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累,活到这里,忽然发现已经无话可说。也许在三国这个乱世里。更多的关注是给那些神光华彩的英雄,就象电影,男主角一出场你就知道,以下的故事是他的了。但是,这么简单么?《天下传》扔了好久了,因为心乱如麻,有些英雄可以塑造有的迷题却不是我能解答。在天下传的后期,我曾经设想过这样一段,当姜维再次出兵伐魏的时候“清冷的宫殿里高墙深垒,傍晚,没有夕阳的灿烂刘禅一个人默默的坐在黑暗里看着墙上黑白的光影流动,身后,一个人悄无声息的走了过来,缓缓跪倒。  “黄皓,是你么?”刘禅轻声的问,他欣赏这个总是默不做声的人,只因为,只有他才能跟自己好好的说过话。   “皇上”黄皓恭恭敬敬的说,“今天外臣呈上的六十八份奏表都在上书房了,皇上什么时候临政……?“    “黄皓1“刘禅深深的看着他,“站起来说话!”  “黄皓,你是哪里人?”   黄皓似乎没想到这个问题,赶忙又伏身在地。“内臣是成都土人。”  “好,那你可知道成都百姓过的怎样?说实话!”   “臣启皇上,外面过的……很不好!”   “很不好!”刘禅淡淡的重复着,黄皓虽然俯伏,也感觉那锐利如刀的眼神在他身上一扫而过,“你觉得,朕是个什么样的人?!”    “皇上聪明神武,天纵英才!”黄皓大声的说。    “这话也是你敢说的!”刘禅静静的说:“那你可知我大汉百姓如何说我?”     “这个……”     “不敢说?!好,我来告诉你。外边的百姓说朕糊涂昏庸不理朝政是败国之君!”刘禅霍然站起,“败国之君啊!可是他们哪里知道如果不是朕今天他们的父亲兄弟儿子早就跟着姜维上了战场,在长城血染黄沙。”     刘禅的声音越来越低:“今天朕微服出宫,看见老百姓过的那个样子……连饭都吃不上,性子烈的破口大骂朕昏庸,无能!说朕早该在长阪乱军中死了!朕今天问了六百一十八个人我大汉第二十四代皇帝是谁,无人知道!没有人啊!!——”刘禅猛的转过身来“可是蒋琬的奏章里居然还说什么大汉国运不祚姜维将军勉力兴复汉室实有大功于国,要我派粮,派兵给他!”    “黄皓,起来,我告诉你,大汉,已经完了!”刘禅轻声的说:“完了……成都的老百姓节衣缩食去打仗,可是他们没有一个人热爱汉朝,他们去拼命,是为了诸葛丞相,为了诸葛丞相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为了诸葛丞相人唯以忠义为本,为了那看不见的东西……去拼命!”     黄皓难以相信的看着,面前这个还是青年的皇帝双手掩住脸,泪如雨下……好半天他才醒过神来扑地跪倒:“臣万死,万死!!!”          这宫殿一下子寂寞起来仿佛冬霜骤至。直到一个渐渐平和的声音响起在空阔的大殿里。     “这些人都疯了,他们不是在生活,而是沉浸在诸葛丞相的梦想中不能自拔,父皇临终的时候教导过朕,勿以善小而不为,今天,朕才知道,要作一件事是真正的难!如果朕可以随心所欲我会是一个好皇帝,但是现在,朕只能生活在诸葛丞相的阴影里不能说话不能呼吸没有人听得进朕的话除了你,黄皓。可是我不明白,我真的不明白——难道朕一个区区的江山社稷就比那千千万万百姓的生命还重要吗?!为什么朕一定要兴复大汉为什么朕一定要平吴灭魏为什么——”         刘禅戟手向天大喝“诸——葛——亮!”      “师父,我还是斗不过你!……”      黄皓看着激动得不能自己的皇帝,泪水早已湿满衣襟。“臣今天才知道皇上的苦”黄皓哽咽却坚定的说:“皇上,臣身为内侍,外不能效命于疆场,这件大事千古的恶名,就让臣来背吧……”       ……六十八份中有关战乱的五十七篇奏章被搬到庭院里,黑夜里黄皓立在火光之后,看着无数文字在火光中湮灭,从这一天起,他明白,他,甚至刘禅,在若干年之后都会被人看作蠹国误民的奸恶,甚至,他们可能会被亲手挽救回的无数两川百姓指点唾骂,但是,当火光点起的时候,刘禅,黄皓,这条路,是不是已经没有归期了……””         很久以前脑海中就已经浮现了这样的画面,所以我说过,天下传里面,没有反角的。错了的只是这历史,让那么多同是黄土上的人血腥相向,只为了也许不存在的虚名薄利……谁又对呢谁又错呢大汉为什么一定要延续?只有老百姓是无辜的……我把这段错误笼统的归结于历史,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在1955年之后的错乱世界,我深深的知道这段错误的产生是多么悲哀。当一个人的威望如日中天甚至偏离了轨道时候,他的一个冲动能害死多少条性命……   毕竟,三国不是侵略战争,它只是内战,是一小群人为了争夺自己的利益杀害一大群人的战争,无奈,又苍凉……很多年以前我读过一本小册子,红色的封皮,读过之后一直到上初中我才知道历史里边的刘少奇并不是最大的内奸,工贼,叛徒……而是一个非常可敬的人。他本来可以很好的活着,只是因为,他的意见跟某个人那么相左。   后来我想,刘禅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背负着罪名默默的死去甚至在死后都没有人给他辩解。而至今为止的历史,杀人者神圣!   烈士既已永生,只愿大地能万世千秋……这是三国群英里的话,经历过永不停息的打打杀杀我忽然很厌倦,大地既已万世千秋,只愿,大地上再也没有三国……                     
阅读全文

书接上文。下边偶们来简单说说建安二十四年的后六个月。围绕樊城的攻防战在建安二十四年秋达到热点。相关材料不少。魏书武帝纪:“秋七月……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魏书九曹仁传;“关羽攻樊,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魏书十七张辽传:“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籓,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同书于禁传:“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又同书徐晃传:“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会汉水暴隘,于禁等没。羽围仁於樊,又围将军吕常於襄阳。”蜀书六关羽传:“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又吴书二吴主传:“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於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这些记载于不同国家不同人传记中的只言片语,给偶们凑出了一个大略上完整的樊城战过程。(这些材料瞧起来比较罗嗦,不过下边可能会用到,各位如果米有耐心,也可以直接先跳过,呆会再回来返工。)唯一的一点区别是魏书中经常用“曹仁讨关羽”而另一些章节却直截了当的说“关羽攻曹仁”。一字之差。但偶们注意这一句“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联系曹仁本传中说,“……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可知其实曹仁老哥儿的据点一直在樊城的,也就是说,按于禁传中的“讨”字,曹仁是在自己家门口“讨伐”关羽的,因此这个“讨”多半是魏书中的讳词。所以偶们可以简约的给这场战役列个顺序表:关羽攻曹仁于樊——于禁部增援——汉水暴溢,关羽击破于禁军,俘虏于禁跟三万兵,杀了庞德。——围曹仁于樊城,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曹操欲迁都,被司马懿跟蒋济劝止,于是拨十二军调徐晃临急增援——(大概是同时)十月,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曹操自洛阳亲自出兵,并且因为孙权的倒向,使得他可以调张辽,裴潜诸部会师摩陂。——吕蒙部掩袭江陵,公安,南郡,荆州被孙权军占领——关羽军破身死。大略上就是如此,似乎很平常。实际上,这场历时长达半年之久的战争里,还曾经有过几个看似微小却影响极其深远的插曲。魏国篇一,满宠沉白马。第一批援军于禁部的全军覆没跟随之而来的山水,曾经使樊城的防守摇摇欲坠。“羽急攻樊城,樊城得水,往往崩坏,众皆失色。或谓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当此军心涣散之时,曹仁身边的满宠说话了。宠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仁曰:“善。”宠乃沈白马,与军人盟誓。沉马盟誓之后就是死守,樊城从第一个几近覆灭的危机中挺了过来。二,曹操迁都“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关羽的攻势来的过猛。因此,即使樊城的守将曹仁亲厚勇猛而值得信任,曹操还是不能不考虑襄樊失守的后果。倘若关羽拿下襄樊,长驱直入,那么后果就可能真的跟满宠说的那样“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万一再让关羽抢到了汉帝,那么这场战争中的不可测变数也许会大大增加。司马懿跟蒋济的才华未必在曹操之上,他们之所以能做出比较冷静的判断,多半还是因为不在局里。——司马宣王及济说太祖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魏国的第二个危机,终于又熬了过来。三,朝野乱生偶在上边说“万一再让关羽抢到了汉帝,那么这场战争中的不可测变数也许会大大增加。”这并不是一时兴起的话,关羽传中就有“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的话,这拨“群盗’的具体实力虽然查不明白,但偶们在三国志中可以找到其中一股的蛛丝马迹。魏书十一,胡昭传:“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十馀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到陆浑南长乐亭,自相约誓,言:“胡居士贤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一川赖昭,咸无怵惕。”这就是所谓“梁、郏、陆浑群盗”中陆浑一股的来历。孙狼这一股的势力,第一个来源是陆浑本郡反感兵役的百姓,第二个来源是“羽授印给兵‘,也就是说,至少在陆浑群盗中有成规军的成分,此外一县的征兵数目也当在一至两千之间,综合起来算,孙狼的陆浑盗人数还可能超过两千。象这样的若干支游兵在曹魏境内活动,隐含的力量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一旦关羽攻破樊城,挥军北上。梁、郏、陆浑群盗可能会有所作为。这几股游兵被加以群盗之名,主要也活动在草莽之间,但建安二十四年的变数还不止如此,这一年九月,樊城战事吃紧之际,在五都之一的邺城,爆发了另一场牵连广泛的大动乱:魏讽之乱。按世语曰:讽字子京,沛人,有惑众才,倾动鄴都,锺繇由是辟焉。大军未反,讽潜结徒党,又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鄴。未及期,祎惧,告之太子,诛讽,坐死者数十人。关于魏讽这人,三国志里的记载相当的少。他的来历跟叛乱的动机也都是历史上的谜团(偶把这个人写进武侠小说里,号称一言风雨动中州,是个极俊逸出群的青年高手,与周不疑和沈友齐名为天下三大奇才。可惜这一切只是想象而已……)。既然是谜团,反正没资料,偶们也就不去多管,但魏讽这次叛乱时间安排的很准,正是曹魏诸军均无暇分身的时候,而且围绕在魏讽身边的不乏人物。魏书:文钦字仲若,谯郡人。父稷,建安中为骑将,有勇力。钦少以名将子,材武见称。魏讽反,钦坐与讽辞语相连,及下狱,掠笞数百,当死,太祖以稷故赦之。如果不是队伍中出了告密者,魏讽的叛乱一旦起事成功,天下事仍未可知。除此之外,假设关羽拿下樊城,挥军北上,抢得献帝,忠于汉朝的臣子或曹魏的政敌们也可能有相应的动作。但偶们知道,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所以这些变数对今天的偶们来说,除嗟叹外毫无意义。四,董昭谋这个变数出现在战争的末期。十月,孙权遣使以讨羽自效。并且请求曹方对这消息暂时保密。曹操召集谋士,分析当前形势。跟程昱,郭嘉,刘晔等人合在一传内的董昭适时进言,力排众议。“及关羽围曹仁於樊,孙权遣使辞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太祖诘群臣,群臣咸言宜当密之。昭曰:“军事尚权,期於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权军至,得其二城,羽乃破败。”我只能说这一招太TMD的狠了,真正的坐山观虎斗。既稳定己军,又把虚实变数完全抛给关,孙两家,退可隔岸观火,进可坐收渔利。这个计谋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偶个人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结果了关羽的性命……具体随后再说。吴国这边没什么好讲的,倒戈背盟对关羽来说是意料不到的变数,对东吴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们等了七年了。即使从偶们这些局外人的眼光来看,也不难理解东吴在此时用兵。但上天在赤壁已经照顾过东吴,这一次不再照顾了。关于这一点,也是随后再说。蜀国关羽部的进攻按部就班,军事上没什么变数发生。变数的产生是在后方,士仁跟糜芳先后投降,老家失守,功败垂成。最终,在这场两家半殚精竭虑彼此苦战的战争进行到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的时候,孙权的军队攻占了关羽后方,关羽的土著军队满满涣散,挨到二十四年十二月,士卒凋零的关羽望着头上飒飒飞落的雪花嗟然长叹,进退两难。这个从三国群英中走出来,后来受了千年香火的著名将领,结局非常简单。“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是年关羽五十九岁……
阅读全文

三国演义虽然脱胎自三国志,但其中不乏有错漏窜变之处。比如傅士仁,在三国演义里,这只是个姓傅名(字)士仁的将军。公安守将,蜀汉叛徒。其实不然,叛徒固然是他,但他却并不叫傅士仁,《三国志》邓张宗杨传,载杨戏的蜀汉辅臣赞。陈寿补云: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也,为将军,住公安,统属关羽,与羽有隙,叛迎孙权。又《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又:《三国志》吕蒙传:(蒙)遂到南郡,士仁,糜芳皆降。又:引《吴书》,将军士仁在公安据守,蒙令虞翻说之……又《三国志》吴主传:二十四年……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由诸多引文可见,此人并不姓傅。此人姓士名仁字君义。士仁是他的姓名而不是名。这一点,研究演义的可以不用注意,研究三国志或者论史的人有些地方就要区别一下了。不要一提公安就是傅士仁。那么为什么演义里又说他姓傅呢?因为在关张马黄赵传里。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这里的“将军士仁”中间是有个(傅)字的,即“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所以老罗就望文生义,认为他姓傅。其实不是的。类似的例子还有乌桓触,其实历史上并没有一个叫乌桓触的人。《三国志》袁绍传里记载”十年正月……熙,尚为其将焦触,张南所攻,奔辽西乌丸。触自号幽州刺史……老罗把这个句读弄错了,另造了个乌桓触出来,其实此人就是焦触。简单说了两句常识问题,当作普及三国小知识:PP
阅读全文

