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收到股市交付砖协的活动基金,砖协复兴计划正式启动。鉴于上月的经验教训,本月的各类最佳评选将减少民众的参与性,而由少数评委直接评选(这当然是暂时性的)。现拟定规则如下:1、固定基金:股市3月税收的1145两作为固定基金,用来对资金紧张的月份进行补贴。2、当月奖金:4月以后的税收则作为本月的奖金,比如4月份的税收935两作为4月份的奖金。3、新人奖:凡是在当月发表自己在三国论坛的第一篇精品的人将自动获得新人奖,奖金每人10两(随股市行情增加),以便他们投入股市。4、入围奖:各类最佳精品将先选出5篇入围,每篇奖金5两,最终获得最佳的精品则自动放弃入围奖。每月入围奖奖金总数为:5*4*9=81两。5、杰出贡献奖:奖励对论坛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奖金50两。6、各类最佳精品奖:每月奖金减去新人奖奖金、入围奖奖金和杰出贡献奖奖金,便是各类精品奖奖金,由9位获奖者共分。每月各类最佳精品奖奖金底限为50两,顶限为正无穷,不足底限的月份由固定基金补齐。7、庆功宴:如果当月的股税超过1300两,砖协则抽出300两宴请每项最佳和杰出贡献奖得主。以上方案的解释权归砖协所有。附:《4月份各精品统计表》另:请马队或一剑统计出本月新人(即4月份发表自己在三国论坛第一篇精品的坛友)数量和姓名。
阅读全文

定义:在冷兵器时代,弓箭的攻击力和攻击范围都比近战武器强,因此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武器。同时它的程度成为战斗中的重要因素,只有射得准,其威力方可体现出来。所以箭法是否高明也成了判定一个武将是否的标准,连张飞没事都拉拉弓,发发洋箭,更何况下面这些神箭手了。第十位:魏延如果评选蜀汉六虎将,魏延肯定是其中一个,可惜他名字中有个“魏”字,所以只能落榜。其实魏延实力不弱,特别是汉中一战,他一箭射去,使得曹丞相两颗洁白的门牙光荣下岗。不过考虑到魏延的目标应该是头,而非牙齿,这一箭多少有些偏失。精准指数:5.5第九位:张合张合在铜雀台上大演花样射箭,其难度系数和耍酷系数都要高于曹休等人,因此入选。可惜张合英明一世,最后却被万箭穿心,有失神射手的风采。精准指数:6第八位:沙摩柯沙摩柯作为少数民话的优秀代表,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射死了东吴大将甘宁。而且是正中其头,这比起甘宁射乐进未死,张辽射黄盖之胸,丁奉射张辽之腰,马忠射黄忠回营才死来说,更有资格当选第八位。精准指数:6.5第七位:夏侯渊一块箭靶的红心本就不大,又插上了四支箭,但夏侯渊仍能夺射红心,足显其“妙才”之实力。精准的射法也是其在曹家众将中出类拔萃的原因之一。精准指数:7第六位:徐晃当夏侯渊也射中红心之时,徐晃已无法再射了,不过公明兄IQ值也颇高,直接就奔着奖品去了。古人将“百步穿杨”作为神箭手的标准,徐晃无疑做到了这一点。精准指数:7.5第五位:赵云赵云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就拿诸葛亮借完东风就开溜时来说,被丁奉,徐盛赶上,结果赵云一箭射断帆索,得以脱身。足可见赵云箭法之准,另外赵云在后来也有几次施展箭法的机会。精准指数:8第四位:姜维在《演义》里,姜维就是诸葛亮的智慧+赵云的武艺的完美结合。但我一直没明白他为什么九次北伐都没有成功。单说他在有弓无箭的情况下仍能抓住郭淮射来的箭,反过来射死他。这足以证明姜维对箭的熟悉程度。精准指数:8.5第三位:太史慈太史慈一出场便匹马单弓射死数十黄巾余党,冲出北海之围。归顺孙策后又一箭将一校尉之手反钉在城楼之梁上,难度不小。精准指数:9第二位:吕布人们常提起吕布的赤兔马,方天画戟,但他的箭法也不容小视。辕门射戟曾使得袁术,刘备两家休战,可以说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抛开这些不论,单说这一箭也是十分精准的,更何况他还有着心理压力,必竞如果射不中也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精准指数:9.5第一位:黄忠黄忠的箭法举世公认,但其真正施展的机会并不多,可是长沙一战足可见他的功底:一,打的是移动靶,因为赤兔马来回乱窜,想射中也不容易。二是可射的地方太少,万一射死了关羽,那刘备还不得炸了庙了?但黄忠这一箭不偏不正,正好射中关羽头上的红缨,也让他知难而退。这才是真正的“指哪打哪”。精准指数:10
阅读全文

定义:所谓妙答,原是指在辩论过程中巧妙地回答对手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这些回答都是当场即兴发挥的,所以最能表现出人物的知识存储和临场应变能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国时期是继东周列国之后又一个乱世,正是这种思维敏捷之人发挥的舞台。在《演义》里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经典妙答。第十位:张松的“无敌之对”张松访曹,本是弱国向强国求援,但曹操过于傲慢,于是张松很是杀了杀他的锐气,先是施展过目不忘的本领使得曹丞相辛辛苦苦写成的《孟德新书》付之一炬。然后又在曹操夸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时大浇而特浇了一盆凉水,历数了曹操在濮阳,宛城,赤壁,华容,潼关的种种惨状,末了还不忘加上一句:“此皆无敌于天下也!”差点没将曹操气得背过气去。将众多事实串联起来讽刺对手的谬论,此诚绝妙之答。唯一不足的地方是虽然嘴上痛快了,却险些引来杀身之祸。因此排在第十位。巧妙指数:5.5第九位:陈登的“虎鹰之对”陈登和他爹都是见风使舵之辈,然而能在乱世之中保持其“双重间谍”的身份倒也实属不易。比如他趁吕布有意降曹时在曹操那里拿了好处费,还得回来向吕布解释为什么没有他的份就要用一些智慧了。他巧妙地运用了两个比喻,说饥鹰饿虎只有空着肚子时才会伤人,如果吃饱了就会不思进取。也赶上吕布是个白痴,就被他简简单单地骗过去了。巧妙指数:6第八位:刘备的“失匙之对”刘皇叔不愧当世袅雄也!在曹操这只老狐狸的眼皮底下要想一点破绽不露是难而又难的。把闻言而失匙推说成闻雷而失匙,打消了曹操的戒心。刘备之对贵在借坡下驴,对得自然,对得机警。巧妙指数:6.5第七位:诸葛恪的“劝酒之对”诸葛恪怎么看怎么不象是愚腐木讷的诸葛瑾的儿子,倒颇有乃叔之风,小小年纪就知道往家里倒腾牲口。特别是在劝老顽固张昭喝酒时,紧紧抓住老家伙虚伪,要面子的心理,因张昭说喝酒非养生之道,指出姜子牙八十多岁仍指挥打仗,而张昭在打仗时在后,宴席时在前,何谈养之道。气得张昭无话可说,只得强饮。巧妙指数:7第六位:钟会的“出汗之对”钟会出身于文化家庭,从小受到的教育也不错,在其幼时面见魏帝时就表现出他不同于常人的气质。其兄是“战战傈傈,汗出如浆”,而他却回答“战战傈傈,汗不敢出”,充分显示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巧妙指数:7.5第五位:贾诩的“立嗣之对”在曹操的所有谋士之中,除了郭嘉就属贾诩了。在回答曹操立谁为嗣时先运用了欲擒故纵的办法,密而不答,然后巧妙地说了一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因为袁绍,刘表都是因为废长立幼而导致灭亡,这样既避开了立嗣这个敏感的话题,又使曹操更好地理会自己的观点,实在是一举两得。巧妙指数:8第四位:孔融的“了了之对”孔融仿佛成了天才儿童的代名词,在有人认为他只不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时候,极切合时机地反击道:“君之幼时,想必了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其人极为下不来台。巧妙指数:8.5第三位:邓艾的“凤兮之对”又一个天才儿童,虽然因为口吃“艾艾”地被人瞧不起,但仍能保持自己的尊严。司马懿曾开玩笑地问他:“卿曰艾艾,实是几艾?”邓艾能马上回答道:“凤兮凤兮,故是一凤。”运用了《论语》里的句子类比,贵在其知识的合理运用。巧妙指数:9第二位:杨修的“一合之对”要说杨修不物正业,真是一点也没冤枉他:没什么事干什么要找领导的麻烦?曹丞相不过是写错个字嘛,也犯不着“一人一口”把他的点心给吃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回答真是巧妙之极。巧妙指数:9.5第一位:秦宓的“天辩之对”秦宓和张温的“天辩”在整部《演义》里是最精彩的辩论,我感觉要超过舌战群儒。因为舌战群儒中的诸葛亮多是以气质和强辩取胜,而秦宓则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巧妙地将对手的无理之问化解,解答了天头,天耳,天足,天姓几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而且能够在化解的同时维护己方的利场,最后再来个绝妙的反击,完成了这场精彩的辩论。巧妙指数:10
阅读全文

