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是如何在三角关系中胜出的

司马氏是如何在三角关系中胜出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的开场白,是一句点明历史兴衰的经典总结。俗话说盛极转衰,衰极转盛。魏蜀吴的衰败,必然会产生另一个政权,出来统一三国。 “三国归晋”,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必然与偶然。“三国归一”是必然,“归晋”是中国必然统一中的偶然。下面从蜀、吴、魏三国的衰败与弊端,看三国终归一统的必然。一、蜀国的衰败与弊端蜀汉,在刘备得到马超、法正,攻占了汉中后,迎来了刘氏政权的顶峰。文有诸葛亮、法正,武有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占有荆州西南、益州,可以说谋臣、武将、地盘,都处于顶峰时期。蜀汉的第一次大衰败:关羽“北伐”关羽北上久攻襄樊不退,导致后方空虚被东吴袭击,关羽败亡,蜀汉在荆州的统治地盘丢失。在这次占争中,蜀汉失去了盟友、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关羽、失去了无数将士、失去了水军基地、失去了后来北伐的地理条件优势。蜀汉的第二次大衰败:刘备“伐吴”刘备在关羽败亡后,称帝,起兵伐吴,却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于夷陵。夷陵之战,蜀汉的外交进一步恶化,土地没得到半分,倒失去了一支难得才建立起来的水军包括统领(此后蜀汉基本就无水军)、失去了无数伐吴牺牲的将士与消耗的物资,刘备也在兵败后深受打击,第二年忧郁而终于永安城。蜀汉的第三次大衰败:诸葛亮病逝于以攻代守的“北伐”途中诸葛亮是蜀汉的实际掌权人物,精神领袖。诸葛亮一死,蜀汉倒了半边天,蜀汉后期第一大将--魏延,也在孔明死后的杨魏之争中被处死,从此,蜀汉真正走向衰亡,灭国已是迟早的事。蜀汉的第四次大衰败:阿斗掌权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开始实际掌握政权。俗话说,没有才能的人,掌握了权力,后果是可怕的。阿斗掌握了政权后,宠信宦官,与将相的关系进一步疏远。特别是蒋琬、费祎死后,外来的降将姜维,开始受到官场上的排挤,军政大权基本分开,后主刘禅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将相之间的协调能力进一步变差。蜀汉集团便很快走向进一步的衰落。灭亡已是时间问题。蜀汉在“关羽北伐”与“刘备伐吴”2次军事大行动失败后,开始衰败。蜀汉的统治方式,也存在着不少弊端,丞相加辅政大臣的诸葛亮,能力太强,掌握了蜀汉的实际统治权。而后主刘禅太弱,在诸葛亮死后,根本就无法适从,加上掌握了政权,无人管制,开始胡作非为。君臣协作关系离得越来越远。二、东吴的衰败与弊端东吴在小霸王孙策平定江东时,已经文有周瑜、张昭、张纮,武有太史慈、周泰、程普、黄盖等,为东吴日后的稳占江东奠定了基础。孙策遇刺,孙权继位后,又大加招揽了一批人才,如甘宁、鲁肃、诸葛瑾、顾雍、朱桓、徐盛等。赤壁之战后,是东吴第一个鼎盛时期,稳定了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地位。关羽败亡,东吴全据荆州后,是东吴的全盛时期。之后随着孙权晚年的猜忌与堕落,逐渐走向衰败。东吴的第一次衰败:“小霸王”遇害孙策是三国时期少有的军事英才,年少有为,是令袁术感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令曹操感叹“猘儿,谓难与争锋”的人物。开拓进取的孙策遇刺身亡,持重保守的孙权继位,东吴的从此从攻转守,俗话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保守代替进取,是东吴的第一次衰败。东吴的第二次衰败;“开拓型人才”的早逝东吴的“开拓型领导”是孙策,然孙策早亡,不幸的是,与孙策同种类型的“开拓型人才”,也是早逝的命运。火烧赤壁的周瑜、感叹“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的太史慈、智谋荆州的吕蒙,都过早地英年早逝。东吴从君主到统帅,“开拓型”人才凋亡,而保守型人士上台掌权,东吴的衰败是迟早的事了。东吴的第三次衰败:孙权晚期的疑忌与昏庸孙权统治的前期,大敌当前,他还是比较锐意进取之心,善待人才。到三分局面基本确定以后,三国战事渐少,谁也暂时灭不了谁时。随着外部压力的减轻,加上孙权年事已高,身后的顾虑,如皇位继承及在位大臣是否可靠的问题,日益纠缠在脑海中。孙权驾驭群臣的手法与用人的态度也逐渐失去原有的光辉面,“任才尚计”的孙权最后变成了“多嫌忌,果于杀戮”的孙权,“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斃”。孙权后期及身后的吴国终于坠落为派别斗争剧烈和政治黑暗残暴的王朝。逼死陆逊,不用张昭,打击陆逊、顾雍家族等。东吴孙氏政权,已经迈向了灭亡的门槛。东吴的第四次衰败:诸葛恪为孙氏家族势力所诛,东吴内乱迭起孙权死,幼主孙亮继位,诸葛恪为辅政大臣。诸葛恪这人虽然聪明,但缺点也不少,与孙氏家族统治集团的矛盾也不少。