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年年初,在吴内地鄱阳郡反吴一年的地方豪强彭绮被鄱阳太守周鲂等人击败。早先,彭绮反吴的事传到洛阳,很多人建议可以派兵支援,曹睿向身边的中书令孙资询问意见,孙资说这种事在孙吴发生好多次了,最后都是消声匿迹,这次彭绮也不会长久,这下果被孙资说中。而孙权那面也听说曹魏几次想趁火打劫,就想出个反计,他给周鲂写密信要他安排几个地方豪强诈降。周鲂回信说,一不做二不休,地方上的小人物收不到大效果,干脆我亲自诈降。周鲂就开始与孙权商议谁做这个冤大头。二月,曹睿在邺城给母亲甄氏(已追谥为文昭皇后)建寝园,王郎在邺城持节祭祀后,给曹睿上书,大意说,臣自北方归来,沿路看到许多徭役,其中很多都可以省却。现在这个时刻,应该“勤耕农为务,习戎备为事”,这样才能“国无怨旷,户口滋息,民充兵强”。三月,南征后准备一年多的诸葛亮离开成都前往汉中驻扎,临行前向刘禅上表,希望年轻的皇帝亲贤臣远小人,并表明自己北定中原光复汉室的决心,不负先帝刘备的托孤之重。之后诸葛亮在汉中沔阳停驻,沔阳的位置大致在汉中北入关中三条谷道的最西端,也是地势最平坦的一条谷道,从此谷道出秦岭,就是魏陇右地区。此时魏延提议自领精兵五千出三谷道最东端,最远程也最险峻的子武道奇袭长安,驻守长安的魏安西将军夏侯懋必定恐慌逃走,只要魏延能坚守到另取别道的诸葛亮会师长安,自长安以西地区可归蜀矣。汉中出发的这三条谷道,打个比方,好像一个车轮,汉中在车轮中心,这三条谷道如同车条向车轮边辐射发出,但每条谷道出口之间的距离拉远,再加上东西跨越南北走向的险峻秦岭,更是难上加难。一向谨慎的诸葛亮放弃奇袭,选择在沔阳驻扎,已是做好第一次北伐的计划了。而洛阳方面得知诸葛亮进驻汉中,许多人建议应该先下手为强,年轻的曹睿刚刚得胜孙权,这时也想给蜀个颜色看看,对主动进攻汉中的建议非常感兴趣。曹睿向智囊团咨询,又是中书令孙资出头,说起当年曹操攻打汉中和救援夏侯渊时的困难,“南郑(汉中郡治所)就像一座天牢,中斜谷道简直就是五百里的石洞!要是想讨伐诸葛亮起码要十五六万人,再加上东边防线,不知道要征召多少人力,耗费多少物资。我听说进攻与防守,所需人力物力要相差三倍。所以现在最好的战略就是分派大将镇守险要,将士安睡,百姓无事。几年以后,中原力量自然增强而吴蜀两国必然衰败。”洛阳其他几位重要官员也都反对此时征伐蜀汉,曹睿很听劝,便消除了主动进攻汉中的想法。曹睿没有把蜀汉放在眼里,督雍凉军事的还是那位贪财好色的驸马爷夏侯懋。四月,曹睿听取司马芝等人意见重新发行五铢钱,停止谷帛代钱的以物换物交易。六月,曹睿以驻扎荆州襄阳郡的司马懿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进驻宛城,司马懿正式成为魏南线统帅。魏此时的荆州,魏兴、新城(部分)两郡比邻蜀地;新城(部分)、襄阳、江夏接连吴地。豫州也与吴地毗邻。这样魏的东线曹休,南线司马懿,两大重臣对吴成夹击之势,曹睿此时心中的假想敌,还是那位碧眼红胡子孙权。十二月,曹睿立宠妃毛氏为皇后。(*注二十一)这个时候,毗邻蜀吴两地的新城太守孟达被人密报与蜀汉勾结,密报之人是与孟达关系恶劣的魏兴太守申仪。起初曹睿并不相信,也是,孟达以降将身份备受曹丕推崇,被任命在如此敏感的三国交界地带做太守,起初就受到许多魏臣质疑,曹丕却力排众议对孟达信任备至。而孟达与之前南线统帅夏侯尚、朝中的尚书令恒阶私人关系都很好,可是恒阶、夏侯尚、曹丕先后死去,孟达没有皇帝信任,朝中、地方都没有亲近之人,内心惶恐不安。恰恰此时,诸葛亮南征归来后,有个从魏国投降的李鸿拜见诸葛亮,谈起孟达来。说有人跟孟达说,诸葛亮气愤他投降魏国,要把他留在蜀地的家人杀死,只不过刘备没同意才作罢。孟达说,诸葛亮决不是这种人。诸葛亮心中一动,跟旁边的蒋琬、费诗说,我要为这事给子度(孟达字)写封信。费诗好像明白诸葛亮想利用孟达的意思,就说,这样反复无常的人,不值得写信啊!孔明沉默不语,想到北伐之际,孟达所处新城的兵家必争之地,还是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说当年你北投魏国实在是刘封逼迫的结果,却毁坏了先主重贤才的名声。听说你相信我的事情,不禁想起以前的交往,所以给你写这封信。在魏国政坛失恋的孟达看到信,不禁春心萌动,也给诸葛丞相回信,两人不断鸿雁传书,谈及蜀、魏政事,不亦乐乎。司马懿知道孟达与孔明的书信交往,就派参军梁几去探查,并带话说,朝中有意思要征召孟达进京。心虚的孟达以为厄运临头,决定反叛。晋书上还说,孔明为了促成孟达反魏,还派人诈降在申仪那里泄漏孟达与诸葛亮书信勾结谋反。孟达惶恐不已,就打算马上起兵,司马懿赶紧写信安慰孟达说,“将军当初弃暗投明,国家对你是信任之极。蜀人是恨透你了,蜀降之人透漏的消息可不是小事情,诸葛亮哪能轻易把这么重要的情报泄露?所以这很容易就知道(是有人陷害你)。”孟达看到书信,也搞不清楚司马懿是否怀疑自己,反叛的事就一直犹豫不决。司马懿一发完信,马上率军队秘密行进讨伐孟达,身周围的人都说,孟达与蜀、吴都有勾结,(这么大的事)观望一下再动手比较好。司马懿说,“孟达是毫无信义的人,现在尚在犹豫,要趁他作决定之前就解决他!”于是司马懿命令军队加速行军。新城这边孟达还写信给诸葛丞相算数呢,“司马懿离洛阳800里,离我这1200里。他就算听说我举事,上报洛阳再出兵起码得一个月,那时候我早就准备妥当,早就城固兵足了。再说我这里远处边境,司马懿必定不能亲来,别的人我谁都不怕。”可谁想到,起床迎接228年第一个朝阳的孟达,却发现司马懿的军队已经把新城团团包围了。*注二十一失宠而死的母亲甄妃似乎没有影响曹睿喜新厌旧的品性,曹睿元配虞氏没有被立为皇后,曹睿祖母卞太后过意不去安慰她,虞氏气急了,说,“你曹家就会立卑贱之人,可是皇后主内事,就像皇帝主外政。现在(卑贱之人为皇后)不能善始,也别善终了,亡国之祸就由此罢!”虞氏所说的立卑贱之人,早先曹丕的皇后郭氏之父为郡太守,就有人上书说不够高贵。这次虞氏气急了的原因,毛氏的老爸毛嘉只是个祭奠仪式时的车工(可能是个修车的),一夜暴贵封侯之后,毛嘉还是土包子的命,在皇帝和群臣面前称呼自己“侯身”,被大家传为笑柄,夏侯尚之子夏侯玄甚至都不愿意和皇后弟弟毛曾并排同坐。(其实曹家和夏侯家也不过是新贵而已,加上曹操的不重仁德,很多传统世家实际上也很看不过,比如曹、夏侯两亲族之间通婚不忌。)虞氏说出这样的气话,马上就被贬绌到邺城,也算万幸没重蹈甄妃的最后结局。
阅读全文

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3年魏的三路大军自头年十月就和吴军陷入胶着,到了二月底,长江涨水,魏军军营开始流行疫病,曹丕无奈之下将众军召回。这一趟便宜没捞到,却折损了两员大将,威震逍遥津的张辽和大司马曹仁在此战后先后病逝。郁闷的曹丕返回洛阳,尚书令陈群和尚书仆射司马懿举荐鲍勋为御史中丞,曹丕一听,气得脸一哆嗦(呵呵,我帮他哆嗦的)。鲍勋是早年曹操战友鲍信的儿子,是当初鲍信邀请曹操出任兗州牧,曹操才有了立足之地。鲍信后来在与青州黄巾军战斗中战死,连尸首都没找到。鲍勋可谓功臣之子,本人也十分正直。曹丕做皇帝后经常外出打猎(*注九),有次鲍勋就拦在御驾前上表劝阻,曹丕很不爽很不爽,夺过鲍勋的上表撕个了粉碎,径直打猎去了,回来以后就把鲍勋调到外地。这一次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又一起举荐鲍勋做御史中丞,曹丕怎能不哆嗦。没有办法,这也是为了他好,曹丕按耐住心中的怒火,接受了陈群和司马懿的建议。这个时候,在白帝城的刘备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在将国事托与诸葛亮后与世长辞,年六十三岁。陈寿评价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都十分中肯。想这三国之中,以刘备建业最为辛苦,他虽号称是东汉皇室,实则与一介寒族毫无区别,既没有类似曹操的背景也没有类似孙权父兄的基业,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打出一片江山。他于诸葛亮的托孤之事,更是千古称颂,无论现在有人怎么去揣测,但事实摆在那里,“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刘备打造的蜀汉,基业并不稳固,关羽丢失荆州和夷陵之战的失败,使得本来就弱小的蜀汉丢掉了重要的基地和大量人才,而南中的大族又据远地对抗成都。这种情况下,十七岁的刘禅继位蜀汉,诸葛亮任丞相总领政事,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能将孙刘再次联盟。六月,曹丕的弟弟们奉命由封国到洛阳朝见,曹丕的亲弟弟任成王曹彰在洛阳暴毙。曹彰是曹丕竞争太子时的另一对手,而且军事经验丰富,北征代郡乌丸立下功劳,本来他与曹丕的关系不错。但据说曹操死后,曹彰对曹植说,“咱爹招我去,是要我扶持你啊。”曹植急忙说,“千万不要学袁氏兄弟自相残杀。”等到曹丕继位以后,将各弟分封离京,曹彰对这样的安排很是不满,他还想继续执掌军队建立功业,所以曹丕对他的戒心很大,甚至高于曹植。而这次曹彰在洛阳暴毙的说法,有说曹彰有异志,这次洛阳朝见被阻隔见不到曹丕,给活活气死了。另个说法在世说新语里,曹丕安排与曹彰在卞太后的宫殿下棋,一边下棋一边吃枣,曹丕先把毒药放在枣蒂里,自己挑那些没放毒的吃;曹彰不知道,就把有毒、没毒的混着吃了。曹彰中毒,闻讯的卞太后到处找水来解救他;可是曹丕事先命令手下的人把装水的瓶罐都已打碎,卞太后匆忙间光着脚赶到井边,却没有东西打水,曹彰就这样死了。卞太后哭叫道,“你已经害了我的任成王,不能再害我的东阿王。”虽然这里曹植的东阿王是曹丕死以后的才封的,但起码也说明后来两晋士人中流传曹丕谋害亲弟的说法相当普遍。另一则世语的典故就是有名的曹植七步成诗了,世语的原文是:“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诗的真假长短来历等等有很多说法,但是这内容的确是曹丕兄弟境地的真实写照。同月,太尉贾诩病逝。八月,以廷尉锺繇为太尉。曹丕又出洛阳东巡(其实是打猎去了~)。冬天十一月,诸葛亮派遣的邓芝到达吴。孙权起初还是举棋不定,在邓芝陈明利害下,决定恢复孙刘联盟。而在成都,诸葛亮收到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连着五封书信,说了一番天命人事的大道理,要诸葛亮向魏国称番投降。诸葛亮发了一封公开信,说无论是你们有数十万大军,还是有苏秦、张仪的诡辩之才,就凭着谲胜的曹操,淫逸的曹丕,我蜀汉决不会屈服。曹丕呢,压根没把蜀汉看在眼里,使得诸葛亮能够缓下因刘备去世激发的蜀汉内部矛盾,东连孙吴,北面不必担心曹魏,这就腾出空准备出兵南中了。*注九只要翻开三国志中的注解,跟曹丕有关的都是娱乐项目,打猎占了一大头,做皇帝第一年,就有人因为数柬弋猎(弋的意思就是弓箭带着绳子)太多惹的曹丕火冒三丈。早先护羌校尉苏则有功调到洛阳在皇帝身边做侍中,有一次因为猎场的围栏损坏,让到手的鹿给跑了,没有痛快的曹丕躺在胡床上手里拿着刀,对着面前负责围猎的官吏们舞来舞去,要把他们砍头。旁边人看着曹丕像个疯子似的耍大刀,苏则看不过去就进谏说,“没听说过有圣贤王因为禽兽而杀官吏的,(您这样做不对),臣敢以死请(谏)。”曹丕早就对把苏则调到身边有些后悔,这位边地人刚来的时候,曹丕兴冲冲的问,“你说西域各国献上来的大珍珠,能不能再跟他们要些啊?”苏则回答说,“如果陛下能够德传沙漠,不用求人家就会送上来,求来的珍珠,不会珍贵的。”一席话噎得曹丕不言语了。这次曹丕打猎的兴致被扫,又是苏则,只好冷冰冰的说,“卿,直臣也。”承认归承认,回去后曹丕就把苏则疏远了,这一年(223),又把他迁到外地,耿直的苏则在赴任的路上就病死了。
阅读全文

蜀二相时的姜维三国各换天——吴上一次北进虽然失败,但第二年250,姜维被授假节。(*注二十)         之后姜维再次出军,这次游荡的目的地却选择了凉州西平郡。此战在后主、姜维传里仅一行小字,魏卷也没有相关的战事记载。从地图上观察,大概这次姜维是在魏势力范围外的羌人地段行军,绕过陇西郡到了西平,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是不克而还。此次姜维还是意在骚扰,西平就算攻克也无法驻守。但此战却收获了一个小人物,郭修(魏卷作修蜀卷作循,此文取修),他是下一节的最佳年度新人奖,后面再讲。连着两次出兵没有大收获,姜维却认为自己已经很熟悉西戎各民族风俗,这次又绕道羌人地界远击西平,所以希望能兴军大举,再联系羌胡,陇山以西各郡可一举拿下。大将军费祎一听,这不是当年诸葛丞相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吗?那可是十万大军呀!不行不行,我拿不出这么多兵。《汉晋春秋》载,费祎对姜维说,“咱们比诸葛丞相的能力差远了。当年丞相大军出祁山都没能成功,更何况我们!还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果总是希望侥幸能够一举定胜负,万一失败,后悔也来不及了。”费祎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姜维也就按下骚动的心,费祎遇刺前一直都没有再出兵。*注二十一这一年250秋天,吴国的太子鲁王之争终于以鱼死网破的结局落下帷幕。魏吴荆州边境的征南将军王昶趁着吴国内乱,组织了几次卓有成效的伐吴。但扬州边境的太尉(249十二月升任)王凌却不知在忙些什么。王凌是以前使连环计的王允的侄子,年幼时遭变乱逃归乡里。后来被曹操征召,在曹丕、曹睿时代屡立战功,是凭曹家的赏识和自身的努力才坐上如今的三公之位。249年正月曹爽被杀,司马懿独自辅政。王凌和外甥袞州刺史令狐愚觉得曹芳成了司马氏的傀儡,打算另立曹操子楚王彪为帝,建都于许昌。但是令狐愚在249年十一月就早早的病死了,十二月,司马懿为拉拢王凌,又把他由司空升任太尉。王凌找在洛阳的儿子王广合作,没想到儿子却不同意。可是将近八十岁的王凌已是走上不归路了,251年春,吴军堵塞涂水作堰(在今江苏六合县),企图放水淹没魏军南下之道。王淩因此请求再向扬州发派援军,司马懿早就怀疑王淩的举动因此没有同意。这个时候,王凌派遣杨弘,联络新任袞州刺史黄华谋事,结果两人连名将王凌告发。司马懿亲自率军从水道伐淩,又使出早先迷惑曹爽的做法:先下令赦免王凌罪,又叫王广写信劝他老爸。在大军的压迫和亲情赦令的左右为难下,王凌也选择了投降,但他的下场和当初放弃抵抗的曹爽一样。王凌被押送洛阳,路上得知自己被骗,万念俱灰遂饮药而死,其余众党夷三族,令狐愚的尸体也被刨出。而楚王曹彪则被赐死,其余曹姓诸王被迁居到邺城由人统一监视。司马氏当政的淮南第一叛被迅速平定,可是73岁的司马懿也不行了。老姜回洛阳的路上不断地做恶梦,干宝《晋纪》说,王凌在押解洛阳的水途中路过贾逵祠,贾逵生前是王凌好友。上老姜当的王凌冲着贾逵祠大喊,“贾梁道(贾逵字)!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尔有神,知之!”鬼神之事其实就是心事,行将就木的司马懿听说后,本来也是他失信于王凌,所以就心虚半夜老梦见贾逵(他和老姜根本无瓜葛)、王凌,在回军的路上身体就垮了下来。八月251,司马懿回到洛阳就死了,长子司马师很顺利的接掌曹魏的权利。司马懿回洛阳的时候,费祎也从汉中返回成都。这几年蜀汉连着逝去为数不多的人才,镇北大将军王平死于248,镇南大将军马忠死于249,这年251车骑将军邓芝病逝。这三位当年以驻守蜀国北、南、东三面成绩卓著而显名于世。同年尚书令吕乂也病逝,接替者自然是刘禅宠爱的侍中陈祗。这时成都有望气者(就是风水先生)说此城无宰相之气呀(云都邑无宰相位),费祎就打算再次驻离成都。我对《费祎传》记载的这个原因很是疑惑,一个国家首相居然因为风水先生决定去向?据说费祎驻扎在汉中的这几年里(248~251),成都里的大事按照惯例还是要事先要请示费大将军才能执行。但费祎这次回到成都,多少也会感到不太适应,朝堂中忽然失去了那么多熟悉的面孔,这次陈祗接任尚书令也是刘禅的直接任命。以前诸葛丞相,蒋大司马辅政后都能开府(设置府署,即开设办公机构,自己选用下属)治事,可费祎此时已接任五年有余却还没有开府的权利。蜀国的各传记述简略,在这简单的“气数”原因背后是否藏着复杂的政治斗争也不得而知。费祎夏天刚回来,在冬天又离开成都,驻扎在成都与汉中之间的汉寿(即葭萌县,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嘉陵江东岸。后属梓橦郡,并改名汉寿)。251年冬天,孙权去南郊祭祀,却得了风疾,明白自己也是到了生命尽头,就考虑着给年幼的太子孙亮选择辅臣,侍中孙峻(孙权小叔孙静之孙)推荐由诸葛恪辅政。孙权皱眉摇头,他当然知道这位诸葛瑾的长子,从小就聪慧早熟,口齿伶俐,连张昭都不是他辩论的对手。和曹爽那类公子哥不同,诸葛恪确实有着丰富的行政和军事经验,早先就在南部同山越作战,也在荆州同魏长期抗争,现在已位至大将军。但是诸葛瑾生前却不看好这个儿子,说他“非保家之子。”孙权虽然很喜欢诸葛恪,但碧眼儿也看出来他为人刚愎自用,和他老实敦厚的父亲是两种人。这些想法在孙权迟钝的大脑里转了一圈,他看着孙峻,孙峻似乎也看出孙权的担忧,谨慎的说,现在吴国没有人再比这位诸葛强了。孙权想起这些年因为太子鲁王之争死去的那些大臣,头又痛起来,也只好同意孙峻的建议。任命诸葛恪为大将军兼太子太傅。252年四月,71岁的孙权也去见曹操刘备去了。辅政大臣以诸葛恪为首,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侍中孙峻、将军吕据为辅。孙权还没有下葬,孙弘就跳出来反抗首辅,诸葛恪在孙峻的帮助下迅速平定孙弘,并雷厉风行的执行了一系列政策,“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吴地的百姓只要听说诸葛太傅出行,都伸长着脖子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这位首辅的风采。得意洋洋的诸葛恪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北伐曹魏,他现在人气冲天,却不知道日后吴国的天空就像夏天的南方,说变就变呢!*注二十注引《中国政治制度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军事制度一章:在外出征的将帅,一般都持有皇帝赐给的“节”,凭此调动本部军队。对军中犯军令者也可以行军法处置。魏晋以后则形成制度,根据情况分为使持节、持节、假节三种,对不同种类授与不同的调兵和执法权力。据《宋书》卷39《百官志》载:“晋世则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在使持节之上还有假黄钺,“则专戮节将,非人臣常器矣”。这些持节都督掌有较大的军事指挥权。*注二十一插一句我的看法。这时的蜀汉,姜维是左倾冒进,费祎是右倾保守,谁都没能领会诸葛丞相的隆中对战略。我看到有的文章里说诸葛亮的北伐是以攻代守,那简直胡扯,时魏并未攻蜀,有何之守?隆中对战略,按诸葛亮在襄阳时对刘备的说法:“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是把当年刘邦出汉中和刘秀出宛城的两路线合并而成。但随着天下形势变化隆中对的基础遭到破坏:荆州被丢,刘秀路线作废。刘备一死,刘禅的信义也著不到哪去。当年韩信就是趁着刘邦等人还没有在汉中把志气磨掉,暗渡陈仓,一举冲出秦岭内的石窝窝。诸葛亮大概也是基于这个想法,不停修改自己的战略,东连孙吴,南平南中。而他以略地为目的的北伐,真正的只有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但受到主观客观各个情况的制约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果。说来也是话长,日后再详细看书写字。之后的蜀汉没有正确的战略指导,经济既不景气,官民也逐渐偏安。即使有姜维的孤军奋斗,最后的败亡也只剩下时间早晚的问题。凉州 http://www.sinomaps.com/non-cgi/usr/39/39_86_7.jpg 雍州 http://www.sinomaps.com/non-cgi/usr/39/39_86_6.jpg
阅读全文

