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其人,资料比那个羞辱他的关羽详细得多,虽然在当时,关的名气非常之大,但没有留下多少可以佐证的信息,而于禁则不然,他主要的军事生涯基本上都记载。从附从鲍氏,到都伯、军司马、陷陈都尉、平虏校尉、裨将军、偏将军、虎威将军、左将军假节钺,其间有清晰的记载,于禁起家行伍屡立功勋,做为军人无疑是优秀的,他有幸投在了曹操的麾下,如果跟了刘备,还不知多少苦头要吃。虽然他最后晚节不保,但这无损他在历史上的价值,他也时那个时代的开创者之一。在这里我不想讨论他的军事才能,我所要关注的是他的政治水平。在我看来,“五子”之中最具谋略的是张合,而政治眼光最为犀利的就是于禁。于禁虽然一生都是纯粹的军人,但这并不妨碍他发挥独特的作用。据说在曹操征张绣的时候,大军败绩,自成体系的青州兵沿途劫略,于禁于路剿杀,最后闹到了曹操那里,曹操给了他极高的评价,无论曹操当时的语言还是后世的评论,多是从军事上着眼的,而其实,真正使曹操高兴的绝不仅仅是这些。众所周知,青州兵将只服从曹操,他们为曹操东挡西杀,却仍然没有真正融入曹操集团,一直保有相当的独立性,他们只要肯为曹操卖命,曹操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去纠察他们的过错,作为领袖,曹操有苦难言。而种种迹象表明,青州兵多少有点跋扈,但曹操不能管,等闲人又不敢管,这时候于禁挺身而出,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曹操大喜之余,却不能从这个角度予以褒奖,只能从军事水平上说话,君不见,青州兵并没受到责罚,而且从军功来讲这件事无论如何也不足以封侯相待啊!于禁的行为正是曹操所想做而不能做的,曹操斯时赏功掩过,实为不得已耳。如果说这只是于禁的歪打正着,那擅杀昌豨就不是这句话所能解释的了。昌豨屡起叛乱、震荡青徐,虽然臧霸受操之号令为青徐连帅,但他一无真正的头衔,二没绝对的权力,青徐群豪互相依存,平时各自为政,有事则进退同盟,一旦有变更会发生混乱,曹操对他们只能安抚羁糜,即使屡降屡叛,他也不敢真行杀伐,那样就会引发整个东部的叛乱,曹操在这一地区的权威很大程度是靠他能给这些多少好处来维系的。昌豨大概正是看破了这一点,才以叛谋利的,长此以往不但是恶性循环,还会给其他豪霸树立一个危险的榜样,也对曹操的权威造成极大的破坏!但曹操毫无办法,因为北方未宁,杀昌豨的命令他是绝不敢也不能下的。于禁杀掉昌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那时位不过偏将,无论如何也没有杀伐决断之权的,他所依仗的就是那个“降而复叛者杀”的条例。但执行这个条例并不在手里,他打的是个擦边球。杀掉昌豨就是要给青徐乃至所有的地方豪强看看,不要以为手里有点实力就敢轻举妄动!于禁可以这么做,但曹操却不行,虽然有“降而复叛者杀”的条例,但曹操却不能认真执行,如果明令出于操,那就会使豪强们人人自危,甚至酿成祸端。但如果行之于禁,只能说明这属于局部乃至个人的行为,并非曹操的本意,曹操完全可以向豪强们继续扮演慈祥长者的角色。而一方面豪强既没有足够的借口和相当的决心搞什么动作,另一方面也要为昌豨的结局心怀凛凛。于禁的这些表现证明他有相当不俗的政治水平,他对朋友昌豨的凶残使他获得了响亮的名声,其他人在战场上虽然名声赫赫,在集团内部却不见得受人待见,以张辽为例,连他的护军都胆敢跟他闹别扭,更何况那些地位大体相当、实力相差不远的将领了。所以,曹操派去夺朱灵兵的人物就只能是于禁了。
阅读全文

隆中一策,天下三分!千载以来,诸葛公之大名遂为人臣之极,然而考其军事生涯,我们又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他与其老东主刘备一样,也是“多败少成”。    很多人引用毛润之对“隆中对”的评价来贬低诸葛亮,但我们忽略了一些现实的问题。且不说毛的军事才能不是诸葛可以望其相背的,即使是曹操,诸葛亮也根本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他的军事才具比诸这些人有着很大的距离。但是,做为政治家与战略家,诸葛亮为刘备画策之时,刘的底牌实在可怜的很,他必须站在现实的基础上考虑战略的可行性,就其先据荆襄渐规巴蜀之议来看,实为唯一的图存之策。当然这并不能证明他比同代的策士们高出一筹,周瑜、鲁肃均与之不谋而合,甚至那个锦帆贼也是一语中的!可知这也并不是什么神乎其一人的东西。    “隆中对”并没有实现,众论纷纷,或论刘或论关或直斥诸葛无能,而当时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与各方力量的消长变化,才是“隆中对”半途而废的真正原因。    早在“隆中对”出现之前,刘表就把州治从江陵迁到了同属南郡的襄阳,其目的也与孔明不谋而合,只是刘表其人谋而无决罢了,加之东面尚有宿敌终难成事。但刘表北窥中原西图益州的野心却是昭然若揭的,我个人猜测:这一谋划很可能出自蒯越、蔡瑁等人。    不管怎样,年纪轻轻的诸葛亮的目光还是可称犀利的。这一策划有三大关键:一是全据荆益,二是东和孙权,三是天下有变。然而这毕竟只是理想中的方案,能否真正实现它还要经过现实的检验。    首先说全据荆益,赤壁战后,从荆州的襄阳到江夏一带的实际情况看来,曹操也并非一无所得。而其他部分孙刘皆有所取,特别是重镇南郡为孙权所据,“隆中对”一起步就走了样,虽然史书语焉不详,但后来刘备“借”到了南郡却是不争的事实,但其地四战势不可久,如果不是刘璋糊涂,刘备诸葛之徒仍是一筹莫展。    比及刘备入川,在法正的辅翼之下夺取汉中,终于第一次亲自战胜了曹操,使自己总算有了足以安枕的地方,这时他的目光又投向了上庸。    汉制,上庸诸县本属汉中郡(后来设郡本末,这里不再赘述),但残汉以来,大姓盘踞籍险自保,朝庭州郡皆不可制。虽然刘备遣将派兵,还是没能真正控制这里,申氏兄弟虽然竖了白旗,但其岩阻犹保、部曲仍在,反而是刘备丧失了动武的借口,只好吞下这颗“生果”。    孟达入上庸以督三郡并不是简单的派遣,孟达在蜀中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无论文武两途,他的影响皆不可小视,把他派出去,一是把他从政治中心边缘化,再就是借助其名望和部曲钳制申氏,这对孟达而言未始不是好事,因为他的手中从此有了一张好牌。    刘备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又派去了刘封,最终关羽之败使这一微妙的局面暴发了一场动荡,究其原因,就是孟达根本不想看到关的成功,这么一来,他手中的牌就大大失色了,同时作为拥有决策权的刘封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决不敢坐视,这已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了。    上庸三郡入魏,对魏而言也是一枚“生果”,除了政治上有文章可作以外,基本上一无所获,这一问题的解决还是后来的司马懿抓住机会来了个一劳永逸。    上庸的丢失使荆益的通道就只剩下了三峡。而此前,刘备两次调兵使关羽只能收缩兵力,致使孙吴割走半壁,关羽的生存实已进退维谷,所以他极其渴望打通与上庸的通道,但由于襄阳特殊的战略地位,终至引发了吴魏两大集团并力谋羽的局面。到此,所谓“隆中对”早已是没有丝毫可能了。    其次,“隆中对”的又一关键“东和孙权”才是“隆中对”真正的软肋!以仲谋之雄又怎会去做曹刘争雄天下的附庸?周瑜、鲁肃、甘宁之辈早就盯着荆州,而且他们的胃口比诸葛亮还大,他们是要“竟长江所极”以窥天下!就当时天下以极孙权的本钱而言,他们的战略是根本上要先南后北的!这一战略的可行性犹在“隆中对”之上。    孙刘之盟势所必然,日后相相互砍杀还是势所必然,无论是指责孔明、刘备,还是痛骂关羽都是书生腐儒之见。前有刘备入川孙权乘虚夺地,后也就必然有图谋关羽的动作,孙权无论如何都不会容忍卧榻之旁蹲着一头猛虎的,在他的眼里,三郡的关羽比诸全盛的刘表还要可怕,更何况此人的军队正在日渐强大。   “隆中对”在此处的失策就是没能认真地考虑拿什么去东和孙权,在曹操大兵压境之时,免不得信誓旦旦,一旦压力减轻,他们必然会在利益分配上发生矛盾,这就看谁能抓住机会了。    从关羽的角度讲,局促南郡诸地,不图振作,两面受压,败也必然,但是他的力量增长越快,孙权就越不能容忍,关羽的错不是怎样对待孙权的求婚,而是对通盘战略的考虑显有不足。    第三,“隆中对”的重要条件在上述两条实现之后是“天下有变”,由于上述两条的流产,即使是“天下有变”,这“隆中对”也早成了空文。    诸葛亮其实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对刘备东征所持的态度是不以为然的,此时蜀汉需要的是战略调整,刘备应当及时地逐步修复与孙权的关系,只可惜刘备的赌徒心态与关羽那巨大阴影使这些统统都成了泡沫,而诸葛亮在决策圈的影响力尚不及当初的庞统、法正,所以在此处不应对他太过苛求。    有人说诸葛用兵不及刘备,这一点我实不敢苟同,刘备徒拥猛将而不能立足实非良帅,而庞统法正参幕则西川汉中则尽入掌股。而诸葛连年动众威凌上国,又岂是刘备可以并论!    诸葛此后的数出汉中,实为不得已而为之,蜀之僻,不自振作实难自存,其治军之能一时无两也是生前身后为众所称道的。    但就此将诸葛亮过于夸大也是盲目的,这无非是久有的偏刘心理在作怪!特别是史上一些书生以诸葛连年耀武而司马不交一兵引为葛强马弱佐证更是偏颇,兵者诡道,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才是用兵之道,司马以魏之国力在西部用兵尚守,不仅敛锋疲敌,同时东南未靖蜀无乱政,战机未显,而蜀军远来利在速战,避其锐而堕其军使其空耗国力,明明是上策,却被无知鼠辈说成怯战,诚属可笑。观司马征辽东破上庸,何曾怯战?对手不同方法各异而已。特别是破孟达一战,司马借机削剥申氏使魏之政令从此宣于汉中之东,可说是功在曹氏。而反观诸葛只为恶达之为人兼惧其在蜀中的潜在影响,故露军机诚属不智。即使孟达首鼠两端,但此三郡蜀魏之缓冲,归则为藩篱否则为唇齿,无论如何都是蜀无损而魏有不安,这一回合,诸葛则纯属失计。    至于数出祁山,其实首次是最好的时机,魏延建白虽说太险,但成功的可能性确实很大,以蜀之力,想要切割曹魏非用奇不可,但诸葛鞠躬尽瘁之人断不敢用此。有趣的是他第二次举兵却想到了直下关中,看来魏延的观点在他心里不无影响,但曹真早已将关中的防务重新部署,对诸葛的行动更是料其机先。所以说陈寿的评价还是公允的。
阅读全文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后人的敬仰也好,诸葛的精忠也罢,这篇《出师表》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奏议与经典文章的范筹,它虽然没能改变历史,但却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以后的历史,这种影响并没有表面的作用,而是深深嵌入了中国历代文人政治的灵魂深处,对于深谙权术的政治家而言,它可以是很好的武器,而对于碌碌腐儒而言,它又是慷慨的号角。但任何一件事物都是难以适应所有人口味的,从《出师表》这颗著名鸡蛋里挑出几根骨头来也并非难事,那些让失意文人们热血沸腾、神魂颠倒的文字里竟然被读出了权奸本色,那些拳拳之心竟然被分析成了耐人寻味的阴险,其中倒底隐藏了什么呢?周公王莽之事,史不绝书,即使霍光之忠,仍不免于宗族倾覆,而诸葛权凌主上,难道他就不惧身后之惨?难道他已经准备效仿敌国禅受以全先主遗命?然而,我们所看到的诸葛亮从没有大肆诛除异己的举动,也从没有把他的戚畹遍布津要,更没有为自己的家族聚敛资财蓄结死士,而是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继之以死,更有意思的是,若干年后,那个曾被他训如儿辈但已经把权力握在手中的皇帝竟然启用了他的儿子成为辅相,要知道,这个皇帝曾经反对过对诸葛亮的立祠活动!有句老话“聪明不过天子”,这不是皇帝有多高的执政水平,而是身在旋涡的中心,对于来自各方的压力与需索有着切骨的感受,想想霍光与张居正,我们就不难体会出屈辱的皇帝会进行怎样的报复!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如果这在蒋费时代尚可理解,但在陈黄用事之时就大大不同了。窃以为,对于诸葛亮,朝野敌国舆论甚多,刘禅年齿日增阅历渐富,对他那个相父的认识愈加深刻,这一切都促使了年资尚浅的诸葛瞻的迅速攀升,其中重要的缓冲期应该在蒋费时代。回头再说《出师表》,此时的诸葛亮意气风发,这个早熟的政治家“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诚可谓不可一世之时。此前诸葛亮第一次亲自指挥的针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获全胜,虽然对手跟他的军事力量毫无可比性,但这毕竟使相府的威望大增,使他进一步巩固了在朝庭的地位,并且将蜀中的主力部队操于掌股,而且随着北上计划的制订,汉中的精锐之师也将名正言顺地落入他的手中,时至今日,他的实际权势即将涵盖于整个蜀汉了。但是他一旦身赴前线,成都就会出现权力真空,稍有不慎,诸葛亮就得进退失据,不做黄权就得打起清君侧的旗号骑上虎背了。因为同为顾命大臣的李正方已入江州,“知”其后事,李严的驻地靠近成都对诸葛亮的后背威胁最大,而这一安排实属不得已。首辅将兵而出,总理一切事务必须是次辅,诸葛亮要想把李严挡在成都以外,必须把这里的权力从新分配,同时也要堵上李严的嘴,所以,宫中府中就有极大的必要“俱为一体”了。从职务而言,首辅的出征使得李严有足够的权力和理由入主尚书台,即使他单骑而来,以他的政治能量足可以迅速摆平朝中的一切,要知道反对诸葛亮甚至反对过刘备的还大有人在。那样他就可以皇帝的名义给诸葛亮发出一道道指令,那时的诸葛亮就会连成都的大门都不敢进了,当后主亲政,姜维犹不敢立朝,更何况主弱臣强?即使李严被强行阻止入朝,可诸葛亮一旦离开,李严就很可能挥兵西来入主成都,连结来敏等人封锁宫门内外交攻,如此一来,阿斗就会成为第二个汉献帝!即使孔明夺回皇帝,那皇室的尊严就会荡然无存,这个外来的小朝庭的政治根基就会迅速瓦解,诸葛亮必须消灭一切这种可能的因素。《出师表》中进乎严厉的语言说明了蜀中的政治力量还没有完成整合,新旧矛盾还很突出,此前廖立不服李严指桑骂槐为诸葛亮所惩处即为表徵。从武帝掌权以来的实际行政序列讲,尚书台向皇帝负责,尚书台官员是决策者,而相府只是执行者,录尚书事的大臣一旦外出,尚书台的其他领衔人就有权对一切事务发号施令,诸葛亮要想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必须把他办公室的权力扩大到涵盖政权的整个领域。但这还远远不够,他的亲信虽然拿到了尚书台的权力,但做为宫庭宿卫的近侍官员仍可以轻易地改变这一切。所以,皇帝的师傅虎贲中郎将来敏就有必要“升”为将军,而为诸葛所信任的董允接过了他的印绶,那个被称为“能”的向宠则很快把整个京畿的防务置于他的直接指挥之下。同时,当时资格最老的将军赵云也被解除了中护军的职务,其权力移交给了邓芝,而且也没敢让后者留在成都,这样一来,军官的任免迁调就等于转到了前线。否则,江州一纸公文,要求升迁几个将军,作为顾命大臣的要求,而录尚书事的宰相不在,中护军是不好违抗的,因为这不是大事,但却可以使江州不动声色地扩大自己的实力。赵云的“升迁”我怀疑是他曾以公正的角度秉承李严的指令提拔过一些下级军官,虽无损大局却使丞相不太放心了。不然何以不让他继续兼领着这个职务呢?诸葛李严的矛盾是蜀中政治力量整合过程中必然的产物,即使董和尚在而非李严受顾命,这一矛盾仍是不可避免的,也许其表现形式与结果可能会更缓合一些。李严身在江州而统辖东部,实与诸葛亮分陕而治,但他绝不可能满足于藩屏大镇的地位,所以早在雍闿倡乱之时,他就曾派员以“都护”的名义进行“晓喻”,其无所不统的架势表露无遗。这是一个很有分量的政治信号,李严向蜀中上下发出了明确的信息——他有足够的信心与能力行使“顾命大臣”的权力,并且不必看谁的眼色行事。对这一行为诸葛亮没有任何理由阻止,但不可能无所警惕,因为这个几年前还被自己呼来喝去的郡守已经开始试探自己了。《出师表》中的那些“过分”的措辞与其是针对后主的还不如说是针对李严的,事实上李严对权力的要求是正当的,诸葛李严受命之初,李严对相权的运作远不如诸葛熟练,以至一招棋错、满盘皆输。还有人抓住李严劝诸葛称王而答以“十命可受”的言辞来指斥诸葛早怀奸谋,甚至联想到《出师表》也是这奸谋的铺垫,以我看来,这些都是对诸葛的歪曲,甚至是高估了他的魄力。这些有“僭越”之嫌的话其实是诸葛李严之间的交锋,双方的信件中都带有浓浓的讥讽,从这些语言可以读出这样的信息,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没有任何可以缓合的余地了。《出师表》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文献,诸葛亮在这里表达出了他个人的政治抱负,而且明确指出了当他出征后可能发生的权力纠纷,并且以这篇文章向整个权力结构发出了强大的声音,向权力系统中所有宣告了诸葛亮的权威,并且为从今而后的整个施政方针与决策重点奠定了基石。《出师表》也毫不掩饰地表现了诸葛亮的权欲,正是基于这些才引发了一些人对他的疑虑,这种怀疑跨越时空直至今日。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诸葛亮并没有留下一个令后主难以“消化”的政治格局,而是留下了一个较为平稳的过渡班底,从现实角度看,这无论对诸葛本人还是后主都是大有好处的。做为政治强人,诸葛亮并没有以汉魏以来惯常的铁血手段消灭他的对手,而是将解决矛盾的烈度降至最低,尽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对他身后的政权基石的危害。在三国,蜀汉是唯一没有发生血腥清洗的朝庭,皇帝的尊严从没有遭到破坏,诸葛亮利用他的权力在有生之年将这个近乎偷来的偏安小国进行了有效的整合,确保荆州系统在朝庭上的绝对权势,对于后主而言可称是其功至伟。先主窃蜀而居,不宾者大有人在,所以一旦崩殂,叛乱迭起,当是时,诸葛李严联手的格局是有利于政权稳定的。但是,假如诸葛身后,旧人把持了津要,他们盘根错结占尽地利,对于后主而言是极其危险的,他们踢开后主并非难事;而荆人掌大政则有所不同,他们外来无依,只有保证皇室的权威才能生存下去,对于开疆拓土,或许乏才,但是保皇室安一隅以待华夏时清归于一统却是绰绰有余的。作为政治家,特别是手握重权的政治家,他们每天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矛盾乃至斗争,而且从来没有那个决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他们必须选择,选择他们认为利大于害的决策,在无止无休的权力纠纷中,他们也必须保护乃至扩大自己的权力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也许他们会被权力所异化,但三国的历史上还是有荀文若、诸葛亮这样的特殊人物,千年以降,他们所留下的政治理念或许已是陈腐之物,但他们的政治道德还是光耀于后世的,抚今追昔,岂能无思!近来,一些声音渐将诸葛亮描画得面目不清,眼看就要成了梁冀一类,不免一吐骨鲠而已。声明:自本篇以后,转载老牛的文字敬请附上“转载(ZT)自新浪三国”,望勿相违。
阅读全文

