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 (148)

[p]    分析

[p]    诸葛亮大义凛然地说:

[p]    “田横,齐王国的壮士,还能够坚守大义,不受屈辱,更何况刘豫州是皇室成员的一分子,英才盖世,士人对他的仰慕,就如同流水归入大海。如果说大业不成,那是天意所为,怎么能够屈服在曹操的手下?”

[p]    往人脸上添金的行为见多了,没见过这样添的,显金子不够闪耀,连钻石都上了阵,这脸皮的坚硬程度已无可比拟,刘备那经历,就是一部投降史,见了谁都得点头哈腰,依靠屈服那是家常便饭,却偏偏在这三寸不烂舌之间,化身为一个正义不屈的光荣斗士,这速度,就令在电话亭里超速换装的SUMPER MAN 咋也赶不上。

[p]    这种过于外交辞令的假话、虚话,若是刘备先前投靠的那几位,诸如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之类的人物,早就一巴掌拍过去,或是一句话顶死,孙权不是那几位,也没有曾经接收过刘备为贵宾的辉煌事件,于是,也就很激动,以至于发了大脾气。

[p]    怒火攻心的孙权,大声说:

[p]    “刘备都能做到,我又怎能把全吴地区、十万战士,白白地让别人去控制。你也不必多说,我决心早就定了,只有联合刘豫州,才能抵抗曹操。不过,还有一个问题?”

[p]    这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大问题:

[p]    “刘豫州刚吃了败仗,他有能力担得起这项艰难重任吗?”

[p]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说得夸张了,别人认为你在吹牛,说得谦虚了,显得自己太窝囊,说得现实点,加重双方的负担,但也难不倒诸葛亮,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

[p]    “刘豫州虽然在长坂受到了挫折,但之后集结起来的部队还是不少的,关羽水军就有一万人,而且还全是精锐,刘琦那边的江夏部队,少说也有一万多人。”

[p]    两万人的实力看上去有些吃紧的,但也不碍事,对付对手也就足够,因为有下面几个原因存在着呢:

[p]    “第一个原因,曹操大军,赶可很长一段路,远道而来,身体、心理各方面都很疲惫。据反馈回来的可靠消息说,曹操为了追赶刘豫州,轻装部队直接南下,一日一夜急行军三百多里,这也就是所说的‘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出自《史记·韩安国传》),兵法上也挺忌讳这个,有个专门的说法‘必蹶上将军。’(出自《孙子兵法》)”

[p]    “第二个原因,北方的部队,陆战内行,水战外行,他们的外行所在,正是我们的内行所在。”

[p]    “第三个原因,荆州的百姓军士并不是真心实意的归降,只是惧怕曹操大军的军事势力,而迫不得已为之,想给他卖命的还真没几个。”

[p]    破解“曹军不可战胜”神话后,诸葛亮着眼于大力论述现阶段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p]    “孙将军你如果真能派遣一名猛将,带着几万兵马,与刘豫州并肩作战,必定能够击败曹操。曹军一破,曹操必定北还,这样一来,荆州与吴地的势力增强,鼎足三分的形势明朗化。”

[p]    当读到这一段话,我心中对于诸葛亮个人能力的定位,更有归属,政治毫无疑问可居第一,外交则紧随其后,可位列第二,军事虽非最为擅长,但以其对曹军整体因素的这个分析,排在第三位,应该绰绰有余。

[p]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蓝图规划,虽然不是孙权理想中最为满意的一个,却是这时候最为理想的一个,实在是击中要害所在,若是想任何反映都没有,那只有三个字形容:

[p]    不可能。

[p]    为加重语言的感染力,诸葛亮最终还加上了一句:

[p]    “成功还是失败的契机,就在今日揭晓。”

[p]    孙权当然高兴,从诸葛亮的话语里,他看到了希望,胜利的希望,心中更有了目标,明确的目标,但他还不想立即行动,因为他还想听听另外一个人的建议。

[p]    这个人,正是鲁肃的好朋友,昔日的居巢长,今日的中护军。

[p]    这位中护军,在历史上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周瑜,周公谨。

[p]    东吴四大牛人之中,最为牛气冲天的一个。

[p]

[p]

[p]下一篇:

[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 (149)

[p]上一篇:

[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 (147)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