最早认识三联还是在差不多两年前的一个早上,我刚登上论坛打算查看前一天的贴子,没想到,在一夜之间竟出现了长达五六个页面的水贴,而且灌这些水的id都是以三国联盟xxx开头的,其言语极其嚣张,大有踏平三国论坛之势,当时我和几个论坛常客如诸葛动,一剑,平原,元让,火焰塔等人群起反击,抵抗三联的人恶意灌水。后来经过双方的逐渐了解和彼此谅解,三联的负责人也公开向我们道歉,双方和解。论坛里不少人也常到三联去作客,有的还当了斑竹。当时我在三联的id叫小将文鸯,我感觉,作为一个社区,三联要比论坛更全面,更细致,但派系林立,灌水明显要多于造砖,大家热衷于灌水,和三国有关的文章却无人问津,我有一次贴了一篇文章,点击数竟少得可怜,而一些灌水的贴子光回复就超过了两页,这让我很是伤心,并发表了一篇退出声明,声明无限期退出三联,至今也很少去,所以对三联的近况我很不了解。我认为三联在互动性,娱乐性上要优于论坛,因为它毕竟是个网站,但论坛更能给我一个家的感觉,因为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受到重视,有好的贴子大家也能一起分享,两个党派的争争斗斗也使这里很热闹,所以我希望来这里的三联人要遵守这里的秩序,就象论坛的人去三联一样。
阅读全文

三国时代大大小小大约有二十多个各路诸侯,孙曹刘三家能笑到最后且笑得最好,这与他们的用人哲学是分不开的,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一下这三位领导的用人艺术:一,识人方面。所谓识人,是指辩别某人是否是人才,从而为己使用。在这方面,显然是曹操更胜一筹,他是真正做到了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他任用的曹家兄弟,各位夏候将军无一不是能力出众,出类拔萃;而张合,张辽,徐晃,文聘,庞德都曾是曹操的敌人,但他善于录用人材,才得以使这些人各尽其用。甚至骂他祖宗的陈琳,暗算过他的儿子,侄子和得力大将典韦的贾诩也得到他的重用。徐庶有才,他感到徐庶在刘备手下干太可惜了,所以才千方百计诱他加入;甚至在赤壁之战前,他竟同意了蒋干去劝说周瑜这个荒唐的主意,原因是周瑜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许攸,蔡瑁都是人品极差之徒,但曹操会物尽所用,分别用他们破了袁绍,操练了水兵。庞统在孙权那里碰过钉子,在刘备那里也险些不受重用,但他在曹操那里进连环计时却受到了曹操的厚待,因为曹操知道他是个人材。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仍然纵容他;赵云大闹长坂坡,曹操却不忍要他性命,都是曹操识才,受才的表现。但曹操也不是什么才都用,他只用对他有用的人才。张松过目不忘,可除了把自己主公的地盘卖给他人之外,他什么都不会;杨修倒是有才,可除了让他猜个谜语,打个哑迷之外,他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弥衡内分泌失调,经常发牢骚,行为反常;吉平医术倒是高明,可惜老拿毒药当青霉素。所以这些人自然排除在曹操的用人名单之外。反观孙刘二人,在识人上表现平平。刘备得到诸葛亮全靠别人推荐;孙权用的都督也是一个推举一个。所以说孙刘在识人上不如曹操。二,在用人方面。所谓用人是指对人才的使用。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这方面表现得最好的应该是刘备。自从请来了诸葛亮,刘备便将军政大权交给了他。在关张还表现出对诸葛亮计策的怀疑的时候,是刘备将剑和帅印果断地授于诸葛亮,让他指挥战斗。这并不是说刘备可以甩手不干,退居二线了,而是说他认为诸葛亮可用。在赤壁之战后追击曹操的人选上,刘备一直反对关羽出战,事实说明他是对的。而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认清了马谡的本质虽然有点回光返照的意思,但你不能不说在用人方面刘备比诸葛亮更有先见之明。而曹操生性多疑,这注定了他在用人上的经常失误,有时使用人才时还不忘加上几个指示,留下一点'意见',束缚了人才们的手脚。孙权的失误虽然不多,但有时却不够果断,比如赤壁前战和两派的争论,还有用鲁肃去讨荆州明显是个错误。三,待人方面。所谓待人是指对人才的待遇,包括物质待遇和精神待遇。综合三国的待人政策,总体来说还是东吴最好。曹操的待人政策属于卸磨杀驴型,在他得着你的时候,他可以给你上马金下马银,但一旦你没用了,你就一文不值了。许攸,刘琮,荀家叔侄的教训就是前车之鉴。特别是他梦中好杀人,万一被他在梦里宰了,多冤哪!刘备的手下也不好干,干得活多,得的好处少。法正为刘备立下汗马功劳,只不过稍铺张了一点,就被叫去上了一堂思想政治课。刘封以为当了刘备的干儿子就有恃无恐了,可是犯了错也照样被'咔嚓'了。比较起来,孙权的待人还是不错的,对手下称兄道弟,有好处大家均分。特别是老孙会在行动上表示对你的重视,比如让周泰指着伤口,每说一处他就敬一碗酒,直到周泰酩酊大醉;还有下车迎鲁肃,给足了他的面子。正因为他这种待人态度,才使东吴众将团结一心,分别击败了曹操和刘备对东吴的进攻。在事实上,东吴很少有叛敌者,这与孙权有直接关系。
阅读全文

1,事业心太重。赵云是有名的工作狂,可以连加七天七夜的夜班,领导一个电话哪怕是半夜十二点也要整装出发,你愿意他在约会时常常突然瞬移回办公室吗?2,唯领导命令是听。这是事业心太重的产生的不良后果之一,本来服从领导并不是一件错事,但看看小赵的那些上级:貌似忠厚实则一肚子狡诈的刘备,仗着点小聪明老拿人当枪使的诸葛亮,只知吃喝玩乐不管园工死活的刘禅,你就知道小赵的日子多么难过了。3,不懂温柔。从樊氏的遭遇可以看出,小赵如果不是个同性恋,最少也是一个性冷淡者。毕竟没有那个女性只看中他的漂亮脸蛋就愿意嫁给他。4,教子无方。从关兴,张苞,诸葛瞻比较赵云的儿子赵统,赵广,发现他们除了为赵云守孝外就没有什么作为。联系到上一条来分析,这二人很可能是赵云领养的……5,出手太重。很少听说和赵云交手能保持完整形体回去的,多数是被扎个透明窟隆。这就导致了他个人树敌无数,听说长坂坡受害者家属联合会一直在向海牙国际法庭告赵云在长坂坡一战中犯有屠杀罪。6,有历史污点。赵云在古城聚义前曾误杀裴元绍,致使张飞失去了一个替他扛丈八蛇矛的小卒,这间接影响到后来他被范疆张达刺杀致死。7,历史问题交待不清。赵云在救糜夫人时倒底发生了什么事,从而导致糜夫人跳井自杀,恐怕谁也说不清。别人还好说,像刘备这种小肚鸡肠的伪君子就从来没有怀疑过?我不信。8,过于廉洁自律。赵云最早提出屯田的主张,而且从来不领任何赏赐,不接受任何人的送礼,种种际象表明-------------他很穷!!!!!9,强烈的自我压抑。在五虎上将中,赵云干的活最多,而得到的待遇却远远不及他人,而且不受重用。在工作上的不顺心,在生活里也得不到发泄,因为他不喝酒,不抽烟,不泡吧,不找小姐。这就说明他的内心有着强烈的自我压抑情结,这通常是精神病的前兆。10,没有过失败。赵云身上没有伤疤,他已经成为不败的代名词,仿佛他一出场就肯定会赢,这给他带来了更加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从此不能失败,哪怕只是流了一点鼻血,他都会有崩溃的可能。综上所述,赵云不适合做男朋友。那些以小赵为心中偶像梦中情人的女同志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阅读全文