………………………………………………………………………………………………………………………………………………………………………………不过顿饭功夫,川兵的箭矢突然停了下来,郭淮拔剑一挥,曹兵们就呐喊向坡上全线压了过去,弓箭手也停止了乱射。但部队刚刚抢到坡上,就被一队骑兵冲了个七零八落!虽然所有的马队都已在正面阵地集结待命,但由于是仰攻地形不利,郭淮并没有舍得动用这些骑兵,而此时曹兵乱作一团,他们互相拥挤蹂践,眼看就要溃不成军,即使现在马队上去,除了冲乱自己人以外也跟凭高视下的骑兵难以争锋,他只好下令步兵撤退以便重新组织进攻,同时命令弓箭手阻射来敌,接着又派出骑兵从两侧迂回以图歼灭收不住脚直冲下来的敌骑。但这支骑兵并不贪功轻进,而是突然分做两队向两侧的敌骑猛冲过去,而且纷纷在快马上举弓乱射,原来这些骑兵都是黄忠亲自训练出来的神射手,郭淮的两路骑兵尚未成围,就被居高临下的飞矢射得乱作一团纷纷回马奔逃,不少骑兵又直冲到撤退的步兵群里,一时间更加混乱!使郭淮根本无法再次整队,败兵随即又冲乱了弓箭手的行列,刚刚射了几波箭的弓箭手们也被乱兵们裹挟着四散溃逃……只片刻的慌乱,郭淮立即清醒过来,他命令张合与他两人所属的亲兵们全体列阵以长兵前指,随后抢过一匹马直冲到溃兵中间,宝剑连挥,一口气砍翻了十几个溃兵,他大声地叱喝着,一些牙将都校也纷纷回身约束所部,这才把溃兵们渐渐止住,郭淮一边下令整队一边抬头望去,那支敌骑早已无影无踪了。只两波乱箭飞来,赵云的骑兵就少了一百多,其中一支箭竟钉在了他头盔的抹额上,险险就伤到了他!看到郭淮的行阵已乱,赵云果断下令立即撤退!三百余骑迅速掉头冲过这片丘陵,从左翼向大营飞奔………………………………………………………………………………………………………………………………………………………………………………………………张合被溃兵们拥来拥去,无论他怎样叫骂都无济于事,他拔剑出鞘却又不好下手,这些人都是徐晃所部,万一砍了他的心腹或亲故,以徐晃的心胸以后就不好共事了。而且这些人此时并不一定服从张合,他此际匹马孤身,一时间左右为难,眼睁睁地看着黄忠整军鼓行从容而去……徐晃被亲兵们拥着也不知跑出了多远才算立定脚跟,他拦下了几名将校,与他们分头拦截溃兵整队列阵,好不容易才将一部分溃兵止住并派出亲兵找到了那面大旗。当徐晃的大旗再次招展,四散的人马才拾回了魂魄,纷纷向徐晃这里靠拢过来,甚至将散马也拢了回来,他的护军也从远处满脸是血地急急赶到。张合总算看到了徐晃,两人都羞怒万分,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飞了,他们两个还各自搞得灰头土脸!面面相觑间,看着张合乱七八糟的衣甲和一脸灰泥,而且散乱着发髻头盔也不知滚落何方、活脱一个蓬头鬼的怪样,徐晃揶揄地笑了起来:“俊义何以不在正面居中指挥,莫非是专门看徐某的笑话来了?”张合此时不愿计较,他强忍着怒气说道:“公明兄,我等虽受挫一时,但还算不得真败,黄忠、赵云所部一共五千,黄忠截粮所领不足四千,大营留兵至多千余,而我们方才又吃掉他一千多人,现在他们所剩人马加上大营留守已经不多,我们虽有所损但拥众近万,此时正当整军击其大营,我已派人上禀相王速派人马袭其营垒,只要我们并力袭破黄忠,刘备的防线就有可能被我们撕开一个缺口,汉中之事就大有可为了!”徐晃一腔子热血顿时涌了上来,他红着脸叉手当胸:“晃本粗鄙之人,见事不明口不择言,俊义休怪,徐某今日愿为前驱唯将军所命!”说着一躬到地。张合赶忙扶住:“公明兄以大局为重,不愧国家名将,合岂敢斤斤于戏言!恳请将军整军先行,首以骑兵踵迹黄忠之后哨而不战,使其不敢速退,再以步卒缓鼓相逼,能拖住他最好,拖不住就跟着他,等我赶到再会合相王益师,一战足可擒斩黄忠祭我元戎!”张合说罢举手一揖飞身上马绝尘而去,徐晃目送片刻回头下令:“骑兵上马、步兵列队!”他约略目测了一下,发现他的一千精骑大约还剩下六七百,加上骑马的百多个亲兵还算得上象样,叫来带队的校尉刚要吩咐,一名亲兵忽然大叫起来:“将军,快看!”徐晃抬眼看去,只见刚才那片缓坡上又冲下来三百多骑,烟尘滚滚中蹄声震地,他哈哈大笑腾身上马,从亲兵手中抄了大斧,大叫道:“步兵随后,有马的统统跟我来!”话音未落,他一马当先从侧翼向着这支敌骑快速横截过去,身后七八百骑也紧紧地跟了上来,只见一溜烟尘骤起冲宵,刹时间就已遮天蔽日!赵云在马上不断地用枪杆狠敲着白马的后臀,所有的人也都拼命地加鞭狠抽,他们知道一旦被截住,敌人的大队步兵就会跟上来把他们团团围住,顷刻间就得被对手彻底全歼!两支骑兵在旷野上咬牙飞奔,他们都想抢到敌人的前面,眼看着他们的距离愈来愈近,徐晃双眼圆睁、虬须戟立,纯钢斧纂狠狠地一戳!那马负痛发出一声愤怒的长嘶,四蹄腾空,飞一般从赵云的马队中间拦腰撞了进去!徐晃大斧舞出一片精光,瞬间就从敌骑中冲了个透穿!而大斧所过也带起了一团血雨腥风!他的马队眨眼间就把赵云的骑兵拦腰截断,并且把他们迅速地包围起来,而赵云等百十骑却得已脱身竟过飞驰而去……徐晃盘马而回,发现没能截住赵云,暗道一声“可惜”,随即纵马直突,大斧寒风骤起,转眼就劈翻了十几个!有的甚至连人带马被砍成了一堆。徐晃的手下更是横冲直撞,将这两百余骑分割成几段疯狂的砍杀!顿时间马嘶人喊、血肉横飞!张著舞着斩马刀左冲右突,刀光闪处,曹兵纷纷落马,但敌人见他衣甲殊于他人知是将领,悍不畏死层层缠住,他四面驰突却都被堵了回来,身边很快就剩下了十几个骑兵,他彻底绝望了,红着眼见人便杀,曹兵虽已把他死死困住,一时却也奈何他不得。“统统给我闪开!”随着徐晃一声大喝,曹兵纷纷勒马让路,闪出了一片空场,但包围圈却仍似铁桶一般。只见徐晃策马飞来,大斧劈风直取张著,张著见了也骤马舞刀奋勇相迎,两匹马刚一交头,徐晃照头就是一斧,张著不敢硬接侧身闪过,可在两马错身之际,那柄大斧又倒卷而来!张著大惊中猛地俯倒马鞍,金风掠背,肩背的甲叶几乎被刮了个精光!怪响声中他的盔缨也被齐根砍飞!张著吓得魂飞天外,他再也不敢勒马回头,舍了徐晃直冲向人马丛中舞刀混战,但徐晃的部下将他团团围住乱砍乱戳,任他左冲右突,还是难以透围而出,他的那些士兵也在混战中被斩杀殆尽了。正厮杀间,暴怒的徐晃骤马而来,大斧劈风吼声如雷,电光中张著的右肩血花飞溅,一片巴掌大的皮肉连甲带衣就与他的身子分了家!张著疼得大叫一声,弃了斩马刀策马伏鞍而逃,混乱中大腿上又挨了一枪!而背后徐晃又紧紧追来……正慌急间,张著眼前的敌骑忽然间人影乱飞,一杆长枪有如天外矫龙,让过张著奔雷掣电般直取徐晃!徐晃虽猝不及防,但他忙中不乱拧身一闪,那枪已从肋下放空过去,两马交错徐晃吐气开声提斧欲劈,不料那枪杆突然横里一撞如飞而去,徐晃只觉肋间一软身子一摇险些从马上掉下来!徐晃怒急大骂:“赵子龙!你小子有种就别乱蹿!”他正待回马,百余敌骑已把他迎头裹了进去。徐晃再也顾不得赵云,他大斧翻飞恰待交锋,但那些敌兵和赵云一样并不与他纠缠,只随着赵云在徐晃的马队中横冲直撞。赵云一马当先星芒乱洒,很多人还没看清他的长相胸口或咽喉就已被枪尖洞穿!赵云本已抢在徐晃的前面逃脱了他的横截,虽然逃脱的人马不多,但能逃多少是多少。然而赵云奔驰间发现张著竟然没有跟上来,他顾不得危险,断然下令立即回马营救。这支骑兵忽尔向左忽尔向右,转眼就把徐晃的马队冲得晕头转向,徐晃初时连声怪叫舞着大斧衔尾急追,但他很快就冷静了下来,一边尽快将他的骑兵重新组织一边派人发出指令让远处渐近的步兵迅速抢占道路和高阜。赵云很快就察觉了徐晃的企图,他趁徐晃的骑兵仍在混乱之际,把长枪一招,喝一声“随我来”,便带着所剩无多的部下从缺口中冲了出去。望着敌骑在尘影中消失,徐晃并不追赶,他将步骑先行整队,粗略的检点了一下,发现这次多少占了点便宜,赵云那三百多骑只跑了点零头,而他不过损失了七八十号,他将骑兵分做两队做为前锋,而将步兵列在其后、两侧由牌刀手翼护,随后派人知会张合同时下令向黄忠的大营进发。………………………………………………………………………………………………………………………………………………………………………………………………黄忠直挺挺地戳在辕门外,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备战!增设鹿角、完善寨栅、准备战具,留守的士兵都全装擐甲地在忙碌着。刚回大寨的士兵们也一律不许解甲,他们受命先将武器整理妥当,然后各依行列就地休息喝水吃干粮,所有的士兵都不许擅离行阵与大声喧哗,整个大寨一片肃杀……黄忠下达完命令就一直纹丝不动地站在这里,若不是脸上银须微动,直如一尊石翁仲!他的双眼几乎一瞬不瞬地盯着远方。站在他身旁的张翼几次想劝他休息都没敢张嘴,只是默默地陪着。终于,一溜烟尘裹着马蹄声愈来愈近,黄忠的眼睛里陡然射出两道精光!当赵云在他面前滚鞍下马的时候,黄忠发出一阵朗朗大笑,他迎上前去重重地拍了一下赵云的肩膀:“子龙,好!我就知道你一定能杀回来!”又瞪了一眼让人从马上扶下来张著:“别跟我这儿呲牙咧嘴!待会儿你小子还得陪我喝个痛快!”说毕挥手叫人把张著扶了下去。黄忠仍不离开原地,他指点着来路对赵云道:“张合就要来了,今天我一定要给他点滋味尝尝……”“是啊,张合的信使虽已被我所获,但他还不知道,此时我们有坚壁可托,任他有三头六臂,怕是也得吃点苦头了!”赵云正说着,却见黄忠的身子忽然一晃,他赶紧一把扶住:“老将军鏊战经日,还是请到中军暂停虎驾,且看云破敌于今日!”“看来我真是老了,子龙,这里就拜托了,我在中军行酒割炙以待足下!”黄忠说罢拱手相别。赵云目送黄忠在亲兵的搀扶下进了大帐,转身下令:“所有人都给我伏身寨栅待我号令!凡擅离者、喧哗者、怯阵者、冒进者一律军法从事!”久不开言的张翼凑了过来:“赵将军,我们虽恃坚营,但张合毕竟人多势众,而且此獠狡诈机警,如果一边奋鼓而攻一边再次请援,于我大有不便啊,唯今之计,还望将军先惑其心再破其胆,如此则我营必固,乞将军明察。”赵云心中一动深深地看了一眼这个小小的“百里侯”,微微笑道:“县宰意思深长明于行阵,实为将才,往日若有不敬,万望海涵,日后云当面陈主公以荐高贤。”说完竟向张翼拱手长揖。张翼慌忙还礼:“小吏身无寸功岂敢望此?唯愿沙场效死以报主公,将军但有驱策必当轻身以赴!”赵云又笑了:“前闻县宰请命遣人于山中斫长竹数万,今天也该拿出来了吧?”张翼眼中神光湛然:“将军果然神目如电!那些长竹都已分付好了,只等将军一声令下,便将尽数送与曹兵!”两人一时拊掌大笑起来。赵云猛然回身再次下令:“各哨掩旗息鼓,只看我枪尖招引就竹弩齐发!”说着又向亲兵伸过手去:“水!”………………………………………………………………………………………………………………………………………………………………………………………………
阅读全文

