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对马没有什么研究,前几天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个画册,名字叫做 动物与人 ,是些关于法国国庆赞美农业的照片,主角是法国的农畜和它们的主人,都是些及其肥壮的猪牛之类。我乍看之下,惊叹不已,真的是极其肥壮!像法国的一种牛(呵呵,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就不献丑了),牛背可以坐五个成年人。翻到一页,一匹高头大马站立在主人面前,高出主人两个头!当然那人也矮了点,但这匹马1,8米也是有的。惊叹之余,就想起赤兔马来,关羽要是有了它,战场之上不知占了多少便宜。单论身高(1,8米的马对1,5米的马,那叫什么感觉?),坐在上面,就比其他战场之人高出许多来,一刀挥下,实难抵挡。再论体格,腰圆体胖,四蹄如铁,但是这么一奔,估计别的马见了就会吓的屎尿其流吧。就像隋唐演义上的那个谁(想不起来了),坐骑叫做虎雷豹(是这个名吗?),只要一揪马脖旁的一个旋,一声豹喝,喷云吐雾之后,别人的马就屎尿其流,瘫软在地,只好任人宰割。关羽的马虽然不可能这么玄乎,但那位是总是有的。后来查了些资料就发觉不是这样了。如果照坐赤兔是大宛种的话,是不是汗血宝马就不清楚了。但是关于大宛马,现在有的专家称在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境内的阿哈马就是所谓的天马后裔,这种马体高,体形优美,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轻快灵活,可以与狸猫媲美,曾创造了84天跑完4300公里的纪录。这个话是专家说的,我也没见过,就到处搜索,发现土库曼斯坦曾经送过一匹阿哈尔捷金马给我国,现在养在廊坊,名字叫做 阿赫达什,有的翻译为 白石 (白食?),又的翻译为 友好使者 。这匹马身高1,75米,一身油黑,头细颈高,四肢修长,三蹄踏雪。一千米速度是一分十二秒。我看了照片,很纤细的那种。说了这么多,我无非是说赤兔的特点,就是冲刺能力强,擅长长跑,但体格纤细,做不来铁骑兵,这也是大宛马在中国消失的原因吧。关羽完全是凭了马快斩的颜良,并不是靠马的体格,笑,这可能不是问题。能上战场的马都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这点小惊吓都受不了,怎能称之为骑兵?关于大宛马,汗血马,天马,等等,前人专家写了这么多,我就不copy了,转给大家去看吧。仔细查一查,真得很有趣的说。
阅读全文

[upload=http://x.bbs.sina.com.cn/forum/show_fpic.php?apid=forum&uid=1448363361&fpid=3292145&postfix=0&ptp=0][/upload]
阅读全文

[upload=http://x.bbs.sina.com.cn/forum/show_fpic.php?apid=forum&uid=1448363361&fpid=3292133&postfix=0&ptp=0][/upload]
阅读全文

刘备一定要伐吴!大家都在争论刘备伐吴,看来正方是一定要胜的,我也发表几点意见。刘备伐吴,合情合理,益公益私。就算刘备不想,当时的形势也不得由他,这一场仗是一定要打的,只不过中间发生的彝陵之战,却不是事先所知的,就像符坚要灭南朝,他却也不知有个淝水之战等着他。所以彝陵之战跟伐不伐吴是两回事,就此我只发表为何伐吴的意见。刘备从赤壁之战后一直捞好处,占了荆南四郡,借了荆州,不到四年时间,后来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天上掉馅饼,三年时间尽得益州,除了汉中,刘备又用五年夺下汉中,进位汉中王。不得了啊,昔日卖草鞋,扎牛尾的刘皇叔居然也据地做大。这也是曹操想不到的,早知如此,当初就把他咔嚓了,瞎搞什么煮酒论英雄?总算刘备手下人才济济,荆襄益州的人才汇集一堂,就瞪着刘皇叔看下一步怎么办,人家曹吴都是数十年的基业,就算不成器的刘璋父子也在益州混了近三十年,中间也是经风遇浪,颇多坎坷。怎么看你刘皇叔好像都是太走运了一些,好在关羽马上进军襄樊,真是兄弟俩,知道怎么想的,声势要一块造的。益州人老实了:这帮混混还行,连夺汉中襄樊,值得投靠。但是十二年的基业总是太浅,各方面的打点总会短缺一些。对于孙权,刘备感情很特殊,毕竟要感激人家嘛,给了自己一块立足之地;但这家伙老拿自己当枪使,自己去处理南越蛮夷,却让关羽守住荆州挡曹操,在陆地上给孙家造第二个长江天险,还要把自己辛苦赚来的荆南四郡给他,可谁让荆州是借人家的,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关羽也知道,可是谁让鲁肃这人老充老实人,看起来就让人生气。不好办呦,最终撕破脸孙家终于把荆州据为己有,跟刘备伐吴一样,也是不得不为,为势所逼呀!刘备没想到孙权翻脸这么狠,他也犹豫到底报不报仇,关羽在建安25年正月被击杀,刘备正忙着处理汉中旧事,毕竟一下子从左将军做到汉中王是要做许多声势的,当初曹操也是历经卿公才坐上魏王的。天幸曹操也在正月里死掉了,刘备知道曹丕肯定等不及,就派韩冉去吊唁,一说这人被曹丕遣荆州刺史给斩了,一说这人在上庸称疾不去。十月里,曹丕就逼着献帝禅位,也是曹家人多,为了造声势,好几百号人分几拨,先后上书劝曹丕进位。献帝也识趣颁诏说自己不行了,魏当代汉云云。曹丕称帝后,又有好几百号人分几拨上书称赞,嘿嘿,毕竟曹丕开了逼让禅位的先河,总得说些前无古人继往开来的话。估计这会刘备正等着呢,也不知商量什么呢?曹丕一称帝,刘备就呼天抢地,哭啊,传闻献帝被害,这可怎生是好(他不知从哪得的消息,献帝禅位搞得天下皆知,他却来骗益州老百姓),听说曹丕造了好多声势,欺我巴蜀无人?也是好几百号人分几拨上书,说汉室不能就这么断了,皇叔上吧。刘备推托,搞了好几个月,第二年四月才称制,接下来封太子封皇后,又搞了几个月,到六月里才正式要伐吴,这离关羽死已经十五个月啦,就算泥人儿也有个性,老百姓就言语,“皇上还报不报仇了?听说那可是结义兄弟呀!”“当了皇上就不一般了,那还顾得上什么结义?”“那咱丢的地方还要不要了?听说荆州好大地方,这里许多荆州遗妇天天哭泣嘞!”“谁知道啊?没想到咱们益州也出天子,可别太窝囊。”“这话怎可说得?老兄噤声吧,咱看新皇帝如何演罢。”刘备有这么长时间去考虑,他肯定都想清楚了,箭在弦上,他是不得不发。听说皇上要伐吴,老百姓又言语,“听说皇上要伐吴了”“为什么伐吴,不说国贼乃是曹丕吗?”“嗨,你懂什么?国贼曹丕还有帮手孙权呢?得先教训他!”“这倒不懂了,请教请教。”“你想啊,两人欺负你,一人叫另一人扇了你一巴掌,你是教训那个打你之人,还是教训那个指使之人?”“嘿嘿,在理在理,我当然先得找回面子,教训那个不知好歹的,敢先动手打我。那,您看咱们能打得赢吗?”“嘿嘿,这里许多荆襄人摩拳擦掌,就等着这一天嘞,所谓哀兵必胜。”“高见高见,咱们皇上也是经大浪历风雨的。”刘备都清楚,如果此仇不报,荆襄不夺,这蜀国就别过了。赵云这家伙劝我先打曹贼,脑子一团浆糊,应该是太理想主义了,哎,偶像脑子总是要短一些的,那比得上丞相老奸巨滑,说两句就不说了。那个秦宓却说什么天时必无其利,文气的很,看着就生气,下狱!让天下看看我刘备的气势,一夺汉中,二称王,三进帝,四灭吴,五吞魏,六合天下!喔哈哈哈,也不妄了二弟在天之灵,二弟,二弟,呜...想起来就想哭,眼看天下坐成,你却离我而去,你又去曹归我之义,我怎能落下你不管?嗯,想来近时儒家的书读得太多。哼哼,我有巴蜀之险,不亚于长江天堑,又有百战精兵。曹丕这小子自得自乐,太过浮夸,听说他赏赐孙权一些文集和自己写的典论,嘿嘿,生怕别人看不到吗?文气文气,文人怎能打天下?我以倾国之力吞吴,量他也不会来攻我。碧眼小儿,你也有今日!让你瞧我不起,让你瞧我不起,看我不灭了你,出兵!忽地人报阆中张飞都督有报,“噫!飞死矣。”我心里这份难过,几人得知?都说我是枭雄,可,可,数十年的情谊,我,我,发兵,不灭孙吴,我死不瞑目!
阅读全文

董卓部曲与周遍势力的争斗(战亡人:华雄,张济,典韦) 初平三年四月,董卓刚迁徙到长安不久。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吕布共谋诛杀董卓。祸及一时的董卓及其长安和郿坞的乱党被诛杀。包括董卓的弟弟董旻、兄子董璜和母亲。而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正屯兵于陕*(陕县属司隶州弘农郡,今河南三门峡市), 而其余部曲校尉(校尉在汉代属于高级军职,官阶略次于将军,比如东汉京师卫戌部队设五校尉: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校尉,五人各统精兵称“五营”;当然李傕等人不应属此,因为当时还有一些临时设置统兵将领的也称校尉,如忠义校尉,建武校尉)李傕、郭汜、张济正在陈留(国名,属兖州,辖县十七,治所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颖川(属豫州,辖十七县,治所阳翟,今河南禹县)一带掠夺。吕布派同乡李肃进攻牛辅被打败,李肃回到弘农(为司隶州弘农郡治所,今河南灵宝北) 被吕布斩首。可是牛辅的军队半夜有人潜逃引得一阵混乱,牛辅以为军队反叛,慌慌张张带着财产逃跑,半路上被同行的好友胡赤儿杀了,首级被送到长安。《三国志》上说李傕等人还(不知还哪?不应该是凉州,应该是陕)。凉州军队没有了领头人,董卓一家全都被杀,大家像没头的苍蝇。李傕等人想既无赦书,又听说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要四散奔逃。而当时的属牛辅的讨虏校尉贾诩却说:“如果大家逃了,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把你们解决掉。还不如聚集军队进攻长安,先打一仗再逃也不迟。”于是凉州军又攻回长安,打败了吕布。这场军阀混战使汉帝国彻底走向衰退,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才趋向朝廷,而是各投地方军阀。很多人才都避乱荆州,荀攸、毛玠等,这些都是中央或地方的官员,大家看个人传时都会看到“避乱”的字样。(我觉得这应是三国乱世的开始)。在凉州军进攻长安的战争中,被乱兵所杀的官吏不计其数。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包括司徒王允,再加上后来李傕、郭汜互相争斗更是死人无数,当时出主意杀董卓的尚书仆射士孙瑞也死在乱兵中。 而凉州军自己内部也争乱不断,先是樊稠被怀疑与韩遂私和被杀,张济早就被排挤到弘农驻军。李傕、郭汜自己又互劫皇帝公卿互相争斗结果把皇帝给丢了。中间李傕部将杨奉反叛,又削弱了李傕的势力,杨奉本来是河东白波将(河东属司隶州,置县二十,治所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来曹操迎帝都许,杨奉带着部分凉州军、部分河东白波军到徐扬一带流窜,被刘备所灭,这一股势力就消失了。而李傕先后被段煨、马腾攻击,后来被“谒者仆射裴茂率关西诸将”杀死。郭汜在郿(属司隶州右扶风郡,今陕西郿县)被部将伍习所杀。董卓的凉州军就剩下屯驻弘农的张济。先在这里回顾一下这一时期的战斗,汉帝国在这一时期摇摇欲坠,军阀的混战比黄巾起义的对皇帝势力打击要更甚。外戚宦官的专权变成了军阀的地盘混战。当凉州军和并州军在长安混斗的时候,其余的军阀或正在、或已经、或将要建立自己的势力。刘表平定荆州,陶谦徐州破黄巾军,刘焉割据益州,袁绍与公孙瓒河北之争,袁术扬州击败袁遗。这些都发生在这一时期,竟没有人余暇顾及汉天子?!凉州军(关于凉州军的战斗力和数量:战斗力应该不低,牛辅部曾经击败李肃,而军队的溃散和牛辅的个人有关,后来李傕等人也能迅速集结,毕竟是经历羌、胡百战的军队。《三国演义》上说李傕等人回到凉州煽动凉州人数万进攻长安,这是不对的。贾诩建议:“不如率众而西”,长安[司隶州京兆尹治所今陕西西安西北]在凉州[包括今甘肃,宁夏,部分青海及陕西西部]东面,在陕县[属司隶州弘农郡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面。所以李傕等人是率着原来的凉州军[或者还有一些掠夺的壮丁]从陕县向西进攻长安,他们不可能越过长安回凉州招兵。他们的凉州军数量应在万余人之间)和并州军(只是吕布的部曲而已,别的应是京师卫戌部队)在长安的混战完全是武人的粗鲁争斗。吕布无谋;李傕、郭汜无非是老兵、马贼罢了。也只有在他们身上才有什么单挑(吕布挑名郭汜单挑,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他们拿着普通士兵和平民的性命互拼,导致洛阳及长安的千里荒芜。这些战争没有任何意义,无非是加速了一个旧王朝的覆灭,但付出的代价,却是千百万普通人的生命。当然这些武斗当中有贾诩的计谋,对于他的这一时期实在不好评判。若不是他,李傕等人不会继续祸乱长安;但没有他,其他的军阀还是会继续和吕布、王允混战。只能说,人在这种情况下的生存是何等残酷,你也不知道你的选择会带来什么。贾诩在李傕、郭汜互相争斗时投靠了同乡段煨,但段煨并没有重用贾诩,于是贾诩又投靠了张济的族子张绣,---这之前张济在弘农,士卒饥饿,南攻穰,为流矢所中死。---这是张济和刘表的争斗。不过按理来说,穰城属荆州南阳郡,南阳之前属于袁术,袁术四处派兵攻击曹操、袁绍、刘表(孙坚是个牺牲品)。他率本部攻击陈留时,被曹操和袁绍的联军打败,然后他却跑到扬州,杀了扬州刺史陈温,在扬州落了脚。而南阳复还荆州,刘表没有时间过问,荆州南部的事情还让他忙不过来,当荆州官员向他道贺张济之死时,表曰:"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所以,张济的余部没有怨恨刘表,反而在张绣的统领下和刘表合作屯驻在宛城(南阳郡治所,今河南南阳)。这是刘表的阴柔政策,刘表是外来户,但和荆州当地的大家族蔡、马、习、庞有或多或少的亲姻关系,所以他更看中以荆州为界限的南部荆州的事务,能有个张绣替他守住北方,这是刘表割据荆州的成功政策待续....  
阅读全文

   和华歆一样,王朗同样是罗贯中用来尊刘抑曹的牺牲品。凑巧的是,王朗和华歆的经历很象。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据说通晓易学,被任为郎中,为菑丘县长。师从太尉杨赐,杨赐逝世,他放弃官职服孝守灵,徐州刺史陶谦推荐王朗为茂才。当时天子在长安,关东义兵兴起后,王朗任陶谦的治中,他和别驾赵昱劝陶谦遣使奉承王命,天子接见来使很高兴,就任陶谦为安东将军,王朗也被任命为会稽郡太守。后来被孙策打败,又被曹操征至许都,后官至三公。228年死,谥成侯。    《三国演义》上说王朗在会稽郡的时候被孙策进攻,与孙策苦战,被打的大败引部下逃奔海隅去了”。后来和华歆一起逼献帝退位。和华歆的不同,王朗的反动高潮不是象华歆对曹丕的阿谀奉承,而是对诸葛亮的北伐正义事业上。在第九十三回,诸葛亮用擒住夏侯懋,吓的明帝派曹真为大都督,王朗为军师抵抗蜀军。不成想,那自高自大的王朗打算说降诸葛,被武乡侯一番正义的言辞骂的吐血身亡。霎时间,诸葛亮的高大光辉形象无限扩大,曹魏一帮乱臣贼子,仿佛跳梁小丑蹦达不了几天了,为广大拥刘复汉的读者出了胸中的一口恶气,后人有诗赞孔明曰:    兵马出西秦,雄才敌万人。    轻摇三寸舌,骂死老奸臣。    ......    又牺牲了一个。    其实王朗在跟孙策争斗的时候,认为自己是汉臣,应该保卫城镇。两次和孙策作战,被打的大败,才投到孙策那里。孙策因为王朗风度儒雅,只诘问了一番并没杀害他。王朗虽然流亡迁徙,穷困潦倒,朝不保夕,但仍然接收亲戚故旧,分多割少,行义甚重。后来曹操征王朗时,他从曲阿出发,辗转于江海之上,走了一年才到。被绶官以谏议大夫,后来又迁为少府奉常大理.处理案件务求宽恕,对嫌疑犯从轻判处,钟繇则对刑法研究的很透,两人以管理司法著称于世。    王朗后来又升迁为御史大夫,他多次上书劝谏有关抚育民众减省刑法的事宜。提出来只有免除徭役,可以使远方民众归附,优秀的官员可以向天下宣示德行恩泽,田间道路都被修复,四方百姓富裕强盛,治理官司的人善于获得真情,就无冤死之人,壮丁得有土地,则无饥谨之民,穷老者得靠国家生活,则无饥饿,嫁娶以时,则男女无怨旷之恨,胎养必全,则孕者无自伤之哀,新生必复,则孩者无不育之累,壮而后役,则幼者无离家之思,白发人不必当兵,则老者无顿状之患。医药以疗其疾,宽徭以乐其业,威罚以抑其强,恩仁以济其弱,赈贷以赡其乏。十年后,成年女子必定充满街巷,二十年后,能胜任当兵的人必定到处都是了。    他还劝文帝不要过多的外出游猎,劝明帝不要过分的修筑宫殿。明帝后来曾答复道:夫忠至者词笃,爱重者言深。就是说忠诚至深的人言辞恳切,爱心深厚的人言辞深刻。明帝也很感激他。    王朗还著有 易 春秋 孝经 周官的注释,还著有 易传 。    他的儿子王肃也是有名的经学家。    只因王朗正好死在诸葛亮北伐的同一年,很不幸的也被选为反面人物来做衬托,以致也被冤屈了数百年。    我记得我当时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时,说道骂死王朗,我也高兴的跟吃屁似的。    还有小时侯写作文,还引管宁割席的事件说明人要与君子为伍,不能交华歆这样的人......    冤呀!(以上参考《三国志》)
阅读全文

