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路上[p]    柴桑(江西省九江市)。[p]    就从这里出发,天下大业至此始。[p]    形势比想象中的还不容乐观,就如推到的骨牌,呈现出“一边倒”的状态。[p]    鲁肃此时所面对的敌人有两个:时间与曹操。[p]    时间是不容易征服的,但可以争取,只要你的行动够快,鲁肃日夜兼道,马不停蹄,加快行程,与自己赛跑,更与时间赛跑,争取赢得更多的时间。[p]    敌人似乎只剩下了一个,曹操。[p]    从各方反馈回来的信息,似乎,变成了确定。[p]    鲁肃刚到夏口(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镇),曹操军队进兵荆州。[p]    鲁肃刚望见江陵(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刘琮投降曹操,刘备逃亡。[p]    刘备逃亡的最终目的地,便是这江陵城,那就停下来,歇一下,等着呗![p]    这是一般人的想法,鲁肃不是一般人,他这时候做了一个明智的决定:继续北上。[p]    北上的目的,只有一个,找到刘备。[p]    刘琮是靠不住了,荆州的大部分重要官员也是靠不住了,剩下的也就是唯一是刘备了。[p]    计划又一次变了,孙刘联盟的阵线,在曹操的一步步紧逼下,由淡淡的曙光转化为柔柔的光线,直至炙热的光芒。[p]    很快地,在当阳长阪,刘备大败的这个伤心地,两人相遇了。[p]    两人还不了解对方的意图,也不是很熟,遇见后,鲁肃一上来,除了表明自己是孙权派来的使者身份、前来友情拜会外,便说起“久仰大名、如雷贯耳”、“相见恨晚、幸会幸会”之类的客套话,就好似两个没事人似的,又是云又是雾,整得周围人员云里雾里的,真不知两人哪来的心情聊这家常理短。[p]    谈着谈着,鲁肃有意地奔向主题,却好似无意提道、顺口带出地提了一个问题:[p]    “刘豫州,你现在准备到哪里去啊?”[p]    刘备地回答倒是比较诚恳:[p]    “苍梧(广西梧州市)太守吴巨与咱有交情,我想去他那混口饭吃。”[p]    吴巨又是一个什么人,还值得刘备去投靠?[p]    答:[p]    吴巨是一个平庸得再也不能平庸的人。[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16) [p]上一篇:[p][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14)
阅读全文

[p]    政治家的灵活[p]    鲁肃的这一段话,比之先前的“榻上策”,有所改变,时局的变化,已不允许他固执于某个既定的方针政策,政治家的灵活面再次展现出来,因变而变。[p]    人是活的,任何策略都是死的,再好的策略计谋,也要人灵活去运用,一味追求一尘不变,或是某种先贤定下的准则,只能是走进死胡同里。[p]    若要选出人类中最为圆滑、最有太极意味的职业,非政治家莫属。[p]    政治家的第一生存原则,便是变通。[p]    政治斗争的险恶,尤过于战场厮杀,一刀一枪的拼斗,只是为了最后的生存,看得见,也摸得着,政治家们虽大多大脑发达,四肢简单,手里握得可都是软刀子,在毫无踪迹可寻的情况下,便将你的户口,登记在了阎王爷的帐上。[p]    要想玩得转,就得有双透视眼,将这软刀子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p]    透视眼的练成,觉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涉及到个人本身的天赋、勤奋、修养,外加一点点的运气。[p]    是的,运气,也有人叫他机遇。[p]    没有运气,什么也白搭。[p]    精明、杰出的政治家,在这样的坏境下,摸爬滚打,练就了一副“金刚不坏之身”,左右逢源,游刃有余。[p]    江东本不是一个太平之地,表面上的和谐繁荣,却掩盖不了内底的暗潮汹涌,孙权凭借世家豪族的支持,暂时坐稳了老大的位置,这只不过是各方利益权衡后的最佳选择,情形有点类似于荆州豪族们选择了刘表。[p]    前途光明,后果堪忧。[p]    他又不甘心,如刘表般受到这帮人的掌控,唯一方法,就是培植外来或是亲信势力,使得局势达到某种微妙的平衡,或是超越了平衡,鲁肃等人的引进,正是这种平衡创举的开端。[p]    原先享有既得利益集团,当然不期望所得利益的被蚕食,反击在所难免,虽不猛烈,也颇能见血,若不是孙权力挺,自身的周旋,鲁肃在江东的日子也就不会这么自在。[p]    多年的磨练之后,鲁肃懂得了妥协,也懂得了应付,更懂得了灵活。[p]    为了既定理想的实现,什么都是可以变的,什么都不是一尘不变的,原则可以丢弃,人情可以不顾,就连名誉地位也可以暂时搁置。[p]    他的理想,就是帮着自己的主上一统天下,虽然很难,还是要去做。[p]    因为执着而无悔。[p]    这段话,究其本质,本是“榻上策”的延续,由“二分天下”延伸为“联荆(包括编外人员刘备)抗曹”,总目标不变,因时局需要,只是换了对象,可谁都没能料到,结局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p]    这正应验了那句老话:[p]    “计划永远改不上变化。”[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15)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13) [p]
阅读全文

[p]    找茬的原因[p]    很多人,把张昭是当做花瓶来看待的,我觉得,这样的花瓶,太大太名贵,用来很奢侈,也不适合于摆设,还是去了这头衔妥当。[p]    张昭自有其骄傲的资本,孙策死时,托孤给他,吴太后死时,也是托孤给他,孙权最为亲近的人老哥与老妈,都是将他看成得以倚重的人,孙权也是他张罗着扶持起来,偶尔狂妄也是料想中的事。[p]    对鲁肃的到来,张昭就是不待见。[p]    不待见的原因,能摆在明面上来说的估计没几个,若是见不得光的可就多了,归拢起来,大致上有四个:[p]    鲁肃太张狂。[p]    鲁肃的锋芒尽露,就如芒刺般刺在他的脊背上,士人素重内敛与稳重,以中庸和谦虚为最高修养,鲁肃初来乍到,为以后的事业发展奠下基础,难免会有“搏出位”的出格动作出现,作为江东士大夫领袖的张昭当然看不惯。[p]    怕被抢饭碗。[p]    对老哥留下的这帮老人,除了几个特别突出的、早年跟自己有交情的外,孙权感冒不起来,时不时地提拔新人,组建自己的新班底,给自己的集团注入新鲜血液,这必将损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p]    张昭更多时候,是被用来敬重的,孙权不是不想用,而是不敢大用,平时闲着,也就拿来“废物”利用下,鲁肃来了,被重用了,生存空间狭小了,地位不稳了,饥荒就更严重了,坚决抵制在所难免。[p]    地域差别大。[p]    张昭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的身后代表的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这个利益集团,我们可以称之为“世家大族。”[p]    这是一个将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集团,为了本身利益,他们可以牺牲所有的可以牺牲的东西,当然也包括了君主的利益,先前刘表手下的那帮人,就以其实际行动证明了这点,还做得很不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p]    他们以地域、门第及婚姻结合在一起,密不可分,同荣共荣,同辱共辱,就是上了条破船照样下海,恰好鲁肃没有船票,也没有人邀请他登上去。[p]    我查了一下籍贯,张昭是彭城人,属鲁南人士,鲁肃东城人,属皖东人士,不同的地方,造就不同的家族集团,归根结底为,不同的世家利益,让他们和平相处,不是很难,而是非常难。[p]    理念有冲突。[p]    张昭的政治主张,一味保守,只知道据守,以防御为主,只要自己家族利益保障了,管他外面打得天翻地覆,我且自逍遥没人管,实在躲不过了,那就顺其自然,半拒半迎之下,从了也罢了,鲁肃的追求更高些,据守的基础上,再跨越一大步,以一统天下为终极目标。[p]    一个保守,一个激进,一个守旧,一个创新。[p]    两种不可调和的观念,两个不同性格的人,走到了一起,若没有爆出些火花来,就连鬼都不信。[p]    当然,这些都是说不口的,也不是拿来在朝堂上说的。[p]    张昭自有他的说法,在“换个说法”这点上,中国人是从来不会落后于世界各个民族的。[p]    他认为,鲁肃这个人,有两点还是蛮讨厌的:年纪轻,见解疏。[p]    年纪轻,当不得大任,见解疏,没有好建议。[p]    否定了人,否定了话语。[p]    这就是政治家的精明老道。[p]    可他终究不明白,他的对手不是鲁肃,而是那个高高在上的人,孙权。[p]    所以,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虽然比起他几年以后要犯的那个,小了些。[p]    大主意上,孙权往往自己拿,张昭再再怎么说,他硬是油盐不进,倒是尽添堵。[p]    他提升了鲁肃不说,反而越是敬重,就连日常生活的小细节都关照到了,隔三差五地就往鲁肃家赏赐东西,对鲁肃母亲更是关爱有加,赐赠了衣物帷帐,还连家具用品等物品都想到了,直接地往鲁肃家里送。[p]    渐渐地,鲁肃又有钱了,与当年在东城时的状况相比,只有提高,没有下降的。[p]    羽翼丰满了,张大人也就只有干瞪眼的份,浪头实在太猛,躲不了,只能硬扛。[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13)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11)
阅读全文

[p]    政治家的境界[p]    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著名的著作《人间词话》里用三个史上著名的诗句提炼出一个“成大事业、做大学问”的著名人士所必须经历的很是著名的三种境界:[p]    第一境界:[p]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p]    第二境界:[p]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p]    第三境界:[p]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p]    这三种境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解读方式,总得说来,就我的理解,这第一是讲视眼要开阔,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第二是讲做人、做时要执着,撞了南墙不回头,第三是讲融会贯通后的洒脱,才是难以言表的至高境界。[p]    和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我把政治家的处事境界也分为三个层次:[p]    第三境界:[p]    “既做婊子,又立贞洁牌坊。”[p]    第二境界:[p]    “坐稳婊子,再立贞洁牌坊。”[p]    第一境界:[p]    “想做婊子,先立贞洁牌坊”[p]    第三境界有些无耻,第二境界有些无奈,第一境界有些无聊。[p]    孙权属于第一境界,鲁肃属于第二境界,张昭属于第三境界。[p]    所以,孙权混得很成功,鲁肃做得很成功,张昭处得很失败。[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12)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10)
阅读全文

[p]    信的正解[p]    鲁肃的北上,并不是一点没有影子的事,究其原因,也许还真是刘晔的一封信,但绝对不是这一封。[p]    陈寿知道了事件的本身,却编排了一个似乎说得过去的源头,确切地说,了解了事情的过程,却用错了史料。[p]    我尽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测,鲁肃当时接到了刘晔的信,信的内容无非是“辅汉兴刘”、“成就大业”之类的空话、套话,实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他来投靠自己。[p]    鲁肃之所以有北上的打算,并还想付诸于实施,无非是孙策刚死不久,孙权年轻难以服众,对江东的前景不是十分的看好,孙策在时,自己也没什么发展,换了个孙权,也很难说啊,改换门庭也是情理中的事。[p]    一个你情,一个我愿,一拍即合,出走之势,在所难免。[p]    可是,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鲁肃毕竟没有走成,因为在走之前,他要见一个人,让他帮自己拿拿主意。[p]    正是这一次见面,鲁肃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人生也因此而与众不同。[p]    命运的天枰以有利的方式向着鲁肃倾斜。[p]    这个人,可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昔日袁术手下的居巢县长,今日江东的中护军。[p]    中护军,这个职位,与太守平级,东汉时期并非是朝廷列职,属于将军的幕僚人员,有人说是中军的统帅,也有人说是中军的看护,总得来说,是一个可以带兵的职位,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p]    中护军同志本着有福同享的利己利人精神,早已将鲁肃的母亲安置到了吴郡居住,听了他的话,表示了反对意见,同时说下一段颇可玩味的劝解话:[p]    “当年马援曾对汉光武帝说:‘现在这个世道,不仅是君主选择臣子,同样也是臣子选择君主。’(如人才市场上公司与职员的双向选择)”[p]    立论鲜明,直奔主题,没有过多的纠缠于事实,不说不要去,也不说可以去,只是用一句古人的话开始,抓住了根本所在,意思是说,人的选择有很多种,但要看准了目标。[p]    鲁肃静静地听着,中护军缓缓地说着:[p]    “现在的主上(孙权)亲贤贵士,喜欢结交各方奇人异士,年轻有为,实在是成大事的好材料。”[p]    接下来这句,才是最为重要的,也是打动鲁肃的一句:[p]    “我曾经听过一些‘先哲’(称先知亦可,称算命先生亦可,称封建迷信亦可)的秘密讨论,能承替汉朝刘家天下的人,必定是兴起在这东南之地,按时势推算,现在正当历数,成就帝业,以应天命,这不正是大好男儿攀龙附凤(寻个好老板)、驰骛天下的好时光?”[p]    该结束时,中护军又加上了一句:[p]    “希望你能留下来,和我一起实现这个预言,不要把刘晔的话,放在心上。”[p]    管他什么大汉朝,我们家那位主子,是真正上天指定的真命天子,投靠了他,将来才会有个美好的前途,刘晔那小子,就让他靠边站,爱谁谁谁去。[p]    话说到了这份上,也是该表个态了。[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07)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05)
阅读全文

