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8

228年228年正月,孟达举事,在三面环水的上庸城外水道设立木栅,可是在司马懿的军队面前毫无用处。司马懿水陆并进,攻破木栅,将上庸团团围困,八道强攻。孟达傻了眼,1200里路,让司马懿混合军(水陆军加攻城器械)8天就赶完,而且上庸通往蜀吴的道路全被封死,就算蜀吴有援军也无法到达,更何况这两家是否出兵支援都值得怀疑。司马懿连续攻城16天,上庸人心惶惶,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人开门出降,上庸城破,孟达当即被斩,传首京师。上庸被平定,附近的郡守都来祝贺,密报孟达谋反的魏兴太守申仪与其兄长申耽(已没)在当地盘踞数年,先后归降刘备、曹丕,就是个投机的地方土豪,在魏兴私自刻发印绶冒充国家乱发官职。司马懿趁着郡守们都来庆贺的机会,半挟持半邀请的把申仪送回洛阳,又把申仪和孟达的部曲全都迁徙到北部幽州,这样司马懿将荆州通往蜀地的门户清理干净,彻底断掉了诸葛亮北伐的另一条路。魏蜀边境肃清后,司马懿北上洛阳向曹睿汇报。曹睿问起如果讨伐蜀、吴,哪一个在先好。司马懿回答说,“吴认为我们不善水战,所以在东关一带松散设防。而夏口、东关可谓敌之咽喉,如果能以陆军趋向皖城,吸引孙权吴军东下;而我水军趁吴西部空虚,奇袭夏口,如神兵天降,扼其咽喉而捣其心脏,必能大破吴军。”曹睿听后大为心动,又把50岁的司马懿派回宛城准备水军,找时机实施这个计划。就在曹魏君臣将西线遗忘的时候,228年春,诸葛亮派赵云邓芝率一支人马据箕谷,摆出攻取郿县的姿态。自己则亲率大军攻祁山(靠近天水郡南部的西县)。诸葛亮统帅的军队大概有七万左右,雍州西部各郡骤闻蜀汉大军压境,乱作一团,天水、安定、南安三郡一齐叛魏,派人向诸葛亮联系。这个时候的雍州西部只剩下陇西郡和广魏郡,陇西郡太守游楚坚守治所襄武,他在城头对蜀军说,“你们若能断陇道一月,阻隔东来援军,陇西自然挺不到那时候。如果不能,那时就是你们吃亏了。”诸葛亮也明白这个道理,蜀军在各郡散开,除了陇西没有攻下,还有在天水广魏之间驻扎的雍州刺史郭淮。广魏的街亭就是游楚所说的陇道关卡,只要坚守住这里,第一次北伐就能成功。这样一个关键时刻,诸葛亮提拔了39岁的参军马谡驻守街亭。洛阳骤闻蜀军压境,曹睿说,“诸葛亮放弃守险而攻陇西(平原),这本来就是兵法受制的招数。而现在又贪图三郡,知进而不知退,诸葛亮必被我破。”曹睿果断将荆州司马懿身边的张郃急调陇西,率步骑五万扑往街亭。(张郃速度够快的,很有可能与司马懿一同进京,上庸城破和诸葛亮出祁山时间应该相差不多)另遣大将军曹真督众军前往郿县,一方面防备蜀偏军赵云,一方面指挥众军平定投蜀的三郡。曹睿分派完毕后,也准备启程亲往长安助阵。魏军到了街亭,却发现马谡让出陇道,驻守在附近的山顶,张郃毫不犹豫指挥军队断水道围山。失去水源的蜀军大乱,在张郃的攻击下溃败,马谡连散军都没有聚集就逃回汉中。诸葛亮得知街亭失守,无奈之下带着祁山附近的千户居民和招降的姜维退军。不久,回到汉中的诸葛亮不顾众人反对将马谡斩首,并自降三级。而魏这边,曹真、张郃很快平定陇西,曹睿二月十七到达长安,下诏嘉奖张郃、郭淮等人。曹真认为诸葛亮在祁山兵败,下一次有可能取道散关,沿渭水攻打雍县、郿县。于是曹真指定郝昭等人在渭水边筑陈仓城,以备万一。四月初,曹睿从长安返京,这个时候的洛阳居然流传着曹睿已崩,群臣要拥戴曹植继位的小道消息。皇帝一回来,祖母卞太后害怕曹植遭祸就要追究最先造谣之人,曹睿淡淡地说,大家都这么传,追究谁呢?而谣言的另个主角曹植在雍丘听说侄子连这样的大事都不追究,长期沉寂的内心又激动起来,于是向曹睿上疏请求自试,洋洋千言希望皇帝能够起用自己,就算给西边的曹真做个小校、东边的曹休掌个小船也可以,只求能效犬马之劳,为国家立功。这封言辞恳切的上疏发出后如石沉大海,毫无结果。