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何时起兵?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二月,实际用兵是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一般认为曹操此时已经构建了他的统治核心。而实际上曹操崛起是在初平三年的收“三十万黄巾”,站稳兖州开始的,因为之前的追击董卓之战曹操是吃了大败仗的,他是又重新组建了部队,他在《十二月己亥令》中说:“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说到曹操的崛起起源于此,或许有人感慨曹操运气实在不错,之前曹操虽名为义军“首倡义旗”者,实际却依附于袁绍,正是初平三年的领兖州牧,破“百万黄巾”使他真正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相比袁氏兄弟的“四世三公”,可谓“白手起家,而有天下”。   说到曹操“白手起家”就不能不说另一位“一穷二白”,后来却称王称帝的枭雄——刘备,似乎他的运气比曹操差很多,所以“基宇亦狭”。   但要我看,上天是公平的,对每个人的机会几乎是平等的,只是看你有没有这个眼光看到它,有没有本事把握住它!     刘备起兵和曹操其实是同步的,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关东联军中,也有刘备的身影,《英雄记》记载: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曹操做东郡太守、兖州牧期间刘备在干什么?《三国志·先帝传》:“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瓚”。     刘备“为贼所破”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他就是被曹操所收的那批青、徐黄巾击败的。   汉初平二年,青、徐黄巾蜂起,盗寇连绵,其兵力史书中记载多达三十万,甚至百万(注一),其流窜路线是由青徐北上渤海,欲与黑山贼张燕汇合,但兵马刚过黄河就被公孙瓒杀退,于是西走兖州,杀刺史刘岱,后被曹操收编。     《后汉书·应奉列传》记载:(中平)六年,拜太(泰)山太守。初平二年,黄巾三十万觽入郡界。 劭纠率文武连与贼战,前后斩首数千级,获生口老弱万余人,辎重二千两,贼皆退漤,郡内以安。     《后汉书·公孙瓒列传》记载: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觽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瓒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贼□其车重数万两,奔走度河。瓒因其半济薄之,贼复大破,死者数万,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筭,威名大震。拜奋武将军,封蓟侯。(注二)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而刘备所在高唐正位于汉朝时的黄河界,其“为贼所破”正是这股青徐黄巾所致。      同样的起兵,手下拥有关张二将的刘备被击败了,曹操却把他们收编了。看表面似乎是曹操运气好,其实我们现在应该明白,并非是机会单单选择了曹操,而是曹操抓住了机会。     相似的历史告诉我们:盖茨、陈天桥们并非单是运气好,是他们抓住了机遇,在我们怨天尤人的时候其实更应该反省自己!  ——————————————————————  (注一)、《通典》记载:“(魏元帝)除平蜀所得,当时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那么汉末情况更加恶劣,全国估计也就是四、五百万的人口,怎么可能青、徐的一次流寇就有“百万”的数量?所以这中间的“水分”不小。  (注二)《三国志·公孙瓒传》记载:“会董卓至洛阳,迁虞大司马,瓒奋武将军,封蓟侯。......遂出军屯盘河,将以报绍。绍惧,以所佩勃海太守印绶授瓒从弟范,遣之郡,欲以结援。范遂以勃海兵助瓒,破青、徐黄巾,兵益盛”。与《后汉书》的封候时间异,但破青、徐黄巾时间地点同。
阅读全文

笔者试写五支中国古代的精兵,聊以娱乐,并寄托对强盛武功的赞叹。      这里所写的部队主要是当时某国家或集团的精锐部队,也就是有“番号”的部队,不包括象“秦军”、“汉军”、“八旗军”、“唐军”这样笼统的概念。——————————————————————————      五、东晋门阀的雇佣兵——北府兵      《晋书·刘牢之传》:“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      《资质通鉴》:“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       东晋大门阀谢家,把北方流民、流氓、以及原驻军的精锐整合,组建了一支拱卫京师、足以对抗北方骑兵、间接听命于大门阀的军队——北府兵。       谢家对于北府兵的整合,对自己的家族、东晋政治、乃至中国政局都产生很大影响。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符坚宣称:“以我百万大军,即使将马鞭扔到长江中,也足以让长江断流。”       谢玄派谴刘牢之率5000北府军精锐奔袭洛涧,大破前秦军5万,杀敌15000,北府兵初战告捷。淝水决战,谢玄的8000北府骑兵趁符坚军队后撤,过淝水猛攻前秦军阵,前秦军顷刻崩溃,符坚的弟弟苻融战死,符坚本人中箭,落荒逃走。       淝水一战,8000北府兵大破秦军主力,历史记载:杀散、歼灭前秦军70万人!符坚的王朝也因此崩溃。           后来,北府兵收拾桓玄,直到2000北府精兵跟随刘裕杀到建康称帝,北府兵影响了中国几十年。              虽然严格意义上讲“北府兵”有几个时期,但总的来说,从谢家整合开始,北府兵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精锐部队,这支部队的著名将领如刘牢之、刘裕等人也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哪个门阀能控制北府兵,他就控制了江南汉人政权。       北府兵从谢玄整合开始,就成了大门阀的雇佣兵,东晋朝廷对它的指挥都不灵。       北府兵的入选是因为他同时具备强大战斗力和对政局的强大影响。              四、一代天骄的近卫军——怯薛军       《元史·兵志二》:宿卫者,天子之禁兵也。方太祖时,以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为四怯薛,领怯薛歹分番宿卫。......时号掇里班曲律,犹言四杰也,太祖命其世领怯薛之长。怯薛者,犹言番直宿卫也。        泰合四年,成吉思汗组建怯薛军,挑选精锐,人数不多。后来又将怯薛军扩充到万余人,主要由贵族、大将等功勋子弟构成,每名普通的怯薛军士兵都有普通战将的薪俸和军衔,它的统帅更是非同小可,有四个人,他们就是元初“四杰”: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又被封为“四怯薛”。        历史评价:这支怯薛军构建了蒙古帝国的统治基础!        怯薛军作为成吉思汗的掌上明珠,自然不会随意使用,它的作用主要是维护成吉思汗的统治。        但由于蒙古人,尤其是成吉思汗的武功实在太耀眼、太震古烁今、太令人惊叹,所以精锐部队少了蒙古精兵实在说不过去,而怯薛军毫无疑问是最具代表性的。        它的入选是由于蒙古铁骑过于强大!        三、明末真正的精锐——夷丁突骑        《明季北略》记载:(吴三桂)部下有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皆耐搏战。而夷丁突骑数千, 尤为雄悍。敌望之辄遁。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手中主力为袁崇焕调教出来的“关宁军”,这个集团军是明朝军队的精华所在,也是左右中国政局的主要力量。         李自成亲率大顺军主力十万进军山海关,在大顺军队猛烈的攻势下,吴三桂的防御体系逐渐崩溃,北翼城是李自成选择的突破口,眼看就要被攻破,幸亏吴三桂亲率“夷丁突骑”支援,才挡住了大顺军的攻势,即使到了最危机的时刻,吴三桂还是依靠自己的这支精兵数百人杀出重围向清军求救。         在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这场大战中,吴三桂手下这支“夷丁突骑”数次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这支部队“置签二十支,书领队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签呼某,某即领本骑随之,冲突无不利”。         要知道明朝的辽东兵是集天下精锐于大成的部队,而“夷丁突骑”在早期是吴三桂的亲军,后期他做了一方大员,这支部队也壮大了很多,关宁军的精华就在这里。所以说:关宁军是集天下精锐的大成,夷丁突骑是集关宁军精锐的大成。         它的入选是因为袁崇涣一手组建的,足以对抗满清八旗的关宁军的精华就在这里。         二、李世民的利剑——玄甲军        《资治通鉴》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         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颠峰,他开国的一大利剑就是“玄甲军”。         唐夏虎牢之战,李世民率领数千唐军与十几万夏军对峙,其中就包括3500名“玄甲军”。           李世民曾用1000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斩俘6000余人。在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中,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人前来支援王世充,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结果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窦建德仅率数百骑逃遁,随后,洛阳的王世充也被消灭。天下的局势完全转向了对唐军有利的一面。                    有唐一代,武功强盛一时,“天可汗”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李世民依靠他天才的军事能力开创了一个时代,而玄甲军则是他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利剑!白居易赞道:“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它的入选是因为唐朝是当时世界最强的,而玄甲军唐朝最强的军队。          一、不败传说——岳家背嵬军         《云麓漫钞》记载:“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                    南宋中兴四将,岳飞的岳家军是最为强大的,而他手下的“背嵬军”则是精锐中的精锐,毫不夸张的讲,这支部队代表了“岳家军”的精华所在。          “背嵬军”名称的理解颇多:一说嵬本指酒瓶,将帅的酒瓶必亲信拿,故喻为亲信。一说是皮牌。还有一说是大将帐前的骁勇人。又说这是番语,岳飞只是借用了这个词。          岳珂《鄂国金佗编》卷二十二《淮西辨》云:“背嵬之士,先臣之亲军也”,又说“颖昌、朱仙,皆以是军取胜”。          岳飞的岳家军鼎盛时期约有十万人,可分为: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和背嵬军等十二军。其中背嵬军骑兵8000,步兵亦有数千。           在绍十年与金军在颍昌、郾城的一系列战斗中,背嵬军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郾城一战,岳飞的背嵬军先以步兵大破金军精锐“拐子马”,再以极少的精锐骑兵猛冲敌阵,终于大败兀术的精骑15000人,兀术叹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岳飞的奏折称:“杀死贼兵满野”。           兀术不甘心失败,集结三万骑兵再攻颖昌,岳云以背嵬军骑兵八百挺前决战,再次大破兀术的金军精骑,直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大部队随后跟进,“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遁去”。           在朱仙镇,500背嵬精兵更是大破十余万金军。(注)                      难怪金人发出“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感慨。           当时宋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幅度提升,与金军作战并不吃亏,而岳飞的背嵬军更是开创“步兵在平原击溃金人精锐骑兵”的经典战例。           “辫子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神话被背嵬军不只一次的打破,或许应该把这句话换换主语:“背嵬军不满万,不满万亦不敌”!                      袁甫的《蒙斋集》赞背嵬军道:背嵬军马战无俦,压尽当年几列候,先辈有闻多散佚,后生谁识发潜幽。                      它的入选是因为它真的太强了!————————————————————————————————————(注):有个别人认为朱仙镇战斗的记载是子虚乌有,而实际上《金史·仆散浑坦传》记载: “为宗弼扎也。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据。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败宋护粮饷军七百余人,多所俘获。”,这里的的天眷二年,应为天眷三年之误,鄢陵位于颍昌东北,开封和朱仙镇之南。这条史料足以证明岳家军已经越过颍昌和鄢陵,达到朱仙镇了。 另外,《宋史·张宪传》亦载:金军顿兵十二万。又有岳珂《鄂国金佗稡编续编》作为补证。其战斗应该确有其事。        清康熙帝《御制文集》第三集卷十九《宋高宗父母之仇终身不雪论》记载: 金兵破辽之后,兵已满万,人强将猛,非宋之所敌, 明矣。备责不能卧薪尝胆,以雪父兄母后之仇,则高宗何辞?若论李纲之忠言不听,岳飞之丹诚不用,设使谏行言听,则必胜金兵于朱仙,生还二帝于汴京,朕实不信也。何也? 根本已久不固,人心已久不一,上无惯战之良将,下无用命之士卒,天下虽有勤王之名, 真伪莫测,虚实难分。高宗久在金营,孰强孰弱,自有切见,若使复仇雪耻,再整江山,实不能也,势使之也。孟子曰: "寡众弱强不敌也。"         康熙作为胜利者,当然希望大家都明白“寡众弱强不敌也”的道理,千万不要顶抗自己,可即使如此他也相信“胜金兵于朱仙”的事实!
阅读全文