这个……随便说说--------------------------------------------------------------------------------1,《三国演义》: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少年弃枪下马,拜伏于地。云长恐是诈,勒马持刀问曰:“壮士,愿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首先,廖化在这里和184年的黄巾未必有什么关系(按他说的看,一点也没有,只是个青年的强盗。)。关羽过关斩将那个大背景是公元201年,这时廖化还是个少年(首先俺们要肯定这时候确实有他。因为廖化劫掠的地方离都城许昌不过三五十里,属于天子脚下,老虎鼻子底下的地方,曹操一个喷嚏就可能随时把他这股势力灭掉。所以出现廖化这样的强盗的可能性根本就很小。但演义既然这么说,我们只好这么算)。说黄巾余部,裴元绍和周仓才是黄巾余部。还要注意这个“余”字,黄巾残存势力散落成草寇,以后打着他们的旗号招摇撞骗或继续革命的孩子们可能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也就是说,184年廖化也许刚刚出生,这样算来263年他七十多岁。蜀中是个产长寿人物的地方。蜀书中记载的文士中孟光九十余,来敏九十七。就是一般武将如果不是战死沙场,活个六七十岁也小事一桩,比如说邓芝。二,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冀齐,而在宗预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从这段历史记述中俺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廖化做强盗这事实际上基本上是没谱的——“襄阳人也”千里迢迢的去离许昌三十多里地的地方去当强盗吗?!三国志中关于廖化的记述,似乎意指廖化就是在襄阳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并且参加革命的,当然没有明证。但关羽开始镇守荆州的时候是哪年来着?建安十六年?(演义中廖化重新出现的年份)建安十九年也就是公元214年刘备拿下了成都。但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才成为汉中王,关羽被封为前将军也正是这一年的事。廖化是“前将军关羽主簿”因此如果严格尊重史料的话,似乎可以认为廖化只是在这一年才加入关羽阵营的。之前在做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据三国志,蜀景耀四年,这一年诸葛瞻以行都护卫将军开始主理蜀国政军事务。“时都护诸葛瞻初统期事,廖化过预,欲与预共诣瞻许。预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何求于年少辈而屑屑造门邪?”遂不往。景耀四年是公元261年,这时候廖化“年逾七十”。逾了多少不知道,但廖化既然还有拜诣主政的想法,应该是他还蹦达的动,所以这一年原则上他不超过75岁,也就是不早于公元186年出生,而这一年离黄巾首义已经过去两年了。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廖化是有老娘的。“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所以更不可能做强盗。如果廖化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才出仕。我们算他当年已经三十岁,那么到公元263年的时候他不过七十四岁,虽然老,但还不过分。三,题外话:《三国志8PK》里边,关于廖化的出生年份是这样的:公元184年,廖化15,裴元绍16,周仓21。这样算来到公元219年关羽挂了的时候周仓56,廖化50,这里的廖化如果活到蜀亡的时候确实已经94岁了,但是三国志的年龄和人物是部分参照了演义的,所以如果较真的话,我们还是应该相信上文关于历史年龄的论述。如果说演义,那他确实九十多岁了,属于老而不死:P,排名在张子明(隐士,名我打不出来,一百零五岁),来敏(蜀,九十七岁)。吕岱(吴,九十六)之下,跟孟光和士燮不知道谁强,基本可以进三国前五。另外高柔也九十岁。可惜还是没有竞争力。综上,关于廖化,就这样了~~
阅读全文

一,秦明和史文恭公允的说,无论是声望,地位,个人战绩。秦明跻身于梁山五虎之列都是实质名归。在整部全传中,霹雳火只有这一个看起来很丢脸的战例,就是在曾头市二十余合败给了史文恭。关于这一点,毋庸讳言的是史文恭确实了得!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可能很多人就会替秦明开脱,认为霹雳火那天可能发挥失常云云。就秦明而言,这当然是大家的照顾。但靖岩认为,问题却并不这么容易混过去。事实上,我们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秦明与史文恭那场单挑不属于严格单挑。它确实是一场单挑,秦明确实败了。有一种概念上的分析,就是把水浒里的人物分成超级高手,一流高手,二流^^等等。比如说大家认为关胜很猛,史文恭也很猛。相比之下因为史文恭赢了秦明,所以秦明不如关胜。又比如鲁大师马战与呼延灼不相伯仲,因此认为鲁大师马战可以和五虎将处于同一水平。这种按等分人的做法不能说不对,但确实存在着不严谨的地方。因为按照这种方法,有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被忽略掉了。兵器!以鲁大师为例,大和尚是使禅仗的,那么大家有没有注意过鲁大师的禅仗到底有多长?只有五尺!在水浒里五尺是什么概念:武大郎,身高五尺有余。宋江,徐宁,燕青都在六尺到六尺五六之间。史进,杨志七尺多,鲁大师,武松,李逵都是八尺。关胜八尺五,卢俊义九尺,郁保四一丈!如果我们按现在身高的标准倒退回去的话,实际上郁保四的身高最多和姚明之流差不多。两米三十多,很难再高,除非宋朝曾经出现基因突变。而在水浒全传中身高满丈的,除了郁保四至少还有两个,任原和贺重宝。假如一丈按两米三来算的话,五尺就是一米一五。燕青看上去很美,其实也就一米五左右,搁今天就是二等残疾。再望回说,鲁大师的禅仗其实只有不到一米二的长度。电视剧里鲁大师那家伙起码都有一米六七,夸张了!一米二的大擀面杖能打马战么?!鲁大师武艺了得,这个不假(我是他的FANS),步下和多少高手交过手,但在马上只对敌过呼延灼!这实在是鲁大师的幸运!因为呼延灼的武器正好是双鞭,也是短武器,相比之下鲁大师还是可以发挥所长,所以呼延灼战不下鲁大师。但假如换林冲对敌鲁大师呢?林冲在马上惯使的兵器是丈八蛇矛,就算按保守的说法,一丈零八寸,至少两米五。若是真正意义的丈八就超过四米了。在马上以一米二的禅仗对敌四米长的蛇矛,鲁大师还有多少取胜的机会?!禅仗没碰到对方呢就先被扎死了,除非缩小圈子死守,但只守不攻就不可能赢,万一什么时候力竭,灾难就到了!因此,这样的交手其实已经不仅仅限于个人武艺的领域了。靖岩认为,随着武术器械多元化的发展,到了水浒时代的北宋末年,武将的武力已经不能简单的以攻和防来衡量。而是应该综合各种武器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水浒跟三国一大不同就是武器的增多(随着武器的花样翻新招数必然也跟着繁荣)。我们熟知的三国十一超级高手,兵器基本只有两类:刀和枪。吕布的画戟(姑且算那时侯有),其实是刀和枪的综合体,而典韦的双戟和张飞的蛇矛无疑可以归到枪里。推而广之。几乎所有有名的高手,武器都没有脱出刀和枪的藩篱,除了徐晃。水浒则不然。梁山马军五虎,兵器各自不同。比如关胜是青龙刀,林冲是蛇矛,秦明是狼牙棍,呼延灼一般是双鞭,董平是双枪。这五种兵器恰恰可以代表马战兵器的几个大类。青龙刀:长型重武器狼牙棍:短型重武器(或许有人对我把狼牙棍归到短型不是很理解,但狼牙棍一般确实不长,基本只能在一米六左右。而且我不知从哪里先入为主的念头,总认为秦明的狼牙棍是连柄铸的,这样一来即使青龙刀和狼牙棍差不多长,相比之下也必然是狼牙棍重)蛇矛:长型轻武器。(蛇矛如果连柄铸,重量绝不低于普通意义上任何一种武器,但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它单挑的意义。)双鞭:双短型重武器。双枪:双短型轻武器。关于武器之间存在怎样的相克关系,限于篇幅在这里不罗嗦了,容日后补,而且——武器也并不是决定战斗成败的最关键因素。它只是在某些特殊场合显现出这个规律而已。比如说,同样是对扈三娘。林冲的蛇矛七八合就逼住了三娘双刀,而呼延灼却耗了十余合还没拿下这个美女。这其实并不能说明林冲的攻击力如何强于呼延灼。因为相对双刀来说,同样规格的双鞭(因为重,招数不见得比扈三娘快!)比那么长的蛇矛好格架的多。扈三娘敢用单刀隔呼延灼的鞭,但基本不可想象扈三娘只用单刀就可以撩开林冲蛇矛。汗~~!好象跑的远了点。重新回到秦明。秦明对史文恭这一战虽然是严格单挑,但秦明的狼牙棍吃了史文恭丈二银枪的亏,原因至少如下:1,狼牙棍短,银枪长。所以交马过程中秦明不得不采取被动守势。2,狼牙棍重,银枪轻,窃以为这个是史文恭取胜秦明的最重要因素。枪轻而长,所以进攻频率快,秦明虽然一把子力气,对着变换莫测的枪也不得不费劲格架。以至最后居然力怯。3,史文恭确实武艺高强。即使抛去一切武器上的有利因素,史文恭照样是堪与五虎同一级别甚至略高的人物。因为首先在力气上他毕竟要先能顶住狼牙棍,其次在招数上他可以一直占进攻型猛将秦明的先手,何其了得!秦明与史文恭这场大战,斗到二十合,秦明已知终于不敌,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撤退,所以秦明的败走其实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史文恭马快,以至终于追上来给秦明一枪。这一枪整的好象秦明不堪一击似的,其实史文恭如果没有照夜玉狮子马,追不上秦明,则秦明这一仗虽败,但对他的负面影响就也许不会那么大了。史文恭能K败秦明,那么即使换同是重武器型的关胜出手,应该也不会占到什么便宜。就算关胜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很勇,最多也不过是全身而退。呼延灼的双鞭跟董平的双枪都是短兵器,短兵器如果不成双,在马战上是没多大用处的。即使是双鞭和双枪,能否缠战住史文恭的丈二枪仍是个未知数。鲁大师跟武松更不必说,徐宁武艺不弱,但身体似乎有不足之处,其余花荣,杨志,索超之流也未必有什么值得盼望的表现。在梁山中,可以不被史文恭所克的只有两个人:卢俊义和林冲!结果再打曾头市的时候,卢俊义一直被派做编外人士,而林冲,林冲居然一直在镇守山寨,根本就没机会出手!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林冲基本可以搞定史文恭,而史文恭有可能战胜关胜,但这也并不是说关胜就弱于林冲。关于强和弱这两个字,还是要看关,林二人的综合实力,从战绩上说,关胜确实稍强。(但我坚决反对所谓其余四虎最多只能和关胜斗四五十合的说法,关胜哪里什么时候有那么厉害了?!)我并不喜欢把关胜摆到五虎之首的位置,这个问题,下次再说。
阅读全文

我已经胡搅蛮缠的将西王母和王母娘娘捏到一起。但是现在要说的是玉帝,我们都知道王母娘娘是玉帝的老婆,推论之西王母是玉帝的老婆,再推论之玉帝应该和自己的老婆是一种生物。好了,推论完毕。以上的逻辑大家是否认同?不认同的话可以贴帖子跟我研究一下,不然的话,我就要给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了。这个结论当然是根植于西游的。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如来佛驾亲临,与悟空道:那玉帝曾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寿数,方能享此无边福分……他大概这么一说,我就真的算了一算:1750*129600具体零头就不要了,大概是两亿两千六百八十万年左右。兄弟们认为这个寿命意味着什么?!这个时间段,正是三叠纪的后期。然后我又查了一下传说中关于西王母外貌的记载,后来不用说是很好看的,但最起初的记载却是:“人面虎身(或虎齿)豹尾。下面我再给出一篇文章和两幅图片。地址:http://www.pep.com.cn/200301/ca141523.htm请大家注意两幅图片中右边那一幅,这种动物生活在大致两亿两三千万年前请大家看看这种动物算不算”虎齿豹尾。”论证完毕。现在把上述结论用书面语言再说一下,即从西王母的相貌和玉帝的寿命年限综合推算,玉帝夫妇实际上是一种生活在三叠纪晚期的中型食肉类恐龙。即使在恐龙世界里,这种叫做黑瑞龙的恐龙也绝对是原始级的。至于两只恐龙是怎么幸存了下来并且后来成为人类神仙世界的主政,中间漫长的过程我们都不得而知。有一种疯狂的可能是,恐龙发展出了智能,近而离开地球。若干年后,一对恋家的恐龙不畏艰险回到地球,却发现这里已经被另一种智能生物统治。由此,靖岩已经成功的把神话小说变成了科幻小说,哈哈呵呵!关于智能恐龙的提议,靖岩远非首创,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查查藤子不二雄的漫画或者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但最权威也是最周详的,是《计算中的上帝》的作者,那个人对智能恐龙相当痴迷,有过很多部著作。可惜我忘了他的名字。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玉帝的问题先说到这里,以下要讨论的就是天仙界首领级的高手——太上老君,这家伙绝对是我们的本土化选手,请大家鼓掌欢迎!笑……
阅读全文

首先是鲁大师这一系。鲁大师的实力是在二龙山攒起来的。鼎盛时期曾经统领三山。但白虎山孔明孔亮不必说自是宋江的死党。桃花山李忠周通二位品格不是很高,有点骑墙,临到大阵仗只怕靠不住。只有二龙山是最团结的:鲁大师,杨志,武松,张青孙二娘夫妻,施恩和曹正。七人彼此关系相当密切,在未聚义前就结了不少次义。而且这一路江湖势力为重,都是讲义气敢担当的好汉子。(外加一个好老婆)。跟朝廷有关的只有一个终生无官运的杨志。不足为患。跟宋江有关的,只有武松之前曾与之结义。但俗话说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武松跟宋江分手的时候,宋江还碎嘴道:“兄弟此去,若有机会招安,就可撺掇鲁智深,杨志都投降了……决定作的大事业!”是时武松似乎倒也不甚反对,但上了二龙山跟鲁大师清醒了几年之后,再听到菊花会盼天王降诏早招安,已经忍不住第一个出头大声的驳了!呵呵~~真是好汉子!料想假如鲁大师跟宋江闹翻,二龙山一系除了杨志比较势利之外,保证都可以团结在鲁大师周围的。这一系的旁支势力还可以算上林冲和史进两路好汉。两个人都是鲁大师生死之交。而且前时都与宋江没交情。史进这一路还可以算上陈达,杨春。朱武狡猾大大的,聪明人往往不义气。所以鲁大师一系,粗算算可以有十个人,其中正将倒有四,五个,而且在梁山都说的上是顶尖的智勇之士。一旦发威,无人惹得起。因此尽管宋江跟武松前时指名道姓说“鲁智深“如何如何,真正见了面还要卑躬屈膝一下,“吾师”长。“吾师”短的,很是客气,呵呵~~央视的《水浒》对鲁大师性格拿捏的未必准确。以鲁大师霹雳火暴的脾气,设若林冲真是死的那么委屈,鲁大师不拎起疯魔棍倒打出梁山,我也再不叫个靖岩!梁山本身是没有过反叛的。假如鲁大师因林冲之死反下梁山,以他这一系的实力,只怕没有人敢拦也没有人拦的住。第二大系是李俊李俊一系统领江州两路黑势力。计有二张,二穆,二童和李立。八个人四个正将。在梁山水军占了大半。无怪李俊可以做梁山水军大头领。不然的话,水军头领投票选举,李俊也可以占到五票。呵呵~~在扬州评话里,李俊这一系还要猛的多,要再加上黄门山四条好汉和戴宗。李逵虽然是戴宗的小弟,红萝卜心里白,却是宋江的私人FANS,由他去。李俊这一系也相当抱团。尤以水军为重。李俊虽然是经宋江上山的,却有自己的私人势力,看法和见解,并不以依附宋江为念。梁山的水军六正二偏八员将领可以说是梁山各阵营中最团结的了。出身,阶级立场,看法什么的都差不多一致。这一系的最大弊端是作战能力不够硬。虽然有个穆弘暂充八骠之列,表现之菜大家也都是看到的,可能在八骠里是最菜的。李俊一系里最厉害的只怕还是李俊自己。戏弄卢俊义,生擒王庆(王庆此人身手大是不弱,某版本水浒里王庆和王进是一个人),在苏州方貌处枪挑昌盛,单论马战只怕也不输于张清,朱仝等辈。李俊出身江湖,马上步下水里都有一定的功夫。很是难得,更重要的是眼光远大。有人苛求他做了遽(此字无)罗执政如何如何,依我看已经很难得了。孙立的势力也未可小看。孙立这边很简单,就是孙家军:孙立,孙新,顾大嫂,乐和,解珍,解宝。都是实在的兄弟,弟妹。这种亲戚关系比之结义兄弟又是不同。另外加上邹家叔侄。邹润的本事想来应该不错,不知为什么总没有露脸的机会。莫非因为顶盔影响了战斗力???剩下就是一些官面儿的人了:关胜手下宣郝单魏四将,呼延灼有韩彭两个,张清有龚旺丁得孙。值得一提的是李逵,后期笼络了一批杀将鲍旭,项充,李衮,某些时候还加上樊瑞,这个小分队不可小看的,有时候连兵都不用带。卢俊义却孤单,只有燕青一个。原始势力不可小看:吴用为首,三阮,刘唐,公孙胜,也许还可以加上杜宋二人。人数虽少,却很精干。而且吴用比宋江更得江湖人缘。自成一派。最后不用说,宋江。宋江最主要一点是只交友不树敌,因此即使上述几个大系都可以与宋江和睦相处。除此之外,以花荣为首的青州一路(秦明黄信吕方郭盛王英燕顺郑天寿石勇),这一系是宋江最核心的势力。黄信真实本领未必强于孙立,排名却在孙立之上,原因或许在此。另外许多闲散人士也因或多或少的关系于宋江马首是瞻,比如杨雄石秀兄弟,朱仝雷横同事,宋清(废话),孔明孔亮……林林总总。另外是某些寡将,零散的势力,比如说索超,徐宁(徐宁虽然有汤隆这么个好表弟,只怕也是不肯和李逵论兄弟的)。饮马山一路,各类手工艺人,特殊行业(如萧,金,段,皇甫,安……),基本上只能各自找寻各自的平衡。让他们具体为某人效死力,只怕不容易,因此就不一一加以计算了。
阅读全文

