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文皇帝,辽东人也。讳姓刘,字虎贲,乃汉室之胄。新盟元年秋,太宗临三国论坛,三日内即连创佳作十数篇,以功拜新盟虎贲中郎将。太师老儿异焉,谓太宗曰:“新盟将有事,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注[一]:《英雄记》曰:“太宗兄弟四人,长子龙腾,次子虎奔,三子凤鸣,四子豹突。俱为世之豪杰,号辽东四英。”注[二]:《辽东记》载:“太宗生时,正值大雪,群虎卧于舍旁雪地,貌甚乖顺,凡四十九日乃去,望之者以为贵不可言。太宗聪明幽默,宽仁温厚,人多附之。适新盟反对党战于周末,太宗以上将之尊先登陷阵,每战必有斩获。论坛两周年大庆日,新、反两党战于祁山,为争诸葛亮北伐是否有利统一而兵戈相见,太宗挚飞虎军旗,深入乱军之中,所向无不披靡。忽望见远处黑气冲天,广数百丈,盖反对党魁首马良季常、方律师大施妖术也,新盟数人神志迷乱,竟误入彼方阵营,太宗叹曰:“何昏也,请重整部伍击之。”再冲阵中,救出昏乱盟友数人,反复数次,贼众大溃,新盟遂胜。注[三]:《反对党春秋》曰:虎贲争貂蝉杯,若对阵者为群英将士,即无情摧折,而遇新盟人等,却甘拜下风,其迂阔如此。新盟二年二月乙未,地震,河溢,水淹论坛,人言白虎见于坛角。三月庚寅,太师老儿畏劳而退,语太宗曰:“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才十倍于吾,必能安盟定邦。吾老矣!愿以后事相托。”。太宗数谦让,凡三请乃出,遂受众贺,任新盟盟主,改元“虎跃”,大赦天下。时太宗新领掌门之位,新盟内有不谐之音,外有环伺之险。太宗励精图治,抚盟众、立法度,于盟内设讲武、齐贤、烟雨、翰林、凌宵五堂,使盟众各按所好聚之,众悦,一时由乱入治。新盟三年,诸事达顺,祥和太平。正月丁亥,大雪。忽闻论坛龙虎榜灵堂有哀泣声,未几雪霁,群虎踏雪而至,向太宗作拜伏状。太宗见之,大悟。遂仰天长吼,化为白翼虎王,率群虎亦步亦趋,凡数十顾,乃去。望之者无不落泪。注[四]:《龙虎风云录》载:太宗智勇仁厚,天下闻名,与江夏酷龙并称南龙北虎,古语云:南龙北虎,得一可安天下。今新盟二者兼得,而终不能一统天下者,岂非命乎?评曰:古者以天下为公,唯贤是与。太宗受任于扰攘之际,危难之间,然终能克成功业者,盖因其性度弘朗、仁而多断者也,若能常浮水面,虽古之雄略之主,又何能及哉?
阅读全文

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之前,曹操先后派遣好几批援军救援曹仁,而刘备为什么不发一兵一卒增助荆州? 我认为从大的方面讲,一则因为相比较曹操而言刘备国小力弱,本身兵力就有限,后援不足,没法象曹操一样一批又一批地派兵增援。二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因为刘备刚刚同东吴签订了盟约。盟约约定:孙刘双方以湘水为界划分的荆州的势力范围,重归于好。盟约的其他细节内容不得而知,但我认为肯定有军事同盟的性质,即一方出兵或被攻击,另一方有义务发兵协助。《典略》上记述:孙权曾经遣使刘备要求派兵援助关羽,但是使者迟迟不能赶到,于是孙权便又命一主簿拿着书信直接面见关羽,说自己要派兵援助他。当时关羽刚刚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正在他事业的顶峰,志得意满,那狂极了。当然他也有资格狂,纵观三国历史,这么多年来,除了他关羽,又有谁在对曹操的战争中能连续数月保持攻势,连战连捷,逼得曹操竟要议定迁都?于是云长半开玩笑地跟这个主簿说:“怎么这么晚才来?(孙权)那小子竟敢如此(怠慢)?回头等我攻下樊城,看我不踏平江东!”谁都知道这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孙权从这句玩笑话中看出关羽对自己的轻视,于是他表面恭顺致歉,暗里却准备施以背后一击。好了,扯远了,书归正传,从这件事上我们至少能够看出一点:吴蜀重新订立盟约后,双方是一种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刘备对荆州的形势是放心的,因为他有理由认为:盟约即定,东吴理应为己之援而非己之敌,最不济,即便东吴不发兵援救关羽,保持中立,以关羽的约十万训练有素、战力颇强的荆州兵,也完全可以抵挡当面之敌。那么当时,关羽对孙权采取的是一种大棒政策,以为通过炫耀文治武功就可令孙权敬畏不敢轻动,而刘备骨子里我信为和关羽一样,根本看不起孙权,加之盟约已签订,时常敲打一下对手也可以令其敬服,从而使自己在盟约的履行过程中掌握主动,所以刘备对关羽的行为有默许的嫌疑。而孙权呢,对关羽的威吓是又恨又怕,孙权知道以关羽之骁雄,又居江东上游,若顺流东下发兵攻吴,势如劈竹,吕蒙曾言道:“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故暂时隐忍不发,一旦时机成熟,必除之而后快。这一点是刘备和关羽估计不足的。三则,这是战略方针上的需要。刘备为实现澄清宇内、清平天下的理想,必须要有一个总体上的战略布署。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为刘备规划好了进军路线:“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即命一偏师出荆州策应,刘备亲率主力部队从汉中出击,向长安进军,这样两路夹击曹操,使其首尾难顾。这就是刘备的总体战略方案。往更深一层讲,策应主力部队的偏师面对强敌,要承担孤军深入的风险,但这也是大局的需要。隆中计划是否有其缺陷?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另外单独讨论,关键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听进去了,他坐镇成都,把主要攻防方向放在了汉中而不是荆州,所以重兵集于川蜀汉中,是要用于与曹操的主力部队决战,因此不到必要的时候,不必抽调宝贵的预备队帮助关羽。曹仁作战不利,所以曹操给他增派援军。如果关羽在前线的战事不利,刘备当然会象曹操一样,考虑派援军给他,然而偏偏是关羽在前线接连打胜仗,消息传到西川大家都很高兴,松了口气,那么此时这种增援的必要性就更显得不那么突出,大家也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准备主力部队从汉中的集结出击了。但是不存在因为关羽功高镇主、刘备诚心想置关羽于死地的情况。因为刘备的地盘不过荆、益两州,如果刘备真想设个计谋把关羽这样的虎臣害死,他不必要付出丢掉荆州、失去半壁江山的代价,更不必亲冒在夷陵自己险些战死或被俘的风险——因为他应该考虑到:若关羽有失则自己难免一战。有人可能会说,关羽占有荆州,荆州早非刘备自己所能控制,那就等于荆州不是刘备的一样。那么请问:退一步说,即便真如你所言,那么荆州是在关羽手里对刘备更有利些呢?还是在曹操或孙权手里对刘备更有利?肯定是前者。如果这样的话,刘备还有什么理由不趋利避害、非要和自己过不去呢?四则,胜敌益强,败敌益弱。《孙子兵法》有云:“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这个问题其实前面已经谈到,由于关羽屡战屡胜,得到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上的补充,《三国志*吕蒙传》中记载:关羽擒获于禁之后,荆州军曾经发生过因收编的降众太多,而擅自到吴蜀边境的湘关取用东吴米粮的事情。而且当时的政治形势对刘备和关羽也非常有利,曹操篡汉之心表露无遗,而汉朝正统的思想在人们心中还占有一定位置,社会各阶层倾向于刘备兴复汉室的不在少数,周边的土匪武装也遥受关羽的封号,为其羽翼支党,使羽威震华夏。相比较曹仁的败兵,关羽因接连获胜,力量在不断增强,对援军的需要不那么迫切。五则,荆州仍留有预备队,随时可就近驰援。若从蜀中发兵驰援荆州,需转运千里,跨越险阻才能到达,一路鞍马劳顿,成了劳师疲兵、强弩之末,起不了大作用了。而上庸的军力又不足,并且是汉中和荆州侧翼安全的重要保证,不必或不适合派出增援。所刘备有理由认为(或者是关羽自信并告知刘备)以目前的力量足以应敌、不必再加增援了。至于吕蒙袭取荆州之后,刘备为什么不增援的问题,答案明显只有一个:来不及。在此我就不做过多论述了。总之,刘备并不是坐视关羽荆州军毁败的看客,更不是策划关羽灭亡的幕后元凶,他没有援助关羽的原因,一句话: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阅读全文

我先简论一下,回头详述。假设在荆州之战中,关羽没有被擒杀,而是从麦城突围回到西川,那么局势如何演变?我以为,刘备仍然会发动向东吴的战争。一则,师出有名,曹操挟持帝后于许都,而孙权背信弃义,助纣为虐,悍然撕毁双方刚订立的盟约,从背后发动偷袭,刘备以信义号召天下,绝不能容忍这种倒行逆施之举,义旗所指,其在孙氏。二则,关羽败回蜀中,心中的羞愤可想而知,又念及与他朝夕共处多年的荆州部属、同僚、亲人都为孙权所害,必切齿痛恨于东吴。他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争取报仇雪耻的机会。况且关羽自诩为蜀汉第一名将,当然不会任自己一世英名就如此毁于一旦,必然要千方百计寻求一个为自己正名、洗刷战败耻辱的机会。由于关羽多年与魏吴交锋,可谓知彼知己,此番着道,又是吃一堑长一智,自觉用兵谋略更胜以往,因此他有把握打胜仗,誓夺荆州,如刘备不从,云长甚至会以死相肋,而汉中王念及与关公誓同兄弟或恩同父子的关系,也绝不会任关羽自裁,所以定会给他这个“出兵讨贼”的机会。故此,关羽必抬棺请缨,以为先锋或主帅。而刘备必慨然应诺,或御驾亲征。吴蜀之战仍是不可避免,只不过,这回有深通兵法经验丰富的关羽为主将,胜负未可知了。
阅读全文