曹操是有德之主     何谓有德?德要通常所指就是道德,品德。辞海上举例,《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可见德是君子必备的条件之一。辞海上还解释德风:“儒家以为统治者如能用道德教化人民,人民就会象受风的草一样顺从,因称这种作用为“德风”。语出《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如果叫曹操相比较这来说,他的确不符合这君子之德。无论从官修正史的《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还是野史的《魏略》、《曹瞒传》、《献帝春秋》,亦或小说体的《世说新语》都有对曹操个人品德方面的质疑。在大的方面,也有多方面的记载有1,挟天子令诸侯、2,征徐州屠城、3,杀边让孔融杨修4,杀董贵人及伏后、5,杀华佗。另一方面有记载尚需考证的有1,杀吕伯奢一家,引出的著名论断“宁我负人,勿人负我”、2,纳张济妻,逼张绣反、3,梦中杀人等等。而《三国演义》更是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奸雄形象,狡猾奸诈,生性多疑,与之对立的是仁德兼备的刘皇叔。    我们辩论,不能无事生非,颠倒黑白。我不能说曹操是有德之主,就说他什么过错也没有。建安10年,曹操颁布命令说:听说冀州一带,父子各立宗派,或互相诽谤,或胡吹乱捧。从前直不疑连哥哥都没有,却有人诽谤他和嫂子通奸;第五伯鱼的夫人都无父,却有人诬告他殴打自己岳父;这些都是颠倒黑白,欺骗上天蒙蔽君王的事情。    .......    且题目是为主之德,何谓主德?    个人理解为施德政,就是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如果只是象儒家所提出来的仅仅以道德感化来统治人民,那只能退出历史竞争的舞台。看看国家纷乱的时代,谁能提出真正的时政,谁就能最终统一华夏。象袁绍那样的假人德,只能自取覆灭。    像曹操这样一个出身卑微,却有鸿鹄之志的人杰,他实行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使北方能在黄巾之乱后的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后盾。    就如挟天子令诸侯,真如zwh1zwh兄所说“ 1、献帝是无能之辈,曹操应该另立或取而代之。(象董卓那样) ”那便是有德?我想真如曹操所说“倘若无我,不知天下几人称君几人称王”。荀彧说“自天子蒙乱,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在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奉主以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到是曹操没有当皇帝,刘备和孙权都急急忙忙的荣登宝殿而后快,刘备还做悼文以祭献帝(为何此时的情报如此不准?献帝禅位可是天下皆知,为何到蜀却是谣传被害?)    曹操唯才是举,三次向全国下征才令,最后一次下令说:有德之士未必能够上进;上进之士未必能够有德。陈平难道有德吗?苏秦难道守信吗?但陈平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辅佐弱小的燕国度过难关。由此而论,才智之士既然有缺点,难道就不能重用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此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不致不被提拔。    这些话放在曹操身上很适用呀!难道说曹操杀董贵人及伏后,就不是为了加强集权吗?哪朝哪代,对待逆臣不是满门抄斩呢?为什么独曹操是没有人性?难道说曹操东屠徐州,就不说曹操收编黄巾,恢复耕地,免除冀州徭役是没有吗?难道《蒿里行》是曹操平白作来为自己添诗吗?    难道说曹操有过错,就说他不是有德之主吗?那按反方之意,谁能够是这有德之主?想中国历史之长,朝代之多,谁能有此殊荣?
阅读全文

呵呵,凑了十条后几条凑数而已1,6以寻找武将为乐,要结盟要打仗,迫不得已还要认盟主;7,8彻底变成养成游戏,搞几个武将特计(圣痕?落雷?!)就能纵横天下,我玩7从来没和别人结盟。没劲...2,历史事件发生机率大,玩起来历史感很强,不象7那么乱,我没玩出过几个3,武将有理想有选择,(王佐,霸权,大义,义侠),不象7那么没谱,忠诚度低了谁都能跟。6的武将理想和隐藏数值综合起来在内政,招降,打仗等方面都有影响,最喜欢义侠不喜欢发达(出世)。而且有些事作过头会让手下厌烦,比如曹操(霸权)称魏王,有时荀yu(王佐)竟会气死!4,士兵有兵种,只能在特定地点招特殊兵种,(铁骑南蛮山越)。而且还有异民族(氐,羌,南蛮,山越等)威胁魏蜀吴,很附合历史。5,武将单挑最好,1是因为可以控制招数,还有很多爽的招数,大喝,一击必杀2是因为大招画面很棒!3还有就是可置敌将于死地!6,可以携天子令诸侯,跟天子要官,或答应天子要求,还可以命令诸侯打别人7,8的天子行同虚设。7,图像最好,无论是武将还是文官都很有特点大家熟系的刘,关,张,曹操,诸葛,都属传神之作,到了七代就有些变质,不过尚可接受.可到了八代.....8,散点,例如可以俘虏武将一年,君主有人德限制--对登录武将有很大影响,好象恶名值9,武将发展较合理,数值随着年龄变化,而且不象7那样有些智力很弱的人具然会把诸葛搞晕,我晕...而且有统帅值和武力值相区分。7,8却没有,怪?10,武将技可在单挑中学到,不象7那样有很多都没有实际用处--评价,调教?嘿嘿,一家之言,大家看了有何不对不要太在意,反正我是觉得6更好玩些不过还有一些短处1,电脑AI太低,只有初期还难点(还得快打)2,打仗还有一些短处,不多说3,城市人口发展太慢,征兵很快会把城市变小,有征兵上限,但也体会到小国寡民的难处4,到统治后期总有人抱怨,相信玩过的人都很头疼,后来我发现是不能封官封的太快,比如你是州牧突然当上王,然后大封官,下月肯定会有人抱怨或请假什么的,然后忠诚值下降。封官得慢慢来每月封那么三四个,还得勤跟手下人谈话。就先这么多了,凑合着看吧。
阅读全文

刚刚又看完《拯救大兵瑞恩》,结束曲还在耳边,我的心还是难受,泪水也在眼里含着,我不是为电影的情节感人,法语版的台词很多都还没听懂,但是战争的残酷性震撼着我,就象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无助,而同样在一场残酷的战争面前,类也是那么的迷茫和恐惧。血淋淋的场面摆在自己的面前,垂死的战士喃喃念着近似妈妈的声音,如果是现在的我的话,也会在这样的情景下瑟瑟发抖吧。慢慢让自己沉静下来,电影结束后的广告也让我的心不再剧烈的跳动。慢慢想起来,前晚在玩8的时候打刘备,把张飞的儿子张绍给抓住,环眼大叫 :'还我的儿子来。' 当时还在好笑,应该是很少能想到这样的场面吧。可现在想起来却很想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每一个认识张飞的部下都会很难过吧。虽然他从来没对他过。         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敲出来都那么容易,可要真是那样又是何情何景呀?忽然明白当年刘备在当阳兵败时大哭让众人离己而去,为自己功不成死那么多人,两个女儿也被擒,战争的残酷也让他触动吧。三国志上说:'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以前总想这么一个大汉在万军前是何等气势,评书上说到这一点儿时总说得很有趣,连夏侯杰坠马而死也那么搞笑,可现在想想,张飞喊这话的时候是摆明了要拼死的/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可来共决死!!这样最起码也能拖延一点时间让刘备跑吧。可却没人敢接近,为什么?说是被气势吓着了总有些牵强,也许是战争时的人性在作怪吧。后来张飞进蜀中收严颜,巴西抗张颌,看起来张飞都不是那种粗心眼的人,至少用计上比他二哥强多了。陈寿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而且张飞居然娶了夏侯渊的女儿,先撇开是不是强娶的,起码以渊的脾气居然同意了,看来张飞还是一个莽撞重义气又不失可爱的人。只是他对属下实在不好,以致后来惨死,他自己不也是从下级军官干到车骑将军的吗?飞被追谥曰桓侯,比他二哥的壮缪侯强些,也算是对他的褒奖吧。张飞的两个儿子还有孙子结局也都不同/长子苞,早夭。次子绍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苞子遵为尚书,随诸葛瞻于绵竹,与邓艾战,死。蜀亡后,张绍在洛阳与尚书令樊建、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卻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如果以现在的眼光看,到底谁更好一点呢?绍虽不值称赞,但总比那个穷兵黩武的姜维好些。呵呵,跟以前想的不一样,但的确觉得姜维的北伐实在是强勉所为,虽然是为复兴汉室,但常年战争也必然使人们厌烦吧。后来陈寿评关羽和张飞说:'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也都点睛了吧。以前总想写张飞,却没想到是这样开头......
阅读全文

人像在人像方面吾颇多感慨,从一代到六代的进步还是很大的,吾更偏爱六代,无论是武将还是文官都很有特点大家熟系的刘,关,张,曹操,诸葛,都属传神之作,到了七代就有些变质,不过尚可接受.可到了八代.....孔明成了妖怪,手上还有大扳指!?关羽简直是个唱戏的,马超象个小流氓,刘备成了---德川家康(年轻一点罢了).具同学的同学(该君系光荣公司北京分公司做美工)讲六代的头像都是在北京天津的分公司绘制,八代就不得而知了,心里颇有些愤恨小日本!将主要人物都按照日本人的风格去了,真是我等三国迷不可接受的.这又让吾想到光荣在ps2上出的“决战II'的人物造型,曹操成了织田信长,赵云成了武士浪人,黄盖成了筋肉男,孟获夫妇更是可笑,象台北乡下发财的土地主,祝融还戴着金丝边眼镜.唉,真是可悲谁让游戏不是咱们做的呢!  三国志系列的剧本可谓丰富,而且根据历史和演义设定的历史事件更是吾之所爱,相对7.8,更爱6代,因为相对来说历史事件的变化并不是很大,而7.8出现的几率也远远比六代小,(或许是以后对武将忠诚'感'的设定和君主的战争'论'发生了变化.以至于吾总觉得玩八代总没有玩六代那样感觉象三国.吾在玩六代时几乎都为了玩出历史事件而忙碌着,有将近八十余条都被玩出,只是象另外一些选择没有出现,比如赤壁之战刘备派关羽?张飞?出使东吴结盟(居然还都成功了!)还有就是荆州纷乱之后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怎么也没玩出来?任我操控曹,二刘,孙都不能达到条件,首先就是刘表他不按时死呀!!(苦笑)就这一点就过不去.无奈只能从网上下补丁,小小欣赏自娱一番了,就少了游戏当中那种乱世感觉了.所以,看着手下又是推荐好友,又是供奉马匹,更有甚者推举为王,直至黄袍加身了.否则我刘备早在曹操当魏王的第二个月就当上蜀王了,只不过不是汉中王,心里感觉就不一样,所以任凭手下要求召开军事会议就是置之不理,甘愿等上两年再当汉中王(用秘籍改名称的不算)然后就是五虎将,(多神气,改名称就没有这么回事)等两年再当皇帝,可惜刘备马上就要翘翘了,唉真是命运弄人呀!不过到是有一个小技巧,在某人死的前一个月将其从所在城市移到另外城市就不会死了.就算到外地疗养吧(笑),象刘备,该死时吾将其移了数个城市,还是qq,不过在长安和襄阳却是无事,恩,便宜尔了,姑且算个行宫罢.....     还有在玩三6是有一个剧本是刘关张汝城相聚,君主有曹,袁,张,孙等;关,刘分在曹,袁手下,而且这时赵云和徐庶都在焦城要赶着将其搜出,按照历史发展。我是这样:设置两个无能的武将在宛,并同时控制曹,袁,张,刘表,按历史让关羽斩了颜,文,然后让袁绍解雇刘备,等下个月刘备到曹操领地雇用他(很难,不好控制武将的流动)然后将刘备移动到和宛挨着的城市,关羽到和汝南挨着的城市,解雇,随机两人会分别到达宛和汝南(刘:宛,关:汝南),然后用无能的武将先劝降张飞,再登录刘备,用张飞登录关羽,第二个月用无能武将去攻打刘表,被斩然后选择刘备为继承人,在劝降张飞,大功告成,所有人忠度都在85以上(除了陈到),然后就可以实现历史了,所有这一切可以在4个月里完成。    还有关于忠诚度的设定,6的加强版比较合理,搜上来的武将会根据隐藏属性的不同而改变(只是君主手下的,君主搜索的都是100)。而且有的人打死也不投降,很合史实。注:相比之下比较合理    还有最喜欢6的单挑:1是因为可以控制招数,还有很多爽的招数,大喝,一击必杀2是因为大招画面很棒!3还有就是可置敌将于死地!(有半夜玩三6,关羽用一击必杀杀了刘表,屏幕上显字的时候,我也大喊“我关羽斩了敌将刘表”那份豪情自不可表,嘿嘿,虽然是刘表)用这方法斩过刘璋,士徽,曹宇(可惜都比较弱)。附:6斩敌将的方法:前提敌武将必须受伤,越重越好,然后用一击必杀,几率比较小25%,或者是敌将逃跑被一箭射下马,敌武将临死会说:啊,是致命伤呀!    相比之下7,8的就太恶劣了!    还有就是我曾用逐个用火计烧死过吕范和陆逊!    说了这么多,话题有些老,但这是玩了7,8以后的感想。
阅读全文

240年魏改元正始。二月里,加中书令刘放左光禄大夫,中书监孙资右光禄大夫,金印紫绶,仪同三司。(是曹爽、司马懿两人对孙、刘的报答?)此时,边境大员开始调动、任命、升迁。凉州刺史徐邈进京为大司农,(可能在此时)由前幽州刺史王雄子王浑出任凉州刺史,雍州刺史郭淮如故。右将军夏侯霸开始驻扎陇西。原大司农赵俨头年新皇帝继位就出为监雍、凉军事,此时转征蜀将军又迁征西将军,正式督雍、凉军事,成为西线最高负责人。北面,辽东平叛也立下功劳的幽州刺史毌丘俭如旧。另转汝南太守田豫,领并州刺史,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东边,扬州刺史是头年离京的孙礼。前任刺史王凌升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成为东线负责人。南线,徐州东莞郡太守胡质迁任荆州刺史。前征蜀护军夏侯儒出任征南将军、都督荆、豫二州军事,成为南线负责人。来看看这四方人才:王浑出任凉州刺史的时间不大确定,大概在此时,说不上此人偏向那边,他的儿子却是大大有名(*注四十一)。夏侯霸是故征西将军夏侯渊次子。颍川人赵俨在曹操时代就做过关中护军,后来一直是曹休重要的左右手,历任征东、大司马军师,曹休卒后入京为大司农。他和司马懿旁边的裴潜身份类似,赵俨当然是曹家的人。毌丘俭是曹睿太子时代的旧臣,田豫更是曹氏老臣。孙礼是曹睿挑来帮助曹爽的,可惜曹大将军不领情,但还不影响孙礼尽忠;历仕曹家四代的王凌(69岁)总算熬出头,成为东线最高长官,当然也是衷心为曹。寿春人胡质出仕稍比蒋济晚,曹操的幕僚,曹丕的吏部郎,曹睿的郡太守(*注四十二),此时的州刺史。夏侯儒是前征南将军夏侯尚的从弟,曹丕时在凉州参与平叛羌胡,后来在陇西做征蜀护军。这样看来,天下还是曹家的天下(当然是北方),或者说大家从情理上都站在曹爽这边。但事情总会又有变化。何晏顶替卢毓兼任吏部尚书,卢毓升做尚书仆射,曹爽等人不满意,又把卢毓转为廷尉出尚书省。黄门侍郎傅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平叔外表看来清净无为,实际上却热衷名利;伶俐乖巧,不在根本上下工夫。我恐怕他会先迷惑引诱你们兄弟。正直而有见识的人,将远离而去,朝政可能会因此荒废啊。”平叔是何晏的字,傅嘏是故侍中尚书傅巽(以前刘表的下属)的侄子,由故司空陈群征辟进入仕途。230年洛阳的浮华案之前,何晏、夏侯玄、邓飏名动一时,此三人想结交名声也很好的傅嘏,却被拒绝。傅嘏的好友荀粲(荀彧第七子)责怪说,“夏侯太初是一时之杰,虚心同你交往。你怎能拒绝?”傅嘏回答说,“太初此人志气远大,能获得虚名却没有足够的才干。何平叔喜好辩论却无诚心,是那种贪图口才而会颠覆国家的人。邓玄茂有始无终,贪图名利,言语挑衅,嫉妒他人。我看他们三个,远远躲避还怕祸及自身,怎可能会同他们交往?”这时傅嘏向曹羲再次警告,何晏越来越看他不顺眼,就借小事将傅嘏免官。不久,司马懿在傅嘏去外地之前将他请为从事中郎(属官,参与谋议),成为自己的幕僚。而就在这一年,司马懿的亲家王肃出为冀州广平郡太守。(*注四十三)当年与王肃论战的王基,在离京后出为冀州安平郡太守,因公事去官。此时由曹爽请为从事中郎(同傅嘏),转而为豫州安丰郡太守。安丰在魏吴边境,东西各是魏扬州、荆州,南面是吴扬州,是个非常关键的军事要地。曹爽提拔王基没看错人,王基为政清严有威惠,明设防备,吴军不敢轻易进犯,不久被加为讨寇将军。曹爽等人从此时开始,征辟许多年轻俊才做幕僚:兗州刺史王昶之子王浑、侄子王沈;荀彧族孙、钟繇外孙荀勖;卢毓之子卢钦;毌丘俭推荐的裴潜之子裴秀。(还有贾充,但不是作为掾属,而是不久被何晏提拔做黄门侍郎)大家都看到了,这些人日后却都是司马氏的重臣,起家却是曹爽的推荐,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就在王沈被举荐的时候,20岁的羊祜也同时被征,王沈劝说两人同去,羊祜却说了一句很模糊的话来拒绝,“委质事人,复何容易”。前面说了,羊祜的姐姐已经嫁给司马师,年轻的羊祜身长七尺三寸(大概1米76),美须眉,善谈论。夏侯威(夏侯渊三子)做主将兄长霸之女嫁给羊祜,年轻人一下子同两大辅臣都成了亲家,羊祜连续拒绝地方和曹爽的征辟,避免身处政治漩涡。(直到15年后,羊祜才离家出仕)曹魏在忙着搞新人新气象,一般的大事还真是没有。陇西那里,雍州刺史郭淮发现了姜维的军队,蜀军被发现没有交战而是及时撤退。蜀地南方蛮夷反叛,张嶷出任越巂太守,在南中一带对夷人恩威并施,逐渐平息了内部的骚乱。吴国,孙权刚平定了廖式在荆南的反叛,却又面临着大面积的饥荒。但孙权却还没有忘记那个北伐的计划。*注四十一王浑的儿子就是后来所谓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别看小孩子今年才10岁,可已经是大大的有名。王戎6、7岁在宣武场观戏,有猛兽在笼中虎吼震地,吓得大家四散奔逃,偏只这个孩子独立不动,神色自若。当时的皇帝曹睿在台阁之上见而奇之。后来有个故事可能大家就更熟悉了,王戎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旁有李子树累累果实,别的孩子都忙着去摘果子,就王戎不动(或许这孩子反应超级迟钝~哈,开玩笑),别人问他,人说,“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小孩子能有这样的胆识,可真是不简单,不过正应了孔融小时候听到的那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注四十二前面有人回帖说王基、胡质等一方大员都是司马懿提拔的,这不完全对。拿胡质来说,丞相属——吏部郎——郡太守的经历正是魏标准的做官三部曲,一个在地方上有知名度的年轻人,先由曹操征辟为幕僚,接着做中央各曹省的郎官,再到郡太守锻炼,只要发挥出色,或者成为地方大员,或者成为中央高官。对汉魏之际的士人来说,这是一条不错的道路。九品中正的选择大多是起步由州郡征辟,做州郡长官的幕僚,跟着才能发挥自己希冀露出锋芒。胡质征辟的时代只有曹操开府,到了曹睿,四辅臣陈群、曹真、曹休、司马懿都可开府,三公、三省长官也可按照九品中正制的各地人才名单征辟,王基是州郡长官(王凌)挖掘,王朗、司马懿、中书省先后征辟,作中央郎官,再到地方做州郡长官。当时皇帝曹睿亲政能力强,可到了曹芳就剩下两辅臣开府,这时的征辟属官是加强自身派系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提拔。胡质恪守本职,而王基则是官场立场转变的显著例子。*注四十二王肃身为散骑常侍领秘书监,那可是三品官,魏的郡太守也就是五品而已,照理说只能是小字辈的郎官(比如散骑侍郎)出为州郡还比较正常,王肃都快50岁了,还要出去锻炼就有问题了。没多久(找不到具体时间),王肃因“公事徵还,拜议郎。顷之,为侍中,迁太常。”这么几个字有可能就是好几年的时间,50多岁的王肃又从郡太守、郎官、侍中轮了一圈,到正始六年245做到太常还真是不容易。“公事徵还,拜议郎”不知道是不是司马懿出的力~~
阅读全文