北方的秋夜总是黑得很早,刚刚是熙熙攘攘的冀州城仿佛一下子被夜色吞没了,没有一丝生气。平民百姓早早地熄了灯,不敢出门,倒是那些达官贵人们的府上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夜黑如漆,风凉如水。 把守冀州东门的王七在心里暗暗咒骂这要命的鬼天气:"我们在这里又冻又饿,那些当官的却是有酒有肉,真他妈的……" 王七狠狠地跺了跺脚:"酒……现在要是喝上几口酒,也许就不会这么冷了……" 他向小队长冯礼看了一眼,却发现冯礼正从怀里掏出个皮囊,偷偷往嘴里倒着什么东西。 王七奇道:"这是什么?" 冯礼"嘿嘿"一笑:"白干半斤!下午替许攸大人办事,许大人赏的!" 王七吃了一惊:"你疯了吗?今天是那个魔头值宿,被他看见,你还有命在吗?" 冯礼笑道:"他要轮流视察四个城门,最后才会到这里来。只要你不说,我不说,他上哪里知道去?" 王七道:"话虽如此,还是小心为好。"他口上虽然这么说,但眼睛却一直盯着那个皮囊,嘴里不住地咽口水。 冯礼早就看在眼里,便把皮囊一递:"老兄,要不要来点?" 王七禁不住一把将皮囊抓了过来,两口酒下肚,早把那"小心为好"四个字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二人你一口,我一口,倾刻之间便将这半斤白干喝得一滴不剩。 酒本来就是烈酒,此时凉风一吹,二人便有些醉意。王七道:"真是好酒,若是再来上半斤,那才叫羡煞神仙呢!" 冯礼也道:"只可惜今夜是那个凶神当值,否则……" 却听身后有人冷冷地说:"否则怎样?" 二人的脑袋嗡了一下,回头一看,只见身后站着一群人,都是巡城的兵士,为首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须发有些花白,但目光炯炯,夺夺逼人,正是今晚当值的将官审配。 二人吓得连忙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审大人饶命,审大人饶命!" 审配冷冷道:"凶神怎么又成了审大人了?我且问你,军规第二十七条是什么?" 二人一哆嗦:"大人饶命!" "说!" 冯礼大着胆子颤声道:"军规第二十七条……军中不得……不得饮酒,违者……违者……" 审配眼睛一瞪:"违者怎样?" 冯礼打了一个机伶:"违者受鞭笞之刑!" "好!"审配道,"拉下去,每人四十鞭子!" 早有军士将大呼"饶命"的二人拉了下去,接着就传来二人杀猪般的惨叫。 众军士听得心惊肉跳,仿佛那些鞭子正抽在自己身上一样。 审配正色道:"军中无儿戏,儿等受主公恩惠多年,现今正是儿等用命之时,岂可不尽全力?今后若有再违军令者,此二人就是榜样!" 众军只得道:"是!"再听二人已无叫喊之声,显然是昏死过去。行刑官走上城头道:"四十鞭已经打完,请审大人指示!" 审配没有回答,而是向城外望去,那里漆黑一片,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存在。 然而,审配却看见了。 他看见了千军万马。 每次审配巡视东门,都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气氛,仿佛是千军万马正从这东门杀进冀州城,他甚至看到了敌军手里的战刀正砍向守城的军士,一个人挥宝剑向他砍来,他不由得下意识举起右臂抵挡。 "审大人,您怎么了?" 审配猛然从幻想中挣脱出来,发现自己正举着右臂,身后众军吃惊地望着他。 审配惊出了一身冷汗,正要下城,忽然转过身道:"什么声音?" 众军四下聆听,此时正是夜深人静,哪有什么声音? "不对!"审配道,"有声音,是马蹄声!快,做好准备!" 城头上忙乱了起来,霎时间,城头被几十只火把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众军士整装待发,只等审配将令。 果然有马蹄声传来,但不是千军万马。 来的只有一匹马。 一匹简直是飞起来的马! 城上有人高喊:"来者何人?再不答话,就要万箭齐下了!" 快马在城门前停下,几乎是从马背上摔下一个人,只听他大叫:"我是徐州刘皇叔手下孙乾,有急事求见袁公!" 审配忙令打开城门,亲自下城迎接:"原来是公佑先生,深夜孤身来此何事?" 孙乾显然是连日奔走,身体极为疲劳,上气不接下气:"相烦审大人替我引见,在下有急事要见袁公!""什么事这么急?""十万火急!曹操起二十万大军,分兵五路来攻徐州!皇叔命我速到冀州请袁公相援!""哦!"审配吃了一惊。自从八年前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后,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竞相扩大自己的势力,袁绍世居河北,占据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先是吞羡并了韩馥,将冀州这块肥肉据为己有,然后又除掉了北方的心腹大患公孙瓒,称霸北方。而曹操则是白手起家,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吞并了张绣,吕布,袁术列强,虽然现在来看实力仍不及袁绍,但其势头正劲,成为袁绍吞并天下最大的敌人。为此,袁绍与占据徐州的刘备结成了联盟,互为犄角,钳制曹操,但万万没有想到曹操会在这个时候起二十万大军来攻徐州。徐州若失,不仅使袁绍失去一个强有力的友军,而且还会增强曹操的实力,为日后的决战埋下伏笔。审配忙把孙乾引到袁绍府上,却见袁府灯火通明,门人告诉审配说,袁绍正在后院,让二人在客厅等候。可二人等了足足有一个时辰,袁绍才从后院走了进来。审配刚开口道:"主公。"却看见袁绍衣冠不整,满脸憔悴,心里吓了一跳,忙问:"主公,您这是……"袁绍长叹一声:"唉,我就要死了!"孙乾也吃了一惊:"袁公何出此言?"袁绍道:"孙先生,你不知道,我总共有五个儿子,只有最小的这一个相貌最为奇特,最为我喜爱。今天不知怎么就突然不省人事,到现在还没有省过来。我现在已经无心商讨其他事了。"孙乾道:"曹操五路大军兵发徐州,十万火急,还请袁公当机立断,伸心援手,共同抗曹!"审配道:"正是,曹操二十万军马攻徐州,许昌空虚,主公若起河北之兵来攻许昌,曹操必定首尾不能相顾。那时我军占领许昌,迎天子回洛阳,并与刘皇叔夹击曹军,则曹操指日可除矣!"袁绍道:"此计虽好,但我现在这个样子,恐怕不能出兵。"审配眉头一皱:"主公只为了一个小儿,坐视基业受损而不管吗?"袁绍道:"此子是我心头之肉,若他有什么不测,我也就不想活了,还谈什么基业?"审配怒心中烧,挺身而起:"此子出生之时,我就看出他是妖星临界,早晚会坏了主公大事!不如让我去杀了他,以绝后患!"说着拔出佩剑,转身就走。袁绍喝道:"大胆审配,在我面前还敢行凶么!你口口声声说他是妖星,可是自他诞生之后我讨董卓,伐韩馥,征北平,战辽东无一不胜,却是何道理?看在你往日功劳就不计较了,还不退下!"审配只得长叹一声,收剑回鞘,转身出府。袁绍转过身对孙乾道:"刘皇叔有难,我理应相援,但你也看到了,并非我不想去救,而是实在无法脱身。这样吧,如果刘皇叔兵败,就让他来投奔我,我替他报仇。量一小小曹操怎是我的对手!"孙乾见袁绍心意已决,知道此事无法更改,便道:"既是如此,我马上回去禀报我家主公,恕我不能久留了!"说完转身离去。袁绍长叹一声,坐了下去。一个家丁闯进来:"主公,五少爷醒过来了!"袁绍"噌"地一声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吓了那家丁一跳。他大声道:"真的?"不等家丁回答,一个箭步已冲到院中。在家丁的眼中,他不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一代霸主,而只是一个溺爱儿子的父亲。
阅读全文