这篇帖子首先是回stumpytigerw兄的。很高兴坛子里又多一位水浒的高手。对stumpytigerw兄近来的精彩分析和评论致以由衷的钦佩和叹服。当然,如果都是相同的意见,这篇帖子就先天没有生存的必要了。下面说一说在下与兄的一点不尽相同的看法,望兄海涵。关于兄言:“水军复杂些,除了八个水军头领外,孟康和王定六也经常参与水战。李俊虽然威望最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明显分出了三股势力:李俊及童氏兄弟;张家兄弟和王定六;阮氏三雄和孟康。李俊并未带阮小七一起到海外,从这件事就可看出其关系并不太密切,至少有亲疏之分;张顺和宋江走得太近,而李俊则有“异志”,早就不欣赏宋江的那套功名利禄的价值观,明显保持了和宋江一定的距离,从而也和张家兄弟拉开了距离;阮氏三雄资格老,本领大却被后来人澶上,心里自是不服,加上人数又多又是亲兄弟,当然不会唯李俊是命。”对于“实际上明显分出了三股势力”这个论断,在下觉得难以接受。靖岩窃以为在复杂的梁山上,水军系统只怕是最简单的了。在此只评论水军六将。至于王,孟暂时不予考虑。实际上,孟康除了和阮小二死于一役之外,靖岩很少看到他与阮氏三雄有任何联系。共事可以促进交情的发展,但也并非公理。首先是张顺兄弟,兄以为张顺和宋江走的太近。可是除了江州的朋友之谊外,张顺并没有明显的重视宋江而忽视李俊的行为。按兄的领袖定义来看,张顺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领袖欲,领袖才具和胸怀。而且张横更是与宋江交情浅薄,因此认为张家兄弟自成系统依附宋江,某以为可能性甚小,虽然是三个人里就有左,中,右之分,但其中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张顺对宋江唯一似乎亲热过头的事就是涌金门之死。但解珍解宝兄弟在乌龙岭何尝没有说过“拿这两条性命报效宋先锋哥哥”的话。难道可以因此而判定解珍解宝兄弟也是分离出孙立派而依附宋江的么?很难说。阮氏三雄是典型的铁血汉子,直性子。虽然“资格老,本领大”是事实,但从来没有因为“被后来人澶上”而心里自是不服。事实上,每一次梁山泊排座,三雄总是落在几乎最后的位置,但他们从来没有说什么。李俊这个老大起身于江湖,在怎样照拂江湖汉子的经验上远比吴用丰富。吴军师有令阮氏三雄出死力的本事,李俊应当做的更从容和完美一些。当然,朋友的关系处的再好,其中总是有亲疏之别,这是非常正常的,但决不至于“疏”到三雄对李俊的领袖地位阳奉阴违。事实上,梁山以李俊为首的六个水军正将,一直表现出远超其余系统的团结。关胜计擒张横之后,假如水军系统有派别之争,一千个张顺都无疑去求助李俊。但张顺偏偏找的是阮氏三雄。三雄为救张横的拼命程度大家是有目共睹的,甚至为此搭上了亲兄弟阮小七!而担任后援出死力把这哥几个救回去的,又恰恰是李俊和二童。假如这件事同样发生在步军。鲁大师和武松肯定是可以为对方拼命的,杨雄石秀会不会死力救刘唐,就不太好说,至于人缘不好的雷横更不必提了。而这件事假如发生在马队中,五虎将每一个都不见得为其他人效死。相对来说,水军是最好的。又比如李逵扯诏那次,梁山步军表现各个不一,而水军是“六个水军头领都骂下关去了”,是六个水军头领,而不是三拨。征讨了辽国之后,回到京师,仍然是“六个水军头领”来请吴用,跟吴军师建议劫掠京师重反山东。这件事倘若真正发生,不啻是梁山有史以来第一次类似于反叛的行动,假如水军六将彼此有任何不和,哪里能如此团结的心口如一?!至于最后李俊和二童出海不带阮小七,兄以为“从这件事就可看出其关系并不太密切,至少有亲疏之分”。不见得吧。李俊和二童出海不错,但这三个人和太湖四杰似乎是七条光棍,丝毫没有牵挂,说走就走。阮小七则不同。他有个六十岁的老娘还在原籍。这点李俊不可能不知道。阮家小二,小五已故,小七哪里能不顾老娘,跟李俊一走了之?设若令小七暗地里去搬取娘亲,中间日程耽搁,若是被宋江所知,又只怕横生风波。所以不如直接不带。这并不能说明李俊与阮小七不合,事有可为有不可为,也不能一力强求。再者,七人扬帆出海,当时海天万里,鸿飞渺渺,是凶是吉谁也不知道,就是李俊自己,是时又何尝料想的到自己居然可以做遽罗之主?若共同出海,陡生不测。阮小七这条性命岂非是李俊送了的?小七此去,乃是金殿受官,在梁山兄弟眼里此时已是志得意满之期,除了鲁大师,武松,李俊,燕青数人各寻各路之外,哪个想的到是悲剧的高潮?对李俊来说,只怕没办法也没有权力影响小七的“美好前程”。但这并不代表李,阮交情的终止。京剧里有一出著名的《打鱼杀家》,里边的萧恩影射的据说便是阮小七。此剧中第一出便是李俊与倪云前来探视——试问同时梁山兄弟,朱仝,关胜,呼延灼,李应这些人可曾再有联系?假如梁山水军如此还不够团结,那么我们只能承认一个事实——梁山本身就是一盘散沙。而这种结论……实在是太伤感情了。所以我们只能首先肯定梁山水军的团结。每个人有不同的倾向是很正常的,同坐一桌吃饭还有喜肉喜鱼喜蔬菜之分。但因此而把很团结的六条好汉分成三拨。靖岩以为似乎不是很恰当的。另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吴用。兄以为“吴用是个谋士而非帅才,只能出谋划策而不能自立门户,只能依附于某个团体扮演重要角色,他没有宋江的胸怀,他是大多数小知识分子传统角色的典型人物。所以根本没有吴用为首原始势力”。也正确也不完全正确。首先,作为吴用来说,并不仅限于“谋士而非帅才”这个定义。吴用担纲攻破北京大名府一战,调配有度,指挥得当,先发后收,一气呵成。靖岩以为宋江亲自领袖指挥的战役极少有打的这么帅的。吴用完全够梁山泊的帅才!那么为什么吴用始终是以第二位人物出现而非独立门户呢?兄以为:“他没有宋江的胸怀,他是大多数小知识分子传统角色的典型人物。”这句话正是问题的关键!前半句未必对,后半句正确!正是这个”小知识分子“扼杀了吴用独立的可能。吴用不是“不能自立门户”而是“不自立门户”。这种故意不作为的表现恰恰可以完好的展现吴用这个人。从胸怀上说,吴用大于宋江。吴用从很久以前就开始留意如三阮般可为所用的江湖好汉,而宋江只是在上梁山之后才有意识的拉拢私人势力。在这个层面上,甚至对于呼延灼,卢俊义的注意,也是吴先于宋。而且,吴用的身份,地位和他与身份形成强烈反差的江湖气,使他在梁山绿林,江湖这部分势力里有着相当崇高的威望。梁山第一次扯诏造反(可以猜想李逵是吴用预先安排的,铁牛儿本身没有这么深的心计。如果是他,八成是从底下冲上来直接揍钦差,因此不得不与宋江发生冲突)。的时候,宋江埋怨兄弟“忒性躁”的时候,吴用则直接讲给他“哥哥,你休执迷,招安须自有日。”这时候,几乎所有的兄弟都站在了吴用这边。再早些时候,宋,卢为寨主之位互不能下(表面上谁都不想做,实际上谁都想做),最终打破这个僵局的是吴用,吴学究一个眼神,就有若干兄弟站出来替宋江说话,一步到位,再无争竞(其中不少人是吴用“以目示人”之后才敢说,另外一部分人是吴用示意之后才想到说。)至于水军六头领推吴用为主反东京的事情,就更不必细说了。实际上,虽然在人脉方面宋江比任何人更稍高一筹,但在威望与拥护度方面,吴用丝毫不弱于宋江,甚至稍有过之。梁山的几乎全部水军,大部分步军和少部分马军可以猜想的到的以吴用为直接精神领袖。而吴用只是在权衡利弊之后才在表面上率领这部分比较”野“的势力倒向宋江。因此梁山的权力系统非常奇怪。宋江是表面上的第一首领,但实际操作梁山运营的偏偏是吴用。是吴用在真正推动着梁山的发展。为此,吴用甚至不惜抛弃晁盖!晁盖唯一一次跟吴用分开,就是曾头市一战,他死在了那里!那一战晁盖愤怒之下尽出先时老兄弟,初上梁山时的林冲,阮氏三雄,刘唐,甚至极少出战的杜迁宋万和白胜都领了出去!就是不带吴用和公孙胜。为什么?!晁盖,宋江和吴用三个人的政治趋向,更明确的说是价值趋向是不同的。晁盖在生辰纲之后没有明确的目标,这种安于守成的做法既不是宋江也不是吴用可以默许的。所以从那时起吴用就悄悄的倾向到了宋江一边/而宋江心里忠于弱宋(从狐狸那里拿来的,呵呵)的顽固心理十分严重,宋江的道德取向更接近于儒,吴用大不相同。吴用的目标就是要使兄弟们富足发达起来,为此甚至不择手段,甚至在北征的时候有投降辽国的打算,这是吴用最坦诚的想法,却也是宋江最不能相容的。但吴用却不得不扶植宋江来做自己的屏蔽。在宋江这块保护伞下吴用可以相当的发挥自己的才干,因为两者建功立业的方向上是共同的。宋江也明知道吴用的想法,但他不得不依靠吴用的才干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所以,表面上,宋江使吴用,其实吴用使宋江。两个人彼此利用,循环不息,象阴阳慢慢融于太极一样。宋,吴组合从产生时候起,就没有实际上的解散过。直到两个人共同走上了死路。宋江之死,是他一直效忠的政权抛弃了他。吴用之死,是因为随着宋江的死他已经失去了任何再起风云的地步。两个人都是悲剧。很重的悲剧。相比之下,花荣的死在内涵上就太简单了。宋江和吴用,相对于真正的历史,政治,道德,都是畸形的,不完善的,有缺陷的。……只有两个人拼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真正完善的堪与真正的历史人物争锋的形象。竕所以我曾经说过简单的做水浒三国对比的宋江比刘备,吴用比诸葛亮的类比是不恰当的。真正的比法应该是宋江加上吴用,或者再加上公孙胜,三个人,形成一个真正的完人形象,在他们彼此扬弃了各自优点和缺点的时候,这个组合,甚至接近于诸葛亮!可惜这个前提一直没有实现过。几分钟以前,有一个小小的失误差点让我失去了这整篇文章。这个错觉吓的我汗流浃背。我得说,假如真的失去了,我决不会再写出一篇如此的文章。这是我第一次很系统的评价吴用,只怕也是最后一次。因为我不再想更深的研究其实亘古以来在中国不曾灭亡的象宋江或者吴用这样既是“畸形’的同时又相当了不起的人。这个悲剧是全局性的。因为其间的牵涉恐怕太多了!!!吴用决不是宋江核心派。不仅仅是。吴用一直费力的维持着梁山权力系统的平衡,他和倾向于他的势力因此不得不在宋江,晁盖甚至卢俊义之间摇摇摆摆。实际上,与其说吴用象诸葛亮,不如说更象韩信。这种充满暗示的对比也许不会招来人的喜欢啊,呵呵~~~至于”朝廷军官派“,老实说我不认为这是独立的自成系统的一派。对于以梁山为暂时跳板各打各的算盘的朝廷军官们,恐怕从一开始到覆灭就从来没有团结到一起过。另外这一系也缺少一个有说服力的精神领袖。尽管关胜部分的符合这个定义,但是关胜只怕不可能对呼延灼之类的人有压倒性权力甚至有什么影响。他们是向左走向右走里的平行线们,一旦相交,几乎是个奇迹。以上是关于梁山的领袖和派系间的一些拙劣的分析。希望stumpytigerw兄不吝赐教,更希望所有的看过这篇帖子的兄弟们都可以发表一下看法。因为,直到我们终于接触到了梁山这最核心的部分,我们才真正可以说,接近了水浒这部书架空历史的精彩之处。无限憧憬中……
阅读全文

