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兄好,认真拜读了兄之驳文,深深钦佩兄之缜密思维和文字表述能力。一些分析确实指出了煮酒论证中的软肋,佩服!煮酒以为,既然某个话题存在争议,那么其必然存在有利于双方的证据以及不利于双方的证据。最终如果辩论双方在摆出全部证据后发现一方证据占有明显优势,那么似乎可以置对其不利的劣势证据于不顾,而判定此方观点成立。我觉得,只有当双方数量质量相差不很多时,才应判定双方打平,原话题存疑;但当双方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存在明显差距时,我们应该可以判定占有明显优势一方获胜,其观点成立。不知虹兄能否同意?下面我将我的反驳论证的框架拿出来。我也讨厌自己行文的罗嗦,因此这次只拿框架,下次再仔细论证 :rolleyes: 1 在战场描写尤其是关于单挑的情节安排及细节描写方面,嘉靖元年本远远优于毛改本。初步论证请见拙贴http://myarticle.sina.com.cn/forum/myarticle/articleview.cgi?uid=70659601&path=18928993295另外,虹兄言曾在langya潜水多时,我想虹兄一定读到过老管和老宵关于两本优劣的精彩定评。这些都可以证明嘉靖元年本之明显优势。因此,当两本出现原则性差异时,煮酒的全部分析以嘉靖元年本为唯一依据。2 嘉靖元年本(罗本)中关羽突袭颜良一节,文中明确交待颜良因为刘备临行有嘱,请其收纳二弟,正因为这个原因,当关羽摘掉战盔倒提青龙(完全不象来单挑的架势,具有迷惑性)从土坡上奔来之时,颜良在瞬间大脑短路误认为关羽听到刘备消息临阵来投,因此不做防范,被关羽突袭得手。由於罗本中斩良一节明确交待了突袭以及此战前刘备颜良的对话、颜良临阵的心理活动,因此必须判定为突袭!而罗本中之斩雄一节,在许多方面与斩良形成鲜明对比,没有任何事前背景交待,也没有华雄的心理活动,(没有斩良一节中的“颜良只道关公来投,因此不做防备”、“颜良措手不及”这些关键性措辞)因此虹兄用斩良来论证斩雄是突袭,煮酒以为是没有说服力的。3 虹兄分析了斩雄在文字叙述方面的“非常态”,这个我是承认的。但这与我所说的常态与非常态的概念是不同的。我的概念是这样:演义中一共有近400场交锋,分出胜负生死的大约有近200场,而在这么多场次的交锋中,突袭战例不超过30例,其他均为严格单挑。因此,严格单挑应被视作战场交锋的常态,而突袭应被视作非常态。因此,当我们怀疑某战例是非常态时,必须认真寻找足以证明此战为非常态情景的证据(包括死者的临场表现是否有措手不及,以及前后背景情况)。如果找不到明显的证据,那么只能判定为常态,也就是说,没有出现什么特殊情况,属於正常情况,因此属於单挑。(这部分也许我对虹兄文字的理解不够完整精准。若有问题,还请虹兄指教。)4 虹兄关于鼓声的分析非常厉害。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反驳方式之前,我同意虹兄的推测结论 ---- 令营内诸侯失惊的鼓声呐喊,应该是斩雄后诸侯军因欣喜若狂而发出的。但我必须指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诸侯军中有鼓,那么就没有道理在两将单挑前不擂。也就是说,俞、潘、关三人出战前都曾擂鼓,只是声音不够巨大,营内诸侯或许听不到,即使听到也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以上我都是假定正常情景下的情况。如果虹兄认为我不该假定是正常情景,那么请告诉我为什么不该如此。如果是正常情景的话,那么显然关羽在出阵之前,诸侯军曾击鼓,因此华雄没有理由不做防备。这与斩良时完全不同,因此斩良时曹军没有击鼓,是关羽自己直接冲下去的,而且还故意摘掉头盔倒提青龙以迷惑敌人。从前后文看,颜良有足够理由不做防备,而华雄却没有这种理由。4 关于距离详见上文对斩良斩雄两战差异之分析。由於两战存在本质性差异,因此虹兄用斩良之战来论证斩雄之战,则说服力。。。5 其他虹兄言:“如果鼓声在斩雄之后,则煮酒兄所论证“非突袭”的最大论据丧失。”这里我想给虹兄做一个小小的补充:第一句中的鼓声应该指“令诸侯失惊的鼓声”。前文已述,俞、潘、关出战前的鼓声,也许营内诸侯没听见,也许听见了但没感觉有何异常(因为鼓声不是出奇地大)。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三将出战前曾有击鼓。虹兄言:“等他们欢呼起来的时候,还是华雄已经人头落地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个我同意。虹兄也已发现,我前面的辩文中只针对鼓声,却没敢针对呐喊 :-)-----------------综上,虹兄挑出了煮酒分析中的缺陷,煮酒十分感谢。这一点煮酒在两个以酷爱武评的论坛里都没见有人提出过,因此煮酒一方面非常佩服虹兄的敏锐和缜密,另一方面也非常感谢。不过我以为煮酒的这个缺陷仍然不影响煮酒的整体论证以及论证结果。因为。。。既然诸侯军有鼓,则就没有武将出战前部击鼓的道理。如果虹兄要证明关羽没有等诸侯军击鼓就直接冲向华雄,那么那个2-3秒的时间也足以令华雄做出应对(颜良虽可能有更多时间做出应对,但他根本就没想做出应对,非不能也,实不愿为也。因此这个例子无效)。因此我感觉,我们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关羽曾实施突袭。在没有证据证明突袭的情况下,罗本中的“关公出马,一合斩了华雄”,应该可以被我们视作严格单挑的特征性措辞了。
阅读全文

1 青锋谢职,令人可发一叹。青锋性格孤高梗直,为人公正严明,与从前的太师一剑和现在的马队等斑竹形成绝佳的搭档。论坛斑竹,随和宽厚的性格,当然是优点,更容易团结人;但这种性格表现也容易让给人一团和气於是可以恣意妄为的错觉。因此有一位坚持原则铁面无私的门神斑竹,实在是太有必要了。青锋始终坚持对窃文的严打,在尺度掌握上曾经引发一些网友、包括一些资深网友的批评。但是青锋是有量的,他从未因此而不开心,而是依然兢兢业业地为论坛工作着。青锋的过人之处在於,虽然一直铁面无私坚持原则做着得罪人的工作,但依然享有极高的号召力和人气。青锋辞职,我可以理解。但感到很伤感。希望青锋辞去斑竹职位后,还能如丞相一剑一样,常来论坛跟大家在一起。2 太师一剑最近来得不太勤。念念3 狐狸一人苦苦支撑护赵局面,这里表示一下支持!支持狐狸。4 看到有位网友将别人的观点说成是臭P,这个不好。客队提议删贴,是有道理的。5 今后一个时期的论坛局面,似乎多半要由马队一人支撑了。马队就是铁打的人,一个人也难以一直支撑下去。因此提议新人尽快接上来。我这里只提几位我印象比较深的:重在搀和 ------ 这位是众望所归,我亦举双手赞成,就不多说了。客队 ---------- 一个小铁面人,也比较有量。(我批评过他,而且连续不断地批评他,nagging他,他却没有一句反弹)。当然客队性格上有些不足,但斑竹的身份会让他学会克制自己的冲动。刘备刘玄德公 -- 宽厚随和,一如玄德公。可惜似乎精力花在其他论坛了。希望他能多为我们论坛服务。论坛也有几位大侠高人,如老君、小白熊、若出、猴子、公主、靖岩、老宵、狐狸、美女贞子。。。还有许久不来的麻雀;也有许多江湖新人如威风、d君等等。希望大家能一如既往地支持论坛并选出我们的新盟主。
阅读全文

