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周孔之风古来有之,不必大惊小怪,人无完人吗。诸葛亮其人其事,史料还算详实,故不须赘述了。诸葛亮一生呕心沥血,所为何来?定军山的那堆黄土已说明了一切,他念念不忘的是恢复汉家河山,哪怕身化朽土,那颗心也为西风残照的汉家陵阕而跳动着。我不认为他的隆中对有多么高明,我也不认为他数出祁山有多少建树。前者他还年轻,考虑还欠成熟,但他首先想到了西川,也算得上是头角峥嵘了。蜀一郡之国非久守之地,不过出蜀必当以不意之机,频动干戈与魏对耗也可以说是失着。他也专擅,所有的事务全是他说了算,一个人的精力能有多少?他当然会有许多失误。然而诸葛亮无一毫入私门,也从没有酒池肉林的享受。蜀卒之锐冠于天下因为诸葛亮,蜀地安定也因为诸葛亮。当先主辞世,内有腹心之叛,外有强邻虎视,而内安外攘、政修兵强,还是因为诸葛亮。他不设史官,故然使自己的“失”很少流于后世,那么“得”呢?大凡重权高官没有“奸”的手段是上不去的,关键是他的目的和他执政的结果,诸葛亮的得失不好量化,在我看来,诸葛亮首先是一个忠臣,其次是一个清官,同时他还是一个优秀的文人。只不过他从事了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工作而已。周恩来说过:“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无情的,历史不会崇拜任何人。”我们不必站在今天的角度去看待古人,倘如是,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光彩可言?诸葛亮不是完人,虽然他想那么做。
阅读全文

割据巴蜀的刘璋发出了令荆州惊喜万分的邀请,一支由法正率领的四千人的部队夹道欢迎,并且赠送了大量的物资,西川的大门向刘备热情地敞开了。如果不是刘璋的愚蠢,曹操很可能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曹操对汉中的觊觎使成都人心惶惶,稍有头脑的人都能看出刘璋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张松等人与刘备等人暗通款曲不外是为自己的将来考虑,不管是随刘璋投降还是城破俯首,他们都不会成为朝庭中的实权人物,而将西川“献”给实力较弱的刘备,他们将会得到更加丰厚的政治报酬。但他们太急于让刘备取代刘璋,提出了一个狠毒的计划——在宴会上袭杀刘璋!这一建议得到了西征军参谋长庞统的大力支持,但刘备拒绝了。刘备戎马一生、饱经忧患,他看得更远。西川的家底丰厚,刘璋父子两代经营,其政治根基比自己深得多,一旦仓促下手,必然引起蜀人的强烈反感,川中大吏豪族还不能肯定自己的利益是否会得到保障,他们有的心存观望,有的还忠于刘璋,如果事起突然,他们多半会奉刘璋之子为主连结诸郡勒兵以待,而荆州来的这有限之兵、张松法正那点力量也不足为凭。从政治上讲,自己一向以“仁厚”著称,要翻脸必须要有合适的借口,更重要的是一定要与川中士人进行广泛的接触,逐步瓦解成都的向心力。刘备入川已成现实,大家必然会对成都的未来进行深入的思考或私下展开讨论甚至于已经确定自己的选择,刘备要做的就是“仁至义尽”。他的时间足够,曹操还没有拿下汉中,同时刘璋还得给自己增兵增饷,而刘备可以从容地利用备战的时间“养望”,刘备要的是广泛的蜀人之心,哪怕并非全部。从纯军事角度讲,刘备取川简直是白日做梦!单从荆州逆流而上只会得到一个进退狼狈的结局,而荆州的实力也并不具备优势。明目张胆地进攻很难突破川口的防线,即使全盘押上而有所进展,荆州也会消耗巨大,宿敌和盟友都有可能在背后捅上一刀!而刘备这次得到了好机会,他不仅先后得到白水等军的指挥权,还享受着刘璋的供养挖他的墙角。刘备再次使用了当年在荆州的手段,所不同的是刘璋比刘表蠢得多,而且刘璋的手下也早就有了向刘备表示效忠的僚属,战事未起,益州的人心已经乱了。刘备终于找到了借口,孙权向他求救,关羽在江北败于乐进的攻击。一句话——要钱要兵!而且理直气壮,荆州为了帮助邻居而受到损失。这次刘璋总算在忠于他的谋臣劝说下有所醒悟,但谋臣的主意实在不高——益兵四千、余皆半给。其实只要派出忠于自己的将军领重兵屯于川口,表示援助的诚意,一面亲率大军送去钱粮并沿途“护送”,刘备绝不敢翻脸。或干脆一毛不拔坚壁清野,刘备仰食之兵,一诱即散!擒刘备而东向,联东吴而分荆土,岂非别样三分?可刘璋就是刘璋。蜀中虽然多年无战事而且刘备孤军连胜,但仍感吃力,不得已只好抽调荆州的主力部队。益州很快就垮了,马超的到来又瓦解了成都最后的抵抗意志,刘备成了地跨两州的大诸侯,这一切让东方的盟友妒恨不已。出于政治的需要,他对手下几大派系的权力分配进行了调整,法正、诸葛亮、关张各据津要,而马超、许靖、糜竺则成为某种象征人物“挂”了起来。左将军府的实权人物多了起来,那么随之而来的派系之争也就不可避免了。先是首席大将关羽对马超的到来表示“关注”。包括刘备在内左将军府只有七个人曾拥有残汉朝庭任命的正式头衔:刘备——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许靖——御史中丞;关羽——偏将军、汉寿亭侯;马超——偏将军、都亭侯;糜竺——偏将军、嬴郡太守,糜芳——彭城相,张飞——中郎将。除刘备以外这些人分别代表着四派利益,以关羽为首的元老们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关羽甚至于敢在刘备面前发牢骚,而刘备对这一派系进行了有效的制衡,他们没有任何人在中枢机构得到实权,但在军队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糜竺为首的徐州派系彻底没落,他本人只得到了一个象征性的军职,唯一的安慰是糜芳成为荆州首府的太守。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系仍掌握着中枢大权,所不同的是他们受到了益州派系的强大压力,董和成了诸葛亮的副手,而法正则堂而皇之的成为诸葛亮的准上级,在法正面前诸葛亮收敛了许多,即使有人指出法正的过失,诸葛亮也不敢向他发难,但对彭漾就换了嘴脸,日后这两派将为幕府的主导地位继续争夺下去。蜀中的事务几乎牵扯了刘备的所有精力,蜀中竟然没人想到补充荆州的力量。乐进正是在刘备在川中鏖战时将关羽赶回了江南,这已经说明荆州的实力还不算强大,而眼前的的荆州已经两次被抽调兵力,荆州已然捉襟见肘,面对孙权的发难关羽毫无办法,他不敢离开南郡,东吴也不给他碰头的机会,关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鲁肃等人为所欲为。更糟糕的是他日后没从这次事件中吸取任何教训。盟友的举动令刘备大为恼火,如果不是曹操进入汉中,孙刘一定会拼个你死我活,但曹操又使两个互殴的军阀重新拥抱在一起了。
阅读全文

大汉天正元年,太傅、牛亭侯领蜀郡太守臣老子骑牛奉敕撰盖闻天子有四海之富,华夏有五岳之广,万邦稽首,百族蹁跹。我大汉诞受天命,威德加于万里,荣光播于四海。礼乐中和,诗书蕴籍。百姓熙乐,世世不绝。然东海之外,孤悬荒岛,茹毛饮血,无别禽兽。我中华上体天心,下怜倭土,数遣帆樯,传输教化。致使粗通礼乐,聊备邦畿。遂数贡茅土,妄希爵命。天朝以其国远民微,可使藩屏,遂授麾节,专统海隅。不意枭獍难任,禽兽不驯,乘恩主之危,反臣属之道,窃上国之土,凌大汉之民,荼毒酷烈,剥割残虐,往则未闻,来所难见。华夏鼎沸,四海骚然。然小丑跳梁,终不能久,义旗指处,倭旅山崩,恬颜伏地,乞命降幡。我中华本好生之德,怜倭奴残种,再使东归,自守三岛,捐前嫌于沧海,弃旧怨于流云,冀其自新,再服衣冠而已。然狼子之心未死,觊觎之念不息,潜藏祸谋,暗怀机诈。欲凭蚁臂之力,倾颓泰岳之雄。我大汉奉天威灵,奋贲、育之勇,展良、平之谋,统九州精甲,驱万国豺虎,投鞭填海,呵气冲云,撮尔小岛,一鼓可焚。我皇帝富有天下,得其地不足遗唾,收其民难充犬马,故灭倭之日,以其地封诸将,以其民赏众士,此英雄立功之秋,烈士成名之会也,檄文到处,咸听使命!
阅读全文

