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我的足球最佳阵容其实我是伪球迷,只是因为中国足球的让人揪心,所以我一般都不看,看也不懂,只是觉得比欧洲那群大老爷们踢得难看而已。不少人用足球解释过三国演义了,用到了前辈的创意时,请多多包涵。选择阵型——352:据说这是个攻击型的阵型,三国时代不正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时代吗?守门员——典韦:这个刚刚有人提过,在宛城的曹营门口,壮烈的典韦让我们见识了什么才是最优秀的守门员。中后卫——张飞:长阪桥边独退曹军百万兵的霸气,以及猛张飞粗中有细的评语,可以说在三国中不做第二人想。左后卫——张辽:张辽就是曹操的左后卫,面对孙权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击,他不仅能轻松化解,还能组织起有效的反击。右后卫——陆逊:思来想去,还是觉得武勇之徒中再无一人可以站在二张身边,陆逊纵火彝陵,做为后防线上的智者存在,也许让这条线更加稳固。左前卫——马超:马超在地图的左路具有超强的活动能力(活动区域为雍凉益梁四州,且具有相当攻击力)。左后腰——诸葛亮:这位是地图上的调度大师,想想“安居平五路”风采吧。前腰——赵云:这才是真正的影子杀手,一剑封喉。右后腰——司马懿: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防守极其稳当,传球也很有一套。右前卫——甘宁:这是活动于地图右边的高手,“百骑劫魏寨”是他的颠峰表现。左前锋——吕布:无理由。右前锋——关羽:秦风语录中讲到,“能进球的前锋就是好前锋”。最佳教练员——孙权:三国时代最重大的四次足球比赛中,他带队夺得了赤壁和彝陵两次冠军。最佳裁判——汉献帝:没人和他竞争。最优秀的球迷——新野樊城百姓:那个狂热呀!
阅读全文

荆州的一些片段有几个零散的观点,写出来和大家探讨一下。东吴的天下战略中,无论是周瑜,还是鲁肃 甘宁 吕蒙,都把夺取荆州作为首要的一环。所以当关羽阻断荆州过后,他就成了东吴第一个要排除的对象。无论是关羽辱婚骂使也好,擅取湘关米也好,都只是东吴对荆州动武的借口,没有这样的借口,东吴也会找其他借口的。至于关羽的表现,确实不象个好政治家,好的政治家是不会顾虑到女儿的幸福的,为了荆州的暂时安宁,一个女儿又算什么。为了夺取荆州,东吴还弄了个“借荆州”的说法,可明明是“借江陵”为什么被说成“借”荆州呢,还不是移花接木,给自己找冠冕堂皇的理由。要知道赤壁之战前东吴在荆州是没有寸土的,反倒是刘备还控制了江夏一带,但战争一开始,周瑜将刘备裹挟着去追曹操,顺手就把江夏给没收了,只是他滑,刘备却奸,居然乘他打江陵的时候把南四郡弄到了手。等到周瑜身死,鲁肃的军事能力不够在江陵支撑危局,干脆就借给刘备了。借了可是要还的,但刘备集团怎么敢把江陵还掉,没了江陵,西川就会和荆州南部失去最快的连接通道(三峡),也就等于失去了整个荆州。吕蒙夺取了荆州,对于东吴来说是莫大的功劳,只有周瑜在赤壁和陆逊在夷陵两次可以相比,绝对值得表扬。我认为这两次都是不对称战争,没办法对吕蒙关羽进行正面比较。第一次吕蒙袭三郡,我以为那是一次完全的背盟行为,因为在此之前无论吴蜀有多少争执,他们至少保持了表面的平静,缺兵少将的关羽不可能将大量军队用来防备盟友的。第二次关羽防着吕蒙了,吕蒙想办法推荐了陆逊来麻痹关羽,这是吕蒙的能干,但不是关羽的无能,因为陆逊的能力连孙权都不相信,关羽身在别国,自然更无从知晓。等到吕蒙成功夺取了荆州,并且采取了一种非常高明的攻心手法,而关羽还在北方战场无法脱身,当然只有覆灭。我觉得关羽如果从新选择一条路线有可能成功逃脱,就是不知道他愿不愿意。如果关羽不等到当阳就向西,进入神龙架,肯定大有希望逃脱,不过他也不一定敢愿回四川,没脸啦。
阅读全文

刺良所展示的关羽武力的设想关羽和张飞是蜀国军队的两大柱石,他们从刘备还困顿的时候就为之前遮后挡,使刘备不至于在纷飞的战火中一步小心被哪个家伙拿去了脑袋,成就了刘备先主的名声后,也成就了他们生前身后的“万人敌”之名。我倾向于拔高二人的武勇,因为有些事情是只能用武勇来说明的。当然在这里我只想借关羽在白马的表现做一次推测。关羽冲阵斩颜良是一次传奇的突袭,河北第一将在顷刻间命丧黄泉,曹操得以轻易的解除白马之围。尽管三国演义极力的突出了关羽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我还是认为他不足以表现关羽的神奇,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时的情形:河北的精兵强将万余人在一个平旷的战场上摆好了阵式,等待曹操援军的冲击和准备对曹操军队发动冲击;颜良自己在中军,前后左右都有大对的军士拱卫着,中军离前军还有数百米的距离(就算最小的二百吧);曹操将部队列在华北平原上难得一见的一个小土坡上,占有了那么一点点的地利,他心里还在想:有了这个小土坡,河北的骑兵就不大能发挥作用了;关羽在曹操身边,张辽的前军在这个土坡的半腰处或者在山脚下列着阵势,紧张的盯着对面的敌人,河北军队的强悍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关羽知道曹操对自己相当看重,也知道自己必须回到刘备身边,可怎样才能够走得安心呢,他眯缝着眼睛看了看山坡下远处那支雄壮的队伍,看到了中间颜良的麾盖,如果能够刺杀了这个人,这次的战斗就将是一边倒的屠杀,然而颜良那么容易被杀死吗?关羽的心里在计较着;当关羽认为必须去试试这个大胆的想法的时候,他马上付诸行动,长戟在手,坐下马风一般的从阵中穿出,向敌阵冲去,在他的身后,是曹操张辽等人莫名其妙的震撼;颜良那些摆好了架势的将士也目瞪口呆,怎么来了个疯子,没有来得及组织阻挡,关羽已经到他们的面前,弓箭手慌了,长戟手也慌了,眼看战马就要踏到身上,才有几个反应快的想到要挡住这个大汉,可没来得及出手,就有几个人被关羽杀死了,震惊于关羽的武艺,阵势立刻混乱起来,关羽杀入了敌阵之中;操见关羽已经杀进了敌阵,敌阵原来严密的阵型出现了混乱,于是下令张辽开始冲锋,这就有了史书记载的武帝遣羽辽先登的记录;颜良本来看到了一个人从山坡上冲下来,但他根本没在意,以为那只是军队中一次普通的移动,但当那个人冲向自己的阵前的时候,他觉得奇怪了,怎么这样呀?前阵混乱起来,他赶忙向发令官指示让前面的将军解决出现的问题,但命令还没来得及处理,那个制造了混乱的家伙已经冲到了中军面前,对面山上的曹操军队也开始发起了攻击,颜良赶紧下令前军和左右护翼准备接战,按照他的想法,冲进来的这个人在自己多达2000人的最精锐的中军前将无所适从;可关羽对自己的武艺有相当的信心,他大戟挥舞之下,颜良的卫士们纷纷落马,很快关羽就出现在颜良眼前;颜良本来也是相当悍勇的人,看到手下人挡不住了,狠狠的骂了句国骂,抄起家伙就向关羽抡去,可他惊讶的看到一只长戟已经刺穿了自己的铠甲,刺进了自己胸膛;惊愕于主帅的猝死,颜良的军队大乱,关羽轻松的割下了那个属于他的战利品,他知道自己有理由离开曹操去找自己的真正主人了,然后顺手杀死了几个从身边经过的袁军逃兵;张辽冲突到关羽身边,觉得这个山西大汉像神一样,他知道,自己今后有了个行动的楷模,总有一天他也要像关羽那样去赢得尊重(此后,张辽不断发展他的冲阵技巧,终于在合肥逍遥津大败孙权,将自己的名字刻进了一部叫三国志的史书和一部叫三国演义的小说);曹操对关羽的认识又深了一层,他已经在酝酿给关羽什么样的奖励了。我的推测大致是这个样子,没有给关羽添上几个顺手的卫士,却在双方布阵上下了点功夫,因为我认为这不是一次遭遇战,必然有列阵一个环节,而要冲进一个上万人列好的阵势,除了推测了关羽不可思议的武功之外,我找不到其他理由了。当然三国志记录过的武勇的人多了。吕布 张飞 曹仁 赵云 典韦 高顺 太史慈等很多人都有过记录中的厮杀,让我在捧书夜读的时候,很为他们的传奇故事神往。不过我还是以为关羽这一节算是最传奇的场面了。
阅读全文