一,关于诈败的时候已方应不应故意示弱。杨兄认为“诈败的时候不需要自己处于下风,打得难解难分甚至自己处于一点上风的时候撤退,另一方自然就会追来。处于下风的一方照样可能会追杀过来,而不需要哪一方看起来不行了。”靖岩的意见是这样的。倒不一定要做到“看起来不行了”。但表面一点的下风一定要表露出来,不然敌人哪里会昏头转脑的就尾随而上。假设吕布与纪灵二人单挑。在十余合(十余合内纪灵说不定还可以苟活~)的时候温侯因为不知什么原因撤了,纪灵会“追杀过来”吗?恐怕借他两个胆子也未必敢……那么为什么杨兄会得出上述的结论呢?单挑中的诈败跟战术退却是有一定区别的,和单挑中的退却更有区别,而只是单挑的一种策略。诈败一般出现在战局稳定(即两阵对圆,没有发生混战,也没有发生一方阵势溃散)的情况下,是时单挑的双方应该处自一种比较公平的状态。而诈败的目的,就是取胜!所以诈败跟佯输一般属于绝对同义。靖岩以为:诈败,就是要作出一种处于下风的假象来蒙蔽对手。略举个例子,拿吕布说,当然这孩子没用过诈败。假如:吕布与张飞单挑,苦战不下,吕布略退引张飞追来,准备回马戟什么的。笑~~这就是诈败。是属于单挑中为取胜对手而出的策略。假如吕布一人单挑三英或六猛,力竭不敌拨马而走,这就不是诈败而是真败了,应该属于单挑中的退却。是属于因为实力问题不得不选择的败走。假如吕布单挑夏侯敦。独眼苦斗不堪的时候吕布却退走,后来发觉原来是曹仁或什么人从后击溃了吕布后军,或刘备部队趁虚而入正在攻取吕布城池。这时候的退走就应该属于战术上的退却。是属于为了某种目的(大多数是军事上)而采取的战术策略。以上略微说了说诈败的定义,下面来看杨兄的战例。杨兄说:“不过看了下三国中并非只有关庞关黄这样实力比较接近的诈败,还有黄忠诈败给夏侯尚、韩浩,夏侯渊诈败给杨昂,张合诈败给雷铜,个人觉得他们实力差距比较大,再怎么也不大好装的,尤其是韩浩还以前就和黄忠在一起,知道黄忠的厉害,却还是和黄忠交手,并且黄忠诈败的时候居然追上去了。两人和黄忠各战十多个回合阿,后来黄忠可是一个回合斩韩浩,一个回合生擒夏侯尚的。”单是从杨兄给出的几个战例,还真就说明不了“再怎么也不大好装的”。靖岩以为这三场战例都足以研究一下。首先,黄忠诈败夏侯尚,韩浩。斯战出自黄忠天荡山一役。演义里是这样写的:“却说黄忠听知夏侯尚、韩浩来,遂引军马出营。韩浩在阵前,大骂黄忠:“无义老贼!”拍马挺枪,来取黄忠。夏侯尚便出夹攻。黄忠力战二将,各斗十余合,黄忠败走。二将赶二十余里,夺了黄忠寨。”其中可以提炼出来的要点如下:1,此处黄忠的“败走”应该属于靖岩上文指出的“战术退却”而非标准意义上的“单挑诈败。”2,夏侯尚和韩浩在这里丝毫没有轻视黄忠,一出马就是二人齐上。虽然韩浩对黄忠实力有一定了解,但这一年(建安二十四年)的黄忠毕竟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演义版)。韩浩之前虽然对黄忠有一定了解,但黄忠究竟是在衰退着的。因此当二人夹攻十余合后,黄忠的败走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打败了黄忠的错觉而且必然如此,因此才有“你如此胆怯,可知屡次战败!今再休多言,看吾二人建功”之类的话。实际上也是差不多的。黄忠是年七十岁,纵然属于老来猛的人物,这时候武力恐怕也就在90左右,(假设60岁时在长沙的黄忠武力95)。而夏侯尚和韩浩正在壮年,统领方面,武力高了不敢说,一个60,一个70总是有的。这样的武力二人联手,按力学的合力规则,配合得当的时候足可以匹敌一个武力在85左右的武将。是时黄忠真实武力只在90左右,稍微一个留手就容易真的比较吃力。何况是存心诈败。因此,对于这时候的黄忠败走,夏侯,韩浩二人绝对以为自己在实力上战胜了黄忠。而不会产生其他的想法。至于夏侯,韩浩二人后来分别以一合败于黄忠,主要应该归咎于二人是分开的。其次黄忠的累次诈败也起到了一定的迷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国中的武将并非如我等般可以冷静的综观全局。因此,对于“个人觉得他们实力差距比较大”这种真理,实战中的人们往往是不知道的。因此,虽然确实存在着实力的差距,但诈败一方完全可以凭借自己高出对手的实力来作出假象迷惑对手。第二场战例:夏侯渊诈败斩杨昂(?)此恐杨兄之偶误。死在夏侯渊手里的是杨任。而杨昂是在乱阵中被张合杀死的。这一场诈败可以属于标准的“单挑诈败”。演义原文:却说曹操提军将进,先令夏侯渊领五千军,往南郑路上哨探,正迎着杨任军马,两军摆开。任遣部将昌奇出马,与渊交锋;战不三合,被渊一刀斩于马下。杨任自挺枪出马,与渊战三十余合,不分胜负。渊佯败而走,任从后追来;被渊用拖刀计,斩于马下。军士大败而回。在这一战里,夏侯渊在前三十合之内对杨任,只怕不能做到象杨兄说的“实力差距比较大。”因为二者是不分胜负,即使夏侯渊稍占上风,占的也应当有限的很。否则直接就对付了杨任,何必再用诈败拖刀?!因此当夏侯渊诈败的时候,毫无疑问,杨任是认为自己有可胜之机的。再加上曾经说过如不胜甘当军令的话,没有退路,比较急噪,因此被夏侯渊诈败假象迷惑是很正常的现象。另外,虽然杨任战例较少,但仅凭这一战,个人认为杨任的绝对武力不会低于80。应该已经属于二流强甚至一流末了。未见得输给高顺或高览。第三场战例,张合诈败雷铜。原文“当日张郃引军前进,正遇雷铜。战不数合,张郃败走,雷铜赶来。西军齐出,截断回路。张郃复回,刺雷铜于马下。”这一场战例从概念上说依然是属于“战术退却”而非单挑诈败,因此,可以说诱敌更加适合。其目的是完成战术上的包抄而非简单的杀死雷铜。何况单纯的分析雷铜(连吴兰也算上,这俩家伙很有意思),这人只怕可以说是典型有勇无谋(虽然勇也有限)的悍将,这种人对自己战斗实力估计过高不是很奇怪的事情。简历:吴兰雷铜从庞统死后方始出现,作为张任的援兵,一出场就围住了魏延,在魏黄二将夹攻下方被杀败。此后在张任的调配下牵制住了黄忠魏延,在黄忠魏延刘备张飞一王三将的联合包抄下才“料敌不住”而投降。此后二将被分调为马超,张飞的副将。雷铜在瓦口关被张合杀死,吴兰在斜谷界口死在曹彰的手里。铜子们啊,看看这两个人辉煌的一生吧!从一出场到各自挂掉就没碰过一个二流战将,所遇的都是一流强甚至超一流的高手。其中论攻击力,张合倒只怕是最弱的。因此虽然可参考的有效战例几乎没有,但这两个人无论如何不是那种菜的提不起来的货色。应该都是有一定智勇的人。而二人中还以雷铜为最。这厮“又去山下搦战,郃又不出。雷铜驱军士上山,山上擂木炮石打将下来。”其急躁程度甚至还强于张飞。因此,在张合已被战败一次的情况下,雷铜一个不小心中了埋伏是很正常的事情。张合这个埋伏的精细程度虽然不怎么样,却深得示己之虚诱敌深入的搭大要。不要说雷铜,就是张飞亲自出战只怕也免不了中埋伏。在雷铜跟张合的短暂单挑中,张合虽然是明显示弱,但雷铜显然也认为自己有可胜之机。假如张合是时已经打的雷铜不能还手,此时雷铜显然不会跟踪张合的退却,而这也不是张合的初衷。结论:诈败的确应该是在表面上显出败象而引诱敌人跟踪近而战胜之。为了实现这个表象,故做下风是一定要装出来的,绝对不存在处于战胜时候的诈败,那根本没有必要。另外,马超跟张飞之战中的诈败虽然属于严格的“单挑诈败”,但是时二人二百余合不分胜负,彼此早已明了不可能速胜对方,在这种彼此了解的情况下诈败几乎毫无意义,因此二人与其说诈败,还不如说换了一个比较武艺的方式。单挑诈败在一般意义上说,不应该出现在五十合以外。关黄对刀已是极限。具体到关黄之战(这是这篇帖子的起源)。在第二天内关黄对刀,刀法实力并不分胜败,但对于关羽而言,为了使出拖刀,他不得不选择表面上的败退来诱惑黄忠。因此,在旁观者眼里,起码关羽是处在下风的。至于“但凭借关羽拖刀的效果,我认为这一天是关羽占据绝对的上风,比前一天的要大得多,这也是我认为庞德高于黄忠的很大一个原因(弓箭被我排除在单挑能力之外)。很巧的是,跟杨兄排除弓箭在单挑能力之外同样,靖岩也将拖刀(以及其他一切绝招,必杀计)排除在单挑能力之外,因为这些因素同样的起到影响判断公平单挑的正常回合数的作用。在迅速搞掉对手的基础上,弓箭跟其他一切必杀计没有任何区别。这一点我在另一篇帖子里已经说过了,不再赘述。因此在第二天,靖岩倾向于的评价是:实力不分上下,表象上黄忠略占优)最后一个问题,即杨兄的“还有说关羽诈败的时候黄忠在后面拈弓搭箭,就能要了关羽的命。我也无法苟同”。第一,当时关羽绝非诈败,而是真真正正的败了。第二,此战中关羽所处地位的被动远胜于“杨昂也可以在后面这样对付夏侯渊,关羽也可以那样对付庞德,听起来似乎是比较容易得手的招数。但张辽射沮鹄,那也是袁军溃败的情形下干的,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在对方诈败的时候用过此招,真正败退的时候极少用,可能是来不及吧,敌将杂在乱军中逃命去了,目标难寻。我无法知道他们具体为什么不用”中夏侯渊和庞德的被动。因为夏侯渊跟庞德在诈败之前还都处于和对手混杀的状态,可能存在的杀伤能力相当的强。此时使用弓箭,一是距离拉不开,二是不易取准,极为危险。而黄忠对关羽完全不同。当时是关羽先追赶黄忠直到吊桥,而后黄忠才箭惊关羽。关羽即使是速退也要面临从敌方吊桥跑回己阵——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有被黄忠追射两箭的时间。而此时关羽——完全没有接应,完全没有防护,完全不能还手!这就是黄忠占尽先机的绝对表现!一个神射手面对着一个慌张跑马回阵的对手,假如他想出箭,关羽焉能在这一战里讨得了好?这时候就算关羽再拨回马突击黄忠也绝对来不及,黄忠实际上一箭就可能轻松搞掉关羽,跟曹性冷箭偷袭夏侯敦不同,此时黄忠完全处于战斗状态,而且关黄之间还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即使关羽突击,黄忠也完全有余裕扔掉弓箭抓起大刀。只要黄忠有刀在手,关羽不出绝技占不到黄忠便宜,而关羽的绝技拖刀又已经被黄忠见识过了!……如果在这种状态下仍然认为关羽并非处于危险境地,那么……靖岩无语。关某虽狠,毕竟还是在死后成神的。而假如他不是肉身神仙的话,某以为,在这一战他就是处于下风的。正如三国群英二里那可怜的孩子在退走时被暴K落日弓一样。当然,靖岩也认为在综合战力的表现上,关某绝对要强于黄忠。但这并不妨碍在某一特出战例中黄忠占关羽的上风。关黄三天苦斗,已经不仅限于武艺。武艺,绝招,义气,心理战无不被用的淋漓尽致。尤其是黄忠在第三天,心理上绝对占了关羽的上风。这一点,只怕在若干场大型比斗中还是唯一的。PS1,尽管关羽实力高于黄忠,但假如为敌交手,我敢断言关羽对黄忠一定存在某种心理障碍,就象吕布始终不敢对张飞过分一样。这种从心里发生的忌惮才是最影响真实战力发挥的。PS2,靖岩是棋界里的白痴,因此对于柳生兄以棋喻战的帖子沉吟半响没敢回答。但具体到关黄之战,某以为拿吕钦跟胡司令来比喻尚有不恰当之处。吕,胡二人都是国内名手,之前纵然没有直接交手历史,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彼此的对局棋谱,攻击风格,杀手着数,只怕也早研究到一定程度了,跟关黄二人战前彼此不摸底细的情况完全不同。而且棋界中也经常出现某些杀伤力强又怪异的开局,比如大概是60年的双炮屏风马高开局,在某一年颇为风行却很快的消逝下去。究其原因,不外是在认真的研究之后都通晓了此战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因此下一次遇到这种战法很容易解决,又因此使这种战法失去了流行的意义。某以为这种现象拿来对比武将的绝招,倒是颇为相似。中夜寒立,絮语不止,罪过罪过。靖岩上。
阅读全文

前言:这个排行榜将以一种很另类的角度来评论三国武将,之所以仅限于“一流”而非全体在于我不认为这种评论武将的角度对整体而言有何特色,这个排名只是比较好玩而已。这个衡量排名高低的尺度就是:个人成就感。有很多人其实很牛,比如说唐里的宇文成都,此人的情况相当极端,好歹也是天下第二的高手,除了第一李元霸(或者头猛罗士信和一杰罗甚么的也许也少有忌惮),凭功夫而论还惧谁?理智的说足可以驰骋天下了吧?可他就是这么倒霉,金殿比武偏偏输了李元霸,当天宝大先锋被雄阔海和伍家兄弟车轮战不说,还被裴元庆拣了个天大的便宜,又不招人待见。老爹是奸臣,兄弟是废物,好好的一大好青年就这么给毁了!……你说他要不窝心,那我都不信……相反同是说唐里,罗成就不一样了。银枪素马笑傲天下,就是一个帅!从来没遭过什么横事。所在都是美事。破铜旗阵轻松的挑了铜旗,前边十二锤两锏一枪的功劳都给他抢了。单挑最高碰过杨林,前六位从来没见过,金身不败。十八国斗宝英雄会,强如伍家兄弟都横死了,李元霸又因公出差,倒让他轻松的拔了头筹。说书的也都莫名其妙的喜欢他。尽管此人小肚鸡肠又狂傲不羁,阴险毒辣狠一个字都不缺,照样当正面人物……回首前尘,这人再怎么也该知足了吧?!基于这个原则,对三国一流高手(煮酒十一人版)排名如下,按个人成就感,从低到高。第十一名:颜良也曾经辉煌过,TNND就是死的太窝心了,居然还有人说是因为他傲慢的受刘备一礼折了寿——这人后来是当了皇上的。天!我终于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死的了,他受的是刘备跪拜,要折寿比颜良折的多!其实人谁无死,关羽并非碌碌之辈,真正死在他的手里,对武者颜良来说也未必不是一种解脱,问题是要死的堂堂正正,为了送信而掉脑袋,可见古代的邮差是一种多么危险的职业!第十名:文丑文丑的死部分因为他的实力。无论如何,一个拥有大好身手的人还没有在疆场上扬威耀武就被做掉了,在他的心里恐怕也存在着深深的遗憾。第九名:吕布吕布象一颗烟火,在一生中人们只注目那一次璀璨的绽放。虎牢关傲然屹立的温侯心中一定是豪情澎湃的,但可惜的是,以后他的生命即将步入黑暗,越来越不如意,直到复杂着痛苦的死去。堂堂的天下第一高手,变成了一只过街鼠……第八名:典韦典韦的一生并无过多的火花,但好在他也不追求过多的绚烂,与其他高手不同,他似乎更中意于选择沉默的站在主将的阴影里边,而这种生活是他自己的选择,因此假设可以使他快乐。典韦的一生相当平淡,虽然也有若干次威风的记录和一次悲壮的死。鉴于他并没有表现出与上数人一样的强烈自负,因此他也并不痛苦。第七名:马超马超也是一个跟吕布相似的人。心怀大志却弱于行动。虽然拥有一身骄人的武艺,但一生展转在风尘之中,流落于一个个心怀叵测的君主左右。始终只能做一颗棋子,走别人规定好的战局。神威天将军的一生中也曾经有极其美丽的辉煌,比如渭水之战和对张飞一战,他的实力使他赢得了应有的尊敬,却依然与自己心中的梦想相去甚远。所以马超应该是忧郁的,略带失意的。第六名:许褚小老虎的保镖作的中规中矩,主子也很宠他。本人单挑极少落败,又没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一般般的历史人物。第五名:庞德虽然只是马超部将的出身,但这不妨碍令明将军向自己的梦想努力的奔跑。庞德更希望做一个独立的有建树的将军以证明自己卓越的才干或者是武艺,更重要的是,他终于用自己的行动打破了关某武神的传说!仅此一役,庞德已足以自豪。在水败遭擒之后,庞德应该是很骄傲的选择死亡,因为他根本不屑向自己的败将低头!第四名:黄忠枯木逢春的三国版本。黄忠积攒了多年的梦想在力斩夏侯渊的瞬间达到了凤凰涅磐的飞升。黄忠的前半生已不可考,单纯考虑他的后半生,我们会发现,他是很满足的。这个久经风霜血雨的老将,其实很容易知足。第三名:赵云小赵值得骄傲的地方也太多了,人长的帅,武艺又高,长板坡天下闻名,拒汉水威震敌胆。谦虚谨慎,有功无过。这样的一生历程,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都应该很满意了。小赵唯一的遗憾也许就在于没有亲自率领千军万马独当一面的历史。第二名:张飞三将军的一生回顾起来几乎是一次次骄傲的连续。吕布那么强的人仍然敢于与之单独对决并且最终亲眼看到吕布的死,非常的痛快!一人独当曹军八十三万。傲气雄霸天下。有勇有谋,能文能武。从来都是蜀最核心的军事中坚,除了失意的错过汉中太守和不堂皇的死,即使是张飞自己也难得再有什么遗憾。第一名:关羽关羽的鳌头实至名归。尽管后世的评论以及非议不绝如缕,但在关某自己的眼睛里,无论如何,毕竟华雄是被我斩了的,颜良文丑是被我K掉的。自镇一方,万里闻风拜服。强如曹操面对我的威势也要选择迁都。更重要的是,曾经只存在于兄弟三人面对夜空的建国畅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就变成了鲜活的现实——这种强烈的满足感不言而喻!在他的一生中,他时刻占据着主动,想杀的对手没有杀不掉的,想做的事想说的话没有被驳回。最后甚至没有敢人批评他,做人做到如此自在,不急剧膨胀才是怪事!关羽的失败,也许只是因为他太成功了!
阅读全文