[p]    童谣、女巫师、搜神记[p]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有关三国历史故事的戏说、大话小说,《世说新语》是三国有名人士思想、语言、行为、生活的侧面记录,《搜神记》则可说是讲述三国人物事迹的神话传奇小说,虽然它的很多部分讲的并不是三国的故事。[p]    这是一部奇书,原书早已佚失,从保存下来的资料及篇章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原始的影子。[p]    干宝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别样的三国世界,里面的人和物是我们所熟悉的,里面的事却是那样陌生而神奇,虽有宣扬封建迷信之嫌,但我们也不仿当做一本有趣的课外读物来欣赏。[p]    关于荆州的沉浮,《搜神记》上记载着这么一个传说故事,裴松之把他摘录进了《三国志注》里:[p]    早在建安初年,就流传着一首传播甚广的童谣:[p]    “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p]    童谣,就是儿童唱的歌谣,因其传播面广,又有天真的儿童说来,可信度高,多为有心人士所利用,成为具有大规模杀伤力的政治性工具,或是历史事件发展的预言。[p]    对这首童谣的含义,专家人士给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p]    自从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以来,天下屡次遭到无情及无尽的战火洗礼,只有荆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没有波及到而得以保全,刘表上台后,荆州的各个方面建设及人民生活水平又达到了新高度,直到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九年(公元204年)来临的时候,开始走下坡路,渐渐衰退下来。[p]    因为就在这两年里,发生了许多大事件,刘表的妻子死了,很多将领不听使唤了,先前那些“革命”的老战友也差不多向上帝报到了,剩下那一批就只知道争权夺利。[p]    建安十三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刘表就在这一年里去世,荆州的政权掌握在一帮“吃里扒外”的人手里,荆州的完蛋也就很快很快了。[p]    更神的,就在当时,就在华容(熟悉吧,还会出现)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具有巫师特性、能够未卜先知的神秘女子。[p]    这个女人,别的事情都不做,整天就知道破坏社会和谐气氛,以一种大呼小叫、哭哭啼啼的方式,满世界地嚷嚷:[p]    “荆州就要有大丧事要办了。”[p]    这就有故意扰乱社会秩序、诅咒某位大人物提前报销的嫌疑,不抓你,还抓谁。[p]    认真负责的各位官差,对她的这种不安定言论,当然是要坚决抵制的,二话不说,便将这位有些神神叨叨、泄露天机、属于某种精神类疾病范畴的神秘女巫师,以妖言惑众的罪名,直接关进了大牢里,吃上几天安稳饭,也让大家过上几天清净日子。[p]    可你想清净就能清净的,这可不是由你一人说了算,才过去了一个月,女巫师可没将牢底坐穿的觉悟,又一次将其特殊才能临场发挥。[p]    忽然地,有些莫名其妙,就在某一天里,她大哭起来,还铮铮有词地嚷着说:[p]    “刘表刘荆州,今天死了!”[p]    据于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局限性,还真有不少人相信她的这话,而且还是当官的,便立即派了兵马前去几百里远的州郡里打探,果然得到了刘表的死讯,额滴神啊,这就是传说中的未卜先知,女巫师也就无罪释放。[p]    事情还没有完,神奇的终归要神奇。[p]    女巫师再一次预言:[p]    “没想到啊,李立这小子,竟然成了贵人。”[p]    没过多久后,预言又一次被应证,李立被朝廷任命为荆州刺史,开始了他的贵人之路。[p]    小的时候,最喜欢看这种子不语的“怪、力、神、乱”,为其中的玄幻莫测而着迷,为其中的神奇而神奇,长大了,看多了千篇一律的叙述,也就没那么感冒了,偶尔也拿出来翻翻,就当是童话故事来消遣,正好入眠。[p]    传说中的故事,总是能编得头头是道,令人迷惑,仔细琢磨,又经不起推敲,可谁又真为这较真,深究其中的某种深义,只要静静欣赏就好。[p]    《搜神记》上有关三国时代的故事,还有很多,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时,引用了不少,下次再介绍,我还是来讲讲真实生活里的事件。[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71)[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69)
阅读全文

[p]    投机[p]    “投机”这玩意儿,本质上与“偷鸡”没多大区别,眼光放准,胆子要大,敢于冒险,不怕失败,成本低,收获高,虽然风险也不小,唯一的不同,前者失手后的结局,可不是蚀把米那么简单。[p]    尽管投机的成功率并不高,但因人的心理总有“侥幸”、“万一”、“也许”、“可能”等等中大奖的理论存在,所以对它的权威挑战者屡屡出现,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如扑火的蛾子,前赴后继着。[p]    就在曹操军队向襄阳城行进的时候,一位历史上并不出名(你可能都没听说过)的小人物,也许可能改变历史进程(他是这样认为的)的投机倒把分子隆重登场了。[p]    还是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襄阳城内。[p]    自从确定了将名下所有产业全权交给曹操一手打理的方案后,刘琮的想法,很是简单,就是静静地等待着曹操大军的到来,然后稳稳地举行完权力行交接仪式,自己的任务也就圆满完成了。[p]    至于以后的路怎么走,完全不是由自己来掌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个前来授降人的心情是否愉快。[p]    回想自己这一生,有何曾掌控过自己的人生,就如一个傀儡,可曾过过一天自己想过的日子?[p]    为父亲喜爱,也只是后妈的多方帮衬;当上荆州的主人,还不是各方利益均衡后的产物;投降曹操,不过是下属们怂恿的结果。[p]    自己的主意与想法,又在哪里?[p]    这就是我想要过的生活吗?[p]    你们都满意了吧,可我呢,我满意吗?[p]    不满意,又能怎样?[p]    我只是一个无力改变时局的小人物,虽是处在空荡的高位上。[p]    越有这种想法,刘琮越是感到深深的自卑,命运好似冥冥之中,如电脑程序预先设定好了一般,管你愿意不愿意,管你开心不开心,它就按照固有的编排和模式,一步不差地、不可抗力地自顾着前行着。[p]    你所能做的,就是什么也不能做,让它将你带向它所要让你去、它所要想你去、它所要要你去的地方。[p]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身不由己”的最好注解。[p]    上天偶尔也是公平的,它也许感觉到了刘琮的心声,决定给他一次改变命运走向的机会,通过一个人进言的方式。[p]    这个人,名字叫做王威,王威的王,王威的威。[p]    王威这时想做的事,就是要尽显王威的事。[p]    他对刘琮说:[p]    “曹操一听到我们要投降,刘备也已经逃走了,一定会放松警惕,自带着小股部队前来。我们正好下手,只要你给我几千名的精锐骑兵,在地理险要的地方,设下埋伏,发动突然袭击,就可以将曹操抓获。”[p]    他进一步发挥无尽想象:[p]    “曹操被抓,事情就好办了,将军您的威名远扬,坐守荆州,虎步天下,广大的中原地区,也是可以传檄而定。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太过保守。这可是难得机会,可不能错过。”[p]    王威料到了故事的开头,想象着故事的过程,并为美好的结局画上句号,但他高估了刘琮的勇气。[p]    在刘琮的眼里,王威就是一个被想象中的未来美好前景冲昏了头脑的投机分子,只考虑到了丰厚的收获,却没有为存在的风险买下保单,纯粹凭的是一股匹夫之勇,毫无一点高智慧闪现。[p]    完全是拿着自己的前途去拼取他那虚无飘渺的未来,这简直就是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将所有的一切抛之不顾,就只是为了那可能是永远不会出现的翻本机会。[p]    刘琮摇了摇头,表示不予采纳。[p]    以当前的形势看,刘琮的选择,无疑是正确而又可行的,因为随曹操而来的是一支可怕的精锐部队,至今还没有败绩。[p]    从刘琮做出这一刻决定开始,荆州再也不是那个刘家关起门来一统天下的荆州,代之而起,是一个群雄逐鹿、风起云涌、变幻莫测、金戈铁马的荆州。[p]    一个时代的终结,必将迎来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创。[p]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对于扩张的军阀而言;[p]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于挣扎的百姓而言。[p]    一场风云巨变正酝酿而生,是龙、是虎、是狼、还是绵羊,就以登上这舞台的实力说话。[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70)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68)
阅读全文

[p]    动员大会[p]    搬家之前,鲁肃招集众人开了一个动员会议。[p]    开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解决目前阶段的问题,那时候,可还没有民主投票之类的说法,因而会议上,基本全是由鲁肃来发言,下面的人只能听着,你即使觉得不对,也只有干瞪眼的份。[p]    一般动员大会上,领导所讲的话,可以称之为“做思想教育工作”,也就是讲些当时的局势、热情激昂的话,鼓励下面的人,为自己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而无怨无悔地服务到底。[p]    说穿了,也就是给部下做洗脑工作,煽动他们名义上为了某种理想,实际上是某个领导的自身前景而去卖命,淳朴的属下们往往会中招,而甘心去为一个看不见的理由送死。[p]    这就是传说中的他把你给卖了,你还激动地帮他数钱,临走时还不忘说一声“谢谢噢!”[p]    鲁肃所说的话,很具有以上的几个特征,很有水平,真不愧为做领导的料。[p]    他先是分析当前所处的周遭坏境:[p]    “政府已经丧失了对国家的统治权力,以至于现在贼寇横行,四处为乱,淮河、泗水这个地方,不是适合我们长期居住、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p]    这里不适合,那怎么办呢?[p]    “我从朋友那听说,江东是个好地方,那里的土地资源肥沃,那里的人民生活富裕,那里的军队强壮,绝对是我们最佳的最为合适的居住地方。”[p]    临了,他还不忘满怀激情地捣鼓上几句鼓动的话:[p]    “你们谁愿意和我一起前往这一片乐土,在那里观望天下时局的变化,以待功业?”[p]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没有动人的许诺,却以撩拨起众人心底的无限渴望,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动员大会就此打住,却以浓缩成为去留问题的精要所在。[p]    下面是一片沉默。[p]    他们需要消化,他们需要理解,他们更需要思考。[p]    选择总是一件需要时间的事。[p]    鲁肃静静地等待着,最后的答案,决定命运的答案。[p]    短短的沉默过后,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表示愿意跟随。[p]    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个,有了第二个,就有第三个,接下来,就是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p]    所有人都表示出自己的意愿,迫切希望与鲁肃去闯一闯外面的世界。[p]    一次新的征程,即将开始,迎接他们的,是一场新的考验。[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03)[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01)
阅读全文

[p]    无聊的领导人[p]    鲁肃这把钱不当钱的行为,彻彻底底地将居巢县长给震动了一把,于是,他确信,这是一个可以交往的朋友。[p]    至此之后,鲁肃与这位居巢县长,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互相往来,时常问候,无话不谈,无话不说,俨然就是春秋时期著名“友谊典范”子产和季札的延续。[p]    人家狗肉朋友都是酒桌上喝出来的情谊,这两位老兄,却是“借”出来的交情,正所谓“不借不相识,再借老相识。”[p]    在两人友谊进入蜜月期之时,名声在外的鲁肃,得到了袁术的赏识,特地地提拔他做上了东城县长。[p]    照理来说,怎样做好一个领导人,这应是他每天的必修课程,可他却是当课外书来读。[p]    因为自身周围的形势,他早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袁术那几把破刷子,给人装修还嫌垃圾,来搞社会治理,连个街头老大妈的协助治安工作都搞不定,别说是政府要事了。[p]    袁术的所做所为,全只是为了图自己痛快,哪顾人死活了,没有纲纪法制,纵容部下肆意妄为,只知道欺负百姓,还隔三差五地出外打劫一番,这样的人,要真是成了气候,立了大业,天理也就玩完了。[p]    做他的属下,咱还真丢不起这个人。[p]    没过多久,鲁肃整合了几百口人,其中包括了族中的老少及招集起来的武装力量,在一个选定的黄道吉日,私奔去也。[p]    私奔的对象,就是那个好朋友居巢县长。[p]    对他的到来,居巢县长报以无比的热情,毕竟是多年的交情了,有朋自远方来,当然不亦乐乎![p]    有朋友罩着,鲁肃的生活过得很自在,虽然比东城的日子相对无聊些,但也不乏娱乐休闲活动,出去溜溜马,打打猎,消遣一下空闲时间,还是蛮宽裕的。[p]    但在居巢的日子,也是极其短暂的,因为朋友居巢县长,可不想只是当一个县长。[p]    居巢本就是一个小地方,怎么容得下他?[p]    在江东,他还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正等待着他前去开创事业。[p]    于是,鲁肃又要一次搬家了。[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02)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00)
阅读全文