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历史上,总有这么一种人,他们谄佞媚上,狐假虎威,专以揣摩上意、陷害忠直为能事。他们惯用的手段就是摸清长官的意图,鞍前马后,勤拍紧溜,而且乐此不疲;他们最大的本事就是替领导们做些不便做的事、说些不便说的话,耍些不便耍的流氓;他们最大的用处就是打小报告、做领导们的眼外之眼、身外化身;他们最大的能量就利用领导的权威欺上压下,甚至于挟制次一级的领导。时至今日,这种人仍然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他们似乎已然浸透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融入我们的文化与精神之中。在过去,他们一旦败露,还有杀身之祸,而在今天,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      翻开三国,我们一样能从那个奇峰迭起,才人辈出的时代找到这种人的身影。吕壹就是其中的重要典型。      吕壹在吴,不过文牍小吏,却使东吴的政坛屡起波澜,上至公卿下至黔首,几乎没有谁不怕他的,一个小小的“校事”竟然能影响一国宰相的前途,实属耸人听闻!他哪儿来的如许权势?无他,孙大皇帝给的!      曹操有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样的人物怎会任用此等小人?孙权可是一向知人善任啊!难道他是昏君吗?鉴其行事,又当不然,还真难确定他脑子出了什么问题,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他清醒之极!      众所周知,孙权的天下不是他一刀一枪打出来的,而是承“父兄之余烈”。此公战场记录实在太差,如果不算亡国之役,东吴最大的一场败仗就是他指挥的。他的长处就是做君主,这方面的水准比之曹、刘丝毫不逊。孙权起于乱世,靠着父兄故吏的帮扶,他才在争夺频繁的时代立定脚跟,早期的大佬元臣皆父兄所遗,那些人对他的忠诚很大程度上是对孙氏血缘的认可,并非完全受他的政治魅力所吸引(当然他这点也很强)。而且东吴政坛豪强巨族的影响颇重,父兄旧臣的势力犹然,如何“摆平”这些力量为己所用,确实令人头疼。与曹、刘不同,他没有经过初期的惨淡经营,也没有与众臣同甘共苦的经历,在臣属面前的权威差了一大截。那个张昭始终都以子侄辈视之,孙权都称了帝,他还敢大发老头脾气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做为领袖,仅仅让人尊敬是不够的,还要让人“怕”!而且不能是一般性的怕,要让人时时刻刻感到天威不测、常怀凛凛,这就有必要发火、又必要杀人,当然这一切都要师出有名,也不能胡乱发火,这火要发得因时制宜;更不能胡乱杀人,这人也要杀得因人制宜,既要杀得人人自危又不能伤了自家元气。      但做为皇帝,勤则日理万机,荒则沉迷酒色,忙啊!再说,身为至尊总不好亲自出面罗织罪名吧?也总不好整天鸡蛋里挑骨头显得小家子气,总得有人帮着立威才行。同时,谁都能犯错误,万一杀错人,日后平反怎么说,总得有人出头挡事、至少分担主要责任吧?更重要的是必须搞清臣属们干什么和想什么,除个别份子谁会在皇帝面前说不好听的?所以耳报神极其重要!还有,你即使犯了错误也要有那么一帮子鼓掌叫好,有利于维护自己的权威和面子。综上所述,吕壹之流确有其生存的必然条件。      但怎么用好吕壹却很不容易,用不好他会坏了大事,给的权力太大,他可能连主子也收拾了。所以说使用这种人一定要在自己能牢牢控制的范围内,但这个范围必须靠近中枢,职位只要起制衡作用就行了,级别高低倒无所谓。同时要把握住一点:他的一切动作都必须由自己下令才能执行,这样就把吕壹之类操控于掌股,拼命在自己面前摇尾巴,同是也要“相信”他们的一些诬陷,让他们尝点儿甜头,也让其他人知道这些人是皇帝的亲信,也让人以为皇帝受了他们的蒙蔽,朝臣们既怕这些人又恨这些人,在皇帝面前身后都会变得战战兢兢,这皇帝才做得稳当、做的过瘾吗!      当朝臣的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而心怀怨望,说明吕壹之流已经开始过头了或说自己过头了,为了稳定大局,平息众怒,不好意思,小吕的脑袋就只好借用了,如此一来,人心大快,均感正义压倒了邪恶,以前种种皆小人作祟,我皇帝还是圣明烛照啊!个个感激涕零、咸称皇恩浩荡啊,而同时他们那点不驯之气早就磨秃了。      曹操曾声称好梦中杀人,后来果然杀了一个,还为之厚葬伤怀,众皆为之感叹,但再也无人敢在他睡觉时靠近了,曹丞相也睡踏实了。但杨修偏偏说,在梦里的不是相爷而是那个倒霉的傻瓜。所以他很快就让曹操找茬儿砍了。不该说得千万别说,切切!
阅读全文

太傅、牛亭侯领蜀郡太守臣老子骑牛率公卿百僚上言:伏惟陛下圣明烛照,德被黎庶,绍承汉祚,天命所归。远迈尧、舜,近逾汤、武。四海升平,百姓载歌于道;八表安戢,万邦修贡于朝。诗礼雍穆,其乐未央!而东海之外,曾有猖獗之祸;三岛之内,屡起虎狼之心。天朝以其鄙远,暂使自省,未即加罪而已。然蛮夷荒岛,妄思觊觎;禽兽之民,难责礼义。故至圣檄行天下以讨不臣,兵临海隅以示天威。渔阳奋鼓,聚九州之精甲;易水横戈,会五岳之豪雄。牧马倭山,指日可期也。臣老子骑牛与司徒录尚书事臣周瑜的偶像会百官于都堂,咸以西雍德王关大少才兼文武,久历戎事,旌麾所指,糜无不克,可司元戎,总揽倭事;燕赵义士熟谙边疆,四夷所惮,勇谋兼备,世号虎臣,鉴其威武,堪为副贰。煮酒正熟良、平之匹,调和诸将,皆得其所,胸藏韬略,宜赞军机。此三人者,我天朝之俊杰,并力杀场,足平天下,况撮尔倭奴、孑孽遗种乎!廷推欲以关大少行大司马假黄钺都督平倭诸军事;燕赵义士行大将军使持节副之;以上平倭元戎。煮酒正熟领镇军大将军行平倭督护持节监军参赞机务兼统中军;古惑玉女领军师祭酒守平倭长史;白日放歌长夜浮白领中军师掌书记;魏武帝孟德领前军师护平倭司马;浪天游领左军师兼掌军正;诸葛亮的偶像领右军师兼掌刺举;老子骑牛领后军师兼掌督粮;羽扇清风、东吴周公瑾、长发遮面之贞子、梦蝶公主并领平倭参军;以上平倭慕僚。煮酒正熟领镇军大将军行平倭督护持节监军参赞机务兼统中军;马军卫队长领武卫将军副之;张一剑领强弩将军督中军左部;绯衣青锋领积射将军督中军右部;天狼欧阳杉领中军掌军中郎将;浴血马超、蜀赵子龙、威风徐徐、大漠雄鹰并领中军校尉;武乡侯孔明、两路望、竹本箐箐、论坛新闻报记者并领帐前都尉;以上平倭中军。万人敌杨领征夷大将军假节督前部;冰封狂人领伏波将军督前部左军;智勇张飞领横海将军督前部右军;三国狂狂人领前部督军中郎将;绯雨幻剑、飞1014、仗剑笑西风、良将张任并领前军校尉;前野鸟巢惊魂、飞雪蝶剑骷髅虫、芙蓉愁色、落花颂并领将兵都尉;以上平倭前部。若出其里领征虏大将军假节督左部;鲸鱼腹领将虎威将军副之;柳生残烟领左部督军中郎将;竹本箐箐、自毁前程、小马、隼舞空并领左军校尉;平襄侯姜维、夜龙无影、无缺公子、俺是豆腐渣并领将兵都尉;以上平倭左部。南帝孟获领征蛮大将军假节督右部;克队九号领将虎牙将军副之;遁甲天书领右部督军中郎将;陈思王植、玉郎许楮、曹氏五虎将之张辽、天水人氏并领右军校尉;天涯小伙、独孤求败、大话三国至尊宝、懒汉生涯并领将兵都尉;以上平倭右部。周瑜的偶像领征抚军大将军假节督后部;刘备刘玄德公领将镇远将军副之;赵帅领后部督军中郎将;三将军袁尚、无缺公子、阿修罗、学富五车并领后军校尉;便签儿、重在搀和、小木真、林木村并领将兵都尉;以上平倭后部。夫兵者,国之大事。虽灭狐兔之邦,犹全狮虎之力。选将总戎,可不慎哉!臣等谨上平倭诸将,伏望圣裁。
阅读全文

其实在河北,一提袁军人物,便是田丰、沮授、审配、逢纪、郭图、许攸,此外闻于诸侯者,颜良、文丑而已,张合之流尚不足并列(才华尚未显露吧)。他们虽被贬为一勇之夫,但并不是说他们军事素质不高,而是受一个混乱的指挥系统控制,没有得到正确的使用,如果以田审中一人持节监军、赞画部署,事未可知。颜良、文丑都不是独任的料,史料颜举动仓促,兵势虽盛而部伍不整,致使关羽临阵斩首。文仇继之又殁于行阵。反观曹操,先以张辽、关羽对颜良,搭配的当,二人都有一定的战场谋略,但任何一人独任都不会轻易离开指挥位置,而二人同在,关羽的勇猛才有用武之地(如果换作张合,或许能见机逃命)。文仇更糟,迎头撞上了曹操,结果不问可知。官渡一战,袁军大本营开始并没把曹操放在眼里,颜良阵亡又没有及时调整,使文丑持重待敌,造成全军震撼,虽众而能也。最后又不听良言,一误再误。
阅读全文