231年  曹植之死就在曹睿庆祝有了儿子的时候,他40岁的叔叔曹植上疏求存问亲戚(存,问候),曹植开篇称赞先朝尧帝“先亲后疏,自近及远”,周文王“广封懿亲以籓屏王室”。可现在如臣等,兄弟亲戚之间连人之常情都被禁锢(更不要说为政辅佐王室了),隔阂的距离比路人还要远,比胡越外族还夸张。(诶~曹植的文章写得好,加上他的处境,实在让人感慨。我是想翻译成白话,但比起曹植的情感却差远了,节选几段放在后面)“今臣以一切之制,永无朝觐之望,至於注心皇极,结情紫闼,神明知之矣。然天实为之,谓之何哉!”“退唯诸王常有戚戚具尔之心,原陛下沛然垂诏,使诸国庆问,四节得展,以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笃义。妃妾之家,膏沐之遗,岁得再通,齐义於贵宗,等惠於百司,如此,则古人之所叹,风雅之所咏,复存於圣世矣。”曹植说完皇族亲情的疏远之痛后,紧接着又陈述自己“臣伏自惟省,无锥刀之用。及观陛下之所拔授,若以臣为异姓,窃自料度,不后於朝士矣。”曹植的话说得不错,以他的才干绝不比曹睿提拔的那几个人差,可就是因为一样姓曹一样的骨血,纵是皇帝屡次三番的下诏群臣举荐良材,曹植这样的才干却永远没有露出锋芒的机会。曹植说了一番从政的梦想之后,转而说自己现在的状况“每四节之会,塊然独处,左右惟仆隶,所对惟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未尝不闻乐而拊心,临觞而叹息也。”我现在孤身独处,左右不过是仆从妻子,无法高谈军事时政,一想到这里,听到音乐也难过,面前有美酒也叹息啊。“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天。崩城、陨霜,臣初信之,以臣心况,徒虚语耳。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向之者诚也。窃自比於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我窃以为犬马再诚忠也不能打动人,就如人之诚恳不能打动上天。崩城、陨霜,这样心诚至金石开的传说,我以前还相信,可现在说实话,这些无非是安慰人的谎话罢了。可是!可是我知道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我自比葵花,上天是否能降恩,太阳是否能给与光芒,全在陛下您啊。希望,希望全在陛下您,请您再念及我的一番苦心“敢复陈闻者,冀陛下傥发天聪而垂神听也。”曹睿看到这封上疏后终于回答说:“今令诸国兄弟,情理简怠,妃妾之家,膏沐疏略,朕纵不能敦而睦之,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诸国兄弟这些年的确有所疏远,没有好好关怀你们,王(指曹植)引用古喻提醒,我已知道了,但怎么又说起精诚不足以感通的话来?明贵贱,崇亲亲,礼贤良,顺少长这些本来就是国家遵循的规则,也本没有禁锢诸国兄弟的诏书。您上疏的内容未免矫枉过正,(但我不在意),您所说的亲戚远离,我已经通知有司,让他们安排去了。八月,曹睿下诏说“先帝曾令诸王离京,那是谨防幼主在位,后戚摄政,这关乎社稷兴衰。我不见诸王已经有十二年之多,怎会不思念呢!现在让诸王宗室可以带一子进京。但以后如果有少主在位,母后在宫,还是要遵循先帝之令(诸王离京,后及亲戚不得处辅政之位)。”曹植看到曹睿同意让亲戚们进京叙叙旧,可自己的事还是没提,就又上疏陈述选用人才的意见:“以前伊尹只是小国奉送的臣子,姜尚只是兹泉边的垂钓者,都是身份低贱的人,而他们被商汤、周文王起用,正是君臣志同道合的缘故,并非商汤、周文身边人推荐的结果。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就是说殷周二王矣。庶政与军事是文官武将的职责,受到的信任越重,职责就应越重。陛下登基以来,水旱不时发生,民众常困于衣食之忧;军役劳役年年增加,再加上东有覆败之军(指曹休),西有殪没之将(指张郃),使得吴、蜀二贼仍得以逍遥。每想到这,我就寝食不能。以前汉文帝登基前心存疑惑,宋昌说汉能固如磐石,靠的是高祖刘邦的封子弟为王,天下都顺从于(刘姓的)强势。周文王也曾靠两个同姓弟弟的帮助;(年幼的)周成王能够稳住姬家的社稷,靠的是召公、毕公同姓王的辅佐。希望陛下能明鉴(这些同姓王辅佐社稷的好处)。伯乐善御马,明君善御臣;伯乐驰千里,明君致太平。如果陛下也能像这样善于任用贤才,哪用得着亲自出征,屡屡出镇于边境啊。臣生乎乱,长乎军,又亲身跟随过武皇帝受教,懂得行军用兵的要领。我希望陛下给与我得以施展的机会,能为您尽职,出谋划策,虽死也无憾了。传曰:‘无周公之亲,不得行周公之事。’(不是同姓王的地位,做不得辅政社稷的重位),请陛下留意于籓王曹姓中,必有能承担这样重任的人才。能使天下倾耳注目的人,都是握有实权的人,所以这种人甚至能使自己的威严盖过主人。现在豪族大姓执政,亲戚反而已没有权利。取代齐国的田姓,可不是齐国国姓吕氏;把晋国分家的赵、魏,也不姓姬。请陛下明察分辨。国家平安时专擅要职,国家危难时就趁机作乱,这都是异姓之臣所为;能使国家平安,社稷稳定,只有皇族能够承担这样的重任。现在的情况却是公族疏而异姓亲,我很是困惑担忧。孟子说,‘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我与陛下践冰履炭,登山浮涧,寒温燥湿,高下共之,岂得离陛下哉?这些话我闷于心中,一定要向您说出,如果有什么内容不合时宜,请不要毁弃,先把它藏于书府,等我死了,再想毁它也不迟。如果有人记着这事,乞出之朝堂,使博古之士,来驳斥纠正此文中没有道理的地方,要是这样,我也能心满意足了。”这篇上表,曹睿看了之后,只批了好文章算是回复。到了冬天,洛阳安排诸王第二年(232)正月进京,二月以陈四县封曹植为陈王。曹植在京时,屡次希望能够单独拜见皇帝,好当面陈述自己的观点,让皇帝试用自己,却总是不行。短暂的亲戚相聚之后,曹植回到新封地(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一带),这是十一年里的第三次迁徙。41岁的曹植郁郁寡欢,往事历历在目十几岁时因为文章深受父亲喜爱。20岁,封平原侯。22岁,徙封临菑侯,留守邺城。曹操在27岁的曹丕与22岁的曹植之间犹豫,不知道该立哪个儿子继位。此时曹植的诗篇大多是“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这样的生活,李白《将进酒》中“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就是说的这个时候的曹植。26岁,曹植受到的宠爱一度达到顶峰,封户上万。但年轻的曹植却没有珍惜自己的机会,在与曹丕几次明争暗斗的较量中,明显的毫无政治机心,曹操终于下主意选定曹丕。28岁,曹植的好友兼身边主要参谋杨修被曹操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之名被杀。百天之后,曹植被任命率军去救援被关羽围困的曹仁,却因醉酒不能受命而作罢(有说法是曹丕将弟弟灌醉)。不久,66岁的曹操病逝,34岁的曹丕继位,曹植身边的丁仪、丁廙也被杀。曹植与兄弟一起徙封外地离京。29岁,曹植在封地被监国指罪“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曹植以前曾写过《酒赋》一文,假借矫俗先生之言曰:“若耽于觞酌,流情纵逸,先王所禁,君子所斥。”这样看来曹植并无沉湎美酒之意,曹操死之前的醉酒是自己毫无机心,被人陷害的缘故。而此时,想来曹植的醉酒是要排解心中的苦闷吧。31岁,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此年曹植进京,却不能与皇帝接见。大致在这个时候,曹植写了那篇《洛神赋》,此赋描写了自己在洛水边遇到宓妃的情景,行文婉而多姿,幽而不露。后人把甄妃与曹植联系在一起,说此文托名洛神,实为感甄,未免把陈思王看扁了。曹植追求的是“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而不是“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虽然皇帝的位子再与自己毫无关联,可是被冷落的自己却越来越强烈于为国家建功立业,“不自雕励、任性而行”的性格已被残酷的现实抹平了。32岁,诸王进京,曹植通过姐姐清河公主想要觐见曹丕,却始终无法如愿。就是这次,曹植的另个兄长曹彰在洛阳暴毙,余下的兄弟匆匆离京,归途中,在监国使者的监视下,曹植和同路的弟弟曹彪也只能匆匆道别。曹植在《赠白马王彪》里写道,“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虽然对曹彰的死别、曹彪的生离感到怨愤,却还是对曹丕抱有希望,只是被人离间亲情才导致的。        34岁,曹丕最后一次东征,会军路上去看望了一下曹植,不久曹丕没,儿子曹睿继位。曹植继续把自己复出的希望寄托在侄子身上,屡次上疏恳请试用自己。37岁,曹植上疏求自试,如前文,无回音。40岁,曹植连续上疏,如前文所示,曹植所写的文章言辞越来越恳切,他所表白的那种建功立业之心,甚至于太过至诚而容易导致猜忌。“臣生乎乱,长乎军,又数承教于武皇帝,伏见行师用兵之要,不必取孙、吴而闇与之合。窃揆之於心,常原得一奉朝觐,排金门,蹈玉陛,列有职之臣,赐须臾之问,使臣得一散所怀,摅舒蕴积,死不恨矣。”这一段话说得更加随便了。作为诸侯王,最好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才能使在上者放心。而曹植竟说自己熟知兵法,不但不自韬晦,反而露才扬己。曹睿是个平和的人,之前传说有人要拥立曹植都不加追究,现在这样的上表摆在眼前,皇帝仍不过是笑笑作罢,批“优文”二字便罢,他有没有真看进去还值得怀疑。曹植所提醒的“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唯陛下察之。”曹睿看了,也许心动,却毫无办法,如今曹丕留下的辅臣,只剩下陈群和司马懿,在外掌兵的,数司马懿资历最老,曹休、曹真这老一拨一死,旁人拍马都追不上。偏偏曹睿是个听话的孩子,曹丕留下的几句话,他记得清清楚楚,诸王后戚不得掌权;司马懿等人不能被怀疑。历史就是在这样的怪圈里颠倒着,让人不得不相信造化弄人。41岁(232年),曹植的处境依然是“天高听远,情不上通,徒独望青云而拊心,仰高天而叹息耳”,不久因此病重,232年十一月,曹植卒,谥为“思”,世称陈思王。洛神赋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 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擐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 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 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衤农〕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王弟〕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褂,无卜〕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亻宁〕。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 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氵止〕。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王当〕。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 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马非〕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唐朝人李善给《昭明文选》做注时,在曹植的《洛神赋》下加了一个小故事: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寢与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賚植。植还,度轘轅,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託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懽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与王,王答以玉珮,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翻译成看得懂的是这样:魏时的曹植,汉末曾追求甄逸的女儿却没有结果。后来曹操将甄女许给了曹丕,曹植心中很是不平,昼思夜想,废寢忘食。再后来,曹植进京见曹丕时,曹丕(忽然)向他展示了甄妃的枕头,看见金带镂玉的遗物,曹植忍不住哭了起来。甄妃既已死了(因郭后的谗言),曹丕也有些悔悟,这次迎接小弟的宴席,曹睿坐在一旁,亲眼看见父亲将母亲的遗物交给了小叔。曹植回去的路上,在洛水旁思念甄妃,(恍惚间)看到一女子,表白说:我一心在你身上,从来不曾改变。这金带镂玉枕是我没有嫁给你哥哥之前的家物,现在赠给你。(然后一段那个情节o(>_<)o李善说自己不知该怎么表达)最后,甄妃说,我(死时)被郭后以糠塞口,所以今天是披发而来,怎么也不能让你看到我(受苦)的容貌。说完,那女子便消失了。再恍惚间,曹植收到了甄妃托人送来的宝珠,又回赠玉佩。(良久),曹植不能自己,遂写下了《感甄赋》。长大以后的曹睿,将这赋名字改成了《洛神赋》。李善的小文写得有头有尾,有情有泪,大概是最早的曹植暗恋甄妃的版本。古代文人爱幻想,今人也不差,郭沫若43年写《论曹植》(我没看过,点点滴滴在网上看过一些章节),里面也说曹植这样风流自赏的人爱上大他十岁的嫂子也没什么不可能的(大意)。李善这个人,据说博学却不善写作,时人称之为“书簏”,(就是个装书的竹箱),他这个小文经不住推敲。郭沫若写的论曹植,虽然我没看全过,但能看到的都是与一般意见极不同的论点,比如,“七步诗”并非曹植所作等等。
阅读全文