[p]    玩得就是创意[p]    鲁肃并不是一个闲得住的人,本身就有击剑骑射爱好的他,体内有无限冲动因子存在,唯恐天下不乱,一乱那就有得说道了。[p]    在金钱攻势以及个人魅力感召下,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不少热血冲动的少年人,有的是东城本地人,也有的是从远处慕名而来的,反正有大财主供吃供喝供穿供住,还有工资可发,比传说中的机关单位工作还轻松,不来白不来。[p]    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吃了我的,喝了我的,穿了我的,住了我的,总是得干点活吧。[p]    当然了,理所当然了,您吩咐着![p]    陪我玩吧![p]    就这么简单,只是玩,没听错吧![p]    没听错,就是玩,只是玩得更出彩。[p]    作为世家子弟的鲁肃,玩法与众不同,别的公子哥们,也无非就是逛逛娱乐场所、喝喝下午茶、泡泡美女名妓,他却非得整出新花样来,就是不走寻常路。[p]    东城的百姓们整天个只看到鲁肃有事没事,尽带着一大帮他所招集的人,往南山(今江苏盱眙山的古称)中跑个好几趟,每个人的身上还带着不少的家伙,那架势、那气魄、那表情,就好似——黑——社——会——社——团约好了地点,准备去火拼似的。[p]    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都在这一尘不变里往复着。[p]    有几个好奇大胆的往前一问,才知道,整这么大排场,纯粹为了是个人爱好——打猎。[p]    不问不知道,一问更没头脑。[p]    说是打猎吧,每次回来也不见得能带多少山里的特产“野生动物”回来,不少人身上还留下了磕磕碰碰的纪念“伤痕”,倒像是给猎物打了,这唱的是哪一出?[p]    答案不久之后,就被揭晓。[p]    世上本就没有不透风的墙,经好奇人士的多方打探以及内部人员的“吃里扒外”,东城的老百姓以其不懈努力,终于破解了这个困扰心头多时的未解之谜。[p]    摆这么大阵势的真实原因,只有一个:[p]    “拉练。”[p] [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99)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97)
阅读全文

[p]    好议论[p]    有才华的人,好议论,这是通病。[p]    从他那另几位“八”字开头的兄弟们,及当时众多风雅士人的身上,刘表也传染上了这毛病,有事没事总会发表一点自己对时事局势的看法,以显得自己的才华,有了用武之地。[p]    也正因为这,刘表在青葱年华的十七岁时,就曾与他那受学过的的老师、当时的南阳太守王畅,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郡中民风民俗的治理方面,交换过一点保留意见。[p]    身为一郡的太守,王畅个人生活过得很朴素,从不穿流行时尚品牌服饰,一套旧衣服,“缝三年、补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这样凑合着过,所使交通工具也本着“不浪费国家一分钱”的原则,拒绝使用各种顶级名牌,只挑选简陋的车子、瘦弱的马匹,即跑不快,又拖不动,活像是一个乡下来城里赶集的糟老头。[p]    这当然不是说他要藏富,怕被人打劫,或是碰上了崔琰、毛玠之类的上司,也不是以示清高,标榜自己,他自有自的原因。[p]    他用他的行为,向郡民们书写的是这么几个字:拒绝一切奢华。[p]    这也成了他的标志之一,百姓们一看就明白,咱们的郡守大人驾到了。[p]    有些人还常常以此教育自家的孩子,“瞧瞧,人家太守,多有德行,小三啊,多学着点,将来定要成为这样的人,老爸我可将希望全都寄托在你身上了”;[p]    当然也有人会说,“瞧瞧,读书有啥屁用,做太守都混成这个样子,还不如一个土财主,小四啊,还是跟着老爹捣鼓游乐场、搞点赛车等娱乐项目,刻薄一下名人,抄袭一下别人先进经验”;[p]    大妈级的人物更会议论,“瞧瞧,这就是太守,也算是国家高级干部,连个捧场的人都没有,皇帝还不知穷酸成啥样子,小六啊,咱要学就学隔壁家那小姑娘,一参加海选,人就海了去”。[p]    议论归议论,这也纯属一家之言,没有人会深究这其中的本质,找寻事件产生的真相。[p]    刘表就是其中的一个。[p]    他看不明白,也就活不明白,更理解不了。[p]    这不是儒家书所教导他的行为方式,这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指导准则,孔先人和他的圣贤子弟们,是这么告诉他的:做人要不偏不倚,不要太过分,不要太过度,也不要太内敛,不要太压抑,综合起来也就两个字:“中庸”。[p]    他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向王畅提出自己的理解的,以一个学生所能理解的程度:[p]    “奢不僭上,俭不逼下,盖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耻独为君子。府君若不师孔圣之明训,而慕夷齐之末操,无乃皎然自遗于世!”[p]    这句话得分析一下,整体大意是说,不能限制上层人士的过度奢侈,不能用过度的俭洁要求下面的百姓,这是中庸之道,想当年,蘧伯玉就是因为这而耻于单独列于君子之列的。府君大人,你如果现在不遵循孔圣人的这一教导,而一味地追求伯夷叔齐的情操,想是要以皎然的姿态独自遗立在这世上吗?[p]    言而无实的大道理,这是典型的书生之见,自以为将这世道、这世事给看通透了,尽自做主张提些不切实际的空话。[p]    当是时,南阳当地的各豪族都以奢靡为流行风向标,大肆挥霍着大把大把的金银钱财,大肆挥霍着大好大好的流水年华,郡中的一时风气,也以此为荣为耀,虽经过了王畅雷霆手段般的整治,过激行为一直存在着,很难消除影响,这就极需有人出来矫正。[p]    王畅也是这样回答他:[p]    “以前做的偏差太大,我这样做,就是想把它给矫正过来。”[p]    刘表的话,有为豪族的奢侈行为开脱嫌疑,也代表了刘表的政治立场,可以想像得出他后来的执政风格,也让我们得以对刘表以后的发展有个很好的了解。[p]    这是他行为方式的真实写照,他这一生的人生轨迹,也是按着这话体现出来的性格走的。[p]    性格决定命运说,一点也不假。[p]    这学生给老师上的课,很不成功,老师不会计较学生的顶撞,这学生可就会想到老师的冥顽不灵,芥蒂就此产生,老师是扛不动的,也没机会对付,那就找他的子孙吧。[p]    在不是很遥远的未来,有一个“三国名人”,因这一段历史上并不出名的对话,而受到不该有的惩罚与对待。[p]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p]    因果反复间,命运从此注定,躲不了,逃不开,只有坦然面对。[p]    这是人生的无奈,这是人生的悲哀。[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43)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41)
阅读全文

[p]    天下闻名[p]    [p]    孔融之所以天下闻名,还是因为他曾拯救过一个逃犯。[p]    当时的孔融,十六岁,青春年华,少年不知愁,正闲居在家,勤奋攻读书籍,以打发那“无心睡眠”的漫漫长日。[p]    一个人的突然到来,打搅了这一片宁静。[p]    这个人,姓张,名俭,与刘表同为“八顾”之一(《后汉书》)。[p]    张俭在朝廷为中常侍(宦官首领)侯览陷害,被迫东躲西藏,亡命天涯,因仗着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有些交情,便想在孔家躲避几日。[p]    恰巧孔褒不在家,就孔融一人留守,张俭见是这么一个小鬼,不怎么有信心,犹豫着,是不是要将真实情况说出来。[p]    孔融倒是不耐烦,直接了当地问:“我哥哥虽然在外面,难道我就不能为你做些什么吗?”[p]    张俭听了,放心了,说了缘由,征得孔融默许,也就不客气地在孔家住了下来。[p]    可好景不长,这事情办得不是很周密,两人谈话时,隔墙有耳,终被那好事者给泄露了出去,张俭耽不住了,拍拍屁股走人,孔融与他那个后然才知情的哥哥孔褒,却遭了殃,双双入狱。[p]    人抓到了,事情也该有了了结,可判案的官员却犯了愁,不是没有人认罪,而是认罪的人太多。[p]    这两兄弟都是认为“气节大于性命”的人,在狱中,什么事也不做,争着落实罪名。[p]    弟弟孔融的理由:“人是我孔融藏的,罪名应该由我来承担!”[p]    哥哥孔褒的理由:“张俭是来找我孔褒,一切都由我来承担!”[p]    狱吏没辙,赶去询问他俩的母亲。[p]    问了也是白问,母亲的回答,只能是愁上加愁。[p]    “家里的事由长辈做主,所有责任我来承担!”(家事任长,妾当其辜。)[p]    一家三口,争着坐牢,郡县里是解决不了,只得上报朝廷,惊动了皇帝,下诏书认定:[p]    孔褒有罪![p]    出狱后的孔融名声更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名,成为“想当然”的大名士,年轻人中的佼佼者。[p]    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的学识,太渊博了,几乎无所不览,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这书上的事,似乎没有他不知道的,“博学(书读得多)多才(文才好)”这四字,绝对当之无愧。[p]    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也能使人变得无知。[p]    将书上的思想做为自己思想的人,是没有思想的人,书读得多,读了死书、死读书的人,也只能是“书呆子”。[p]    也有人称之为“书生意气”,也可以说是“拗”。[p]    这一种人,只会以自我为中心,无限膨胀,总认为所作所为,是天下至理,任何事、任何人都不能左右,任何事、任何人都不用畏惧,说得难听点,就是做事不经大脑,想到就做,做了觉得很不错。[p]    在这种似是而非的思想指导下,他们往往会做出令人瞠目结舌、不知所谓的事来。[p]    成名后,州郡便想举荐孔融作官,他也懂得礼让,辞谢了好几次,直到灵帝时,才出来在司徒杨赐的府里,做一个闲职。[p]    在这任上,他又做了一件令河南官属很是难堪的事,他却因此因祸得福,升了官。[p]    何进为大将军时,孔融被任命为侍御史,但又因与中丞赵舍的关系实在太差,就托病回家。[p]    没过多久,孔融又被朝廷召出来做官,还做到了虎贲中郎将的位置,可也没做长,因皇帝废立的事,得罪了当权的董卓,被转为议郎。[p]    董卓当然不会就这样放过了孔融,玩了一招阴的,任命孔融为北海相,因为那里的黄巾特别猖獗。[p]    那一年,孔融三十八岁。[p] [p]下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20) [p]上一篇:[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8)
阅读全文