关羽是否名将关于名将的定义,我想应该从这样两个方面讲:一个是为将者在一生中有多少战绩;另一个是为将者在一生中表现过什么能力。不辩还好,越辩我把关羽看得越高,越来越觉得关羽符合名将的标准。由于东汉末年的乱世风云,很多优秀的将领在战争中成长起来,作为刘备身边的第一战将,关羽有哪些战绩,又表现了哪些能力呢?十几年随先主御侮中做过什么已经不清楚了,这只能怪三国时代的史家们不专业(太史慈路遇邀斗孙策的记录都有,关羽打了十几年仗的记录却一个都没有,这中间有些什么蹊跷,随便大家猜吧)。刺良的传奇不足以说明关羽的战功,因为那是个人表现,但襄樊之战绝对是军事史上一个值得书写的战例,我认为通过这个战例可就认定关羽名将的资格。(借用一下其他人的研究)在襄樊之战中关羽以三四万人之力对抗曹魏十余万大军丝毫不落下风,并曾取得擒于禁 斩庞德 俘虏三万 且包围襄樊二城的巨大战果,从战绩上来讲已经够了。要知道赤壁之战周瑜凭四五万人打败曹操20万大军的时候时依托了大江打的防守反击,而关羽则是主攻的,兵法云:十则围之,讲的就是攻击方要有多于对手的兵力,关羽能够以少攻多围多,自然体现了他的能力。有些话是很多人反复讲过的了,我把它套进我的思绪中来,希望不至于太离谱。根据三国志魏志记载,曹魏在江陵以北地区曾多次和关羽冲突,涉及到的人物有徐晃 乐进 文骋等很多人,甚至连李通都风光无限,请看李通传中记载:“乃下马拨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这写记载被曾用来作为证明关羽无能的证据,可我认为恰恰是这些证据在证明着关羽的能力,因为历史记载襄樊之战的时候,连那么一丁点的外围战都没有,也就是说从江陵到襄阳间五百里的区域都在关羽的控制中,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关羽在荆州的几年里,已经通过战争将这些区域控制了,这种控制甚至越过了汉水,而那些有着风光记录的魏国将军都被他挑落在了马下,自然,这也在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蜀汉史料的欠缺,很多的战功都被人抹杀了。而在襄樊之战当中,关羽所展示的统帅才能,更是包含了军事 政治 后勤等多个方面,直到威震华夏,哪里又配不上一个名将的称谓了?关羽的失败不是在襄樊,而是在荆州,尽管战襄樊和失荆州连得如此的紧,但荆州之战是另一次战争。关羽在荆州之战中完全落在了下风,那并不是军事上输了,而是输在政治上,一个政治是东吴偷袭的决心被关羽低估,另一个政治是荆州的内部没有处理好,但军事家政治不在行的多了,不能够用来做否定军事家的标准。相信没有人否认项羽是名将。可项羽输给了刘邦,在军事上项羽是无敌的统帅,在政治上他却笨得可以,熟悉历史的朋友请不要打我,我对那段历史可是一知半解的。相信没有人否认吴起是名将,可吴起的毛病数都数不清,他是有才无德的典型,他的政治能力也不怎么样,下场很惨。就算曹操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还不是打过很多的败仗,而且好几次还是在优势中败得很惨,只不过关羽运气更不好,没办法翻身了而已。既然项羽 吴起等人算得上名将,关羽又怎么算不上呢?如果要我给三国时代的将军们做个比较。我认为关羽是能够跟曹操 周瑜 吕蒙 以及后来的诸葛亮 司马懿 陆逊等人并列的,因为他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是荆州军政的主持人,属于统帅级别。张辽虽然口碑很好,但他只是一个优秀的边防大将;魏延被认为是关羽死后蜀国军界的代表,但他的军事行动老是受到诸葛的制约;诸夏侯曹地位口碑应该及不上关羽吧(希望我没有判断错误)。至于这几个人里哪位比关羽优秀,我认为并不好定量:诸葛亮是组织上的高手,但他没有打败司马懿;吕蒙的军功在历史中只能算小打小闹,他在关羽面前占了两次便宜,但都不是直接的军事冲突;陆逊打败了刘备,可一方面是以多打少,另一方面是处于防守的地位;司马懿呢?周瑜呢?曹操呢?再推理下去三国就找不到名将了。可以确认一点的是:由于刘备集团爆发得太晚,关羽一直都是在以少打多当中,但从军事上讲,关羽已经做得够好了,他无愧于名将的称号。
阅读全文

一些杂碎评论曹操,还有些不能不说的事情。首先得说到他的“屯田”。其次是他的“求才三令”。再次是他死前对姬妾的安排。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事情,不记得了。曹操怎么样死去不是我关注的重点,到他人生的最后阶段,打胜仗或者打败仗也已经不再重要,毕竟他在几十年中都经历过了。我绝不怀疑上面列举的三件事情的积极意义,要做的仅仅是给尊曹者泼点冷水而已。“屯田令”自然有他的积极意义,这个命令的出台对曹操原来面临的军粮威胁逐渐的减小,使他不至于象吕布或者袁术因为军粮威胁而灭国,同时由于军粮的来源有了新的渠道,可以减少对自耕农的剥削,客观上也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个命令包括军屯和民屯,军屯是正规军在驻地开辟田地种粮自给,民屯是召集流民开垦种地,在经历过大战后满目疮痍的中原各地,自然有那么多的好土供屯田耕种,自然容易出不错的收成。但屯田令并不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无论是军屯或者是民屯,都是建立在为军队屯粮的基础之上,抽成之重,和自耕农相比要高太多,实际上是特殊的剥削。屯田的生产方式也只是一种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产物,和常规事态下的经济生产要求是不符合的,军屯或者民屯占着优良土地,自耕农自然就只有去贫瘠的地方。军屯特别是民屯组织的大量存在,是国家安全的隐患,看看诸葛诞在淮南的叛乱,看看司马懿和曹爽争权,民屯都可能被利用起来成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由于平时是隐性的,不容易被发现,因此更危险。“求才令”黑心的内容是唯才是举。我的理解就是,只要你懂得发展经济,那么你是贪官也无关紧要,如果你懂得打仗,那么你强奸民女也没什么不可以,这样的选才标准我不认为值得大书特书。事实上,看曹操的用人,权术的思想并不是从求才令开始的,比如郭嘉很得他信赖,但郭嘉为人不治行检,曾经为陈群所弹劾,他一笑了之,说明他心中郭嘉的用处极大,大到可以不计其余的地步了。前期曹操势力稍弱,一些人不时叛逃,往往曹操气急时发誓要杀掉叛徒,等了捉住后为了稳定民心,为了表现大度,又将这些人安排下来。不是说曹操任人不注重品德,曹操将很多道德君子弄进朝堂,也意在是朝廷多一些堂堂正气,可当时的情形是群雄争霸,曹操对于平定天下力有未逮,需要大量有治理能力或者军事能力的人才,顾不了人人都做谦谦君子,而且他本人在各种场合又表现出不臣之心,因此在道德引领上的效果也就不怎么样。实际上唯才是举给曹操阵营带来了多少好处呢?我们读三国史时应该很清楚,发布“三令”后的曹营并没有增加多少有能力的军政人才,大量人才是当年群雄逐鹿时培养出来的。而这个时期被曹操借故杀掉的人才倒不少,孔融就算是曹操的反对派,不杀则众心难安,杨修呢?居然也被他杀了。看看曹操的军事系统,夏侯敦在东南一线,曹仁在荆州一线,夏侯渊在西线,手底下统帅着张辽,乐进,徐晃,张颌等人。我不是说夏侯敦等人没有能力,但他们的能力显然在后面四位之下,因为后面的四位加上于禁是公认的曹营五虎,这自然不是任人为才,是任人为亲,是对异姓的不信任,如果在军事上一些比曹操的亲族更有能力的人能够早一点掌握更大的权力,也许曹操在和刘备孙权的争夺中会更早的胜利。以曹操的能力,任用一些桀骜不逊但是有能力的人应该是可以控制的,但他在世的时候反而不用,却留给子孙后代一个任人唯才的遗训,结果后来曹丕曹睿在保江山的时候也来个用人唯才,将大好的江山拱手让到了司马家。对比一下诸葛亮的用人标准,诸葛亮给刘禅留下的多是些正直高尚的人,终刘禅一世,这些人没有给刘禅添过什么麻烦。也许诸葛亮是错了,他倒是应该学学曹操的唯才是举,让蜀国有放手一搏的机会。用人唯才和用人唯贤显然是用人路线的两条标准,哪个更好我不敢说,但我敢说曹操发布个“求才令”并没有更多的意义,我们知道就好。至于曹操还有什么优点,我不想再去寻找,因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肯定有很多的优点,曹操如此,刘备如此,其他的人同样如此。
阅读全文

首先自毁一目,因为我不能列举具体的记载。第一次北伐历时是比较长的(如果谁有具体年月,欢迎跟帖)。赵云是最先到达前线的,因为诸葛亮要摆出攻占雍眉的态势,使曹魏的军队集中到长安附近,便于他偷袭天水一带。曹魏派大将军曹真举大众相应,说明疑兵的目的是达到了的。诸葛亮西略三郡,曹真的部队是一个没动的,魏文帝曹睿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张颌带兵向西北攻击诸葛亮的前锋。说明赵云的牵制力是巨大的,使曹真分身乏术。赵云被偷营确实是一次失利,但这样的失误在军事上太普遍了,毕竟只是一次战斗的失误而已。如果兵力对比真达到了我说的十比一或者七八比一,敛众固守也应该是胜利。假设诸葛亮在西边取得了胜利,站稳了脚跟,评定功劳的时候肯定会给这边疑兵记上牵制了多少力量的说法。是马谡的失败带累了赵云受罚。假设因为赵云的疑兵出现在箕谷当中魏国开始调动关中的兵力,诸葛亮出祁山后魏国开始举国相应,到马谡兵败诸葛亮后退,这中间至少3个月时间是不会少的,因为从汉中出祁山的山路就要走十多天。魏文帝起驾长安从开始准备到抵达长安至少要花一个月时间吧,从长安派兵到争锋街亭也得一个月吧,还有其他时间上的耽搁呢?赵云在这差不多100天的时间中和曹真做过什么,写三国史的人是不会写的,除非当时有人能写日记。但只要赵云兵少的说法成立,赵云的功绩就能成立。邓芝在箕谷时的军衔是扬威将军,赵云则是镇东将军,我虽然记不清楚蜀国的军衔结构,但赵云比邓芝地位高了不止一级吧(镇尚在征之上,扬威将军才一个杂号将军,哪位清楚这之间关系的请补充一下)。这种官衔差下邓芝一般都是起辅助作用的。说邓芝没有被贬职可得拿出证据来。好象北伐的所有高官都被贬值了的。不贬值就说明地位根本还不到负责的条件,好象只有王平一个是逆流而上得到了表彰,然后诸葛亮许诺了给赵云奖赏,说明赵云是功过都有的。邓芝只要负责,大概仍是贬值一途。关于兵力的理解,应该是一定的职务能领一定的兵力。比如大将军1万,镇东将军5000,扬威将军2000这种。比如张飞是车骑将军,刘备东征的时候就去调动他那1万人马。象关羽在荆州的情况,实际上不只一个将军,也就是说关羽本人可能有1万人马,其他的像糜芳可能还有3千,赵累还有两千什么的。只不过他们归关羽统属,就想邓芝被赵云统属,王平被马谡统属一样。请那为资料掌握足够的(马队吧)帖一个诸葛亮北伐的军队序列出来(包括官衔),估计我们就能够算出箕谷的疑兵的比较准确的数字,如果我错了,就认输咯。
阅读全文