姜维传说起姜维,大家肯定会对这位蜀汉后期的将领很熟悉。赞者有之,毁其者也不少,如何自己评判只有找到全的资料。和前几传一样,找到材料标明出处。在进入正题前,需要就东汉末的羌胡和凉雍地区展开介绍一下,以便后文的展开。一,羌胡在张大可的《三国人物新传》里,姜维(这篇是郑白华写的,不知何许人)被定为羌族人,理由是“姜维祖先是天水姜氏大族,追本溯原,姜维一家属羌族后裔。古代羌和姜本是一字。《后汉书西羌传》就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姜维是少数民族羌人,这是诸葛亮对姜维如此器重的又一原因。”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是为了说明诸葛亮对合夷政策的重视,特意提拔异族将领。(但是姜维的姜姓和羌族已经相去甚远,就好像说姜太公也是羌族,这恐怕说不过去吧?一句追本溯源,就把姜维定做羌族后裔了,这..这..)因为后期姜维多次和羌族的接触,有必要将东汉末三国时期的羌族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后汉书西羌传》开篇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人物新传漏了这一句),姜姓之别也。”羌族是我国古代对西部氐羌族群的通称,西周和战国时对西部氐羌系各部落都统称“西戎”;秦汉后,“西戎”的概念广义上扩大为西部各民族。姜姓的起源,在《国语,晋语》里说,“炎黄二帝本是兄弟,黄帝姓姬,炎帝姓姜。”《山海经》里说氐人和羌人都是炎帝的苗裔,而且和姜姓部落同奉伯夷,四岳为祖神。(姜姓和氐羌是毫无疑问的远房亲戚,但那是炎黄二帝年头的事了,就算诸葛亮算的清楚,恐怕也不能作为重用姜维的一个理由吧?)羌人在长时间的与中原民族融合后,到西汉时除了有在青海河湟的聚集地外,还已经分布在西域和西南等地区。由于羌族部落的混居造成自身的力弱,使得在西汉和匈奴的征战中,羌族始终摇摆不定,因为匈奴的势大受到胁迫,也会因为匈奴的压榨而投靠西汉。后来匈奴战败,到了王莽时期,羌人部落又开始向内地迁徙,在陇西、金城、上郡、西河、安定等郡都有羌人错居,这些羌族种类繁多,比如先零、烧当、勒姐等等,《后汉书》说“子孙支分,凡百五十种”。到了东汉,羌人被东汉政府强迫迁徙,如马超的远祖陇西太守马援就曾迁徙游牧在大榆谷一带的先零羌至天水、陇西、扶风三郡。羌人由此时被分化为东西羌,迁徙后的羌人受到严重的压迫,班彪曾上书说,“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羌胡和匈奴、鲜卑不同的是因为和汉人杂居,务农的成分远远高于后两族,但游牧民族强悍的气息仍存,《后汉书》记载他们仍保持一些异族习惯,比如父兄死,后人可续其妻,这样根本不会有老光棍,所以繁衍很快。没有名义上的君长,谁实力强就依靠谁。崇拜武力,以战死为吉利,病死反而不祥。堪耐寒苦,善于山谷作战。与汉人混居的羌胡却屡被地方官吏压迫,在生活和民族歧视的双重压迫下不得不奋起反抗。东西羌和白马羌在东汉的反抗大小达五十多次,因为镇压羌人反抗的边防将领层起云涌,后汉书里列传的就有邓骘、任尚、马贤、皇甫规、张奂、段颎。东汉本就被外戚和宦官折腾的上气不接下气,又因为持续了上百年与羌人的征战,光花在这里的军费就达数百亿计,还产生了像董卓这样拥兵自重的军阀,写《后汉书》的范晔感叹道,“惜哉!寇敌略定矣,而汉祚亦衰焉!”但因为本身凝聚力不强(部落众多,散居各地),羌人虽然长达百年反抗东汉一直都没有形成巨大的威胁,反而成了各个豪强的私人部曲被驱使耕牧及征战。“或倥偬之豪右之手,或屈折于奴仆之勤。塞候时清,则愤怒而思祸;桴革暂动,则属鞬以鸟惊。”(《后汉书西羌传》)像董卓、马超、以至姜维这些生长在凉州的将领都有过驱使羌人征战的经历。再冗长两句这些汉人将领对羌人的驱使力。马超和姜维的史料都没有过多叙述,杨阜曾说马超“深得羌、胡之心”,却不知因何得其心。但董卓的经历或许可以说明一二,后汉书和三国志都载董卓年少时曾游历各羌族部落,“尽与豪帅相结”,豪帅就是各部落的首领。后来董卓回家种地“后归耕于野”,有豪帅前来投奔,董卓杀耕牛为之款待(汉时杀耕牛是犯法的)。羌人很实诚,被董卓感动的不行不行的,走的时候“敛得杂畜千余头以遗之”。又加上董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所以“为羌胡所畏”。后来董卓的部曲有很多就是羌胡,他上的表里曾说“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曰......”羌氐族人个别的战斗虽强,但面对聚集力更强的汉族,却常常被蒙骗和利用,贾诩年轻时曾与很多行路人被叛氐劫持,贾诩骗他们说“我是段太尉的外孙,别急着埋我(大概这帮氐人要拿这些手无寸铁的汉人报复),我家里肯定会出重金赎我的。”段太尉就是段颎,此人任护羌校尉时以残屠羌胡闻名边关,曾经有一战就屠杀掉近两万人。这帮氐人很是害怕,就把贾诩放走了。而其余的那些汉人却都被杀死。这样的氐羌在恩威并施的汉人将领下被驱使征战,很有点黑社会打手的性质。(窃以为)这才是刘备和诸葛亮先后对马超和姜维器重的原因,只有土生土长在凉州的将领才会了解貌似强大的羌人易被利用的本性,而羌人“以力为雄,以战死为吉利,堪耐寒苦,性坚强勇猛”的特点更使得魏蜀对其另眼相看。今天又在网上仔细搜索,发现最早提出姜维是羌族的是顾颉刚(1893~1980),此人系老牌历史学家,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开拓者之一。他在民歌、传说、神话、民间风俗等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均有较杰出的成绩,开创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但是,我并没有找到他关于姜维羌族出身的具体理论,大概是那篇《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1期,里面提到:大峪坪村发现的三处洞穴和设计谨严的地下甬道,为古代战略防御工事;火葬骨灰塔是依当地羌人习俗将大量英勇牺牲的将士一次性火葬后建起的.这些阵亡将士很可能是当地羌人兵丁,筑塔祭祀是自古以来藏族"塔葬"习俗相延形成的.根据发现的有脊双翼式铜箭簇和蜀汉"直百五铢"方孔铜币,铜圈可以断定为姜维部众在该地活动时的遗物.鉴于以上原因,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姜维总结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后.采取"迂迥"战术,绕道经由白龙江,洮河流域出击魏军.因地处陇南和甘南高山深峡地带,军粮运输维艰.经强川口长途奔袭陇西郡,多经深山密林和不毛旷野,人烟稀少,补给困难,故产生就地屯田种麦,以图后举的想法.2.姜维远离成都,征战经年,战功无著,且又得罪宦官黄皓,虽有"自强"之慨,而无力面对强大的魏军.他广筑城堡,斩崖凿洞,消极防御,最终难免覆灭.这些内容是姜维驱使羌族征战的资料,但还不足以说明姜维的氐羌出身(或者是我还没有找到)。在出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之前,我保留我的看法,姜维是汉人。对于其他从习俗,个人经历,师从郑学,这些证明就不累叙了,大家自己判断吧。2,雍凉地区小介,传说中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到了周朝成王时,按照老祖宗的说法,分天下为九州,其中“正西曰雍州”。到了秦始皇,天下被分为三十六郡。到了汉朝,郡县被细分扩充数目,周时的各州被恢复也有所增添。汉改周时雍州为凉州,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此地在西,太“凉”了。按《后汉书,郡国志》东汉有司隶,豫州,冀州,兗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并州,幽州,交州共十三个州。但实际上,大家会发现后来会冒出来一个雍州,比如后来的老兵油子雍州刺史郭淮。《后汉书孝献帝》载是献帝兴平元年194六月“分凉州河西四郡为雍州”(*注一),没有说为什么原因,当时是李傕郭汜在长安把权,或与其有关?(李是北地人,郭是张掖人之前都属凉州,分雍州后,前者属雍,后者属凉)。但在房玄龄的《晋书》中则说献帝时因为凉州战乱不断,河西五郡(指黄河西边的张掖、酒泉、敦煌、武威、金城五郡)距离太远,所以就从凉州分了出去,凉州剩下的郡改名叫雍州,后来又和关右地区合称雍州。按,在建安十八213年春正月综合资料,按照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时:雍州包括九郡,京兆,冯翊,扶风(原属司隶州,就是人们常说的三辅地区),新平(兴平元年194十二月分安定、扶风部分为新平郡),广魏(此郡不见于后汉书郡国志,也找不到创建时间),安定,天水,南安,陇西。治所在京兆长安,魏对蜀征战的前沿指挥部。(有意思的是姜维出生时,天水已属雍州,但蜀汉这帮人好像不太认这个理,诸葛亮称姜维“凉州上士”,蒋琬和费祎提议让姜维任“凉州刺史”,早先的“凉州刺史”是魏延,还有马超领凉州牧)司隶州辖五郡,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东汉时的司隶州老四郡)加上平阳郡(魏曹芳在247年五月,分河东之汾北十县为平阳郡,这一年姜维第一次北伐)。治所在河南洛阳,220曹丕代汉就定都洛阳,改雒为洛(按德性说,汉属火德,火忌水,所以“洛”去“水”而加“佳”。而魏按次序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洛阳就成为后来魏对蜀征战的大本营司令部。凉州有七郡,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西海郡故属张掖,献帝兴平二195年,武威太守张雅请置),西平(后汉书郡国志不见此郡,也不见创建时间,晋书说此郡建于曹操时期),治所在武威姑臧。因为后来魏蜀征战几乎不涉及凉州(姜维有次打到西平,后面详解),所以此凉州可以不顾,后来魏方面的凉州刺史主要是以防范羌胡为主要任务。东汉的凉州(大概也是蜀汉君臣心目中的凉州,215年刘备跟孙权拖荆州时说,“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先主所说的凉州应是东汉的凉州)辖郡、国总计十二,汉阳(*下注),陇西,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注上汉阳郡就是天水郡,西汉武帝建郡时就叫天水,后汉书作永元十七年105更名汉阳,扯远一句永元是东汉和帝的年号,怪异的是永元年号只用了十六年,何来十七?!我是糊涂了,大家只要知道汉阳郡就是天水郡就是了,在《三国志武帝纪》里“建安十八年...马超在汉阳”这个汉阳就是天水)好了,希望大家能从纷乱的叙述中理出头绪,能看到这里的我都很佩服,呵呵:p(因为光阐述姜维的民族及地理问题就耗了我数日)还看不明白的,就看我附上的谭其骧的地图,后面很多地方还要用到此图。第一次出现的雍州刺史是《后汉书》载建安十一年206秋七月,武威太守张猛杀雍州刺史邯郸商(*注一)。魏对雍州很重视,魏后的第一任雍州刺史就是张既,后来依次为郭淮,陈泰,王经,诸葛绪。除了张既,后几任全在和姜维打交道,每个人都可以写个评传。1,上文提到的魏后指魏的建国,不是曹丕以魏代汉的时间。正确时间是建安十八213年五月,曹操受封魏公,魏国建。献帝颁的诏书里说,“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从此后,曹操就有了自己的一套办公班子,比如钟繇就是魏的相国。在魏志里,很多地方都提到某人“自魏建国”如何如何,指的就是这个时间。2,关于张既,此人是曹魏关中政策主要策划人和执行者,一两句说不完。仅他向曹操建议迁汉中数万户(另外杜袭在曹操灭掉张鲁后负责迁徙汉中到洛阳和邺城两地另计八万多人)充实长安及三辅的建议,就抽掉了在张鲁时代还相当富裕的汉中地区的脊梁骨,虽然后来刘备攻下汉中,等到诸葛亮北伐,汉中即拿不出粮也抽不出兵,原先汉中的户口都跑到长安的前线指挥部给魏国效力去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凉州四郡都有人(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兴兵造、反,互相之间也争斗不止,还遣质子向曹操求援。曹操被搞的哭笑不得(你们造、反内抗还找我帮忙?),他向张既询问,张既回答说,“现在以蜀地为主要目标,凉州这帮人就让他们窝里斗好了。”张既的话基本就是曹魏的凉州政策,此地民族成分复杂,戎民好斗,也没有什么军事和经济价值,在蜀吴没有被解决前,魏根本没有精力顾及凉州。甚至这一年取消了凉州的建制(之前的凉州刺史韦康在213年被马超杀死)“是时不置凉州,自三辅拒西域,皆属雍州”,直到曹丕上台220,才又开始置凉州,任命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结果邹岐被凉州土豪拒之门外。曹丕发愁道,“难道只能靠张既才能安抚凉州吗?”于是转张既为凉州刺史,这之后历任凉州刺史都是在与凉州土豪和羌胡战斗,几乎没有参与魏蜀之间征战(灭蜀时有金城太守杨欣的一支部队)。张既后历任凉州刺史依次为温恢,孟建(就是诸葛亮年轻时交游的孟公威),徐邈,王浑。凉州刺史皆持节领护羌校尉。*注一:这里又要扯远,张猛是前文提到与羌作战的张奂的小儿子。《典略》(*注二)载此人在建安初年曾提议“河西四郡以去凉州治远,隔以河寇,上书求别置州”,不知道这里所指的河西四郡是哪几个?“上书求别置州”这里的求置别州跟前面新置雍州(194)时间差了两三年(建安从196年开始),又没有下文。是否为同一事?疑点之一。下诏(典略没有标明下诏时间)任邯郸商为雍州刺史,又因为武威太守空缺,所以任张猛为武威太守。又说两人同时西行(上任),道路上两人互相又吵又骂(毫无理由就是互相看不起),等到了地方(典略没说到哪,但是以太守必到驻地的原则应该是武威),两人终于互起杀机,最后邯郸商被张猛所杀。这里就有很大的问题了,因为邯郸商是雍州刺史,武威却是凉州地盘,这说不通啊!疑点之二。时间,虽然张猛是在建安初年(196后)提的建议,张、邯郸赴任却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因为后来邯郸商被杀典略说已经是建安十四年(209)了(从典略记载两人结怨及凶杀的过程排除花十年杀人的可能性)。但《典略》的记载和《后汉书》“建安十一206年秋七月,武威太守张猛杀雍州刺史邯郸商”居然差了三年!疑点之三。枉自猜疑疑点一,(参照上文中雍州、凉州、东汉凉州属郡)结合《晋书》所说的河西五郡,包括张掖、酒泉、敦煌、金城、武威。张猛说“河西四郡以去凉州治远”,武威是凉州治所,按晋书说法剩下就是其余四郡了。但从地图上看黄河以西除有以上五郡,还有另两郡,之一西海建于195,之二西平建于曹操时期记载最早出现在214。张猛建安初(196后)提议,因“去治远”,看地图符合条件的就是张掖、酒泉、敦煌和西海。这次“求置别州”和后汉书所说的“分...为雍州”应该不是一回事。疑点二,(*注三),看过注后再转回来看这一点,大家明白了雍州刺史邯郸商当时(209年之前)的职责还是以巡查为主,也没有到驻地的说法。我认为呢,要不就是大家(后汉书和魏略)都记错了,邯郸商不是雍州刺史而是凉州刺史,所以到本州的属地晃悠还很正常,但这个假设好像不太可能。另外的可能就是,朝廷考虑了张猛的提议“河西四郡以去凉州治远,隔以河寇,上书求别置州”,张猛的意思是“张掖、酒泉、敦煌和西海”这四郡不要管了,而把凉州剩下的“金城、武威、可能还有西平”像当年的“陇西,天水”一样也分到雍州里来。所以雍州刺史邯郸商是来武威了解情况,看张猛的提议行不行。结果两人不合,凡因此仇杀把分城的事就耽搁下来了。这么解释窃以为还可以说得通雍州刺史到凉州地盘。疑点三,时间,这只能是有一方是错的。《后汉书》载“建安十一206年秋七月,武威太守张猛杀雍州刺史邯郸商”是孤证一条,没有别的时间延续或证明。《三国志庞渝传》魏书18,就有庞渝反抗张猛的事。注引魏略的时间顺序,建安十四年209张猛杀邯郸商。至十五210年,韩遂讨猛,猛发兵东拒反而被官民反攻,最后自焚而死。魏略在别处曾说道《三国志张既传》魏卷15注引时有句“会遂西讨张猛,留行守旧营,而马超等结 反 谋,举遂为都督。及遂还”这次是指马超等人在建安十六211年春,西凉军阀战潼关那次。所以,《魏略》的时间有前有后,显得更可信一些。*注二《典略》和《魏略》都是魏郎中鱼豢写的,有的学者认为其实是一本书。在马植杰的《三国史》里专门有一小节写鱼豢,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找一找,我就概括一下。鱼豢是京兆人,生活在三国后期,入晋以后还活了十六年,但不曾仕晋,被认为是忠于曹魏而耻为晋臣。《魏略》是鱼豢私下里写的,记事截止于魏三少帝,《魏略》叙事颇注重品节作风,列传标目,跟其他史书也有不同,比如有《清介》、《纯固》、《勇侠》、《知足》、《游说》、《佞幸》等传。而且鱼豢是关中人,所以对西北的风土人情多有叙述,魏略中就有《西戎传》。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之书,以《魏略》为最多*注三这里要解释一下刺史:汉虽然恢复了州,但并没有州级长官,沿袭秦制由郡县级太守负责地方政务。照后汉书的解释,东汉的刺史自汉武帝时就有,到了成帝时改为州牧,到刘秀时又改回来。刺史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监察官,监察诸侯王,郡太守和地方豪强。每州各有一个,八月巡行州属郡国,到年底再回京向皇帝报告。秩六百石,比郡太守秩二千石还低了两级,但因为直接接触皇帝。到了东汉末年,刺史的权力逐渐增大,陈寿说,“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早已不是当初监察的职责了。有人说,刘焉的提议让刺史都变成了州牧。实际上刘焉是提议说刺史级别太小威严不重,应“清选重臣”为牧伯,按时朝廷应该选他那样的去地方作威作福。正好当时连在好几个刺史都被郡级官属杀死,就同意了刘焉的提议。在灵帝中平五年188,改刺史为州牧。大家熟知的各地军阀基本都是州牧出身,刘焉,袁绍,陶谦,刘表,袁术,曹操等等,但随着这些割据的军阀被逐渐兼并成三条腿后,州牧成为了虚职渐渐消失,刺史又被重新起用(这里以魏为讨论对象,后同)。职责仍是以监察为主(曹丕代汉后,豫州刺史是贾逵,他就按照刺史本职监察犯法的官吏并奏免,曹丕夸奖说,“逵真刺史矣!”还号召天下都向贾逵学习),但也负责军事,尤其是与吴蜀及北方边界各州刺史。中央需要州郡级别的长官来进行有效率的调配,也是无奈之举吧。还有一点,就是刺史的驻扎地和州郡的治所并不在同一地。拿东汉时的凉州(未分雍州前)举例,此时凉州治所在武威郡姑臧县,但刺史治所却在天水郡陇县。但话说回来,没有州级长官,哪来的州级治所呢?现在我所见到的州治所都是后人的材料,在《后汉书》中并无州治所,现在看到的都是州牧时的治所。到了后来,带有军事性质的刺史更是随意,所以大家看材料时要注意。给看到这里的同学鼓掌热烈欢迎,总算把姜维出生地凉州背景说了个大概。结果还产生了无数的疑问,但也正好说明了凉雍地区的混乱和复杂。让大家对诸葛北伐和姜维北伐有了一点别的认识。下面是谭的历史地图一个连接,是锴锃的凉州http://www.sinomaps.com/non-cgi/usr/39/39_86_7.jpg雍州http://www.sinomaps.com/non-cgi/usr/39/39_86_6.jpg
阅读全文

蜀二相时的姜维初掌军事234年姜维33岁,病逝军中的诸葛亮安排好后事,蜀军虽然逃过了魏军的追击,却免不了自身的内讧。内讧的双方就是杨仪和魏延,两人颇具才干,也都生性高傲,互相都瞧不起,此二人的不和诸葛亮在世之时就已经闹得享誉中外。诸葛亮一死,如孙权所预料的那样,无人能压制二人,内讧终于爆发为公开对抗。杨仪急着回成都接替诸葛亮的职位(他想当然而已),魏延则坚持自己接手兵权继续北伐。魏延赶到杨仪送葬的大部队之前拦截,但是由于自己理屈(率所部对抗其他蜀军),部下四散奔逃。魏延没逃多远被马岱追及斩首,杨仪赶尽杀绝,“夷延三族”。杨仪以为再无人和自己争权,哪想到诸葛亮并不看好杨仪,早就密报刘禅由蒋琬接替自己。杨仪到此时还是不明事理,牢骚不断,甚至说出“早知如此,还不如早先投魏”的话,因此被贬为庶民。变成平民的杨仪再接再厉,又上疏诽谤,朝廷终于失去耐心,决定下狱杨仪。杨仪才明白万事已空,自杀了事。连着诸葛逝世和杨魏内讧的打击,蒋琬在234年为尚书令,接替诸葛亮总统国事。以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33岁的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之后的蜀汉进入了几年的和平时期,刘禅开始出游外地;在曹魏方面,曹睿也开始大修洛阳宫室,耽于内宠,开始享乐。一时间西线无战事。但是没多长时间,237年七月,曹睿因为公孙渊在辽东越来越跋扈,派遣幽州刺史毌丘俭讨伐,结果又碰上天降大雨,毌丘俭接到曹睿的命令撤退了。公孙渊趁机自命燕王,设百官,真的山高皇帝远起来。曹睿虽然自己开始享乐奢侈,政事上却不糊涂。238年正月,曹睿征召驻守长安的司马懿到洛阳率军讨伐辽东,临走前,曹睿问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司马懿算了算,“去花一百天,攻花一百天,回来一百天,休息六十天,一年足够了。”司马懿算得到不差,他真的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平定辽东。到了冬天,才开始返回洛阳。魏国动兵活动活动筋骨,蜀国这边也开始复苏了。238年十一月,刘禅下诏说曹睿荒淫无道,导致辽东三郡反叛,命蒋琬统帅诸军进驻汉中,联系东吴,“以乘其衅”(诏书并无明确任务,大概想趁司马懿离开长安的空当伺机占些便宜)。于是大将军蒋琬(蒋琬在235年四月任大将军,费祎代蒋琬为尚书令)驻扎汉中,37岁的姜维也随军到了汉中。第二年239三月,蒋琬又升任大司马,让姜维担任自己的司马。这年239正月里曹睿36岁就过世了,年仅8岁的养子曹芳继位,以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辅政。曹爽是曹真的长子,辅政时刚做大将军不到一个月,面对着娃娃皇帝和61岁的司马太尉,这位公子哥带着一脸的恭敬,大概内心里已经开始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了吧。魏国的权力交接使吴这边的孙权再一次(也是孙权在位的最后一次)兴起了伐魏的念头,《汉晋春秋》载,吴零陵太守殷礼向孙权建议趁曹芳刚继位进行北伐,殷礼说,“‘今天弃曹氏,丧诛累见,虎争之际而幼童莅事’,曹睿真是晕了头,在这鼎足之势下居然遗命一个孩子继位,这是老天爷要亡魏(*注八)。现在只要联系蜀国,他们从陇右进攻长安(雍州方向);诸葛瑾、硃然攻襄阳(荆州方向);陆逊、硃桓攻寿春(扬州方向);陛下亲攻淮阳(徐州方向)。那时曹魏要分兵四顾,一旦一方面有败绩,魏国就完了,其他三路乘胜北进,华夏可定矣!”但孙权没有接受这个建议。(*注九)虽然孙权没有接受殷礼这次联蜀四路进军的建议,但不代表他不想趁机占些便宜。241年四月,接近60岁的孙权发动了一个缩水的四路伐魏计划,“全琮略淮南,诸葛恪攻六安,硃然围樊,诸葛瑾取柤中”,这就是孙权历次伐魏的老路子,全琮和诸葛恪攻庐江郡,硃然、诸葛瑾攻襄阳郡(*注十)。结果庐江方向被魏征东将军王凌、扬州刺史孙礼击败,硃然在樊城被63岁的太傅司马懿击败。孙权退军了,他身后还留着一大堆家事要处理,因为就在这次北伐的中间,年纪轻轻的太子孙登死了,如同魏国选择了曹芳继位导致曹氏灭亡一样,孙登的死也使吴国开始走向了下坡路。蜀这边,曹芳继位,司马懿在洛阳辅政,蒋琬并没有趁机大规模北窥,只是谨慎的提出了一套和诸葛亮不同的北伐战略。他认为诸葛亮从秦川险山峻岭北进,因道路艰难导致运粮不继,屡次攻而不克。不如在汉中顺汉水、沔水而下袭取魏国荆州的魏兴和上庸两郡(参看谭其骧历史地图三国益州部分)。但这时蒋琬旧疾复发(蒋琬早先就因为身体多病而由费袆为尚书令处理政事),这个水路出兵的建议仅仅停留在审议阶段,还因为其他人的反对而搁浅(众论咸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蒋琬在位的日子里,虽然没有像吴那样有大规模的北伐,但也有小股的部队不断进入雍州境内。《三国志姜维传》载姜维任蒋琬司马后“数率偏军西入”,但仅此而已,没有任何关于时间地点战果的记录。但《三国志郭淮传》则记载了就在曹芳继位的那年239,姜维率军出陇西,时任雍州刺史的郭淮遂进军追至强中(不知此为何处),姜维没有接战就退军了,由此可以看出姜维的偏军是以试探为目的。243年,刘禅在朝中听取众臣反对蒋琬的水路出兵计划,特地派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转告蒋琬,蒋琬考虑之后,又修改了一下自己的计划,他向刘禅上疏说:“臣到汉中已经六年,这几年疾病缠身不见好反而加剧。现在魏国地跨九州,根蒂滋蔓,不是轻易就能攻取的。如果能够和东边的吴国同时出兵,成首尾掎角之势,虽然不能一下子就能收到大的成效,但是起码可以蚕食其土地,消灭其边缘地带。可是吴国这几年的北伐总是失败,恐怕难以指望他们,一想到这,我就寝食不能。后来我和与费祎等人商量,认为凉州地处胡塞,有进攻退守的资本,是魏国的要地。当地羌、胡心思汉如渴,以前我们的偏军到达羌地,郭淮迫不及待的赶来,生怕羌胡和我们联手,可以看出来魏国对羌胡的担心。从这个例子,我们认为应以(凉州人)姜维任凉州刺史,由姜维出兵(陇右地区联系羌胡为先驱),臣可率诸军跟继。涪县(属梓橦郡,有涪水,参看地图)这里水陆四通,这里正好可作为(姜维先驱进军的)基地,如果东北方(涪的东北即雍州陇右地区)有事,从涪(进军或运粮)都不难。”(*注十一)上疏到了刘禅那里,一切都照蒋琬的建议行事。这年243十月,蒋琬从汉中退驻涪县,和早一年就回驻的姜维合兵。41岁的姜维被任命为凉州刺史,镇西将军。此时蒋琬病情一直不见好转,所以十一月,尚书令费祎任大将军分担蒋琬大司马的一些军务。蒋琬的这个上疏标志着蜀汉军事上两个根本变化:1,由主动北伐转入主动防御。蜀汉的军事统帅将大本营从前线的汉中转入偏后方(参看地图)的涪县,理论上是因为涪县水陆位置方便对各方支援。但实则抛弃了在汉中据险进攻退防的要地,汉中只有王平的三万军队驻守,后来曹爽攻汉中,涪县的支援并非及时。这次大本营的迁徙,实际上是消极心理的反映,和当年诸葛亮常年驻守汉中的积极进取心态相比截然不同,这样的后果给后来魏军灭蜀的长驱直入打下了伏笔。2,对雍州的攻击点转移。以前诸葛亮虽然号称六出祁山(天水境内),其实只有两次是从祁山出军,另外几次诸葛亮都是出兵渭南平原直接威胁雍州扶风郡和京兆尹长安。蒋琬和费祎(片面?)看重对羌胡势力的利用,任命姜维率军从陇右出兵骚扰魏国边境,希望能够先攻下陇右郡。从此导致大军偏西,甚至姜维从羌地绕路进攻魏国兵力防守较轻的陇右郡和凉州西平郡,而接近魏国长安重兵地区的汉中却兵力逐渐匮乏,后来从全面防御又变成重点防御。这些蜀汉军事部署方面的变动,姜维也看在心里。——汗,不知该如何接下文,吭哧半天写了这么一句。其实姜维早年任文职,刚跟随诸葛亮时也只是管理粮食器具的属官,诸葛亮还得培养他的军事才能,直到率偏军时才开始积累独立的军事经验。而就在姜维率偏军西入的这几年里,在魏国有两个人也开始了自己的官场飞扬,就是年轻的钟会和口吃的邓艾。钟会是钟繇的小儿子,老爸三朝元老位列三公,兄长钟毓14岁就任散骑侍郎(皇帝骑从备顾问之职)。钟会自己也不含糊,年方弱冠就闻名于世,“博学精练名理”。在正始中(243左右),不到20岁就官至尚书中书侍郎,钟会这时年纪虽轻,却已经开始向司马氏靠拢。邓艾因为口吃,本来只是屯田守丛的小吏,后来做上计掾(和早年的姜维是同行)汇报工作时,被司马懿发现用作自己的属官,后来转为尚书郎。正始2年(241),44岁的邓艾开始在淮南一带广修屯田,并负责开凿广漕渠。这个时候接近40岁的姜维大概还在偷偷的领着一支军队在陇西附近游移。(一想到这三人日后的命运,就不禁感慨)*注八殷礼的话一针见血,曹睿临死前确立的曹芳年龄太小,不得已选择宗族曹爽(无经验的空谈派)和重臣司马懿(军功卓著的务实派)辅政,埋下了这两派争斗的种子,也点起了司马氏代曹氏之心的火焰,曹睿的选择真是“天弃曹氏”。*注九在《三国志孙权传》注引的这段《汉晋春秋》并没有说孙权为何拒绝这样的建议,窃以为殷礼的四路北伐建议过于庞大,不仅蜀吴两国要紧密配合,还需要大量的军队及后援保证,殷礼幻想的结果有点太理想化了。而与蜀的联军,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孙权就已经同时配合了(之前也有,但配合不够紧密)。魏国并没有想象中的慌乱,曹睿让司马懿避免与诸葛亮接战,自己则亲征孙权,还没到寿春,吴军就撤退了。*注十殷礼提建议的时候大概是曹芳刚继位(239正月),当时诸葛瑾66岁行将垂暮,等到2年后(241)孙权真的北伐时,68岁的诸葛瑾在退军后就病逝了。魏与吴都有自己的庐江郡,吴庐江郡治皖城,魏庐江郡治六安。汉水分襄樊,北为樊城,南为襄阳。樊城是一个军队驻扎的战略要点,与合肥新城类似。*注十一费祎从241年就开始在汉中成都两地往返和蒋琬商议政事。蒋琬说凉州羌、胡“心思汉如渴”,恐怕是因为上表给刘禅看,这么写安慰皇帝罢了。羌胡自东汉中就持续不断的反抗,怎会有“思汉如渴”的心呢?(参看本文第一节)蒋琬掩盖的意思是凉州有可以利用的羌胡势力,他文中提到的郭淮,应该就是《郭淮传》提到的那次,《郭淮传》载“正始元年,蜀将姜维出陇西。淮遂进军,追至强中,维退,遂讨羌迷当等,按抚柔氐三千馀落,拔徙以实关中。”强中大概是羌胡的聚集地,姜维军退,郭淮就顺便讨伐羌人,并强制迁徙入关中。联系此处,所以我将蒋琬的意思翻译成上文。对于涪城的地理优势,应该是蒋琬和费祎早就商量出的结果。早在蒋琬上疏的头一年242,姜维就率偏军从汉中回驻在涪县了。附蒋琬上疏原文:“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闇弱,加婴疾疢,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然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俯仰惟艰,实忘寝食。辄与费祎等议,以凉州胡塞之要,进退有资,贼之所惜;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谭其骧历史地图连接三国益州部分http://www.sinomaps.com/non-cgi/usr/39/39_86_10.jpg
阅读全文