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各路英雄各显神通,但无论如何用兵打仗,都不外乎是陆上作战和水上交锋两类,最多也只不过是水陆联合作战。为什么没有空军呢?这个也问题也许很好笑,人嘛,本身就是陆地动物,虽然一直向往象鸟一样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但是在人类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活动范围从未到达过天空,真正意义上的空军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诞生,而在远古时期的三国时代,如果谁提出这种设想则与痴人说梦无异。如果在当时魏、蜀、吴或是其他哪家诸侯想建立自己的空军,则很可能被认为是疯狂的想法,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的。但是,从今天现代人的角度看,如果我们的祖先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当时已有的一些技术深入发掘、完善成熟,应用到实战领域,建立古代空军也未见得是不可能之事。而在那个时期,能载人升上天空的无外乎两种飞行器。第一种飞行器——飞神鸢:玩过傲世三国的朋友可能都知道,里面有种装备叫“飞神鸢”,实际上就是把人挂在大风筝上,然后使用牛筋动力的弹射器从地面弹向天空,在半空滑翔一段距离后再回到地面。同理,三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可以充分利用这古老的风筝技术,建立一支伞翼滑翔伞部队,战士们身背“大风筝”,从高处向下方滑翔,突入敌后、凭高视下打击敌人。第二种飞行武器——巨型孔明灯:就是可以利用当时已有的孔明灯技术,将其改装为可载人的热气球,载上战士进行长途奔袭。当然,由于孔明灯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所以这项技术只限于蜀国才能使用。先说第一种,我们可以把古老的风筝加以改装,把它加长、加宽,龙骨用竹木制,蒙皮用皮制,下设小轮,起飞时,用马匹牵引飞行器作一定距离的助跑,到发射点松开绳索,将飞行器放飞出去。在空中,飞行者可以用身体按一定角度倾斜调整飞行方向,直到最终接近或到达目的地降落。此种飞行器成本低廉,可以大量装备部队,尤其是在魏蜀交锋的秦岭山地,在复杂的地形中更利于这种武器发挥作用。假使当初马谡在街亭手中有这种武器的话,可命军士数百,分乘这种大风筝,从高处飞掠而下,打击张郃的侧后,或直奔张郃、司马懿所在的中军,攻击敌主帅。这样可使敌四面受敌,防不胜防。更重要的是,这种武器对敌人的心理是一种打击,因为一旦你得知:对手可以随时随地打击你时,你将感到惶惶不可终日。当我们的空中突击部队死神般黑压压遮天蔽日而来时,敌人心中的惊恐是可想而知的。他们甚至会想到是不是天兵下凡。再说第二种,孔明灯。孔明灯实际上是当代热气球和飞艇的鼻祖,其原理完全相同,都是利用热空气轻于大气造成的浮力来推动物体上升的。我们只要把孔明灯改装成热气球,即大功告成。如何改装?还是老办法、土办法:从外型和材料上着手,首先要把孔明灯的尺寸加长加大,制成类似于今天热气球的大小,竹制龙骨,巨形外观,蒙皮可用轻软的羊皮缝制(注意要用结实的丝线精心缝合结实,以使其到天空不致散架),燃料可用煤,燃具可用铁制煤炉,调整炉中火的大小可以控制飞行高度,设置尾舵和帆翼可以对飞行方向进行微调,气球下挂载人大筐,乘员若干人,这样即装备完成了。战士们乘坐这种巨型孔明灯,经过短途旅行,深入敌后,执行突击、暗杀、救援、放火、劫持、空投给养等任务。例如可以把被围于麦城的关羽等人救出脱险,可以在水战中向敌船船帆上空投火球,可以飞临敌屯粮之所,从天空中抛下火把放火烧粮,可以直抵敌主帅所在放箭射击,以求擒贼擒王,可以突临敌要员所在地劫持人质要为要挟作谈判筹码,可以携带粮食向被围困的城中空投给养。当然,如果长途旅行,则需掌握季风和气流的变化规律,这实在有些难为古人了。我国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则盛行西北季风,另外在高空高纬度全年受西风急流的控制,如果掌握这些规律,则可以执行一些更复杂的、特殊的任务。例如蜀军可以精选将士二百人组成突击队,分乘这种气球数十只,选择春季从汉中出发,在西风急流和东南季风的作用下,到达中原腹地,选择在许、洛、邺郡等大都市降落,深入寝宫,将汉献帝从曹贼的魔掌中救出;或从永安出发,直飞建邺孔权老巢,刺杀孙权,为关羽报仇。当然,这只是我的幻想,实际操作中肯定会有许多困难,但是我个人认为:原理上还是有其可行之处的。欢迎大家拍砖指教。
阅读全文

与酷龙见面是在一个下午,那天我好不容易忙完了家里的事,风风火火地赶往会面地点,忽见对面站立一将,见此人,跳下马来,平顶身高足有六尺有余,生得是前胸宽、臂膀厚,虎体熊腰,好似铁塔一般。往脸上看,一张方脸膛,黑中透亮,浓眉阔目,鼻直口方。你道这位好汉是谁?正是三国论坛网友酷龙酷dragon。(耶!)我拍马赶到近前,高声断喝:“呀——呔,对面可是酷D么?”酷龙向我身后张望,跟本没有意识到我就是董卓,他也许在寻找一个魁梧的身躯,不料眼前这个瘦高的中年人却突然问道:“你是酷龙吗?我是太师啊。”“哦,你怎么那么瘦啊。”紧接着嘻嘻哈哈,问长问短,勾肩搭背,两个人上了车,直奔北京市的最高建筑——位于玉渊潭的中央电视台发射塔。在离地三百米高的旋转餐厅里,我们一边指点窗外江山,评点论坛群英,一边狼吞虎咽、大块朵颐,与酷龙的谈心很愉快。酷龙谈吐得体、优雅,很有内涵,气质颇佳。席间我了解到他现在是武汉某某大学的学生会主席,这次是随团参加学校的夏令营。真是年轻有为呀,他的才华和质朴使我如沐春风清泉,心情非常欢快轻松。正好象当年程普说周瑜的话:“与酷龙交,如饮甘醇。”我们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好象多年的老朋友一样,在场的人谁也不会相信我们这才是第一次见面。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看表才知道这顿饭我们足足吃了近四个小时,由于旋转餐厅的自助比下面贵好多,所以我一定要把损失吃回来,结果吃得我是嘴歪肚圆,打鬲不止,最后才缓缓地站起身形,散席而去。下到二楼,正好看到央视办的一个三国演义展览,里面陈列了各种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使用的道具,似乎是专门为我们这两个三国论坛的网友安排的。展品有攻城用的冲车、云梯、投石机、刀车,还有三国七里面能见到的几件宝物,如龙方壶、玉龙纹壁、四羊樽等等,令人大开眼界,我们正观赏间,龙哥突然大发感概:“这里没有玉玺,要是有玉玺就好了。”闻听此言,我不由大惊失色,曰:“公要玉玺欲何为?”酷龙对曰:“生逢乱世,当以北平为基地,与诸侯逐鹿中原。”把我唬得六神无主,须知龙哥乃真龙之命,这一番话可非同小可,连忙四处张望,好在没人,便赶紧拉着酷龙道:“此处非讲话之所,不如到寒舍一叙,共商大计。”酷龙欣然同意。伴随着发动机忠实强悍的轰鸣声,我们向东飞驰在宽阔平直的四环路上,夜色中,我们边兜风边聊天,此时,所有的一切繁杂琐事都已抛诸脑后。到了太师府,我将酷D引见给内人和女儿,不料仅有十个月大的闺女还是认生,她凝视着酷龙叔叔半晌,突然是放声大哭,真不给我争气。龙叔长得那么精神,更有诗为证:“天生一个帅小伙,无限风光在酷龙。”一般的小姑娘早就看得眼直了,而小女竟如临大敌,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呀。算了,既然不给面子,那我们也不理她们了,于是我们打开电脑,一边喝可乐一边上网,这是我第一次和三国论坛的网友共用一台机子上网,其乐非浅,一直到夜深了,酷弟起身告辞,我挽留不住,遂将龙哥送至行宫。难忘的一天过去了,谨记于此留作纪念。
阅读全文

有人认为曹操晚年暴露了篡逆之心,并逐步向汉献帝逼宫,没有尽到人臣本份,我不这么认为。自董卓进京,废长立幼,汉献帝刘协自九岁就被董卓拥立为帝,本身就名不正言不顺,否则天下诸侯也不会联合起来加以征讨。而曹操自迎立献帝到许都时,献帝年仅十六岁(还是虚岁,古人虚两岁是常有的事),还未到亲政之时。对于一个未满十六岁的孩子,本身的地位又存在诸多疑问,并不十分稳固,曹操也许是出于对他的保护,并担心他年轻被别人利用,故此派亲兵七百加以护卫,要理解成监护也行,这本身未必就是要对皇上不利。于是,使汉献帝过上了安定太平的生活,但献帝却放着好日子不过,因自己的年轻幼稚,妄加猜疑,以至于写下衣带诏,指使董承、王服、种辑、刘备等人,图谋诛杀曹操。这首先错在献帝,而不在曹操。有人会提出,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曹操没有权利在汉献帝要取他性命时实行抗拒,但实际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本身就是一种流传多年的谬论。追本溯源,我们便知道孔孟所说的"忠",不是无原则的愚忠。纵观《论语》,绝没有要求臣应对君的忠,相反,《论语·八佾》篇中,倒有一段有臣应忠于君的嫌疑的对话,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下,臣下服事君主,该怎样做?"孔子回答说:"如果君主能按照礼来对待臣下,那么臣下就会尽心去做君所任命的份内之事。"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君主未能按照礼的规范来对待臣下,臣下是否还应该尽心去服侍这样的主子?我认为臣子当然有自己行事的一定空间。也就是说,臣下服侍君王的前提条件是:“君事臣以礼”,而当君没有做到这一点时,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就认为臣子一定要为这样的君效愚忠。孟子谈到忠时,和孔子一样,绝没有认为忠是无原则地听从上司、君主之命。《孟子·离娄》篇中,"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如此,如果君王象汉献帝一样把曹操的性命当做泥土草芥,臣下把君主当做仇敌不也成为一种必然吗?而这种必然的行为又怎能说是不合乎礼教和道德的呢?此后,汉献帝伏皇后又先后联络伏完等人,“令密图之”,继续威胁到曹操的生命,而他们不是不知道,北方之所以能够太平,之所以维持住半壁江山,使自己有如今这样养尊处优的生活,都是拜曹操所赐,如此背义忘恩,自毁长城,欲重陷天下万民于万劫不复,道义又何在?在与这样的暴君周旋中,曹操先后杀董贵人、伏皇后、数皇子。昔日武王做为商朝的臣子,竟起兵讨伐诛灭纣王,是为有道伐无道,那么曹操此举,难道就不能说是以有道伐无道了吗?依我看,当时天下实际上早已非汉所有,曹操即便真的就以魏代汉,也未尝不可,又有何厚非?
阅读全文