一。概述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失败,蜀汉精锐丧失大半。      章武三年,刘备病死白帝,临死前向诸葛亮托孤,孔明感激涕泠。      同年,蜀后主刘禅即位,年号建兴,封诸葛亮为丞相、武乡侯、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建兴元年,诸葛亮东和孙权,两家复合,联合抗曹。      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胜利,基本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为北伐扫除后患。      建兴五年,诸葛亮在安排好地方政务后,上《出师表》,北驻汉中,准备北伐。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率领十万大军,命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亲自攻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关中响震;魏明帝曹锐西镇长安,命曹真为都督,张合为大将抵挡诸葛亮,诸葛亮派遣马谡为前锋占据街亭固守待援,但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街亭失守,蜀军“前无所据”,诸葛亮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      此次战役,诸葛亮在取的理想开局的情况下,用人失当,徐而不进,导致战役的全盘失败。      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曹魏,以第一次机会最好,同时也最为可惜。当他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也就注定了“还于旧都”理想的破灭。      二。上书伐魏      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魏太和元年,曹魏刚完成政权更替,曹锐新立。诸葛亮上《出师表》,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于是北驻汉中。     《资治通鉴》记载曹锐听说诸葛亮北驻汉中,想要征讨,但被孙资制止,虽然有此议,但魏国把诸葛亮的动作更多的当作了战略防御。      曹魏上下认为蜀汉君主刘备已死,刘禅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子,蜀中鲜有名将,更何况两国总体实力悬殊,所以魏国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一个小国敢于主动进攻他。      当时魏国的关中主将是安西将军夏侯楙,此人“怯而无谋”,是凭裙带关系来镇守长安的,而从事后战役的进程看,曹魏在整个关中地区没有任何强大的部队,虽然郭淮担任雍州刺史,但是从战役初期陇右魏军的反应来看,在最前线的陇右,魏国同样没有准备。可见,魏国的关陇地区其实是很虚弱的,如果诸葛亮可以“出奇制胜”,占领陇右甚至关中,并不是不可能。      魏延曾向诸葛亮建议出奇兵切断关中和洛阳的联系,再和主力部队配合占据整个关陇,但诸葛亮认为危险性太大,没有采纳。      同时,魏新城太守孟达要反魏归蜀,想与诸葛亮“呼应起事”,但是事泄后被司马宣王奇袭击败,没能成功。            三。汉中、关中、陇右      从汉中直接北进关中有三条谷道:子午谷、褒斜谷、傥骆谷,谷险难行,依赖栈道,不适合大军展开,并且有散关和陈仓等要塞把守。      从汉中北进陇右:经阳平关、武都、建成、祁山出天水,道路较远,但较为平坦,适合大军展开。      从汉中进攻这两地都是“仰攻”,因为关陇地理较汉中为高,所以出汉中的难度其实很大。诸葛亮数次北伐难以解决的运粮问题与这种地势有很大关系。      而陇右与关中的关系则是“高屋建瓴”,“欲守关中必保陇右,欲保陇右必有河西”这句话就是说,河西对陇右有高地优势,而陇右对关中有高地优势。所以,陇右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关中的安危。      诸葛亮“安从坦途,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的战略构思正是基于这种地理提出的。      蜀汉一旦占据整个陇右,就切断了关中与河西的联系,可以招抚羌族部落稳定河西,进而东下关中,占据长安。这种战略可进可退,没有很大风险,与诸葛亮谨慎的个性很吻合。      而整个陇右最关键的据点是天水。《读史方舆纪要》称天水“当关陇之会,介雍、梁之间,屹为重镇”。天水在陇山山脉的西侧,控扼沿渭水河谷穿越陇山之路。陇山是关中的西部屏障,蜀汉控制了天水,可以自陇西东逼关中,则关中形势不利,所以天水对陇右和关中都有重要意义。而蜀汉要得天水,必取祁山,这也是诸葛亮“出祁山”的原因。      陇右与关中的咽喉就是街亭, 街亭位于今甘肃秦安东北90里的陇城镇。简单说,现在从西安到天水,必须通过街亭,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公元30年隗嚣大将王元据守街亭,大败刘秀军。此地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四。三郡响应,关中震动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率领一部东进箕谷,佯攻关中,作为疑兵。      同时,亲率蜀军主力精锐六、七万人出祁山,进攻陇右。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裴注引魏略》记载:“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表明诸葛亮在战役初期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战果,可谓“一日千里”,控制“南安、天水、安定”就意味着基本控制了陇右,剩下的城镇既无魏军主力部队,又没有著名的险关名将,平定它们只是时间问题。       但有一处最为关键的要冲必须守住,才能保证陇右的平定,这个地方就是街亭。诸葛亮没有将这个地方的防务交给宿将魏延、吴壹等人,而是交给了马谡。       面对诸葛亮对陇右的进攻,曹魏集团体现出去极强的应变能力。       首先,用曹真替换夏侯楙担任关陇都督,引兵督郿,抵挡赵云部。       其次,调拨五万精锐步骑命令张合率郭淮等人抢占街亭,保障对关陇地区的控制。       另外,魏明帝曹睿亲临长安督战。       赵云是偏师。       诸葛亮派部分兵力监视没有平定的陇右诸城足够了,主力部队随后开进街亭。       所以这场战役的焦点就在“街亭”。如果马谡可以拖延张合直到诸葛亮主力部队的到来,那么张合就不得不退兵,整个陇右就是蜀汉囊中物。而如果马谡无法拖住张合的进攻,那么街亭的失守就意味着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将进退不得,面临被张合、曹真夹击的危险。                     五。街亭之战       马谡此人与诸葛亮私人关系很好,但诸葛亮用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诸葛亮信任他的才能。在平南中时马谡曾提出过建设性方针。       《资治通鉴》记载:刘备在永安托孤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诸葛亮不用魏延等宿将,“违众拔谡”,是因为马谡与诸葛亮其实有很大相似之处---都是“理论家”,所以诸葛亮认为这个人应该可以很好的完成任务。可惜,马谡没有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他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       马谡的对手是魏国名将张郃,《三国志》称他:“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街亭位于古略阳,距诸葛亮的指挥部西县约300公里,此地地形是北有列柳城,后有略阳城,南北方向是险峻的山峰,一条长约8公里,宽约1.5公里的谷道就是关中通往陇右的咽喉,而在谷道旁边,有一座数百米的土山,就是马谡驻扎的“南山”。无论从地势和地形看,此地是适合防守的。       马谡率黄袭、李盛、王平、高详等人到达街亭后,高详一部去守列柳城作为侧翼,而马谡的主力并没有“据城”,《三国志·王平传》记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无论马谡是出于何种考虑,“舍水上山”这个部署事后证明是严重失误。       张郃占据谷道后,“绝其汲道”,马谡军冲魏军不果,蜀军缺水严重,最终马谡主力大败,街亭失守。幸亏王平的一千人“鸣鼓自持”,张郃疑为伏兵,不敢追赶,才保住了马谡等人的性命。街亭失守后,守列柳城的高详也只有撤退。       街亭失守后,魏军占据了关陇咽喉,蜀军主力暴露出来,十分危险。因此,诸葛亮不得不立即退兵,三郡复失,第一次北伐失败。              五。几个问题的探讨       1。诸葛亮“蚕食雍凉”的计划是否符合实际?       诸葛亮在战前“一票否决”魏延的奇袭计划,几十年来兢兢业业的“蚕食雍凉”,号称“十全必克”,这种战略构思是最稳妥但又是最保守的。       而我认为这与诸葛亮本身的性格和能力有很大关系,正是诸葛亮对自己性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导致他不可能实行一些风险较大行动。诸葛亮一生用兵最突出的就是“谨慎”二字,与其说是担心蜀国国小经不起折腾,倒不如说是他对自己应变能力不足的充分认识。       攻克陇右再破关中,稳步前进,正是与诸葛亮谨慎性格和“奇谋为短”相适应的军事战略,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蚕食雍凉”的计划是否符合实际的。       我们分析某些计划本身的可行性有多大,或是如何执行,其实意义都不大,毕竟历史已经不能重演,但我们有权力去评论它。       刘备未得诸葛亮之前,军败于徐州,计穷于汝南,惶惶恐恐,没有立足之处,而一旦得孔明,“如鱼得水”,东联孙吴,西占蜀中,称王称帝,三分天下有其一,而所有一切未能出“隆中对”所料。蜀汉的没落正是从刘备等人违背“隆中对”开始的,所以可见,诸葛亮的战略造诣在整个蜀汉,乃至整个三国都是首屈一指的。       但是,诸葛亮是优秀的“军事理论家”,但不是“优秀的军事家”,他的谨慎性格和应变能力的不足,导致他可以调教出优秀的军队,但却无法带领他们所向披靡。       所以说,即使魏延可以占据潼关甚至长安,诸葛亮也未必能如期与魏延汇合,如果诸葛亮有曹操或邓艾的应变能力,那么魏延的奇谋就有了发挥空间的。       诸葛亮“蚕食雍凉”的计划也算是无奈中的上上之选。              2。此次战役蜀魏双方的兵力和各时期的行动       双方参战兵力没有详细记载,只知道张合是带五万人马赶奔街亭。      《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语:“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虽然《三国志》说:“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强弱”不等于“多少”,赵云的军队是疑兵,数量不能太少,而战斗力则一定是最差的,诸葛亮把2到3万杂牌军交给赵云,亲率精锐进攻祁山。而魏国除了张合的五万人马,就剩曹真的部队了,其数量少于赵云,当在1到2万数。       裴注引郭冲五事记载:诸葛亮四伐时在祁山有八万人马。       诸葛亮的北伐军战斗力一次比一次强,诸葛亮五次北伐,蜀军战斗力和装备五次提升,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不明魏军虚实的情况下,带十万大军是完全可能。       所以诸葛亮一伐总兵力为十万,在祁山的部队不少于七万,后来派给马谡的部队有两万多人。       而魏国关陇地区的部队总和为七到八万。       A.第一阶段:       诸葛亮用赵云、邓芝东进箕谷为疑兵,亲率主力进攻陇右各郡。       魏国西北军团没有任何防备,关陇极度空虚,集团军司令懦弱无能,三郡立刻响应蜀汉,诸葛亮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形势对蜀汉十分有利。       整个第一阶段不足一月。       B.第二阶段:       诸葛亮命马谡为前锋,扼守街亭,固守待援,亲率主力徐行跟进。       魏国反应极快,任命曹真为关陇都督,张合为大将,魏明帝亲临长安。同时,曹真都嵋,张合率关陇主力五万大军赶奔街亭,抢夺要冲。       这一切的发生从地理位置和距离看,不足十天。       C.第三阶段:       马谡到达街亭后,“违亮节制,舍水上山”。       张合大军用最快的速度赶到街亭后,发现马谡破绽,“绝其汲道”,蜀军大乱,张合占据街亭。       马谡比张合到街亭的路程要近的多,当他赶到后没有在路口抢修工事,而是“舍水上山”,张合大军动作虽快,但肯定比马谡晚到一天以上。       这一阶段多则三天,短则一天。       D.第四阶段:       诸葛亮看街亭失守,“前无所据”,被迫率军退回汉中。       张合、曹真、郭淮随后收复失地,并在陈仓安排重兵,等待诸葛亮的再次北伐。       这个阶段蜀军撤退时间不会超过十天,魏军收复失地时间不超过一月。       3。街亭之战过在谁?       街亭之重要,关乎整个战局,诸葛亮派马谡前去已经被证明是用人失察,但有几个问题,诸葛亮当时在干什么?诸葛亮派马谡为前锋去做什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马谡“违亮节制”?       诸葛亮当时是在平定陇右城镇吗?答案是否定的。整个陇右地区以天水为重,诸葛亮出祁山不足一月而有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拔冀城,虏姜维”,这一切都在街亭之战以前。说明在张合曹真等人赶到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基本平定了陇右主要城镇,剩下的零星地区根本不足以推延诸葛亮的行军时间。       诸葛亮是想从箕谷直取关中?这种假设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诸葛亮有直接占据关中的计划,诸葛亮当时身在西县,明显是打算从陇右大路进犯关中。       祁山距街亭不足200公里,西县距街亭150公里,步兵急行军一昼夜120公里以上,马谡部队如果急行军最多两天一夜就能到达街亭。同样道理,诸葛亮的大军也可以做到。       而魏国方面眉城到街亭约250公里,但由于受当时通讯设施的限制,张合的启程时间不会早于马谡,所以马谡先到街亭是毫无疑问的。       无论是《三国志》记载还是从当时战役进程分析,马谡是做为“前锋”而不是“阻援”。       很多专家和网友都论述过“街亭阻击战”是场遭遇战,但我认为,这场遭遇战其实是在魏蜀双方的意料之中。诸葛亮派马谡时已经做好了遭遇战的准备,张合也是如此。       诸葛亮派马谡为前锋并没有交代要在“略阳、垄堤、或是街亭”作准备。《资治通鉴》含糊其辞的说了“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是什么原因导致马谡“违亮节制”?       第一种可能是因为他刚愎自用,不联系实际;       第二种可能是张合大军赶到太快,来不及作准备,所以被迫上山;       街亭未必就是最理想的防御地点,它后有略阳城,前有陇堤,都是天然屏障,而马谡不去那里,独在街亭,再联系王平的规劝可知,这都是因为马谡刚愎自用,不联系实际做出的错误判断,而不是因为时间来不及。       我们不知道诸葛亮是如何安排马谡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诸葛亮安排马谡是凭险固守等待大军。这个“险要”虽然没有记载在哪,但联系街亭附近的地理可知,无论是略阳、垄堤、或是街亭谷道,都有可能拖住张合大军。       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看出诸葛亮派马谡为前锋的意图了,这个意图就是:以前锋在街亭附近依靠险要抵挡魏军,自己大军随后跟进,直指关中。也正是这种战略意图导致马谡作为前锋立功心切,想一举击败魏军主力,立下不世奇功,加剧了他弱点的暴露。       《三国志》记载:在街亭失守后,诸葛亮“前无所据”,被迫退兵。          但是,把全部的过错推给马谡是不负责任的,诸葛亮本身在指导思想和战术运用上,有很大漏洞。       其中最明显的漏洞就是“徐而不进”。       袁子说:“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       又说:“初出迟重,屯营重衤复,后转降未进兵欲战,亮勇而能斗,三郡反而不速应,此其疑徵也。”       袁子所说的真假且不论,单就当时的形式看:       在魏蜀双方的较量中,魏国集中了短时间可以集中的五万大军,由张合等人率领集中进攻陇右。       而诸葛亮却只派前锋火速前进,自己在后面跟进,如果说先派前锋占据有利地形,自己主力马上赶到倒还说得过去。但是,没有任何记载表明街亭败后诸葛亮的主力可以接应马谡或是距离街亭很近。       我们再联系诸葛亮“蚕食雍凉”的计划就可以看出,唯一能解释诸葛亮动向的就是他“贪三郡之功”,导致“徐而不进”。       诸葛亮一生谨慎,初得三郡他不放心,竟然留下大部队“一步一个脚印”的安营前进,只派前锋去迎战魏军主力。他认为这样既可以完全稳定胜利果实,让马谡拖住张合,自己又能换取进军时间。完全是“十全必克”的指导思想。       但是,战场上没有“十全必克”,战争瞬息万变,不能有丝毫犹豫。更何况街亭又是如此重要的地方,怎能轻易托人?诸葛亮应亲率至少半数精锐赶奔街亭迎战魏军,命各大将随后立刻跟进,留少量部队监视三郡足矣。保住了街亭,魏军再不敢长期攻坚就没有意义了,那么陇右就成了蜀汉的囊中物。       正如毛泽东所说:“初战,亮宜自临阵”。       诸葛亮之所以不把主力迅速投入街亭战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对自己“应变能力”不足的充分认识,他怕一旦主力在街亭与魏军僵持,那么新平定的陇右一旦出现异常情况,以他的应变能力是不是能稳定局势还很难说。所以他宁愿先稳定陇右在赶奔街亭,这样要稳妥的多。       如果是曹操指挥作战,一定会亲率主力赶奔街亭,再以机动兵力控制陇右,以他捕捉战机的能力,这样做是游刃有余的,但可惜诸葛亮不是曹操。              六。结语。       此次战役,诸葛亮以优势兵力,在取得理想开局的情况下,用人失察,徐而不进,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       魏国以快速的反应和迅速集中优势兵力的气魄,成功逼走数量占优的蜀军,收复失地。       这次战役对双方最大的影响就是使曹魏在关陇地区有了防备,用良将和重兵防御蜀汉,使蜀汉在以后的北伐中困难更大,丧失了用奇的时机,导致诸葛亮和姜维只能面对以险固守的魏军而难有大的进展,再也没有取得类似第一次北伐的战果。       从这次战役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诸葛亮是“军事理论家”但非“优秀的军事家”,更直白的表达就是:他是经济学家,但他未必是富翁。----------------本文街亭部分参考了萨苏先生的《马谡的街亭》一文。[upload=http://x.bbs.sina.com.cn/forum/show_fpic.php?apid=forum&uid=1154752190&fpid=3452142&postfix=0&ptp=0][/upload]
阅读全文