[p]  TOP 10[p]  文鸯[p]  三国后期,随着一个个名将的逝去,而能以武力闻名天下者,也就只有小将文鸯,使人想起“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所说的那句话:“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p]  “且说文鸯年方十八岁,身长八尺,全装惯甲,腰悬钢鞭,绰枪上马……一拥而进,在寨中左冲右突;所到之处,人不敢当,有相拒者,枪搠鞭打,无不被杀。”[p]  当时有人,还将他比做是长坂坡的赵云,但照实说,其形还在,其神嘛,是学不来的。[p]  穿着也是一般,也就是平常武艺将的着装,但一个以武力驰骋疆场的战将,不需要任何的装点,超凡的武力、一往无前的勇气就是最好的装饰。[p]  上榜理由:小将风采,司马吓胆。[p]  菊花评:蜀中无大将,廖化也能当先锋。[p]  感召指数: 1 魅力指数: 1  综合指数:1[p]  TOP 9[p]  孙坚[p]  “孙坚披烂银铠,裹赤帻,横古锭刀,骑花鬃马,指关上而骂曰:‘助恶匹夫,何不早降!’”[p]  这服装有些看点,“银铠赤帻”,色彩对立而鲜明,不愧是众人的领袖。[p]  正是有些特点,才被敌人给瞅上了,要不是部下祖茂的临阵换服,孙坚的命能不能存活也是两说了。[p]  上榜理由:小将风采,司马吓胆。[p]  菊花评:蜀中无大将,廖化也能当先锋。[p]  感召指数: 2 魅力指数: 2  综合指数:2[p]  TOP 8[p]  关公[p]  有关关公的形象描写,有很多,但大多千篇一律:“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p]    他的穿着描写就很少,有关记载为:“操见关公所穿绿锦战袍已旧,即度其身品,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p]  千百年来,关公这身绿衣绿袍绿帽的服装一直定格在人们的心中,从来也没有改变过,好像他不用换服装,或是家里穷,就只有这么一件衣服穿了。[p]  上榜理由:穿得平凡。[p]    菊花评:威风得狠。[p]  感召指数: 3 魅力指数: 3  综合指数:3[p]  TOP 7[p]   孟获[p]  “只见门旗开处,数百南蛮骑将两势摆开。中间孟获出马:头顶嵌宝紫金冠,身披缨络红锦袍,腰系碾玉狮子带,脚穿鹰嘴抹绿靴,骑一匹卷毛赤兔马,悬两口松纹镶宝剑,昂然观望。”[p]  孟老兄的这副打扮十分的威风,可还没显摆多时,就被诸葛亮所率的蜀军给抓了。只知道到做些表面文章,虽然是武装到了牙齿,可这大脑总是武装不起来,又不长记性,被擒了又擒,一点教练训也不吸取,哪里跌倒了,还是那里跌倒,诚所谓“神”也。[p]  这副行头,不知是花了多少银子,从哪掏来的,还是定做的,倒是蛮和身,也不失了一个“蛮王”的身份,但凭其容貌,大有暴殓天物之嫌。[p]  上榜理由:人要衣装,佛要金装,蛮要武装。[p]    菊花评:很是酷。[p]  感召指数: 4 魅力指数: 4  综合指数:4[p]  TOP 6[p]  兀突骨[p]  带来洞主向屡战屡败的孟获提议,可寻求乌戈国主兀突骨的帮助,以其藤甲兵破诸葛亮所率的蜀烟。[p]  在他的描述中,兀突骨的形象为:“身长丈二,不食五谷,以生蛇恶兽为饭;身有鳞甲,刀箭不能侵。”[p]  此后,在与魏延的对阵时,兀突骨的形象更为清晰,他的穿着也很有特点:“魏延引败残兵,来与藤甲军对敌,兀突骨骑象当先,头戴日月狼须帽,身披金珠缨络,两肋下露出生鳞甲,眼目中微有光芒,手指魏延大骂。”[p]  此等神人(神模怪样的人),真是少见,据有些人的惴测,他可能来自外星。打扮得有模有样,就是这个形象差了点,气势是盛了一点,吓唬小孩很管用,若是用来吸引MM,那会跑光一大片。[p]  上榜理由:蛮人蛮样。[p]  菊花评:林子大了,真是什么都有。[p]  感召指数: 5 魅力指数:5   综合指数:5[p]  TOP 5[p]  周瑜[p]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p]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中,东吴一代俊杰周瑜第一次亮相:“(孙策军队)行至历阳,见一军到。当先一人,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见了孙策,下马便拜。策视其人,乃庐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p]  “姿质风流,仪容秀丽”,短短八字,用以形容雄姿英发的周郎再也恰当不过,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脑中徘徊地是他“风流神骨、秀丽脸庞”的身影。[p]  周瑜是儒将,也就得这副造型,可惜,经过老罗的再加工,成诸葛亮的专利。[p]  上榜理由:遥想公谨当年……[p]  菊花评:风采难忘,气质难学,神姿难敌。[p]  感召指数: 6 魅力指数: 6  综合指数:6[p]  TOP 4[p]  赵云[p]  “白马银枪”、“白衣白盔”,这便是赵云的穿着形象。[p]  一尘不染的白,正如他的人,与乱世之中,独自坚持着自己的那份信念而屺立不倒,在万军之中,这是显眼的白,令众人不敢逼视。[p]  不用过多的修饰,简朴之中,显示出了简约之美,这才是赵云所穿服饰的精华所在。[p]  上榜理由:子龙一身是胆也。[p]  菊花评:谁能沧海横流,唯有常山赵云。[p]  感召指数: 7 魅力指数:  7 综合指数:7[p]  TOP 3[p]  马超[p]  再对付董卓的残余部将的叛乱之时,西凉马超开始出场:“只见一位少年将军,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手持长枪,坐下骏马,从阵中飞出。原来那将即马腾之子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英勇无敌。”[p]  其形象达到顶峰之时,是在葭萌关前:“次日天明,关下鼓声大震,马超兵到。玄德在关上看时,门旗影里,马超纵骑持枪而出;狮盔兽带,银甲白袍:一来结束非凡,二者人才出众。”直使得刘备大叹道:“人言‘锦马超’,名不虚传!”[p]  带有一些贵族的味道,穿出了自己的性格,为将做到这个份上,哪个君主不喜欢?[p]  上榜理由:好威风,好儿郎![p]  菊花评:混血儿的长相,就是有特点。[p]  感召指数:8  魅力指数:  8 综合指数:8[p]  TOP 2[p]  诸葛亮[p]  如现今的大牌明星,诸葛亮的出场,经“千呼万唤始出来”,而且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气派之大,待遇之隆,影响之深,当属三国第一人。[p]  刘、关、张三人等了半晌,他才慢慢地从午睡中醒来,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吟诗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缓缓吟罢,才翻过身来问童子有没有人来访,闻得是刘备后,才整衣冠而出。[p]  直到此时此刻,他的才给了刘备一个全貌的观赏(之前不是背影就是侧面):“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p]  高身价,必有大作风,就是此所谓也。[p]  之后的“隆中对”,也不辜负了他的这一番“耍大牌”行为。[p]  上榜理由:大牌就这样炼成的。[p]  菊花评:神仙人物,却躲不过世俗的纠缠。[p]  感召指数:9  魅力指数:9   综合指数:9[p]  TOP 1[p]  吕布[p]  吕布的出场,早在《三国演义》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之中,当时,丁原与董卓对峙,董卓欲发飚:“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李儒知其勇,上前劝解,因而架未能打成。[p]  当然,最为出彩,最为经典的穿着要属虎牢关时:“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棉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p]  如此拉风的神样,哪个思春少女不动心?[p]  上榜理由:额滴神啊。[p]  菊花评:原来人是可以这么帅的。[p]  感召指数:10  魅力指数:10   综合指数:10[p]  
阅读全文

[p]    候选:[p]    文鸯 VS邓艾[p]    按《三国演义》的说法,文鸯是如赵云般的人物,其武力在三国后期武将大都不出彩的情况下,因是少有人能抵挡得住的,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与邓艾交手时,用了五十多回合也没有搞定。[p]    赵云如果真是这德性,哪能入超一流武将的名单?[p]    甘宁VS沙摩柯[p]    东吴大将中,以武力著称的,一个是太史慈,另一个就是甘宁。[p]    甘宁的武力,有目共睹,是从战场上历练出来的,可碰上了名不经传的沙摩柯,还未交手,便死在了自己最为擅长的箭下,这是怎么讲的嘛,难道正如那句话所说的“瓦罐井上破,将军战场死。”[p]    “乱拳打死老师父”,正此所谓也。[p]    TOP 10[p]    赵云VS 文丑[p]    赵云第一次登场,面对的是河北名将文丑,战有五十余合,将公孙瓒从袁绍军中救了出来,而当关羽出手时,这文丑连一回合都没有挡得住,就以身首异处。[p]    赵云与关羽的武力,因是不相上下,在文丑身上却是讨不了一点的便宜,也许是刚出道经验不够丰富的缘故,但总得说来,这下手也是偏软了些。[p]    上榜理由:棋逢敌手。[p]    菊花评:不分上下。[p]    冷门指数:1    精彩指数:1      综合指数:1[p]    TOP 9[p]    张飞 VS张郃[p]    张郃中了张飞的计,只得死拼,两人直接对话的结果,大战了百十余合,张郃本来有些武力,又是死力,所以从表面上来看,这是算不得冷门的。[p]    事实不是这样的,有了比较,才能把事情看清。[p]    张郃也曾经与马超、赵云等五虎上将对抗过,结局却是很是令人失望,无一不是完败,而且都在五十合之内,同为五虎上将,排名还在前的张飞,却是为何要花费这么大的精力?[p]    人比人,气死人啊![p]    上榜理由:拼出来的活路。[p]    菊花评:留了一手。[p]    冷门指数:  2  精彩指数:  2    综合指数:2[p]    TOP 8[p]    关羽VS夏侯惇[p]    夏侯惇在曹魏这边,若论武力,也就顶多是个二流人物,可当碰到关羽这种超一流高手时,他却是直接对上了,战了十回合后,竟然没有一点落败的迹象,要不是张辽前来劝解,他还准备一直跟关羽耗下去。[p]    这也不能不说是有点太反常了。[p]    上榜理由:玩玩。[p]    菊花评:不太认真。[p]    冷门指数: 3   精彩指数:  3    综合指数:3[p]    TOP 7[p]    徐晃VS颜良[p]    徐晃这人,曾经与许褚战有五十余合,而未分出胜负,待到碰上颜良时,只是交手了二十回合,就败下阵来,而许褚与马超曾战数百回合,也不落下风。[p]    如此说来,颜良不仅强过了曹魏诸将,就是在蜀中五虎将面前,也应是所向披靡,可事实是,在关羽面前,他连展现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说这一战,徐晃显然有放水的嫌疑。[p]    上榜理由:大哥,出点力啊![p]    菊花评:超恐怖。[p]    冷门指数: 4   精彩指数:4      综合指数:4[p]    TOP 6[p]    黄忠VS 李严[p]    这两个人,本就不是在一个档次上的,若是打个赌,黄忠对李严,十回合内取胜,我想是没有人会有反对意见的,可这正正是件不可能的事,没有人想到,李严也能支持到五十多合,定军山上的那个神勇黄忠去了哪里?[p]    黄忠的这表现,实在是有失水准。[p]    上榜理由:无语。[p]    菊花评:无语。[p]    冷门指数: 5   精彩指数:  5    综合指数:5[p]    TOP 5[p]    关羽VS 纪灵[p]    关羽与纪灵的单挑战,因纪灵的叫停而终结,令人纳闷的事,两人竟然打了三十回合,要知道,也就是这个纪灵,在张飞手下没过十合,就已被刺杀于马下。[p]    张飞的武力,一般都是亚于关羽的,难道是超常发挥吗,没有赤兔马的关羽,真是这么不济,或许是纪灵的这个人的武力,如此的大起大落,又是为哪般?[p]    唯一一点可以解释得通的,那天关羽不在状态。[p]    上榜理由:放水![p]    菊花评:小子命好。[p]    冷门指数:  6  精彩指数:   6   综合指数:6[p]    TOP 4[p]    黄忠VS夏侯渊[p]    夏侯渊的实力不弱,曹操手下也算得是一号人物,遇到了黄忠,就是遇到了克星,连挡得机会都没有,不一合,便早早地去投了胎,虽说是被人偷袭,也不能这么不上镜。[p]    夏侯老兄,拿出点劲来嘛,可别让人小瞧了。[p]    上榜理由:来得好快![p]    菊花评:劈得就是你![p]    冷门指数: 7   精彩指数:   7   综合指数:7[p]    TOP 3[p]    马超VS张郃[p]    同是这个张郃,在潼关碰上了马超,战有不三合,就败下阵来,实在让人大跌眼镜,单挑张飞的勇气与武力去了哪里,你不是很行吗,这就回[p]    碰到狠的了。[p]    这还是那个被人誉为“三国后期第一武将”的张郃吗,马失前蹄,纯属意外![p]    上榜理由:这是,谁跟谁?[p]    菊花评:没得比。[p]    冷门指数: 8   精彩指数:   8   综合指数:8[p]    TOP 2[p]    关羽VS 颜良[p]    文丑与赵云战了五十余合,颜良的武力与文丑并驾齐驱,赵云的实力与关羽也是难以分出胜负,可曾想,当颜良遇到关羽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p]    河北的名将,难道也就这点能耐,所谓的“名”,全是虚的。[p]    上榜理由:两个名将。[p]    菊花评:一种结局。[p]    冷门指数: 9   精彩指数:  9    综合指数:9[p]    TOP 1[p]    关羽VS 文丑[p]    文丑与颜良齐名,二人的实力也应是在伯仲之间,如果说颜良的死,是因为关羽的马快外加上颜良太过于轻敌,还算是情有可原,可文丑知是关羽到来,还没战上三回合,便心为之怯,想着逃走,因而被杀,真是被颜良的死给吓到了。[p]    河北的名将,实力如此不济,实在让人难以信服。[p]    上榜理由:逃得再快。[p]    菊花评:也躲不了那注定的一刀。[p]    冷门指数: 10   精彩指数: 10     综合指数:10
阅读全文

[p]    士燮字,威彦,苍梧(现在的广西梧州市)广信人。[p]    其祖上其本来是鲁国汶阳人,因王莽之乱,而移居到了交州这个地方。[p]    士燮的父亲名为士赐,桓帝时当过日南太守(一个郡的最高长官,除了治民、进贤、决讼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的掾史)。[p]    士燮这人,少年的时候,就有了出外求学的渴望,当到游学到当时的京师洛阳时,以颍川人、当时的名儒刘子奇为师,学的还是春秋之义,经过了几番浮沉与自己的努力后,当上了交阯郡的最高长官——太守。[p]    交阯这个属于偏僻,尚未开发的地方,又远离政治中心,也就远离了暴乱之地,中原的战火漫延,却不会影响到这里,正所谓“天高皇帝远”,士燮也就是名义上的臣子,实际上的土皇帝。[p]    当时的交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刺史硃符为夷贼所杀,州郡一时扰乱不堪。[p]    乘着这个时机,士家开始做大。[p]    士燮的几个弟弟,士壹做了合浦太守,士徐闻做了九真太守,士武为南海太守,这一家子,是准备把长久的在这个地方住下去了。[p]    据史书上的记载:“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锺磬,备具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烧香者常有数十。妻妾乘辎軿,子弟从兵骑,当时贵重,震服百蛮,尉他不足逾也。”[p]    这出入的架式,好气派,好威风,可堪比皇帝,胡人见了如临神仙般焚香祷告,妻妾所乘亦非凡品,为人做到了这份上,已是极尽荣华富贵之能事。[p]    硃符死后,朝廷派遣了张津为交州刺史,这张津如他的前任一般,做没多久,被他的部将区景所杀,刘表借此良机,扩张地盘,派了赖恭去代替张津的职务,苍梧太守史璜也在此时死了,刘表便同时派出了吴巨去代替。[p]    朝廷可不愿意了,中央政府的威信虽然是一日不如一日,可这面子上总得要过得去,你刘表擅做主张,想派人就派人,正当朝中的人都是吃干饭的,你不让我舒服,我也不让你舒服,你给安排个钉子碰碰,于是,朝廷就将任命书给了士燮,说是,封他为绥南中郎将,让他以交阯太守的身份,好好地管理交州七郡。[p]    得了朝廷的好处,虽然都是虚的,但总得有些回报,士燮派出了部队,直接将赖恭赶回了零陵,吴巨倒是没受到波及,做稳了苍梧太守的位置,后来刘备当阳战败后,还想去投靠他。[p]    赤壁之战后,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孙权开始将触角伸到交州之地,就在建安十五年的时候,孙权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士燮家的好日子也快要尽头了。[p]    步骘一出手,便是不凡。[p]    吴巨本是刘表派出去的人,与东吴这边没有多大的好感,此时刘表虽然死了,但他还是很不安份,尽想着做些“不臣”的事,步骘便把他给引诱了出来,一举斩杀,一时全州震动。[p]    士燮迫不得已下,“相率供命,奉承节度”,并在建安末年的时候,派遣了儿子士廞入为人质,表面上来看,没有了先前的风光,但实际上大权并没有旁落,孙权也没有派人去钳制他的权力,在交阯这地方,还是他一人独大。[p]    士燮与孙权的关系,还算不错,他时常的送些奇物异果、奇珍异宝给孙权,孙权也是“厚加宠赐”。终其一生,孙权就没有打过交阯的主意,也许是想过,但始终没有动过手,士燮在交阯郡当了四十多年的太守,活到了九十岁,可说是寿终就寝。[p]    等他死了之后,孙权也就没有了顾忌,以交阯县太远,不好管理为由,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命吕岱为刺史;交阯以南为交州,戴良为刺史,又派遣了陈时代士燮为交阯太守,士燮的儿子士徽起来反抗,被吕岱等人平定,交阯也从此真正掌控在了孙权的手中。[p]    孙盛在评价这件事时,说孙权做得太不地道,对外当用怀柔政策,要讲信义,吕岱做得太过份了,人家都投降了,还往死里整,因此明白,“孙权之不能远略,而吕氏之祚不延者也。”[p]    这话说得,一番书生意气,吕岱的行为却是做得太绝,孙权的所做,是从自己的政权着手,任何一个君王要的都是臣下的绝对服从,要的都是中央的一人集权,也正是从长远的利益来考虑的,孙盛所说,也只能是不懂政治的书生之见。[p]    陈寿对士燮及其子弟的评价比较客观,他说士燮坐守在南越,优游终世,到了儿子时,由于处事不当,“自贻凶咎,盖庸才玩富贵而恃阻险,使之然也。”[p]    《三国志》对士燮的为人处事,有着不错的评价,说他“体器宽厚,谦虚下士”,因而中原的很多士人都愿归附于他,士燮和关公一样喜欢读春秋,从师傅那学的东西还真没有忘记,还学会了活学活用,为春秋做起了注解。[p]    袁徽曾写书给荀彧书说到士燮:“交阯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於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馀年疆埸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虽窦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小阕,辄玩习书传,春秋左氏传尤简练精微,吾数以咨问传中诸疑,皆有师说,意思甚密。又尚书兼通古今,大义详备。闻京师古今之学,是非忿争,今欲条左氏、尚书长义上之。”[p]    这个评价,还算是公允的。[p]   
阅读全文

