬手就是一箭!死不死的就管不得那么许多了。。。太史城上钉掌那个确实是固定靶,不过太史出北海那种速射能力,实在骇人!至少整套三国中再无一人有过这么猛的表现!其实,以当时三方势力中名将的本领,射中固定靶,甚至不会躲闪的移动靶(比如甘宁射逃跑中的黄祖),都应该是比较轻松的;慢说是名将,即如刘备、吕虔、蒋钦、曹性等也都是一箭中的。真正有难度的是这样两种情况:1 有压力 有时是在某一关键时间必须射中敌将的压力(如甘宁射乐进救凌统,黄忠射邓贤救魏延,等),有时是必须避开对方某些部位、却又必须射中某一部位的压力(如黄忠之射关羽盔缨)。两种情况对武将的心理承受力的要求差不多,但后一种情况对於武将箭术精准度有更高的要求。2 速射单纯射准是一个难度层次,要在高速中保持精准,这个难度层次显然更高。美式落袋高手不计其数,他们的准确度毋庸质疑,但为何只有一个“Machine Gun”Earl Strickland?(好像中文译作“机关枪史翠南”)就是因为这个家伙出杆儿极快,而且能在如此高速出杆儿中保持高精准。综上,太史城上钉掌,有难度,无压力。那一箭确实对精准度有较高的要求,但太史射这一箭时并无太大压力,因为射不中也不会有什么恶劣后果。甘宁射乐进则必须射中,有压力,但无难度。甘宁箭术表现机会很多,说明其心理承受力强,箭术稳定性好。应该加分。太史表现出极其出色的速射能力,应该加高分。因此太史箭术优于甘宁。
阅读全文

嘉靖元年本 原文如下:“且说张飞自以为神妙之计,领轻骑在前,突入操寨,但见零零落落,无多人马,一声炮响,四边火光大明,喊声一举。张飞知是中计,急出寨外。正东、张辽杀来、正西,许褚杀来、正南,于禁杀来、正北,李典杀来、东南,徐晃杀来、西南,乐进杀来,东北,夏侯惇杀来、西北,夏侯渊杀来,八路军马,团团围定。飞在核心,左冲右突,前遮后当。张飞军兵原来是曹公管的,尽皆过去了。飞见军去了大半。飞在忙中,正逢徐晃。两马相交,战到十余合,后面乐进赶到。飞杀条血路,突围而走,只有数十骑跟定。欲还小沛,大军截住去路;徐州、下邳,却被曹公自引精兵当住。飞寻思无路,望芒砀山而去。。。。”毛本与之相差不大,只是将“飞在忙中,正逢徐晃。两马相交,战到十余合”改做“飞正逢徐晃,大杀一阵。。。”下文以 嘉靖元年本 为依据进行分析。煮酒的武力点评规则中包括这么一条:“重原文措辞描写,轻个人推测想象”。请注意,我用的是“重”和“轻”,而非“唯原文描写是从”。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运用个人推测和想象呢?在如下情况下可以使用:1 原文描写前后矛盾,因此必须使用合理推测来判定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描写哪一个更合乎逻辑;2 原文描写语意含糊,无法确定究竟该如何理解作者本意,容易产生歧义,因此只好使用合理推测;上面援引的这段文字就是一个“原文出现歧义”的典型,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合理推测。对於“八路军马,团团围定。飞在核心,左冲右突,前遮后当。”这一段,从字面儿上理解,似乎应理解为:曹8将与张飞距离相当之近,相距不超过100米吧。然而这与逻辑明显相悖。具体论证如下:1 我们先假设曹8将确实与张飞相距100米。2 我们再假设单挑10余合耗时至少5分钟。(实际可能是10分钟以上)3 有理由相信,当张飞与徐晃相遇并交锋时,另外7将会尽快赶来助战。而且,由於曹营8将与张飞相距不过100米(此为假设条件,见1),且原文有“火光大明”这句交待,因此曹营7将不可能一时找不到张飞。4 既然曹营8将与张飞相距不过100米且能清楚地判定张飞所处位置,那么在毫无阻挡的情况下,7将杀至张飞左近的时间当在6秒以内 (百米马速是人类百米的两倍以上)。5 由於张飞与徐晃交锋时大部军马已归降曹军,因此曹营7将在杀至张飞左近的途中不会遭遇太大抵抗和阻挡(况且这7将还各自带有军马呢),因此7将杀至张飞左近的时间不应超过2分钟。6 张飞与徐晃相遇后交锋达10数合,因此至少应为5分钟。写到这里,大家就能看出矛盾来了:按照逻辑推理,张飞与徐晃决无可能有单挑10数合的时间!