在坛子里看到一位朋友的帖子说,假如“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益州之兵以出秦川,将军身率荆州之众以向宛、洛,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很显然,对于这种改良过的出师表计划,历史已经扼杀了所有翻牌重来的可能。但这并不等于我们今天不能在纸上重新演练,虽然这种纸上谈兵其实避免不了的理想主义,幼稚和浅薄。一,对蜀汉来说。建安二十四年,当刘备最终成功的夺取了汉中以后,假如他的目的是出师表改良计划,那么他将首先决定两个问题,益州的留守和益州的稳定。首先,在拿下一个大郡之后不进行广泛的整顿而马上实行平常的官僚管理制度是不现实的。前提是,不久之后你要让这个州郡的百姓去为你打仗,为你拼命。这不是一个命令一句“去”就解决问题的。使益州的军卒,百姓,士民完全归心,就算在明相诸葛亮的努力下,没有最少十年也是不能想象的。而这时候,诸葛亮在成都刚刚经过五年。这五年里,诸葛亮要足食足兵源源不断的供给前线战事,也很难讲他在蜀中真正立下了什么恩德。黄金时代产生在建安二十四年,这一年的秋天,刘备在成都自立为汉中王。时年五十九岁的刘备无论在人事上,地域上,军事上都如日中天,作为蜀汉阵营的精神领袖与恩德的直接受益者,如果他能在成都好好的呆三到五年,两川的士气必将大为改观。在这个阶段内,贸然的离开两川是不明智的。事实上,作为刘备后继者的诸葛亮要到蜀汉建兴三年才第一次有能力自由的对南蛮用兵。这之间,刘备不过在陆逊的手上损失了四万兵,但不幸的是,他同时失去了他的生命。当在西川出兵荆州变成可能之后,继之而来的是另一个问题,留守两川和汉中。那时侯隶属于刘备手下的精兵强将主要有诸葛亮,关羽,张飞,法正,马超,李严,魏延,黄忠,赵云,黄权等等,济济一堂,颇为壮观。但首先本乡本土的将领不适合留守本家土地,以防有变,所以法正跟李严先出局,在这期间,法正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次关羽远在荆州,赵云的单独领兵能力尚未得到证实,而魏延刚刚从行伍之中被优选出来,还没有形成独当一面的声名和威势——刘备对魏延的挖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和孙权发现吕蒙的意义相媲美。可惜的是,等待这员宿世良将的竟然是那样的命运。如此一来就剩下了诸葛,张,马,黄。其中黄忠已经年登七旬,在他生命的尽头究竟还有多少年谁也不知道。假如他在需要益州出兵的前夕忽然死亡,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马超羁旅故国,而且已经有过数次背叛故主的记录,他的投降与其说是政治上的投机不如说是军事上的妥协。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没有人愿意把生死存亡的命脉之地交给这样一个尊贵的客人。所以为了确保益州的安全,必须留下的人是:张飞和诸葛亮。一文一武,一将一相。即使是这样,情况仍然是明朗的。刘备指挥战阵统领兵将的能力在蜀汉境内无人能及。半生戎旅使他的军事经验相当丰厚。刘备的弱点在于打野仗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理论学习。即便如此,刘备独特的视野和高度仍然使他可以从容的号令三军。如果有一个象法正一样的高级谋士,统领着一群良将和一群兵,这时候的刘备是足以令包括曹操在内心底震颤的强大对手。但第一个威胁来临了,在建安二十五年,法正死去了。在庞统的逝世之后,法正的死无法挽回也无法代替。这两个人的死亡在事实上造成了蜀汉军事高级谋略人才的捉襟见肘。后来,正是因为这个位置的致命空缺,征战半生的刘备最终被足智多谋的陆逊击败,不久默默的死去。这时候,诸葛亮在蜀中和荆州的每一次徘徊都会造成没有他的阵营里相应的巨大空白。假如再有五年,十年。一批精于内政足以守住后方的人如费文伟,蒋琬和董允甚至刘禅都会成长起来。可是,只有一年……建安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从汉中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这之前,关羽败亡的消息终于传到了蜀中。蜀中救兵早已驰之莫及。荆州的失去令益州的人们从此面临一个很压抑的字:困!刘备发动了对吴的战争,在他的心里这场战争的最低目的是逼孙权把到嘴的荆州这块肥肉吐出来,或者直接灭了东吴,以此形成对北魏的广大包围圈。但事实上他得到了一个最坏的结果,象历史上那样,刘备所率全军覆灭,此外,一系列杰出人物的相继死去是比损失四万兵更加可怕的多的灾难……关羽,张飞,黄忠,刘备,黄权(对蜀来说,这个人死了),马良……诸葛亮在蜀中的土地上喟然叹息,从那以后,他将不能不面临一块已方的子已经寥寥的棋盘,而棋盘那边的对手……并不亚于自己啊……从这一刻起,关于出师表的梦想结束了,无论它是哪个版本。结束了。二,在吴国。战术跟战略只有一字之差却往往能造成致命的差异。就在刘备集团刚刚统一两川和汉中,完成出师表前一部分的时候,东吴集团伺机而动,在孙权眼前,他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的夺回荆州的机会,终于到来了!当时荆州的守将是关羽,其次是不以兵书见长的书呆子马良。在狂傲的关羽眼中,马良的身份与地位不会比一个清客更高多少。建安二十四年冬,为了策应刘备在汉中称王,关羽在打退魏军数次进攻之后悍然出兵北上攻打樊城。是时樊城的守将曹仁被关羽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击打得举手无措,几乎弃城而走,在这时,一个有决定意义的人站出来发表了意见。他就是满宠。跟我们在小说里看到的相反,事实上,优秀的军师正是在宏观战略上指挥着战事而大将用自己微观上娴熟的战术来实现之。而不是象小说里那样大将无计可施的时候才求助军师。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军师不能恰如其分的走在自己的战事前面,那他就是不合格的。满宠在关键时候体现了一个军师的素质。他冷静的分析了樊城的得失对全局的利弊,然后决定坚守。樊城的守将曹仁身经百战威名素著,当他认为满宠说的有道理,他就以满宠万不能及的勇敢和顽强来实现这个构想,终于,不久以后,战事改观了。因为在这时候吴国同时出现了两个战略和战术同样优秀的人,吕蒙和陆逊。吕蒙和陆逊的差异十分明显。吕蒙是从行伍里一级一级爬上来的,起初只是一员骁将。后来在孙权的鼓舞下折节向学,终于成为一代名将。这种内涵的飞跃不仅使他从吴书十走到了吴书九,而且使他从一个敌军的威胁变成一个对国家的威胁。与他不同,陆逊起初就是以世家子弟的身份从军的。他的夫人是孙策的女儿。无论从名义上还是实际上,他都比吕蒙更接近于贵族。两个人的共同点在于都知道面前有什么,都明白孙权希望着什么,都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作为一个君主,孙权从赤壁之后无时无刻不想着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但个人实力和属下实力的双重缺陷使他不得不在整个一生里只能对这个梦想遥远的期盼。但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时机。关于荆州攻防战,很多的朋友都很有兴趣,即使是本论坛也曾经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辩论。几乎所有有识之士都认为东吴是举流于浅薄,并且认为假如鲁肃(一个杰出的战略家)在的话决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我并不这么认为,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我的无知与浅薄。建安二十四年开始的关羽的出兵北上造成的荆州内部空虚和吕蒙。陆逊的相继出现,更重要的是,关羽在东吴的威慑力远没有他在魏的那么大。事实上,东吴从鲁肃跟甘宁以下都曾经在气势上压倒过关羽。而关羽的目中无人的傲慢也同样激怒了东吴。东吴相信,在关羽不在的时候,荆州留守的人员对关羽的忠诚程度显然值得考虑,而事实果然也是如此。(在孙权收取荆州之后,一个收获是得到了潘浚。此人在三国演义里被描写的很是不堪,但在孙权的手下,他成为了后期吴国屈指可数的干才与忠臣!)无论在战略和战术上,收取荆州都成为一种可能。孙权作好了准备。而事实证明,这种可能性最终演化成了相当完美的成功!摆在东吴面前的是如下后果:第一,荆州的攻取必然破坏吴蜀联盟。虽然之前双方的恩怨纠结已经绵联良久,但在事实上,这个联盟破裂的责任理应由吴国承担。第二,失去荆州必然会招致蜀的报复性军事行动,而在旁虎视耽耽的曹丕随时会出兵来拣便宜。一个应付不好,东吴即将在夺回荆州的同时面临亡国的危险。孙权胸有定数。对于吴蜀联盟,破坏只是暂时的而重新联合是迟早的事情,这在战略上几乎是必然。联盟的破裂固然对吴打击极重,但对蜀来说同样致命。在这种情况下蜀的报复性打击是必然的。但孙权没想到暴怒的刘备动员的竟然是——整个国家!在孙权的如意算盘里,蜀将派一员上将率兵东上,而他尽可以从容不迫的调吕蒙率领他士气高涨的全军回来迎战。只要在一个时期内顶住敌人的进攻(吕蒙有这个本事!),在一系列试探性的交兵之后,为了顾全大局,三国将重新选择一种平衡。而那时,吴国已经赢得了喘息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赢得了直接出兵争霸的跳板!那时侯,东吴龟缩的历史将一去不反。但下面两件事情彻底粉碎了孙权的理想:一,关羽的死亡。二,吕蒙的死亡。在上述这个全局性的战略图内,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就是——关羽必须活着。作为最后筹码的关羽必须生存下来。有了关羽,一旦吴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东吴就有可能从容的跟刘备谈判。无论演义中还是历史上,关羽对刘备的重要性甚至不亚于荆州对蜀的重要性。如果孙权手里攥着关羽的性命,刘备还会贸然的出兵和孙权决生死吗?但,令人极为不解的是,东吴阵营似乎没有考虑这个极端重要的事实,关羽最终被吕蒙部下马忠部擒杀。大错就此酿成。由此招致的报复几乎是毁灭性的——红了眼的刘备在失去土地和失去兄弟的双重打击下有史以来第一次不冷静的不以常理出牌,他选择了轰轰烈烈的御驾亲征!就在这战火已经嘹亮中天的时候,吕蒙又死去了!吕蒙的死足以令孙权为之歇斯底里。孙权失落的程度就好象一个终于冒险进入虎穴的人忽然发现失去了猎枪!孙权竭尽全力来挽回吕蒙的生命,甚至孤注一掷的请道士为之对天请命。但仍然改变不了吕蒙的命运。孙权伤心欲绝——他的伤心不是单纯的为了吕蒙,而是象诸葛亮哭赵云哭关兴一样,对自己失去吕蒙从而终于失去了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可能性的悲哀痛苦。从此以后,东吴将不得不继续的选择龟缩……吕蒙之死和刘备的御驾亲征使孙权本来希望的吴蜀温和的交兵演变成足以威胁国家存亡的干系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不得不竭力自卫。战事的重大突破在于,四十岁的陆逊终于有机会作为第一主持人来主宰战局。东吴以微弱的优势在这场决战中险胜。但从此以后一切都结束了,无论是东吴还是西蜀。西蜀从此一蹶不振,而东吴也即将从此捉襟见肘。一般来说,东吴要保持战略进攻,起码要在各阵线上安排三个杰出将领。一个镇守荆州,一个拱卫边疆,一个领兵出征。而在东吴诸多良将中有能力承担如此重任的在不久之前还有两个半人(吕蒙,陆逊,另半个是徐盛)。但现在、吕蒙的死成了这个计划不可填补的空白。从此以后,孤单的陆逊将不得不时常充当救火车的角色,而孙权渴望已久的主动进攻的可能,也随着吕蒙的死亡渐渐的暗淡下来。在这场战争结束的时候,东吴跟西蜀同样失落……三,在北魏。建安二十五年是这个年号在中原的最后一年。从此以后,只是在蜀才有所谓建安二十六年的说法。在这一年的年初,曹丕取代了刘协,魏取代了汉。汉朝结束了……跟一切经历过这种授人以柄的受禅大典的成功人士一样,曹丕深知巩固统治之后出兵立威的必要性,这时魏国将星耀天,谋臣云集。贾诩,刘晔,张辽,曹仁,张合,徐晃,文聘,曹洪,司马懿,曹真,曹休……少长咸集,群贤备至。在迅速平息了同胞兄弟之间可能发生的不和谐之后,曹丕握着满手的一把闲牌在寻找对手。但是就在这时,探马来报,吴跟蜀出人意料的共同抛弃了魏,开始彼此你我相残!这样一来曹丕自是得其所哉!我挪用张学良少帅的话说,曹丕是一个有大略无雄才的人。作为帝王,他的目光从一开始就很远大。他深知要到达自己的目标有多少步骤,也熟悉完成目标需要遵守的规则和条列,但是他(偏偏)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那每一个步骤。这也是绝大多数并非白手起家而是投机暴发的人的通病,其中包括几十年前的一个总裁。因此,当得知吴蜀交兵的消息后,曹丕站在皇帝的角度聪明的决定按兵不动,坐观其变。一个更阴毒的人建议他与蜀一起出兵灭吴,吴亡则蜀孤,天下可定。但曹丕也许想选择一个吴蜀厮杀不可拆解的深处再出兵,以免自己的贸然造成两方的共同警戒,进而横生枝节。所以他决定,再等等~跟所有初出茅庐缺乏经验的大学生一样,曹丕在理论上颠扑不破在实际上却坐失良机。在他犹豫的时候,陆逊已经击败了刘备。其间曹丕在朝堂上再一次成功的展示了他超人的理论能力,预见到了刘备的失败。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他更加自信。所以,当陆逊已经击败刘备之后,曹丕觉得时机已到,开始出兵。这场战争充分暴露了曹丕精于理论而拙于实践的弊病。他在统领着一群吓死人的精兵强将的情况下踌躇满志,期望一举灭了内部空虚的吴。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惨败,而且从此失去了张辽。曹丕羞惭满面的败回洛阳。这个脸丢的不小。但这是一切缺少经验的指挥者的必然下场。如果天假时日,以曹丕的聪明与大略,难说他不会成长为吴跟蜀可怕的对手。但上天很满意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不高兴有人来破坏这种平衡,于是它果断的召唤了曹丕……曹丕三十三岁即位,四十岁就over了,只做了七年皇帝。他的富裕的短命恰巧跟孙权窘迫的长寿相映成趣。即使如此,吴跟蜀在曹丕巨大的阴影下仍然不得不紧张的思考,在不久以后,它们终于恢复了曾经的联盟,双方在各自心事重重的背景中觥筹交错。……在这寥寥数年的短暂岁月里,魏,蜀,吴各自都有自己傲人的目标,都曾经向自己的目标努力的奔跑,但最后都失败了。一连串与时世勾连的人的死亡令三国彼此的命运跌宕难言。庞统,关羽,曹操,法正,张飞,刘备,吕蒙,曹丕……历史就是这样匪夷所思的在一个长时期内严格的遵守历史规律却在短短的几年内极尽天命变化。或许,上述的每一个人生命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三国历史。他们就象一群没有结束戏份就在岁月的大幕下匆匆下场的演员,而由此引起的慨叹和惋惜……我只能说,这不是我们能决定的!
阅读全文