古道崎岖长短亭,中原揽辔赋离情。人说惜死辞刘牧,百感高堂骂子情。
阅读全文

赵云之不及黄魏没什么可怀疑的。黄忠如与云相当,如何与关、马、张这些有特殊背景的人齐位?我看黄实有过人之处,不管怎样,夏侯渊死于黄的进攻。夏侯渊这人不好对付,张飞打得著名本家弃马缘山,马超虽然没多少战略水平,但他一出现就让成都崩溃了,那个误事的关二爷如不是做方面大将,而是以战将的面目出现称为熊虎到也恰当。至于魏延,他的整体水平应是很高的,他也许不及关张在战场上有名,但持重居守恐怕关张远有不如之处。一句培养年轻干部是不能说明在以战为主的时代用人法则的,林彪在南昌起义时不算什么,到了遵义就已成长为重要将领,战争年代,将军是打出来的,不是养出来的,看看诸葛亮培养的马谡把。刘备为什么不重用亲近的赵云?他何吝一较高的官位?因为他的用处实在不大,除了品德、资历,赵将军没有什么可夸耀的。再说箕谷,俗话说好钢使在刀刃上,志中称“魏延、吴壹等宿将俱在,而亮违众拔谡。”赵云在蜀中什么位置可想而知。这一仗赵云是肯定胜不了的,最多使曹真犹豫罢了,安知不是诸葛亮亮整他?如果幼常得胜,这个镇东不就可以姓马了吗?赵云在三国是并不突出的将军勿庸置疑。
阅读全文

赵将军是蜀汉的开国元勋,从先主与田楷讨袁绍的时候他就追随左右,论年资,他仅在关、张之后。但他一生也没有获得骄人的名誉和显赫的爵禄,也从没有哪个诸侯对他感兴趣,甚至于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这个小朝廷也没有谁对他表示过关注,直到多年以后,那个曾在他怀中躲过危难的皇帝才给了一份来之不易的荣耀——追谥他为“顺平侯”。他所担任过的职务从陈寿的记载来看有六个:至今没有一个清晰解释的“主骑”,“牙门将军”,“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加号)”,“镇东将军”、“镇军将军(贬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一生也没有离开军队,中前期的任职一直表明他都是备受信赖的“近臣”,特别是“中护军”一职的任命就很能说明问题。章武三年,刘备病逝永安,顾命大臣诸葛丞相扈梓宫还都、拥太子登基。新皇即位,照例要升赏百官,论职位,自然是三公九卿及诸大将为尊,论实权无疑是诸葛丞相和李令君,除此之外就是方面大将和列曹尚书,再有就是主武官选举的中护军了。早在西汉之初,刘邦就曾任命陈平为护军中尉,主帅不在则“监护”诸将,这大概就是护军的肇始吧。但两汉官志皆未载有此职,可见这是一个临事而设的职务。但到汉末军务纷繁,“中护军”遂为常设,韩浩就曾任此职。三分以来,各国均设,甚至各将营中均有“护军”,而“中护军”因其所掌更是非亲信不与。一般来说,循例升迁,从“翊军”而“征南”说得过去了,但赵任此职与后主的特殊关系是离不开的,这也看出诸葛亮对他这个元老是信任的。后主不必说,而诸葛亮的态度就颇堪玩味了。“中护军”常规上应为谁所部勒呢?李正方也!诸葛亮虽有相父之尊、顾命之重,但较起真来,台省及军务在名义上却都是李严负责的的范畴,诸葛丞相心何能安?所以他独建拥立之功,利用后主的名义、相父的尊严迅速把人事关系调整为有利于自己的态势,而李严初膺中枢,还没有人事根基,除了默认毫无办法。李严既然“督中外诸军事”,那么,所有将军都应为其所部勒,事实却远没那样简单,以镇北将军魏延为代表的一班功臣宿将们哪会把他这个后进新贵放在眼里?朝中的公卿大僚谁会在他面前俯首低眉?诸葛亮用不着动那些有影响的人物,只要把握住关键的人事机构与中下级官员就足够了。他久居中枢自然有一个如臂指使的老班底,他还有三年宰辅的经历,门下幕僚无论声望、才干都不是李严手下能相提并论的。但诸葛长期主持内政,与大将们的关系远不及和文官们那么“肝胆相照”,即使如此,诸葛丞相在将军们心目中的地位也非李严可比。但这个不大不小却实权在握的“中护军”却必须抓到手里!而直接由自己的僚属出任既可能让李严不满还可能引来将军们的不服,因为相府幕僚们除了几个已据津要者之外其他人的资望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么猴急也会令朝士所不耻。所以这个“中护军”必须让绝大数人无可挑剔。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赵云,作为从龙旧将却久屈下僚,出任此职谁能说是超擢?以赵云忠谨厚重的人品谁能说他德望不足?以长坂之勋今上岂能不说相父任人唯贤?大大小小的将军们也包括李严哪个好意思在赵云面前指手划脚?不但如此,赵云还是现存老将中唯一直接受过诸葛指挥的,赵云的品格也让群臣诸将不敢私有请托,而那些有发展潜力的苗子也几乎都让相府罗致在手,赵云为人岂会阻碍他们的发展?所以赵云出任此职必能使各方接受,纵有不同意见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反对。一切都入丞相掌股之中了。但当相府幕僚们的官秩迅速成长起来之后,赵云“升迁”了,职位是“镇东将军”,但他没有自己的防区,益州东部在李严之手,他无东可镇。也不象魏延等人兼任相府僚属,更没有“假节”之类的威权,也没有“领”到什么州郡,因为诸葛丞相对他已不很需要了,军队的决策圈已没有他这一号人物了,随便一个参军或军谋掾都可以指着地图向丞相建议:“这里让赵云去吧!”他只是北征帅帐中一员战将而已了。北征败了,败得诸葛丞相丢尽脸面,诸葛丞相的主力尚且败了,何况赵云那做为疑兵的偏师?在狭长的山谷中谁有办法以寡兵战胜曹真的大队人马?即使他敛众固守、从容而退,把损失减到了最低点,但丞相还是将他降了职。丞相贬职可以“行”丞相事,赵云就用不着“行”什么事了,而邓芝毫无责任并一直做到“车骑将军”。三分以来的“中护军”里,赵云的最后职务最低,其他人不是游处公卿就是外镇方面,但他没有留传下来一句怨言。蜀汉建兴七年,镇军将军赵云郁郁而终,享年已不可考。
阅读全文

      鹧鸪天明月清宵影半墙,夜阑灯火坐昏黄。却缘诗酒浑无味,方信樽前是异乡。当此际、漫疏狂,长歌吟罢起彷徨。欲凭新曲浮星汉,万古云天一枕霜。坛里砖头日日稀,从今何处落牛蹄。长啸一声归去也,南山荒秽露沾衣。
阅读全文

