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二心得刘备在平原首先得承认,我是个慢性子的人,玩群英二是因为他不需要飞快的转动头脑的手指。用讨伐董卓时的刘备统一过几次。开头后半途而废的则不记得有多少次了。在平原选择死磕袁绍,我觉得是必须的,也是比较简单的。如果选择脱离袁绍的威胁,间接的(就是越过城池那种)不讲了,直接的有北海,邺,濮阳可去,北海离其他战场都远,不利于发展,邺是董卓一定攻击的城市,濮阳是曹操一定攻击的地方,同样会陷入威胁,还不如直接面对袁绍的威胁。四个人(刘备关羽张飞简雍)怎么对抗袁绍的十一员大将呀,使用SL大法吧,不用输入秘籍了。其实也可以不用SL大法,如果运气不是很差,三个人搜索应该能得到两个新武将,而且武将的能力不太弱(如果得到了太史慈,庆祝吧)。第一年袁绍是肯定要来打的(如果不来也该把他引出来),而且一来就是两只部队,每对四员将领,硬拼是费神的。派一个最笨的到南皮附近那个关口(筑阳)去,受到攻击就退出来,一只部队就停下了。另一只部队如果还要到平原送死,那自然求之不得,如果改变主意回去了,马上发动大军攻打筑阳吧,袁绍南皮的有生力量就被消灭了一半。按照这种方法,慢慢的第二年就够获得南皮了,袁绍的残存势力退向了北方,这时候无论是他还是北边的另一诸侯公孙瓒都不在刘备话下了。如果联系兵法,这叫什么?引蛇出洞?集中优势兵力?虽然北海孔融很弱,虽然韩馥桥瑁也很弱,我还是建议先打北方,因为平原南皮连同他周围的两座关口是很好的防御战场,把北方的敌人清理得干干净净,以后可以避免两面受敌。消灭袁绍和公孙瓒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不少好的武将,比如袁绍公孙瓒,比如颜文,也可以为后面组织多路大军奠定个好的基础。文官用来开发吧,把所有的城市开发的高高的,急需兵力准备南下。这就是所谓的河内关中吧。有了两支不错的队伍就可以南下了,这以后游戏的挑战性已经降低(实际上只要占领了南皮就没多少挑战性了,个别情况例外),这也是群英二的局限性。还有个问题就是随着主力部队的连续胜利,带兵能力增强了,后勤就不怎么跟得上了,只见满屏的旗纸在游动,那都是带钱带兵的。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游戏前期可以用些人有意识的建设下,可以增加城市的容量金钱和兵员,中期以后请把城市都委任为搜索为主吧,可能搜出好的武将兵器和一些士兵。如果是不派小部队堵后路,兵团中一定要有弓箭兵种,可以射逃兵,可以收降将,具体操作嘛,最后一个将领派带弓兵就好。至于兵种怎么样相克,觉得前期没太多关系,如果用弓箭兵,选择能左右分散的阵型,足够把绝大多数虾兵蟹将消灭在路上(克弓兵那个远程的例外)。武将计有些没什么实际效果,如刀剑乱(前期八门金锁相当好)。军师记如果有增加技力体力的最实用(一般技力比体力实用),如果没有,用后选就不错,只要军师够好,至少能有的防矢。还有玩群英二的吗?其实我好久没玩了,不过觉得还不错,总想拿来在回味一下,可我的群英二碟子坏了,安不上了。
阅读全文

长剑为什么不再锋利?如果我们把目光集中到赤壁之战前,我们能够看到从讨伐董卓开始,曹操一直在不断的征战当中,并且取得了他想要取得的胜利,曹操的武功在一次次的争夺当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我们把目光集中到赤壁之战过后,我们却清楚的看到了另外两支能与他抗衡的力量的成长,从前曹操是以弱胜强,无往不利,现在的他拥有了最强大的武力,却没有了更多的办法。如果要细化赤壁之战之后的历史,当然有很多的写头。曹操几度从合肥一线窥视江东,在西线连续打败马超,收复张鲁,继续着他的赫赫战功。一切看上去都那么正常,可在这正常的背后,却是一些不协和的声音在唱响。曹操在赤壁烧船后退,留下曹仁在江陵抵抗着周瑜刘备的猛攻,曹仁顽强抵抗了联军长达一年之久,并且射伤了赤膊上阵的美周郎。我质疑曹操为什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不集中力量再下江南,如果他能够组织五万人南下增援,估计江陵还是不会失去。他组织不起五万人吗?相信不是;他是在赤壁被打怕了?估计也不是,曹操岂是这样的人;是江陵不重要?从前后关于江陵的争夺来看,显然也不是;那么我就只能理解为曹操在许昌遇到了掣肘,大汉的丞相不敢轻易离开了。马超等人在关中反叛,曹操帅大军在渭南打了胜仗过后,马超远遁。很多人劝曹操追击马超,可曹操放弃了,后来马超果然在凉州反叛,如果不是还有几个人对他忠心,夏侯渊又表现了不错的战力,关中又会有一场大战。