(上一年把满宠的事迹时间搞错了,改正如下 孙权的火气没处发,又捉摸起满宠的合肥新城,于是又出兵发向魏扬州边境。 上了陆地的吴军根本不是满宠的对手,满宠设置伏兵把孙权的‘陆军’痛击,吴军丢下几百具尸首又逃跑了。)234年春二月,汉丞相诸葛亮集结近十万兵马再度北伐,并遣使邀孙吴在东线共同出兵。三月,前朝东汉皇帝刘协在山阳病逝,年54岁。四月,蜀军出斜谷直面渭南平原。魏驻长安大将军、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56岁的司马懿帅诸军迎战,洛阳的曹睿加骁骑将军秦朗为征蜀护军统两万人受司马懿节制,同时给大将军指示说“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有地图http://static.flickr.com/104/292356812_79fe8ca6e4_o.jpg面对蜀军,魏众将意欲驻扎在渭水北岸,司马懿则认为“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驻军渭水南岸。司马懿对众将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不出司马懿所料,一向谨慎的诸葛亮抢险占据渭南斜谷附近的五丈原,并准备北渡渭水。雍州刺史郭淮进言说蜀军必定要争夺在五丈原渭水对岸的北原,“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司马懿深表同意,就在郭淮奉命在北原营造军垒时,蜀军也同时攻到,却被经验丰富的郭淮击退。不多日,又有迹象大量蜀军向西进发,魏诸将都认为诸葛亮要进攻西面的围守,只有郭淮认为这是蜀声西击东的计策,果然,蜀军趁夜进攻阳遂(没找到这个位置),却被有所准备的郭淮击退。诸葛亮遂还军五丈原,并使蜀军与当地百姓共屯田,作长期对峙的打算,以等待魏军的松懈之机。洛阳方面认为蜀军远道而来急于决战,令司马懿持重,以候其变。就这样,蜀、魏大军在渭南静静的对峙,时刻关注着对方的举动。而吴那边,孙权在击败曹休后六年里第六次出兵扬州,并因为蜀的邀请,五月孙权起三路大军,陆逊、诸葛瑾等往江夏方向;孙韶、张承(张昭长子)等往广陵方向;自己亲率大军再赴魏合肥新城,号称总兵力十万。吴军的压迫使得扬州各级官员如何应对产生许多不同意见,六月,扬州的满宠向曹睿上表说要放弃合肥新城,想把吴军引到更靠近内陆的寿春。曹睿马上回复说,“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无论敌人从哪个方向来都被阻挡在这三个地方,所谓地有所必争也。孙权这次攻打新城,也不会成功。严令诸将坚守,我将亲自支援,等我大军一到,孙权恐怕早就跑了。”曹睿诏书一发出,七月马上率军从洛阳走水路向扬州支援。得到回信的扬州士气大增,满宠派遣敢死队将孙权在合肥新城的攻城器具烧得一把干净,还射死孙权弟弟之子孙泰。丧气的孙权又听说曹睿居然舍祁山诸葛亮,亲率水军东征,震惊之下马上撤军,广陵方向的孙韶看到皇帝撤了,自己也赶紧撤军。江夏方向的陆逊与孙权联络的通信兵被魏军截获,诸葛瑾担忧之极,陆逊表面做足镇定功夫,私下对诸葛瑾说,“皇帝已经撤了,只剩下离敌人最近的我们,如果惊慌撤退反而更会大败。”在襄阳的魏军看到吴军不慌不忙,也不敢过分追击,陆逊缓缓撤军,还偷袭江夏等地,才得以全身而退。这时,曹睿的水军仅到达荆州的襄阳北而已。魏群臣看到吴军撤退,就建议皇帝应该掉头去支援渭南的司马懿。曹睿一笑,“权走,亮胆破。只要大将军对付,我没什么可担心的了。”皇帝的船队继续行进,到寿春封赏诸将去了。祁山这里已是七月末,蜀军从四月僵持到现在一无所获,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却不为所动。不久,司马懿收到对方使节送来的礼物,打开一看,竟然是套巾帼妇人之服。这...这...司马懿怒了——他没法不怒,就算老姜忍得住,他下面各级将领也忍不住啊,主帅再不有所表示,如何能镇得住手下这帮人——上一次对阵诸葛亮就已经有了“公畏蜀如虎”的说法,那会儿还有没粮的借口,这回呢?没命令,没上头的命令啊!“懿怒,上表请战”,这表从秦岭太白山的山沟沟直送到淮南平原,曹睿心领神会,“使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辛毗是出了名的硬老头,这一下“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蜀军那边,姜维对丞相说,“辛毗一来,魏军恐怕更不会出战了。”诸葛亮何尝不知,长叹一声,“司马懿本来就不想出战,辛毗来是为了制止司马懿手下的。否则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他又何苦千里请战?”诸葛亮此时已然耗到了尽头,司马懿接待对方使节时不问军戎只问些烦简小事,蜀的使者憋不住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年长两岁的司马懿一听,“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八月,病重的诸葛亮托付后事,连成都也派人来探知接替丞相后继的人选,在选定蒋琬、费祎接替政事、长史杨仪统兵后撤之后,诸葛亮溘然长逝,年54岁。丧失主帅的蜀军密不发丧,悄然撤军。还是当地的百姓奔告魏军,司马懿才起兵追赶。但蜀军早有准备,司马懿知道之前的亏处(王双、张郃),却不知道准确的情报,没有过分追击,到达先前蜀军营盘,司马懿对诸葛亮留下的营垒处所叹服不已:“天下奇才也!”知道实情的老百姓传语说“死诸葛走生仲达”,蜀军撤入斜谷开始发丧,司马懿听说后,笑道,“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魏军此时才敢追击,但不及而返。不久,撤退的蜀军内讧,骄横的杨仪杀掉激进的魏延,返回成都后得知自己并非丞相后继,遂屡出怨言终至贬黜乃至自杀。经历丞相逝去和蜀军内讧的双重打击,稳重的蒋琬将精力放在稳定蜀国内部事务上,北伐曹魏的事情被无限期搁置,皇帝刘禅则开始出游外地。这次蜀魏决战以诸葛亮的逝世收场,自此魏西线十年内再无战事,司马懿的军功地位和受到的信任,在此时的魏是无人能比了。一下子,魏、蜀、吴三国都像松了气的皮球,几乎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了。可是,就在这一年,司马师的妻子死了。这个故征南将军夏侯尚的女儿夏侯徽嫁给司马师也好几年了,没生过儿子但有五个女儿。今年26岁的司马师也许因为太和四年的浮华案有关没有什么重要的官职。晋书上说,夏侯徽嫁给司马师后“帝每有所为,必豫筹画”。可是“魏明帝世,宣帝居上将之重,诸子并有雄才大略。后知帝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这个帝就是司马师了,于是在这一年,24岁的夏侯徽被毒死,“青龙二年,遂以鸩崩”。看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一口气,还以为晋书算错了时间,找来找去也找不到合适的解释,这个时间未免也太早了点。当时夏侯玄被皇帝搁置,但还是功臣之子,贵为皇亲,对于妹妹的死能无动于衷么?怀疑,怀疑~~但从随后的司马家的亲事看,也只能是这个时间,此年夏侯徽死,可能司马家找了另外的说法,否则谁还敢嫁给司马师?这个234的年头,谁能瞧得出来不出40年就要改朝~~但说回来,要是夏侯徽真是这个时候被毒死,司马三父子(或者只说司马懿司马师父子)可就太有机心了。说到机心,来看看司马师的婚姻构成的关系网:司马师单身没多久,就迎娶了故侍中吴质的女儿,这个与司马懿同列曹丕太子四友的吴质(见前文230下)曾夸司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不知道司马家是不是因为这个缘故,但吴质的女儿嫁过来没多长时间(晋书没说)就被休掉了,也不知什么原因。(如果势力一点的猜测,是吴质死了好几年,这个亲实在结得没有什么好处)随后,司马师的妻子是羊徽瑜,如果还是此年的事的话,羊姑娘芳龄20岁,与后来的名将羊祜是亲姐弟,羊祜这时13岁。羊家系泰山南城人,属于名门世族,自羊祜起上溯九世,羊氏各代皆有人出仕二千石以上的官职,还是儒道世家,让我们来看看羊家的错综关系。羊祜姐弟的父亲羊衜是上党太守,前母是汉末名士孔融的女儿,可能在208年跟孔融一起被杀,亲生母亲则是汉末大儒蔡邕的女儿。此时羊衜已然病逝,羊徽瑜与司马师的婚事可能是叔叔羊耽做主的,羊耽此时不知什么职位,但他的妻子辛宪英是当朝卫尉辛毗(刚刚做过司马懿的监军军师)的女儿。司马师的这个婚姻可谓门当户对,对方儒道世家,在朝关系又是素有名声的辛毗。(司马昭妻子王元姬的母亲就是司马炎的外祖母也姓羊,不知道有没有关系)来看看这下一代,后来的羊皇后,羊皇后的亲弟弟羊祜,羊皇后的堂弟羊琇(羊耽、辛宪英之子),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炎与羊琇的关系极好)而故司徒王郎孙女,当今散骑常侍王肃之女王元姬18岁,嫁给25岁的司马昭也已三年。撇掉可怜的夏侯媳妇和吴媳妇,新一代的皇室亲族已经慢慢的编织成一张网了。真是:自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得旧人哭[upload=http://static.flickr.com/104/292356812_79fe8ca6e4_o.jpg][/upload]
阅读全文

230年  上半年年初,魏因扬州前哨合肥城年久(是曹操对抗袁绍时修的,张辽等人就是在这座城屡次击退孙权进攻的),于是修筑合肥新城做驻军点。吴那边,当了皇帝的孙权不知哪根筋走弦,不顾陆逊、全琮反对,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多士卒出海寻找夷洲及亶洲,打算去掳掠一些当地土著作劳动力和充军。夷洲是今天的台湾,亶洲有说法是今天的琉球群岛,在孙权的时候,也只是有人因为风暴才偶尔漂流到这些地方,对于沿海的孙吴来说,这些地方还只是传说中的海岛,并没有准确的航线。孙权所在的长江中下游,这时还算不上经济发达地区,现在我们看地图好像孙吴的面积很大,可是今天的浙江、福建、台湾、安徽、江西到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各省这广大的东南弧形地带,所生活的是被称为百越的多民族部落,孙吴能控制的也只是少数发达的郡县。但是孙权的吴国,却是自先秦以来定都江南的最大政权,汉化度已经很高的百越民族只是众多部落依据山险、不纳王租才被称之为山越。孙权在这样偏僻之地与中原对抗,有这么多人却不能收钱也不能征兵,自然很是不满。孙吴与蜀汉结盟,老是出工不出力,也是因为孙吴的大半精力都用在讨伐山越的战争中了,吴的主要将领几乎都参加过,而吴从对山越战争中获得的士卒累计就达十多万,更不要说强行迁徙屯田的山越居民了(而孙权对山越的开发正是日后东晋偏安江南的基础。蜀、吴两国能对后世产生影响的还是孙权的吴国,后面慢慢说)。孙权对夷洲及亶洲的远航,是想再开辟一个海上“奴隶”运输线,而且孙权对自己的造船技术也是相当自信,此时最大战船据说就可以承载三千士兵,现在的航空母舰除了美国的那几艘人员编制在五、六千人外,其他国家的也就一两千人,可以说当时孙吴的造船技术已是非常先进了。于是,这次被写进今天历史教科书的海上远航,浩浩荡荡的出发了。这个时候,在洛阳发生了一次不大不小的事件。时任司徒的董昭,针对洛阳当时流行的浮华风气,向曹睿上疏说,“凡有天下者,都是敬重敦朴忠信之士,痛恨虚伪不真之人者,是因为后者毁教乱治,败俗伤化。现在有这么一批年少者,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不以孝悌清脩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这些人合党连群,互相吹捧,对于依附同意的人大加赞叹,不附者就诋毁怪罪。还因为这些人的地位,使得执法的官吏畏其权势,不能指摘(他们的错误)矫正。甚至他们的奴客冒充官员,在宫廷内的机密部门传送书信,互相探问吹捧。这样的事,都是法不能允许,刑不能赦免的,甚至比当年的魏讽(曹操晚年时人,以口才名动邺城,后阴谋联结党徒谋反被株)还要严重。”70多岁的董昭是曹操时代的旧臣,他所指的“当今年少”,是当时在洛阳的诸葛诞、邓飏等号称四聪八达的一批年轻人。四聪八达,还有个三豫,说法是夏侯玄等为四聪;诸葛诞等为八达;中书监刘放子刘熙、中书令孙资子孙密、吏部尚书卫臻子卫烈三人为三豫,还有何晏、丁谧、毕轨等人。这些名号是因为诸葛诞、邓飏等人聚集在李胜家互相吹捧得来的。夏侯玄,夏侯尚子,父亲死后入京,20岁就出任散骑黄门侍郎。但是因为轻视曹睿出身低微的小舅子被皇帝闲置。诸葛诞,诸葛丰后人,与蜀汉的诸葛亮是同宗,前文提到过,那个同杜畿一起遭遇沉船的尚书郎,此时是御史中丞尚书。邓飏是东汉开国名将邓禹后人,年纪轻轻就在洛阳很有名,此时任中书郎。邓飏为人贪财,曾经有人用父亲的侍妾赠给邓飏来买官做,被当时人讥讽为“以官易妇邓玄茂”。李胜的父亲是张鲁的旧臣,曹操收服汉中后,一同迁徙到北方。李胜此时交游洛阳,与曹爽一干公子哥关系很好。何晏前面提到过了,就是曹丕非常讨厌的“假子”。曹睿同样不喜欢此人,听说何晏爱擦粉,就在大夏天赐给他热汤面,何晏边喝边擦汗,脸是越擦越白。何晏在曹丕那里得不到位子,在曹睿时也同样赋闲。丁谧的父亲丁斐做过曹操的典军校尉,丁谧因为父亲的名声此时任度支郎中。毕轨的父亲是典农校尉,本身又是皇亲(儿子娶的是曹家公主),家资殷富,年龄较大,时任黄门郎。刘熙、孙密、卫烈名声才干差了许多,只是因为正当权的老子的缘故,也混迹其中。这些人基本都在中央供职,都是中书省、尚书省、侍中寺的中级郎官,本身又是高干子弟,互相吹捧,应该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了,这些,明眼人看出来不过是一群太子~党而已。这些太子~党围绕在同是宗族,又与当今皇帝交好的大将军曹真长子曹爽身边,并推崇夏侯玄、何晏两人为首。何晏此时40岁左右,年长许多于这些公子哥,但他以皇亲之重,再加上好声色,美姿容,而由他改自药方的五石散,被他说得神乎其神,当然是这些公子哥崇拜的对象。何晏不仅是磕药的祖宗,也是空谈的先锋,因为两代皇帝的闲置,何晏得以充足的时间去研究他喜好的老庄,与夏侯玄交好,也与司马懿长子时年22岁的司马师关系亲密。只是这时的公子哥真没几个有真才实学的,还没人有能力与何晏辩论,使得此时的魏晋思想,仅仅停留在玄学产生前的空谈阶段而已。(魏晋玄学的大家王弼此时才4岁,向秀3岁,后来被称为竹林七贤的那几位名士阮籍20、嵇康7岁、山涛15,王戎还没生呢~~)曹睿对董昭上疏的内容深表赞同,这帮公子哥在洛阳的浮华名声也不是一天两天了,26岁的曹睿厌恶之极,二月里下诏书把这些浮华不务正道的家伙们全部革除,包括诸葛诞、邓飏、李胜、丁谧、毕轨;而夏侯玄、何晏本来就不被曹睿亲近,但因为身份超然,没有受到浮华案的太多影响。与皇帝亲近的曹爽看着这些小哥们儿都落了闲,恐怕是高兴还来不及呢——都被免官了,当然更有时间凑在一起空谈游玩了。8年以后,曹睿对吏部尚书卢毓(汉末名士卢植幼子)说,“选举人是否得当,可全在卢先生。千万别选举‘名士’,所谓‘名’,不过如画地作饼,一点实用也没有。”卢毓回答说,“依靠‘名’声虽不能招致异才,但起码可以得到常士。臣愚鲁不足以识别异才,但对得到的一般人才,却可以随后进行考验测试。古时就有考课的制度,只是现在荒废无用,才使得现在的士人以互相吹捧为标准,到底谁是真正的人才,已经是虚实难辨了。”曹睿对卢毓的提议,根本与此时曹魏的九品中正选官制背道而驰,卢毓委婉的避免了这个问题,只说可以选了官之后,再以考科评价官吏是否合格。考课制度是从战国就开始形成规模的考核官吏政绩的体系,到了三国时期因为战乱频繁荒废,魏的考课大部分是针对州郡级别的官吏,考核标准无非是户口垦田、钱谷出入、治安状况和供给军备军粮这些内容,比如前面那位落水而亡的尚书仆射杜畿,他做河东郡太守的时候,河东郡“常为天下最”,这个‘最’就是考课成绩的优等,杜畿在河东十六年,当年曹操在关中大破马超、韩遂,杜畿就供粮二十馀万斛,曹操军队完全仰仗河东郡的支持,杜畿因此考课成绩优异,大受曹操赞赏。但是曹魏中央官员的考核,却一直没有实施,卢毓的回答使曹睿决定作考课法。(这次考课法引起曹魏官员上下大讨论,却因为不久后曹睿的去世而作罢,后面慢慢谈)此年的浮华案则引起曹魏对中央官员考课制度的第一次讨论,杜畿之子杜恕时任散骑黄门侍郎,史称“时又大议考课之制,以考内外众官”,杜恕因此上疏评论,三国志本传有全文。杜恕的上疏,缘起是评论科考,具体的内容却是从评法开始,他引用儒家经典说,“世有乱人而无乱法”,法为人所用,决不是人为法所制,好比人是医生,法是针药,针药是死的,医生是活的,面对相同的病状,庸医使用相同的针药可以杀人,良医却能活人,可见分别不在针药,而在医生的贤愚。有了好人,什么坏法都可以弄得好,有了恶人,什么好法都要变坏,可知治乱之由,不在法而在人。现在提议课考的人,明确依法的本意是好的,但对于现在的社会还不够尽善尽美。除了制定的科考内容,还要显扬其名声,(达到以德化人的效果)。为君为臣,一定是以“君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体相须而成”,(即儒家所提倡的尊君卑臣,君要有德行能审查真伪,惜物爱民。卑臣是君主手足,辅助君主),而绝不是“大臣守职辨课可以致雍熙者哉”,并不是只死守那套死板的课法就能达到国家兴盛。现在的人,一昧的崇尚商鞅、韩非的法术,认为儒家已不再切合实际,“此最风俗之流弊,创业者之所致慎也。”杜恕认为想要避免出现像诸葛诞、邓飏这样的浮华之士充斥官场,不是简单依靠制定科考之法就能解决的,而现在的人全都轻视儒道,而(因曹氏祖孙曹操、曹睿重法术)“师商、韩而上法术”,这才是最大的问题。首先还是人,而不是法制。这个时候的杜恕,仅仅才到皇帝身边供职两、三年而已,他父亲杜畿去世后,居家的杜恕十分低调,是此时高干子弟的一个异类。曹睿因为他父亲有功,又因公去世,在杜恕成年后,将他任作散骑黄门侍郎,这是一种在皇帝身边侍从,比如给皇帝提个醒,做个建议的工作,其实并没有实际的指派任务,一旦因为时政某事发表的意见被皇帝采用,就有可能继续升迁到别的实权官职。这个散骑侍郎的位置,通常都是重臣子弟的实习期,比如曹爽、司马师都是从这个职务起家的。杜恕此时25岁左右,却相当老成持重,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父亲杜畿不仅是行政好手,更是尊儒学贵德行重名节的典范,他所任太守的河东郡,“举孝子、贞妇、顺孙”,“修戎讲武,又开学宫”,杜畿亲自出任执经教授,史称“河东特多儒者,则畿之由矣”。(*注二十七)杜恕的两个弟弟都精通经学。他父亲在河东时,“崇宽惠,与民无为”,遇到郡民互相诉讼,杜畿出面“为陈大义”,让诉讼的双方回家反省思考,如果还是不行的话,再来诉讼。这种亲身德化的效果,是乡邑父老“自相责”,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出身于这样的家庭,不难理解杜恕这次上疏的内容。头一年,镇北将军吕昭兼任冀州刺史,杜恕就上疏直言,“像冀州这样魏国人口最多的大州,位置既不在吴、蜀边境,也不靠近北方胡地,为什么还要由军事将领出任管民事的州刺史?!现在魏靠近吴、蜀及胡族边境的各州,都在用兵,能给中央和这些地区提供经济支援的只有兗、豫、司、冀这几个尚属内地的州郡了,这种情况,出任州刺史的应该是专事民事的人才,如果非要在北方安置大将镇守,那就再另外安排,那样所设置的费用,与(吕昭)身兼两职没有差别,可是陛下却因宠把吕昭身兼文武两职。这么说来,国家是以人择官,不是为官择人也!(我认为)官得其人,才能政平讼理;政平才能使民富贵,而使诉讼法律的事件减少。陛下继位以来,天下断狱的官员有百数十人,每年都在增加,到现在都已经五百多人。如果不是因为(陛下的)政教失败,那就是州郡长官的失职了!”杜恕这两次的直谏上疏,并没有什么成效,以他此时的资历,人轻言微,在当时人欲横流的时代得不到什么共鸣,皇帝重的是法,臣子重的是术,年轻人则热衷于空谈,杜恕片面的主观强调以人为本的德行礼仪,在这个时代,太浪漫了……*注二十七杜畿与太仆李恢、东安太守郭智关系很好。李恢有个儿子李丰,郭智有个儿子郭冲,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年轻人,尤其李丰。但杜畿当时并不看好他们,别人都认为杜畿没有看人的眼光。就在杜恕低调出仕的时候,李丰已是当时驰名一时的年轻俊才,只是此时还没人能猜到李丰最后的结局。那个郭冲一直在郡守的位置,看来是没有再升迁的机会了。不过郭冲倒是能讲故事,他写的“郭冲二三事”,里面就是生搬硬套的把驻守宛城的司马懿,与第一次北伐的诸葛亮唱了一出空城计。此人简直是早年的小说家,罗贯中的祖师爷了。
阅读全文