第一章:简介三国论坛新兵联盟成立于2001年1月20日,面向广大新到论坛的人士,是所有三国迷的乐园,本盟的主要宗旨是:一,团结爱好三国的各界同道,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寓教于乐,使每一位盟友学于论坛、乐于论坛,并在此广交天下豪杰;二,努力活跃论坛气氛,以繁荣兴旺三国论坛为己任;三,平定三国论坛内帮派林立、纷争倾轧的战乱局面。我们的口号是:攘除奸凶,替天行道;文乘武德,一统论坛。第二章:组织架构:现任盟主:飞将军吕布;盟内五堂,分别为:1、讲武堂:(堂主小马828、zj欢乐英雄)是喜爱三国游戏人士的乐园,这里您可以见到龙骧虎步,金戈铁马。重点推介:zj欢乐英雄主持的“吕布杯”三国游戏感受作品征文比赛。推荐指数:★★2、翰林院:(院长逸风流影)这里您可以见到原创的新三国故事,奇文共享。(以三国题材的文学作品为主)三国原创作品吸引了总多的目光,盟中有许多高人,可谓是喜怒笑骂皆文章,或精美,或谐虐,文风各异,但读起来都有中畅快淋漓之感。重点推介:逸风流影主持的“大学士征文”比赛活动。推荐指数:★★★★★3、凌霄阁:(阁主燕赵义士、梦蝶公主)以史为鉴,指点江山。(以讨论军事政治兴衰为主)一切都付笑谈中是三国魅力所在,是非功过,各有千秋。重点推介:梦蝶公主主持的“子龙杯”三国知识问答和一定要离开主持的三国院士大赛。推荐指数:★★4、烟雨楼:(楼主绯衣青锋、小蝶3777)品茗议趣,轶事掌故。(如笑话、趣闻、典故、格言等)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涉猎范围很广,三国笑话、奇文轶事,风土人情等等,甚至包括点评论坛本身的人与事,当然点到为止,不宜过度.重点推介:绯衣青锋主编的“新盟日报”和长发遮面之贞子在艺术长廊开设的新盟分舵——“爱我长廊同心会”。推荐指数:★★★★5、齐贤馆:招揽英雄,见贤思齐。(以宣传、接待、外交、推荐为主)馆员:忠厚刘备、化语、许晕疯、邪恶董卓(暂代)重点推介:暂无。第三章:官制:刚入盟的人士,按照其所发表的三国精品数,依照三国论坛龙虎榜官职管理规则授予官职,您可以在论坛右上角的“三国论坛龙虎榜”中看到您的名字和官职,随着您所发贴子数量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以及在论坛或新盟组织的各类活动中功绩的不断积累,您的官职会得到升迁,并有可能被授予爵位。官职和爵位的升迁亦遵照三国论坛龙虎榜官职管理规则进行,由盟主飞将军吕布在每周龙虎榜更新时执行。新盟盟友的官职授予规则参见《龙虎榜各品官阶一览》和《龙虎榜爵位管理办法》《龙虎榜各品官阶一览》(左侧括号内数字为达到该官职所需的精品数):五品(2):(文官)功曹;(武官)都统;(6):(文)主簿、郎中;(武)校尉、都尉;(10):(文)尚书郎;(武)中郎将;四品(16):(文)侍郎、太常; (武)杂号将军(如讨逆、奋威、折冲等);(20):(文)光禄勋;(武)四征四镇将军;(24):(文)侍中、长史; (武)前后左右将军;三品(33):(文)左、右仆射;(武)车骑将军;(37):(文)尚书令;(武)骠骑将军;二品(49):(文)司空;(武)暂无;(53):(文)司徒;(武)暂无;(57):(文)太傅;(武)太尉;一品(72):(文)大司马;(武)大将军;(76):丞相、相国;(80):太师、加九锡。状元楼(100)《龙虎榜爵位管理办法》:爵位分为五等:亭侯、乡侯、郡侯、公、王;(一) 在历届貂蝉杯比武大会获前三名的坛友,均按名次赐爵;冠军赐“郡侯”,亚军赐“乡侯”,季军赐“亭侯”; (二) 在历届孔明杯辩论大赛获优胜称号的坛友,按以下顺序赐爵:最佳辩手:“郡侯”,优秀辩手:“乡侯”,最佳狙击手“亭侯”;(三)在新盟凌宵阁组织的三国院士大赛和“子龙杯”三国知识问答、新盟翰林院组织的“大学士征文”比赛、新盟讲武堂组织的“吕布杯”三国游戏感受作品征文等活动中,积分在50分以上者,授亭侯称号;积分在100分以上者,授乡侯称号;积分在200分以上者,授郡侯称号;(四) 在两党对抗赛中,新盟将士每获胜一场,即授亭侯,胜三场授乡侯,胜五场封郡侯;(五) 每获两次郡侯称号,晋级“公”爵;每获两次公爵,取消原有封号,晋级“王”位;随着功绩的积累,盟友每升到一级都能得到该级特有的奖品,如刚入盟的人士一般都可以从各堂堂主处获得战鼓一只、黄龙盟旗一面、画像一幅,作为见面礼;而随着功绩的积累和职位上升,您就可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奖励:如武器、战具、音乐、古画、动画、实用程序、三国人物画像、地图等等,到您的邮件箱中就会有惊喜发现! 第三章:入盟愿加入《新兵联盟》者,请参见如下入盟须知,从中可了解入盟的手续:一,科考制:申请加入新兵联盟者须经过科考,科考成绩合格则予以录用。具体说就是从新兵联盟题库中抽选三道试题,全答对者或大部答对者予以录用;本项工作由盟主、各堂堂主、人事担任官或其委托的盟友负责实施。二,举荐制:凡经我盟兄弟所举荐之人,一概任用。具体说就是鼓励大家把自己认识的三国爱好者介绍到这里来,新盟必将委以重用。科考合格或经盟友举荐入盟的人士,如愿为武将,则授予“校尉”或“都尉”之职,并有入盟见面礼相赠;如愿为文官,则授予“主簿”或“郎中”之职,同样有入盟见面礼赠送。特殊情况下,例如要求入盟者本身精品数较多的或质量较高的、经证实确有真才实学的,可以破格提拔擢用。第四章:赏罚日常功绩的积累在平时主要靠向论坛发送精品文萃,并按照龙虎榜官职管理规则授予相应文武官职。盟友习文还是练武,做文官还是武将,将完全遵照盟友的意愿进行。另一种功绩是在论坛和新盟的各类活动中获得优胜,以及在对敌作战时所获得的战功,将按照龙虎榜官职管理规则授予相应爵位。另外,凡在一个月内一次也没有露面的盟友,则该盟友姓名自动转入龙虎榜中的三国灵堂供奉,暂时列入修行者名单, 不再设个人官职。如再次申请上榜复职,需交纳一篇精品,则可拜官上榜,重获新生,且这一篇新作将计入总功绩计算官职。(如果没时间,不妨在一个月内在论坛上只说一个字:“Hi”也行,实在来不了仍保留盟友资格,最终还是盟中的弟兄姐妹!)新兵联盟面向全体同道。如果各位觉得这个游戏有意思,愿意参加进来,我们全体盟友举双手热烈欢迎,为您提供热忱的服务。在这里,您一定会发现:自己的才干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是证明自己的最理想的舞台。新兵联盟恭迎各位光临!
阅读全文

笔者在阅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时常能感觉到:刘备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多重性格气质,我们发现:他有时坚忍,有时软弱,有时勇敢,有时怯懦,有时自信,有时自卑,有时愚钝,又有时敏感……举一个例子:《三国志先主传》介绍他时既说他“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又说他“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一般的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少语言、喜怒不形於色,又如何善下人?而不能说又怎么能交结豪侠?这是一个矛盾的例证。当然,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性格外在表现,但是这一点在刘备身上体现得犹为明显,那么是什么原因形成了他身上性格的多重性呢?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我个人认为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单亲家庭的母子依恋造成了刘备性格上的畸形,换句话说,刘备性格上的多样性可能是由于一种恋母情结所致。第二,与当时历史环境下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关,那时刘备童年所受的教育诸如你是汉室宗亲,将来必须要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等等,你的生活本不应是这样渡过,通过努力你终会得到你所想得到的一切云云,这一切同样会给刘备的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打上了烙印,令其有意无意地改变自己。刘备出身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同时也是皇室后裔,他的出身本就体现了显赫与微末的矛盾,父亲刘弘是地方小吏,刘备是独生子,倍受宠爱。不幸的是刘备出世后不久,父亲就去逝了,家境一落千丈,只有他和母亲马氏两个人相依为命。刘弘死后,便注定了刘备不可能得到正常人所能得到的父爱,因而有可能会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刘弘去世后,马氏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刘备身上,刘备是马氏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的全部意义,我们可以想象马氏对刘备的溺爱程度,这种溺爱致使童年的刘备对母亲有一种严重的精神依赖,在母子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很容易形成我们现在所说的“恋母情结”,并影响到他的一生。“恋母情结”一词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认为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欲,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但因为文明社会存在反对乱伦的禁忌规则,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这就称之为“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这一学说后来受到了人们的批评,人们认为它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不能将其绝对化。可是,我们又不能完全否认它。刘备的家庭具有形成恋母情结的一切条件,刘备身上“恋母情结”的成因,与弗洛伊德对“恋母情结”成因的解释不尽不同,但是应该看到:刘备的“恋母情结”仍然很有可能是家庭教育的产物,或者说是由于母亲对儿子的过分爱恋造成的。套用弗洛伊德的话,也许可以说是母亲的“恋子情结”诱发了儿子的“恋母情结”。所以,对这种现象不妨叫“母子互恋情结”。    “母子互恋情结”是人际关系的一个怪胎,其后果是可悲的。这种畸型的感情却严重地影响着男孩子的个性发展。由于母亲过分的爱怜,使男孩子的心理幼稚,依赖性强,孤僻不合群,不擅长与同龄人交往,缺乏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以后这些男人虽已成年,由于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恋母情结,使他们在精神上一直无法长大。因此,他们在做事情时都缺乏主见和独立性,如果没有人从旁指导他,或者率先示范,他就会畏怯不前。有着恋母情结的男人对于在工作方面也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即使给予任何任务,他们也缺乏自己的主张,而且时时刻刻在期待着来自周围人的评价。这恰恰与刘备时常表现的性格特征吻合。弗洛伊德认为,某个主体随着他自身心理的成长与发育,这个主体便进入他生命的最重要时期,即性欲潜伏期,此时,恋母情结的存在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拒绝接受这种感觉。这就是恋母情结的消除与隐退时期,即自恋的阶段。当然,恋母情结的消除并不意味着从主体中完全消失,这一情结将作为永难磨灭的心理创伤留在主体日益成长的心灵当中。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刘备可能形成强烈的虚荣心引发的自恋倾向。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代枭雄刘备的内心世界:刘备的一生真的是很累,受残缺家庭的影响,他可能是一个孤僻、怯懦、没有主见、贪慕虚荣、并有自恋倾向的人,弗洛伊德把这叫作“本我”。但在畸型母爱的影响下,他不能容忍外人对自己的漠视,不能容许他人看到自己性格上的缺陷,因而有意识地斧变了自己性格的外在表现,使他对外表现为弘毅宽厚、宽仁信义。又由于从小被灌输了诸如你是汉室宗亲,将来必须要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等等思想,要求他为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包装隐藏自己的性格弱点,以另一种面目示人,这样刘备便又时常对外表现出一副信义、坚强、果敢、乐观、擅于交际的形象,弗洛伊德把以上这些表现叫作“超我”。然而本我的无意识不自觉表现,便偶而也体现出另一个自私、猜忌、乖戾、反复无常、没有原则的刘备,难为他演了一辈子的戏,直到最后谢幕。总的看来,可以说这部戏表演得非常成功,但当我们通过相关分析窥视到其内心深处时,又会为其长期压迫抑制自我个性的现实感到悲哀,从这个意义上讲,刘备实在是个可怜的人。
阅读全文