[p]    候选:[p]    袁绍[p]    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气自纵横。[p]    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p]    羊质虎皮功不就,凤毛鸡胆事难成。[p]    更怜一种伤心处,家难徒延两弟兄。[p]    袁绍也就少年时展现出些许风采,空有身份、地位、财力、人力,却由于自身性格原因,终难成就大事,就连自己的兄弟都形陌路。[p]    杨修[p]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p]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p]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p]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p]    杨修出身于名门,由于自己的为人太高调,而惹来了杀身之祸。[p]    田丰[p]    昨朝沮授军中失,今日田丰狱内亡。[p]    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p]    河北之地多名士,田丰便是其中之一,智谋虽高,可惜投了一个昏庸之主,虽有自知之明,终难逃一死。[p]    审配[p]    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p]    命因昏主丧,心与古人参。[p]    忠直言无隐,廉能志不贪。[p]    临亡犹北面,降者尽羞惭。[p]    审配不是袁绍手下第一谋士,却是最忠心的一个,怎么劝降也不动心,临死之前,还不忘主,却是难得。[p]    张任[p]    烈士岂甘从二主,张君忠勇死犹生。[p]    高明正似天边月,夜夜流光照雒城。[p]    刘备入蜀,就好是到了自己家里一般,少有抵抗,各个地方均是闻风而降,雒城的张任却是一个例外,舍身赴死,为的只是一个“忠”字。[p]    马谡[p]    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p]    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p]    马谡绝不是纸上淡兵的那种,他只是在一个错误的时候,放在了一个错误的地方,怪只怪,虽非经天之才,却有凌云之志,到头来,为自己这越轨之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p]    黄忠[p]    老将说黄忠,收川立大功。[p]    重披金锁甲,双挽铁胎弓。[p]    胆气惊河北,威名镇蜀中。[p]    临亡头似雪,犹自显英雄。[p]    黄忠是英雄,老人中的另类,年虽高,志不堕,在晚年之时,尚能立功,这是很多年轻人都办不到的。[p]    庞统[p]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p]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p]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p]    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p]    庞统的才能未能得展,壮志未酬,这使得令人很难估计到他真正的实力,事业刚刚起步,便如流星般坠落,很是无奈。[p]    TOP 10[p]    孙策[p]    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p]    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p]    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p]    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p]    “小霸王”孙策的勇力,众所公认,正是借着这份胆气,收服了东南地,纵横四海,威镇三江,尤其是临终遗命之时,以孙权为接班人,以周瑜和张昭为托孤大臣,实在是明确的选择。[p]    上榜理由:项羽之威犹存。[p]    菊花评:霸得可以。[p]    人物指数:1 影响指数: 1 综合指数:1[p]    TOP 9[p]    荀彧[p]    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p]    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p]    荀彧很有才华,却不得善终,是因为他是有理想的人,当理想与现实有着巨大冲突时,而他又不知怎样去调解,唯一的解决方法,只剩下了死。[p]    上榜理由:投了明主。[p]    菊花评:理想却难成。[p]    人物指数: 2 影响指数: 2 综合指数:2[p]    TOP 8[p]    郭嘉[p]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p]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p]    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p]    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p]    曹操手下的第一谋士,曹操也是最听的话,就可惜死得太早,若有他在,三国的历史,很大程度上,会被改写。[p]    上榜理由:有奇谋。[p]    菊花评:命不久。[p]    人物指数:3 影响指数: 3 综合指数:3[p]    TOP 7[p]    张飞[p]    安喜曾闻鞭督邮,黄巾扫尽佐炎刘。[p]    虎牢关上声先震,长坂桥边水逆流。[p]    义释严颜安蜀境,智欺张郃定中州。[p]    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p]    张三哥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鞭督邮、扫黄巾、战吕布、扬长坂、释严颜、败张郃,在伐吴的前夕,却是死在了宵小的手里,长使人感叹不已。[p]    上榜理由:生猛。[p]    菊花评:难敌黑手。[p]    人物指数: 4 影响指数: 4 综合指数:4[p]    TOP 6[p]    关羽[p]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p]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p]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p]    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p]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p]    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p]    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p]    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p]    关云长的美名天下扬,其神武形象,一直留在人们的心中,关二哥的忠义,一直为人所称颂。[p]    上榜理由:威震天下。[p]    菊花评:人所服。[p]    人物指数: 5 影响指数: 5 综合指数:5[p]    TOP 5[p]    赵云[p]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p]    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鄣。[p]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p]    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p]    常山赵子龙,神勇不亚于关公张飞,汉水旁的机智,当阳上的威猛,大江中的无畏,处处流露出的是一个神奇武将的身影,流芳百世的英名。[p]    上榜理由:神勇![p]    菊花评:神奇![p]    人物指数: 6 影响指数: 6 综合指数:6[p]    TOP 4[p]    刘备[p]    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p]    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p]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p]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p]    这是杜甫的诗,讲的是刘备伐吴的事及其庙宇的情形,论的是君臣之谊。[p]    上榜理由:枭雄。[p]    菊花评:有所为![p]    人物指数: 7 影响指数: 7 综合指数:7[p]    TOP 3[p]    诸葛亮[p]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p]    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p]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p]    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p]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p]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p]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p]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p]    前一首是杜甫的诗,后一首是白居易的诗,前者讲的是五丈原的寞落,后者说的是一生的兴与失,两首所追寻的就是那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诸葛亮。[p]    上榜理由:今古一叹。[p]    菊花评:能人。[p]    人物指数: 8 影响指数:8 综合指数:8[p]    TOP 2[p]    曹操[p]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p]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p]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p]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p]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p]    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p]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p]    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p]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p]    呜呼![p]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p]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p]    对于曹操的评论,有很多,有些反对,有些赞成,这诗对于古人而言,还算中肯,曹操的一生,不见得很光彩,也不见得很龌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留有大家来评说。[p]    上榜理由:英雄气概。[p]    菊花评:奸雄外表。[p]    人物指数: 9 影响指数: 9 综合指数:9[p]    TOP 1[p]    周瑜[p]    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p]    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p]    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p]    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p]    这首诗,大体上回顾了周瑜的一生,青年俊杰,精通音律,与鲁肃借粮,带十万雄兵,成名赤壁,终命于巴丘,令人无限缅怀。[p]    上榜理由:东吴俊杰。[p]    菊花评:大才![p]    人物指数: 10 影响指数:10 综合指数:10
阅读全文