不管我们多么喜欢关羽,荆州毕竟丢了!荆州先后成为曹操、关羽和刘备的滑铁卢,湘楚大地全入吴之掌股,鼎足之势才算真正地稳定下来。很多人津津乐道诸葛亮的隆中对,我以为那只是年轻人理想化的思维,真的实践起来是有很大差距的。一句“外结好孙权”似乎很容易,孙权想要什么?什么样的战略地图才能让他与你比较放心的合作?一句话——战略均势。赤壁战后,孙刘虽然大胜,但曹操的根本没有动摇,刘备气候已成,孙权是不得已才把荆州“借”了出去,无论如何他现在需要刘备。但围绕荆州而起的麻烦从未间断,孙刘之间的政治蜜月并不和谐。孙权的北伐让他彻底明白了中原难图的现实,他的目光就盯在了荆州。根据双边协定刘备取得益州、荆州“还”给东吴,可刘备“忘了”!孙权干脆派出官员去接管,结果可想而知。孙权只有诉诸武力了,这是夺取荆州的大好时机,前者刘备率兵入川,除庞统外他把所有重量级的人物留在了荆州。《先主传》称此时的荆州由诸葛亮、关羽共同执掌,诸葛有治才、关张有将略,动起手来多半捞不到实惠,所以才上演了一出“截江夺斗”的闹剧。诸葛亮、关羽共掌荆州这一段时期应当是和睦的,不然日后他为何书与诸葛问马超如何?问别人不行吗?(由于张飞与他的关系,故不问之,其他人皆可)可见二人相处得不赖,当然以孔明之顾全大局怎会计较以前为其所轻?刘备后院基本安静固赖关、张之力,但孔明居功第一。然而刘璋这条“守户之犬”并非想象中那么好收拾,不但攻战三年,还赔上庞统,虽然黄魏迅速成长,但实力已损,不得不抽调荆州兵将。益州虽下,荆州已虚,恢复必须假以时日,而可堪一战的将领也只有关羽,他的才干也不堪独守,但孙权却没有直取南郡,却攻略长沙诸郡,不外以下考虑,1、荆州的主要实力集于南郡,城坚粮足。2、羽素有虎将之名,与之交手万一不能迅速击败使战事迁延与己不利。3、荆南人心并不稳定,临之以威晓之以利不难搞定,关羽手头那点血本,必不敢轻出,只有徒呼奈何!趁刘备未到,尽可能多占地盘,刘备想抢回去就没那么容易了,他俩早晚得互相需要。事实正如上述。但孙权西面仍是无险可守,一旦刘备得势,他拿什么与之抗衡?关羽对他的威胁远比对曹操大!关羽的日子倒一天天好了起来,北有长江,南有重山,背后是险固的西川,虽然荆州半壁已失,却使他的防线更加集中,对孙权的威胁一如既往。荆州的富饶使他得以扩充了军队,可谓攻守之势操之在我!随着汉中到手,刘备集团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孙权。当东吴再次提出领土要求时,刘备只赏了孙权一个冷屁股!鲁肃曾在著名的单刀会怒斥关羽,关羽则明目张胆地耍赖,双边关系已很难维持了。这就不能说关羽的外交手段太差了,这种危险的平衡应想方设法维系得越久越好,他却还不断地挑衅!若不是居吴上游占尽优势,孙权早就动手了,东吴并不惧其人而是惧其势。就算东吴诸将皆非羽之对手,但倾国而来关羽也支吾不了,一者时机未至,二者曹公在北,三者忌备出川,四者羽在上游,皆兵家大忌。(所以日后陆逊不放刘备过夷陵,否则蜀军摆开塞江而下一切都完了。)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吴方才迟迟没有动手。事但当知其所行其所不行,何惧一人哉!北伐开始了,关羽当年曾在江北连败,他憋足了劲要一雪前耻,初时战绩很不错,曹仁大溃主力几乎全部被歼,曹仁的失误就是与关羽硬碰!他所部虽多,但沿江布防、分守郡县力已分散,且羽挟锐而来,应坚壁清野集中防守襄、樊,待其师老一鼓可败,但他没有这么做,以至险些为关羽吃光,好在他拼死守住了襄樊二城,若没有满伯宁剖析得失、自己平时颇得众心,非坏大事不可!于禁的到来不但没有成功解围,反而全军尽没大长羽之气焰。我不同意“非战之罪”的遁辞,为大将者当察地理、知形势,于禁有名将之誉,却让关羽钻了如许大的空子!何能辞其咎?我也不同意关羽一无是处的说法,刘备由小吏成为一方诸侯,没有羽、飞之助早就败亡无地了。徐州第一次丢失在张飞与曹豹的争端上,不要以为陶使君一句话就能让所有旧吏服从这个贩履之徒!曹操一样让吕布抄过老窝。而徐州的第二次丢失既有实力的不足、又有对手的水平因素。刘关张那是曹操之敌?何况他还有一大堆猛将良谋?即使如此,曹操仍是率众亲征,徐州四战之地,几经易手又曾受操之屠戮,实力如何能抗?又没有盟友的支援,整个三国谁能在这样的条件下得胜?唯一有点可能的也就是曹操(我看也悬)。徐州迅速瓦解,关羽被围投降,后人多有美化,我看大可不必!刘备若是死了,他肯定死心踏地为曹操效命,但刘备还活者,一则羽重故主之情,二则他始终认为备能成大事,三则在刘备手下何等地位?只要刘备还在,他早晚必去。关羽的武艺不必多谈,但光有武艺一健卒耳,他的将才初期没有记载,但我以为不弱,否则刘备早就不存在了。有人乐道他在江北败于乐进、文聘诸人,那有从来不败的将军?真那么差,吴魏为何常称其为“熊虎之将”、“万人之敌”?只能说他有大将之才无周旋之能,特别是荆州这样复杂的地方。换做张辽等人一样不灵,若是司马、陆逊、吕蒙、羊侃、陆抗这等人物方可居之。战争不是球赛,吕、陆凭什么与他当头硬拼?吴的本钱、地势此时最差,怎能争一时之气,这才是统帅的水平!吕蒙之“病”实为东吴的将来啊。我考证不出北伐的命令出自何方,如是关某专擅,那他该杀!侧翼不稳他还要轻出,该不是烧糊涂了吧?如果是成都的命令,他第一个反映就应该是谏阻!“隆中对”这种垃圾战略竟让人吹了一千多年!史家只陶醉在文字的美好,根本就忽略了孙权的安全需求,他凭什么为你牵制曹操?凭什么傻瓜一样看着你收取中原再回头一口吃掉自己?这个地方既能牵制曹操又能威胁东吴,能守住就是上上之策了!关羽身居此位而不言即为有罪!不能不说关羽的北伐还是对曹操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若襄樊有失,汉中荆襄连为一体,刘备杀奔长安,关羽只需为之形势,大事去矣!许昌大本营的司马、蒋济一眼就看破了关羽的弱点,他们与前线的满宠不谋而合。而关羽此时已是强弩之末!小小的樊城让他师老兵疲,曹操的各路大军日渐逼近,就是樊城易手,他也必然受困,樊城的工事他有多少时间修复?他的给养还能支撑多久?此时他有足够的时间凯旋而归!糜芳等人也看不到劝降的使节了。这样的战果也足以让他傲视群伦了,以后谁敢正视他的南郡?可他直到曹操亲到摩陂、徐晃敢于进军他才意识到危险,这样的头脑怎能受此大任呢?不必强调与东吴的关系如何去维持,让那个诸葛亮在此虚国远征试试!我看他在曹仁面前都讨不到几分便宜!此时的诸葛亮还没从教训中成长起来。而且糜芳对他这个后来居上的家伙服气吗?关羽北伐时日不少,蜀无一兵一将益其后,也无一军出汉中为之形势,的为千古之迷,若是成都欲其败亡,那关羽此战何罪之有?
阅读全文

王允死了,很不幸,他没能善终,他的宗族也因他的牵累而被诛夷迨尽。但他死得轰轰烈烈!史书中记载着他的忠诚,浸染着他的鲜血,挥洒着他的壮烈!他是大汉王朝最后一位死于王事的三公重臣,千载以来,家喻户晓。他死得其所,他何其幸运!大汉王朝的荣耀早已不复存在,风雨飘摇中只剩下最后一抹凄迷的冷艳。那是血的辉煌!支离破碎的帝国版图成了野心家的乐园,几乎到处都是杀戮和掠夺,人们眼中除了横行的盗匪和肆虐的军阀就是皑皑白骨。朝庭上跋扈的权臣更换了皇帝,焚毁了洛阳,无辜的百姓被任意地蹂躏,不满的朝臣被随意地诛杀,天子的威仪早就成了故纸堆中软弱无力的符号!王允最大的不幸就是他属于那个年代,属于那个朝庭。毫无疑问,他痛恨残暴的权臣和那些野心勃勃的诸侯,他也必然渴望着恢复朝庭的尊严与帝国的辉煌,但他永远不会明白是什么力量摧毁了这个时代。万能的命运使他得到了一个“廓清寰宇”的机会(至少他这样认为),而这机会恰恰来自董卓的阵营,讽刺的是这个机会并非因为正义的感召,而是源于通奸的恐惧与积累的怨望!但不管怎样,机会就是机会。董卓死了,百姓在欢腾,朝庭也在欢腾,王允更在欢腾中走上了政治的峰颠!多少年来,录尚书事的首席大臣几乎都是军人,而他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人。他恨透了拥兵自重的军阀!而他却倚靠着一位轻于去就的将军;他更恨那些软骨的朝士,他却忘了自己也曾俯首低眉。这些人他一个也不宽恕!于是,他丧失了官僚的支持,丧失了收编一支军队的机会,最后连他的生命和族人也丧失了。一切来得这么快,快的他还没有舒展一下自己的襟抱。他不会放弃自己那偏执的道德观,也不会改变自己那狭隘的政见,他永远不会意识到他根本就不是宰辅之器。他没有灵活圆通的手腕,也缺乏容纳百川的胸怀,他的思想和帝国一样僵化,在这个纷乱的年代还迷信着盛世的威权。不幸的王允岂能不败!王允不幸地死了,也幸运地死了。如果他继续活下去并执掌大权呢?他会还政天子吗?他处死蔡邕的时候何曾请示过天子!他赏罚生杀何曾由皇帝自主?他的专擅能让皇帝和群臣忍受多久?他要保住自己的执政地位势必走上一条权臣的老路——拥兵自重、遍植党羽!结局不外是皇帝杀他就是他废了皇帝。王允幸运地死了,幸运地逃离了权力的怪圈。史书记载了他的幸运。
阅读全文