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开始,中国的文化,内蕴,人性从来就再没有大的改变,尤其是情感。一个没有理智的民族是悲哀的而一个没有情感的民族是可怕的,我很幸运,生于中华,古老的儒教文明教育了我,使我知道起码的基本准则“仁者”“天下”“舍己为人”……谯周是一个儒!如果一个儒居然连起码的道德规范都不明白起码的百姓生死都不珍惜那不仅不是儒而且还是人么?什么叫”道不成乘(木差)浮于海?!三将军说:“可是我不认为谯周居然会意识到你说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你也把三国时期的人想得太现代、太不可思议了吧?何况如果事情都想你想的这样,只要力不如就投降,人民就可能安居乐业吗?我倒认为只会出现以强权当政的人永远也没人会反抗的情况!仅仅因为力不如也,理想可以不要,尊严可以不要, 社 会 公 义(虽然有时代局限性)可以不要吗?如果君所说成立,董卓就应该在位,曹操就不该起义兵。”首先,我认为谯周完全可能而且几乎必然的意识到人民生命问题,这绝不是一个“现代”“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一个儒连这点起码的东西都不懂,那中国就完了,彻底完了!其次,我不是投降派,我有强烈的民族耻辱感跟正义感,需要我砍头流血的时候我会义无返顾,但是,英雄起码要死得其时!为什么我坚持在大略上蜀应该投降?1,蜀魏之争属于内战,因为蜀魏虽因地域有差异,但是文化的根是相同的遵循的道德规范是相同语言文字是相同的数十年前本就是一家!内战无论如何是兄弟之战。跟抵御外族侵略是不同的!完全不必拼到鱼死网破玉石俱焚。2,蜀其时已经不具备独立统一天下的能力,这点如果三将军反对,算我没说,算我不懂三国的历史。3,我请问,蜀的理想是什么蜀的尊严是什么蜀的社会公义是什么?刘备活着的时候我没有看出蜀的优越性。刘禅即位,是不是造成蜀在这方面的进步,我不知道。4,三将军说“如果君所说成立,董卓就应该在位,曹操就不该起义兵。”这就是一句糊涂话,人而为之必知其可。董卓国贼也,国贼这个称号,是因为他破坏了本来比较平定的朝廷统治秩序,搅乱社会毁灭文化穷兵黩武,曹操刘备以及反对董卓的群雄是以打倒反对势力的形象出场的,代表了进步。之所以群雄讨董卓,实在跟董卓有多强没有关系,似此国贼人人得而诛之,孰问其强弱。中分劣汰,三国鼎足。魏强而吴蜀次之。吴蜀应该投降么?不应该!为什么?因为魏于当时根本没有显现出较吴蜀进步的地方,吴蜀两国各有明主权臣,如果能统一天下对日后黎民的造福也许远远大于魏,这都是不一定的事情,文化社会上没有巨大差异,以之争霸,正得其时,即使死人那也是阵痛,没有更好的办法。及至魏禅,国成君立,然后刘备于成都继昭烈位。两个已成型的帝国出现了。此时三将军认为蜀与魏孰胜孰劣?是不是能打赢的就算进步?不能这么说吧,然后刘备朔江而上兵加于吴,身死军陨,名将谋臣损失累累,大伤蜀国元气,这是一个能够统一天下的国家的表现么?相反,魏国人才辈出,文武并重,文有三曹七子,华章璀璨至今余香,武有宿将新锐披坚执锐,即文,明二帝,政由己出,国家平定,兴农田办学校,人民安定,方之刘禅,孰强孰弱,蜀,惟诸葛一人,前有余贤,后无佳继,即姜维为当时俊杰,魏之亡将,而蜀中一人,而邓艾,钟会,方之并无少去,之后羊诂,杜预,二王相替,人才如此,天命所归昭然若揭。三将军请扪心自问,无论文武,是魏晋这批人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有益,还是蜀之众人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有益??所以,我说蜀应该在内战的后期断然投降,不是说因为蜀打不过魏,而是无论从经济,国力,兵力,道德文化人才储备种种方面,蜀已经确实不如魏了!如果不算上蜀是继承汉的遗泽的话,蜀还有什么地方比魏强?还有什么地方值得连年牺牲人民去打这一场无谓的战争?刘禅连得失利钝都分不出来?难道我们这些旁观者清的人都分不出来么??!三将军说:“如果像谯周这样的人都可以被称作圣贤,那我要说,圣贤不能不要脸,跟不能昧着良心说瞎话。谯周可谓圣贤,那汪精卫可以说是为了 东 亚 共 荣 ,希 特 勒 可以说是世界大同理想被一群牺牲各国人民生命的伪君子害了!做事情如果不考虑 社 会 公义,不管有什么理由,最终带来的只能是灾难。曹魏代汉,自以为聪明,而且表面看确实是没有大规模的流血,但行动其实是告诉了天下人只要你有我这样的条件,你就可以当皇帝,而且根本不用考虑廉耻,只要手握重兵、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就行!王莽没成功,我来证明可以成功!结果如何了?司马氏轻车熟路,不过有一点小失误,杀了高贵乡公,然后照样当了天子。这时候人们还是说:“好呀,人民没有受到影响”。哼,不过是时候不到,时候一到全部都报,什么时候?就是大家的廉耻之心都没有了,人人都认为只要照着做就能当皇帝,而且有两个人都成功了,并且杀了皇帝也没事!这时候大家都没有廉耻,你无耻我比你还无耻呢!就开始吧。那些在曹魏代汉时的缩头乌龟是早死了,那他们的子孙就来偿命吧,原先一个人无耻,不顾公义,现在有一堆,给你们来个八王之乱。大家都死翘翘吧”为什么汪精卫是国贼?因为他投降异邦甘为走狗!三国有这个情况么?!蜀跟魏也算异邦么?比如说我向三将军投降,难道我就是卖国贼了?!为什么希特勒是世界魔头?他所做的事,归根到底是用一种并不高明的文明去扼杀全世界各个璀璨的文明!三国有这种情况么?!蜀投降之后蜀的百姓人民根本不必被迫改变自己任何的观点与立场,三将军也许知道蜀中百姓千年以来白布不去头,以示给诸葛吊孝之意,那我请问,蜀的民间有没有自发的起来祭奠比诸葛还高的蜀汉君主刘备呢?没有,很简单,在连年的征战之后老百姓对保护某家某姓的道统已经没有感觉,他们敬佩的是真正能为他们做点事的人。民心所向,你还能让蜀中所有百姓为一个没落王朝的覆灭统统殉葬么?????做事情如果不考虑 社 会 公义,不管有什么理由,最终带来的只能是灾难。没错,但是我请问,您指的社会公义是什么?是代表了 谁的公义?又给百姓给天下带来了怎样的灾难??请明示。这时候人们还是说:“好呀,人民没有受到影响”。哼,不过是时候不到,时候一到全部都报,什么时候?就是大家的廉耻之心都没有了,人人都认为只要照着做就能当皇帝,而且有两个人都成功了,并且杀了皇帝也没事!这时候大家都没有廉耻,你无耻我比你还无耻呢!就开始吧。那些在曹魏代汉时的缩头乌龟是早死了,那他们的子孙就来偿命吧,原先一个人无耻,不顾公义,现在有一堆,给你们来个八王之乱。大家都死翘翘吧”说实话,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怕,我很怕当今的一部分人真的这么想!在血淋淋的历史上得意的大笑,满心只是期望着报复,以一个乱世来辉映一个盛世,以3战争来辉映和平,多么美丽的话语多么轻松的语调,在死人啊三将军您明不明白?政治斗争的手段如何,我不愿多说。既然它的结果是以一个时代的基本和平为终点而在政治斗争中并没有真正损害到老百姓的利益,那么——有何不可?逼宫是在道德上说不过去。那么,不逼宫,我自成一只军队驱赶无辜的老百姓来“堂而皇之”的推翻你这个政府,这样做正大光明了吧?照我看,还不如逼宫少死几条人命!而且,时至今日,三将军居然还把恶气发在您所不忿的人的子孙身上(既成的历史也就不算诅咒了),这,又岂是仁人所忍为?内战是谁都不愿见到的,而今仗打了起来,却没有人惋惜反倒是鼓掌喝彩。而其目的不是因为战争能促进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形成而是以私人恩怨逞一时之气,这,又算什么英雄好汉??!三将军说:“结果是几百年的实践中国就在军阀的混战中杀吧!曹丕祸害中国不可不为深!如果姜维胜利,后世的人最起码也还可以看清楚这种事情的虚伪和难处,不至于有点野心就想天下。中国的野心家少两个行动的,恐怕老百姓得到的好处才会大得多!”第一,我想问曹丕祸害中国是如何之深?相对来说刘禅应该好的多了?又如何之好?请兄教我!第二,兄是否认为,值得牺牲我们中国这么多百姓生命财产,就是为了证明某几个人的仁慈或者野心?我认为,这样做的本身就是最残忍的!!三将军说:所以忠义的行为就是向所有人表明我不但不跟着你溜须拍马,而且我还要反抗你的无耻举动,你不要社会公义,我哪怕力量不够,拚死也要砍你一刀,让后世的人不敢随意乱位。而如果天下的人都这么想,奸贼又怎么能这么猖獗?这话对啊,但您得先闹明白那“忠义”是什么吧,您说的“奸贼”又是谁?要是说只有维护蜀的道统才叫忠,只有遵循刘备跟诸葛亮的道路才叫义,而与之相反的人就都不忠不义,不起来跟姓曹的拼命就都不如猪狗都得死,李某惭愧啊!李某愿意做这所谓“猪狗”的第一个!三将军最后说“每每看见中国人无论是历史上对自己的奸贼,还是对外来的侵略,总有一推推的人卑躬屈膝,甘做奴隶,又有那么多的麻木不仁,行尸走肉!就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只要自己不死人就好,哪怕是砍个残废都行!如果姜维仅仅因为力量不够,就屈膝投降,天下就没有人认为曹家代汉有什么不好,反正只要武力够强,就没人会抵抗!那我想等不到司马氏篡权,曹氏就可以开始八王之乱了”我先问一句“曹家代汉有什么不好?!”因为曹家抢了汉家的江山?那汉家的江山又是谁的呢?哦,是秦的,然后秦分七国,战国回归春秋,上推周,殷,夏,越五帝到三皇,找着根了!敢情啊除了三皇五帝禅让是个人,其余的就都是奸贼都是反叛都是王八蛋!历史学到这个分上,李某从此终生不敢言史!抵抗,抵抗也得分清时候分清场合吧,对于内战,以三将军这种似是而非的逻辑,那国民党兵就该一个个咬牙切齿的跟解放军拼死啊,可为什么还那么多投降的呢?哦!三将军说了,这些人啊麻木不仁,行尸走肉……那就真热闹了。三将军这篇文章啊,写的妙笔生花天花乱坠,真是让人不佩服都不行!在下感慨叹赏之余,也实在再没什么好说的了。只想忠言三将军一句,您连文明与战争的关系本末都没弄清楚,就空指着研究所谓的战术,没用!归根结底,历史就是文明在不断完善发展自身的过程。如果什么战争的结果是促进文明融合与发展的,这就是正义战争。反之,如果一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极少数人利益而扼杀摧毁已成型的文明,这才是非正义战争,这才是罪恶!我在以前跟三将军的帖子里说过,如果三将军坚持认为,汉的道统在成都被围那一年还要重于成都乃至整个蜀中百姓的性命,某无所言,惟有割席断道从此绝于三国论坛。现在看来,我是失败了。我无颜面对天下苍生无颜面对论坛兄弟。靖岩虽驽,平生言出必践。自当告别论坛,从此回到我身边的老百姓中去……这世界,我是越来越看不明白了……惟公元2003年癸未4月9日,靖岩拜别!!!
阅读全文