临阵战死6--刘表与周围势力的争斗孙坚死于和刘表的争斗中,出力最大的是黄祖。不管是因为巧合,还是事先定下计谋,孙坚死在黄祖军士手下,这笔帐,孙坚的儿子们是记得清清楚楚。在孙家横扫吴越的时候,西边的战场总是和黄祖在作战。关于黄祖这个人,记载很少,连他是哪的人都不知道。他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中就是抗击孙坚。黄祖和刘表的关系也很不清楚,不象纯粹的部曲关系,他可能是荆襄当地人,跟随蒯越、蔡瑁辅佐刘表,孙坚死后,黄祖就驻扎在江夏,他的作战带有很大的独立性,他先后和孙策、孙权四次对战。先说说孙策,孙策这个人志向很高,乱世的经历让他觉得天下可图,他到处搜罗人才,孙坚的旧部能够很快从袁术手下回归充分显示了孙策的个人魅力。孙坚之死,孙策并不急于报仇,一方面自己的势力单薄,另一方面孙策离黄祖还很远。孙坚死后,孙策渡江居江都(徐州广陵郡),但徐州牧陶谦对孙策抱有戒心,孙策只好把母亲安置在吴郡曲阿(今江苏丹阳市),自己和吕范,孙河依附任丹阳(一作丹杨,属扬州丹阳郡,今安徽马鞍山市东)太守的舅舅吴景。此时募得数百人,兴平元年从袁术,得父遗部,袁术表策为怀义校尉(临时设置的校尉,略低于长治五校尉,东汉末三国时仅孙策任此职)。当时袁术的大将乔蕤、张勋都很佩服孙策,袁术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说归说,袁术对待孙策还跟对他爹似的,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老给孙策发空头支票,一会许他做九江太守,却又派丹杨人陈纪;一会又派他打庐江太守陆康,打下来却让自己的故吏琅邪人刘勋为太守。孙策很失望,正好有朝廷空投的扬州刺史刘繇赶走了吴景、孙贲的机会让孙策离开袁术。其实刘繇跟孙家没什么仇,他做扬州刺史惧怕袁术,还是吴景、孙贲把他迎到了曲阿。但袁术看谁都不顺眼,就老骚扰刘繇的领地,当时孙策在攻打庐江,刘繇“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因为吴、孙是袁术任命的官,所以就把他们赶走了,派了樊能、于麋东屯横江津,张英屯当利口。袁术又加派故吏琅邪人惠衢为扬州刺史,督促吴、孙回攻,但连战不克。孙策就游说袁术,愿助景等平定江东。(这时候孙策的母亲和孙权等人早已被朱治接走了)袁术表策为折冲校尉(临时设置的校尉,仅孙策、朱然任此职),孙策能征善战,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他打败樊能、张英,刘繇就跑到豫章郡的彭泽。孙策又打败严白虎和王郎,收了许贡,小霸王初显能力,“尽更置长吏,策自领会稽太守,复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贲弟辅为庐陵太守,丹扬朱治为吴郡太守”,这样孙吴的江东初具规模,也是孙吴人才的奠基期,张昭、张纮、虞翻、贺齐、蒋钦、周泰、陈武、董袭都是这个时期投奔来的。后来袁术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曹操为了拉拢孙策,表策为讨逆将军(第五品,有长史,门下曹),封为吴侯。《江表传》曰曹操“下诏”令“孙策与司空曹操,后将军董承,益州牧刘璋等并力讨袁术、刘表”。这时孙策的机会到了,这是奉昭讨贼,孙策早就想打黄祖了。《三国志》都记孙策先打刘勋,后打黄祖。《三国志-周瑜传》中“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导江夏太守”,《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后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策闻之,伪与勋好盟。勋新得术众,时豫章上缭宗民万余家在江东。策劝勋攻取之。勋既行,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勋众尽降,勋独与麾下数百人自归曹公”,并未提讨黄之事,但在《-周瑜传》《-孙权传》《-程普传》《-韩当传》《-周泰传》《-董袭传》中都有提及“讨刘勋于寻阳,进攻黄祖于沙羡”的字样,但未涉及战况或个人的战功。这是建安四年199的事情。而在《江表传》则载刘勋得到袁术的家眷和部曲,但晥城粮草不够,刘勋派从弟刘偕向豫章太守华歆要粮,华歆也没粮,却把刘偕引到诸宗帅(前面提到刘表也收取过宗贼部曲)的领地海昬(昏?)、上缭,刘偕就写信叫刘勋来抢粮食,后来诸宗帅坚壁清野,刘勋什么也没抢着。而这时孙策西讨黄祖,行军至丹阳郡石城,听说刘勋出了晥城,就分兵八千给孙贲、孙辅到彭泽伏击刘勋,自己和周瑜率两万步兵进攻晥城,得到袁术的家眷和部曲三万多人,里面有袁术的女儿和儿子,女儿做了孙权的小老婆,儿子袁曜仕吴为郎中。刘表派汝南人李术为庐江太守,带了三千兵守晥城。而刘勋在彭泽被孙贲、孙辅打败,就往寻阳跑,跑到置马亭这里,士兵都跑掉了,只好又从西塞到氵斤向刘表和黄祖求救,黄祖派长子黄射*(章陵太守)率船军五千相助,又被孙策打败,之后刘勋就投奔了曹操(刘勋跟曹操有旧,归曹后被封了列侯,可是却自大起来终被免了官),黄射也跑了。《江表传》又说,孙策遂进夏口攻黄祖,刘表遣从子刘虎,韩唏将长矛五千为祖前锋,还是被孙策打的大败。如按《江表传》说的,刘表和黄祖第一次在孙坚的后人那里尝到了一次大苦头,只是地点好象不对,照孙策的说法是在沙羡,从地图上看沙羡的位置更靠前,或说更靠东,离江陵和襄阳都远一些,黄祖就算在沙羡打败了,还可以在夏口搏一搏。从《吴录》载孙策战后上的表曰可以看出孙策十二月八日到黄祖所屯沙羡,十一日率周瑜、吕范、程普、孙权、黄盖、韩当(这些都是报功的)等人与战,“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败”,看来用了火计,赤壁之战十年前就演过了,而且也是冬季,火放上风,从地图估计双方布阵的位置上看,可能也是东南风,这可真是巧的很哪!如果是真的话,周瑜、程普、黄盖等人真是轻车熟路呀,如果当时的诸葛亮听到这个战例一定会拿个本子记下来吧。枉地猜测,谁知道他们当时到底是什么方向呢?如果真是和我猜想一样的话,后来的赤壁之战肯定会提到这个“经典战例”的。再看战果吧,孙策说“获祖妻息男女七人,斩虎、韩唏以下两万余级,溺水一万口,获船只六千余艘,财物山积”,战斗力这么强?却只俘虏了七个?《江表传》上说刘虎,韩唏才带了长矛五千,连曹操都说虚报都很正常,十之有一就不错了,何况孙策刚向朝廷报功,这个数字肯定是不实的。不知道曹操看过这个奏表没有,不知他怎么想,如果他要仔细看的话的话,赤壁之战就不会输了。沙羡战打赢了,孙策却没有乘胜追击,让周瑜的江夏太守有名有实,反而回师豫章,收降了华歆,彻底灭了严白虎。这说明孙策脑子并不糊涂,江夏离当时的孙吴据点远了些,实在不好分顾,已经达到警告的目的,还是巩固后方去吧。而且黄祖也不可能太过软柿子,还是等等再说。在得胜的奏表掩盖下自己还不止有多少伤亡,小霸王自有征服天下的雄心,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只可惜天嫉英才......《江表传》,西晋虞溥撰。五卷。记三国史事,犹详于吴。已佚。《吴录》,西晋张勃撰。三十卷。记载三国时孙武史事,纪传体。久佚[upload=http://x.bbs.sina.com.cn/forum/show_fpic.php?apid=forum&uid=1448363361&fpid=3291334&postfix=0&ptp=0][/upload]
阅读全文

临阵战死5--孙坚--补充及再讨论(严重声明:前一系列均以纪年为准,因牵涉到农历年末已是公历年初,有些事情无法对照,所以前作中公元年作废!此文以下出现的公元年只是该纪年对照,并不能说明发生事即在该公元年)上一章也有一个纪年与公元对照错误“初平三年191,孙坚进攻刘表”,应是“初平三年192,孙坚进攻刘表”。 关于孙坚死时的确切时间有很多说法。《吴录》曰孙坚死时年三十七,《英雄记》曰孙坚死于初平四年正月初七。后来孙策被曹操表为讨逆将军,封吴侯。(195)《吴录》载孙策上表曰“臣以固陋...兴平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臣年十七,丧失所怙...”裴松之根据此分析,说《三国志》按孙坚死于初平三年192,而孙策死于建安五年200,年仅二十六。如果按此计算,孙策上此表195时应十八,但该表云十七。则为《三国志》不对。又说《张璠汉纪》及《吴历》都写孙坚死于初平二年。根据这些资料,全糊涂了,但咱们再来分析一下。首先分析孙坚刘表之争的参与人物:孙坚、袁术;刘表、袁绍。先看孙坚的作战过程:1.约中平六年(189)末(按公元纪年的话,这个末已经是190年了),或初平元年初(190),(初平元年春正月反董同盟)。孙坚听闻“诸州郡并兴义兵”也起兵长沙,杀荆州刺史王睿,南阳太守张咨。注意这个张咨,他和韩馥、刘岱、孔宙一同被董卓派出做官,《后汉书》说“初平元年,馥等到官”,而正月这些人就反董,反董的名单里谁都有,惟独没有张咨,只能说他已经死了。所以孙坚并不是听到反董同盟成立才起兵的,而是之前就开始了,因为曹操在中平六年十二月就在己吾起兵了,孙坚可能是听到这个消息才举兵的。孙坚没有受到同盟的惩罚,是因为他已经和袁术合兵或归属,估计是袁术罩着他,因为袁术是后将军,在同盟中品级最高,其次才是州牧韩馥,刺史孔□、刘岱,太守王匡、袁绍、张邈等。由此大胆猜想:孙坚并不想归属袁术,把南阳让手与他。而在鲁阳碰到袁术,袁术向他透漏袁绍等人马上就要组织同盟,而孙坚却杀了合伙人之一,联盟成立肯定没有孙坚好果子吃,跟了他袁术,自然没有问题,大家伙或是袁氏的门生,或是兄弟或好友。你把南阳送给我,我帮你罩着;至于联盟内部,你就需要将功赎罪,表你个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打仗去罢--也因此,孙坚虽立数功,而位不过此。 2.初平元年,治兵于鲁阳(属南阳郡,今河南平顶山市西鲁山县),在移屯梁[属河南尹,今河南汝州市西南]东过程中遭遇董卓部将徐荣,大败。这是一场遭遇战,因《三国志》中描述“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后汉书》中说“时长沙太守孙坚亦率豫州诸郡兵讨卓。卓先遣将徐荣、李蒙四出虏掠。荣遇坚于梁,与战,破坚”。孙坚败的很惨,同行的颍川太守李旻被生擒活活烹死,而被俘虏的士兵被布裹住,用热油灌烫死。孙坚命大逃脱。(而曹操也在同年在荥阳[属河南尹,今河南荥阳市东北]汴水[汴 水 ,源于今河南荥阳市南,向北流经荥阳市,折东过中牟县]遭遇徐荣,被打的大败。曹操也命大被曹洪救走。这么一说徐荣可是三国第一偷袭或遭遇战高手!连曹操都不在话下,估计曹操后来是跟他学的,笑。后来郭汜、李傕反攻长安,王允派徐荣和胡轸迎击,想来徐荣的迎击战并不在行,结果徐荣战死,胡轸投降。但不管怎么说,徐荣这个人还是很厉害的。)3.初平二年,孙坚收合散卒,进屯梁县之阳人。董卓派遣胡轸、吕布攻之,因二人不和造成士兵混乱被孙坚乘机追击,枭其都督华雄等。(这中间发生了袁术受人鼓惑不给孙坚运军粮的事情,孙坚半夜驰骋百余里到鲁阳亲自质问袁术才解决此事)4.初平二年阳人之战后,董卓派李傕来求和亲,被孙坚拒绝。然后进军大谷,拒雒(洛阳)九十里。董卓亲自出击,与坚战于诸陵墓间,被孙坚打败。董卓不得已退兵至陕。5.初平二年诸陵墓之战后,孙坚进兵洛阳宣阳城门,又击败吕布,得以进驻洛阳“埽除宗庙,平塞诸陵”(据说孙坚看到洛阳的惨状,不禁泪水纵横,这时发生的孙坚找到玉玺的事可能是传闻,《三国志》的引注描述分析了许多,我就不累叙了)。后来孙坚退出洛阳。(原因不详,我觉得是孤军作战,联盟形同虚设,孙坚也犯不着孤军深入来冒险,再说孙坚只是领豫州刺史,光复旧都他一个人做不来)以上3、4、5都发生在初平二年四月前,因为董卓四月引还长安。走之前他对长史刘艾说“关东诸将数败矣(大概指王匡和曹操),无能为也。 唯孙坚小戆,诸将军宜慎之。”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中郎将段煨屯华阴,中郎将牛辅屯安邑,其余中郎将、校尉布在诸县,以御山东。孙坚退出洛阳后,《三国志》上说他回驻鲁阳,但根据《公孙瓒传》“术遣孙坚屯阳城(属颍川郡)拒卓”,我觉得他更应是在阳城,从地图上看阳城比鲁阳距离洛阳近的多。6.初平二年秋七月后,冬之前,袁绍派会稽人周昂(周昂后来被派为九江太守,被袁术派孙坚从弟孙贲攻破昂于九江阴陵,那已经是袁术据寿春时的事了)进攻阳城孙坚,夺取阳城。后来袁术派公孙越与孙坚回攻周昂,不胜,公孙越为流矢所中死。在第一章里我说这是场局部的小战斗,现在不能肯定,因为周昂与公孙越的军队并不很多,可孙坚的军队应不少。可能是孙坚不想参与这两兄弟的争斗,或不想直接与袁绍对抗--因为此时联盟仍然存在,周昂对阳城的进攻半推半就,多少带有袁绍的命令,因为这年冬天,公孙瓒与袁绍界桥之战曾上表历数袁绍十罪,第十罪就是“又长沙太守孙坚,前领豫州刺史,驱走董卓,扫除陵庙,其功莫大;绍令周昂盗居其位,断绝坚粮,令不得入,使卓不被诛,绍罪十也”。 7.初平三年?(这是讨论的主题,就是孙坚进攻刘表的确切时间)袁术不满刘表与袁绍结盟,派孙坚进攻刘表。孙坚在樊、邓击败刘表部将黄祖,在围襄阳城过程中单马行时岘山被黄祖军士射杀。从这场袁氏兄弟的争战中,各个参与角色的关系和发生事件的时间先后,我觉得孙坚进攻刘表的时间应在初平二年冬之后,初平三年六月之前,确切的说是初平二年末,初平三年初。孙坚之死是袁氏斗争的牺牲品。袁绍与袁术的公开不和是在初平二年春时,袁绍、韩馥想立刘虞为帝,他们到处找支持。袁绍给弟弟写信却碰了一鼻子灰,袁术假模假样的说了一番大道理,什么“圣主聪叡,有周成之质”,什么“慺慺赤心,志在灭卓,不识其它”,袁术就是瞧不起袁绍,不想和他一起干,搞的袁绍很是尴尬。这时刘虞虽然不同意,但还是和袁绍结盟,刘表也与袁绍结盟。初平二年秋七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后派周昂夺阳城,造成公孙越之死,导致公孙瓒找到理由和袁绍开战,袁绍刚得到冀州,只好把渤海郡让给公孙瓒从弟公孙范,这年冬天,公孙瓒利用勃海兵的帮助大破黄巾。所以公孙越的死是在初平二年秋七月后,冬之前,这期间孙坚也参与其中。但是之后孙坚便失去在阳城与董卓作战的前哨位置,该干什么呢?只能被派去打刘表了。《英雄记》曰孙坚死于初平四年正月初七。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三国志》和《后汉书》中都叙述孙坚之死是在刘表被李傕、郭汜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之前的事,董卓初平三年四月被杀,李傕、郭汜六月攻入长安,只能说《英雄记》记错了,说不定是初平三年正月初七,倒很有可能。因为公孙瓒在初平二年冬破黄巾后还屯盘河与袁绍战时上的表未称孙坚已死(而叙述袁绍其他几宗罪中的涉及人都因袁绍而死,以孙坚之死,公孙瓒肯定会大书特书),有可能袁术配合公孙瓒作战同时南征刘表。而结合前面所引孙策上表自称“臣年十七,丧失所怙”,那孙坚进攻刘表的时间与盘河之战同时,就在初平二年末,初平三年初,孙策所说的十七,估计他那时还不到十八生日罢了。 (写了两个晚上,才罗里罗嗦的把孙坚之死的时间写完,看似这个主题狭小,但讨论的内容很多,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阅读全文

说是系列,但却没连上,嘿嘿,只怪我写的太慢。上次发3的时候,有安在旭王问写的什么主题。其实刚开始写的时候,只是想把有史记载的临阵战死叙述翻译一下(呵呵,也感谢青青蓬蓬的教诲,把几行字发展为若干文章)。当叙述完袁绍公孙瓒之争后,发现有些事不理则不清:就像袁绍公孙瓒争雄河北,必定有天战场见面,撇开个人性格与思想的原因,偶发事件则是利益冲突累计的必然结果,公孙越的死牵扯到公孙瓒、袁绍、刘虞、袁术不同势力的关系,为公孙瓒摊牌找了借口。写完第二篇以后,已经和初衷的只是为了找到临阵战亡的战例的目的不同了,所以就产生了借临阵战死来分析该战事的前因后果的念头,尽量去发现以前不曾注意的细节。我等皆是因游戏而产生兴趣的一般历史爱好者,受到游戏和演义的蛊惑,有些事情总是不清不楚。通过查找资料,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和疑惑,也找到了一些答案(欢迎讨论:-)。就像李傕、郭汜祸乱长安,我以前一直是以为按演义的说法:他们回到凉州鼓惑民众回攻长安,仔细一看,才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他们只是靠着原来的兵马,这么一来,凉州军的战斗力和数量都不应小估,而董卓入洛阳也不仅仅只带三千步骑,吕布的临阵指挥能力更是值得怀疑。当然只是一家言,也有许多问题和错误,每次发稿后才发现有错误。所以大家有何感想欢迎讨论指正,以后多多努力,再续再续...... (更正临阵战死1中的错误,初平元年应为190年,惭愧...汗...临阵战死4中的错误,“在曹操周围”“西面......徐州......吕布,东面......张扬......河内。”应该是“东面吕布”“西面张扬”。)另按:关于曹昂(字子修)的死也是曹操元配丁夫人被废的原因,《魏略》上说,曹操先有丁夫人,后刘夫人生曹昂和清河长公主,刘夫人早死,丁夫人继养曹昂。曹昂之死,丁夫人很是不满,日日在曹操面前哭泣,(估计还说曹操为了张济妻才送了儿子的命,嘿嘿,瞎猜的..),曹操大为恼火,把她给送到娘家反省去了。等了一段时间,曹操以为丁夫人回心转意要接她回去。不想丁夫人铁了心肠,对曹操理都不理,曹操叹道,"真诀矣。"曹操想让丁夫人改嫁,但丁家不敢,后来丁夫人死后埋在许昌城南。曹操病危时还说:“我一辈子没有做过亏心事(??!!),但要人死有灵,子修要问我‘其母安在’,我该何以回答?”......不过《魏略》上写“子修亡于穰”恐怕不太正确,曹操宛城兵败往舞阴跑,舞阴在宛城东,穰在宛城南,曹操怎能绕个圈子往回跑?
阅读全文

