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道德沦丧的公主---大虎根据正史【三国志】记载,孙权那个步夫人为他生了两个女儿,第一个实际上也是孙权的长女,名叫鲁班(怪怪的名-_-..),字大虎(@_@晕~)。妹妹叫鲁育(到还能现代人接受..),字小虎(无言..)。怀疑关羽是不是因为对此不满后来才大骂孙权的儿子为犬子的。孙坚,孙策都是美男子,孙权估计就是缺乏微量元素,容貌稍微怪点,但是步夫人是以美貌闻名,这个大虎想来应该很美丽吧。不过这个大公主的名声一点也不好,心胸狭窄,好进谗言,心狠手辣,估计她也生活的不太开心。她最初被嫁给周循,也就是三国第一帅哥周瑜的长子。后来又嫁给全琮,所以又被叫做全公主。不要以为在那个年代能够改嫁不用守寡是女人的幸运,这两桩婚事基本上都是政治交易。即使周瑜和全琮都是一代名臣,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表面的虚荣是难以满足内心的失落的。《吴书孙峻传》里有一段提到她和孙峻私通的丑事。这个孙峻就是斩杀诸葛恪后,独揽大权,玩弄宫女的权臣。但是考虑到孙峻专权与诸葛恪不遑上下,级恨他的人肯定很多,所以也有可能是谣言。但是大虎和孙峻在权力斗争上作为亲密盟友的可能性是毫无疑问的。大虎实际上助长了孙权在确立王位继承人这件事上的混乱。她因为和太子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一直不和,就想方设法向孙权进谗言,诽谤孙和母子。有一次孙权卧病不起,太子孙和代他祭祀宗庙,顺便探望了妃子的老家一下,大虎就跑去给孙权说是孙和根本不专心祭祀,却在密谋不轨,王夫人见孙权生病似乎还很高兴等等。孙权那个人本来就多疑,听了大怒。就疏远了孙和母子,王夫人忧郁而亡以后,孙和更加失宠。客观上刺激了其他王子对王位继承人的野心,加速了家族内乱的进程。《吴书---三嗣主传》还记载:“姊全公主常谮太子和子母,心自不安”,就想法让孙权最小的儿子孙亮娶了全尚的女儿为妃,而全尚正是全琮的从兄。250年,孙权罢黜太子孙和,流放长沙。孙权弥留之际,又后悔罢黜了孙和,想要召回他,结果由于孙峻的阻挠,没有成功。最后还是由孙亮继位,孙峻更加跋扈,最终逼孙和自杀了。据裴注引用吴书讲,大虎当时也参与了阻挠孙和回京。而且大虎对自己的亲妹妹也不放过,因为小虎曾经反对罢黜太子孙和,后来孙仪等谋杀孙峻失败,大虎乘机诬篾妹妹也有参与,害死了她。当孙亮怀疑到她的时候,她又嫁祸于人,诛杀了小虎的义子朱熊,朱损。可是恶有恶报,大虎精于权力斗争,终于玩火自焚。孙峻在伐魏前死掉后,其从弟孙綝取代他独揽大权,皇帝孙亮勃然大怒。但是兵权在手的孙綝愈发骄横,大虎也被亮在一边。吕岱亡故后,孙綝更是飞扬跋扈,不把皇帝孙亮放在眼里,大虎的夫家全氏一族里竟有跑去投奔司马懿的,显然是在逃避孙綝的专横。孙亮自己养了些兵伙同大虎,全尚,刘承等人谋杀孙綝,但是因为走漏消息,不到一个月就被孙綝镇压了,刘承战死苍龙门外。而告密者就是全尚的老婆,她是孙峻的姐姐,可见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混乱的婚姻关系多么具有讽刺意义。年仅16岁的孙亮被贬为会稽王,大虎也被流放豫章。大虎估计是三国第一臭名昭著的女人,无论孙和的儿子孙皓怎么干预了编纂《吴书》,以韦昭的正直为后人留下来的文献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孙权对大虎也许是溺爱的,大虎也很懂得讨好父亲,不然孙权怎么屡屡听信她的谗言。也许这反过来刺激了她的私欲膨胀,她的DNA里面醉心于权力的信息被全方位激活,在她有记载的生涯里,直接间接害尽了身边的亲人,被流放的结局对她来说应该说是毫不为过。