征讨张鲁,明明是进攻四川的最好时机,因为刘备刚刚夺取了四川,而且是很不光彩那种,四川民心不稳,一日数惊。可曹操一句:既得陇,复望蜀就搪塞过去了,等到后来刘备争夺汗川,曹操损兵折将的时候,才感叹自己为什么不用谋士之策。曹操为报赤壁之仇,数年间几次从合肥南下,想占领江东,魏强吴弱是很明显的事实,当曹操的威武之师让孙权苦苦支撑的时候,曹操却放下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回去了。曹操在军事上一向是这样的,如果可以选择,一定选最好的时机;如果要打击一个敌人,那么要坚决打击到底。可赤壁之后呢?江陵顶不住了就撤往襄阳,汉中守不住了就撤往长安,反正现在大魏有万里江山,收缩防线不是军事上的好方法吗?是的,是好方法。曹操的退却就是刘备孙权的胜利。在这几年里,孙权继续巩固着在江东的同志,势力扩展到南海一带。刘备更是急剧的膨胀着,从赤壁之时的几近灭亡到汉中拥有荆益广大的地盘。曹操的胜利在哪里?一次次的封赏,魏公,魏王,剑履上朝,赞拜不名,封世子,建立起了为魏政权的建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皇帝感到了被忽视,背后搞小动作,于是他杀死同僚,杀死皇后,嫁三女,让皇帝从此服服帖帖,不敢有任何动作,其他有点不同意见的人都三缄其口,不在多嘴。写到这里,我必须触及到一个敏感的话题了,那就是曹操的野心,或者说对汉朝的忠诚。由于前面和魏武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让我很长时间不敢断然下笔,不过逼上梁山,也只好写在这里,等着挨砖头了。虽然我讲曹操少有大志,在写曹操的前半生的时候也武断的在讲他怀着不臣之心,但正如很多人讲的那样,曹操的野心是随着实力的增长而增长的,也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实力当然不用我讲,关于形势我这样理解,天下群雄在二三十年的争夺中,适者生存,只剩下了曹刘孙三家,尽管我们夸奖曹操的各种能力,但他已经没有了消灭其余两家的能力(或者说丧失了机会)。再者,曹操老了,已经五六十的人了,虽然他自己讲老骥伏枥,毕竟心里清楚,时日不多,而此时汉献帝却长大了,成年的皇帝想向权臣要回属于自己的权利(这在历史上不是新鲜事),不段的通过皇威在向他施加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开始将事业的重心放在了为子孙后代谋福利上。建立万世的基业,是一个英雄人物最大的愿望。献帝当然不是曹操的对手,布置的一次次骚乱都被镇压下去,还得不段的给曹操进封,权威一点点的被曹操转移,没有人看不到汉朝即将被取代,所有的人都只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间而已。为什么曹操不称帝呢?我认为他不是不想,而是有不得以的苦衷,在孙权给他戴高帽子的时候他讲“炉火”,说明他看得很清楚。曹操是以拥护汉献帝起家的,那个口号帮助他度过了很多难关,却也是他甩不掉的包袱,看看荀鱼,曹操身边最亲密的或者说最重要的人物,使劲的反对曹操称王,说明汉朝虽然腐朽,毕竟拥有一群理念上的支持者,这样的支持者在许昌之外也许少些,但许昌之内包括曹操阵营内都有着巨大的力量,保留汉献帝则曹操可以和他们共同讨伐天下,废除汉献帝则天下和他们共同讨伐曹操,所以曹操不能贸然行事,他不是袁术。如果由曹丕来完成取代汉朝则没有这些顾忌。大多数反对曹操的人并不是不知道汉朝大势已去,但从心理上他们不会接受曹操这个汉朝的老臣取代汉朝,因此他们的反对会比较激烈,等到曹丕来做的时候,一方面反对者的多数被曹操以其他名目除掉了,另一方面曹丕自己没什么包袱,反倒多了个丞相后人的优秀出生。这就是曹操说自己愿意当周文王的原因。功劳再高,在汉政权下建立起新政权也是一种篡夺。按照儒家的教义,人臣有什么资格去向君王要求封王,丞相已经是朝廷的一把手了,所谓位极人臣,曹操为什么不满足呢?人臣应该克己复理,怎么能够因为皇后的是自己的反对派就杀掉皇后呢?所以曹操做了让人不能容忍的事情,千百年要背负骂名。在这里插一点,这样写曹操肯定很多人不高兴,但我得申明,我并不认为曹操取代汉朝有什么不对,现在的中国人估计也没几个人有严格的正统观念,我不喜欢曹操是因为另外的原因,我在这里写的,有些是在解释过去几百年对曹操的看法。
阅读全文

