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看如何:董卓-〉吕布-〉曹操

南飞以为在基本特征上吕布是董卓的加强版,曹操是吕布的加强版。(首先声明一下,不包括武力,闪掉~)董吕曹这三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遇事有决断,点子也多。南飞以为差别主要是在眼光的长远性和听取意见时的判断力上面。先从董卓开始。董卓的智力一直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有时很灵活,有时有很呆板。南飞总结,他在处理突发性事件的时候脑子很灵,像蓄水撤兵,伪装大兵进城,收何进兵兵丁原卒,迁都避敌用的招都比较高明。但在有成法可依,或者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他的智力水平就非常平庸了,基本上属于只能被牵着鼻子走那种人。不用说董卓入主京师之后滥拔官员,就是他自己带兵打仗,也相当教条、死板。与皇甫嵩一齐平讨羌乱的时候,一战两犯教条病;讨伐黄巾也吃了败仗。唯一出彩的一次战功,却又与用兵无关。综合起来,南飞以为根源在董卓做事不肯详思,有计则行。遇到想不通的事情,就只能完全依赖谋臣的意见。但董卓的失败表明,除非统帅自己也能达到参谋的智力水平,否则很难识别真正的贤才,而采纳考虑周全的意见。对于这一点先按下来不表,让我们先来看看吕布。正史中的吕布并非一届武夫,应该说很有些谋略。不论是刚铲除董卓时对王允连献的两策,还是辕门射戟时对形势的准确判断,这样的事迹放在一个文官的传记里也是亮点,更不用说奉先还经常能耍些小聪明摆脱危机。但吕布的脑筋留给世人的印象比董卓更差,原因又在什么地方呢?吕布这个能力和董卓有两个明显区别,其一是固执己见,其二是征战能力。南飞以为这两点很有些关联,也许吕布也是总结了董卓的教训。和董卓的言听计从不同,吕布几乎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己见,除了袁术联军压境的时候听了陈珪一回。这一点和董卓的不肯详思没有本质上区别,只不过方式不同。吕布和前三国的主要诸侯势力几乎都打过仗,总体上来说胜多负少,战斗才能是肯定的。南飞以为沙场瞬息万变,战机的把握很重要,捕捉战机然后当机立断是打赢仗的关键。董卓和吕布都具有思维敏捷,办事干脆利落的特点。但为何吕布的战绩优于董卓呢?南飞以为吕布的不依靠外人、坚持自己判断避免了像董卓那样纸上谈兵。揣测一下,吕布对经验知识的运用大概和他的文笔一样流畅。好了,主角登场。曹操和董吕二人的最本质区别正是多谋好决,沉得住气。打仗方面曹操可谓三人中的翘楚,对于曹操打仗的描述很能反映他这个特点:平时普普通通不露锋芒,一旦出现战机迅速出击。虽然曹操智谋百出,但基本上都是临阵制变;除去“任天下智力”这个认识,也找不出多少卓识远见了,都是谋士们想出来的。 相反,曹操在紧要关头的动摇倒是很多见,赤壁急于求战更是曹操少有的固执。可以说,曹操相对吕董来说强就强在对意见的判断力,正是在这一点上将他多谋好决的能力发挥到了顶峰。而老曹考虑不周一意孤行的时候,和吕布并没有多大区别。曹操为何能比董吕更有判断能力,南飞以为关键在于曹操比两人更有耐心,更有自知之明。曹操每每到了关键时刻,总能仔细权衡利弊,然后做出抉择。吕董非不能也,此诚不为也。性格决定命运,此言不虚。三人都比较容易情绪化,而成败有异,控制力有别而已。ps:很久以前一篇腹稿,时隔多日写出来一看,与原设想差异甚大。不勤之祸,慎之慎之。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