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章 诸葛亮之将略

三国随章侃 第一百章 诸葛亮之将略(演义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本回演义中的故事自然都是虚构的,诸葛亮在这次出征中并没有和曹魏主力进行会战,曹魏那边因为连日下雨无法进军就退兵了,蜀汉见此也退兵,魏延与郭淮倒是打了一仗,但是并非主力会战,自然也没有司马懿过来与诸葛亮斗阵的故事。至于那个陈式被杀的事件也大有问题,在三国志中陈式早在刘备时代便被点用,在诸葛亮时代也是被重用的大将,不过其中并没有记载其被杀一事,或者说其死都没有记载。另有一说陈式是陈寿父亲,但是这也只是传说而已,其因乃是陈寿父亲早亡,且当年陈寿父亲为马谡参军,在马谡被杀后也同受牵连受罚,有观点便认为陈式便是陈寿之父,但是在之后攻打阴平武都两郡时陈式被委以重任,这点与前者有悖。所以说陈寿的父亲为谁?陈式之死都是一个大谜团,至于演义中的那个陈式被杀是肯定不可能的。我们继续说下来,本回演义并无太多历史事实,倒是虚构了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对阵,在此我们正好可以说说诸葛亮的将略。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曾经谈到过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对于演义中那些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无限扩大扩张甚至如仙人一般,或者将如刘备庞统等其他人的军事战绩挪移到诸葛亮身上的事进行了一番介绍,相信在这些介绍之后大家对于演义中的诸葛亮之军事才能是不会再认同了。确实,在刘备生前,诸葛亮并没有真正的掌握军权,自然更不会象演义一样在幕后指挥刘备,只有在刘备死后,根据其临终嘱托,诸葛亮才正式的开始执掌蜀汉的军权,而即便是其后的大段历史,在演义中也有被夸大之处。但是,这并非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便可以小视了,虽然说陈寿在诸葛亮传最后对诸葛亮的评语称其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但是在三国之后的历代,对诸葛亮的军事评价却十分的高,司马懿称其为天下奇才,两晋时代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越来越高,这从裴注中便可以看出,虽然说有许多不认同诸葛亮军事才能的看法,但是相对起来认为诸葛亮擅长军事的看法明显处于上风,而到了唐朝,建立武庙的时候,诸葛亮作为名将便进入其中,从此一直常驻在内,而到了宋代说三分渐渐流传开乃至三国演义成书后的历史自然不需说了,便就其三国演义说三国之后的历代对诸葛亮的评价来看,都是认为其是相当杰出的军事家。为何历代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如此推崇呢?我们还是先看他的军事生涯,其实诸葛亮的行军打仗并不太多,东汉末年那段乱世前期他没有介入,后期参加了刘备一边,但是主要在后方处理政务,准备后勤补给与军事训练,前方还是刘备关羽这些人为主,只有到了刘备死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诸葛亮才开始执掌大权,其南征之事因为敌手太弱倒不必说,我们就说他北伐之战,演义称他是六出祁山,我们自然知道并没有那么多次。而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误用马谡,街亭惨败,无功而返;第二次围陈仓,久攻不下,也是无功而返。这样看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实在很有限。但是在之后的几次北伐中,面对司马懿这样的杰出将领,诸葛亮却能逼得其避战不出,虽然说这其中司马懿本来就持有固守不出,待其后勤不足退兵的战略目的,但是就司马懿这一生作战来看,只要敌人弱于自己,有机可趁,他必不会放弃机会,定会选择对阵歼灭之,但是在与诸葛亮的作战中,曹魏之兵并非不多,但是司马懿却硬是做缩头乌龟,小心为上,在偶尔的几次正面交锋中还遭惨败,可见诸葛亮在正面对战上确实要胜出司马懿一筹。而且在几次撤退之中,也从未给司马懿等人占得任何便宜,由此看来,诸葛亮在布军上有所一套。确实如此,在我来看,诸葛亮确实是个军事家,但是并不等同于那种善于沙场作战机动应变的战将,诸葛亮之将略是在其治军行军之道上。日后多有兵书以诸葛亮之名撰写,这是有其道理的,诸葛亮以一介书生,跟随刘备转战,在吸收当时的军事精华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在当时来说颇有成效的治军行军之法。这套兵法对于日后的将领来说都有其意义。其一者:讲究以法治军,街亭之败,为马谡等说情者不在少数,其中也多有诸葛亮身边亲信,但是诸葛亮仍以严惩,并自降官职。当时世上如曹操等人便也是以法治军,从而带出一支铁军来,诸葛亮以法治国治军之思想乃是长期以来贯彻,无论是其政事还是军事都是如此,蜀汉能得以度过一段困难期,诸葛亮之法治功不可没。另说之:这其实本就是军事的基础常识,兵法中多有阐释之,兵事乃国之重事,不可以常事待之,往日之小事,放到军营之中则可能就祸及无数人之性命,所以军营行事需要慎之又慎,法令非严无以治军。如以平时之准则来做军中之军务,则军务便无从上令下达,文人治军为何是大忌?便是文人将平日之准则来从军务,军令不行,则军纪不整,军纪不整,有功不赏,有过不罚,那军人则离心背德,打自己的小算盘,自然不会有胜利。