关于孙策太史张辽说白了,我还是受到演义行文渲染的影响。演义虽没给孙策安排太牛的战例,但对其武力威猛的渲染却太厉害了。无法不给他点印象分。太史则有两番单骑冲阵。另外,太史与孙策那场神亭之战,也等於同时给二人加了分。为何有人将马超排在赵云之上?很大程度上不就是因为马超有两场鏖战而赵云没有吗?另外,太史战程普30合后曾言程普可擒。到了太史这个档次的人物,似乎少有满嘴跑火车的主儿。太史似乎也不是一个爱吹牛的人。反正文中的这个情节也让我对太史加了一点印象分。不过我也可以同意张辽与太史孙策属同一档次的看法。这样一来张辽将列华雄夏侯之前了。徐晃对张颌的那点优势,我觉得也就是关羽对许褚那点优势。想在百合之内占到便宜可能性不大。把许褚跟老关列一个档次也可,说他比老关差个小半档,似也不错。所以徐晃张颌也是如此。另外张颌在前三国中除与迟暮张飞恶战百十合不倒之外,其他战绩乏善可陈,反倒完败两场。中三国虽然气势如虹,但真有多少特别牛的武力表现吗?我觉得没有。给人印象深刻的也就是一场数十合击败王平。不过王平可能还不如李典呢,而且当时战场局面也不利。这场有点象华雄击败孙坚那场,是武力略强一方借助战场优势将本来拥有的武力优势加速转化为胜势。因此张颌即使在中三国武力也没有特别有说服力的战例予以支持。最后对魏延和关兴的车轮那个不提也罢。既然是存心要给你下套,还不让你感觉自己特别牛?当然魏延绝无击败阵斩张颌的实力,诸葛又想收拾张颌,只好让魏延关兴诈败诱敌。其实仔细想想,张颌那时虽然看上去很猛,可对魏延关兴姜维何曾有过半点优势?我觉得张颌在中三国纯武力方面并不比魏延有优势,不过其气势上的优势倒有一些。孙坚前文也说了,华雄开始不敢直接应战之,后来借助战场之利胜之,两人差距应该不大,所以我认为孙坚可能比张颌略低而比乐进略高,说他是张颌这个档次的也可,是乐进那个档次的也可。但要说他跟徐晃一个档次就明显不对了。说他与于禁一个档次也太委屈他了。以马超击败于禁以后那个状态,估计曹洪、孙坚上去一样10合之内得拨马回走。但如果以马超追曹刺树时那个毛毛糙糙急火攻心的状态,孙坚硬挺个40-50合也完全有可能。所以我倒是觉得孙坚大致与曹洪相若。
阅读全文

可惜偶现在只有叫好的份儿,却无与诸兄深入讨论交流的机会。只能简单说两句:1 水军的团结问题,靖岩的分析极其精彩!完全同意。(只是借用京剧打鱼杀家做为论证依据,似有不妥。还是用水浒本传最有说服力。)2 吴用问题,以及吴用与宋江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很精彩,但我只同意80%。我认为从吴用角度来说,他与宋江的关系包含理性和感情两个方面。理性是“为梁山计、为所有兄弟们计”,在这一点上吴用与宋江的无条件忠於宋廷存在较大冲突。感情方面则是纯粹的江湖义气和朋友亲情。吴用之死,我认为95%以上的成分是这个原因;由於意识到无法东山再起而产生的巨大失落感,只占5%。花荣这两者的比例大概是99%对1%。靖岩似乎忽略了吴用在感情方面对宋江的依赖。或者可能是靖岩为了突出要说明的观点而有意忽略了?3 朝廷军官派问题,同意95%,但还有些话想说。等有机会吧。
阅读全文

曹操称荀遇为其子房,我以为这种言辞在中国古代极权社会中,是带有明显藐视当朝皇帝意味的。漫说是重兵在握还说这个话,就算是从未说过这种话的,只要你大权在握、在权力地位方面对皇权构成了潜在威胁而不知韬晦,一旦失势,定遭灭族之厄!前汉的霍光怎么样?他几时有胆量说谁谁谁是自己的子房之类的话?不就是因为他权倾朝野,结果死后不出几年不就给灭了九族么?要说起来,霍光仅有争权野心,并无篡汉野心,应该说他对汉室还是高度忠诚的,结果还是这么个下场,不就是因为他的地位权力对汉室构成了威胁吗?曹操那么精明的人物,能不知道前朝这点子事儿??既然知道“对皇权构成威胁 就等於 死罪”这样一个道理,他还敢说那样的话,这不明摆著没把个汉末小朝廷放在眼里吗?说他毫无野心,这个实在没有道理。处於与曹操类似实力地位却毫无野心、一心勤王效忠的人物,历史上不是没有 --- 安史之乱后的郭、李二人是怎么表现的?曹操当时的军事实力,未必比郭、李强,其竞争对手之强,更远过郭、李之对手,因此曹操当时的政治处境,只比郭、李更险恶;而当时唐廷之孱弱,与汉末朝廷也是高度可比,而郭、李以如此优势状况,面对如此弱小之朝廷,却始终无半句藐视朝廷的言辞!曹操以并非最强之军政实力,面对同样弱小之汉廷和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却公开将自己摆在汉高祖之地位,与郭、李等相比,曹操是否藐视朝廷,这不是一目了然了吗?当然,硬说当时的曹操就有篡汉之心,这个我看也未必。人的野心总是随着其权力实力的增长而增长的,当时的曹操所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军政格局,因此不太可能有非常明确的篡汉企图。但是从曹操的一系列行为言辞来看,说曹操当时怀有强烈的夺权、极权和控制朝廷皇帝这个野心,我看丝毫不为过。其实这么说曹操也没有贬低他的意思;以当时汉廷之无能,但凡有点能为和豪情的人物,都会藐视它、希望掌控它,以发展自身实力。为何指出曹操的这一点野心,就成了无端贬低他了呢?另外,我比较反感让别人再多读些书再来发表评论的说法。这个错误偶从前也犯过。偶现在自我检讨一哈,也希望其他朋友不要再犯偶酱子D错误。我们这个论坛并非一个专业学术论坛,不必对人对己太过苛求。再者说了,您可以认为他读书不够多,可读书更多未必就代表观点更接近真理。而且如果比您读书更多的人也来批评您读书少、乱评论,那么我们这个论坛还聊不聊三国了?最后还不变成比谁书吃得多了?呵呵。您要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一条一条去驳;如果没有时间或没有心情去驳,也可以简单一句:我不同意。不好评论人家读书多少的哈~~~
阅读全文

问题一:猴子已经指出,王朗对手是慈而非策。问题二:曹仁武力不容低估啊。青锋使用的是毛改本,那么我们就先以毛改本为依据。曹仁在此本中,在破李郭时,曾被曹操钦点率少量精锐寡军陷阵。要知道,当时被曹操委以如此重要而危险责任的另外两人分别是典韦和许褚!而曹操却没有任命很多人都认为武力很高的夏侯敦!更遑论夏侯渊和曹洪了。从这里我们可以隐约看出曹操眼中曹仁武力的份量。后来江东攻南郡之时,曹仁复率领寡少精锐直陷江东万马军中,先后击退徐盛和蒋钦。这两个战例虽然在毛改本中写得模糊、如果完全算做单挑有些争议,但曹仁毕竟是以数百军马击溃了徐盛和蒋钦所率数千军马,因此曹仁的武力实在不可低估。至少夏侯敦、张辽、徐晃、曹洪、张颌等从来没有类似牛的战例。另外曹仁面对关羽不敢接战,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当时局面被动。而且关羽当时是何等威风?曹仁在被动情况下遭遇张飞阻截,虽然陷于被动(因为原文有“死战”之词),但毕竟没输。因此曹仁可以说依然是个不败金身。单凭这一点,他就比夏侯敦、徐晃、曹洪和张颌强。以上是以毛改本为据。如果以嘉靖元年本为据,那么曹仁击败徐盛那场则几乎就是一场严格单挑了。相比之下,只有夏侯敦、徐晃所击败的高顺和韩猛可以达到徐盛的档次,张辽击败的袁家三公子比徐盛还稍弱,而曹洪、夏侯渊、张颌(前期)等人则干脆没有击败强硬对手的战例。综上,曹仁武力应在夏侯敦、张辽、徐晃一线,而高于夏侯渊、张颌和曹洪。问题三(这个可以不算问题):青锋所引这个王朗战太史的战例,纯粹是毛改本增补进来的,嘉靖元年本和罗原本根本没有这么个战例。还有那个周昕战平黄盖、后为孙策一枪刺死这俩战例的也是毛改本加的。如果以嘉靖元年本为据,则王朗毫无武力表现,可以算一个纯粹的文官。当然,如果以毛改本为据,则青锋的分析是不错。
阅读全文

