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计策篇——火计系列——火烧上方谷

这次孔明的对手换成了智谋与之不相上下的司马仲达。仲达行事十分谨慎且生性多疑,更是深沟高垒不肯轻易出战。孔明此番若想有所斩获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我粗浅的分析认为此次火烧上方谷得以最终成型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一、从根本上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司马懿拒不出兵的资本是与蜀军比粮草。而诸葛亮正是抓住他这个心理,摆出一副粮草充足,并且可以源源不断从后方运来的样子。司马懿无奈出兵,险些丧命。但是这时的司马懿已经上当,在他的心里已经认为坚守不出已然不行。后来夏侯惠、夏侯和到上方谷劫粮也是必然之举。司马懿的战略部署被打乱了,后面才会一步一步地被诸葛亮牵着鼻子走。二、科技进步在这里起到了关键作用“蜀兵用木牛流马转运粮草。人不大劳,牛马不食。”懿大惊曰:“吾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今用此法,必为久远之计,不思退矣。如之奈何?”(摘自《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而这项先进技术使司马懿确信蜀军不愁粮草。这一点是很关键的。诸葛亮发明了先进的运输工具——木牛流马。用它搬运粮米,甚是便利。并且牛马不需要饲喂,也不会疲惫,可以昼夜转运。这令司马懿大吃一惊,他急忙派兵抢了一些样品。回来一试,发现甚为好用。颁令进行仿造。不想一只脚已经快迈进孔明所设的第一个圈套。“将木牛流马口内舌头扭转,牛马就不能行动。”(摘自《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这是这项技术另外的一个关键所在。这项先进技术险些在火烧上方谷之前就要了司马懿的命。三、同火烧藤甲一样,这次孔明依旧以频繁的胜利来麻痹敌人。却说孔明令高翔佯作运粮,驱驾木牛流马,往来于上方谷内;夏侯惠等,不时截杀,半月之间,连胜数阵。司马懿见蜀兵屡败,心中欢喜。(摘自《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四、假借兵卒之言迷惑敌人(兵卒本身可能也蒙在鼓里)却说夏侯惠、夏侯和二人分兵两路,正行之间,忽见蜀兵驱木牛流马而来。二人一齐杀将过去,蜀兵大败奔走,木牛流马尽被魏兵抢获,解送司马懿营中。次日又劫掳得人马百余。亦解赴大寨。懿将解到蜀兵,诘审虚实。蜀兵告曰:“孔明只料都督坚守不出,尽命我等四散屯田,以为久计。不想却被擒获。”(摘自《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一日,又擒到蜀兵数十人。懿唤至帐下问曰:“孔明今在何处?”众告曰:“诸葛丞相不在祁山,在上方谷西十里下营安住。今每日运粮屯于上方谷。”懿备细问了,即将众人放去;乃唤诸将分付曰:“孔明今不在祁山,在上方谷安营。汝等于明日,可一齐并力攻取祁山大寨。吾自引兵来接应。”(摘自《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司马懿钻向了孔明的第二个圈套。五、地形上方谷——形如葫芦之状,内中可容千余人;两山又合一谷,可容四五百人;背后两山环抱,只可通一人一骑。(摘自《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这简直就是为火攻量身定做的。六、整个计谋设计得滴水不漏,且环环相扣,使敌人不知不觉中就上当了。第五点所说上方谷地形简直就是为火攻量身定做的。这种地形怎么会骗了司马懿呢?原因就在于孔明前面已经在仲达心中烙下一个烙印——上方谷就是蜀军的囤粮之处。司马懿到了上方谷口令人入谷中哨探。回报谷内并无伏兵,山上都是草房。懿曰:“此必是积粮之所也。”遂大驱士马,尽入谷中。懿忽见草房上尽是干柴,前面魏延已不见了。懿心疑,谓二子曰:“倘有兵截断谷口,如之奈何?”言未已,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摘自《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后来天降大雨,导致计策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已非人力所能及。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