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bb992d1efd73$%&解构一千八百年前的“达芬奇密码”---关羽之死的真相

      中国的历史从来都是那么的扑朔迷离。   《三国志》说:关羽与刘备情同手足,寝食不离。他们的君臣兄弟友谊也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但在这个颠覆的时代中,没有什么神圣可言,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少英雄,而在这个时代,中国已经没有英雄了。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同时关羽进攻曹操的襄阳、樊城,并在八、九月间围困曹仁,击败于禁,史书称之为“威镇华夏”,显赫一时的曹操也不得不纠集几乎所有的军队准备迎战关羽。而就在此时,孙权突然翻脸,在背后捅了关羽一刀,关羽进退失据,最后败走麦城,在临沮落马受诛,身首异处。   这就不禁让人产生怀疑:建安二十四年下半年关羽威风凛凛的时候,刘备在干什么,他为什么不出兵呼应关羽?关羽兵败后他又为什么不出兵救援?   于是“诸葛亮借刀杀关羽”、“刘备杀关羽”等言论新鲜出炉。也难怪,那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老先生太节省墨汁,只说了句“(刘备)于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擒于禁于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就没了下文,如此省略是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又或他认为后代人的智商足以看懂他的“无字天书”?   蜀汉史料原本就少,千百年的流失、误传,使得后人即使韦编三绝、皓首穷经也难以窥见历史的真相,但历史就是历史,它已经定格,不管后人怎么评价看待它,它客观的样子已经铸就了。书上没有它的痕迹不代表现实中也没有。只不过我们要弄清现实与历史记载的联系还要搞个剖析。   刘备为什么不出兵呼应关羽?关羽兵败后他又为什么不出兵救援?要弄清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搞清楚关羽和刘备都处于怎样的境地。   刘备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打败曹操称汉中王的,紧接着就拜关羽“假节钺”(拥有代行帝王旨意、掌握生杀的特权),命他进攻襄樊。关羽随即出兵,顺利的围困襄阳、樊城,并在八月“水淹七军”消灭于禁,“威镇华夏”,这个时候刘备为什么不出兵汉中进攻关中?根据“隆中对”的计划:“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亲率益州之众出秦川。如此则霸业可成”。当时的局势不是很符合这一规划吗?其实笔者认为当时的情况并不适合刘备出关中,并不是曹魏的因素,而是刘备的巴蜀已经精疲力尽了。从建安二十年开始的汉中争夺战已经让巴蜀千疮百孔,急需休养生息,《三国志·杨洪传》记载杨洪语:“方今之事(汉中争夺战),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可以想象,男子全部参战,女人都搞运输的全民动员战争足足打了四年,巴蜀的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典略》记载:“(汉中争夺战后)备于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余区”。刘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恢复和发展残破不堪的巴蜀。这大概就是刘备不发兵呼应关羽的原因之一。   关羽兵败后他又为什么不出兵救援?这个问题仔细想想就会明白,关羽兵败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十一月左右,十二月他就死在了临沮。从他兵败到死亡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果是现代化战争从四川派空降兵和洲际导弹或许可以救关羽,但那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事情,刘备别说派兵支援,就是得到消息恐怕也是一个月之前的消息,所以根本来不及前往荆州救关羽。另外,关羽败在徐晃手下其实并不致命,因为关羽的水军还在封锁汉水,他完全可以进退自如(注一)。而真正给关羽致命一击的其实是东吴,吕蒙“白衣渡江”,江陵关羽军守将投降,导致关羽无家可归。而东吴为了将关羽斩尽杀绝,更是派出蒋钦率领精锐的水军前往汉水,使关羽在水陆两方面都无路可退(注二)。   但是,只从关羽和刘备所处的境地考虑仍然无法解释所有问题,汉中争夺战后巴蜀固然疲敝,但并不是无兵可用,无粮可吃,而当时曹操的局势更加危急万分,陆机的《悼魏武文》曾说:“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面临的局势是内忧外患、四面楚歌。在汉中他输了刘备,关羽兵锋直指许都,东边孙权在合肥蠢蠢欲动(注三),魏讽以及忠于汉室的大臣开始谋反叛乱,曹魏各地流寇蜂起呼应关羽,曹操曾一度考虑迁都。