阅读全文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里,东吴名士和诸葛亮唇枪舌战非常精彩。其中提到了一个人叫陆绩,演义里是这样说的:◇        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陆绩嘲笑刘备卖鞋在前,诸葛亮尖刻的嘲笑在后本也无可后非。罗贯中这里不外乎想说这个叫陆绩的儒士数典忘祖,轻视。还有的人因此以为陆绩年轻时很寒酸,在袁术酒宴上偷橘子,以前听评书就有这么个说法。舌战群儒现在基本上被认为是小说里虚构的故事,但是陆绩怀桔这个典故在正史是有纪录的。《三国志》吴书|陆绩传里这样写道:◇        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陆绩6岁就能去见四世三公的望族袁术,至少说明他不是一般家庭出身,如果他家很穷那么也一定是读书人家,以年幼多才而见王公。其实他老爸是汉末庐江太守,哪里穷酸了?这里虽然不能肯定他父亲是否还在,但是至少可以看出陆绩和孔融一样受到过很正统的儒学影响。汉末能够那么小就接受正统教育的人家一定是非富即贵的。照理他们家不会缺几个橘子啥的,淮南橘子味美可口,可能献给袁术的是极品中的极品吧(那家伙临死还在要蜜水,他平时习惯吃甜食可见一斑)。也可能陆绩的妈妈很贤惠,他从小就对妈妈很孝顺吧。罗贯中的小说中搞嫁接的写法一点也不少见。有朋友说陆绩也许只是贪吃,小小年纪就欺骗大人。我看6岁就能有这种想法似乎太过,那样的心思深沉的三国神童在正史里只提到过2个人---曹家仓舒和周不疑。要是陆绩真是那么狡猾多端,他也该被列为神童来书写的。所以我还是相信这个典故应该和孔融让梨是一个道理。其实,东吴还有一个少年孝子,比陆绩的表现更出色。同样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那节里有这么一段描写:◇        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时座上张温、骆统二人,又欲问难。忽一人自外而入,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众视其人,乃零陵人,姓黄,名盖,字公覆,现为东吴粮官。那个孝子就是骆统,关于他的故事在《三国志》吴书|骆统传里是这样说的:◇        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原来那个大名鼎鼎的华歆算是他的后爹。骆统没有改名说明他没有跟母亲一起进华家,照理对于他来说,8岁就赶上母亲改嫁,其实在心灵上是很大的侮辱。他“拜辞上车,面而不顾”,他妈妈对他一定舍不得,“泣涕于后”。在那个时代,妇女的地位就是那么低下,母子的伤心可想而知。也许旁人还以为是小孩子横了心,在耍脾气呢。可是他“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年仅8岁,心思如此,可见其母子情深。真庆幸黄盖及时进来打断了那无聊的舌战,要不然骆统不知道要被诸葛亮那如簧之舌贬成什么样呢。陆绩都被说成那样,要是孔明再借机问候一下骆统那可怜的妈妈,罗贯中不知还要多挨多少骂。
阅读全文

惜哉,仓舒!---拂檐乱雨〖夭折的天才〗记得在小学的时候,有篇课文叫《曹冲称象》,小时候为他小小年纪就那么聪明有些嫉妒,怎么自己就那么笨,想不到那块儿去呢?大一点以后,就把它当成儿童启蒙教育的教材,以为都是虚构的。直到见到了《魏书邓哀王冲传》之后才觉得有必要对曹冲从新认识。现在看来曹冲的天赋远远不是停留在自然科学方面,不然曹操怎么会多次提到要传位给他。在他生病的时候,还为他祷告。常年在前线作战的曹操,应该不会是李傕那样的人物,要靠巫婆来助战。所以,为曹冲祷告这件事我们可以解释为曹操内心惊慌失措的表现。如果怀疑魏书受到朝廷压力是虚构的作品的话,那么褒美如此威胁到曹丕的地位的人物,不应该有那么多美化的。那么使一代英雄为之气短的曹冲究竟是如何一个天才呢?据《魏书邓哀王冲传》说,曹冲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理解能力很强,到5,6岁其才智便达到成人水平。他无疑是个天才,在今天就该受到特殊照顾的吧。