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222年222年,曹丕东游到了许昌,二月里,鄯善、龟兹、于阗王等西域各国遣使奉献,曹丕任命在麹演叛乱中立功的敦煌代理太守,本是功曹的张恭为戊己校尉,仿照汉朝的惯例领护西域。这个时候的魏虽然还没有强大到西汉的那种天朝威严,但张恭领职的戊己校尉尽职恪守,自东汉后期就断绝的西域,此时“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寘、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三月,曹丕将曹睿升为平原王、另个儿子曹霖为河东王。曹丕的弟弟们还是沾着子侄的光才纷纷进爵为王,但还是一点实权也没有。四月里,老是被漏掉的曹植也总算被封为鄄城王。在许昌的曹丕严密关注着蜀吴的战事,到了夏天闰六月,许昌的曹丕接到情报,说一直与陆逊相持不下的刘备在夷陵树栅连营七百馀里。曹丕跟群臣说,刘备还是不懂兵法啊,哪有大军七百里拒敌的道理?等着吧,孙权得胜的消息马上就到了。果然七天之后,陆逊击败刘备的上表就到了。曹丕就捉摸着,孙权既然胜了,那之前的称臣表总该兑现了吧,赶紧把你那长子孙登送到洛阳来(作人质),可那边孙权磨磨蹭蹭迟迟没有消息。七月的时候,北部冀州出了蝗灾,曹丕派遣尚书杜畿开仓振粮,杜畿之前是河东太守,为官清正,素得民心,河东一直是魏重要的后勤供给地。这位杜老爷子,就是破吴名将杜预的祖父,可惜马上就有水妄之灾。八月,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军截断归路的黄权向曹魏投降,曹丕对待蜀人的归降向来大方,这次又加封黄权为侍中镇南将军,镇南将军啊,这可是之前曹休的职位,还好曹丕将黄权留在了身边。而头两年投降的蜀臣孟达,曹丕觉得孟达很有文采,颇对自己口味,大笔一挥,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非常信任的把孟达还留在了魏、吴、蜀都能接连到的敏感之地,留下不小的隐患(孟达的隐患在于给了司马懿的第一个军事功劳,呵呵~)。九月,曹丕下诏书说:“这个妇人参政啊,就是瞎捣乱啊。从今天起,群臣有事的,都不要给太后(注意,是太后~~)说。跟(太、皇)后有亲戚的,既不能做辅政大臣,也不能受封为王。今后这个规矩就一直这么着,要是有违背的,天下共诛。”(*注八)这个诏书过后没几天,素被曹丕宠爱的小郭就被立为皇后了。郭皇后基本上很本分,虽然有她谗言甄后的说法,但那也是出自女人的天分。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对那位沉默寡言的曹睿相当亲昵,犹如亲生之子,而曹睿也对这位郭后没有怨恨之心,母子之间其乐融融,曹丕慢慢对曹睿也有了好感。月底等得不耐烦的曹丕认为自己受了孙权的愚弄,尽起魏国名将,曹休、张辽、臧霸一路;曹仁一路;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一路,三路大军攻吴。这个时候,陆逊的吴军主力还在夷陵(改名西陵了)没撤回来,孙权一面派兵阻挡魏军,一方面又给曹丕上表说,您别急啊,您这次讨伐我也没什么理由啊。曹丕气得不轻,我~我没理由?我blablablablabla……你要是保证效忠,亲身来朝,我马上退兵,决不反悔,此滔滔大江作证。曹丕还抄送了两份自己写的典论和诗赋分别寄给孙权和张昭(妄想用才情打动人家?)。估计孙权根本就没看,做梦啊,想让我亲自做人质?你不是赐我吴王么,好,我自己立年号。这么着,孙权立年号黄武,准备着与曹丕决裂。另一方面,孙权派人与停留在白帝城的刘备联系,探听口风是否两家再度联盟。夷陵大败之后的刘备审时度势,也流露出合作的意愿。曹丕一点坐山观虎斗的乐趣都没有捞到,还逼得孙刘再次联手,魏吴的军队在边境上互有胜负,胶着不下。这个时候,留守洛阳负责后援的尚书仆射杜畿受曹丕的命令做御楼船,在陶河(在孟津附近,怀疑是洛水支流)试船,没想到居然遭遇大风,船沉人亡。当时还有一个落水的尚书郎被救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年轻的诸葛诞。听说消息的曹丕难过的流泪不已,倘若他要知道这件事的另一个后果恐怕就要号啕大哭了。因为经验丰富的后勤主管员杜畿的不幸溺水,另一个后勤主管员司马懿(同为尚书仆射)得以浮出水面,成为全面管理洛阳后勤的不二人选,会继续加深曹丕对其的信任。其实这个溺水事件揣测起来相当的港台电视剧情节:某大公司后勤主管二人,老者经验丰富,素名在外;壮者年富力强,为了往上爬不择手段。大老板下出命令,结果老者在公事中离奇死亡,壮者得此机会晋升,深得大老板赏识。而老者之子随后屡受打击,老者之孙不知实情,反而为壮者纳为女婿服务。不料,此离奇死亡事件中还有一年轻的证人活了下来,若干年后,此年轻人奋起反抗壮者,哪想到大老板的公司早已是壮者囊中之物,做什么都太晚了……这个演员表列出就是:大老板:饰演者 曹丕老主管:饰演者 杜畿新主管:饰演者 司马懿老主管之子: 饰演者 杜恕老主管之孙: 饰演者 杜预年轻证人: 饰演者 诸葛诞最后再打个字幕 本剧情为虚构 如有雷同 纯属巧合 *注八卞太后,是曹丕、曹彰、曹植、曹熊的母亲。早年跟随曹操时,就是相夫教子的典范。曹操评价这位与之共患难的夫人说,“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太后的亲属,当时在卞太后的严厉教导下,根本没有人做到高官。看到这里,总觉得曹丕并不完全是因为担心外戚弄权,倒好像是为了除掉几个弟弟方便些,揣测,揣测而已。但是这么着,曹丕成了后世禁止外戚弄权的典范,也成了司马氏认为自己亲戚帮不上忙的一个反面教材。不过,曹丕在刚继位魏王时就颁布的“宦人为官者不得过问政事”,无论是在魏,还是晋,都执行得相当得力。
阅读全文

蜀二相时的姜维三国各换天——蜀253年的春节,费祎在汉寿为新的一年到来和群僚聚会。不知这个时候的费祎在想些什么,他从成都到汉寿已经一年有余,这期间终于可以开府治事,任命自己的属官了。吴国那面,孙权虽然去世,10岁的孙亮即位,但是辅政的诸葛恪把吴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位诸葛丞相的侄子出手不凡,十月252,征集数万民工迅速修好巢湖东兴堤,并在两端分别筑城有千余驻军,这个地方就在魏国的合肥新城对面。诸葛恪的挑衅让魏国的新任大将军司马师都坐不住了,十一月,他授命胡遵、诸葛诞等人率七万大军筑浮桥渡过巢湖在东兴大堤攻城。十二月,诸葛恪迅速调动援军,前军丁奉趁魏军轻敌迅速突进,魏军混乱,随后在诸葛恪大军压制下魏军措手不及,惊扰散走纷纷争夺浮桥逃命,结果浮桥折断,魏军淹死者万数。此战吴军战果辉煌,获车乘牛马驴骡数以千计,资财器械堆积如山。魏乐安太守桓嘉淹死,以前吴国的叛将韩综也被斩军前。孙权生前最恨这个韩当贪财的儿子,诸葛恪将韩综人头在吴大帝庙前祭祀,回首殿下,仿佛他马上就能率领吴军平定魏国。在吴国的新年计划里,雄心壮志的诸葛恪已经有了主动北伐的念头,打算派使臣向蜀国联系共同出兵。这个时候,费祎还没有收到消息,但对于这位吴国太傅的高效率也是有所耳闻。看着群僚都已前来恭贺新年,生性随和的费祎也准备今天一醉方休。当初张嶷给新任大将军的费祎写信说,“以前来歙、岑彭都是被敌军刺客所杀(*注二十二)。现在您已经位尊权重,来、岑的教训,(以您宽济博爱、信任新附太过的性格)将军可要引以为戒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费祎对张嶷的危言耸听也就一笑置之。但不幸为张嶷言中,今年在座的同僚之中,真的有一个心怀不轨的魏国降将:郭修。当费祎喝的酩酊大醉之时,郭修趁机刺杀了这位蜀汉大将军,不知临中刀的费祎是否想起了6年前张嶷的信。刺客郭修肯定是死了,不知道是被当场分尸,还是在费祎墓前开膛,蜀卷并无记叙。(*注二十三)几个月后,费祎是被魏国降将刺杀的消息传到洛阳。曹芳下诏褒奖这位功臣,诏书的内容描绘了郭修的高大形象,“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追封为侯,赐食邑千户,郭修的儿子也被封官,赐银千鉼,绢千匹,“以光宠存亡,永垂来世焉”。(*注二十四)后来东晋人孙盛写的《魏氏春秋》说郭修是凉州西平郡人,在当地素有名声,后来被姜维俘虏,郭修也没有屈服。刘禅(是因为郭修的名气和气节?)任命他为左将军。郭修这时就想刺杀这位后主,一到庆贺之时,一边拜一边往前挤,但是还是被旁边的人挤到后面去了(郭修要有陈祗那么帅,刘禅早完了),郭修总是够不着。因为费祎很容易接近,才不幸成了他的目标。(“脩字孝先,素有业行,著名西州。姜维劫之,脩不为屈。刘禅以为左将军,脩欲刺禅而不得亲近,每因庆贺,且拜且前,为禅左右所遏,事辄不克,故杀祎焉。”)(*注二十五)这么算起来,郭修从被俘虏250到刺杀253在蜀国也呆了起码两年之久,刘禅任命的左将军位置也不低(*注二十六),但看过注后会明白这是毫无实权的虚职。虽然郭修被后来的裴松之贬的一无是处,但我还是比较佩服这个人的,沉默两年,居然还有不屈之心,于新年大庭广众的庆祝场合之下一举成功刺杀蜀汉的首要人物。设想一下,在灯红酒绿的背景前,费大将军仿佛还带着醉意缓缓卧倒,仍立在身旁的是手持血刃的郭修,还在欢闹的蜀国群臣渐渐地把视线集中在这位左将军身上,惊讶的目光交织着各种复杂的情感,却怎么也认不清眼前的这个人......*注二十二光武帝刘秀的来歙和岑彭都是攻打蜀地的时候被割据益州的公孙述派刺客刺杀的。建武十一年(35)六月,来歙大破蜀王元、环安军,占下辨(属益州武都郡)。公孙述为挡住汉军,派刺客刺杀来歙,但却没能当场杀死他。急急赶来的副将盖延见状痛哭流涕,来歙怒喝道,“叫你来是嘱托军事的,不是要你像个娘们儿哭哭啼啼。我现在虽然还插着刀,难道就不敢治你的军罪?”盖延当即醒悟,抖擞精神听候训诫。来歙叮嘱完军务,又言辞恳切地向刘秀上疏进言,遂“投笔抽刃而绝”。四个月后,岑彭率奇兵从江州方向奔驰两千里绕过公孙述的守军直取成都,公孙述被这支神兵吓得又祭出刺客这一招。当时汉军扎营的地方叫彭亡,颇觉晦气的岑彭想要移营,可是晚上就被扮作降虏的刺客刺死。张嶷是蜀中人,两百年前的旧事他当然清楚,就拿来劝阻费祎,费祎是荆州江夏人,大概他真的不了解当年刺杀的细节就没有放在心上。这个张嶷自幼就胆大心细,在南中一带对夷人恩威并施,为稳定蜀汉的后方做出了大贡献。他对费祎及后来诸葛恪个性所造成的恶果都有所预见,是个相当难得的人才,后面还要提他。*注二十三按道理陈寿是蜀国人,这么大的事应有许多详闻,当初来歙、岑彭被刺的过程都颇富戏剧化,可是到了这里,只是一句干巴巴的“祎欢饮沈醉,为循手刃所害”。蜀汉方面,没有任何关于费祎遇刺,群臣百姓反应的纪录,我每次看到这里都觉得蜀汉这帮人麻木不仁。但裴松之引用的其他注疏却流露出蜀汉君臣的人性一面(比如益部耆旧传的刘禅哭张嶷),使得我对陈寿有了相当不好的看法。我从小受到的影响,内心也是偏向蜀汉的,现在还是。我对陈寿的看法是因于他自己写的益部耆旧传里记述了许多蜀人之间的言行逸事,相比之下,三国志蜀卷的人物传记偏重记事,要不是有那些裴注,这些人真是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因为陈本是蜀人,我内心对蜀汉的偏向使得对他这种官史私史的不同态度有很大看法。嘿嘿,既然心又偏颇,难免看法也偏激,达人看到这里权当读我内心,莫要当真。其实三国志也是私撰,是陈寿死后晋朝才派人到陈家抄写下来的,这么一来,说不定有些内容就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抄上,或者是陈寿写三国志较晚顾忌也就多了。*注二十四聂政是春秋时著名的刺客,大家要是读潇水的青铜系列就可以看到他的风采(自潇水后,就不用推荐看太史公了)。聂政受严仲子的委托刺杀韩相侠累(韩傀),捎带着也杀了韩哀侯,留下长虹贯日的成语毁面自杀而死。介子是西汉昭帝时的傅介子,当时西域楼兰、龟兹两国反汉依附匈奴。傅介子向霍光建议刺杀龟兹王,因为到龟兹路途较远,霍光指使他先杀掉楼兰王。傅介子来到楼兰,灌醉楼兰王,两名壮士冲上前去,双刃并下,当场刺死楼兰国王。介子的刺杀行为得到朝廷上下一片赞誉之声,昭帝下诏予以表彰,封傅介子为义阳侯,连那两名助手也被授予侍郎之职。后世对这次刺杀行动一直评价很高,后来李白的诗“愿作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说的就是这位介子。*注二十五裴松之看到这里评说道:古时候所说的舍生取义,都是有原因的,“或感恩怀德,投命无悔,或利害有机,奋发以应会”,这是聂政和介子当刺客的原因。可是郭修和他们根本不是一回事,似乎只是一时兴起(则陷乎妄作矣)。魏与蜀虽然是敌国关系,但并没有像“赵襄灭智之仇,燕丹危亡之急”这样的情况(裴松之这里又用了两个刺客典故:豫让和荆轲——也参看青铜)。而且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不过中才之相,他二人的生死也关系不到国家的存亡。郭修在魏国不过是凉州的(普通)男子罢了,被蜀国俘虏,既不能抗节不辱;投降后既然跟魏国再无关系,也无人指使,却无缘无故又干起刺杀的事来。魏主下诏书褒奖他,无论说他有大义还是有功劳都找不到立足之处,“义无所加,功无所立”,这简直是“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谓也”。裴松之这里引用了《诗经·齐风》里的“东方未明”首中一句,“折柳樊圃,狂夫瞿瞿(jù)”,裴松之掉书袋,东方未明本来是对穷苦人民当官差,应徭役,受监视,忙得早晚不宁的描写。裴松之说“可谓‘折柳樊圃’,其狂也且,此之谓也”大概是说郭修的样子好像“狂夫瞿瞿”,狂妄无知的人满脸神情不安的样子。(我对他的联想只能表示深切的痛苦之情)我觉得魏国也对这样的事感到意外,后主传、姜维传里攻打西平并无提到俘虏的郭修,要不是魏国下诏,我们还不知道这位郭中郎是哪的人呢!另外,魏国的诏书里称郭修是西平的中郎,如果仔细看过本文第一节,早年的姜维和郭修一样,都是不在中央服务的中郎,只有这两位身世不明的降将享有,多少有些事后追加的意思。*注二十六要说左将军的高低,得把整个系统说一遍。刘备在称汉中王之前,官职系统一直比较混乱。刘备是献帝封的左将军,到了成都后,刘备手下的文官是按照左将军大司马府这样的级别任命的,比如诸葛亮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许靖是左将军长史,刘巴是左将军西曹掾等等,还显得规范一些。但武将就显得毫无规矩,荆州四郡归刘备后,张飞和关羽的征虏将军、荡寇将军都属杂号将军,刘备得了成都,关张二人在军职上各兼了督荆州、巴西太守之职。而跟随刘备攻汉中的黄忠却因功一下子被封到征西将军,这在汉朝是仅次于卫将军的,而当时投降的上庸太守申耽也被封到征北将军。这两个职位都是刘备为了奖赏或笼络而实行的特殊案例。刘备称汉中王、称帝后,蜀汉的官职才向东汉的正规系统靠拢。东汉的武将级别:常设将军:即所谓的和平时期,依次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四者位比三公,之下又有前、后、左、右将军。不长设将军:如果遇到征战,在卫将军下则按东、西、南、北为序依次有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这些四将军位又在前、后、左、右将军之上。由于东汉一直战事不断,征、镇、安、平等将军也就一直存在,到了三国就成了常设将军。而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于九卿,在东汉时可开府治事,有属官。(蜀汉只有首辅才可开府治事),这时的四方将军在蜀汉成了不统兵的变相文官。比如刘备称汉中王时,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分别为前、右、左、后将军,这些职位捎带着有与刘备的汉中王同喜同喜的感觉。再后来刘备称帝到刘禅继位,这四方将军成了某些文官的嘉奖职,比如长期跟随刘备的刘琰在后主时曾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卫尉中军师是实职,后将军就如同褒奖了。邓芝在诸葛亮逝后迁“前军师前将军”,同理前军师是实职,前将军是褒奖。出使东吴的宗预因表现良好,回来也被封为后将军,不久督永安,改为征西大将军的实职。本章“蜀二相时的姜维”尾语本来这章在最初只打算写一小节,完成时竟成了六小部分,就是为了交待姜维这个时期234~253整个三国的大致背景。如同李靖岩兄所说,“姜维个人对整段三国来说是微小的”。通过对他个人的剖析,却反映了整个三国的变化。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三国的鼎足之势,已经变成了天平渐渐向北倾斜的局面。吴国方面,年老的孙权头脑糊涂,吴地的大族势力不断膨胀,孙权既想依靠他们,又怕自己死后大族之势尾大不掉,这样左右摇摆的心思强烈反映在确立太子的事上,结果是忠臣受猜忌被杀,佞臣趁机混乱朝政。吴国从此走上衰败之路。魏国方面,经过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的连续努力,中原之势渐渐恢复元气,曹魏即使和蜀吴两线同时作战也应付自如。所不同的是,贵为皇族的曹氏抛弃了祖辈父辈的实干精神,融入到脱离百姓的玄学空谈,以至司马懿杀曹爽等人,一日之间,天下名士失去一半,却没有百姓为之哀痛的。司马氏几近顺利的代替曹氏执掌军政大权,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如同早年的曹操一样,重视农业,军屯在司马氏手中得到重大发展;重视人才,摒弃华而不实之类;军事上屡有建树,却“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这时的北方,正在把打人的拳头,稳重的回收蓄劲儿呢。蜀国方面,由于诸葛亮死后,没有正确的战略成为治国方针,蒋琬、费祎趋于保守,姜维少量军队的骚扰,使蜀国既得不到领土上的实惠,也无相应的人才进行经济建设。翻遍蜀志会发现,早年优秀的经济及民族政策官员,要么早死,要么从军。在刘备诸葛亮时代见于记载的司盐校尉(王连:早死),司金中郎将(张裔:早死),诸葛亮置守都江堰堰官(蜀汉后期不见所述),以及地方优秀官员吕乂、张嶷或征调中央或调集前线。这些人之后,再也找不到蜀汉高层的关注,或是地方优秀人才的候补。相对保守的蒋琬、费祎的去世,没有认清蜀汉综合形势的姜维继任,却只以军事方针为主,这样的坐吃山空下,蜀汉从官到民弥漫着普遍的厌战情绪,再加上益州本地士族的不合作(比如谯周曾与蜀郡学者杜琼一起散布过曹魏代汉是天意的言论。后来,谯周屡次在刘备、刘禅的名字上作文章,说,“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备矣,当授与人也”),还没有开始的姜氏北伐,就已经注定了和孤独作伴。
阅读全文