近来,有关演义中张飞、马超之战争论颇多,拥马者以张A二十合败于马超、张飞百合拿不下张A为由,论证张逊于马。若以此类推,赵云曾与文丑五、六十合未占多少便宜,而文丑与关公战不数合即心怯而逃,那赵云逊关公远矣!关公三十合仅使纪灵不敢再战,而张飞不十合取其性命,又强关公远矣!关、张又曾双战吕布不下,吕布更强关、张远矣!假使赵云与以上诸将相遇,其结果应当如下:遇关羽:云与关公战不数合,拨马而逃,关公马快,赶上一刀砍下马来。遇张飞:云与张飞斗无三合,飞抖擞精神,大喝一声,刺云于马下。遇马超:超跃马挺枪直取赵云,只一合,云翻身落马。遇吕布:吕布持戟大喝:“来将通名!”云心胆俱裂,大叫一声,倒撞下马来,破头而死。老天爷!这是什么逻辑?又有人说了,张A、张飞之战是兵对兵将对将,是堂堂正正的单挑,关羽则占了有亲兵在身边的便宜,那文丑手下是来看热闹的?二张相拒将近俩月,张飞千方百计抄张A后路,就为了请双方将士作证跟他来场单挑秀?看完《三国演义》,一想到武力排名,就忍不住痛骂罗贯中这个武盲!你老小子洋洋洒洒写了个不亦乐乎,却害得我等晚生后辈手舞砖头互相殴打、纠缠不休,安得什么心肠?可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只好自说自话了。古代军人的武艺训练主要是骑射、长矛戈戟与短刀佩剑,招式简练、实用,要点就是准确、有力和快速。两马相交,每人仅有一击的机会,生死决于顷刻,任何小的疏忽和不适都能造成致命的结果。本人就喜好骑马,深知体力的巨大消耗,何况阵上冲杀!武艺差距稍大,基本上就会一击致命,即使相近,能挺过几个回合就算不错了,超过二十合可以说相差极微。打到五十甚至上百合,可说武艺完全相当,就看人和马的体能了。演义中常有“措手不及”的将领被杀,为什么?本事不及对手而已!许多人都打过架吧?一个弱一点的人拼了命,往往能战胜强一点的对手。两人堂堂正正地比试,弱一点必败,弱一点的要是情急拼命,是很难对付的。愚以为张A为张飞截断归路、分割包围,非死战不可,虽然最后败走,但其拼命之时,张飞恐怕也有点老虎咬王八——没处下嘴的感觉吧,仗打到这个份儿上,张飞也犯不上跟他死斗吧,换了马超也就是这个结果。赵云在长坂坡,虽身怀阿斗,但已夺宝刃,恰好扯平。还跟张A斗不了十几合就跑呢!情况不同,结果各异,他们谁伤过张A一根汗毛?我认为按演义的本意,吕布当然第一,老关、黄忠并居第二,张飞、马超、赵云、许楮、典韦、颜良、文丑、庞德、文鸳同列第三。论坛砖雨扑人面,老子骑牛早遁逃!
阅读全文

一、首先要说的是关羽同志,现在大家对他的意见很大,但大家不要忘记他是我军三大创始人之一,是久经战火考验的老同志,也是我们早期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有人说他当过叛徒,刘备同志不也投奔过袁绍吗,这是为革命保留火种吗,以后任何人不许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关羽同志的缺点主要是刚愎自用,好大喜功。这个人从不把同志们放在眼里,高傲自大,由于出身较低,对来自知识分子阶层的同事有一种近乎仇视的嫉妒,自从斩颜良被封侯以后愈演愈烈,那可是与刘备同志一样由中央任命的呀,我们谁有这份荣耀?以至于孙权的儿子都成了犬子,其他人更不用说了。省政府秘书长潘浚虽然心胸不够宽广,但是很有才干、也很刚直,南郡市长糜芳是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干部,公安地区行署专员傅士仁也是刘备同志一手培养起来的,他全都搞不好关系,这些人集体跳槽不是偶然的,这与关羽同志平时态度粗暴、作风霸道有很大的关系。荆州的丢失固然是与我们最高决策层头脑发热、认不清敌我形势有关,但我看,即使我们的决策不管多么正确,他一样会把荆州丢掉!算了、算了,这一段就不要鼓掌了。当然关羽同志还是有很多优点的,他正直刚烈,英勇善战,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的赫赫战功是我们整体的光荣,不要吹口哨,大家谁单人匹马在万军中取过上将首级?谁活捉过敌人的重要将领?是你行还是他行!谁能吓得敌人要迁都?连我那个尚父恐怕也没这个水平!特别是关羽同志在革命接班人的问题上高瞻远瞩、立场坚定!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每思及此,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我代表组织宣布:追谥关羽同志为壮缪侯。二、大家都知道,张飞同志是我的岳父,他也是我军三大创始人之一和早期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他的英勇事迹不用我多说大家也都知道,他是与关羽同志并称万人敌的熊虎之将,就连敌方的傅干也把他和关羽同志、诸葛亮同志并称为三杰,可见他老人家是一位有国际声誉的名人,他为革命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几十年出生入死、身经百战,最终却死在了叛徒的刀下,令人痛惜!当然,他老人家对下级太过严厉,许多基层的同志都怕他、恨他。这是他的缺点,基层的同志们很艰苦,要体量他们的难处吗,大家今后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张飞同志特别注意和广大知识分子搞好团结,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好好学习!张飞同志还很关心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他的书法很有成就,为我们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组织决定:追谥张飞同志为桓侯。三、现在我们谈谈马超同志,有人对他的历史有看法,但那时还是军阀时代吗,总的来说,马超同志在思想上还是进步很快的,他毅然投入到革命阵营中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他的到来,不仅是壮大了革命队伍,还为我们的少数民族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他很快就改掉了自己身上的军阀习气,处事谨慎,工作认真,还揭发了彭漾的反革命阴谋,只可惜,中年早逝,是我们的重大损失。有人说我们对马超同志不够信任,胡说八道!我们一直对他处以高位吗,我们不放心的是那一小撮野心家们,我们的目的是保护马超同志吗!有的人总是争权争利,我劝这些人应当以马超同志为榜样、以彭漾为反面教材,好好地反省一下!我宣布:追谥马超同志为威侯。四、黄忠同志年龄较大、参加革命较晚,但他老当益壮,屡立战功,这样的老同志真是不可多得,这样的人才我们发现得太晚了!有人说他升职太快,不快行吗?刚上来就去世了!不许笑,这是严肃的场合!组织上决定:追谥黄忠同志为刚侯。五、最后,我要讲讲赵云同志,赵云同志一生正直厚重,在战场上勇敢,在大后方清廉,做事谨慎,原则性强,而且远见卓识,是一个文武兼备的老干部,虽然成绩不如前几位同志大,但他在关键时刻挽救过革命啊,大家忘了吗,在长坂坡是他带着我冲出来的,这难道不是挽救革命吗?下面不要说怪话,否则我处分你!当然赵云同志并非完人,比如不太擅长大兵团的作战指挥,平时工作却少灵活性啦,处理与赵范的问题应当婉言谢绝,好好安抚啦,这都是小事情吗。这样的同志可以在政法和组织系统发挥更好的作用吗!本来组织上要把他从国防部人事司长的位置上调到最高法院当院长,可赵云同志非要去当权力地位差一大截的军职,还替某些人分担责任降了职,而且毫无怨言,这样的同志不追谥怎么显出我们的正气?!所以组织上破格追谥他为顺平侯。
阅读全文

前些天,坛里对《演义》中的关羽有个“三斧半”的说法,这个“三斧半”可是声名赫赫,乃是混世魔王大德天子的无上法宝!现在总算找着出处了,原来这法宝的创始人是关二爷啊。纯从武艺与技击而言,比武过招,胜负决于顷刻,呼吸之间,生死立判!高手相搏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务求克敌于瞬间,功夫好不等于格斗好。书上那些动辙几百合随便上千招的家伙,其实是瞎编的,地痞打架也比这个象样,但小说这么写就是好看,我们也只好这么侃。现实中动手过招,除非差距太大,否则些微的不适与疏忽都是致命的。《演义》中有臂伤未愈的关羽和徐晃大战八十合云云,若搁在真实环境里,我认为关羽在数招之间就该人头落地!当然天上也许会掉馅饼,徐晃也许想自杀或是故意喝麻了……以上这么说,其实就是说这比武其实就是“三斧半”的事,而且境界极高!能一击而杀强悍之敌者才是真高手。但小说评书里会“三斧半”的都是耍过这招就得玩完的,只能说他们没把关二爷的本事学到手。程咬金胡大海杀过几个罗成常遇春之流的人物没?没有,碰上这路人,“三斧半”一过就得逃命去也!关二爷则不然,“三斧半”杀了华雄斩了颜良、还仗马快劈了文丑,遇上黄忠,只是找不着缝下蛆,老一点后碰上庞德,他也是精神不减多少,这样的“三斧半”遍数三国能有几个?“三斧半”给了他秒杀同类的可能,别人呢,一点可能都没了,“三斧半”不灵,他也一样在超等高手的圈子里瞎晃。不管你水平多高,想交手一刀宰了他没戏,想堂皇正大面杀败他,一百合之内想都别想!而且谁胜谁败两说着。倒是他的对手面对他得多加着点小心,稍有不虞,准让老关那“三斧半”挂了你。“三斧半”其实并不可怕,稍加小心,不太差的都能躲过,连纪灵都干到三十合了呢。可怕的是老关眼太毒、心眼太黑,他要是提前研究你一下,还没交手,你半条腿就已踏进了鬼门关,此公能杀高手,功夫还在武功之外。而且老关很知道自己的深浅,纵横半生,不知会过多高手,从不知怕字怎么写,但他从不在吕布面前张扬,天下高手敢在吕布面前跳脚大骂只有张飞。《演义》武夫谁功夫最好?一般非吕布莫属,若说谁最可怕,那就是关老二了!文圣是孔老二,武圣理所当然就该是关老二,老二对老二,般配!唉,坛子有点冷,大家快点烧火啊!想不起来说什么,如我这般胡说也行,凑个热闹过年啊。
阅读全文