这就是完全按照演义的发展来进行游戏,亲身去体验一下三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史诗。具体作法就是:从189年或184年剧本开始,玩家同时控制曹操、刘备、孙坚三人。曹操的攻略:以陈留为基地,先占许昌,然后向西、东、北三个方向发展,纵横北方,看谁不顺眼就打谁,但不能打同为玩家控制的刘备、孙坚;刘备的攻略:首先要守住平原,并在对袁绍的“平原防御战”中取胜,得到一定的武将和兵力,然后放弃平原,进行一个横跨中国的长征,具体的进军路线为:北海、徐州、下坯、谯、汝南、新野、上庸,在这个过程中,要象狗熊掰棒子一样,把所有攻下的城市全都放弃,只留下新野(为能容纳大批武将,可以另外再保留一座城池,如上庸),然在新野广招贤材(如徐庶、伊藉、马良等),时机成熟时(有的游戏要在新野等诸葛亮出来),再从新野出兵继续取襄阳、江陵及荆南四郡,把庞统和黄忠收为麾下,完成这一切后,完全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方针,留下一员上将和足够的兵力镇守荆州,自己亲率主力向西进军,直取西川和汉中;孙家的攻略:放弃长沙,向东进击。以往电脑控制的孙坚总是不识时务地向西打,那边即没有愿意效忠孙家的武将,也容易被刘表乘机而入,最终被灭。所以,这次的路线依次为柴桑、庐江、建业、吴郡、会稽,招纳江东二张、周泰、太史慈等文臣武将,扩充军马,灭掉刘繇、严白虎、王朗等,然后保守江东六郡,直至天下有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历史年代进行各项政治军事活动,则玩家可以饱览很多精彩的历史事件的画面。三家如此都完成各自的目标后,玩家可以继续按史实进行游戏,欣赏历史事件的发生;也可以只控制一个君主,试图统一中国,由于另外两家已经经过你长期经营,实力远非电脑控制的君主可比,故此游戏的难度增大,玩起来会更有意思;还有一个选择是让电脑控制全部玩家,看看最后谁能统一全中国。以上玩法为在下平时玩三国游戏的一种习惯,推荐给各位,希望大家能喜欢。
阅读全文

在谈正题前我先说向大家交待一句:因为手痒痒,想爬爬格子,所以兴之所致,随笔涂鸦,文中许多观点都很陈旧了,没别的意思,只想在坛子冷清的时候加块砖而已,请大家谅解。三国时期,全国的人口加一块只有一千五百万人,只相当于现在北京市或上海市的人口,约是现在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相当地稀薄。当时谁要是手里有几千人那可不得了,已然是一方之霸了,是足以在当时历史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吕布和刘备起初不都只有几千人吗。那个时候战乱频繁,曹操和袁绍虽各据四州之地,但是曹操所占据的司、豫、兖、徐四州,在董卓进京前,都是农业工商业较为发达的、人口较为稠密的中原大州,先天物质条件本来应好于袁绍所占的北方各州,可自从先后遭到董卓、李傕郭汜、黄巾军、吕布以及曹操自己的巨大破坏,中原各州的战火一直熊熊燃烧,愈演愈烈,战祸空前惨烈,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口灭失和流亡相当严重,而且有相当一部分逃难的百姓流失到袁绍所占据的北方四州境内,在这期间,在袁绍统治的冀、青、并、幽四州的地域,只有北征公孙瓒还算是比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呈现一片“安宁详和”,因此双方经济基础的对比发生明显变化,此消彼长,以往的富州变成了穷州,以往的穷州变成了富州。袁绍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反而都要好于曹操,即使曹操后来实行屯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条件,但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袁强曹弱的事实。陈琳在讨曹檄文中,说袁绍的军队有“长戟百万,胡骑千群”,实在是一种夸张,因为当时袁绍所管辖的四州境内的总人口应该超不过五百万人,如果有一百多万人当兵,相当于每四到五个人就有一个当兵的,即四个百姓养活一名士兵,这显然不现实。诸葛亮北伐时,蜀中一百万人口,养着十万大军,也不过才十个人中有一个当兵的,这几乎已经是国民经济负担军事力量的极限了。《后汉书*袁绍传》记载袁绍“简兵十万,马万匹”,这比较符合实际,后来官渡之战失利,仅被曹操活埋的袁军士兵有八万人,另外由于是被击溃而不是被围歼,所以还会有相当数量逃散的散兵游勇,加在一起大概会有十五六万人,基本上就是官渡之战中袁绍动用的机动兵力了。当然袁绍还有不少守备部队部署在各州县,总数也相当不少,这从袁绍死后,二袁仍然能与曹操抗衡一段时间可见一斑,但加在一块,总数超不过三十万人,因为要受人口、国力的限制。曹操的部队基本上是收编的青州黄巾军,号称三十多万人,去其老弱,精选青壮,其总数可能在十万以上,后来曹操破陶谦、平吕布、克张绣、败刘备,百战百胜,兵力肯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有可能达到二十万人。这二十万大军,曹操分一部分固守许都,以防袁绍的盟友刘表从侧后发动袭击,不能都调到官渡前线。刘表的兵力也不少,据《刘表传》记载“……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也是一支相当强大的力量。所以,曹操不得不在许都四围重兵布防,用来防备刘表进击。故此能拿出来抗击袁绍的机动兵力,大约是全部力量的一半多一点,也就是约十多万人的样子,但是因为地处中州,四面受敌,防线不得不设计得非常紧密,所以必须分兵固守险要,不能把这十万人都拿出来迎击袁绍。而且因为曹操的领地经过长期战火,又处于青黄不接,粮草的确不如袁绍充足,所以最好不要调动太多的兵力来应敌,因为人多吃粮的人也多,长期僵持下去,部队就垮了。但是也绝不会如陈寿所说,曹操以不满一万之众来抗袁,这样人数是敌人的十分之一,无法形成与敌人对等的战线,两翼会被占优势的敌军迂回包围,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如果曹操仅用不到袁军十分之一的部队迎击强敌的话,很可能被包围歼灭。我们就纸上谈兵,假设袁绍要对曹操来一个“五则攻之”,那么曹操最少应拿出不少于袁绍五分之一的兵力来抵抗袁绍。这样一来,曹操的部队人数有可能达到三万以上。不过这些士兵因为经过长期作战,战斗经验丰富,作战技能突出,占据要地收缩防线,就地补给,以精兵锐卒来敌懒散之众,倒也可以一搏。
阅读全文

翅膀同学的大作已拜读,妙啊,妙极了。嗯,很有道理。多谢指教。但有几个小问题:一是有些事情是公理,不需要求证的,所以不用硬搬史书去找证据。二是汉代的一丈的长度要小于今天。汉代的一尺等于0.23米,那么一丈相当于今天的2.3米,20丈的船嘛——只相当于46米,而不是60米。而且辅助船只不用靠岸,满载兵士的作战船只靠岸即可,所以应该是46米乘以100艘,等于约五公里。这里您的计算稍稍有点小错误。而且这只是指长度,宽度要小得多啦,几只十几只大船可以用锁链连环前进靠岸,齐头并进,这会节省大量空间。而且也不必全部战斗船只都靠上去,每次靠上去几艘,卸下部分士卒,然后空船回来再让其他船只接着卸,结合小船、木筏来回运送,可以把人员输送上去。岸的长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不会因为岸边不够长150条船的长度就不登岸了。冲锋舟(估且这么叫吧)的数量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我们可以来回运送反复使用呀?没必要非要按每十人一艘共需5000艘这么计算。而且我的原文说用来抢城的是“先锋部队”,先锋部队的人数哪里用得了五万,五千精兵、冲锋舟数十,足已建立摊头阵地并向纵深突击,先行抢城。再者,排水量在200吨的船只,在当时虽然算很大的船,但在今天看只能算是小船,尤其木结构船,船体尺寸又那么大,吃水肯定不会太深,用不着港阔水深的海港就可停靠。根据虎贲将军提供的资料:“我国古代船舶有很好的性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快航性。能充分利用风力,船体吃水又浅,阻力小,所以快航性好。第二,抗沉性。我国古代船舶的抗沉性是世界闻名的……第三,适航性。我国古代的船舶船型众多,多能因地制宜。各种不同船型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地理坏境。例如北方沿海多沙滩,我国船工就创造了平底沙船,少搁无碍。……”所以,东吴的船只完全能够完成靠岸任务,并且也能够使用这样的冲锋舟战术。至于搁浅嘛,那就更不用怕了,正因为如这位朋友所说,近海大陆架和大陆的相连是一个渐进过程,搁浅正显示已到浅水地带,已经到了岸边浅水地带了,船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更可以相应采取更为便利的上岸方式。所以,大船直接登陆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四是,周贺与田豫谁对海情了解,这不是主要问题,仅凭这场战斗的胜负不能断定周贺甚至推而广之到东吴的航海技术水平低,因为周在遇风浪情急之下作出的决定,要求首先是战胜风浪,保证人员生命的安全,这一点他做到了。至于说魏兵如何部署,则与他对海情是否熟悉无关。周贺先遇险,凭自己的航海能力靠岸求生,田豫得到消息后,也对海情的走向作相应的判断,采取相应对策,袭击了周贺,怎么能断言周与田孰优孰劣呢?至于说到劳民伤财嘛——哪次战斗、哪次战役不是劳民伤财,战争嘛,都是要劳民伤财的。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好,我先说到这里,回家了,回头咱们接着聊,到时我还要继续“空想”哟?:)886(哈哈,又赚一篇精品)
阅读全文