吕布辞别师傅,独自一人跑到并州城,他很茫然,而且有点无助,虽然以前师傅带他来过几并州,但那都是采购一些东西,他这次来却是要找活计的。    吕布正在街头闲逛,忽听远处人嚷马嘶,有人呼喊着:“贼人又来拉,快跑呀!”    吕布正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只见尘土飞扬,十几匹快马在街道上横冲直撞而来,那马上驮着粮食,瓜果,牲畜,还有女人,那些女人惊慌而痛苦。吕布明白了,这就些人是土匪强盗。    “喂,你们把这些抢来的东西留下!”吕布站在路中间大声喊道    “吁!”领头的一个人把马带住,挥手喊停,低下头看了看吕布,他看吕布身高过丈,气宇轩昂,手持画戟,显然是个“练家子”。    “小子,你要干什么?”强盗头问    “光天化日,乾坤朗朗,你们又在干什么?”    “呸,多管闲事,我看你是不想活了!上!把他给我剁了!”    “嗷吼吼!”话音未落,背后三个强盗呼喊着冲了出来,把矛往吕布身上招呼。    “来得好!”吕布把画戟指向贼人,只听“当啷啷”三声,三支长矛飞向远方,紧接着,他左右开弓,两个对手就倒下了。剩下的那个正想跑,被吕布抢上一步,一戟刺中,这回吕布把“开碑断石”的突刺用上了,只见那人连哼都没哼一声,被硬生生截成两段。     强盗们都吓傻了,吕布大喝一声:“哪个还来?”直镇得耳鼓做痛。     群盗发一声喊,拨马就跑,吕布不依不饶,冲上前去,又刺死三人,剩下的几个把抢来东西丢下,没命的往城外冲。     吕布微微一笑,抽弓搭箭,一箭一个,强盗们的马跑出城外,马上却已经没人了。吕布转身正要离去。     剩下三个侥幸的强盗,已经跑到城门口,觉得跑得够远了,其中有那个头领,他喊道:“小子,以后找你算帐。”     吕布听见,猛的转了回来,大喝一声:“你找死!”与此同时,弓开如满月,箭走似流星,那支箭虎虎生风,转眼之间,就飞到了强盗面前,好一个吕布,那支箭连续贯穿三名贼人,还余力未尽,又飞了一段,才“啪嗒”落地。那三个强盗到死都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     “好箭法!”有人喊了一声。      吕布后头一看,一队官兵,领头的一中年将官笑着看着自己。      那将官说:“小伙子,好武艺呀,何方人氏?”     “吾乃五原郡九原人,吕布吕奉先”     “哦,我是并州刺史丁原,以后你跟我吧!”     “这,大人,我......”     “好了,就这么说定了,跟我走吧!”     “......,大人,刚才那伙强盗怎么这么嚣张?敢跑到州府来明目张胆的抢劫!”     “哎,年轻人,你不常出来吧?现在这个世道,变拉!”丁原感慨的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张角这个贼人号称什么‘黄巾军’,全国到处都是他的信徒,号称百万,各地也是群盗蜂起,我这并州还算是好的,青州黄巾主力都占据州府拉!“     “那刚才的那些人就是黄巾军?”     “他们不是,黄巾军都头裹黄巾,刚才那些人山上的强盗,时常混水摸鱼,我刚才听到报告说他们又来了,就带来绞杀,没想到被你个人解决了,了不起呀!”     “他们的山寨在哪?”     “怎么?你想怎么样?”     “我想去会会他们首领”     “哦?你要铲平他们?不行呀,现在我的并州主力在与黄巾对垒,抽不出来兵呀!”     “不,大人,在下只是想去劝他们不要做强盗,所以也不用官兵,您告诉我那座山在哪,我自己去找。”     “呵呵,你这年青人真奇怪,劝强盗?这倒是头回听说,恩,看你信心十足,想来有过人的本领,好吧!我告诉你,离并州50里往东的山上就是他们的巢穴,他们的头领名字叫高顺!”     “高顺?恩,我知道了,大人,我这就去。不过,还请大人借我一匹马!”     “哈哈,你就骑我的这匹黄骠马吧!”     “谢大人!您就等我的好消息吧!”            吕布扬鞭打马,飞奔而去。      (未完待续)链接:吕布与貂禅---前传---神戟飞弓
阅读全文

在单超的一再催促下,刘志决定了,动手!他大步走到殿外,只见一千御林军挺戟束甲,整装待发。          这一千人都是这几年单超在民间秘密招募的勇士,目的就是为了今天。今天单超将秘密率这一千人去梁冀家捉拿梁冀,只等刘志一声令下。          此时,乌云已经压得很低了,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刘志深深的呼吸了几下,其实他的心中比这天气更加沉重。昨天他就已经秘密捉拿了皇宫中梁冀的心腹爪牙,并封锁了消息,现在皇宫中只许进不许出。他知道这是唯一的机会,是用十四年的傀儡生涯换来的,他怎能不紧张?          但是当看到实现自己抱负,振兴大汉江山的曙光时,他终于下了决心,他狠狠的说了两个字:“出发!”          一声惊雷轰隆隆响彻天外,紧接着漂泼大雨冲刷着京师。          刘志一个人站在皇宫空地上,任由鱼打风吹,很奇怪,他现在倒不担心失败了,相反,他开始回忆起自己这十四年的经历,这十四年的酸甜苦辣......           两个时辰之后。          “陛下,陛下!陛下!大功告成啦!”单超离老远就大喊着狂奔而来,水花溅起老高。           刘志的思绪回到现实,他知道成功了!自己是真正皇帝了!           他没有欣喜若狂,也没有痛哭失声,只是淡淡的问了一句:“人呢?”          “穿住了他琵琶骨,在外面压着呢,跑不了!”          “哦。”          “陛下,怎么处置?”          “......,你说呢?”          “依臣看要立即斩草除根。”          “恩,你看着办吧。”           全身湿透的刘志转过身去,走着说着:“朕有点累了。”           单超被撂在这不知如何是好。雨,下得更大啦!                    三天后,京师刑场。            天气并没有因为这个天的暴雨而凉爽,反而越发的沉闷。           “三百人呀!满门老小外加党羽,这光砍就要砍上一天呀!”一个老大爷喃喃的说。           “大爷,这个姓梁的罪有应得,他在的这几年没少害了咱老百姓。活该!”一个小伙子恨恨的回答道。            监斩台上,单超看着一个个将要被砍的人,心中暗暗叹了口:“何苦啊?这梁冀原本就已经位极人臣,他何必还要这么专横跋扈?更何况从我多年相人的经验来看,他的面相不是穷凶极恶之人,而且寿数是很高的啊!哎......是多行不义必自毙,还是我的相术不够精?哎......人哪......”            突然,只听梁冀大喊:“来杀我,来杀老子啊!老子不怕!来呀!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他疯狂的叫着。            “哼!”单超心中火起,喝道:“梁冀,你欺君罔上,恶贯满盈,今日死到临头你还如此狂妄,来人!行刑!让他到地狱去狂吧!”            “是!”刽子手答了一声,举起钢刀,手起刀落。                         单超死死的盯着梁冀,他要看清楚这个混蛋是怎么死的。            但是,就在刀砍到梁冀脖子的一瞬间,他看到梁冀露出了痛苦,哀伤的复杂表情,“哦?难道他良心发现?”单超感到奇怪。            紧接着,梁冀人头落地,与此同时,一阵阴风刮过,每个都觉得冷飕飕的。梁夫人看到丈夫死去,号叫道:“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呀?”            别人都在注意梁夫人,唯有单超目瞪口呆,因为他看到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他明白这种事情普通人是看不到的,但他确实看到了,而且一清二楚,不是幻觉!            没有人注意到,这位经历过大世面的大太监,像一滩烂泥一样摊在椅子上,面色发青,目光呆滞。            过了良久,单超才缓过神来,台下已经又杀了二三十人,但却好象与他无关,因为他知道将要发生什么。            单超命副手弹压刑场,他心急火燎的赶奔皇宫,他知道晚了就来不及啦。            但是,他还是晚了,他看了最不愿看到的一幕!                        (未完待续)链接:吕布与貂禅---前传---刘志的志向(一)
阅读全文

《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车)贲(车)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句话也成了千百年来的战争准则。            后汉三国时期战争频繁,有人统计从公元190年到280年,于史有载的战斗和战争有220多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攻城战却屈指可数。比如:袁绍灭公孙瓒易京之战 ,曹操灭吕布下邳之战 ,曹操攻邺城之战 ,孙权围攻合肥占皖城之战  ,刘备攻取汉中之战,诸葛亮攻陈仓之战 。           那么为什么“攻城战”是兵家大忌?三国时期的“攻城战”又是什么样子呢?           本文主写三国,但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攻城战大行其道的时期,两汉时期反而停滞,因此春秋战国时期对于攻城战的记载和描述反而多于两汉。直到魏晋时代攻城战才又有起色,因此取材上显的跨度大了点,但是基本还是力求准确的。           1。城。          《武经总要》记载:城墙外面围着宽而深的壕沟,外壕上架吊桥。城门外面加筑有圆形瓮城,敌人即使攻入瓮城,也可能成为瓮中之鳖。城墙上砌筑着女墙,上面开有向下射箭的箭窗。每隔一段还筑有凸出墙面的“马面”,上面设敌棚或敌楼,配置各种守城器械。同时还沿城构筑一些和城墙相联接的弩台,上设强弩。在战棚前和女墙外,垂挂着防御炮石弩箭的垂钟板、篦篱、皮竹笆等用生牛皮、荆柳、竹皮等材料编制的防护设备。           《守城录》:“筑城之制,城面上必作女头墙,女头中间立狗脚木一条,每两女头中挂搭篦篱。惟可以遮隔弓箭,于炮石则难以遮隔。若改作平头墙,不用篦篱,只于近下留“品”字方空眼,与女头相似,亦甚济用。”;“城门宜迂回曲折,移向里百余步置”;“又于战棚南北,各东西横埋排叉柱两重,柱外各分布长枪手并斩马刀。又于柱外各东西更置战棚一座,棚上各备砖石、弓箭,以备贼人万一上城,分头两向沿城”。            虽然这些宋代的记载与三国时期相去甚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窥见“古城”的一斑。            现在在湖北荆州发掘出三国时期的一段城墙,是关羽时期开始经营修筑的。在春秋战国时期,荆州一带归楚,其都城郢就在此。现在我们说的荆州城在后汉时期与以“江陵”为名。关羽镇守江陵废弃旧城,筑新城,后来东晋桓温在此基础上扩建,形成了今荆州市的雏形,《水经注》说:“旧城,关羽所筑”,《城邑考》说:“相传关羽所筑,晋桓温增修之”。《元和郡县志》记载:“城本有中阁,以北为旧城也,以南为关羽所筑。”荆州城分南北新旧两城,至于关羽筑城的确切位置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关羽的城比后代的城要小的多。后来吕蒙袭取荆州,东吴以关羽的江陵为荆州治所,曹魏以宛一带为荆州治所,出现了“一州两治”的局面。五代十国时期,荆州又迎来发展高峰,《荆州府志》记载:“郭外五十里坟冢多发掘取砖,以筑城。”元世祖十三年,诏令毁襄汉荆湖诸城,荆州受到毁灭性打击。明太祖元正二十四年,修荆州城“周长十八里三百八十一步,高二丈六尺五寸,设六门,城壕宽一丈六尺,探一丈许”,现在的荆州城却又小了许多。           说了这么多“荆州城”无非是要说三点:(1)“城郭”对于封建社会的统治意义和象征意义。(2)三国时期的“城”与后代,甚至是前代相比算不上“高大坚固”。(3)三国时期离现在年代久远,沧海桑田,所以即使是考古研究也没有完全确切完整的三国古城形象,那么作为业余爱好者我只能援引一些跨度大的史料,希望专业人士不要见怪。当然,我会力求与时代相吻合的描述。           “从秦汉到南北朝,适值封建社会初期,在各地建设许多城池,都基本上按《考工记》王城图为依据。后来通过隋唐而至北宋仍以《考工记》之王城图为蓝本,进行规划,必要时,多少也有一些创造性的成份。”(《中国城池史》 张驭寰 著 )            如果说高9。1米的商周城是中国城池的雏形,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城池林立的时期,这其中墨子的思想与中国的“城池”很有联系,他主张以“王都”为核心,以郡县为“周围”,层层布防,形成一个壁垒重重的国家防御体系,他说“城者,所以自守也。”(《墨子·七患》)对中国后世城池和长城的建设影响深远。            号称强盛的汉代倒是对内地城池的建设停滞了,直到曹魏时期才又开始兴起(比如业城的建设)。所以说后汉三国时期的城池,以及与之对应的城池攻防基本沿袭了战国时期的那一套,并没有本质的发展。            壕沟,吊桥,城门,瓮城,马面,女墙等基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城池。            另外这里说明一点,城是越高大越好吗?《守城录》虽然有云:“城小而百姓死守者,非也。攻城者有生有死,善守者有生无死。寿阳之人,可谓善守,而不得谓之死守。又或云城小而坚者,亦非也。若城太小,矢石交通,善守者亦难以设险施策。规以为城愈大而守愈易,分段数作限隔则易守。”,但是考虑到平时的风蚀和雨淋的损坏,维护起来的难度,以及可分布兵力的考虑,城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大。
阅读全文