问:“牛兄提到赵云不得封赏时, 总是说赵云能力一般,战绩平平。所以位子不高,得不到重用。 请你分析下刘备攻下汉中称王封赏时,关张赵马黄魏分别都立了什么军功得到的位子好吗? ”答:封官赏爵在任何集团都是大事,当残汉之时,不仅要看受封者的贡献、才能,也要看此人的政治影响和家族实力。但那时真有才能者除非触犯主上的大忌和豪族的根本利益,一般是不会被埋没的,否则别说升官,甚至生命都保不住,蜀之彭漾、吴之暨艳正是分别犯了这两样而倒霉的。赵云这两样都没犯过,他的一生是在忠诚与谨慎中度过的,他死后的殊荣既有后主的感恩也与他的为人厚重有很大关系。由是观之,在他主持军队的人事工作时期,为很多有能力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而接任他的邓芝在人缘上明显不如他,虽也屡建勋劳,但很多人都好象反感这个主儿。功劳总有大小之别,仕进也有先后之序,而在残汉三国之时,有一个几百年来愈演愈烈的豪强问题,加上士人清流的标榜与臧否,人事问题就复杂多了。有位子的不一定有权,有权的也不一定位高,就看人主怎么用你了。先说诸葛亮,佐刘备占据大半个荆州,虽原为白身,先得一个军师中郎将当不为过,鉴于他的才干,掌管中枢更不为过,嗣后提兵入川,加个将军号就拉倒了,刘备称王没有再封,但他的权力依然很大,依然是宰辅之一,升不升级别并不重要。次说法正,本川中大僚,刘备入川的谋主,其功足以敌诸葛佐取荆州甚有过之,太守加个杂号赏功实在不算重,再次佐刘备拿下东川,使之一时间虎步鹰扬,受任汉中王国的尚书令加护军将军,成为正式的宰辅可说是完全合理的,但他活得很短,没有对后来的人事造成多少影响。再说糜竺,当陶谦之死,他为一州之贰,如违谦之命足以倡乱。他先迎刘备于徐州,使之成为真正的诸侯,再救刘备于困途,使其得已残喘,加上他还曾有残汉偏将军、太守等荣衔,给个高高在上的虚衔只亏不赚,他一点权都没有啊,如他者还有许靖等很多人,但都没他这样的功劳。接下来谈关张,自古成大业都重首事之功,凡是这类人就是才干平平也能得高官大爵,无权也有荣。而在关张的辅翼之下,刘备从一个白身直到成为一路诸侯而为天下所重,二子之功已不只是元勋二字那么简单了。刘备在荆州,身边虎将良谋俱在,犹北畏曹操、东惧孙权、内忧家室,西征带走“步卒数万”,而诸葛亮等入川又带走了不少,由郑度所言可知仅张飞就“数万之众”,加上战役任务较小的诸葛亮赵云所部,这荆州已经成了软柿子。而乐进趁机攻打清泥,使关羽将力量不得不集中起来,所以能保全三郡,否则连个小县都保不住。但不管怎样,关羽在元气未复时先后面对两大对手,其难度颇大,与荀文若保三县以待曹操很像,虽然刘备没能再复荆州,但此时看,关羽之功还是很关键的。刘备虽然给了关羽最高的军职待遇,但他已不决策圈的人物了,而属于“外将”,总体看来权势很大,但与已往对中枢的影响来看还是小有缩水。张飞入蜀,担纲这一路的主攻,可以说,蜀中在这一路组织的重要防线都是张飞突破的,不久他又在宕渠打了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大战,加上首事元功,一个“右将军假节”不当为过。张飞也不是中枢人员,他虽然很有地位,但刘备还是认为汉中的防守不能交给他。马超的到来有重大的政治意义,他的“左将军”与功劳没有多少关系,即使他是个白痴,刘备也照用而且更高兴。黄忠入蜀有功成为讨虏将军,杀了夏侯渊有成了征西将军,而刘备称王把他再次擢升。究其始终,不外两点:一是黄的战功再酬劳,斩渊一战是整个汉中战役的关键。如果这一战不能消灭夏侯渊及其相当力量,而战事迁延、守军未能夺气,曹操出关中来援,刘备的主动权就得变得被动;正是此战使曹军的部署被打乱,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再就是刘备对他能力的赞赏,以其战功为借口升任以期对关张为首的军事领导结构进行调整,如果没有马张等都无话可说的功劳这一任命很可能造成严重的人事问题,但从当时看来,除了关羽,没有人认为黄的资本不够。魏延的提拔,我看更多的是刘备对他的欣赏,虽然不过是太守加杂号,但汉中的重要足以使人对此瞠目。直到诸葛亮掌权以后,对魏延的倚重都远在赵云之上,从他所兼任的府职来看,诸葛亮把魏延是当成主将来使用的。申氏兄弟阻兵仗势,在当时任谁都得委以大爵,因为他们有实力!这个家族在魏也是一样,解决他们曹魏花了不少时间。李严的功劳是投降,他增强了刘备的兵力,还带来了一定的政治意义,后来他在地方漂亮地展示了他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引起了刘备和中枢的注意。而且此人腹有鳞甲娴于权术,几次上祥瑞之后成为继董和之后本地派官僚实际上的领袖。吴壹虽然成了“国舅”,但位子也一般,他的任命与川中旧臣的安排差不多,虽然史书有“宿将”之称,但好象这个时候他还没能证明,所以地位也不高。其实刘备称王,重要的人事任命只有七个人,法正获得了实权最高的文职,而且兼任重要的实权军职,刘备没有设王相,那他就是首相!而且掌握了军队的人事权;其次是空壳许靖和瘸腿马超,不管如何,他俩都得高高挂着;而关张首事、休戚与共,非大官不足以酬之,但是他俩都已基本上丧失了中心地位;只有黄忠的任命相对“纯粹”,刘备在东川胜利的关键就是消灭夏侯渊;唯一一个以潜实力被刘备所重用的将军就是魏延,虽然当时没有太大的功劳,但刘备对他恐怕比张飞黄忠还欣赏。而象李恢这类有点“兼才”者受到重用已是刘备称帝之后了。刘备的反对者们也一一受命,但真正掌过实权的只有刘巴,此人很有才干,他所调整的人事任命刘备就是不高兴也没有什么办法。其他或为名士或为大族,官衔象征意味远远大于权力。诸葛亮虽然没有升官,甚至权力也有点缩水,但他的实权与法正差不多,论权力层次,还是在关张马黄之上。赵云救斗升了官,下江阳也升了官,如从刘备的角度看,这些功劳并非关键大功,所以日后不升也没什么,这种情况也不只一个。首先赵云的起点很低,其次没有够份量的功劳,而且他也没有任何政治影响,更谈不上拥有“部曲”势力的资本,虽然资格老,但他却没有“首事”之功,如果说有大才,何以刘备不重用他而偏偏把黄魏拎出来?以赵云的忠诚资历人品来看,除了才能稍差,我看什么都挡不住他升官!别说他方正为刘备所不喜,就连刘巴来敏这种反对者都照样任用的刘备,何以单单不喜赵云!我看刘备对赵云还是很信任的,升不了官固然有不少因素,但赵云功劳一般才是主因,赵云入蜀之初,纯任军职,也不是挂衔的文人散员,他在政治上对别人也没有威胁,他升不升官就看军功了。救阿斗对刘备不算什么,对阿斗就不得了了,所以我认为赵云最好的位子“中护军”跟阿斗很有关系,只是诸葛亮还是换了更为亲信的邓芝而已。赵云如果晚生二十年,至少也能熬个“车骑”之类吧?他以前的大半生碰到的狠角色太多了。
阅读全文