糜芳叛变,南郡易手,关羽从威震华夏的虎将变成了丧家之犬,成为身首异处的游魂,都在糜太守一念之间!仅仅是因为关羽的轻视?或是惧怕关羽的军法?我看都不全面。糜家是徐州的富豪,要想在乱世保有这份家业,没有一定的武装是不行的,财富和私人部队使糜家在徐州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区区陶使君的一句遗言,而没有当地豪强势力的支持,刘备不可能顺利地接管这块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而糜家帮了刘备一个大忙,使他一跃成为一方诸侯,而糜氏兄弟也成了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之一。如果说这只是双方的政治需要(当然也与刘备的魅力有关),那后来吕布强夺徐州,刘备又败于袁术,转战流离,饥困狼狈以至“大小相食”,又是糜家伸出了援手,不但大力接济刘备,还嫁妹益兵使之军势复振,这是怎样的云天高义!后来糜竺被曹操表为嬴郡太守,糜芳也被表为彭城相,可兄弟二人全都抛弃了官位跟随这个孤穷刘备流浪,这又是何等的忠诚!新野之败,二人同样矢志不渝!然而刘备得到荆州之后,糜家在集团的地位却每况愈下,关羽位至荡寇将军、因前汉寿亭侯领襄阳太守;张飞由中郎将一跃为征虏将军、新亭侯、宜都太守(后为南郡);诸葛亮、庞统成为军师中郎将,都是决策层的要员;荆州的士人也纷纷身登要职,此时的糜竺仅仅是一个左将军府从事中郎,关于糜芳我手头缺乏资料,估计他也好不了多少,而糜夫人更是尸骨已寒。等到刘取得西川,才给了糜竺一个安汉将军,让他位在诸葛亮之右,可谁都知道,他还不如董和一班降将有实权,糜芳虽得到南郡太守的位置,但比那个彭城相也没多少差别,这倒看出刘备对糜家还是信任的,不然这一州都会不会交给糜芳。问题是糜家已从亲信要员降为一般部属,再也不是集团的主要人物了。糟糕的是关羽又成了荆州的军政首长,两人位置的反差对他们的心理不可能不产生一点微妙的变化,而感受心理压迫的却只能是糜芳!关羽的性格又使这种感觉越发强烈!失意、郁闷足可以噬咬一个人的心,糜芳在南郡恐怕没有多少快乐吧。他们兄弟的联络中有没有流露出这些心声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一个对前途感到迷茫的人能把工作做好吗?当关羽“还当治之”的声音传回南郡,糜芳一定会想:在以前,他敢吗!他有这个权力吗!但今天,关羽不但敢,也有这个权力!(假节得杀犯军令之人)两人以前的关系史无明载,但在此时算是彻底完了。当东吴的军队兵临南郡城下,当劝降的使臣摆明进退的得失,糜芳心里一定是痛苦万分吧,多少次比眼前更危险、更艰难的时刻都挺过来了,可今天,他要决定投降了,遥望西川的兄长,他是否会涕泪双流?
阅读全文

云霞翻覆紫烟浮,万古玄机袖底收。槛外仙山拥玉宇,炉中真火卧青牛。松形朗朗拂丹气,鹤骨苍苍倚白头问取十洲三岛客大罗天上可曾游?
阅读全文

自有所谓政权这个东西以来,总要闹出许多乱七八糟的事来,所以就少不了要论功行赏,自然大家也就免不得评功摆好,甚至还要红了眼睛你争我夺。三分以来,差不多凡能露个脸的人物几乎都有机会立个功受个赏啥的,但这赏是否公平是否相当就见仁见智了。更早些时候,刘邦把萧和列为功臣第一,还发表了以“功人、功狗”为主题的重要讲话以后,就为以后的种种定下了调子。然而,后来的事情总有后来的因果,具体的事情还得具体分析。所谓功劳,是有很多讲头的,在前方浴血拼杀是功劳,在后方足食足兵更是功劳,还有的只须表个态也是功劳,甚至还得算大功劳。不同的时期,功劳的作用不同,不同的功劳,含金量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同的人,一样的功劳得到的实惠却往往大相径庭。三国的混乱,让很多人都立了功,有的人功劳簿上还密密麻麻,但到底谁是三家的头号功臣就各看一眼了。按陈志的编排以我这双牛眼来看,三家的头号功臣是荀文若、诸葛亮和张昭大叔。先讲这个荀文若,每当重大关头几乎都靠他一言决策,失误极少。在曹家,他可说既是肱股又是谋主,此人不仅多谋善断,而且善于平衡各种复杂的关系,无论是朝庭中的离心力还曹营内的实权派,大多对他心怀敬意,在他的辅佐下,曹操那块风雨飘摇中的四战之地变成了一统的北方,从此虎视天下!谋谟之功辅翼之劳在整个三国时代无人可及。再讲就是诸葛亮了,虽然他顶了个“千古一相”的帽子,可较起真来,他还差着老大一截,不管怎么粉饰,他也比不上荀令君,他毕竟只是一州之相。但正是有了诸葛亮,刘备才有了立足之地并以此发展壮大,诸葛所建的是“大计”,在生死存亡之际,他出色的外交水平让刘备摆脱了窘境,特别是日后经营西川,诸葛亮更是展现了非凡的行政才干,至少在他主政的时代,这个撮尔小国常常是咄咄逼人。本来张昭是该排在诸葛亮前面的,但他除了初期的艰难,日后却没有多少建树,张昭的优势是他与同僚们所努力保住的这个集团远比蜀汉强大。如果没有张昭的努力,孙家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下去,他的作用不是周瑜能够替代的,张昭不仅文韬武略有可观之处,重要的是他在江东文武中的影响力,这也是后来他敢于顶撞孙权的资本,正是这种影响力使孙权度过了他最初的艰难时期,饮水思源,张昭的地位是无人可及的。除却这些艰难时世中崛起的“元辅”们,还有一些人功业彪炳。这些人或是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或是在扰攘之际开建伟绩。如魏之郭嘉、程昱、荀攸,蜀之庞统、法正,吴之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发挥了关乎久远的重大作用,他们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他们所属集团的兴盛与否,也正是他们的努力,他们所属的集团才能在乱世中成就了一番血腥的功业。在残汉扰攘之际,每个诸侯都是不甘人下的,他们能够起家的资本各有不同。袁绍以家世、刘表因职守、曹操仗宗族、孙策凭父旧、刘备靠挚友,但不管他们怎样发展,都不可能离开“人”的支持,不管如何,人事根基都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诸曹夏侯就不会有曹操,没有关张也就不会有刘备,没有吴景朱治,更不会有什么江东基业。人事基本对于军阀们而言,是他们的最根本的财富,有了这些人,只要运用得当,部队打散了可以重建,土地丢掉了可以再夺,总之,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心腹,也就是所谓的首事元功,并非所有原老都能身居高位,只有元老中的代言人才行。做为元老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树大根深,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有着众多的门下,而且大多掌握着不可小觑的资源。以关张为例,翻开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在诸葛亮的幕府中有不少关张的旧部,这也是诸葛亮得以顺利执掌军权的原因之一,关张就是蜀汉集团的根基人物,即使他们不在人世,他们的“余热”依然有着相当的声势,这也是刘禅两次迎娶张飞女儿的重要原因。同样,夏侯敦等人也是曹魏的根基,而盲夏侯本人更是其中的领袖。曹操得以起兵,正是倚靠着这些人实力,他们的存在就已是功莫大焉了。在孙吴,如果没有吴景、朱治在吴地的任职与支撑,孙策仅带着几个亡父旧将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特别是朱治,他建进取大计在前,而后又拿到了吴郡都尉这一要职,江东基业实是肇基于此。这些人的封赏自然要非常之重,否则就是对自身历史的不尊重,也会给集团的稳定造成相当的破坏力,但一味尊崇也会日后造成很多麻烦,他们的潜势力太大,如何摆布绝对是个大学问。而对于二荀、程郭、诸葛、法正、张昭、周瑜、陆逊等人就多少好办一点了,这些人注定了要执掌军政大权,他们中实力有限的,只要把握住权力根本,对他们是可以放手使用的;而对其中宗族势力强大的就得时加警惕。除非张昭那样的特例,他们几乎都注定了要手握机衡。第三类大人物就是那些关健时刻起了大作用的,有的镇卫方面如钟繇,有的决机大获如吕蒙,还有的拥护号召如糜竺,更有甚者如臧霸表个态就足已身居高位了;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列次大员,主要还是在关键时刻起了影响深远的作用。关中如非钟繇抚循有法,争取了相当长的时间延缓叛乱,曹操北顾实有肘腋之患,青徐如果没有臧霸的态度,曹操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大战官渡,否则面对北方的压力,曹操败亡无地。如果不是糜竺,刘备怕是还在四处寻找靠山。如果没有吕蒙,孙权不但要继续在关羽的阴影下反侧难安,徐州旷野的反复争夺也足以耗尽他的血本。这类功臣都是在本集团的发展壮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虽然结局各有不同,但对他们是肯定不能亏待的。还有一种人就是看似无功而授重禄的,许靖、马超、韩嵩、蒯越之徒就是这类人。他们的封赏是一种政治态度,他们只要在特定的时期表现了合作的态度,本身就是大功一件。张绣、张鲁,日后孙皓、刘禅之降也是很大的功劳,他们顽抗至死比起俯首出降的政治意义不可同日而语。上述这些人不仅高官厚禄,有的还左右政局,甚至世代茅土,这些形形色色的大人物起家虽然各个不同,作用也都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难以替代的“关键性”,至于能力高下就难说的很了。而那些百战沙场的虎将、勤政爱民的牧守,虽也累功甚伟,但他们毕竟只是政权基石的枝叶,有的人如张辽即使立过较为关键的功劳,但他们本人一无相当的实力,二无立世的虚名,三无深厚的根基,四无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即使熬到高位,也很难获得象样的政治地位。他们只能一步步地往上熬,文人或能逐渐建立根基,武夫却很难,象丁奉这样的人实属罕见。大众熟知的子龙救主对阿斗而言是大恩,但在刘备眼里只看到了忠诚,当时对于这个求存的集团来说基本上无关痛痒,而且日后刘备又生了儿子。评功论赏这件事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我们仔细观察,其实又很公平,人的能力与作用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价值,如果不设身处地地分析其中的内在因素是难以品出其中三昧的,当然,本文不过是个人的一得之愚罢了。
阅读全文