这是我参加的一个辩论题,以下是我首贴(正方)---------------------------         曹操,魏武帝,从中平六年起兵,到建安十六年击败西凉兵,平定北方,总共算来二十二年的战火,二十二年的征战。几乎每年都有战事,曹操主要是依靠他的亲信将领,和训练有素的军队,统一和稳定了北方。       曹操起兵,他是要救汉廷。世语曰: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       曹操兵败,汉廷当时自顾不暇,傀儡皇帝朝不保夕,曹操是靠自己和兄弟重整旗鼓的。“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三国志》曹操传)       紧接着,青州黄巾起义,不知道朝廷是不是有个类似“红头文件”之类的任命书,让曹操去平叛。反正有没有都不重要,因为即使有这一纸空文,也没有实际意义。汉朝廷不可能给他什么实际支持。鲍信战死,曹操为什么能成功平叛,并且一举壮大自己的势力?说句实在话,这就叫本事,自己的本事。和那个名存实亡和汉廷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至于和吕布的一系列战斗,更体现出曹操的实力。吕布号称飞将,曹操在根据地被袭的情况下,依靠计谋和意志,重夺兖州,汉朝廷在哪?       在建安元年,曹操迎立汉献帝于许都,袁绍开始也打算迎立,曹操手下众将曾经疑惑。那么袁绍为甚么没有迎立,曹将为什么疑惑?为什么只有荀彧和程昱劝曹操迎立?因为袁绍和曹将对迎立汉帝后的处境担忧。汉室名存实亡,迎立了它不但不会有实际利益,反而束手束脚,而且容易成为众矢之的。那么曹操为什么决定迎立汉帝,“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三国志》荀彧传)       荀彧的话再明白不过,我们都知道,荀彧是典型的拥护汉室并且忠于曹操的人。以至最后忧忿而死。拥护汉室和忠于曹操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早期荀彧认为只有曹操这个命世之杰,可以匡扶汉室,这和他自己的理想是吻合的。但是当他看到曹操渐渐权势熏天,手下的追名逐利的人跃跃欲试,要让曹氏取代汉室时,他才绝望的,那么就不难理解荀彧劝曹操迎立汉帝的原因了,那就是“匡扶”,或者说“稳定”汉室江山,《演义》刘大耳的形象给正史的曹操其实更合适。当然,迎立了汉帝对于曹操而言确实有道义上的好处,但究竟有多大?大概就是象现在国际社会上面的那句“表示谴责”差不多。       灭袁术,平吕布,收张绣,他南征北讨才平定了中原!       当然,我不想有违心之论,曹操迎立汉献帝,使一些趋炎附势的人投靠到曹操旗下,并且在稳住敌人上给了一定支持,比如面对“吕布和张绣”两线作战时,利用吕布惟利是图的个性,封他“左将军”,稳住了吕布,并且在“大义”上占到了一定的便宜。       但是,曹操之所以能统一北方,归根到底,靠的是自己的实力。       建安四年,官渡之战爆发,在这之前,拥有“大义”的曹操不但没有占到外交和名义的便宜,反而有众叛亲离,土崩瓦解的迹象。       从陈琳的檄文,到刘表,马腾,韩遂,孙策,刘备的态度来看,人们相信的是实力,而不是虚幻的,类似宋襄公之类的“大义”,这群反对曹操的群雄有一部分是与曹操有仇,但更多的是面对袁曹两家的争夺而坐壁上观。只有贾诩劝张绣选择了曹操,可见所谓的大义给曹操的支持实在是有限。看看征讨曹操的檄文,就知道所谓的“大义”是多么的飘渺。所谓优势,其实是“实力”。       大义没有让曹操在战斗前占到什么声势上的便宜:“诸将以为不可敌”(《三国志》曹操传)。而且暗中接连袁绍的人不在少数,“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三国志》曹操传)        曹操是靠什么赢得了这场决定北方归属的大战?那就是自己的实力,包括智慧和意志。          这里说一下,为什么我们说优势在袁绍那边,而曹操有“实力”?其实,我们说的实力包括才具,军事才能,政治才能,手下人才等一系列“实力”,不单单是兵力。            曹操在白马,延津漂亮的指挥,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绍军大震”(《三国志》曹操传)        曹操在延津和青州,关中布置人马,使袁绍在官渡与自己对峙,官渡地处鸿沟上游, 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绍 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也就是说:曹操卡住了袁绍的脖子。        两军相持半年之久,曹操是依靠自己的意志坚持到了乌巢的转机。他亲自率领5000精锐袭击了袁绍的粮仓,一举奠定胜局,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官渡之战的意义不用多说,谁取得胜利谁就是“统一天下”的最有力竞争者。曹操依靠他自己的实力取得了胜利,可以说决定北方乃至全国命运的战斗中,汉朝廷和汉献帝纯粹就是“旁观者”,而且占有他们的曹操也没有从“大义”上占到任何便宜。         之后曹操还是亲自率军平定河北,历时七年!曹操靠的是谁?是他手下的战将和士兵,是“曹将”和“曹军”,和“汉”几乎没有关系。虽然在名义上曹操是汉臣。         尤其是曹操北征乌桓,其意义不下于官渡之战,在汉民族的意义来讲,曹操稳定了中国北方边陲。对“汉朝廷”是有很大贡献的。         统一黄河流域的过程中,曹操依靠自己的“实力”,稳定了后汉乱世,正象他自己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其实也就是没有曹操汉朝早就要垮了,这倒不是他自吹,是事实。看看董卓,李郭二人,袁术,以及那些时刻准备代汉的“流寇”“群雄”,如果没有曹操这个“强人”,汉献帝他能做二十年的皇帝吗?所以说不是汉朝廷给了曹操什么支持,而是曹操稳定了后汉乱世!当然,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是有道义上的优势,但还是那句话,仅仅是道义!         至于赤壁之战的失败是曹操自己的原因,如果他胜利了,恐怕我们要辩论的就是“曹操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实力还是大义”了。         至于与刘备和孙权的一系列战斗不属于“统一北方范畴”,就不多说了。         剩下的就是平定西北了。在这其中,曹操利用汉帝的名义的招马腾进京,从而迫反马超,这确实是“挟天子令诸侯”的好处,但是,重要的战斗还是要曹操依靠自己的智慧,指挥和实力来解决。         从“对峙”,“夹击”,到“离间”,“纵虎骑”,哪一步都是依靠曹军和曹操才实现的,换句话说,即使迫降了马超,如果曹操没有实力,或实力稍微弱点,那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適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三国志》曹操传)这就是曹操的智慧和实力!         至此,曹操终于平定整个北方。         这其中,拥立汉帝的作用有没有?有!但是相对于实力,“弱肉强食”的乱世更相信后者。        (1)虽然拥立汉帝可以使自己有“大义”,但是在“土地无一寸为汉家所有”的乱世,谁还真心理那一套?要想有地位,要依靠自己的本事和实力。就象演义中吕布说的:汉家天下人人有分。而当时也确实是这种情况。所以名义上的“大义”实在是十分的脆弱。        (2)拥立汉帝可以“招揽人才”,使臣僚尽忠?不错,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有多大呢?除了那一部分有心无权的拥汉派之外,大多数人心里清楚的很,“依靠曹操”才是硬道理。所谓的“降汉不降曹”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曹即是汉,汉即是曹”,曹代汉是早晚的事,大家心知肚明,但却无能为力,为什么?因为曹操的实力决定没有人可以取代他。至于“曹系”一派的,一不会为了“汉官”那个虚名背曹向汉的(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即使曹操眼里“汉”是神圣的,但现实决定,实力让“神圣”变为了空头支票。        (3)拥立汉帝对军事的帮助,这在政治上是有体现的,但是由于前面说过的,后汉王朝的衰落已经决定,所谓的正统只是一个“虚名”,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实力”,平定马超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里不再赘叙。         实力都给曹操带来了什么?这个就太多了。         收编青州兵,兖州战吕布,淮南平袁术,徐州逐刘备,哪一个都是战术的体现,军队战斗力的体现,实力的体现。官渡之战更是如此,平河北亦是如此。“大义”帮了多大忙?恐怕曹操自己也没算,他算不出来,绝对不是因为太多,因为名存实亡的汉朝是不能没有曹操的,那他为什么算不出来?因为太少了!名义上的牵制,通过“赐官”稳住敌人,依靠“大义”威慑敌军,那不过是权术,外交手段的体现,也就是说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实力。         至于曹操的屯田,求才令等等政治人事措施,也都是建立在自己有实力立足中原“四战之地”,并能进而统一北方的基础上的。当然,这两者相辅相承,都是曹操实力的体现。         虽然他在平定中原的过程中利用“正统”名义招揽了一批人才,但是看看司马懿,看看他对待杨彪,就应该明白,其实这对曹操的帮助实在是称不上主要的。在平定河北的过程中,朝廷的大义根本就是泡影,众官僚看兵力袁绍多于曹操,纷纷接连袁绍。曹操是依靠意志和精明的指挥,为自己赢得了胜利。而七年平河北的过程更是曹操亲自打下的曹魏基础。在以后平马超的战役中,虽然朝廷名义使曹操占了先机,但从根本上,还是依靠自己的实力才成功的。         最后我想用《让县自明本志令》做个结尾: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所以我方观点认为“曹操能够统一北方主要得益于其实力”。
阅读全文

闲来无事,小议孙悟空(2)        上回说到孙悟空大闹天宫,天宫众神束手无策,请来西天如来佛祖。        孙悟空既然属于修罗族,大闹天宫,为什么天宫之上的众神没有出手?(天界有三十三天,天宫不过是比较低级的天界)比如兜率宫的弥勒菩萨等高手到哪去了?一定要如来这个超级BOSS出场?我估计整个“西游”其实一开始就在如来的掌握和算计之中,从何时起?就从孙悟空从石头中蹦出来那天,从唐僧的十世劫开始。唐僧是金禅子,孙悟空和唐僧是一个人的两个面而已!        唐僧是金禅子的善良一面,注定他优柔寡断,开始时没有能力,但是随着西游路的继续,善良的唐僧似乎明白了什么,所以他身上开始出现祥瑞,让孙悟空也折服,所以他面对妖魔不再象以前惊慌,即使他还是菩萨心肠,但他多了一分坦然。所以说,善良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积累,一旦到了一定层次,邪恶是无论如何不会战胜它的。        孙悟空就是金禅子邪恶的一面,玩世不恭,心高气傲,仗着神通盖世,肆意妄为,滥杀无辜。为什么菩提要教他神通?(姑且不论菩提是谁)其实这一切都在如来的掌握之中,给你神通,让你做作,直到把你制服,这就是叫你明白,你跳不出我的“手掌心”。为什么又派唐僧救他?告诉他,善良可以救你!要猴子弃恶从善,其实就让金禅子善良的一面去对付自己邪恶的一面。如果能制服孙悟空就代表金禅子降伏了自己的心魔,成了正果,西游算大功告成!所以当孙悟空不服管教时,就送他一个“金箍”,这个金箍与其说在限制孙悟空,不如说是为孙悟空立了个戒,禅道讲究“戒定慧”三无漏学,戒是第一,所以说这个金箍对孙悟空而言意义非凡。只要不破戒,孙悟空不会“走火入魔”变回曾经的修罗。而“三打白骨精”无论对孙悟空还是唐僧有非凡意义,不能简单的用“唐僧白痴”来说事。这个后面慢慢说。        其实吴承恩写西游记的重点是后面的“九九八十一难”,而事实上我们把更多的目光头向了前面的的“铺垫”。        九九八十一难意义很深,颇具玩味,而我更认为他是一个“气功周天”过程和打通脉络过程,更是一个降伏心魔,怎样辨证的认识善恶的过程。        下回细谈。
阅读全文

佛道话三国,不需“钻研”,觉得有“味”就算看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知前世因,但看今世果,欲知后世果,需看今生行。    无始以来,沛国刘邦因前世因缘灭秦吞楚,而成400年江山,不是伟大,不是“汉”家,何必执着?一切虚幻,过眼云烟,王莽索命,断汉一代,董卓继起,终摇“汉”基。曹操之缘,百年之前,因缘交际,果报自到。    初平之中,建安之始,天数茫茫,运数杳杳。官渡之役,赤壁之比,紫微星过,三国定数,流星一逝,万物归一。建安之终,群星归位,东方火归震三宫,之后五,六,一,八,各宫寂静。然而巽四宫土对离九宫木,不能了缘,其数如此,辰巳午之后,紫微渐远,艮八宫衰,北方坎一宫被白虎入生门,魏之亡必然,而坤二宫入伤门,又被滕蛇,磁场转变,世道必变。    因缘因磁场而合散,但所做不失,早晚必报,所以说,“无常,无我”,人们无知,认为自己可以掌握一切,其实事事不是“妄想”所得,事事都不自主,一切随缘,无趣的很。“我”不是‘我”,此我非真我,曹操非“曹操”,“诸葛”非“诸葛”,那是“缘”。    诸法随缘生,诸法随随缘灭,吾师大沙门,常做如是说。    世人“无明”,说有道无,谈对论错,可悲可怜。    颠倒妄想是祸根,六根清净是大道。刘邦前生缘,汉家后世果,曹魏不能逃,两晋未能免,直至现在及未来,可以追溯到无始过去,过去其实是未来。生生死死,无有出期,不以苦为苦,而认父为子,呜呼,哀哉!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生渡此身。
阅读全文