临阵战死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单挑的帖子,也仔细找了一下关于三国时期的阵前亡,也想说两句。(嘿嘿,无非是翻译一下,有错见量.前一段发了个草稿,无奈是乱码,又仔细写了写)怎样算单挑呢?按理说应是指约定时间的双方将领出来比试,但将领乃军队统帅,岂可因几人争斗而决定战局胜负,这大家自然心知肚明。但可能也有什么世仇,阵前挑名叫战的:就象郭汜李傕争乱长安时就曾经阵前挑名互相单挑;而在这之前郭汜李傕相结攻长安时,吕布挑名郭汜单挑,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英雄记》这本书记载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三国演义》上的很多典故都出于此)当然混战中的单挑很多,或者不能叫单挑,混战中的情况或者双方旗鼓相当,或者一方偷袭,或者一方溃败.而将领也有高级将领,低级将领之分,象军队统帅自然有亲护之兵誓死保护主帅,否则以战事激烈,动不动就战死主帅谁也受不了,而低级将领自然奋战以获军功,伤亡率大大增加。从三国时战事来看基本如此,后来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混战中的单挑多不胜数,也可能是游牧民族的豪气性格决定的吧。闲话少说,就按这个基本原则可以把三国时期的临阵战死分为中流矢死,混战死,突袭死,中伏死,败退死.还有几种情况难以分析,就是各种内部争乱,象曹魏,孙吴内部的数次政权争斗自然不算临阵死;但钟会成都之乱着实复杂,西晋方面,钟会,邓艾父子先后死于乱兵;蜀方面姜维及妻子,张翼,蒋琬之子斌、显,刘禅太子璇。“将士死者数百人”,多少英雄死于乱兵之中,令人感慨万千......还有就是三国时期诸强割据,黄巾时各地都陷入混乱,战死的将领不计其数,初期各种势力此起彼伏,后期尚有一些流匪或反叛势力,这其中战死人物更比比皆是,无法一一统计(象向朗之侄向宠征汉嘉蛮夷,遇害;《季汉辅臣赞》里越巂太守龚德绪,随丞相亮南征,为蛮夷所害。王甫从兄王义强会丞相亮南征,转为益州太守,将南行,为蛮夷所害。--不知怎样遇害?都为蛮夷所害,难道有何秘密武器?)另外还有一些更不知名的人物实在是没有兴趣查找,所以也就算了。只从下列人物的阵亡来展现三国战争的一面。但要划分归类,却也不能很准确的就把某些人归为某一项;所以只好以相互战争来归类。 袁绍、公孙瓒之争(战亡人:公孙越,严纲,公孙瓒)初平元年(189),关东割据势力讨董卓建立联盟,可是联盟内部却勾心斗角,互相攻占领地。当时公孙瓒在蓟(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和幽州牧刘虞作邻居(之前公孙瓒与渔阳张纯辽西乌丸丘力居反叛军作战,屡战不胜;东汉派刘虞作幽州牧,和公孙瓒应是上下级关系。刘虞到后和胡人关系搞的很好。挑拨胡人叛乱的张纯不久被手下所杀,刘虞因功封太尉,公孙瓒很是妒忌,曾暗地里派人暗杀与刘虞结通的胡使,被胡使发现告诉了刘虞,上下级之间就有了怨隙)、而袁绍(袁绍被董卓封为渤海太守,渤海郡属冀州,辖八县)在冀州牧韩馥处。初平二年(190)春袁绍、韩馥密谋推举刘虞为帝另立朝廷,刘虞不敢接受,但还是和袁绍结了盟。刘虞的儿子刘和在长安做侍中,被董卓控制的献帝让刘和东逃找刘虞搬救兵;刘和碰到袁术,诉说献帝之意。袁术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让刘虞援助自己共同出兵,就扣住刘和让他给刘虞写信派兵同往。刘虞接到信后就让公孙瓒带几千人去帮忙,公孙瓒觉得袁术有异志,不愿去当炮灰。刘虞很不高兴,公孙瓒也怕袁术怨恨他,就派遣从弟公孙越偷偷结盟与袁术,让他扣住刘和。这样一来,公孙瓒和刘虞之间的怨恨更深了。后来刘和从袁术那逃到了袁绍处,而袁绍刚从懦弱的韩馥的手中夺过了冀州(初平二年190秋七月)(韩馥与公孙瓒作战失利,引得公孙瓒引兵入冀州,韩馥很是害怕,就把冀州让给了客居的袁绍),袁绍就派部将周昂进攻驻守阳城(属豫州颖川郡,在现河南登封东)的袁术部下孙坚,这时初平三年(191)。阳城被周昂强行夺走,袁术很是生气(这哥俩,一个庶生,一个嫡生,从来就没和睦过),就派孙坚,公孙越进攻周昂。孙坚,公孙越没有战胜,--反而公孙越中流矢死--。这次战争应是小规模的冲突,阳城属豫州颖川郡(颖川郡一十七县)区区小地,公孙越来时不过带了“千骑”,袁术为人吝啬,孙坚带兵也肯定不多,应该是只有两三千人的小战斗。这只是袁氏兄弟的冲突之一,死了公孙越,说不定袁术更高兴,因为这样就可以引起公孙瓒和袁绍的冲突。果然公孙瓒知道后大为恼火,说我兄弟的死都由袁绍而起。于是起兵屯盘河,威胁袁绍,袁绍赶紧把渤海郡让给公孙瓒从弟公孙范。公孙范也不客气,领着渤海兵帮着公孙瓒攻打青徐一带的黄巾军以扩充实力,第二年(初平四年192)继而进军界桥(冀州巨鹿郡广宗县东,今河北省威?县东),公孙瓒还上表讨伐袁绍十罪。《英雄记》上记载“绍自往征瓒,合战于界桥南二十里。”瓒步兵三万余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白马义从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瓒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因虏所忌,简其白马数千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一说胡夷健者常乘白马,瓒有健骑数千,多乘白马,故以号焉)为中坚;袁绍令曲义(鞠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后藏数千张强弩,绍统帅数万步兵结阵与后。这是自讨董卓之后割据势力的第一次大会战,双方投入兵力数万,仅公孙瓒就有步兵三万骑兵一万(这个骑兵数量已相当大!)。战斗一开始,公孙瓒认为曲义兵少,就纵骑兵强攻。而曲义久在凉州与羌兵作战,士兵都十分精锐,临阵不乱,皆伏下不动,等到骑兵冲至近前数十步,同时俱起,扬尘大叫,直前冲突(应该是执大戟突前),后藏的数千张强弩瞬间发射,---包括冀州刺史严纲在内的千余骑被射死---(另外一说严纲被俘《公孙瓒传》“令将曲义先登与瓒战,生禽纲。”)。恐怕公孙瓒的白马义从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这一下公孙瓒就败了,连营都不回了。曲义追到界桥,击破了公孙瓒的殿后兵,随后攻占了公孙瓒的军营。袁绍在后离桥有十几里时,看到公孙瓒已破,就不再防备,身周围只有大戟士百余人,强弩数十张。却突然受到了公孙瓒两千名骑兵的突袭,被层层围住。当时箭如雨下,别驾从事田丰要搀扶袁绍躲到残壁之后,袁绍把头盔摔到地上大喊“大丈夫岂能临阵怕死退缩?”公孙瓒的骑兵不知这被围的就是袁绍,正好曲义也回救于袁绍,也只好撤退了。界桥会战结束,公孙瓒损失了冀州刺史严纲,退出渤海郡,撤到蓟,在大城的东南筑了座小城,准备随时攻击蓟中的刘虞,暂时就和袁绍息战。而袁绍随后破黑山贼(此时有吕布投靠袁绍同破黑山贼张燕,时人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在冀州站稳了脚跟。而曲义恃功而骄,被袁绍所杀。这时初平四年192后来刘虞偷袭公孙瓒被打败逃到居庸,被公孙瓒生擒回蓟。董卓死后,献帝谴使者段训给刘虞增邑,瓒迁前将军,封易侯。瓒说虞欲称尊号,要胁着段训把刘虞斩了。公孙瓒随后骄矜记过忘善,而曾受刘虞好处的乌丸、鲜卑和刘虞旧将推举阎柔进攻公孙瓒,袁绍也出兵进攻。建安四年,袁绍大兵将公孙瓒围于易京,(在此之前,赵云因兄丧而去官,躲过一劫《云别传》)---瓒自知必败,尽杀其妻子,乃自杀。---(按理来说,公孙瓒之死不应算阵前死,但作为袁绍、公孙瓒之争的主角之一,最后自困易京,以自杀来结束这场争斗,早已是被公孙瓒的性格所决定的吧!) 待续......
阅读全文

研究三国的书籍    近来找到了一些研究三国书籍的介绍,罗列下来供大家参考,希望给大家有一些帮助。    当然除了大家熟悉的《三国志》及裴松之注、《资治通鉴》、《后汉书》、《晋书》就不再多说了。而且时期大部分以三国时期为主,后汉及晋的书目较少。这多是一些清代研究的书目,分为现存和以佚。(按笔画数来排列)        现存:    1,《三国会要》,清杨晨撰。二十二卷,首卷一卷。记述三国时帝系、食货、天文、历法、五行、方域、州郡及典章制度等事。作者主要据《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并参以《魏书》、《后汉书》、《续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元和郡县志》等一百五十余种史籍,极意旁搜,网罗旧闻,详加采录。唐景崇,孙诒让等参与商榷义例及校订。该书门类详细、资料集中,是研究三国史的重要参考书。    2,《三国志札记》,清李慈铭撰。一卷。《越缦堂读史札记》之一。李氏以明汲古阁本《三国志》为底本,进行考订。对史事(包括陈志及裴注)校正颇多,而地理、典章制度校勘尤为精审。    3,《三国志证闻》,清钱仪吉撰。三卷。钱氏在编撰《三国会要》时,搜集何焯、姜宸英、陈景云、李清植、杭世骏、赵一清、钱大昕、孙志祖等关于三国史之论述和考证,进行整理和研究,用以考订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并兼采各家之见,辑为本书。光绪九年(1883),朱之榛向钱氏家属求得《三国会要》手稿数十册,于其中获本书手稿,经汤纪尚整理校勘,始刻成书。    4,《三国志补义》,清康发祥撰。十三卷,内蜀书四卷,魏书六卷,吴书三卷。康氏认为裴松之注索引资料有疏漏处,论说亦偏颇。是书从刘(分文)注《后汉书》之例,指出《三国志》脱简及传写之讹。其始为蜀臣而后入魏晋者,引《华阳国志》等书杂入。作者主张曹操《武帝纪》当改为传,应以正统归汉。            5,《三国志补注》1,清杭世骏撰。六卷。是书补裴松之《三国志》之遗。裴注实以繁富,世骏乃欲胜之,故细大不捐,瑕瑜互见,引证重叠,语多不经。然其中参校异同,仍颇精核。    6,《三国志补注》2,清候康撰。一卷。候康以为裴松之《三国志》注虽博赡可观,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亦广闻见,然而遗文逸事,除裴杭二注以外者仍然不少,于是仿裴注体例,续撰《三国志补注》。除博采裴氏以后新出现之载籍外,并充分利用当时的研究成果,如钱大昕《三国志异考》,王鸣胜《十七史商榷》,洪亮吉《三国疆域志》等。其所以不称“续”,以杭世骏注未完善。但《丛书集成》本,仍标名为《三国志补注续》。    7,《三国志补注》3,清沈钦韩撰。十六卷。裴注旨在补其事迹,而对于郡县镇戌往往缺而不书。故为补《训诂》八卷,释《地理》八卷。    8,《三国志质疑》,清徐绍桢撰。六卷。徐氏以群经诸史审勘《三国志》,辨定异同,矫正字句,撰为是书。如曹嵩为曹腾养子,《后汉书.宦者传》未尝言曹腾为曹参后,而魏人附会以为参后。又曹操所任官职先后,诸书多有不同,徐氏亦提出己见。    9,《三国志注补》,清赵一清撰。六十五卷。按《三国志》编排顺序逐卷依次加以补注。凡裴注未作注者,则加以补注;裴注意有未尽或有殊异者,则予以补充或辨正。其方法先将补注之原文或裴注皆顶格书写,一清补注或辨正则低一格。凡属裴注,顶格均标“注”字。所补注或辨正内容甚广,有事件、人名、地名、典章制度、脱字、衍字等。一清长于考据,所作补注,旁征博引,对研究《三国志》和三国历史均有参考价值。    10,《三国志校误》,清陈景云撰。三卷。陈氏以其书前后文相互校正,参以《后汉书》、《晋书》考其异同,指陈得失,所辨虽仅数十条,甚为精审。    11,《三国志辨疑》,清钱大昭撰。计魏、蜀、吴各一卷。在完成《两汉书辨疑》后,又仿其例著此书。    12,《三国职官表》,清洪饴孙撰。三卷。曹魏官制,纷更升降,与汉大殊;吴、蜀虽名因汉制,亦有异同。洪氏搜采诸书,撰书补《三国志及注》之缺。其改“志”为“表”,是便于集三国之异同,汇一时之体制大略。又参用《汉书.百官公卿表》之例,记其居官之人,以验证此官之有无;叙其迁转之阶,以比较诸职之高下。魏制较详,吴、蜀为略,故首列魏,其次蜀吴。此表之成使考三国官制者一目了然。    13,《三国疆域志》,清洪亮吉撰。两卷。上卷载魏疆域,下卷载蜀吴疆域。洪亮吉以陈寿《三国志》无志,遂取其纪传所载,参以《后汉书》、《晋书》诸志,互证旁通,正其讹失,撰为是书,以补其缺。其书略仿《宋书.州郡志》之例,而与要害争夺之地,可考者附见诸郡县下。其郡之未经分割者,置县之次第多以《后汉书.郡国志》;或以分割者及废置者,则先后类从《晋书.地理志》。    14,《三国志注证疑》,清周寿昌撰。四卷。周氏研究《三国志》注,曾按日辑录资料,删汰与他书重复者,留前人所未逮之旁证约三百余条,编为是书。如卷一“陶谦传多诬”条说,因谦士曾杀曹嵩全家,故魏臣不惜诬谦以媚曹,多过甚之辞,非实录。该书所辑资料,可补他书之不足。    15,《三国郡县表附考证》,清吴增仅编撰。八卷。三国时各国疆域出入很大,难以确定。吴氏根据洪亮吉《三国疆域志》,核以陈寿《三国志》所载资料,并旁及裴松之注和唐宋以来有关地理著作,钩其异同,订其桀误,编为魏蜀吴郡县表。凡州郡离合之故,县邑沿革之由,各因其时,著之于表。其有增立县邑,无年可考,则列于三姓称帝之初。有汉时旧县,晋志所无,则录于上方,而阙疑其下。有待加详者则另为考证,附于本州表末。又郡县割度增损,洪著或有阙误,则作补删或提出己见,加以说明。    16,《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撰,四十卷。《水经》为三国时人作,记述河流137条,内容极为简略。道元广搜资料为之做注,大加补充。共计河流1252条,详细记述了各条河流所经过的山陵、郡县、城市、关津、名胜、祠庙、冢墓的地理情况、建置沿革和有关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歌谣以及神话传说。注文共约三十万字,是原书的二十倍,引用书籍多达437种,并收录了不少魏晋时期的碑刻,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17,《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撰。十二卷。记述晋代梁、益、宁(今四川及陕西汉中、云南一部分)三州地区的历史,起自远古,止于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因该地区为《禹贡》所记之梁州,且有“华阳黑水唯梁州”一语,故以“华阳”为名。    18,《季汉五志》,清王复礼撰。作者以《三国志》不当叙述刘备入川,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诸传又失之简略,乃穷搜博采,历三十余年,数易其稿,于康熙41年(1702)撰书。为帝纪一,列传四,故称“五志”。每志之下又分履历(包括世系、年谱、本传)、著述、书牍、艺文四类。前有总记,内置有图谱,列《季汉疆域图》、《季汉统谱图》。体裁颇为独特,不类史著,然于所记五人史料之搜集颇为完备。    19,《秣陵集》,清陈文述撰。六卷。书前刊有《金陵历代纪年事表》及《秣陵图考》/标记金陵历代兴废沿革及军政大事,起汉献帝建安二年(197)孙策始封吴侯,迄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渡江执南明福王。图凡14幅,绘历朝金陵与地势,各图并有一考。    20,《诸葛忠武侯故事》,清张澎篡撰。五卷。是书就诸葛亮氏族、身世、事迹、遗迹、影响、评议乃至史料之偏颇诸端,凡史志、类书、笔记等官私撰述中所涉及者,均加以汇集。资料皆系出处,对歧异者则加按语说明。就有关资料,厘为《诸葛篇》、《遗事篇》、《用人篇》、《制作篇》、《遗迹篇》五篇。    21,《蜀汉本纪》,元赵居信撰。三卷。记蜀汉事,起于桓帝延熹四年(161)刘备之生,终于晋泰始七年(271)刘禅之亡。末有总论一篇。宗朱熹《通鉴纲目》之说,以蜀为正统。所记事迹简略,乃于《通鉴纲目》中断取数卷,略微点撰字句而成。    22,    以佚:    1,《三国志评》,一称《三国评》,东晋徐众撰,三卷,多系评论三国人物之文。久佚。    2,《三国评论》,一称《论三国志》,东晋何琦撰,九卷。评论三国史事。久佚。    3,《三国序评》,东晋王涛撰。三卷。久佚。    4,《汉献帝春秋》,晋袁晔撰。十卷。记东汉献帝时事,编年体。已佚。元陶宗仪有辑本一卷,收入《说郛》。(郛,古代指城外面围着的大城)    5,《会稽典录》,东晋虞预撰。二十四卷。记载从春秋到三国时期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几十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久佚。今有鲁迅辑本二卷。    6,《江表传》,西晋虞溥撰。五卷。记三国史事,犹详于吴。已佚。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中有辑本一卷。    7,《吴书》,三国吴韦曜撰。五十五卷。记三国时吴国历史,纪传体。吴大帝末年,始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撰《吴书》;少帝时,更命韦曜、华 (核的繁体字,打不出来:P、薛莹、周昭、梁广等共同访求往事,撰述国史。景帝时,昭、广已去世,曜、莹又徙黜,史著中辍。其后曜独撰《吴书》,但因下狱被杀,未能最后完成。已佚。今有清王仁俊辑《吴书钞》,见《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    8,《吴纪》,西晋环济撰。九卷(一作十卷)。记三国时孙武史事。久佚。    9,《吴录》,西晋张勃撰。三十卷。记载三国时孙武史事,纪传体。久佚。元陶宗仪有辑本一卷,收入《说郛》。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中有辑本一卷。    10,《益部耆旧传》,西晋陈寿撰。十篇。记述自汉至三国时期益州(巴、蜀、汉中)地区人物事迹。已佚。    11,《续益部耆旧传》,东晋常宽撰。二卷。续陈寿《益部耆旧传》而作,记梁州益州历史人物的事迹。久佚。    12,《蜀书》,西晋王崇撰。记蜀汉史事,内容与陈寿《三国志》颇不同。久佚。    13,《蜀记》,东晋王隐撰。记三国时蜀汉史事。久佚。    14,《蜀本纪》,三国蜀谯周撰。记述自上古至三国时在蜀帝王事迹。久佚。    15,《蜀后志》,东晋常宽撰。一卷。记三国蜀亡以后之事。久佚。    16,《魏书》,东晋王沉撰。四十卷(一作四十八卷或四十七卷)。记三国时曹魏史事。纪传体。已佚。    17,《魏纪》,晋阴詹撰。十二卷。记曹魏事,纪传体。已佚。    18,《魏略》,三国鱼豢撰。五十卷(一作三十八卷)。记曹魏事,纪传体。其列传标目,多与其他史书不同,如有“儒宗”、“清介”、“纯固”、“勇侠”等。久佚。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中有辑本一卷。    19,《魏尚书》,东晋孔衍撰。十卷。集录三国时魏时有关政治的言论。仿《尚书》体。已佚。    20,《魏氏春秋》,东晋孙盛撰。二十卷。记三国时曹魏史事。编年体。已佚。    21,《魏晋世语》,东晋郭颁撰。十卷。杂记魏晋时事东晋干宝、孙盛等著史多采其言。已佚。       有打不对的字请多担待:)
阅读全文

    夏天到了,世界杯也看了,中国队也踢了,PK版也玩到了,总之是失望大于希望。    突然对游戏失去了兴趣,没什么意思。玩来玩去,电脑总不够格。年龄到了,该独立了,生活不比游戏更刺激?突然觉得听听音乐,敲敲字挺有意思。这就算最后一篇游戏心得吧,虽然总是赶不上潮流,但终归是自己的东西。一家言,呵呵。    三国志8PK的一些经验    当然是乱世全才了110+110+110?+100:)1,关于选择身份。    没的说,只能当君主,为什么?电脑的AI太差,这边你辛辛苦苦为他打天下,那边他希里糊涂的安排各种政策,让你哭笑不得。就算是在野,一般,终究得有自己的国家。另外关于武将的隐藏属性,对于头几十年(184--221),人才大部分都是蜀汉的,荆襄,巴蜀,人才多多,只要属性在65-85之间,这些人才都很容易归为己有,而且在199年的鲁肃诸葛瑾202年的陆逊和208年的司马懿也可以访问的到自己门下,忠诚还都挺高85以上。对于过了221年以后就是以魏晋为主了,没什么意思,主要是光荣以蜀汉为正统,太偏爱了,数值都挺高,魏晋只有张辽,贾逵,郝昭等有点培养价值。我的奋斗史也只在这些年。2,关于锻炼。(登录类型)    我一般以将军类型起家,基本技能总得有威风,警备,战法只要有个搅乱的高级别就行了,又实用(对方晕眩)又不浪费战略点(每次25),剩下有个乱击的高级别也挺好,冲到敌群中一阵乱击,破坏力还挺大,感觉象曹操传里的方天画戟的引导攻击一样,一次能消灭好几个队伍,很过瘾。我当君主和别人一起联盟作战时,差不多时候上去一顿乱击,嘻嘻,战功都归我啦:)剩下的战法以妖术最为厉害,级别越高,有效范围就越大,对于挽回败局,搅乱和妖术有很大功劳,就是太费点(80)。    对于数值,因为是将军,所以魅力可以高到90,这是必须的(对于登录别人武将和搜索人才),智力和武力都可以顾及到80以上,政治就不要了吧,30,40罢了。武力方面,只要吕布一死,方天画戟都可以在农村找得到,我感觉在春季和冬季比较好得到,先在秋季多参加几次丰收庆典,民心长的很快,在冬季多访问农村就行了,就是反复S/L,嘻嘻:)相对来说,太平要术的得到几率小的多,要多耐心,这样一个冬天,武力智力就能+8,+10了这样出世头一年,基本数值就能88,90,35,90了。    当然要练到全满数值还得再学几样技能(政治就抛弃了)。因为我觉得数值在家自己锻炼太慢,只要学会医术,威风(练智力)辩才(练魅力)就特别快。因为隐藏属性和华佗、司马徽比较接近,友谊增的比较快。只要和华佗一到好友阶段,他就会送你青囊书或教医术(S/L),跟司马徽到信赖。在战争中用大喝,治疗都可以狂长数值,打一场仗下来,用上7、8次治疗,智力就可以长1、2点,这样打几次仗,智力就可以到100(+10)了,然后就得学会智囊了,一是靠妻子,在每年的六月份,她会教你一样特技,这时你基本已经会了司马徽那些计策,只要反复S/L就可以得到智囊,要不就是在得到商才(或是发明,我记不清了)的前提下,反复见闻工房(民心30上)也能得到。得到智囊后就可以有110的希望了。对于魅力,当然是夺玉玺而后快矣。但是,只要平时多搜索人才,也可锻炼得到。搜到智力高的武将(徐庶司马诸葛)放在身边,每次离间敌将,然后我去录用,魅力长的也很快,尤其是太守,军团长,(谁让电脑老信任与自己属性不符的人,有次孙权竟让蔡瑁当军团长,他一投降,四个城市都跟着反叛,魅力一下增了两点)录取一个军团长,魅力能长1点,要锻炼的话起码得4、5个月,这样从90到100,也比较快。练武力就得狂打仗了,只要用到战法,武力就能增长,就是相对慢一些,和在家锻炼相辅相成着(不赞成讨伐山贼,太浪费行动力60/次)。    关于战法到无所谓练满,以前看谁来着,忘了,用廖化所有技能全满,数值全满,战法全部极,都70多岁了,真是佩服,我是熬不到。战法全满只是为了好看,我是这么想,有几样挺实用的就行了。到时跟结拜兄弟和妻子也能学全,就是练不得到全极。3,关于后代    玩PK版就是为了这个。    首先关于结婚,除了以前的老一套,只要和敬爱的人交谈就能给介绍,这大家都知道了,我也不多说了。对于女武将的结婚,我现在只见到徐坚事件一个,大概条件是女武将会医术,所在城市民心较高,魅力高,名声高。几率挺低,我只见到这一个,不过也可能是我用的女武将时间太短。到了PK版,也可以由敬爱的人介绍,但相比起男武将几率小的多。结婚以后,所有适用于男武将发生的事件都发生在这位夫君身上,不过在武将传记上居然还写着“经由妻子徐坚教会搅乱...”(晕)而且生完孩子就可以去讨贼,老公在家坐月子(笑...)    关于培养后代,看了一篇文章,再结合自己,的确如文章所说,首先武将最好20岁以上,名声20000以上。这样基本上不会有庸才出现,我一会转贴这篇文章。我说说那个奇特老人的出现时间几率,在每个季度的第2个月,即2,5,8,11,就会有一个奇特的老人随机出现教授各种特技,成功时会说:“成功了,你的武力(政治,智力,魅力,勇猛,冷静,及各种战法)总算开了窍啦”。他的出现几率和成功几率是和后代的先天条件相联系的,如果先天条件好,出现几率和成功几率都比较高,如果总不出现或不成功,这孩子就有问题了。另外还有一个从河里出现的老人是在每个季度的第1个月,即1,4,7,10,但我感觉是4月最多,出现几率相对比较小,不过他教的都是战法,不要也罢。还有一种是父母教,也在每个季度的第1个月,我碰到过两次,都是教人德,相比之下一点几率都找不到。    反正我是不太在意,因为反复读盘太过麻烦,呵呵。所以到没培养什么奇才,不过我在用诸葛尚(诸葛亮的孙子)时,在24岁时把各项数值都调的很高,特技全会,名声功绩高过30000,由诸葛瞻介绍结婚(呵呵,理所应当哦),结果生了一个庸才,是个女儿,到了四岁,什么数值都没希望,15年里奇特老人只来过三次,一次都没成功。没想到成年后,特技全会,战法只有三个不会,不过其他全是初级,数值都在40左右,好奇怪。不知这算不算庸才?我用她都打到公元310年,人都死光了,不过这个女儿也有后代,三国时代由诸葛家统一......4,关于其他    其实越到最后越没意思,我常常独立和曹孙刘三家对抗,只要守住一角,南蛮或是西凉,撑一段时间,人才聚集的够了,只要频频靠离间,录用对方太守,军团长,搞的对方后方大乱,我再坐收其利,打仗不是很多,主要以人才为重。等到你能控制40个城市,当皇帝的时候,就不用打仗了。我和曹操对抗成这样的时候,我才30岁,后代才到8岁,天下统一两年的事,我就等等吧,跟曹操交好同盟。没想到他不识趣,每次都来通知我毁约。这样没过几年,他手底下的人忠诚狂降,都不用跟他打,几次招降,他的军团长,太守就投降了,就剩他孤城一个,两次评定,他的十个城市就被我统一了。    另外在战役模式下,我还发现了孙尚香出现在陆逊那个剧本的江陵之战中,就是说吕蒙和陆逊虽然攻下江陵,却让关羽跑了,刘备回兵攻打江陵。孙尚香也出兵帮助,要是和刘备照面,刘备还会问:尚香,你怎么会在这里?孙尚香说:我听说有人要侵犯我们的领土,所以我要保卫自己的家园。刘备大窘。蜀士气下降,吴士气上涨,看起来很是好笑。孙尚香值还挺高,80656290 会威风挑拨混乱步兵骑兵水军侦察。战法火箭4突击激流攻城齐射3很有培养价值。    就这么多吧:)
阅读全文

