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稍有空闲,不时来坛中转转,说不清什么感觉,这里似乎确实只是一个给我留下回忆的场所了。新的月刊做出来了,无法评价,无所谓希望也就无所谓失望吧。转眼又是一年,这是经历最多的一年,不论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上,简单地说,只留给我两个字,后悔。任何勉强去做的事,结果总是那么的糟糕。一次是这样,两次是这样,我想,一千一万次,也还会是这样。现在的新浪,已经很难让我找到阅读的快感了,我想,新浪的论坛确确实实是走向衰亡了。老师说马克思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都会走向衰亡的,似乎论坛,也不例外。为什么人长大了,就会不快乐。台湾特务说,那是因为,有了责任。责任让一些东西看上去显得伟大,但同时,也剥夺了一些或许更为重要的东西。拿什么拯救你,三国论坛?拿什么拯救你,新浪论坛?无言以对。但是其实,需要拯救吗?或许,这本就是个不需要拯救的世界,英雄,只不过是后来者茶余饭后的神话,说书人唾沫横飞出来的幻影吧。虽然并不常来了,但很想对仍然在这里的,尤其是年纪小一些的坛友说一句,玩得开心,但千万别太认真,因为这个世界,最怕认真二字,一切的麻烦,皆出于此。本人从即日起退出新盟。向诸位前盟友问好。
阅读全文

《丈八点钢矛使用指南》 -------司马兵器讲座第二讲 引子: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在大江南北传颂了近两千年,可谓千古流芳。但是不为人知的是成就桃园三杰英雄业绩背后的人。这个人就是思想家、军事家、兵器家、武学家、广告学家司马徽。水镜先生亲自为张飞邻居张铁匠卖出的三件著名兵器各写了一本使用说明,就是这三本薄薄的小册子影响了中国的历史,造就了一位皇帝、两名在三国时代排名前十的超一流武将。上一讲我们介绍了青龙偃月刀,大家的课外作业完成得都还不错,但是有个别同学没有认真听讲哈……(发现张苞正在和邻座的关雨交头接耳)张苞同学,站到最后面去!每次作业完成得最差的就是你,下课以后到教导室来一下。关雨同学,你最近的学习成绩下降得很厉害啊,你是女孩子,我也就不多说你什么,要自重。谁再讲小话我就请他站到外面去听课!咳,咳,今天这一讲介绍丈八点钢矛,请论坛的同学们认真记笔记。讲座序:这是一本说明书,书名《丈八点钢矛使用指南》。矛名:丈八点钢矛,又名丈八蛇矛。[谁能告诉我,为什么叫丈八点钢矛呢?点钢是什么意思?好象有同学说点钢就是矛尖有一点钢,不对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件兵器就太一般了。请大家注意记录一下,点钢的意思呢,是说这矛连钢制的盔甲都能一点即透,形容矛头极其锋利。为什么又叫作丈八蛇矛呢?没错,这是因为矛头弯曲,形状象蛇。]形状:矛的形状,分为矛头和矛杆两大部分,可拆卸及组装,其中矛杆可拆成三截,不但便于携带,而且在矛头丢失的时候还可以组装出长棍、三截棍或双截棍等多种兵器,所以外国人把丈八点钢矛称作变形金钢,原因就在这里。制式:东汉仿先秦制式。[关兴同学请睁大眼睛看清楚,是东汉,不是东洋!]重量:丈八点钢矛默认的主要零部件是矛头,使用者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酌情采用不同材质的矛杆。比如张飞就采用了与矛头相同的材质,用纯钨钢打造矛杆,这是丈八点钢矛的顶级配置,采用这种配置时,由于矛杆和矛头同属核心零部件,所以又称为“双核”。[采用双核配制的丈八点钢矛净重约……嗯,这个作为课后作业,大家回去计算一下,下节课我会提问。]重要部件: 1,
阅读全文

庚辰以来,美英耀武于波斯,倭狗狂吠于琉球,流寇袭扰于西北,蝼蚁暴窜于东南,仆一介布衣,身处江湖之远,当此纷扰之时,思慕先人之壮举,聊作斯文以排忧。 安内必先攘外——曹操北征乌丸之战 背景: 汉建安六年,曹操取得官渡大捷,袁绍败回河北。趁袁绍忙于收拾残局,曹操回师许昌,稍作休整后即又挥师南下,将在汝南一带盘踞的刘备赶至荆州,使得自己的后方得以安定。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袁绍虽然在官渡大败,被曹操歼灭八万余人,但与当年赵国在长平被秦将白起坑杀三十万相比,袁绍的这次战败还不至于让他武力尽废,何况冀、幽、青、并四州基业尚在,若卧薪尝胆,东山再起绝非天方夜谭,可惜袁绍心气难平,遭此一败之后萎靡不振,抑郁成疾。 建安七年,曹操率大军再临官渡,进逼河北。五月,袁绍病死,河北呈群龙无首之势,诸子不睦,袁尚、袁谭互为攻伐——但即便是这样,曹操仍然花了数年时间才平定河北——当然这其中袁谭、高幹降而复叛是一个原因,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袁氏在河北根基之深。 建安九年,袁谭击败袁尚,兼并其众,袁尚逃往幽州,到故安投奔袁熙。建安十年正月,曹操击破袁谭,斩袁谭,诛其妻子,平定冀州。当月,在故安的袁熙被部下焦触、张南等叛攻,袁熙、袁尚投奔三郡乌丸。 乌丸(亦作乌桓)是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按照《三国志》裴注引王沈《魏书》的说法,乌丸是东胡的后裔,东胡在汉初被匈奴单于冒顿灭国,馀部的一支逃到鲜卑山,以山为号,称为鲜卑,而另一部分族人逃到乌丸山,也以山为号,这便是乌丸。乌丸部落以幽、并两州为主要聚居地,在北方分布的范围相当广,布列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诸郡界。 东汉末年,诸郡乌丸部首领各自称王,位处东北的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的乌丸部落形成同盟关系,故称之为三郡乌丸。三郡乌丸的首领辽西乌丸大王丘力居死后,因为儿子楼班尚小,由颇有武略的侄子蹋顿代立,总摄三王部。蹋顿在袁绍与公孙瓒交战时主动遣使与袁绍和亲,并帮助袁绍与公孙瓒作战,作为回报,袁绍不但与乌丸部诸王和亲,还遣使诏拜乌丸三王为单于。史书记载: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馀万户。袁绍皆立其酋豪为单于,以家人子为己女,妻焉。 辽西单于蹋顿因为实力强大,因此和袁绍的关系尤其密切,虽然在楼班长大之后,蹋顿被立为王,单于的位置被交还给了楼班,但蹋顿仍然是辽西乃至至三郡乌丸部举足轻重的决策人物,所以袁尚在穷途末路之时前去投奔,希望借助外族的力量杀回冀州。 中原霸主和塞外游牧民族之间的一场较量,就此展开。 征战: 其实早在曹操征战河北时,三郡乌丸就已是蠢蠢欲动,袁尚投奔至乌丸后,乌丸骑兵多次进入幽州腹地进行钞略,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果然,在建安十年夏天,故安赵犊、霍奴等杀幽州刺史、涿郡太守。三郡乌丸攻左度辽将军鲜于辅於獷平。虽然史书上没有更详细的记载,但故安是袁熙曾经的驻地,赵犊、霍奴等人的叛乱又与乌丸的军事行动遥相呼应,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切似乎都是早有预谋。 八月,曹操领兵征讨幽州叛乱,斩犊等,紧接又渡过潞河援救獷平,乌丸军眼见形势不妙,马上放弃了对獷平的进攻,奔走出塞。而就当曹操出兵獷平时,原本已经投降的袁绍的外甥——当时的并州刺史高幹又在并州发动了叛变,虽然这次叛变于建安十一年正月被曹操剿平,但这一连串的事件背后,无一不指向那些塞外的异族骑士——乌丸! 双方的第一次较量以乌丸的撤退和高幹的失败而宣告结束,但面对游牧民族灵活的骑兵战术,面对河北乃至天下的复杂局面,曹操意识到,边患不除,国无宁日。 为了能彻底解决三郡乌丸之患,清剿袁氏残余势力,平定北方局势,曹操决心北征三郡乌丸部,广积粮草战马是理所当然的,屯田制度为曹操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而先期的另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便是在董昭的建议下,专门开凿了平虏、泉州两条渠道以利交通。史书记载:公将征之,凿渠,自呼沲入泒水,名平虏渠;又从泃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 平虏渠和泉州渠的开凿显然表现出曹操北征乌丸的决心,尤其是平虏渠,名曰平虏,其义昭显,但即便如此,曹操的这个计划仍然遭到了几乎所有部下的质疑。史书记载:将北征三郡乌丸,诸将皆曰:“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 众人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他们认为:曹操率大军远征塞外,倘若刘表倾巢而出,恐怕黄河以南不复为曹操所有,而乌丸作为异族,未必就是真心要助袁尚兄弟复仇,对其进行安抚,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并非没有可能。就在众人纷纷反对之际,站出来一个人,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这个人就是郭嘉。 郭嘉,字奉孝,为人“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是曹营中重要的谋士之一,曹操自己也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他首先分析了大的政治格局,认为袁氏在冀、幽、青、并四州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袁尚外借乌丸之势,内招死主之臣,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和危害性;而刘表本身能力不足,只是个“座谈客”罢了,认为刘表对刘备是“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所以“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郭嘉的这番分析,堪比后来鲁肃力劝孙权抗曹之议,可谓是“廓大开计”,曹操对此深表赞同。 于是,决战的序幕就此拉开: 建安十二年,汉司空行车骑将军武平侯曹操亲统大军,率荡寇将军都亭侯张辽、司空军祭酒洧阳亭侯郭嘉、议郎参司空军事督虎豹骑曹纯、偏将军都亭侯张郃、偏将军都亭侯徐晃、左度辽将军鲜于辅、护乌丸校尉阎柔、护军韩浩、领军史涣、军谋掾牵招等,北征三郡乌丸。 建安十二年夏五月,曹操大军到达了右北平的无终县。无终乃是通往辽西的要冲所在,得知消息的乌丸军队也到达了这里,但时值盛夏,正赶上雨季,由于地势低下,又靠近海,道路被滂沱大雨冲得泥泞不通,曹操大军一时无法前行,而乌丸的军队也暗守山中小路和险要之处,随时注意着曹军的动向。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七月,依然没有任何改善,就在这时,又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这个人就是田畴。 田畴本身就是右北平无终人,年轻时得到幽州牧刘虞的尝识,被署作从事,受使入京,刘虞死后,他因为在刘虞墓前哭拜而被公孙瓒囚禁,被释放后,他率宗族和附从数百人发誓要为刘虞复仇,并入徐无山中居住,周围的百姓纷纷前去投奔,数年间竟发展到五千余户,在北方颇有威望,连乌丸、鲜卑也遣使进贡,袁绍和袁尚多次招纳他,都被他拒绝。 曹操也素闻田畴的威名,于是在北征的行军路上便派使者前去征召田畴,田畴一改以往对袁绍父子的漠视姿态,不但欣然应召而且即刻动身,随使者到曹操军中,随即他被任命为司空户曹掾,并被“引见谘议”。通过一番交谈,曹操感慨于田畴的才能,第二天便下令说,田子泰这样的人不是我能用的,意思是让他做个户曹掾太屈才了,立即举他作茂才并拜为蓚县的县令。田畴并没有立即上任,而是跟着曹操的大军一同到了无终这个地方。 曹操冒着被刘表从身后偷袭的危险北征乌丸,现在却因大雨无法进军,于是找田畴问计。田畴说,过去右北平的郡治在平冈,所以曾经有过一条从卢龙塞出发途经平冈通往柳城的路,可惜陷坏断绝已经二百年之久了,但从山中还能找到小路,他建议曹操假装退兵,使乌丸军队放松警觉,然后趁机进入徐无山,再向北出卢龙塞,经平岗,从敌人防备空虚的地方进军,直逼柳城。 这个建议立即被曹操采纳,田畴作为向导,率领五百兵士在前面开道,曹操大军紧随其后。史书上对这次千里奇袭的行军过程却记载得非常简单,不过短短一句话:引军出卢龙塞,塞外道绝不通,乃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经白檀,历平冈,涉鲜卑庭,东指柳城。虽然只是这么短短的一句,但我们不难想象这次行军的艰难。 五百里堑山堙谷,十万众勒马扬鞭,在经过艰难的跋涉之后,仿佛从天而降的曹操大军如鬼魅般出现在辽西的大地上。至到他们行至距柳城二百里的地方,乌丸才终于有所察觉,于是“尚、熙与蹋顿、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将数万骑逆军”,双方均急于抢占有利地形,但结果却是所有人意想不到的,建安十二年八月,双方的军队在白狼山猝然相遇。 这是一场名负其实的遭遇战,由于一路上翻山越岭,兵士大都轻装简行,所以当时曹操“车重在后,被甲者少”,而乌丸军队数量众多,以至于曹操左右皆惧。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正当众人惊恐之时,荡寇将军张辽力劝曹操,要求主动出击。曹操登上高处观察敌情,发现乌丸军队也是仓促应战,阵式并不齐整,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于是果断地命张辽、张郃为先锋,趁敌人立足未稳,冲杀敌阵。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他不但作战冷静、果敢,而且身先士卒,经常在战斗中充当先锋。古代作战有个词叫先登陷阵(史书上一般作先登陷陈,陈是通假字),顾名思义,所谓先登,是指攻城时率先登上城楼,而陷阵,则是将自己象钉子一样钉进敌人的阵地之中,担当陷阵者当有万夫不挡之勇,曹营之中,最擅陷阵者,自然非“以八百勇士破敌十万”的张辽莫属! 张辽不但是曹营首屈一指的悍将,而且在这次曹操北征的随行诸将中品秩最高,他的挺身而出无疑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以至于曹操也深受感染,甚至将自己手中的令旗都授予了张辽。史书是这样记载张辽的: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我们仔细翻看史书会发现,在这场战斗中,一些在曹军中地位极高的将军,象夏侯兄弟、乐进、于禁等人都没有随军出征,而随军出征的将领,不论张辽、张郃还是徐晃,无一不是正值壮年、智勇兼备的实力干将,而曹纯所督的虎豹骑更是骑兵中精锐的精锐,如果一定要说漏掉了某一位,或许曹仁没有参战,是个遗憾。 当张辽与另一名担挡先锋的将领张郃率本部人马首当其冲,杀入敌阵时,立足未隐的乌丸军顿时便陷入混乱。而此时曹军的第二波攻势又接踵而至,这其中就有曹纯所督的虎豹骑。 作为曹操的亲卫骑兵,虎豹骑无不是百里挑一的天下骁骑,装备精良,数从征伐,威名远播。虎豹骑最令人闻风丧胆的地方除了拥有超凡的战斗力之外,更因为每每临阵,均凭借其无坚不摧的实力直捣黄龙,以摛杀敌方主将为第一要务。 所谓摛贼先擒王,虎豹骑一举击溃乌丸的亲卫部队,俘获了蹋顿,乌丸军彻底崩溃。曹军一路追奔,直取柳城。这一战,只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史书记载:“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至此,三郡遂平。 曹操的此次征伐,不但一举解决了三郡乌丸之患,从而稳定了河北局势,而且对其它乌丸、鲜卑部落和盘踞辽东的公孙康势力起到了极大的震憾作用九月,曹操自柳城班师回朝之时,辽东公孙康“即斩尚、熙及速仆丸,传其首”,而当十一月,曹操大军行至易水时,“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其后,鲜卑首领步度根与轲比能也上贡以示臣服。 封赏: 大捷之后,随行诸将均以军功受赏,张郃迁平狄将军;徐晃拜横野将军;封曹纯高陵亭侯;改韩浩护军为中护军、改史涣领军为中领军,各置长史、司马,封列侯;封阎柔为关内侯;田畴封亭侯,不受;郭嘉于途中染疾,不久病逝,曹操奏表天子,追其功,增邑八百,并前千户,谥曰贞侯,由其子郭奕嗣。 后记: 曹操在凯旋途中写下了著外的《步出夏门行》,一千七百多年后,一位名叫毛译东的诗人来到当年曹公赋诗的地方,写下了“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句子,大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意。确实,二人身上有太多的共同点。想建国之初,面对东北和东南的局势,毛泽东毅然决心出兵东北,入朝作战,将他那位喊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对手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倘若换作孟德来作此决断,以他北征乌丸的雄才大略,定将会意于毛公,奏表于天子,挥鞭而北向,逞威于辽东!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壮哉曹公,快哉曹公!掩卷之余暇,不抑当浮一大白乎? (正文完) 附一:考证 NO1:曹操随行诸将 曹操北征,随行诸将必然众多,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除去文中所列举的张辽、郭嘉、曹纯、张郃、徐晃、鲜于辅、阎柔、韩浩、史涣、牵招等到十人外(笔者统计极可能有遗漏,欢迎指正),另有曹休、刘放二人有可能随行,曹休曾领虎豹骑宿卫,但具体时间不详,刘放当时任参司空军事,但并未记载其从征三郡,故此二人存疑未举。另外还有张绣,《三国志》记载他“从征乌丸于柳城,未至,薨,谥曰定侯”,具体死亡时间地点不详,故未列举,若张绣算在其中,随行诸将中可能以张绣品秩最高,时任破羌将军,宣威侯,而且封邑多达二千户,数量相当惊人,《三国志》中也提到说,当时“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 NO2:曹操行军路线 进军:自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易(今河北雄县西北)——无终(今天津蓟县)——因滨海路不通入徐无山(今河北玉田东北二十里)——卢龙塞(今河北遵化喜峰口)——堑山堙谷五百馀里——白檀(今河北承德市西南古北口东北一百四十里滦河之滨)——平冈(今辽宁喀喇沁左翼)——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 回师:柳城——碣石(今秦皇岛市山海关一带)——无终——易——邺 NO3:卢龙塞(喜峰口) 喜峰口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古称卢龙塞,路通南北。汉代曾在此设松亭关,历史悠久。东汉末曹操与辽西乌桓作战,东晋时前燕慕容儁进兵中原,都经由此塞。后易名喜逢口。相传昔有人久戍不归,其父四处寻问,千里来会,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喜极而死,葬于此处,因有此称。约至明永乐后,讹称为喜峰回。明景泰三年(1452)筑城置关,称喜峰口关。今通称喜峰口。喜峰口关故址在今河北省遵化县东北,燕山区大河——滦河出口的东南边。 NO4:乌丸奔走出塞的“塞”是哪里? 《三国志》中有: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绍所厚,故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 又有:秋八月,公征之,斩犊等,乃渡潞河救獷平,乌丸奔走出塞。 獷平(亦作犷平),故城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古北口内,古北口在居庸关东面,北京市密云县东北,是燕山中段的一处隘口。燕山山脉自西迤逦东来,至此又中断,形成了这个隘口,有路可通南北,自古为北方边防要地。春秋战国时,燕国在燕山之北始筑长城。汉代就已在此驻兵戍守,以防匈奴。 从辽西一带进入幽州腹地,基本上只有三条路,第一条是曹操征三郡乌丸回来时所走的“滨海路”,第二条是曹操出卢龙塞的那条早已经断绝二百年之久的故道,第三则是从卢龙塞的北面沿燕山山脉一路绕行,经北古口进来。 卢龙塞这条路早已不通,而走滨海路攻獷平的话,不但绕了很远的路,而且曹操于秋八月渡河救獷平,按理说乌丸奔走出塞也该是在这个时候,而此时滨海路应该是因天雨而道路不通的,何况曹操由南向北向獷平进发,乌丸如果走滨海路回柳城则必须先往南走,弄不好要跟曹操打个照面,并不是最佳逃跑路线。所以,个人认为,乌丸数入塞为害也好,奔走出塞也好,走的都是古北口一线。至于对塞字的理解,既然古北口也是边防要地,那个塞应当指的就是古北口的塞,而不太可能是指卢龙塞了。 NO5:虎豹骑 文中有关虎豹骑的内容,中间带有一点个人的想象,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虎豹骑打仗时就一定是冲着敌方的主将而去的,但翻看曹纯的传记,我们会发现,虎豹骑不但曾经擒杀了袁谭,俘获过蹋顿,在平定荆州时还奔袭刘备并抓获了刘备的二个女儿,这三件事如果放到一起来看,确实颇有值得玩味之处。 附二:《步出夏门行》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章。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冬,北征乌丸得胜回师途中。 《步出夏门行》 艳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鹍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鎛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土不同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附三:《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一九五四年两次到北戴河疗养,三国时的碣石山故址便在这一带。诗人对曹操评价颇高,不但在海边多次吟咏三国曹操的诗辞,还写下了《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曹操《观沧海》中有“秋风萧瑟”句,主席词中更有“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之叹,其时正值朝鲜战争停战不久(朝鲜战争于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正式停战),个中深意,不喻自明。[upload=http://x.bbs.sina.com.cn/forum/show_fpic.php?apid=forum&uid=1039742210&fpid=3459209&postfix=0&ptp=0][/upload]
阅读全文