骏马者,名马也;弯刀者,神兵利器。(本文以演义为准)——————————————————       NO.10爪黄飞电。      “曹操骑爪黄飞电马,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于许田。”      曹阿瞒许田打围,耀武扬威,威逼汉帝。爪黄飞电乃一大帮凶!~      曹操用金鈚箭射鹿时,只要它稍微动一动,曹操的计划就会落空!当然这是他的职责,无可厚非,但“马格”算不上高尚。      据说骑在它背上可以稳得赛过坐“八抬轿”,即使在行走如飞的时候也不会太颠簸,可以说是达官贵人的理想居家旅行,围猎远行的必备之物。所以说它是有能力的,但这能力是体现在追名逐利,为自己的舒适安逸。      一个人可以为理想奋斗,但不可以不择手段!一匹马可以为安逸奋斗,但不可以太趋炎附势!      三国十大骏马弯刀第十名:爪黄飞电马。      NO.9七星刀。     “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      一把刺客之刀,曾经号称雍容华贵,与貂蝉号称司徒府“双璧”,乃王允镇宅之刀!      可正是因为长期养尊处优,使它失去了作为“刀”,尤其是作为“名刀”的价值。终于曹操使它有了展露锋芒的机会,刺杀十恶不赦的董卓!它跃跃欲试!      当曹操要拔出它刺向毫无防备的董卓时,久未“运动”的它竟发出了“铿锵”之声,虽然很细微,但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它真的迟钝了。。。。      董卓听见了金属音,回头质问。幸亏曹操随机应变,将它献给董卓,这才保住一命。当七星宝刀待在董卓手中时,他真的迷惘了!      长时间的隐瞒,会让自己贬值的!      三国十大骏马弯刀第九名:七星宝刀。      NO.8青釭。      “不想撞着赵云,被他一枪刺死,夺了那口剑,看靶上有金嵌“青釭”二字,方知是宝剑也。”        它与“倚天”乃孪生兄弟,倚天的坚韧和锋利在它之上,但那倚天更愿意在曹操身边享受万人之上荣耀!曹操“剑履上殿”带的就是它!多麽威风!        但青釭与它哥哥不同,青釭在丞相府中感到压抑,感到对自己的天赋是浪费和羞辱!于是它宁愿和名不见经传的夏侯恩一起上战场,寻找自己的价值。可那夏侯恩竟不舍得用它!青釭感到怀才不遇,悲痛莫名!        就在这时,他被赵云赵云拔出,他感到握着他的人满身正气,从使用他的人身上散发出对主公的忠诚和作为武将的胆气,这种感觉使它一声长鸣,它知道自己真正的主人来了!它做为剑的价值将在这个人手中展现!        五十四将半数毕命于青釭剑下。        最后说一下,倚天后来因助曹操斩桃神之树,被上天降罪锈烂,就在奸雄数终的那一天!而青釭后来随赵氏父子征战多年,即使在蜀汉灭亡后他还闪光于峨眉山上。后来一道姑得到它,问它叫甚么,它回答两个字:倚天。。。。。。。        三国十大骏马弯刀第八名: 青釭宝剑。        NO.7 绝影。       “祭典韦毕,方祭侄曹安民及长子曹昂,并祭阵亡军士;连那匹射死的大宛马,也都致祭。 ”        能与三国大将典韦齐名,绝影虽死无恨!        当张绣的人马追来时,绝影马背负主公一骑绝尘,但怎奈敌人四面合围。绝影身中三剑,其实它可以停下来,这样至少它可以保住一命,但曹操必死无疑。他没有停,他像典韦一样为了主公要拼尽最后的一丝气力!哪怕是刀山火海他也要背着曹操越过!        但终于一支劲箭射进了它的眼睛,它再也支持不住了,它倒下了。与此同时倒下的还有典韦。临死前绝影看见主公骑着曹昂的马远去了,它可以闭眼了,因为它看见主公不时回头对它含泪不舍。它知道主公在痛心大将典韦,但包括自己,它知足了!        为马者得此殊荣反而不为过!        三国十大骏马弯刀第七名:绝影马。        NO.6的卢。        籍曰:“昨闻蒯异度对刘荆州云:此马名的卢,乘则妨主。因此还公。公岂可复乘之?”玄德曰:“深感先生见爱。但凡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        的卢虽天生异才,但不知道是上代原因还是自己长相有问题,竟然都说它“妨主”。的卢马郁郁寡欢,真想就此了结一生。结果就发生了上面一段对话。        又一个伊籍说它妨主时,它心中在落泪,它知道自己又将面临背主人抛弃的命运。可是当他听到刘备的话时,它震惊了,它看着眼前的新主人,它知道值得自己用生命保护的人就在眼前。        后来刘备被蔡冒逼到檀溪,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大呼:“的卢,的卢!今日妨吾!”的卢听在耳中,痛在心里:“难道妨主真是我的宿命?不!绝不!要知道我可以为这个主人去死的!天哪!”想到此处,只见“它从水中涌身而起,一跃三丈,飞上西岸。”的卢随即立身长嘶~~~~~~~`       它在欢呼:“我打破宿命了!!!”然而。。。。。。。       落凤坡中,凤雏骑在主公皆给他的的卢马上中了埋伏,乱箭之下,庞统殒命。的卢要疯了,“为什么?这是为什么?我不是已经打破宿命了吗?”       它心中激愤,指责上天对它不公,嘶鸣之后,它冲向了箭丛。。。。。       宿命的传说。       三国十大骏马弯刀第六名:的卢马。       NO.5方天画戟。       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方天画戟作为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神兵,可以说显赫一时。       虎牢关,濮阳城,徐州地,都留下了他的赫赫战功。       他有与主人一样的性格,嚣张,霸道,充满杀气,无比嗜血。       它为了饮血四处征伐,南征北讨。攻无不取,战无不克。它的光芒一度使中原大地战粟,使天地动容。如果单论威力,它毫无争议的是三国第一神兵!        但它不是,因为它的性格决定它最多是昙花一现。        因为它身上有吕布义父丁原,董卓的血。因为它只知嗜血,甚至迷失了本性。在濮阳城它与曹操的头是那麽接近,可是它却没有察觉,因为他太执着于战斗快感,而忘了自己是谁。这样的神兵不配做王者!        终于它在下邳被人从城上丢了下来!        三国威力,破坏力最大的神兵落得个可悲下场,可这能怪谁呢?        三国十大骏马弯刀第五名:方天画戟。        NO.4丈八蛇矛。       “ 张飞造丈八点钢矛。”        燕人张翼德,一条莽撞汉。而这丈八蛇矛却是与他相得益彰。        那弯曲的矛头正如张飞的性格,如同火苗一样,起伏不定。令人感到气息逼人,挡无可挡!        张飞在虎牢关,在下邳城,在当阳桥,在葭萌关,在瓦口关。可以说丈八矛与他形影不离,就是他生命的象征。        虎牢关是丈八矛第一个奋起对抗方天画戟压迫势的霸气。下邳城它再次与天下第一的方天画戟打成平手。当阳桥上它的气势已经凌驾于方天画戟之上,使倚天像个受惊的懦夫一样不敢露头。葭萌关和瓦口关它又再次显示出一个如霹雳的神兵应有价值。        但张三爷被奸人害死后,他到了张苞手中,与东吴会战,它发誓要为三爷报仇。直杀得东吴孙权割地求饶。仇报完后,它的光辉也就暗淡了许多。         如雷霆,似霹雳的神兵。         三国十大骏马弯刀第四名:丈八蛇矛枪。         NO.3冷艳锯        “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关羽青龙刀的打造有个的传说:         全城最好的刀匠为关羽打刀,他说:我祖传煅刀术可以造三种刀,第一种就是坚韧无比,无坚不摧。第二种是吹毛利刃,刻木如腐。至于第三种只是原理上可以打成,但我从来没有造成过第三种。          关羽问第三种什么样?刀匠回答:神兵通神。关羽毫不犹豫的回答:我就要第三种!          于是刀匠带着他的八大弟子打了七七四十九遍,结果都没有成功。          最后刀匠入深山采陨铁做刀锋,一天晚上终于要大功告成,可是凡间之火太过霸道,这宝刀眼看要炸!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一条青龙从上空飞过,崩飞的淬火一下子把青龙斩为两段,碧色龙血洒在刀上,宝刀冷却,大功告成!          只见刀呈碧色,面有龙纹,而且寒气逼人!故名“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          枪是百兵之王,刀是百兵之首。青龙偃月刀是刀中的神,刀中的圣。          其他的神兵是主人赋予它们力量,而青龙偃月刀却可以激荡关羽胸中的战意。使他在战场上像天上狂舞的巨龙一样,所向披靡。也就是说青龙偃月刀是通神的!每次的挥舞,都有龙吟之声。那是云长的象征!          关羽和他温酒斩华雄,一起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和黄忠,庞德对刀!光辉灿烂!          青龙偃月刀是孤傲的,正如关羽的性格。青龙偃月刀是威猛的,正如关羽的武艺。青龙偃月刀是通神的,因为被赋予了龙的灵魂。          后来关羽被害,青龙偃月刀落入潘章之手。它不再龙鸣了,它只是嗡嗡做响,好象在说“凭你也配舞动我?”          终于潘章再也使不了它了,因为他回到了关羽之子的手中。但是战场上却再也听不到龙鸣之音了。。。。。。          荆州村落中,一个孩子问爷爷:“爷爷,你都七十多岁了,这一辈子什么最难忘?”老人出神的望着远处答到:“爷爷原来是蜀国荆州军的兵,最难忘就是关老爷青龙刀的龙鸣!”          武圣关羽的圣者之刀。          三国十大骏马弯刀第三名:青龙偃月刀。          NO.2双股剑。          “玄德谢别二客,便命良匠打造双股剑。”           双股剑既不威猛,也不霸道,为什么能排到第二?呵呵,因为第三,第四是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           刘备对双股剑的使用正如自己的用人。两股剑他能分开用,又能合二为一。正如他的关张二将,卧龙凤雏。           没有双股剑,青龙偃月刀就是无头之刀,不知砍向何处。没有双股剑,丈八蛇矛就是无头之枪,不知刺向何方。           那时青龙将飞去,霹雳将停息。一切都没有意义了!           双股剑得以排名第二就是因为那句话:“仁者无敌”           它的威力不在破坏上,而在组合上。不在表面,而在内里。他可以不饮血,可以不战斗,甚至可以永远留在鞘中,但绝对不可以没有它!           永安宫中刘备留下的除了用人的颠峰言论之外,还留下了有“斩蛇剑”之气的两支兵刃。           但它们再也合不上了。。。。。。           三国十大骏马弯刀第二名:双股剑。           NO.1赤兔。          “奔腾千里荡尘埃,渡水登山紫雾开。掣断丝缰摇玉辔,火龙飞下九天来。”          这赤兔马全身火炭红,没有半根杂毛,但除了脑门的一块白色“月芽”状。据说只要骑乘之人往这里拍一下,它就会像飞起来一样奔跑。真是“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良驹。          它一生有四个主人。董卓和曹操只不过是把他当成收买人心的物品而已。至于吕布对它就象嫖客对妓女一样,一到有战事,就用它冲锋陷阵,一到没事的时候就丢在一边,但赤兔马的职业素质还是很高的,一直没有怨言。到下邳围城时,有人牵走它,以它的神骏完全可以挣脱,但它没有,因为它受够了作为神物而被俗人冷落的感觉。           终于在许昌他遇到了一个足以让自己终身受其驱驰的人,他就是关羽。关羽第一次骑乘它还没有什么特殊感觉,后来它看到关羽说:“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好个大丈夫,光明磊落。那吕布见了赤兔也动心,但却是杀自己义父来得到它。同样是武将的关羽当然也喜欢骏马,但他的目的却是旧主,这个人真是忠肝义胆!            终于赤兔马开始了自己盼望的光辉奔腾!            白马,文津的蹄印,五关和黄河渡口的骏影,长沙的嘶鸣,樊城的驰骋!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不过是两种在自己领域的相同实力的并列罢了。毫不相同的性格和人(马)格终究是不合适的。赤兔宁愿和青龙偃月刀形影不离。            但是主人遭遇了“走麦城”的窘境,赤兔马决心与主人共进退。城中粮草已尽,它已经三天没有进食了,但是它已经决心背负主公脱险,哪怕是自己落进万丈深渊,也在所不惜。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赤兔马驮着一代名将夜走临沮小路。            传说潘璋带五百人埋伏,他估计自己的这点人难以捉住“万人敌”的关羽,于是事先在杂草中准备下七道绊马铁索,又怕赤兔马神骏,认出铁索,就在前六道上染上和草地一样的颜色来迷惑它。但最后一道因为染料不够,就没有染,他觉着六道绰绰有余了。                       赤兔马驮着到了关羽到了,吴军拉起第一道索,赤兔轻松越过,吴军拉起第二道,赤兔再次躲开,接着连跳三道,潘章已经吓的面无人色,但赤兔已经三天没进食,它真的累了,当第六道索起来的时候,赤兔已经达到了作为一匹马的极限,但它知道这是最后一关了,过去了主人就能脱险!于是它长鸣一声,尤如龙吟虎啸,前蹄抬起,竟然又过去了!可当它刚一落地的时候,最后那道没有染色的绊马索起来了,赤兔原本想再次发力,但就在这时,那铁索的反光刺到了赤兔的眼睛。赤兔感到天旋地转,但它知道自己绝不能倒下,他奋起神力,企图越起,但是天上似乎有万钧之力在压着它,地上似乎有无数的绳索向下拉它,苍天已经不允许它再次奔腾了!            赤兔马在悲愤和痛苦中轰然倒地,一代名将也落马受诛!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记录片,好象是三国故地访谈之类的,在关羽被俘的地方却实有道铁索,而且直到文革时还是闪闪发亮,当地人流传这就是绊倒赤兔马的索。但后来被一个游客拍照后,铁索就开始生锈了。)            关羽死后,赤兔马拒绝进食,活活饿死。            因为它悲愤,他要去控诉上天为什么不让它再次越起!因为它怀念,他怀念主人关羽,它要去追随他!因为它没有了希望,它知道世上再也没有人值得自己去驰骋了!            赤兔,乌椎,你们虽生为马身,但你们有一颗令“人”自愧的心。             三国十大骏马弯刀第一名:赤兔火龙驹。-------------------------------------           所谓骏马弯刀,必须有人使用它们,否则它们就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所以,骏马弯刀实际是在写人,如果读者你能感受个中意味,那是你的幸运,也是我的荣幸!
阅读全文

哈哈,从06年到现在就没在新浪三国发过帖子,很抱歉!   不是我不想发,而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今天为什么发言?因为我今天喝多了!   九瓶啤酒外加半斤白酒,我发现自己也就这些量了, 彻底晕了!   现在我听着《TAKE ME TO YOUE HERT》发一下酒疯!说什么过头话大家不要见怪!   越读史越发现鲁迅先生说的对:“哪个朝代时间长点,它的好人就多点,时间短好人就少点”(大概是这样),因为中国的史都是迎合统治者的需求的修的,太史公号称“秉笔直书”,但是他也不能摆脱这个怪圈。    全部《二十四史》没有一部是绝对的客观,《三国志》作为晋代的史书已经算很客观了,但是它仍没能摆脱这个怪圈。    所以最近我发现刘备其实很不容易,他面对“超世之杰”不屈不挠,创立基业,虽然他无论如何比不上曹操,但他的精神绝对不必曹操弱。    陈寿称他“先帝”,这种称呼有旧臣的情节,但更多的恐怕是对刘备的尊重。    《魏书》说:“是时,公方有急於官渡,乃分留诸将屯官渡,自勒精兵征备。备初谓公与大敌连,不得东,而候骑卒至,言曹公自来。备大惊,然犹未信。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     这类谎话纯粹是子吹自擂,我更愿意相信《山阳公载记》说的:“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     有的时候时运真的能决定一个人,一个朝代的兴衰荣辱。     秦始皇和汉武帝如果易地而处,我保证中国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元狩”年间,崇祯的猜忌未必比他的祖宗朱元璋多,但两个人的结局差得远,这就是“时运”。      刘大耳就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他进不能胜魏武,退不能曲意逢迎,他只能寻求生存空间来自立,正如《三国志》所说:“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而他成功了,他建立蜀汉政权,虽然诸葛亮居功至伟,但刘备的个人魅力也是关键。      汉朝四百年的光辉已经不在,凭借刘备的顽强延续了半个世纪,即使他面对的是三百年一出的“魏武”,壮哉,昭烈!惜哉,昭烈!      其实中国人原本不缺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但现在我不敢保证了,日本人在70多年前用一个团击溃中国一个整编师,中国人不曾屈服,现在还能吗?我不知道,只有时间知道答案!      我是一个“守旧”的人,虽然我只是一个平头百姓,但我怀念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时光,怀念的是“真理在东方”的时光,我二十多岁,不敢说是热血青年,但我认为我自己起码是个极度有民族自豪感的人。      华夏民族无论如何强大,都没有侵略过日本,我们把他当作朋友,但当我们衰落的时候,他们象野兽一样凌辱着自己的朋友,这是什么友邦?      公元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抵抗,日本人几百人占领沈阳!      公元1932年5月15日,日本人发动“五·一五”大血变。      公元1936年2月26日,日本本土发生震惊日本和全世界的东京“二·二六”兵变。      公元1937年7月7日,日本人发动“七七事变”。      公元1937年7月底,贫弱的中国依靠两千年前的“长城”抵抗钢铁野兽。      公元1937年8月15日,凇沪会战爆发。      公元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30万中国人!30万!      当世界上“绥靖”盛行的时候,我们贫弱的祖国被野兽肆意践踏着,我们的祖先兄弟姐妹被兽类机器侮辱!但我们的祖辈没有屈服,他们血肉抵挡着钢铁野兽!      也许现在有人说“冤仇亦解不亦结”,有人是说日本很好!哈哈,但我就是一个守旧的人,我始终无法原谅这个东方“邻居”。老实说,作为一个书生,我认为我是比较冷静客观的,但我毕竟是个中国人,我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爱护自己的祖辈,保护本民族的女人是我的责任。假如我生在那个时代,我一定会投笔从戎!我保证!      我相信当代中国不会再受它欺凌,但我同样不愿意同胞忘记70年前的那个岁月。      俗话说“否极泰来”,邓小平前辈说得好“韬光养晦”,这与刘备的“百折不挠”一样,但我们不是刘备,我们不会有“夷陵之战”,我们要有就要“台儿庄”。      泱泱中华,岂容倭寇横行!必不让其再与吾辈争雄长!
阅读全文