因为早在二人战至10合之前,(也许战至3-5合时) 曹营7将就应已杀至张飞徐晃左近了。这与原文中的“张飞与徐晃交锋十数合后只有乐进一人赶到”发生了矛盾 --- 注意:这个矛盾有两处:一为乐进赶到的时间,一为另外6将没有赶到。由於我们上面的6步逻辑推理是基本严密合理的,因此,这个逻辑推理出的结果 与 原文描写 之间的矛盾,是“曹8将与张飞相距100米”这个假设条件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判定:原假设条件错误,曹8将不可能与张飞仅相距100米,而应远多于这个距离,至少应该有200米,也有可能会远至500米。因此,所谓的“八路军马,团团围定”,虽然比较容易令人理解为距离很近的那种包围,但这8个字毕竟还是比较含混的,也可以理解为 -- 曹8将所部对张飞所部已经完成了战略合围态势,下一步将要做的就是收缩包围圈以有效歼敌。因此张飞未必真的能够清楚地看清每一位曹将的面孔身形。有理由相信,张飞完全有可能通过曹将的认旗以及部下的报告判断出己部已陷于对方的战略合围之内。然后,张飞在与曹军撕杀过程中恰巧遭遇徐晃并与之交锋10数合。二人交手10数合后,曹军已缩小包围圈,其他7将与张飞距离也比较近了,其中乐进最近,因此乐进发现了张飞徐晃的交锋,并及时赶来助战。------------------------------------------如果刻板地按照原文措辞理解的话,就会认为张飞是在被曹8将近距离包围之后硬冲出来的。这种理解明显对张飞的冲阵甚至以一敌多的能力构成了高估。由於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此基於这一理解而对张飞武力形成的估测就是错误的。其实张飞此役并不很凶险,他始终也没有处於吕布被曹营6将夹击群殴的那种险境。当年速遇(怕被删,用白字)大将围歼张灵甫的74师时,也是5-6个纵队将其首先合围在一个方圆数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然后再慢慢收缩歼敌。曹8将包围张飞(还有后到的刘备)也是一样,包围圈可能也有2-3个平方公里。因此张飞与多一半曹将的距离都应在500米以上,根本就不是吕布被典韦许褚夏侯兄弟李典乐进群殴的那种情况。
阅读全文

如果不爆发,那么他的攻击能力大致与赵云、马超、张飞、颜良等齐平,当然还是相当的强,这从他跟庞德一战就可以看出来。但可一旦出现那种灵光一闪式的突然爆发,其瞬间威力远非这几位可比,甚至连吕布也是多有不如,武力稍差一点的武将就有可能当场殒命或撑不住而逃走。如果以概率学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的话,关羽这一两次灵光一闪,将其整体水平向上拉了一把,令其攻击能力的平均值一下子高出了马、赵、张、典、颜等人。但是由於上述那几人的防守能力都很强,因此关羽的那种灵光一闪奈何不了他们。纯粹看攻击,关羽应该是第二,也许能跟吕布并列第一。如果看瞬间爆发,关羽绝对第一!但是关羽的防守能力却没有得到表现,而马、赵、张、典、许等人却都得到充分的表现。因此我认为其防守能力略低于那五人。这里的防守能力指的不是箭防。马战武力方面,我将关、马、赵三人的攻击+防守并列为第二。但由於关羽箭防太差,因此全面武力(马战武力+体能/特技)他屈居第四,马、赵并列第二。我推测关羽的武艺特点与大多数武将都不相同。关羽的军器是前三国里最重的,说明关羽力量很大。我猜大概仅次于典韦和许褚。但关羽的力量类型与那二人又有所不同,那二人属稳定耐久型的,而关羽属於突然爆发型的。在单挑中,当关羽没有发现特别好的取胜机会时,他是不会发力的,而会蓄势待机。这样,如果对手经验不太丰富的话,虽然也会忌惮他那口刀的份量,但有可能会认为老关的打法是那种力大势沉但招法不快的技击类型,容易放松警惕,而一旦暴露出破绽来,关羽就会突然发力,在瞬间高速运刀,一招毙敌!管亥也许就是这么死的。而少数经验丰富的武将,比如纪灵,就有可能会看出关羽是在有意蓄势,所以会越打越心寒,提前逃走。而文丑那场,有可能老关一上来就高速运刀出招。你想想看,那么重的大刀,再加上那么高的速度,谁能不怕?关羽的那口刀太沉,如果总是高速运刀的话,饶是关羽也没戏。