霸者之路一九四年吕布袭取兖州,是曹操人生路上一次巨大的考验。由于主力部队远在徐州,由于陈宫在兖州的影响,由于吕布的威名,兖州在很短的时间就几乎全部落入吕布掌握中。荀鱼和程昱是保证曹操不至于无家可归的功臣,他们联手保住了几个小县,让他在回到兖州过后能有和吕布争夺的基地。曹操的不臣之心在兖州就开始表现了。得到荀鱼时,他说荀鱼是他的子房,明显是把自己摆在汉高祖一般的位置,而手下的谋臣们在给曹操进言时,又说巩固兖州是“高祖据汉中,光武拒河内”,都没有把实际还存在的皇帝看在眼里,好象天下已经是他们的。但曹操和他的谋士们选择的战略方向是对的,没有去欺负刘备那个爆发户,全力向吕布发起了猛攻。吕布虽然在战场上有万夫莫挡之用,但他在战略上,在政治上乏善可陈,曹操曾说过,当他从徐州撤回的时候,吕布没有在泰山险要处设下伏兵,就表示他是无谋之人,后来在与曹操的争夺当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场争夺历时一年左右,吕布最终被赶出了兖州,曹操获得了他自己的河内,无论三国演义写他怎么狼狈,也没有改变这场战役的结果。一九六年是曹操称霸天下的转折点。当他在兖州和吕布争得昏天黑地时,汉献帝正在受苦,由于李榷郭汜暴起争端,皇帝开始辗转东归,并且传檄关东诸将勤王。曹操看准了汉王朝残存的号召力,果断的带兵西行,然后连拉带拽把汉献帝弄到了许昌。(许昌是曹操刚刚从黄巾军手中抢过来的地盘。)无论如何,汉献帝两年的流浪生活结束了,高兴之余,爽快的让曹操掌握了朝廷大权(他可以说不吗?)。至于是录尚书事,还是大将军,司徒,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不臣”的地位,原来高傲的袁绍也需要曹操给他封官,只不过袁绍实力还在,曹操才让出了大将军的位置。其实对于皇帝作用的认识,天下并不是曹操和他的智囊团才清楚,袁绍的谋臣中有人看到了,刘备的谋臣中有人看到了,可他们并不能象曹操一样果决的去获得皇帝。郭汜李决,杨奉董承等人虽然曾拥有皇帝,又不会利用皇帝的名目做文章。只有曹操,一旦皇帝在手,就可以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诸侯们很快就感受到了拥有皇帝的好处。曹操本来是袁绍是小兄弟,事事看眼色行事,现在官位却爬到袁绍上面去了。刘备凭空得了个徐州,曹操早就看着不顺的,现在有办法了。一封诏书,刘备乖乖的带着不甚强劲的兵力去和袁术拼老本去,连徐州有吕布这只猛虎都顾不得,最后把老婆孩子都丢了。袁术是汉朝末年比较嚣张的一个,觉得做汉朝的地方官没意思,干脆做起了皇帝。这自然是一件捅马蜂窝的事情。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汉朝再怎么不可救药,也横亘了四百年历史,特别是在士人中有相当的支持者。曹操以汉政府的名义讨伐袁术,明正而言顺,加上袁术在军事上也不是对手,败亡是迟早的事。讨吕布,讨张绣,安定关中诸将,都打的是皇帝的仗,别人就算心里明白,也拿他没办法,只好一个一个等着被吞并的命运。因此,从一九六年到一九九年,曹操在很短的时间呢就控制了南到淮河,东到大海,北到黄河北岸,西到渭华平原的广大地区。当然不是否定曹操的军事能力,皇帝只是一个冠冕的出兵理由,沙场上还得由他和他的将军去做,各种史料评论对他的军事水平论述甚多,不能一一转载,但我们可以认定,曹操的军事能量是高于他同时代的其他军事领导的。不必用曹操曾经的败仗来贬低他的形象,胜败乃兵家常事,哪个将军能说不仗不败,夸张点讲,能一兵不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表明曹操控制战争局面的能力最好。这种能力是综合各方面的能里,包括战略规划,包括本身的鬼谋,包括用人,包括后勤,包括政治,曹操在某一方面也许不如某个人,但综合在一起,没有另一个人能超过他。还是得说一句,挟天子给曹操争霸天下加了很重的一个砝码。无论我们怎么夸张都不为过。
阅读全文

从六到九——无奈的光荣开始玩游戏的时候,光荣〈三国志〉第六代已经出来了,因此对前五代没什么印象。从六到九都是经历过的,感谢光荣给我的快乐时光,不过说实在的,当最初的惊奇过去后,就不再觉得那个游戏怎么样,只不过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品而已。无奈之一:三国演义中让我们醉心的地名很多,可游戏直到八代都只有那么三十来座城池,九代变换大地图后,不过能多建设几个关口而已,根本表现不出细致的沙场艺术。看赤壁之战,江上交兵,赤壁,乌林,华容道,江夏,夏口,樊口,一连串的地名如果地图上体现不出来,相关的战略战术又怎么办。看祁山附近,重要的相关地名该多少?觉得怎么地图上也该出现三五百个地名供玩家使用。无奈之二:正是由于地名的不够,是游戏到中后期没有难度,一但玩家控制了想当的势力,也许就三五座城池,电脑就没有了威胁。如果是玩家控制了半壁江山,电脑就只有挨宰的份了。