体力对武将有多重要?三国的一流武将每人都有自己的绝活,想在三招两式之内解决对手没有很特殊的因素是不可能的(比如赤兔马和偷袭),所以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往往成了体力的比拼,就好象两个武功高手其实打到最后都是拼内力。最典型的是许楮对马超,老许爆发力惊人,曾一口气力杀“十数将”,但是马超抵挡了他的“三板斧”之后,他的体力的劣势就体现了出来,这也正是他和马超的差距所在。        人们总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其实这是在说:“吕布虽然很强,但没有赤兔马,他有多次都跑不掉”。        吕布从来没有长时间作战的表现,其实原本他的体力还是不错的。但是,吕布的体力其实是呈直线下降的。      “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其实这不是他打不过三人,而是前面打了好长时间,他累了,是体力问题。另外我们会发现,吕布杀穆顺是一合,杀武安国足足十余合,不是武安国厉害,而是吕布的耐力实在太差,打过一人再打一人就撑不住了。       当时还算不错,可自从有了貂禅,吕布的体力一天不如一天。       曹豹请吕布去夺徐州,吕布高兴的上赤兔马跑了过去,可刚跑了两步就发现自己喘不上来气,心想:酒色过度了!正好碰到酒醉的张飞,其实这是一个绝佳机会结果老张,看看后来张飞怎么玩酒醉的许楮就明白了。更何况张飞数次侮辱吕布,还给他起外号:“三姓家奴”,按常理必杀之后快。可是由于吕布此时酒色过度,体力不济,所以不敢交战,罗灌水说是吕布忌惮张飞,其实是不便明言。       张飞在虎牢和吕布战30合就矛法散乱,在徐州却能和吕布战100合也是因为吕布体力直线下降的原因,老罗安排这么一段就是在说吕布其实被貂禅缠得实力急剧下降,算是隐讳说法。       而最能表现吕布已经很“憔悴”的现象还是在下邳时。吕布整日荒淫,一照镜子发现:自己皮包骨头,没有人样了!       知道为什么吕布不采纳陈宫的建议出城和城内呼应吗?不是因为老婆的劝阻,而是他自己知道自己已经不行了。       知道为什么在白门楼他睡得象死猪一样被人绑了还不知道吗?因为他已经很颓废了。       “三国第一武将”其实只保留很短暂的时间,很多时候他是“挂名第一”的。        而人家赵云,都四十了还是处男,在桂阳一个丰韵少妇送到口中人家都不要,赵云的体力是三国中最好的,一场长坂坡相当于以一直百米冲刺的速度跑了马拉松,这体力就是这样保持的。        所以,其实三国武力第一的是赵云。
阅读全文

响应号召,牵谈两句,当做抛砖引玉,有待深入探讨。————————————————————-        陈宫此人在正史中与在演义中有很大出入,《演义中》那个中牟县令陈宫看到曹操残忍的杀害吕伯奢一家,决定放弃曹操。       但是正史中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可见“捉放曹”的是中牟的“邑中”,不是县令。       那么这个“邑中”是不是陈宫?答案仍然是否定的。首先,没有任何记载表明陈宫担任过中牟的地方官,另外《典略》记载:“陈宫字公台,东郡人也。刚直烈壮,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及天下乱,始随太祖。”也就是说,陈宫至少是在曹操起兵以后才追随他的。       那么历史上的陈宫是个怎么样的人?与曹操如何?       历史记载陈宫是典型的“汉朝知识分子”,“刚直烈壮”,而且他是东郡人,与当地以及“海内”名士颇有交往。《世语》记载:初平三年兖州黄巾杀死州牧刘岱,陈宫建议曹操讨伐黄巾,趁机以兖州为根据地,并且以亲自前往兖州游说“别驾、治中”(1),可以说在这段时间中,陈宫利用自己本地人的身份,帮了曹操不少忙,因为在他眼里,曹操现在还是个“命世之才。”       个人认为曹操在此之前拒绝与袁绍等人迎立刘虞为帝是有积极作用的,赢得了很多“正统知识分子”的支持。        但之后就有了不合协声音了,曹操杀九江太守边让,《资治通鉴》记载:“让素有才名,由是兖州士大夫皆恐惧,陈宫性刚直壮烈,内亦自疑。”        之前说过,陈宫与很多“名士”都有交往,和边让很可能也是这样,结果边让因为讽刺曹操被杀了,正是这件事让陈宫“内亦自疑”。可以说这就是后来陈宫背叛曹操的原因所在。也是兖州当地豪强憎恶曹操的原因所在。        之后曹操屠徐州,欺负陶谦,再一次刺激了陈宫,因为那陶谦在泰山徐州一代也是个“名士”。        再加上当地张藐以及兖州本地豪强的一拍即合,直接促成陈宫提出:“:“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兗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        张藐因为吕布的事情,害怕曹操与袁绍联合结果自己,所以他反曹原因不纯,相对而言,陈宫的投降则是内心深处对曹操的失望和憎恶。        所以后来在白门楼才会这么决绝。————————————-世语曰: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
阅读全文

佛教描述这个世界,称为“挲婆世界”,这个世界的众生思维活跃,特点是“好动”,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这个世界的众生,尤其是“人”可以行大善,也可以做大恶。       具体描述就是“大千世界”中包含“十方世界”,我们挲婆世界属于“十方世界”之一。有四大部洲,有六道:天,修罗,人,畜生,恶鬼,地狱。       天界有三十三天,属于凡圣同居,天人都有神通,他们寿命长,福报大,是六道中最好的一道。但是正如“释迦牟尼”参禅到最高的三十三天是说的一样,“就算修到第“三十三”天也不是“究竟”,因为作为仙人,他们也会“死”,具体就是“天人五衰,不乐本座,腋下发臭,直至天女散花”,也就是他们的福报用完了,就要再历轮回。换句话说仙人不是永恒,从佛教教理来讲,他们与人是一样的,因为有一天我们会成仙,仙人也有可能下地狱。所以说“众生平等”,只是这一世他们比我们福报大,也就是做的好事多,我们还是应该尊重他们。       修罗界:有修罗王,神通无敌。特点是,男修罗貌丑,女修罗貌美。修罗族常怀妒忌,尤其对天界,而且天界有美食但无美女,修罗界有美女但无美食,所以两者经常战争。修罗王听佛祖讲法,佛祖讲“四圣谛”,他偏说“五谛”。这就是妒忌,易怒。       人界:人既享福,也受苦,正是这个原因,人界才是“修道”的最好场所。天界的人只知享福,不想吃苦,地狱的人天天受刑,没机会修道,所以只有人能修成佛。人是万物灵长,是有一定道理的。       畜生:就是我们所谓的动物(人是“高级”的动物),他们受人的宰割和奴役,但是并不反抗,它们在等待下一个轮回的开始。       恶鬼:这类众生是因为前世太过吝啬导致的。它们无依无靠,孤苦凄惨,心中天天惶恐不安,没有食物和休息的时候。就是“孤魂野鬼”,有时候我们人有“阴阳眼“的可以看到这类众生(>_<怎么越说越封建迷信?)       地狱:这类众生是最痛苦的,他们因为杀生,邪淫,妄语等等原因(具体就是做十恶),到了地狱,每日每时受着无边痛苦,种种酷刑加身,没有出期。       而佛土,则是“跳出六道”的永恒乐土。人一旦修成佛就和如来没有区别了。       我们的这个世界,佛教经文大概就是这样描写的。       如果一个西方人死了,他是见天堂还是见西方净土?       其实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简单的说就是“一种事物,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样子”。就好象西方人的“耶苏”是西方人的模样,我们的菩萨则是黄种人。我们看水是甘甜的,解渴的,而恶鬼看同样的水就成了浓血!这就是业报的威力。所谓神通敌不过业力,就是这个道理。       举个例子,清末文学家“章太炎”,信佛很深。一天梦到有一人向他诉苦:这个人称自己在地狱受无边苦痛,地狱的狱卒对他们滥施酷刑,求章太炎写信向阎王求情。于是章太炎醒来很疑惑的写了信,用火焚化。结果晚上梦到阎王派人接到到地狱参观(:(),他看到地狱根本没有狱卒用刑,犯人们都是自己在遮抹自己!他终于明白,其实所谓的酷刑都是这些地狱的人前世做恶太多,报应到来,机缘成熟时他们内心的惩罚!而章太炎又想到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遭遇是因为,自己面对社会的不满,常怀嫉恨。所以他日后潜心佛法,少问世事。        当代佛学太斗印顺导师说:“佛陀为理智的道德宗教家,有他的中心工作,无暇解说天文与地理。佛法中的世界安立,大抵是引用当时的传说。如果要为这些辩说,那不但不能会通传说,而且根本违反了佛陀的精神。”
阅读全文

纪念诸葛亮去世二十周年---刘禅的发言记录      对于这次活动我本人是十分重视的,各位佳丽来自益州南北各地,为了蜀汉后代,你们将充实后宫。。。。。。怎么搞的?黄总管,你这是怎么搞的?怎么把年前选妃的稿子给我拿来了,快换快换!      大家不要笑,不要笑,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尚父为了蜀汉,为了朕,是呕心沥血的,是不遗余力的,而且是不图享乐的。唉!尤其是这最后一条,同志们,这可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你看看,你看看,又有人不以为然,往哪看?就是说你呢!廖化!不要以为你是代表大将军来参加会议的就可以搞特殊,这一条是朕亲身体会到的,你有什么不满吗?      好拉,好拉,继续。尚父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昭烈皇帝临终前对朕说在国事上要依靠相父。。。。啊。。。。这个。。。。啊。。。。这个,这个,还说。。。。。(低声)亲家,亲家,费爱卿,还有一句是什么来着?。。。(大声)哦,对!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你们听听,先皇说得多好呀。       唉,我说,怎么又有人笑?怎么搞的?严肃点!让我看见是谁,我办你个无父无君。。。。不象话!       好拉,继续继续。朕牢记先皇的教诲,把国政交给相父,尚父平南征北,功勋卓著,奈何!奈何!天亡我也!尚父仙逝,我心甚痛,甚惜,甚忧。从此蜀汉奈何?朕将奈何?哎,好在,蒋琬蒋爱卿,费祎费爱卿,姜维姜爱卿,先后继承相父遗志,辅佐于朕,朕心甚慰。       但是,时代在发展,我们也要换个思路嘛!我们都不如尚父,他尚且不能成功灭魏,何况是我们?所以我一直主张,以和为贵,发展经济,使益州奔小康,这才是王道。       谁又小声嘀咕呢?有什么意见可以当面说出来。。。。。怎么又没人言语了?就恨你们这样的人,总是事后仗着群胆,直言进谏我还能吃了你们?算拉,算拉,不讨论这个问题了,一提起来就头疼。       最后我们来议一议成都皇宫扩建的问题,樊建樊爱卿,南蛮的那批木材到了吗?到了?!太好拉,明天就开工!       (门卫高呼:“大将军从汉中赶来参加武侯祭奠!”)       啊???这个,这个,散会,大将军问我就说我身体不适!       唉!黄总管,等等我呀!
阅读全文