就是这样一个万分紧急的时刻,刘备如果出兵汉中,与关羽、孙权三线夹击曹操,天下局势或许就真是隆中对构想的局面了。   可惜,历史不是开车可以挂倒档,刘备真的就没出兵。刘备从称汉中王回成都到关羽败死,再到一年以后上庸失守,直到两年后夷陵之战爆发前夕,刘备再没有任何军事动作,未派出川外一兵一卒。如果说是因为巴蜀疲敝,那他还会有力气打夷陵之战?   究竟是什么使刘备在建安二十四没有出兵汉中?又是什么让他在丢失荆州之后整整两年没有任何大的军事动作?   有个叫廖立的人给了我们答案,《三国志·廖立传》中有一段记载:“(刘备)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就是说刘备军事动作太慢,导致关羽败死,上庸刘封覆败。虽然这是廖立同志“诋毁”刘备的话,但只是他看问题的角度反对刘备,并不能说没这回事,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刘备动作如此缓慢,慢得不但耽误了与曹操的决战,耽误了救关羽,连上庸丢失也没赶上?如果说前者是因为时间来不及,那么后者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历史的记载是那么的零散,传说是那么的令人心驰神往,但历史的真相从来没有改变过。刘备固然属于拥汉派,但那只是他对抗自己的敌人曹操“挟天子”的一个政治工具而已,更不能说明刘备不想当皇帝。《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他在荆州没有子嗣,收刘封为养子,随后得长子,取名“禅”,“封禅”恐怕不是巧合。而刘备手下的人跟随他的目的无非也是攀龙附凤,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名留青史。所以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刘备一旦渡过了艰险,取得胜利的果实,那么这一切都将摆到台面上来。   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年取得了汉中争夺战的胜利,他称汉中王是势在必行,这样他可以与曹操的“魏王”取得政治上的平等。而实际上他这个汉中王在法律程序上是不合格的,当时的天子在曹操手中,虽然刘备的“上言汉帝书”冠冕堂皇,但实际他不可能得到汉献帝的批准,因为曹操不可能允许刘备称王,所以说,刘备称王在法律上完全属于“自立”性质!   那么刘备要想取得法律上的完全合法化,或者说让自己和自己的手下不是“伪官”的办法其实有两个:一是把汉献帝夺回来;二是自立皇帝。前者的难度系数毫无疑问比后者大得多。所以出于常情考虑,刘备自立皇帝的可能性不但是有,而且是非常大!   只不过刘备如果自立皇帝就等于把自己原本的政治宣言彻底推翻,所以他迟迟不敢在汉朝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公然称帝,即使这个汉朝其实成为了曹操的傀儡,早就名存实亡。话又说回来,迟迟不敢不代表不做准备,刘玄德在建安二十四年为什么回成都,为什么不出兵呼应关羽,他到底在干什么?    答案就是:刘备在积极准备称帝!   刘备敢于抛弃自己一贯的“政治旗号”来称帝吗?他当然不会,但当时曹魏代汉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孙权劝过曹操,曹操的手下也劝过曹操,而曹操也表示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注四)也就说,刘备在汉献帝在位的时候固然不会公然称帝,但汉献帝的被废的形式已经是瞎子也能看到的事情,所以有当皇帝之心的刘备准备称帝是情里之中,他等的就是曹氏废汉献帝!后来曹丕废汉,刘备立刻要当皇帝,费诗直言进谏,却被刘备贬了,可见刘备是多么迫不及待的要当皇帝(注五)。        而实际上刘备称帝准备是从建安二十四年就开始了!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蜀汉群臣劝刘备称帝文记载:“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伏于渊泉,晖景烛燿,灵光彻天”,关羽围樊、襄阳是在建安二十四年的事情,这个事情一定是关羽捏造并通知刘备的,关羽之所以这样做肯定是知道刘备有称帝之心。   另外,该文还说:“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捏造“黄龙见武阳赤水”事件也是为了证明刘备应该做皇帝。而这个时间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正是建安二十四年。《华阳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蜀以刘氏瑞应”,又有《水经注》记载:“武阳有赤水其下注江。建安二十四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宋书·符瑞志中》也记载:“刘备未即位前,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   现在四川武阳黄龙溪镇有“黄龙甘露碑”的碑文,此碑文已经模糊不全,宋朝的洪适在《隶续》中记载:“右《黄龙甘露之碑》二,隶额,皆六字,不磨灭。碑中有穿,各高五尺余,大者广三尺,次二字......”