所以关羽平常不会打得太快。可一旦有了机会,那种瞬间的爆发和刀速是致命的!正是因为关羽的这种武艺特点,因此他不太擅长独战多将和单骑冲阵,因为这两项需要你一刻不停地高速舞动军器。老关那把青龙显然不是干这个玩儿的,要换把轻点的,比如六七十斤的,可能还凑合。反观许褚,他的膂力只在老关之上不在其以下,但他的刀就没老关的沉。我估计怎么也超不过70斤。那么大的膂力运这么一把“轻”刀,自然可以舞动如风,所以许褚才有那么多场独战多将的战例,而且表现都非常抢眼。赵云马超虽不以膂力见长,但他们的军器都比较轻(估计不超过50斤吧),因此他们舞动军器的速度应该都非常的高。整套三国里,也只有他们两人能用大枪去拨打雕翎 (寒~ 那个枪速要多快呀)。以上纯属推测随笔,让老兄见笑~
阅读全文

战例1“纪灵乃山东人也,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手下战将极多。是日,纪灵引兵出阵,大骂:“刘备村夫,安敢侵吾境界!”玄德曰:“吾奉明诏,以顺讨逆。汝今罪不容诛!”纪灵大怒,拍马舞刀来迎玄德。关公大喝曰:“有吾在此!”聚马与纪灵大战二十合。纪灵少歇,关公回阵立马久等。纪灵遣手将荀正出马来。关公曰:“只教纪灵来,与他决个胜负!”荀正曰:“汝乃无名下将,非是纪将军之对手!”关公大怒,直取荀正;交马一合,砍荀正于马下。玄德驱兵杀将过去,纪灵大败,退守淮阴河口,不敢交战……”(第14回)分析:虽然关公与纪灵战20合胜负未分,但很明显,这场交锋在场面上已经分出高下了:纪灵不是关公之敌。何以知之?纪灵打着半截即归阵少歇,而且“少歇”后就再也不敢上来了,先是遣副将当替罪羊,副将为关公所斩后更不敢上前接战,以致以优势兵力而大败,退守淮阴河口后依然不敢出战。纪灵那哪里是去“稍歇” ,他是明知再打下去必然无幸,所以才找这么个托辞。我们由纪灵主动终止单挑归阵“稍歇” ,以及后来不顾一切地避战这些事实可以推测出,纪灵在与关羽战至20合时,场面已经非常被动甚至相当危险。一句话,关公与纪灵战20合,虽胜负未分,但高下已判!战例2“先锋张辽与凌统交锋,斗五十合,不分胜败。孙权恐凌统有失,令吕蒙接应回营。”(第68回)分析:又是一场“不分胜败”,但难道我们没看出一点什么吗?为何孙权会“恐凌统有失”,而张辽一方却不担心张辽有失?显然,张辽在场面上占优。至于凌统性命是否已危在旦夕,由於孙权仅仅是“恐凌统有失,令吕蒙接应回营” ,而非“急鸣金收军” 那样迫不及待,因此可以大致推测出:张辽虽已抢得优势,但要想将这种优势转为胜势,还需要费些周折;凌统虽落下风,但性命暂时无忧。-----------------------------------------------------演义中还有很多处这种“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的情况,如许褚VS徐晃、关羽VS庞德、庞德VS陈武等。由於下文将逐一分析各关键单挑战例,此处就不细表了。这里只想说明一点:某些武将武力非常接近 (如关公与庞德),是以只能靠这个分析方法才能让我们捕捉到这一微小差距。归纳一下“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情景的判断依据:(1) 在单挑中,一方本人突然叫停 -- 如关公VS纪灵 (演义中仅此一例)(2) 在单挑中,一方阵营中人物“恐有疏失”,或派人接应回阵,或“急鸣金收兵”(如张辽VS凌统)(3) 其他情况 (如许褚VS徐晃,等);根据上下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文将使用“胜负未分而高下已判”原则分析关庞大战。
阅读全文