魏蜀边境刚刚平静,东线又出了大战事。年中时,吴国连着有几个不知名的将军向曹魏投降,曹睿大概认为孙权内部不稳,之前司马懿所说的计划正可趁机展开,反正西线已经大胜,于是又抽调张郃督关中诸军前往荆州,受治理水军的司马懿调遣。这样,曹睿在五月分兵三路:西路荆州司马懿率水军往江陵;中路豫州刺史贾逵督满宠、胡质等四军进攻东关;东路扬州曹休督众军进攻皖城。孙权和周鲂早就选定向魏东线统帅曹休诈降,这下机会来临,周鲂把事先就准备好的降书送给曹休。曹休收到后很是怀疑,哪有这么巧的事,可是周鲂书信连写七条,诉说鄱阳郡吏民一直都反对孙吴想投靠曹魏,之前彭崎举事就盼着北方援助,现在孙权后方空虚,有我全郡吏民接应,不愁大事不成。曹休又听说周鲂割发明誓,就相信鄱阳郡整个都是盼着魏军解救的,于是上表给曹睿,希望能大军突进抢先接应周鲂。上表到了曹睿那里,出身扬州的尚书蒋济说,曹休如果深入敌境,恐怕会被敌人切断后路。但曹睿未作表示,这两年从吴叛变投降的将领不断,而鄱阳郡的暴民又是远近闻名,一个不知名的鄱阳太守请降,还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于是曹睿下令司马懿的水军停驻,中路豫州刺史贾逵率部向曹休方向会合,曹休继续挺进皖城。而贾逵发现自己行进的东关路线几乎没有吴军守备,认为孙权必定集中兵力汇集皖城。而洛阳的蒋济也认为吴军在西向空虚,必定是大军东进,曹休的境况十分危急,应该急速召集诸军救援曹休。与贾逵同时进军的满宠上疏说:“曹休虽然明白果断,但却很少用兵。如今曹休所经之路,背湖旁江,易进难退,此兵之洼地也。要是再深入无强口,应该早作准备。”可是这几人的上表都太晚了。这个时候曹休出兵三个月,将近十万步骑与数万辆军资器械(拉车的牛马骡驴~挺全乎的,这速度可就不一定快了)早已经深入吴境,如此大军如此数量的辎重,曹睿并不相信吴军能将曹休吃下。此时不见有任何曹睿指示的记载,而在荆州的水军司马懿也不见行动,有可能是五月的大旱使水位下降,使得魏的水军无法发挥作用。而吴这边,周鲂诱敌之计已经成功,孙权早已将驻守西陵的陆逊召回。八月,孙权在皖口亲自执鞭再次拜46岁的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陆逊指挥六师及中军禁卫在中路,督硃桓、全琮为左右翼各三万人,将曹休合围。面对吴国的大军,曹休才明白中计,可是这位曹魏大司马仗着自己人多,与吴军硬拼,但在三路夹击下受挫,于是稍稍撤军在石亭停宿。曹休这时大概40岁左右,因为年轻时生长在吴地,所以在曹丕继位后一直都负责东线对吴作战,之前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尤其曾经大败前将军吕范水军,使得曹休对自己相当有信心。但曹休并没有单独指挥过数量如此众多的军队,最近的一次大胜吕范很大原因是吴水军遭遇飓风的结果。而曹休将出军的时候,就不被魏、吴很多人看好,认为他并非智勇名将,不过是因为宗亲之故,才获得如此大的兵权,否则孙权、周鲂也不会选曹休作诈降的对象,而放弃另一边威胁孙吴的司马懿。而此时最最严重的问题是魏军太过深入吴境,十万军队再多也是在敌人的地盘内,而且事先约定的周鲂叛降居然是引诱之计,使得魏军上下人心惶惶。就在曹休停宿石亭的当夜,军中突然炸营,少数士兵的恐慌造成全军的溃乱,陆逊等人抓住时机全军突进,魏军大败,丢下万具尸首和全部辎重,丧家之犬般往自己边境跑。曹休之所以命大没有死在吴地,一个原因是之前孙权犹豫没有采纳硃桓抄围魏军后路在夹石、挂车设堵的建议(这个建议被取消,是因为硃桓还想乘胜北进,但孙权、陆逊担心硃桓的火爆脾气而没有同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贾逵发现吴军动向后,部署诸将水陆并进200里,路上擒获孙吴散军,得知曹休已然在石亭惨败,孙权正遣军队开往夹石断魏军后路的消息。