其二者:重权,诸葛亮认为兵权乃是兵中大事,不可随意处置之,兵权也不可被分,兵权不可被牵制,兵权如此重要,只能由重臣任之。所以在诸葛亮出师之前给刘禅上表,一方面是为了表明自己出师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请求刘禅在后方不要任意左右他的计划。终其诸葛亮几次出师,刘禅都做到了这点,在演义中那样的近臣进言让诸葛亮回师的情况并没有出现,那其中倒更多有岳飞的影子。另说之: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是古代作战的准则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后方君主未必如前方将领知兵,另一方面也是古代消息并不灵通,情况不能及时送打后方,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需要给前方的将领足够的空间,让其见机行事,才能获取最大的战果。假若后方不顾实际,给予前方百般牵制,就好比如北宋什么阵图一般,便是兵士再英勇,将领再能干,也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然而,正因为行军打仗大权都集中在主将身上,掌握生杀大权,使得威胁性也增大之,早先统治者或许还能亲自带兵,不使大权旁落,如曹操刘备,等得后几代皇帝只能待在深宫之中,对下面的大将便开始不放心起来了,监军这样的制度也开始建立起来,这种情况自然不符合兵法之道,但是却符合政治之说,那是另外的故事了。其三者:整军。诸葛亮在整军之上有自己的一套,在街亭之败后,一方面严格治军,另一方面也开始整备军事,兵士不增反减。但是兵士的战斗力却得以上升,在与曹魏的对峙中占得上风。诸葛亮在北伐的休止期就是主要便是讲武练兵,整备军械,研发如连弩木牛流马这样的器械为军事所用。另说之:都说精兵精兵,但是何者之兵才能称之为精兵却是众说纷纭,衡量的角度也是各个不同,所以在讨论战力时常常还是以能战之兵的数量作为准绳。但是对于精兵的追求却是不见得少,甚至还有得十万精兵扫平天下之说。但是,要训练出一支精兵又谈何容易,挑选,花费几何,几千年历史中军士不下亿万,可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精兵屈指可数。因为精兵不单挑选花费甚耗时耗力,关键是还要经过沙场考验,便是如此,一支精兵辉煌也不到几十年而已,但是期间往往能造就一个时代。其四着:正面作战,这可说是刘备时代便留下的传统,在相同的兵力上,正面作战大都不吃亏,到得诸葛亮时期,更是将之发扬光大,便是兵力稍少于对方犹可胜之。有此依仗,诸葛亮才敢几度北伐。另说之:都说兵法乃是诡道,但是若要取得最终胜利,正面作战必不可少,虽然以多打少乃是兵法要术,但如无一定的单兵作战实力,便是以多也未必能胜少。最终会战的胜利才是战争的关键。其五者:后勤,诸葛亮在后勤上耗费心血,汉中之途险峻无比,曹操当年进来未战便心生退意,诸葛亮几度出征,连年在此等险路上奔波,若不是研制出木牛流马这样的运输工具外加诸葛亮治军严整,赏罚分明,众军不起异心,以蜀汉弱小之国力,确实无力北伐。另说之:后勤乃是军事出征之重点,古今亦然,多少能征善战之辈便是被那两招坚壁清野与拉长战线攻击补给而打垮。所以人马未动,粮草先行便实在是演义给我们的真正宝典,不知保障后勤的将领绝不是好将领。诸葛亮在那种情况犹能保证作战实在不易了,而后勤补给也确实是其蜀汉北伐的短处。其六者:撤兵,诸葛亮在撤兵上颇下了一番心思,凡是曹魏追兵,都免不了遭到阻击,大败特败之。便如张郃这样的名将也不例外。另说之:撤兵在军事行动中实在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危险的事,因为撤兵往往是后勤不畅或者行军失利,这都不是什么好事,很容易影响军心,这就需要小心谨慎,沿途设伏,以防追兵,这需要军队有相当的素养,那种冲锋英勇后退也同样英勇的军队遇到追兵只能大溃败之。只有训练有素的兵士才能作到完美的撤退。其七者:不扰民,诸葛亮在政务上很有一套,在此他也运用到了军事之中,蜀汉如此少众支持这么多的军队,而后在屯田时也能作到军民之间秋毫无犯,这实在难能可贵,无论是政治或者是军事上都要有相当的造诣才行。另说之:不扰民可说是最难的一点,世间有许多军队战力十足,但是也野性十足,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祸害百姓,而有些将领为了煽动其战力,还故意放任之,这也是日后百姓对军队不满的很大原因,能做到对百姓秋毫无犯,实在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能做到这点的将领便可以说是名将了。其实这七点,并不是什么苛刻的要点,不需要将领有太多天赋,有什么知觉,灵机一动,或者靠运气作战,或者设出什么妙计取胜,都不需要,这些都是很简单可以按照教条来一步步完成的东西,是中人之资的将领就可以做到的。不需要天才。用一句话来说,是谁都可以作到的。其实兵法有两种,一种是给出许多战例,分析之,但是运用起来还是要靠将领自己领会,还要运气的,这种兵法需要有运气的天才才能做到。另一种便是可以重复的,一般的将领用心领会就可以做到的,比如治军,比如正面的作战,比如撤退中的设伏。都是可以用心做到的,但是往往这点还比前者少有人做到。诸葛亮其实只是认真的把这些应该做到的事都做到的,尤其在治军等事上可说做的完美,有这样的成绩,再加上他战略与政治上的才能,便是机变上少一些也可称得上名将了。诸葛亮这位名将不是如曹操这样善于机变沙场征战的名将,更不是如演义中那样善于料敌于先,近乎如妖的名将,而相反,他只是一个认真做事,把所有的事做到比别人做的更完美的名将罢了。因为用一生来兢兢业业做事的人本就不多罢。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