假设赵云张飞二将截江夺阿斗没有成功,刘禅势必被孙尚香带到了东吴,如此一来,对以后的三国历史有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刘备最怕出现的情况之一就是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所以未带孙夫人即远征西川,但是没有想到即便这样,还是被东吴乘虚而入了,如此一来,刘备会怎么做呢?我认为:出于现实的考虑,他只能选择继续与东吴交好。因为刘备志在澄清宇内、复兴汉室,这是他终生的理想抱负,也是立国的基础和大政方针,天下英雄愿意也正因为此才愿意归附他。正如演义里赵子龙所说: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关羽死后经劝说刘备曾经产生过罢兵的念头证明刘备不到逼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失去理智的。当北有强敌而西川未平且自己在荆州的统治并不稳固之时,更要仰赖东吴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孙刘两家不会很快失和。虽然当时为了荆州的归属问题,孙刘两家正明争暗斗,吵得不可开交,但是这个矛盾就当时的形势而言毕竟是次要矛盾,如果在这个时候,刘备唯一的骨血阿斗被带到了东吴,在孙夫人身边成为事实上的人质,则两家仍然会保持着名义上的亲戚关系,刘备以仁厚取信于天下,如果让别人看出他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在乎,寡情薄义到了如此程度,天下人士又怎么肯归附他?再者,只是双方考虑到有人质在此,所以大家都对用兵上存有忌禅而已,故此吴汉交兵的可能性事实上已降到最低限度。要知道,没有永远的盟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共同的强大敌人面前,两个小国结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如果这两个小国在同盟的基础上又结了亲,且又有子为质,我认为自然比普通的同盟更牢固。刘备会继续承认孙尚香是自己的夫人,孙权是自己的大舅子,承认孙权有权利要求得到荆州的部分主权,而孙权也会继续对刘备放心,承认刘备是自己的妹夫,不怕刘备不与自己合作,从而什么事情都可以从亲戚的角度加以协商解决,绝对不会出现后来发生的吕子明白衣渡江、雪弟恨先主兴兵的事情。这么一来,吴、蜀两国之间会维持同盟关系,共同发展,双方的国力、兵力均不会发生重大损耗,尤其是蜀国,刘备本人也不会那么早就被气病而死,关羽张飞这样的熊虎之将不会那样窝窝囊囊地死于非命,国内的精锐之师不会在夷陵之战覆灭殆尽,许多良将如张南、冯习、傅彤等,也不会在吴蜀战争中殉国,这些强大的力量必将会很好地保存下来,用于日后对魏国的北伐。而孙权一方也会在这中间受益,他们可以采取外交谈判的方式,兵不血刃地取得大半个荆州,使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事实上刘备也的确向孙权归还了部分荆州的地盘);由于更为稳固的孙刘联盟确保了西线边界的安宁,且不会在没有发生过的吴蜀战争中有过任何损失,所以可以专心致志地致力于北伐和内政治理。如此一来,吴蜀必将更加强大,而双方从东西两线的合力进击恐怕是魏国无法抵御的。再往后,刘备又添了新的子嗣,东吴知道以刘禅为人质的阶段性计划宣告完结,只能送还刘禅(有可能还有孙夫人),以两家继续和好如初而告终。再说说刘禅,刘禅被带到了东吴,长期以客居身份居住,当然不会象在刘备身边一样养尊处优,因为东吴那么多世家子弟,王子王孙,公卿贵族,都要孙权哄着罩着,孙权对他这个潜在敌国的公子,哪里会象刘备一样溺爱?(因为当时天下事未定,刘备志在统一天下,他孙权也未必没有这个想法。)但出于在蜀国培植亲吴势力的需要,仍会善待刘禅,刘禅也许会如同战国时期的燕太子丹一样,在做人质的过程中尝到一些寄人篱下的悲怆和离恨,并在与不同层次的人们接触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磨炼了意志品格,对自己日后形成更有利于统治国家的人格颇有益处。这样的煅炼一下对自己的成长好处多多,一个颇有见识广、饱受破家失国之苦的皇帝还会那么容易地就听信黄皓这样的小人的话吗?还会不理解诸葛亮苦口婆心讲过多次的道理吗?况且在和东吴群雄的接触中,刘禅也很有可能培养出自己对东吴的感情。如果他日后有幸从东吴回国登基,也势必是要亲吴的,更有利于孙刘联盟的巩固和发展。退一步说,即便刘禅无法回国继位,第二顺序继承人——刘永、刘理,君临蜀国,也比那个没有到过东吴的刘禅强。第三,还需再提一下《吴蜀同盟》,如果仅仅是“劫江夺阿斗”没有成功,而其他条件不变的话,吴蜀之间早晚还是会有这么一份盟约。该盟约的全文见《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条约的签订时间是在公元229年,诸葛亮派大将陈式攻克武都、阴平、孙权称帝后,签订同盟条约的目的是共同消灭魏国。为了确定双方将如何均分魏国的领土,彼此同意,把豫、青、徐、幽四个州给吴国,兖、冀、并、凉四个州给蜀汉,并商定:以函谷关为界,瓜分魏国的领土,最主要部分是如下几句:“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传之后叶,克终若始。”若有背反,“明神上帝,是讨是督;山川百神,是纠是殛。”这样一份有始有终的钢铁盟约,确保了双方合作的基础,并为双方日后边界和势力的划分及各自进军的目标、麾指的方向作为明确的规定。这样一来形成了文字性的东西,就正如同现在国与国之间的条约一样,是不会轻易变更的,因为要冒失信于天下、人神不容的风险。所以说劫江夺阿斗没有成功,吴蜀两方势必要沿着这个固定的轨迹走下去。综上所述,我的结论是:如果赵云、张飞劫江夺阿斗没有成功的话,则天下将不会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而是吴蜀共同灭掉曹魏后,形成东、西分治的状态。
阅读全文

在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说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华歆和王朗乘坐同一条船逃避战乱,行至途中遇到一个难民,央告着想搭船。华歆显得很为难:答应吧,不明底细,恐有灾祸上身;不答应吧,眼看着这个难民就只有原地等死。王朗却显得很大度,说船中还有空宽余,为什么不答应他呢?华歆同意了,于是两人便把这个难民请到船上。不料这个难民原来是贼兵追逐的目标,乱军一拥而至,追向华歆王朗的船。王朗很想丢下这个难民,华歆不同意,说:“当初我之所以犹豫,就是因为预想到可能会发生眼下这种危急的情形。现在既然已经接受了他的要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势危急而将他弃之不顾呢?”于是后人从这件事判别出华歆和王朗人品见识的高下。《礼记》有言:君子不失口于人。这样看来,华歆宁冒生命危险,也要兑现自己的诺言,携救这位陌生人,正可谓:“杀人已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故此照这样看来,在这个故事里,华歆表现得可算是一位君子。君子是慎诺言的,因为轻易许诺必然少信用,把别人所请求的事看得太轻易必然会面对极大的困难。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左传*昭公八年》中说:“君子之言,信而有徵(徵,证验),故怨远于其身。”君子慎诺言,不失口,正是为了行事立德而不招众怨。然而一旦允诺,就要不顾险阻,坚持实行。扯得有点远了,回过头来再接着谈信。信字的结构,左边是个人字,右边是个言字,可见其意始于人言诚实不欺的道德原则。信是儒家纲常的五常之一,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说文解字》上对信也解释:“信者,诚也。”这些正表达了儒家对诚敬不欺的交友原则的重视。从这个原初意义上,信引申出恪守信用、实践诺言的内涵。再进一步引申,就有了信从、信奉之义,而对于信士,如其侍主,则更要落实到一个忠字上。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关羽为什么要忍受生的痛苦和投降的耻辱,选择活下来并带着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亡归刘备。而关羽死后,刘备为什么又要放弃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大好江山不要,悍然起兵伐吴。归结到底,都是忠和信。
阅读全文

玩到后来,吕布的女儿吕莹长大成人,居然是生来所有的特技就全会,但是魅力特低,只有19,智力和政治力也很差,都20多,就武力高点(67),我改扮演吕莹,经老爹吕布介绍与徐坚成婚,生有一个儿子,然后天天煅炼魅力和智力,倾力培育我的儿子,使他得到高人指点,看样子就要改变我们全家都是文盲的历史,有希望成为军师类的人材,我很高兴。等到我把魅力煅炼到70的时候,吒咤风云、骁聘一世的、敬爱的父亲吕布去世了,我被两个军团长十多个太守拥立为青、徐、淮扬三州之地的新主。此间,我一直奉行着暗中支持曹、刘的政策,不但与曹刘二人结盟,而且每年都要赠送大批的金银兵士甚至于宝物。然而,正如贾生所说,我等此举好似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我正象是救活了冻蛇的农夫,反受其害,这条冻蛇就是刘备。由于东面和吕家结盟,刘关张兄弟和赵云、黄忠,以法正、张松为谋主,在荆州如鱼得水,先破刘表,灭其国,再西征刘璋、张鲁,人、地两得,声威大震,后挥师南下,将孙坚父子擒获,并江东为己有,然后同时向中原和西凉两路进兵,先破马腾、马超父子,至此五虎将俱归于刘备,后力战曹操,连克洛阳、宛城、许昌、陈留……可叹曹操一世英雄,竟栽在大耳贼刘备之手,做了阶下囚。大批的曹兵曹将一并归降了刘备,声势浩大,如日中天。此后,刘备更如风卷残云一般灭掉了袁绍、公孙瓒、公孙康……直至最后兵临城下,将我四面团团包围。如今,我没有一天的安生日子过,每个评定月份,刘备都要从北、西、西南三个方向进攻我至少六次……我军虽勇猛善战,且指挥有方,毙敌无数,奈何敌人太多太强,连日的恶战,使现实生活中忙忙碌碌的我就是铁人也受不了啊,再者,刘备一进攻我,就打我一个脚不沾地,我不得不一仗接着一仗跟他,打仗时和两仗之间没法记录,这一连串恶战下来,最少连续六个小时!这可苦了我,我可是个大忙人,实在不胜苦战。现在只得先存一下这个进度,等以后有时间再说吧。
阅读全文