孤独的北伐天意 天意?254年洛阳十月换了新皇帝,边境大员们也都知道了消息。督扬州军事的镇东将军毌丘俭却坐立不安起来,他和二月事件的李丰、夏侯玄私人关系相当好。司马师将几无牵连的夏侯玄也构陷同谋,这位镇东就开始担心起自己的地位来。毌丘俭早年历任荆州、幽州刺史,曾跟随司马懿攻灭公孙渊,后来大破高句骊国,因功迁左将军,调往豫州领豫州刺史,随后升为镇南将军。后来东兴之战镇东将军诸葛诞和毌丘俭等人分三路攻吴失败,返回后,司马师并未制罪几人,只是将诸葛、毌丘两人互调(军区司令员互调 嘿嘿……),毌丘俭改为镇东将军,督扬州。而他督下的扬州刺史文钦和曹爽一直关系很近,曹爽被诛,文钦也内心惶恐,他和前任镇东诸葛诞私人关系恶劣,这回换了新上司,颇有惺惺相惜之意,两人开始捉摸起事来。十一月,史载“有白气经天”,司马师问及王肃(王郎子),这位经学家来了精神,“此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啊?啊?司马师还没反应过来,王肃又说“君若脩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所谓白气经天,就是极光现象,古书上常记载为天裂或者黄、白、赤色等等。王肃给史记做过注,司马师正好问起来,他就拽到蚩尤头上,古时传说蚩尤能呼风唤雨,在天上扯个旗子——小技尔。不过,王肃扯到的东南方向的确要出事了。255年正月,“有彗星数十丈,西北竟天,起于吴、楚之分”,俭、钦二人大喜,以为己祥。本来彗星在古代属于灾星、凶星,有什么好高兴的?不过此二人的起兵,却符合扫帚星的扫意,“彗星主扫除,乃除旧布新之象;除旧布新,有革命之意”。受到天象鼓励的淮南第二叛开始了(*注三十四),毌丘俭、文钦假诏太后书,胁迫淮南一带的兵将及大小官员入寿春,歃血为盟讨伐司马师。并向周围求援,分别致信诸葛诞、兖州刺史邓艾、郭淮(*注三十五)等人,可是却无人响应。内外都不得人心的俭、钦两人孤注一掷,将兵五六万渡过淮水,西至项城(属豫州汝南郡,今河南项城东北)。毌丘俭守城,文钦在外为游兵。项城离魏五都之一的许昌距离很近,俭、钦二人刚开始的气势还挺盛。司马师又去找王肃,说得好准啊,那现在怎办呢?王肃说,“当年关羽进围襄樊,气势无比(曹操竟想迁出许昌)。可是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关羽手下的荆州士卒就迅速瓦解。现在俭、钦二人劫持的淮南将士的家属都在内地,只要防守住二人前进的路线,用不了多久,他们也会像关羽一样覆败的。”眼上长了个大瘤子的司马师深表同意,又听取傅暇、钟会的建议亲征,闰正月进兵至汝阳(属汝南郡,今河南商水县西南)。魏国当时的名将统统上阵,荆州刺史王基为前军带兵速进;诸葛诞督豫州诸军自安风向寿春;征东将军胡遵督青、徐诸军出谯、宋(今河南睢阳)之间;兖州刺史邓文发兵占领乐嘉。毌丘俭和文钦虽然尚算战功卓著的猛将,这时被指挥自如的司马氏大军打的缩手缩脚。中间虽然有过文钦幼子文鸯冲击司马师大营的惊险,而俭、钦也有吴孙峻派兵趁火打劫的骚扰寿春之忧。这次淮南之叛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文钦最先败退,后来投吴;毌丘俭听说后连夜逃跑,被士卒射死在草丛中。亲征的司马师收到成效,淮南被迅速平定。因为诸葛诞对淮南熟悉,这次把他又改回镇东,加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督扬州。59岁的邓艾此战表现出色,征调京都任长水校尉(中军五营之一);31岁的钟会随军司马师,献计献策,深得司马的信任;马上也会博得新主子的欢心。唯一的失败就是司马师在文鸯突营之时,因为太紧张竟然将眼睛迸出,虽然文鸯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这小伙儿太猛,夜里在魏军营中突击,并大呼司马师之名,举军皆惊。司马师人在大帐,却听见文鸯在外面大呼小叫无人能挡,害怕自己说不定就真挂了,心中惊悸可想而知),但是得不到父亲的接应才撤退。48岁的司马师这么一折腾,身体就不行了,闰正月,司马师返回许昌就见他老爸去了。听说兄长病重的司马昭从洛阳赶到许昌,接掌了后事。15岁的曹髦派尚书傅嘏命令司马昭就留在许昌,以防备东南。傅嘏到了许昌,反而和司马昭、钟会商量,觉得这不过是小皇帝想摆脱司马家的控制,所以才趁机布置司马昭在许昌。三人商议妥当后,由傅嘏上表,司马昭迅速率大军开往洛阳。二月,大军到了洛水南岸,曹髦赶紧屈服,又下令任命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辅政。这样司马昭才真正从兄长手中接过了大权,钟会也迁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换了首辅,司马昭也要上任三把火,三月,15岁的曹髦立了卞皇后。边境的大员也有所笼络,雍州刺史陈泰接替郭淮为征西将军督雍凉军事,冀州清河人王经为雍州刺史。四月,以征南大将军王昶为骠骑将军。七月,以征东大将军胡遵为卫将军,镇东大将军诸葛诞为征东大将军。魏国又经历了一次大的人事变动;吴国那边,又有人在秋天要谋杀孙峻,和去年一样事泄失败。蜀国这边,返回成都的姜维打算再次北伐,这是费祎死后连续第三年出兵。蜀汉内部的反对声音终于爆发为公开对抗,时任征西大将军的张翼竟然在朝堂之上和姜维争执起来。张翼是益州本地人,以前做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时督南方四郡,但是由于张翼性持法严,手段不够灵活,对夷人的控制并不见效。233年,马忠代替张翼任庲降都督平定南夷刘胄的叛乱。张翼本人调到成都,此后一直辅助北伐事务。上次北伐254,张翼也随军前往。这时255年夏,姜维又想出兵。或许是因为同是本地人的张嶷的阵亡,张翼控制不住自己的直脾气,在朝堂上反对说,蜀是“国小民劳,不宜黩武”。姜维对此不能同意:找不到别的相关记载,也不知道姜维是怎么在蜀国君臣面前应答的,困惑……255年夏,54岁的姜维再次出兵,随行的还有车骑将军夏侯霸,和不太高兴的张翼(*注三十六)。七月大军又逼近陇西。新任的雍州刺史王经向上司陈泰汇报说:姜维、夏侯霸欲三道向祁山、石营、金城。请求陈泰下令由讨蜀护军(不知道新任是谁)向祁山、自己进兵为翅(挡住往石营方向蜀军)、凉州军至枹罕(挡住往金城方向蜀军)。王经所得到的情报,可以参看地图http://www.sinomaps.com/non-cgi/usr/39/39_86_6.jpg,会发现这俨然是场大战役,蜀军的动向仿佛如扇形将陇西包围。陈泰接到禀报后大是疑惑,蜀军有这么强的兵力吗?不可能,蜀没有这个实力三路并进。而自己一方:兵力不宜分散;凉州军也不适合越境作战。于是,陈泰给王经答复说,“仔细分析蜀军的真正意图,看姜维到底想去何处,(我们)必须东西(王在西、陈在东)合力并进。”这时姜维的数万大军到达枹罕,正往狄道方向行进。陈泰立即命令王经进驻狄道城,等到陈泰军到达位置,再共同对付蜀军,陈泰自己则向陈仓方向进军。可谁知王经却没把陈泰的命令当回事,擅自进军。判断王经这时率领的军队很多,起码和蜀军旗鼓相当。王经没有把姜维放在眼里,贸然进军至故关(洮水上游,狄道以北),狄道在洮河东岸,故关在洮河西岸。准备给远道而来的蜀军以迎头痛击。可这时的姜维已不是当年见到郭淮就跑的军事生手了,54岁的姜维已经经历大小数战,从军20年。既然王经想试试,那就尽管来好了。八月,两军在洮河西岸展开大战,几无军事经验的王经惨败,上万魏军要么被歼,要么被逼入洮河淹死,王经率剩余的万余魏军抢渡洮河,退入狄道城中。关于此战,三国志各传记载都很简略:姜维传说“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张翼传说“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经众死於洮水者以万计”;陈泰传说“经所统诸军於故关与贼战不利,经辄渡洮”。这些简略的记载使得这次“狄道之战”默默无闻,但却是姜维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胜仗,也是最后一次胜利。(*注三十七)陈泰听说王经并未坚守狄道,料定他必然失败。于是先派部分军队在前,陈泰率军后赴援救王经。这时王经已然惨败退守狄道,洛阳方面得知陇右魏军战况,生怕陈泰应付不了。于是将刚调入京城的邓艾为代安西将军赶赴陇西配合陈泰。邓艾刚走,司马昭不放心,又派他叔叔太尉司马孚坐镇关中,统督军事——实际上是为了给陇西魏军作充分的后勤保障,司马孚太尉的身份适合各方面的调控,刚掌握大权的司马昭还不敢离开洛阳。蜀军这面,姜维要趁着士气旺盛再攻下狄道城。这时张翼进言说,“撤军吧,不宜再进军,否则会毁此大功,岂不是画蛇添足。”姜维好不容易得了一场大胜,怎会轻易撤军?听到张翼又在反对,姜维勃然大怒,你说画蛇添足?我偏要画成龙!蜀军随后将狄道城团团包围。蜀军的主帅和副将意见不能统一,魏军上下也产生了分歧。陈泰行至上邽,邓艾、胡奋、王祕各路援军都已到达。这时邓艾等人向陈泰建议说,“王经的精锐损失惨重,蜀军气势大盛。而我军匆匆集合,又是在败军之后,这样的士气恐怕无法面对姜维的乘胜之师。古人说,‘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孙子也说过‘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守。’这都是丢弃局部保障全局的做法。如今陇右的形势,正如被蝮蛇螫咬的手腕。狄道之城,也并非坚守之地。不如现在放弃王经和狄道,避开蜀军的锋芒,安静等待蜀军的疲惫再考虑进兵。”陈泰反对说,“姜维是轻兵深入,就想和我军争取野战,以求一战之利。王经本来应当高壁深垒,挫其锐气。如今贸然作战,正中姜维下怀,导致王经败困狄道。如果姜维乘战胜之威,继续往东进兵,一旦取得屯粮之所,再招纳羌、胡,那是就真的惊动整个关陇地区,这才是我所担忧的情况。”陈泰歇了口气又接着说(实际是我歇口气:),“现在姜维以乘胜之军,却停滞在峻城(狄道)之下,锐气必失。孙子兵书中还说‘脩橹轒榅,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后已’,两军交战,攻城是最下等的取胜之道,像攻城器具、土山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孙子兵法的后文还说‘将不胜其忿’,陈泰就想说明姜维的士气会因攻城磨灭)。姜维这次轻军远来,这些都无法准备,而且粮草也不能及时供应。这正是我军速进破敌之机,正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地势上:地处洮河沿岸的狄道就在河岸平原,姜维军队处在平原之地。我军从狄道附近山岭自上而下攻击蜀军,姜维必定败退。”最后,陈泰环顾众将,“对待士气高涨的蜀军不能放纵,处于围城之际的蜀军士气也不会保持长久。此所谓‘寇不可纵,围不可久’,众位难道不这么认为吗?”陈泰一番有理有据的分析,众将再无异议。(对比双方,无限感慨……)随后陈泰进军穿越高城岭(狄道东南山岭,今甘肃渭源西北),夜里到达狄道守军视力所及东南高山上,并且高举烽火,唱鸣鼓角。城中的守军真是黑夜中寻到了光明,士气振奋可想而知。城外的姜维也曾料到魏军会前来支援,却没想到这么快,不禁说出魏军有“奇变宿谋”的话来,蜀军看到统帅也如此惊讶,内心都剧烈震惧。但是姜维却不想轻易放弃,之前姜维为防止魏军增援曾在狄道周围山岭设伏。可是陈泰出发时就考虑到姜维会来这一手,他的部队都是“潜行”“诡从”,居然避开姜维伏军突然出现狄道之南。(*注三十八)当即姜维率军顺山岭突击陈泰(又是突击的老招数),可是这时蜀军士气狂跌,居然打不过远道翻山而来的魏军,无奈之下,姜维又重新退回平原地带。这个时候,在狄道北,洮水上游的凉州金城郡传来魏凉州军增援的消息。而狄道城南的陈泰已经和城内的王经联系上,准备内外冲击蜀军,断掉姜维的退路。姜维得知后,在九月,无奈悄然撤军,暂时退到狄道南,洮水下游的钟堤。狄道终于解围,王经迎接陈泰,感慨道,“城中的粮食根本就支持不了十天,要不是您来的及时,此城必破,而雍州也就危险了。”当初陈泰听说王经被围,认为魏军将士素皆一心,不是轻易就能被姜维破城的。陈泰向洛阳上表要救援狄道,朝中众臣却担忧王经挺不到陈泰援军,一旦姜维断陇西之道,据关、陇之险,陇西四郡就完了。所以最好是(中央)集结大军,做好长期讨伐的准备。司马昭摆手说,“以前诸葛亮不就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吗?他尚且办不到这么大的事,更何况今天的姜维呢?再说蜀军也不是马上就能破城,他的粮草倒是很快会告急。这次陈征西的速救实乃上策。”九月狄道之围被解,陈泰慰劳将士,布置防务,修葺城垒,又还屯上邽。没多久,陈泰就被征召至洛阳任尚书右仆射,典选举,加侍中光禄大夫。他的征西将军后任是司马昭的堂兄,司马孚之子司马望,这位司马宗族也还是个人才,除了有些贪财。这时的雍凉军事(大部分)由狄道之战后实任安西将军的邓艾负责,59岁的邓艾从此就成了蜀汉的克星,姜维又碰上了一个“郭淮”。之前那个轻敌战败的王经也被调到洛阳,后文还要提他。接替雍州刺史的是邓艾讨伐淮南第二叛时的部下诸葛绪。在钟堤的姜维不久也撤回蜀中,他心中已有了下次北伐的计划,可是没想到秦岭里有个大结巴早就想到他心里去了……*注三十四淮南第一叛的王凌当年(251)也是因天象起兵,当时“荧惑守南斗”,王凌受到启示说,“斗中有星,当有暴贵者”。荧惑就是火星,在古代有主扬州、荆州、交州等地的说法。斗中有星,古时的说法是“斗为帝车,运于中央”,此处为北斗。王凌看到主扬州的火星落到小斗里,觉得自己会有好运,拖着80岁的身躯被封建思想毒害了。*注三十五文钦一个月后兵败投吴,还是心有不甘,给郭淮写信说自己起兵反抗司马师的原因,自己失败投吴是准备以后当伍子胥,希望郭淮能够站出来,可以先投降蜀汉,将来好和自己东西共同出兵。可是他消息也太闭塞,郭淮这时已然病逝,文钦茫然不觉的还在给冥界饱诉衷肠(……毛骨悚然),他所臆想的也太夸张了。后来,文钦给吴的降表中,还是把已死的郭淮当成了同伙。*注三十六姜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好还带着张翼。并且“进翼位镇南大将军”。本来张翼是征西大将军,按照征、镇、安、平的顺序,这次张翼反而是降职了,而且征西是实职,镇南就像虚职:(蜀)西向就是凉州,南向是南夷。不知为何陈寿此处却说进翼位,困惑——蜀汉够混乱的。姜维出兵,却带了这样不情愿的副手,怎能不失败呢?写到这里,又想起前文的张嶷,他给刘禅的上表里说:要是能够攻下凉州之地,愿意留下作藩镇太守。以张嶷个人的才干,和他对各个民族的了解,他如能在陇西做太守,为蜀汉稳固开拓的疆土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又这么支持北伐。我要是姜维的话,张嶷战死军前,我都要悔断肝肠的……*注三十七姜维这场胜利从结果来看是巨大的,却找不到任何过程的记载,甚憾!(莫不成又是两军硬拼,晕——要真是如此,姜维的突击战还挺拿手)此役战绩,魏方面的记载都比蜀的记载缩水,但也掩盖不住魏军的惨败。十月,曹髦下旨慰问陇西郡民:“洮西之战,至取负败,将士死亡,计以千数,或没命战场,冤魂不反,或牵掣虏手,流离异域。”为了安抚当地居民,差遣陇西各郡典农将(主管农业生产、民政、田赋的官员)及安、抚夷二护军(主管夷、戎各族的武将)和地方官员进行慰恤,并免除赋役一年。从魏高层对陇西各郡的事后安抚可以看出,魏对此战带来陇西吏民士气下降——这一严重后果的重视,特地指令各种官员在多方面进行补救。十一月,曹髦再次下旨说“陇右四郡及金城”因连年受敌,如果有人投靠蜀国的,赦免其留在本土的家属。十几天后,又下旨说,“往者洮西之战,将吏士民或临陈战亡,或沈溺洮水,骸骨不收,弃於原野,吾常痛之。”特令陈泰、邓艾等人率所部专门去洮河打捞尸体,妥善安葬。这个时候离八月王经惨败已经过去近百天,魏还在做善后处理。后来邓艾谈及此战,说“洮西之败,非小失也;破军杀将,仓廪空虚,百姓流离,几於危亡”。*注三十八这段记载于三国志陈泰传的两人斗智斗勇的文字,却受到裴松之的怀疑。“(陈)自军之发陇西也,以山道深险,贼必设伏。泰诡从南道,维果三日施伏。定军潜行,卒出其南。”臣松之案:此传云“谓救兵当须众集,而卒闻已至,谓有奇变,上下震惧”,此则救至出於不意。若不知救至,何故伏兵深险乃经三日乎?设伏相伺,非不知之谓。此皆语之不通也。我倒觉得姜维设伏没有太大的问题,就是“维果三日施伏”的具体天数倒是很不通顺。
阅读全文