我心中的三国十大智囊闲得无聊,也来排个三国十大智囊,以什么为标准呢?还是凭感觉吧。第一位我排曹操,这位老兄打的胜仗最多,控制的地盘最广,而且手中也掌握了太多的智谋之士。说道鬼谋,没人能与他相比。第二位我排诸葛亮,尽管很多人批评他战果不怎么样,但他的战略眼光,外交能力已经治理能力已经足够在智谋榜上占一席之地。第三位我选司马懿,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代名词,一生确实没有什么失策。但尽管人们说他西却诸葛亮,毕竟只是却,并不是通过战场的较量打败了诸葛,因此将他排在第三。第四位我选荀鱼,这是曹操的诸葛亮,为曹操镇守了几十年后方,基本上曹操不需要什么担心。同时在曹操做出的绝大多数战略选择中都可以看到他的智慧。第五位选陆逊,可惜孙权太强势了,陆逊尽管有相当的才华,但所做的仍然象是一个配角的事,同时陆逊所展示的治国方略并不是很有特点。第六我选贾诩,贾诩的智谋极有特点,可以说是算无遗策。第七选择周瑜,周郎虽然在赤壁有一次辉煌的战果,但毕竟只有那么一次,实在没有办法排得很高。第八选郭嘉,郭嘉曾经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之一,但是他只参与了曹操平定中原和河北,存在的时间不长,排在这里。第九选钟会,这是司马昭的子房,为司马昭专权魏国出过大力。第十选沮授,袁绍基业的贡献者,当袁绍不再听他的话时,袁绍就不再强大。选得真不是滋味,我喜欢的蜀汉政权居然只选进了诸葛亮一个人。不过确实很难办,还有庞统法正姜唯荀攸邓艾张昭司马昭鲁肃田丰吕蒙等一大批人在竞争呢,选哪个都痛苦。
阅读全文

与父亲书父亲大人:父亲不辞劳苦,亲征南郑,男在此恭祝父亲身体安康。张鲁归降,天下又少一割据势力,给父亲贺喜了。风闻阵前有人建议进取益州,男有不同意见,请父亲斟酌。刘备以诈力取益州,非心服也,今父亲一战而定汉中,夫汉中者,益州门户也,门户既失,大堂安能不透风,益州士民震恐,实乃进取的极佳时机,儿之所以有不同意见者,为有其他考虑也。刘备其人虽无长才,然外表敦厚,能合众心,昔流浪中原,虽穷困潦倒中亦有三五死士相从,今借得荆州,骗取益州,已得文武十数人,疲兵七八万,虽不足以抗父亲威武之师,亦非肯束手就缚之辈。益州绝远,南郑之地有如天狱,大军积于山险中,粮草不便,如有不如意,则进退失据,若刘备据住山险,男恐劳师而无功尔。今孙权尚在东南,关羽拥兵荆州,皆豪强之徒,若父亲驻留益州,恐此二子兴兵边境,虽有诸将镇守边关,然非万安之策。父亲离京日久,朝廷渐有小丑跳梁。儿虽奉命镇守,但二三老臣并不服气,且如父亲久不回京,恐朝廷有异心,还请父亲回来坐镇。至若刘备等辈,只宜依山阻水,非真英雄也,父亲即不动兵,其岂能长久乎?以中国之强,守境安民,不出数年,则国家稳固,待孙刘有变,再行进兵亦不为迟。此男所策,不知妥否?不肖男:丕建安某年月日
阅读全文

袁绍不可战,请曹公三思近日传闻将军有意与袁绍一争长短,融窃以为不可。请为丞相策之。自黄巾祸乱中华以来,董卓专权,李郭乱命,唯曹公四方靖难,鼎扶社稷,使朝廷威仪,逐渐恢复。彼袁绍累世公卿,不思报效皇恩,反而负戎阻险,抗拒王命,非人臣之道也。然而河北四州,兵多粮广,地险民勤,此非可以轻敌者。袁绍籍祖父之名,群豪蚁附,其驻渤海,则韩馥拱手献冀州,用兵河北,则公孙瓒亡身陨命。今文有沮授田丰审配之流足智多谋,武有颜良文丑张颌等辈勇不可当,河北虎狼之兵不下数十万,且兼有沙漠之众,骑兵无数,如果朝廷与之战,恐非社稷之福。今天下纷绕,群鬼乱舞,除袁绍不受王命外,尚有刘表跨阻江汉,孙策耀武江东,刘璋张鲁僻处西南,韩遂马腾远在西北。此数子者,各有私心,欲窥视王器,若丞相与袁绍相持,彼必乘虚来犯许昌,似此非将军之望,朝廷之福也。且河南之地,十数年间饱受荼毒,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将军曾言曰~白骨露于夜,千里无鸡鸣~,以河南数万疲兵,无积年之粮,实在不益大动干戈。请将军三思。融世受朝廷厚恩,忝为名士,位在庙堂,今社稷有事,不敢妄自菲薄,特建言曰:兵法要旨,避强击弱,将军既精通谋略,又凭借朝廷威仪,挥师西指,似韩马等辈但面缚请降,麾兵南下,刘表孙策将无用武之地。等到西南安康,朝廷将重现昔年雄风,袁绍虽强,也当解甲来朝,将军成中兴第一功臣。若袁绍心怀不足,只谊卑辞厚币,高官显爵以安其心,袁氏虽雄据河朔,毕竟是大汉臣子,如极人臣之位仍不满足,将军可传檄八方,讨袁绍叛逆之罪,相信诏到之日,必定举过响应,破袁不难。融诚心为国,愿所策为将军所用,愿大汉洪福齐天。*(if秘书郎):孔融建安四年某月
阅读全文

对赤壁战前东吴战降意见的原因分析赤壁之战前夕,面对曹操重兵威胁,东吴曾经形成明显的主战派和主降派。罗贯中在他的大作中对这种情况做了精辟的描绘,却没有解释这种局面的来历,我来试分析一下。首先确认我的两条标准:一是利益,当时东吴的个人、家族、集团的利益;二是信念,各种人物不同的人生信条和政治追求。还得确定一个可能:东吴参战才可能有后来的三国鼎立,如果东吴投降了,那么刘备将肯定被消灭在追杀当中,曹操统一天下将是指日可待的事情。能够谈论或决定战降的人肯定不会的底层的百姓和士兵,因此可以将意见分为三个版块:其一是孙权,其二是张昭为代表的文官,其三是以周瑜为代表的武官。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当时的情形:武将多是主战的,文官多是要降的,孙权则在举棋不定当中。张昭为代表的文官多数主张投降,和他们的利益和信念都是不冲突的。作为传统的文官,他们对军事力量的对比比较表面,看到和曹操那么强大的军力相比东吴显然处于非常的劣势,这种劣势下有没有打胜仗的希望呢?他们不清楚。如果打不过,还不如早投降好,投降可以保江南免受战乱之苦;他们都是有名望的士族,像张昭本人不但在东吴拥有崇高的地位,在中原也有巨大的声望,投降过后,天下太平,需要懂得治理的人才,他们不愁没有饭碗,按照鲁肃的讲法,就算还付乡党,累官仍不失州郡,利益上的损失不会很大;这批士人都是被汉朝的儒家理念培养出来的,当曹操用汉天子的名义来招降的时候,他们不会感到人格的屈辱,当天下纷争的时候,他们愿意辅助一个有能力的人做事,但既然朝廷有了不可抗拒的命令,那么转而向朝廷效忠有什么不对呢?周瑜鲁肃等人是主战派,这和他们的身份是相符的。身在军旅的他们对军事的认识和那些高居庙堂的人不同,他们能够准确分析到曹军的弱点,既然有弱点就不是不可战胜的,这样他们就有主战的底气。投降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考察三国时代的大多数将军,他们的出生大多比较低,多数人也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没有出生,在汉末是不容易被看中的,没有能力,则失去价值;一旦东吴投降了,天下太平是显然的事,不再需要打仗了,众将军就会失去自己的价值,曹营的将军们也许还可以因功封赏,东吴系统的反而会成为猜忌对象,当然是不如何他们的利益的。军队要求忠诚,这种忠诚一般都是对某个势力而言,如果要他们投降,那是一种耻辱。孙权的难处在于他是江东利益的代言人。面对荆州的不战而降,面对曹操东向的二十余万雄兵,他实在没有把握打胜那场战争。如果战争能够胜利,他将继续在江东经营他的独立王国,道寡称孤;如果战败,他将被杀死或者被软禁,最好的可能是被封侯什么的,在曹魏的猜忌中终老一生;早早的投降,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待遇,但实际上也不过封万户侯,给其他诸侯做个样子而已。以孙权父兄威烈,自己也彪悍的性格看,只要有一点希望,他就不可能不试着打一仗,唯一的需要就是臣子们给他点信心而已。至于东吴的老百姓,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天下太平,吏治清明,可大多数人是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打仗的时候就上战场,不打了就下地种庄稼,一生辛苦,最后养肥了一群我们记忆中的英雄。
阅读全文