    我是挂羊头卖狗肉,借武力说其他。    说到武力考,好像与诸葛亮无关,毕竟他是蜀汉丞相,并不像关张赵那样驰骋沙场。而且诸葛一出山就是方巾羽扇三缕长髯,只是类似郭嘉,荀这样的人物。但什么是武将什么是文臣呢?我印相里还是幼时的小人书里的那些人物形象,呵呵,想必很多人也都是如此吧。但现在想想,诸葛亮是统兵之帅,与他一样的也就是周瑜鲁肃陆逊曹真司马懿等人了,(也顺便给鲁肃平平反,他可是接替周瑜的人物,也是统兵之帅,可不是那种老好人似的文弱书生)。    三国志上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身高八尺也有现在的一米八几了吧;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两人都是名帅呀!((乐毅火牛阵破燕军,光复齐国,))((这是刚才出错的地方,应该是乐毅率领五国联军一举攻破强齐,不过我到想诸葛真不如自比田单更好些,因为必经田单是凭孤城光复齐国,和诸葛亮的理想很近罢))管仲也是统兵之才,箭术也不错差点射死小白;研究兵法,研制兵器。    诸葛亮的哥哥弟弟也都是吴魏的统兵之将,他家还有结交侠士的习惯,亮与徐庶关系很好,诸葛诞"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躬耕陇亩,也得有力气才行吧,换郭嘉早就趴下了。    从这些基本条件来看,这都是培养一个统兵之将的环境。    而且从诸葛亮最初的理想来看,他也是想作为军事统帅复兴汉室吧。只是跟随刘备之后,一直都是属于留守后续的负责人,隆中对的实践直到庞统法正死以后才得以亲自实现,刘备即位后"亮以丞相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我还有点奇怪,连治安都要自己兼职?这诸葛实在是太有些把权了,可能他太想完成自己的夙愿了吧!诸葛一生三次兴兵阶段―入蜀,南征,北伐,后两次自己全权负责,杖二十上都要亲自处理,还要协调好荆襄蜀中属下的关系,这样可真是够累的。    亮54岁卒,两个27年,前27年都在为出世作准备,后27年却没想到是这样以小国寡民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有很多网友说诸葛其实居心叵测,处心积虑侍奉刘备,后来又铲除异己独揽大权。我想也没有那么夸张,他也就是很传统的汉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一心想复兴汉室,对自己也很有信心,只是太过小心害怕别人会做错,打乱他部署,不惜亲自操劳,可能比较沉默寡言,为人严谨,是一个完美理想主义者。陈寿说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才干是有的,只是太拘泥,又要完美,又要理想,象这样难免会出现法正,李严这样类似为权力明争暗斗的镜头,说他纯为谋私利好像不大恰当。说得通俗一点是:"我这么为蜀汉着想,为复兴着想,你们还和我这正义的事业使绊,我这么辛苦为谁呀,你们都不理解"我是一心要:"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封建思想的毒太深呀!!)只是"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以小国寡民对抗强大的敌人,的确是明知其所不为而为之呀!所以陈寿也说亮能"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亮死后朝廷诏策曰: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阅读全文

我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双重的人,一个矛盾重重的人,一个1800多年前的能臣,奸雄,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关他的一切,也只是别人所记载,有真的,有假的,就象可能去年的事大家都不会记得太清,更何况是那么久远的事情。嘿嘿,当曹操每做一件事的时候,他哪想得到后世有这么多人去揣摩他。笑从小时候就知道,黑白电视里画得好苍白的脸,哼啊哈的唱着京剧,这不是好人,好人不这脸,好人都是红的和黑的,还知道是收音机评书里嘻嘻哈哈又杀人,又和刘关张作对,最搞笑的是华容道曹操三笑,到现在还能想得到几句。上了初中,学中国史又知道曹操是著名的--军事家、 政治家和文学家--好矛盾呀,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年龄越大,看到的东西就越多,想到的东西就越多,这不是简简单单在课本上印着的几个铅字,这是一个活在乱世挣扎的人。改了自己的姓,认在很老实的太监的家里,这家太监老实到邻人强来认自家的猪,也不说什么(邻人有亡豕者,与(曹)节豕相类,诣门认之,(曹)节不与争。)后来的曹嵩也是老实的要紧,就是这么一个环境,却出了个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的曹操。年纪小小就狡猾得很,因为叔父老给曹嵩打小报告,就假装中风,引得叔父带人来看却好好的,还说是因为叔父不喜欢他故意说他中风,搞得他叔叔两面不是人。据说小时候曹操跟袁绍关系还不错,后来官渡之战前,袁绍的讨檄文里还骂曹操"赘阉遗丑,本无令德,?G狡锋侠,好乱乐祸"。袁绍家是四世三公,曹操却是宦官之后,小孩子不懂事肯定会拿这些事取笑,以曹操的性格肯定不甘心就这样低人一等。一般人都看不起他,可有几个名儒却认为他不简单,让他去找许劭面面相,资治通鉴上写得很有意思,刚开始许劭鄙其为人,不答。操乃劫之,劭曰:“你丫,你丫就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大喜而去。后来曹操以孝廉推举为郎,任洛阳北部尉,以他后来自己的话说自己并不是名门之后,只想做一个小小的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让大家都知道我。可他一上任就跟宦官过不去,直的很,为强豪所忿,恐致祸,就托病回家了。想他那时才多大,举孝廉为官,二十岁就告病了(笑)。他在家秋夏读书,冬春射猎,出了点名堂,被征拜议郎。又直上几谏,看到没有什么用就不再说了,这时他才二十六七,就已经很老成了,不像年少时那么锋芒毕露。黄巾之乱时又征为都尉,这时他想只要死后能在墓上写'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足够了。从这时曹操就开始了争战之途,都说刘备一生败仗,屡战屡败,毫不气馁才有的益州。初期的曹操又何尝不是呢?到了董卓犯乱,参加讨董联军,曹操孤军奋进,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还中了箭。后来和夏侯敦到扬州招兵,回到龙亢士兵谋反,夜烧军帐,曹操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才得出营-很玄那。跟吕布争兖州时,差点被俘。和张绣作战,刚开始也大败。对袁绍也是一忍再忍,让大将军与绍。只不过曹操很重视士人,最初的戏志才,陈宫到后荀了,再加上曹操文治武功,才勉强在乱世立足。曹操审时度势,收编青州黄巾军,稳住袁绍,迎献帝于许昌,各个击破,先后灭了吕布,袁术,张绣,后来官渡之战,从192年占据濮阳到207年战胜乌桓就统一了北方,后来赤壁之战......就不说了,大家都太熟悉了。如果我要是在三国的话,我就愿意跟随曹操,这样一个名主,只要有才就能会被任用吧。象于禁、乐进都是拔于行伍之中,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多少的小地主,小士人,小平民,就因为曹操择才不论而功成天下,象我,嘿嘿,可能也有机会吧。不过曹操个性太过复杂突出(说白点就是多疑),太过矛盾(从史书记载而来),他又感性,又理性,而且都是到极点。高兴时跟人也没什么威严,穿着随便的衣服,跟人随便的说笑,吃饭饮酒头也埋进去,弄脏了衣服也无所谓。让曹丕娶甄氏,这甄氏是个寡妇啊!在那个时代这多不吉利呀,况且是敌人的家室,这曹操挺..挺..现代。生气时,跟小妾说我睡会等会叫我,没睡着人家就来叫,就把人给棒死了。看到儿媳妇穿的华丽一些就赐死。还有一些残暴的例子,象进攻徐州时有屠城的记录,官渡之战后残杀俘虏(7万!),还有平定邺叛乱后,问谁救火,救火的站一边,没救的站一边,人都想救火无罪,谁知他说"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乃实贼也"。把救火的都给杀了,这叫什么理呀?!(估计我这就能死一回...)。这屠城挺残酷是吧,可曹操却还有诗感慨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幸呢。还有说曹操为人简朴,要妻子女儿自己缝补补贴家用,从婢不过十人。看到儿媳妇穿的华丽一些就....可另一方面,曹操又很好色,跟张绣的婶婶(不知是不是真的),还和关羽争女人。这很矛盾啊!不过像这样的史料,正面的都是三国志,魏书上记的,反面的都是曹瞒传,世说新语上写的,这都是吴人所著,多少有一点过嘴瘾骂人吧。陈寿写三国志,评价曹操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一点坏评语也没有,他也怀疑曹瞒传的一些真实性。至于对人才,有对好的象魏种,毕谌,陈琳,张绣,背叛甚至长子都死于其手却能容忍,对张辽,贾诩更是敬重有加。可对有些人,陈宫,边让,许攸,崔琰,孔融,杨修。最后都不得好死,边让孔融杨修都是俊杰之才,陈宫许攸也都曾有功于曹操。曹操却都不能容忍于他们,为什么?是不利与曹操的大业,还是触怒了曹操个人都有可能。分析各种情况的文章有好多,我也提不出什么新观点,只是想这些人都是曹操身边的人,曹操多多少少都跟他们有一点感情,他们死的时候,曹操哭的是真心吗?真情流露,还是逢场作戏?我也不知道。或许是因为这些人真是影响了他,但这里的确也有他多年的好友,以前看太师的帖子<<老贼是否有意要陈宫死>>都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但毕竟他也是一个感性的人(我是这么认为的,会写那样回忆录--就是那篇回忆我想当什么什么,死后碑上要能有什么什么就行了--的人),闲下来的时候他难道就不回想幼时的时光?或许是和袁绍在城墙根哪玩沙子罢...以前看一个史学家说诸葛亮,说尽可能的从人性上去分析他做事的动机。可对于曹操,他的人性又是什么?或许我现在年龄还不大,经历的世事还不多,很多事还是不能理解.这就是我心中的曹操,很矛盾,如果他真是这样的一个人,是否要出仕与他还真的要考虑考虑呢。不过,曹操真是一个大英雄,军事政治自不必说,自著兵书十万余言。 集录诸家兵法为 《接 要》,又给孙子兵法作注释《孙子略解》。还有许多闲情逸志,作诗歌,好书法,曹氏三父子开辟建安诗风。(真有时间呀...)从后汉到三国到统一这一百多年,没有人能比得上他。 还有看到二袁传,看到的两则关于争风吃醋的事。袁绍的老婆刘氏极其妒忌,袁绍刚死,就把宠妾都给杀了,还认为死人会相见于地下,恐怕会和袁绍相会于阴间,就把她们脸毁了涂墨,其心何其毒也!袁术曾经找到过一个国色天香的冯氏,其他妻妾害怕她被宠,就跟她说袁术喜欢有志节的人,象你远离家乡应该时时涕泣忧愁,他肯定会敬重你的。冯氏就照办了,袁术还挺心疼她,后来其他妻妾竟把她绞杀,悬之厕梁。袁术以为不得志而死,只把她厚葬完事。反观曹操的老婆就没这么多事,当初曹操逃离董卓,部下都想四散逃了算了,是卞氏晓之以理,给曹操保留了一点残部。曹丕曹植都是卞氏所生,相夫教子,卞氏都是那时候的典范了。这多少也能看出点曹操的个人魅力,那二袁是必定要灭亡了。
阅读全文

231  上半年年初,头年因大雨被阻隔的曹魏大司马曹真病重,从长安回到洛阳养病,曹睿很是担忧,亲自到曹真府中慰问。恰恰这时,蜀的诸葛亮准备齐全,由李严在汉中负责蜀军后援,并启用新工具木牛(可能是一种独轮小推车)运粮。51岁的诸葛丞相率大军出祁山,远离长安的陇西地区再次受到威胁,在祁山有部分魏军被诸葛亮围困。在洛阳的曹睿又火线调将,这次将南线统帅司马懿召入洛阳,27岁的皇帝对53岁的大将军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西方的战事,现在只有您能应对了。于是司马懿被转任为都督雍、凉军事,驻长安,统领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人,这么着,司马懿取代之前曹真的职位,率众人向西进发,这将是司马宣王与诸葛武侯的第一次交手。曹睿手下的众将,此时就真的没人能比得上司马懿么?让我们来看看:曹操留下来的文臣武将死的已经七七八八了。魏五大将硕果仅存的张郃这个时候大概70岁左右,曹睿还是很信任这位老将的,张郃的地位也是一升再升,却卡在督统一方的这个槛前,年龄是个大问题。那代理都督东线的满宠呢,老爷子也就比张郃差几岁而已。这些老头,不光曹睿犹豫是否再继续重用,就连满宠督下的扬州刺史王凌也很不服气。(那个在曹丕时代被免官的富家翁曹洪在曹睿时又被起用,只是成了慰勉的嘉官,虽然做到骠骑将军却没有任何实权,而且马上也要入土了)曹丕留下来的人呢,曹休、夏侯尚都是壮年早逝,其他的人要么年轻,要么因为上面几个老头子的原因没有足够的历练。曹睿手里提拔的?那更嫩,皇帝才27,能指望有谁独当一面。在曹睿做皇帝之前就在身边的几个人,毌丘俭才做到洛阳典农;毕轨受浮华案影响暂时低调(毕轨与另几个涉案丢官不一样,仍居并州刺史);李丰为骑都尉,都还不是重量级官员。曹真的病是令曹睿担忧,但眼前更重要的是谁能接替曹真抵挡诸葛亮的攻击。另一个原因,只有司马懿,年龄正好,军事经验还都是在曹睿执政后积累的,可谓一手将其在军界提拔,起码还有10年的发展前景。曹睿并没有过多考虑给别人的发展机会,已知天命3年的司马懿可是重点培养对象,不由他来代替曹真,谁来?!司马懿率领众将官西进;三月,洛阳的曹真去见曹丕、曹休去了。曹睿悲痛之下,想起曹真的好处,把他五个儿子全都封为列侯,长子曹爽嗣承父亲的爵位,并进为武卫将军(曹魏的禁军有武卫营)。(*注二十八)司马懿向西挺进的路上,老将张郃提议说分兵据守雍、郿。司马懿说,“如果我方前军能单独抵挡,将军的提议可以实施,可一旦不能抵挡,我们分兵就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于是魏军继续挺进至隃麋(有地图附在后面),在祁山附近的诸葛亮听闻司马懿援军将至,就要抢先到上邽去收割当地的麦子。魏军众人一听,慌了,因为从长安到陇西的长路,魏军所凭借的军粮,也就是上邽这个雍州刺史治所的麦子,听说比自己更接近的蜀军要去抢粮食,怎么不让众人惊慌,头年曹真等人伐蜀就是因为天气下大雨缺粮撤军。司马懿安慰众将说,“诸葛亮是谨慎的人,他抢麦子之前肯定得先把营垒修好。这样咱们只要紧赶两天肯定能吃上饭。”司马懿向来都是急行军的主,这次命令全军收起盔甲日夜兼行。然后史书上的记载就出现分歧了,正史的三国志根本没有记载两军如何交战;晋书说诸葛亮没吃到麦子,司马懿一直得胜;对诸葛亮怀有崇敬的东晋人习凿齿写的汉晋春秋则说,诸葛亮吃到麦子,还打了一场胜仗。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则取了汉晋春秋的说法。关于习凿齿,之前写姜维传的时候就说到他写的汉晋春秋的特点,(*注二十九)网上也有很多关于此次诸葛、司马之战的争执,我就不再这里累叙了,直接按照我的理解往下写。诸葛亮听说司马懿大军赶到,亲自在上邽东部迎战,并在略阳附近击败郭淮等人,上邽的麦子也(部分?)被蜀军收割。失利的司马懿指挥军队退守险要,诸葛亮见好就收也退守卤城(在地图上找不到这个远在并州的名称),司马懿追寻蜀军主力至卤城但还是只守不攻。张郃又建议说,“诸葛亮远道而来,是想从长计议。而祁山被围的魏军知道我大军接近应该能够再继续坚守。现在我们最好能分出奇兵,在蜀军后方,不应该逼到蜀军面前却只守不攻,这样恐怕会让(祁山魏军、魏援军)失望的。而且诸葛亮的军粮也不多,也待不长久。”司马懿不听,仍是大军一起,只守不攻。魏军诸将苦苦求战,说“司马公畏蜀如虎,要被天下耻笑啊!”司马懿索性装病不出。好罢,我们的大将军在等什么?粮食,还是粮食。上邽的麦子已经没了,魏军这么多张嘴要吃饭,蜀军也要吃饭,咱们就来耗罢,看谁的底子强。在洛阳的皇帝众臣其实也担忧,想要从关中运粮,却因为陇西太远一时半会无法到达。还是久居边地的雍州刺史郭淮以“威恩”命令羌、胡,“家使出谷”,说是威恩也就是强收粮食的书面语吧。(郭淮在雍州多年,他对羌胡的熟悉可以达到看到某人就知道他整个部落的程度)魏军有了粮食缓解,中级将领们又接着请战,耗到五月,司马懿遣张郃等人攻击蜀军侧营,却被诸葛亮派魏延等人击败。司马懿顺着名正言顺的接着防守。到了夏天六月,出兵一百多天的蜀军终于挺不住了。远在汉中送粮食的李严,又是因为连绵的霖雨无法把后援及时送到,情急之下,居然指派属下告诉丞相,咱没粮了,得撤。诸葛亮听闻缺粮,只好再次撤军。魏军听说蜀军要撤,司马懿就要指派张郃等人追击,张郃回答说,“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切勿追击。”况且两年前就有个不知好歹的王双因为追击诸葛亮掉了脑袋,这事张郃可是知道得清清楚楚。但司马懿就是不听,执意要老头追击。不得已,张郃出兵,结果在青封木门道,登高设伏的蜀军弓弩乱发,70多岁的张郃大腿中箭,居然被蜀军射杀,成了蜀魏两军在陇西交战史上阵亡的最高级军官。张郃的追击,三国志本传与晋书都没有说是谁的命令,相反晋书还说司马懿追击蜀军,“俘斩万计”。但蜀汉那边,以法治国的诸葛亮没有什么重大损失的记载,晋书的说法值得怀疑,所以这里的说法是摘自从不被魏晋官方承认的鱼豢私史《魏略》。一代名将张郃殒命,陈寿在个传里评说“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即止。洛阳的曹睿分封张郃四个儿子为侯安慰,另遣使嘉奖司马懿,增封邑。(*注三十)同时因为朝中意见说,诸葛亮要老是趁上邽麦熟来抢粮食怎么办,到时候陇西又是没粮食,是不是要趁着冬天就先往这边运,看看大将军的意思。于是司马懿上表说,“诸葛亮自上次攻陈仓失败后,就变攻城为野战,力求与我主力会战,下一次必定又要回到陇东,不会在陇西了。而且他每次都因为粮食不济撤军,这次回去肯定要决心准备,我估么着,没有三年不会再来啊。”趁这个时间,可以从冀州调农夫在上邽屯田。司马懿的意见到了洛阳,在尚书台做度支尚书的弟弟司马孚进一步建议说,与其调农夫,不如上农丁,(咱们改民屯为军屯),从冀州调五千农丁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种地的时候是农民,扛枪的时候就是兵啊。曹睿很看重司马孚,当年刚继位的时候就问身边的人(保不成又是孙资刘放?),“有兄风否?”左右答,“像,像,跟他兄长一样。”曹睿大喜,“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于是司马孚由清河太守转到中央作度支尚书,专门做军队后勤主管。这次司马孚的提议很快得以实施,在上邽开始军屯。七月,曹睿得了个儿子,大赦天下。*注二十八还是得解释曹丕时候的皇帝禁军分为三营:五校、中垒、武卫。五校是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的宿卫兵;中垒营为在京师的屯兵,有中垒校尉;武卫营是曹操时设立的,多是曹、夏侯任武卫将军。禁军三营之外,还有个骁骑将军,此时的骁骑将军是秦朗,这也是曹操的养子,同何晏一样也是因为美人妈妈受宠才过继到曹家,秦朗的母亲就是那个关羽都要和曹操争着索取的美人。秦朗比何晏更讨曹家人喜欢,从曹操到曹睿祖孙三代,秦朗本身虽没有什么才干,却一直身据要职。禁军三营的统领为中领军,资历深的为领军将军,曹休没有去外地之前一直是这个位置。此时任中领军的是夏侯献,不知具体何人,只是在三国志裴注里有两次记载,但第二次就是以托孤之臣的身份出现。不久夏侯献转为领军将军,由荥阳人杨暨出任中领军,杨暨是曹睿一手提拔的儒道书生,事迹也不多,只能算个不成功的提拔案例。*二十九再介绍一下习凿齿《汉晋春秋》是东晋人习凿齿所著,习本人博学多闻,以能文著称。他做桓温的幕僚时很受器重,但这时的桓温似乎有非分之想,《汉晋春秋》就是习凿齿写来给恒温矫正思想错误的。该书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近三百年,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三国这段纷争的历史中,习独开先河的以蜀汉为正统,魏为篡逆。这固然是因为矫正恒温的原因,但当时就有人质疑如果魏是篡逆,那受魏禅的晋岂不是更非正点了。对此,习有一套道理,认为正是魏为篡逆,自曹丕篡汉(魏武既亡),宣皇帝就解放啦,开始了晋的丰功伟绩:“始南擒孟达,东荡海隅,西抑劲蜀,旋抚诸夏,摧吴人入侵之锋,扫曹爽见忌之党”,司马懿一生作为使“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业亦固”,随后景、文二帝(师、昭)更是“灵武冠世,克伐贰违”,而武帝炎“遂并强吴,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轨二汉。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这么一来,晋承继的是汉统,才是绝对的正点。习凿齿这样把魏晋两世的禅代轻轻带了过去,希望桓温也不要去注意这种大逆不道之事。习凿齿即对晋有了新的诠释,而他所赞扬的蜀汉正统,尤其是对诸葛亮,在习的文字里,不时突出他公正无私,执法严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习凿齿想塑造一个恒温学习的楷模。我们现在看到质疑颇多的《后出师表》就是习凿齿收录的(习称“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习凿齿多次探访蜀汉故地襄阳、成都等处,专程去隆中凭吊唁诸葛故宅,并写了《诸葛武侯宅铭》。习凿之对诸葛亮的推崇,使得后人在成都的武侯祠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关于晋书: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决定重修晋史。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修成了130卷的《晋书》,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唐太宗亲自为书中的《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陆云传》、《王羲之传》写了论赞,所以《晋书》旧题“唐太宗文皇帝御撰”,也因此晋书中的许多人名忌讳的是唐朝皇帝,比如公孙渊、刘渊都因为避李渊的讳没有明写。《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评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另外,(窃以为)魏晋虽然号称名士风流,却是言论最不自由的时代,就连陈寿自己编纂的私史三国志也有很多内容不尽翔实,一旦牵扯到司马的事迹,就有许多隐讳不明,实在是无奈啊。*注三十我实在忍不住要说出来,这司马懿~~为什么谁跟他沾边就没好啊。曹休之前东进皖城兵败身亡,那次就是司马的计划;曹真病重,司马一进军,曹真就翘尾巴了;老头张郃也是因为他死的。这五十知天命的司马懿也运气太好了,忠于曹家的竞争对手都没了~~~瞎联系,瞎联系,看看作罢[upload=http://static.flickr.com/86/257322766_9b423661b5_o.jpg][/upload]
阅读全文

