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名将--薛岳传

抗战名将--薛岳[原创]抗战六十周年,老庞发了一系列的贴,可几个老友深为不满,问为什么只发“我军”却几乎从不触及“国军”将领与战事?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个禁区能随便进吗?发不发得出来是一回事,给不给发就由不得我了,弄得不好再给人当“阶给敌众”给灭了,又是何若?不过呢老庞一向喜欢偏向虎山行,找了一些资料再加一些印象中的事例准备给“国军”也立个“抗日名将谱”,依次为(排名不分先后)孙立人,薛岳,傅作义,张自忠,李宗仁,卫立煌,王耀武,李家钰,关麟征,杜聿明,白崇禧。算不上什么,只当为这些当年浴血抗日战场的先烈们烧一柱香。在我们的印象中,薛岳不是个好人,甚至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人,比如在南征北战和长征中所表现出的那个“阴险,狡诈,多疑,毒辣”的薛伯陵确实使一代代中国人对他产生了负面的印像。但是,他是名将,国民党军中屈指可数可排进前五位(整个中国近代战争史他也可以排进前十位)的名将,在那场令几代中国人铭记于心的战争中,他曾令中国,日本甚至世界知道(至少三巨头罗斯福,斯大林,邱吉尔知道中国长沙有这么一个中国将领):中国不可侮,中国军人不可侮。薛岳,字伯陵,广东人,保定一期毕业,与叶挺,张发奎是同期校友。当时军界有“南黄埔北保定”之说,而作为保定同学(1920年保定军校第一期)他与叶,张二人又同时出任孙中山大总统警卫团的营长(一二三营正营长),陈炯明叛乱,叶挺营突前,薛岳营(机枪营)殿后,保护孙中山夫妇平安突围,一仗之后身名大噪/后随军北伐转战数千里直取上海,战功赫赫,南北军界无人不晓薛伯陵之大名。谁能想,薛岳早期竟然要与共产党(与周恩来商议)合谋“抓捕蒋介石”?时间是1927年三月,离四一二不过十几天的工夫(薛时为第一军第二师师长,负责警卫上海,是上海最强的军事势力)。几年之后却又成为追着红军完成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央追剿军”司令??如果中共当年接受薛将军的建议,抓捕并枪毙蒋介石,中国的历史会不会就此改写?谁也不知道(有趣的是当年陈诚也是如此,后来反共他比谁都积极,从这一点上看,中共也许要反思一些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薛岳当时没有这种想法(这种想法后来被蒋得知并将第二师远调河南并撤了薛岳的职),以他的资历,威望及独特的军事才能,才就想必不会在小诸葛之下。薛岳后来在家呆了几年,这其中随二李(李济深李宗仁)讨伐蒋介石,兵败身退,难得的是老蒋并没有十分为难他,薛岳在北伐中所表现出的将才令他动容且不能忘怀,他在等机会,等薛伯陵重归他的门下。通过陈诚,薛岳成了第五次围剿时的“中央追剿军”总司令且出色完成了削弱红军及地方势力的任务,自此以后他以非嫡系的出身扶摇直上,直至上将战区司令长官。拥兵数十万,且有从多老蒋嫡系集团军的一方诸候。帐下(九战区)兵马最盛时达五十万人以上(杨森集团军,卢汉集团军,罗卓英集团军(蒋嫡系,下同),俞济时集团军(嫡系,后由该集团军51军军长王耀武出任总司令),关麟征集团军(嫡),杜聿明集团军(郑洞国军末参战))其出色战绩及兵力,装备,训练,补充令各战区动容,李宗仁(时为第五战区司从令长官)便不止一次在其回忆录中称九战区为“ 国军精华所在”。薛伯陵一生有过三个高峰期,北伐,围剿中央红军,四次长沙会战,这其中尤以长沙会战尤为经典,四次会战,一胜两平一负,胜的一次令他声名鹊起,连罗斯福都使驻华武官授勋章给他(41年,正是苏德,西太平洋,东南亚盟军兵败如山倒之时),败的一次(第四次长沙会战,1944年)则断送了他的军事生涯。薛岳没有愧对“名将”这一称谓,37年他以19集团军司令(后任为关麟征上将)参加淞沪会战,与日军血战与刘行,罗店,生生打出了个“血肉磨坊”,后任左翼军总司令,与日军血战与竹园村,几退几进,猛攻五次才占领阵地,给日军以重创,38年五月,率1兵团参加兰封会战,重创对手土肥原贤二师团。1938年9月,率部与万家岭围歼日军101师团一部(149联队),106师团大部(1,2,3,145四个联队各一部)达成战役目的,叶挺将军当时(时为新四军军长)对这位学友薛岳将军大加赞赏,称“万家岭”大捷是足以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的经典之战。从39年到四二年,薛岳任九战区司令长官,三次长沙会战都没让日本人讨得便宜,冈村宁次(大将,11军司令官),阿南唯矶(上将,后调回国),面对薛岳将军从最初的不屑一顾到后来的慎重研究,其间的态度变化也许能说明一些薛岳将军的军事才能。四次会战,计歼日军约十万人(小鬼子在帝国陆军战史中吹牛称共战死不足五千人),其中以第三次长沙会战为最高潮。薛岳将军以他独特的所谓“天炉战法”(说白了就跟老毛的诱敌深入,断其粮草,合围于坚城之下(长沙))歼日军四万人(小鬼子吹牛说只战死1267人),不但打出了一个王牌军(第10军,军长李品堂,负责长沙城防,后调任集团军司令,该军后在衡阳血战中坚守一个半月,歼日军一万以上,弹尽粮绝之下投降日军),更使日军的全面攻势被遏制在湘北一线,实现子毛主席所预料的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阶段的转变。。。赵子立(时为九战区作战处长,国民党中将,是薛岳将军的直接副手,而九战区的参谋长在HE阳。后为127军军长,随陈明仁起义,55年授解放军中将)将军成就了薛岳的威名,也是将薛岳从神坛上拉下来的策动者。在他的回忆录中对前三次长沙会战的回忆(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也许最为客观。他的记录是:第一,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都和日军打成平手(从战略上是如此,从损失上看冈村宁次是小败,阿南唯叽是小胜,但不影响战局),第三次则是中国军队完胜(陈诚还趁机会差一点打下宜昌城,全歼日军第六师团),歼敌在四万两千人左右(北线杨森集团军及李品堂第十军挖的“日军千人坑”就有近十个),被包围的日军自杀的大队也有几个(人数不全了,最大的一批自杀者约600人,而日军一个大队约有八百到一千人(视编制而定)有史为证。):具体请看老庞稍后发出的“长沙四次会战得失谈”。大战过后,长沙出现了一出戏剧“岳武穆”,奇怪的是主角不是岳王,而是薛岳,据说当年轰动全国,一时间“古有岳武穆,今有薛伯陵”的口号响彻全国。历史,总是向前走的,当第四次长沙会战开战时,薛岳大意了,时间是两年之后的1944年,他被日军中将横山勇的“以拙胜巧”的打法打得踉跄大败,从此淡出军界,虽在后来一度出山,但面对四野14兵团及琼崖支队的内外攻击之下去了台湾,结束了他的军事生涯,一代名将就此终老山林。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