三国十大寿星完全是写姜维传的附带产品,顺手找到就放在那里,还挺多就凑个数,基本是三国志里的记载,权当无聊写的,呵呵。东汉末时期,战乱使得人口急剧下降,能活下来的人就挺不容易,更何况长寿?比如活了70岁的大医学家张仲景(150~219),仅在建安十年(205年)前,张仲景宗族二百余口,死亡之人就高达三分之二。行医世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百姓。到了曹丕、曹睿时代,北方逐渐从汉末的战乱缓过劲儿来,人口有所恢复。司马懿238年带四万人伐辽东,魏臣就觉得人多。等到第四大寿星司马孚253年率中军支援合肥,就号称20万。当然魏臣说四万人多,是因为辽东遥远后勤难以保障。但这时的北方要比早年汉末要强得多,当初曹操和吕布在争夺兗州时,不光招不到兵,还不敢招兵——因为没有粮食。北方经过几代的努力,总算脱出汉末战乱的阴影,出些高寿之人也算正常。下面列出来的都是80岁以上的人物,这么一来所谓的名士、隐士就占了一大半,这样的人随便找个地方一猫,只要先天条件够好,搞个清心寡欲基本都能上80岁,现代人想长寿的应该好好学学。里面以魏人最多,是因为三国志魏卷记载最全。0,100+?见于三国志记载中的真正大寿星,都是在魏卷注引中的隐士。比如山东人有青牛先生者(见死不救胡青牛?!),就有人说他有百余岁。京兆人扈累,至嘉平中,年八九十,还只像五六十岁的样子,12年以后才死,这么算来也有100出头。还有一个隐者焦先也活了89岁,有人称其为仙人,傅玄说他“性同禽兽”,都估摸他肯定能活过百岁。有个京兆人鲍出的母亲也活了百余岁。这些人都有些传说的味道,葛洪神仙传里记载的李意其,刘备伐吴曾向他问吉凶,这个人更被传说是汉文帝(前179~前156在位)时人!真实记载的是华佗的徒弟彭城人樊阿活了百余岁,另外一个徒弟广陵人吴普活了九十多岁(都是练五禽戏练得,呵呵)。还有个河东人乐详九十多岁还上疏称赞故河东太守杜畿。1,105岁三国第一大寿星:张臶 魏人 与第六大寿星胡昭齐名的名士 有史记载的105岁2,97岁来敏 蜀后主景耀中260左右 蜀臣 和刘璋有些亲戚关系 诸葛亮时为军祭酒、辅军将军 因发怨言免官 后来屡次以语言不节免官 最后赐了个执慎将军(让他谨慎的意思,这样口风不佳的人居然活了97!?)3,96岁 吕岱 吴孙亮太平元年256 吴臣 位至大司马 他一生目睹了吴国的兴衰史 孙权—诸葛恪—孙峻 4,93岁司马孚 晋武帝泰始八年272 司马懿之弟 官至太尉5,90岁高柔 魏曹奂景元四年263 高干从弟(有说从子)历仕魏国全部六任皇帝!魏国司法奠基人之一   90岁+孟光 蜀臣 学者 为人较直(过迂)曾当众谴责大将军费祎搞的大赦太多 后来坐事免官 回家研究学问去了6,89岁 胡昭 魏嘉平二年250 魏人 善书法,与锺繇、邯郸淳、卫觊、韦诞并有名   89岁王祥 晋武帝泰始四年270 晋书有其列传 二十四孝里在寒冬用身体捂化冰冻的河水捕鱼孝敬后母的那位 50多岁才出仕7,84岁 管宁 魏人 名士 与华歆、邴原被时人称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   84岁杨彪 杨修的老爸 魏曹丕黄初六年225 比他儿子还晚死了7年8,83岁常林 魏臣 河内人 节操清峻 名士 历仕曹操、丕、睿三朝9,82岁田豫 魏臣 历仕曹操、丕、睿三朝 年轻时曾得到刘备的赏识 后来一直在北方边境 成绩卓著   80岁+脂习 魏臣 做过太医令 当年孔融弃市无人敢问 只有他抚尸大哭 80余岁卒于家 大概在曹丕死后   80岁+向朗 蜀臣 蜀后主延熙十年247 做过诸葛亮丞相长史 马谡街亭兵败逃回成都 向朗知情不报被免官 后来虽然复官却在家潜心研究典籍10,81岁董昭 魏明帝青龙四年236 魏三朝老臣     81岁张昭 吴孙权嘉禾五年236 吴臣 这不用说了吧 等于是看着孙权长大的谋臣    81岁是仪 吴臣 做过北海相孔融的郡吏 在吴官至尚书仆射 为人耿直 被人诬陷时居然找不到有任何过错然后就是80岁的人啦   80岁程昱 魏曹丕黄初元年220 这也不用多介绍 曹操身边次于荀彧的谋士    80岁王凌 魏曹芳嘉平三年251 王允之侄 淮南第一叛 失败后饮药而死   80岁韩暨 魏臣 魏曹睿景初二年238 做过刘表的部下 在魏国一直是管祭祀的主另外几个排不上号的也列出来,魏的贾诩77岁(223)、华歆75岁(231);蜀的宗预、廖化都应该超过76岁(264)。君主里活得高的孙权71岁(252),司马懿凑上数73岁(251)。还有一些小人物也活过八十,但太不著名就算了。
阅读全文

诸葛亮北伐时的姜维227年三月诸葛亮进军汉中前,就向刘禅上出师表表明决心,结果北伐的事情好象人尽皆知。头年才继位的曹睿在洛阳也是听说了的,朝中很多人的意见是主动攻打汉中,曹睿也很想御驾亲征。《三国志孙资传》魏卷14注引《资别传》载曹睿问孙资的意见,孙资数落起当年曹操攻打汉中和救援夏侯渊时的困难,说,“南郑(汉中郡治所)就像一座天牢,中斜谷道简直就是五百里的石洞!(*注四)要是想讨伐诸葛亮起码要十五六万人,再加上东边防线,不知道要征召多少人力,耗费多少物资。我听说进攻与防守,所需人力物力要相差三倍。所以现在最好的战略就是分派大将镇守险要,将士安睡,百姓无事。几年以后,中原力量自然增强而吴蜀两国必然衰败。”(*注五)当时钟毓(锺繇之子,钟会之兄)也上疏和孙资的意思相同,曹睿就放弃了主动征伐的念头。但是曹魏方面并没有立即向雍州方面增兵,还是以防吴为主,在六月里227以司马懿都督荆、豫州诸军事,驻镇宛城。年底司马懿接到申仪密报孟达要据新城反魏投蜀,稳住孟达的司马懿八天赶完一千二百里路(宛与新城间),228正月里司马懿用十六天就破城将孟达剿灭。随后,司马懿回到洛阳,曹睿问他,“现在要讨伐蜀吴的话,先选谁呢?”司马懿说了一套水路并进伐吴的想法,曹睿又把他派回宛城准备去了。就在曹魏将诸葛北伐之事遗忘的时候,诸葛亮放弃魏延的子午谷奇袭计划(魏延认为镇守长安的安西将军夏侯楙是个公子哥,也可以看出曹魏对蜀汉防线的轻视),决定稳扎稳打,出相对平坦的祁山进军陇右。在228年春,诸葛亮派赵云邓芝率一支人马据箕谷(*注四地图上没有标此地,但有斜谷,箕谷是支道),摆出攻取郿县的姿态。自己则亲率大军攻祁山(靠近天水郡西县)。诸葛亮统帅的军队大概有七万左右,雍州西部各郡骤闻蜀汉大军压境,乱作一团,天水、安定、南安三郡一齐叛魏应亮,派人向诸葛亮联系。应该说,诸葛亮做的准备工作是很充分的,他自己的军队就达七万(是不少的数目,十年后238司马懿带四万兵讨伐辽东,魏臣还认为太多),又和赵云的疑军作出多路出兵的姿态。魏方面的材料都说因为刘备死后,认为蜀汉没有人能够再统兵,面对突然出现在眼前“栖於山岩”的大量蜀汉军队,雍州西部各郡吏民的惊恐可想而知。天水南安就挨着祁山,但安定却远在北部,与天水还隔着广魏郡,也派人向诸葛亮联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提到我们的主角姜维了。《三国志》上说诸葛亮出祁山时,天水太守正带着一帮属官在各县巡视,突然听到蜀军将至,各县响应,就怀疑手下姜维这帮属官也想投靠诸葛,半夜里自己悄悄的往上邽(在天水东,靠近广魏郡,时广魏未降)跑了。等到姜维这帮人发现,糊里糊涂追着太守赶往上邽的时候,城门却紧闭不开。这帮人只好返身回冀城(天水治所),却也是闭门羹。这时诸葛大军已经在陇西各郡散开了,前锋马谡防卫街亭(在广魏郡境东,靠近扶风郡),诸葛自己进攻未降的陇西郡。姜维等人只好投奔蜀汉。《魏略》上则是另一说法,当时天水太守马遵带着属官跟着雍州刺史郭淮巡视到洛门(在天水郡境西,靠近南安),听到蜀军到祁山。郭淮说,“诸葛没安好心”就想回上邽,马遵也想跟着去。姜维等人就说,“您是太守,得回治所冀城。”马遵说,“现在回去,恐怕就成叛贼(大概他认为冀城已降)了。”姜维与另一人也不知道马遵说得对不对,但想着家眷还在冀城,于是两人返回冀城。回到家,冀城的吏民都想投降,就推举姜维二人去见蜀军。诸葛亮见到两人很高兴,但还没等到去接冀城家眷,马谡就从街亭败退。诸葛大军于是带着姜维撤退了。《魏略》还说,冀城被魏收复,认为姜维的降蜀并非本意,所以没有为难姜维的家眷,甚至还为姜维保留其官职等他回来。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郭冲四事上则说“亮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城,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千人还蜀”。这三种姜维归蜀的说法,大体上还是《三国志》本传属实。《魏略》的记载有很多疑点,首先当诸葛亮出祁山时,郭淮还没有离蜀军那么近。之前郭淮在安定一带讨抚羌戎,后来作为张郃督下配合张郃攻街亭,郭淮则攻高翔营寨(《三国志郭淮传》载郭淮攻驻列柳城的高翔,我却一直没找到列柳城在何位置,但魏略载曹睿后来下的诏书里提到“马谡、高祥,望旗奔败”可见高翔[魏略作祥,淮传作详]在马谡附近)。这时郭淮在上邽不大可能。其次,《魏略》里说只有姜维两人降蜀,冀城里的人还没来得及走。但有天水郡属梁绪、尹赏、梁虔等人随姜维降蜀后来还位至高官。最后,魏国还能为姜维保留官职的说法也有些一厢情愿。至于郭冲,这家伙更是早年的小说家了。诸葛亮出祁山,陇西根本未降。在他笔下,姜维也成了俘虏,可以说是罗贯中的祖师爷了。就是郭冲生搬硬造将驻守宛城的司马懿搬来和诸葛亮唱了一出空城计。他写的那几事,当不得真的。在《孙盛杂记》(*注六)里记载:姜维跟随诸葛亮与母失散,后来收到母书,“令求当归”,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有的说法说姜维粗知学术,应该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意思是姜维不至于对母亲不孝。但我觉得这样的推论都是想当然尔,因为“粗知学术”就推出“不出此言”?我倒觉得这句话很能解释姜维留在蜀汉的原因,“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姜维在蜀受到比较高的待遇,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不会回去了。后来陈寿给姜维作传,他的早期生涯和归蜀汉都带有很多疑点,正说明姜维对此事讳默难言。姜维说的话,并不一定是回信其母,更像是对蜀汉方面表达个人志向。回过头来再看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这里不展开诸葛的战略战术问题。诸葛亮到达祁山,形势有好有坏,有三郡投降。但是陇西郡太守游楚(此人甚是传奇哎又想扯远)却坚守治所襄武。《三国志张既传》注引《三辅决录注》载,游楚曾对蜀军说,“你们若能断陇道一月,阻隔东来援军,陇西自然挺不到那时候。如果不能,那时就是你们吃亏了。”陇西还未攻下,曹睿就分派诸军进军了。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在郿城防备赵云邓芝,右将军张郃率步骑五万攻击马谡,曹睿也亲自坐镇长安前线指挥部。马谡兵败的消息传来,也带来了曹魏方面的消息,诸葛亮只好退军,临走时带走西县(西县离祁山最近,也可看出蜀军真正能控制的也就祁山附近了)千户回汉中。姜维跟随诸葛亮回到汉中,被辟为丞相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仓曹掾是诸葛亮身边主管仓谷之事的属官,奉义将军是杂号将军,诸葛亮对这前魏国烈士的儿子很器重,他给留守成都的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信介绍姜维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我观察了一下他的才能,李邵、马良都比不上他,真是凉州上士。”又说,“姜维不但在军事上很有见解,为人勇敢大胆,通明义理,深解兵法。而且心存汉室,我打算让他一边操练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一边传授给他军事知识,然後就带他进宫觐见皇帝。”这年的姜维27岁,不知道他跟诸葛亮怎么介绍自己的,这位蜀汉丞相居然给他下了这么高的评语,并隐然将他看作传人,介绍给蜀汉重臣及刘禅。随后,姜维迁中监军,征西将军。(*注七)诸葛亮在世的日子里,姜维一直跟在他的周围。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品德,和蜀汉连年的北伐,姜维都看在眼里。姜维27岁228年,48岁的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兵退汉中,诸葛亮上表自贬为右将军,马谡下狱死。秋天,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被吴大都督陆逊大破于石亭。冬天,诸葛亮出兵散关,围陈仓(属扶风郡),却受阻于早受曹真嘱托准备的郝昭达二十多天。最后在张郃的援军到达之前,诸葛亮因粮尽退兵,第二次北伐失败,后退时诸葛亮率军击杀了追来的王双。28岁229年,春天,49岁的诸葛亮派陈式攻武都、阴平(都属益州,靠近魏雍州边界),自己则挺进至建威(在天水郡与武都郡边界,今甘肃西和县西),本欲攻打陈式的雍州刺史郭淮退兵。武都、阴平两郡复归蜀汉。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巩固了益州北部的蜀汉疆界,复丞相职。为巩固汉中防务,诸葛亮于冬天徙府营於南山下原上,筑汉城于沔阳(今陕西勉县),筑乐城于城固(今陕西城固县)。这年四月,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六月,蜀吴两国达成协议互相承认,并约定共分天下。这一年赵云病逝。29岁230年,秋七月,曹睿听从大司马曹真的意见,分兵三路大举伐蜀:司马懿由西城(陕西安康县西北);张郃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注四),共攻汉中。50岁的诸葛亮闻魏军将至,率领诸军于城固赤阪(今洋县东二十里龙亭山南)等待魏国的大军,结果老天连降大雨三十多天,栈道断绝,魏蜀两军没见着面。九月,曹睿诏曹真等班师。诸葛亮分派魏延、吴懿西入羌中(今甘肃省临夏自治州等地),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谿(在今甘肃武山县西南),算作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30岁231年,二月,51岁的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祁山,用木牛运粮。魏方面则由53岁的司马懿代替养病的曹真进驻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这是司马宣王和忠武侯的第一次交手。三月,曹真病死。诸葛亮在前期连战连胜,司马懿转入防守。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在木门(今甘肃西和县东南)设伏击杀了奉司马懿命令追击的张郃。八月,诸葛亮上表罢免都护李严(因秋夏之际,值天霖雨李严运粮不继,派属下说粮尽劝诸葛亮退兵。等到诸葛亮退兵,李严却上疏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想要推卸自己运粮不继的责任)为平民,徙梓潼郡。31岁232年,52岁的诸葛亮开始休士劝农,制造流马木牛,教兵讲武。魏吴两国这一年的事迹都相对平和。32岁233年,53岁的诸葛亮督使诸军运米,集结于斜谷口,并驻于斜谷。这年蜀南方有豪帅反叛,马忠代替张翼任庲降都督平定叛乱。九月,安定的匈奴反叛,司马懿遣胡遵等追讨,破降。33岁234年,54岁的诸葛亮调动所能征发的军队,出斜谷最后一次北伐,并遣使至吴约孙权同时出兵击魏。诸葛亮走出斜谷驻扎五丈原,却没想到自己再也没能回去。56岁的司马懿在渭水之南,背水为垒与诸葛亮对峙。司马懿面对准备两年的诸葛亮,打好了避不交锋以待其粮尽自退的主意。诸葛亮一方面派士兵屯田做长久打算,一方面想尽办法要与司马懿决战,甚至给司马懿送巾帼妇人之服想激怒他出战。恰在这时,曹睿派辛毗持节禁止魏将出战。《汉晋春秋》载,姜维听说辛毗到了前线,对诸葛亮说,“现在辛毗持节传达曹睿的命令,司马懿更不会出战了。”诸葛亮何尝不知,叹道,“司马懿本来就不想出战,辛毗来是为了制止司马懿手下的。否则以‘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他又何苦千里而请战?”就这样僵持了百多天,诸葛亮知道自己已然耗尽了生命,就秘密召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商量死后退军的事宜。八月,54岁的诸葛亮病逝军中,蜀军密不发丧,悄悄撤军。当地老百姓告知司马懿,司马懿起兵追赶。《汉晋春秋》说姜维令杨仪将旗号逆转,同时擂鼓号令,做出要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担心有伏兵,就没有再行追击。这里多少有些抬高姜维的地位,杨仪这时已俨然以丞相继承人身份自居,又怎会听姜维令?《晋书》的记载类似,但没有“姜维令”。不管如何,魏军没有过分追击。姜维同尚存隐患的蜀军向成都方向撤去。*注四摘引张大可《三国史》中叙述的汉中入关中的地形(可参看谭其骧的三国地图,雍州):从汉中北入关中二跨越秦岭主要有三条谷道,由西向东为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东道子午道最险远,有六百六十里的高山险谷。这条通道南段叫午谷,北段叫子谷。子谷谷口在长安之南,所以子午道虽然险远,但可出其不意直插长安。中道傥骆道最近,谷长四百二十里。蜀军出中道可陈兵武功,对长安的威胁也很大。西道褒斜道较为宽坦,有四百七十里的山谷。南段叫褒谷,上起褒城,在汉中郡治南郑北面。北段叫斜谷,谷口在陕西眉县西南三十里。下褒斜道中段有一条西出折而向北的支道叫箕谷,往北经散关即达陈仓。蜀军出褒斜道,前据雍郿可屏断陇右。从总的地理形势来看,关中有八百里秦川。陈仓在川原之西,长安在川原之东。东西距离五百余里,回旋余地大;而汉中只是一个狭小的盆地,三条通道如车辐之聚于车毂。因此,由北向南攻可诸道并出,居高临下会聚汉中,任何一条通道都无被截断之虞,曹魏的几次攻蜀都是诸道并进。反之,由汉中北伐三条通道呈辐射状,诸道并进,出谷后因分散在秦川东西川原上,不易集中。而且诸葛亮北伐的东道全线在魏境(按地图,子午谷已在魏荆州魏兴郡境内),因此,诸葛亮北出秦岭只能走中道或西道。*注五在魏蜀吴鼎足形势之下,其实许多曹魏的务实派官员都强调首先要恢复民生,征战之事可以长久考虑,不要急于一时。孙资就跟曹睿说,“武皇帝圣於用兵,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桡而避之”,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蜀吴所依靠的天堑山险很难攻取,当前应该做的是“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王郎早年给曹丕上疏要求抚育民众减省刑法,虽然从是刑法开始,却清晰的表达了曹魏在北方应该做的内容,事实上之后的曹魏和司马也是这么做的:“只有免除徭役,可以使远方民众归附;优秀的官员可以向天下宣示德行恩泽;田间道路都被修复,四方百姓富裕强盛;治理官司的人善于获得真情,就无冤死之人;壮丁得有土地,则无饥谨之民;穷老者得靠国家生活,则无饥饿;嫁娶以时,则男女无怨旷之恨;胎养必全,则孕者无自伤之哀;新生必复,则孩者无不育之累;壮而后役,则幼者无离家之思;白发人不必当兵,则老者无顿状之患。医药以疗其疾,宽徭以乐其业,威罚以抑其强,恩仁以济其弱,赈贷以赡其乏。十年后,成年女子必定充满街巷,二十年后,能胜任当兵的人必定到处都是了。”*注六孙盛是晋人,晋书里载孙盛是太原中都人,10岁时避难渡江。长大以后,以博学闻名,写过医书卜书。《魏氏春秋》、《晋阳秋》都是他写的,晋书称“《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但是《魏氏春秋》已经失传了,《杂记》也是,现在看到的都是裴松之注引的。此处《杂记》,不知前后,不知道这一段记载是因何而说。*注七蜀汉的官职更是混乱,此处是载于维本传,《华阳国志,后主传》载,“(建兴)八年230春,丞相亮以参军杨仪为长史,加绥远将军。迁姜维护军,征西将军。”维本传作监军,但实际上姜维在诸葛亮在世时一直任护军(护军:掌武职铨选,并领营兵),而征西将军也有变化,建兴九年231,诸葛亮上表罢免李严,表中姜维却身为征南将军。
阅读全文

