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将军袁尚的悲哀

序:本来酝酿了很久,要刷新南飞的最高水平。没时间了,先抛个彩头出来吧。袁尚作为袁家的第三子,本来是很有希望继承袁氏基业的。如果不是他老爸在官渡败后气死了自己,我们的三将军本来很有希望粉墨登场的。然而,父亲留给他的基业已经残破不堪,他自己又还仅仅是个毛孩子。还没来得及经历过乱世惊涛骇浪的洗礼,就匆匆上了战场。等待他的当然不是鲜花桂冠,只有长剑饮血。袁尚继承袁家基业的时候,袁氏已经在河北战场上输了重要的一战,虽然重要,但并不致命。致命的是,袁氏集团的家长袁绍受不了战败,把自己气死了。本初死之前做的唯一,是平息了败后冀州四方的叛乱。然而,除此之外,连接班人都没指定,可以说留下了一个混乱的局面。(刘景升至少还指定了)内忧外患再加上自身的不成熟,三将军刚登上舞台,便注定了要做一场悲剧的主角。最致命的,是三将军的忧柔。三将军一直待在袁绍身边,虽然可以直接从他父亲身上学到不少,也很容易获得父亲和属下的信任。但是,没有独自经历风雨,学到的东西难免似是而非,与面对实际情况,判断往往相差甚远。忧柔重名,是三将军的致命伤。显甫继任的第一件事,便将他的忧柔和稚嫩暴露无疑。袁潭久镇青州,经验不可谓不老,先保持低调,向尚要兵。而袁尚居然把最重要的谋士之一——逢纪派给他。真的是蠢到家了。也不知道逢审二人怎么想的。少子继位,名不正言不顺,更何况潭,熙,尚,干各拒一州,大家实力都差不多,拿什么来“怀柔”!李世民之所以成帝业,正是因为早下狠手,把兄弟们一下子都干掉了。官渡一战后,曹操军也损失颇巨,一两年内绝无力大举北上。事实上建安七年绍死,曹操直到十年初才北上争河北。而袁氏兄弟直接的矛盾还是因曹进攻而起。对尚来说上计是趁这个缓冲时间以吊丧为名,赚诸兄弟进冀州。来则囚之,不来则伐之,以树立威名。这样虽于名有损,但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不摆出高姿态,河北人才安知归处?分散的河北只有死路一条,不但无法利用极天一角的地理优势,还会因为一马平川导致无险可守。三将军的能力还是不错的,袁潭久驻青州前线,居然还被他打的只有投降曹操的份——老江湖就是抹的下面子,遗憾的是打仗能力相对太差,眼光又太狭隘了点。(有空再谈^_^)袁老大的投降导致冀州不得不面对曹操的强兵孤军奋战。这时候,干、熙两兄弟一个投降一个隔岸观火。怀柔何用!怀柔的前提是自己力量必须非常强大,这才能镇得住下面的人。三将军跟袁绍学了那么久,没有自己实践过,也就学到皮毛。本初枪打出头鸟得狠招没学到,估计显甫没搞懂这里面的深意。尚的第二个错误,也是直接决定他命运的错误,同样是因为嫩。曹操久攻冀州不下,众将听说袁尚提大军来解围皆以为“‘此归师,人自为战,不如避之’。公曰:‘尚从大道来,当避之;若循西山来者,此成禽耳。’尚果循西山来,临滏水为营。夜遣兵犯围,公逆击破走之,遂围其营。”为什么曹操这样看呢?如果尚从大路来,那是要拼死决战,是真“归师”;结果他小心翼翼的从西山过来,显然是害怕曹军的威势,如此则一战可破。败则士气更加低落,城更难守。冀州破,尚将安归?对于丧家之犬来说,名声是最大的敌人,人人得而诛之。而显甫不悟!当时他一定忘了乃父界桥之险。当时袁绍比田丰更清醒:进空墙能躲多久?前方一破生死一线间,随时都会上演克苏拉的悲剧。正是因为绍掷盔奋呼,激励将士,200余亲卫才顶住了2000骑射的攻击,支持到救兵前来。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这个道理。尚不悟,只能说是天意,没给他消化的时间。尚乃袁氏少子,实际经验太少,一上台就接了个烂摊子。即使天职聪颖,奈何天意如此,没有给他磨合的机会,他的对手也没有给。三将军,覆亡不全是你的错。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