最近,因为赵云的缘故,坛子里也热乎了不少,看来俺这一把三昧真火还是烧着了不少新老筒子的眉毛胡子,呵呵,爽啊!不过,好象很多人对赵云的军衔不满,也有人对蜀汉的将军号颇有疑问,老牛昏朽,胡乱敲它几句闲话与诸公瞎扯一番。自曹丕篡汉、改定官制以来,中国的大小官员就有了品级,从技术上讲,这一形式比诸前代大有进步,因为政府的运作机制更清晰了。上古公卿之号走的是王公家官的路子,政府的味道并不那么浓,自秦汉以降,虽有兴革,但变化已不足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了。以“太仆”为例,虽备位九卿,而考其所掌,对于一个泱泱帝国而言实在是无足轻重,官制改革也就是必然的了。“国之大事、唯祀与伐”,打仗从来都是大事!而三国以来,战事频仍,所以将军之号不可不略知一二。据说在汉初,将军皆“万石”,也不知其真耶假耶?但有一点可信——皆为卿号。自汉武崇卫青,某些将军号就大发了。从汉代的许多记载来看,将军之号地位可是不得了,许多记载的排序都是“三公、列侯、将军、九卿、两千石”云云,可见很不简单!一般来说大将军位“三司”上,食万石,好象骠骑将军也是这个数,但我没看过具体的记录,只知其“位次丞相”,东平王刘苍还坐过这个位子,以王故也位“三司”上了一把,乖乖,也扎手的很哪!至于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东汉会要》讲得明白:比公。不过还有一个说法:此二将本来中两千石、银章青绶与卿同列,后来加了金紫就抖起来了。记得好象是邓骘吧?做车骑将军的时候还曾与九卿同列的,但他很牛,不管三七二十一,割席而坐,朝庭也默认了,可能就在这以后,这个位子就稀里糊涂往公位上粘乎去了。还有就是前后左右将军,也是中两千石、金章紫绶,一说位次九卿,一说位上卿。这里有个对照,最初,司空的前身——御史大夫,中两千石、银章青绶,位上卿。而此四将的制服比诸御史大夫还要光鲜,不当在卿下,我个人觉得似应是坐同席在上,其中也不乏实为宰辅之任者。不过御史大夫更牛,不仅也金章紫绶,还万石了!在两汉,将军可不得了,不打仗,横竖也找不出几个来!一般来说,出征派个中郎将就不小了。杂号将军没有明确的说法,临事而设、随机取名,五花八门、乱七八糟。不过不等于地位低,《东汉会要》把将军们一古脑列在了九卿之前,其中一号竟然还是偏将军!不过普通将军毕竟与出可为帅入可佐相的金紫大将们有点差距,东汉曾设“度辽将军”,两千石、银章青绶,与郡守同,但位置比郡守还是要高的,大体上杂号将军也就是这个待遇吧。残汉一乱,将军就多了,也不值钱了,但级别还照旧。按常规以低衔兼重任曰“行”、曰“假”,而以高职就卑官曰“领”、曰“守”,如黄忠之“假行”裨将军,关羽在下邳“行”太守事,而赵云周瑜皆以偏将军领太守。特别指出:史载中郎将也称“领”太守,但其秩卑,具体原因不明,待考。汉末四征、镇、安、平并无高下之分,刘表为荆州,封镇南;陶潜为徐州,封安东,曹操刘备都曾以镇东领一州;这无非假名而授,并无多大意义,倒是成为曹魏方面镇将的源头罢了。曹魏将军,一品为大司马大将军,初不并立,后各自为官,大司马常备吴,大将军常备蜀,后来大将军还是杀回政坛成了首相,一说大将军不开府品第二。二品将军首推骠车卫三将,不过出征时不做都督还得受四征的节制,但在朝庭里可比四征重多了。其次就是诸“大”将军,这里不乏大佬或实为宰相的人物。再次才是四征,本来也不过两千石、银章青绶,但后来也加了金紫,不然站在前后左右将军面前很没面子。这前后左右将军官品失记,但我从史料中看也当在二品,因为它们改任四镇皆称“转”而不称“迁”,可知是平级,但好象在这一层属于敬陪末座的了,寒。三品首推中领军,其次四平四安、诸征镇安平一大堆,还有什么横海、度辽、轻车、冠军等等,怎么看都象杂号。四品首推中护军,顺便说一句,它与中领军特许带金章紫绶,牛啊!其次就是禁军将领,如许楮的“武卫”将军。其他五威五武、强弩、左右积射而已,还有就是五校与四中郎将了。五品就是所谓的“杂号”了,这也是许多赵粉丝愤愤的根源,五品!什么偏裨牙门也挂在这里,将军号到此为止,以下什么“校尉、都尉”什么的就不谈了。很多人为赵云鸣不平,说赵云是“五品”,是后主把他升为“二品”的,大错特错!蜀行汉制是没“品”的,举凡前后左右将军以下皆为杂号,只不过排队时分个前后,但都是一个行列的。从级别上讲,只比那四将低一级而已。蜀汉以四镇为方面,算是杂号里最重的了,功劳大、资历深的还能加个“大”字,但朝班还得排在卿下。魏延出任太守固然是因为有功,但我看他当时的功劳远不及张飞黄忠,“数有战功”还是很平淡的,但刘备对他大加重用主要还是看重他的潜质,而且魏延以后的表现也很有一套,直到他族灭以后,他所创建的防御体系仍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无论是诸葛还是蒋费,谁都没有去改变这个体系,姜维改了一次,结果是藩篱尽失!诸葛亮以魏延领相府司马而不用他人,可见也是器重非常,只是不敢象大耳老板那么放手使用而已。再说黄忠,我对“灌、滕之徒”通指黄赵的说法还是反对,黄的身上没有任何夏侯婴的影子,何来通说?这是明明白白的春秋之笔!黄忠入蜀,勇冠三军!虽然语焉不详,但已尽夺同袍的光芒,而斩渊一战,正当诸军不利,这一战实为夺东川的关键,如此大功自当上将之封!而赵云所下江阳,一是守非宿将,二则绝非防务重镇,大耳按功已赏何来不公?汉水一战,亦非关键,而且在荆州已有过一次无功而封,两下足以相抵了。我们可以大耳在世时赵云、张飞、黄忠的升迁做个比较:赵云以主骑救阿斗先封牙门,后无战功进偏将,再以下江阳封翊军,封三次。张飞以中郎将据水断桥救全伙封征虏,后擒严颜破张合未封,大耳称王进右将军,大耳称帝封车骑将军,封三次。黄忠以假行裨将军入蜀有功封讨虏,斩夏侯渊进征西,大耳称王无新功封后将军,封三次。再以魏延对比:赵云以主骑救阿斗先封牙门,后无战功进偏将,再以下江阳封翊军,后主即位报恩进征南,北伐前无战功再封镇东,封五次,无功而封三次。魏延以部曲入蜀有功封牙门,受赏识无功进镇远,北伐前无战功进镇北,大破郭淮等封征西大将军,封四次,无功封两次。试问,赵云哪里亏了?
阅读全文

据《云别传》:“桂阳事件”发生在赵云任桂阳太守的事候。事情并不复杂,赵范迫势而降,心里没底,他所担心的是自己的将来——财势部曲是否被夺、甚至身家性命是否安全。桂阳地处南天,他也不可能交通到一个强大的势力作为奥援或进身之阶,保全之道就是去给赵云溜须拍马,但他忘记了一点,赵云是个严肃的军人,而不是深通权变的政客。如果这太守是诸葛亮,他一定会通过各种办法推心置腹解其犹疑,这婚也就得以婉拒而无忧了。如果是张飞,多半会认了本家,一切照单全收,心里互相骂娘但平时少不得推杯换盏皆大欢喜,甚或一纸文书向老大卖卖乖,反正他老张不会怕那抢来的夏侯小妹吃醋。假如是关羽来坐这个位置,赵范怕是得大丢面子了……也有可能当时佯许,接着监控起来,实在不行就立即找借口杀人,或杀了再罗织罪名,部曲财产一律充军。桂阳士人从此敢怒不敢言,但老关这位子也就坐不太长了,当然他只要不离境,估计也没人胆敢妄为。我所举三人,其实就是上中下三策,也是我个人对此三人政治手腕的评价,这当然是猜测而已,也是借他们为这三个手段张本罢了。自古到今,不乏好人坏了事,无他,政治上不能通权达变而已,赵子龙此其类也。赵云拒婚一定是义正辞严的,他毕竟不是政客,跟赵范这种献嫂自固的小人打交道他还嫩点。问题是,赵范想多了,赵云的态度让他六神无主,不知道这位新太守会怎么对待他,甚至会想到这是不是老刘收拾他的前兆!这种猜疑是所有降者的通病,如何对待降者从来都是值得重视的,这会展现出胜利者的政治胸襟与控制能力。一般来说,降将降臣都能混得不错,最难受的是降君,这赵范虽然不过一郡之守,但曹兵败回以后,他也是一方独立的势力,虽然为时短暂,但也食髓知味啊!所以他对自身的安全很担心,马超势穷来归也是高度小心啊。刘备对他的诚意也一样怀疑,但刘备决不会为了防患于未然先杀了他,这比下策还糟,因为没有借口。但是,也绝不能让他跑了!赵范跑了首先说明刘备不能真正容人,而且连控制他也做不到!所以说赵云在拒绝赵范以后,第一个反应就应是把他监控起来,只要人还赵云那里,就可以说是“安定团结”的,左将军在桂阳是广受欢迎的。如果赵范真想叛逃,为免夜长梦多杀了他,这也说明违抗左将军是何等的不智!违抗本太守是何等的愚蠢!如此一来,人人震怖,政令得以迅速推行,虽后刘备“大怒”:害我落杀贤之名这还了得!着即调回臭批一顿军前效力补过!而左将军派一个“好人”来,代左将军安抚祭祀大行恩赏,众皆“感奋”而已。风头一过,老刘一定会给赵云找几个美差的,这种人虽然有可能在政治上被同僚孤立,但实权一定小不了,因为他“刚正、酷暴”必少朋党更让人“放心”。如果能堂皇正大地使赵范死心踏地,赵云日后不失公卿之位,甚至出将入相;如果行中策以利相结,刘备会心里咒骂“这个滑头”!但褒奖重用依然,甚至会一定限度上容忍赵云有自己的朋党,借以牵制其他人,虽然信任不足,但高官厚禄不免。历代人主用人大体不出这几手。赵云是个老实人,也是个优秀的军人,很多出身军旅玩不了政治,政治这东西啊,真不是个东西!
阅读全文