荆州在三国时期共有七个郡: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武陵、桂阳、长沙。其中南阳先后被袁术、张绣、曹操占领。而后面六个郡一直为刘表掌握。刘表死后,曹军大举南下,吞并了荆州的南阳郡全部。但没有攻下江夏郡,更没有取得荆南四郡。后来曹操赤壁兵败,撤回许都,留下曹仁与东吴周旋,最后曹仁也败走,曹操掌握的荆州只有南郡的襄阳等极少数荆北地盘,而南阳郡的江陵及其他几个县都被周瑜夺取。那么这些时候刘备都在做了些什么呢?孙刘联军追击曹兵到江陵时,经孙权、周瑜的同意,刘备兵驻江陵对面的油江口和部分江陵县的地界,这便产生了租借之说。油江口等地原属于投降了曹操的刘琮,刘备做为本来就有资格在此驻扎兵马,按说根本就不能算借,更不要谈欠了孙权的什么债务人情。但是在为东吴歌功颂德的《江表传》中却有这么一段记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倒底是几个郡,是哪几个郡,这里都没有讲,只有这前言不搭后语的一句话,恐怕只能用孙盛的一句话来评判这段记录了:“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夺美之辞。”故无从深考,无法深信。明确记载、勉强可以算是向孙权借的只有油江口和江陵的一部分。此后,刘备上表奏请刘表之子刘琦做了荆州剌史,使刘琦成为名义上荆州的主人,随即又出动部队以刘琦的名义南征荆南四郡(零陵、武陵、桂阳、长沙),并一举夺取。这个时候,荆州七郡中,刘备占有荆南四郡和公安(油江口),孙权只有一个江夏郡和半个南郡(江陵)。刘备声威大震,孙权对他也开始敬畏起来,于是进妹固好,而刘备表孙权为车骑将军、徐州牧,这一段期是孙刘两家的蜜月期。后来刘备攻取了益州,孙权眼红了,他认为:倘若不是自己派周瑜带着三万江东子弟兵,刘备的一万来号人早就被曹操的大军生吞活剥了。此后又陪上自己的妹妹给刘备续弦,没想到这个年过半百的妹夫竟然如此贪心,又从他孙权眼皮子底下拿走了荆南四郡,更可气的是刘备竟欺骗自己没有及时兵发西川,而他却吃下了刘璋这块大肥肉。孙权越想越不平衡,于是向刘备索要荆州,刘备却说:须得凉州,才给荆州,孙权越想越窝火,于是两家的关系产生了裂隙。孙权和刘备的第一次出动军队翻脸反目,是在刘备攻取益州之后。具体行动是孙权派吕蒙率两万大军进入荆南刘备的地盘,同时任命了长沙、零陵、桂阳的官吏。由于有这样一个举措,所以使我认为首先就是孙权做的不对,做为盟友,无论发生何种情况,不该动辄就动起刀兵,故此孙权应对此后所产生的一切后果负责。刘备在荆州原本只有四个郡,现在孙权一举夺了三个,感到事态严重,就亲自率五万大军从益州赶往公安,并派关羽率兵进入荆南境内,与鲁肃、吕蒙对峙。孙权呢,也从京口来到了荆州,准备亲自指挥前方战事,而命鲁肃趋益阳,与关羽军对垒,双方一触即发。关羽、鲁肃的军队相遇后,并未直接开打,而是先由关鲁两名主帅各带随从在两军阵前先开了个会,双方的大部队各停留在身后不远处,谈得笼,化干戈为玉帛,谈不笼,恐怕就要厮杀了。鲁肃先说:你们借了我主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为什么不还?(注意:这句话问得并不合乎情理,三郡是刘备以荆州剌史刘琦的名义攻取的,何来借说?)关羽答复:赤壁之战中,左将军(刘备)和你们共同参加了会战,打败了曹贼,怎么可以让他分不到一块土地?鲁肃说:刘备孤困潦倒时,我主孙权同情他无依无靠,不惜巨大花费让他有个安身之处,谁知刘备有了益州,仍想兼而占据荆州,这样背德弃好,不象是一方统率人物应该做的吧?关羽还没答话,忽座上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我觉得这句话说到了关键上。荆州是谁的?不是孙权的,也不是刘备、刘表、刘琦的,而是大汉天子的。汉室虽已倾颓,但只要存在一天,领土就归皇帝所有。除了汉献帝自己行使本人的意思,其他人没有权力把土地借给任何一个人。孙权同样无权这么做。如果孙权做了违反纲常的行为,那么该行为从理论上讲应该是无效的。当然,从情理上讲,考虑到当时天下大乱的形势,各州的州事、军队财政以及百姓的生杀大权全由地方军阀全权掌握的实情,刘备应该承认有部分土地是向孙权借的,但实际上也并不是借了荆州的全部,真正从孙权手里借到的,只不过是油江口和南郡之江陵县的一部分,因为江陵是南郡的郡治,也是荆州的首县,因此常把江陵、南郡、荆州混称为一。所以,所谓借荆州,实际上只是借江陵。借荆州一说,颇有以大称小之嫌。接着刚才关羽和鲁肃的阵前会谈说,这句“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挽救了二人言语上的冲突和僵局,使两军最终没能打起来。纠分暂时得以搁置,问题留待了以后解决。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曹操听说孙刘双方要开仗,很高兴,便下令准备进军汉中,以便取得将来攻打益州的前沿阵地。刘备闻听此信自然大惊,于是主动向孙权让步,情愿把长沙、桂阳两郡都让给孙权,请切记,这两个郡不是归还孙权,因为这三郡不是向东吴借的,而是刘备自己攻取的,刘备把属于自己的土地割让给孙权只要求一个条件:以南郡交换。 “……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孙权一看这个买卖划得来,便欣然接受,派诸葛瑾来处理双方重修盟好的事情,于是双方经过外交谈判,达成协议,两家以湘水为界,中分荆州,双方仍旧是同盟关系,荆州问题,于是暂告解决。而此后,孙权却不宣而战,派吕蒙陆逊,趁关羽北伐双方共同的敌人曹操时,背后插刀,袭取荆州,违背的正是这个盟约。谁是谁非,应该已经很清楚了。
阅读全文

