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侃荀彧

官场如战场,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官场上的“长青松”也不多。     后汉三国的荀彧是个典型的儒家文人,“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三国志》荀彧传     他的才能的威望是毋庸置疑的,从弃袁向曹起,他政治生涯的辉煌就开始了。作为“士家”出身,“颖川派”的代表人物,曹操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要重用他的,更何况他确实有才干?在迎立汉皇帝上,荀彧和程昱是两个“力主派”,程昱在“协调调度和才干”上比荀彧或许弱了一酬,但在对世事看待的通透上,他在荀彧之上,在这次“力主”上,他很可能已经揣摩到了曹操的心思。而荀彧则更倾向于自己的“主观”认识,即正统思想的影响。在他心目中,他是“汉”的“士家”,不是“曹”的走狗。     他深深的知道,汉朝天下要苟延残喘,不能没有曹操,所以在官渡之战他死心塌地助曹抗袁。一则是为颖川新兴士族的权益而战,一则是要让曹操这个唯一有能力稳定残汉的人,顶抗住“腐朽但势大”的袁绍,应该说,在官渡之战这个关键时刻,荀彧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使新兴的曹氏有机会进一步打破“腐朽旧士族”的政治垄断。     而在曹操平定河北之后,荀彧的任务变了,他要协调朝廷内部的“旧官僚”与曹操的矛盾,虽然他以前也这样做过,但这一时期是以这个艰巨任务为主题。他在复杂而充满旋涡的傀儡朝廷与曹操之间做者周旋和协调。     而其实这一段时间,尤其是在赤壁战后,我觉得荀彧是矛盾的,他是“拥汉辅曹”的人,这本身就是矛盾。汉不能没有曹操,所以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辅佐曹操,但是随着曹操权力的越来越大,不但没有收敛的迹象反而有取而代之的倾向。这是这个“王佐”无论如何平衡不了的问题。     当他的政治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时,荀彧选择了前者。建安十九年,他阻止曹操称公,结果他的政治生涯伴随着生命都结束了。     曹操是不是杀了荀彧,这是个悬案,但不管是不是,荀彧在汉朝廷与曹操之间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要么他放弃汉朝,但他做不到。荀彧的死是复杂的,正如他与曹操的关系。     早年因为两人有共同利益(甚至是共同抱负,曹操早年对汉还是有感情的),曾经同患难,但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曹操早年“唯才是举”,但在后期他杀崔琰,就是在有意识的铲除一部分“士家”,为后代“代汉”铺路,曹操对“汉”的感情已经很淡泊了。而荀彧偏偏不愿因现实放弃理想,偏偏又在这个时候提出反对意见,偏偏他是“士家”的代表,偏偏他的功劳又太高,所以荀彧不能活下去了。     这是“正统文人”的悲哀,是“理想主义者”的悲哀,是他本人的悲哀,不知道是不是曹操的悲哀。     与荀彧地位相似的诸葛亮也是“悲哀”的。     两个人其实都会权术,都不是纯粹没有私心,因为都是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的类型(专而不越),所以他们变成了“圣人”,其实这是千百年来“封建正统文人”的悲哀。     历史的真相已经模糊,兴之所至,胡侃两句,不是为“还历史真相”,仅仅是书生意气,仅此而已。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