荆州自赤壁战后,实为三方利益纠缠的中心。特别是孙权趁刘备新得西川,且荆州兵力两次被抽调后实力空虚,抓住机会袭夺三郡,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行动。东吴对荆州的认识最为深刻,不全据长江之险,面对北方东吴连一个稳固的侧翼都没有,所以吴对它势在必得!关羽此次面对东吴进攻的选择是极为正确的,守住南郡就守住了一切!他此时的实力不足,由于北有曹仁,他就只能等待援军,援军一到,则因南郡夹江顺流,失土足可旋复。如果没有张合入巴西,那这场大战足够东吴喝一壶的!早在赤壁战前,东吴就把江夏“洗”过,但还是溜了,没办法,态势不佳难为守战而已,只好略民而退。倘刘表诸军顺流而下,江夏必不可守,早弃可全锋,晚弃则损威,因为那时的荆州是基本完整的(只丢一宛城)。而此时的荆州缺少了襄阳等要地(南郡都不完整),且实力经两次抽掉已虚,所以孙断然动手!但这也是一种冒险,如果北方没有动作,刘备顺流指江夏,关羽扬声取长沙,还真不好对付,因为刘备占尽了地利。他们打到底也最多是孙权开路,但肯定会以两败俱伤告终,双方都得好一阵子恢复,但如长此以往,则孙权就只有给刘备提鞋去了。原因不外兵员与钱粮而已,即使是割地东属,关羽仍然对孙吴保持了巨大的威摄,西面这几个郡在他的经营下在日渐“强盛”,而东吴仍然暴露着它的软肋,如果关羽趁孙吴北上从背后也插一刀报复一下,东吴就没有后方了。“强盛”起来关羽只要坚守就够了,南郡是块宝地,谁占据此地谁就拥有荆州的主动权。南郡夹江而治,正是西川的东大们,同时兼顾东、北两面,而且西面有战略支撑,实为用武之地,断不可弃!关羽的北征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曹仁之所以守不住南郡,一是赤壁新败一军孤悬,再就是曹操此战的整体思路有问题。首先是曹操欲一战而全功,荆州的板凳还没有坐热就连搞大动作;其次他没有对荆州进行有效的整顿与经营。如果曹操不入荆州仅令刘琮剿灭刘备、或入荆州之后加孙权爵号先扎稳根基后对孙刘各个击破,事未可知。特别是曹操没有彻底解决西北的隐患进而收取两川,实为重大失误。赤壁以前,孙权结怨荆州而无能北顾,刘备仰食而坐受猜疑。不要以为刘关张能象在徐州那样坐大一方,刘表一死,只须许昌一纸,蔡氏借以兴兵,宛城偏师掩其后,刘备孤穷小邑一战可擒!一如在小沛败于高顺,非关智勇,实为形势使然。刘备一亡加刘琮孙权之官,谴使假意说合,两家也只有表面唯唯了。解决了刘备,便着手西方,从韩马起兵所选的时机与准备来看,皆为庸才。这些人期年可破,三载可靖!再由关中直下,张鲁先有归心,刘璋虽拥智勇而不能用,两川不过唾手而已。数年之后再取荆州东吴指顾间耳。正是曹操集团的急于求成才直接促成了孙刘联盟,加上荆州刚刚易帜就迎来一场大战,荆州的资源与政治也没有来得及整合,曹操的部队就崩溃了。接着就是曹仁的孤军被迫离开长江北岸了。孙权刘备虽然在荆州两次动手,但他们最终还得互相依存。在我看来,他们不管是谁都难以入主中原,主要原因就是中原相当时期无机可乘,反而是吴蜀的政治先烂了。曹魏在明帝之后权力迅速转移到司马氏之手,而吴则乱七八糟,蜀在诸葛之后,执政水平也是江河日下。吴蜀双方谁都不应放弃荆州!荆州可以提供更大的战略空间,还有相应的物资与兵员,谁能兼有荆州,谁的生存余地就更大,谁在联盟中就更具发言权。孙权杀了关羽吃掉刘备的大军,刘备也只好打掉牙往肚里吞接受孙权的求和,反之也一样。有人说孙权夺了荆州就不能进取中原,那他仅以大半个扬州加上控制松散的交趾就能席卷天下、一统江山吗?我看这就是“皇叔情节”在做怪!无论任何远大的志向都必须基于现实条件的可操作性,东吴如果不能全长江之险,它的侧翼不但缺乏保障,而且它的整体力量更不足以发展。即使它全据了长江,尚不过偏安而已。但如果北方的政权烂掉、它又有几代明主,它也同样有可能定鼎中原!但不管如何,它都必须先保证生存空间的稳固。反观蜀方,蜀如果荆州不失,也赶上北方的政权烂掉,同样的机会一样可能降临到他们的头上。但是北上宛洛却不可以为真,它应当扬其声而裹其足,南郡的作用应当是牵制吴魏而非真的北上宛洛,魏不敢虚其腹心吴更不敢全力青徐。北进的重点应在关中,如得关中,中原就已入掌股了。所以说,吴蜀都应当争夺这块地方。它们谁都没错,只是刘备一方的领袖头脑不够清醒,将相之才也不足而已。差距就是差距,战场上的偶然并不能掩盖整体思路与具体布署的不足。东吴对长江的兴趣由来以久,它的君臣们对这里的思考更深入也更现实,它的动作步骤也更准确更有效,它能够获得更是绝非偶然。
阅读全文

在《三国志/魏书/明帝纪》里称诸葛亮为“蜀大将”,诸葛公位兼将相实可谓权倾“天下”,只是这“天下”仅一州而已。做为政治家,他有极高的政治手腕和行政能力,可惜拘泥细务,相才有余而相器不足,刘禅小朝庭宥于一州而高祖以汉中席卷天下,这也是原因之一。做为战略家,他的目光堪称远大,然而却忽视了盟友的潜在威胁,正是其失箸所在,不过在总体上讲,他各方面都很优秀。诸葛亮的军旅生涯在初期仅有入川一战,而且并非主要战场,直到南平孟获,他才真正指挥了一场战争,打得很漂亮。但有一点,这些叛乱蛮兵的战斗力与组织水平比起魏军差远了。真正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展现出来的是北伐,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成功。诸葛亮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理论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军队改革家,在首次北伐失败后,他对军队重新评估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蜀军战斗力大大提高。诸葛亮的问题是,他一直处在军界高层领导的位置上,没有经过基层指挥员的锻炼,他的军事思想基本上都围绕治军而展开的。在具体的大规模战役的指挥与布局上有明显的不足。所谓兵者诡道也,他首次北伐失败,并不仅仅是错用了马谡,而是西北战局的变化反应迟顿!正如魏明帝所论“贪三郡之利”,诸葛亮丧失了趁曹真进入关中前的那段时间差,在这场战役中,他的眼光实在比不上魏延。第二次他修正了自已,但却被曹真提前预测到他的行动无功而返。从诸葛亮的北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勇而能斗”的大将,他每次用兵都想寻求一条“万全之计”,这种指导思想的指挥只能是一次次的败退,但是,诸葛亮几乎从无大溃的事情,任何追击对他的敌人而言都是冒险的。失败的诸葛亮甚至比进攻时还可怕!诸葛亮有“大谋”,但失于迟滞,面对天下这盘大棋,他的战略思想比较拘泥于旧的思路。在指挥具体战役上他缺少出奇制胜的能力,更没有足够的前期战斗来赢取“点”。关羽北上是相当时期的小规模战斗逐步赢得了对曹仁的主动权,他对整个战役的布局是初期步步为营,嗣后横扫千军,若不是曹操及时地为徐晃增兵,大事去矣!如果抛开吴的因素,关羽的败退仍然占了大便宜。如果第一次北伐的是他,曹魏的这种重大防御漏洞绝不会放过。诸葛亮完全可以做为方面大将,他谨慎的性格决无闪失,但也别指望他开疆拓土。他还可以出任任何一级的最高层军职,但在大规模战役的指挥上,他更适合当政委。他在军事上的才能虽有所短但长处却极为突出,他是刘备手下最能令人放心的将军,他也许永远不能在战场上被消灭。
阅读全文

刘备入川,法孝直从百石佐史一跃进入刘备集团的最高层,他优秀的战略水平和锐意进取的主张令刘备极为赞赏。且不说入川的襄赞大功,汉水一役他辅佐刘备首次面对面地击败了曹操!这也是刘备集团第一次而且是唯一的一次从强大对手的餐桌上硬生生地夺走了美味佳肴!这一战使刘备的生存空间在战略上大为拓展,也为蜀汉鼎足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备的老对头曹操一眼就看出——刘玄德没这个本事,他身后必有能人!这也许是曹操唯一一次对刘备的智囊人物所下的褒语。法正是刘备从创业到其子投降的历史期间,整个蜀汉集团所拥有的最优秀的战略家,他不仅在战略上看得清,而且在战役部署上抓得准,也在战机的捕捉上打得快。汉水一战刘备调动了荆州以外的绝大多数力量,几乎所有的重要将领都参加了这一战役,而在实际上居中调度的就是法正。经过张合对两巴的移民劫掠,经过张鲁的败亡,面对着曹军对川中的直接威胁,诸葛亮竟然还曾一度对夺取汉中心存疑虑,这正是他在军谋上逊于法正的直接证据。法正的问题是不能忍耐小憾,他在蜀郡任上的事情说明他在团结上不会搞得很好。他明显地缺乏一个首辅应有的雅量,但刘备却偏偏在称王后让他去主持全面工作,这虽然有利于对关羽+诸葛亮系统的制衡,但法正若是活到刘备身后,我看是一场血腥争夺在所难免。在政治上,法正是一个纵横家,可靠系数远不如诸葛亮,如果托孤大臣是他,我看是羊入虎口!法正是不宜做总理的,也不适合出任军队最高职务,他应以副职去兼总参谋长,凡有大战由他去做前敌总指挥,但关键是刘备以外谁能领导他?
阅读全文

