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 (151)

[p]    天下第一外交家

[p]    《三国志》是纪传体例的史书,不可避免的有个毛病,在叙述一个人的时候,总难免会将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夸大,总难免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意念以及时代局限。

[p]    在劝说孙权出兵抗曹这一事件上,陈寿笔下有着三个不同的版本:

[p]    鲁肃版、诸葛亮版、周瑜版。

[p]    《鲁肃传》里功劳全是鲁肃大大的,诸葛亮、周瑜只得靠边站,《诸葛亮传》里鲁肃、周瑜一点事迹都未提及,《周瑜传》纯属是周瑜一个人的表演。

[p]    时间的先后未有提及,人物次序未有提及,个人作用未有提及。

[p]    从而引得后世研究三国的人,为这三人的在其中所起到的功用,争论不休,没有止境。

[p]    我个人认为,这种争论,没有多大必要的存在,谁先谁后,谁是谁非,争来争去,也只是在这三人身上打转,全都忽略了极为重要的一点,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p]    那就是江东集团的领导人,孙权。

[p]    没有孙权的决心,论谁来说也是白搭。

[p]    三国打江山的三位君主之中,曹操、刘备、孙权,若论能力,各有擅长,单拿外交这一方面来讲,无疑孙权是最为杰出的一个,即使后来被人称道的诸葛亮也未能与之项背。

[p]    孙权的外交政策,十分灵活机动,只能用“出神入化”方能形容。

[p]    每到东吴发展的历史关头,他往往能够做出惊人意表的选择,使得江东集团屹立于不败之地。

[p]    这次的联刘抗曹就是一次成功的外交,在他以后的人生里,还将有更为惊人的外交表现,在这领域里,手段高超的他,自可游刃有余,而少逢对手。

[p]    在他的关注目光下,由周瑜、程普、鲁肃领衔的江东军队,出发了。

[p]    迎接他们的是另一个人,更加关注的目光。

[p]    驻军在樊口(湖北省鄂州市西)的刘备等待了很久,就在他望眼欲穿的时候,终于盼来了盟军的到来。

[p]    曹军的南下,使得他的恐惧心犹如这难熬的日子,与日倍增,每天都派人去江边眺望,以便能及时捕捉到江东军队赶来的消息。

[p]    终在这一天,守望的吏士看到了周瑜船队的先头船只,飞忙地快速回报给了刘备。

[p]    由于喜讯来得过于突然,由于整日传来曹军动向闹得慌,刘备还不能接受这一事实,向吏士劝认说:

[p]    “你怎么知道就不是曹操的军队?”

[p]    回答的肯定,让他安下了心。

[p]    激动之余,刘备派了人前去周瑜那边慰问,顺便打探盟军的内部情况。

[p]    周瑜却是毫不客气地说:

[p]    “军务在身,我不可能离开岗位,如果刘豫州能够委屈尊驾前来见面,正合我所希望的。”

[p]    刘备还哪来的架子,跟关羽、张飞说:

[p]    “人家要求我过去,我现在有求于他们,和他们结盟,如果不去,就有些说不过去,还是去的好。”

[p]    于是,刘备乘着一艘小船,就前去拜访周瑜,在夸了一通“抵抗曹操,是英明决策,明智选择”后,便提出了此行的真实目的:

[p]    “不知大军有多少人?”

[p]    周瑜明白他的意思,也不藏着掖着,回答得直接明了:

[p]    “三万人。”

[p]    估计听到这个数目,刘备的心情,可用一句小品台词来形容:

[p]    “那个心,拔凉拔凉的。”

[p]    刘备便说了一句:

[p]    “可惜啊,这也太少了一点。”

[p]    显然对江东军的这次部署,他还是很不看好。

[p]    周瑜可不是这么想的,说:

[p]    “已经够多来了,刘豫州你就看着我将曹军击破。”

[p]    话不投机,半句多。

[p]    刘备见周瑜聊不起来,便提出想要找鲁肃一起过来会谈,毕竟是老熟人,话题多,共识多,可周瑜还是那句没有创意的老话:

[p]    “军务在身,他也恐怕不能擅自离开岗位,你真想见他,还是去他的坐舰,我们就此别过。过个两三天,他也就和诸葛亮一起到了。”

[p]    刘备听了这话,也没辙,就回了去,专心自己的部署。

[p]    与此同时,曹操大军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行进中,走向那个最终决定命运的地方。

[p]    三国时代最为杰出的一群精英聚集在了一起,在这风云变幻的大格局下,将在一场决定历史命运的大战中,留下属于自己的那份印迹。

[p]

[p]

[p]下一篇:

[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 (152)  

[p]上一篇:

[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 (150)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