但玩家有了稳固的后方过后,做好内政,人口,粮食就疯一样上涨,那也太夸张了。无奈之三:电脑智能的低劣,让人觉得难受,象九代,地图上有空城,很多时候玩家转战千里,派个千把人就去占领了,旁边的电脑多少人都不去,真的难受。人的判断当然变化万千,可电脑有时候就象木头桩子,该打的不打,该和的不和,真奇怪。无奈之四:当光荣设计出成长方案时,觉得非常不错,可后来发现诸葛亮可以成为骁勇的将军,顿时索然无味,当然希望自己控制的人物厉害些,可我不知道诸葛亮底细还好,毕竟是知道的。光荣的人物数值从演义往正史在变化,但用数据表示的人物是苍白的,吕布的武力当然极高,却没政治,没智力,没忠诚,这也符合历史或者演义,但到游戏里,只要稍稍有心,他就不会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可以混乱,可以招降,方法多了。无奈之五:有个奇怪的现象,刘备或者诸葛亮可以从新野跑到云南去寻找人才,游戏中一日千年,瞬息万里是可以的,但刘备们可以这样跑路?不辛苦呀。无奈之六:其他小毛病还很多。不过游戏规则是光荣定的,再不满意,也得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什么时候有中国自己的让人满意的三国游戏呀。渐渐快过玩游戏的年龄了,再不出来就没机会了 。注:群英传有类似问题。网络游戏不算(其实网络上容易真实,因为是人与人的对局)。
阅读全文

关羽新传借张辽于禁谈关羽魏延的能力。蜀无史官,许多人物的记载都语焉不详。感谢陈寿,感谢裴松之,留给了我们一些评语(或者说只言片语),让我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空间。我无意把比较关羽张辽于禁的能力,只是想通过他们二人的事迹,去推敲关羽本人。魏志对张辽于禁的记载较详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人的成名之路。张辽少年成名,先后曾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最后投降到曹操名下。降曹之前没任何战斗记载,投降过后的记载却相当多,除了常被提及的斩塌顿,守合肥,还有从攻河北,别攻河北,鲁国平叛,江夏平叛等等战斗。于禁起于行阵,除了著名的淆水退敌,尚参与过其他很多战斗,特别是在曹操讨伐刘备期间,曾在官渡勇拒袁绍,至于对袁术,吕布,袁绍等人的其他战斗,也有相当成果。只是与关羽在襄樊作战失败后投降一节,备受后世诟病。关羽的记载实际上就两件事,一是“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二是大战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斩颜良表现了关羽过人的胆勇,战襄樊则表现了他出众的统帅才能,但仅此二事,常常受到人们的诟病,认为理由不够充分。然而读史的时候能读到“先主于乡里和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根据刘备那比较详细的经历,加上其他一些论及关羽的文字,对照张辽于禁传的格式,我们可以设想一段关羽的经历。关羽,河东解良人。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从破黄巾,以勇气闻。随先主募兵丹阳,至下邳遇贼,羽力战有功。先主奔公孙瓒,与青州刺史田楷拒袁绍。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时公孙瓒与袁绍相持甚急,先主随田楷屡与袁绍战于青州一带,羽所部战则当先,斩获甚众。北海相孔融被困都昌,羽随先主往救,斩管亥部将莫续佑,贼溃。又救徐州,兵少不敌,然羽临阵之威,一军尽伏。先主既领徐州,与袁术拒于盱眙,淮阴。吕布袭徐州。关羽随先主转战徐扬间,有功。及先主与吕布和,以羽领下邳。随先主归曹公,从击袁术,吕布等,程昱等目为万人敌,曹公亦壮之,封中郎将。先主袭杀徐州剌史车胄,羽多力焉,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曹公东征,先主军溃,羽军远不得救。后城围急,为保先主家眷,乃降。 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乃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从先主就刘表。先主于博望烧屯,羽所部斩夏侯敦部将吴索威。