这几天,潜心入水,跑到古墓派里去做杨过。跟各位英雄少聚多散,甚是罪过罪过。听说,只是听说而已,太师大人下岗了?您这么做不对。既然咱们赶上了辉煌的人大,关于领导干部的废立……总得通过偶们群众举手表决吧。总得按程式走嘛。呵呵,坚决抵制封建独裁行为的复活!又:孔门弟子兄前儿似乎是寿诞,是日某正在奇迹里砍小妖,一时疏忽竟成一年之恨,憾甚,孔府家酒没有了:(不过我后来一想,所谓天佑善人,又云知己复礼修身者为君子。孔门兄好人的身份人所共见,按理说活个百儿八十年的是一点问题都没有,掐指算来最少还能过六七十个生日,和尚跑得庙也跑不得,总有一次能赶上的。于是豁然开朗,怡然自喜,回头找个美女送孔门兄府上去……闲话少说,拍案开讲。自从伟大的曹孟德同志跟同样伟大的knight0812同志的论辩历时好几天而暂告一段落,俺虔诚的拜读了二位的帖子,二位肯于钻研且博览典籍,这个是好的,至于数黄道黑装神弄鬼的邪道方面,似还稍逊于某,所以不揣冒昧,把自己的想法跟二位说一说,顺便就正于方家。一,引述knight0812同志说“史学界一直有关于汉朝帝承火德或者土德,两种说法。关于土德的说法主要延于“秦为闰水”(出自《世经》),汉以土德代之.关于火德说法主要来自刘邦自称是斩白蛇(金德)的赤帝子(火德)而称帝。“(《史记》“各处秦祀白帝”)。”,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该同志援引的正文是没什么问题的,可以直接拿来当论据。它帮我们明晰了两点1,汉的所谓“德”是变化的,不一致的。2,一般认为,东汉的“德”的属性是土。这就基本上够了。二,问题二位的问题基本集中如下1,曹操的兵的衣服为什么是黑的呢?2,其理论依据。三,推论我试着将它们的答案一并归结为五行问题。至于起先某兄说:“曹以土德,而军服为黑色”,其实,在五行问题里,这也不太复杂。因为,历朝所谓的,“德”的颜色在落实到兵阵里边的时候,并不是完全按照主色来的,起码可能遵循三个原则,相生色,相克色,原色。举例子,秦在西方,在通常的划分里并非属水而是属金,但,事实上秦军属水,五行中金能生水,这是个相生的关系。所以在这里黑色的水代替了白色的金而成为秦新的服色,(谁能查到战国时候秦的服色是什么??多谢)。推理,秦军的服色就一般不会离谱到东方的青色。(军旗中绝对有青色)。但南方的红色因火克金之故,有可能成为军队主服色之外的搭配色。又,汉为火德(一般来说),火的本色是红,但火生土而水克火,水是黑色而土是黄色,所以汉的军队服色可能是黑色搭配黄色,至于黑黄两色谁做主导色,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接下来终于轮到曹操。曹操宗魏而魏以土命。五行中土生金而木克土,但白金青木两色却均不在曹操军队服色之列。而居然用的是黑色的水!我昏……这是为什么捏?土跟水在五行之中超脱其它三个属性,在生克关系中,它们的关系很简单:土克水!没了。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因水是万物之长,土是万物之基,所以水土之间居然有和谐共长的可能,而这完全脱离了简单的五行概念,比较复杂。比方说西汉宗火,而东汉则比较混淆,火土兼存。在这种情况下,洛阳的东汉写法是:(各佳)阳。看见了么?部首‘佳”里边是两个“土”。而曹丕正式建立了魏的时候,这个“各佳阳”中的土都被去掉了,改之以相生共长的水,而“各佳阳”也由是变成了“洛阳”。(假如,严格按照原本五行的相生顺序,那么生土的该是火才对,洛阳该是怎么个写法,烙阳??呵呵……)魏的服色是一个特例,这里边用到了五行共生的概念,不再象以前那么简单。(除水土相生外,金火也相生。所谓‘金火交,新天子出’,取其“锻造”之意,不是单纯的火克金可以解释的。)汉末三国,关于五行阴阳学说的分野很是混乱,纲常图偈都变成了可以随意运用的东西。袁绍字本初,在初平年间就自喜,以为字与年号同,必可克乱。袁术更是公然把‘代汉者当途高也’跟他的字‘公路’拉扯到一起。每个君王执政若干年,麒麟凤凰黄龙总是出来三五十条的样子,汗……其实哪里如此,不过是被人妄加利用。)事实不是那个样子的。在文章的最后,还想说的是,魏的土命抑或土德的确立标准,它不是说曹操在北方或者中原就可以任意属性为土跟水的。不然为什么刘备不属金孙权不属火?这个“德”的确立可能应该是来自于“分野”,也就是五星“木火金水土”在天空的运行轨迹切割到地面上的若干个分块。比如曹操起身的许昌就应该归于土星分野,所以魏地只能属土,就算曹操后来是从云南发家,还是只能属土不能属火。另外,天空与地界的分野不光是五星,还有与之共存的“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四七相分,然后划归到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四个大方向。(具体的划分随便哪部字典里都有,某就不赘述了。窃以为玄武池的地点可能是处于玄武七星宿的覆盖下(每个星宿都是不少星,并非唯一),再加上池子嘛必然属水,所以因缘既会,就取了这个名字。至于玄武池跟曹军黑衣的关系,其实倒是没有什么的。呼……总算说完了,也不知道大家有勿看清爽哉?既然题目是“胡说八道”,所以在下这篇东西,也不求作为板砖蒙头盖脑伤害群众或者作为封建糟粕毒害论坛里的DDMM们,不同意的么阿拉可以一起研究研究,至于拍砖,千万还要注意遵守建筑安全条例,不要太狠。胡言乱语,只堪一笑。呵呵……
阅读全文

"电视机前跟论坛里的各位朋友,下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这一期欢度三八妇女节的特别节目,现在舞台上摆上了桌椅板凳,似乎是要进行一场焦点访坛之类的栏目,现在主持人已经出场了,让我们来现场关注一下.辛宪英(很紧张,喝了口茶水):各位观众各位坛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焦点访坛本期访坛由我主播.(很紧张,又喝了一口):本期访坛的焦点是:母亲!在妇女节畅谈这个话题本身就是妇女地位得到重大改善的表现,下面有请参与访坛的几位嘉宾.徐庶的母亲徐氏,刘琮的母亲蔡氏以及赵月的母亲王氏.徐氏:我之所以自杀呢就是为了让我的儿子徐庶不受拖累得到自由.我认为,为了后代甘于奉献一切,这就是伟大母爱的代表.蔡氏:"不对,爱儿子,就要经管他的一切,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兜里有多少零花钱,新看上的小丫头头发是什么颜色的……王氏:你们说的都不对!孩子是我们生的,他的死活我们有权力主宰,要他生就生,要他死就死,死了之后可以再生……徐氏:真毒!蔡氏:不是我说你,孩子哪能这么狠啊得疼着护着。王氏:溺爱去吧你,假正经去吧你……徐,蔡,王开始唇枪舌剑,各不相让。辛宪英(在喝水,很紧张,没听见)。诸葛亮从地上焦急的爬起来:”这轱辘掐了,别播!辛宪英:这轱辘掐了别播啊……朋友们,来宾们,姐妹们!过尽千帆都不是,吹尽黄沙始见金!经历了种种的期盼与等待,我们终于盼到了我们心目中的偶像出场有请来自东吴的帅哥——周瑜!!!在眩目的灯光下跟纷纷飘落的花雨中,周瑜一身黑色西服,手持话筒,边唱边走了上来。赢得满场所有女性的倾心尖叫。“只有那……花样年华……最美丽。”随着他深情的凝望,对面帷幕后边一个美丽的女子翩然的走出,穿着一身枫叶金色的旗袍,仪态万方。——貂禅!!!全场哗然。午夜,华灯初灭,所有的电视频道已经都没了信号,小乔一个人躺在床上,孤零零的拨弄着收音机。电台里所有的波段都重复着同样一句话。“这次节目播送完了!”
阅读全文

关羽:东方甲乙木,青色。这一方向的生物是:青龙!手持青龙刀的关二爷承继了树木的特性,对上恩泽雨露,对下当风遮雨,也许他不象其他五虎将的武将特性,他绵延千里的庞大根系孜孜不倦的吸收着大地所有的养分,终于成为蜀汉的栋梁之才。树木在年老的时候会中心枯萎。而关羽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走出了兄弟君臣的圈子,默默的一个人,等待死亡。但百年之材,毕竟不会轻易败亡,在天火咆哮的那一刹那,看宝刀起,青龙怒!张飞:南方丙丁火,红色。这一方向的生物是:朱雀!朱雀翱翔在火中,而张飞一生生活在如人间炼狱的杀场里。张飞不是关羽,他只能在不停的残酷战斗中成长再成长。三将军承继了火的火暴霹雳的个性。性如烈火,对敌人毫不留情。是五行中的一个极端。但是,到最后最后,烟总会流走,火总会熄灭……而张飞却不会象朱雀那样复生了……黄忠:中央戊己土,黄色,这一方向的生物是:黄龙!如大地一般苍老的黄忠,在晚年终于得到了自己一生梦寐以求的目标——战斗。最后因战斗而死。大地……在历经千年的缓慢发展中厚重起来,而黄忠也用自己前半生无名的积累换来后半生无敌的辉煌。此生足矣!黄忠在五虎将里总是默默无闻的站在别人光环的阴影里。就象我们慨叹高山的巍峨江河的澎湃,却极少有人注意那孕育山峦江河的大地。它就在我们脚下……马超:西方庚辛金,白色。这一方向的生物是:白虎!天威将军马超起身自西凉,一身白衣,一杆银枪,英雄年少,纵横天下。一生之中如横世宝剑锐不可挡!无坚不摧的代价最后换来剑芒已灭。当他失意的带领马岱归顺刘备的时候,剑已经钝了。而刘备的早死也注定这把剑将会从此暗淡。可是,这样的马超还是可以目中无人的一人叫降成都城。每次看到这里都分外的感动,这是他一生中最后的光芒了。遇白虎者不吉,原来这是真的。马超一生不过四十七岁,却亲身遭遇了父亲,兄弟,妻子,儿女的死亡,甚至庞德,身边的人除了马岱,一个个消失了,没有了……天煞孤星。孟起该是一头白发吧……赵云:北方壬癸水,黑色。这一方向的生物是:玄武!玄武是很难看的生物,但赵云很好看。赵云从玄武的精髓里承继了龟的长寿跟蛇的狠辣,在一生中无数次对敌中总可以象水一般无孔不入的抓到敌人弱点,然后毒蛇吐信,一击毙命。水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但是深深的水潭却可以吸收阳光而黝黑。赵云的一生也象是沉没在水里,虽然似乎透明,却看不清楚。应该是黑色的赵云却总以白色的形象出场。为什么?哪位将军可以替我查到赵云应该是穿什么色的衣服的。附:五行的相生相克顺序是这样的。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生没有可比性……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关羽克黄忠,黄忠克赵云,赵云克张飞,张飞克马超。马超克关羽(HOHO~这下子知道为什么诸葛不让关羽入蜀了吧!)
阅读全文

坛子里边关于英雄的评说某已经看了几天,感觉大家还是热血青年的……呵呵!总算没让岳武穆跟文富豪冤枉死。关于这个辩论的起源该说是中国的“教科书事件”。但是不知道这个改动针对的是什么。如果这是一个政治利益的交换,那么没办法,冤枉古人也是值得的。但我们是草民,所以只能在能力所及的范围里磨磨嘴皮子。衡量民族英雄跟爱国英雄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热爱并拥护当时所在政权并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就可以说是爱国英雄?是不是捍卫自己本民族的人可以被看为民族英雄?这个问题很难说,巴勒斯坦跟以色列斗了这么多年,现在也没有完全解决。彼此民族的领袖人物更是势同水火。众所周知,靖国神社里那拨老鬼虽然把咱们中国祸害的够老呛,但在日本四岛的范围内被供奉不啻神明?这些人算不算日本的民族英雄?这一族的民族英雄跟那一族的民族英雄斗争起来了,谁对谁错如何评判?是不是谁活下来就是对的呢?而失败者将默默无语问苍天?对么……成吉思汗铁骑踏破多少个温馨的家庭践碎多少根无名的白骨……他可以说是将蒙古族的声望疆域扩张的亘古罕见了,他算不算民族英雄?具体说岳飞,他当时所处的环境是大方面:金将吞没宋,并且金的游牧畜牧民族体系将取代或者侵占传统的汉民族生活体制。作为生产资料和生产力的土地跟劳动者受到掠夺,灿烂的汉族或者说中原文明面临毁灭的边缘。这时候,岳飞领导了对金的侵占的英勇对抗。直接的后果不外乎几点。1,完全胜利。2,逐出金兵,而岳飞系统在战斗中积蓄实力,进而达到控权或篡国的目的。3。打赢了,但南宋元气已伤,毁灭于即之而来的大规模农民起义。4。被打败,土地被掠夺,人民被屠杀,文化被变更,宋灭。今天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岳飞,是拼尽全力的抵抗金的入侵并且为之贡献了生命的岳飞,是武穆精忠!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所有民族都融合了,回过头岳飞的所有努力是不是就白费了?不是!因为当时他是作为先进文明的代表捍卫比较野蛮文明的入侵的。在历史上,他永远是正方,永远是大英雄!反过来说,在金那边,我们姑且举出个金兀术吧,当时他面临的问题基本如下:1,打败宋兵,占领可供发展的土地。2,建立金民族的统一政权。3,……因为打完了如何建设的问题他是想不到的。即使想到了基本上也没办法解决。建设国家是要看这个国家掌握的文明程度的。以女真族的生产资料跟有限文化来说,仅凭自己是不可能作到这一点的。必须引进外资,也就是我们久违了的秦烩(用这个字解恨:)。但秦烩这个人却没能做到他应该在历史上作到的角色。他的所作所为不仅违反了提高金族文明这一目的而且违反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道德规范,所以他也活该做油条。兀术显然缺少统一的大局观,所以,实际上,这个悲剧的发生使他在民族英雄的边缘徘徊难进。事实上,金因为战线跟实力的不均衡,最终被蒙古所灭。在这场民族大会战里,金是最可怜的失败者。所以兀术成不了民族英雄。争论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的要点,我认为不在今天金(女真)成为中华大家庭的一部分所以大家是兄弟所以几百年前打了那场架是错误的……根本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岳飞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能够捍卫或者维护或者巩固汉民族政权。他是很努力的,但是他的行为只限定在将敌人的来兵打退。如果他真的直捣黄龙那么金灭宋存,虽然他想把两个皇帝接回来,这样的做法可能会爆发汉民族内战,但是这已经不是一个三十一岁的武将的考虑范围之内了。我们看到的岳飞,终究也不过是个人。所以不要呵责什么,岳飞是民族英雄,毋庸置疑的!与之完全相反的是刘禅,我至今还相当喜欢这个人。他不比岳飞。岳飞身后有厚重的汉文化底蕴,而他什么都没有,背后只有空荡荡的所谓汉的王朝跟诸葛的幽魂。所以他投降了,不顾带甲十万四千,不顾大将姜维张翼,好!尽管他在后世被冠以什么愚蠢之类的话,但是当时因为他的干净利索一场可能相当血腥的内战被终止了,超过几万个家庭被保全……还需要什么呢?这就够了!我特看不起北地王刘湛,杀了自己妻子孩子去爷爷牌位前哭,然后自刎,一副忠孝节义的模样,装的象个好人似的——他要战争为的是什么?不过是所谓炎刘的骨灰跟自己的皇帝位子而已,刘禅“诸子皆懦善”那么一旦兵火开始,其余人一定争不过他!他就是蜀汉的皇帝——所以他死,他是为炎刘跟自己的皇帝梦殉葬而已。死的活该!相比之下,刘禅能够毅然抛舍“汉”的羁绊,为汉民族融合作出自己的贡献,堪称大勇!单这一点,他不逊老爹刘备。刘备一生杀人不过十万,而他一天就救回来了!所以刘禅实在可以说也是个英雄!虽然投降,但要看投降是不是好的。这个思想,由来已久。当年曾经很困惑过这个问题,实际上,身临其境又有几人能懂?昂首苍天所有将死的以死的未死的最后不过重归厚土。在有机质变成地球的一部分的过程中,偏偏有这么多可歌可泣的人跟故事,这是不是历史的真义呢?说英雄,谁是英雄……下一篇讲几个大反派。王莽,吴三桂跟汪精卫。再加个电视里的好人郑成功。
阅读全文