这下诸将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希望能等待洛阳发援军,贾逵立下决定,“现在曹休大败进退不能,恐怕就要全军覆没。我们只要急速突进出敌不意,抢先占据夹石,必定能挽救曹休部队。要是等待援军,让敌人抢先,再多的人也没用。”于是贾逵日夜兼程,并沿路设置疑兵,终于抢占夹石,稳住魏军后路,并向曹休的残部提供兵粮,这样曹休才勉强退回扬州,这时已经是九月了。西线,夏秋的大旱之后,南下的水道无水,司马懿的水军竟一直没有动窝~~大战之后,孙吴举国庆祝,群臣各有封赏,曹魏这边却是吵成一团。曹休撤军以后越想越气,十分窝火,就指责贾逵援军来得太慢。这倒怪了,曹休不感激恩人,反而倒打一耙。原来曹休一直都与贾逵不和,早先曹丕想授予贾逵假节权利,曹休就说“贾逵性格刚硬,素好辱侮诸将,不可为督。”曹丕知道贾逵这个缺点,既然曹休也这么说,这事就此作罢。如今,曹休指派使节要求贾逵上缴豫州刺史节杖,贾逵面对假黄钺代表皇帝的曹休,直脾气说,我是给国家做刺史的,不会(因为你这样的私人原因)放弃节杖。两人越闹越僵,回兵之后,曹休、贾逵两人上表互相指责。其实大家都明白曹休是在无理取闹,可因为他的宗亲地位,朝廷就把这个事压下来,贾逵既没有因曹休指责而受罚,也因曹休指责而没有受赏(要不是贾逵,曹休绝对全军覆没)。曹休看到洛阳毫无表示,想起自己宗室之重,却如此大败,损失军队辎重无数,于是上书谢罪。曹睿没有责怪这位大司马,反而派遣使节慰问。结果曹休悔恨交集,背上长了个大毒疮,回军不到一个月就死了。(曹丕、曹休、夏侯尚这一拨,气量一个赛比一个小)而贾逵也因朝廷的不公平待遇,不久病重去世,儿子贾充年仅12岁。(*注二十二)这次魏吴大战,计划是司马懿出的,可是却遭到如此结果,原因还是曹魏这些北人对南方的不熟。曹休就因为生长在吴地,而被主以征东重任;司马懿攻破三面环水的上庸孟达,也被委以水军;张郃在关中、荆州之间调来调去,还是因为这个时候的曹魏中级将领,只有张郃有过水军得胜的经验。曹睿深感将帅人才不足,下诏公卿近臣举良将各一人。曹休死后,曹睿将之前发表先见之明的满宠提拔为代都督扬州诸军事。而在同曹休战败撤退时,扬州刺史王凌临危不乱,也被曹睿嘉奖转豫州刺史,王凌与去世的贾逵关系很好,到了豫州后,丝毫不比吏民敬仰的前任差,这位汉末风云人物王允的侄子开始显露于曹魏。(*注二十三)另一面,曹睿对曹休被骗而死愤愤不已,就你孙吴有诈降,欺我曹魏无人乎!曹休死后不久,曹睿选定了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青州人隐蕃,让他投奔孙吴。临行前隐间谍问任务是什么,曹睿看着这位能言善辩的年轻人说,你争取去做孙权的廷尉(类似法官),找机会重判大臣,离间他们内部。两年后,在孙权身边出现了一位堪比东方朔、弥衡的能言善辩之士,搅得孙吴一阵大乱。(*注二十四)曹休在东线大败,关中的军队跟着张郃在荆州搁浅。平生谨慎的诸葛亮一时贪图时机,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不到10个月后,十二月仓促率军出散关。却发现渭水边的陈仓城早有所准备,诸葛亮没有把守城的郝昭等一千来人放在眼里,劝降不成,遂指挥数万人马攻城。(*注二十五)陈仓城虽小人也不多,可诸葛亮和郝昭把攻城守城的那一套全都亮了出来:诸葛亮上云梯、冲车;郝昭就用火箭射云梯,流星锤(连绳石磨)砸碎冲车。诸葛亮一边架百尺高的井阑居高临下往城里射箭,一边填充护城沟;郝昭又筑双城墙。诸葛亮挖地道;郝昭就在城里横向置木栅拦地道。郝昭坚守二十多天,连坟冢里的棺材都挖出用来守城,一千多守军上下一心,陈仓小城愣是没让诸葛亮攻下来。诸葛亮被拖在渭水边,曹睿在洛阳火线调将,荆州的张郃又赶回关中。张郃率三万人马临行前,曹睿亲自把酒送行,“将军现在出兵,诸葛亮还能拿下陈仓么?”