蜀二相时的姜维三国各换天——魏248年五月,大将军费祎出屯汉中(这次的短暂回屯汉中仅仅持续了三年而已)。秋天,车骑将军邓芝出兵平定了涪陵郡夷人的叛乱。这个时候的魏国,司马懿在家称病,曹爽则乐得逍遥,给皇帝的贡物,都要在大将军这里先审查一遍。好吃好穿好玩的,曹爽眼都看花了,甚至连曹睿时的宫女才人也被这帮公子哥“请”到家里充作歌伎。他手下的何晏、邓飏、丁谧更是胡来,搞得魏国政坛上下乌烟瘴气。这样的举动连曹爽的弟弟曹羲都内心不安,数次痛哭劝谏,曹爽也只眨么眨么眼,早就目空一切了。以前曹睿就怕这个本家资历浅,专门挑了孙礼做曹爽的长史。孙礼为人耿直不曲,曹爽嫌他碍事,把他调离身边。孙礼调到冀州,当地清河平原的政域划分一直纠缠不清,因曹爽偏袒清河,长期憋气的孙礼上疏指责曹爽的错误,结果被判下狱。明显被曹爽穿小鞋,迫于舆论,不久曹爽只好再次起用孙礼,把他又外调到并州。临行前,孙礼到司马懿处作别,老姜看出孙礼的委屈故意激将他,说他因为到外地做小州刺史才闷闷不乐。孙礼大感冤枉,这位曾在曹睿驾前手刃猛虎的大汉痛哭流涕,说“我不高兴时因为‘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您是先帝托付的辅臣,我还以为您会像伊尹、吕尚一样匡扶魏室,上报先帝下建功勋。可是您您...”孙礼哭糊涂了,他举例的伊尹可是因为先辅政继而废立才出的名。司马懿看到这位忠于曹氏的孙礼都气愤成这样了,说,“就是忍无可忍,也得忍。”不知这个时候的孙礼是否听得出此弦外之音。这年248冬天,曹爽派系的李胜出任荆州刺史,临行前也去拜望司马懿兼作探风。结果本年度的最佳男主角装聋作呆,哄的李胜回去跟曹爽说,“老爷子现在是‘尸居馀气,形神已离’。”末了李胜想起司马懿的演技,还潸然泪下,“真可怜呀,太傅的病恐怕是没救了。”这下子,曹爽更是毫无顾忌了。离过年还有两三天,魏国最有名的算命先生管辂被何晏请到家里,当时邓飏也在,这帮公子哥是以空谈、玄学出名的,席间就说起《易经》解梦的事来,管辂言语间很是张狂。在家的老舅听说,生怕管辂言语得罪这帮当权派,越想越害怕就开始埋怨,管辂忍不住要笑,“跟死人说话,有什么好顾忌的。”249年正月初六,被魏国上下三教九流都不看好的曹爽前呼后拥,跟着小皇帝去高平陵给曹睿扫墓。71岁的司马懿听说曹爽兄弟全都出了城,马上把早就安排好的计划行使。关闭洛阳城门,占领兵库,据洛水。令司徒高柔代曹爽行大将军事,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代曹羲执掌禁军。在郭太后支持下上疏小皇帝历数曹爽罪状,这上疏当然是给曹爽看的,这位公子哥整个就懵了,病入膏肓的老太傅这会儿的动作怎么像兔子一样快?被吓傻的曹爽不顾手下众人苦苦劝阻,决定放弃抵抗,一行回到洛阳。四天后,曹爽及其同党被夷三族。司马懿在朝廷众臣的支持和默许下,一举歼灭了首辅曹爽一派。洛阳首都并没有因为短暂的高平陵之变发生任何动荡,司马懿连续上疏婉拒曹芳任其为丞相的命令,仍任太傅。边境线上,与吴边境的荆州以王基为荆州刺史,王昶仍为征南将军;诸葛诞仍为扬州刺史,司空车骑将军(之前是征东)王凌仍督扬州军事(十二月代替死去的蒋济为太尉仍驻扬州)。魏吴的边境大员变化不大,但与蜀毗邻的督雍凉军事的征西将军夏侯玄因为和曹爽的亲族关系,被征召至洛阳担任闲职的大鸿胪。接替夏侯玄的是前雍州刺史郭淮,陈群之子陈泰接任雍州刺史,邓艾也调任雍州南安郡太守。这个时候,还在雍州的讨蜀护军右将军夏侯霸,看着自己的侄子(魏略作从子)兼前任顶头上司远去洛阳的背影,不禁坐立不安起来。这位右将军很受曹爽的器重,听说曹爽被诛,虽然其他曹氏夏侯氏宗族还没听说有谁遭厄运,但夏侯霸却怕诛连自己,于是决定做逃兵。《魏略》上说,夏侯霸不仅因为曹爽被杀、夏侯玄被搁置而惊慌,更因为他与新任上司郭征西两人不和。夏侯霸内外交困,放弃家族(夏侯霸的几个弟弟都还在魏),向蜀汉投降。夏侯霸是老哥一个取道阴平郡奔的蜀中,因道路不熟迷入山谷,吃的没了,只好杀马充饥,脚也跛了,向路人求救。听到消息的蜀汉将夏侯霸接到成都,刘禅见到亲人很高兴,这个亲拐的比较远,魏略说夏侯霸的从妹当年砍柴被张飞截了做老婆,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作刘禅的皇后。所以夏侯霸是刘禅丈母娘的老哥(不知该怎么称呼),夏侯霸也是奔这门亲戚才来的。夏侯霸因为老爸死于汉中(尸首还是这个从妹收葬的),所以当年专门请命对蜀作战,这事,刘禅也知道。他跟夏侯霸说,“以前那个夏侯大爷是战死在军前的,并不是我老爸手刃的。”又指着身边的一个儿子,“这也是夏侯氏的骨血”。这个时候孑孓孤影的夏侯霸还能有什么要求呢?(夏侯霸在蜀也受到器重,后来邓芝去世251,接任车骑将军,曾随姜维北伐,在蜀汉灭亡前去世。他的几个弟弟在魏国并没有受到为难,夏侯霸的儿子也因为爷爷夏侯渊的功劳免死仅罪及迁徙)这样的高官投到蜀汉,自然也会带来魏国高层的情报。《世说新语》和《魏晋春秋》都记载了姜维向夏侯霸询问魏国情况的经过,姜维问起司马懿诛灭曹爽后会不会有攻打蜀国的意思,夏侯霸说,“司马氏正忙于安定内部,暂时不会有征伐的意向。但是京城有个叫钟会的年轻人,将来会是蜀、吴两国的大患。”这个时候,24岁的钟会在洛阳打了个喷嚏,他的母亲张昌蒲笑道,“如今太傅果然平定了大将军,你哥哥也要从魏郡回来了。”——嘿嘿,这话是我编的,钟会的母亲也甚是传奇,做小妾的时候就凭智慧识破了钟繇正妻孙氏的下毒计。高平陵之变,钟会就随军在皇帝身边,司马懿一举兵对抗曹爽,当时几个洛阳高官的家眷还想安慰张昌蒲,钟会的母亲却完全不担心。太傅之意只在曹爽,皇帝又不会有何危险,更何况她儿子早就向司马氏靠拢了。听说魏国出了这么大的事,司马懿又忙着整顿内部,47岁的姜维就考虑着第二次出兵陇西。这年249秋天,姜维率蜀军在麹山(在陇西、南安、阴平交界处,参看雍州地图)修筑两城,由牙门将句安、李歆守卫(*注十七),姜维自己率军和部分羌人进攻诸郡(*注十八)。这时征西将军郭淮和众人商议,新任雍州刺史陈泰发言说,“蜀军有三大弱点,一,麹城虽然是依险而筑,但是离蜀地遥远,运粮很不方便。二,蜀军役使的羌夷并非真心归附姜维。三,麹城是依险而守,同时也会给蜀军自身的增援造成困难。所以咱们只要对麹山围而不攻,可不血刃而拔其城也。”郭淮很满意,这位陈司空的儿子军事素质很高嘛!刚一到雍州就把这边的情况摸得这么熟,姜维这次肯定又完了。当下郭淮就派陈泰率南安太守邓艾、讨蜀护军徐质依计行事。麹城的蜀军被陈泰断水断粮断后路,也不敢出战硬闯。这会儿已到了冬天,城内的蜀军缩成一团,就着积雪分享不多的粮食,眼巴巴盼着姜维的救兵。在陇西游荡的姜维赶忙率军从牛头山(陇西郡临洮南,麹城之西,参看地图)的方向回来援救。陈泰听说姜维来援,说,“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现在只要把牛头山截断,姜维没有退路,必被我擒也。”陈泰严令各军坚守营垒不许出战,为了给出牛头山的姜维再围个口袋,陈泰打算自己往南出兵白水(在阴平郡北,参看地图),并联系后方郭淮出兵洮水进牛头山方向。当即郭淮就率军抵达洮水。这个时候姜维大概已看出魏军的动向,为了不使自己的大部队也掉进包围,决定放弃援救麹城暂时退兵。还没有合围的郭淮看到姜维又跑了,就向洮水以西进军去讨伐不听话的羌胡。52岁的南安太守邓艾发言说,“贼去未远,或能复还”,郭淮还高兴邓艾言简意赅,邓艾接着说,“宜分,分,分...”分什么?郭淮急了,陈泰说,“分兵也?”邓艾如释重负,“哎,对!”行,那你邓艾就按照老计划去白水驻扎,陈泰和徐质留在这里继续围困麹城,俺郭淮接着去打称心如意的羌胡。(*注十九)看到郭淮的大部队西向(大致又去陇西郡西北枹罕一带的羌人聚集地),不知道藏在什么地方的姜维又冒出来。邓艾刚在白水北岸扎营三天,廖化的军队也出现在白水南岸。邓艾看到蜀军在河对岸和自己不多的军队对峙,却不进攻。就跟手下人说,“姜维这次突然撤军,咱们人少,按道理蜀军应该趁势攻打咱们。但现在只有廖化在南岸,看来他是要把咱们牵制住,姜维肯定偷袭洮城去了。”此洮城是洮水北岸的洮阳。邓艾当夜分兵赶到六十里外的洮阳主持守城,姜维果然领兵来偷袭洮阳,没想到此城却已有准备。无奈之下,姜维只好彻底退军。麹城的蜀军早就眼都望的像雪一样白了,这时没了希望。以句安、李歆为首全部投降,魏军果然兵不血刃就击退了姜维的这次骚扰。此战后,郭淮因功第二年并前功被封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仍督雍凉军事。邓艾则调入内地,改任城阳(属青州大致是以前的北海)太守,不久任汝南太守,和司马氏关系更近了。虽然姜维总体战略有问题,但他每次及时捕捉战场形势,总能在受到重创前退军。不过鉴于此时姜维统兵不过万,这点统率的小技巧也是以牺牲据点为代价的。另外姜维军队少,他在陇西游荡的时候不用带粮,依靠对羌胡的熟悉,军需都依靠羌人。这样姜维虽然骑兵不多,但也能在陇西来去自如,让魏军摸不到方向。姜维这样做,也有很多死穴。对于蜀,军队不能多,多了羌胡供应不起(姜维攻洮阳,其实邓艾还是人少,但郭淮打掉支援姜维的羌胡,蜀军只能退兵);对羌胡的利用是一昧的杀鸡取蛋,只知索取,日子长了,羌胡也会对蜀失去信任。魏方面也认识到羌胡的作用,郭淮的手法就是对亲近蜀一边的羌胡进行镇压,碰到其他的羌胡部落就强制迁徙到远离魏蜀边境的地带。但魏的做法也不可取,曹操时代的夏侯渊屡次攻屠羌人聚集地(如枹罕等地),之后仍以高压手段为主,并没有像诸葛亮那样有“合戎”策略。这样的做法,羌胡是宁肯让蜀军白吃白拿,也不愿意在魏军刀下掉脑袋。魏蜀的做法不同,固然是因为魏强蜀弱导致,魏却一直没把陇西羌戎放在眼里。日后蜀汉灭亡,陇西羌戎之乱越来越严重,成了西晋的一大心病,也成了五胡乱华的一大炸药桶。*注十七牙门将是次于有杂号将军的五品将,高于无名号的偏将。以前姜维归蜀任的奉义将军就是杂号将军,三品、四品不等。牙门将属于小官,顾名思义就是守卫(营寨、军堡)牙门的武将,大概掌数百人。在魏国,蒋济任护军——护军是主武官选举的官——时,当时贿赂成风,有谣言说“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这么判断,牙门也就比百人督大一倍而以。句安、李歆守的两个小城,是依山险而建,撑死了也就千把人。姜维在费祎制下,属军总不过万人,留下千人在回家的路口守险城,还是以接应和收留(姜维搜寻的羌人)散军之用。姜维这两次出兵都喜欢依险筑城,分兵守之,但小窝受围攻,又不得不回救,这样的城显得多此一举。既然在敌境骚扰,就应该集中兵力来去自如,让敌人摸不着动向,这是基本的道理。我判断是姜维蜀军还是以步兵为主,在翻越崇山峻岭进入陇西平地之后,为了防止魏国骑兵——以前郭淮在四郡来去自如应是以骑兵为主——的冲击,只得依险筑城。*注十八姜维率领的羌人是“聚羌胡质任”,就是说姜维利用羌胡作战,也同对汉人将士一样,都以家属为质。这样做,一旦蜀军败退,姜维又不得不应付会变心的羌胡。另,这次出陇西之战并不见于《三国志姜维传》,只是分别记载于郭淮、陈泰、邓艾等传,这样的记述显得姜维出陇西后攻击的目标散乱,“聚羌胡质任等寇偪诸郡”,要么是魏还没有摸清姜维真正的意图,要么姜维就是想钻空子,哪防守空虚就去哪。*注十九这段对话是编的,当时郭、陈、邓并不在一处。魏军面对蜀军的骚扰,邓艾提出“宜分诸军以备不虞”的建议率少量军队驻扎在白水北岸。雍州 http://www.sinomaps.com/non-cgi/usr/39/39_86_6.jpg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