[p]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晋朝初年扶风王司马骏镇守关中的时候,司马高平刘宝、长史荥阳桓隰诸官及所属士大夫一起共论诸葛亮的得失,很多人得出的结论为:“亮讬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p]    金城人郭冲却不以为然,认为:“(诸葛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并列举出为众人所不知的隐没于世的,有关与诸葛亮的事,以解众人的疑问,大家听了也就“不能复难”,连扶风王也是“慨然善冲之言。”[p]    这就是著名的“郭冲五事”。[p]    裴松之却认为“实皆可疑”,并一一的将各事的错误与漏洞举出来,以驳郭冲的荒谬。[p]    魏晋时期的人,雅好清谈,这也是逼不得已的事,司马政权的强压政策下,对于时事及时政都不敢有过多的议论,只能转为不着边际的泛泛空谈,以消解这心中块垒,渐渐地,也就蔚然成风,成了一种时尚潮流的标志,就如成都摆龙门阵、北京的侃大山,外国传入的沙龙,或是俱乐部,扶风王家里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就是一个沙龙,也是一个诸葛亮研究俱乐部。[p]    郭冲五事到底是真有其事,还是有人伪造,历来有很多的争议,但大多以裴松之“难曰”为准绳,做为评判的标准,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这些都不说,我只讲个人对这五事的看法。[p]    郭冲第一事:刑法[p]    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原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於斯而著。”[p]    难曰:案法正在刘主前死,今称法正谏,则刘主在也。诸葛职为股肱,事归元首,刘主之世,亮又未领益州,庆赏刑政,不出於己。寻冲所述亮答,专自有其能,有违人臣自处之宜。以亮谦顺之体,殆必不然。又云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未闻善政以刻剥为称。[p]    郭冲的这第一句话,很是不恰当,众所周知,诸葛亮向来奉行“以法治国”的理念,所行之法,也许是严了一点,“刑法峻急”还可以说得过去,“君子小人咸怀怨叹”也是有的,豪强得不到属于本集团的既得利益,老百姓们辛勤劳做,所得不丰,有些抵触情绪也是正常的,但这“刻剥百姓”就有些说不过去,诸葛亮治蜀,以执法公正而著称,没有什么可以被责难的,很多人虽然不满,内心还是很服气的,怪不得裴松之会用“未闻善政以刻剥为称”来反驳。[p]    入益州后,诸葛亮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出外打仗,他坐守在成都,保障后勤,也帮忙着打理州中的事务,因而当时“庆赏刑政”,也有可能出自于他,也许还是得到了刘备的授权,或许是诸葛亮的主意,刘备来执行,若是事事都要刘备来处理,正忙于开拓疆土的他,也没有那么大的精力。[p]    诸葛亮所说的话,也是符合当时的他所处的情形的,刘璋所施之法,过于宽松,以至于“有法不依,犯法不治”,境内一团糟,当然是要以执法之严,震动全局,“荣恩并济”下,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p]    只是这法正,成为了刘备、诸葛亮之下的“第三把手”后,做的都是些“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的事,不像是关心民生的人,也不是多嘴的人,以他与诸葛亮的交情,以及当时所处的地位,也未必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话又说回来,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刘备,他要劝解也找不上诸葛亮,这话由他来说,实在是不合适。[p]    个人认为,郭冲的所说的这一件事,有些依据,也符合当时大致情况,但未必是真,十有八九是掺了些许酒的水,当来名酒来卖了,大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也许有借别人之口,说自己治国见解的意思。[p]    郭冲第二事:剌客[p]    曹公遣刺客见刘备,方得交接,开论伐魏形势,甚合备计。稍欲亲近,刺者尚未得便会,既而亮入,魏客神色失措。亮因而察之,亦知非常人。须臾,客如厕,备谓亮曰;“向得奇士,足以助君补益。”亮问所在,备曰:“起者其人也。”亮徐叹曰:“观客色动而神惧,视低而忤数,奸形外漏,邪心内藏,必曹氏刺客也。”追之,已越墙而走。[p]    难曰:凡为刺客,皆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也。刘主有知人之鉴,而惑於此客,则此客必一时之奇士也。又语诸葛云“足以助君补益”,则亦诸葛之流亚也。凡如诸葛之俦,鲜有为人作刺客者矣,时主亦当惜其器用,必不投之死地也。且此人不死,要应显达为魏,竟是谁乎?何其寂蔑而无闻![p]    派刺客行行刺敌方的主将的事,三国之中,并不少见,刺杀成功的也有,但不多,顶极人物被派出去的刺客刺杀成功的例子更是不多见,做为高层人士,防范上必然是更加严密,岂容陌生人近身?[p]    这个剌客的能力,也实在是太强,可与诸葛亮并肩的,绝对是难得的人物,这样的人实在难找,若说没有,也说不定,要说他必“应显达为魏”,也有些武断,并不一定,因为在三国时代被埋没的、不肯出山的人才也有很多,并不是个个都愿意当官的。[p]    但这一场相逢,实在过于离奇难测,过多人为修饰的痕迹,做为小说的题材还是不错的,若是论起真伪来,就不怎么,经得起推敲了。[p]    首先的一点,曹操本是一个爱才、识才的人,这样的人才,在他身边,又怎会不被发现,又怎么会大材小用派出去做刺客,当然他愿不愿意当官那是另外一回事。[p]    再说了,刘备也不是这么好忽悠,历经江湖风波的他,在识人、用人方面,自有其独特的一面,这是诸葛亮所不能比拟的,这从后来的蜀国人才的运用上,便可见一斑,诸葛亮看见了,他却没有察觉,难道真是当局者迷。[p]    个人认为,郭冲的所说的这第二件事,有故意拔高诸葛亮的嫌疑,听上去蛮能自园其说,细细品来,总是不对味,就如一顿丰盛的快餐,一点营养没有,反而使人脑满肠肥了一回。[p]    郭冲第三事,空城计[p]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偪,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卻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p]    难曰:案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於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於阳平交兵事。就如冲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传云:“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p]    家喻户晓的空城计故事,在罗贯中笔下成了经典,在郭冲的口中多了些许破绽,在裴松之的眼里就是纯属虚构,在民间是智慧的体现,那它的真面目,到底如何?[p]    裴松之的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p]    时间、地点方面:阳平是在汉中,诸葛亮和司马懿在这时候,分别屯扎在不同的地点,在这个地方,却从来没有过交战的事迹,两人也是不可能在这碰头的,因而地点错了。[p]    其实,两人是有可能碰面的,当时的阳平,离东三郡很近,而这东三郡就是孟达想要响应诸葛亮北伐的地方,司马懿刚在那时平了孟达的反水,驻扎在东三郡,诸葛亮要北伐,司马懿当然要抵制,两人也就极有能在阳平达上招呼,这时间上、地点上、情理上也就说得通了。[p]    形势方面:司马懿人马多,可以设防持重,也不至于要走。[p]    这二十万大军,未必就是实数,三国人在军队的人数上最喜欢便是夸大其词,先前的袁绍、曹操是,后来的刘备、孙权也是,所以这个数字是可疑的,但人数上总得来说,还是魏军占优,即使有疑问,也可以派一支先头小分队去试探一下城里的虚实。[p]    人物方面:魏延身边不会统领很多的兵马,因为先前有过例子在的。[p]    郭冲也没有说是魏延统领了众多人马,从“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这句话来分析,其意思是指有好几支部队了,所以军队人数比较分散,但向来行事谨慎的诸葛亮,只留了万人守城,而只是因将领“错道”而被大军兵临城下是说不通的。[p]    人情方面:当着别人的子孙说他的父祖的坏话,在情理上来说是“理所不容”的。[p]    这就讲到了一个人的度量问题,由于手头资料的缺少,司马骏为人到底如何不得而知,但这当着司马家的人提及父辈早就有之,如《世说新语》中所载:“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锺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p]    郭冲的所说,虽有贬低司马懿的智慧、彰显诸葛亮的谋略的意图,司马骏也不是不能接受的,毕竟是清谈之论,要的就是畅谈自己所想的这股劲,若是着不能说,那也不能说,干脆大家闭嘴来得好。[p]    个人人为,裴松之的的反驳,虽然说很多都是站不住脚的,但这空城计的事,存疑的地方也太多,也就只能拿来当故事看,至于,其真实性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p]    郭冲第四事,拒贺[p]    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人皆贺亮,亮颜色愀然有戚容,谢曰:“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於是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而已。[p]    难曰:亮有吞魏之志久矣,不始於此众人方知也,且于时师出无成,伤缺而反者众,三郡归降而不能有。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於魏何损?拔西县千家,不补街亭所丧,以何为功,而蜀人相贺乎?[p]    在这一事上,裴松之显然在为辩而辩了,既然认为了《蜀记》所载的虚妄,要全盘否定,当然是要找出几条反驳的理由来,尽管看上去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多么的无法立脚。[p]    “蜀人咸知亮有吞魏之志,非惟拓境”并不是说不通的,诸葛亮的“伐魏之志”由来早已,可追溯到隆中对策时,这“吞魏之志”,也可说是有年头的,但却是不能向任何人言说的,谁也不会逢人就说自己的真实意图。[p]    “师出无成”,是真的,“伤缺而反者众”,是真的,“三郡归降而不能有”,也是真的,“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也是实在的功绩,不能以“姜维,天水之匹夫耳,获之则於魏何损?拔西县千家,不补街亭所丧”一言,就随随便便抹杀掉的,蜀人来相贺,也是不无道理的,诸葛亮的话也算是肺腑之言。[p]    所以,个人认为,如果不是后人的编造,这一事的可信度还是有一点,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说这就是子虚乌有的事,历史是人写的,也是人编的,若是全相信,还若不信,就是仔细详读,也未必能找出事实的真相,真相永远在人们的猜测中。 [p]    郭冲第五事,诚信[p]    魏明帝自征蜀,幸长安,遣宣王督张郃诸军,雍、凉劲卒三十馀万,潜军密进,规向剑阁。亮时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时魏军始陈,幡兵適交,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不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亮曰:“吾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虽临征难,义所不废。”皆催遣令去。於是妄去者感悦,原留一战,住者愤踊,思致死命。相谓曰:“诸葛公之恩,死犹不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刃争先,以一当十,杀张郃,卻宣王,一战大剋,此信之由也。[p]    难曰:臣松之案:亮前出祁山,魏明帝身至长安耳,此年不复自来。且亮大军在关、陇,魏人何由得越亮径向剑阁?亮既在战场,本无久住之规,而方休兵还蜀,皆非经通之言。孙盛、习凿齿搜求异同,罔有所遗,而并不载冲言,知其乖剌多矣。[p]    这件事就没有什么好说了,处处都是漏洞,还真是让裴松之一言而蔽之,唯一点还可说是有点影子的是,诸葛亮的屯兵数量,约有八万人马,还算是符合当时的事实。[p]    就诸葛亮的性情与操守来说,倒也能做得出来,可惜的是编得不够圆满,将时间、地点、人物、情理、形势等众多重要因素给忽略掉了,成了四不像,马不是,鹿不是,牛不是,驴不是,什么也不是,一眼就被人看穿。
阅读全文