可是他其实是曹操小妾环夫人所生,按理在继位问题上不应该有任何优势的(也曾经看到过些中外文章对当时长子的继位正统性的不可动摇性表示怀疑。而且当时卞夫人深得曹操本人和其他人的尊重,曹冲不大可能是因为环夫人受宠而让曹操爱如掌上明珠。顺便说一句,刘禅的母亲也是小妾,连升位正宫的机会都没有就归天了。所以那时候废立之事看来还有商量的余地。这里暂且不谈)。曹操在他死了以后,曾对曹丕说曹冲之死对自己来说是不幸,但对曹丕等人来说就是大幸了。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应该比较大,因为为了这件事,有个官儿(似乎叫孙盛,记不清了)曾经很严肃的批评了曹操。的确那样的话对其他王位继承人来说是具有很强打击性质的。言归正传,《魏书邓哀王冲传》还记载了一件事,说当时曹操以大军征天下,令行禁止,刑律非常严厉,这导致经常有冤案发生。有一次,放在仓库里的一副马鞍被老鼠咬坏了,恰好那是曹操的。仓库管理员吓坏了,认为自己一定在劫难逃,死定了。曹冲知道以后,就用刀把衣服弄了小洞,装成是老鼠咬破的,一脸愁容。曹操见到以后,就问他怎么了。他回答说:“大家都说,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要遭遇不幸”。曹操笑了笑说:“那都是瞎胡扯,根本不会有什么幸与不幸的”。不知道曹操是否是个唯物论者,但是从这里我们可见曹操是个很现实的人,后来他为曹冲祷告,可见其心之忧。那个仓库管理员还是如实地上报了老鼠要破马鞍的事,曹操一下明白了曹冲的用意,笑了笑,也没有追究这件事了。比起才高八斗的曹植和玩弄权术的曹丕,曹冲的智慧可以说是惊人的。那两个家伙成天靠着几个玩小聪明的家伙出谋划策,实在让人厌恶。而曹冲那么小就会因势利导,给他父亲讲道理,把握人的心理之准确,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个天才。而且智慧用在救护弱小人物身上,他的心灵一定是非常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这也许是他母亲是个一般的小妾,懂得下层人的凄苦,所以耳闻目染的曹冲从小就比较正直吧。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曹冲不死,必为其兄曹丕所害。其实不见得,曹丕本来在曹操心里的地位就不是太高。《魏书任城威王彰传》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曹操死了后,曹彰回京跑去见曹植,他对曹植说:“先王召我回来,意思就是要立你为后继”。可见曹丕当时毒杀曹彰的紧迫性。也可以说曹丕在当时没有得到压倒性的支持,我倒是对当时镇守四方的几位宗族的动向很感兴趣。言归正传,要是曹冲还在,曹操为了扫清他继位的障碍,先把其他王子给收拾了的可能性应该是存在的。因为,曹操到死都一直在犹豫,所以估计他还没有安排好后事就一命呜呼,给家里留下了祸根。在另外一本日文资料里曾经看到过对当时另一个天才的记述,是引用《魏书刘表传付“先贤传”》里的文字。当时有个叫周不疑的人,也是个天才,非常聪明。和曹冲有一比,本来没什么的,可是曹冲夭亡,曹操坐不住了,他要杀了周不疑以绝后患。曹丕不以为然,还跑去上谏。结果曹操把他训斥了一通:“如果是曹冲到还罢了,周不疑不是你这样的人玩得转的”。于是派人去把周不疑刺杀了。这里我们可以推测,曹操当时很可能把周不疑作为曹冲的辅佐来关注的,所以曹冲死了,曹操要急不可待的杀掉他,而不愿意留给曹丕等人。据说《魏略》(这书原本到现在我都没见过)里也有一段记载说曹丕曾感慨道:“要是我弟弟曹冲在,我很难说是否有今天这样,可以支配天下”。从此咱们也可见一斑。我想曹冲要在,他应该是是个很好的君主。而且以他的智慧是不会上演“七步诗”这样的家庭悲剧的,后人一直为曹植那诗表现出来的灵气而感怀,甚至忽略了那背后的残酷和丑陋,诗文的文学价值不应该掩盖成诗背景后面人类自私的丑恶。值得一提的事,曹冲夭亡似乎应该是在208年,那年冬天恰好就是赤壁之战。大家可以做个年表看看,那十年曹操的戎马生涯是如何度过的,大小战争不断。估计他刚从从北方回来,还没来得及认真考察曹冲,他的宝贝儿子就病倒了,忧郁的他估计也对战事有些厌倦,居然为曹冲日夜祷告。可惜天才总要回到天上,曹操估计还没来得及咽下悲痛就匆匆南征荆州,才有了他人生最大的失败。所以他对曹丕说曹冲之死对自己来说是不幸,但对曹丕等人来说就是大幸这段话应该不是空穴来风。惜哉,仓舒!悲哉,孟德!