在点评武力之前,先聊两句足球。段位较高的球迷都会记得86世界杯中的一场经典赛事 – 1/4决赛:巴西VS法国。这场比赛的结果是90分钟战成1平,加时30分钟依然是1平,最终双方靠点球才决出胜负。如果我们不考虑点球结果的话,应该说两队激战120分钟胜负未分。然而,凡是全程观看那场比赛的朋友都会有一个强烈的感觉:这不是一场平分秋色的比赛;巴西队明显占优。之所以公认这是一场经典赛事,一个重要原因是,双方都属於技术型球队,而且都认为自己的技巧和意识独步世界足坛。巴西的“桑巴足球” 自不待言,法国当时拥有号称“中场铁三角” 的普拉蒂尼、蒂加纳和吉雷瑟三位技术大师。因此双方都不屑于使用犯规动作来争得上风,而是力争纯粹依靠技术来击败对方。也就是说,不仅要胜,还要胜得堂堂正正、胜得漂亮!这两个队要是都存着这个心思,那球踢起来能不漂亮吗?根据赛后统计,上下半场共90分钟比赛,其中有效比赛时间竟然有近89分!双方故意犯规次数极少,将球故意破坏出场的次数也很少,全场比赛自始至终均极为流畅,令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不过,也正是因为双方都大打技术足球,才使得法国队逐渐落于下风。巴西人鬼魅般的脚法和配合,在上半场进行到一半时就将法国享誉世界的“中场铁三角” 逼到了自家大门附近,成了“后场铁多边形” -- 法国队在剩下的比赛时间里基本上放弃了中场的争夺!这基本上是一场巴西人围攻法国大门、法国人伺机反攻、以及双方门将左扑右挡的比赛。由於法国人放弃中场,而法国人的多数进攻又都是防守反击,因此双方绝少中场纠缠,也较少看到那种紧逼式的死缠烂打。尤其是巴西人,战术组合成功率极高,攻击套路和传接配合打得酣畅淋漓,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上半场18分钟,巴西右锋卡雷卡先下一城。紧接着巴西人掀起攻势狂潮,法国队门前一时风声鹤戾、草木皆兵。不过法国人运气很好,居然挺过惊涛骇浪,趁巴西人上半场结束前的些许松懈,由普拉蒂尼于43分突袭得手,扳回一城。下半时双方易地再战,巴西人依旧攻势如潮,而法国人依靠死守禁区、门将巴茨的神勇表现、以及绝好的运气,继续与巴西人周旋。75分,上场未及3分钟的巴西宿将济科获得主罚点球的机会。当素有“白贝利” 之称的济科一脚罚出一记弧线球之后,法国门将巴茨居然如有神助般地扑住了这记点球!英雄迟暮的济科唯有仰天长叹。。。大难不死的法国人最终坚韧地将1:1平的战果守至120分钟,并凭借点球将巴西人挤出4强。。。所有亲眼目睹那场赛事的人都会认为,虽然比赛结果是平局,但巴西人占据了相当的优势。赛后的技术统计也证明了这一点。煮酒现已无法找到那些统计资料(控球时间、攻入对方半场次数、攻入对方禁区次数、射门次数、射正次数,等等),但依然记得当初曾与同学对着足球报上的统计数据长叹不已。。。足球侃得太多了,呵呵。书归正传,演义中也有许多场单挑都以平局收场,但有相当一部分平手仅仅是结果上的,并非场面上的。也就是说,虽然双方均未能击败对方,但双方的交锋场面却有高下优劣之分。下文将结合具体战例予以说明。
阅读全文

继续举例分析:“原来张飞比及去救龚都,龚都已被夏侯渊所杀。飞与龚都报仇,杀散夏侯渊,迤逦赶去,被乐进、徐晃拦住。云长路逢败军,寻踪而去,杀退乐进、徐晃,与飞同回见玄德。”(罗本31回)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里所有武将的名字都指代其所部军马,而非其个人。何以知之呢?很简单,龚都绝无可能一人运粮,因此肯定是与所部军马一同押运粮草。同理,夏侯渊也绝无一人来劫粮杀都的道理,张飞也不可能只身前往为龚都报仇。最说明问题的是这个“杀散夏侯渊”五字,大家可以想一想,你怎么去杀散一个人?只有杀散一个群体,才是符合逻辑的。因此可以100%判定:此处的“夏侯渊”是指代其所部军马。那么张飞能以一人之勇,杀散夏侯渊所部军马吗?张飞又不是天神!因此此处的“张飞”也是指代其所部军马。其他的依此类推,“乐进”指乐部军马,“徐晃”指徐部军马,“关羽”指关部军马;这里的所有交锋都不是两将单挑,而是两军作战。最重要的结论是:我们没有任何有力证据来证明张飞曾在单挑中击败过夏侯渊!那位朋友说了:确实是两军作战,这个我同意,但你能绝对排除两军主将之间的单挑吗?兴许正是张飞在单挑中击败了夏侯渊,才赢得了那场战事的胜利呢。答:(1) 必须再次强调这个观点:演义是非常突出个人勇武的。基於这个前提,我们应该相信,但凡真的“发生”了重要的单挑战例,老罗是不会不予记录的。或者应该这么说:但凡老罗真的想设计一场重要单挑,他是不会采取这种简笔写法的。如果张飞与夏侯渊果真“发生”过单挑 (老罗果真设计了这场单挑),那么为何没有回合数和交锋场景描写?