谈谈荀彧的名字在群里聊天时听水水讲了一个很新奇的说法,是有关荀彧的名字的,大意是说,荀彧这个人物其实单从名字上看,就给曹魏的将来埋下了一个伏笔,为什么呢?水水说虽然现在对“彧”字的解释是:跟玉字通假,是玉石的意思,但实际上在古时代,加工好的玉石叫“壁”,比如说和氏壁什么的,而“彧”字则是指加工失败的玉石。既然曹操的首辅大臣的名字中暗藏这样一个字,则说明曹氏一统天下其实注定是要失败的。这个说法当时让我大跌眼镜,但仔细一想,总觉得不太对劲,如果“彧”果然有这样一层意思,那荀彧的长辈怎么会为他取这样一个并不吉利的名字呢,而且古人的字和名之间总是有一些联系的,荀彧字文若,这个“彧”字如果是玉石的意思的话,跟“文若”就显得有些缺乏联系了。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有关“彧”字的解释并不是现在一些辞典中玉的意思——《广雅疏证·卷三上·释诂》:「彧,文也。」回家又翻阅了《三国志集解》,在荀彧传记的注释中也有关于“彧”字的解释。《集解》原文如下:李贤曰:袁宏《汉纪》“彧”作“郁”。潘眉曰:“彧”、“郁”古字通。沈家本曰:《说文》“戫[或下三点]”——有文章也,从“有”,“彧[或下三点]”声。《论语》:郁郁乎文哉。《汗简》曰:古论语作“戫[或下三点]”或省作“彧[或下三点]”而变形为“彧[或旁三撇]”,又变为“彧”。弼按范书灵帝纪有孟戫,《隷释》作郁,又有许戫,袁纪作郁。潘沈二说均是。注:《说文》和《汉简》中那个“戫[或下三点]”字其实跟我打出来的还不一样,原文中那个字右侧不是“彧”而是“或”字下面加三点,所以我在无法录入的字旁边都进行了说明,但愿大家能看得懂。由于集解原文中有很多的生僻字,无法录入,所以大家看着会比较麻烦,这里再大概用白话转述一下。大意是:为《后汉书》作注的唐朝太子李贤说,袁宏的《汉纪》中将“彧”字写成“郁”字。清代学者潘眉也说,“彧”字和“郁”字在古代是通假字。清代的沈家本也从《说文》和《汗简》入手,考证了“彧”字的演化过程,他认为“彧”字是由“戫[或下三点]”字演变过来的,而《说文》中“戫[或下三点]”字的意思是“有文章”的意思。《三国志集解》的作者卢弼认为,范晔的《后汉书·灵帝纪》中有两个人,一个叫孟戫,南宋洪迈《隷释》一书中将这个“戫”字写作“郁”字,还有个叫许戫,袁宏的《汉纪》中也是写作“郁”字,于是卢弼认为,潘眉和沈家本的说法都是有道理的、正确的。看来,“彧”字应该是“文”或者“有文章、有文才”的意思,这才能与“文若”相对应。水水的那个关于“彧”字的故事究竟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也许是后人编出的一个传奇故事也不一定,这是后话了,不过为了这么一个字就费了偶大半夜的工夫,文字工作之繁杂,也算略略见识了一番,古人若泉下有知,不知是正洋洋自得呢还是无奈地挠头呢……^_^
阅读全文