阅读全文

〖拂檐乱雨〗孔明“料事如神”么?很久以来,有关【三国演义】里出现的自相矛盾的现象就被大家津津乐道。比如说有名的千里走单骑,大家都知道在地理上来说,关羽的行程是很可让人费解的。但明朝人估计对全国地图不熟,到还情有可缘。可是有些地方就实在太离谱了,前几天跟一个日本三国迷聊起来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叫渡边精一的人写了部【三国志之迷101处】,里面讲到了这么一个事,很有意思。我整理了一番,这里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出世以后,火烧新野平了关,张,服了诸将。但是他的权威还没有完全稳固,罗贯中在赤壁大战整个过程中对他的“料事如神”进行了神话般的塑造。描写了他和周瑜巧妙周旋以后,又大张旗鼓把他对战局的把握狠吹了一番。但是其中有一点实在是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违背了罗贯中的初衷。请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1.△孔明便…升帐坐定,谓赵云曰:“子龙可带三千军马…今夜四更已后,曹操必然从那条路奔走…”▲云曰:“乌林有两条路:一条通南郡,一条取荆州。不知向那条路来?”△孔明曰:“南郡势迫,曹操不敢往;必来荆州[★],然后大军投许昌而去。”2.△又唤张飞曰:“翼德可领三千兵渡江,截断彝陵这条路,去葫芦谷口埋伏。曹操不敢走南彝陵,必望北彝陵[◆]去。来日雨过,必然来埋锅造饭。只看烟起,便就山边放起火来。虽然不捉得曹操,翼德这场功料也不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再看看战局后来是如何发展的:【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操只得望彝陵而走…操心方定,问曰:“此是何处?”左右曰:“此是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操大喜,令军马且行,问:“前面是那里地面?”人报:“一边是南彝陵大路,一边是北彝陵山路。”操问:“那里投南郡[☆]去近?”军士禀曰:“取南彝陵过葫芦口去最便。”操教走南彝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这两段的比较,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有★和☆,还有◆和◇标记的地方。都说诸葛亮用兵,料事如神,可是仔细对比一下以后,真的对此困惑不解。赵云对地理很熟悉,而且心细,对责任也很明确。这点非常重要,不象关羽被要求立军令状以后才对诸葛发问,给人一种赌气的印象。这估计也是民间对他喜爱程度不如张飞,赵云的理由之一吧,抛开可信度不说至少还有[云别传]和小说[三国志平话]为赵,张歌功颂德呢。比较起来,关羽似乎还是官家有意识的推崇居多。就连那个诸葛亮,据说在我国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当中还流传着他被孟获七纵七擒的故事呢。这一点是那个日本人讲的,我第一次听说这样的说法,还望大家抽空查一查。言归正传,孔明很明确的回答赵云说:“曹操肯定不敢去南郡,而会去荆州[★]”,后来呢,在被赵云打劫了以后,曹操却问:“往南郡[☆]去怎么走才近”。