董卓啊董卓,不在西凉爆发,就在西凉灭亡。公元2003年冬,新浪三国论坛忽传天外之音,汉末少帝殿前大将军飞鸽传书,说有重要军情不决,特到论坛寻找高明人士帮忙,秦风虽然不是高明人士,但绝对是个热心肠,看看书信上写了啥先。什么“论坛诸公”,说不上啦,就一小虾米。什么“宦官当道”,汉末宦官当道我还是知道的,什么“皇后”庇护,皇后不是你你妹妹么?什么“力有不逮”,靠,你个大将军是怎么当的呀?还让“百忙中抽点时间”,真是的,我一般不忙,忙于灌水,不灌白不灌。“要诏董卓进京”,唉,亏他何进想得出来,既然接下了这个帖子,我就跟吧,他何进能不能看懂就听天由命了。以下是我给何进的回帖。尊敬的何大将军:请原谅我的冒昧,我在看了你的《告三国论坛群友书》后,深深的为你一心想消灭宦官,革除东汉长期弊政,换天下以清平的精神所感动,我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小人物,但是我愿意给你献上我的一点微薄的心力,请你看看我的想法是否成熟。首先,我知道在汉朝宦官和外戚的争权夺利很有一段时日了,宦官专政的时间很长,对社会的危害也很大,是需要清除的一种社会毒瘤。外戚则多数爱惜羽毛,能够为社会做点事情(请原谅我并不是要说你,你和其他外戚显然是不同的)。因此,我支持你对宦官的动作。其次,大将军你手中应该握有不小的力量,西园中大部分人是支持你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军事能力很强,比起张让他们来,你的胜算要大一些,至于你妹妹的风向,我理解你的友爱之心,可你不应该顾忌她的想法,先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吧,过后她会理解的。退一万步说,如果她始终不能理解,也应该做下去,毕竟这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关于招董卓入京,我认为大将军你考虑得很是周全,万一讨宦力量不够,准备点援军显然是有利的。不过我有一点点担心,尽管大将军你驾御人才的能力有目共睹,但我怕董卓他不识相,会给你添麻烦。董卓这个人你是知道的,打仗不怎么样,脾气却不小,无论是在讨颖川黄巾还是在讨西凉叛乱中,他的表现都不让人满意,长沙那个孙坚不是说他该杀吗?我也认为他该杀,连中央的命令都不听的,为什么不杀,还让他管着西凉骑兵,真担心出问题。关于西凉骑兵,那可是天下一支劲旅呀,比乌丸突骑、丹阳兵和板凳蛮还要厉害点吧。这样一只部队,不应该交给董卓统帅,至少不应该全部交给董卓统帅。如果董卓没有这样的部队,那么象他那样的人是不足成事的,他定多就是西凉一个比较吃得开的混混而已,可他有了这支骑兵,就不大把天下人放在眼里,说明他是离不开这支骑兵队伍的。既然这样,我觉得大人你可以考虑将董卓和西凉军剥离,他不奉诏是不行的,以区区西凉和全国为敌,你可以轻松的消灭他,将他消灭在西凉吧,不要让他参与讨伐宦官的战斗了。如果大人让他进入京都,宦官自然都望风而逃了,可这样董卓就会作为讨宦的功臣名正言顺的走上朝堂,以他一贯的骄横跋扈的作风和他身后强大的西凉军的实力,可能会向你的权威进行挑战。自然将军是不惧怕任何挑战的,可何必给他这个机会呢。麻烦。说道这里基本上就扣题了。将军别怪,我说了句不该在这里说的话,这是说给我们斑竹和其他网友听的。我还是认为将军依靠京城的力量讨伐宦官的好,如果将军真要调外兵如京,也希望将军选那些比较忠厚的,对朝廷更加忠心的将领。我真的怕菲斑栽在我头上的那句话:董卓啊董卓,不在西凉爆发,就在西凉灭亡。尽管这句话其实是菲斑说的,可菲斑说出了我的心声,请大将军你三思。一个三国迷:秦风1978公元2003年12月19日星期五 23时54分(也就是你那年的1814年后的某一天)神州六号什么时候飞呀?快将我的帖子带给何进,不然就来不及了。
阅读全文

无奈的赤壁河北初定,曹操的注意力立刻转向了南方。有人讲曹操南下的时机不成熟,说后方不稳,后来孙刘两家的的谋士们也这样讲,但我以为不然。首先,成功北定沙漠的魏军士气高昂,乘胜南下,自然符合兵法中某一条;其次,演义中讲的关中诸将,当时都明确表示服从中央领导,没有直接攻打的理由,并且关中诸将负戎阻远,互相扯皮,不好讨伐也没太大威胁;第三,江南两大势力加寄居在荆州的刘备,都是曹操的夙敌,十几年中,刘表虽然自守江汉,和曹操的大小征战却从没有停止,以前忙于北方,自然该先放一下,现在北方无事,正该解决这一历史问题了;第四,曹操有大志,肯定想尽早的统一天下;第五,此时的力量对比,曹操已经比刘表或者其他势力大了很多。二零八年的八月,在经过一段时间准备过后,曹操带领大军南下了。据说力量的对比是这样的,曹操南下大军有十五万,荆州总兵力大约十万,在北线能作战的部队能有多少呢?可见力量的差距之大。偏偏在曹操轻军掩进的时候,刘表却死了,刘表一死,原来荆州的力量对比被打破,亲曹派蔡瑁等说服刘琮了投降,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占领了荆州。荆州速降,最狼狈的人是刘备,诸葛亮后来说得好,诸将都可以降曹,刘备是不能降的,于是他南逃江陵,在长坂坡被曹军追上击溃过后又东逃江夏,几乎就丧命在曹操的铁蹄之下。没有能够致刘备于死地给曹操留下了无穷后患,虽然得到了军事重镇江陵,获得了无数粮草人才,可刘备毕竟在江夏一带重新组织了起来,并且联合到了孙权。后来我们在探讨赤壁败因的时候,说到一个曹操稳定荆州不慌东下的可能,我想如果是刘备在长坂坡被消灭了,荆州全境其他派系应该不敢和曹操对抗,那么曹操还可能先不忙东下,可刘备生存了下来,曹操的东下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刘备在荆州养时待势,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看看他南逃江陵时路上的百姓就清楚了。这里的百姓既有普通农民商贩,同样有荆州大族,加上刘备几十年的威名,如果曹操不彻底消灭刘备而转身回许昌了,他一定会夜不安枕。为什么说曹操回许昌呢?我想还是有几个原因。第一,河北袁尚直到二零七年才彻底被消灭,可以想象河北还隐藏了很大的反曹力量,如果曹操三年两年都呆在江陵,不出现动乱才是怪事;第二,说关中诸将服从领导,是因为曹操有足够的威慑力,如果他长期呆在江南,关中诸将会不会起异心?从洛阳调兵和从江陵调兵对钟繇的支援显然是不一样的;第三,(这个问题估计魏武兄最反对)曹操在汉政府中一家独大,就是说独揽了大权,但不等于没有反对的声音,三五个月他可以不在家,留守的人可以镇得住,反对的人组织不起大的力量,如果是三五年不在,估计许昌已经翻天了。如果曹操北归,军队的至少大半会带回去,留守的将领无论是谁,估计都承担不了对抗刘备的重任。不是说军事上刘备比曹操的将领高明,而是荆州人心向背中,刘备占有更大的优势。所以赤壁之战是非打不可了。力量的对比至少是四到五比一,孙刘两家确实是冒了大风险,可最后他们胜利了。诸葛亮和周瑜都在战略分析上胜过了曹操。也许不是曹操和他的谋士们想不到,贾诩就给过曹操不同意见,只是曹操现在太相信自己的能力了,志得意满,曾经是袁绍犯过的错,现在他走了这条老路。中国之大,给了无数英雄纵横驰骋的天地,但中国既大,就有许多人不能想象的情况,滚滚长江和北方的小河流不同,曹操的无敌之师是平川旷野的无敌之师,不是在大江上,因此一开始,战场的形势就对曹军不利。这还不算最痛苦的事情,痛苦的是战士们水土不服。邓总*设计*师曾经说过,大军一过淮河就开始大面积的出现拉肚子,现在曹军所处的位置是淮河以南数百里之远,长江边的沼泽地中,瘟疫爆发了。一群站都站不稳的人怎么拿枪去打仗?无论是周瑜黄盖点的火也好,曹操自己烧的火也好,反正曹操从高高的颠峰上跌了下来,经历了他人生中一次巨大的失败,从赤壁溃退到江陵,连还手之力都没有。然后曹操将江陵丢给了曹仁,自己直接就回北方了。其实曹操在荆州还有不小的力量,从曹仁能够抵挡周瑜刘备近乎疯狂的一年的进攻就可以反证。但曹操没有选择在荆州抵抗周瑜,也没有选择从北方调集援军,很明显,他是怕自己失败的消息传到北方,引发北方的骚乱。可是这一走,曹操再也没能够实现他一统天下的梦想。孙权的实力在赤壁过后得到了证实,说明孙家割据江东并非运气,同时也取得了新的领土,为以后的扩张准备了条件。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在战后取得了荆州江南四郡,也有了暂时的家,为后面的急剧膨胀获得了资本。只有曹操,无限失意中。
阅读全文

三国衰神几种死法三国演义中有些人物死的不明不白,确实有够衰,现总结如下。被气死的有:王郎,东海名士,曾是一镇诸侯,投靠曹操后成为清客。老来协助曹真抵抗诸葛亮时居然在阵前被诸葛亮骂死。周瑜,赤壁之战是多么的风流俊雅,“周郎”的名声多么响亮,也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不过这次诸葛亮费神比较多,总共气了三次。被刺客刺死的有:孙策,“孙郎”和“周郎”齐名,死得也同样的冤,被许贡家客刺杀也就罢了,居然还被一个半仙追魂,二十六岁就夭折了。张飞,“猛张飞粗中有细”,却没有发现身边埋伏着危险,被自己的亲信做了。死于比自己明显不如的有:徐晃,只能怪他的马不好,能不跑那么快吗?不那么快就不会挨孟达一箭,孟达可不是有多厉害的人物。甘宁,甘兴霸死与沙摩诃箭下,估计是死不瞑目。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张文远被丁奉射死了。害死他的应该是皇帝曹丕,没事到江边看什么风水呀,看风水还带个病号。实力差异不大被秒杀的有:高览,这是被称为“河北四亭柱”的人物,没看见怎么出采,被赵云一招就杀了,颜良,名头比高览大得多,死得却同样的冤,还不知道关羽是谁时,人头已经落地了。文丑,和颜良死于同一人之手,这次估计知道杀自己的人是谁了。朱然,继续让赵云制造着神化,突然死亡法的产物。华雄,“其酒尚温”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我不清楚,但一般我们都以为是很快。其他的有:许攸,因为官渡之战献了个火计,在许储面前卖弄,被许储手刃。吕布,三国第一将是被缢死的,就是用一块白布勒住了脖子。本来这是用来对付女人的一中法子,怎么就用到了他身上呢?难道因为他名字中有个布字?刘安妻,这个女人连名字都没留下,却成为了刘备的一顿美餐。刘安的心是好的,就不知道刘备是否恶心了。张苞,追杀不成,自己跌下马来摔破了脑袋死了,可不是一个将军喜欢的死法。夏侯杰,被吓死的。被吓死的不只他一个,但他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思绪开始混乱了,欢迎大家指正补充。
阅读全文