226年 上半年正月,曹丕到达许昌,还没进城,许昌南门无缘无故崩塌,搞得曹丕心情很坏,城也没进径直回洛阳去了。临走给司马懿留话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这句话显出曹丕对司马懿的极大信任,晋书记载的这句话为留守许昌的司马懿几个月之后进洛阳埋下伏笔。正月初十,曹丕回到洛阳,先前被降职的鲍勋奏劾军营令史刘曜有罪。刘曜惶恐之下赶紧给曹丕上密表,说在回军的路上鲍勋私自放掉不按规矩的孙邕,也告了一状。原来曹军撤退路过陈留时,陈留太守孙邕进见,出来时看望鲍勋,在营地却不按正道走,军营令史(管理军营的属官)刘曜要把孙邕追究审问。鲍勋认为当时军营并没建成,只是地上有界标而已,所以就把孙邕给放了。曹丕看到刘曜的密表,马上就下诏说,“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这个鲍勋瞎起哄,给我送到廷尉那里审讯。结果一下来,廷尉说鲍勋的罪行够判五年,而廷尉三官则驳反此判决,说依律罚金二斤。曹丕火冒三丈,“鲍勋这次死定了!你们还想包庇他!把三官以下都交给刺奸都督治罪,当令十鼠同穴!”(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称为三官;十鼠同穴好像还是曹丕第一个用的,意思是坏人一窝端,全给我杀!)当时太尉锺繇、司徒华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人联名上表“鲍勋之父鲍信有功於太祖”,请求不要致鲍勋以死罪。曹丕在气头上,说什么也不答应,坚持己意,不久鲍勋即被处死。曹丕满意了,可是也病倒了。曹丕这时才四十岁,却一病不起,原因自然是他享乐过度占了一大头(*注十三);另一个原因是曹丕虽然追求慕达,心眼却很小,刚一继位时就差点整死曹洪;有个杨俊以前应对曹操时曾说过曹植的好话,曹丕一直怀恨在心,杨俊做宛城令,曹丕说宛城市场不够繁荣将杨俊下狱。据说司马懿等人求情叩头流血还是不能打动曹丕,杨俊就在狱中自杀了。对鲍勋的厌恶也是缘自年轻时向鲍勋求情被拒绝(曹丕做太子时,为郭妃犯罪的弟弟求情被拒绝,郭弟被杀,曹丕后来密报中尉奏免鲍勋的官职)。鲍勋后来做了曹丕的妹夫,曹丕还是念念不忘过去的怨恨。伐吴失败使曹丕想起走之前鲍勋说过的话,又执意要为了一小过失杀掉鲍勋,遭到群臣反对的曹丕于是积怨成疾一病不起。五月十六,曹丕病重,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指定曹睿为继承人,四位大臣辅政。第二天,曹丕即过世,年仅四十岁。陈寿评价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说得并不夸张,曹丕在文学上的地位前面已经说过,他写的典论里说自己六岁会骑马,八岁会骑射,成年以后剑术十分高超,善诗善文善评论,好玩乐且都玩得极好(*注十四)能诗会话、好玩乐骑这些特点放在一个富家公子哥身上可能会闪闪发光,可是一个尚面临天下三分的开国皇帝就不能把这些作为炫耀的资本了。而曹丕最后几年的大修宫殿也给儿子造成极坏的影响。作为开国皇帝,曹丕在军事上几乎一无建树,不纳臣谏,不掌握时机,使得孙权能够抵住刘备的进攻,诸葛亮能够安心平定南中,几次对吴的战争也都是无功而返。而其他方面,曹丕时代的几件事对后世影响颇大。首先就是曹丕开了禅让的先河,以前的尧、舜、禹禅让,那都是传说,没有详细的过程流传于世;王莽的新朝则是篡汉,已经是遗臭万年的失败案例了。如今曹丕的代汉自立,不光他自己明白了舜、禹禅让的真相,后世之人也明白了,只是这个成功案例的翻版来了太快了些。其次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前面已经提过,曹丕将此制确立,除了否定了老爸的有才便是德的那套做法赢取地方世族的支持,主要的也是为了有利于由中央选取人才。汉末三国的征战,使得士人颠沛流离,可以看到魏、蜀、吴三国之中,初期的人才原籍遍布全国,为了防止自己领地的士人再去投奔敌国,除了稳定经济,再者就是保障一个有力的做官途径来维护曹家的统治。所以说,九品中正制是时势的产物。等到日后经济恢复,选官者和被选官者都被世家大族所掌握,九品中正的变质也是发展必然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曹魏时期,上至曹氏宗族,下至一般官吏,都还没有免税的特权,租调征收的对象,是面向全社会地~~这是乱世恢复经济的必须。曹魏的士族也没有免役的特权,马上到来的曹睿时期,就是“公卿大夫并与厮徒共供事役”光禄勋高堂隆语,当时的情况是“上下劳役”。(*注十五)经济发展之后,左手有权必定要求右手有钱,世家大族的特权就慢慢的从皇帝手中颁发了。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从长安逃跑的时候,皇帝群臣只有一辆牛车;等到了西晋之时,公卿大臣互相之间宠爱的牛价值千金,穿金裹银。这个发展是有个过程的。其次是曹丕延续曹操对中央各官制的改变,三公九卿的权利逐渐减弱。太尉、司徒、司空三职变成了嘉奖职位,并无实权。(*注十六)皇帝禁军由最亲信的人担任中领军、中护军,这是朝廷中军的真正掌握者,观察此二职就任者,就可明白真正的实权掌握在何人手中。政事上,曹丕时代的尚书台权力增大,曹丕又将曹操时代的秘书省改为中书省,同时加大侍中的参与时政的权利(*注十七)。这样,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的中书省;执行命令的尚书台;审议并执掌顾问的侍中寺,成了魏的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官:中书省的中书令、中书监尚书台的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五曹尚书(吏曹、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侍中寺(晋时改为门下省)的侍中这些官员则是魏的中央掌权官员,尚书令、尚书仆射、侍中都已经在前文中出现,而此处要提醒的是曹丕时期的中书令、中书监。曹丕做皇帝之后,改秘书省为中书省,以之前的秘书令刘放、孙资二人分为中书监、中书令,各加给事中。秘书、中书这两个意思都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书就是诏令、机要的意思;而秘自然是秘密之事,指只有皇帝才有权直接领导的;中在两汉时多指宦官,由太监任职的官位,多加“中”(因太监被称为中人),而魏的宦官被禁止参与国事,这里的中书就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刘放、孙资在三国志当中并无单独列传,但此二人的地位之重,后来几次事件的作用之大,都是要十分注意的。上面的这几段繁琐名词,将不断在后文中出现,这里解释清楚,后面就不用多做注了~~并非明君的曹丕能将魏继续带入正确的方向,还是凭借了武帝曹操的功劳,而曹操选择的大部分臣子都极尽所能的为曹丕尽职尽责。曹丕的爱游猎,前后数人为此上谏,即使有人因此贬职、被杀,而进谏之人却能不断,魏此时的官僚是相当的称职。而地方基层,上至刺史、下至郡守无不兢兢业业,陈寿称“此皆其流称誉有名实者也。咸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而边境地区,护乌丸校尉田豫、护鲜卑校尉牵招,陈寿说“豫位止小州,招终於郡守,未尽其用也”,虽然田豫、牵招没有得到继续升迁,可另一方面也说明魏此时人才的众多。曹丕短暂的七年统治,其缺点还无法彰显,魏在三国之中走向强大,成为最有力的统一缔造者,这将由曹睿来完成,不幸的,也将由曹睿来终结。*注十三曹丕这个人,是相当享乐的,世语上说,曹操死后,曹丕把老子后宫的美女都找来侍奉自己,后来曹丕害病,卞太后去探望,一进门发现服侍的都是过去曹操宠爱的女子,就问,你们什么时候过来的?回答说老爷子入土就来了。气的卞太后止步不前,说,禽兽不如的东西,早该去死了。*注十四打猎就不用提了,当时魏宫里还有一种弹棋的游戏,具体怎么玩不清楚,但据说曹丕比别人高明得多,别人都是用手弹的,曹丕只用手巾角尖就比别人玩得好。*注十五当时三国之中,士族、大臣、将领免税免役的特权,是孙权开的先例。最初的例子是孙权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这个是因为孙吴依靠地方大族的原因比较突出,另外也有孙权个人很有点山寨土匪作风——就是赏罚不依靠法制,而依靠赏赐和个人魅力,等到孙权老糊涂的时候,就有他苦头吃了。*注十六三公的虚职,可以从魏初的高柔上表中看出,三公只在每月初一、十五特诏入殿廷,议论得失,这时三公只是对臣下的嘉奖,如果有实权,则另外加职,比如陈群随后所任的司空录尚书事,司空是嘉职,录尚书事才是实权。而九卿的职责也已经转手给中书、尚书、侍中三省。曹睿时期的少府杨阜有次查询后宫人数,御府吏不给,说这是“旧令”,“禁密,不得宣露。”气得杨阜大骂:“国家不与九卿为密,反与小吏为密乎?”*注十七侍中,在皇帝身边做顾问,最初的时候甚至还要负责皇帝的起居,前面那位耿直的苏则去洛阳做侍中的时候,他的朋友开玩笑说,升官升官都要给皇帝端夜壶了。226年 下半年曹丕选定的四位辅政大臣,亲族曹真、曹休两人,世家陈群、司马懿两人,正是曹魏此时政权结构的反应。亲族的曹真、曹休在军中威望堪比当年夏侯敦、夏侯渊、曹仁,而且与曹丕关系是从小就确立的,于情于理都应出任辅政。只是曹家与本家夏侯,都是短命的主,如果征南将军将军夏侯尚不死,很有可能是他代替司马懿。曹丕时期的军事活动主要在南线、东线对吴。西线方面自刘备逝后蜀汉偃旗息鼓,魏的军事压力仅仅是雍、凉二州的胡族及本地土豪的骚动,在凉州刺史张既的治理下已经不再是主要问题,所以督雍凉军事的曹真调入洛阳,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成为魏最高的军事将领。(接替曹真的是与曹丕关系同样紧密的夏侯敦子夏侯懋)东线方面自曹丕几次伐吴,由之前负责南线的曹休任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进扬州牧,成为东线最高负责人。南线自夏侯敦、曹仁之后,以夏侯尚为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不久升任征南大将军,假钺,进为荆州牧。这三位是当时曹魏军队举足轻重的人物,位高权重,且都假节钺,就是代表皇帝暂掌军权的身份,这是其他假节带兵将领所没有的。只是曹丕这个人对弟弟们刻薄,对姐妹却是相当的照顾。夏侯尚偏爱小妾,可偏偏正妻是曹氏女。曹丕听说妹妹失宠,就派人把夏侯尚小妾勒死,这一下,夏侯尚伤心致病,竟死在曹丕之前。(*注十八)夏侯尚一死,曹丕难过之极,这是他从小的好朋友,却没想到这样。这样南线统帅的位子就空了出来,曹氏亲族中已经找不出胜任之人。曹丕自然把眼光扫向与自己亲近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正符合这条件,而这几年与陈群在政事上也合作无间。夏侯尚在225年病死,司马懿即留在许昌。外姓另一人陈群是颍川人,这一带是曹操父子获得人才的重要地区,之前颍川的领袖人物是荀彧,可荀彧明显反对曹氏代汉,最后不明不白的死去。曹丕为了安抚颍川人士,于是重用关系亲近的陈群,使之成为颍川士人的新一代领袖。曹丕病重马上恶化,选的四位辅政大臣,曹真、陈群就在身边,曹休远在扬州不及赶回,司马懿较近从许昌赶到洛阳。曹丕选定继承人曹睿,给儿子指着这三人说,“如果有人间构此三公,万万不要相信。”这句载于晋书的话大有深意,曹真以亲族之重恐怕无人敢离间君臣关系;陈群主管政事在皇帝身边;只有带兵在外的司马懿处境比较微妙。而曹睿终其一生对司马懿都深信不疑,看来这句话作用很大(或者晋书的这句有事后诸葛亮的意思~~呵呵)。226年五月十七,曹丕过世,当天曹睿即继位,年22岁。只做了一天太子的曹睿,对群臣是陌生的;而群臣对这位深处东宫的年轻皇帝所知道的也不过是爱好读书而已(*注十九)。侍中刘晔被新皇帝单独召见,出来后好奇的群臣纷纷打听,刘晔说,“秦皇汉武的才能也不过如此矣。”新皇帝曹睿按照惯例大赦,封太皇太后(卞氏)、皇太后(郭氏),埋葬曹丕,有一堆事且得忙乎。七月,孙权听说曹丕崩了,这新皇帝曹睿连自己的臣子都不熟悉,更别提蜀吴了(*注二十)。于是孙权亲自起兵攻江夏,派诸葛瑾等人攻襄阳,还有一路攻寻阳(扬州境内)。八月,江夏太守文聘坚守城池,孙权久攻不下。洛阳朝中商议是否增援,曹睿第一次对战事指示说,“擅习水战的孙权之所以弃船登陆,无非是想打我们个措手不及罢了。现在他与文聘相持不下,肯定也在陆上不敢呆得久了。”果然孙权五万军队攻城二十天都没有破城。有个慰劳边方的文官荀禹到江夏,发动地方兵及所从步骑千人乘山举火冒充援军,孙权心虚之下惶惶退军。诸葛瑾的那路吴军,被初次领军打仗的司马懿击败。攻寻阳的那路,被征东大将军曹休击败。十月,曹睿长子曹冏夭折。十二月,曹睿恩施并进,大封群臣。以太尉锺繇为太傅、进封定陵侯,增邑五百;征东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增邑四百,都督扬州如故;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进封邵陵侯;司徒华歆为太尉、进封博平侯,增邑五百户;司空王朗为司徒、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镇军大将军陈群为司空录尚书事,进封颍阴侯,增邑五百;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其中四位辅政大臣并开府(就是可以招纳自己属官)这样,魏的新皇帝曹睿顺利接掌大权,也令孙权不敢再小瞧这“幼弱”之主了。*注十八感慨一下,曹家与夏侯家出的人物全都感性之极,曹操三父子就不用提了,文学的三位领头人,都算传奇人物。夏侯家,夏侯敦尚算敦厚,子夏侯懋贪财好色;夏侯渊急脾气吃亏战死,长子衡听说之后也冲入乱军中战死,次子霸发誓报仇投身军中,后来却投奔仇国;夏侯尚只爱小妾,长子玄爱学问。曹真、曹休是真想干事业的人,可命都不长。这两家都不是做政治的料。*注十九曹睿最后一天才做太子,但因嫡长子的身份一直住在东宫,据说“不交朝臣,不问政事,惟潜思书籍”。还是因为太子的身份未定,辅导太子的官员就无法任命,包括太子师、傅及东宫属官。东宫的这些官员目的在于加强对太子进行文化知识和“治道”理论的培养,还能给太子一定的从政实践的机会,让他熟悉政情,并使东宫属官成为太子的助手,一旦太子继位,这套班子可以很快转为新皇帝的重要亲信。而曹睿却没有这些待遇,他所能接触的,除了几个名声不显的,包括高堂隆、李丰、毕轨、毌丘俭,就是宗族曹爽、曹宇几个。曹睿所能做的,只有继续重用父亲留下的人才,却不能为自己培养亲信,其实也算有,上面列的几个都是,可才干却差远了。*注二十当时孙权给诸葛瑾(字子瑜)写信说,“陆逊(字伯言)告知我曹丕已死,按理魏应先乱一阵子,可是却风平浪静。陆逊说魏皆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这种情况下曹魏的威胁更甚于曹操时。我却认为陆逊的这个看法不对,曹操这个人行为残酷,以法术御下,曹丕远远不及。现在曹睿不如曹丕,就好像曹丕不如曹操一样。他施展小恩小惠,是怕曹丕死后出乱子,怎么会是强盛的征兆呢!我听说辅臣陈群、曹真等辈,要么是文人诸生,要么宗室戚臣,这样的人怎能做统帅征战天下?现在曹睿幼弱只能被人左右,而这些曹氏辅臣必定互相结党弄巧,永不了多久,就会奸谗并起,这样一个说话不管用的小皇帝,一帮只顾自己私利的群臣,曹魏离失败也不远了。子瑜啊,你记住我这些话,伯言虽然长於智计,可这一次他却是看错了。”呵呵~~孙权分析的这一套还挺厉害的,只可惜他算错了曹睿,裴松之就评说要是这些话晚说十几年,用在曹睿接任者曹芳的魏国,可谓一针见血。哈哈,真的很讽刺,孙权算错别人,也算错自己。
阅读全文

225年二月,曹丕在许昌任命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随车驾督众军,录行尚书事;司马懿转为抚军将军,假节,领兵五千,留守许昌,加给事中、录尚书事。一下子获得了兵权和政事上这么大的权利,司马懿有些失措,要求曹丕收回成命。曹丕对司马懿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我没日没夜的忙于各种各样的事(庶在这里的意思是众多——曹丕忙的是挺多的,回头帮他总结一下),不得片刻的休息。给你这么多任命,是想让你帮我分忧啊。”三月,曹丕出行,开通讨虏渠。这个时候,蜀的诸葛亮发兵南中,临行前参军马谡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与诸葛亮之意不谋而合。闰四月底,准备一番的曹丕再次出兵讨伐孙权。任御史中丞的鲍勋劝谏说“劳兵袭远,日费千金,中国虚耗,令黠虏玩威”,意思是您几次劳师动众,花费巨多,可是孙权却没有任何损失,“臣窃以为不可”,我认为不可(再做这样无意义的事了)。曹丕大怒,又是你管闲事,御史台的头儿你别干了,你就只管你奏劾(监察百官)的事就足够了!临行前,曹丕又对留守许昌的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这内镇百姓,外供军资的重任就留给你了,要使我后顾无忧,你就要做我的萧何啊。五月初,曹丕到达谯,在这里停留很长时间。(谯是曹丕的出生地,并有曹氏谯陵)(据田余庆先生提出的观点,曹丕两次取道广陵伐吴,主要的目的在于清除青州徐州一带的地方豪强,有兴趣地可以查找一下田文《汉魏之际的青徐豪霸问题》)六月,东边的利城郡(注下)发生兵变,太守被杀。曹丕派遣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这两个都属于皇帝身边禁卫军五营)与徐州刺史(*注十二)讨伐。(注上:利城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北,靠海很近,离谯城今天的安徽亳[bo2声]县起码一千里)兵变很快被镇压,曹丕又把兵变中被胁迫的和逃亡的,全都赦免。可已经逃往海上的兵变头子唐咨却不知道曹丕这么大方,顺着海岸线漂啊漂(大概从连云港飘到南通,那会儿南通还是海~~)就到了吴国,吴对这位海上飘过来的魏人还挺看重,唐咨在吴一直作大将,后边还会提到他。八月,曹丕总算出军,让主力坐船自谯城沿涡水入淮水,自己从陆路走,往徐州广陵(今江苏淮安附近)方向走。当时蒋济说水道难通,曹丕不听,结果数千战船在狭窄的水道中停滞不前。九月,曹丕先到,可是没兵~~就先筑了个东巡台。十月大军才到,曹丕兴冲冲的在马上赋诗说:“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周围人听了,心说,您睁眼看看,哪还有水啊,这么冷的天还日光呢~~曹丕看了看,咳咳“猛将怀暴怒,胆气正从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周围人都急了,天寒,这江水都结冰了,怎么一苇渡江啊。这么着,想“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的曹丕面对结冰的江面一筹莫展,在这儿完成这首诗就回去了……十一月十二月,曹丕都在回许昌的路上。而十二月在成都,蜀汉的人都在欢迎平叛凯旋而归的诸葛亮。蜀没有在平定的南中留兵,反而陆续获取从南中运出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及其他物资。此后顾之忧一除,诸葛亮就开始集中力量,练兵习武,准备大举北伐了。*注十二文帝本纪上是屯骑校尉、步兵校尉和青州刺史,我怀疑应为徐州刺史,因为此时的青州刺史不能确定(可能是王凌,但据王凌传,王凌任青州刺史应在此兵变之后),另外担任青州刺史的相关人等没有这次事件的描述,只有徐州刺史吕虔有所提及。另外利城属徐州,青州刺史越界讨伐,不合情理。此时的徐州刺史吕虔是曹操时代的旧臣,活跃时间已经不多,这里要说的是吕虔刚请出来的刺史别驾王祥。王祥是琅邪临沂人,此地王姓是大族,两晋时期重要的王姓都出自这里。王祥父母早逝,后母对他极其恶劣,说大冬天要吃鲜鱼,王祥就趴在冰河上用身体解冻冰面;说要吃黄雀,然后就有黄雀正好落到王祥的网中;还有家里有棵果树,后母嘱咐王祥一定要看好,结果下雨的时候王祥就抱着果树哭,反正就是一又孝顺又倒霉的孩子,但福气也很大。后母还想毒死他(也有说想拿刀砍死他),王祥却被后母的儿子王览保护。后来后母病逝,王祥还一直守丧,这么着就出名了。(这个不屈不挠的孝顺后来使王祥得以名列二十四孝)吕虔做徐州刺史时,请出王祥作别驾,这个时候的王祥都已经五十多岁了(别看年龄大,王祥可是个寿星老),做别驾后帮了吕虔很多忙。吕虔曾有把佩刀,善相的人说佩此刀者必为三公。吕虔认为自己不能有此大福,就把刀转赠给王祥,说,你肯定能做到公卿之位,这刀给你吧。说远一点~~魏的别驾王祥一直做到晋的太保,果然做到三公(晋不止三(个)公,已经是八个了)。王祥临死,又把此刀转赠给不是亲弟弟的王览,说,“你后代之人,绝对有配得上此刀之人。”王览已是当时的大贤,位至光禄大夫,子孙众多且颇有贤才,后来辅佐东晋建国的王导就是王览的孙子,的确是配得上此刀了。(一代书圣王羲之也是这位王览的曾孙)这把刀的故事载于晋书,类似这样的记载,颇多属于三国志标注的级别,就是可信可不信,时人新语看看作罢,可往深了看,这刀又何尝不是代言当时的官爵已经世代在士族中流传呢。此已是后话了,王祥后面还会提到。
阅读全文

