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假设“如果曹丕将废帝送给了刘备”想到曹操的性格。

序:南飞整理过后,自成一帖,飞飞帮南飞加精啊~~  《煮酒侃三国》之:汉献帝的悲剧人生”一文中曾经提到:“(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终于还是在曹丕的逼迫下于当年10月禅位于曹丕。不过,曹丕倒也象其父曹操一样,没有加害刘协,封其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使用汉天子礼乐,建汉宗庙以奉汉祀。随着汉献帝刘协的退位,在中国统治了近二百年的东汉王朝也随之结束了。”后来有一位叫做“长江2004”的网友提了一个问题,十分新颖:“曹丕应该将废帝刘协送到成都,看看自称光复汉室的刘备怎么办?”   这个问题虽然说有点离奇,但也非常的有趣。在这里不妨请各位网友来个架空历史,设想一下,那种答案比较符合刘备的性格呢?   南飞以为这是一部好棋,只可惜子恒刚上去,还嫩。此举既可以看出自己旗下还有哪些残汉顽固拥护者,更可以借此洗牌,树立自己的统治核心。及早巩固实力更是为伐吴或者伐蜀做准备。孙刘翻脸天下必有大变,动作越快时机把握越好。既然要出送,当然要选最佳时期送出去。曹丕称帝之后刘备称帝只是迟早的事,(万一他不称帝……那不是最好吗?)送出献帝的最佳时机,就是在刘备刚刚宣布称帝的时候。先把山阳公(献帝)拖过来骂一顿——当然要搞得天下尽知——顺便把他的封地爵位也夺了,然后摆出一副既往不咎的姿态,让他出使蜀国去劝降刘备,这样也是名正言顺的。   刘备嘛,估计翻脸不认人,把祖宗抬出来大骂献帝失节。然后假意杀之,不过在群臣劝说之将其下狱或者软禁。献帝从此彻底成为囚犯,刘备趁此称帝。当然,威信和号召力肯定要受影响的。   如果曹丕有这个魄力和远见,伐吴早成功了。其实曹丕对自家骨肉蛮有感情的,曹植曹彰都没有杀掉,软禁而已——帝王不得不如此。野史传说他逼死张绣就是因为痛感曹昂之死,逼曹植赋诗也没有做绝,可见曹丕还是颇重感情的。南飞以为他没把献帝怎样也是看在他妹妹嫁给献帝的份上。虽然如此,子恒还是背了不少骂名呀。   其实这手棋曹操早就可以出了。刘备据荆州的时候就是绝好时机,此举可以大大增加刘备取西川的阻力,从而给自己争取夺天下的时间和战机。可是曹操没有这么做。为什么呢?南飞以为曹操帐下那么多才俊之士,不可能没人注意到拥护献帝的副作用,不可能没有人想到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为什么曹操没有执行,南飞以为关键在于曹操本人的残汉情结,在于曹操本就不屑做这种事情,在于曹操不愿离开战场,去当一个坐镇中央日理朝政的皇帝。曹操虽然是一个铁血政治家,但他同时也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一个将天下百姓而不是一己之私放在心里的诗人。“汉征西将军”不是一句托辞,而是曹孟德从儿时起一直梦寐以求的理想,曹操怎么甘愿离开沙场呢?   荀文若是什么人?一个仕官不久就看出袁绍不能成事而毅然离开的佐世奇才。他为什么会跟随曹操?为什么后来明知道曹操不是一心振兴汉朝还不离去?为什么以文若之智会以身犯险,送掉性命?为什么曹操一定要狠心杀掉这个对他有救命之恩的第一功臣而又厚待他的后人?这都是为什么?   文若知道只有曹操可以维持汉朝,也知道曹操和残汉之间不可避免、不断扩大的裂痕。但他一生的政治理念是匡扶汉朝,他不会背叛。但他也不愿意背叛曹操,背叛曹操的事业,为一己私欲而置天下苍生于不顾。所以他用自己的鲜血换来曹操一生不僭越。文若之死,死得其所。呜呼,哀哉!痛哉!   曹操本人也有浓厚的残汉情结,否则也不能让文若终身为之效力,至死不悔。虽然经历了众多变迁,当年那个一心救民水火、匡扶汉室的热血青年不再冲动,但那热血却还没有完全冷却。因为曹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诗人的气质并不比政治光采少多少。横槊赋诗,战场饮酒的日子,是孟德少年时的迷梦,是他日后珍视的宝物;而登上帝位之后,这些惬意都不再有了。诗人的自由,也是曹操所珍视的东西。这也是他喜爱曹彰曹植的原因,他们继承了曹操一生的宝物,而且比他自己走得更远更洒脱。而夭折的仓舒,则继承了曹操最美好的回忆——他自己也是——仓舒之死,曹操痛不欲生,他埋葬的岂止是爱儿!但王位只能传给子恒,虽然丕有种种不足,但却只有他是集大成者,只有他具有帝王的素质。   曹操白手起家,没有李渊柴荣辈的羽翼提携,又不如汉高洪武之流氓心狠,偏偏身体里还奔流着诗人热情的血液,南征北战四十年而不能一统天下,岂非天理必然?!然,天理何在?难道非要牺牲掉人类最后一点天性和理想,只留下赤裸裸的利益和权势才能登级天下吗?这皇帝不做也罢。  世间皆道皇帝好,  一朝君临噩梦始。  万古睿智唯曹公,   一代枭雄不称帝。   身后纵有万代骂,  但使生前事称意。   邺外荒冢七十二,   功过何畏后人评?  ------------南飞3修改于2006-2-7 11:49:04------------    ------------南飞3修改于2006-2-7 13:19:07------------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