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41)

[p]   制度产生的大佬

[p]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按照自己的意愿,汉武帝把天下划分为十三个州部,这就多了一个附带产物:刺史。

[p]    刺史的职能,就是监察各郡(主要是郡守)的一举一动,没有实权,不是行政官员,俸禄也是少得可怜,只有六百石,相当于小县县令的工资,属于监察官员。

[p]    刺史产生的内在原因:就是怕郡守的权力太大,不好控制。

[p]    早在秦代,郡县制确立后,就有了相应的监察制。

[p]    中央监察机构,以御史大夫为主,辅以御史中丞,监察朝廷百官;中央派监郡御史或称监御史监督郡里;郡县也各派督邮或廷掾监督县治。

[p]    层层监管,从上到下,形成一整套有效而又合理的监察制度。

[p]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奉行道家“无为而治”原则,以“该省则省”为准则,屏蔽了地方监察机关,只在朝廷中,留有御史大夫的位置,督察百官。

[p]    天高皇帝远,又没人管,地方官们可以为所欲为,地方吏治可想而知。

[p]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恢复了部分地区御史监郡制度,但还不是很彻底。

[p]    汉武帝的这次改革,废除了监郡御史,用刺史作替代,一共有十三人,其中有一州不设刺史即由司隶校尉监察。

[p]    他们的俸禄低,职权小,地位也不高,但这却是一帮很有影响力的人,由丞相直接分派,他们的言语,决定着郡守们的生死荣华,是绝对巴结的对象。

[p]    为了防止他们与各地的最高长官同流合污,刺史的任期是不固定的,没有固定的治所,走到哪住到哪,并由御史府统管,一切行动听指挥,只能言事,下去询问,也只针对六件事,不得干预地方行政。

[p]    这就杜绝了一切暗箱操作,想玩猫腻也玩不起来,大家都不是很熟,情面上也不用讲究,该说什么就说什么,没什么可遮遮掩掩的,实事求是,不夸张,不缩小。

[p]    一个刺史往往要监察好几个郡,为了办事上的方便,将他们所要监察几个郡划为“州”,只是一个称号,并不是一种行政区划,因而将当时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成是州、郡、县三级制,并不是很恰当,因为刺史无论从地位、威望、品级等各方面来讲,不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p]    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刺史变成了州牧,秩俸也涨到了二千石(不知是否是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地位与待遇虽有大幅度上升,但刺史的权力还是有很多的限制。

[p]    从长远利益来看。这绝对是一昏招。

[p]    提出这建议的官员们,理由却很充分:

[p]    从理论上来讲,应该是以大管小,而现在却用职位小、资历浅的刺史去管职位高、资历深的太守,这不就乱套了,也镇不住,应该改过来,将刺史改为州牧,提高各项待遇与职权,这才与理相符。

[p]    看完这个建议,我晕了,这几位仁兄,你么这是想干嘛呢,跟汉朝有仇呢,想往死里整啊!

[p]    监察官本就不是行政官,两者因职权的不同,所负责的事务也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发展方向的不同,个人定位的不同。

[p]    行政官要有经验、有能力、有才干,才能掌控住他所管辖区域的长治久安及地方发展,监察官只起到监督探察的职能,要有冲劲、有责任心、不畏惧权势的人来担当,又不是长驻人员,也不负责具体事务,工作独特专项,职务本不因太高。

[p]    还好,这个建议,在实际过程中的操作不太理想,被废也在情理中。

[p]    但有些事,已经开了头,要想收回来可就难了,在以后的历史里,刺史与州牧,反复对换着角色,轮流坐庄,又因长期霸占着监察地,由客人变成了主人,权力不断上升,州也逐渐成为地方行政实体。

[p]    到了东汉末年,提高刺史地位改为州牧呼声更高。

[p]    当是时,四方战乱,各地土豪列强并起,局势一时难以控制,极需要有资格的人出来掌控局面,有一个叫刘焉的就出来呼吁,不改革不行了,刺史和太守狼狈为奸,刻剥百姓,才有了这么多的暴乱,现在这个局面,有一点失控,朝廷应该派几个有声名的大臣出去,封为牧伯,才能镇得住这些地方上的恶搞分子。

[p]    这像极了为国着想的明智建言,却是自私到了极点的个人打算。

[p]    就如我们常常在网吧门前,所能看到的为响应某某号召而打的标语“未成年禁入”,等你仔细翻看后,才发现这明明是写着“有钱请入,无钱免入”,与年龄根本无关,挂着大大的羊头,卖的却是大块狗肉。

[p]    不是我们不明白,这世界上的人类,无愧了最聪明生物的称号,用行话来说,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p]    刘焉摸准了朝廷的脾气,如一个虎狼之医般,对症下猛药,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效果,那纯属是“回光返照”,却给人以药到病除的假象,舒不知副作用的猛烈摧残还在后面,倒是让庸医赚了个盆满钵满。

[p]    朝廷也实在没有拿得出的办法,且算是死马当做活马医,听从了这不是办法的办法,在几个重要地方,不服管教的区域,派了几个有威望的人前去实习一段时间,就把这些重灾区当作了试验田。

[p]    这几个派出去的人物,大多是当时的风云人物,如宗正刘虞派到了幽州、贾充派到了冀州、太仆黄琬为豫州牧,他们领的工资跟以前在朝廷时一样一样的,地位没有变,权力却是更大,犹在刺史与太守上。

[p]    刘焉正乘此时上位,死乞白赖地求着去交阯,后听了侍中董扶的悄悄话兼谣言鬼话,移情别恋,将全部感情投入在了益州上,走马上任也。

[p]    州牧的位高权重,也就从此突显出来。

[p]    地方上的行政制度,也真正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

[p]    这些州牧,当然不会辜负国家的期望的,很好地履行了这项历史交给他们的光荣使命,完成了从“朝廷大臣”到“地方土皇帝”的身份转变,也就不太听朝廷使唤了。

[p]    可想而知的,有势力、有实力,就有说话权,更有自主权,谁还会将那中央朝廷当回事,扩张的扩张,扬威的扬威,名义上的州牧,实际上的割据诸侯。

[p]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刘表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p]

[p]下一篇:

[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42)

[p]上一篇:

[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40)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