关于当前论坛气氛及所谓党争的看法最近论坛发生了不少事,伤了不少人的和气,也弄得很多人不开心。作为一名暗版,也作为诸多事件的当事人,我想,我有责任出来作一下批评和自我批评。首先,我声明,我的意见尽量不带有倾向性,而且过去的事我也当它过去了,无意于再次挑起矛盾。我只是希望通过对一些事情的反思,谈谈在论坛中我们如何相处,如何相互尊重的问题。最近有一句话让我深受触动,有个网友对我说:现在论坛里缺乏彼此的尊重,就算是垃圾贴,那也是人家用心写出来的。论坛走到今天,昔日辉煌不再,贴子水平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水平提高靠什么?我认为应当是靠鼓励,靠批评,靠相互交流和促进。而不是靠无原则的吹捧、鄙视、相互攻击和漫骂。粗言秽语是不对的,这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那么,挖苦,嘲讽是否就有理了?我个人觉得一些非常刻薄的话,其实远比漫骂来得恶毒,更伤和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看同一个作品,我想,是不能苛求得出一致的意见的,每一个人的修养不同,与作者关系不同,出发点不同,作出的反应自然而然也就不同。但,我希望,不论你的态度如何,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尊重。什么样的意见能被人接受?什么样的批评能被人接受?甚至什么样的称赞能被人接受?在尊重的基础上,我想,一切言论都容易被接受。反思一下这些天发生的事,其根源就在于彼此缺乏尊重。我不想为我以往的言行进行任何辩护,我必须承认,我在发言时已经不再保持尊重,对此,我表示歉意和反省。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诸位网友的见解。另外,想就论坛置顶和首页推荐澄清一下。置顶以前只有五个,有时候精品多的时候,或者版主更换不及时,会造成一部分精品,甚至是很不错的精品点击率太低,虽然当事人未必会很介意,但作为论坛的维护者,心里总会感到过意不去,毕竟,贴子是用心写出来的,是网友的劳动成果。置顶增至八个,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是件好事,有的网友觉得置顶多了就不值钱了。在这里我想说一下我的看法。置顶的推荐作用,我个人认为已经是微乎其微了,论坛发贴量相对于论坛的浏览量来说其实有些偏大,也就是说,新浪三国的读者是非常有限的。我个人置顶一般遵循延后一到两天的原则,甚至可能更长一些,这样可以保证精品贴让更多的人看到,置顶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作为对树状结构下为了更多地累积点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因此,在置顶的时候,更多的是考虑平衡,也就是尽可能的照顾面大一些,理由只有一个,贴子是花功夫写出来的,我自己也曾经写过贴,我想我知道多数发贴的人的心态,哪怕是有那么一点虚荣,我想,那也是应当尊重的。关于首页推荐,除了特别好的,会专门致信或留言给编辑,要求推荐外,个人一般不太干涉编辑的选择。或许有人对编辑的选择有不满,但我想以现在很有人气的“超级女声”来作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虽然有人说这个节目非常恶俗,难看,但是,我很喜欢,在这样,我想对一些所谓反对者说一句:你可以不喜欢,但我觉得你没有阻止别人喜欢的权利,更没有混淆视听的权利。我记得有一个网友刚到论坛的时候,他写了一个连载,老实说,挺难看,私下里得到许多负面的说法,但我还是置顶,还是推荐,甚至帮他做了一个很简陋的专栏。我在这里没有邀功的意思,他的水平提高也与我无关,我只是想说,我们得给别人创造一个条件,给别人提高的时间和空间。我现在翻看我的专辑,明显能感到水平的阶段性,我既不是在骂声中也不是在掌声中前进,我想,水平的提高,不需要太多的掌声,更不需要太多的骂声,只需要一个空间,一点时间和一些平等的哪怕并不热情的交流。所谓党争,我以前没有经历过,如果前段时间的争吵就叫党争,那实在是太可悲。既便是争论,我想也最好是相互尊重,如果你不尊重别人,也不可能指望别人尊重你,如果相互都不尊重,我想,不愉快是必然的。或许在过去,争论时可以说一些不太好听的话,因为相互间比较熟,但现在,新面孔很多,希望大家发言时注意语气,一个简单的例子,同事间或朋友间骂几句国骂,并不会怎么伤和气,但你对着一个路人骂,或者对一个不太熟的人骂,人家回敬你几句甚至打你两巴掌,那也只怪你自己犯贱。最后再重申一次,新盟(包括我本人)不想和任何人吵架,但如果有人恶意中伤新盟,借古人一句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阅读全文

周瑜伐蜀的可行性报告(论证篇) 版权所有,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先看周瑜越刘备而伐蜀在路线上是否可行: 我认为《献帝春秋》中所说刘备“不听军过”应该是不可能的,因为周瑜败曹操之后,“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后来孙权以土地业备,也并没有把南郡完全给刘备,周瑜还是南郡太守,并且屯兵江陵。裴注所引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於油江口,改名为公安。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江陵和公安隔(长)江(南北)相望,而夷陵和武陵也是南北相对,周瑜在江北,刘备在江南,(这个江南可不是指现在的江南,现在的江南一般指当时的江东,三国志也有“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的说法,可见当时的江南的确是指荆南诸郡)所以当时的长江水道,刘备和周瑜共有,周瑜入川并不需要向刘备借路。 ——以上第一点,在路线上可行,并且不用看刘备的眼色。 再看周瑜伐蜀在时机和时间上是否可行: 十四年……秋七月,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置扬州郡县长吏,开芍陂屯田。十二月,军还谯。……十六年春正月,……张鲁据汉中,三月,遣锺繇讨之。……马超遂与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叛。……秋七月,公西征,与超等夹关而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赤壁战败后对江东心有余悸,转而把目光投向了西方。曹操在扬州屯田,以作长久之计,这应该也是周瑜敢于伐蜀的原因所在,并且曹操建安十六年亲征马超,直到建安十七年秋十月才征孙权,建安十八年春才开战。 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诏书并十四州,复为九州。夏四月,至鄴。——《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周瑜的理由“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是站得住脚的,并且应该说在曹操无力也无心顾及江东时,趁机伐蜀是个好时机。 从周瑜建安十五年准备伐蜀算起,直到建安十七年末十八年春曹操南征,中间有两年多近三年的时间,刘备取西川看上去从建安十六年到建安十九年用了三年时间,其实他真正和刘璋翻脸是在建安十七末了,前面的时间用来收买人心,到建安十九年夏天刘璋投降,不过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所以周瑜是有时间伐吴的,并且周瑜分兵后孙权在濡须口未必挡不住曹操,刘备在南郡和汉中两分兵力不也和曹操打了吗,何以东吴就做不到呢,所以周瑜伐蜀是有充分的时间保障的,甚至不需要顾及江东的防线。 ——以上第二点,周瑜伐吴在不但在时机上可行,并且时间上是有保障的。 接着看周瑜伐蜀在兵力和物资上是否可行: 先看兵力: 刘表据荆州尚带甲者十万众,孙权手里起码能拿出十万兵来,分三至四万给周瑜入川并不为过吧。并且由于刘璋当时重心都用在防张鲁,东面的防线比较空虚。所以后来刘备“留关羽镇荆州,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从三国志里这几个当事人的传记看,并没有太多的激战,可能也就张飞打江州时破颜严还算是那么回事吧,这充分说明当时从三峡入川没有多大的阴力。 因为在真实情况下是刘备取了西川,所以我们还是再拿刘备来对照一下看。刘备取西川时一开始是“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这个数万人实在太过模糊,到底带了多少人呢?从“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和“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来看,刘备入川所带的兵力应该不会超过两万甚至更少些。其实刘备带来的兵越少,对周瑜越不利,因为这样他要面对的刘璋的军队就会更多些。但从刘备取西川来看,刘璋的军队战斗力显然是不能跟刘备和孙权的军队相比的。刘璋割据一州尚惧张鲁,实力之弱可想而知,所谓兵不贵多而贵精,周瑜若能领三四万人伐蜀,胜算极大。 再看物资: 刘备取川时因为得到了刘璋在葭萌关的物资作为给养,所以粮草不成问题,周瑜在这方面当然是不如刘备那么好办,但绝不该成为一个大问题。如果周瑜能够速进,那么等于是抄了刘璋的后路,而刘备却是正面与刘璋作战,这是周瑜的优势。在刘璋主力用来防备张鲁和镇守成都一带时,周瑜若趁势拿下涪陵、江阳、巴郡和广阳四郡,补给就不成问题。也就是说周瑜其实并不要带太多的粮草,而是可以就地补给,那么江陵有没有周瑜出兵所需的基本的物资保障呢,当然是有的,曹操取江陵就是因为江陵有军实,赤壁战败后周瑜所获的物资绝对是充足的,虽然因战火损失了不少,但刘表十几年积累的成果是足够支撑周瑜伐蜀的。 ——以上第三点,周瑜伐蜀在兵力和物资上是有保障的。 最后看看周瑜伐蜀的最大威胁——刘备、曹操 刘备此时已经南平四郡,并且刚刚和孙权结姻,在政治上处于两难,一时找不借口翻脸,所以对于东吴伐蜀的建议也没办法一口回绝,周瑜入川是没问题的,关键是周瑜如果打了胜仗了,刘备感觉西川将离他而去时,极有可能派兵袭取南郡,切断周瑜的退路,我想所派之人非关羽不可,因为当时刘备手底下的人基本上全在长江以南,只有关羽一军驻江北,所以关羽动手最方便。是不是会上演另一出袭荆州来还真不好说。但既然是为周瑜打算,当然就要尽心了,周瑜向来对刘备等人有戒心,并且南郡受到曹操的压力,所以南郡非得派重兵把守不可,这样一来,东吴等于是三分兵力,还好周瑜只将三到四万人进取西川,以孙权十万兵来看,分两到三万守南郡应该是可以的,刘备平南四郡之后手上也不过三四万人吧,当时吕蒙已经成长起来,并且鲁肃也在,程普(就快死了)、黄盖(也快死了)、韩当、蒋钦也都健在,东吴的人才储备正处在最强的时期,固守南郡应该不成问题。 曹操虽然把目光投身了西面,但毕竟他是建安十六年才西征,并且十七年还征了孙权,说明亡江东之心不死,那么在周瑜伐蜀时他是有可能,甚至是有极大的可能是要挥师南下的,如果是出合肥,则没有太大的问题,孙权水军占有较大优势,又是在濡须口亲自领军抵抗,应该能够固守。若是曹操再出襄樊,事情就比较麻烦一点,孙刘之间同床异梦、貌合神离的复杂关系,曹操应该是能看得,但赤壁之战的阴影有可能会使曹操难以选择这个方向,如果他真的兵出襄樊,周瑜应该是不得不回援。不过极有可能赶在曹操之前,就拿下涪陵、巴郡一带了,等于在西川建了个根据地,以后再找机会完全吞并西川不迟,何况曹操早晚是要解决马超的问题的。 ——以上第四点,即政治因素是否会导致外部势力进行干预,结论是极有可能,并且会对周瑜的行动造成牵制,这就看周瑜入川后的战况了。 不妨来想象一下周瑜的伐蜀之战吧: 周瑜出峡谷之后迅速攻下涪陵、巴郡应该不成问题,然后可派一将领一万兵南征,自领大军北上进取巴西,则益州已在囊中矣。周瑜入川其实只要打两到三场大一点的战斗就差不多了,巴郡颜严是要打一下的,不过规模不会太大,主要是取巴西,攻占葭萌关,这是最关键的一战,可以称得上是决战了,拿下葭萌关然后就可以回军一路攻打涪城、潼梓、绵竹、雒城,然后进围成都。 其实只要拿下巴西,接下来的战斗就好办了,因为占领了益州的大量地盘,补给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慢慢打也不要紧,其实以周瑜赤壁之战败曹操的威名,刘璋只怕早已闻风丧胆了,兵临城下,岂有不降之理。 这是理想状态,比较糟糕的是: 周瑜以鲁肃镇江陵,程普守江夏,领军于建安十五年秋七月或十六年春兵出峡谷。天下大有两分之势,曹操以夏侯惇守长安,以李典、乐进守合肥,令曹仁、张辽前据襄阳,建安十六年春正月或夏四月,自领大军再次亲征荆州,周瑜时已下涪陵、巴郡,分吕岱一军南下,令诸葛瑾于巴郡督办粮草,自领大军准备挥师北上,闻操已至宛城,急令吕岱回军,以吕岱、诸葛瑾守巴郡,自领大军回南郡,孙权亦亲自领兵至柴桑,刘备??#¥#·@·#¥%…… 当然还有许多种可能,就不啰嗦了,不过我想,最差的可能就是: 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阅读全文