笔者仔细阅读了三国志注解《典略》中有关陈宫被害前与曹操的对话,得出结论:正是曹操,设下圈套,策划阴谋,不但害死了陈宫,除掉了自己的眼中盯肉中刺,而且还想掩盖自己屠杀恩人和昔日好友的罪行。他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以言语相激,逼陈宫当场自杀。众所周知,当陈宫被俘后,曹操对陈宫在处理上必须有一个决定,是杀还是不杀。这个事情应该在此之前早就决定好了。如果决定杀,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最后确保陈宫死去即可。如果决定不杀,方式也多种多样,只要放人即可。不存在什么不得已而杀之的问题。因为即便陈宫百般求死,曹操也能想出一万个办法让陈宫活下去。问题的关键是他担心万一陈宫死不了,对自己可是大大的不利。陈宫跟随曹操时间不短,又与操长期作战,尽知曹军虚实和曹操用兵方略,且陈宫运筹帏幄,不见得逊于曹操多少。又对曹操的为人禀性、内心世界洞若明火,把这样一个人知己知彼的敌人放走,他日一旦东山再起,他曹操的胜算可就不大了。那么有人问:即便曹操放陈宫一条生路,陈宫难道就会活下去吗?他难道自己不会自杀?陈宫当然极有可能自杀,但也有相反的可能。陈宫如果给自己找个活下去的理由,那只有一件事:弥补当初自己犯下的错误,铲除这个自己亲手扶植起来的恶魔,为天下除残去暴。可是有人又要问:曹操已经放了他呀,他还有理由再次与曹操为敌吗?当然有,古人向来有大义灭亲、不以私废公之说。为天下剿除国贼,公也,为报不杀之恩,私也,两者何轻何重?再者,这次假设曹操放了陈宫,算是对陈宫有恩,可当初陈宫把兖州献给曹操以为安家立业之本,也对曹操有恩啊,即便是陈宫后来叛迎吕布,那还有一个大恩小仇能否相抵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按恩仇相抵计算。退一万步说,即便放了陈宫后,陈宫确实真的打算要自杀,他曹操不知道啊,他也不是陈宫肚里的蛔虫,他不能不考虑:万一陈宫就是不死,继续跟我作对怎么办?万一出于某种意外原因,陈宫自杀没死成,或被别人救了怎么办?所以,为防万一,曹操必须杀掉陈宫,这是他早就决定好的。我估计在曹操得知兖州失守的消息,从徐州回师的途中,也许还恨不得将陈宫碎尸万段呢。当下邳城破之日,陈宫被曹军擒获,带到曹操面前,曹操和陈宫之间有一段流传千载的对话,为我们研究曹操的心理提供了详实的史料依据,这段对话记录于《三国志*吕布传》的注解《典略》中,翻译成当代的语言应该是这样:曹操看见陈宫的第一句话就是:“公台,你平常总称自己的智谋多得用不完,今天怎么会这样(败在我的手里)?”在我看来,这句话根本就是在挖苦讥笑,是曹操战胜自己宿敌后对失败者的一种奚落和污辱,是哪痛往哪捅,在往陈宫本就受伤的心口上面洒盐。曹操深知,在争夺兖州的战斗中,自己真正的敌人不是吕布,也不是张邈,而是幕后的陈宫。所以估计他早就盼望着有这么一天,抓到反叛自己的仇敌,好好出一下这口恶气。他知道陈宫性情刚烈,听到这番话一定恨气填胸,必会走上死路,但他还是要这么说,这只有一种解释:他不想陈宫活着,这是早就计划好的,想从根本上把陈宫逼向绝境,要陈宫的命。陈宫此时万念俱灰,但嘴上却不愿服输,他指着吕布说:“只因坐在这里的这个人不听我的话,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他采纳我的计策,未必就被擒。”这时曹操却笑了,这真是我哭豺狼笑,陈宫难受成那个样子,他还要用笑刺激陈宫。曹操笑着说:“那你说今天的咱们这事该怎么办呢?” 带着一种强烈的报复心理:作为胜利者,居高临下地把自己的欢快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继续折磨陈宫的内心,稍微有点社会常识的人都知道:说这句话是进一步逼迫陈宫,他明明知道陈宫此刻别无选择,还要明知故问,声怕自己不问这个问题,陈宫就不会对自己的生死做出定论,造成节外生枝,所以故作调侃,逼陈宫宣判自己死刑。因为他知道陈宫性情刚烈,不会象狗一样在他膝下摇尾乞怜,所以他要先把对手的退路封死。陈宫好一条硬汉,此刻义正辞言地答道:“作为(大汉朝)的臣子没有为国尽忠(斩了你这奸贼),作为人子没有尽孝(瞻养好我的老母),理当一死。”他以这种铿锵有力的回答拒绝受辱。此时曹操的目的已经部分达到,但是:一则陈宫并没有想他设想的那样当场自杀,还是站在那里等他行凶,这样下去,他还是难逃亲手杀害恩友的罪名;二则他受不了陈宫这种宁死不屈的态度,他还需要一种认罪服诛的臣服,从而从精神上也击败对手。曹操又问:“那么你的老母怎么办?”这是赤裸裸的威协,是恶毒的恐吓,是想最后击破陈宫的心理防线,逼迫陈宫情急下自杀谢罪,保全家人生命。他的本意是:你以为你一个人死了这事就完了吗?就凭你的“罪行”,我应该杀掉你的老母,诛灭你三族,难道你想以一死逃避满门抄斩吗?有人认为:曹操这是在“从陈宫的家庭等入手开导陈宫”,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我们应该联系前后文来看,不能断章取义。因为陈宫对此回答是:“我听说以孝道治理天下的人不会加害对手的亲属,所以老母的生死,你看着办吧。”这就摆明了陈宫已经明白了曹操的部分用意,他是在以自己老母亲的性命逼自己就范认错,并想逃脱杀害故友的罪责。如果曹操真有心开导,他应该先说这句话,而不是等陈宫说出“杀了我吧”再提家属的事。人心都是肉长的,陈宫太了解曹操了,非常清楚曹操的残忍,知道他这种事情绝对说得出来做的出来。陈宫何等聪明,陈宫的回答表面上是说我老母的生死你想怎么都行,但实际上是想保住母亲的性命,同时又把杀自己皮球踢给曹操。而曹操,则继续步步进逼,非要让陈宫走上自决的道路不可,非要让陈宫在他面前服软不可。他追问:“那么你的妻子儿女呢?”继续以陈宫的家小相逼,言下之意是:你不在乎你的老母,那你就不怕我杀了你的全家,让你断子绝孙?陈宫这时候内心充满苦涩,他实在不愿无辜的妻儿被牵连受难,成为陪葬,所以终于继续说道:“我听说以仁政治理天下的人不会灭绝他的后代,我妻子儿女的生死,你也看着办吧。”实际上曹操灭他人族的事情还少吗?陈宫只是无奈之下先将曹操一军,意为如果你自认为是个仁君明君,就不该杀我的妻儿老小。也是变相地想保住自己家人的性命,另外掌握主动,要等着曹操来杀自己。曹操总算没有再说什么,而陈宫可能也担心自己再拖下去会受到更多的羞辱,真的被逼自杀了,因此言道:“请把我带出去杀死,是正军法。”这里的军法指的是曹操的军法,含有蔑视的成份。于是陈宫急步而出,旁人拉也拉不住。是啊,士可杀不可辱。陈宫的确长了个心眼,他没有当场自杀,他就是往外走,让曹操来杀他,因为如果自杀的话会成全曹操的诡计,使其彻底逃脱忘恩负义的罪名。这时,曹操的目的算是部分达到了,是你自己要死的,不是我主动要杀你的。他用了诡计,即杀掉了心腹大患,但却没能逃脱主动屠害老友和恩人的罪名,变成了对陈宫求死的一种成全。但是也可以说没有完全达到目的,因为陈宫毕竟没有自杀,只是往外走,可也不能这么放走这个死敌呀,怎么办?“成全”了他吧。剩下的就是最后一出戏了,演给在场的所有人看:哭着送陈宫去死。这时要说泪水中全是虚伪也未尽然,英雄相惜,曹操最后确应有一分钦佩,同时在一切都已经成既成事实时,对要死的人就不再有怨恨,想到的有当初种种的恩义,流下泪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有的朋友说:在所有俘虏中,陈宫所受的礼遇最高,但如此看来,陈宫死前是饱受羞辱、威吓和逼迫,并义不屈节而死,是谈不到什么礼遇的。曹操的目的,就是想杀掉陈宫,除去心头大患,同时逃避杀老友和昔日恩人的罪名,因此节节相逼,但最后眼看对手不会自杀,没办法,只得“成全”。有的人认为:曹操当时根本不想杀陈宫,是陈宫自己想死,他不想活,别人怎么拦得住?所以不得不成全他。持这种观点的朋友不要忘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关系。甲想让乙杀自己,而乙偏不杀,甲能死吗?一个巴掌拍不响,关键还是乙要作出杀人的决定,甲才能死。行刑队的刽子手没有曹操的命令哪敢乱杀人?曹操这所以没有象对其他许多降将那样放陈宫一条生路,或是自己仁至义尽,任其自裁,还是怕陈宫万一死不了,后果不堪设想。终于,陈宫还是被曹操缢死,传其首级于许都市集,这是事实。至于说陈宫死后厚待家属一事嘛,嗨,心腹大患都死了,家属能成什么气侯,养着给别人看吧,往好里说是对英雄的一种崇敬。
阅读全文

“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陈宫的死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开始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陈宫被捉住后,执意要走上断头台,谁也拦不住?为什么一向宽大的曹操这时却显得如此优柔,竟然默许自己的老友和恩人就这样义无反顾地走向死亡?之后竟还要“皆缢杀之,传首许市”?思考了很长时间,今天终于初步有了个答案,算是一点启示,还请大家指点。根据史料,陈宫对曹操可谓有恩有怨。恩者,在曹操身无立椎之地,在黄巾军的打击下四面受敌,如丧家之犬时,把兖州拱手相让,供其为立足根本,徐图霸业。《世语》曰: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陈宫迎立曹操到兖州,曹操的事业根本不可能如此顺利,甚至可能中途夭折。怨者,在曹操兵发徐州为父报仇时,策动张邈,在兖州一起叛迎吕布,《典略》曰:“宫因说邈曰:“今天下分崩,雄桀并起,君拥十万之众,当四战之地,陈留地平,四面受敌,故谓之四战之地也。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受制,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迎之共据兖州,观天下形埶,俟时事变通,此亦从横一时也。”这背后的一击是如此致命,使曹操险些陷于四海难容的万劫深渊。从迎立曹操到叛迎吕布,这中间能看出陈宫这个人思想上的一个巨大转变。起初曹操刚出道,在士人中的口碑很不错,桥玄称其为“命世之才”,许子将评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南阳的何禺也十分器重他,这些都使他声名大震,陈宫自然也不会不知道。后来董卓进京,擅专废立,暴行逆施,而曹操首倡义旗,起兵陈留,虽遭汴水惨败,但这是顺应人心的正义之举,对于洗刷“赘阉遗丑“的污点有重要意义,所以,陈宫当时一定认为曹操是位能够拯社稷于危难、解民众于倒悬的英雄,故此将自己的身家性命相托。但是曹操最终是让他彻底失望寒心了。这其中他必然是有一个重新认知的过程,看出了什么,所以才转而相弃,另投新主。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呢?陈宫究竟看出了什么,使他的思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三国志》的注解中只说他是因“自疑”,所以叛曹,然而这中间也许有不确,《三国志》必竟是站在魏晋的立场上说话,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反叛曹操的人身上,对其心理的描述较为偏颇,实际上曹操当时已经任命陈宫为东郡太守,陈宫又有什么可自疑的呢?况且他身为有功之臣,且为曹操故交,完全可以跟着曹操这样走下去,安安稳稳地渡过荣华富贵的一生,封妻荫子,唾手可得,又何苦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走一条为当时士人所不齿的叛臣之路呢?我这样理解:陈宫,应该是一位体恤百姓、向往仁政的读书人,有些理想主义的书生气,性情刚烈。在与曹操共事期间,耳濡目染,对曹操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逐渐认清了曹操性情残忍多疑的真面目,对曹操滥杀无辜、草缄人命的行为越发反感厌恶,曹操先杀其恩人吕伯奢一家,已经提醒了陈宫一次,而后曹操又杀了陈宫的同乡——兖州名士边让,《典略》中这样评价陈宫“宫……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也。这样看来陈宫和边让不但应该相识,而且应属惺惺相惜,不难看出边让之死对陈宫的触动。而当他得到曹操东征陶谦的过程中,两屠彭城的消息,其心理上的震撼更是可想而知的;战争以消灭敌人的军事目标为目的,百姓何罪,竟也惨遭涂害?曹操竟以报父仇为借口,东征陶谦,连屠彭城、傅阳、取虑、睢陵、夏丘五城,这五个城的男女老少,几十万人,尸体竟把泗水堵塞断流(“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惨绝人寰,这足以令天下仁人志士心寒,更彻底伤透了陈宫的心。陈宫是兖州本地人(武阳),试想,他怎能忍心把自己的家乡故土和父老乡样托付给这么一个杀人魔王?他后悔自己看错了人,他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究竟是宁肯背着卖主求荣的骂名苟活于世,带着全郡百姓另投新主?还是继续跟着曹操走下去,做个暴君的帮凶?思前想后他终于决定了。那时他应该已为自己做出了最坏的打算,即不成功则一死以谢天下。因为陈宫是士人而不是街头无赖,背着不忠不义的罪名毅然反叛,他很清楚一旦他选择的这条路失败后,等待着他的将是什么。如果失败,他别无选择,天下之大却无他容身之地,他无处可遁,为了他的名节,为了他的理想,他必须去死,这与戊戌六君子何其相类。陈宫死前的遗言:“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正是他心情的真实写照。陈宫,真是一位勇士啊。而曹操,虽说杀一个枉受自己信赖的叛将是天经地义,但是这也不成为杀陈宫的必然理由。众所周知,他曹操惜才如命,象刘鸣雄、魏种、毕谌这样降而复叛,后又被曹操捉到的人,他曹操都可以不杀,甚至于委以重用;象张绣那样反复无常,以至于杀死了曹操的亲生子侄和爱将的人都可以不杀,甚至于拜将封侯;象刘备、关羽这样的心腹大患,以至于差点要了他老命的人都可以不杀,甚至于养虎为患、百般礼待恩遇,……这样算来,陈宫就更不应该杀了?这不正是体现他曹操宽广心胸的时候吗?这不正是象天下人昭示他曹孟德求贤若渴的大好时机吗?况且陈宫与曹操是旧交,又对曹操有献土之恩,曹操完全有留下陈宫的理由,何必非杀不可?理由只有一个:对统治者威协最大的,不是一两个智谋超群的谋士,不是力敌万人的勇者,也不是雄才盖世、号令群英的枭雄,更不是什么千军万马,而是认清其本来面目的知识分子,一旦这些知识分子不为所用,甚至于还在传播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其威力将是毁灭性的,因为这样一来,天下所有人最终会明白真相,从而众叛亲离,使自己的一切被揭露无遗,从而丧失了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对这样的人,必须杀之以为后快。这是从古到今颠扑不破的真理。这一点又令我想起杨修,杨修和陈宫一样,早就看穿了曹操的本来面目,虽说他的作法没有陈宫这样偏激,但他同样对曹操不再敬畏,取而代之的是反感、漠视、渺视,这是令任何统治者都无法忍受的,所以早晚也必然要除掉。当曹操送别陈宫流下泪水时,陈宫也许在嘲笑曹操的虚伪:都这会儿了还装什么蒜?但是,我认为曹操的眼泪是真诚的,因为也许,他流露出的是对超脱于任何恩怨情义之上统治规则的无奈。
阅读全文