曹操评传当时年少当曹操呱呱坠地的时候,他父亲曹嵩不会想到这个儿子将来会开创一个新的帝国,更不会想到他会成为两千年无数争论的焦点。但曹嵩为他儿子创造了足够的条件,这个条件能够保障曹操在未来的日子里不会举步唯艰,因为他是中常侍曹腾的儿子,尽管不是亲生的。中常侍实际就是太监头目,实权很大,但往往被人看不起,不过曹腾口碑很好,很多当时自负清高的名士都受过他的恩惠。曹嵩以父之名,也做了个不小的官(司隶校尉),后来通过贿赂,更成为过汉朝的太尉,现在一般说国防部长或总司令,虽说是买的官做,毕竟到了那个位置。据说曹操“少机警,有权术”,更说他因为飞鹰走狗被叔父告状,弄出了个“羊颠风事件”,使曹嵩兄弟不合,从此没人能管到他。少年曹操游荡于京洛之间,渐渐显出他超越常人的能力来。通过当时人物鉴定专家许子将的鉴定,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自己也相当满意这个评价,他醉心于武艺兵法,准备在即将来临的乱世中大展拳脚。曹操青年时候的官宦生涯大约是这样的: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这段记叙波澜不惊,实际却有很多讲究。能够二十举孝廉,没有祖父的名位估计不怎么可能;在北部尉任上,曹操设五色花棒,严肃刑律,曾棒打夜行的蹇硕(中常侍)叔父,由于曹腾的关系,蹇硕不能把曹操怎么样,却将他放了外官(升官);任上曹操亲族有犯事的,曹操被牵连免官,才有征拜议郎之说。公元一八四年黄巾大起时,曹操已经二十九岁了,终于等到了传说中的乱世。曹操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参予颖川之战。颖川之战中曹操有什么功劳已经遗失了,但战后他被封为济南相,成为了一郡之长。在济南曹操仍然奉行他那一套治国方略,“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但曹操又害怕得罪人多了会被报复,于是辞官归家,借隐遁以重名(所谓春秋读书,屡辟不就是也),实际上是等待新的时机。这个时期的曹操,作为汉朝一个官宦子弟,一个中层干部,应该讲更多的是想做个“治世能臣”,挽救汉朝于水火之中。这点从他不断在任上得罪权贵,想改变社会的颓废空气就可以看出来。至于可不可以理解为哗众取宠,我想作为一个思路是可以成立的,不过我并不愿这样想。头角峥嵘曹操并不需要等太久,很快北方又有叛乱,于是曹操又被朝廷征用,成为了后来著名的“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其他人有袁绍,袁术,鲍信,淳于琼,这些也都是后来我们熟悉的人物,何进是他们的主管。曹操在这里目睹了何进谋诛宦官,宦官杀何进,袁绍袁术又杀宦官的全过程,也看到了董卓入京,董丁争雄,董卓专权的全过程。这汉末政坛的一系列大事让人眼花缭乱,对曹操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现在已经不能完全说清楚了,但很显然的,在曹操的心里对政治的认识更加清醒和理智了。随着董卓废立献帝,更大的风暴来临了。董卓虽然掌握了皇帝,但他没有足够的威望服众,各地都在酝酿反董的动作。曹操也在这时悄悄东归,回到老家组织反董人马。曹氏在东郡有巨大的号召力,很快曹操就组织起一支万余人的队伍,参加到关东诸侯的联合军事行动当中。纠正演义中的误导性说法,首倡义兵的人是鲍信而不是曹操,诸侯合纵也散在关东从河南到河北的大片地区,并不是大家都把自己的军队拉到一起集合。讨董联盟中以孙坚最为积极,也最能打仗,他先后打败了董卓的都督华雄,吕布和其他几支部队,让董卓心惊胆战。曹操则是其中最坚决的,他在为诸侯的谋划中充分展示了他的战略天才,从行动上,他亲自带兵进抵荥阳,在汴水和徐荣狠狠的打了一架,这一仗曹操因为兵少输了,但力战尽日,逼得徐荣也只有后退。从曹操这段的言行来看,他还对重建汉朝有那么一点点的热心,但在此之后,他将完全放弃为汉朝打算。因为他发现关东诸侯没一个是为了朝廷而起兵的,都在囤聚兵马,你我攻击,谋求自己的利益。种种迹象表明,汉朝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作为一个朝代的历史即将结束。于是曹操重新东归募兵,然后回到河内,开始参予到诸侯争霸的行列。刚开始时,曹操的实力在诸侯中相当弱小,因此他依附袁绍。借打击黑山的机会得到了东郡的治理权,借打击黄巾的时候取得了兖州的治理权,黑山和黄巾都是农民军,如果以现在的观点看,那是用无数穷人的鲜血染红了顶子,但我们现在来责骂曹操也不公平。取得兖州的时间大约是一九二年,曹操正式荣升为一州之长,成为一大诸侯。感谢刘岱,感谢鲍信,他们不断的给曹操开路。成为一州之长对曹操来讲是重要的,因为在此之前他还没有过这样的地位。他不同于袁绍袁术,家底毕竟没那么厚实,响应他的人也不如响应二袁的人多,有一个自己控制下的比较大的地盘,有助于他积累人力物力。曹操得了兖州,第一件就是安排人去谯接他养老在家的父亲。这本来是一个儿子的孝心,结果却演变为一场灾难。徐州刺史陶谦手下的将领看中了曹嵩的几百辆车的物品,半道上将曹嵩一家杀了(至于是不是陶谦本人的意思,不好妄加猜测)。盛怒的曹操下达了血洗徐州的命令。陶谦并不是三国演义中的长者形象,虽然他是当是名士,但在徐州打家劫舍的事情也做得不少,杀曹嵩的事情就算不是他亲自下的命令,也是他御下不严。可陶谦和他手下的将军实在不怎么样,根本抵挡不了曹操的猛攻,曹操的一九三年和一九四年春两次大规模攻击徐州,几乎把陶谦的所有老本都拿掉。“所过多残戮”,这是陈寿的春秋笔法。曹操后来会被认为是奸雄,这是重要的一环。好在山东诸侯联袂来救,好在吕布陈宫袭了兖州,曹操必须退兵,徐州才没被屠个精光。曹操血洗徐州是他一生的污点,不管是不是为父报仇。陈宫会叛离他估计和这也有一点关系,后来他的这种强横的性格不断受到指责,也是人性使然。谁喜欢一个魔鬼呀。
阅读全文

另类英雄,三国刺客榜在三国的历史上,我们能看到政客纵横捭阖,能看到将军驰骋沙场。但我们常常忘记这样一些人,他们或许不配立于庙堂,也不能在田地间兴业,但他们的活动将改变历史,和将军们在战场上,和谋事者在帷幄中,获得同样的甚至更好的效果。这群人就是刺客。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就扮演过一次刺客,“曹孟德献刀”,如果刺杀成功,三国的历史就将有大的变动。曹孟德失败了,出现了“诸镇应曹公”的局面,朝庭失去了控制力。曹操刺董不知是否真有其事,但三国史上赫赫在列的已经够我们看掉了眼球。孙策被刺算是最让人扼腕的事件。无数双眼球想看孙策和曹操的对决,只为许贡家客伏起,一切回归了现实,真该狠狠给郭嘉那乌鸦嘴几巴掌。按对历史的影响,许贡家客无疑为刺客第一了。蜀大将军费韦(yi)机敏干练被认为在蒋琬之上,在他的治理下,蜀国井井有条,可郭循一刀下去,蜀国的衰落就成为了必然。郭循这刺客第二的位置简直有点委屈他,不过孙策的拥泵更多些,他的人气就不那么旺了。张飞雄壮威猛,威震天下,被程昱等人目为“万人敌”,然日鞭挞健儿,又令在左右,终于被范疆,张达刺死。如张飞在,夷陵一战胜负如何还不得而知。范疆张达,刺客可列第三。柯比能之名,只要玩过光荣三国志系列的人都应该认识。作为北国一位有崇高声望的统帅,是魏国长期的心痛。在征伐不能全功的情况下,韩龙刺杀了柯比能,是鲜卑出现混乱。完成了魏国军队不能完成的使命。勇士韩龙,三国刺客榜必然留名。刘备出生卑微,平原富豪刘平不愿受他统治,遣客刺之。刘备居然凭借他的亲和力让刺客下不了手,这个刺客确实不怎么样。留下一个刘备,这个刺客虽然失败,也算影响了历史。列在这里。读史记有个刺客列传,不知道陈寿为什么不给这些刺客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估计是没有认识到刺客的重要作用,但这显然也不对,郭循因为刺杀了费仪,子孙封侯,司马昭伐蜀,也曾有人提议用刺客刺杀姜唯,可见刺客的作用在当时还是被正视的。后世的刺客实在不少,据说汪*精*卫就曾经做过刺客,现在在美.国,在西.亚也还有不少刺客在活动,读三国的人可不能把这个重要的人群忘了。
阅读全文

