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30)

[p]    诗赋

[p]    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王粲没有打听出来:

[p]    刘表与王畅不对付。

[p]    两人名为师生,所走的路不同,所持的政治理念也是不同的。

[p]    正因不同,日常间的磕磕碰碰也是在所难免,关系也不如人们想象中的融洽。

[p]    矛盾的产生,不可避免,随有了权,总要对对方拿上一把,回报不了爷爷,孙子还是可以报答的。

[p]    如果你觉得我完全在胡扯,那请翻看刘表的生平事迹,再仔细想想。

[p]    刘表的这种“以貌取人”行为,确切地说是“以私取人”行为,对追求权势为几任的王粲是个不小的打击,本不纯净的心理,一次又一次受到无情现实的折磨,他只能以诗赋作为情绪的发泄口。

[p]    历史上很多著名人士的知名著作往往也就是在最为落寞时刻诞生,因势而动,因情而生。

[p]    一个不成功的人士,以另一种方式成功于百年、千年之后。

[p]    王粲的几篇代表作也就是在这时候出现了。

[p]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p]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p]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p]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p]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p]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p]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p]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p]    覊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p]    ——《七哀诗》之一

[p]    心情郁闷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再美的山河,难以寄怀,也都成了增加伤心气氛的累赘,有志难伸,有才难展,有位难任,在蹉跎中虚费了一江春月,茫茫大地,无有用武之地,梦里故乡,迟迟不能回去,看不到的终局,就似刺在心头的刀。

[p]    将这种心情做为顶峰的极致,还是在那篇著名的《登楼赋》里,让人体会到原来文人发起牢骚竟是这么富有诗意,这么“美”。

[p]    全文我也不想摘录了,找了几句自认为有感觉的抄了下来,有兴趣的几位可以去网上搜索下,写得还是蛮不错,建安时期的辞赋里算是冒尖的代表,据这方面的权威专家的认定,成就能与其相提并论的建安佳作,只有一篇,正是文学天才曹植的《洛神赋》。

[p]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 倚曲沮之长洲。”

[p]    “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p]    “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

[p]    这是写景。

[p]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

[p]    “悲旧乡 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p]    “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

[p]    这是抒情。

[p]    虽然不重用,刘表也没让王粲闲着, 拿了工资,就得做事情,不是文笔好吗,就多做些文秘工作。

[p]    张羡反叛那年,那篇极具宣传价值的《三辅论》以及为袁谭、袁尚两兄弟的劝架信,都出自于王粲的手笔,总算是有有了些许用处,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被高高起,即使是文人

[p]    最大的功效摆设功能,未能一展。

[p]

[p]

[p]下一篇:

[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 (131)

[p]上一篇:

[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 (129)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