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先主失利于当阳,乃就羽船驻夏口。先主议收江南诸郡,以羽取武陵长沙,所在战克。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初,曹公屡遣乐进徐晃会江陵,羽虽兵少,然斩将杀敌,晃将卜科能授首,后遂不复入寇。吕蒙阴袭三郡,羽率军进于湘水,后值汉中有事,先主与权划江而治,乃还,统荆州如故。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关羽耀武襄樊,孙权不喜。谴吕蒙袭徐州。时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追谥羽曰壮缪侯。以上文字用关羽传加点猜测,变成了张辽于禁传的近似格式,应该和实情出入不大,但关羽的形象可以丰满一点。如果张辽于禁传用关羽传的方式记叙,省略些不太具有代表性的战例,估计形象也就不同了。所以用三国志来评价关羽,是不很公平的。在感叹关羽的事功被淹没之时,再提一下魏延。魏延作为蜀汉名将被写入蜀书十,自然是因为斜谷口事件。由于属于被贬谪之人,史书对于他发迹的过程少有记忆,这点和关羽同病相怜。魏延随刘备入蜀的时候还是个小军官,“数有战功”很有讲究,这个战功是不是指在由暇萌关到成都的路上曾经斩杀过刘璋许多部将呢,是不是指魏延曾经偏师攻取过四川一些州郡呢?估计应该是的。刘备拔魏延为汉中太守,虽然一军皆惊,但他大话一出口,疑问就平息了,说明他除了地位低点外,能力还是被同僚们肯定的。这就涉及魏延在取汉中的功劳问题了,三国志提到了张飞、提到了黄忠、提到了马超,但遗忘了赵云(裴注补上的),为什么不可能遗忘了魏延呢?也许魏延在张飞、黄忠手下当副将,打败张颌、打败夏侯渊,甚至后来打败曹操时都有过大功,只不过因为不是主要负责人,很少被提到。关羽随刘备浪荡江湖,到死前刘备才基本安顿下来,很多事迹不被记录是很正常的,当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实际上写的都是关羽一生最精彩的片段,不用史官,遍地都流传着。而魏延的事迹也因为没有史官而遗失不少,看看三国志写的,明确的都是魏延当汉中太守后的事情了,那也不用记录,几十年估计还不至于被完全遗忘。这也是整个三国志蜀志的毛病。
阅读全文

王霸功略一回眸那一场官渡黄河两岸,是中华无数神奇故事的温床,发生在1803年前河南郑州附近的那次战争,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片段而已,现在我们称它为“官渡之战”。(官渡的具体位置?不知道。)战争!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带给人的伤害可想而知。然而我们还是要讨论,并且是将战争当成是一种艺术,一种独特的艺术来讨论的(至于由于战争而成就的事功,至于战争有无正义之分,先搁一下)。官渡之战,无疑是战争艺术史上一件成功的作品,值得我们去回味。官渡之战的交战双方是汉朝末年的两大诸侯袁绍和曹操,总的形势是袁强曹弱,最后的结果是曹操胜出,并且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以弱胜强的战例在战争史上当然是值得夸耀的,特别是这样具有全局意义的胜利,根据“成王败寇”的惯例,曹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当然,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的优秀是不争的事实。让我们回到1800年,去看看曹操怎么成就了大功。曹操是汉末中常侍曹嵩之后,据说少有机谋,恰逢黄巾,趁乱起于东郡。而后纵横捭阖,到公元199年他已打败了吕布,袁术等人,拥有了黄河南岸的司隶区(就是汉王朝的东西二京及周边),豫州,兖州,徐州,以及一些和其他势力争执的地区。手中还有个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毕竟还是天下共主)。袁绍是汉末司徒袁安的后人,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加上袁绍美姿容,能折节下士,董卓之乱后迅速在河北崛起,先是挤走冀州牧韩馥,然后又打败公孙瓒,到199年已经控制了黄河北面包括青,冀,幽,并四州的土地。而且袁绍积极笼络北方民族,取得了巨大的助力(所谓兼沙漠之众是也)。其实曹操和袁绍的关系到196年已经由合作变为冲突了。