由於双方的出场人物都是重量级的,因此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单挑,远比太史慈战程普、臧霸战乐进、张辽战凌统、乐进战凌统要重要得多,为何后面4场均有回合数记录和交锋场景描写,而更为重要的张飞-夏侯之战却没有?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2) 必须承认,原文仅仅告诉我们:张飞所部击败了夏侯渊所部,却没有告诉我们是如何击败的。因此,说“是通过张飞单挑击败夏侯渊才击败夏侯所部的”,就是对击败方式和过程的一个推测。但是这个推测是有问题的,因为该推测实际上隐含地认定:张飞所部要取胜夏侯渊所部,只有[!]依靠张飞单挑击败夏侯渊才能实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张飞完全可以依靠突袭取胜。夏侯渊所部的目的是劫粮,当其杀散龚都所部后正安排烧粮时,张飞完全有可能趁其疏于防备之时突然发动攻击。由於张飞是在接到龚都告急之后才出发的,而且粮草为其所必救,因此有理由相信刘备会分重兵于张飞。因此有理由相信张飞在兵力上至少不明显逊于夏侯渊,这可以确保其突袭获得成功!综上所述,作者没有道理既要表明张飞-夏侯曾发生单挑却又故意不写单挑场景,而且张飞所部要击败夏侯渊所部完全可以通过突袭方式来实现,并非只有单挑这一种方式。因此,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张飞曾与夏侯发生单挑并击败之。对比一下马超击败于禁、张合以及几乎杀死曹洪的战例,所谓的“张飞击败夏侯渊”显然属於无效战例。重申判定:(1) 按照原文理解,以上所有人物名字均指代其所部军马;(2) 按照原文理解,以上所有交锋均系两军交战,并非两将单挑;(3) 我们没有证据证明张飞曾在单挑中击败过夏侯渊
阅读全文

再看这一段:曹仁在城上望见牛金困在垓心,遂披甲上马,引麾下壮士数百骑出城,奋力挥刀,杀入吴阵。徐盛迎战,不能抵挡。曹仁杀到垓心,救出牛金。回顾尚有数十骑在阵,不能得出,遂复翻身杀入,救出重围。正遇蒋钦拦路,曹仁与牛金奋力冲散。(51回)----------------分析:曹仁是带兵冲阵,徐盛和蒋钦呢?理解成他们孤身阻击曹仁及麾下数百壮士,显然于理不合。因此这里作者是在用徐盛、蒋钦来指代其所部军马,这里的所有交锋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单挑,而是两军混战,因此无法用以直接判断曹仁与徐盛等之间的武力高下。不过,由於曹仁率领绝对劣势的军马反复冲阵,较为从容地杀进杀出、连续救人,而徐盛、蒋钦等空有优势兵力却束手无策,而且徐、蒋二人在前三国阶段从未有率部冲击优势敌阵的表现,因此应判定曹仁武力优于徐盛、蒋钦。再看这个战例:“荀攸曰:“韩猛匹夫之勇耳。若遣一人引轻骑数千,从半路击之,断其粮草,绍军自乱。”操曰:“谁人可往?”攸曰:“即遣徐晃可也。”操遂差徐晃将带史涣并所部兵先出,后使张辽、许褚引兵救应。当夜韩猛押粮车数千辆,解赴绍寨。正走之间,山谷内徐晃、史涣引军截住去路。韩猛飞马来战,徐晃接住厮杀。史涣便杀散人夫,放火焚烧粮车。韩猛抵当不住,拨回马走。”(30)由於“飞马来战”、“拨回马走”通常是形容个体行为的,因此可以确定韩猛方面是一个人出战的。接下来的问题是,究竟是韩猛与徐晃1对1地交锋呢,还是韩猛一人对敌徐晃及其所部军马(或至少左右亲随)。我们知道,徐晃武力相当可观,韩猛武力并非极高,如果真的是韩猛单人独骑对敌徐晃所部的话,不大可能形成“厮杀”的场面。更重要的,演义是非常突出个人勇武的,因此如果韩猛真的以一人之力对敌徐晃所部的话,演义绝不会如此简单一笔带过的。因此可以判定:韩猛与徐晃之战属於单挑。由於韩猛与徐晃接战了一段时间,又是在战局极其不利的情势下才败走的,更兼前文荀攸曾评论韩猛为“匹夫之勇”,可见此人还是有两下子的。因此我将其排在二流,与于禁、高顺、麴义、袁尚、吕旷等大致归为一个档次 (徐晃为一流)。
阅读全文