孤独的北伐不自我先,不自我后258年的春天还没结束,在秦岭的峡谷中有一批垂头丧气的蜀军往成都的路上行进,在队伍里还可以发现有一个面目苍老的将军更是眉头紧皱。第八次北伐又是失败而归的姜维,开始考虑蜀国内部的反对声音。作为一个敌国的降将,姜维已经在蜀地生活了30年,面对连续的失败和孤立的局面,不知这时他是否想起当年诸葛亮带着27岁的自己撤退的情景。这一次在芒水作战时,一向不服气姜维的杨戏在酒后言笑(有嘲弄姜维之意),等军队回到成都后被贬为庶人。(*注四十五)而这个时候的成都却发生了不小的政治变化,刘禅在宫殿里哭哭啼啼:原来他素来喜爱的尚书令陈祗病死了。陈祗做尚书令近8年,三国志说姜维虽位列陈祗之右,因为常年在外很少在朝中,而陈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至于权重在哪,也不得而知,反正人也死了。刘禅悲痛之后下诏说,陈祗这些年的功劳应该褒奖,加谥,谥忠侯。这样陈祗成了继法正、诸葛亮、蒋琬、费祎之后第五个有谥号的蜀臣。(*注四十六)接下来任尚书令的是做过诸葛亮主簿的董厥,丞相逝后,他一直做尚书令的副手尚书仆射,这时补陈祗的缺却不再像以前了。刘禅身边的黄皓已经不是当年见了朝臣就打晃儿的小太监,如今已是炙手可热的红人。董允在世时,黄皓始终只是黄门丞,秦汉时的宫禁门是黄色,所以叫黄门。黄门任职的宦官就是侍从皇帝,给宫内宫外传话的。董允曾做过的黄门侍郎是在皇帝身边参谋议、拾遗补缺,与侍中的作用相同,只是秩位稍次而已。黄门丞是黄门侍郎属下的小官,黄皓怕极了董允,就算刘禅宠爱他,也无法兴风作浪。但246年底董允病逝后,黄皓顿时解放,251年陈祗升任尚书令,黄皓上下逢源,任黄门令,到这年(258)陈祗死,黄皓一跃成为中常侍兼奉车都尉。所谓常侍,就是在皇帝身边应对的顾问,太监被称为中人,所以任的官叫中常侍,以前东汉末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两汉时的皇帝并非日日早朝,很少朝会和群臣议事,刘禅这样的皇帝估计一个月能有一次就不错了。而黄皓在蜀汉的任职估计和东汉也相同,从他日后的行为来看,他的中常侍就是负责传宣旨意,并向刘禅通报外部消息的职能。而奉车都尉是执掌皇帝车马的内官,这样一来,黄皓成了刘禅的耳舌和四肢:皇帝在哪里,说些什么,知道些什么——都得捉摸这位黄公公的意思了。(*注四十七)而姜维这时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位中常侍的力量,尚书令由董厥接任,诸葛丞相的长子诸葛瞻(32岁)也作为尚书仆射进入尚书台,表面上似乎一切还很正常。姜维从芒水撤退回来,也许是好几年都没有去过那个方向,没有具体去管汉中的防备事务,这一次从汉中骆谷北伐的失败使姜维决定对汉中的防御系统作一次大的调整。以前刘备时代的汉中太守魏延,在阳平(安)关外围各个围守都布置守军,以防备敌军。244年三月曹爽的十万大军也是被王平布置在阳平关外的兴势围守阻挡住的(见前文)。而姜维这次对长城的攻坚失败,决定再从汉中守军中抽调兵力,所以外围的守军也要相应减少。姜维为此建议说,“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悬)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所谓周易“重门”之义是《周易·系辞下》的一句:“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柝”是打更用的梆子。设置重重门户,并派更夫巡夜,指严加戒备,以防不测。现在姜维的意思是咱们人手不够,更夫就不要了,就用门(阳平关)防守,大家都撤回院子(汉、乐二城)里来。敌人要来骚扰的话,就让他在大门口叫嚣。等他叫累了叫饿了想回家吃饭的时候,咱们再冲出去痛欧。这才是揍扁对门魏胖子的好办法。姜维这个建议实际上是弃险退守,汉中这个大院子只是有汉中盆地的外围山岭像围墙一样,以前蜀军驻守的外围包括兴势、黄金、赤坂都是在‘围墙’外的斜坡险要地势上,这里有沔水流过,《水经·沔水注》说:”城因即崤岭,周迴五里,东临濬谷,杳然百寻,西、北二面,连峰接崖,莫究其极。从南为盘道,登陟二里有余。”参看地图以前的方法好比对门的魏胖子来了,蜀瘦子们只要在这几处围墙上一骑冲魏胖子乱扔石头也够骚扰他的,魏胖子冲不到门(阳平关)下就已经是鼻青脸肿了,那时蜀瘦子看着对方的狼狈模样起码还有个心理优势。可如今姜维不让大家扔石头了,直接就让胖子冲过来,这帮蜀瘦子们隔着门缝看着魏胖子耀武扬威,心下就自怯了,那还敢再出门去骚扰他呢?感觉姜维只是因为要从汉中抽调兵力才说出这一套理论,等日后魏胖子真打过来,就有的苦头吃了。姜维的这个建议没有遇到什么阻碍,很快就实施了。汉中这时的最高长官胡济(前次段谷之战没赶到的那位)退到梓潼郡的汉寿驻守,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蒋琬子)守汉城。阳平关外围的戌守撤掉了,但姜维又在内部开始建设别的戌守,“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三国志),(这些地名都未找到,判断应在内部)另外汶山西五郡靠近武都、阴平的地方,依险要置守,汶山、龙鹤、丹骁、白马、匡用等五围,由牙门将戌守。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这一段时间姜维虽然没有继续出兵北进,但他也没有留在成都,而是继续统兵在外,从各地新建立的围守位置来看,姜维这几年应该在外地巡视这些防御据点。蜀国相对平静,而吴国则起了大乱子:亲政一年的皇帝孙亮不满大将军孙綝的专权,与太常全尚、将军刘丞商议除掉孙綝。结果在九月(258),孙綝杀掉全尚、刘丞,废孙亮(时年16)为会稽王,迎立孙权的另外一个儿子24岁的孙休为帝。孙綝任丞相,兄弟五人并封侯,一时权野倾朝。十一月,孙休与左将军张布密议;十二月,在腊祭的仪式上,张布与丁奉共同协助当场擒拿孙綝,孙休历数其罪状,夷三族,把已死的孙峻也从墓里刨出来解除印绶,然后把这兄弟俩从家族的名册中剔掉,不当这两人姓孙,并给以前被孙氏兄弟杀掉的诸葛恪、滕胤、吕据平反。这样吴国20多岁的孙休皇帝,总算跳出权臣辅政的桎梏,虽然还拖泥带水的,之后孙休一直在巩固自己的权势(孙亮两年后被逼自杀),无暇顾及魏国和蜀国。而魏国那面,诸葛诞之乱被平息,五月(258)曹髦下诏任命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司马昭推辞不受(书上说文王前后九让乃止),列位看官莫要着急,这才是魏帝七次下诏加封司马昭晋公的第一次而已,后来双方互相推磨你来我去的,慢着呢。而曹髦做了几年皇帝,很是痛苦,这一段时间各地动不动就发现有黄龙在井中,魏是土德尚黄色,所以群臣就认为吉祥。曹髦发牢骚说,你们降龙十八掌都没学好,第二招是飞龙在天,第十五招是见龙在田,可没听说有哪一招是在井里的,这有什么好高兴的呢?深感不满的曹髦还写了一首潜龙诗研究潜龙勿用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司马昭听说以后很是不高兴(259年)。(*注四十八)259年六月,魏分荆州置二都督,王基镇新野,州泰镇襄阳。石苞都督扬州,陈骞都督豫州,钟毓都督徐州,宋钧监青州诸军事。这些人都是日后晋国的中坚,司马昭这时虽然还不是相国,可是名片的头衔一大堆: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假黄钺、加大都督、加侍中、录尚书事、奏事不名、剑履上殿、(还被赐兗冕之服)。淮南三叛结束后的魏臣基本上都为司马昭服务了,各方面都有人忙乎:荀顗(荀彧第六子)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裴秀改官制。钟会这时被转为司隶校尉(简单说就是京城特首),贾充转任中护军(主武官选举,领禁军)。260年四月,曹髦再次下诏命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司马昭推了回去。可是20岁的曹髦实在受不了了,跟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他们的官都是在皇帝身边的那种)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这样坐等着(当傀儡),我要反抗,反抗!你们和我一起干!”这几位姓王的看皇帝这么激动,王经(就是头几年被姜维大败的那个)说,“陛下想要凭什么(反抗呢)?岂不是要学鲁昭公(被天下人耻笑)。今权在其(指司马)门,为日久矣,朝廷及四方边境都是‘其’的党羽。难道陛下就想凭着宿卫的那些寡兵弱甲去冒险吗?”曹髦大叫道,“死就死了!又如何!”扭头就回后宫去叫人。王沈、王业都是司马家的人,赶紧去打报告去了。王经虽然不是那么对司马昭死心塌地,可是对皇帝也帮不上什么忙。这是五月里一个黑漆漆的夜,天空还下着雨。义愤填膺的曹髦亲自站在车上,车上还扯着黄龙幡,身后是一帮僮仆宿卫苍头(乱七八糟的,估计扫地的都上了)。这么几百号人就拥着曹髦杀奔大将军府,路上碰见司马昭的弟弟一看怎么皇帝都亲自出来了就没敢动。曹髦走到宫殿南阙,中护军贾充就到了,看着皇帝挥着剑就奔过来了,身边的禁军都不敢动手。太子舍人(辅导太子的小官)成济问,“这怎么办?(拦还是不拦)”,贾充喝道,“大将军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冲啊!今天干什么都没事!”贾充喊的挺响可没动窝。成济和他兄长骑督成倅都是愣头青,说上就上。据说这位皇帝很擅长画美女图,可是剑却拿不好,成济奔上来一矛就把曹髦刺了个透心凉,可怜20岁的皇帝一头栽下车就死了。这时下着雨的天空还来了一记闪电,映得透出皇帝背上的矛尖发亮。(*注四十九)躲在家里的司马昭听说皇帝死了,说道,“这天下的人会怎么评论我啊!”皇帝被杀,总得惩办凶手。司马昭先和众人商议(在司马昭“曲室”),陈泰说,“只有杀了贾充才能以谢天下。”司马昭沉默良久,说,“玄伯(陈泰字),能不能再低点。”陈泰坚持道,“泰言惟有进於此,不知其次(意思是只有再往高追究,不能再往下降了)。”司马昭心虚就不再问了。第二天,太后下诏说,“我当初看走了眼,以为皇帝曹髦知书达理,没想到他情性暴戾,很不孝顺。我曾经密令大将军废掉皇帝,大将军以皇帝年幼,还是勤勤恳恳辅政。可是曹髦知道后更加对我不敬,隔着宫墙冲天射箭,希望能射中我,那箭就落在我面前(晕……举弩遥射吾宫,祝当令中吾项,箭亲堕吾前)。后来还想毒死我,看到计败就铤而走险联系朝臣攻打大将军。“此儿”“自陷大祸”,(是他咎由自取)。现在(他死了),就把他按平民的身份安葬,好让天下都知道(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王经和曹髦同谋,全家下狱。”司马昭的叔叔太傅司马孚忠于魏朝,上疏请求重议。于是大将军、太傅、太尉、司徒有上疏请求以王礼下葬曹髦,郭太后就顺了这个台阶。而王经则被杀,夷三族。杀前皇帝的凶手最终算到成济兄弟头上,夷其三族谢天下。(据说陈泰之后因心伤呕血而死)旧皇帝死了,总得立个新的,于是就从曹操的孙子里挑了一个叫曹璜(15岁)的做皇帝(并把他降一辈给同辈的曹睿为嗣)。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去迎接曹璜,太后下诏说,新皇帝的名字容易犯忌讳,群臣商量一下,改名字叫曹换,啊,错了,对不起哦,叫曹奂。260年六月,曹奂到了洛阳登基称帝,这是魏国的最后一个皇帝。魏国又是一阵手忙脚乱的大动荡,搁以前,姜维肯定会趁机出兵,可是这次,姜维并没有贸然出击。原来,蜀的政局也在起变化。董厥在258年接任尚书令,261年被升为辅国大将军,尚书令由樊建接任。但这时的尚书台,是由卫将军诸葛瞻、辅国大将军董厥、尚书令樊建三人共同执掌的。吴、魏两国是明刀明枪的真干,蜀国这边却是一帮大臣吹胡子瞪眼暗地使劲。诸葛瞻和父亲不同,他不怎么喜欢诸葛亮培养的姜维,这个时候的蜀汉内部,反对北伐的声音已经到了最高分贝,能坚持的只有姜维自己了。姜维长年不在成都,诸葛瞻就想夺取姜维的兵权,这样他就算想北伐也无兵可用。诸葛瞻和黄皓根本合不来,但在这件事上,他们却表现一致,都想要右大将军阎宇代替姜维(这些事是分别记载于孙盛异同记和三国志),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成功。阎宇这个人不见记载,从点滴来看他是在东吴方向督江州军事。但从他的右大将军位的任命可以看出成都在分化姜维的权利,董厥的辅国大将军在董厥传里也是说“迁大将军”,只不过在前面加个杂号以示区别。这都是分化姜维兵权的表现。想来姜维这时的处境相当艰难,为了保住自己的兵权,姜维打算再一次出兵北伐。汉晋春秋载这时廖化说,“‘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戢”的意思是收藏,姜维说这话应该是对蜀汉政局的感慨。廖化发牢骚说,伯约曾说过:不停止用兵,必定是自败的下场。现在智力不比敌人强,力量也小,却常年用兵。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为何这样的恶政不在我之前,也不在我之后,却是在我这个时代给碰上,)正是现在的情况啊。(*注五十)姜维当然知道这样的局面,可是他又能怎样做呢?262年春夏之交,61岁的姜维再次率蜀军向陇西方向进发。明媚的阳光照在大路上,姜维的身边还是数万蜀军,可他的内心却是那样的孤凉……*注四十五《三国志杨戏传》载:“延熙二十年(257),(戏)随大将军姜维出军至芒水。戏素心不服维,酒后言笑,每有傲弄之辞。维外宽内忌,意不能堪,军还,有司承旨奏戏,免为庶人。”这个杨戏曾做过诸葛亮的主簿,做蒋琬大司马属官时,平素性情简慢。蒋琬与他谈话,时时不做回答。有人说杨戏这样的态度太傲慢了。当时蒋琬回答说,“人的心意不同就如人的面目不同一样。当面顺从,背后毁议,是古人所告诫的。杨戏如想赞同我对,却不是他的本意;如想反对我,就显出我的不对。所以才沉默不语,这是杨戏的爽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蒋琬当时刚刚接手诸葛亮逝后的蜀汉事务,需要临危不乱、稳重谨慎的风度显示首辅从容接掌国事的能力。杨戏、杨敏(这位杨督农直接说蒋琬比前人差远了)对初居相位蒋琬的冷淡和嘲讽,都被蒋琬太极手推了回去,是蒋琬稳定政局的妥当做法(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但反过来看,当年诸葛亮北伐时,遇到李严、廖立、来敏这样因行为或言语影响大业的人照样是毫不手软,到了姜维这时,杨戏的“素心不服”当然要有所警告。再说陈寿的记录不准确,杨戏是随军到芒水,居然还敢“酒后言笑”,这样的行为放在谁身上都是要被惩罚的。如果换作陈寿相同评语(外宽内忌)的袁绍和刘表,杨戏不被砍头也得下狱——当然姜维假节的权利还到不了这么高,所以是回成都由有司定杨戏罪。陈寿在这里却说“有司‘承旨’奏戏”,我对这一段外宽内忌的歧义描写持保留态度。顺便也说说姜维在蜀汉的情况,蜀汉的这四位“相”——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个人品德都没得指责,每个人都是身体力行的公仆,蒋琬费祎的身后事记载不多。但姜维的治家俨如当年诸葛丞相:“宅舍弊薄,资财无馀”。就算对他的北伐不同意,但对其个人品格,蜀人也是很崇敬的。后面两节再细说。个人关系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姜维一向和蜀汉群臣没有特别交情,当初和他一起归降的天水属官要么权小职微,要么就已过世了。蜀臣里只有邓芝对他极其欣赏,可这位邓大人也属于那种不合群的主,他之后,姜维在蜀汉的身影更显得孤独,群臣之中再也找不到像张嶷那样的支持者了。补一句杨戏这个人,三国志里说他虽然性情简慢,但也不是只说风凉话,也会毫不吝惜的表扬别人,241年,杨戏曾写过《季汉辅臣赞》,陈寿把它附在蜀卷最后。杨戏对蜀汉前期的群臣都有所评述,在三国志没有专门列传的一些人物都有提及(陈寿全在旁边加注脚了):吴壹、陈到等等。*注四十六蜀不像魏那样,做臣子的只要像模像样干些年死后都能得个谥号。到了这时258,蜀只有法正(翼)、诸葛亮(忠武)、蒋琬(恭)、费祎(敬)和这位陈祗大人(忠)几个人,(还有夏侯霸也有谥,但不见记载,估摸死在陈祗之后),像庞统和四大将关、张、马、黄是260年追谥的,赵云是261年追谥的。陈祗没干过什么显赫的好事,却得了“忠”的评价,谥号的意思很多,像蒋琬、费祎、法正都是这样,诸葛亮的忠武也有人说有穷兵黩武的说法。但只有这位陈祗的忠,只有一个意思:危身奉上曰忠。我当时猛地一看,脑子就想歪了……汗 ~_~; 可见刘禅对陈祗的宠爱。*注四十七这一年后主传里载“史官言景星见,於是大赦,改年”。景星在古代是吉兆之星。我见到有的说法是景星又叫气星,就是紫气星,木星之馀气,追随木星在东方青龙位处。紫气东来的说法就是从这来的,象征着祥瑞吉庆。另外的说法认为景星产生于地球反照作用。即地球反射日光的照射,把月球黑暗部分照亮所产生的视象。所以古代观察到的景星景星之状无常。有时大而中空;有时则为三星: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气中有两黄星,青方气中有一黄星,三星合称景星。还被称之为德星,常出于有道之国,所见之国大昌。不管怎么说,发现景星是吉祥之意,以前汉武帝做“宝鼎歌”,开篇就说,“ 景星显见 信星彪列 象载昭庭 日亲以察 ”。这个黄皓是素来迷信的,不知道蜀卷中这唯一有史官出现的记载是不是也有黄皓的原因,瞎猜,瞎猜*注四十八这段话是记载于汉晋春秋中的,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就原文引用了“黄龙二见宁陵井中。先是,顿丘、冠军、阳夏进中屡有龙见,群臣以为吉祥,帝曰:“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于井,非嘉兆也。”作《潜龙诗》以自讽,司马昭见而恶之。”*注四十九这是臣子弑皇帝的大事,各个史书的记载都稍有不同。这段文是把三国志注引的汉晋春秋、魏末传、干宝晋纪、魏氏春秋、世语的说法揉在一起,晋书的文帝纪和贾充传都写得简单。但不管谁的说法,都说是贾充的挑唆才让成济动的手。汉晋春秋:充曰:“畜养汝等,正谓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干宝晋纪:充曰:“公畜养汝等,为今日之事也。夫何疑!”魏末传的最直接:贾充呼帐下督成济谓曰:“司马家事若败,汝等岂复有种乎?何不出击!”倅兄弟二人乃帅帐下人出,顾曰:“当杀邪?执邪?”充曰:“杀之。”*注五十廖化援引的诗经是《小雅·正月》:这首诗讽刺周幽王无道,以致灾异频生,人民受难,并慨叹自己无辜而遭受迫害。作者写自然灾异的目的是告戒当政者改良政治。作者曾参加皇父建都于向的劳役,但官职低微,饱受压抑,左翼诗中充满了对皇父的憎恨,对劳苦人民的同情。本诗反映了西周末年的政治情况和自然灾异,《小雅·正月》:(部分加译文)正月繁霜,    六月下霜不正常,我心忧伤。    这使我心很忧伤。民之讹言,    民间已经有谣言,亦孔之将。    沸沸扬扬传得广。念我独兮,    想我一身多孤单,忧心京京。    愁思萦绕常怅怅。哀我小心,    胆小怕事真可哀,癙忧以痒。    又怕又闷病一场。父母生我, 爹娘既然生了我,胡俾我瘉? 为啥使我受创伤?不自我先, 我生不早又不晚,不自我后。 乱世灾祸偏碰上。 好言自口, 好话凭他嘴里说,莠言自口。 坏话凭他去宣扬。忧心愈愈, 我心忧愁难宽慰,是以有侮。 受人欺侮难承当[upload=http://x.bbs.sina.com.cn/forum/show_fpic.php?apid=forum&uid=1448363361&fpid=3425088&postfix=0&ptp=0][/upload]
阅读全文

孤独的北伐再败256年八月,上邽败退的姜维返回成都。十二月,吴国派来了使者。颇受打击的姜维又得到一个消息,吴国的孙宪与将军王惇谋杀孙綝,事觉,王惇被杀,孙宪被令自杀。(就这事啊?你们孙丞相这才辅政多长时间?这都第几次谋杀啦?第三次了吧,哎,又不是什么北伐的事,有什么好通知的。——哦,对不起啊,原来你们又换人了。没看清没看清,见谅,见谅,同喜,同喜,咳—这都哪跟那呀?)原来,文钦自投降吴国后,屡次向孙峻建议讨伐魏国。于是就在(姜维败退的)八月,孙峻派遣文钦及骠骑将军吕据、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硃异、前将军唐咨率军自江都入淮、泗。大军才出发还没到淮水,九月孙峻就突然死掉了,临死把吴国的大权交给从弟孙綝。孙綝只是一个小小的偏将军,他接掌大权后命令出征的这帮大老们回军,这谁能听他的?于是这些督将们联名上表,推举卫将军滕胤为丞相,孙綝当然不同意,只是将滕胤升为大司马代替刚刚升天的寿星老吕岱(96岁),准备让他去驻扎武昌。骠骑将军吕据(吕范次子)一直就和孙峻对不上脾气,这次更激烈反对孙綝。看到孙綝反对众督将的上表,吕据就带着部下往建业返回准备讨伐孙綝。孙綝赶紧以皇帝孙亮的名义命令其余督将攻击吕据,并自己带兵一举击杀还留在建业等着吕据前来的滕胤。而吕据却没有更大的勇气,看到皇帝的诏书讨伐自己,拒绝属下投靠魏国的建议,然后就自杀了。这样偏将军孙綝一步登天,十一月,为大将军、假节。这时就有人想谋杀他,结果还是事泄失败。这个吴国的使节(使者叫刁玄……)来蜀国是来讲故事的,得把这些跟盟友解释清楚,至于具体怎么说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孙峻临死前发动的伐魏,虽然由于吴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停下了脚步,却给了魏国督扬州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一个巩固个人势力的借口。八月,吴国水军出发的情报一到扬州,诸葛诞就上表请求再给扬州地区增兵,还要求在淮水沿岸筑城。洛阳方面马上提高了警惕,当年王凌反叛前也是因吴军的借口要求增兵,这会儿你诸葛诞还这么说?诸葛诞这个人,和诸葛亮兄弟同是诸葛丰(西汉元帝〈前48~前33在位〉时人)的后代。年轻的时候和夏侯玄、邓飏等人关系亲密(*注四十二),这几年淮南地区走马灯似的换军区司令,诸葛诞自己也是在扬州、荆州两军区换来换去。王凌、毌丘俭的下场让诸葛诞也担心起自己的位子,害怕最后还是逃不出司马家的五指山。所以淮南第二叛一结束,调回来的诸葛诞就“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好给不可预知的未来做准备。司马昭对这样的边境大员当然是有所防备,陈泰解狄道之围后就被调到洛阳任中央的官,多少是因为陈泰在雍、凉地区也做了6、7年的长官,军功卓著。陈泰要再当下去,以后万一有什么事,司马昭也不敢轻易对这敏感之地有所动作,正好趁解狄道之围的功劳将陈泰征到洛阳,而由本家司马望去魏蜀边境做长官。晋书里说司马望因为司马氏的原因位至高官而内心不安,所以特地请求外出(锻炼),这样的说法,嘿嘿,大家就自己捉摸吧。洛阳拒绝了诸葛诞向扬州增兵的建议,因为吴军退却,诸葛诞也不好再说什么,而司马昭就开始考虑怎么对付这位征东大将军。257年三月,诸葛诞要求增兵的事过去了半年,时任司空不到半年的卢毓死了,司空的位子空了出来。大将军长史贾充就建议可以征调诸葛诞到洛阳填补司空,司马昭一想既然陈征西可以这样到洛阳,那诸葛征东当然也行了,于是在四月底征召诸葛诞入京。这时,在家守丧的钟会听到朝廷的任命大吃一惊,雍凉长官这么办,扬州长官也这么套用?钟会也不管还穿着丧服,慌忙赶到司马昭处,说,这样冒然征召诸葛诞到洛阳,肯定不妥。司马昭说,那你有什么法子?想不出来啊,这诏命都已经送出去了,就这样吧。钟会也没办法,接着回家守丧。诏命发出10天后(五月),就传来了诸葛诞在寿春造反的消息。(*注四十三)47岁的司马昭听说诸葛诞在寿春有十五六万人马,城中有一年的充裕军粮,还联系吴国的援军。震惊之下,司马昭决定亲征,但又不放心洛阳老窝,于是又决定带着(跟着)皇帝曹髦和太后一起亲征。六(七)月,司马昭征兵青、徐、荆、豫各州,并从关中司马望的手下也征调了部分游军,督中外诸军合计二十六万向淮北进发(贾充、钟会都跟着去了)。而吴国孙綝正好想转化国内矛盾,一得到诸葛诞的消息就派遣文钦、唐咨(魏国降将)、全怿、全端率三万人赴寿春支援,自己也准备着率大军后继。魏国又出了这么大的事,姜维在蜀国也是听说了的,这位自贬的后将军这时又想趁机会跃跃欲试。听说魏国连关中的军队都调走许多,姜维这次就打算换个方向,不走拢西而去关中偷袭。蜀汉内部还是有反对的声音,这次是57岁的谯周跳了出来。时任中散大夫的谯周认为军旅数出,百姓彫瘁,极力反对姜维(费祎死后连续第五年)出兵,但是这位谯大爷(其实他就比姜维大一岁)一说话就引经据典,(大家都听不懂他要说什么),谯周一气之下回家专门写文抨击时政,就是《仇国论》。(*注四十四)认为机会难得的姜维可听不进谯大爷的古训,带着数万蜀军向秦岭出发。这一次姜维取道骆谷,大军到达沈岭,面前就是魏关中军的一个军粮存贮点——长城。这个地方属于扶风郡,离长安大概有140里。这是蜀军历次北伐(诸葛、姜)中离长安最近的一次。这个长城的粮食虽多,守兵很少。而魏国的情报却十分到位,等蜀军步出秦岭,在长安驻守的征西(大)将军司马望亲自到长城据守,而督陇右军事的镇西将军邓艾也从上邽赶到长城。姜维看到这个情况,稍稍移师至芒水(渭水支流),依山筑营。而司马望和邓艾除了在长城的守军,也依靠渭水修筑围守防备姜维。姜维数次向魏军挑战,望、艾只是坚守,却不出战。我后面附了一个地图,还配了一个地势图(有点小,但可以分辨出四川盆地)。姜维取道的骆谷,后方就是汉中,有城固的乐城,姜维看到魏军数量不多,就决定要攻下长城这屯粮之地。另外从地势上看,秦岭是南北走向,蜀军要么北进突破长城进入渭河平原,要么南退回到汉中,否则往东往西还是要翻越秦岭,速度又慢,士卒消耗也很大,姜维以前在陇西相对平坦的地带经常运用的来回奔袭这是也用不上了。魏军虽然不占数量优势,但蜀军还没有从头一年的段谷之败缓过劲来,这时的“数万”蜀军可比以前的“数万”蜀军少多了,而且这个地方离羌胡聚集地也很遥远。姜维的野外突击战是很在行,可现在面对攻坚却一筹莫展,邓艾也只是坚守决不贪占便宜出战。就这样蜀军从秋天开始就和魏军这么僵持着。而在淮南,事态发展虽然缓慢,却一直在向司马昭有利的方向发展。五月,诸葛诞十五六万人据寿春,吴军三万人趁魏镇南将军王基的军队对寿春合围之前突入城中六月,曹髦驾至项城,司马昭率二十六万人进军至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以王基行镇东将军,都督扬、豫诸军事,与安东将军陈骞等合围寿春七月,吴孙綝亲率大军救援,大军至镬里(今安徽巢县西北),朱异的(五万)前军被魏奋武将军石苞督下的兗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质击败,又被太山太守胡烈奇袭损失军粮。八月,缺粮的朱异开始败退九月,回到镬里的朱异被孙綝斩杀,孙綝本人退回建业十一月,全绪(全琮从弟)子祎、仪因其家族内部争执投奔魏国。诸葛诞手下蒋班、焦彝出降。寿春听信魏军谣言,军粮消耗巨大。十二月,司马昭用钟会反间计,钟会作伪书给全端(全琮子)、怿(全绪子),说祎、仪二兄弟是因为孙綝治罪出逃。于是全端、怿二人出降。258年正月,寿春守军突围不成,文钦与素来关系恶劣的诸葛诞产生争执被杀,文钦二子文虎、文鸯出降。寿春守军军心开始崩溃。二、三月,司马昭攻克寿春,诸葛诞被胡奋(胡烈长兄)所部击杀,吴将唐咨等人降。淮南第三叛结束。在芒水与魏军对峙的姜维听说诸葛诞失败被杀,也率领在外半年之久的蜀军撤退,魏军并未追击。司马望因功升卫将军仍督关中,62岁的邓艾升为征西将军。34岁的钟会平定诸葛诞功劳巨大,“时人谓之子房”,此行结束后,迁钟会任为太仆(九卿之一,掌皇帝车马的官),钟会却坚决辞受,以中郎的小官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大家应该还记得这个第八品的中郎吧(以前姜维和郭修归蜀前的任职)。钟会放着九卿不做,宁肯做司马昭的小秘,只是为了将来飞得更高。而贾充此行也有功劳,回军后升任九卿之一的廷尉(魏国大理改的官,掌平刑狱),但贾充做的时间不长,不久转中护军(主武官选举,领禁军),马上就该轮到他出风头了。57岁的姜维这次退军,虽然不曾有失败,但看到貌似强大的诸葛诞十个月就灰飞烟灭,对内部混乱的吴国更是失望。姜维北伐的信心遭到重大打击,也开始考虑蜀汉反对连年出兵的建议,往成都撤退的姜维考虑修正自己的路线,没想到成都那里却有一场险恶的政治斗争等着他呢……*注四十二当时名士中有所谓的四聪八达,这些人都是朝中的太子]党,或是世家子弟,还有个三豫(更无本事 名字也未留下),诸葛诞就是八达之首。明帝曹睿顶讨厌这些浮华虚空的公子哥,一旨令下,把这十五人全部免官,到了明帝驾崩以后,这些公子哥们才渐渐的从家里又出来重新做官。在官场真正一打拼,这些所谓的名士才能高下就逐渐分了出来,诸葛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年来,当初所谓的名士们都死得差不多了,而且都是因为司马氏的原因,诸葛诞想起来肯定也得犯嘀咕。*注四十三贾充是以前豫州刺史贾逵的儿子,前文提到,曹丕曾夸赞秉公执法的贾逵“真刺史矣!”贾逵死得早,贾充还是个孩子,所以受他正直的父亲影响不多。再加上大家都传说以前司马懿是因为老梦见贾逵的鬼魂骚扰才一命呜呼的(见前文),这样一来,做司马家幕僚的贾充更不能向他老爸看齐了。征诸葛诞入京的事,有好几种说法。世语说贾充慰劳四征,从扬州回来后跟司马昭说,“诸葛诞在扬州时间够长了,既有威名,也民望所归。最好能把他征召京都,如果因此出事也是浅事小祸;将来要再想动他,恐怕就是大祸了。”诸葛诞收到诏书后,就怀疑说,“我的资历远在王昶(当时王昶为骠骑将军督荆州)之后,要做司空还轮不到我。如今诏书到来并无使节,反而是军中送信的,还要求把兵权交给乐綝,这肯定是乐綝的诡计。”诸葛诞带着手下就去找扬州刺史乐綝,却看见扬州官吏在关城门。诸葛诞火更大了,就趁势攻杀了乐綝,随后起兵。三国志注引魏末传则说,贾充去扬州见诸葛诞,谈及时事,贾充说,“洛中诸贤,皆原禅代,君所知也。君以为云何?”原是谅解、宽容的意思,言下之意又会有一场禅代之举。当时诸葛诞就大声斥责,你贾充说这话,对得起你死去的老爸吗?要是洛阳中有人想篡位魏国,我诸葛诞一定兴兵讨伐。后来司空的任命下来,诸葛诞就杀掉乐綝起兵。裴松之对魏末传的这段记载就很怀疑。晋书(贾充传)和资治通鉴,都是把世语和魏末传的说法揉合在一起。我的想法,贾充说的禅代之事:这时曹髦还没死,司马昭之心尚无人所知(他当大将军还不到两年),“诸贤”都这么说好像太过分了。诸葛诞在寿春起兵,没有多少人支持他,以前毌丘俭、文钦起兵联系诸葛诞,他都不干,现在轮到他自己,又想得到谁的支持呢?乐綝是以前魏国五大将之一乐进的儿子,他的事迹很少,做扬州刺史恐怕有牵制诸葛诞的意思,所以诸葛诞一起兵就把乐綝杀了(有的说法是诸葛诞先杀掉素有间隙的乐綝才起兵)。当时,寿春有很多官员逃离,后来洛阳下诏嘉奖的路蕃、庞会(庞德之子),他们两个就是“各将左右,斩门突出”。司马昭听取贾充的建议征召诸葛诞,钟会马上就反对。当时钟会的生母去世,他正在家守丧,等他赶着去见司马昭,命令都已发出了,钟会并未过分阻拦。也许他认为这正是自己出谋划策,进一步飞黄腾达的好时候,事实上随后也是这么做的,尽管他的守丧期并未结束。(贾充的建议说不定也是如此想法)以前项羽被灭还不到两年,就有人告发韩信(韩信当时是楚王)要谋反,刘邦知道自己打不过韩信,听取陈平的建议,以南游云梦的名义迷惑韩信。刘邦到了陈,轻易的就将迎接的韩信俘获,并解除其兵权。诸葛诞在淮南也是坐拥十万兵重,司马昭轻率的故技重施(对陈泰),诸葛诞担心自己的地位,不愿做没有实权的京官,才毅然举兵,司马昭要是想到当年的韩信,日后也不会窘迫了。*注四十四谯周猛烈抨击朝政,并与尚书令陈祗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知道自己的意见,不会受到朝廷的重视。退朝以后,遂采用两人对话的体裁写了一篇讥讽时政的文章《仇国论》。在文内,谯周提出治国的根本在于养民恤众的主张。他说,周文王以少胜多,是作到了注意养民;勾践以弱胜强,是由于能够恤众。不顾百姓疾苦,不能与民休息是造成社会动乱的原因,所谓“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他预言,蜀汉“极武赎征”,必然“土崩势生”,如果“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谯周劝告后主,“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射幸数跌,不如审发”。就是说,与其每战必败,不如慎重出击。不久,后主解除了谯周的中散大夫职务,升任为光禄大夫。在汉代,光禄大夫主顾问应对,无常事,是一种名义上地位很高,而实际上并无任何权力的荣誉官职。从此,谯周被排斥出参政的行列,“不与朝政”。因为他在学界极有声望,朝廷不得不“以儒行见礼”,但也只是故作姿态而已。(谯周的文太多,我就不仔细看了,他写仇国论的时间和上面的文都引自《中国通史》)[upload=http://x.bbs.sina.com.cn/forum/show_fpic.php?apid=forum&uid=1448363361&fpid=3423247&postfix=0&ptp=0][/upload]
阅读全文

