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点对陈宫这人的不同理解

陈宫在志里的记载很少,零零碎碎不过三段文字。即使加上野史,也很难得出一个完整的形象。这注定了分析这个人需要大量的意测和推断(比如大量引用野史),南飞打算利用对比的方法,从“宫、顺素不和”这个点切入。高顺的性格特点是: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从这里面可以看出两点:1、高顺这个人属于内敛型,有才但不张扬;2、高顺为人忠正,权力欲不强(否则也不能容忍吕布那样对待他)。宫、顺两人不和,最大的可能是两人性格不和。(其他可能性暂不谈)那么陈宫的性格又是怎样呢?南飞以为:陈宫性格刚烈急躁,为人招摇,志向非常远大。(跟演义中的长者形象完全不同。)为何下如此结论,待南飞慢慢道来。“刚直壮烈”是《鱼氏典略》中的原话,把其中的赞美剥掉,南飞看见了急躁(不过他的急智很不错)。首推曹操为兖州之主的人是陈宫。可以说曹操得以迅速东山再起陈宫出力最多,但陈宫明显低估了曹操的能耐,还没充分了解曹操就背叛了他。两次都是他首倡。再看陈宫劝张邈,更加显出了他作为智者的不沉稳:“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兗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虽然他看出了张邈不甘为人下,不愿受人保护的自大心理;但没有认识到张邈虽名重天下,任侠好施,却没有军事才能和驾驭人物的能力——整个兖州争夺战中,除了缩在龟壳里什么也没做。他更没想到,吕布虽然“善战无前”,但非常骄傲自负,做起事来又比较粗率。为将尚可,为人主早晚为人所灭。公台不是缺乏智谋认识到这些,他缺乏的是时间沉淀。再说郝萌叛乱这件事,时机上的确抓住了防卫的疏漏——看吕布逃的多么狼狈。但从事情的发展来看,陈宫谋划的这次叛乱漏洞却很致命:郝萌这个人靠不住。郝萌平时就经常在部下面前发牢骚,最后在阵前被部下砍下马。和这种做事不细谨的人合作,如不能一次成功,必败无疑。那么,陈宫为什么会和这样一个人合作阴谋反吕呢?亏得曹性的供词,事情变得很清晰。主谋袁术当时的势力天下最强,而术的愿望是君临天下,这和甘愿当鹰犬困守徐州的吕布能给陈宫的显然差距甚大,再加上吕布多次刚愎自用,也令公台很失望。公路文辞动人,协以大义,对陈宫这种名士是很有感召力的。整个阴谋的设计和接应,术已经谋划好了,陈宫和郝荫主要是协商执行。公台大概也没细想,就卷入了这起阴谋。为什么曹操和吕布对陈宫都委以重任,陈宫还要谋反呢?其实,以陈宫的能力做第一副手还尚欠火候:既不够沉稳服众,也才智也不是特别出众。曹吕对陈宫委以重任,除了宫对他们的迎立大功,和他本身的才智,也考虑到了宫的招摇性格,虚荣心重,名义上必须加高官。否则吕布何以不敢动陈宫的位置?高顺不也是大将,而且还有大功不也换了。曹操笑谓陈宫曰:“公台平生自谓智有余,今意何如?”即可看出这一点:陈宫经常自夸才智过人。陈宫“少与海内知名之士皆相连结”,能做到这一步的自己也是个名士了。重名之下,野心很容易膨胀,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也容易出现盲点。南飞窃以为,这是公台悲剧的根源。最后谈谈南飞对陈宫不降的理解。南飞以为郝荫事件吕布的宽怀处理对陈宫的感触很大。不但陈宫的野心大受打击,他对吕布的忠诚也增强了不少。值到最后一刻,陈宫仍然积极为吕布出谋划策,最后诸将皆降(包括张辽),只有他和高顺是降将被押上去的,可见吕布军内部也不认为他会投降。陈宫最后的话,虽然刚直依旧,但却没有初期那种张狂的味道了。其实按陈宫的立场来说,他降曹操顶多做第二个魏种,绝无叱咤风云的机会。对一个曾经雄心勃勃的人来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家人有了着落,公台得以安然离去。对一个智者,一个名士来说,这倒是一个理想的归宿。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