作为砖协的创始人和现任秘书长,我一直是大力提倡个人造砖的原创精神,其原因相信大多数有过原创经历的同志都身有体会,就是在论坛上写文章太难,写出好的文章更难。与作者的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章发表后,曲高和寡,有的甚至无人理睬(这也是我最近很少写东西的原因),有时一篇长篇大论或精彩故事的点击率寥寥无几,还不如一些无聊扯皮的贴子,实是令原创者寒心。另外一方面,好的贴子应该大家分享,因此我认为转贴是一件好事,让不同的论坛有机会交流,活跃气氛,百家争鸣。但转贴的前提是一定要注明是转贴,这是道德上的问题,但没有必要上升到法律上。比如举我个人的例子,早年初入论坛的时候(唉,那都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的代表作(姑且这么叫着)《Q版三国剧场》系列,虽然写得并不怎么样,但却是我呕心沥血写出来的,加上坛子上的几位好朋友的转贴,使我的文章得以流传,甚至有朋友拿到班级里竟然排演出来了,这些不同形式的转贴都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而有些人则不那么自觉,有一次我搜索了一下“《Q版三国剧场》”,发现有几个人在转贴的时候就没有注明,当时也觉得很来气。再比如说另一篇《如果三国诸将下岗再就业》更是转贴了不下几十次,只有一两次是注明转贴的,以致于我到别的网站上去发,别人竟称我是抄袭的,@-@!!!因此上我奉劝那些有意或无意不注明转贴的朋友,考虑一下原创者的辛苦创作和无奈心情,请在转贴后面注明一下,这费不了多少事。说到这次转贴事件,我想当事双方都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刘兄的《蜀国五虎将排座次》幽默搞笑,看得出来是颇费了一番心血,不过说句不恰当的话,此文与我的《Q版三国剧场》一样,都是刚入此道时的图热闹之作,并无多少文学上的价值,与其当做“文章”,不如当做一个笑话,让看过的人哈哈一笑,心情放松不是更好,何必纠缠不休,甚至要闹到对簿公堂,何必呢?
阅读全文

定义:酒是中国人常引以为自豪的又一大发明,从传说中的杜康造酒开始,哪段时间没发生过与酒有关的故事,哪个朝代没出现过嗜酒、知酒、懂酒、纵酒的英雄豪杰?不夸张地说,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是用纯度60%以上的酒精写成的。这期间,就不能不提英雄倍出的三国时代。第十位:关羽关二爷有名的红脸,据说是与早年间的一次酒精中毒有关,事实上,关羽的酒量一直不为人所知。汜水关前他大发神威斩了华雄,其实真正原因是为了能喝上热乎酒,足见其嗜酒如命。后来在单刀会上,借酒壮胆,挟持人质(鲁肃),得以安全返回,也并不是真的喝醉。嗜酒指数:5.5第九位:吕布吕布一生何其潇洒:骑名马、抱美人、披锦衣、饮玉酒,纵横天下,无人能敌,谁料想最后却躲在下邳城里纵酒如狂,自毁容颜。倘若醉死,倒不枉一世英名,偏偏下了道禁酒令,因为部下侯成的一坛美酒丢了性命,实在窝囊。嗜酒指数:6第八位:诸葛恪当年宴席之上,诸葛恪当众反驳张昭关于喝酒不是养颜之道的理论,小小年纪便知杯中道理,长大后难免不是个酒徒。果其不然,在后来的吴宫政变中,诸葛恪在酒宴上被谋杀,死前竟喝得酩酊大醉,竟无力拔剑反抗,真是可悲可叹。嗜酒指数:6.5第七位:孙权孙权很会运用手段协调与部下的关系,其中最有效的一招就是经常找部下喝喝酒。比如,合淝之战时,周泰舍身救驾,回来后就被孙权灌得酩酊大醉。然而最能体现孙权酒徒本色的一次当属刘备协孙夫人潜逃之时,孙权竟醉了大半日,活脱脱一个醉鬼的形象。嗜酒指数:7第六位:孔融“杯中酒常满,座上客不空。”是孔融的名言,更是他的处世哲学。酒经常成为那些清高的文人用以离愁避世的工具,前有屈原,后有陶潜,当中有孔融。孔融之嗜酒当是与众不同,少一些酣畅痛快,多一些幽然自得,也是妙哉。嗜酒指数:7.5第五位:刘备人言刘备虚伪狡诈,我看多半是对他酒后的表现来说的。所谓酒后吐真言,无论是酒后失言于刘表,还是席间醉斥庞统,都可以看出他的成王称霸的野心,而在煮酒论英雄时的那次著名的掉勺子事件,多半也是酒精的作用,全是周瑜分析得对,刘备自幼家贫,没过上几天好日子,所以在锦衣玉食的糖衣炮弹面前自然是难以自拔了。嗜酒指数:8第四位:庞统庞统喝酒的功夫绝对不比他的学识差,在耒阳县的那一百来天里,可真算是过足了酒瘾,百余日“皆在醉乡”,就算不是天天喝茅台五粮液人头马XO,也得造成不小的浪费。难怪张飞会那么愤怒――他心疼那些酒啊!嗜酒指数:8.5第三位:淳于琼读过《演义》的朋友对此人的印象不外乎两个字:“酒鬼”,我则多加一个字:“大酒鬼”,其实淳于琼在汉末还算是一代名将,十常侍之乱时其地位甚至还和袁绍、曹操平起平坐,只是官渡一战,他的一场宿醉竟成了改变历史的转折点,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嗜酒指数:9第二位:张飞整部《三国》,就属张三爷酒喝得最多,怒鞭督邮是喝酒,失守徐州是喝酒,智败张合是喝酒,生擒严颜是喝酒,连被部下杀死,都是因为喝酒,实在是喝得痛快,喝得彻底,倒应得“醉倒何妨死便埋”那句话。嗜酒指数:9.5第一位:曹操《三国》里酒徒无数,但大多是张飞、淳于琼这些酒鬼类型,真正知酒、懂酒的酒中高手却只有曹操一人而已。只有他会在梅子青时欣然煮酒为乐,只有他写得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也只有他会在赤壁惨败后酒宴铜雀台,鼓舞士气。实在是三国时期中国酒文化的代表。
阅读全文

***姓****名****/入围奖金/大奖奖金/总奖金孔门弟子*******/******20/******94/*114若出其里*******/*******5/******94/**99江_南_0511*****/*******5/******94/**99castor_v_pollux/*******0/******94/**94心底深深的蓝****/*******0/******94/**94梦蝶公主********/*******0/******94/**94白日放歌长夜浮白/*******0/******94/**94今宵酒醒何处_ty*/*******0/******94/**94关大少**********/*******0/******94/**94马军卫队长******/******15/*******0/**15八角塘**********/******10/*******0/**10煮酒正熟********/******10/*******0/**10唐彩************/******10/*******0/**10mqolp***********/******10/*******0/**10林木村**********/******10/*******0/**10墨滴入溪********/******10/*******0/**10曹孟徳**********/*******5/*******0/***5逸风流影********/*******5/*******0/***5三将军袁尚******/*******5/*******0/***5青云冰天********/*******5/*******0/***5南山猛虎********/*******5/*******0/***5飞1014**********/*******5/*******0/***5平襄侯姜维******/*******5/*******0/***5太史子义7318****/*******5/*******0/***5金旋_1**********/*******5/*******0/***5redmark1976*****/*******5/*******0/***5蓉er_119********/*******5/*******0/***5张佳玮_信陵*****/*******5/*******0/***5聞仲************/*******5/*******0/***5河北玉麒麟999***/*******5/*******0/***5白衣陆郎********/*******5/*******0/***5合计***********/******81/*****846/*927
阅读全文