连着好几天,偶在这里发贴兼潜水。也连着看到李靖岩和mqolp的贴。靖岩兄的贴是因为和一个高中老师讨论高考作文的事,当时仔细看了靖岩的贴,很受感动。……………………………………………………………………………………………………主题:不对,偶以为人才就应该德为重,才为辅。有才无德算不得人才! [精]作者:李靖岩  发表日期:2005-03-26 00:13:26 [表状]  首先您要清楚《评》文是谁写的,难道是老毛么?那是姚文元啊!其次您有没有看过那篇文章?如果您看过了,偶相信您会认同为达到某些不光明的政治目的而写出的文字是多么可怕。 您举的例子不恰当,是否残疾跟他的孩子心里是否阴暗是否懂得权谋根本没有关系。 关键在于,这篇文章从相当阴暗的角度重塑了诸葛亮跟司马懿,重塑了空城计。对名家名著的解读无可厚非,但如果带着这种小人思想去曲解原著进而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偶是绝对不认同的。文章写的再好,也应该为主题服务。而主题不正,文章就不正,作者也不正。敢于在高考这么严肃的场合写出这样极端利己主义的主题,偶觉得绝对是教育的悲哀。如果连这都可以容忍,那偶在作文里大肆描写投机,钻营,苟且,血腥,色情这些东西也就都可以容忍了。而如果这篇作文竟然得到高分,那也不啻于偶们肯定了他这种极端利己主义。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偶们在指导学生专业知识之外,更加应该关心的是学生立德正不正,究竟知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不要说今天的老师,连古时候的武术家收徒弟也要仔细琢磨,偶们不能以教学生一技在身为满足,而应该使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跟人生观。这才是对他们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为此,即使抓一两个典型出来也是在所不惜。 人生观不及格,试卷上打再高的分数也不及格。语文跟其他科目不同,作文跟其他题型不同,言从心发,文为人鉴。首先要做好人,其次才谈得到做事。如果偶们教出来的都是些满脑子利己主义的人,那偶们的事业就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偶们的国家就没有希望。所以对这样的学生,绝对不能姑息,一定要把他教育过来。教育不过来就坚决抵制。说到底,教师也是工具! 偶们容许每个人保持“个人的见解”,但这是在大原则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同坐一桌吃饭,您爱吃肉,我爱吃鱼,这种个人的见解当然可以容许。但日本鬼子认为南京大屠杀是不存在的,是谎言,偶们也能容忍?大前提错了,那就没得商量!前几年有个老师讲“上大学就是为了赚大钱娶美女”,结果他被撤了。为什么,就是因为这种功利化的思潮如果泛滥起来,对偶们将来的发展非常有害。如果人人都去赚大钱娶美女,国家谁来建设,社会谁来稳定,边疆谁来保卫幸福生活谁来保障?…… 人活着,是要有点精神的。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偶觉得,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而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放纵学生自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  今宵兄回帖说 :所谓文如其人!为园丁者责任重大啊!靖岩兄有赤子之心,又为性情中人,此种人吾深敬之!  ………………………………………………………………………………………………………偶当时就想,现在的社会如果人人都像靖岩兄这样就好了。无巧不成书,接着又因为枭雄孟德的帖子引发了“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人生观讨论。………………………………………………………………………………………………主题:宁我负人,勿人负我作者:新人高览  发表日期:2005-03-31 14:48:03 [表状]  这句话实际上说出了很多人心中想说的话! 很多人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 曹操的nb之处在于他敢于坦白! 这一点,总比那些伪君子强! 试问,谁不在追求着自己的利益?你敢说你不是?你是愿意你的利益被别人伤害,还是你伤害别人的利益?两者比较看看? 我喜欢曹操这句话,就因为它的不加掩饰   主题:假如人人都信奉这句话,这社会还有希望吗???作者:mqolp  发表日期:2005-03-31 15:50:32 [表状]  怎么没了原则? 你愤青过头了吧!! 追求自己的利益当然正确,但前提是不能损害他人利益,鲁迅先生说FAIR PLAY?你懂吗?? 你怎么判断你的利益被别人伤害了???到底别人是伤害了你的利益还是妨碍了你的利益,在利令智昏时,你分得清楚吗?你能把握?还没怎么地你就去负人?你忘记了两个字“道义” 都象你这样,完了! 霸道!霸道得一塌糊涂!!   ……………………………………………………………………………………………………偶早先给秦风的回帖中说,“有些事,的确只能放在心里 。”那时偶对社会现象中的某些事的感叹,但如果助长这种风气,社会将怎样?正好前一段,有个女生给我讲了一个孔子的言教之事,我对孔子不是很熟,下面写的要出错的话,相烦指出。这个mm讲,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子贡给人帮忙,一个收了谢礼,一个没收。孔子反而表扬收礼的人,这是为什么?偶踌躇了半天,说,因为子路和子贡已是闻名的人物,他们的作为,普通老百姓是看在眼里的,也必定会向他们学习。但是做好事不受谢,对于普通老百姓以实际生活为基准,必定不会学习,所以孔子才赞扬收礼,鼓励大家做好事。这个mm点头,说是一个(偶没记住名字)古时日本人教育儿子的书中写的事。这个事可以对应靖岩兄的贴。对于“宁我负人,勿人负我”,是东晋人孙盛杂记里写的。反观曹操,如果他真要以这个信念为座右铭,恐怕也无法打下日后曹魏的基业。新人高览或许遭遇过坎坷,而对社会产生抱怨,但不能就把自私自利作为人生信条。过年时,有同学发短信,“希望痛苦都是别人的,幸福都是自己的”,这样的话,岂不是人人都不幸福?所谓人心自有公道,自私自利的人总不会有好下场,历史为证!你或许看到秦桧可以终老,但南宋还是灭亡。秦桧一人的风光,可是他的后人和南宋子民的遭殃。米卢说,“态度决定一切。”偶深表赞同。如果老抱着“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心,这个社会就完了。前一段有个河南老乡李学生在火车下舍生救儿童。他如果有“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心,火车滑过的一瞬间,他就会犹豫不动,无所作为。如果这样做,没有人能批评他,但是将舍生的事情化小,如果是小偷在行窃,流氓在不轨,还抱着这样自私自利的心,拿这个社会就真完了。所幸,偶们身边还有李学生这样的人,还有千千万万这样的人。偶们坛子里还有李靖岩和mqolp这样的人,这个社会就还有希望。
阅读全文

寻伊人记 (四) 吃酒 我正把坛子拿到跟前,小翠掀帘进来问道,"大师,你要和龚将吃酒?""是呀,"我抬起头,"对了,小翠,去准备一些下酒菜。""可是,"小翠犹豫道,"龚将可能喝了!刘将说他要吃酒就让我看住他,要不他该耍酒疯了。""那你就在这看着他,"我也想看看小翠知道多少,这孩子现在挺信任我的,看起来跟何仪不是一伙。我笑眯眯的看着她,等着她去拿吃的。"好吧,"小翠转身要退出去,却和闯进来的龚都撞了个满怀,一下坐倒在地上,"哎呦!你...龚将!"龚都乐了,"我一听说大师要和我吃酒,马上就赶来了。小翠,快去拿下酒菜来。"说着话,却没有把小翠扶起来。我站起身来,"龚都,你怎么不把小翠扶起来?小翠,你没事吧?"龚都伸手要扶却被小翠一掌打开,"哼!谁要你扶!"说着小翠站起身,"谢大师,小翠没摔着。"然后她瞥了龚都一眼跑了出去。"哈哈哈!"龚都大笑起来,"她肯定记恨我又吃酒了。"他走到我跟前,"我一听吃酒就高兴得不得了。"我盘腿坐下,"龚兄也坐吧。""嗳?大师可不敢再这样称呼我了!直呼我名就是了。"说着他也盘腿坐下,用手蹭着双腿,两眼却盯着那坛酒。他那副馋样子把我给逗笑了。"这酒不就在你的帐中吗?""唉!是在我帐中,可是刘哥也在,他轻易不让我吃的。而且那个小丫头看得也紧的。""那今天就吃个痛快!"我笑道。龚都两眼放出光来,"好!"他伸手拿过两个碗,先给我倒了一碗,自己也一碗。我端起来,扑鼻的香气,确是好酒,"请。"我在龚都眼前晃了一下,一仰脖,一下子喝去大半碗。龚都瞪着眼,说,"想不到大师如此酒量,既会拿符看病,还如此爽快,佩服佩服。"说完仰脖咕咚咕咚将一碗酒全都喝完了。我扶过酒坛又给他倒了一碗,"龚将也是如此的好酒量,好汉子!""嘿嘿!龚都我没有别的本事,吃酒可没得说。"说完又是一碗。"想不到龚将有如此的好酒。"我又给他倒了一碗。"这是何仪那小子搞的,"龚都又喝下去半碗,"不知道他是从哪里弄到的?反正是好酒!"我给他添满酒,也给自己加了一些,这时酒劲翻了上来,肚里热烘烘的。"哦,是何将带来的?"我试探着问,"是不是袁公送来的礼物呢?""嗯,对啊,对啊。"龚都却晃了晃脑袋,"好像也是如此。大师,干。""干,"我喝了半碗,龚都又是碗底,我心想这家伙是没得说。他没等我伸手,又给两碗都加满。我端起来,说,"听何将说你原来是雷公部的,那是怎么和刘将他们相遇的呢?"龚都停下来,"这事您不知道啊?本来呢,我们雷公部跟他们挨的挺近的,这几年我们的人是越打越少,对于刘哥,我是早闻其名,正好也就合在一起。刘哥没得说,仗义的很。何仪嘛,"他喝下一口酒,"他本来就是跟着刘哥他们的。"哦,看来刘辟不一定不知情,我心想,这可难办了。"你们还有几个将领在这?""还有何仪的弟弟何曼,他去附近一带找瞿恭、江宫、沈成那几个毛贼去了。"我端着酒没有说话,在想着几个人是谁。"大师,你怎么不喝了?嗨!我早就说过,这几个毛贼找他做甚?"龚都自管自个喝酒,"还不如找那个叫什么张赤的,听说他的队伍在桃山有四五千人,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想起来了,龚都说的这几个人都是在汝南一带混迹的流寇,后来都被那个李通给灭掉了,他还因此当上了汝南太守。我觉得有些不对,如果真按历史来发展,这个李通完全不会吃袁绍的那一套,瞿恭、张赤都被他灭了,眼前这支两千人的乌合之众更不在话下。我不禁为这支黄巾军担心起来,搞不好这点资本马上就被灭掉了。"那个李通,何将说跟他联络过了吗?""李通啊!这个人很厉害,以前把吴霸那一部的兄弟都给收编了。算是这方的一霸,不知为何靠在曹贼那里?不过听何仪说,他可是拍着胸脯说不会插手咱们的事情的,他手下也是有很多人的,他总得讲些规矩吧。"我更有些担心了,但也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时小翠从帐外进来,端来一个木盘,照样是炖菜和鸡。龚都很是兴奋,马上撕掉一个鸡腿。小翠急了,"这不是给你的!"龚都看看我,不好意思地说,"难得有鸡,龚都嘴里都快淡出鸟来了。"我笑道,"不必客气,自己兄弟,随意。"我冲小翠摆摆手,让她也过来坐下吃。小翠说,"小翠吃过了,我就在一边盯着龚将好了。"龚都正要把鸡腿往嘴里塞,一听小翠这样说,瞪着眼睛道,"这可是大师叫我一起吃的酒,你这小丫头就不要多事了!"我点头道,"的确如此。你还是过来一起吃吧。"我冲着小翠又说。"谢过大师,这里怎能有小翠的位子?"她瞪了龚都一眼照样又坐在角落里。看着龚都吃得狼吞虎咽,完全忘了我这个大师坐在这里,小翠也坐在一边愤愤不平。我觉得有必要要巡视一圈,看看这支黄巾军到底驻扎在什么样的地方,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现在看起来,这支队伍好像并不能让我很好的控制,何仪就别说了,刘辟却不知肚里装得什么鬼,眼前这个龚都似乎是个酒囊饭袋,我不禁为我的计划有些失望了,看来争霸天下不是那么容易的。比起做游戏靠程序办事,现实中的事总让你不知所措。龚都又端起了酒,看样子他这次是要过足了瘾,已经把酒泼洒到地上许多了,应该没多久就醉倒了罢。我站起身。"呃?大师?您不喝了?"龚都抬头看我。"哦,天气太冷,我想出去解个急。"龚都吃吃笑起来,"嘿嘿嘿,看来还是龚都能喝,连大师您也不行了。"他说起话不怎么分寸起来。我笑了一下,"小翠,你带我去。"我想让龚都多喝些,我想问的都问了。"对,对对,小翠得领着大师去。"龚都舌头也短起来。我冲小翠摆手示意不要管他,我一出帐,门口坐着的两个黄巾军马上站了起来,很恭敬的冲我鞠了个躬,我也冲他们点了个头。外面天气阴阴的,雾比刚才大了些。刚才传令的那个小个子从前面跑过来,也鞠躬道,"我是周拓,是负责大师传令的,请问大师有什么吩咐。""我和龚将吃酒有些累了,出来转一转,"我看着这个周拓,忽发奇想,问道,"你可有认识叫周仓的人么?"周拓有些惊讶,"属下的弟弟就叫周仓,不知大师有什么事?""是吗?"我心里一阵激动,难道还真有周仓这个人?"你叫他过来。" 周拓很是疑惑,他拉过帐口的一人叫他去叫周仓,过了一会儿,远处跑来一个人,看不大清楚,等到跟前,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连胡须还没有长出来,很恭敬的冲我鞠了躬。周拓道,"大师,这就是我弟弟周仓。"这个周仓道,"大师好。"我有些失望,只是重名而已,看来真的没有这个人,就随口问到,"你会武吗?"周仓脸一下红起来,他哥哥马上抢着回答说,"我这个弟弟平时只会读些书,却是半分也舞不动刀枪的。"我看这兄弟俩都很惶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心下略感歉意,就说,"没什么事就是随便问一问。唔,你平时也要多习习武强身健体,总归没有坏处。"周拓松了一口气,"谢谢大师的关心。"周仓也感激道,"是,我以后一定多习武。""你们忙你们的吧,我只是想随便转一转。"我冲兄弟俩摆手道。周拓说,"属下就在您身边听候您的吩咐。"我点了点头,他无非是要监视着我,那就跟着罢,左右我也不会跑。周仓又鞠了一躬,扭身跑开了。我心想这些人都很礼貌啊,很是难得。我对小翠说,"你领着我到处转一转。"小翠点头道,"好的。"我看了眼周围,刚才的那个台子还在那里,只是稀稀落落的几个士兵和百姓匆匆走过,走过我身边时都很恭敬的冲我鞠躬。天气很冷,大部分人都躲在营帐中,也有一些黄巾军聚在火堆旁取暖。我心里很是失望,像这样的队伍哪里有战斗力,能混到今天是他们的福气了。小翠指着我帐后的一个帐子,说:"那个就是刘将和龚将的营帐,"又指着旁边的一个,"那是何将兄弟的帐子。"我看过去两个帐子的帘子都是紧闭,也不想去看他们在做什么,说不定他们还在暗处观察着我也说不定。我点头道,"嗯,去别处看看。"我走到营寨门口,很简陋的有几处木排扎在那里根本不起什么作用,门口的斜对面却是一片树林。小翠指着那里说,"大师,您前夜就在那出现的。""噢,是吗?"我来了兴趣,想要去看看。我回头看看后面,只见周拓隔着丈许垂手站立,身后两名士卒也跟着。我丧了气,看也是无用,于是又折回来,故意从他们身边走过。我又看了一圈,这时雾更大了,我问小翠到底有多少士兵,她也说不上来。我招招手叫过周拓问他,周拓说,"回大师的话,现在咱们统共有三百人的步兵队,还有两百多人的枪队,刘将的手下还有五十多人的马队。另外,"他搔搔脑袋,看了看周围,"另外就是家眷了,也说不上有多少人,也就八百来口吧。这个寨子基本上都是家眷,前面在树林口驻扎着两百人的步兵队。"我点点头转身往自己的帐中走,路上却被石头拌了一下,我心想这难道是什么预兆吗?进到帐中,却见龚都已经醉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呼呼打着鼾声。小翠跟我进来一看,叫道,"咦?今天吃了这一些就醉了?往日还要发酒疯的。"说着就要伸手去拉醒他。我制止住她,"既然醒了要发酒疯,那还是让他睡着的好。"我想了想把周拓叫进来要他把刘辟叫来,我想搞清楚到底这个刘辟是怎么想的。周拓跑开去,小翠收拾起东西,自言自语道,"喝得满屋子臭酒气,怎让大师休息的好?"我坐在龚都身边歉意地看着她收拾东西,那个刘辟却怎么也不来。过了一会儿,小翠说,"小翠先退下了。"她拿着东西往帐门口走,帘子一掀,一人闪身进来,却是何仪。小翠吓得一低头,称呼一声何将然后就出去了。何仪进来一看,"噢?龚兄弟也在这里,怎么醉成这个样子。大师,您叫属下有什么事?"我看着何仪,心中奇怪这小子这么快就没事了,和刚才出帐时忿忿的气势简直是两个人,我有些警觉。"刘将呢?"我斜眼看何仪身后被风吹起的帐帘,守卫兵也不见了。"大师您忘了,您不是叫刘将去负责联络袁公了吗?他已经亲自去了。""他亲自去了?"我有些怀疑。"是呀。"何仪转过来仍是站着,"大师?您是否想好了?今日的确雾大不适合法事,那明天呢?明天可以罢?刘将也去联络袁公了,现在万事俱备,就差您发话了。""这..."我该怎么搞定这个何仪呢?现在局势完全不在我的控制,我孤身一人,面对这几个家伙把我玩得团团转,完全成了傀儡。这家伙现在说话明显有恃无恐,难道刘辟全都知情,只是假模假样而已?"你什么时候帮我找人?"我直接问何仪。"哼哼,"何仪冷笑着说,"咱们本来就是说好你和我合作,我帮你找人,你却三番五次的推托。"这家伙的口气突然变了,我觉得有些不妙。何仪接着说,"本来我们是想把你转世的事闹得大一些,这里有许多人都是亲眼所见,传开出去,必定有许多人相信是贤良师转世,我们的事肯定顺利的很。可是你却不肯合作,这叫我如何是好?这支乌合之众是差了些,但袁公的大军指日就要从邺城南下,南北合击,不愁拿不下许都。到那时,我就不是什么黄巾的贼头了,那可是要上朝做官的。哈,哈哈。"他越说越得意,混然不将我放在眼里。我心道不好,既然我没有用处还留我做甚?我伸手摸开,碰到旁边放着的九节杖暗暗抓在手里。"那么您,大师,不合作也没什么了。"何仪凶相毕露,眼睛却看着我的后面,这时小翠正好掀帘进来,她指着我身后惊叫道,"你!你干什么!!"只见何仪手一挥,我斜眼看见有一人从背后恶狠狠向我扑来。(待续)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