抱歉得很,我一时找不到马超许褚之战的罗本原文,但是我决定清楚地记得,两个版本唯一差别就是:罗本是许褚先抓住枪再弃刀,毛本改为先弃刀后抓枪。其他没有任何改动。我觉得这个改动不影响大局。虽然可能有朋友认为,许褚先抓枪后弃刀,较之先弃刀再抓枪,显得不那么被动,不过无论先弃刀还是后弃刀,总之最后都把自家的军器给扔了,我觉得差别不大。关键的问题是,许褚冒然攻出的那一刀根本没有达到其攻击目的,被马超轻松避开后反手当胸回刺,刀也撤不回来了。显然此时许褚已经闪开了枪锋,但许褚下意识里明白,马超一枪不中可以迅速回撤一点马上再刺,这个过程会非常短暂,自己想把外围的大刀撤回来挡格需要更长时间,因此不赶趟儿,为了避免对方大枪回撤再刺,只能抓住它。当然抓它要冒风险,因为如果不是抓在枪柄上且第一时间没抓牢的话,马超用力一拽大枪,许褚抓枪的手就回被枪缨和刃处所伤。结果呢,许褚抓牢了,这说明马超这一枪也用老了,而且马超也根本没防备对方会突然抓枪。许褚抓住大枪的第一时间里,马上意识到对方一定会双手用力回拉,自己单臂力量不足,所以只好丢弃大刀将另一只手也撤回来,双手抓枪。平心而论,在上面这个过程中,马超给许褚制造的麻烦明显大於许褚给马超的麻烦,虽然两人最终形成双手握枪相互争夺的均势,但在形成这个均势的过程中,许褚所冒风险明显更大。这一次许褚没吃亏,但如果让马超和许褚多次重复这种动作,比如说重复个10000次,许褚还能一次亏都不吃??我看最少有10%的情况要吃亏。关于关羽不惧曹军箭雨一节,也很抱歉,手头没有原文,因为我本身并无嘉靖元年本,只是一直在不断搜集。本坛今宵兄手里就有,希望他能再拿出来让大家观赏。现凭记忆说一哈。关羽所面临的曹军箭雨,与后来所面对的黄忠、庞德的冷箭,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曹军施射处与关羽距离较远,应该是数十米的距离吧,那个时候普通弓箭的有效射程只有数十米,如果超出弓箭的有效射程,则弓手多采取向敌方的上空盲目施射的做法,这样乱箭被射至敌方军马的上空后呈抛物线落下,如果这种乱箭非常密集的话,从敌方角度来看,就是所谓的“箭雨”--- 从天上掉下来的乱箭。如果这种乱箭足够密集的话,还是能对军马造成轻微杀伤的,至少可以有效阻止军马继续前进。但由於此时的箭雨速度是自由落体加速与残存水平方向速度的混合体,其速度不会很快,只要全神贯注,应该不会中箭受伤。我以为,当时的曹军箭雨就是这种情况,主要目的并非在於射杀关羽及其所部,而是要阻止关羽率部继续前行。而黄忠、庞德之射关羽,都是在关羽已经追击相当近的情况下施射的,施射方与目标之间应该不超过15米。在这么短的距离内,羽箭的速度是极快的,夺不过是正常的。因此关羽不惧曹军箭雨却无法闪避黄忠、庞德之冷射,是不矛盾的。好比足球运动员距离球门60米开一个大脚,球门前的守门员99%都可以轻松接到来球;但如果让运动员在点球位置罚点球,守门员挡不出来球是很正常的。当然也有扑点球成功率特别高的,那当然是绝顶高手。这好比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和马超,无论你正射、背射、飞叉暗器还是数百数十人夹射,怎么都伤不着他们。他们当然是防暗器的绝对高手。但是因为关羽没闪开黄、庞的冷箭就说他箭防太烂,这个是说不过去的。这好比大门扑不出点球你就骂大门一样,太苛求人家了。
阅读全文