定义:古人的消防设备还不完善,对于火灾基本上束手无策。因此上某些军师谋士便利用这一点,制造些人为的火灾来攻击对手。在三国时期,前前后后发生了大大小小数十起火攻之计,其受灾面积、死亡人数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不过似乎没听说哪位知名人士是被烧死的,看来这火也是势利眼。第十位:火烧许昌严格来说,耿纪等五人趁元宵节发动的“许昌事变”是一次不成功的火计,尽管火势不小,但是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这点小火在赤壁火场幸存者曹操面前,简直算不上什么。火险指数:6战略指数:5综合指数:5.5第九位: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号称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怎么连什么时候下雨都算不出来?若是上方谷里所有的火药都点燃起来,哪来的后来西晋一统?有人说上方谷之火是个遗憾,我则认为是个好事。火险指数:5战略指数:7综合指数:6第八位:火烧洛阳洛阳是当时的行政中心,董卓为躲避十八诸侯的进攻,在迁都长安的同时火烧洛阳,有点类似于日本的“焦土政策”。没想到在“焦土”之中竟然还留着传国玉玺,闹得盟军四分五裂,这纯属于火烧洛阳的无心插柳之举,私以为如果不烧洛阳,盟军解散得会更快。火险指数:8战略指数:5综合指数:6 .5第七位:火烧栈道自古蜀道就难于上青天,蜀中和汉中的交通全仗这山腰中的古栈道。魏延的火烧栈道之计属于三十六计当中的过河拆桥,本是好计,无奈诸葛亮早就安排在他身边一个007,于是……火险指数:6战略指数:8综合指数:7第六位:火烧博望坡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很爱玩火而且玩得很好的高手,初出茅庐的第一仗就是在博望坡放了一把大火,由于是场遭遇战,加上夏侯敦的轻敌心理,成全了卧龙出山后的处子之作。火险指数:7战略指数:8综合指数:7 .5第五位:火烧新野火烧新野是火烧博望的姊妹篇,一个是用在遭遇战中的敌战计,一个是用在撤退战中的败战计。相比较来说,新野之火无论是在难度上,还是在火势上,都要高一些。火险指数:8战略指数:8综合指数:8第四位:火烧盘蛇谷藤甲军着实厉害,不但刀枪不入,并且过河能当皮划艇使,比起现代的钢板防弹衣强多了,而且还环保。唯一的缺点就是——怕火。结果让诸葛村夫堵在盘蛇谷里一顿猛烧,惨啊!火险指数:9战略指数:8综合指数:8.5第三位:火烧乌巢官渡之战时袁绍拥有数十万之众,其最大的难题就是后勤补给,每人一顿夜消就得以吨来计算。结果让曹操一把火给烧了,马上就得饿死多少人?间接经济损失惨重。火险指数:8战略指数:10综合指数:9第二位:火烧彝陵刘备在绒彝陵扎下连营五百里,为的就是以气势压倒东吴。谁料想陆逊不吃这一套,反而抓住连营的弱点,一把火烧了五百里,一举扭转了战争的形势。火险指数:10战略指数:9综合指数:9.5第一位:火烧赤壁赤壁之战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地位,悬殊的兵力配制,却被东吴巧妙地利用了长江天险,将80万大军烧成了炉灰。那满江皆红的火场根本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火险指数:10战略指数:10综合指数:10
阅读全文

定义:古人的消防设备还不完善,对于火灾基本上束手无策。因此上某些军师谋士便利用这一点,制造些人为的火灾来攻击对手。在三国时期,前前后后发生了大大小小数十起火攻之计,其受灾面积、死亡人数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不过似乎没听说哪位知名人士是被烧死的,看来这火也是势利眼。第十位:火烧许昌严格来说,耿纪等五人趁元宵节发动的“许昌事变”是一次不成功的火计,尽管火势不小,但是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这点小火在赤壁火场幸存者曹操面前,简直算不上什么。火险指数:6战略指数:5综合指数:5.5第九位: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号称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怎么连什么时候下雨都算不出来?若是上方谷里所有的火药都点燃起来,哪来的后来西晋一统?有人说上方谷之火是个遗憾,我则认为是个好事。火险指数:5战略指数:7综合指数:6第八位:火烧洛阳洛阳是当时的行政中心,董卓为躲避十八诸侯的进攻,在迁都长安的同时火烧洛阳,有点类似于日本的“焦土政策”。没想到在“焦土”之中竟然还留着传国玉玺,闹得盟军四分五裂,这纯属于火烧洛阳的无心插柳之举,私以为如果不烧洛阳,盟军解散得会更快。火险指数:8战略指数:5综合指数:6 .5第七位:火烧栈道自古蜀道就难于上青天,蜀中和汉中的交通全仗这山腰中的古栈道。魏延的火烧栈道之计属于三十六计当中的过河拆桥,本是好计,无奈诸葛亮早就安排在他身边一个007,于是……火险指数:6战略指数:8综合指数:7第六位:火烧博望坡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很爱玩火而且玩得很好的高手,初出茅庐的第一仗就是在博望坡放了一把大火,由于是场遭遇战,加上夏侯敦的轻敌心理,成全了卧龙出山后的处子之作。火险指数:7战略指数:8综合指数:7 .5第五位:火烧新野火烧新野是火烧博望的姊妹篇,一个是用在遭遇战中的敌战计,一个是用在撤退战中的败战计。相比较来说,新野之火无论是在难度上,还是在火势上,都要高一些。火险指数:8战略指数:8综合指数:8第四位:火烧葫芦谷藤甲军着实厉害,不但刀枪不入,并且过河能当皮划艇使,比起现代的钢板防弹衣强多了,而且还环保。唯一的缺点就是——怕火。结果让诸葛村夫堵在葫芦谷里一顿猛烧,惨啊!火险指数:9战略指数:8综合指数:8.5第三位:火烧乌巢官渡之战时袁绍拥有数十万之众,其最大的难题就是后勤补给,每人一顿夜消就得以吨来计算。结果让曹操一把火给烧了,马上就得饿死多少人?间接经济损失惨重。火险指数:8战略指数:10综合指数:9第二位:火烧彝陵刘备在绒彝陵扎下连营五百里,为的就是以气势压倒东吴。谁料想陆逊不吃这一套,反而抓住连营的弱点,一把火烧了五百里,一举扭转了战争的形势。火险指数:10战略指数:9综合指数:9.5第一位:火烧赤壁赤壁之战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地位,悬殊的兵力配制,却被东吴巧妙地利用了长江天险,将80万大军烧成了炉灰。那满江皆红的火场根本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火险指数:10战略指数:10综合指数:10
阅读全文

暗黑破坏神是以欧洲中世纪的冷兵器时代为背景的,这一点和三国有点相近。反正我玩暗黑给人物起得都是三国人名。比较一下也颇有意思。圣骑士--关羽暗黑里的圣骑士虽名骑士却没见他骑过马,也许翻译成游侠比较好些,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着各种各样神圣的光环,据说都是神赐的;关羽身上的光环也不少,却是老百姓给的,把关羽给捧成了神,奉为武圣。圣骑士以力量见长,各种武器都拿得上手;关羽天生神力,青龙刀会用,过五关时也用过剑。圣骑士有一招“突击”,就是远距离狂奔至敌人近前一刀毙命,这跟关羽斩华雄,斩颜良时的动作差不多。野蛮人--张飞暗黑里的野蛮人常常光着脑袋嗷嗷乱叫,既能给自己加防御,长生命,也能吓退敌人;张飞打仗打高兴了也会扔下头盔大吼几声,特别是长坂桥上一声吼,竟吓死了夏侯杰。另外,野蛮人有一招“旋风”,打着滚就往敌阵里冲,这和张飞的作风很相似。亚马逊--祝融夫人亚马逊女战士以远程攻击为主,近战则持长枪;祝融夫人一手飞刀绝技,手中一竿长矛。二者虽然都是女性,却不向任何男人服输,勇敢地站在妇女解放事业的前列。另外一点,二人都是一头长发,武功好,长得也格外漂亮,并非男人婆的类型。死灵法师--曹操一直搞不懂,死灵法师怎么看怎么是个邪恶的家伙,怎么也成了游戏的主角?这和曹操一样,无论大家怎么看他,他都是三国的主角一样。死灵法师的特技是召唤骷髅,死尸,连敌人都能召来;曹操的特点是能召纳贤才,无论和他有大仇的贾诩,张绣,还是张辽,徐晃,张合,高览都能为之所用。法师--诸葛亮暗黑里的法师是个会用各种魔法的漂亮小姑娘;三国里的诸葛亮是个神鬼莫测的美男子。法师会用火,冰,电;诸葛亮会使火,水,风。法师施法用的是魔法杖,诸葛亮只用鹅毛扇就行了。刺客--貂蝉暗黑后加了一个刺客,据说是日本人;貂蝉来历不明,大概是江南人。刺客杀人用刀和铁爪;貂蝉杀人只用媚眼。刺客能秒杀boss;貂蝉一人就可以让吕布董卓大打出手。德鲁伊--张角二者共同点都是教众,且德鲁伊崇尚自然,张角会用法术。德鲁伊能召唤动物;张角能号召群众。
阅读全文