周瑜伐蜀的可行性报告(前奏篇)  版权所有,转载请与作者联系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上面所载,就是周公瑾伐蜀之议,按吴书的说法,这个计划应该是因为周瑜的病卒而夭折,但蜀书中却有不同的说法: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权果辍计。迁观为别驾从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而裴注中所引《献帝春秋》却又是别一番说法:孙权欲与备共取蜀,……备欲自图蜀,拒答不听,曰:“……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於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权不听,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献帝春秋》的说法和前两者,特别是和《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的说法是有矛盾的,相信这也是为何陈寿不引这一说的原因,因为殷观的建议是不接受联合伐蜀的建议而“赞其伐蜀”,也就是说,还是赞成孙权伐蜀的,但刘备这一边却以“新据诸郡,未可兴动”的理由不出兵,简而言之,就是阳奉阴违;反观《献帝春秋》的说法,居然要刘备放出“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这样的狠话,还要令手下各据隘口,颇有点你要伐蜀咱就翻脸的味道。个人认为,《献帝春秋》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的说法是:“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这说明诸葛亮在入蜀前没有据南郡,而是督南三郡,并且南郡就是江陵,何来关羽屯江陵而诸葛亮又据南郡之说?可知《献帝春秋》之谬矣,故讨论周瑜伐吴一事,当以《三国志》所述为准。那么很显然,周瑜伐吴的提议无疑是惊出刘备一身冷汗,如果让他成行了,只怕多半是要成功,刘备只能龟缩于荆南,或可自保,但绝无力逐鹿中原了。从“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可以看出,刘备一方本来有意同盟伐蜀,认为自己离得近,打下来蜀国的地盘东吴够不着,但殷观却深知刘备的实力不足以克蜀,和东吴合力伐蜀只会是给他人做嫁衣裳,所以才提出那个阳奉阴违的计策。当然,事实上孙权的确是没能伐吴,但没伐吴的真正原因到底是象殷观所说“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还是因为周瑜的死呢?我当然认为是后者,否则也不用有这费口水了,以周瑜之才略,曹操尚不放在眼里,何惧刘备乎?是以,若公瑾不死,定当越刘备而伐蜀,并且“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也充分说明了,周瑜是有意并且准备要伐蜀的。这里还想就这个问题提一个看法:我认为周瑜死是在孙权向刘备建议共同伐蜀之前,即——孙权是因为周瑜死了,所以才要求刘备配合他一起伐蜀的,否则根本不用联合刘备,可惜周瑜死了,而刘备又找借口不肯一起出兵,所以孙权也只好作罢。为什么说周瑜死在孙权联合刘备之前呢?我们可以从“瑜乃诣京见权……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中看出,周瑜是进京向孙权提出伐蜀建议,然后在回江陵做出征前准备的路上病卒于巴丘(即今岳阳)的,从提议到病卒时间应该不长,如果当时孙权就有意联合刘备,有可能会先让使者去看看刘备的意思,然后再和周瑜最后敲定出征方案才对,而周瑜回江陵就是要做准备出征了,可见当时没有联合刘备的意思,当然,也有可能是先准备联合刘备,刘备不肯,然后周瑜决定越刘备而伐蜀,结果在路上死了,但既然孙权在刘备不肯的情况下还要伐蜀,那殷观的计策岂不是没能奏效?一个没奏效的计策也能让人升迁么?所以我觉得周瑜死在孙权联合刘备之前更有说服力。网上有文说周瑜死于建安十五年十二月,不知有何凭据没有,若真死于十二月,我的说法就可能不成立,因为孙权联刘备是在建安十五年,然后建安十六年刘备受刘璋之请入川,若周瑜死了才准备叫上刘备,有可能会拖到第二年。但三国资料留下来的很少,基本上就是三国志,三国志里没说周瑜死在十二月,不知这十二月之说从何而来,并且似乎没有冬天准备出征的吧,一般是春天或秋天出征,何况还是远征巴蜀,所以我目前为止还是坚持我的看法,我觉得周瑜当是死在建安十五年夏秋之季。——-这一篇主要是想澄清一下周瑜确实是有伐吴的计划,并且这个计划至少在周瑜死之前并没有因为刘备的态度而有所改变(我的观点是有周瑜在,可以无视刘备的态度,所以根本没有联合刘备,是在周瑜死后,孙权才联合刘备的)。下一篇将论证周瑜伐蜀的可行性,当然,我的观点是可行,欢迎各位拍砖:)
阅读全文

刘表与荆州要谈荆州,就不能不说刘表。很多人对刘表的评价不高,但翻看史书,不难发现,刘表是颇有才干的一个人。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少知名,号八俊。长八尺馀,姿貌甚伟。以大将军掾为北军中候。灵帝崩,代王睿为荆州刺史。东汉时荆州的州治在武陵郡的汉寿县(今湖南常德汉寿县),当时荆州最强的势力是长沙太守孙坚。孙坚举兵后,杀了荆州刺史王睿,又杀了南阳太守张咨,与后将军袁术合兵。此时荆州的战略重心是南阳,而其它六郡成一盘散沙之势。由于刺史被杀了,朝廷让刘表出任荆州刺史,从此荆州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不妨先看看他在荆州的政绩:一、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 从此割据一州。二、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使坚攻表。坚为流矢所中死,军败,术遂不能胜表。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 后来又断袁术的粮道,以致袁术入陈留,为曹操所败,逃到九江去了。三、张济引兵入荆州界,攻穰城,为流矢所中死。荆州官属皆贺,表曰:“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服从。四、长沙太守张羡叛表,表围之连年不下。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遂攻并怿……五、州界群寇既尽,表乃开立学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闿、宋忠等撰五经章句,谓之后定。刘表在荆州执政十八年,原本“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的局面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并且“沃野万里,士民殷富”。刘表之所以不能成霸业,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他的出身使他处在两难的境地。他有才干有野心,曹操袁绍可以拥兵自重,他汉室宗亲,堂堂的镇南将军、荆州牧为什么不可以,若是献帝不在了,他甚至是有希望担起复兴汉室的责任的,可是天子尚在,他自然是成不了光武第二了。二、他手下没有一流的人才,或者说他手下没有支持他成霸业的人才。曹操与袁绍相峙于官渡时,手下劝他举州以附曹公的不少,独不见有力劝攻曹者,手下的军队似乎更擅长于水战,武将也一般,只有文聘后来被曹操重用。刘表在用人上的确是不如曹操的,他主要依告的是士族阶层——这也是他能够在荆州保持安定团结局面的保障,黄忠、甘宁都没能被他重用。三、他后来年纪大了,进取心不如以前。其实曹操到了晚年也同样如此,得陇而不复望蜀,后来连汉中也放弃了。人老了,总还是想过几天舒心日子的,无可厚非。但刘表也绝对不是没有进取心的人,这里试图分析一下刘表的战略构想:三国志中说:治中邓羲谏表,表不听,汉晋春秋曰:表答羲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达义也。治中独何怪乎?”可见刘表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曹操用兵强于袁绍,而袁绍实力强过曹操,官渡之战的确是存在很大的变数的。若是和袁绍联手干掉曹操,袁氏故吏遍布天下,手下的谋臣武将都要强过刘表,将来袁、刘对峙,刘表必处下风,故不可取;若是助曹操,献帝在曹手中,袁绍在北,自己在南,无利可图,纯粹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亦不可取。不才以为刘表坐观两强相争,欲收渔翁之利,并非不智。退一步说,说算曹操和袁绍没有打成两败俱伤,而是有一方溃败(当然,事实上是袁绍溃败了),致辞使刘表不能坐收渔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后来刘琮降曹,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试想若是刘表降曹,等他死后,刘琮还能有这福份吗?也许刘表也知道自己老了,要死了,不如把这功劳留给后人,如此看来,刘表实大智者也。官渡之战后,曹操坐大,刘备来投。刘表也看出来,刘备是个危险分子,自己的两个儿子决不是刘备的对手,所以没给他太多机会。汉晋春秋曰:太祖之始征柳城,刘备说表使袭许,表不从。及太祖还,谓备曰:“不用君言,故失此大会也。”刘表为什么不袭许?个人认为当然还是对刘备不放心,若是袭许必定要出重兵,而带兵之人非刘备莫属,刘备狼子野心,若击破曹操只怕是又要反戈一击,自己没好果子吃,所以干脆找个借口不打,等曹操回来以后又说些客气话安抚一下刘备,刘备虽气得吐血,但也只能说没什么以后还有的是机会。哈哈,刘表之奸不下刘备啊。刘表,废嫡立庶之事常为人所诟。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刘表家这摊事也实在是不好说,不过个人认为刘表还是倾向于立刘琮的。刘琮和刘琦谁更优秀一点暂且不说,光看刘琦和刘备诸葛亮之流打得火热,就很难把荆州交给他,若是立了刘琦,刘琮这边怕是不服,而刘备这小子也许就要搞点什么动作,因为诸葛亮定下了取荆州的战略构想,这可是难得的机会啊。再看刘琮,刘琮虽有族人支持,但可惜不是长子,刘备和刘琦又都领兵在外,若是立了刘琦,也会被刘备所利用。刘表到死都没有确定由谁接班,看来这事的确是很麻烦,刘表把这事留到身后也算是眼不见心不烦了吧。不过从结果来看并不算坏,一个是青州刺史,一个是荆州刺史,只是可惜刘琦死得太早,关于刘琦的死,等下会详细探讨。总而言之,刘表在荆州是有成绩的,刘表治下的荆州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保持了自己的风格,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湖南湖北的人民及至于全中国的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刘荆州。特以此文献给我们可爱的可敬的刘表刘景升刘荆州大人。**********************************************************************荆州与孙、刘战略冲突诸葛亮和鲁肃都向各自的老板提出了取荆州的战略构想,可惜在英明伟大的刘表同志的英明决策之下,这两人家伙的如意算盘都没能得逞,刘备和孙权只能长时期地处在对荆州的“意淫”之中,直到刘表身死,曹操战败。荆州在战略上的重要性是实无疑问的,所以诸葛亮和鲁肃都希望能够独占荆州,不过具体实施起来却决非话的那样简单了。刘备自不用说,寄人篱下,只能乘虚而入,可惜刘表没给他这个机会。那么看看孙权,老刘家对于老孙家来说可谓是冤家路窄,苦大仇深,可是东吴拿荆州几乎是没什么办法。荆南的长沙和东吴虽离得不远,但中间隔着罗宵山脉这道天然的边境线,要攻荆州只有从江夏方向进军。可怜孙吴,直到刘表死了,也没能拿下江夏,可见战略构想要成为现实是多么的不易。按鲁肃最初的意思: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可是结果却是直到北方不再多务的时候荆州也没姓孙,相反倒是击败了曹操才转手得到了荆州。那么是不是就要说鲁肃的战略不对或是鲁肃根本就缺乏战略上的考虑呢,怕还不能这样说吧,只能说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形势的变化,这一战略无法实施,而要做些调整罢了。那么鲁肃又是如何调整这一战略的呢?刘表死后,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这一新战略与前次有所不同了,当然首先还是要明确荆州“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的价值,然后提出两种可能的方案,一是与结盟好,二是宜别图之。但是这一方案马上就因为刘琮的投降而告无效,估计鲁肃也气得够呛,两个荆州的方案都没能实施,要是放在今天,说不定已经被炒了。鲁肃还是不死心,力劝孙权联刘抗曹,总算是峰回路转,荆州终于还是到手了。不过这回鲁肃就学乖了,再也不敢高估东吴的实力,于是力劝孙权借荆州给刘备,为天下三分打下了基调。刘备虽然得到荆州的大部分地盘,但却并不能说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第一步,因为荆州并不刘备打下来的,而只是“借”来的,并且江夏不在刘备手中。江夏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鲁肃的第一个荆州方案就受阻于此。孙权又分长沙为汉昌郡,以程普领江夏太守,鲁肃为汉昌太守,屯陆口。这样一来,诸葛亮的荆州战略实际上也告失败。到后来,双方不得不以湘水为界分荆州,形成暂时的战略平衡。实无疑问,在荆州这个问题上,吴蜀两国是有战略冲突的,但个人认为这一冲突是不应致使孙刘反目的,因为刘备在南郡的部队对曹操的牵制绝对大过对东吴的威胁,对这一点东吴是清楚的,否则不会借荆州给刘备。也就是说后来分荆州之后所形成的战略平衡其实是双方可以接受的,因为孙权明确提出只要求得到南三郡,如果刘备同意的话,相信即便是刘备取得汉中后在襄樊方向有所突破,东吴也不会轻易打破这一平衡。可是问题就在于,荆州的战略平衡是以孙刘同盟关系的破裂换来的,双方在土地问题上的战略冲突本来是应该让位于孙刘联盟的战略协作,在这一点上,刘备犯下了很大的错误,争南三郡无功而返尚且不说,关键是他违背了“外结好孙权”这一基本的外交战略。这一次双方在荆州的冲突虽然最终还是以和谈结束,但却导致了荆州战略冲突升级,因为对方已经不象过去那样可靠了。不过我还是很怀疑后来吕蒙袭取南郡的必要性,就算关羽击破襄樊就如何呢?东吴之所以要袭南郡与鲁肃死而吕蒙代之有很大关系,因为吕蒙的荆州战略与鲁肃大相径庭。三国志中说: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陈计策曰:“(今)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由此可见吕蒙一开始就是反对鲁肃的战略的。吕蒙又认为“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可见吕蒙根本没有联刘的意图。说到底,鲁肃和吕蒙的不同之处就是到底是联刘抗曹还是独挡曹操(甚至还加上刘备),个人认为鲁肃是冷静的。事实上诸葛亮和鲁肃战略核*心不是荆州,而是合纵,可惜他们的战略构想都没有被很好地执行,甚至还要被后人指责说他们的计划没做好,实在不能不叫人为之叹息。**********************************************************************刘琦之死刘琦是刘表的长子,关于他的事迹,史书上记载的不多,这里只想探讨一下他的死。说到刘琦就不得不说说刘备,刘备绝对是有夺取荆州的野心的,可是没有机会,于是他便看中了刘琦。刘备原本是希望刘琦可以继承刘表的基业的,这样自己就可以找机会下手了,三国志里说“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很可能就是刘备安排诸葛亮来做刘琦的卧底。可惜刘琦没能当上荆州牧,但他毕竟是刘表的儿子啊,于是刘备便表他为荆州刺史,这样好通过刘琦收买人心,当然,刘备自己也是很有魅力。刘琦当了个荆州刺史,也算是继承父亲的事业吧,刘备便打着刘琦的旗号(虽说他的官比刘琦大,但刘琦是刘表的儿子又是荆州刺史)收编了荆南四郡。这时刘备手下已经聚集了不少的人才了,在荆州站住了脚,刘琦也就显得有点多余甚至是碍手碍脚了。于是,刘琦就死了,死得可真是时候啊。三国志中说刘琦是病死的,三国演义里还说他酒色过度,以至于病入膏肓,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相信许多人对刘琦之死都是心存疑问的,为什么会死得那么巧呢?所以我斗胆说,刘琦多半是被刘备给弄死的,只有这样,刘备才能名正言顺地当上荆州牧。可怜刘琦!
阅读全文

