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说说汉魏三国的官制

汉魏以来的官制比较混乱,究其根本,还是汉武重台阁为开端的,到了东汉,官号与职权往往是脱节的,这就给我们带来不少困难,特别是我这类的“票友”,往往被官衔搞晕,本文只是就我的理解胡诹几句。既然官大不一定有权,咱就不按官职高低,只按权力大小划分归类,这样看去不知清楚与否。中枢机构:一、“录、领、平、分平尚书事”,这个不是官衔也不能说是职权,说白点,就是负责人,类似领导小组甚么的,有点“临时”的意思。干这活的级别大小都有,高的在残汉有丞相,后汉初有太傅,多数是大将军与三公,还有的小一点也多是某号“大”将军,一般不会比卿低,最低的我见到的只有吴曾用了个“偏将军”。不管大小,这些人都是说话算的,而且他们都事无不统,总之,一切都要管。二、台阁:这个简单,就是尚书令、仆和五曹,后汉以来的尚书牛得很,都是中枢大佬,如果没有“录、领、平、分平尚书事”的大臣,尚书令仆就是实权宰相、有也副之,因为整个政权的运作都在尚书台,即便上边有“录、领、平、分平尚书事”的重臣,具体活也是他们干。三、幕府、相府:这个可不是说一般的大臣,指得是诸侯,他们的中枢就是他们的府里,控制天子的曹操还要弄几个心腹在朝里管台阁,但许多活还是靠府僚们干,所以他的东曹掾就是组织部长,而台阁与其说是向皇帝负责还不如说向他本人负责。权臣如诸葛亮等也走的这个路子,但性质却根本不同。其他诸侯就简单多了,长史、司马为首而已,称了帝或建了“国”才能跟上述一样,当然也有象许靖那样挂名的,但大多数首席幕僚就是首辅。四、公卿百官:如果没有兼管点要害部门,这些人一般就是坐那里当和尚撞钟白吃饭的,官大的有点发言权,近侍的有点好机会。这里边文武职都有,真正有实权的文不过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武也就是那些卫戍首长和禁军头目,再关键点也就是城门官符玺郎了。投降东吴的那个老潘很牛,太常卿竟然领重兵,而且还做陆逊的副手,吓得连宰相顾雍都怵的吕壹连面都不敢露,厉害!当然,门生故吏多的势大,隐然也能左右些事,但毕竟是养老的,说话声不那么大了,而且终是少数。军队系统:一、重号将军:自大将军以下重号将军不乏中枢要员,如此的实不该在列在这一圈里。这里有兵权的、当都督都是牛人,否则也只是吃白饭的。二、方面大将:雄镇一方、帐下有文有武,所谓开府建牙的。官号不重要,关键看你管多大地方。张辽也“前将军假节钺”能跟关羽比吗?连太守都没兼,只能算驻军的首长,如果地属一个“东中郎将持节都督”,按规距张辽也得受他节制,不怕官就怕管啊!这个东中郎将其实就是大军司令!方面与方面不同,司马懿被人从宰相班里踢出来当外镇怎么都比满伯宁派头大,关羽也当外镇,要是回朝奏事只怕比录尚书事的曹真还得牛气,自诸葛亮以下又有哪个敢分庭抗礼?同样是都督,周瑜、鲁肃、吕蒙的地位与影响力恰好是三个层次,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三、杂号将军:所谓列将、裨将都在这一圈里。这个复杂一点,如是已开国或手里握了汉帝的,杂号就是杂号,没得说,老老实实听哼!当然那些特殊的除外,万一这里有个入阁参政的,也算宰相之一啊。还有更特殊的,朱治的“安国”,靡竺的“安汉”,特别是张昭的“辅吴”,主子见了都得客气三分,有几个敢在他们面前装大啊!要是一般军阀,手下的杂号差别也很大,关羽做“荡寇”,黄、魏、赵云根本就不能比,周瑜不过偏将军,但他的实际地位……呵呵。地方政府:一、州级:残汉设州牧以后,就算有了省级政府,魏后来没了州牧,刺史就成了实际的地方首脑,很多都加了大官,比如臧霸就是镇东将军、使持节徐州刺史,硬是压张辽一头,所以把曹休派了去做征东,而且要加“大”,还假“黄钺”,不然还真压不住啊。当然这里也有将军号低的如“振威”之类,但权力基本是一样的。特别的就是司隶校尉,在朝里算文职监察系统,出来又叫“州将”。二、郡级:有将军号的太守或边将——使匈奴、护羌……其实差不多,没有将军号就单纯多了,但汉魏以来不多见。与州级一样,其将军号高下不一,实际上一样。京尹牛一些,级别较高能在朝里说上话。总体上汉魏的官制大约如此,别看那些三公九卿袍笏俨俨,许多人同眼下那些一个秘书一个司机的某某级大官一样,脑袋看着大,其实两手空空。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