刘备评传第一,潜龙(*) 刘玄德,小名刘备,161年生于河北涿县,是汉朝皇帝的远亲(至于有多远,反正就很远),父亲死得早,母亲带着他编草席,打草鞋过日子,实在清贫。刘玄德(我们以后还是叫他刘备吧)生得奇特,双耳垂肩(大家见过如来的像吧,有福气),双手过膝(手长好,打架有优势,和别人抢东西的时候也有优势),连他家的桑树都长得奇特,高五丈(好高呀),还象车盖(皇帝坐那种车),加上刘备小的时候能耍点小聪明,爱当孩子王,于是就有人认为刘备一定会有出息,他的族人才给了他点路费,让他去读书,谁知道一个不小心,居然和一个叫公孙瓒的人混了个同学,拜到了卢植门下,这些人可不是盖的,所以说他读书虽然不怎么样,混关系还是能干的,这对他将来很有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民间暗潮涌动,终于在184年爆发了席卷半个中国的黄巾大起义,现在我们讲这是一次革命,可对于刘备他们这样的家庭或家族(刘备本来的家庭可不怎么样),就是革他们的命了,何况黄巾党杀人放火,也不见得就有多高尚,于是刘备收拾起少年的玩心,凭借自己交接过一群兄弟伙,准备混出点名堂(匡扶社稷)。他确实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手底下收拢了后来赫赫有名的关羽,张飞,包括田豫,简雍,还得到了当地实业家的支持,有钱有人过后,这支精干的队伍就拉出来了。虽然人不多,甚至也不是正规编制,但那是刘备自己的。大规模黄巾党的黄巾党并没有混多久,刘备却在这场战争中立下战功,转业后的几年里在几个小县中当了好几任公安局长,虽然说官不大,毕竟也在官场了,刘备需要积累以后争雄天下的基础(资历的,名望的,能力的),何况刘备此时才二十四五,真的是英雄出少年。在这里有两件必须要说一说,一是怒鞭督邮,那个小纠察不知道哪根筋不对,居然惹上了以英雄自诩(虽然刘备从不说)的刘备,白挨了一顿好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刘备的天性来——枭雄的霸气,不过刘备只好弃官,估计他后来回忆这事的时候还认为自己是年少卤莽了,因为他后来迭经挫折,变得老练和深沉起来。另一件就是任下密丞(忘记咯)时候被黄巾大举围攻,弃城跑了,日后他会有很多次这样的表演,反正他一辈子颠沛流离而不死,也是个奇迹。这次刘备跑到了公孙瓒那里,也就是他的老同学,现在是朝廷镇守河北的著名将军了,大树底下好乘凉,公孙瓒也欣赏刘备的才干,于是推荐他为平原相,让他到青州(现山东北部)去牵制袁绍,平原相可不是个小官了,平原也不是一个县,而是当时的郡国,刘备一下子就成了地厅级干部,年轻有为呀,前途无量。这里得说一声,关于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完全是后人加的,军事上没有这样的游戏,和董卓的战斗只能凸现孙坚的英勇和曹操的智慧,与刘备并没有关系,不过这期间刘备在不断的战斗中还是开始树立起了自己的形象,在与袁潭文丑的争夺中没落于下风,自然能够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公孙瓒的主力在幽州,今河北北部,而袁绍在冀州,今河北南部,刘备在青州的部队是真正的偏师),至于这中间关羽张飞等人出了多大的力,我们现在无法得知,不过算在刘备头上也没什么不可(中国人都习惯这么算)。这时是公元193年,刘备32岁。这一年刘备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帮孔融解北海之围,军事上是不是惨烈我不知道,不过这真的对刘备很重要,孔融是当时的上层名流,他出于感恩戴德对刘备做了很多的义务宣传,使刘备的名头更响了(刘备原来在青州已经响了,要不孔融不会叫太史慈去向他求救,让刘备心头得意了好一阵子),从此,骄傲的诸侯们开始将刘备看成一个人物了,这对刘备非常重要,因为汉末是讲究门第的(看看袁氏兄弟得到的好处),门第不够,就得靠别的有门第的人的评价了。
阅读全文

十二章  神箭无敌坡上那个人是太史慈,我们毕竟在一起呆过二十来天,没那么容易忘记的,当时他给孔融说的是扬州刺史刘繇叫他去当差,想不到现在又回来了。我看过他和管亥之间的战斗,觉得他武艺虽然有特色,但还没超出我的认识,因此对战胜他有信心,至于士兵之间的战斗,我相信我手下那些久经沙场的勇士不会输给对方的杂牌军。“赵子龙,你们想偷袭东莱,这瞒不过我们的眼睛。”太史慈右手的枪虚划了一下:“我在这里已经等你三天了。”“想不到竟然会这么快就变成对手。”虽然雪儿在飞奔,但不影响我说话:“东莱太史慈,好威风的名字,今天就让我赵云领教领教。”虽说非常欣赏这样一个年轻的高手,但现在数百兄弟死伤,我已经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把他拿下。“我也很想向号称白马军第一高手的赵子龙讨教一番,这里人多,你我二人找个清静点的地方吧。”太史慈拨转马头,往山后跑去,我自然不甘示弱,催促着雪儿追了下去。跑出十来里后,太史慈在一片山腰平地上停了下来,那带马的动作特别潇洒,由于我追在他身后不过二十丈,几乎同时我勒住了雪儿,雪儿前蹄高高扬起,刹时消去了向前的冲力,稳稳的停了下来。“打之前我想问明白一件事,”虽然已经背负了血仇,但我仍然对像他这样的优秀同龄人有好感:“你是怎么发现我们行踪的?”“子龙兄,”太史慈脸上露出灿烂的微笑:“你们要打东莱,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但那个谭浩带了人马只在卢乡、当利一带,而胶东山脉向东延伸的部分一直接近海边,其中的绝大部分又由北海郡控制,稍稍想一下就会明白你们搞的是声东击西。”“我们在北海有许多朋友,这些朋友一发现你们的行踪,就通知我们了,所以我们算定你们要经过这里。”“可是你们埋伏在这里的人少了点,好像不够我们吃噢。”部队遭埋伏并不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我不由狠狠的顶了一句。“如果我们能够从西边抽出三千人,子龙你这次肯定全军覆灭,不过现在给你们的杀伤,足够让你们受了。”“嘿嘿。”看刚才的架势,这仗以后肯定有七八百兄弟会死亡,我的心有一点痛:“太史慈,你也别太嚣张,咱们还是枪下见真章吧。”太史慈眼睛中精光一闪,双手握住长枪,平端在胸前,摆出一个奇怪的姿势:“子龙兄,请。”我还客气什么呢,想也不想,燎原枪法已经泼洒而出。这套枪法的特点是大气,挥洒之间有一种王者气慨,如果对手武艺不比施展技能的人武艺高,对上了就会觉得难于施展,我既然判断太史慈武艺稍逊我一筹,自然不客气的选用了这套枪法。“星火万点”、“烈火炎阳”、“煌煌青炎”、“神火怒张”、“冷眼旁观”,我一口气连出五招,前四招尽是致命的杀招,太史慈先是双手把枪杆猛的前推,然后突然舞动起来,山谷间顿时传来一阵金铁撞击的回响。当我使到“神火怒张”之后,长枪先是猛的磕在他枪头上,然后直钻他肩窝,眼看枪尖被挡在了外面,太史慈一声呐喊,把枪尾抵在肩头,人往后闪电般倒了下去,我的枪尖顺着他枪杆滑了出去,太史慈的马已经猛的窜出十来丈,把他带出了我的威胁之外。而我在连用四个杀招过后,气一缓,原来准备的后续招数已经用不上了,只好顺势把枪一拖,成为了“冷眼旁观”之势。“燎原枪法?”太史慈惊魂未定:“子龙兄和吕布什么关系?”我和吕布不认识,但这套燎原枪法本是吕布的师门绝学,几年前我有幸遇到吕布师门一位前辈,因为与前辈非常投缘而得到传授,由于燎原枪法的推动,我在疾风枪法和裂马枪法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才会有今日的成就。太史慈能认得这门枪法,眼光也算得厉害了。“子义兄如果害怕的话,现在就投降,免遭杀身之祸。”一招得手,我的心情也舒服多了,不再如刚才办心急火燎。“子龙兄别太自信,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太史慈嘴角一抿,身体往下一挫,催马朝我直冲过来,还隔着数丈之时,人突然踩着马镫立了起来,右手单手握住枪尾,枪尖斜斜的朝向半空。我从没见过如此用枪的姿势,只觉得他这样子很容易被我顺手就把胸口捅个窟窿,但好像又有什么不对,只好勒出雪儿后退了两步,使出了一招“蜻蜓点水”,亮银枪飞快的扎向他左胸。这时太史慈藏在背后的左手猛的向前一挡,右手挥着长枪晃晃悠悠就打了下来。我只觉枪尖刺中一个硬物,细看原来是他把一支手戟靠在了护腕上,此时头顶就是呼啸而来的枪头,我想也不想,带着雪儿就往左边闪去。身形未稳,太史慈左手手戟又向前刺到,虽然手戟不够长,不像长枪那样可以隔多远都可能把人刺穿,但被划上一下也不好玩。他速度够快,但我的专长就是速度,怎能在这方面落入下风。本来斜在身旁的亮银枪一挑,一招“风云际会”已经后发先至,刺向他手腕,这样他手戟还没伤到我,自己就将受伤,不得不缩手,再一次用手戟抵消了我的攻击。“可惜,可惜,好功夫。”太史慈约退了马,反手把小戟插到了身后:“杀招被破,那只好再拼枪上功夫了,子龙兄绝学无穷,很难得的。”说完舞枪冲了过来。我枪法小成过后,就开始流浪与江湖之中,数年来虽有很多次战斗,但从没见一个人如同太史慈这般好战,一身好像有用不完的劲,本来是我想擒杀他的,倒像是他要擒杀我。无论是枪法精妙还是速度力量上,我都要强他一线,所以我总能在数招之间找到他的弱点,并逼迫他后退,但他马上又冲上来。看的出来他战斗经验丰富,有几次我施展巧手都险些得手,但危急时刻他总能找到办法或逃或挡,这样直到四十回合后,我才找到一个机会挑下了他的头盔,当然我的目标是他的脑袋,不过他躲得及时,我的枪头击中了他的盔缨,把他头盔带了下来。太史慈这一躲,人已经伏在马上跑出了二三十丈,然后他猛的坐直身子,用手背抹了抹额头的汗珠:“痛快啊痛快,子龙兄,在下无力再战,再战怕是要把命丢在这里了,这就告辞了。”“你以为你还能走掉么?”我用枪遥指着他:“虽然我很欣赏你,但是作为敌人,我不会放你走的。”“嘿嘿,子龙兄纵然武艺胜过在下,但要捉拿我,恐怕不容易。”说完不再管我,拍马就走。我自然要追的,当即跟着追了上去。追出二里地,雪儿已经将双方距离拉近到十丈,突然我看到太史慈在前面身体微微一扭,接着是弓弦响,一支箭几乎同时就飞到我面前,好快的箭。不加思索的,我把枪一挥,磕在了箭杆上,一声脆响后,那支箭被磕落马前。如此一停,太史慈和我的距离又拉开了十来丈,他只扭头看了看我,又催马狂奔。我又赶,跑不多远,又看见他身体微侧,下一瞬间又是一支箭飞出,这次却是飞向雪儿,我长枪前伸,又在千钧一发间磕飞了箭支。可这时我突然发现,另一支箭已经直飞向我咽喉间,好快的箭,好狠的箭,好准的箭。枪杆是一时无法收回了,危机中我觉得全身毫毛都倒竖起来,猛的扭身甩头,一支雕翎箭已经贴着脖子飞了出去,没有一丝停留的,我的亮银枪突然抖动起来,用抢杆挡住了射向胸口的第三支箭。这才是惊险的历程,比我战颜良斗文丑危险了千百倍的时刻,我完全没想到太史慈竟然是这样一位高超的箭手,能够在飞奔的马上仅仅靠身体的微微扭动就完成“流星赶月”这样的顶级箭术。太史慈在三十丈外带住马,回过头来不可思议的看着我:“怎么可能,这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高超的防箭术。”我深深的吸了口气,眼睛紧紧盯住他肩膀:“我会一辈子记住这个时刻,记住你这个伟大的箭手,但是,你得明白,这世界上不仅仅你才懂得射箭。”说完我挂住枪,从马背上摘下长弓,取出三支箭分别夹在食指中指小指间:“太史兄神射,天下可能没几个人敢追你了,不过‘流星赶月’也并非你才会。”随着我用箭指向他,双方神色都凝重起来,至少一刻钟,谁也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的用箭指着。突然,也不知道是谁先谁后,只听得弓弦声,双方已经互射三箭,箭箭在空中相撞,然后跌落下来。然后太史慈一言不发拨马而去,我也不再追赶。秦风按:太史慈的箭术,三十多年来名满天下,几乎没人敢说比他箭术更高超,相对来说,赵老将军的箭术就没那么知名了,都叫他枪神,没人叫他箭神。但赵了将军的箭术造诣其实是极高的,他如果自认为天下第二,恐怕没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是天下第一,要知道赵老将军的师门,枪法并不是最有名的,最有名的恰恰是箭术,老将军在这方面的认识,绝不比太史慈少,所以老将军才能在当时极端危急的情况下瞬间作出判断,破解太史慈的连珠箭。当然我们也不能武断的说太史慈的箭术就不如老将军,老将军自己都不说,我们怎么能乱说呢?
阅读全文