196年以前,曹操实力还有限,袁绍和公孙瓒又在激烈争夺中,双方基本上还是盟友关系,到曹操迎献帝都许,挟天子以令不臣时,袁绍已经表示了极大的不满。198年曹操进攻吕布,河内太守张扬遥为吕布声援被部将所害,余部投靠袁绍途中又被曹操派人截杀,双方的矛盾已经公开化,等到袁绍彻底打败了公孙瓒,再无后顾之忧,和曹操的冲突就不得不爆发了。这是一场决定命运的战争,因此袁曹双方都非常重视。看到刘备在徐州捅了曹操一刀了,袁绍心里那个乐呀!他马上向刘备表示:阻拦袁术那种小事就不用提了,咱共同的敌人是曹操,徐州兵力不够吗,我叫谭儿从青州就近给你派些援兵。仅仅有刘备的骚扰还不够,袁绍又派使者到张绣处,到刘表处去游说,张绣处虽然因为贾诩的干扰而没有成功,可老交情的刘表还是给了面子。这样一来,至少在三个方面形成了对曹操的战略包围,加上袁绍本来的军事经济实力远远高于曹操,长缨在手,就只等缚龙了。曹操因为局面的劣势,更是殚精竭虑。要顾及长安方向的马腾,韩遂,要顾及张绣刘表,要顾及刘备,要顾及青州方向的袁谭,甚至要顾及到远在江东的孙策,四面楚歌,没有非常的手段是不行的。论及鬼谋,曹操和他手下的一干谋士都很有一套。钟繇被派到长安做司隶校尉,用汉献帝的名义给马腾等人加官进爵,稳住了西方战线,派臧霸进兵青州,拌住袁谭。孙策的战斗力是可怕的,可郭嘉一口咬定孙策会死于刺客之手,死人有什么可怕呢。张绣虽然是个不大不小的威胁,但感谢上天,贾诩看上了曹操,他投降了。没了张绣,刘表的威胁就小多了。只有刘备,刘备是个问题。战争实际上从199年8月就开始了。袁绍带领步兵10余万,骑兵万于人准备南下,曹操亲统大军到黎阳(同时命令臧霸向青州运动),这是双方正面冲突的开始。由于决战时机不到,双方并没有大的动作。为了等待更好的时机,曹操又退回了许昌(留于禁守官渡),等到的却是刘备借讨伐袁术的机会占领了徐州(前面已经把这作为一个问题列了出来),不过也等到了张绣的归附(张绣虽然和曹操有仇,这时也不敢计较,他是一员不错的战将),贾诩则是他喜出望外的收获(这个人的智计曹操是领教过的)。和袁绍的战争一触即发,偏偏曹操选择了先打刘备。他和郭嘉认定刘备必须先铲除(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同样也认定袁绍抓不住他大军东进的战机(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徐州草创,一群乌合之众,刘备自然很快破灭(单身逃走)。重新统治了徐州,暂时控制了刘备的发展,又俘虏(收降)了名将关羽,曹操这一战可获益不少。留下部分将领收尾,曹操急急忙忙回军官渡。因为袁绍醒过神来,开始了迟来的攻击,尽管他没有选好战机,但强大的实力足以让曹操绷紧了每一寸神经。200年2月,袁绍派出颜良为大将的一支部队去进攻曹操在黄河北岸的白马,那是曹操兵力部署的薄弱环节,并且能够威胁曹操的老家兖州,战略上是可取的,唯一不好的是名将颜良有性格弱点(沮授有言:良性促狭,不可独任)。关于斩颜良,诛文丑,不用我多说,战斗结果充分展示了曹操部队的战斗力,同时显示了袁绍在指挥战斗时的失误(不合时宜的分兵,不能正确估量敌方我方的力量对比,不会安排合适的将领)。由于颜文二人的地位名气,袁军大为惊恐,而曹营将士却大受鼓舞,不过这改变不了袁曹力量的根本对比,所以黎阳大战一开,曹操马上又退回了官渡。官渡是理想的防守战场,退守官渡对曹操来说,当然是利用地利来抵消军力上的不足。史料是曹魏提供的,告诉我们曹操在官渡相持的时候曾派某某去哪里烧毁了袁绍的军粮,派某某去截击了袁绍派出的游击部队,都是些胜利的消息。当然,一次大的战役总是由很多小战斗组成的,并非曹操袁绍对对刀那么简单。不过史书上总算有这样一句话“合战不利”,既然战场失利,总不是好事,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也许是曹洪,也许是于禁,也许是张辽,也许是夏侯渊,总之,曹操手下的一些将军带兵出去打仗的时候吃亏了,或者有些史书没有留下名字的将军甚至战死在了沙场。刘备袁绍被派到汝南去协助刘辟龚都,那里是他的家乡,有很多人起来造曹操的反,曹操没了稳定的后方,只有分兵让曹仁去平叛。袁绍虽然没有用沮授田丰的稳健谋略,战场上还是取得了优势,曹操力不能胜,粮草又缺,几乎就想缴械认输了(为这事他和荀鱼有过书信来往)。当然撤离官渡只能出现在曹操的脑海中,因为撤退几乎就等于失去争雄天下的机会。于是曹操坚持了下来,才有了后来赤脚迎许攸,才有了火烧乌巢,才有了骇人听闻的斩首八万,才有了两年后袁绍的咳血而死。有一点需要澄清,史书上讲曹操“兵不满万”,显然是某种春秋笔法,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已经有过质疑,其他人也论及过,我以为可以这样来理解。