d君说:“另外,你说马岱要想玩败走回身射中对方的把戏,一定需要一个前提,对方不从后方施射、而且还要拼命追击。其实这也很简单,也许你我对一场单挑何时开始无异议,但对一场单挑何时结束有分歧。如果不追,则单挑结束,胜负已判;一旦追了,就得有个结果才算结束,或彻底逃掉,或被救,或被擒,或被斩,或反身复战,或被射,或射箭等等,要有个结果才算单挑结束,过程中只要是原来的两个人单独做的努力应该计入个人单挑能力。不错,魏延如果不追,此战马岱明显败了;但正是魏延追了,表示魏延认为没有结束,追上去要求一个明显的胜负(斩敌将),既然没有结束,那当然就要看最后的结果了,而最后的结果是马岱射箭后,中延,然后延急回马走,反而被马岱赶到关前,这时张飞出现,岱延之战才算结束!所以马岱的弓箭在这场单挑中起到了作用。”在这一段中,我发现两个问题:1 君我对单挑的理解不同。我的理解是狭义的,仅指使用军器的交锋;君之理解是广义的,指两将无论动用何种手段(军器交锋、暗器暗箭),直至一方失去作战能力或双方放弃单挑。我个人感觉,各论坛对武评感兴趣的朋友,同意我那种狭义理解的比较多,或者说占绝大多数。所以我一开始不太明白d君的分析思维。我觉得,之所以绝大多数武评米都将单挑理解为军器交锋,这个是有道理的,原因如下:(1) 在整套三国演义中,在所有分出胜负高低的交锋中,以军器为手段终止交锋的约为190场,而以暗器暗箭为手段终止交锋的,大约只有袁尚-史涣、关黄、关庞、魏马、王双-张嶷等数场,最多不超过10场。很显然,以军器为手段结束交锋的占整体的95%以上,而以暗器暗箭为手段者连5%都不到。以如此悬殊的比例差距,可见多数朋友对武将军器交锋能力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暗器暗箭能力,不是没有道理的。需要说明的是,上面那个190这个数字,是已经剔除了多打一(约10场)、有严重突袭嫌疑、混战嫌疑(约20场)的战例。否则数字将达到210场以上,比例差距会更加悬殊。(2) 暗器暗箭这种能力,其“普遍参考性”太差,远不如军器交锋这种能力的“普遍参考性”好。所谓“普遍参考性”,是指两个从未交手的武将,我们可以根据与其分别交手的武将的武力以及那两场战例做为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比如:典韦、马超从未交手,但二人均与许褚在公平情景下交锋200合以上,且均战平,那么我们就比较有理由猜测:如果典、马交手,多半也是200合平。还有马超、赵云从未交手,但从二人均能迅速击败张颌及对许褚都战平的结果来看,二人应该也是数百合平手。由於整套三国军器交锋战例近300场,前三国部分(截止到关羽败亡)就超过200场,如此多的战例使得我们能够把许多相互从未交锋的武将,按照这种方法对其武力高低关系做一个大概的猜测。这就是军器交锋的“普遍参考性”。请注意这个“普遍”二字,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庞大的总体战例数目,就难以达到这“普遍”二字。那么,以暗器暗箭为手段结束交锋的战例,有几场呢?上文已列,整套三国也只有区区不到10场,如果只看前三国,连7场都不到,远远低于前三国军器交锋的200场。如此稀少的战例数目,何谈“普遍参考性”呢?综上,多数武评米将单挑理解为“使用军器的交锋”,是有其内在合理性的。当然,多数武评米(也包括我)也不会对暗器暗箭能力完全视如无物,但在分析战例时对其权重的设定肯定要大大低于对军器交锋能力的权重。具体到我的分析方法,我首先看“军器一对一/多的交锋能力”和“单骑冲阵能力”(也是军器),这种能力我视作核心武力。暗器、箭术、突袭能力、绝招(拖刀)、剑法、步战、城战。。。这些我将其归为外围武力。只有当无法判定两将的核心武力谁高谁低时,我才会参考外围武力来定出二人的武力高低关系。大家标准不同,难免结果不同。另外还有一点也是多数朋友所公认的,那就是:前三国武将武力普遍水平最高,中三国(诸葛时期)和后三国(姜维时期)武将武力普遍水平较低。由於马岱在前三国武力表现不出色,其出色表现仅仅发生在缺少强将的中三国时期,因此,其在中三国的武力表现需要打折扣。比较明显的例子是丁奉徐盛二将,在前三国逮谁输谁(关羽、曹仁、关平),可一到后三国却威风八面!这个就比较能说明问题。因此,我仅将马岱排在李典、于禁等二流武将之列。君所言“准一流”,我是留给那些模糊情况的武将的,如孙坚、李严、文聘、黄盖等人的。程普、曹洪之流击败上就是一流垫底了。而且以上均指前三国而言,中、后三国不论。
阅读全文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bugs,这些bugs当然不是指的作者构思编织的情节与信史记载情节的不同之处,而是指这样几个方面:1 引用信史资料时的明显笔误。比如有朋友发现,演义26回中提到的袁绍“令退军武阳”,应该是“令退军阳武”之笔误。这是演义与信史之间的“非目的性”( 或曰“失误性”) 差异,属两大系统之间的差异。2 作者由於不熟悉历史地理,因而造成所编织的情节的合理性经不起运用基本地理知识的分析。具体例子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一节中莫名其妙的迂回折返。这是演义与地理知识系统之间的差异,也属两大系统之间的差异。3 作者不经意间留下的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疏漏。具体例子如赵云的年龄问题。这个则是演义自身前后叙述的差异,属演义系统内部差异。本文的分析重点就是:演义中赵云的年龄问题;或者说,赵云在演义中的生卒年问题。为方便下文分析,现特将演义中几个关键章回所对应的纪元年份列出,同时再列出一些相关人物在演义中的生卒年份及卒年年纪:第07回-----东汉年号不详-----纪元191年 (赵云亮相!)第41回-----东汉建安13年-----纪元208年 (长板救主!)第52回-----东汉建安14年-----纪元209年 (赵云拒婚)第71回-----东汉建安23年-----纪元218年 (汉水大捷!)第84回-----蜀汉章武2年----- 纪元222年 (彝陵救主!)第87回-----蜀汉建兴3年----- 纪元225年 (诸葛南征)第88回-----蜀汉建兴3年----- 纪元225年 (诸葛南征)第89回-----蜀汉建兴3年----- 纪元225年 (诸葛南征)第90回-----蜀汉建兴3年----- 纪元225年 (诸葛南征)第91回-----蜀汉建兴5年----- 纪元227年 (老将赵云)第92回-----蜀汉建兴5年----- 纪元227年 (云杀五猛!)第97回-----蜀汉建兴7年----- 纪元229年 (赵云病故)刘备:161-223,终年63岁关羽:162-219,终年58岁黄忠:148-222,终年75岁,建安14年关黄对刀时已62岁(注:这些都是根据演义中的叙述推算出来的,与信史记载可能存在差距。但因本文所依据的完全是演义资料,因此信史资料不计。)许多朋友认为赵云年纪比刘备大,他们的依据是:(1) 92回中有“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 的文字,而且后来邓芝也有“将军寿已七旬,英勇如昨。” 的言语。既然赵云在225年都至少70岁了,那么他的生年应该不迟于158年;(2) 日本的三国游戏。煮酒认为这个观点是有很大问题的。先说(2) 。日本的三国游戏中人物生卒年的信息来源不外两大系统:信史系统和演义系统。赵云的具体生卒年份史无可考,因此相信游戏只能参考演义系统。因此这个依据(2) 实际上是依据(1) 的一个翻版。只要驳倒了(1) ,那么(2) 就不攻自破了。现在来分析(1) 。不错,原文的确有“年登七十” 、“寿已七旬”的字样。但这是否足以支持“赵云至迟生于158年” 的判定呢?煮酒以为是有问题的。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我们先假定赵云确实至迟生于158年,并且为简便起见我们干脆判定赵云的准确生年就是158年。依据这个假定条件,则赵云在那几个关键章回的年纪情况如下:第07回------ 191年 (赵云亮相)------ 赵云34岁第41回------ 208年 (长板救主)------ 赵云51岁第52回------ 209年 (赵云拒婚)------ 赵云52岁第71回------ 218年 (汉水大捷)------ 赵云61岁第73回------ 219年 (羽论吾弟)------ 赵云62岁第84回------ 222年 (彝陵救主)------ 赵云65岁第87-90回-- 225年 (诸葛南征)------ 赵云68岁第91回------ 227年 (老将赵云)------ 赵云70岁第92回------ 227年 (云杀五猛)------ 赵云70岁第97回------ 229年 (赵云病故)------ 赵云72岁很显然,基於“赵云生于158年”这个假定条件,许多方面都于理难合,比如:1古代小说里何曾有过34岁的“少年” ?2 50岁对於大多数古人来说都接近迟暮之年了。赵云数度单骑出入万马军阵,斩将摩旗,连番死战,并最终保护幼主全身而退毫发无损,如果这种超乎人类青壮时期体能极限的传奇事迹真的是赵云在51岁的时候创造的,文中却对赵云的年纪与表现的极度反差不予任何评论,实在于理难合。3 在赵范眼中,52岁的赵云是堂堂仪表,根本看不出任何迟暮衰颓,而完全是一派青壮气象,否则他也不会欲将自己正当妙龄、倾城绝色的寡嫂嫁于赵云;而49岁的刘备呢?从其对自己的评价 ---- 吾年已半百,鬓发斑白 ---- 来看,显然已隐隐有迟暮之色。这与赵云雄壮而充满活力的外貌特征差别非常巨大,大到无法用个体衰老程度不同来解释!别忘记:刘备也是戎马倥惚半世的人物,长年骑马作战、逃生,没有一副强壮的体魄(尤其是腿、腰部力量) ,是不可能的。就算赵云的遗传基因再抗衰老,也不该比长年马上行军的刘备年轻那么多。又是一处于理难合。4 按照演义,关黄对刀发生在建安14年,即纪元209年。当时黄忠约为62岁。(演义中说黄忠年近六旬,实际上已经过了,因此这其实也是一个小bug,只是非常轻微而已。) “62岁”(按推算)或“年近六旬”(书中原文)的黄忠已经被呼作“老将”,而汉水大捷中同样年逾六旬的赵云,文中却为何未称之为“老将” 呢?难道又是子龙强力抗衰老的遗传基因在起作用、使得61岁的子龙看上去只有40出头?实在于理难合呀!5 第73回中,当费诗呈报关羽汉中王封五虎时,关羽有言曰:“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 按照通常的理解,关羽应较赵云年长。然而73回所对应的纪年是219年,於是我们发现,58岁的关羽居然比62岁的赵云年长并称之为“弟”,岂非怪事?又一处于理难合!6 第84回中赵云孤军救主于彝陵时,往来冲杀如入无人之境,遇江东重将朱然一枪即挑落马下,令陆逊火急收军。如果赵云逞此神威之时已然是65岁高龄了,书中缘何之字不提?难道又是抗老基因?7 第87到第90回中,赵云和魏延被诸葛拜为大将,领军南征。如果此时赵云真的已是68岁高龄,书中缘何无一语提及?这四回书中,赵云被委以重任不下3次,被提及之处不下20次,却无一语提及其68岁高龄的问题!看官想想,有哪部古代小说曾如此“忽视” 一位暮年名将的年纪问题?8 更要命的是:在第87回中当赵云、魏延对诸葛不予重用而抱怨时,诸葛有这么一句话:“吾非不用汝二人,但恐以中年涉险,为蛮人所算,失其锐气耳。”好一个“中年涉险” !看官可曾听说过68岁的“中年” ?而且就算子龙特别耐老,68岁时看上去还象50出头的人,可诸葛却不会不知子龙的真实年龄啊,他怎么可能将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将视作“中年”呢?最离奇的是:诸葛称赵云为“中年” 后仅隔两年,赵云一猛子变成了年登七旬的古稀老人!看来这赵云不仅有强力抗老基因,而且在68岁时还突然拥有了快速衰老的基因,以致于能在两年内从一个中年人一家伙衰老十几年!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接受“赵云生于158年” 的假定条件,就根本无法解释如此多的不合逻辑、不合常理之处。因此原假定条件无法成立!那么赵云的生年究竟是何年呢?煮酒以为,纵观演义全文,赵云生于168-170应该是一个合理的猜测。基於这个假设条件,赵云出场时为22-24岁,虽然用“少年” 来形容略嫌牵强,但还是基本说得过去的。赵云长板救主、桂阳拒婚时分别为39-41和40-42岁,正值壮年精猛,情节和人物表现方面完全合理。赵云汉水大捷时是49-51岁,也无不合理之处。赵云生于168-170,而关羽生于162年,因此关羽视之为“吾弟” 完全合理。诸葛南征时赵云为56-58岁。如果按60岁才能被称作“老将” 的习惯,56-58岁的赵云被诸葛称作“中年” ,也不算离谱。当然,具体到这个环节上,如果赵云生于175年左右会显得更合理可信一些。但是由於后文赵云为先锋破西凉五猛时已完全是一个老将的形像,因此175年出生的猜测遭到否定,因为按照常理52岁尚难称老将 (张辽、徐晃55岁左右时出马也没被呼做老将,只是让人隐约感到有些英雄迟暮罢了)。赵云生于168-170年这个假定条件,与前面所有的情节都吻合得很好或较好;唯一发生矛盾的就是92回里那个“年登七十” 和“寿已七旬” 。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两段话理解成“子龙已老” 的意思,那么这个矛盾就不是那么严重。至少,“赵云生于168-170” 这个假定条件所带来的矛盾,比“赵云生于158” 这个假定条件所带来的矛盾要轻微许多。因此该假设的合理性比之“赵云生于158”的假设具有明显优势。演义中应以赵云生于168-170年为宜。
阅读全文