张郃不慌不忙回答说,“臣还未到,诸葛亮就应该逃走了;我算他此次军粮也不过带了十天而已。”张郃果然说得不错,等到他星夜赶到陈仓时,蜀军早已粮尽退兵。诸葛亮临走时,一个不知名的魏将王双追击,被蜀军设伏击杀。曹睿大赏功臣郝昭,又把张郃召回洛阳,嘉奖为征西车骑将军。将近年底,远在辽东的公孙渊成功胁迫叔叔公孙恭让位,于是上书请求曹魏政府承认自己的合法地位。辽东的公孙氏,从公孙度就开始山高皇帝远,公孙度子康,康弟恭都是投机的地方豪强,曹魏一直没有精力去管他们,这次曹睿也想按老规矩办事。侍中刘晔上书说,"公孙一氏在辽东是汉末就开始了,公孙氏依靠远山深海之力独立于朝廷之外,还勾结胡夷,所以一直都很难消灭。但是这样的独立势力存在时间越长,威胁就越大。不如趁现在公孙渊刚刚自立,肯定他还有仇家,此时突然出兵远征,再联系公孙渊的敌人,肯定轻易能将公孙氏解决。"可这个时刻曹睿缺少担当重任之人,年轻嚣张的公孙渊得以在辽东继续逍遥。*注二十二此处八卦一下。魏的法律虽然禁止民间因私仇互相仇杀,但对报父仇这样的杀人却规定是无罪的,原因是尊重儒道所说的杀父之仇不共戴天,那种君君父父的理论,这在两汉时就是不成文的规定,魏更是明确成法律,但凡是为父、为夫、为先辈报仇的,曹魏时期的例子几乎都是赦免。贾逵的死很大部分是因为曹休,贾充年幼,曹家对他是只有怨恨,没有恩泽。贾充后来竭尽全力投靠司马氏搞掂曹家,是为他老爸报仇啊~~~八卦、八卦,看看作罢。曹休有个儿子曹肇,也年龄不大,后面都会提到。*注二十三王凌在曹操时是个掾属官员,曹丕后擢升兗州刺史,大胜吕范水军时立过功,转为青州刺史。225年利城郡兵变后,青州徐州一带十分混乱,王凌请出青州本地大族王基做刺史别驾,布政施教,赏善罚恶,政绩超然。随后朝中将王基征召,王凌恳请召回王基,不久司徒王朗又征辟王基,王凌坚持就是不放人;随后司马懿听说王基大名,也要征辟王基到身边,王凌只好放人,结果在半路上,王基被皇帝半路‘劫’到洛阳做中书侍郎去了(就是中书令孙资的属官),中书是皇帝身边最红的部门,这下就没人吭声了。王凌随后转为扬州刺史,如正文所说在政坛要一路飙升了。*注二十四自从周鲂割发诈降之后,魏、吴之间互派了好多间谍,隐蕃算是成功且知名的,这个事在魏那边不见记载。关于曹睿指派的事,是吴人所写的吴录记载的,不知道是不是为吴国君臣看错人找借口。隐蕃230年投降到吴国时仅22岁,给孙权上表后,以能言善辩名闻内外,从上到下一片赞誉,后任廷尉监(类似助理法官)。不久阴谋造反,失败潜逃,被抓后孙权问他:“何乃以肌肉为人受毒乎?”意思是你难道受人制约么?隐蕃回答说:“孙君,丈夫图事,岂有无伴!烈士死,不足相牵耳。”孙先生,这种事您还不明白么,怎么可能我一个人。我现在是烈士了,不想再牵连别人。孙权处死隐蕃后,恼羞成怒,把之前说隐蕃好话的朝臣都训斥一顿,廷尉(大法官)郝普因此自杀,此时50多岁的孙权已经开始糊涂,猜忌臣下,恐怕是因为自己这些年老是说错话,办错事,还容不得别人说,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越抹越黑,越黑越抹,孙权后来宠信的吕壹会把孙吴搅得更乱。*注二十五这个数万是多少万谁也不知道,但以蜀军刚刚战败,又仓促出兵,这个数目应远远少于第一次北伐的七万,否则诸葛亮没必要全军围困一千多人的小城,只要围而不攻,大军接着往前就行了,他实在是分不出部队;也看出来这次诸葛丞相准备得太仓促,连出兵的目的都不知道,捡漏心理无疑。那个在出兵前所上的后出师表,实在是可疑啊辅个修改的地图  红圈大致为司马懿军队所在,蓝线大致为贾逵进军路线,黑灰线大致为曹休进军路线  下面三个小黑线由左至右分别为硃桓、陆逊、全琮  http://static.flickr.com/94/235243914_496ef6ba20_o.jpg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