。大碑侧面题有“犍为郡太守南阳李严、郡丞宋远、武阳县令阴化”等人立碑,立碑的时间正是“建安二十四年”;小碑的立碑的时间为“建安二十六年”。另外,大小两碑上刻写的蜀汉官员的名字可辨认的与不可辨认的足有150位之多,其中建安二十四年的大碑有90余位!又有《太平寰宇记》记载:“黄龙庙在县二十八里,在长江村导江东岸”。《华阳国志》记载:“后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蜀以刘氏瑞应,因立庙。在长江村导江东岸”。   可见,建安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事件的时间在当时的蜀中影响颇大,又是上百位大臣联合签名,又是立碑,又是建庙,目的无非是一个:怂恿刘备称帝!而“汉水得玉玺”事件在表中的顺序是在“黄龙见武阳赤水”事件之后,是不是关羽听说蜀中官员为巴结刘备搞了一个“黄龙见武阳赤水”,他也不甘寂寞的搞个“汉水得玉玺”?   我们要注意,这个建安二十四年的“黄龙见武阳赤水”事件一定是在关羽威镇华夏期间,因为在此之前汉中争夺战胜负未分,蜀中官员岂敢造次?换话句话说,建安二十四年的“黄龙见武阳赤水”事件一定是在刘备称汉中王,回到成都之后的事情。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关羽之死的原因就很明了了,原本疑窦丛生,此时已经云开日出,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年积极准备称帝,捏造瑞像,立碑建庙,群臣签署,哪还有工夫理会军事?难怪在曹丕废汉之后刘备未加调查就认定汉献帝已死,随即自立皇帝,当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注六)!   《零陵先贤传》记载:“是时中夏人情未一,闻备在蜀,四方延颈。而备锐意欲即,巴以为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与主簿雍茂谏备,备以他事杀茂,由是远人不复至矣”。什么叫“备锐意欲即”,就是说刘备一心一意要当皇帝!   是不是刘备感觉自己年龄大了,再不称帝今生就无望了?又或是他在自己的儿子作准备(注七)?不管是出于什么考虑,刘备做汉中王后就积极称帝已经是铁证如山。退一万步说,即使刘备自己不想称帝,他手下的很多人已经按奈不住寂寞了,开始大造舆论,积极准备,这虽然使得刘备在汉献帝被废后马上做皇帝做了有力铺垫,但这也直接导致他无心在建安二十四年的黄金时间出兵夹击曹操,也间接导致了关羽在荆州成为孤军,最后失荆州,走麦城,一代名将败于临沮!   纵观三国历史,刘关张情同手足是不容质疑的,而造物弄人,关羽之死竟然是由于自己兄弟要当皇帝,关羽的态度自然是拥护,但结果却那么凄惨!“世事无常”,不知道刘备与关羽兄弟九泉之下相见做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一):《三国志·赵俨传》记载:“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  (注二):《三国志·蒋钦传》记载:“权讨关羽,钦督水军入沔”。   (注三):《三国志·温恢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  (注四):《魏略》记载:“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炉火上邪!”侍中陈群、尚书桓阶奏曰:“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於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非適今日也。是以桓、灵之间,诸明图纬者,皆言‘汉行气尽,黄家当兴’。殿下应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汉,群生注望,,遐迩怨叹,是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臣愚以为虞、夏不以谦辞,殷、周不吝诛放,畏天知命,无所与让也。”魏氏春秋曰:夏侯惇谓王曰:“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馀年,功德著於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瞒传》及《世语》并云:“桓阶劝王正位,夏侯惇以为宜先灭蜀,蜀亡则吴服,二方既定,然后遵舜、禹之轨,王从之。及至王薨,惇追恨前言,发病卒”。      (注五):《三国志·费诗传》记载:后群臣议欲推汉中王称尊号,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偪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  (注六):《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即 皇帝位於成都武担之南”。  (注七):《三国志·刘封传》记载:“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除之”。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