且不说孔明对曹操的行军路线完全做出了相反的判断,而且在这之前,事件的发生已经和诸葛的预想出现了顺序的颠倒,文中也没有说明曹操是否因赵云改变了方向。因为我查了一下地图,从赤壁往江陵是向西走,襄阳的话就是往西北走了。咱们先继续往后说。接着是张飞处,孔明要他在葫芦谷口埋伏,因为“曹操不敢走南彝陵,必望北彝陵[◆]去”。可是第50回里却是“操教走南彝陵[◇]”,因为南彝陵离南郡近。大家可以看到,曹操的行动和孔明的预料完全相反,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和赵云,张飞遇到的哈,呵呵。到后来,孔明自己给立了军令状的关羽难堪,真不知道他是如何蒙混过关的哈。那位日本朋友说多半是罗贯中的一个笔误,这么大一部著作,在那个科技又不发达的古时候,有错是在是在所难免的,而且还为我们后人留了一件趣事来聊天。但是后来改编演义的毛氏父子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一疏漏呢,是古代人由于没有全国地图造成的?而且演义里地名也很混乱,比如襄阳和荆州,江陵和南郡和公安就让人拿不准,那位知道古地名的和有地图的请查对一下。我想还是笔误的可能性大一点。也许国人早有人发现了,只是我还没有看到相关资料吧。类似这样的矛盾之处其实还不少,也不只是【三国演义】里才有。正史【三国志】里关于马谡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这个是我很早以前在国内看到过的,待确认资料后,改天再聊。
阅读全文

观今宵酒醒何处_ty文的2点看法提交时间:2003-01-15 13:48:48<引>但最终于万军中斩颜良的则是关羽,此战足以证明两人之高下感觉今宵兄文中所列证据还不足以证明这个观点。<引>我个人认为,黄忠在为刘备集团开疆扩土方面的功劳要大于关羽,但刘备集团能在毫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拿下两川,关羽稳镇荆州功不可没......关羽拒绝孙权的求婚是正确的,否则受人以柄,情况更糟。前半同意。后半似乎有些过了吧,在那种不重视妇女的时代,谈什么授人以柄?倒是人称三国第一花心大萝卜的曹操对其妻子毛氏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件事耐人寻味。关羽失败有着很多客观因素,比如说刘备被迫割地给孙权,使得荆州的战略纵深更加捉襟见肘。东吴搞偷袭本身就是对关羽能力的一种肯定,也就是说正大光明的攻击荆州成功的可能性要小的多,至少代价要大得多。正面的看云长,他坐镇荆州使魏吴8年不得妄动。无论是天降大雨还是他故意利用,从七军覆灭这一结果来看,说他威震华夏一点也不过分。曹操最后没有迁都,不代表他没有受到震撼。关羽在能力上的确有缺陷,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人物。以前曾经幼稚的认为孔明让关羽守荆州是错误的。其实,这个人事安排太正常和必然不过了。关羽一直都是刘备集团的二把手,刘备不把荆州交给他交给谁?只有他才让刘备放心。当时,就算吴不偷袭,关羽由攻转守都是不可避免的。张辽西进,曹操自洛阳南下,都不是关羽的智慧和那点可怜的兵力可以阻挡的。成都方面没有敦促吴攻击合肥一线才是最大失败,至少当时要是对东吴作了外交工作,关羽就不会败得那么惨,那么狼狈。丢失荆州这个结果把诸葛的隆中对唯一一点可能性也化为了千古黄粱梦。
阅读全文

