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不降?——小议忠君心态兼评关羽的投降关键

三国里战例众多,其中不乏擒降之事,降者,死者;降焉?死焉?今宵兄岂可一概而论?前几日有位绿营骨干亲口提出“勿要以他人怎样怎样来判断某人怎样怎样”,余音尚存。如张辽:自家老板都在眼皮底下被拍死了,本来也欲同前往黄泉的,谁知莫明其妙有人求情,曹操也颇有赏识之意,故而降之。许禇:连个君主都没有。庞德:当时在张鲁军下的角色相当尴尬。加之曹操离间,故而降之。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想必每个人都听过,也可以拿来解释武将降与不降的依据。虽说武将和士大夫阶级上还是有所不同,但是以三国演义全书宣扬的思想上来看,只要是稍微有点文化的武将,尤其是像关羽这样读过春秋,受大义熏陶,没事喜欢引经据典的武将来说,其身上也是带有明显的士大夫阶级的荣辱观。张辽、许禇、庞德为什么降?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君主就是知己,故而可以不为之死以尽节。吕布对张辽来说,并不是一个可以依赖的君主,这是张辽心中早有的想法,其准备赴死前那一句:“吕布匹夫,何怕死也。”充分说明了这个君主在他心里的地位,太让他失望了,从客观上来说也正是如此。以后辱曹以求速死,和审配的“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相比,其概求一死和尽忠而死的差异性一览无遗。许禇就更不消说了,自己给自自己打工,意外发现了一个可以进跨国公司享受高层待遇的机会,又怎么会死?难道为自己而死吗?庞德的例子前面举过了就不再列举了。以下一段做一个小小的结论:当在客观上武将没有为君主死节的必要的时候,其投降并非大逆不道,比如徐晃、张辽、庞德、马超、黄忠、严颜等,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并没有认为这些武将人品有问题,而另一些武将,战败不死而降或者直接投降,却受我们鄙视,比如蔡瑁、于禁、糜芳、刘封等。比较其根本性差异就在于其君主是否值得武将为之尽忠死节。以下补充说明几个反面例子,以预防针的形式打消某些读者可能会提出来的疑惑:先说蔡瑁,蔡瑁也许有理由说曹操的能力比刘表更强,我完全有理由要求跳槽。但是刘表并未亏待过他,相反他在荆州集团内位高权重,却整天想着投降献地的勾当,此为明显的吃里扒外,人品问题。如果真想跳槽,完全可以和徐晃一样只身一走了之,何必吃了先主媚后主?刘表并未对不起蔡瑁,蔡瑁却对不起了刘表。糜芳和刘封的例子就更是恶劣,将内部矛盾扩大到敌我矛盾上,直接反水或事实上反水,造成了荆州丢失关羽丧命的严重后果。更加不必提了。回到正题上来:当关羽面临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显然可以知道刘备并非杨奉吕布张鲁韩玄之辈可比,对关羽来说刘备对他没有丝毫可以挑剔的地方,更丝毫没有背叛投降的理由,况且刘备还在人世,也不存在改嫁的问题。相信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对着史书上这句“复进攻之,羽降”也是大为光火,好在关羽传在下文有关羽复归刘备的记载和慷慨语录,于是将这些统统移到前面,于是关羽从史实上的投降变成了演义中的“土山约三事”。总算给了这位三国演义正面男主角一个台阶下。当然我们讨论的是《三国演义》而非史书,我们认为土山约三事是事实。关羽没有背叛刘备投降的理由,所以被擒后必然要死节,其内心自然也深知这一点,张辽上来劝降的时候其言语中已经有了必死之心。张辽心想这样不行,必须棒喝之利害,于是推出三罪。简而言之就是三点,一是大哥,二是二嫂,三是自己。诸位看官不会认为关羽在土山上没想过这些玩意吧?这三点中除了自己以外,前两点都可以作为其暂时不死节的理由,但是这个条件显然不能由关羽提出来,否则显然就有藻饰自己贪生怕死的嫌疑。从赵云后面在长坂坡的那句“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死在沙场上也”来看,武将一死了之是并不需要考虑那么多的,但曹操正好需要这两个条件去说服关羽不要一死了之。相比之下刘备比二嫂还要更加意义强烈一点,因为刘备的著名言论“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发出的时候关羽正好是旁听者,虽然这句话有些趁机增加忠诚度的意味,但是以那个时候的妇女地位,也未必是瞎话。当然刘备和二嫂的重要性孰轻孰重也未必要深究,因为关羽确实采纳了建议有条件的投降了。问题还得回转到曹操的定计过程上,程昱提出的“使此人进退无门,则用文远说之,关公自然归于丞相也”这句中,每个字都不是废话,“进退无门”是什么意思?既无进路也无退路的意思,表示一种尴尬的境地但有一定的缓冲余地和主动能力,只是看不到前途,比较迷茫的状态。倘若把关羽五花大绑,那就不叫进退无门了,那叫动弹不得。士族阶级出身的曹操,此前经历过也听闻过不少尽节之臣这样的事情,他既然想得到关羽,肯定不能让关羽死掉,所以说绿营提出来的“先擒再说”这个方案是有较大风险性的,万一关羽看着乱军涌上来的时候头脑一热喊“刘备万岁”抹了脖子咋办?演义中不是没有自刎于乱军中的例子。不把关羽军彻底打败,而把关羽军逼到土山上然后包围但不进攻,就是为了制造这样一种进退无门的状态,关羽手下还有一定量的士兵,还有一个地势还不错的据点,实在没理由说已经完全败了,只是局势不利,所以保证关羽不会自杀。然后再派张辽上去说以利害则效果最佳,关羽正处于进退无路的彷徨阶段,面对张辽递过来的条件还不错的橄榄枝,则最易于接受,倘若是在下邳城内尚未出战之前,则接受的可能性就要大大降低了。至于有人说为了张辽的安全曹操必然先擒再说,显然是低估了士大夫阶级的义气,古代两军交锋不斩来使是有阶级文明根源的,何况是面对有旧交的张辽,后来关羽在麦城那等窘境之下也没为难诸葛瑾。很奇怪,蓝营这边都没对关羽不会挟持张辽的说法有异议,反而是绿营杞人忧天,岂不可笑?给足关羽不被战败的面子而又使其窘迫彷徨,才有把握以忠君护嫂的理由劝其投降,这是程昱之计中“进退无门”二字的用心深远之处,不可不谨慎细微加以理解,这也是说降关羽的前提条件,而刘备和二嫂只是说降关羽的工具,并不能作为关键出现,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二嫂在手,曹操手上还有献帝,曹操绞尽脑汁也得主动给他想出一个“降汉不降曹”之类的理由来,反正要给我们的正面男主角台阶下。总而言之,让关羽投降的理由易找,让关羽能下这个台阶却难,必须捧足了面子。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