[p]    本文有些内容纯属虚构,请勿对座入号,拿正史来说事,纯属娱乐,一笑过之。[p]    候选:[p]    诸葛馒头[p]    诸葛亮擒服了孟获后,准备班师回蜀中,行军到泸水时,忽然之间天气起了变化,一时间,黑云压下,狂风骤起,军士们不能前行得半步兵不能渡。[p]    孟获对诸葛亮说曰:“这是水中猖神在作怪,必须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外加七七四十九头纯种阿根廷黑牛及七七四十九头纯血统澳大利亚白羊祭拜一下下,自然就会风恬浪静,而胩还会年年五谷丰登。“[p]    诸葛亮想:都是纳税人的钱,省一点是一点。公款本就不是用来吃喝的,何况是给狂神?这些神灵,咱就想个办法糊弄精弄。[p]    于是,就唤来行军厨师宰杀牛马,和面为剂,做成人头的样子,里面内以牛羊等肉为馅,并还起了个名字叫“馒头”。[p]    当天晚上,在泸水边的岸上,设好了香案,铺完了祭物,列下明灯四十九盏,诸葛亮亲自临祭,祭完后,将这些物品都扔到了河里,不一会儿,那河水就风平浪静了。[p]    诸葛菜[p]    原来,与诸葛亮有关的这菜,本名是蔓菁,又名葑,俗称大头菜、合掌菜、结头菜、芥蓝等,在《太平广记》有描述:[p]    诸葛所止,令兵士独种蔓菁者,取其才出甲可生啖,一也;叶舒可煮食,二也;久居则随以滋长,三也;弃不令惜,四也;回则易寻而采之。五也。冬有根可斸食,六也。比诸蔬属,其利不亦博哉?刘禹锡曰:“信矣。”三蜀之人也,今呼蔓菁为诸葛菜。江陵亦然。(出《嘉话录》)[p]    诸葛亮北伐中原之时,命令士兵,每到一地,就广种诸葛菜,以此来做为军粮之用。[p]    TOP 10[p]    关公红枣汤[p]    民间传说,关公投奔刘备以前,为了躲避仇人追杀,就给人看枣园的,因天天将枣子当饭吃,脸就渐渐地变红了,因为为了防备盗贼,睡也睡不安稳,这眼睛半睁半闭,也就成了“卧蚕眉,丹凤眼”,成了这副模样,仇人也认不出了,他也就出来,跟刘备混社会了。[p]    但他从来就没忘记过在枣园的这段日子,出来以后,就喜欢红枣汤,也称之为“忆苦思甜汤”,后来人们把他喝过的这种汤叫做“关公红枣汤”。[p]    上榜理由:红得可以。[p]    菊花评:要得就是这种红。[p]    美味指数:   1  名声指数:   1    综合指数:1[p]    TOP 9[p]    羊祜野味[p]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p]    一日,羊祜引诸将打猎,正值陆抗亦出猎。羊祜下令:“我军不许过界。”众将得令,止于晋地打围,不犯吴境。陆抗望见,叹曰:“羊将军有纪律,不可犯也。”日晚各退。祜归至军中,察问所得禽兽,被吴人先射伤者皆送还。吴人皆悦,来报陆抗。抗召来人入,问曰:“汝主帅能饮酒否?”来人答曰:“必得佳酿,则饮之。”抗笑曰:“吾有斗酒,藏之久矣。今付与汝持去,拜上都督:此酒陆某亲酿自饮者,特奉一勺,以表昨日出猎之情。”来人领诺,携酒而去。左右问抗曰:“将军以酒与彼,有何主意?”抗曰:“彼既施德于我,我岂得无以酬之?”众皆愕然。[p]    对于羊祜这送还的野货,陆抗为何会这么激动,还以自己珍藏多年的“斗酒”回赠,其实,不为别的,羊祜这送来的野货,都是烹调过的。[p]    羊祜这手艺,绝对没话说的,色香味意形俱佳,吃得东吴将士人人惊叹,就连这个安排在自己边境上的大敌晋国人羊祜的身份给忘了,竟和人家打成一片。[p]    上榜理由:名家名菜。[p]    菊花评:出手不凡。[p]    美味指数:  2   名声指数:   2    综合指数:2[p]    TOP 8[p]    阚泽迷魂汤[p]    阚泽不是一个名人,但绝对是一个重用人物,如果没有他,按《三国演义》的说法,赤壁之战的历史将会改变,正是他为黄盖向曹操献上了降书,令得曹操中计,被火攻了大败而归。[p]    其实,阚泽献上的降收是有很多疑点的,曹操也不是没有看出来,当着阚泽的面就当场揭穿,还让下人直接拖下去给斩了,可这阚泽却是仰天大笑,从自己怀中摸出一竹筒来,喝了一口,说道:“别介啊,买卖不成生意在。你不信,咱也想让你信,待我先将这美酒喝了,再走不迟。”[p]    曹操本是个酒鬼,一闻这酒的香味,就食指大动,见他喝了没事,也就一把抢过,往嘴里灌,美其名曰:“犯人财产,一律充公。”[p]    就是这么一饮,历史从此改变。[p]    原来这酒不是别的,是阚泽开创发明的阚氏迷魂汤。凡是人一喝,必将在一时之内迷失自己。果然,曹操喝后,不仅忘记了轻信了阚泽“背主作窃,不约期”的话儿,还把他从容地放了。[p]    上榜理由:迷失![p]    菊花评:要的就是这味。[p]    美味指数:  3   名声指数:    3   综合指数:3[p]    TOP 7[p]    陆逊烧烤[p]    陆逊从小爱玩火,这与他喜欢烧烤是分不开的,据说,这门手艺来源于海外或是关外大草原,陆家是江东四大家族之一,实力雄厚,陆逊的这一点小爱好还能满足得了的。[p]    长大以后,虽忙于军务,陆逊的这种厨艺情结,始终不能放开,还将他带到了军营之中,并因此影响到了士兵们的身上。[p]    夷陵之战的时候,与刘备大军相持了多日暮途穷的吴军将士们,实在是无聊,便干起来自己喜爱的行业——烧烤,以此打发时光。[p]    作为统帅的陆逊本就精于此道,也不反对,反是和众人一起HPPY,这么多人玩火,又没有一点防火意识,果然,也是不可避免的引发了一场山林大火。[p]    火势猛烈,乘着风迅速漫延,一直烧到了对面刘备的军营驻地,将其军队烧得一塌糊涂,蜀军难以抵挡,只得撤退,因而大败。[p]    上榜理由:很火![p]    菊花评:火大发了。[p]    美味指数:  4   名声指数:  4     综合指数:4[p]    TOP 6[p]    甘宁斗志酒[p]    甘宁百骑劫曹营,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p]    据《三国志·魏书·甘宁传》所载,劫营之前,甘宁请部下百骑喝酒:“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p]    意思是说,手下之人,还是有惧意的,不想去劫营,但又怕军令,因而迟疑惑不定。[p]    裴松之注又引《江表传》说了这次劫营的结局:“径诣曹公营下,使拔鹿角,逾垒入营,斩得数十级。北军惊骇鼓譟,举火如星,宁已还入营,作鼓吹,称万岁。”[p]    照理说,这么一支没有军心、没有斗志的部队,又怎能取胜?那到底又是为何呢?[p]    答案就在这酒中。[p]    《三国志·魏书·甘宁传》载:“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银碗。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p]    看来是一百多人是全都喝了这个酒的,因而就爆发出了无限的精力、毅力及战斗力,挺身而出,奋然上马,向着曹营急驰而去。[p]    这酒,便是甘宁经常所喝的随身三大法宝之一“斗志酒”,采集天地之雄性精华酿制而成,入口甘醇,唇间留香,颇有回味之处。[p]    这酒后来传到了东吴名将陆抗的手中,东晋大将羊祜也曾品尝过。[p]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中曾就记载:(陆)抗笑曰:“吾有斗酒,藏之久矣。今付与汝持去,拜上都督。”[p]    上榜理由:古代兴奋剂。[p]    菊花评:不要喝得太多。[p]    美味指数:  5   名声指数:    5   综合指数:5[p]    TOP 5[p]    关兴烤雁[p]    关兴、张苞为争夺先锋印,而大打出手,刘备看不过去了,令二人停战,以箭艺比高低,而却不是比武分胜负,这又是为何呢?[p]    原来这关兴,一身的好厨艺,最拿手的便是烤雁,因而刘备故意使出这一计,令得二人争夺,果然,张苞一箭正中旗上红心,而关兴却是一箭射落飞过的大雁,正好烹饪。[p]    这雁肉实在美味,也得关兴好手艺,不一会儿就端上座来,吃得刘备赞不绝口,立时把先锋印给了关兴。(详见《三国演义》)[p]    上榜理由:野外美味。[p]    菊花评:天上的。[p]    美味指数: 6    名声指数:   6    综合指数:6[p]    TOP 4[p]      赵云银鱼[p]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蜀国的五虎大将之一。[p]    他在未成名之时,常在家乡自己家旁的小溪边练习枪法,那小溪生存着各种鱼类,其中有一种小小的银鱼,最为尊贵,对人也最有补益,但又生性狡猾,极难捕捉。[p]    随着时间推移,赵云枪法日益精进,但却始终未能突破,一日停竭之时,凝视水中银鱼的游姿,终有所悟,从而创下惊天动地的枪法,因而他在战场上杀敌之时,手中银枪,就如水中的银鱼般捉摸不定,神出鬼没,令得他的对手,眼花缭乱之时,便以丧命在他的枪下。[p]    也有一种说法,赵云常常与溪里的鱼儿做为练习目标,刚开始是些大鱼,后来枪法纯熟之后,又以溪中极为灵动的银鱼做目标,每当劳累之时,便将银鱼作为食物烤来吃,因而枪法精进的同时,身体也是因得银鱼之助,颇为强壮。[p]    长阪坡之战,赵云一举成名之后,这练枪之法与银鱼,从此名扬天下。[p]    上榜理由:高手就是这样练成的。[p]    菊花评:既练了手艺,又有好东西吃。[p]    美味指数:  7   名声指数:   7    综合指数:7[p]    TOP 3[p]    阮籍闭门羹[p]    阮籍,字嗣宗,三国时代魏国诗人,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儿子,因曾经当过步兵校尉,所以世人称为“阮步兵”。[p]    阮籍很是喜欢喝酒,喝得又多,老是醉酒不醒,有时喝撑了,就容易吐,吐得满身都是,很是影响自己的名士形象,因而他到处寻找解酒这法,但总是不得其法,求告无门之下,只好自己研究开发。[p]    阮籍为人聪明,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与摸索,还真被他捣鼓出来了一个醒酒羹,其主要成份是时鲜蔬菜、当令水果、生活海鲜等等,绝不添加防腐剂及其他违禁物品、有害人体的化学物质。[p]    这个醒酒羹一出来,就名扬天下,很多人都来上门求访,这七大姨八大姑的、这族中子弟亲戚的,把自家的门槛都给踏破了,阮籍实在是烦了,就翻起了青白眼,别人以为他气歪了眼,弄不好闹出了三长两短,自己得吃官司,便纷纷撤退。[p]    阮籍见计谋得逞,便命仆人关闭了门,自己好好的饮用起来,因而这醒酒羹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闭门羹”。[p]    上榜理由:不想见客的好主意。[p]    菊花评:有个性、有风格。[p]    美味指数: 8    名声指数:  8     综合指数:8[p]    TOP 2[p]    青梅酒[p]    青梅酒完全是曹操的独创,起源于望梅止渴时,具体内容也就不细说了,大概情况是,行军途中,战士渴得不得了,曹操就骗他们前面有梅林,于是,士兵们口中口水多多,也就不口渴了,开始继续行军。[p]    曹操因此得到了启发,亲自研究并研制出了青梅酒。[p]    据传闻,青梅酒还有一大功效,就是能让人说实话,比测谎仪还要灵。(其实,只要是人,酒喝多了,或多或少的,总能说出一些埋藏在心底的话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酒后吐真言”。)[p]    多疑的曹操常常请自己的部下们喝青梅酒,最有名的一次,当然要属他请刚归降来的刘备,历史上把这次两个人的盛会,称之为“青梅煮酒论英雄”。[p]    宴无好宴,寄人篱下的刘备不得不赴宴,曹操拿出了珍藏的青梅酒,请刘备尽量地喝,其目的是为了从刘备那如铁琐般的嘴中套出一些话来,刘备知道这青梅酒的厉害,喝得很小心,曹操怕刘备不敢喝,自己带头畅开了喝。[p]    当喝到一半时,曹操便开始下套,逼着刘备说说天下的英雄,刘备早有准备,喝酒时乘着曹操不注意,全都吐在了袖子上,这时的头脑还是很清醒的,因而就打起了太极,举例了很多不是英雄的英雄,让曹操来选择。[p]    曹操不知不觉之中喝得多了,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不经意间就把实话给吐露了出来,说这天下的英雄就是你和我。[p]    自己没套出对手的话,自己却把心底里的话说了出来。[p]    这可把刘备吓得筷子都掉在了地上,借着怕雷声捡了起来,刘备因而明白了曹操的心声,便找个借口溜走了。[p]    上榜理由:弄巧成掘的典范。[p]    菊花评:误了大事。[p]    美味指数:  9   名声指数:   9    综合指数:9[p]    TOP 1[p]    司马昭之心[p]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实是一句广告语,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复杂,那么富有政治含义,千百年,很多人一直将这句话误读了。[p]    话说,有一日,当时的魏帝后来的高贵乡公曹髦到大将军司马昭家饮宴,皇帝亲临是何等的荣幸,何等的荣光,倍感激动而又颇爱厨艺的司马昭,决定亲自下厨,为皇帝逞现一座丰盛的晚宴。[p]    目不暇接的,叫不出名字的美味佳肴不停地上着,曹髦吃得手软嘴软,大呼过瘾,正当兴致正浓之时,司马昭端着最后一道菜上来了。[p]    色泽鲜艳,香气溢人,更有几点红色点缀其上,使上一看便大增食欲。[p]    司马昭上前进言道:“这一道枸杞鲜蘑炒猪心,具有补肾、养心、益血、镇静、除烦、安神之效,也可治疗小儿惊吓害怕症,正适用于陛下。猪心是我用独家特制秘方腌制而成,并加入了独有配料,口感脆嫩,微觉辣意,颇能开胃。”[p]    听了他的话,曹髦迫不及待的拿起筷子夹了一口,慢慢地在嘴里品味了一回后,突然间大叫道:“好啊,真是太妙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p]    正如人们把“东坡肉”说成是“因百姓们痛恨苏东坡而人人想食起肉”,是错误的;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理解为曹髦对司马昭的掌权很不满意,也是不对的。[p]    上榜理由:误解了的心。[p]    菊花评:多吃些。[p]    美味指数:  10   名声指数: 10      综合指数:10
阅读全文

[p]    TOP 10[p]    张绣引曹操[p]    张绣听了贾诩的话,投降了曹操,可没想阿瞒是一只喂不饱的恶狼,占据了宛城后,还不满意,霸占了自己的婶婶不说,还尽力拉拢自己最亲信的部下胡车儿,摆明着是想置自己于死地。[p]    张绣无法,只得反水,才获得了生机,曹操这只恶狼,却是被关起门来打了狗,只得落荒而逃。[p]    进了人家的地盘,本就是要守点最起码的规矩,小动作做多了,总是会被人发现的,就如那句话:“出来混,迟早一天是要还的”,可曹操向来不按常理出牌,管你是谁,先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在说,所以没有遵循游戏规则的他,得到了应有的报复。[p]    上榜理由:引了一只大色狼。[p]    菊花评:成了狼外婆。[p]    影响指数: 1 祸害指数: 1 综合指数:1[p]    TOP 9[p]    董卓引吕布[p]    吕布是董卓用了赤兔马与大量的金银珠宝高薪聘来的,也可以说是买来的,反正是花了大价钱的。[p]    这个引进的“人才”,一开始还真卖命,只要谁跟董卓急,他就跟别人拼命,还因此火拼了自己的前任义父丁原,可惜好景不长,见了一个女人,魂都没有了,这命也是卖不了,只得是要自己人的命。[p]    吕布是很有能力,也实用,就是不太忠心,爱闹情绪,待遇一有问题,经别的部门一拉拢,就爱跳槽,这一点,卓却不知道,还大嚷着要吕布的保护,结果却被保送到了阎王爷那里。[p]    上榜理由:引了一只大恶狼。[p]    菊花评:反复无常。[p]    影响指数: 2 祸害指数: 2 综合指数:2[p]    TOP 8[p]    韩馥引袁绍[p]    袁绍回到渤海之后,军中缺粮,便与公孙瓒相约夹攻冀州,事成之后平分其地。暗地里却是派人密报韩馥,吓坏了的韩馥,不听属下谋士的劝,引进袁绍对抗公孙瓒,而当袁绍入冀州后,马上与公孙瓒撕破面皮,自己独占了冀州,他自己吃肉,公孙不用说骨头,连汤都喝不到一口。[p]    韩馥的行为实为不智,大大的地盘拱手让于人,从让人仰鼻息百而转变为仰他人鼻息。[p]    手下人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等就劝解过他:“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兒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乃欲以州与之?”(《三国志·卷八 ·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p]    可是他偏偏不听,硬要一条胡同走到底,可没想是条死胡同。[p]    上榜理由:引了一只披羊皮的狼。[p]    菊花评:暗地里作的好文章。[p]    影响指数: 3 祸害指数: 3 综合指数:3[p]    TOP 7[p]    刘备引吕布[p]    吕布被曹操打得惨败,只得投靠在徐州的刘备,刘大耳也不考查一下这位客人的履历及是否有前科,就将他给请了进来,并还让他暂驻了下来。[p]    本来就反复无常的吕布,对于刘备的这一番热泪盈眶情相邀倒也没拒绝,更是得寸进尺,变本加利地乘着刘备出击袁术的时候,就袭取下邳,等到刘备回来后,就没了安身之地,吕布便把他安置在了小沛,吕布自称为徐州刺史。[p]    主人的好客,使得主人变成了客人,客人变成了主人。[p]    上榜理由:引了一只大灰狼。[p]    菊花评:被吃了都不知。[p]    影响指数: 4 祸害指数:4 综合指数:4[p]    TOP 6[p]    孙权引刘备[p]    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就引进了刘备,为的是抵抗曹操,成功是成功了,可这荆州也没有了;听了周瑜的话,想和亲困刘备吧,连自己的妹妹都赔掉了。[p]    刘备总是处于不安份之中,走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事,就好似一个不稳定的原素,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性,谁引进了他尽是一身的麻烦。[p]    曹操是,一放归,就斩了车胄;刘表也是,自己的手下名士,纷纷转向;刘璋也是,地盘没有了,土皇帝做不成了。[p]    上榜理由:引了一只大枭狼。[p]    菊花评:要的是天下。[p]    影响指数: 5 祸害指数: 5 综合指数:5[p]    TOP 5[p]    刘璋引刘备[p]    刘璋一听曹操要攻张鲁,心就慌了,张鲁那玩意儿,还不够阿瞒老兄塞牙缝的,他还不拿自己来当正餐,因而听了吃里扒外的张松的话,便命令同是吃里扒外的法正,引刘备入蜀。[p]    刘备一入蜀,可不怎么听话,名义上是来帮忙的,实际上却是为了抢地盘,才不管你是不是姓刘,是不是自家人,一切以利益为重,先收归己有了再说。[p]    刘璋的好客之意,却成就了人家的反客为主。[p]    上榜理由:引了一只大耳狼。[p]    菊花评:你当他兄弟,他当你肥羊。[p]    影响指数: 6 祸害指数: 6 综合指数:6[p]    TOP 4[p]    何进引董卓[p]    宫廷里的宦官实在是闹大发了,何太后又下了不许人动自己的亲信太监,听了袁绍建言的何进,于是,想着召大军阀董卓进京逼迫何太后,可未等董卓过来,人就已经被宦官给灭了。[p]    董卓这一进京,无疑是虎入羊群,也可说是乡下人进城,一时就看花了眼,什么好的,不管是权力、金钱,还是美女、官位,自己都要插上一手,搞得整个京城一塌糊涂。[p]    只有破坏,没有建设的董卓,只是一味地嚣张,大官是杀了一个又一个,自己人是提了一个又一个,皇帝是想废就废,想立就立,洛阳城也是想烧就烧,结果是惹得天下诸候大怒,群起共同讨伐。[p]    上榜理由:引了一只大凶狼。[p]    菊花评:吃人不吐骨头。[p]    影响指数: 7 祸害指数: 7 综合指数:7[p]    TOP 3[p]    曹操引黄盖[p]    曹操以为黄盖是来投降的,因而没有防备,这一不防备,引进了一个大火神,将自己辛辛苦苦经营了多年的家底,在一个晚上被烧了个干干净净,自己统一天下的梦想也被烧了个干干净净。[p]    其实,这也怪不得人家黄盖,是你的盛情相邀,是你想挖东吴的墙角,人家才来的,既来之,则安之,又本着“礼上往来”的原则,不表示一下,怎么行,自己又穷,两袖空空,那就送一把火。[p]    这可火大发了![p]    上榜理由:引了一只大火狼。[p]    菊花评:一片灰烬。[p]    影响指数: 8 祸害指数: 8 综合指数:8[p]    TOP 2[p]    大臣引孙皓[p]    孙休死后,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迎立孙皓为吴君。[p]    刚继位时,孙皓狐狸尾巴还没有露出来,还有些人模狗样,也做了不少实事,《江表传》上说他:“皓初立,发优诏,恤士民,开仓禀,振贫乏,科出宫女以配无妻,禽兽扰於苑者皆放之。”得到了不少人的称颂。[p]    可是很快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又好酒色,很多提议立他的大臣很是失望,多有怨言,他于是就将有拥立之功的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以无有的罪名给杀了,并且还大兴土木。[p]    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吴国终于灭亡。[p]    上榜理由:引了一只大尾巴狼。[p]    菊花评:人性全无,狼性多多。[p]    影响指数: 9 祸害指数: 9 综合指数:9[p]    TOP 1[p]    曹操迎汉献帝[p]    曹操迎汉献帝,汉献帝引曹操,本以为得了一个治世能臣,怎想他却是乱世奸雄,起初时,尚在蜜月期,相处得也算是其乐融融,生活过得很惬意,可等到相熟了,有了七年之痒,本性都暴露了出来,君非君,臣非臣,一切都在改变。[p]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不臣”,使得汉献帝明白了,这汉室的江山本是一只大肥鹿,很多虎视眈眈的人正盯着呢,所谓的“忠臣”,都是披着羊皮的狼,监守自盗之辈。[p]    汉献帝的这次引进人才,绝对失败,其实也怪不得他,一个乱世之中的末世皇帝,本就没有过多的选择。[p]    上榜理由:引了一只大头狼。[p]    菊花评:让人大头。[p]    影响指数: 10 祸害指数: 10 综合指数:10[p]    TOP ?[p]    周瑜引蒋干[p]    这条狼有点面,其实引狼入室也未必就是件坏事,只要看你是怎么去利用,事先布置好了,让狼的优势完全发挥不出来,就可以吃到美味的狼肉。这就有点诱敌深入的意思。[p]    常用的,先是设下埋伏,用种种诱惑引狼出来,然后敲碎锋利的狼牙,必定会有大丰收。[p]    蒋干因此吃了大亏,曹操因此吃了大亏,张郃因此吃了大亏,司马懿也因此吃了大亏。[p]    菊花评:将狼引成了狗,就可以关起门来打狗。[p]    影响指数: ? 祸害指数: ? 综合指数:?
阅读全文