当时摆在弱蜀面前的基本上两个大方案:1 向外发展;2 不忙外战,先全力搞好国内建设;孔明显然取的是第一个方案。平心而论,这两个方案各有利弊。向外发展的利老兄已经说了,其实这也恰恰就是“国内建设”方案的弊 -- lose the momentum and develop complacency (安于现状,丧失进取心)。向外发展的弊端是令国家和人民背负战争压力,承担战争牺牲,国内建设的利处是能够让蜀汉人民过上相对富足、平安的生活。有人会说:如果诸葛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政治家,他为什么不选国内建设这个方案呢?这样不是可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吗?答曰:孔明首先是一个政治家,是个完全的入世者,不是辽东管宁那样的纯粹的出世者,因此在道德方面根本不可能达到管宁那个境界,因为管宁们的行为完全受制于其所属时代的道德价值观,而孔明则不行。做为一个政治家,孔明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首先是其所属政治集团的利益,其次才是天下苍生。当体恤民情与那个政治集团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只能牺牲前者。这可以说是从政者与不从政者的根本区别之所在。要怪只能去怪政治这个职业,如果因此去苛责那些从政者,是非常不公允的。打个比方,医生应该是个非常decent的职业吧?可当他正与妻儿共度美好夜晚时,一个急诊电话打过来,他也只好匆匆赶赴医院;他这样做,其实也是在牺牲某一方面的利益以满足另一方面的利益。因此,无端指责这个医生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具体来说,孔明为了“蜀汉能够发展并长期生存”这个集团利益,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蜀汉百姓的利益。但是,这一判定是highly debatable的,因为我们也完全可以说,孔明是为了蜀汉百姓及其子孙后代能够永久地过上富足平安的生活,才忍痛要求当时的蜀汉百姓做出牺牲的;这种做法可以视作 为保长期利益而牺牲短期利益。因此孔明北伐并实施对外发展战略的做法,依然是 well justified。孔明与其他政治人物的不同之处在於:在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之间,他永远将团体利益放在前面 (比比曹操、司马就知道了);当团体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不会那样决然地毫不体恤民情疾苦,而是尽可能在人民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去达成其政治目标。有人常常把孔明去世后蜀汉经济国力上的贫弱归罪于孔明的对外发展战略。孰不知,再正确的大战略,如果具体实施上出了问题,也会出现灾难性结果。如果孔明能够一直活下去,他必然会量力而行,不会如姜维等那样进行过於频密的北伐战争,这样可以在 维持国家的活力/统-治集团的进取心 与 确保国家经济健康/人民生活平安富足 这两个目标上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孔明是那样一个重视经济发展的人,蜀汉后期那种近似杀鸡取卵式的北伐战争,是决计不会得到孔明支持的!因此,将蜀汉后期的频密战伐所导致的国力贫弱乃至最终的覆灭,说成是孔明的责任,实在有失公允。
阅读全文

小白兄说:“刘焉善于制衡,精于支配,始终维持适当的军力,确实可称相对“丰足”诸葛比较激进,过重军备,军事开支相当之巨大,应该算作相对“疲惫”这样的论述,比我的确切许多,谢谢煮酒兄指点。”--- 不好意思再给白兄更正一下:“益州疲弊”是孔明第一次北伐出师之前所上的出师表中所说的。也就是说,益州在其北伐之前已经非常“疲弊”了,而且恰恰是因为这个“益州疲弊”,孔明才认为不能蜗居一隅,必须要向外拓展生存空间。小白兄不知何故,反将益州疲弊的责任放在孔明的身上了~另外,我所说的相对“丰足”或“相对疲弊”也不是小白兄那样理解的。这里的“相对”一词的意思是,相对於你的竞争对手来说,是丰足还是疲弊。白兄总说刘焉当时的益州有多么丰足,可如果让他面对曹操和孙权看看,你还能说他“丰足”吗?如果217年(出师表做成之年)时孔明所面对的对手是刘表、张鲁之辈,而且此二股实力还各有其他实力牵制,你还能说益州疲弊吗?丰足与疲弊,在这个地方,与是否“善于制衡,精于支配”等等没有任何关系,指的不过是自然实力上相对於竞争对手究竟是处於优势还是劣势。其他的问题都是大题目,说不动了,歇了,还是说武力那些相对省脑筋的东东去了。