您说:所以刀手之决战,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秒杀.一种是拉锯秒杀当然好理解,但什么是拉锯呢?多少回合以上才算拉锯呢?是20合不分胜负就算拉锯了呢、还是要过百合不分胜负才算呢?这个拉锯与不拉锯的分界线在哪里呢?如果您说:只要20合战平就算拉锯,那么您又是凭什么定下的这个拉锯与不拉锯的分界线呢?难道就因为有关羽和纪灵20合战平这么一场 所以就以20合做为拉锯和不拉锯的分界线?这样好像有为关羽此战未能如张飞那样速胜而开脱之嫌吧?另外,“三国里出现陨命战例的单挑多数在刀手之间”这句话也有点疑义 ---- 赵云、马超、张飞、夏侯敦四人枪下之鬼恰巧等於关羽、颜良、许褚、黄忠、庞德、华雄六人刀下孤魂(21+3+7+3=34 VS 34=16+2+6+3+3+4)。如果将整体前三国做一个统计,那么您会发现,使枪的武将人均杀将数目一定会大於等於使刀武将的人均杀将数。
阅读全文

1 规则应该尽量简化;2 缩小辩题范围,甚至提前确定辩题,让大家有时间准备;2 煮酒那个辩题的确不太好 (嘿嘿,估计马兄也不认为它是好辩题,只不过考虑面子所以就应把我建议的俩题凑上一个)另外,我还有个小建议:如今的活动组织者似乎都很怕担上一个独断专行的名声,因此比较追求岷煮和公正。比如这次马兄用发贴上的时间来确定第几号辩题的方法,大概就是出於这种心理吧。其实说老实话,那10个辩题水平参差不齐,将他们放在平等地位上来随机抽取,未必合理。或者说不太合理。我觉得比较合理的办法是:马兄与另几位斑竹以及丞相、一剑事先商量一下,从众多候选辩题中选定一个;如果这几个人的意见很分散、不统一,那么最后就应该由马兄乾纲独断一下!有人批评马兄不岷煮?嘿嘿,不是已经提前请斑竹和二元老岷煮参与意见了么?有人批评这是搞寡头政治?嘿嘿,如今政治制度最合理之酶国不就是寡头政治么?岷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合理的决定。岷煮这种手段不过是在一些情况下更易导向合理决定而已;但在另一些情况下乾纲独断更易导向合理。
阅读全文

原作:水泊梁三水泊梁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三十六天罡为一等头领,七十二地煞为二等头领。三十六天罡在《大宋宣和遗事》里已经有了,人名外号跟《水浒传》基本一致。 在《水浒传》里解珍解宝位列天罡。解珍解宝弟兄是猎户,打了一只老虎,滚落到毛太公家后园,被毛家赖去,并遭诬陷而入牢狱。后经铁叫子乐和报信,孙立孙新顾大嫂组织人马劫牢,救出二解,一并上了梁山。这就是解珍解宝在《水浒传》里的全部事迹。这弟兄俩倒是非常称职的猎人,捉老虎之前下窝弓排药箭很是在行。其他呢?武功如何,计谋怎样,上梁山后对山寨有哪些贡献?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水浒传》没有说。我们将二解与他们的两位表兄比较一下。论武功,肯定比不上他们的大表兄孙立。孙立,人称病尉迟,比其为唐朝开国名将尉迟恭。门神上是左边秦叔宝右边尉迟恭。这两位能驱鬼镇邪,连鬼神都怕,可见其威名。孙立外号为病尉迟,应不是泛泛之辈。上梁山前为登州兵马提辖,人家这提辖,真正是领兵打仗的,不象鲁达鲁提辖还得负责给经略相公买肉馅。论谋略,二解应该比不上他们的二表哥兼表姐夫孙新。小尉迟孙新“全学得他哥哥的本事”,在营救二解的过程,请谁参加,如何劫牢,如何逃走都安排的妥妥当当。这两位海南岛的弟兄的确是人物,应该比那两位猎户表弟不知强多少倍,可是他们却屈居地煞。 若真是天书如此安排或历史本来如此,我们也怪不得施耐庵。可这天书是被施耐庵篡改过的天书。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看到,《大宋宣和遗事》里天书上三十六人为:智多星吴加亮 玉麒麟李进义 青面兽杨志 混江龙李海 九纹龙史进 入云龙公孙胜 浪里白条张顺 霹雳火秦明 活阎罗阮小七 立地太岁阮小五 短命二郎阮进 大刀关必胜 豹子头林冲 黑旋风李逵 小旋风柴进 金枪手徐宁 扑天雕李应 赤发鬼刘唐 一直撞董平 插翅虎雷横 美髯公朱同 神行太保戴宗 赛关索王雄 病尉迟孙立 小李广花荣 没羽箭张青 没遮拦穆横 浪子燕青 花和尚鲁智深 行者武松 铁鞭呼延绰 急先锋索超 拚命三郎石秀 火船工张岑 摸着云杜千 铁天王晁盖。还说“宋江看了人名,末后有一行字写道:‘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 ’” 后面还有“于是江率朱同等九人亦赴山寨,会晁盖已死,遂被推为首领,…,已而鲁智深等亦来投,遂足三十六人之数。” 《宣和遗事》里三十六有晁盖而无宋江,宋江是帅,不在三十六将之列。晁盖早死,再算上宋江,还是三十六。这跟《水浒传》一致。是李进义还是卢俊义,李海还是李俊无伤大雅。硬把孙立与杜迁给拉出来换上解珍解宝就考虑欠当,有失公允了。如前所述,孙立是出类拔萃的,而且上梁山后,利用其跟栾廷玉的师门关系,破了祝家庄,于山寨有功,居天罡之位应当之无愧。至于杜迁嘛,虽然没有多大本事,但其为水泊梁山的开山元老,列为天罡也当得。二解既无特殊本领,又无特殊贡献,位列天罡实在难以服人。梁三认为,以二解换孙立杜迁是狗尾替貂。 另外《水浒传》给阮小二与阮小五换外号也不合适。明明是阮小五却给个外号短命二郎,不知施老先生是怎么想的。非要换也不是不可,那您也应该相应的改作短命五郎啊。记得小时候看过水浒之后,总是把阮小二与阮小五的外号记反了。当然,一个牵强的解释就是在他弟兄三个当中他是老二。但宋江是孝义黑三郎,他弟弟是四郎,按这个规矩我们也可以称宋清为宋二郎了,因为他事实上是老二。象《宣和遗事》这样安排就更好一些。小二叫阮进也符合农家起名的规律。俺村一家五个儿子,一家六个。都是老大老二有名,从老三起,就用数字排号,连狗儿猫儿之类的名字都懒得起了。把董平由一直撞改成双枪将也未免太替这小子吹牛了,象长枪这样的长兵器,一手一个实在不易。 俺想说的是,虽然《水浒传》内容比《宣和遗事》要丰富的多,故事更生动,人物更饱满(俺是 人云亦云,俺只见过鲁迅所引《宣和遗事》片断),但并非每一点改动都是好的,其中也有败笔。您认为呢?
阅读全文