一,正如笛子所说,我对哲学的研究非常肤浅,这里用了哲学中的"体"和"用"两个名词是为了说明一部作品的思想性是寓含在艺术形式里的,不能机械地分别来说思想性或艺术性,因为体和用在哲学里就是不可分割的,可能是因为用词不当,所以才会产生这样不尽人意的效果吧。二,笛子看错了吧?? ③是指注释的③啊,注释:③毛宗岗:《三国志演义回评》第五回后面的"③《三国演义资料汇编》 白花文艺出版社 1983年10月第1版"是参考文献啊另外对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毛宗岗本人对曹操也有过好的评价,但由于不适合全书的拥刘思想,所以没有在书中体现。而不是说他针对宋明理学发表评价是否正确,那样就跑题了啊。   三,关于体的问题我不是说拥刘反曹就是三国永恒不变的主题,后人不得超越它,我说的是要把握三国这个题材的时代性,罗贯中可能认为曹操有好的地方,他把这些写进了书里,但给我们的感觉是曹操具有双重性格,让人摸不到头脑,诸葛亮,刘备也一样,这是因为罗贯中写三国的主题不是赞美曹操,而他不可能象文艺复兴后的西方作家一样把人性发掘得淋漓尽致。这一点到了李卓吾点评的时候就体现得一览无遗,所以李卓吾才会对诸葛亮,刘备大加批评,这违背了罗氏写书的本意。毛氏父子就是基于这一点,才会更加完善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符合了罗氏写书的思想,即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而后来的评论者说毛氏篡改了罗氏的思想,致使全书思想性下降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我的结论是想说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单纯为了思想过硬忽视艺术上的加工,也不是仅仅为了艺术上能拿诺贝尔文学奖,就不顾思想是否正确。不是笛子所说我认为三国有一个不可改变的主题的意思。这篇论文写得仓猝,所以其中有许多自己也没有太明白的地方,还请众位高手继续指正。在这里先谢谢笛子兄了。:)
阅读全文