我所期待的新盟由于有客户晚上到,所以很有可能无法参加这次新盟大会,所以先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希望有时间并且愿意参与讨论的坛友(不论是否是新盟的,只要你关心新盟的发展,都可以参加讨论),积极参与讨论。新盟的重组,是为了重振论坛才发起的。其目的在于团结一群对论坛还有一定热情的网友,大家一起努力,让新三这个曾经热闹的论坛重新焕发光彩,甚至超越过去。作为一个群体,我想,是需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来约束的,否则将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但同时,作为一个在网络上的群体,又是不适于给加入者太多的约束的,我们不是在建一个帮派,也不是在开公司,我们只是一群志同道和甚至并不志同道和的爱好者的集合。因此,我希望新盟能够明确一下自己的定位,那就是,我们绝对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是一个开放的不以针对外界为目的的联盟。我们的盟主(其实我个人不倾向于设盟主而倾向于设置一个管理委员会,名誉盟主可以考虑)、堂主(我对于目前各堂的建制不太满意)、技术团队,其实说到底,是一个服务性的机构(我想,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核心团队是把自己看成一个服务性的机构的,所以,也希望各位网友(不论你是否入盟)不要误会)。管理团队虽然是一个服务性的机构,但并不表示,他们没有管理职责,管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服务。对于危害论坛和新盟利益的事,他们会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干预,这一点,我想是绝对必要的。新盟的成员,我想,首先,加入进来就表明对这个集体认同,所以,虽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但希望大家都能够自觉的维护这个集体,尽量为新盟的成长和论坛建设出一份力(毕竟管理团队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能付出的精力也有限,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多多体谅和支持)。我同时也希望对盟友有一些强制性的要求,比如,加入新盟,首先要热爱新三,尊生网友,不在论坛发表反动、淫秽等不健康的言论,不对网友恶语相向(开玩笑例外),即要遵守一个论坛基本的规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个人希望能够赋予新盟管理团队合议并更改新盟成员资格的权利,同时赋予新盟大会就有争议问题进行表决的权利。论坛目前的现状大家也看到了,四位管理员中有两位新盟的核心成员,另两位非新盟成员,这就说明,论坛不单单是新盟的,所谓对新盟进行监督之说,在我看来有失偏颇,我认为新盟应当和其他网友一块,来监督我们的版主。当然,新盟的成员,也有责任和权力来监督我们的新盟管理层(至于非盟友,我认为也是有建议的权力的)。我们应该相信新盟是一个平等的新盟,是一个民主的新盟,唯有这样的新盟,才有希望,唯有每一个成员都把新盟看成是自己的新盟,新盟才能不断提高和进步。作为核心团队中的一员,甚至可以说是相对强势的一员,我想再次表明我的态度,新盟是每一个人都能发表见解的,如果对一些问题有异议,是可以拿出来讨论的,这里没有人想专权,也没有人能够专权。对于新盟的五堂而皇之建制,我个人是有不同看法的,首先,新盟成员并不够多,立即就分为五堂,感觉不够能集中力量,何况作为所谓堂主,可能是需要以个人魅力来吸引网友的,在这方面,新盟的成员可能还有相当的不足,其次,在我看来,堂主应当是一个服务性的,但我们现在的堂主,是否能够担负起服务的职责,也是很难说的。再次,有的堂,就拿我所在的烟雨楼来说,成员的结构与这一堂的特点有相当出入,名不符实。对于五堂的设置,我个人没有特别明确的意见,可有可无,所以也并不强烈要求解散五堂,但对于新盟内部构架,我很希望能够展开讨论。时间差不多了,可能有些没说到位的,留待以后再作补充,预祝新盟大会取得成功!
阅读全文

现在三国论坛越来越多,有点群雄割据的味道。三国论坛挂着游戏论坛之名,而行文化论坛之实,颇有些名不正而言不顺的味道啊。如果一直留在游戏论坛,难免会影响到论坛在人们心中的定位,因为许多人是不知道我们在这里谈名著论青史的。我还记得未来三国之前,曾有人介绍过一下三国,说这里不错,但我来之后,呵呵,可能那天来得不巧,看到的全是水啊,并且又没有象大话里那样的精品库存区,所以就走了。直到两个月后才又来看了一下,与前次印象大不相同,于是每天都要来转转了。游戏论坛这块招牌并没有给论坛带来更多的好处,虽说现在的人气尚算不错,但随着其它三国论坛的兴起,对本坛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个人认为迁坛是早晚的事。我相信如果迁到文化论坛一定会吸引许多人来看的,而过去的游戏玩家也未必就会放弃三国论坛,因为游戏也是一种文化,在文化区的三国论坛里也可以谈游戏。那些纯粹的游戏玩家给论坛带来的东西能有多少呢?请注意,我是说纯粹的玩家,也就是对三国文化不太关心的玩家,充其量写写攻略,而攻略是不足以支撑论坛的人气的。有得必有失,我相信迁坛带来的得要多过带来的失。三国论坛会不会和大话形成竞争呢,我认为是不会的。事实上大话现在讨论的三国问题不是太多了,有许多的三国爱好者到大话里看不到有关三国的贴子也是很失望的,要是又不知道在游戏区里还有个三国论坛,如果三国迁到游戏区,是对大话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但现在就迁,我又觉得有些仓促,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要跟大话抢人气,而是要和别的网站的三国论坛竞争。这样就需要我们在迁坛之后能够保持一定的水平,要有大量的精品来支撑论坛的人气,否则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的话,将得不偿失。所以呼吁大家为迁坛为好准备,准备一些好的卖点甚至是贴子。如果我们可以维持一到三个月的高水平,那么三国的人气一定会火起来,一定会吸引大量的三国爱好者来论坛发贴。至于论坛的定位,当然是三国文化为主,用不着在名字上再想办法来告诉别人这里还可以谈水浒谈红楼,就象客栈虽说姓金但别人也会在里面说古龙。初来乍到,不懂规矩,胡乱说了些,见笑。
阅读全文

三国人物志之董卓(一) 不论是在正史还是演义中,董卓都算得上是个很重要的人物,甚至可以说,作为汉末第一位粉墨登场的军阀,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以及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如果要拿一个近代政治人物作比,我以为,董卓与袁世凯颇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前者没有做过皇帝罢了。董卓的出现,为汉室长期以来的宦官与内戚专权划上了一个休止符,军阀割据从此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虽然现在甘肃省也有个临洮县,但三国时的临洮故城却是在现在的甘肃省岷县,而现在的甘肃临洮其实是三国时陇西郡治狄道县所在)。如果我们不联想到演义以及相关影视作品中董卓一脸横肉的形象,凭心而论,“董卓”这个名字,取得不赖——至少比起“关羽”、“张飞”来要强出不少。按《英雄记》里的说法,董卓的老爸由一个很小很小的官慢慢做到了颍川郡纶氏县的县尉,这样说起来,董卓的出身倒也不算太低,好歹也是官宦人家嘛,也难怪他的名字取得比关、张之流要强了。 从董卓的字仲颖来看,按照伯(孟)仲叔季的排行,基本上可以断定董卓在家里排行老二。《英雄记》里说老董家生了三个儿子,最小的也就是董卓的弟弟叫董旻,字叔颖,老二就是董卓,还有个死得早的哥哥叫董擢,字孟高。可惜董爸爸的名字记载得不够详尽,只是说“卓父君雅”,“君雅”估计多半是字了,取得倒也蛮文绉绉的,让人忍不住要想象一下董爸爸的爸爸也就是董卓的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可惜找不到相关的记载了,估计是没做过官。 俗话说“三代才出一个贵族”,老董家从董爸爸这一代开始做官,好不容易才做到县尉,总算是打一个根基,董卓在父亲的基础上进行了跨越式的发展,到汉灵帝中平年间已经是官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可谓光宗耀祖了。如果他激流勇退,又有个还算争气的儿子的话,说不定从此董家便成了世家大族,可惜董生终难脱暴发户的浮躁,于是乎终于还是破产了。当然,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却说这董卓年轻的时候,很有些豪气,他曾经游历羌中,结识了不少豪帅(关于豪帅,手里没有足够的资料,应当是羌人部落中的头目),后来董卓回家种地,这些豪帅还特意来看望他,董哥果然够意思,把自家的耕牛杀了来招待客人——结果把豪帅们弄得挺感动,“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 这里插段题外话。董卓杀牛宴客,末必就是真豪气,也许他对这些豪帅有所了解,知道人家不会亏待自己,有点象结婚时摆酒,大家高兴,主人还赚红包。于是忍不住要想想,杂畜千余头是个什么概念,就算是一千只鸡,一天吃一只,也够他吃上三年——或许,这便是董卓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呢。忍不住又要想,收集这千余头杂畜,对于豪帅,对于羌人来说,可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说不定也得要部落里男女老少勒紧裤腰带才行呢。 自此,董卓的名气渐渐传开。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被征召入京,成为一名羽林郎。关于董卓最初的履历,争论颇多。按照《后汉书》的说法,董卓在被征为羽林郎之前曾经“为州兵马掾,常徼守塞下”,这一段经历不见于《三国志》原文,但是在裴注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吴书曰:郡召卓为吏,使监领盗贼。胡尝出钞,多虏民人,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使领兵骑讨捕,大破之,斩获千计。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 《后汉书》中的“为州兵马掾,常徼守塞下”很有可能就是由此而出,但明显采取了阉割的手法,把“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这段可信度极低的“经历”砍掉了。 为什么说这段经历可信度极低呢? 首先:身为并州刺史的段颎如何来举荐隶属凉州的董卓,他是否有这样的权利? 其次:在袁绍起兵之后,董卓“杀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夷其族”,如果董卓果真曾经是袁隗的下属,这种欺师灭祖的事,恐怕还得掂量一下。 最后:段颎任并州刺史的时间很短,具体时间没有找到详细的资料,但可以肯定大约是在桓帝延熹四年末(公元161年)到六年冬之间【“四年冬……颎坐征下狱,输作左校。……起于徒中,复拜议郎,迁并州刺史。……六年,寇埶转盛,凉州几亡。冬,复以颎为护羌校尉,乘驿之职”————《后汉书·段颎传》】,而这时袁隗尚未至三公,按《后汉书》所记,袁隗直到汉灵帝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十二月才因司徒许栩被免,以大鸿胪升为司徒。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吴书》的记载是不实的。 永康元年春(公元167年),东羌、先零五六千骑寇关中,围祋祤,掠云阳。夏,复攻没两营,杀千余人。冬,羌岸尾、摩蟞等胁同种复钞三辅。————这是董卓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提到一下董卓的武艺————羽林郎也被称为羽林骑,专门指定从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进行选拨,可见对骑射有相当的要求,董卓能在这群人中间脱颖而出,没有两把刷子是不行的。董卓不但旅力少比,而且还能够左右开弓,用史书上的话说叫做“左右驰射”,配上一匹良马,简直活脱脱又是一名“飞将”了。 由于董卓勇武过人,被任命为军司马,随中郎将张奂领兵出战。结果“大破之,斩其酋豪,首虏万馀人,三州清定”,好不风光!董卓因军功受赏,拜郎中【注一】,赐缣九千匹。董卓把所受的赏赐悉数分给了自己的下属,且不论董卓将来如何,至少在这里,他表现出相当的风范,令人称道,忍不住让人联想到袁世凯的小站练兵。 其后,董卓平步青云,迁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人们似乎依稀看到大汉的又一颗将星,正冉冉升起……(未完待续) 注一:虽然史书上白底黑字都写的是“拜郎中”,但我仍然要表示一下怀疑。 首先:羽林郎本身就是郎中一级的,比三百石,以军功受赏而拜为郎中,有点说不过去。 董卓为军司马的时候(有可能是假行军司马),品秩有可能都不止比三百石了,难道立了功反而品秩要下跌不成?按后汉书里所说,大将军下面的司马是比千石,度辽将军手下的司马是六百石,而张奂当时的品秩是相当高的————(延熹九年)拜奂为护匈奴中郎将,以九卿秩督幽﹑并﹑凉三州及度辽﹑乌桓二营,兼察刺史﹑二千石能否,赏赐甚厚。 其次:区区一个比三百石的郎中,是否担得起这个“拜”字,是否受得起“赐缣九千匹”的恩赏?这是个问题。 再次:董卓以郎中迁广武令,跨度未免太大了些。李贤注后汉书中关于羽林郎有这样一段:前书曰初置名建章营骑,后更名。出补三百石丞、尉。 所以,不才斗胆臆测,这里的郎中,会不会是写错了,如果反过来,写成中郎(比六百石)呢?望各位大虾指点一二,谢谢。
阅读全文