西汉“飞将”李广“不教胡马度阴山”。东汉末年也出了一个“飞将”---吕布。                     1。自古英雄出少年        吕布,字奉先,东汉五原郡九原人。今天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古城五原县城西,一尊“骁将吕布”塑像格外引人注目,据说这尊塑像是为了纪念三国名将吕布“回归家乡”而制作的。        刘备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吕布应该不会晚于这个年代。五原郡归并州,吕布在本州内的骁勇是闻名的,并州刺史丁原用吕布做为主簿,待吕布也很亲厚(1)。《汉末英雄记》记载:吕布出身贫寒,而且“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每次追缴“寇虏”都冲在最前面,所以年龄不大就被官宦任用。        吕布天生武勇,作战勇敢,被豪强地主用为“私将”。        三国志记载吕布弓马娴熟,膂力过人,人皆称其为“飞将”(2)。同时还说“布有良马曰赤兔”,《曹瞒传》记载: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这些记载勾画出一个威武将军。        至于吕布所用的兵器历来都有争议,演义中的“方天画戟”已经深入人心。在正史记载中,吕布虽然有两次用“戟”的记录(3),但他用的都是手戟,而且都是短兵相接。汉朝末年手戟作为防身武器是很普遍的。比如:         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4)         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5)         策知其无能也,乃以手戟投之,立死。(6)         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7)         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8)         可见董卓,刘备,孙策,太史慈,曹操都是“手戟”随身,所以吕布作为“飞将”,用手戟防身是很正常的。         那么吕布到底用什么兵器呢?《汉末英雄记》记载:“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可见,吕布的兵器实际是后汉三国使用最普遍的长兵器-----矛!                  那么这样算来,吕布的形象就全了:胯骑骏马,弯弓别箭,小戟随身,手持长矛,全身贯束。他在战场上往来如风,箭无虚发,矛刺戟斩,所向披靡,威风八面。“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绝对不逊色于演义中的描写。                             2。飞将驰骋中原,武威轰动天下         整个后汉乱世就是一部豪强地主的争霸史,而这其中真正“白手起家”的曲指可数。如果说刘备还占了“汉室宗亲”的光,那吕布可是真正的“出身寒家”的汉末群雄了。         在诛了董卓之后,吕布被凉州人赶出长安。他投靠袁术,袁术“恶其反覆”,不接纳他。他只有投靠河北豪强袁绍。当时袁绍与张燕在常山交战。张燕有“精兵万馀,骑数千”,这是一支不弱的军事力量。袁绍难以取胜,吕布展示了“飞将”的实力。         吕布依靠赤兔马,率领心腹成廉、魏越等人,“陷锋突陈”,大破张燕。从此在河北立威。但是吕布以为对袁绍有功,骄横无比,“求益兵众,将士钞掠”,于是袁绍也容不下他了。派人暗杀吕布(9),结果没有成功,吕布逃往河内,投奔张燕。这时发生一件可笑的事,袁绍发现吕布逃走,派人追赶吕布,结果众人惧怕,无人敢往(10),可笑河北的大将们都到哪去了?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为报父仇,进攻徐州陶谦。空虚的兖州给了吕布机会。曹操手下的张超、陈宫、许汜、王楷一起迎立吕布占据濮阳,结果异常顺利的占据了曹操的“老家”。“郡县皆应,唯鄄城、东阿、范为太祖守。”(11)这就说明当时曹操在兖州的势力不是十分牢固。而吕布“飞将”的威名,“诛董贼”的功绩,使他名扬中原,人们还是很愿意接纳他的。当然,这期间兖州当地的豪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从此以后,吕布作为群雄之一,开始逐鹿中原。         曹操听说过老窝被抄,心急火燎的从徐州赶回兖州,此时吕布不从半道险地截击曹操,却扼守濮阳,似乎在“以逸待劳”,其实失去了战争主动权(12)。可见吕布虽然骁勇无敌,但在谋略上,和曹操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废话)。可即使如此,在实际战斗中,吕布率领的骑兵,还是把曹操的“精锐”青州兵打得七零八落,曹操也差点为此丧命(13)。演义中的那幕:吕布问曹操:“曹操何在?”是确有其事(14)。魏武帝曹操在“飞将”的武威下,真是吃足了苦头。         这一战杀得曹军人人自畏,“飞将”之名轰动天下!曹营众将一度认为再也见不到曹操了(15)。         尔后,由于缺粮等原因,双方相持,中间互有胜负。毕竟曹操谋略过人,手下人才济济。曹操先后收复兖州大部,最后在钜野设伏,大破吕布。紧接着攻下了吕布最后一个据点----定陶。至此,有勇无谋的吕布在兖州彻底败在了足智多谋的曹操手下。         走投无路的吕布,决定投靠徐州的刘备。                      3。淮泗间谁与争锋?                  不甘寂寞的吕布,趁刘备征讨袁术之际。占领了自己“恩人”的土地,“自称徐州刺史”,并且把刘备招回来安置在小沛。宣告“飞将”在淮泗间东山再起。         于是,与淮泗的另一大势力----袁术就有了矛盾。早在吕布投靠刘备时,袁术因为与刘备不睦,就曾怂恿吕布“反”刘备,可现在吕布占据徐州,又与刘备同盟,对自己威胁很大,于是袁术和吕布之间的关系又开始紧张了。这就是后汉时期尔虞我诈,彼此争斗的一个缩影。         袁术派大将纪灵率步骑三万,进攻小沛的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援。吕布怕袁术打通和泰山的联系,威胁自己,于是拒绝诸将“坐山观虎斗”的建议,“严步兵千、骑二百”去救刘备。剩下的大家都知道了,纪灵看吕布来了,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就上演了那一幕神技绝伦的“辕门射戟”,把一场干戈消于弭尔。         细心的朋友可能看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吕布用“步兵千、骑二百”就能镇住纪灵的“步骑三万”,是可以反映一些东西的。         袁术不想与吕布为敌,想与吕布结为亲家。吕布应允了,可闺女都到了半路上,吕布听信陈珪的谗言(16),又把女儿抢了回来,并杀了袁术的媒人。转过头来,听信陈氏父子的言论,归附曹操,(此时曹操为对付宛城张绣,需要稳住吕布,于是封吕布为左将军)这一来得罪了袁术,于是双方积蓄已久的矛盾终于爆发。         袁术派张勋联合袁韩暹、杨奉进攻徐州,结果暹、奉叛变,反戈一击,张勋大败。         建安三年,曹操开始腾出手来对付吕布,离间刘备,于是吕布又与袁术结盟,派手下的大将高顺进攻刘备,刘备大败。         高顺手下有七百“陷阵营”,“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是吕布手中的一支劲旅。而高顺此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可谓忠贞义士,也是在吕布败后,“白门楼”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死节”者之一。                      4。白门楼飞将陨命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亲自率兵征吕布(此时曹军,非彼时曹军,可以参看《曹家军》一文),十月,攻到下邳城下,吕布屡战不利,想要投降,陈宫打消了他的念头,陈宫说:曹操根本不是什么“明公”,你如果投降了不会有好结果的(17)。          吕布无奈,再次向袁术求助,袁术带千把人来救,一战而溃,再不露头。          陈宫曾献计:曹操远来,难以持久,让吕布率步骑驻扎在曹军之外,和城中呼应,相互救援。(18)应该说这是一条可行的计策。但是无谋的吕布竟然听信妻室之言,否了陈宫的建议(19)。其无谋乃至于斯,焉能不败?          吕布“无谋而多猜忌”,根本协调不好手下的关系和利益,手下诸将“各异意自疑,故每战多败。”终于,吕布山穷水尽了。          “上下离心”,手下的侯成、宋宪、魏续捉住陈宫,率众投降。           吕布在“白门楼”作了最后的顶抗,曹军蜂拥而至,吕布投降。           白门楼上,吕布大呼:“绑得太紧了,请稍微松一点!”曹操说:“绑老虎不能不紧!”吕布说:“明公所忧虑的就是我,今天我已经服了,天下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您忧虑的了,您率领步兵,我率领骑兵,不下不难平!”(对于这一点,似乎吕布太狂妄了,一个败军之将,太没有自知之明,而且太容易让曹操怀疑,我更倾向于《献帝春秋》和《英雄记》的记载。)曹操犹豫了,就在这时,刘备开口了,对曹操说:“明公还记得丁原和董卓吗?”曹操省悟,可怜吕布大骂:“这个贼子最没良心!”哎~~~~,你偷袭人家徐州时怎么不这样说?是你教会了刘备不能轻易信任别人,是你直接促进了一代枭雄的成长啊!            陈宫慷慨就义,高顺不发一言,相比之下,“飞将”宁不自愧?                      5。无谋无略,轻狡反覆,唯利是图            吕布无谋,这是基本达成共识的。虽然有“辕门射戟”的小聪明,但无论从战略上,还是战术上,吕布都没有表现。伴随他出现的不是”兵“就是“骑”,一旦出现“谋”,则前面必有个“无”字。            濮阳之战,屡屡失去先机,棉对少于自己的曹军,还是中计被伏(20)。在对待袁术问题上,朝三暮四,有使无终,见利忘义,听信陈氏父子谗言,任用奸佞。即使是陈宫,高顺献计,他也大多不采纳(21)。            在处理下属关系上,他可以说是个不及格。            河内郝萌曾经兵变。            他疏远高顺,任用魏续,夺高顺的兵权,而到了有战事的时候,却用高顺拒敌,即使他知道高顺忠诚(22)。            侯成等人献酒,吕布大怒,于是人人自疑。(23)            当然,不及格不代表是零分:            郝萌兵变,有人揭发陈宫同谋,人们都看出来陈宫面红耳赤,吕布却给陈宫留面子,一字不问(是不是因此陈宫以后对吕布死心塌地?)(24)。            至于“轻狡反覆”则更是明显。英雄记曰:“原子建阳”,看来吕布是很可能和丁原有“义父子”的情谊,那么吕布“三姓家奴”之说也不是无中生有了。            后来董卓权大,吕布弃丁原,投董卓,手刃自己的“义父”。董卓对他也不错,封他骑都尉,“誓为父子”。董卓恶贯满盈,死有余辜,如果吕布出于大义,杀了董卓算是纯粹的“大义灭亲”,可实际上,吕布是有自己的小算盘的。董卓这个人喜怒无常,曾经因为一点小事就用手戟掷布,吕布从此怀恨在心。后来又与董卓的侍婢私通,害怕被发现,常常内心不安。(25)            更有记载说刘备与吕布在徐州初次见面,刘备见吕布言语无常(不够稳重),表面上对吕布还过得去,内心其实很反感(26)。            其他的在对盟友,对属下,对敌人都是轻率,浮躁,朝三暮四。即使那是“利益至上”的乱世,吕布的行为也是另人难以接受的。让人无法信任的。            唯利是图又是他的一大缺陷。人们可以追名逐利,毕竟“不食人间烟火”的是少数。可是为了名利就背信弃义,无所不为,那这不象话了。            董卓用权利引诱他,他杀了丁原。袁术用金箔引诱他,他和袁术结盟,曹操封他“左将军”,于是他就杯袁向曹。陈登去许都见曹操,被封为“广陵太守”,回来后他气得用手戟砍陈登,因为他没有被封“徐州牧”。(27)            这样的一个人,谁能控制得了他?                        6.普通人吕布            缺点是多的,但从一个“人”的角度讲,吕布未必就比曹操,刘备等人差。            吕布出身贫寒,又是“燕赵悲歌”的人,从理性上没有那些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名士”对“忠义”看得那么重。在他眼里,利益,名利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其实那些所谓“名士”又有几个不是为名,不是为了利?只是他们懂得如何用世人认可的手段得到,做的冠冕堂皇罢了。而吕布没有这么多的认识和心思,他认为自己需要的就要去争取,就象演义中他说得:“汉家天下,人人有分。”这句话是不是很象另外一个悲剧英雄孙悟空?“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曹操,刘备,他们会说这样的“大逆不道”的话吗?绝对不会,其实他们心中这句话未必就比吕布说得少。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能被人理解为“大权独拦,意欲篡越”,还有什么在现代人眼中是干净的?吕布也不过是历史中的一粒沙尘,但他是“自强”的。            曹操有这样的功勋,他的家族给他支持,袁绍纵横河北,靠得是“四世三公”,孙权凭的是“父兄”,吕布呢?自己!自己的武勇。            曹操对荀彧不错,结果呢?“卸磨杀驴”!孙权用陆逊的时候说:超世之功,结果最后还不是逼死他?刘备也够“仁义”的,宗族的土地该夺还是夺,就是没说出来的那句话:汉家天下,人人有分。            可他们手段高明,时机得当,荀彧一死,曹操就来个“活哭丧”,好象这事和自己一点关系没有。孙权玩得更绝,逼死人爹,还用人子!刘备还算不错,好歹把刘璋的财产都给他,让他去公安,还封个“振威将军”,可“打人家一巴掌,再给人家个甜枣”又有什么“仁义”可言?            吕布虽然无谋,但对自己下属还是没有残忍记录的,也没有“厚黑”记载,正如同陈宫对曹操说的:“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但不幸的是,不“诡诈奸险”,要想成功无异于天方夜谭。吕布作为一个“人”,不会玩弄权术,不会用人驭臣,其败必然。因为政治就是“人玩人”,你不会玩,那还玩什么?            陈寿说吕布这类人“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我赞成,从争天下的角度看,吕布不值得同情。            但是从一个普通人看来,吕布更像一“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三国志》吕布传 (2)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三国志》吕布传 (3)1.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2.布因登求徐州牧,登还,布怒《三国志》吕布传 (4)《三国志》董卓传(5)云别传(6) 吴录(7) 《三国志》太史慈传 (8) 孙盛《异同杂语》 (9)外言当遣,内欲杀布。明日当发,绍遣甲士三十人,辞以送布。布使止于帐侧,伪使人于帐中鼓筝。绍兵卧,布无何出帐去,而兵不觉。夜半兵起,乱斫布床被,谓为已死。《汉末英雄记》(10)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三国志》吕布传 (11)《三国志》 吕布传 (12) 太祖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  《三国志》曹操传 (13)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三国志》曹操传        (14)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太祖而追黄马者。《献帝春秋》(15)未至营止,诸将未与太祖相见,皆怖。《三国志》曹操传           (16)沛相陈珪恐术、布成婚,则徐、扬合从,将为国难,於是往说布曰;“曹公奉迎天子,辅赞国政,威灵命世,将征四海,将军宜与协同策谋,图太山之安。今与术结婚,受天下不义之名,必有累卵之危。” 《三国志》吕布传 (17)布于白门楼上谓军士曰:“卿曹无相困,我(自首当)〔当自首〕明公。”陈宫曰:“逆贼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岂可得全也!” 《献帝春秋》(18)陈宫谓布曰:“曹公远来,势不能久。若将军以步骑出屯,为势於外,宫将馀众闭守於内,若向将军,宫引兵而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於外。不过旬日,军食必尽,击之可破。”《魏氏春秋》(19)布妻曰:“昔曹氏待公台如赤子,犹舍而来。今将军厚公台不过於曹公,而欲委全城,捐妻子,孤军远出,若一旦有变,妾岂得为将军妻哉!”布乃止。《魏氏春秋》(20)   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馀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魏书》(21)顺每谏布,言“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汉末英雄记》高顺谏曰:“将军躬杀董卓,威震夷狄,端坐顾盼,远近自然畏服,不宜轻自出军;如或不捷,损名非小。”布不从。《汉末英雄记》(22) 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汉末英雄记》(23)先持半猪五斗酒自入诣布前,跪言:“间蒙将军恩,逐得所失马,诸将来相贺,自酿少酒,猎得猪,未敢饮食,先奉上微意。”布大怒曰:“布禁酒,卿酿酒,诸将共饮食作兄弟,共谋杀布邪?”成大惧而去,弃所酿酒,还诸将礼。由是自疑.《九州春秋》(24)布问性,言“萌受袁术谋。”“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傍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汉末英雄记》(25)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三国志》吕布传(26)备见布语言无常,外然之而内不说。《汉末英雄记》(27)布因登求徐州牧,登还,布怒,拔戟斫几曰:“卿父劝吾协同曹公,绝婚公路;今吾所求无一获,而卿父子并显重,为卿所卖耳!卿为吾言,其说云何?” 《三国志》吕布传
阅读全文