阅读全文

“像孙坚这样非世家大族者,在没有与地方大族结合以前,寻求的主要是军功,所以他奋斗的目标不是占有多少地盘,因为他觉得如果没有朝廷的承认,他无法占有什么地盘。因为此时虽然朝廷的权威已受到置疑,但仍然是天命的唯一来源(虽然已削弱),正因为此,受到朝廷正式任命的刘表能够较轻易地夺取荆州。 ”笛子先抛出一个观点“中央政权合法性(天命)的削弱,使得孙坚之攻击朝廷郡县变得不那么不合理”,在最后又抛出另一个观点“孙坚的主要动力并非寻求割据,因为没有仍是天命唯一来源的朝廷的承认,割据是不可行的”。笛子虽然也为这一对“矛盾说法”做了reconciliation(缓和 或 说明),但依然存在说服力不足,或过於流于随意的问题。也许笛子想要说的是这个意思:当朝廷的合法性低于某一临界值时,地方豪强攻击朝廷郡县就不是非法的,但由於社会中尚无任何一种势力的合法性能与合法性降低之后的朝廷的合法性相比,因此地方豪强尚无信心和勇气实现割据。似乎只有证明了这一点,才能证明孙坚之攻袭朝廷郡县,是纯粹出於建立军功而没有丝毫割据或为将来/后代割据打基础的动机。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 -- 孙坚的确存在某种割据动机。虽然我也认为凌云的原文质量不很高。
阅读全文

综上所述,黄忠攻弱守强;张飞攻守均衡,但攻击压迫力稍嫌不足;关羽攻击武力超强,但防守武力没有突出表现;马超攻击武力超强,防守武力的表现优于前三人;赵云攻击武力仅微逊于马超,但防守武力的表现比之马超则有较明显的优势。综合来看,马超与赵云的确难分高下。但马超能够做到的,赵云也能做得几乎一样好(马超3合胜张合、赵云在体能有损的情况下也能10数合胜之,差距细微) ,而赵云能做到的马超却有较大差距(单骑冲阵) ,因此判定马超微逊。五虎武力数值及排名:-------------------------------五虎----攻击武力----防守武力----武力之和赵云------196----------188---------384马超------198----------185---------383关羽------198----------182---------380张飞------194----------183---------377黄忠------191----------183---------374注:这套武力数值并非任意设定,而是有一数学公式可用于还原演义中300多场交锋的胜负结果及分出胜负时所用的回合数。酒某是本着最大限度地还原这些交锋结果和回合数之原则进行武力数值设定的,这样设定的结果就自然出现了攻击数值普遍高于防守数值的现象。因此,如果某武将攻击数值高于其防守数值,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他是攻强守弱;是否攻强守弱或攻弱守强或攻守均衡,主要还是看攻击数值与防守数值的差距情况,比如,某武将攻、防数值相差较少,则可认为该武将属防守型武将(如黄忠攻防差距仅8点,因此说他守强攻弱);若某武将攻守数值相差较大,则可认为该武将属攻击型武将(如关羽攻防差距为16点) 。通常来说,攻防数值差距在10点左右者属攻守均衡型武将(如张飞)。“蜀汉五虎武力排名”即告一段落,接下来将继续点评曹营诸将,依次为夏侯敦/张合,臧霸/高览/文聘。然后开始点评江东诸将、蜀汉其他武将,及群雄诸将(颜良、文丑、华雄、纪灵、麴义、管亥、张任等)。最后将列出所有主要武将的武力数值,包括攻击、防守、久战,同时公布那个劳什子数学公式~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