再论曹操杀边让与陈宫叛曹最近陈宫叛曹的话题在论坛讨论,原本没有参与,因为我对这个问题没有探讨过,后来看大家说得兴起,于是也翻了翻书,作了篇文。在随后与老不关于边让之死的争论中,发现边让死在陈宫叛曹之前并且是陈宫叛曹的潜在因素之一的说法似乎是一种主流,天尊和老不二位均认为曹操杀边让是陈宫叛曹的潜在因素之一。我此前对于边让之死没有太多研究,仅仅是凭我临时看书得出结论,恰恰我的结论与这个主流看法颇有不同,所以在这里另开一贴,试图对边让之死进行一番辩析。由于三国相关史料奇缺,所以很多野史资料都有可能被作为证据,凭心而论,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拿野史出来作为佐证,所以不论结果如何,我只能说有可能或极有可能是这样,不敢作为定论,历史的真相是存在的,但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看到。首先想说的是,《后汉书•文苑下•边让传》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正式的边让传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史。边让其余的相关记载散见于《后汉书》、《曹瞒传》、《文士传》以及后来的《资治通鉴》。在没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我是不会轻易否认正史的记载的。这里先想说一说《资治通鉴》的问题,很多网友(我刚到论坛时也是这样)很喜欢在辩论的时候把《资治通鉴》拿出来作为佐证,个人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里有一个史料的溯源问题。作为一本离三国几百年之后编写的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司马光手里到底有哪些与三国相关的资料,我不敢肯定,但个人经验是不出三国志原文及裴注、《后汉书》、《后汉纪》的范围,也就是说《资治通鉴》中的内容如果是来源于三国志或者裴注,那它就不能被反过来当作对三国志或者裴注的一个佐证,但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意见,因为作者采信某一说,必然有他的理由。三国志原文中没有专门提到边让这个人,只是在陈琳的檄文中有:故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知名,以直言正色,论不阿谄,身被枭县之戮,妻孥受灰灭之咎。自是士林愤痛,民怨弥重……再让我们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前九江太守陈留边让尝讥议操,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让素有才名,由是兗州士大夫皆恐惧。……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说通鉴这段话源于陈琳檄文,但二者除了语气上有所不同外,所说的内容基本上是完全一样,《资治通鉴》能否作为陈琳檄文的一个佐证呢?我个人是要对此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我们再看裴注,裴注中有关边让之死的记载也只有一条,是引《曹瞒传》的记载:初,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太祖,沛国桓邵亦轻之,及在兖州,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忠、邵俱避难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在这里,如何解读《曹瞒传》又成了一个问题。首先,袁忠和桓邵肯定是死在边让之后,这一点没有问题,但问题是,“陈留边让言议颇侵太祖,太祖杀让,族其家”与“忠、邵俱避难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是列举的关系,还是有因果关系?如果是列举关系,那这一段就跟边让死的时间不相干。如果是存在因果关系——即曹操杀了边让,然后袁忠和桓邵因为害怕而跑到交州避难,结果还是被曹操追杀的话——那么我们还可以查找有关袁忠和桓邵的传记,看看能否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我们先假设因果关系成立。天无绝人之路,后汉书中还能找到一点袁忠的相关记载:忠字正甫,与同郡范滂为友,俱证党事得释,语在滂传。初平中,为沛相,乘苇车到官,以清亮称。及天下大乱,忠□官客会稽上虞。一见太守王朗徒从整饰,心嫌之,遂称病自绝。后孙策破会稽,忠等浮海南投交址。献帝都许,征为韂尉,未到,卒。如果袁忠真的被曹操杀了,那么联系孙策平江东的时间,曹操杀边让逼走袁忠的时间就肯定在孙策平江东之前,不论怎么样都不会到建安年去,乍看起来,确实是对后汉书的边让死于建安一说产生了颠覆性的作用。但是,按《后汉书》的记载,袁忠却压根没被曹操杀掉。《曹瞒传》是公认的野史,而且其可信度相比《吴书》、《魏书》这样的来说,可信度要更低一些,在袁忠之死的问题上,和《后汉书》产生了矛盾。相信老不网友也看到了这些史料,否则不会提醒我注意袁忠避难交州的时间是在孙策平江东之时,但老不网友一方面采信《后汉书》袁忠投交址的时间,一方面又拒绝采信《后汉书》中袁忠善终的说法,有自相矛盾之嫌。第一代:袁安第二代:袁京第三代:袁彭————————袁汤第四代:袁贺————————袁成——袁逢——袁隗第五代:袁闳—袁忠—袁弘——袁绍——袁术上面所列的是一张简单的袁世家族的谱系,袁忠和袁绍是同辈分的,四世三公之后,真的很难想象曹操会因为曾经的一点点矛盾就派人人追杀,甚至灭族。反倒是象《后汉书》中所记,征为韂尉收买人心更可信些吧。在我们否决了《曹瞒传》之后,再看看《文士传》的记载:文士传曰:“边让字文礼,陈留人。才俊辩逸,大将军何进闻其名,召署令史,以礼见之。让占对闲雅,声气如流,坐客皆慕之。让出就曹,时孔融、王朗等并前为掾,共书剌从让,让平衡与交接。后为九江太守,为魏武帝所杀。”这段记载不见于裴注,是《世说新语》中引用的,后来《太平御览》也引用了。但这段文字并没有给出边让的死期。老不网友认为这段文章或许表明边让死在九江太守的任上,我的看法仍然是——不可能。先不说《后汉书》中讲到初平中边让就去官归乡里了,就算他一直在九江太守任上,曹操离他上千里地,怎么杀得了他呢?难道真的要把演义中边让带兵救陶谦也拿出来当信史,说是被曹操的军队给灭了?OK,再退一步,就算是照演义中的,边让是在九江太守任上因为去救陶谦,中途被曹操给杀掉了,但不知,又打算将我们的陈琳檄文置于何地呢?因为檄文中明确说了边让之死是因为讥议曹操而不是军事,这一点甚至可以拿《后汉书》来佐证。其余的一些相关史料这里就不提了,基本上都是说边让因讥议曹操而死,具体时间都没有提及,对我们的议题来说没有意义。最后问题兜了一转又回来了,仍是陈琳檄文和《后汉书•文苑下•边让传》之间的对立。关于陈琳檄文,我的疑问仍然是那么几点:一、檄文作为敌方的一种攻击性言论,可信度有多高?二、曹操是如何杀掉边让的?不论边让是在太守任上还是弃官归乡里,曹操都没有足够的能力在九江或陈留的势力范围内以官方名义杀边让而《后汉书》中边让死于建安年的说法,除了与陈琳檄文有冲突外,再也没有任何矛盾。虽然司马光采信了陈琳檄文的说法,但在我看来,这有可能是为了行文的顺畅,为了让陈宫叛曹一事显得更加的有理由,整个事件看上去更加环环相扣。But,我不得不对司马光表示遗憾,我不能认同。有关边让死期的所有史料全是孤证,我只能相信《后汉书》,因为这是在我看来唯一能说得过去的一个说法,虽然我们不知道范晔手头的第一手资料出自哪里。至于陈宫叛曹的真相,我觉得仍然要从三国志中的“自疑”二字入手。在这里需要重申一下我对历史问题的立场,我的考虑一般基于两点,一是史实,二是人性。所以关于陈宫自疑的论述,大家权当是我瞎猜好了。什么叫自疑?我认为就是内心不安了,觉得自己地位难以有保障了,不被信任了。我们不妨看看陈宫是否有自疑的条件。首先,他本身是一个比较刚烈的人,他是有野心的,也是有一定的能力的,个人认为我和他有那么一点点相似,笑但他又有些过于自负,或者说有些自我膨胀,我相信这在他帮曹操入主兖州之后表现得更为明显。裴注引《鱼氏典略》有————太祖谓宫曰:“公台,卿平常自谓智计有馀,今竟何如?”————我认为这句话表明了曹操对陈宫的一个认知,那就是觉得陈宫平时自谓智计有馀,但在曹操眼里,陈宫还嫩着呢,所以才会问道说“今竟何如?”我们不妨看一看曹操手下那些将领,在兴平元年都是些什么地位:夏侯惇: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夏侯渊::太祖起兵,以别部司马、骑都尉从……曹仁: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太祖之破袁术,仁所斩获颇多。从征徐州,仁常督骑,为军前锋。荀彧:太祖领兗州牧,后为镇东将军,彧常以司马从。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毛玠:太祖临兗州,辟为治中从事。程昱:以昱守寿张令。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任峻:太祖大悦,表峻为骑都尉,妻以从妹,甚见亲信。乐进:以胆烈从太祖,为帐下吏。遣还本郡募兵,得千馀人,还为军假司马、陷陈都尉。于禁:太祖召见与语,拜军司马,使将兵诣徐州,攻广威,拔之,拜陷陈都尉。李典: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於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典韦:数斩首有功,拜司马。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陈宫在曹营的地位,以他自谓平生智略有馀的高姿态,以他协曹操入主兖州的功劳,他需要的是一个广阔的空间来施展,但曹营人才济济,他无法施展,反观他到吕布手下,一跃而成首辅,相去何止千里。加上陈宫刚烈的个性,有可能在曹营受到排挤,内心不平衡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关于陈宫的猜想,或许有机会能写一篇小说呢,呵呵足足在网吧呆了一天,从早上十点起来到现在,快晚上十点了,没有吃饭没有喝水。贴子里的自信全是假的,因为这是论战,必须要表现出居高临下的姿态,其实我对三国远远没有老不网友熟,呵呵。最后期待有人找到更多的资料来进行讨论,如果有潜水的高手,希望能砸我一砖,谢谢。
阅读全文

据说三国没有爱情[二]家,对于我——李肃来说,已经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了。很多时候,家,或许只是一种想象,一个愿望。象我这样四处漂泊,为功名利禄而奔波的人数不胜数,何时才能安定下来,没有人能有答案,也许有朝一日,人头落地,一切便安定了吧。传说,有一种鸟,生下来就没有脚,它只能飞,飞……我就这样睁着眼睛,胡思乱想着,直到天亮。我想,我大概知道昨天夜里去找董卓,是为了什么了。传说,那没有脚的鸟儿,如果能够飞得够高,它可以在累的时候,躺在云彩上休息一会。这真是个美丽的传说。李肃,你能飞得够高吗?耳边仿佛有人在问,那是个温柔的声音在问。也许,当我能作出肯定的回答时,我便会有一个家,一个能象云彩一样让我停息的地方……天边刚露出一丝光芒,我便站到了董府的门前。在天边只剩下一丝光芒的时候,我见到了董卓。我告诉他,我有办法将丁原手下的吕布挖过来。虽然房间里灯火通明,但我还是能看到董卓眼里发出的那一丝亮光,那是种绿色的,只有禽兽才能发出的光芒。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秘密,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如果我不说出来,也许不会有人知道吕布其实不叫吕布,没错,他其实叫李布。我的哥哥,就叫李布。夜黑风高。……“知道谁是李家灭门一案的凶手吗?”“谁?”“…………”没有人知道,我和吕布到底说了些什么,就连我,也不大记得。我只记得这一夜,躺在冰冷如昔的寓所里,第一感觉到,杀气袭人。有人说,是丁原的血“染红”了吕布的马。你不得不承认,赤兔马,的确是一匹好马,但这样的一匹马,未必就能收买第一流的高手。比如说吕布。如果吕布能够为一匹马杀掉他的仇人,我想,他也一定能为一匹马,杀掉它的主人。听不懂?当然听不懂。但如果你知道董卓就是李家灭门的凶手时,我想,你一定能听得懂。有时候,同样的结果,可能会有不同的原因。于是,便有了种种的疑问,甚至是种种无法解答的疑问,比如说:老杜的二位夫人,究竟是怎么互相知晓对方的?这是老杜常常要和我探讨的问题。我想,在今后的日子里,这个问题会被一直探讨下去,特别是在他有几分醉意的时候。
阅读全文

很久不写日记了,也许这算一篇,不知道日记是不是只能写当天的事,如果是,那这或许只是个随笔了,管他呢,能码出字就好。王选死了,这是昨天上网看到的消息,当时愣住了。对王选的事迹,我其实了解并不多,不过这个名字,在九十年代,确实是非常响亮的。既然了解不多,那当然也就没办法为他写点什么,只能是叹息,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他似乎并不衰老。晚上看电视,不,确切地说是今天凌晨看电视,央视四套也在报导这件事,主持人来了一句让我吃惊的话,大意似乎是,所有在打字,用汉字录入的人,都不能忘了王选。不过我印象里,王选做的是激光照排技术,五笔字型的发明者王永民才是做汉字录入的。估计那厮是搞混了吧。对王永民,我印象相对要深一些,我一直记得他的两句诗:无才西蜀图相仕,有志南阳学躬耕。他给我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学理工的人,似乎比学文史的人更有才。后来在网上更是加深了这个感受。半夜里做了一个很色的梦,于是便醒了,打开电视,正好是冬奥会的双人滑比赛,正好是张丹张昊的比赛,我的天,差点就没看到,他们是最后一对出场的,我一般总是习惯性往坏的方面想,结果真的摔了,我有点内疚,如果我不这样想,或许不会摔呢?摔得很狠,比我想象中的要狠得多,现场一片惊呼,不过那个小姑娘还是很顽强地完成了比赛,老实说,有些心疼。长得不算漂亮,但从那一刻起,我成了她的终生FANS。结束时看比分,俄国那队领先得很多,即使我们的选手完成了那一跳,可能都不一定会夺冠。竞技体育发展到这份上,我觉得未免太过残忍。我可不管什么精神,我只知道那个小妹子摔倒时,我有点心疼。也许,受伤的目的,就是为了心疼?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我会慢慢探讨下去。平心而论,这个项目的结局可以说是很完美的,俄国人终于顶住压力拿到了冠军,中国申赵组合在有伤的情况下拿了铜牌,也算很不错,而年轻人并不失败的摔打,相信观众也是很满意的。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可惜我,却怎么也睡不着。于是只好继续看电视,这不,少儿频道的《围棋少年》也开始了,这片子拍得不错,不过里面江流儿和方百花之间的故事,显然是赤裸裸地公然宣扬小朋友谈恋爱嘛,要打PP哈~~
阅读全文