胡扯几句颜良*以演义为准〈原〉宋宪领诺,绰枪上马,直出阵前。颜良横刀立马于门旗下;见宋宪马至,良大喝一声,纵马来迎。战不三合,手起刀落,斩宋宪于阵前。曹操大惊曰:“真勇将也!”魏续曰:“杀我同伴,愿去报仇!”操许之。续上马持矛,径出阵前,大骂颜良。良更不打话,交马一合,照头一刀,劈魏续于马下。操曰:“今谁敢当之?”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宋宪,魏续之战,很多人都说同伴死了,跑去报仇的真是傻瓜。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是事后诸葛的说法。相反我们从这个事情可以猜想出一个重要线索:颜良的刀很快。正因为太快了,所以给人一种偶然的感觉,“不过是碰巧了嘛”。所以曹操这等识人无数的高手在大惊之余,竟然同意魏续去“报仇”,这只不过是曹操又派了一个试验品出去。而且也没试出颜良的真正本事,相反,只交马一合就被“照头一刀,劈于马下”。这说明魏续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这只有一个解释:快!甚至这让人感觉有点邪门的快。于是,眼光还算不低的徐晃出阵了。他敢出阵说明他对颜良的快还是有一定准确认识的,毕竟演义到这里他杀人比关羽还多,临阵经验丰富嘛。“战二十合”败回本阵,应该不是徐晃谦虚地表现。他上去一试就该明白颜良的确很快,而且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颜良很可能臂力很大,刀和斧头比起来,斧头的势能应该相对大些,20合杀败徐晃,很可能是徐晃体力消耗比颜良大,而颜良刀速不减,徐晃感到了再不逃走就很危险了(临阵经验丰富)。从此我们可以看出,颜良由于力大气长(体力)且刀快,其攻击能力是很可观的。而且与徐晃比起来其耐久能力也不会低。但是我同意徐晃不只是能和颜良打20合,应该更强。因为他能逃掉,完全是因为还没有力尽,知难而退。和关羽的速杀型比起来,估计颜良不会吃亏,甚至会在80合以后显出其耐力的优势,因为关羽刀重费力。我们甚至可以怀疑文丑如果能支持到30合,就不大至于被关羽杀害。既然庞德可以在赤兔追上自己以前射关羽,文丑的高超射术同样可以伤害关羽。估计颜良的运动神经和肌肉是介于马超和许褚之间的那一类型的。马超,赵云等人的肌肉相对较软而富有弹性,许褚,典韦估计肌肉比斯瓦辛格还有型一点?!当然,要有人说魏续是个讲朋友义气的死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未不可。这个基本上是imagination,和煮酒兄的评价不同。他是以超一流的比赛实际成绩算的。所以没办法比较。不过,欢迎大家批评。另外,颜良(也许还包括文丑,很怀疑这二人的名字究竟是不是巧合)很可能是个喜欢花团锦簇的帅哥。而且很可能是个受儒学正派影响很深的家伙。为什么呢?你看他很注意外形美讲排场和所谓君子协定的。先是,“山前平川旷野之地,颜良前部精兵十万,排成阵势。操骇然”。 “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曹操是行军大师,能排成使他骇然的阵型,说明这个阵不仅军多而且很整齐有气势。接着,“颜良横刀立马于门旗下”“麾盖之下,绣袍金甲”风光吧,架子摆的很足,象不象港片大哥大发迹以后的样子?可是,后世的老大们却没有把他作为供奉的对象…“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真正的卫国的那个什么糊涂国君啊。也许有人会这样想:罗贯中这样写,完全把今天咱们看香港“黑片”里的那套提前了千年有多,怪不得关羽会被“老大”们供奉,“单挑”的规矩是可以“灵活运用的”。麻雀说这是罗贯中弄巧成拙,起了反作用。有道理。不过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戏剧性结果,不予深究,很多时候有些缺陷的结局反而人们会记得比较牢。而过于完美的东西似乎都不太自然而让人乏味。其实这场真的是单挑吗?严格的说:不是!因为无论对方有没有阻挡,客观上关羽都是杀进去的,他不可能预见到河北兵将的行动。说关羽不守规矩其实是不公平的。另外演义中不止一次提到关羽的外形(气势)给对方兵将带来心理上的震撼。那种波开浪裂的场面肯定颇为壮观。颜良想问什么呢?有很多说法,但是没有一个能怪关羽。他就是要立功为自己离开曹操作铺垫嘛。颜良要怨只有怨自己。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