当刘备被吕布偷袭徐州时,他在小沛有约10000人。曹操和吕布争兖州,因为缺粮,精简后有10000多人。曹操平定河南关中后,拥有几乎整个司隶区的统治权,拥有整个豫州,徐州,兖州的统治权,还有荆州的南阳一带,江淮附近,青州的边缘地带。控制着这么宽的地盘,无论怎么样四面受敌,我以为曹操在官渡和袁绍对峙的军队也能在五万左右,否则他也不会老向荀鱼叫嚷缺粮了。(至于史书数据的准确性,看曹操讨青州黄巾,不满千人,对黄巾上百万,俘虏30于万,这不是开玩笑?还有几次提到南阳,徐州户口百万,那中国该有多少户口,又该有多少人?嘿嘿!)感谢上帝!曹操在庆功宴上想:如果孙策侥幸不被许贡家客刺死,也许许昌就不是我的了;如果刘表稍稍果决一点,这仗也没办法打下去;如果袁绍听从田丰沮授的筹划,那又该怎么办呢;如果……其实曹操完全不必慨叹运气对他之好,因为和袁绍相比,他确实做得好得多。因为小儿袁尚生病,袁绍在曹操掩袭刘备时没有偷袭许昌;沮授,田丰甚至许攸,张颌进良言,不被他采纳;外宽内忌,色厉胆薄,志大才疏……只有韩馥那种人才会被他的名望吓倒,只有公孙瓒那个更志大才疏的人才会面对他没有办法。曹操可以忘记和张绣的大仇,得到张绣在战争当中的死力;能够赌袁绍贻误战机,先拔掉刘备这眼中钉;他知道最有效的运用兵力,亲自带兵斩杀了袁绍大将颜良文丑;能正确判断谋士的正确论断,荀鱼说袁绍不足惧,郭嘉说可以先打刘备,荀鱼说钟繇可以守长安,郭嘉说孙策会挨刀,荀攸说可以烧乌巢,他都听,因为他能判断这些观点的实用性。兵虽然少了点,粮也有点不够,总算咬着呀坚持过来了。运气是站在有准备的人一边的,千古一律。曹操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从此河北的力量天平向曹操方向倾斜,虽然攻守势易(守要容易些),打河北打了好多年,却再没了官渡的惊险,此后虽然说不上是一帆风顺,总是恃强凌弱,感觉自然再不相同。自然,我们已经无法再现一个完整的官渡,但对历史事件做适当的了解总是有益的,这本该是政治家们研究的问题,或者军事家们研究的问题,而我这个三国迷所能做的,不过是一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了。再提一下这样一些人,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参与了这次争夺。这场战争也关系到他们后来的命运。刘备:如果上天给点机会,让他在徐州稳定下来。刘备直接参与过官渡之战,见证了文丑之死,帮袁绍到汝南整合过游击队。后来成为曹操最大的对手。孙策:不知道孙策的死是不是郭嘉诅咒的结果,死的太蹊跷。他的命运由他的兄弟孙权继承了。在赤壁打败过曹操,但最后被曹操压制在长江南岸,再难展足。刘表:和袁绍联盟,但整个过程中不发一兵一卒,坐看曹操成功。身死州灭。马腾:曹操一顶官帽子就把他打发了。因为儿子的反叛,被族诛。
阅读全文

很小就知道有个人叫赵云了,而且知道他特有型,属于大家都佩服的那种。还在评书中听说过他大战颜良文丑,后来翻遍了书却再没见过这中说法,不过心中仍然宁愿相信那是真的,何况他还在长坂破七进七出呢。再后来就知道赵云赵子龙是一个焦点,大家都在围着他进行某种争论,争得好不热闹,于是自己就跟着眼热。为什么呢?心中有个赵云啊!        从那里说起呢?先讲赵帅哥的年龄吧,由于演义和史书写得都不清楚,这问题老是让人头疼。光荣的赵云生于168年,但有人考证他实际比刘备还大许多,那就算158年。有问题!看赵云出场的磐河大战,192年,总觉得那个人才十七八岁。史书中提到赵云曾带领乡里到袁绍部下,但袁绍实际也是190年后才到的渤海一带,如果赵云20多点成为乡里的领袖,如果天才一点也是可能的(三国里这种天才多了),我喜欢年轻一点的这个赵云。后来赵哥经历的风风雨雨多了,给人的感觉是从古城会到虢亭都是四十来岁,永远年轻,只有到南征时才开始有人说他老了(他自己也说),然后第一次北伐(距南征才两年)就七十三岁了,晕啊,怎么计算的?这样推回去,十年前汉中之战的时候得有六十三岁了,那时候就没说老啊!演义没说,三国志也没说。于是高兴,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安排赵哥哥的年龄,当然一般还是认定了他比较年轻潇洒的。    顺带说一句,廖化的年龄很有问题。    再来谈赵云的武艺,其实这个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相信大多数人为了证明赵云的武艺行与不行,已经找遍了能找到的资料,当然我也去找了一些,由于我的拥赵传统,得出来的结论都比较理想。    