当孙刘在豫州签署的协议正式发布后,曹魏上下产生了极大的恐慌,人们开始对曹操失去了信心,有些人甚至已经和孙刘眉来眼去了。皇帝对此也非常敏感,他一改万事不问的老习惯,竟敢于在宫中召见一些旧臣了。面对这样的形势,曹操心力交瘁,终于倒在了办公桌前。继任者曹丕更是焦头烂额,为了从法理上使曹魏的存在合法化,他只有篡位!不管怎么说,被循例提拔的文官与将军们暂时安定下来了,但刚刚做了几个月大将军的夏侯敦去世了,这是对目前境地下魏国军队的沉重打击,再也没有哪个人可以将各派系将领们团结在一起了。长安方面开始为皇帝发丧,他们坚信皇帝被谋杀了。他们宣布将对曹魏发起新一轮大规模的战争,但在此之前,必须确立大汉王朝的新主宰。刘备在长安举行了加冕仪式,定都长安,国号承袭汉统。关羽被任命为大将军、都督荆豫诸军并挂录尚书事的头衔,亲驻洛阳。许靖任太尉,诸葛亮被任命为司徒录尚书事,马超任司空,张飞任骠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分平尚书事。黄权以镇东将军为荆州刺史、李严以镇南将军领益州刺史、马岱以镇西将军领凉州刺史、魏延以镇北将军领豫州刺史。东吴对此表示遗憾,并表示坚持认为前皇帝陛下仍然活者,对于盟友的行为感到失望,但这将不会改变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长安再次发动了战争,关羽前部大将魏延猛攻官渡,副将王平向兖州迂回,关羽亲自攻壶关。张飞也在黄河搭起了浮桥。根据协议东吴也派出了部队,接替吕蒙的陆逊直指兖州,诸葛瑾向青州进军。只要有任何一个点失败,曹魏就得再次溃退,这一次投入了绝大部分力量。虽然在并青二州的战斗打得很好,但兖州却被陆逊王平击溃了,曹魏不得不将并州的军队撤走,重要将领张合在阻击关羽的战斗中阵亡,并州插上了刘备的大旗。东吴没能拿下有冀州做战略支撑的青州,他们只得到兖州的大半,东吴希望长安攻打冀州,配合他们夺取青州,但关羽却借口休整和安抚百姓拒绝了。东吴感到很恼火,同时也意识到曹魏灭亡后的危险,但就目前而言与长安翻脸没有任何好处。东吴狭长的领地完全暴露在西方的攻击之下,孙权必须从新审视他的安全问题了。东方又派出了代表团,提出了一个计划:将东吴在兖豫的土地交换大汉在荆州的江南部分。长安一口回绝了这个提议,要求以兖州所得交换东吴在豫州的土地。双方最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孙权想到了称帝!这大约是提高内部凝聚力和西方示威的唯一办法了。长安对此做出了激烈的反映,对东吴的行径表示的极度的愤慨,警告说这将严重损害双方的关系。曹魏派出使团向东吴摇动了橄榄枝,孙曹关系迅速走向了正常化。长安大为恼火,指出东吴背叛了联盟,并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某天,张飞到了荆州,他在黄权的陪同下视察了长江的水面部队,会见赵云等高级将领。南郡的造船厂开始忙碌起来,荆州的战舰数量迅速增加,蜀中的部队也在源源不断地开进南郡。东吴对此发表了措辞强硬的抗议,声明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由长安负责,同时,东吴将对此适当地调整军事部署。第二年,荆州拉开了战幕。黄权在邓芝的配合下一举略定江夏,赵云奇袭长沙,其余各郡传檄而定。东吴几次反击都因战略位置不利而告失败。曹魏又派出了代表团,这此孙曹成了坚定的盟友。联军将在兖豫向关羽发动攻击。关羽失力退保洛阳、宛城,由于背后广阔的战略依靠,孙曹没能扩大战果,而且都谋求把豫州交给对方管辖。江东告急!李严调集的益州军团越过大山略定山越,赵云的舰队攻入柴桑。陆逊在回师途中又听到更糟的消息,建业已经发现了赵云的巡逻舰,而山越的川兵已经包围了会稽!孙权迁都了,新的首都定在彭城。而此时孤军作战魏人撤退了,关羽重新夺回了失地。一年后,刘备驾崩,刘禅继位,关、张、诸葛亮辅政。三年后关羽去世,张飞魏延分略兖豫余地,黄权、赵云从江东北上。半年后,彭城陷落孙权自杀。又三年,曹魏灭亡。
阅读全文

张飞这个人很有意思,二十骑竟然敢阻大众,狡猾如张合竟险些做了他的俘虏。从宕渠之战我们可看出这是一员勇谋兼备的虎将。但是他组织较大战役的能力如何却没有任何记载,从时人的评价来看他与关羽很接近。他打败过张合并不能说明他就一定比张合强,斗智斗勇就看谁占了先机、找到破绽,只要不是疏于戒备这种低级错误就行了。我认为二张各有所长,张飞当时决战意识、手中兵力和地理优势都强于张合。更重要的是张合的任务不过以偏师袭扰虏民,而且孤军深入,偏偏他也犯了与关羽一样务求全功的错误。张飞则不然,集团上下对此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张合在川中的存在对刘备的威胁极大,甚至比关羽逼襄阳对曹操还大!这类军事行动一旦发展下去,如同将人拦腰斩断,会引起全方位的大溃败。所以张飞此战动用了数万之众,二张形势互为逆转也是必然的。但张飞对基层指战员太差,如果以他独当一面,万一军队哗变或有不测之祸,这块地方就完了。关羽还可以到有战略支撑的地方坐镇,张飞却万万不行,他是个地道的纵队司令。然而张飞在政治上很有点长进,居然跟士大夫交游起来,他不管你是否瞧得起他,只要肯跟他假笑就行了。真不知他何时长了这么一副花花肠子!他虽然不适合藩屏之位,却完全可以出任更高级别的职务,他可以对稳定政局和稳定军界高层起很大的作用,换言之,他可以去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给配个聪明点的秘书长就可以了。刘备称帝,诸葛亮虽然录了尚书事,却没能获得开府的权力,两汉以降丞相不开府诚为异数。从杨仪被贬出自刘巴的影响来看,他这个丞相是瘸腿的。可张飞则不同,他虽然列在诸葛许马之后,但实权最大,掌握了对百官的监察大权,还有自己的防区和数量可观的直属部队,亲信程度无人可及。直到他死后,诸葛亮才兼了司隶,总算捞到一点扎实的权柄。在这种位置上,张飞之死的连带损失远远低于关羽。
阅读全文

无论罗本毛本的《演义》都写了“斩良”,似乎这颜良死得很怨,我看他死得活该!一如高览让赵云“枪挑处”一样,按这个“怨”的逻辑,那老关走麦城岂不比于禁丧七军更加“非战之罪”?搏斗这种事一如体育比赛,往往让人大跌眼镜!战场上的搏杀与竞技场上的比赛有着很大的区别,前者目的是杀死对手,而后者是在某种固定规则下的对抗。战场上的武者若不能集中全部的精神与力量,一个羸卒也能抓住机会制他于死地。颜良连斩斗将,又速败徐晃,从而使包括许楮在内的猛将们尽皆“股栗”,却偏偏被从许昌赶来的关羽提头出阵,只能说颜良的攻击力超强,但他应付突袭的反应太差!也就是说他身上有重大的缺陷。许楮醉酒押粮,恍惚中也不过被张飞挑了毛腿,以张飞的为人不会专扎大腿,以其水准更不会出手缓慢!可许醉汉还是躲开了要害。反观颜良,就是在“插标卖首”!《演义》中关的底子如何?就基本功讲,我以为进入超一流不成问题,这一层次的吕布我认为无可争议的第一!其次者黄忠,剩下的就是老关之流,面对这一层次以外的武将回合数很难说明问题,你能接受张合在马超败得更快就说赵云张飞皆不及他吗?就是那种“胜败为分,高下已判”的同级生战斗也并不表明强一点的就能获胜,很可能再打下去反而优势尽失,马许之战即是如此,有人说马可以用剑,许楮不会吗?书中可没写他没带剑,而且这家伙还曾是一群剑客的老大呢。老关之所以杀了这个颜良不是运气,而是必然!老关胜在眼毒!这一点无人可及,其次势雄,也正是他秒杀名将的原因。乘其不备或趁其骄惰,不管是谁,在老关面前犯了这个错误,有死无生!华雄就是最典型的范例。颜良输了!输在武者的另一条基本功上——警觉。搏杀的胜利是综合因素的结果,高览能从背后灭了赵云吗?颜良这位武者有着深厚的功力,但这种功力还没化成本能,如果把他换做赵云等人,很大可能就是老关失算!以为人家等着挨刀,结果却发现上当的是自己。论到基本功,老关强于攻而弱于守,与黄忠对刀时,他百合强攻尚无奈此老,考虑到黄的年龄,其基本功之雄厚简直是匪夷所思。所以我认为黄略胜于关而接近吕布,只是由于年老攻击力已大幅度下降而略逊老关。有人认为赵云第二,我不支持,在河北,随着大队人马不也是撞不透数百卫队?在长坂,他若不得青缸没戏,得了宝刃没有曹操想活捉还是没戏,运气好疯了!当然他也很牛。老关杀文丑只能说明一点,老关初期的攻击强度很高,如果文丑不怯场,撑住问题不大。所谓周遭情况云云,在文丑这等身手应不计,若算进去,那他也不配称好手了!前次他曾面对初出江湖的赵云而平分秋色,以他当时的经验肯定强于赵但潜力基本功都不及,所以平手。而这时的老关的经验却很高,气势又很足,即有其他超级好手的基本功又有几手唬招,才想早退了,这与张合在马超面前的感受和打算一样。否则张飞遇马超必然十余合气力不加了,这种类比根本毫无可靠性。综上所述,基本功吕布老大,黄忠老二,余者并第三。剩下的就看谁最会杀人了,按战果,赵云最多,老关最黑。
阅读全文