病尉迟孙立,一条竹节虎眼鞭,一杆点钢枪,30余合从容战平五虎上将呼延灼,与辽军副先锋寇镇远斗智斗勇并最终铁鞭毙敌。论纯武艺,孙立足可位列八骠前六;论智计,梁山能最终做掉祝家庄这个强硬对手,孙立内应之计居功至伟;论上山前的地位和江湖威望,孙立是堂堂登州的统兵提辖(比鲁达那个闲散提辖应该更有权势地位),在江湖上也是声名赫赫。可令人不解的是,七十一回梁山排座次时,孙立居然仅位列地煞72第三,经常与黄信一起作为林冲或卢俊义的副将出战;而武艺、能力明显为逊的孙立的两个表弟解珍、解宝反位列天罡,且经常能作为正将独立行动。对於孙立之被摒于36天罡之外,网上的水浒米猜测和讨论很多。现在大家多采用一种流行的说法,即:决定梁山108人最终座次的那个石碣,是宋江按照自己的意愿事先找人刻好埋在那里的。如果我们接受水浒中的所谓“座次天定”的说法的话,除了为孙提辖叹口气之外,就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了。既然是前定的、是上天事先就安排好的,那还有什么道理可以理论的呢。不过,如果我们按照上面那个“座次江定”说法的话,那么还是很有些东西可以说道说道的。本文就想按照这个思路来分析一下为何孙立名落天罡。煮酒其实亦无什么成熟想法,不过是个抛砖引玉的意思,拿出来就教于各位高手。我觉得主要是两个方面令宋江对孙立抱有防范和警惕心理,因而不敢对孙立委以要职,甚至还要人为打压孙立在山寨上的地位。这两个方面分别是:1 孙立的小集团达到8人,且其中三人都颇富智计;2 孙立主动献计打入祝家庄做梁山内应其中第二方面更易引起宋江的警惕。下面展开分析一下。由於梁山座次是第71回定下的,因此如果要研究座次方面的问题,只能在前70回中找原因。梁山上的非宋江系山头大约有这么几个:晁盖系,鲁智深系,还有那三个军官系(关胜、呼延、张清),一个江湖系(樊瑞)。穆弘、李俊、燕顺、欧鹏等小系基本可以看作宋江系。对於晁盖系,由於历史原因,他们始终视宋江为救命恩人(实际也的确如此),本身利益方面也无太大冲突,因此宋江感觉尽在控制之下,基本不会有防范警惕心理。鲁智深系。此系中四位中坚人物之一武松,与宋江渊源颇深,更兼鲁智深、史进无私坦荡的品格,恐怕搁任何人,都不会防范他们。四位中有三位都无须设防,因此整个派系对於宋江来说也基本无须忧虑。三个军官系和一个江湖系都是败军,人数各只有三人,本来就难以搅起什么大浪,更兼四系都是梁山手下败将,在梁山上的政治地位只能处於从属地位。其中势力相对来说较大的两系 ---- 关胜系和呼延系,由於首脑人物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秉性忠义) 与宋江明显合拍,因此宋江对其均欣赏、信任有加。孙立这一系,共有八人,分别是:孙立、孙新、顾大嫂、解珍、解宝、邹渊、邹润、乐和。该系人数众多,且与宋江无旧(!)。除此8人之外,另有杨林、邓飞,亦与孙立“至爱相识”,可见孙立之魅力(!)。而且这8人中的前三人都颇富智计,孙立的下面再说,孙新是策反孙立大闹登州的总导演,顾大嫂是副导,而且顾大嫂后来在梁山攻击东平府时担任过特务工作,进退有度,慢说梁山另外两位巾帼难望项背,即令绝大多数好汉恐也无此冷静、智计。这个派系首脑人物的智谋、心机、城府、冷静,以及孙立的个人魅力和隐隐然的领袖能力,构成了宋江防范和警惕的潜在理由。注意:是潜在理由。如果缺乏什么事件来激活它,它多半不会影响到宋江对孙立的看法。最关键的是孙立主动献上的这条打入祝家庄做内应的计策,令宋江对其人大起防范之心。恰恰是这件帮助山寨拔掉第一颗硬钉子的功劳,成了激活宋江潜在防范心理的催化剂。孙立此计,实施极为成功,但其整个行为却在两个方面犯了宋江的忌,令宋江不得不忧心忡忡:1 孙立此次计策,是梁山首次运用内应计策,其计谋之深、之毒,令人不寒而栗。柴进后来打入方腊内部的行为,很难说不是受到此次计谋的启发。(张清打入田虎内部的就不说了,因为那20回我们都不作数) 任他是谁,手底下放个智计城府如此这般的人物,都不会睡得太踏实的。2 孙立此计的成功,直接建立在旧友信任的基础之上。这一点虽与上面第一点有交集,但还是可以单列出来谈谈的。梁山上的豪杰之间,也包括宋江、吴用等有权谋、智计的人物,彼此的交往很讲究一个襟怀坦荡、肝胆相照。虽然许多好汉如鲁智深、武松、杨志、石秀、燕青等等都是“精细之人”,处江湖之险,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但在朋友之间的交往上却不耍什么心眼儿。梁山上的许多关系,其实也是建立在多年前相识的基础上的,如宋江与花荣之间就是多年前草草见过一面,后来宋江有难,花荣马上来信请宋江来清风寨避难。宋江与武松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如此。可这位孙提辖,为了自身利益,一出手就狠狠地算计了同窗旧友一把(祝家庄枪棒教师栾廷玉)。不能不说,孙立此举,无形中违背了宋江多年来奉行的行为准则 (对朋友不耍心眼,多年前的朋友关系依然可以绝对信任)。那位说了,宋江自己对朋友就很不够意思,他有什么资格去指责别人!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宋江可能有种双重标准,作为山寨之主,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他可以不择手段,但他无法容忍其他人这么干。而且宋江除了最后拉李逵一起死之外,并没害过他欣赏的好汉本人 (家属不算)。总之,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里不想展开了。基於这些原因,宋江对孙立集团是抱有一定戒心的,对孙立本人更有较深成见。我觉得这基本上可以构成宋江人为压低孙立在山寨上地位的原因。草草为上,不通之处想必甚多。望各位不吝赐教。
阅读全文

