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9)

[p]    天下闻名

[p]   

[p]    孔融之所以天下闻名,还是因为他曾拯救过一个逃犯。

[p]    当时的孔融,十六岁,青春年华,少年不知愁,正闲居在家,勤奋攻读书籍,以打发那“无心睡眠”的漫漫长日。

[p]    一个人的突然到来,打搅了这一片宁静。

[p]    这个人,姓张,名俭,与刘表同为“八顾”之一(《后汉书》)。

[p]    张俭在朝廷为中常侍(宦官首领)侯览陷害,被迫东躲西藏,亡命天涯,因仗着与孔融的哥哥孔褒有些交情,便想在孔家躲避几日。

[p]    恰巧孔褒不在家,就孔融一人留守,张俭见是这么一个小鬼,不怎么有信心,犹豫着,是不是要将真实情况说出来。

[p]    孔融倒是不耐烦,直接了当地问:“我哥哥虽然在外面,难道我就不能为你做些什么吗?”

[p]    张俭听了,放心了,说了缘由,征得孔融默许,也就不客气地在孔家住了下来。

[p]    可好景不长,这事情办得不是很周密,两人谈话时,隔墙有耳,终被那好事者给泄露了出去,张俭耽不住了,拍拍屁股走人,孔融与他那个后然才知情的哥哥孔褒,却遭了殃,双双入狱。

[p]    人抓到了,事情也该有了了结,可判案的官员却犯了愁,不是没有人认罪,而是认罪的人太多。

[p]    这两兄弟都是认为“气节大于性命”的人,在狱中,什么事也不做,争着落实罪名。

[p]    弟弟孔融的理由:“人是我孔融藏的,罪名应该由我来承担!”

[p]    哥哥孔褒的理由:“张俭是来找我孔褒,一切都由我来承担!”

[p]    狱吏没辙,赶去询问他俩的母亲。

[p]    问了也是白问,母亲的回答,只能是愁上加愁。

[p]    “家里的事由长辈做主,所有责任我来承担!”(家事任长,妾当其辜。)

[p]    一家三口,争着坐牢,郡县里是解决不了,只得上报朝廷,惊动了皇帝,下诏书认定:

[p]    孔褒有罪!

[p]    出狱后的孔融名声更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齐名,成为“想当然”的大名士,年轻人中的佼佼者。

[p]    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的学识,太渊博了,几乎无所不览,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这书上的事,似乎没有他不知道的,“博学(书读得多)多才(文才好)”这四字,绝对当之无愧。

[p]    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也能使人变得无知。

[p]    将书上的思想做为自己思想的人,是没有思想的人,书读得多,读了死书、死读书的人,也只能是“书呆子”。

[p]    也有人称之为“书生意气”,也可以说是“拗”。

[p]    这一种人,只会以自我为中心,无限膨胀,总认为所作所为,是天下至理,任何事、任何人都不能左右,任何事、任何人都不用畏惧,说得难听点,就是做事不经大脑,想到就做,做了觉得很不错。

[p]    在这种似是而非的思想指导下,他们往往会做出令人瞠目结舌、不知所谓的事来。

[p]    成名后,州郡便想举荐孔融作官,他也懂得礼让,辞谢了好几次,直到灵帝时,才出来在司徒杨赐的府里,做一个闲职。

[p]    在这任上,他又做了一件令河南官属很是难堪的事,他却因此因祸得福,升了官。

[p]    何进为大将军时,孔融被任命为侍御史,但又因与中丞赵舍的关系实在太差,就托病回家。

[p]    没过多久,孔融又被朝廷召出来做官,还做到了虎贲中郎将的位置,可也没做长,因皇帝废立的事,得罪了当权的董卓,被转为议郎。

[p]    董卓当然不会就这样放过了孔融,玩了一招阴的,任命孔融为北海相,因为那里的黄巾特别猖獗。

[p]    那一年,孔融三十八岁。

[p]

[p]下一篇:

[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20)

[p]上一篇:

[p]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18)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