说到武艺,绝大多数男性都会眉飞色舞、争执不休,无他,天性耳。雄性荷尔蒙使男性对武力有某种天然的痴迷情结,因为争夺是所有男性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又有哪个男人不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呢?三国时代,中国大地上就不乏武林好手了,那时的“青州兵”就以强大的战斗力名震天下,直到千年以后,山东的“长枪手”依然是声威赫赫。到了明代,技击大盛,如武当名宿陈同门下的张松溪就曾有连败少林七十二高僧的传说。这一时代的文艺作品更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个人武艺的憬仰。《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正是其中的典范。《三国演义》对武艺的描写可谓集前代之大乘,就连毛润之先生这样的巨人也不自觉地参与了“武评”,那么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对此津津乐道甚至吵个鸡飞狗跳也就不足为奇了。武艺与武器是分不开的,《三国演义》中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武器就是关二爷那口青龙偃月大砍刀,据专家考证,那时还不存在这种先进武器,这种杀伤力极大的武器宋代才正式普及,其作用无非是对付厚厚的重甲,也只有那些膂力绝人的家伙才配使用,它实在太重了,除了身披重甲冲突敌阵以外,使用这种兵器防守而被杀的可能性相当惊人,所以这种兵器不是寻常士兵可以胜任的。一口偃月刀通常要在三米以上,即使是木杆,使用起来仍是吃力的很,何况是全钢的!到了明代,这类兵器长度已经短了不少,据说已缩到了一米八到两米四,而且由于它的笨重与火器的兴起,也已退出了制式兵器的行列,成为演武厅的摆设与表示“武艺超群”的象征。当然也有人在用这类大刀,传闻与袁崇焕磕磕碰碰的那个搭裆、蒙古族大将满桂用的就是这类大刀,好象是重达一百多斤!比起袁经略,满经略要幸运得多,他死在北京的城门外,九千人马独抗十万大军,满桂这口大刀不知砍掉了多少头颅……顺便说一句,有人以汉代的重量标准来解读青龙偃月刀是不合情理的,《三国演义》的作者是明朝人,这大刀的重量也是按明代标准来写的,罗灌水这么写只是为了照顾当时人的口味,并非为了考据,不然张角就不会成为“不第秀才”了。还有一种兵器就是戟,它造型很美,让人浮想连翩。戟曾是对付皮甲的利器,但它对技巧的要求相对复杂,随着战争的发展,它的杀伤力显有不足,特别是对付铁甲颇有难度,新型武器的研制很快就把它淘汰了。丈八长矛的产生几乎可以说是各类兵种的噩梦,特别是装备到骑兵部队,它长长的锋尖几乎足以穿透一切防护器具,然而它不够灵巧,二次打击能力大大受到限制,如果当年的张三爷仅挺着这么个长家伙走上了民兵的岗位,很可能三国的历史都得改写。所以这类兵器必须装备辅助器械,而且它对材料的消耗太大,批量生产压力不小,唯一的办法就是“缩水”,枪代替矛也就成了必然。枪的锋尖到了明清常常只有四两重,枪杆也短了一倍甚至两倍,七两的枪头已是相当不俗了,通常它的枪杆能达到三米以上。一杆好枪应该选用上好的黄杨木心做枪杆,它的硬度与韧性都很好,完全可以抵抗刀剑的砍斫,其耐用性比铁制枪杆还要好,铁制枪杆并不普及,一是材料问题,二是体力因素,明清时一般士兵的枪杆更糟,尤其清代,基本上都是白蜡杆。《三国演义》里写到许楮竟能折断马超的枪杆,马超的枪杆材料能差吗?他的膂力让人想起来都心惊肉跳。我国古代军队中使用最久的兵器可能就是短刀了,自从它取代了剑成为制式兵器以来,就成了一种必备的武器,它的灵活性与杀伤力远非剑可以相提并论。而剑在古代军队中的样式也与武侠片中大大不同,它更象一把双刃直刀,但剑没有弧度,频繁斩击的速度远不如刀。由于刀的实用性,所以不少曾经佩剑的上等人也把它作为随身伙伴了。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三国演义》中竟然没有一个一流好手专门使用这种兵器。武器的不同自然有不同的用途与用法,如果在真实情况下,赵云挺着枪去单骑突阵,存活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所以长枪加上青缸剑就相对合理多了。然而在布列行阵时,枪就可怕多了,一排长枪迎面而来,想想就腿软。枪是中华武术中最基本的器械,号为百兵之师,差不多练器械没有不先学枪的,枪练不好,别的你也别学了,什么青龙刀、方天戟之类,连碰也别碰。枪也是单挑的利器,它灵活而且也够长度,枪中还夹有棒法,相当霸道。枪的克星就是单刀,它劈斩速度快,招术灵活,一般来说,如果一枪不中,往往就会被单刀所乘,所以用长枪面对单刀最为凶险。大刀是突阵的利器,它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刀一出有我无敌凶险至极!什么枪啊戟的在它面前如果丧失先机妄图格架,只有死路一条!大刀是兵器中的敢死之士,但它太重了,单挑很不实用,一击不中结果往往是很糟糕的,要么一击中的,要么为人所乘。如果你听说哪个家伙能用全铁青龙偃月大刀与木杆花枪战上几十合,赶紧把他找来吧!这人一定是个武神!《三国演义》中就没写老关拿着沉重的青龙刀跟哪个枪手战平过,却让老关常常秒杀水平相近的上将,看来罗灌水这些段落写得很在行啊。戟这东西在三国很普遍,典韦在历史上就是用戟的高手,对于当时的护具来说,戟的作用很全面,它可以在两马交错中把敌手勾到马下,也可以一戟刺穿皮甲,戟是戈的进步,是战争发展的产物。但戟对技巧的要求是很高的,随着防护用具的发展,它的杀伤力受到限制,最终被淘汰成了仪仗用品,所谓“方天画戟”基本就是干这个用的。《三国演义》中的吕布用的就是“方天画戟”,看似杀伤力很牛,真用起来缚手缚脚,谁要是拿着这个东西上战场,简直是跟自己过不去,特别是武安国用的铁锤正是戟的克星,所以吕布作为《三国演义》第一高手是勿庸置疑的!把“方天画戟”用到这个份儿上,牛!真牛!比俺的青牛还牛!刘备用的是双剑,我曾写过用双剑的都是绝世高手,用双剑的难度之大犹在戟之上,但战场杀敌很不实用。我们的对手小日本就有个伟大的武术家——宫本武藏,此公就是双剑(刀)的好手,我怀疑他就是受了刘备的启发,因为刘备确实在中国武术史上有一席之地,而且是宗师级的!虽然有附会之嫌,但书上就是那么写的,好象叫“刘先主啥啥法”,记不清了,呵呵。战场上用双剑杀敌,乖乖!比吕布还牛啊!用双剑比用单剑,难度可不是一倍两倍!但刘大耳在小说中老被杀得望影而逃,我只好选他坐第二把交椅了。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拿着武侠片中的铁片剑上战场,一代宗师也照样得让新兵蛋子砍了,正所谓“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拿着中国近古制式的防身佩剑去面对单刀、铁棍、大刀、长枪之类,跟自杀没有多少区别,这种情况下获胜,你得比对手的武艺高上N倍,而且还要限定必须是单挑还不能穿甲。明代面对倭寇屡战屡败,器械是一大关键,真倭大多是武士,与日本普通士兵是两回事,日本武士一般都受过长期系统的训练,否则那倭刀是很难用的。倭刀之精良,武士刀法之超妙,寻常士兵哪是对手?但面对少林僧的粗制铁棍却毫无可比性,一交手往往刀折人仆。高手相对,武器的差别往往是致命的,但少林僧没有日本武士的战术素养,所以在弓箭的退袭中五百僧兵基本赔光,而戚继光组织了一群庄稼汉就把真假倭寇杀得人仰马翻,可见器械的克制极其重要,在沙场上,个人武艺还是要与战具相呼应的,我见过一篇网文,说到抗日战争时,中国土造的粗制大砍刀在长城外把鬼子砍得落花流水,五百大刀砍了一千二鬼子,自损四百八,杀伤比是一比二点五,最妙的是,大多数中国刀手只经过简单的训练,可见武器相克的妙用。该文还讲到:有的说这大刀就是大刀片,还有的说这刀类似朴刀。我八十年代曾看过一部记录片《奇功异彩》,其中有位九十四岁老翁单手舞动一口十九斤重、刀锋超过一米二整体几乎有一人长的“龙形刀”,武艺很是吓人!片中讲此老当年就曾凭这口刀在喜峰口砍过不少鬼子,但那刀制做考究,决非制式兵器,我想那一战的大刀是否都是按这样子赶制的?其实细看《三国演义》中的某些武艺描写是非常合理的,关二爷三两刀把文丑杀得扭头就跑是很正常的,文大将军的武艺并不低于关羽,奈何那大刀太重,飞舞太快,气势太猛,一个抗不住,只怕连人带枪很可能被砍成四段,不跑才是傻子!他可能想暂避其锐再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奈何老关马快……历史记载瞎猴冤与闻臭都是没于行阵,不是武艺不济,只能说明勇将一样会死得晕头晕脑,特别是史料中庞德亲斩郭援,很能说明乱军中是多么的危险,杀人与被杀都是稀里糊涂。其实说来,武艺高的即使在神完气足之时也完全有可能被庸手秒杀,高手之所以高,就是赢的几率高些。以击剑赛为例,一场下来,甲刺中乙要害数十剑,而乙仅得一剑,甲无疑高于乙,即使这一剑乙是先得手,大家仍会认为乙水平很差,但如果这是在战场上……甲连出手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抢先手是必须的,特别是用大刀锤棍等重兵,先手极为重要,抢到先手与否往往就已决定了胜负。其实在技击中,无论“内家”、“外家”,核心都是要抢到先手,所谓高手其实就是能否抢先制敌!颜良在历史上当然不是被袭杀,这个所谓“骁将”竟是在重重行阵中被老关捎走了脑袋!但小说中写得很妙,恰恰说明先手是多么重要。而我认为这是老关带突击队冲锋而亲斩得手,打死我也难以相信他是匹马入阵,因为带队突击主帅已经太险了,曹仁张辽也没敢真这么硬干,只是蹂践行阵之后就撤了;此前只有楚霸王明写其单骑突斩敌将,但我还是将信将疑,怀疑司马是按传说所写并非实际。许楮战马超用的是刀,份量没说,但肯定比枪重,对体力的消耗自然要大,但刀的杀伤力有一定优势,非要害处中一枪还能活命甚至还能再战,如果被马战长刀砍正,无论砍到哪儿都是输定了!马超肯定要先避其锋芒。按常理讲,马超有可能被许楮一刀砍了,但老许如果连击数刀不中,剩下的就该是马超一枪挑了他!用枪的如果如果能躲过大刀高峰值那几下子,应该是占尽优势,但杀到那么久无非是为了看客写的。最终许楮露出败象,但危急时扭断枪杆,两人都没有拔短兵的机会,考虑到许以力胜,我认为再往下该败阵的是马超,因为许楮的劣势与马超的优势都在偶然间就消失了。而关黄、关庞之战,我不认为庞黄低于关羽,同样的器械,凶险是一样的,他们之间杀成平手,可以说水平都一样,就看谁运气好力气长了。值得一提的还有徐晃的大斧,这种武器很难用,比大刀还难,其杀伤力虽大,但杀伤面积却小得多,特别是长柄大斧,我实在搞不通老徐用它竟也能动辄几十合,说老实话,用这种长斧一下砍不着人除了等死没啥选择,徐晃用这种兵器竟能几十合几十合地大干,太可怕了,诚如是我一定投票选他与吕布并列第一!通过武器使用难度与表现棕合来看,我的《三国演义》武艺新排名是:吕布徐晃并列第一,刘备典韦双居第二,剩下的关张赵马颜文庞黄许一律第三!老牛小时候身体不好拉不动牛车,断断续续学了两三年花架子武术,一共学过三种拳法,样样都只学了个开头,器械摸过不少却一样也没真学过,只是听人瞎侃过,再加上自己瞎想瞎说而已,没有任何实际经验可资佐证,今晚牛棚空调坏了,热得老牛睡了又起,所有窗子全部大开,N个蚊子围着我频繁求爱,无聊中乱敲一通,都说武评最抢眼,可俺的武评却总是上不了台面,在这里特别提出对煮酒正熟等武评大师们表示非常妒忌与无限愤恨!强烈要求他们多多出现以便被牛角顶个满身窟窿!
阅读全文