能躲过杨志刺去的一刀和董平刺向自己背后的一枪,灵敏度当然是好的,不过这里似乎临阵经验起到了更大的作用。然而这些未必能说明张清的马战武力、或曰单挑武力如何牛。(纳闷,杨志为何要刺而不是砍?也许他希望尽快对张清形成攻击威胁、好让张清腾不出手来丢石子吧?可惜这一招反被张清所制。所以我觉得张清的临阵经验很厉害。)张清的单挑武力当然也很可观,这从他不数合即击败锦毛虎燕顺即可看出。想那锦毛虎曾是一寨之主,能镇住矮脚虎这等悍匪和白面郎君那样的人物 (此公与王英曾战50合以上不分胜负),仅靠政治、魅力是不行的,可见燕顺的武力当不输于王英。由此也可大致推断:张清的马战武力的攻击性应该还在那个美女杀手一丈青之上。但是张清的单挑武力远非一流,有梁山二败高俅时的原文为证:“那张清原来只有飞石打将的本事,枪法上却慢。张开先救了梅展,次后来战张清。马上这条枪,神出鬼没,张清只办得架隔,遮拦不住,拖了枪便走入马军队里躲闪。张开枪马到处,杀得五六十马军四分五落。”而那个张开其实并非什么天神般的人物,至多也就是董平那个档次的。可见张清的单挑武力大致与穆弘、宣赞相仿。
阅读全文

笔下给古人多留一点情面,于人于己都有好处。今日遭人追杀,是否因昔日对古人追杀太凶呢?当然贬低古人不是错,即使用词太过尖酸刻薄,也不是大错,不能成为别的网友攻击你的借口。不过当你用词过於尖酸时,有否考虑过别的网友的感觉?说到对古人的褒贬,麻雀也很不喜欢谯周,但他却从无一语恶言相加。坛子上那些为多数人所钦佩的人,即使彼此观点不同,也从无过激极端之辞,更少不实之辞(比如三姓家奴),甚至否定古人的都不很多。我们看三国,为何要带着挑剔古人的眼光、充满怨愤的心境去读呢?多看优点、辩证地看待人物的缺点,其实对于我们自己是更有益的。老美经常挂在嘴边的是:"We need to see things positively" 我们不应总是以批判的、否定的态度去看待人物事物,而且还乐此不疲,冷饭翻来复去地天天爆炒,语不惊人死不休,损人手段日上层楼。是不是自己读着自己那些充满恶毒怨愤的措辞,觉得非常发泄畅快呀?和和,其实这种心态可不太好哟~说实话,我从前对关羽是比较反感的,原因跟你们一样。他死后,老黄大呼着“我今要为云长报仇!”去跟东吴人拼命时,我看得热血沸腾,泪水盈眶!可看看他生前是如何对老黄的呢?感觉老关在这一点上的确不太厚道。还有其他一些方面,也太有点小孩子气了,比较拔尖儿、霸气,不如子龙可亲。所以我一直不很喜欢他。不过,自从看了小白熊和陆狐狸反关贬关的帖子后,我倒是越来越敬重这位云长公了。和和,抱歉得很,如果小白熊是想使用自己尖酸刻薄的措辞改变别人对关羽的看法的话,那么恭喜小白熊,您的目的达到了~
阅读全文

支持关羽的朋友们不解:你怎么能断定文丑此时一定是孤身一人呢?原文不是说“文丑背后军马齐到”了吗?首先,任何分析和推测类的文字,最最忌讳的就是“绝对”、“一定”这样的措辞,因为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在对一个未知的事物进行猜测,既然是猜测,那么理论上必然存在猜错的可能。因此,“绝对”这样的措辞是难以服众的。但我们又不能因为有可能猜错而停止推测。在许多时候我们必须在两种可能的情况之中选择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了其一,并不代表另一情况绝对没有合理性,而是说,我们在仔细比较这两种可能性之后,认为一种情况的合理性要大於另一种。我推测文丑是孤身一人,也是这种情况。严格来说,就是我在“文丑孤身一人”与“文丑所部军马紧随其后”这两个情况之中,倾向于前者。现在进行具体分析和论证。不错。前文的确有“文丑背后军马齐到”的措辞,但文中后来就再也没有提及这部分军马,从关羽杀出、关文单挑、文丑逃走,直至文丑被关羽追斩,整段文字中再无一字提及文丑所部军马!那位朋友说了:这一段就是要写关羽诛文,其他次要环节不必浪费笔墨。文丑所部肯定在其左近,但由於文丑所部属於次要方面,因此作者就略过不表了。煮酒以为不然。如果假设文丑所部确实跟随文丑追击徐晃,且在关文交锋时于左近观战,那么势必会推出一系列于理不合的情况来。吾试推之:如果文丑所部确在左近,那么当文丑逃跑时,他为何不朝自己所部军马方向逃、却反而要“拨马绕河而走”呢?注意:第6回夏侯敦不敌吕布时,文中写明“飞马回阵”;第7回公孙瓒不敌文丑时,书中也写明是“走入阵中”;第18回高顺单挑败于夏侯敦时,文中同样写明“绕阵而走”。。。如果文丑战关羽时背后真有人马的话,文丑为何不逃向自己所部军马方向而非要“绕河而走”呢??此为疑点之一。如果文丑所部确在左近,那么当文丑逃跑、关羽追近之时,文丑部下何以不出马相救或高声预警呢?注意:第5回公孙瓒被吕布追近之时,张飞就曾出马相救。既然文丑所部肯冒风险跟随主将追击徐晃,那么在文丑被关羽追近之时就不应不出手相救。有朋友会说:关羽的赤兔太快了,文丑所部即使想救也来不及。煮酒认同此说。救援的确可能不及,但高声预警总可以吧?注意:第10回中,当李蒙自背后迫近马超时,马腾在阵门下大叫:“背后有人追赶!”;第15回中,当于糜自背后迫近孙策时,策阵上军士大叫:“背后有人暗算!”此为疑点之二。由此可见,文丑所部就在附近的说法,是有很大问题的。关文交锋2合的现场,实在找不出任何文丑所部军马存在的痕迹。另外,我们从文丑的既往作战习惯上,也能得到一点启示。磐河之战时,文丑在单挑击败公孙瓒后,明明身后有无数军马却不用,非要自己孤身一人杀入瓒军阵内,往来冲突,然后又独战四将;这一次中计以后也是他挺身独战,在与徐晃接战30合后其所部才赶来助战。可见文丑经常有脱离其所部孤身作战的情况。文丑的这种既往作战习惯,也是一个重要佐证,令煮酒更加倾向于上面的推测结论。
阅读全文

还有朋友会说:后来关平不是也紧接着就“急鸣金”了吗?两边没差多少呀。煮酒答曰:1 毕竟还是有个先后早晚;2 双方所担忧者不同。魏军担心的是“庞德有失”,给人的感觉是庞德武艺方面令人担忧;关平担心的是父亲年老,因此所忧虑者,关羽的体能也;3 魏军对庞德的关心,应逊于关平对其义父的血肉相连一般的关心程度。因此,按常理推之,当两人处於同等凶险境地之时,必然是关平首先鸣金。但是此战却以魏军首先鸣金而高结束,可见庞德当时的凶险程度高于关羽的凶险程度。也就是说,关羽对庞德的威胁要高于庞德对关羽的威胁;还有朋友会说:庞德此前先与关平连战两番,首战即战了30合,次战不详,因此体能已有相当损耗。煮酒答曰:这一证据对於“关场面略优”的判定的确会起到弱化作用,但此证据本身也遇到其他挑战:1 关平、庞德交锋地点距关羽大帐约为15里,如果是两战之后关羽才得到消息并马上出发赶至交锋地点的话,再加上关平接入并介绍战况的时间,庞德应有半个时辰左右的时间休息 (原文本有(关平、庞德)“两家各歇”的字样)。因此庞德体能消耗很有限。2 庞德正值壮年,体力恢复较快;更兼其素以体能好、耐久战著称。前者于58回时即有步战力保韩遂杀透重围的出色表现,后来在七军被淹后居然自深夜直杀至次日日中,还“勇力倍增”。因此,区区数十合的消耗,对於一个体能如此超卓的武将来说,对其武力发挥影响不大;更何况他还歇息了一段时间呢。因此,这一对“关场面略优”起弱化作用的证据,本身也遭到了弱化,因此其对於中心论点的弱化作用非常小。更何况,我们还可以找出其他证据以强化“关场面略优”的判定:1 关羽此时身份类似于一镇诸侯,而庞德不过一中级武将,因此关羽为以大击小,庞德是以小搏大。由於双方这种身份地位的巨大落差的存在,庞德在场面不利时更容易把出同归于尽的拼命招数来,而关羽则不愿与其拼命。由於这种情况,关羽有可能比较吃亏,而庞德有可能比较占便宜;2 庞德在出征前曾发誓,如果自己砍不了关羽,自己也决不活着回来。因此关庞对刀时,庞德的决死之心远远高于关羽。这也令庞德在场面不利时更易把出同归于尽的拼命招数,以逼退关羽的凌厉攻势;综上所述,关羽与庞德战至百合,确实抢得一定优势。而且此战较关黄长沙之战,明显要凶险得多,双方对对方的威胁都极大;关羽对庞德的威胁更大一些,以致魏军火急鸣金以终止这场惊心动魄的交锋。
阅读全文