梦游三国之新五虎上将(中)时间永是流逝,特务却仍然没有反应。如果您有幸在的话,或许能在一个叫姜堰的小城看到在炎炎烈日之下,一个矫健的身影穿棱于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之间,他(来一个超酷的特写,然后用长镜头拉开)——正是为了寻找免费维修键盘的志愿者而四处奔波的特务。嗖,镜头转身蓝天白云,然后拉下来切回到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三国课题组办公室对面的宿舍楼里。在这里,我们的关雨遭遇到了平生最大的挑战————她在咬掉若干个铅笔头后仍然无法把这五名候选武将联系到一块。铛,墙上的闹钟响了,时针指向下午一点。烦死了。好累。关雨决定休息一会,也许一觉醒来,会有一些灵感吧。凭心而论,我们这位集****于一生的****写手实在是太累了,四个在三国界广为流传的超人气连载消耗掉她太多的真气。关雨摆了一个很酷的姿势(偶然毕竟是偶然啊),昏昏睡去。…………关雨眨眨眼,醒了。QQ一闪一闪,爬到床头,用手够过去点开一看,是特务。特务发了一个视频的邀请,来自烟雨楼的关雨同学,愉快地接受了邀请————这是由三国新盟电视台记者发回的报道。鬼哇!视频里的特务一改昔日面如脂玉玉树临风风华绝代的造型,而变得□□□□□□□□□□□□□□□□□□□□□□□□□□□□□□□□□□□□□□□□□□□□□□□□□□□□□□□□□□□□□□□(以上略去六十三字),看到的景象着实让关雨吓了一大跳,关雨情急之下,拿起枕头狠狠向屏幕砸去……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枕头嗖地直接砸进了屏幕,顺着网线以近乎光速直奔特务而去……这厢边,特务正郁闷着。要知道,他的键盘可是曾经被董事长使用过的。忆往昔峥嵘岁月,想当年,董事长曾经在他的桌子上小作停留,并轻轻地按下了POWER键,语重心长地对特务说,公司不是网吧。公司不是网吧,董事长的话如晴天风暴,让特务的心彻底折服。从此以后,这个键盘,这个被董事长摁过的键盘就变得无比珍贵,每天下班以后,都会有一大批同事前来瞻仰,甚至拍照留念,而那个POWER键,更是被特务用特殊纳米材料进行了超氧化镀光固化处理,据说此项技术已经申请国家科技发明奖,除非是使用小当量原子弹,否则绝对无法让这个键产生哪怕0.00001微米的位移。公司不是网吧,网吧上网要付钱,公司上网却是嫌钱,感谢上帝,感谢董事长。特务为了维修好这个比生命还宝贵的键盘,跑遍大街小巷天南海北,费尽九牛二虎兼吃奶之力,终于在没有动用小当量原子弹的前提下,让键盘获得了重生。而特务却因此而用尽了他的真气和生命值,但他却没有丝毫的报怨,他只是想让关雨见他临终前最后其实也是唯一的一面,因为他真的不希望死都不知道是死在谁手里。特务在爆发最后的小宇宙,艰难地打开视频这后,奇迹发生了。他只觉得眼前闪过一道耀眼的光芒,从屏幕里飞了一个东西,特务本能地用手接住……特务突然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而这一切,似乎都源自他接住的那个东西,源源不断的能量象充电一样注入到他的体内……不知过了多久,终于,一切恢复平静。特务端详着手中的那个香包,这正是从屏蔽里飞出的那个东西。香包上绣了两个字,尚香。尚香?……特务陷入了沉思……
阅读全文

手痒,说一说关羽的几个无效战例及其它刺杀颜良一战关颜之战是极具戏剧性的一幕。在反复斟酌之后,我决定放弃刺杀或谋杀说。即,我认为这一戏剧性的场面的出现,是没有预谋的,完全是机缘巧合。关羽倒提青龙刀,其实太平常不过,我认为刀口倒下就是倒提,刀口向上就是举,举刀是为了砍人,提刀是为了捅人。刺和砍都是刀法的一种,关羽在面对颜良这样的强手时,选择比较突然的刺作为起手式,是可以理解,也是正常的,这表明他死嗑颜良的决心。虽然关羽嘴上说视颜如插标买首,但在战术上是不敢轻视的,毕竟徐晃二十合败回。我个人认为关羽战颜良的心态距张飞首战吕布时有相似之处,都是第一次遇到如此强劲的对手。关羽是不可能预见到自己一合就刺颜良于马下的,如果在正常情况下,他一刀刺去,是为了抢得先机,以便作战,但颜良却表现得让关羽有点莫名其妙,但两军阵前,哪里管得这么多,就好比一个前锋突然接到对方后卫或守门员的传球,第一意识是先破门再说。于是关羽面对颜良的异常举动,先杀了再说同样再正常不过。其实从关羽连姓名也不报,只是冲过去就打,已经说明他并没有必胜的信心,但是他有死战的决心,杀了颜良,立了功,他才能得到自由。对关羽来说,这一战是不成功则成仁。关颜之战中表现得最为充分的,我认为是关羽的勇,即面对颜良这样的高手,关羽没有畏惧,这跟张飞死嗑吕布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骑赤兔马的换成了关羽而不是颜良。在这一战中,关羽的武力其实没有什么表现,他根本没有机会表现,对手就已经败了,这虽然成就了关羽的一世英名,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关羽的一个遗憾,当然,更是颜良的遗憾。另外还想顺带说一下的是,徐晃败回本阵之时,许禇应当不在场。演义中原文已经明说曹军分三队进发,并且曹操收到告急文书,自己先提五万兵进至白马。试问许仲康怕过谁来?潼关前马超八九合败于禁,二十合败张郃,只怕也要叫曹营中诸将憟然吧,但许褚是例外。不要说他与马超势均力敌,纵然他武力不及马超,凭他的性格,也不会不敢出战,就象张飞一定要战吕布,关羽一定要战颜良一样,若是诸位认为许禇也会被吓到,那真是小看他,也小看了曹操了。所以,我认为,白马时若许诸在,必然出战,但有可能上演的又是一场张飞与吕布的百合大战,了无新意,连老天也不愿意看了,于是换了关羽出来,演一出另类点的,玩弄一个观众们的情愿,呵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奋力杀退徐晃、许禇一战却说程昱献计曰:“云长有万人之敌,非智谋不能取之。今可即差刘备手下投降之兵,入下邳,见关公,只说是逃回的,伏于城中为内应;却引关公出战,诈败佯输,诱入他处,以精兵截其归路,然后说之可也。”操听其谋,即令徐州降兵数十,径投下邳来降关公。关公以为旧兵,留而不疑。    这是演义原文,很明显,不论是诈败佯输还是以精兵截其归路,目的只有一个,“说降关羽”。这一点如果没了异议,我们接着往下看。次日,夏侯惇为先锋,领兵五千来搦战。关公不出,惇即使人于城下辱骂。关公大怒,引三千人马出城,与夏侯惇交战。约战十馀合,惇拨回马走。只剩了一只眼睛的夏侯元让就是那个诈败佯输的人,战了约十馀合然后诈败,考虑到关羽马快,此前已有追杀文丑的先例,所以夏侯在败退时应当相当从容,不慌不忙,这一点从后文中的“且战且退”也可以看出来。这让我想起夏侯元让第一次与吕布交手时的情景:夏侯惇挺枪跃马,直取吕布。战不数合,李傕引一军,从左边杀来,操急令夏侯渊迎敌。右边喊声又起,郭汜引军杀到,操急令曹仁迎敌。三路军马,势不可当。夏侯惇抵敌吕布不住,飞马回阵。这一仗中,夏侯元让尚是完体将军,与吕布战不数合,虽然战场形势有所变化,但最先败退的是夏侯元让,即当时妙才和子孝都还坚守岗位,所以吕布的援军并没有影响到两人间的单挑,由于原文没有明说战不数合之后又过了多久才败走,姑且也算是打了十馀合好了。我们以夏侯元让为标尺,看看关羽与吕布之间的差距:对手————身体————战况————回合数吕布————完体————败退————十馀合关羽————残障————诈败————十馀合关羽与吕布高下立判,至于差距有多大,一时无法量化,各位看官自个儿体会。我们继续:关公赶来,惇且战且走。关公约赶二十里,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只听得一声炮响,左有徐晃,右有许褚,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夺路而走,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过,勒兵再回,徐晃、许褚接住交战。关公奋力杀退二人,引军欲回下邳,夏侯惇又截住厮杀。公战至日晚,无路可归,只得到一座土山,引兵屯于山头,权且少歇。很显然,不论是徐晃、许禇还是后来又蹦出来的夏侯元让,都属于截其归路的精兵。他们的作战目的是不让关羽回城,以便进行说降工作。为什么要安排两批人马来截关羽的归路,我想不难理解,为了保险。就象曹刿论战所说,一股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关羽三战之后,气势便降到了最低点。如果说曹操只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那徐晃和许禇二人也就用不着退走了,这一战中,徐、许二人明显是投鼠忌器,若以正常单挑来论,颇为不妥。
阅读全文

叔父到底是叔父,考虑得相当周到,亲自派人挑了三百身强力壮的兵士,好让我能多带补给,又特意安排家将陈贲做我的随从。正史上没听说有陈贲这么个人,按我多年游戏的经验,这陈贲估计是为了照顾玩家特意安排的角色,不敢说能力有多强,定有过人之处吧,一看他那样子,就像是个“鸡鸣狗盗”的角。  丹阳郡治在宛陵,位置相对靠南,不说离曲阿,就是离秣陵也有些距离,中间隔了两三个县,有那么点天高皇帝远的味道,虽说出兵时能把刘繇蒙在鼓里,可是想绕过刘繇手下樊能、张英的防区,还是得小心翼翼才行。  老实说我是个路盲,在我们那小县城里有时都会转晕,到了大地方绝对是找不着北,拿着从周尚那得来的古代军事地图,带着几百号人奔在这荒效野外,实在是不能对自己放心。现在有了陈贲,很多事都方便了许多,我想,他至少不会让我误会敌营吧,这就够了。  刘繇跟袁术闹僵了之后,派樊能屯横江,张英屯当利,阻止袁术向东扩张势力,孙策东进之前,吴景、孙贲等人已经跟樊能、张英对峙了近一年了,单就这点看,刘繇也不算等闲之辈了,而历史上的孙策居然数年间就扫平江东,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横江又称横江津,当利也叫作当利口,是这段江面上最紧要的渡口,现在都被刘繇给控制了。和陈贲一合计,兵贵神速,虽然要绕过刘繇的防区,但也不能绕得太远,最后决定从裕溪口趁夜渡江……  一切顺利。  但过江不久却听得路人说孙策已经跟张英打了一仗,也不知是真是假,我命陈贲领着几名骑兵前去打听消息,自己带着后队向历阳进发。走了一天,陈贲回报说孙策已经领兵往裕溪口方向而来,教我就地扎营等他会合,看来孙策果真与张英交战。估计是一时没讨着便宜,不得不另寻渡口过江,我想,裕溪口应该会是首选吧。  ……  我带着三百人在路口等,天气有点热,我看见有的士兵头上开始冒汗,虽然知道那是假的,但还是于心不忍,于是吩咐他们到路边的树林子里休息待命,我自己在路上看着就行——谁让我吹着空调呢^_^  ……官道上远远地过来一彪人马,越来越近,走在前面的都是步兵,一人壮汉扛着一面红镶边的大旗,白底上一个斗大的孙字——必是孙策无疑!我赶紧招呼手下列队,叫随从把马牵过来,理了理衣服,翻身上马,轻风徐来,感觉倒也蛮威风的。  那彪人见前面忽然冒出一队人马,走在前面的一个人打了个手势,那队伍便慢慢停了下来,前面的步兵两边闪开,从后头上来一队弓手,竟然列出阵势。  靠!有没搞错,要不是我兵少,今天还真就想跟他孙郎拼上一场,反正也是不打不相识嘛!  我赶紧吩咐打出旗号,又叫人拿了我的刺字前去通报。不一会,弓兵两边闪开,一队骑马的人出阵,一共有十来个人,中间一个骑着白马的分外打眼,想必就是孙策了。  孙策用马鞭朝我一指,策马而来,我不得不佩服游戏的美工,此情此景,实在不由得你不涌出一股豪情,仿佛自己真的见到了结义兄弟一样,于是也马鞭一扬,拍马直奔过去……  以前玩三国总嫌孙策不够帅,后来看了《三国志》,里面也确实没说孙策长得有多好看,倒是说周瑜“长壮有姿貌”,可能这就是过去的游戏美工们为人物定造形的依据吧,现在看来倒还蛮准的————对面翻身下马的孙策孙伯符,长得确实不乍的,这让我想起《三国志》中孙策对周瑜所说的:“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我估计小乔跟着我还是会很幸福的,至于大乔跟着孙策嘛,就不太好说了,因为他真的长得有点丑——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男人,连同性也觉得他长得丑的话,那异性就不用说了。  其实我们之间还有那么一段距离,孙策就下马了,看得出他对我是相当的敬重的。我自己也赶紧从马上下来。  这时我的思维从游戏中跳了出来,因为我突然意识到,一个经典的时刻正在逼近。我想这一次周瑜与孙策的会合,可以说堪称东吴的井岗山会师。  不知你是否可以想像一下,在这样一个时候,如果能有一架照像机,哦,上帝兼阿弥佗佛,我敢以太上老君的名义说,其新闻价值当不逊于主席当年的挥手之间。可惜的是,在这个虚拟的黑铁时代,我只能用眼睛见证历史,这不免使人有些遗憾。两位伟人越走越近,越走越近,我忍不住鼻子有点痒,于是使劲地抠了起来……  孙策个头与我一般高,一米七五,在三国时已经不算矮了,我冲他笑了笑,一时不知该如何跟他打招呼才好,鞠躬还是握手?不不,不能握手……  我还没想到,孙郎已经冲过来给了我一个熊抱。孙策虽然其貌不扬,但天生这股豪气,让人不由得感觉亲近了许多。  “今得公瑾前来,夫复何忧!”孙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在想,枭雄就是枭雄,只这一句话,君臣之分就基本上算是定了,至少在我心里算是定了,至少将来我不可能成为他的BOSS。  应该说我在现实在也是一个不驯的人了,但面对孙策,如果非要用一个词的话……  那就是——折服。  孙策自然少不得要把手下一干人等一一介绍。  三国游戏玩得多的好处在这里体现出来了。一照面基本上已经认得个八九不离十。  不过比较郁闷的是——孙策手下一干人看起来都那么的牛□(鉴于有网友抗议我在文中使用脏子,此处省去一字),连一边站着的兵士都个个面无表情,只有黄盖冲我笑了笑,看来我和他还真是有那么点一见如故的味道,当然,真正一见如故的还是只大我一个月的孙策孙伯符——我们事实上在此之前确实从未谋面。  短暂的寒暄之后,终于扯到正事上来了,孙策告诉我他确实是准备从裕溪口渡江,我心里有点责怪陈贲,他本来应该阻止孙策的,裕溪口不过是个小渡口,仅有两只摆渡的小船。我把情况说明之后,孙策看了看程普,也许,得改变计划了。  有时我想,当我结束这个游戏的时候,我会不会被改变很多,我的意思是,如果你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环境中扮演一个像周瑜这样的极其出色的人物,或许,或许你真的会变得出色起来呢?  当然,我很清楚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或者说有点一厢情愿,但是……  但是我真的想到了一条计策。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我对孙策眨了眨眼说。
阅读全文

