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罚之二:袁绍与曹操的御人之术。

序:本贴的目的在于补足上一篇官渡未细说的胜负源,即曹胜袁败的关键。南飞本想结合双方的军令军规来说,但这方面的史料实在找不到,不好说,还望有知悉的网友告知,南飞谢了先。袁绍:袁绍闻贤则用,待士以礼以宽,始终能贯彻礼贤下士的优秀传统,手下的人才算起来也不比曹操少。虽然袁绍有三公四世的优势,无周公礼贤之心也不会让“河北豪杰尽附之”。要说名声身份刘表也不差,但后者无论良将谋臣都远不及绍。四世三公的身世对袁绍的负面影响亦很大。志里说绍“好谋少决,外宽内忌”,其实深层原因是绍对名望看的太重,举手投足之间都要考虑对他的名声有无损害。背着一个大包袱,就很容易被表面现象麻痹。就是神武如魏武,到了晚年地位高了也屡出昏招,想拥有的东西太多,权衡利弊的时候就越难取舍,变得容易犯错误。本初不是不能择贤,而是每每先考虑他的名望,凡于声名有亏的概不采纳(哪怕只是短期),威胁他声名的人物更是非杀不可。举两例说明:沮授说绍云:“将军累叶辅弼,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毁坏,观诸州郡外托义兵,内图相灭,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绍悦,将从之。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至义也,又于时宜大计也,若不早图,必有先人者也。夫权不失机,功在速捷,将军其图之!”绍弗能用。此例非常典型的说明了袁绍的性格。沮授前后两次说的都是那个意思,第一次说的冠冕堂皇,袁绍很高兴差点就采纳了;第二次直言利害,袁绍就听不进了。而郭图等人抓住“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这点袁绍最受不了的,一下子就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其实稍微想想就知道把一旦天子抓在手里,他还敢说个“不”字?曹操就是这么干的。但袁绍一想万一声名受损就脑袋发热了。在杀田丰这件事上,袁绍的“脸面”思想表现的更彻底。田丰知道必死,袁绍也知道田的想法,但他非杀田不可。名门之后怎么能摆不平一个谋臣,大胆犯尊就只有死。绍追杀吕布,杀鞠义搞得那么急也是这个原因:谁也别在我面前张扬。刘备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才会在官渡结束前大局未明的时候就打主意匆匆脱离绍。天下未定而妄自尊大,乃是绍用人的最大问题。曹操:曹操各方面的方针都颇从时局的反面出发。他觉得汉失之以宽,就济之以严;汉待士以礼,就以诚待之。同时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从心理上征服部下。曹操手下猛将如云谋臣似海,多能恪职尽守,正是充分信任曹操甘为驱使的缘故。但终曹一生,曹军阵营里几乎找不出一个能坐镇一方的大将。他手下将领独立征战的能力甚差,曹操死后一时间出现了一个统帅真空,各路军马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最典型的例子是曹丕首次伐吴的时候,张辽曹仁这些大将悉出伐吴,东吴却没费多大劲就守住了。不能说责任都是曹丕的,曹操留下的这副担子除了他自己谁也挑不起。其实大将不是没有,曹操的直率虽然展现了才华,同时也暴露了他法严不讲情面“弱点”,而属下的优缺点他又洞若观火,不是非常信任他的人难免终日如坐针毡。陈宫张邈的背叛,就有保身自卫的因素。至于刘备被他一句直言吓的连筷子都掉了,更是一个典型例子,既说明了曹操的对待属下的诚直,及敏锐洞察力,也反映出他对属下的警惕心。(尤其是能人的)这对刘备来说,无疑是逼他造反。试想:连这个都看出来了,其它的怕也只是早晚的事。凡能独当一面的人,多少会有一点私心,不会甘于人下,但摄于名主的威势,大多不会在其在世的时候谋反。善御将者当要容忍,量才而用。曹操在这点上就很不够“大器”,终其一生司马懿未得重用,只因他野心大。不愿冒点风险,亦无人能帮他分忧。以一人之力要统一诺大的中国不累死才怪。最后总结:曹袁两人惧有识人之才,用人之能,但两者最大的优点同时也是他们问题的根源所在。袁之败于曹,在于依靠的根基不够扎实在缺陷又更深。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