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墨攻联想到中国古代城池攻防战

大略看了一遍,不错,很大气,人物的谈吐,举止颇有些中国先秦时代的风范,比起大陆的一些所谓的“古装剧”强得不止一星半点。一个字“牛”,两个字“过瘾”。  当然了,老庞不是为了专门为了夸这部电影的,这不是老庞的性格。捧场的事儿自然有“墨攻”的托儿们来干,老庞一没拿他的钱,二不听他的好,为嘛国替他出头呢?  自然是挑刺了,一来是为了显摆老庞的学识,二来也为了出一口恶气,妈的,为嘛不找老庞当编剧,下面的话不就没人骂了嘛,靠。毛病一:战马。一来,片头说明这是发生在前三七零年的事儿(也就是魏,齐两国争雄的战国早期),试问,请问:哪一个史学家可以证明,至少可以反证明:这个时代的战马有马镫?或者没有马镫?有吗?站一个出来老庞瞧瞧,胡扯嘛,我想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高深,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能明了。可为什么,我在片中看到成群结队的赵军骑兵的脚上都踩着什么呢?嗯?毛病二:攻防战中的远射程兵器很明显,在宋代以前,这样的兵器应该是弩,而不是片中所描述的,表现的弓。这也是常识,不是说推委就能推委得了的。就算日本人不懂,作为编剧的香港人不会不懂吧?在城池攻防战中,弩的威力远大于弓,射程更远,威力更大(不管是有效射程还是最大射程都是弓的两倍以上,力道更是靠双臂拉的弓要强上不止两倍),精度更高(在八十米以内甚至可以做到现代步枪的点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可能使人放弃这样的优秀兵器而采用射程不过几十米(有效射程),穿透力一般的弓呢?没理由,没天理。不要忘了,床弩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近两千米,箭长近两米,一箭可以穿透两三名重甲战士(请注意我的用词,是穿透,而不是杀伤)。虽然弓在射速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城池攻防战中,双方兵力普遍都展不开的情况下,弩,无疑是最佳选择。再有,影片中的赵军的弓箭弹道都是呈直线形的,请问,哪一支军队,可以做到在十几二十米的城下距城百十米的距离做到?就算是近代步枪也要调高标尺以使弹道呈一定的抛物线。毛病三:将领的装束我不是专门研究战国史的所谓“专家”,但我知道,电影中那类似日本战国时代的赵军将领的“盔甲”决不会在中国的春秋战国出现。这东东最早应譔是出现在南北朝时代,离前三七零年差了六百年,在唐时传入日本,记得影片“天地英雄”吗?那里面出现就正常了,而这时出现是不正常的,是假的。再有,赵先锋官在叫阵的时候为什么离城那么近?从常理来讲,这类事情应该是哨骑干的,就算亲自出动,也不能靠那近吧?不找射嘛。一箭之地应是常识。毛病四:城池攻防以赵军的任务计,这区区四千城防兵的中小城池是不应延顿城下的,速战速决是他的唯一选择,而在片中却为梁军按排了七天的时间让赵军不攻城让梁军有时间筑成瓮城,何以如此?当然,中小城池也并非不堪一击,如以三国陈仓为例,蜀军十好几万打三千三个月打不下的战例也有,再比如南北朝时的玉壁之战,高欢一样拿韦孝宽没招。问题是:就算这七天赵军睡着了,不想攻城,总该造点儿攻城器具吧?比如云车,与城等高或稍高于城,既可作为登城工具又可以弓弩压制守军火力。有个一百个(其工作量相当于造五百具云梯),以城上四千名梁军的能力,不足以抵制这样的强大兵力(第一次可向城楼投送一千名赵军,后继兵力只要最多五分钟就可以跟上)。,为嘛不用?比如长堤,为什么不筑?梁军都可以修出个瓮城,十万赵军搞个长堤,七十万个人工,没问题的说。比如攻城槌,那狗屁的蒙皮为什么不是生牛皮的?哪里要箭射,倒下一桶油再放一个火把就搞定,哪里要乱箭齐射?这墨者的智力也不高嘛。这赵军将领的智力大概比中国的足球队员还要低(不是我说的,专家考证出:中国足球队之所以越战越弱,是因为队员的智力越来越低,大体比二傻子强不到哪去,当然了,打架嫖妓这类的体力活除外)。比如投石车,这年头已然有了,为什么不修个百八十个?城外不明摆着有树林嘛。就算砸不开城,就靠石头堆也能堆出个坡来冲上去。墨家本以守城闻名,何故在影片中将其能力发挥得如此之低?常人亦知耳,何需墨者?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