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获有话说】派系斗争写不得

《三国演义》自明初成书到现在,经过了历代文人的几次修订,在民间几乎是作为一种正史类的东西广泛流传。一部小说为什么能有这么高的地位,其原因就在于其情节基本贴近史实,即使偶尔有移花接木的剧情改动,却只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故事性,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饱满丰富,但无损于历史的本来发展方向。打垮旧政权、建立新政权,这些过程都是各个政治集团之间尖锐斗争的结果,只要是政治集团,由于各自的利益所向不同,都不可避免地有派系之分,有不同的派系就必然会有不同的立场,从而要在某些方面产生矛盾。由于派系之间的矛盾相比于政治集团对外的矛盾来说暂时并不是不是主要矛盾,其主要矛盾是一致对外,取得共同利益,所以在没有取得政权并稳固政权之前不会激发。派系之间的矛盾往往只在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建立政权、政局安定下来、不会有旧政权的反扑可能、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地位下降为次要矛盾以后,才一一浮出水面并加以清算,随之而来的往往就是血雨腥风的功臣清洗。《三国演义》成书的那个年代正是明朝建立不久,全国刚刚经历了一场功臣清洗的政坛恐怖。皇室在主持清洗之余,也必定会认真注意来自民间的不同声音。《三国演义》有意隐去了派系、清洗这些话题,就是要为了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生存下去,倘若大量描写三家的派系斗争功臣清洗,必然会被视为是影射当朝而遭到查禁,一本流芳百世的著作就会夭折在摇篮中。同时,《三国演义》隐去了许多政治上的台下文章,突出了军事政略上的英雄主义,渲染了单挑、斗智这样本来在现实中存在不多的事物。这就迎合了当时民众的口味,使其能在民间代代相传,老幼能详,妇孺皆知。因为《三国演义》的读者主要是广大百姓,他们不会对政治上勾心斗角的东西感兴趣,而是喜欢传奇、侠义、传记这样的评书类型。加之三国题材的故事在成书之前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而有易于被读者接受的特点。作者罗贯中著书之时忠实历史,却不照搬历史,而是把历史上的主角刘备曹操孙权淡化,重点突出了诸葛亮智、关羽忠、曹操奸的全新形象,使得《三国演义》更加具有文学艺术性,从呆板的三国历史题材升华为三国文学小说,这是《三国演义》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隐去政治派系斗争是《三国演义》能在当时不安定的政治气氛下留存下来的根本,而对历史和民间故事的文学加工串连以及重新塑造人物形象则是《三国演义》发展的关键。正是由于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三国演义》才得以留存发展、并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甚至历史,更走向世界。也才会有我们今天的一帮人写文章自娱自乐。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