先看演义中。磐河大战是赵云亮相的作品,撇开评书说的双战颜文不讲,一个初出茅庐(那时没这词)的少年能逼退久负盛名的文丑,已经是一鸣惊人了,不信去看看老关小马出场,虽然都轰轰烈烈,但还够不上这种层次。至于赵帅的成名作长坂破,我想这是没说的,就单骑闯阵而论,他可以对古今中外每个人吹牛了,因为早先的磐河,后来的汉水虢亭都有这样的风采,其他人不说没能力,至少没表现出来。关于赵云单挑的能力,我认定他仍然是超一流的,虽然他不如吕布独战刘关张,关羽斩颜良文丑,或者马超张飞等人的连翻恶斗,但这完全不影响对他的评定。文丑的不说,后来出祁山的赵云太老也不说,中间赵云拿得出手的严格意义上的单挑不多,只有一次襄山阵前战许储,没分胜负关张就冲了出来,其他的敌人太弱,没办法比较,但赵云在不同的场合(往往是极端劣势)战过张颌徐晃甚至他们连手,我认为,这至少表明赵云不在关张之下,因为你可以说关羽三回合斩了文丑,我也可以说张飞曾百合战张颌不下。然而赵云有其他人没有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有两次极端的表现,一次是一枪刺死高览,另一次是一枪刺死朱然,高览是河北四亭柱之一,在官渡曾与许储大战五十余合(相信许储是尽了全力的),朱然的东吴的地位也很高,属于第二代(第一代是孙坚那几个)中比较厉害的(三国志中此人是吕蒙的直接继承人),两个人都死在赵云快枪之下,相信很多人不服,但我认为是符合赵云的特点的,越是危急的时候,他表现的能力就越强大,我甚至认为那时的他超过吕布。那为什么赵云在单挑方面不显眼呢?想来一方面是机会没落在他头上,另一方面平时的赵云有蹈光养晦或者不为己甚的考虑。    陈寿将赵云与关张马黄并列,实在是有眼力有见地。历来反赵的观点都认为赵云军阶不高,而且军功不怎么样,事实不是那么回事。关于军阶,赵云实在不高,但大家可以参考一九七六年的中央警卫团长,重要性不言而寓。关于军功,赵云并不比其他几位逊色多少。长坂破抢救阿斗和甘夫人算一次,在这次战争中,刘备有两个女儿被曹纯俘虏,徐庶因为母亲被俘请求离开,损失可谓惨重,甘夫人倒罢了,如果继承人(后来的蜀汉皇帝)刘禅被俘,那刘备集团就亏大了,一句“皆得免难”是对赵云多大的夸奖啊(后来截江夺阿斗又是一次)!抢占南荆一带是赵云和关羽分兵打的,一人一半,赵云做得比关羽要好。进四川赵云太晚了一点,这时候黄忠魏延得以迅速提升和机遇就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还有刘封),汉中之战先是张飞,后是黄忠,都有很出采的表现,但裴松之注引的赵云别传提供的汉水一役,如果说赵云不会打仗或者说功劳不大就没道理了,至于汉中封将时赵云军阶没变,有人认为是刘备为了平衡嫡系和益州系作出的牺牲,因为赵云作为警备司令地位已经很高了,而他又能识大体顾大局(多好的人啊)。虢亭之战没赵云的事,这里略过,关于北伐却需要讲,有人讲北伐赵云是输给了曹真的,回来也贬职了,却忘了赵云和曹真的军力不成比例,赵云是以疑兵出箕谷,以蜀国北伐有限的几万人看,赵云可能就几千人,面对的却是魏国关西军总司令曹真的大军,估计人数差异是一比十,能敛众固守不至大败,最后还能够退回来已经很不错了,因为主力部队在另一边不仅是马谡,魏延也败得很惨,王平只因为那时还是个小人物不用负责而且表现不错才被升了官,总的说来,这次的赵云之失实际上是诸葛亮的牺牲之策,赵云拌住了曹真,蜀国也只有他能够做到(至少魏延是不愿意做)。然后赵云死了,看不出来赵云真的有特别过人的军事才能,但能说他不如其他四位吗?    现在来讲另一个赵云。这个赵云是他所以被放在成都武侯祠文臣一边的原因。    关羽被推为圣人我始终不以为然,因为关老爷有很多缺点,而且多是性格上的,比如爱美色(想要秦益录的妻子),性衿高(瞧不起同僚),大局观不强(大意失荆州)等等(也许还很多,来不及细想),这么多缺点怎么能是圣人呢?    圣人只能是赵云这种样子。他离开袁绍到公孙瓒那里就说过,他的理想是消除动荡,给老百姓好日子过,后来跟随刘备也是因为刘备是诸侯中最爱民的一个,哪个武将管到成都桑田的分配了,他管,要给老百姓(当然刘备也听),诸葛亮发奖他不要,要留给士兵过冬,死的时候家无余财,这样的将军不好什么人好?赵云不好色,至少先公后私,赵范是领教过的。赵云不高傲,诸葛哥哥最喜欢,不喜欢他的都是那些有点想发财的官,老被他坏了好事。赵云敢犯颜直谏,刘备急怒攻心,诸葛哥哥不敢说,他敢说。赵云细心,赵云胆大,赵云严厉正大,赵云有大局观,赵云……    所以我推荐赵云接替那个名不符实的关羽当武圣人。    这才是我心中赵云的形象。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