按马版令:评分标准以百分计,其中诗词格律项占40分(老牛自订:格律叶韵各占20分,按长短和凭读来的音韵感,保证无一0分),文理逻辑项30分,创作意境项20分,佳句点评项10分,累计四项总和决定作品的最终得分。 一: 水调歌头/汉末英雄 汉末谁英雄?煮酒推玄德。回首当年桃园,投情结手足。有心复兴汉室,又遇四野群雄,颠沛又流离。有志不得施,此情何以堪! 战赤壁,夺四郡,取西川。时来运转,浩浩王气西蜀升!魏有天时之便,吴凭地利之险,君独占人和。却遭横祸来,空余彝陵恨。评分:格律:出律过多,给5分吧。韵脚:实在搞不明白是哪一部,2分。文理逻辑:就算顺理成章吧,25分。创作意境:意境还行吧?12分。佳句点评:没发现,0分。总分:44分。不要打我!都是马队定的规矩!作品二: 七律/宴长江 昔年杜康造酒去,空桑清泉今留香。 而今长江宴诸将,惟盼扬旗得胜归。 欲将只手补苍天,何奈四野非一心。 位极人臣须知足,独冀后世兴曹家! 评分:格律:出律着实不少,给6分吧。韵脚:我头在变大,2分。文理逻辑:也算顺理成章,22分。创作意境:意境一般,10分。佳句点评:没发现,0分。总分:40分。我闪! 作品三: 古体诗/凤仪亭 乱世俏佳人,后汉美貂禅。 歌舞两相通,相貌更无伦。 年方一十六,临危报父恩。 亭间掷戟处,父子情义断。 归隐天涯间,至今叹连环。评分:格律:古体格律可宽松点,15分。韵脚:就算古体松快,这韵也够走板儿了,5分。文理逻辑:基本顺畅无碍,26分。创作意境:意境一般,10分。佳句点评:没发现,0分。总分:56分。抱头一下。作品四:卜算子/五虎上将之赵云 吾闻赵将军,威名震八方。长阪万军不可挡,独闯千军帐。 忠心侍明主,疆场谁可降?截江再立救主功,忠勇齐流芳! 评分:格律:出律较多,5分。韵脚:卜算子仄韵格,整体押错,1分。文理逻辑:基本顺畅无碍,27分。创作意境:意境一般,11分。佳句点评:没发现,只小有气势,1分。总分:45分。俺鼠窜ing————作品五: 卜算子/五虎上将之张飞黑面黑风袍,克敌丈八矛。莫言蛮勇无大智,疑兵可退曹! 虎喝震敌酋,败军只一笑。万军可取上将首,威猛称天骄! 评分:格律:出律较多,6分。韵脚:卜算子仄韵格,整体押错,但读来顺口,5分。文理逻辑:基本顺畅无碍,27分。创作意境:意境一般偏上,12分。佳句点评:整体有点味道,2分。总分:52分。俺躲!作品六:卜算子/五虎上将之关羽赤兔美髯公,技高情义忠。为寻兄长弃荣华,千里走英明。青龙斩万将,偃月照敌惊!世人莫谴华容过,谁人有此情?评分:格律:出律较多,5分。韵脚:卜算子仄韵格,整体押错,但读来顺口,5分。文理逻辑:顺畅无碍,28分。创作意境:意境不错,15分。佳句点评:青龙斩万将,偃月照敌惊!虽不合律,但读来畅快,2分。总分:55分。俺再躲!作品七:五言乱句/无题兼爱须俯首 非攻终断头 尔要称英雄 脱衣作禽兽评分:格律:失拈(俺也常如此)出律,5分。韵脚:读来蛮有点古味,12分。文理逻辑:读来顺畅,只是难解其意,25分。创作意境:意境不错,15分。佳句点评:尔要称英雄,脱衣作禽兽!三国英雄哪个是好东西?亏他怎么想的?对俺胃口,3分。总分:60分。 作品八:无题/七言乱体诗 昨是纪灵来征米,今又张飞把牛牵。 您是皇亲怹称帝,玄德公路大开战! 坞堡千座尽一空,民家壮丁全难免。 尸堆百丈骨似山,淮水不流腥风寒。 十室九空民相食,飞蝗如雪暗苍天。 我与糟妻藏空室,衣衫褴褛缩一团。 失田少米又无粮,只剩空锅冷灶台。 断炊一旬又三日,苟延残喘两命悬。妻曰恨你不充丁,充丁杀人或得生。 妾闻王忠拜将校,项下悬缀十骷髅。 我曰人岂能相杀,乱相由起不由终。 草民不求杀以生,枭雄何以兴革兵!妻曰贱身命不久,我夫烹之可饱餐。 乘夜逃此是非地,化作乞丐把生还。 我曰人岂能相食,相食不若相依死。 草民不屑群雄道,来世愿作太平犬。 烟尘落尽无人村,零乱夫妻终不言。关羽杀人封武圣,义勇威名百世传。黎庶草介无人知,谁埋乱世庄稼汉。 评分:格律:古风味道较浓,格律稍乱,读来拗口,10分。韵脚:换韵过多了,有的地方转得不舒服,12分。文理逻辑:顺畅无碍,30分。创作意境:语近俚俗而关情众生,把苦难写成了无可奈何的忍受,当人们活到了这般境地,生又何欢?这不是写字楼里混天的小资们喝着咖啡在卖弄廉价的同情,而是在真正地咀嚼苦难!当年蒋兆和出画册,齐百石题扉页云:“卖儿三尺画,压倒借山人!”老牛当然不配比于前贤,但老牛以为此篇意境很高,不在“大庇天下寒士尽欢言”之下。20分。佳句点评:妻曰贱身命不久,我夫烹之可饱餐。草民不屑群雄道,来世愿作太平犬。黎庶草介无人知,谁埋乱世庄稼汉。辞虽少文而意高,呜呼!苍天悠悠,此何人哉?9分。总分:81分。 作品九:五律/别太师府赠马军卫队长 清锋耀神州, 一剑曲如钩。 辞别太师府, 行吟想故侯。 飞兮浊空外, 秦风共月秋。 唯望三国统, 共君浪天游。评分:格律:出律数处,12分。韵脚:看上去很美,20分。文理逻辑:顺畅无碍,29分。创作意境:意境中上,15分。佳句点评:清锋耀神州, 一剑曲如钩。有点气势,4分。总分:80分。  作品十:小重山/评赵云 挥洒银枪天地惊,引白驹荡寇,撼敌兵。 幽并鸠穴怎栖鹰,昭烈义,巴蜀附真星。 长坂救孤婴,单骑临百阵,破千丁。 老来跃马尽忠心,常山故,子龙万年青。评分:格律:出律数处,15分。韵脚:看上去很美,只心不能押星,19分。文理逻辑:顺畅无碍,29分。创作意境:意境中平,10分。佳句点评:挥洒银枪天地惊,起得还行,可惜后片弱了,1分。总分:74分。  作品十一:鹧鸪天/评刘备楼桑荫下真龙栖,半生戎马誓汉一。 桃园三拜骋疆场,问策隆中夜不息。 白身起,义当先。 与操煮酒论英千,君临巴蜀兴宗室,白帝托孤戒子篇。评分:格律:上片出律稍多,而且上片后二句要对仗,不过俺一向反对!10分。韵脚:上下似不能换韵,12分。文理逻辑:顺畅无碍,28分。创作意境:意境中平,10分。佳句点评:无,0分。总分:60分。  作品十二:七言绝句/叹嵇康 修竹环四妙音依,宜男忘忧俗事低。 傲心惹得士季妒,绝响广陵知客惜。 评分:格律:出律稍多,8分。韵脚:20分。文理逻辑:顺畅,个别语意难解,24分。创作意境:意境中平,10分。佳句点评:无,0分。总分:62分。  作品十三: 十六字令/游碣石 看,碧浪卷入三重天,英雄逝,豪气留此岩。评分:格律:出律稍多,8分。韵脚:就几个韵,错一个,15分。文理逻辑:顺畅无碍,28分。创作意境:意境中上,12分。佳句点评:整体尚可,1分。总分:64分。   作品十四: 十六字令/斩颜良 疾,风卷轻尘掩马蹄,睛未定,已逢冷艳锯。 评分:格律:出律,10分。韵脚:15分。文理逻辑:顺畅无碍,28分。创作意境:意境中平,10分。佳句点评:无,0分。总分:63分。  作品十五:卜算子/游抱阳山有感 近山行艰难,越高越无路,偏是太阳正当头,倚石稍歇步。 魏武走华容,程满放声哭,我到山顶抬头笑,他是英雄故!  评分:格律:出律也不少,8分。韵脚:跑了一个,15分。文理逻辑:叙述应再清楚点,25分。创作意境:意境中平,10分。佳句点评:无,0分。总分:58分。嘿嘿,溜——作品十六:七言长律/忆皇叔 汉室遗灵气未终,越鸿诼郡义三同。鲲鹏岂是池中物,虎据一方并群雄。可恨鱼无水难游,草庐三顾访卧龙。隆中一对成千古,万民随行败与中。汉水一方赤壁逐,荆襄共取周郎功。明仁整义纵西川,蜀汉基业初见容。 进魏云长失联吴,兄征东川败江东。 大仇难复反成疾,白帝无明月尽空。评分:格律:出律本不算多,可惜失对太多,8分。韵脚:宽着点,按今天东冬已无不同,18分。文理逻辑:顺畅但个别地方不明白,25分。创作意境:意境中平,10分。佳句点评:无,0分。总分:61分。作品十七:七律/咏周郎 铁蹄压境如惊魂, 力拒强敌慰众臣。 佯刑老将欺奸相, 醉卧中军戏‘故人’。 挥笔蘸江邀火母, 纵舟牵水令风神。 谁道天时不与便? 一决赤壁定三分。评分:格律:不够讲究,第三、七句失拈了,10分。韵脚:顺口,20分。文理逻辑:基本顺畅无碍,28分。创作意境:意境一般,10分。佳句点评:挥笔蘸江邀火母,3分。总分:71分。作品十八:霜天晓角/婵儿泪 冷夜深寒, 独自绕阶行, 踏月梦捇昃
阅读全文

刘巴少已知名,而刘表连辟不就。而曹操征荆州时,刘巴却北诣曹操,其政治倾向极其明确。但赤壁战后,刘巴寄身交州对刘备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使其深以为恨。而在他取蜀道图谋北上的时候,却又赶上刘备取了西川,不得已向刘谢罪,经诸葛亮的举荐,进入刘的幕府,以上种种,足以使刘备对他的忠诚度心存疑虑了。但是,从汉魏“名士”的面子来讲,如此一来,刘巴很难再投向曹魏了。所以刘备还是对他放手使用的。从他任职特别是与诸葛亮等“共造蜀科”来看,他的行政水平与在决策层的位置可以略见一斑。然而由他对张飞的态度来看,他对刘备集团的看法并没好到哪儿去。张是这个集团里的超重量级的人物,其在军方与政界的潜在影响就是当时的诸葛亮也有所不及,诸葛亮等人在主子面前远不及关张那么有“心腹”感,无论这些人“肱股”也罢、“谋主”也好,都不会成为刘备的“藩屏羽翼、心腹爪牙”!所以许多士大夫们不得不收起那份蔑视而与这个屠沽出身的武夫“交好”,从诸葛亮写给关羽的信里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痕迹。由于关的狂傲,张飞来扮演这个“名士之家”角色最合适不过,而这种关系的维持对于这个集团的内部政治力量无疑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但张飞毕竟是表面文章,虽然早在荆州时,他的宴席已经“往来有鸿儒”了,但这些人永远不会真的把他当成这个阶层的一员,他们需要的是他在集团中的巨大身影,真正能摆布这些人的只能他们自己人中的一员。刘备入川后,两大名士集团的利益平衡是刘备面前的重要工作之一,刘巴不肯“俯就”张飞,也就意味着他在军方不会得到任何有力的支持。一旦诸葛亮回到荆州,以刘巴在中枢的位置,很可能成为入川荆楚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但由于他和张飞的交恶,这一势力无疑是“瘸腿”的,面对功高权大的法正,没有张飞的共鸣,他们的声音恐怕连蚊子的呻吟都比不上。当时许多人觉得刘备不把张飞放在汉中感到惊讶,后人也会以此怀疑张飞的能力,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张飞的驻军北窥汉中,东镇峡江,而且离成都不远,刘备的床边卧着一头忠心耿耿的猛虎啊。
阅读全文

大家细想,刘老大屡次成功地在万马军中全身而退,而且连根毛也没少过!无数次单人匹马竟毫无闪失,非常人也!人们老在嚷嚷什么方天戟、青龙刀,或什么张飞矛、子龙枪,其实只要略知武艺常识,皆当知“百日练刀、千日练枪、万日练剑”的道理。刀枪练精,其根底实力基本相当,所以武林中人无不以刀枪做为根基,但剑则不然,由于它的特殊性,练成者多是高手!剑好比是武艺宝塔顶上的明珠。一个剑手要有坚忍的毅力与决心、高度的冷静与智慧,他要心细如发、感觉极度灵敏,并且在一瞬间就得做出适当的反应,剑往往是一个剑手的灵魂。一个剑手还要具备充沛的体能,他握剑的手臂必须坚实有力,特别是手腕更得如钢浇铁铸!大家都见过西洋剑吧,那么细细的一条还需要腕力与技巧的千锤百练,况我华夏三尺清霜!刘备用得是双剑,武林中能用双剑的人很少,能者多为绝世高手!过去行走江湖的武林豪客,一般都不愿结怨于剑侠,更不愿去面对双剑!刘备的双剑什么样?他是在马上使用的,绝非普通的三尺青锋,应是长而阔厚而重的“大剑”,现在的武术器材店还能见到。我敢打包票,关羽双手抡他的大刀很轻松,但这种双剑他玩不了几下。关羽、张飞是何等身手?当初有的是好主子可投,何以屈从这个织席贩履的市井,内情很不简单!想一想虎牢关吧,刘备唯一的一次主动出剑,如不是为了他两个兄弟,他根本不屑对吕布出剑!他从不愿显露真实的武艺,因为他不想被人看作武夫。知道真相的只有两个半人,关张和吕布。吕布一直想一窥全豹,可刘备不给他机会,他几次努力都白费了,即使他抓了刘备的家属,想以此要协刘备与他切磋,刘备还是没答应,吕布最终也不敢杀他的家人,他不敢真正地惹恼刘备。在白门楼,吕布原本打算挣断绳索劫持曹操,但他看到刘备在座,只好改为摇尾乞怜了。刘备完全可以轻松杀掉所有争霸的对手,但他不想那么做,因为这样不好玩!
阅读全文