在这里我只指出一个非常小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可以部分解答各位对于经典战例的争执。这个问题就是认旗。认旗,就是战阵中跟随主将身后的旗。由亲兵扛着。上边一般是用大字写上主将的姓名。它的起源相当的早,至少不晚于春秋战国,而其衰落一直到热兵器的大规模应用。所以,在三国时代,认旗是存在的。一般而言,在军中不是什么将领都有认旗的。但是,象我们所知的名将如关张赵马……之流,在他们成名之后,都有带认旗的资格。事实上,认旗存在于可以独当一面的将领之中。正因为有认旗,所以在战场上才有单挑的可能,不然你想找一个敌军主将都困难。比如说曹彰杀吴兰就是在混战里。那时侯千军万马之中,如果不是有这个显眼的东西,曹彰能找到吴兰才怪。好了,现在让我们具体分析几个战例。1,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这一战是典型的报名战,之前吕布KO了一堆所谓的名将。值得重视的是,那些名将当时的级别都足以带认旗,就是说,不用报名吕布也知道他们是谁了。而张飞,当时仅仅高于小兵。所以出手之前还先喊一嗓子“某燕人张翼德……”有人据此认为报名战的不合理,其实不是的。报名在当时的战斗中还是某种习惯。之所以被著作者省略掉,很大的因素是因为认旗的存在使两方面不说话也能彼此认识。2,关羽杀颜良文丑这时候关羽已经有了不低的身份地位,他已经可以用认旗了(我们几乎在所有关羽的画像附近都能找到一面绣有关字的大旗,这个就近似了)。因此,他在杀颜良文丑的时候,颜,文应该是知道他是谁的。关颜一战,老毛删的比较含糊。只留下一句“方欲问时”。有人认为之前他劈了宋,魏都没有问——那时侯他用不着问,看的出来,认旗上写的很清楚。所以,在有人向他冲过来的时候,如果换作许储张辽之流,他也不会问。因为彼此都知道,能做的就是挺刀接战,惟独关羽冲过来的时候,他问了。颜良之所以被关羽杀,最大的原因不是他不知道关羽是谁,而正相反恰恰就是因为他知道了关羽是关羽的缘故——所以他才问,所以他才死!原因在老毛的删节之下,看不出来。只有看到原本,才知道根本颜良就是认识并且熟悉刘备,答应他一路探访关羽。并且潜意识中认为关羽是自己人的缘故。所以他才没有防备,所以他才死。以赤兔马之快,他反应不及时是很正常的。在这一战,关羽的武力不是主要因素。这一点如果换作其他任何名将过来,都起不到如此效果,只有关羽。所以说颜良冤枉,实际上他可以算被刘备害死的。3,长坂坡。长坂坡的赵云之所以能生还,很大的原因在于他是一个人。因为替他扛认旗的小兵全死了!他再没有认旗,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所以没有人拦他。这就是为什么这么惨烈的一仗赵云为什么只遇到张合一个名将的原因——事实上这都是碰巧,在长坂坡这个级别的混战里想找到一个没有任何标志的人,这个人还是在骑马乱跑。太难了!即使曹操下令所有名将围攻赵云,结果还是无济于事,因为他们根本找不到赵云!所以只有在高冈上才能看见还有这么一个主儿,所以只有曹洪去问才知道赵云是谁。适合赵云的一切标记都没有了,那时侯他只有自己跟幼主,只有红盔红甲红马红枪……所以赵云捡了个便宜。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有认旗的存在,才导致历史上或者传说中的大多数精彩单挑成为可能。比如我想淳于丹之流是不会贸然挑战认旗上写着关羽赵云的人的,而,如果没有认旗,其实他想挑战也找不着。
阅读全文

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是玫瑰,是金银,还是你疲倦时候朋友递过来的一杯水跟温柔眼神?!关兴跟张苞并肩而立,从对方的眼神里,他们看到了自己,充满朝气的,无坚不摧的信心!青龙偃月刀跟白蛇斩帝矛铿然相撞,同时大喝,两个人并肩向周泰猛攻过去。风雨火浪刀火红的花雨在青气跟白光间温柔相舞,似乎是死亡前最后的绵连……“我打赌周泰决不能再挺过五十招!”不知什么时候白眉马良已经站到了刘备的身侧低声说着。刘备微笑,惆怅的目光在天宇间徘徊。有他跟马良这样大的隐忧在,周泰再也不能尽情的发挥冲天杀气,而火浪刀的战意,也渐渐疲倦在青龙刀跟白蛇矛里……更重要的是周泰不是甘宁啊,虽然他的心里也有烈火燃烧,又怎及风中几许过客?他怅然的轻叹,以二敌一纵然胜之不武,但如果这一仗如此草草收场,恐怕两个侄儿以后都会遗恨终生。忽然间脑海里想起三弟,那是在虎牢关下惊天一战过后,三弟问他:“大哥,为什么你要故意放走吕布?”“三弟休得胡说!”二弟关羽呵责着张飞,眼光却不由自主的也望向他。他是怎么回答的?那时他说:“因为吕布……他也是心怀天下的人!”“好!”马良低声喝道,眉头一振刘备凝神看去,关兴张苞同时使出绝顶杀着,而周泰在刀锋矛芒中火浪竟然缓缓的垂了下来。“不好!”刘备纵声大喝:“不可伤了周泰!!”这一声,身陷战局的三个人都听见了,但是,发出去的杀着就象失败的爱情,那是再也不可挽回的……周泰必死!忽然间遥远的地方有人轻咤一声:“看箭——”这一声跟刘备的呼声几乎同时,但听到这一声时,箭已到!一道如梦似幻的金芒瞬息间撞在关兴的青龙刀上,八十二斤的青龙刀匪夷所思的直震脱手,大刀飞撞在白蛇斩帝矛上。两人守势不住同时被逼开五丈。那道金芒却又穿透矛劲刀光更直飞十丈,斜斜的插在地上,末端不停的颤动,余晖散尽,竟是一柄长剑!‘什么人?!”两人同时回身复起,衣襟带风处一个熟悉的人影已经越过两兄弟,站在前面刘备微笑,说:“你终于来了!”两兄弟展眉处,一个秀美的青年轻衣白马左手挽弓,右手扶起周泰,从容不迫的笑说:“有亏大皇帝下爱,陆某得罪!”“客气~~”刘备微笑,’你送还范疆,张达两个贼子与我,该说感谢的是我才是!”“做错事的人一定要负他的代价!”那玉树临风的男子说:“范,张是贼子,我送他们给你。幼平将军是我大吴干臣,你们不可以伤他!”“好大胆子1”话音处马良已经欺近,“你敢对我皇帝出言不逊?!白刃当前,你不怕么?”“怕~~”青年微笑,“如果贵方这里四人同时出手,陆某再也不会看到明天的朝阳。不过我相信,今天我一定可以活着回去。”“为什么?”刘备的眼里忽然流露出温和的笑意。“因为,在这个天下里剩下的人才已经不多了”青年淡然说:“再见面应该是两军战阵,而不再是匹夫斗勇。我们每个人都有这天下的一分责任。我相信,这个天下也不会辜负我们!”“好!”刘备微笑、颔首“我放了你,明朝,我们战场上见!”忽然间关兴一声轻噫,众人目光到处,关兴手中无坚不摧的青龙偃月刀竟然已被划了一道深深的划痕!“阁下那柄剑是……?”青年微笑:“是吴大王剑!”“紫电剑?!”刘备一伸手,远方的长剑凭空直飞过来。刘备两指夹住剑脊,微微挥动,那一抹彩色的光晕就随着剑身流转:“好剑,还给你!”“不必!”青年淡然的说“宝剑赠烈士,紫电剑既然到了大皇帝手里,正是得其所哉!大皇帝保重,陆某就此告退……”望着一乘马上渐去的身影,一股说不出来的淡淡的寂寞蓦地席卷上刘备的心头,长剑犹在,战场已空,他喃喃的说:“陆逊……”
阅读全文

拜读雷兄(雷吟自称小弟,所以我只好叫他哥:)大作《赤壁之战曹操的对手究竟是谁?》,深感雷兄果然眼光如驹,这样的差异一看就看出来了,呵呵,雷兄看书还是渊博的。实际上,武帝纪,《先主传》及《吴主传》,《周瑜传》,彼此并不矛盾 ,雷兄产生的疑问可以理解,一是文学上即使是史学毕竟也有主次客从之说,武帝纪里边曹操是打了败仗的,要体现曹操这个人只好选择他败走时候的不俗表现,而恰巧堵截他的人是刘备,所以看起来刘备就象是跟他直接对话了。那么这几篇志的记载究竟差在哪里呢?其实,主要是分析曹操的船被谁烧了这一主要战功问题。雷兄说他看见各方面都有烧船所以疑惑不解,其实呢雷兄恐怕没打过火仗。当年大江之上烟火烧天的时候(这火是孙刘联军放的不假)曹操也是烧了自己的船的。为什么呢?因为曹操需要自己的船先燃烧掉氧气以阻敌方火势的蔓延,要不然他跑的再快也没有火快。(森林大火的时候人们对着火头放火就是这个道理)。只是因为各方面详略的需要,这一事实没有被各个史志讲的很清楚,所以才造成了雷兄的困惑。说到这里顺便说说雷兄帖子里的赵云,跟雷兄的意见相左,我倒是认为赵云的武艺不怎么样(超一流武将里不怎么样),并不如吕布,张飞跟马超(第四也就不低了,要多少是多啊/要什么自行车啊??:)理由很简单,赵云从来没有跟任何一个高手正面分过胜负,虽然宰了一群宵小,一是罗先生的面子,二是帮家伙真的不争气。赵云的战绩并不好,碰见一流人物没怎么赢过。(能当许储三十合的人我可以顺手找出二十几个来,说明不了什么的)所以我猜赵云还是技巧型的,三招当不住就死,谁要是能顶过他前三十合,那赵云也就没什么厉害的了(跟三斧头的程咬金有一拼:P)。这一点许储跟他差不多,当的住前三十招,基本上就是赢多输少了。至于长坂坡,我个人有一个自料独特的想法:其实赵云单斗张合的时候,张合已经伤了刘禅(打呆了呵呵……)之后完全是因为曹魏希望刘备有一个失败的后继者这才故意放赵云抱着刘禅走掉。要知道当时的风气是立嗣立长,只要刘禅不死,即使他是个傻子,也是要继承刘备的事业的。曹操好不容易才达成这个目的,杀了赵云,他不是白玩了?!再有一个更石破天惊的想法。刘禅根本在糜夫人手中已经被调换成了低能儿,我不知道为什么糜夫人秘而不宣这件事,但她选择了跳井来保留永久的秘密跟沉默……至于诸葛亮,我们的看法差的太多,不说也罢。我在这里想说的一点是:诸葛亮绝对是大汉的忠臣但——他绝对不是蜀国的忠臣!(这观点太过惊世骇俗想拍我的人一定不少,呵呵……)以后,我会在天下传里把这个故事讲明白。关于钟会的师承问题,徐庶可以被当成一种传说,文臣六七十岁授徒的事例比比皆是,我不是叫元直去拼命,他蹦达不动还是可以教学生的。元直跟孔明不同,他一向大志抑郁在心却不能抒发,从后期钟会预谋自立那时侯,我觉得他们还是有点象的。钟会父亲钟瑶是当时难得的文臣(书法大家:P),但兵机战略不是他所长,与其说他是钟会师承,还不如说钟会是无师自成的呢。时间仓促,不及多写,草草书成万望雷兄海涵,欢迎各位将军善意的砖头,小弟诚惶诚恐……
阅读全文

聚在这个坛子里的人起码都有一个共性,历史的夜空里群星璀璨,但他们只认一颗。其实三国的英雄们不是神仙也不是高手,他们只是人,或勇或猛或刚或强,单在武功上,三国真正的高手也许只有左慈。但是冲阵杀敌斩关夺将,是用不着武功的,武功在烽烟里显得太小巧,他们管那种本事叫作——武艺!三国演义关于武将最语焉不详的就是,从来没有人知道这群猛士一身本领从何而来,其实很简单,学的。中国自古以来师徒相授的规矩非常死板拘泥,武的不说,文的诸葛亮如果不遇到姜维,他宁可把平生所学带进棺材里去,可悲的现实,在发生。一般说来,在乱世,我们可以假定大多数人的武艺来源只能是家传。为什么呢?因为那时侯混乱的时局基本上是没什么人敢开武馆收徒的(一个私持军器的罪就可以杀了你)。第二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一般说来名将决不可能有太厉害的后代,而高一级的人物,名帅或者诸侯,往往弟子(孩子)会非同小可!为什么?因为武将要跟着主公走,一年到头东征西讨,家眷不能带在身边,根本没有时间教孩子!即使能给孩子留下什么秘籍,毕竟跟言传身教是差很多的,也就是说无论武将多厉害,孩子往往平平,不是他们的错。而诸侯不同,他们自由度高的多,再加上诸侯一般年纪都比较大,都经历过相对的和平时期,在这段时期里,成果就出来了。举个例子,十八镇诸侯里只有两个人以武力著称,马腾跟孙坚。(第三个人是曹操,孩子也不错,第三个半人是刘备)两个人,每人教出一个好孩子,赫赫有名的马超跟孙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孩子还都不少,如果不是天生低能的话有这样的名师指点武艺大概都不会很低。所以我一直觉得马休跟马铁应该比马岱厉害的多,理由很简单,马岱毕竟是侄子,隔着层皮呢。至于孙家,孙策不用说了,孙权看起来一般人,其实武艺可能比刘备跟曹操这两个老兵还要高!演义里有一段,大概是在合肥,张辽叫孙权出来单挑孙权居然“绰枪欲自战!”那张辽是什么水平啊,太史慈都打不赢他!孙权没两下子敢自己望上冲吗?!(凌统:不要想不开啊主公~~~阳光还是灿烂的:P)由此可见,孙权这孩子还是挺有前途的嘛,呵呵~~~不过实际作战经验太低,虽然基础好,当真动手他是还打不过乐进的。相比之下,关张赵黄乃至许储典韦庞德,孩子即使不是碌碌,起码比起先祖来,差的太多!关家还好一些,下面具体说一说关家。一般来讲,一个武将在三国中登场完毕,他的武力从此就固定了不会有什么大改变,而实际上,有一个人还是改变了的,这个人就是关家名义上的长子,关平!因为关平是极少的能够一直追随超级武将父亲关羽的幸运儿,从始至终父子的感情是很好的,我有理由相信关羽起码对于关平,能做到倾囊而授!还有一点,关平的年纪比关羽只小十几岁,关家其余的孩子们则要小的多,在关兴等人的眼里关平这个大哥在父亲不在的时候是他们最好的师父。实际上,关羽之所以收关平,我个人推测,他就是想在关家子弟中建立起一个年龄上的阶梯,这样,关羽虽然不在蜀中,通过关平,他仍然还竭力的教育着他的孩子们。这样的联系一直到关平奔赴荆州辅助关羽,那时侯,孩子们已经成人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关家的孩子们武力是所有武将之后里最高的。关平出场的时候不见得高于周仓,但是襄阳城破之前他已经决不低于关羽,一方面是他已经完全成熟了,第二点学了二十年之后关羽早已经没有什么能高过他的了。而且关平临阵远比关羽谨慎的多,这令他更加可怕……只可惜,这种缓慢的变化,关羽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他根本不想正视。在他日渐苍老的心里,关平一直还是个孩子,站在他光环里沉默的孩子。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后来遇见庞德,关羽吃了大亏。第一战关平初战三十合平了庞德,关羽想连我孩子都赢不了的人能有多厉害,他不知道那时侯的关平已经比自己更可怕了,所以轻敌加上骄傲,他险些儿被人家砍了。箭伤之后,关羽实际已经没有多少战力了,推想起来,那时侯真正击退庞德(于禁是不可能那么猪的,投降不假,罗先生夸大的过了)跟以后的徐晃的人,其实应该是关平的。末期的关平,已经拥有不输于当世任何人的能力,只可惜,他是关平,关羽的儿子,关平。其实有时候,他就象烛台,即使是金子打就的掩隐在耀眼的父亲的光明之下,也黯淡无光……相比之下文臣跟谋士要好的多,在天下传的第二章我提出一个假想:钟会实际上是当年隐居在散关的徐庶的弟子(也许还有臧霸),而真正令自己绝学失传的人只有诸葛亮,姜维根本不懂诸葛亮在干什么,白学了武侯遗书,至于阿瞻,那是个绣花枕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诸葛亮跟刘禅的组合是三国里最失败的,但两个人谁也没错了。是天错了……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