闲来无事,小议孙悟空(1)       孙悟空这个人物可谓家喻户晓,记得有种说法是“十大悲情英雄排行第一”就是这个石猴。其次是项羽>_<!       孙悟空在西游记中有4个阶段,1。天产石猴,寻师访道2。出离生死,大闹天宫3。被压山下,头带金箍4。护师西游,修成正果。       孙悟空的历程可以说喜,可以说悲,可以说他已经死了,可以说他获得了新生。       孙悟空祖籍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       唐僧在五行山救他是贞观十三年,往前推500年,是公元139年,汉顺帝永和四年,他在天上待了几十年(都道:“恭喜大王,上界去十数年,想必得意荣归也?”猴王道:“我才半月有余,那里有十数年?”众猴道:“大王,你在天上不觉时辰。天上一日,就是下界一年哩。),又在炼丹炉中待了七七四十九年,在这之前活了342岁(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       这样算来,孙悟空在贞观年间大概有900岁的年龄了。那么他的的出生时间大概在公元前361年,也就是战国时期(这一年秦孝公即位)。       老孙在花果山和猴子们过了几百年无忧无虑,丰衣足食的生活。可突然有一天,他担心了,因为他怕死。于是乎,这个已经不年轻,但还是很单纯的猴子决定寻求不死之术。天地的命运从此时起就注定要有波澜了。       孙悟空是天赋异禀,修习仙道之术最讲究心思单一,心无杂念,清心寡欲,最好还是天生精气充沛。这几条孙悟空占完了。所以当他在西牛贺洲碰到菩提老祖时,老祖十分喜爱他(祖师闻言暗喜道:“这等说,却是个天地生成的。”),而且也将猴子想要的传给了他,还副送一套72变外加跟斗云,可以说大方到家了。       但是突然有一天,菩提他赶走,并说:“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       看来菩提教给孙悟空的法术不过是自己的“九牛一毛”,即使如此,孙悟空都能大闹天宫,除了老孙天赋异禀之外,主要原因还是菩提这个师傅太牛X啦!他到底是何方神圣?我想引用一句《悟空传》的话:和如来是一个学校,但不是一个系。知道他多厉害了吧!(还有说是如来本人)       至此,孙悟空从一个凭天由命,随波逐流的猴子,变成了出离生死,神通盖世的XX(不好定义,说神没注册,说妖他自己不承认,后面再细谈),总之就是他不要再受“天命”得束缚,他要逍遥自在,永世不灭。于是,上天不能容他了!更何况树起“齐天大圣”的旗子?       即使他不强销生死簿,即使他不大闹龙宫,上天还是不会容他,因为天不允许有“不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存在。于是,战争开始了!       天宫软硬兼施,没有骗住猴子,也没有征服他,即使那几个天界精英也没能制住“齐天大圣”,最后还是“天界泰斗”太上老君出手,才镇住他。但是,抓住他却灭不了他,天界也真够窝囊的。还是老君,决定用炼丹炉把猴子当面包烤了。        可结果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不但没有烤化猴子,还给他一双火眼金睛!(个人认为这里比喻“革命者”看清了统治者的面目)孙悟空爆发了!        “ 这一番,那猴王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        至此,孙悟空算是风头出尽了,他的实力已经成了天界的噩梦。        这里说一下,孙悟空到底算甚么?肯定不是神,因为神界户口本上没他。估计也不是妖,虽然天界称他“妖猴”,可要知道了,妖这种东西与魔不同。连太上老君对魔也是没辄的。可对妖,老君根本不不屑于出手的,妖不过是“低级生物”。那孙悟空算什么呢?有个佛教故事,说修罗界与天界大战(阿修罗是六道之中的一道,特点是神通广大,面貌丑陋,属于非天非人,好与天斗,修罗王更是神通无比),结果双方死伤惨重,这时修罗王变得高大无比,顶天立地,最后天宫战败,向西方极乐世界求助,佛陀派护法金刚持“佛陀袈裟”击败修罗王,修罗王逃到花蕊中躲了起来(后来人们称死伤惨重的战场为修罗场)。这样看来,我宁愿相信孙悟空是属于“修罗族”。当然,修罗和神的神通都有“天生”和“修得”俩种,天生的不会消失,而后天修炼得到的,会随着定力和破戒等消失或减退。而孙悟空毫无疑问是属于后者。
阅读全文

“瑜长壮有姿貌”《三国志周瑜传》,开门见山就是一个字“帅”!        周瑜早年与孙策亲如兄弟,后来跟随孙策平定江东。“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三国志周瑜传》,一句话:“年轻有为”!        可以说孙策活着时,周瑜就是江东的“铁帽子王”,不论是军政,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帅气的周瑜,年轻有为的周瑜,婚姻美满的周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周瑜。在现在就是一个煤体追逐的成功人世,偶像人物。更何况他多才多艺,:“曲有误,周郎顾。”,又是个浪漫主义者。而且“雅量高至”,程普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江表传》        这些决定周瑜一定是志满意得,意气风发,气度宽宏,气象宏大!        周瑜的一生最闪光的无疑是那次“赤壁大战”,众人面对曹操的压倒性优势,都主张求和。惟独周瑜和鲁肃坚决要求抗曹。鲁肃说:“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而周瑜却是说:“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气度和志向立判高下!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破曹之后他又攻破曹仁镇守的江陵。        然后他建议西取巴蜀,并张鲁,“二分天下”,再北取曹操。        可惜,可叹!天不予寿,周瑜临轻兵前病死在巴丘,时年三十六。        周瑜作为孙权政权内部孙策势力的代表人物,孙权对他是又敬又畏。说周瑜是江东唯一一位志在夺取天下的都督是不为过的,他的本愿是统一四海。而这与孙权的“偏安”思想是相违的。那么在孙策势力逐渐弱了之后,孙权还会象支持赤壁这样支持周瑜吗?很难说,更何况周瑜的地位,威望,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如论如何也会让孙权感到一丝不安的,从这个角度看,周瑜的英年早逝未必是件坏事。         至于周瑜的“二分天下”,如果实施起来能不能成功,我们是无缘目睹了,但这分气魄和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不能不令人折服!         孙权评论“江东三督”时说:“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我看这句话颇有为自己开脱的嫌疑,周瑜曾劝孙权说刘备是个祸害,应当及早瓦解他,并请命进击刘备,但是,“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三国志周瑜传》,也就是说,“借荆州”这件事无论是谁提出来的,肯定是经过孙权首肯的,而且事后也是孙权力主“放任”刘备,结果事后他反怪人家“一短”,孙权做人真不地道!          刘备和曹操曾经离间孙权和周瑜的关系,为什么他们这样做?1。他们感到周瑜存在的可怕,最好能除掉这个人。2。他们觉察到周瑜的功绩,能力和影响已经到了令他的主公感到不安的地步了,有机可乘。          所以说,周瑜在江东的地位,孙权对他的感情实在是很复杂。          及卒,权流涕曰:“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后权称尊号,谓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江表传〉恐怕周瑜活到70岁就是另外一种结果了。
阅读全文

施耐庵其人并没有历史传记之类的文献记载,但是一部惶惶巨著《水浒传》已经足以让人们缅怀和寻找他的足迹了。        世纪五十年代的研究证明施耐庵确有其人,公元1296年生于生于苏州城外施家巷,名彦端,字子安,后来号耐庵。公元1331年,和著名的明朝功勋刘伯温同榜中了进士,而且两家友谊非同一般。公元1330年,途经梁山,在当地做了考察。        后来他避乱隐居,以便完成《水浒传》,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常遇春攻破了平江。朱元璋派人寻找施耐庵。施耐庵不就。施耐庵唯恐朱元璋再来征召,便到白驹场西边18里自己的庄田上,按苏州阊门外故居的格局,建了房院,迁来此地。《水浒传》成书后,一度遭禁,这都是后话。        书归正传,说水浒英雄的结局,主要是说征方腊之后,仍然留京的官员结局:        书中明文记载:        现在朝觐正偏将佐二十七员:    正将一十二员:       宋江  卢俊义  吴用  关胜  呼廷灼       花荣  柴进   李应  朱仝  戴宗       李逵  阮小七    偏将一十五员:       朱武  黄信  孙立  樊瑞  凌振       裴宣  蒋敬  杜兴  宋清  邹润       蔡庆  杨林  穆春  孙新  顾大嫂        这些人中,真正“为国效力”到最后的有关胜,呼延灼,象乐和等有“一技之长”的当然不愁皇家不要。盛下的不是大多也是辞官不做。那么,宋江受招安的初衷也就成了笑话,成了悲剧。因为剩下那几个都是被害死的。        宋江,军师吴用,副头领卢俊义,最忠实的走狗李逵,最亲密的飞鹰花荣,没有一个不玩完的。        这就是说,曾经为大将的,如关胜,呼延灼等,朝廷照用不误,而作为“根红苗正”的,如阮小七等,则大多受不了那窝囊气,弃官不做。而对“罪魁祸首”,统治阶级是丝毫不会手软的。        这就象黄巢起义要求投降一样,根本不会有好结果。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施耐庵是彻底看透了统治阶级的嘴脸。而在对人际关系的把握,对人物性格对生命的影响上,他都堪承大师级的人物。        这里说明一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作者在当时都很难算文化界的佼佼者,最多是小有名气,当时真正称“巨匠”的,不是入朝为官,就是在王府相府中工作,根本不会写这些违禁小说。而罗贯中和施耐庵是不是有师徒关系,则更是争议颇多。        那么也就是说,是乱世丰富的阅历和对人情世故的熟谙,才能写出类似“武松”,“李逵”“林冲”等鲜活形象。而在对故事框架的把握上,《水浒传》对比《三国演义》是要高出一筹。不可否认,罗贯中在对“计谋权变和宏观把握”上堪称大师,但是在对深入人性这一方面,他不如施耐庵。当然,这和故事时间跨度以及选材是有很大关系的。但是我们仔细看四大名著,其实人物刻画最肤浅的就是《三国演义》,当然这是相对而言。        其实水浒传作为“贼”记述,已经比较成功了。施耐庵对于人与人关系的把握上,仅次于曹雪芹(大家表拍我,我其实没资格对大师们品头论足,只是我个人感受,我辜妄数之,您辜妄听之。),这决定他些这类作品肯定非同凡响。比如李逵与宋江,吴用与宋江的微妙关系。又比如卢俊义在梁山的地位等问题。燕青临走之前为什么单找卢俊义?这就透露出一个信息,在梁山中其实也是有“小山头”的。        我个人感觉施耐庵更向往和推崇隐居的生活。燕青的潇洒,李俊的自在,这才是“贼”的归宿。        而最后一回对宋徽宗的袒护,不知道是理想,是曲笔,或者是局限?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不过是南柯一梦,小说而已!
阅读全文

和孟获先生聊聊《孙子兵法》,兼论东吴国策      孙子十三篇,号称兵法的“至尊”,西点军校把孙武和毛泽东这两个中国人并列为中国真正的兵家“泰斗”。从南帝先生的文中不难看出,先生对这部书是烂熟于胸的,并且联系到了孙权的国策,那在下献丑,也胡扯两句。      其实孟获先生的文章是翻译孙子兵法,并用三国战例作个简单的注解。      其中第一条是关于孙权国策的问题,先生认为“东吴的国力对于其政府来说,仅仅自保而已,对于扩张疆土,拿到荆州的全境已经是当时最理想的状态了。”这个有道理,因为历史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历史是人创造的,人总会犯错误。      孙权初掌江东,政局不稳,稳定江东“士族”方针是对的。紧接着,曹操大兵犯境,周瑜力挽狂澜,并且夺得荆州,此时,孙权犯了个错误,没有及时遏制刘备,直接导致日后刘备的壮大。而且周瑜病死,导致东吴内部没有人能够有胆魄和志向去夺取天下。      孙权前期治军,还是比较注重战斗力和士气的,但是后期,东吴兵则转化为生产奴隶。为什么诸葛亮以一州之地可以迫使司马懿不敢出战,而孙权坐镇江东,兼有荆州,就是破不了合肥?当然,这与魏的国策有关,但恐怕与各自的能力和志向也有很大关系的。      军事服务于政治,孙权的政治是三国中最黑暗的一国,他的军队平均战斗力也是最弱的。军事上虽然吕蒙,陆逊都是不错的军事统帅,但无论如何,有孙权的“国策”摆在那,他们纵然有此志向,也是无用武之地的。所以说,孙权的国策不是客观国力决定的,但他的国力却是由于他本身政治能力有限导致弱(不可否认,孙权在用人御臣和权术的运用上炉火纯青,但是治国和阴谋是两回事),在淮南的争夺上,魏国没占到便宜,曹操决策失误导致魏十分被动,但是东吴屡次兴师,却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掌控江淮。所以说双方是不胜不败。       《孙子兵法》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比如“九地篇”与“火攻篇”的关系,“虚实篇”与“军争篇”的关系,比如“始记篇”与“用间篇”的联系,等等。        大概说一下就是“地形与火攻”的关系,“双方的处境与战略战术”的关系,“国家政治与多算胜的关系”等等。        所以,曹操最推崇《孙子兵法》是可以理解的。       《孙子兵法》几乎成了战场上的天平,谁遵循它,谁善于运用它,胜利就倾向谁。以三国为例,曹操在官渡遵守“以正合,以奇胜”,但在赤壁,他违背火攻篇,结果大败,而曹刘汉中争夺战刘备灵活运用“军争”取得了胜利。也许他们不是照办《孙子兵法》,但是却与《孙子兵法》相契合,只能说孙子兵法的高度概括性,“真理”总是具有普遍性的。        而孙权号称“孙武”的后人,但他的用兵实在不敢让人恭维。曹操自不必说,即使是刘备还有汉中争夺战的胜利,但是孙权一辈子用兵几乎就是围着一个合肥,还没打下来。所以说他作为一个“守成”的君主是够格的,但作为“打天下”的帝王,他根本靠不上边。        另外说一点,与《孙子兵法》齐名的《吴子兵法》,两者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比如两者对衡量将领优劣的看法,对“以战养战”的强调,对“军事服从”于政治的强调,以及地形对战争的影响等等。但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吴子认为“攻城”未必就是最“下下的策”。——————————————————吴子曰:“凡攻敌围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宫,御其禄秩,收其器物。军之所至,无刊其木、发其屋,取其粟、杀其六畜、燔其积聚,示民无残心。其有请降,许而安之。吴子曰:“故将之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备,三曰果,四曰戎,五曰约。” 吴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者,所以保业守成。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故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举顺天人,故能然矣。”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