三国不是一个成功的时代,它的结束没有诞生出一个稳定的或者说伟大的的时代。有些史家津津乐道西晋后的“民族大融合”,这些人在故纸堆中残酷地微笑者,一杯清茶、几只香烟,仿佛对那段血淋淋的历史满怀憧憬,看来大唐的民族融合太小儿科了!总而言之,我对这类史家的精神世界毛骨悚然!三国的结束没有改变那个时代的政治根本,它的真正价值就是派生出一大群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思想家”。魏晋的玄人们在精神上是一群被阉割的弱者。他们洒脱的身影恍如无数美丽的精灵,但他们的思想对那个世界毫无用处,也根本没有改变世界的意图,否则的话,那时中国的“文艺复兴”很可能曙色微现了。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以铁血手段彻底摧毁了一个时代,又以钢铁般的意志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人们发现平民竟然也能以自身的能力步入政治的殿堂,延续千年的社会结构真正从根本上崩溃了,而这新兴的社会结构一直延续了两千年!三国的混乱并没改变什么,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解放下层力量的大好机会,没有达芬奇、没有伏尔泰、也没有卢梭、甚至连以往的“百家”都没有!我们崇敬的玄人们只关注自己的精神麻醉,他们对那个社会几乎没有任何贡献。东方的世界在磨房里转动着,磨房与工具没有任何改变,只是拉磨的驴子——我们的每一个朝代在更换,这头驴子对磨房以外的世界毫无兴趣。三国连一个象样的朝代都没有派生出来,整个时代都在压榨与屠杀中呻吟,可我们依旧喜欢三国。因为它有我们需要的一切可以意淫的东西!我们宠拜“鞠躬尽瘁”的生涯,哪怕主人是个庸货!东方的奴主关系是神圣的!我们永远鄙视取代主公的奴才。可我们又偏偏喜欢造反,但造反的目的如果是为解放这个社会,我们就只会冷静地赞赏,如果是为某个新主人打天下,我们就会热烈地追捧。忠诚是美好的品德,但某些腐烂的忠诚是可怕的,但我却忍不住憬仰之情,真是奴性入骨啊!我们喜欢英雄,我们的英雄也大多是战神似的人物,往往只要武艺高强,即使是一个超级混蛋也让我们热血沸腾,这主要是因为有热闹可瞧,街上有人打架,围观者大多不关心是非曲直,只是对打的过程与结果感兴趣。我们的血统情结也得到了满足,刘备可是汉室苗裔啊!虽然他是个草鞋贩子,即使他的皇位也是非正常程序得到的,但也比受禅台那小曹硬气啊!天下乃公器?跪倒叩头先!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阴谋的魅力在三国可是百花齐放啊!对外的对内的阴谋在三国找到了乐园。管他谁是谁非,阴谋本身的快感足以令我们心旷神怡了!当然,我们还是要歌颂好人的阴谋的。三国的英雄传奇最多,因为那是我们自家人在玩,谁输谁赢都不会伤子孙的面子,不象两宋那般窝囊,也不象元明那么单调,也不象五代那样没个正统,更不象南北朝那么没劲,所以说三国最有意思。三国的政治遗产毫无价值,但还是让我向往不已,真是奇哉怪也!
阅读全文

刘备对诸葛亮的栽培仅以此文献给那些离去的朋友们,回家来吧!人们常说诸葛亮是“千古一相”,更对那种“如鱼得水、言听计从”的君臣际遇称道不已,这一对“绝配”也就成了古来明君贤相的标准“模板”。但事实却远非那么简单。刘备纵横半生,周旋大半个中国,而将不过关张,但却使其在那个军阀林立的时代脱颖为一方之霸,绝非戏台那副软蛋之形象。刘关张白手起家,虽屡遭败衄,然而他们的地位与影响却日渐攀升,即使在他们倒霉的时候,那些不可一世的诸侯们仍然不敢轻视,这都说明了刘备其人是如何的狡诈难制,这样一位不世之枭雄阅人多矣,岂能被一个刚出道的毛头小伙麻翻?诚然,诸葛亮的有大才,那三分的构想也确令刘有拨云见日之感,但具体实施起来并不简单,眼前这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是不是赵扩还有待观察。一开始,刘备并没有将自己的机要大事交给他,诸葛亮此时的地位并不比孙乾之辈好到哪去。首先,他得在实践中证实自己的能力;其次,大佬元臣如关张、二糜的情绪也不得不顾忌,更何况刘备也不会骤然把仅有一席接谈的人拔为肱股,这么做实在是太冒险了。但刘备对诸葛亮很亲近,他需要他的思想,但对他的提拔必须让元老们无话可说才行,而且他也要仔细考量这个他起兵以来碰到的最有感觉的谋臣。赤壁之前,刘备与曹操的军队有过冲突,史料并无诸葛亮的影子,但并不等于他没有在这场冲突中无所建白。以刘备当时的实力,一定是全伙会商。诸葛亮正传野史皆不载其此役之功,只能说明他当时的军事才能还没有成长起来,在刘关张这等老兵油子面前耍大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诸葛亮真正让老板认识到他价值是与东吴的媾和活动,他对时局的敏感与大方向的明确性还有外交才能都给孙刘两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赤壁之后,刘备对荆州的一系列动作里,诸葛亮发挥了多少作用我们不得而知,但随后他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掌府事”可以略见一斑,说明他在这场没有战斗的争夺中出彩最多。刘备全据荆州(大江南部)以后,却委派给他一个很不好干的差事,总督南部三郡的粮秣。这是一份任何人都得焦头烂额的工作,远非坐在办公室里“指挥若定”那么简单!而且隐隐然离开了决策核心,何况庞统很快就近侍“天颜”,而且也是“军师中郎将”了。三郡初附,各种力量心怀疑贰,稍有不慎就会酿成事端,轻则断送前程,重则战火又兴!按常理,应该派来一个素有威名的人物才行,但刘的手下只有关张符合标准。但关此时正和曹仁等人玩拉锯的游戏,张飞督守西部备蜀,而刘本人则驻公安亲自和孙权过招。南部的确无人可用。好在荆南没有强邻,所以刘备要在这里“储才”和“验士”,野史载赵云曾在桂阳做过太守,但不久就被解除了职务,这个地方不好待,事实上整个荆州大概只有南郡公安一带好混一点,因为有老板抗着。诸葛亮虽然顶着“军师中郎将掌府事”的头衔,但给他的明确差事仅为“督粮”,三郡的政事军务未及一字,言外之意是“你看着办”!“看着办”其实就是没法办!诸葛亮面对那些首鼠两端、骄横跋扈的豪族大吏们,其难处可想而知!其中的轻重缓急、行事尺度的微妙把握正是对他最好的磨练,而他也一定没让刘备失望。所以当日后西征之时,刘备把荆州的行政事务放在了他的肩上。但刘备并没有让他独任,由于关羽一人之下的地位,所以荆州是两人“共督”。事实上关羽仍在江北,曹方虽然屡次想把他赶过长江,但从未如愿,关羽当然也不愿放弃蚕食的计划。所以荆州的实际领导人还是诸葛亮,但他必须清楚自己的地位,他必须对关羽的权威性表示尊重,以换取他的行政不受“掣肘”。同时,他几乎毫无荆州的军事权力,刘备调来张飞出任首府的行政长官,荆州的军事力量事实上完全控制在此人的手里,隐然监督大员!截江夺斗的故事就很说明了荆州的部队在由谁主导。如果处理不好与张飞的关系,那诸葛亮在荆州一定会寸步难行。更糟糕的是那个孙夫人一直让人头疼。如此安排使诸葛亮必须小心翼翼、瞻前顾后,一步也不准走错,做为权力七折八扣的行政长官,诸葛亮表现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关羽对他很“满意”,张飞甚至对他“心悦诚服”,至少我们没有发现这三个人的合作期间有过任何不和谐的记录。而且还得到了荆州名士们的基本拥护,此间,诸葛亮完全适应了中枢的角色与运作技巧。西征又使诸葛亮得到了一次在军界“养望”的大好机会,名义上他是援军的主帅,虽然张飞与他分道进军,但他毕竟直接指挥着赵云这种老资格的将领。但西征胜利以后,诸葛亮却发现他刘备集团的权力核心中的地位大大下降了。诸葛亮的“中郎将”虽然改为“将军”,但权力不但未见增长,反而排位却靠后了。左将军府的头号领导是许靖,虽然那不过是空衔,但领导就是领导。尤其是新同僚董和,此人的权位仅次于诸葛亮,俨然又一庞统!真正的决策权几乎被法正一手把持了,他成了刘备集团的首席谋士,而且刘备对他的倚重日甚一日。权力之争从来都是政治家的兴奋剂,面对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法正等人,诸葛亮不可能没有什么想法,但他表现得很含蓄。不管法正的所做所为是否见容于公论,作为实际上幕僚长都容易受到不同派别的忌妒与攻击,何况其人的工作作风也确有问题。但刘备明显对法正十分优容甚至于包庇,于是某些人转而把整倒法正的希望寄托在诸葛亮身上。但诸葛亮很清楚他自己的力量,事实上在左将军幕府中他已不配和法正相提并论了!如果他去规劝法正,很可能将心中的那点芥蒂公开化,那正是某些人所希望的。如果他去向刘打小报告,那他在刘心目中的分量会大打折扣,如果刘备一怒出其为某郡太守,那他的一生也许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无论如何,此时他决不会也不敢与法正公开冲突。他把球巧妙地踢了出去,并且趁机在众人心头又烧了一把火,甚至暗示法正骄横的根子在上面,这一点恰好暴露出他对府主的不满。当东川之战打响的时候,他对益州派系下手了,利用留守的权力向刘备“举荐”了另一位蜀郡太守,甚至在会议中公开质疑左将军北伐的决定是否正确。既然战争已成为现实,如此言论意欲何为?但诸葛亮不会置大局于不顾,他对战争的支撑没有丝毫的放松。如果此战胜利,他自然有功,反之,他早就提过意见,那战败的替罪羊肯定是法正!刘备有王霸之略虽然不会归罪此人,但法正的势力无疑会受到沉重的打击。那成都的政治格局又会是另一番面貌了。但诸葛亮是不会希望北伐失败的,这不过是一种政治上的准备罢了。即使如此,前方的法正怎能不怒火中烧?刘备恐怕也会认为他在“添乱”!所以东川胜利之后,刘备毫不客气地给了他一记耳光——解除杨洪蜀守职务。但刘备并没有放弃诸葛亮,他了解政治,几乎所有的君主对于这种倾轧都很包容,只要不影响大局,他们甚至暗中怂恿这种行为。刘备称王了,法正一跃成为统辖军政大权的头号辅臣!作为尚书令,诸葛亮似乎不过是法正的一个行政助理,作为护军将军,他有权干预所有军务工作。名义上除关张马黄之外,所有的大将都是他的准下属,而事实上只有关羽能够不受他的管辖。诸葛亮没有得到任何升迁,他仍然以杂号将军的名份充任幕僚,刘备对如此重要的谋士“忽略”如此,无非是给他一点颜色看看。但刘备对他出类拔萃的行政才能还是非常欣赏的,把他留在中枢就是要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诸葛亮似乎从此沉寂在政务之中了,他谨慎的习惯使他平安渡过了政治生涯的波谷。作为辅臣,他必须具备深闳的器宇,刘备年事渐高,不可能对身后无所考虑。他决不会希望跋扈狭隘之臣把持以后的小朝庭,即使这个人无比忠诚,但没有广泛的支持只能使他的事业迅速崩溃。他需要的是一个集忠诚、坚忍、智略和器识于一身的人,遍数群臣,有谁比得上诸葛亮?法正有才而无器,更主要的是他还是一个“贰臣”!但刘备此时是需要法正的,他需要开疆拓土,而法正恰好是需要的怀有“奇谋”的人物。诸葛亮性格谨慎,但争衡天下却非“行险”不可!试问,古来成大事取天下者,哪个不险!取天下哪有万全之策?诸葛亮是一个守成的“良相”,但离着纵横的“良谋”还有着不小的距离,所以终刘备一生,他也没有让诸葛亮主导过任何一场象样的战斗。刘备必须“赌”,否则他可能还在老家织席,他敢“赌”但不敢让阿斗接着“赌”,所以,诸葛亮注定了会在刘备身后成为事实上的统治者。刘备最后的数年却很不顺利,不但法正去世,而且他当年横行天下的两大臂助也将星陨落,荆州更与他彻底绝缘!其实做为一个手工业者他已经赚足了。但刘备却还想再赌一把,而且彻底赌输了,当他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的时候,并没有念念不忘地要求他夺取天下,因为刘备知道他没有这个能力,但他坚信:诸葛如在,蜀必不亡!
阅读全文

张飞的政治后期是不错的,广与儒林交往是有政治企图的,以比公大将兼领司隶校尉,实权地位很是厉害!司隶校尉有察百官之权,所以他一死,诸葛亮就不顾脸面兼了。张飞游处公卿间,而颇有“人望”正是政客的手段。他屡任太守而未闻恶政、善政,行政能力一般。关的行政能力是不错的,在荆州发展壮大就是明证。但他政治手腕太差,搞不好团结还不能将人换走说明他不是掌大盘的料!张飞更象面目可憎的军阀政客,而关羽更象那种大家都讨厌的“能员”。诸葛亮兼而有之,又目光远大,但打恶仗能力差一点,但他在荆州把老关“伺侯”得很令其满意,又能使张飞很服气,此三人若为一体,天下可定!
阅读全文

现在榜上殿阁之名多非当时所有,能否以三国魏之殿阁之名命之?兹列如下:芳林园——孝廉承明门——九品开阳门——八品司马门——七品宣武观——六品崇文观——五品鹤鸣堂——四品文昌殿——三品崇华殿——二品建始殿——一品九华台——人界陵云台——魔界天渊池——仙界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