[p]    TOP 4[p]    斩颜良、诛文丑[p]    斩颜良确有其事,虽没有演义所说的那么英勇神武,关公的“万人敌”形象学领先人心,据《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所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p]    可这诛文丑的却不关关公什么事。[p]    据。《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载:“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p]    也就是说在杀了颜良之后,关公就急急地投奔刘备去了,接下的事,也就跟他联系不上了。[p]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上说得明白:“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 ”[p]    是曹操利用了文丑军的贪心,将军资扔在道上作诱饵,使得其军阵大乱,乘机攻击而取胜。[p]    《三国志·卷十·魏书十·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太祖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袁绍渡河追,卒与太祖遇。诸将皆恐,说太祖还保营,攸曰:‘此所以禽敌,奈何去之!’太祖目攸而笑。遂以辎重饵贼,贼竞奔之,陈乱。乃纵步骑击,大破之,斩其骑将文丑,太祖遂与绍相拒於官渡。”[p]    从这两条史例来看,文丑完全死于一场阴谋,而这一场阴谋的策划者是曹操与荀攸,所以说, 斩颜良是关公的功劳,诛文丑是曹操与荀攸的安排。[p]    上榜理由:少了一个。[p]    菊花评:两个不能全占。[p]    改编指数: 7 精彩指数: 7 综合指数:7[p]    TOP 3[p]    单刀赴会[p]    《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伏皇后为国捐生”里说,鲁肃相邀关公赴会,其实是为了要回荆州,因而在暗地里埋伏下了刀斧手,准备的是一场鸿门宴,关公明知其意,欣然而往,而且只是带了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p]    当然,关公也是有备而来,在酒席上硬拖着鲁肃做自己的挡箭牌,东吴众人投鼠忌器,不敢动手,因而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关公乘风而去。[p]    鲁肃荆州没有要到,倒是受了一场惊吓。[p]    《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载:“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p]    可见,当时单刀赴会的可不是关公一个人,裴注引《吴书》说得更为明白,“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p]    在酒席上,鲁肃更是用一番义正言辞的话,令得关公“无以答。”[p]    后来,刘备因实在碍不过面子,“遂割湘水为界,於是罢军。”[p]    由此可知,单刀赴会的绝不是关公一人,逞英雄的也不是他,而是一介书生的鲁肃,想想看,一个儒将面对一个众所周知的“万人敌”却一点不怯,还执义正言,要回了一点地盘。[p]    上榜理由:鲁肃的英雄面。[p]    菊花评:事情对,人也对,可说法不对。[p]    改编指数: 8 精彩指数: 8 综合指数:8[p]    TOP 2[p]    空城计[p]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上说, 司马懿引着十五万大军,望着西城蜂拥而至,而当时,诸葛亮身只有一班文官,大将一个也没有,军马也只有五千,其中一半还分派出去运粮草了,也就只剩下二千五百个人还可以用。[p]    诸葛亮没法,只得行险,行空城计,以虚为实,借以吓阻司马懿大军。[p]    他传令军士:“将所有旌旗都藏好了,将四个城门都打开,每一个门分派二十个军士,扮作普通清洁工,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不用管他们,该干嘛干嘛!”[p]    接着,诸葛亮披着他的鹤氅,戴着他的纶巾,引着他的两个小童,携着他的一张琴,上了他的城上敌楼,凭栏而坐,焚起一炉清香,像是一个没事人似的,弹起琴来自娱自乐。[p]    没过一会儿,司马懿就带着他的大部队晃晃悠悠地来到了城下,见到这一情形,他当时就愣了,心想:诸葛亮这玩的是什么道道?[p]    没有把握的事,司马懿大大是从来不做的,眼看着诸葛亮在城楼上自娱自乐地玩了半天,愣是没有啥反应,便灰溜溜地撤军了。[p]    这是《三国演义》上的说法,其实诸葛亮未曾用过这一条计谋,三国历史上,曾经用过这一计策的,有明文记载的,有三个人:[p]    一、曹操[p]    当时的情况,曹操的兵都出去割麦子了,而留在他身边的一千人都不到,此时吕布率兵来袭,根本就挡不住。[p]    曹操便派老弱妇女守营,自己带着不到一千的兵马,列阵以待,热烈欢迎吕布的到来。[p]    吕布一瞅这架势,心里就犯嘀咕,又瞅见这南面上有着一片大树林,幽深而不可测,于是便不敢进攻而驻扎了下来。[p]    大好机会失去了,便不来,等到第二天再战,早已将军队调回的阿瞒,将吕布打了个措手不及,落花流水。[p]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裴注引《魏书》记载了这一则故事。[p]    二、赵云[p]    那时,刘备正与曹操争夺着汉中之地。黄忠因劫米,引动曹操大军袭来,赵云营中兵力薄弱,实是难以抵挡。[p]    赵云却命人偃旗息鼓,大开营门,造成埋有伏兵的假象,曹操攻来,果然中计,而不敢前,赵云乘此时节奋勇杀出,大败曹军。[p]    事后,刘备来视察,得知这事,说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成语“偃旗息鼓”也由此而来。[p]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裴松之注引《云别传》记载了这一事件。[p]    三、文聘[p]    当时,孙权率领了数万人攻来,而又大雨至,石阳城中栅栏崩坏,老百姓又不能及时的撤离,文聘便命令城中的人不要轻举妄动,都不要出来,自己也躺在卧室里,一副很是轻闲的样子。[p]    孙权果然怀疑,对他的部下说,这是北方忠臣,因而守着这个郡,他现在躲在城里面一动也不动,分明是在有着什么阴谋,一定是有外援,所以也就撤兵了。[p]    《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裴注引《魏略》说明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但与三国志本传的说法“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於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馀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有所不同。[p]    可以肯定的一点,诸葛亮的空城计完全是虚构,其来源是《三国志》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这却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是没时间也没条件与诸葛亮抗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首先从地理置上就说不通了。[p]    上榜理由:虚构的故事。[p]    菊花评:往往比史实更精彩。[p]    改编指数: 9 精彩指数: 9 综合指数:9[p]    TOP 1[p]    草船借箭[p]    《三国演义》上讲到这个故事时,是在“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之中,故事的大概内容如下:[p]    周瑜总觉得以诸葛亮的智谋,对于东吴是一个大祸害,就想着法儿想杀诸葛亮,于是,便恿拥着诸葛亮置办箭枝,以备军需之用,并限定了时日,若没有完成,就军法从事。[p]    上知天文地理,下知五百年事,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神通广大的诸葛亮,当然不会将这件小事放在心上。[p]    通过他与鲁肃的关系,要来了二十多条船,六百多个军士,上万的束草,乘着天黑黑,漫天的大雾向着曹营出发了。[p]    在几番鼓声的引诱下,曹阿瞒开始无偿大派送,箭如雨般都倾泻在了诸葛亮与鲁肃所率的二十多条船只上,有免费的午餐,不吃白不吃,诸葛亮与鲁肃来者不拒,也不怕撑着,完全照单全收,大约收了十多万枝箭。[p]    其实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就是从科学理论上来分析,这也是不可能的。[p]    据《三国演义》载,共是二十条船,每船军士三十人,束草千余个,外加青布幔帐、板凳、帆、桨、缆绳等等、及十五六万枝箭(阿瞒方的统计数据)。[p]    一个军士的重量约为七十公斤左右,即一百四十斤,三十个就是二千一百公斤,即两点一吨;一个草束就算它七公斤左右,既十四斤,一千个就是七千公斤,即七吨;名种杂物及船上的部件就算是五百多公斤,即零点五吨;十六万枝箭平均分配到每只船,即八千枝,一枝箭的重量约为零点二斤左右,八千枝就是一千六百斤,八百公斤,即零点八吨;所以,依此计算,所以每船的负重为2,1+7+0,5+0,8=10,4吨。这样的载重量绝非小船所能承受得了,若是大船,又怎能在借完箭后,又迅速地逃离案发现场。(《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p]    演义上还有一个人用草船借过箭,孙坚。[p]    孙坚的借箭就比较可行了,据演义载: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见船傍岸,乱箭俱发。坚令诸军不可轻动,只伏于船中来往诱之;一连三日,船数十次傍岸。黄祖军只顾放箭,箭已放尽。坚却拔船上所得之箭,约十数万。[p]    一连着三天,每天数十来次,一共是上百次,一天约得上千枝箭,科学而实用。[p]    而事实上,按史实的所载,三国历史上,利用了草船借箭的是吴主孙权。[p]    《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第一》裴松之注引《魏略》说,那是建安十八年的正月,曹操攻濡须的时候,“(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p]    由此可知,“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也不是孙坚,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还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的第五年,而不是演义中所说的赤壁之战时的建安十三年。[p]    注:有意思的是,据《吴历》的所载,孙权没有借箭,只是“乘轻船”而入,曹操敬其勇,令“弓弩不得妄发”,因而孙权安然回返,还博得了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兒子若豚犬耳”的称赞。[p]    顺便提到的一点,《三国演义》的源头之书《三国志平话》中所记载的“草船借箭”的那位是周瑜。[p]    上榜理由:很是精彩的张冠李戴。[p]    菊花评:我喜欢![p]    改编指数: 10 精彩指数: 10 综合指数:10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