我设计的三国武将能力值其实说不上设计,不过是对光荣三国志的能力设计做个人爱好下的修订而已。关羽、张飞、赵云、吕布 颜良 文丑 典韦 许储 张辽 张颌 徐晃 太史慈 孙策 甘宁 黄忠 马超 魏延 姜维 邓艾 夏侯敦 夏侯渊 曹仁 周泰 庞德等人将成为我设计的对象,因为他们的武力都不错,至于还有其他一些将领可能表现出更高的武力而这里没排上他们的名字,或许是因为他们的出场时间太短,暂时就不提了。我列出来的武力值也代表了我对三国时代武将武力的一个大概排名,但因为我实在不敢区分某些人的武力差异,所以许多人将被使用同一数据。为了表明一些特殊情况,我将使用一些加权数据。基本数据的最高值为100,加权数据的最高值为10(不要问我理由,答不上来的)。最基本的数据有五项:其一为武力(以吕布为100,标准为单挑与冲阵及其他武术表现),其二为智力(以诸葛亮为100,标准为使用计谋),其三为政治(以诸葛亮为100,标准为内政建设和外交),其四为统率(以曹操为100,标准为曾带兵的最大值),其五为魅力(以曹操为100,标准为能吸引人才的多少)。副表格如下:姓名        武力        智力        政治        统率        魅力        特殊(发生几率)吕布        100        60        52        76        88        信心武力+10(70%)关羽        98        70        64        77        74        爆发武力+10(10%)赵云        98        60        70        60        52        危局武力+10(90%)马超        98        56        50        72        74        愤怒武力+5(20%)张飞        98        60        52        70        60        奋发武力+5(15%)典韦        98        40        45        40        40        危局武力+5(60%)许储        98        40        45        45        45        危局武力+5(30%)黄忠        97        58        50        65        55        张辽        95        70        62        71        68        张颌        95        58        52        68        54        成长武力+3(壮年发生)徐晃        95        66        52        68        56        奋发武力+3(10%)夏侯敦        94        54        60        73        68        夏侯渊        94        54        50        70        66        曹仁        93        56        60        71        66        爆发武力+3(5%)甘宁        95        60        50        61        52        孙策        95        84        86        84        94        太史慈        96        54        56        60        54        周泰        93        40        40        45        45        危局武力+5(50%)魏延        94        70        56        70        60        颜良        98        40        40        60        50        文丑        98        40        40        60        50        姜维        93        92        82        85        86        邓艾        92        92        76        74        74        庞德        96        58        52        58        50        奋发武力+2(10%)文鸯        95                                        管亥                                                王双                                                徐质                                                诸葛尚        97                                        曹彰                                                华雄
阅读全文

就是那个关于刘备仁的问题。我以为鲁迅先生说的是“演义想要写好刘备的仁,结果呢写得有点过头了,所以显得有点虚伪。”如果是这样,那么鲁先生本来是认可刘备的“仁”的,只是认为演义没写好。当然鲁先生也可能认为刘备并不“仁”,而他的这句名言只是就事论事认为小说没写好。无论怎么说,我这里不妄评鲁大师。据说李卓吾在厚黑学中把刘备的一生看成是厚黑学的典型,我没看过这本书,所以不乱讲,我只表达一下我在这方面的看法。还有文鸯,他的点评罗本是我所知道的现在网上最精到的三国研究了,甚至,我觉得比那许多的专家品三国都好,但我也不认可他在某些地方的切入点,感觉有点偏激。还是来说“仁。”箭箭发的两段话自然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我在看待刘备的问题上,一向都是把刘备绑在曹操身上一起看的,甚至我们可以把刘备和许多号称英雄的帝王绑在一起看。因为他们是同一类人,如果觉得用政客或者政治家来称呼他们不确切的话,我建议直接把它们归为帝王类。帝王是干什么的?他们存在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是首要的问题。我想帝王就是要打天下、坐江山的,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消灭一个又一个的对手,然后成为天下(中国)共主。也不知道我的说法准确不。刘备是一个帝王,也就是说,刘备这一辈子,一定要去消灭一些人,这是他的身份决定的,如果他不这么干,那么他就不配混迹于诸帝王之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备一生的奋斗,无论是夺了某人土地也好,背离了某个势力也好,这都是他该做而且必须做的,比如要攻打西川,无论西川有多委屈,多无奈。如果刘备一辈子不打西川,他甚至不抢荆州,再往前说,不脱离曹操,历史上少了刘备这么一股势力,也就少了这样一个帝王,我们也就不用讨论刘备“仁”与“不仁”的问题了。所以,刘备的“仁”,还必须建立在他一生的征战与夺取之上。从这点上看,我认为李卓吾的厚黑学,所切入刘备干的那点事情的角度,还真有点无聊(PS:我没看过任何一本厚黑学的书,为什么老扯上厚黑学呢,因为好像在一些评论当中看到别人引用,也不知是真的引用呢还是杜撰,先晕一下)。三国时代的那些君主,每一个人都要去和别人争斗,去抢地盘,不去抢地盘的君主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抢地盘抢不过别人的也不是合格的君主,刘备到了新野过后如果不再动手抢地盘,将来写书他最多就能等于一个陈登或者臧霸或者张绣或者太史慈,从这个层面上讲,君主之间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我们还是把曹刘孙上升到帝王高度,那么帝王之间难道就不分好坏了么?显然不是的,虽然要分清楚一个帝王是否好坏很困难,特别是在一些有争议的帝王身上,特别困难,但人总是有好坏之分的。这时候,最重要的可能是立场又或者角度,站在了不同立场之上,分析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同一个人的分析也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所以有人说曹操是三国时代最大英雄,也有人说刘备是著名枭雄。人总是有立场的,也总是有看问题的角度的,这,可能永远无法完全统一。但知道这一点,对于我们分析刘备的“仁”是有用的。无论是毛本还是罗本,演义都在写刘备的“仁”,我是这样认为的,我想罗贯中把刘备的种种手腕隐藏不到文鸯说的那么深,那太深了,深到几百年来几乎都没人看得出来。中国的文艺是善于抽象的,所以我们会有京剧脸谱、会有山水花鸟画,会有书法,文学上也一样存在着抽象的问题,大家从张飞看到牛皋看到李逵看到程咬金,总觉得有某个人的影子。三国演义的人物,抽象得还不严重,生活气息相对较浓,但也存在一个抽象的问题,结果就是把刘备抽象为了“仁”、关羽抽象为了“义”、曹操抽象为了“奸”、诸葛亮抽象为了“智”,既然是抽象,那就不是问题的全部,而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当然这方面肯定是比较突出的。如果我们还认可罗贯中大师的地位,那么我们就不能忽视罗大师在这方面的判断,在众多历史人物中,罗大师为什么会给刘备带上光环,而偏偏要去诬蔑曹操呢?(其实罗大师还算客气的,在儒家思想被解构之前的一段时间,曹操是越来越不堪的。)回到历史上,也回到本篇的开头,即说刘备是帝王那个开头。箭箭所引用的两段话,假设我们看到的都是刘备的内心世界,那么这个内心世界说明了什么?第一条,刘备把“仁”作为和曹操对抗的手段。第二条,刘备在攻打四川的时候斥责了庞统。矛盾么?或许感觉刘备的形象有点前后矛盾,但我觉得,人是很复杂的,人的情绪也是复杂的,有的时候可能很理智,也有些时候表现的比较放肆,从这点上说,也不矛盾,再往后看,刘备也没把庞统咋的。刘备把曹操一统北方的行动归纳为“暴”,而把自己满世界逃亡的行动归纳为“仁”,说明他是认识到了他和曹操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当然,这也可能有粉饰自己的原因。携十万百姓渡江,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这至少显示了刘备在“仁”上面下的功夫,而且这功夫显示了效力。当刘备南逃的时候,一路上都有人加入到跟随的行列,当曹操北退的时候,荆州人纷纷归附刘备,这都说明了刘备的“仁”并不仅仅是字眼上的粉饰,是展示了力量的。我这里不讲曹操的“暴”,刚才说了,人是复杂的,帝王也是人,也是复杂的,曹操能一统北方,自然有他的优势与优点,往小了说是他个人的能力很强,往大了说是历史对他的选择。但这不是推翻刘备“仁”与“不仁”的重点,因为刘备也“暴”,他也要打仗,也要杀政敌,曹操也“仁”,也要搞建设,也要进人才。那重点在哪?重点在于施“仁”与施“暴”的比例。我们有时候是很好忽悠的,百分比刚刚往“仁”字方向挪动那么一点,我们就感激涕零,不辨东西了。刘备就是把“仁”字拨得比曹操多了那么一点,他忽悠罗贯中,罗贯中忽悠我们,于是刘备就成了“仁”的化身。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为表象所迷惑,穿越了历史与文学的重重迷雾,发现了刘备一辈子干的那许多“暴”的破事,这就麻烦了。如果论成功与否,曹操也许比刘备和孙权成功一点,因为他控制了最广大与最富庶的土地与最多的人口。如果论“仁”,我以为把刘备放在曹孙俩人身边,刘备是当得起的,或许把中国的帝王们都搬到一起比较一下,刘备也当得起那个“仁”字。再来看重点,可能怎么理解“仁”才是最重要的,按照箭箭在《轻议刘备》中的观点:“综上,本人的愚见是刘备和当时所有政客乃至古今中外所有人一样,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中之重。人心无疑是他的一件利器。就像刘备自己说的那样:“若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他的仁义,只是争取人心乃至争取胜利的一种手段,其中包含了巨大的功利性。在蝇头小利和能够帮助自己争得更大利益的人心两者选一,刘备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当利益非取不可,仁义非背弃不可之时,刘备则巧妙地把恶人之名让自己的属下背上,自己依然做自己的仁君。”仁君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所讨论的“仁”这个字或者“仁君”这个词,根本就不会有存在的必要。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阅读全文