是削足适履还是量体裁衣                      ——论毛本《三国》对嘉靖本《三国》的修订[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流传至今的两种版本在内容和文字上却不尽相同,世人对这两种版本的看法也是众说纷纭。从建国初乃至“文革”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毛氏父子所修订的版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甚至到了现在,学术的主流思想还是认为毛本《三国》为追求作品的艺术效果而加重了作品思想上的封建主义糟粕是不足取的,无异于削足适履。但也有学者认为,毛本《三国》是本着原著的思想精髓而进行艺术再加工的,应该比作量体裁衣。到底是削足适履还是量体裁衣?本文试着从作品本身,人物塑造以及作品的发展过程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关键词]:毛本  嘉靖本 “体”“用”关系 中国的小说起步较晚,但当这种文体刚刚形成雏形的时候就出现了几部令世人赞叹的不朽巨著,如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镜花缘》等等,这其中最早,也是影响较大的当属《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生卒年不详,这就导致了文学界乃至史学界对于成书年代的争论。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成书于元末明初,有人根据书中的地名和俗语推断出这是元代的作品,还有人根椐全书结构风格推断它是明中叶的,更有甚者仅根椐书中“圣朝”一词就认定罗贯中生活在宋朝。但不管怎么说,罗贯中在成书之后并没有立即将其排版发行,而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在民间。已知最早的《三国演义》刊印版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的版本,又称“嘉靖本”,由于是最早的版本,所以嘉靖本是最接近罗贯中原著的。之后一直到清初,又出现了大大小小十多种版本,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李卓吾评点的《三国志演义》,但它与其它版本一样,都是以嘉靖本作为底本的,最多不过改正几个错别字,加上一两条序言和批注。因此,在明代嘉靖本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版本。到了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主要是毛宗岗)对嘉靖本进行了大手术,并且一方面假称是根据“古本”(即罗贯中手稿或手抄本)进行修订,另一方面又把死去多年的金圣叹拉出来,伪称《三国演义》是其点评的“第一才子书”。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迨清康熙时,茂苑毛宗岗字序始师金人瑞改《水浒传》及《西厢记》成法,即旧本遍如改窜,自云得古本,评刻之,亦称‘圣叹外书’,而一切旧本不复行。”①这样,后人就把毛氏父子评定的版本称作“毛本”。自从毛本发行以来,人民群众非常愿意接受,而其它版本大多销声匿迹,这其中包括嘉靖本。久而久之,人们渐渐把毛本里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以至历史观点与罗贯中的混同。如:嘉靖本一开头便是:“后汉桓帝崩,灵帝即位……”,在开篇并没有引入作者的历史观;而毛本却加入了“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在全书结尾写道:“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紧紧联系开头。于是许多读者便把这种“分合论”当成罗贯中创作的主题思想,这当然是一种误解。鉴于这种情况,建国后的许多《三国演义》研究者都开始着意比较两种版本的不同之处,然而,由于极“左”的思想的干扰,以及对某些名家的盲目崇信,研究者过多地把当前政治需要夹杂在文学之中,得出了毛本大大降低了嘉靖本的思想性,使其反封建主义思想倾向荡然无存,全面堕落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教科书的结论。这种观点一直到“文革”之后才有所改变,但也认为毛本《三国》为追求作品的艺术效果而加重了作品思想上的封建主义糟粕是不足取的,无异于削足适履。也有的说在艺术上,毛本要高于嘉靖本,但在思想上,毛本不如嘉靖本。果真是这样吗?如果把思想性比喻成人的身体的话,即“体”,那么围绕思想性展开的艺术加工就可以比喻成身上穿的衣服,用一个和“体”相对的词来说,就是“用”。“体”和“用”的关系本来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单说作品的思想性,也不能单说作品的艺术性,否则便会掉入机械主义,形而上学的泥淖。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能以联系的眼光讨论二者之间的“体”“用”关系。就此而言,我认为与其说毛本对嘉靖本的改造是“削足适履”,不如说它是“量体裁衣”更恰当一些。一 “体”“用”关系在作品修改中的体现毛宗岗在修订嘉靖本时,为自己的修订标准作了十点说明如下:一,俗本之乎者也等字,大半龃龉不通。又词语冗长,每多复杳处,今悉依古本改正,颇觉直捷痛快。二,俗本纪事多讹,如昭烈闻雷失箸,及马腾入京遇害,关公封汉寿亭侯之类,皆与古本不合……今悉依古本辩定。三,事有不可阙者,如关公秉烛达旦,管宁割席分坐,曹操分香卖履,于禁陵庙见画……俗本皆删而不录,今悉以古本存之,使读者得窥全豹。四,《三国》文字之佳其录于《文选》中者,如孔融荐祢衡表,陈琳讨曹操檄,实可与前、后《出师表》平传,俗本后阙而不载。今悉依古本增入,以备好古者之览观焉。五,俗本提纲,参差不对,杂乱无章,又于一回之中,分上下两截。今悉体作者之意而联贯之,每回必以二语对偶为题,务取精工,以快阅者之目。六,俗本谬托李卓吾先生批阅,而窨不知自何人之手。其中多有唐突昭烈、谩骂武侯之语,今俱削去,而以新评校正之。七,俗本之尤可笑者,与事之是者,则圈点之,与事之非者,则涂抹之……今斯编评阅处,有圈点而无涂抹,一洗从前之陋。八,叙事之中,平带诗词,本是文章极妙之处。而俗本每至“后人有诗叹曰”,便处处是周静轩先生,而其诗又甚俚鄙可笑。今此编悉取唐宋名人作以实之,与俗本大不相同。九,七言律诗,起于唐人,若汉则未闻有七言律也。俗本往往捏造古人诗句,如钟繇、王朗颂铜雀台,蔡瑁题馆驿屋壁,皆伪作七言律体,殊为识者所笑。今悉依古本削去,以存其真。十,后人捏造之事,有俗本演义所无,而今日传奇所有者,如关公斩貂婵,张飞捉周瑜之类,此其诬也,则今人之所知也。有古本《三国志》所无,而俗本演义所有者,如诸葛亮欲烧魏延于上方谷,诸葛瞻得邓艾书而犹豫未决之类,此其诬也,则非今人之所知也。不知其诬,毋乃冤古人太甚,今皆削去,使读者不为齐东所误。②以上文字中所谓“俗本”即是嘉靖本及以后的其它版本,而“古本”则是毛氏父子所伪托的所谓罗贯中的底稿。细分一下,其中属于思想内容方面的修改有第二、三、六、十条,而其它如修改字词,增加美文,分章标题,删诗改句等等都是属于艺术加工上的。但纵观全文,毛氏父子并不是机械地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分裂开来,而是将二者紧密结合,加入每一处对作品的修改之中。如著名的“煮酒论英雄”片断中,刘备列举了天下英雄,然而曹操都不同意,最后指出:“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嘉靖本写道:言未毕,玄德以手中匙箸尽落于地。霹雳雷声,大雨骤至。操见玄德失箸,便问曰:“为何失箸?”玄德答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曰:“雷乃天地阴阳击搏之声,何为惊怕?”玄德曰:“备自幼惧雷声,恨无地而可避。”操乃冷笑,以玄德为无用之人也。曹操虽奸雄,又被玄德瞒过。这样写实在是拖沓冗长,而且在全文中被称作枭雄、奸雄的刘备和曹操显得婆婆妈妈,与二人的性格完全不相吻合。刘备的推辞显得幼稚,慌乱,而曹操当场冷笑也不符合他深藏城府的心理。于是毛本中改道: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这样一改,不仅在语言的流畅性,逻辑性上得以加强,而且在人物性格的完善,故事情节的发展上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里表面上看是对原文词语,段落的修改,是属于“用”的范围,但是不是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活动来表现主题,深化“体”的形象了呢?这是不言自明的。评论家大多是由于毛本加重了对曹操的批判,而掩饰了嘉靖本对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过失的评论而认定毛本在思想上不如嘉靖本。但我们仔细想一想,难道嘉靖本,乃至罗贯中是为了赞扬曹操的丰功伟绩才写《三国演义》的吗?如果说毛本《三国》在思想上有问题,那这个问题也应该是罗贯中及嘉靖本所表现出来的,毛氏父子只不过把它扩大了,明显化了。那为什么毛氏父子会更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还是其对嘉靖本所做的艺术上的修订而产生的。二 “体”“用”关系在拥刘反曹思想上的体现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的时候就是将曹操作为一个反面角色来描写的,而做为他对立面的刘备、关羽、诸葛亮之类,则是作为旗帜树立起来的。这当然不是说坏人就不能有好的地方,好人就不会犯错误一样,但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小说来说,用西方摸索了几百年的文艺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小说表现人物,安排情节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正面人物的反面材料在当时的小说创作者来说是不会用,而且用不好的。如关羽提起昔日欲杀曹操而为刘备所阻之事时,刘备回答道:“此时亦为国家惜耳,若天道辅正,安知不为福也!”在嘉靖本中,引用了裴松之的话,指出刘备的回答并非是真话。这就让读者茫然了。鲁迅先生说:“欲状玄德之厚而近伪。”但如果连作者都有指出来的话,那么“玄德之厚”就不是“近伪”,而是“真伪”了。于是毛本在这里便将此处删去,保留刘备一个平面的完美形象。达到“体”“用”一致。同样,对曹操的批判也是为了保持曹操奸雄的形象,这么做,无疑是为了贯穿作品拥刘反曹的思想。但书中描写得最坏的却不是曹操这个奸雄,而是董卓、李儒、华歆、贾充、蔡瑁等毫无忠义道德之人.对曹操的批判也是针对其欺君罔上,滥杀无辜等等所谓违反封建道德之处,而对曹操重视人才,统一北方等功绩,无论嘉靖本还是毛本,都是持肯定态度。毛氏父子在点评时对曹操所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评语是:至于讲道学诸公,且反其语曰:“宁使人负我,休教我负人。“非不说得好听,然察其行事,却是步步私学孟德二语者,则孟德固不失为心中如一之小人。而此辈之口是心非,反不如孟德之直捷痛快也。吾故曰: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③这说明在毛本里,曹操的形象只是为了给所谓的仁义道德做一个反面教材,而毛氏父子对曹操这个“真小人”的评价要明显高于那些满口仁义道德,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假道学家。然而这一个观点却没有写入毛本《三国》,我们不妨可以看作是毛氏父子对曹操的一点个人看法,好像一件牛仔裤,虽然好看,但不适合“拥刘反曹”这个“体”,所以不得不舍去了。三 “体”“用”关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体现前面提到了,关于罗贯中生卒年和《三国演义》成书年代的不确定,给我们研究《三国演义》带来了不少难度。同样,作为研究背景重要一环的作者籍贯也是众说纷纭。一说他是山西太原人,一说他是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人,一说他是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还有一说,说他是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在这里我不想浪费过多的笔墨去讨论他的籍贯问题,只是想说明一点,无论他是以上哪个地方的人,都可以肯定的是他与元末的农民战争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明代王圻的《稗史汇编》提到:“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遭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如此看来,罗贯中不仅参与了战争,而且志向不小,只是遇到象朱元璋这样的“明主”,才致力于小说,这就有点像唐传奇里的虬髯客了。但不管这是否真实,但却能表明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之前,是经过农民战争的洗礼的。因此,在描写战争的宏观场面,以及战前战后的详细情况显得得心应手。而由此推断,其写书目的之一是描写乱世战争以及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于是罗贯中的“体”就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由此看来,对曹操的赞扬应是对其所立功业的肯定。到了明嘉靖年间由于生活安定,建功立业的主题被反映乱世百姓疾苦,反映历史的真实的主题所取代。如在嘉靖本的前面有署名修髯子的一篇引言,其中提到:“欲知三国苍生苦,请听《通俗演义》篇。”庸愚子④的序言也说:“吾夫子因获麟而作《春秋》。《春秋》,鲁史也。孔子修之,至一字予者,褒之;否者,贬之。” 说明在嘉靖本的主题偏向于以现实的笔法反映三国时期的人民生活的疾苦。由于这一点与建功立业的主题并不矛盾,所以二者可以相安无事。但由于读者的欣赏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嘉靖本中主要人物的塑造越来越不满。于是出现了李卓吾点评的版本中对刘备,诸葛亮形象的批评,也就是毛宗岗所说的“多有唐突昭烈、谩骂武侯之语”,虽有偏激之处,却表明人们对于三国演义的主题是可以接受的,但开始认为它的文字,情节与主题有相违的地方了。毛氏父子表面上对李卓吾评本的指责进行反击,实际上却是在解决李卓吾提出来的问题,于是他们从作品的形式上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改造。毛本在开头加入一个类似于“楔子”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里提到的几个意象如:“是非成败”、“空”、“依旧在”、“惯看”、“都付笑谈中”都是士大夫阶层在国破家亡后看穿一切,厌倦现实,旷达归隐的思想很符合毛氏父子的思想。因为当时正值明末清初,汉人在战争上失败,而汉文化也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毛氏父子无意于反清复明,却愁怅于汉文化的失势。于是毛氏父子发扬了《三国演义》中显示汉文化博大精深的部分,作品中除了淡淡的隐逸思想外,就是打着以“汉”家为正统的观点,来鼓励汉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从这一点来说,加入美文佳赋,多题名言绝句,把每一回的题目改成对偶句,细致刻画人物,详细描写细节等手段都成了为发扬汉文化这一主题而服务。这样,毛氏父子就为《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维护正统”主题披上了华丽的时装,在当时看来,这样做无疑是符合人心的。这与俞万春之流干脆换掉《水浒传》的主干,而披着其被众人熟悉的衣服而写成的《荡寇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然而再华丽的衣服也经不起岁月的变换,对于现在来说,毛本《三国》的确有很多不适合当代思想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强求三百年前的东西就具有现代的属性,而对于我们来说,能够把新的思想,新的形式融汇在传统的《三国演义》之中,来反映我们现代人的思想则是一个新的课题和任务,可喜的是,在评书,电影,电视等领域已经开始了这种尝试。只要我们把握好“体”与“用”的关系,少一些“削足适履”,多一些“量体裁衣”,才能让我们优秀的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注释]: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②毛宗岗:《三国志小说凡例》③毛宗岗:《三国志演义回评》第五回④原名蒋大器[参考文献]:①《三国志通俗演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4月第1版②《三国演义》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8月第1版③《三国演义资料汇编》 白花文艺出版社 1983年10月第1版④《三国演义创作论》 叶维泗 冒炘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4年9月第1版⑤《三国演义学刊2》 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6年8月第1版⑥《<三国演义>新论》 刘知渐 著  1985年6月第1版
阅读全文

我有一个梦想,能让全世界喜爱三国的人汇聚一堂。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知己,三国的世界里不再有寂寞和愁怅。我有一个梦想,让党争将论坛变得更加兴旺。生逢乱世方显英雄本色,不管你是新盟还是反对党。我有一个梦想,让论坛脱离游民部落的航向。爱好者不因为游戏二字而却步,让三国不再只是电子游戏的天堂。我有一个梦想,沉寂已久的砖协能够重新开张。继续烧制出更多优质的好砖硬砖,构筑起优秀民族文化的万里长城长。我有一个梦想,论坛能有自己专门灌水的地方,让滔天洪水也可以疏导,不至于冲毁造砖者的堤防。我有一个梦想,有更多的青年才俊登上龙虎榜。无论是学识还是才干,都不会输给当年的孔明与周郎。我有一个梦想,坛里的论文在学术界发出耀眼的光芒。三国论坛成为三国研究的老大,北大的博士也要引用我们的观点来写文章。我有一个梦想,国产游戏打破光荣的独霸与猖狂。风靡世界十几年的三国经典,出自我们坛中某个人的一闪灵光。我有一个梦想,三国的故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由此改编的电影,即将登入奥斯卡的殿堂。我有一个梦想,梦想将由我们努力开创。未来的未来属于我们,祝愿论坛更高更快更强!
阅读全文