这是狐狸的原话:“书上都明写了,刚单挑完老于就到了帅营和老庞讲话,你还否认?太不忠实原著了吧。军营多大?要走多久?老于会时空转移?”倒要请教狐狸:军营在哪里??距离关庞对刀之处有多远??从书里描写的情况来看,关庞交手之处距离关羽大寨不会超过15里(如果你不知这个怎么推算出来的,告诉我,我会教你的)。两军下寨之间应该相隔多远?演义中一律是20-30里开外。我们这里取20里吧(对你有利些,如果取30里对你更不妙)。这就是说,关庞对刀之处,比曹军营寨距离荆州军大寨至少要近5里。换句话说,庞德在与关羽交锋以后,要率领所部退回5里,才能找到自己的营寨,才能进入自己的营寨与自己的部下评论关羽的武艺。而于禁此时来到庞德的营寨(实际是七军总营寨的庞德所部分寨)。因此,按照原文的描写,事实是:庞德回营寨不久,于禁也来到了庞德所部的分寨。而于庞七军的营寨距离交战地点至少有5里,不知狐狸有何证据说关庞对刀时于禁正在军中!至於狐狸一直追着问的“要走多久?老于会时空转移?”这样的问题,呵呵,如果于禁始终就在营寨之中,从自己的营寨走到庞德所部的分寨,当然不需要很多时间了。注意,我上面用的是“如果于禁始终就在营寨之中”,这是一个假设。那么这个假设合理不合理呢?我人认为是合理的。因为书中明写,庞德是带领自己所部直接开赴战场与关氏父子交战的,他没有负责建立营寨,而于禁做为七军主帅,自当在大部分时间里坐镇中军,因此有理由相信,当关庞对刀之时,于禁不在庞德这个前部先锋的军中,而很有可能在距离关羽军营寨20-30里处指挥安营扎寨。因此上面那个“于禁始终就在营寨之中”的假设就是合理的。结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关庞对刀之时于禁在庞德军中。
阅读全文

先看原文:关公大骂曰:“量汝一羌胡,亦何能为!可惜我青龙刀斩汝鼠贼!”纵马舞刀,来取庞德。德轮刀来迎。二将战有百余合,精神倍长。两军各看得痴呆了。魏军恐庞德有失,急令鸣金收军。关平恐父年老,亦急鸣金。(羌胡?老关有民族歧视之嫌,呵呵)由于是庞德阵中首先鸣金,且有“恐庞德有失”一句,而且还是“急令鸣金收军”,给人的感觉是间不容发,十分急迫。根据“胜负未分高下已判”理论,基本可以判定:庞德场面上落于下风。但请注意:由於二人战例数量颇大,因此我们尚不能因为这一场单挑的场面谁占些优势而判定谁武力高,还应综合两人全部战绩,才能最后判定。有朋友会说:任何势均力敌的交锋,在结束时总会有个谁先鸣金谁后收兵的问题,不能据此来判定谁占优势。--- 关键的问题不在於谁先鸣金,而在於是否有“恐某某有失”这样的交待。比如马超与张飞的第二个百合恶战,也是由刘备叫停的,但刘备当时并未担心张飞有失,我们自然就不能判定张飞在这百合中落于下风。[看张飞与马超又斗百余合,两个精神倍加。玄德教鸣金收军。二将分开,各回本阵。] (65回)--- 另外,演义中确实有多场势均力敌的交锋,文中都没有特意告诉我们是哪一方先鸣金收兵的。比如:1 [壮士曰:“你若赢得手中宝刀,我便献出!”韦大怒,挺双戟向前来战。两个从辰至午,不分胜负,各自少歇。不一时,那壮士又出搦战,典韦亦出。直战到黄昏,各因马乏暂止。] (12回)2 [言未绝,许褚拍马舞刀而出。马超挺枪接战。斗了一百余合,胜负不分。马匹困乏,各回军中,换了马匹,又出阵前。] (59回)3 [德叫曰:“吾奉魏王旨,来取汝父之首!汝乃疥癞小儿,吾不杀汝!快唤汝父来!”平大怒,纵马舞刀,来取庞德。德横刀来迎。战三十合,不分胜负,两家各歇。] (74回)在这三个单挑战例中,作者均未刻意强调哪一方首先鸣金收兵,但他却偏偏在关庞之战中明确点出是庞德一方首先鸣金,而且还给出了原因 -- “恐庞德有失”,这难道是偶然的吗?是作者随意所写吗?我以为不是。我以为,我们只能理解为:关庞这一场与上面那三场,确实存在些许微妙不同。是什么不同呢,就是这一场在场面上有优劣之分,而上面三场没有,是完全的势均力敌。
阅读全文

1 高览的确有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做出有效防卫自救动作,具体计算如下。2 如果高览在确有足够时间自救的情况下依然被赵云刺中,那当然应该算他防范背后袭击的能力差,但绝大多数武将防范背后袭击的能力都没有表现,因此无从比较高览和其他武将这方面的能力。由於我们能够进行普遍比较的仅仅是双方交锋时所表现出的武力,因此只能将这种“非交锋”战例排除在外。3 老兄举了孙策那个例子,其实那个例子说服力不太强,因为孙策是在别人预警的情况下才猛回头大喉的,如果没人预警,则不知小霸王是否还能见到于吉~真正防范背后能力出色的是马超和赵云,二人都曾无需他人预警轻松擒斩从背后突袭的敌将,也都曾轻松闪避或枪拨背后冷箭(马超那个表现更牛掰一些)。4 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其他人都没有这方面的表现,这样就会给武力评比造成麻烦。比如,高览和于禁,如果将赵云挑高览这个战例当作有效战例的话,则似乎只有将高览排在于禁之后了,因为于禁对马超8-9合才败,而高览对赵云一下子就完了(不是1合,因为根本没交锋)。可这样排能有多大说服力呢?如果将赵云挑览这一战例排除掉,则高览可排在于禁之前,这显然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排名。可见,将赵云挑览也当作有效战例,是不甚合理的。5 我从未说过突袭很容易很简单,我只是说,突袭擒斩与严格单挑擒斩的性质完全不一样,两者没有可比性。由於单挑战例具有最广泛的可比性(绝大部分武将都可以比较这个方面),因此我将其视作有效战例,而突袭战例不具备这种广泛的可比性,因此不能做为有效战例。6 最后,关于孙策那个战例应否算有效的问题。孙策那个战例不算有效,因为有他人预警,且是未经过交锋而致死的。但马超赵云那两个战例应该算马超赵云的有效战例,因为他们是遭到背后突袭的一方。但如果马超、赵云在这两场突袭中被杀死,则此两战不能算做马超赵云的有效战例,也不能算做突袭赵、马得手的那两将的有效战例。由於赵云背后突袭高览得手,因此对两人来说都不能算有效战例。个中道理相信您能想明白,我就不赘言了。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