在三国时代,朱治这个人乍看起来不算什么,远不如程普、黄盖、甘宁等人显眼,但我要说句不中听的话,他们比起朱治的贡献差远了,可以说没有朱治就象没有张昭一样,江东集团就根本不能存在。朱治的本事很大吗?不是,是他在关键的时刻蹲在了关键的茅坑上。朱治起家很早,他是孙坚主要部下之一,与程普等不同,他的仕宦资历略高,还受过“上公”太傅马日碑的征辟,这一步就比程公高了一截,为他以后佐定江东立下了人事上的根基。也正是这次征辟,使他得到了一个对于江东集团至关重要的位置——吴郡都尉。当是时,袁术以吴景孙贲等任职江东,而效果并不理想,孙氏门弟尚不足以受江东大族接纳,日子并不好过,但朱治本就是江东人,这一任命可以使他有些周旋的余地。而朱治曾劝过孙策早自为计,他到任后很快就联合吴景迎接了刘繇,造成了两个“扬州”的局面,一是从政治上显示孙袁有别,二是制造袁术兵指江东的借口,三是为孙氏对江东的渗透积蓄力量。等到孙策东来,他一脚就把刘繇踢到了一边。其前后谋谟之功、戎马之劳罕有可比。江东初定,朱治就入主江东的心脏地区——吴郡,在当时这是必须的,而且非他不可。孙策死后,孙氏中的不宾之徒也是摄于朱治的力量与威望而终不敢造次。这一时期,朱治在核心圈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孙权统事,叛者迭起,张昭、周瑜都少不了将兵四出,而居中持重、保障基本的就是朱治。此后的朱治表面上似乎淡出了权力中心,他所得的更多的是礼遇,甚至连具体工作都不让他管了。然而朱治并没有闲着,他为孙吴建国的道路做了近乎决定性的工作。孙氏入主江东,受到了豪强的激烈抵抗,而夺地以来,豪强虽畏威却并不怀德,以后的工作还有着相当大的难度,孙策曾大行诛戮英豪,这也是不得不用的铁血手段,此后孙权虽然开始吸纳江东士人,仍是杀了名震天下的人物,可见江东的人心如何了。要想真正确立孙氏的统治,就必须与江东士人融为一体,就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拉拢、分化、融合、利用的手段。在这场决定孙氏未来的运动中,朱治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先锋人物。朱治本身就是江东人,而且受辟于上公,出身不象孙策那么让高门望族们瞧不起,同时他又是孙坚故将、孙权的“举主”,这个底子无论朝野都是很有份量的。朱治利用他的政治资源把江东士人纳入了孙氏的利益圈子,所用的办法不外征辟察举,常常一遣就是数以百计,这样一来,江东士人就成为其中的既得利益者,逐渐融入了孙吴政权。有的人运筹帏幄,有的人决机行阵,也有的人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但他巨大身影无处不在,深深地浸透于政权各个层面,其作用不仅重要并一样垂之久远,朱治大约就是这样的人吧。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