砖协成立于2000年的下半年,坛中斑竹党和反对党竞争日益激烈,鉴于当时局面极为混乱,我便拉着诸葛动(我后来才知道他是反对党安排在斑竹党中的卧底)成立了建设协会,这个名字是诸葛动起的,本来我的意思是成立一个介于斑竹党和反对党之间的参政党,类似于我国的八大民主党派。但诸葛动认为坛中党派以经够多的了,需要成立的是一个集合所有精品的学术性组织,于是建设协会慢慢就变成了超越党派的砖协,当时砖协的成员既包括斑竹,反对党成员,也包括民主人士和后来新盟的骨干,好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于会员每月都要交一篇作业,所以一时间坛内好砖无数,上至史传,演义,下至游戏,传说,形成了极盛的局面。然而,由于砖协只是一个民办组织,没有实力和经验组织坛内的活动,如评比最佳作业,由于找不到专家,没有权威性,群众的积极性不高;而由于没有资金,对获奖者没有物质奖励,对于交作业者也只有口头的批评。特别是砖协小二,书记处书记诸葛动同志人间蒸发,我做了潜水员后,砖协就处于无组织状态,最后慢慢消失了。对于砖协的衰落,我负有一定责任。而对于在砖协成长乃至衰落的过程中给予支持的坛友,我表示无比的敬意。砖协虽然不存在了,但砖协义工这个论坛公共马甲仍然存在,这个马甲也是我注册的,密码是1234,我希望大家能利用好这个马甲,为论坛的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阅读全文

对方辩友这篇文章里用了五破五立来阐述对方的观点,可谓别具匠心,但仔细一看,不难看出其中的破绽。首先来看看对方的五立,即正方的观点:(一)荆州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这一点对方阐述得并不明白,似乎是说因为其战略意义重要,所以东吴必须占过来。但有战略意义就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占领吗?破坏孙刘联盟这个唯一可以和曹操抗衡的战略布署也无所谓?(二)维护战略平衡对吴的重要性。什么是战略平衡?当时东吴拥有六郡八一州,父子三世的基业,手下文臣武将多如牛毛。而刘备刚刚在西川稳定下来,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之时。东吴得荆州有如猛虎添翼,而刘备得荆州则是如鱼得水,这时候的形式是对哪方有利?(三)北伐和西征对于扬长避短的考虑。对方辩友一直对东吴的战略安排有个误区,即认为东吴的政策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防守。而事实上,东吴并没有什么出击的举动,偶而几次出击如陆逊出鱼腹浦,于诠救寿春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不存在什么北伐和西征的比较。(四)吴对荆州的领土要求有道义上的优势。这里所谓的道义不过是各诸侯为了自已的利益进而掩人耳目的一种借口,刘表的领地怎么就成了孙权的地盘了?如果对方把这种欺骗小孩子的借口也当成观点的话,未免也太失水准了吧?(五)吴在蜀灭后又延续了十多年,可见其依靠的是地利而不是联盟。对方辩友知道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吗?多活了十几年是占荆州产生的好处吗?唇亡齿寒的道理对方辩友难道不知道吗?如果不夺荆州,而是保持三国势力均衡的话,东吴的存在就不只是多几十年而已了。再看看对方辩友的三破,即指责我方的论点:(一)虽然破坏了原有的联盟,但原有的联盟本身就是不可靠的。孙刘联盟本身就是互相利用,互相制约,但双方的磨擦并不能导致联盟的破裂,双方在一种若即若离的境地飘浮,而这时孙权强取荆州才导致孙刘联盟的解体。这就象打破盘子之后埋怨盘子不结实一样属于无理取闹。(二)联刘抗曹对吴有利,联刘破曹却未必有利。是啊,联刘破曹却未必有利,可是联曹破刘就有利了吗?可笑啊!(三)破坏联盟后对蜀损失惨重,对吴并没有不利之处。这个论点的前半句证明了对方辩友也承认上一个推断,即夺荆州就是削弱刘备势力。而是否是对吴没有不利呢?百骑劫营的甘宁被沙摩柯一箭钉在树上,只落得乌鸦乱飞;孙权重点培养的大学生吕蒙不明不白的就挂了;马忠,糜芳,傅士仁,张强,范达之死,导致无人敢投东吴。如果这都不是对东吴的不利,那不利是什么呢?(四)吴不仅成功地袭取了荆州,成功地保卫了荆州,还战胜了曹丕的背后偷袭,结果是最好的证明。吴的确是抢了一块肥肉,并成功地保住了它,但他失去了一个不算好但很有用的朋友,这很值得骄傲吗?(五)刘备本人是不可靠的。这明显是个人好恶的问题,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比刘备更不可靠吗?可是刘权还是和他联合起来夺荆州,这说明什么问题?总体来看对方的理论大多是站不住脚的,但反而指责我方,实是有点不自量力
阅读全文

我本狂人,生来闲悠。放荡形骸,不尊孔丘。四境之广,美不胜收。天地之大,任我神游。心系三国,激情四射。身陷论坛,从此忘忧。龙虎榜上,拜官封侯。定居黑水,司属幽州。朋友之邀,加盟反党。广交挚友,畅快神游。三国为旨,论坛为家。好贴为水,滑鼠为舟。为加精品,致力造砖。虽称龟速,也无他求。俗事繁忙,力不从心。躲进南山,专心打油。山中一日,坛中一年。老友故去,我心实忧。闻汝之言,很是惊诧。造谣生事,是为何求?我本良民,不盗不偷。反观尔等,狐貉一丘。新盟虽大,并无明主。邪恶董卓,有勇无谋。我以好心,劝你回头。不见牧野,万众归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言至意尽,望君恣诹。
阅读全文

在下对姜维也颇感兴趣,闻听先生之言茅塞顿开。早先想写一出话剧来表现一计害三贤的历史故事,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写成,如果先不弃,我想请先生参与,不知可否。附:关于话剧《一计害三贤》(暂名)的构思  一直以来,我就想写一部关于三国的正统悲剧,初步定在蜀汉灭亡,姜维一计害三贤这一故事。经过,这几个月来的思索和整理,特别是虎贲兄的大作给了我重要的思路,我对这出话剧有了一点构思,希望各位能给我的构思提出批评和改进:1,首先,这应是一部三幕话剧,每一幕长度不定,大约20-30分钟,如果剧本需要也可以延长或缩短时间。这三幕的情节分别是:第一幕:姜维大帐,传来后主投降的消息,众将激奋,姜维定计。第二幕:钟会大帐,姜维请降,设计陷害邓艾。第三幕,姜,钟密谋反叛,失败,二人被杀,邓艾也被杀。2,在人物形象设计上,姜维,钟会,邓艾都是主人公,但邓从头到尾不出场,只是通过侧面描绘他的形象。3,在人物性格设计上,姜,钟,邓三人都体现出乱世英雄的气慨,也都是一心要结束乱世,有着统一中国的梦想,都是和命运抗争的人物。如姜维,我给他的定位是“乱世最后一个英雄”,用菊花象征他的命运,就是“我花开后百花杀”,衬托他的悲剧性。三人也存在着明显的自身缺陷,姜维的最大缺点就是操之过急,急躁,为达目的不考虑后果,明知不可为而为,是个堂吉诃德式的悲剧人物;钟会的缺点是优柔寡断,同时野心过大,争强好胜之心太强,是个麦克白式的悲剧人物;邓艾虽不出场,但从别人口中也能了解到,他的缺点是过于自信,固执,宁折不弯,不知权变,是个奥赛罗式的悲剧人物。4,在舞台风格上,我选择用现代的方式演古代的戏,即人物说的都体现现代观念的话语,少用文言文,在叙事中掺入抒情的成分,抒情部分占重要位置。以上就是我的构思,欢迎各位高手多提意见,我将总结这些意见,加入我的创作,估计今年上半年之内就能完成。我在这里先谢谢各位了!!!!!!!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