第二部 纵横青徐  第十七章 救援北海 上  “是子龙回来了么?”当我拿着单经的信笺投递到高唐田楷的府门之后,我完全没有想到田楷会亲自出来。“回来了就好。”这一刻,田楷完全不像是威严的将军面对一个犯错的下级军官,而是一个慈善的长者看到一个远行归来的游子。  无论是单经还是田楷,由于年龄的差距,一开始我都是把他们看成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很少有觉得他们亲近的一面,由于调动的关系,我和田楷接触得更少,在我的想象中,他们完全不会对我有什么感情,但是实情是他们很重视我,把我看成是他们的后辈来呵护。  “将军,据单将军说军队马上要有大动作,我想尽快回到部队。”既然回了军队,我总得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像宾客一样呆在田楷府上。  “现在我正式恢复你白马军营长和都尉的身份,将军那里我出面交代一下就好。单经北上的时候把你的老部下都留在我这儿了,有两三百人呢,我把他们都还给你,再从预备营里抽调人马补足千人,”  “是。谢谢将军。”我心悦诚服的行了个军礼,作为一个军官,要带好部队,最好就是有一群熟悉的部下,现在田楷把我的老部下都给我,这比什么都更重要。更重要的是,既然我有一营的人马可以组织,师叔的身份就好安排了。  “他们在城西第二营,对了,你确认你师叔不需要我来安排?”田楷叹道:“两大超级高手堆在一个营里,这个阵容也太豪华了点。小林,带赵都尉去西三营。”  一个年轻的卫兵把我和师叔带到了城西的一座军营,林克、周宁、戚飞、慕容彦等人都在,当然这中间没有陈立,早在我离开平原后不久,陈立就被公孙瓒召回幽州,现在已经接替关靖成了公孙瓒的亲卫营营长。  小雷好像又成熟了些,但是我没看到小邓,刚一问起,小雷等人顿时脸色就变了。  “小邓怎么了?”想起小邓当日浑身浴血的样子,我的心立刻就沉了下去。  “将军,小邓受伤太重,我和戚飞本打算冒险进入湟中找大夫,但是由于在山谷中耽误了两日,他没能坚持下去。”周宁一脸沉重的说着,我只觉得心中一阵绞痛。小邓从界桥之战跟我,在历次战斗中,他的悍勇连我都感到惊讶,对他这样一个年仅十六七岁的少年来说,前途本来不可限量,现在因为我私人的事情而埋骨他乡,的确是我一个不小的罪孽。  回到军营,有许多事情要作,特别是整编上千人的军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了尽快的回到军队,我在过平原的时候都没停留,本来打算见过田楷后就去见刘备他们,毕竟两县虽然隔了条黄河,距离也不过五六十里,结果一连十多天整训军队,根本就抽不出时间。没办法,只有安排小雷去了一趟平原,先给他们报了个平安。  从预备营调来的七百多名新兵是田楷最近几个月才招募的,看惯了白马义、湟中义以及草原民族的战士,怎么看怎么觉得他们太孱弱了,为此我给周宁、林克、戚飞等人下了死命令,要求他们以最严酷的手段去训练这些新兵。听田楷说,部队很快就要开向青州,因此,对新兵的训练已经迫在眉睫,否则把他们拉上战场只能增加无谓的伤亡。  看着那些新兵在训练场跌得遍体鳞伤,师叔不住的点头道:“好啊,这才有点军队的样子,否则一个个像娇滴滴的大姑娘,干脆送去绣花去,何必拿刀拿枪来吓人,我说子龙啊,我怎么觉得手痒呢,让我也去帮你训练新兵吧。”我只觉得遍体寒意,师叔还真是有训练人的恶习啊,难道他要把当年对我的魔鬼训练方式用到这些可怜的士兵身上,当然我不敢对师叔说不字,只有等这些可怜的年轻人自求多福吧。  正当我觉得军队训练有点走入正规的时候,刘备他们却来了。  刘备、关羽、张飞、田豫都来了,隔着训练场老远,张飞的大嗓门就嚷了起来:“嗨,赵小子,我们看你来了,你也真是的,人家大禹治水是三过家门而不入,你是过了平原也不来看我们啊。”他这天生的大嗓门马上就把叫嚷声传遍了训练场的每个角落,立刻就吸引了训练场大多数人的目光。  我连忙跑过去迎接,刘备看上去稍稍的胖了点,他双手抓住我的肩膀,脸上洋溢着高兴的笑容:“回来就好,都知道你忙,这些新兵,确实需要好好操练啊。”田豫从刘备身后跳出来,狠狠的在我肩膀上拍了一下,然后低声说道:“咱们兄弟又可以在一起战斗了。”  “有什么事情么,玄德兄?”如果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确信刘备是不会专程来看我的,特别是他们四人这么整齐的前来,肯定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关羽最先也是看着我,虽然他没有言语,但我知道他一向如此,但很快的,他的目光就落在了我身后师叔的身上,本来习惯眯缝着的眼睛此时已经睁大了,师叔咧着嘴打着哈哈:“刘玄德刘使君,听子龙说过好多次了,没得说,果然是英气勃勃。”  刘备听到师叔说话,眼睛猛的一亮:“先生是子龙的师叔吧,刘备听子龙多次提起,神往已久啊。”  张飞哈哈一笑:“大哥,这下我们的队伍就更加强大了,黄巾军算个球,我老张不鸟他。”  田豫简单的说明了来意。  原来去年青州黄巾军爆发后,部分进入了兖州,虽然曾经攻城掠地,但最终败于曹操之手,曹操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又有鲍信、陈宫、李乾、万潜等兖州地方实力派支持,到去年年底已经完全控制了兖州。刘岱战死过后,朝廷曾派一个名叫金尚的人继任兖州刺史,但是曹操发兵把金尚赶走了。  青州刺史焦和一直在和留在青州的黄巾军作战,但是焦和本人实在不是一个高明的统帅,空有富甲天下的青州,拿各郡县的黄巾军一点办法没有,也正因为青州局面的混乱,公孙瓒和田楷等人才有意要出兵青州,毕竟,目前冀州有袁绍,兖州有曹操,他们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恰巧在这时候,机会来了。  不久前,青州各地的黄巾再次大规模聚集,这次他们的目标是北海郡,青州刺史焦和自顾不暇,北海太守孔融迫于压力,终于想到了要向邻近的州郡求援,可是临近的州郡有谁可以信任呢?想来想去,他终于想起了刘备,因为最近两年,刘备开始声名鹊起,而且从各地流传的讯息看来,刘备的为人确实不错。  “我是来向田楷借兵的。”刘备笑道:“我大概能调动三千人,但据说攻击北海的黄巾军有四五万人,虽说黄巾军的战斗力不可能太强,但兵力差距也太大了点,既然公孙瓒有意要进兵青州,我借点兵顺便帮他开道,大家都有好处。”  “田楷其实比公孙瓒要好。”张飞哼哼道:“开口就答应借三千,而且答应由你领军,这次我一定要和你比比谁才是战场上的王者。”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