两个刘岱及其它(读碧血汗青作品有感)以前曾看过碧血汗青的《三国中的刘岱到底有几个》一文,其中对于三国志中出现的两个刘岱进行了一番考校,结论是“权当他是有两个刘岱了”。在我看来,这权当二字其实还是去掉为好,倘若不是后世抄录有误,我认为陈寿还不至于犯下让刘岱死而复生的错误。首先我们要承认,兖州刺史刘岱是真实存在的。《三国志刘繇传》有——“繇兄岱,字公山,历位侍中,兖州刺史”; 又有——刺史曰:“前年举公山,奈何复举正礼乎”,非常明显,刘繇之兄即兖州刺史刘岱刘公山是确实存在的,并且他作为讨董的一镇诸侯,算是颇有名气。再来看另一个刘岱,正史中没有提及他的字,只有他的名——“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冑,举兵屯沛。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这位刘岱的字是裴注中记载的——“魏武故事曰:岱字公山,沛国人。以司空长史从征伐有功,封列侯”。这个刘岱显然不是前面那个刘岱,因为兖州刺史刘岱在初平三年就被黄巾所杀。照碧血汗青的理解,古人同名倒也罢了,连表字也相同,“则似乎有点匪夷所思了”——对于两个刘岱的疑问其实都出自碧血汗青对于表字相同的惊诧,但是否真的“匪夷所思”呢?恐怕还是要商榷一下才行。首先,同名同姓是绝对有可能的,并且按裴注来看,沛国刘岱也是封了列侯的人物,好歹也是有头有脸的角了,不至于连表字都传不下来,所以,我认为沛国刘岱的字和兖州刺史东莱刘岱一样,也叫公山。理由一:古人取字多用公、子之类的字(好像世家子弟多用公,比如周瑜祖上是比较风光的,所以字公瑾,而鲁肃这样的就只能叫子敬了),所以公山的公字属于大路货,用的人很多,不足为奇。理由二:两个刘岱的名都叫岱,岱其实就有山的意思——《说文解字》:“岱,大山也。”。古人取字时,一般都和名相对应,比如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诸葛亮字孔明,明和亮相对,那么刘岱取字时,叫公山,实在是太平常不过的事了,非但平常,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碧血汗青兄大可不必以为“匪夷所思”。所以,小弟对两个刘岱的看法是,他们是同名同姓同字的两个人。《三国中的刘岱到底有几个》一文中顺带提及了周昕、周昴、周喁三兄弟,碧血汗青兄认为三国志中记载有误——然书之所载,阙误亦颇多,至于同一人有数名者不在少数,现举一例,《三国志》《吴书》《孙坚传》有:“……袁绍遣会稽周喁为豫州刺史,来袭取州。坚慨然叹曰:‘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言发涕下。喁字仁明,周昕之弟也”,此处说夺阳人的是会稽周喁,而《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载:“是时,术遣孙坚屯阳城拒卓,绍使周昂夺其处。术遣越与坚攻昂”,此处又说为周昂,可见其阙误之多,不知何为是者。————《三国中的刘岱到底有几个》其实只要仔细看书,不难发现周昴、周喁是两兄弟,并且都曾与袁术、孙坚一派有过矛盾。吴录曰:是时关东州郡,务相兼并以自强大。袁绍遣会稽周喁为豫州刺史,来袭取州。……后与坚争豫州,屡战失利。会次兄九江太守昂为袁术所攻,喁往助之。军败,还乡里,为许贡所害。————《三国志孙坚传》裴注引吴录语很明显,周氏三兄弟中周昕是老大,周昴是老二,周喁是老三,袁绍是让周喁跟袁术的同党孙坚作战,让周昴跟袁术作战,这与《公孙瓒传》所记载的“是时,术遣孙坚屯阳城拒卓,绍使周昂夺其处。术遣越与坚攻昂”一句其实没有矛盾。即:碧血汗青对《三国志》周氏兄弟的记载有误解。可惜的是,汗青兄出书时却没有修订他的错误,令人遗憾的是,出版社的编辑居然也……
阅读全文

想不通萝卜怎么这么能写,郁闷死了,想我堂堂前任版主,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岂能认输耶,翠花!磨墨~~刘备,参赛曲目——《世上只有妈妈好》,小刘小时候死了父亲,靠老母亲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加上哭功了得,自然要喝一首煽情点的,8过由于小刘五音不全,所以只能找首简单点的,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当然最为对口。一举拿下恒帝杯青少年歌手大奖赛第一名诸葛亮,参赛曲目——《梁父呤》,小诸葛亮最喜欢的就是这首歌了,虽然也不是专业艺术院校毕业,但由于一天到晚都唱这首,所以也练得炉火纯青,曾获荆州杯青年歌手大奖赛通俗组第一名,造化弄人,由于战乱,没能入京参加总决赛,终于没能当成职业歌手曹操,参赛曲目——《对酒》,三国歌坛的重量级人物,擅长美声和民族唱法,他的短歌行,长歌行,度关山,嵩里行,被人广为传唱,曾出过好几张专辑,并且歌而优则仕,比之施瓦兴格的“演而优则仕”有过之而无不及,对酒是曹操步入晚年后的佳作,并且还专门为这首歌准备了一套舞槊的动作,一举夺得了献帝杯中老年歌唱大奖赛特别金奖,演出中一位粉丝因为太过激动在上台献花时不小心撞到了那支槊上,当场毕命,————————以上歌唱组周瑜,参赛曲目——《东风破》,周杰伦的成名作,其实并非原创,家传的古曲,只是自己胡乱写了填了些词罢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弹笑间,何谓弹笑间,正是在弹这一曲东风破啊。当然,东风破最初成名并非在赤壁之战,早在好几年前,周郎就借这一原创佳作力夺扬州杯古琴大奖赛第一名,并且赢得了一位女粉丝小乔的心,和诸葛亮一样,小周也不幸遇上战乱,失去了去洛阳与唱片公司签约的机会,不过与诸葛亮从些罢唱不同,周瑜哥哥还是曲不离口,琴不离手,在赤壁之战中他终于在百万大军面前举办了一次个人演奏会,从此海内闻名,嵇康,参赛曲目——《广陵散》,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看样子夫妻二人对音乐都很热爱,不懂??靠,有没搞错,长乐亭主啊,当然是长于乐器嘛,嵇康是后三国时代的人了,据说,周瑜之后,在古琴上最有造诣的就是他,不过两者的风格显然是不一样的,嵇康曾获兖州杯古琴比寒第一名,并且先后在曹魏杯和司马杯两度夺魁,名动天下弥衡,参赛曲目——《渔阳三挝》,三国第一鼓手,极有个性,在献帝杯音乐会上即兴演出,不单上演了裸击的惊人一幕,举世哗然,而且还因灵感突至,将《渔阳三挝》进行了再创作,从而使这一普通的曲目焕然一新,而《渔阳三挝》也从此成为弥衡的代表作,以至于每次演出必奏此曲,甚至必裸击此曲,引发了一场有关“行为艺术”的讨论,结果是喜欢他的人和讨厌他的人各占一半,在江夏集团总裁黄祖主办的一次私人酒会上,他正准备再次上演裸击的好戏时,被主人以有伤风化之名PK——————以上乐器组
阅读全文

看过我的言论,想必有不少人不爽,就像我看到一坛子水贴也很不爽一样。当然,我现在造不出砖了,所以说起话来底气也没那么足,否则,说出来的恐怕就不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之类的话了。我从来不认为谁一定要跟谁合得来,我没那么虚伪。我想,在论坛里要让人尊重,前提就是你手里要有货,如果想发言却又没什么好说的,那干脆就不要说,这一阵的灌水其实是刻意推动的,我想从来没有哪个坛子会刻意发起一场灌水运动,但三国论坛这样做了,坛友和版主们是不是需要反思一下呢?为灌水而灌水,这样的水有水平吗?何况论坛是表树结构并存,有的人是在表状结构下浏览的,他们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是最火的,不断有那么几个人相互搭讪或自言自语的水贴,如果砖没有上首页或者没有被置顶,那么点击率就会少得可怜。这对于比灌水辛苦得多的造砖者是否公平?三国论坛是否是一个不允许灌水的论坛?我想不是,从来也不是,也没有哪个版主这样说过,来论坛时间不长,私下里认为,生如过客和我,是曾经对水贴看得比较死的版主,但并非是见水就删,起码让它呆一会,以示对发贴者的尊重,当然,对于毫无意义的一些水贴,从来是不客气的,我想,就算坛子里对灌水管得比较松了,也没有必要让水贴跟砖头一样永远呆在界面上吧,比如两个人版聊,聊过就算了,就可以删了,难道非得要让它有几百的点击,有意义吗,有可能吗,这样的贴凭什么给论坛带来人气?难道这不叫“占着茅坑不拉屎”?我为什么要说“占着茅坑不拉屎”这样的话,确实难听,因为我确实难受,灌水者是何等的自私,自己爽了,坛子却冷了,仔细看一下,喜欢灌水的是些什么人呢,大多是年轻的,很多人名字后面带着人198*的后缀,向世人昭显他们的青春,可惜他们对于三国的认识和他们的年纪一样的年轻,而这个论坛里的,却未必全是年轻人,甚至年纪大点的更多些。人大了,脾气也没了,本来就造砖就有些力不从心,水贴一冲,干脆归隐得了,我想这是一些写手的真实感想吧,他们不会像我这样跳出来说灌水不好,他们世故且有涵养,已经懒得争辩了,灌水多了,是否就能造出砖来?这个问题就跟“打架多了,是否就能练成好功夫”一样,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灌水,是无聊,是肚子里没货却又想发言,为什么不愿意多看看书呢,当然,看过书了也不一定就造得出砖,造砖是困难的,灌水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大概这就是灌水的理由吧,干活是困难的,休息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但似乎现实里干活的人更多些,为什么?说了半天,也很累了,就此打住,估计这一篇也只能沦为水贴吧,也罢,道不同不相为谋,各位灌好,就此别过,后会有期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