今年好事接连不断,先有喜获奥运主办权,后有进军WTO,国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上海又成功举办APEC高官峰会,真是举国同庆,一片祥和安宁。眼看着又快到新年了,掐指一算新兵联盟也已成立了一周年。我们将满怀着喜悦和豪情迎接2002年到来,同时,也要在这里庆贺新兵联盟的周年华诞。为此,咱们三国论坛拿出一部分经费,计划在十二月再次组织筹办“貂蝉杯”比武大会,以表达我们对这个时代的赞颂和憧憬。本次比武大会将对原有规则作重大改良,每位选手在出场时将在一贴中同时提出三个问题,且均为选择题。两名对阵选手同时出题,互相回答对方的问题,答对题目最多的一方获胜,若平局则进行第二回合比武,直至决出胜负。再一个就是本次比武大会分游戏、正史、演义三个组进行,大家可按己所长选择报名,可以同时报名参加两个组以上的比赛。每组取前两名授奖。欢迎大家踊跃参赛。具体时间另行通知,望有意参加活动的选手做好准备,特别是事先要多准备参赛题目,以备不虞。附:貂蝉杯比武大会规则一、 本次比武大会组委会成员:邪恶董卓、逆转乾坤、张一剑、飞将军吕布、黑暗武器。二、 比武时间:报名截止至2001年12月20日,12月22日前抽签决定分组对阵形势,同一天,比武正式开始;比武地点:新浪网游民部落三国论坛;三、 报名程序:本次比武大会面向全体人士,在三国论坛发贴时注明“报名”即可。全体选手报名完毕后,由组委会成员随机抽取决定分组对阵形势。分组完毕后,由各组两位对阵选手互相约定比赛时间。四、 比武形式:比武时,双方同时向对方出三道选择题,答对题目最多的一方胜出,另一方算负。如双方答对题目数相等,则按平局计;出现平局则继续比武,直至本回合决出胜负;五、 出题范围仅限于三国正史、三国演义和三国游戏三方面的内容;出题时必须说明是哪一类题;正史类题目的标准答案以《三国志》的内容为主,如《三国志》中没有相应解释的,则答案的权威性依次为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释、《资治通鉴》、其他正史、野史,正史类题目涉及的时间从张角起义(184年初)开始,到吴亡(280年底)结束。演义类题目的标准答案以《三国演义》的内容为准;游戏类题目出题范围限于所有的电脑硬盘或光盘三国游戏。三、比武规则:1,比武双方单挑前约定比武时间的,至约定时间未到者按负计,如至约定时间两人均未到场,则该组两人均被淘汰;2,双方所提的问题必须为选择题,每道题答案的选择最多不能超过四项(即最多只能是A、B、C、D);3,出题目以加贴子的方式提出,避免用跟贴方式;4,如一方对提问先后次序有要求的,应在赛前一天由二人抽签决定出题先后次序;5,比武中如有外人插话的确实影响赛果的,该局作废;6,所出题目本身必须明确无歧义,即该问题有且只有唯一的一个答案;7,除明显的漏打和笔误外,选手答题只有一次回答机会,8,双方答题时间均以15分钟为限;8,双方须在自己提出问题后的第十五分钟到第二十分钟公布正确答案;9,宣布正确答案后,如对该答案确有争议的,应在十五分钟内提出,由裁判作裁决,否则按认输计;10,如一回合双方战成平局,则继续进行下回合的比武。两回合的间隔时间须少于15分钟,如到15分钟有一方未到或迟到,又未通知对方或说明原因的,则未到方按负计。如从上回合比武结束起算30分钟内双方均未到场,又未另行约定比武时间的,则该组两人均被淘汰;11,超时、犯规,均按负计;11,裁判有权决定本场最终胜负,原则上结果不再改变;对确有争议一时难以判定胜负的场次,裁判员可以提交组委会讨论决定最终结果。七、胜者出线,进入下一轮复赛,负者淘汰下场,直至决出三个组的一、二、三名;八、裁判:前两轮初赛时,以比武现场的三名积分最高的人士为裁判;若比武现场裁判人数不够,比武选手可以兼任裁判员。比武中每一回合结束后,由裁判员宣布胜负结果。三名裁判意见不一致时少数服从多数;裁判对个别当时难以判定结果的场次,可以暂时搁置,上报组委会,等待最终裁定;从第三轮复赛到决赛阶段的比赛,由组委会成员担任裁判。九、奖励:各组第一名:奖给“貂蝉杯”一座、另奖价值50元的正版游戏或软件;第二名:奖给价值60元的正版游戏或软件(可自选);第三名,奖给总价值30元的游戏、软件或三国类书籍(可自选)。以上获奖者如是新兵联盟成员,另加官一到三级,按职赐赏。新浪三国论坛在此谨祝各位选手好运!   
阅读全文

在《三国志*贾诩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贾诩有一次因病辞官,回家的路上遇见一股氐族的武装土匪,贾诩和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土匪抓住了。那个时候人的性命如草芥一样不值钱,土匪更是以杀人为乐的魔王,尤其喜欢虐杀俘虏,落到他们手里不但钱财要被洗劫一空,而且住往往死状极惨。这次土匪抓住了贾诩他们,不由分说就要把这几十号人全部活埋。这时候,贾诩高达96的智力帮了他的大忙,他对土匪们说:我是段太尉的外孙,你们别埋我,我家里一定会给你们很多金银把我赎回去的。这个段太尉是朝廷重臣,权倾朝野,而且以前在西部边境地区驻守过很长时间,雍、凉两州氐羌汉夷吏民听到他的名号都很害怕,那情形,好像是现在新疆土匪听到张震的名子一样。所以贾诩把他抬出来吓唬土匪,其实贾诩跟段太尉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是为了保命而出的权宜之计。而这些土匪听他这么一说,果然就不敢害贾诩,不但与他结为盟好,还亲自送出,而其余的几十号人全被杀了。这事如果放在今天,那可就另当别论了。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把残忍的强盗颅骨里面换上今天现代人的大脑,那会如何?我觉得强盗们听到贾诩编的故事,看着他霎有介事的样子肯定会哈哈大笑,紧接着一拍桌子,咬牙切齿大喝一声:你要是段太尉的外孙,那我就是皇上的亲大爷,想拉大旗做虎皮,吓唬老子?不老实的东西,老子第一个宰了你!……于是乎此后不再有傕、汜之乱,而曹植也顺顺利利地继承了曹操的事业,历史就此改写了。
阅读全文

镜头一:在夷陵之战前线,热浪袭人,骄阳似火,干裂的土地上,蜀军将士燥热难耐,刘备正在指挥军士,将营盘移于林木茂密的阴凉之处,要连营七百里拒敌;镜头二:韩当、周泰二将大步流星,直奔中军大帐。“启禀都督,蜀军已移营就凉!”“好!果然不出我所料!”陆逊一拍桌案,“众将听令!”“有!!!”踌躇满志的声音在大帐中回响。陆逊开始调兵遣将,要火烧连营!蜀军危在旦夕。镜头三:诸葛亮在成都自己的府邸之中,正要睡下歇息,忽然枕头下面好象有蝈蝈叫,随着有节奏的“蛐蛐……”声,诸葛亮从枕下竟取出一只手机!(镜头移动:手机上的“爱立信”商标十分醒目)“喂,是我,嗯……啊?什么?在林木茂盛处扎营,还连营七百里?怎么可以这样?!谁给主公出的这个主意?这可是犯了兵家大忌呀……你快把电话给主公!”镜头四:刘备眼见众兵将都已屯于阴凉之处,又打败了陆逊派来骚扰的淳于丹,心满意足地刚要休息,突然马良风风火火地跑进屋来,把手机双手递给刘备……“喂,是孔明先生啊,您好您好,这么晚了还没有休息啊?哦,您讲,嗯,嗯,……啊?果有此事?陆逊小儿,竟如此诡计多端。若非先生提醒,我险些中了奸计。好,我马上按先生的意思办…………”镜头五:吴军先锋韩当、周泰亲驱勇壮,各各举火,夜袭蜀军大营,韩当自以为得计,一马当先,冲杀进来,吴军呐喊着四面拥入。等都进了蜀军大营一看……当时就傻了眼,原来所有的营盘全都是空营!“不好!我们中计了!撤!快撤!!”韩当大叫一声,带着人就想跑……镜头六:(音响“叨叨叨……”)四周黑黢黢的崇山峻岭上,号炮连天,伏兵四起,“杀呀——”蜀军喊杀声震耳欲聋,吴军全线溃败,火光之中,刘备面向观众,拿出手机:“爱立信,令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