在北伐失利后,就被孙峻联合孙氏家族势力诛杀,之后东吴内乱迭起,东吴政权成为几个权臣依次表演的舞台。政局不稳,国家混乱。东吴的第五次衰败:暴君孙皓继位孙权留下的辅政大臣诸葛恪被杀后,东吴政权陷入内乱,暴君孙皓趁机上台夺取了政权。之后实行暴政统治,人心离向,东吴从此彻底走向衰亡,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东吴从孙策遇刺,孙权继位起,已经从强有力的攻势转为谨慎保守的守势。之后,和孙策一样性格的开拓型人才周瑜、太史慈、吕蒙又想继早逝,东吴开拓型人才凋零,保守派占据政权,只想暂安保守江东,不思进取。俗话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东吴的这个保守国策,注定他只能逐渐走向衰败,而不可能兴起。孙权晚年的昏庸与之后一串的政变、暴君上台,令东吴最终走向了灭亡的深渊。三、曹魏的衰败与弊端曹魏,在曹操击败了河北之雄袁绍之后,曹魏政权就一直成为三国群雄割据的最强势力,文臣、武将、地盘,都是最强的,是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势力。曹魏的第一次衰败:赤壁之战。曹操赤壁大败令得曹魏第一次深受打击的,应该是曹操南下后的第一次军事大失败: 战后,曹魏政权深受影响,北方原袁绍地盘的地方势力蠢蠢欲动,关中地区也有不少人反叛,曹魏在赤壁之战后,从实力、士气、人心上都大受打击。曹魏的第二次衰败:曹魏丢失汉中在赤壁大败后,曹操又迎来了第二个军事大失败--给刘备夺取了汉中。曹魏政权不仅丢了汉中,士气、人心深受打击,还损失了曹魏统治集团人物之一—夏侯渊。南失利于赤壁,西失利于汉中,对曹魏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曹魏的第三次衰败:曹氏第一代统治集团人物的相继凋零曹魏第一代领导人物曹操、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相继逝世,老一辈的英雄才能,是小辈们远远不如的,令得曹魏实力大受打击。曹魏的第四次衰败:曹氏第二代统治集团人物的相继凋零曹操、夏侯惇、夏侯渊等曹氏统治集团人物的相继凋零,继承者曹丕、曹真、曹休等,大不如前人。曹丕南下伐吴,闹得一鼻子灰,曹真被诸葛亮的北伐,搞得焦头烂额,曹休也在中了东吴的诈降将后,抑郁羞愧而终。曹魏的第五次衰败:曹氏统治集团人才凋零,无能者当权曹氏第二代统治集团人物曹丕、曹真、曹休等凋零后,曹真之子曹爽掌握了政权。和蜀汉的阿斗掌权后衰败差不多,无能者当权是可怕的。曹爽上台就想通过西征蜀汉立威,但才能有限,无功而返。而作为同是辅政大臣的司马懿,在征辽东、平定东吴的入侵上,却屡立战功。渐渐地,曹爽和司马懿的矛盾已趋激化。这时曹爽遇事已不再征求司马懿的意见,而是想独揽大权。曹爽以远支宗室,功绩未立,而独揽军国大权,开始辅政时,还能谨慎从事,过了几年之后,就滋长了骄纵情绪,以为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再没有什么忧患了,这就为司马懿的夺权,提供了机会。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初六日,魏少帝往谒明帝高平陵。曹爽及其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散骑常侍彦也都跟随前去。司马懿趁机夺权,逮捕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李轨、李胜及桓范,皆夷三族。至此,魏国曹氏政权,开始落入司马氏之手。魏、蜀、吴政权,已经走向了衰亡,三国要应那句“分久必合”的古话,必然要在原来三国的基础上,产生一个新生势力来实现这个目标。蜀国的权臣,从诸葛亮到蒋琬、费祎、姜维、董允等,都是以忠诚为国、光复汉室为目标的清流派儒学思想人物,没有犯上作乱的思想。 蜀汉难有产生新势力的条件。东吴,从孙权开始起,就对手下的驾驭十分防范小心,不用张昭为相、逼死功高震主的陆逊。到后期十足暴君一个。虽在孙权死后,东吴出现了一段小政变时间,但产生不了强有力的当权者,最终为另一暴君孙皓夺取了政权,东吴难有能夺权的,权倾朝野的权臣出现,也是没有产生新势力的条件。曹魏,曹操以挟天子令诸侯起家,对献帝不是很尊重。而曹丕直接把献帝赶下台,自己作了皇帝。曹魏政权,拥有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环境,曹魏集团,是三国中唯一有条件培养奸雄逆臣的沃土。司马家族,从老爸司马懿,到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极端聪明能干的人,身处其中,目睹耳染,学会了曹家逼主篡政的手段,在心理上也不会为篡权感到不安。司马懿身为辅政大臣之一,二世祖的曹爽,怎么能和老奸巨滑的曹氏父子斗,因此,魏归司马,是必然的。而魏是三国中最大的一国,地盘、人才、物资,都足够从它之中,产生的新奸雄司马集团,也有实力来统一其它已经步向衰亡的两国。魏、蜀、吴三国政权走向灭亡是必然的。如果曹魏不是司马懿当权,是聪明能干的“某某某”当权,那也会发生魏归“某某某”,再三国归“某某某”。而司马政权能够应运而生,是必然中的偶然。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