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浒众将结局看施耐庵对社会的深刻了解,并对比一下《三国演义》

施耐庵其人并没有历史传记之类的文献记载,但是一部惶惶巨著《水浒传》已经足以让人们缅怀和寻找他的足迹了。        世纪五十年代的研究证明施耐庵确有其人,公元1296年生于生于苏州城外施家巷,名彦端,字子安,后来号耐庵。公元1331年,和著名的明朝功勋刘伯温同榜中了进士,而且两家友谊非同一般。公元1330年,途经梁山,在当地做了考察。        后来他避乱隐居,以便完成《水浒传》,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常遇春攻破了平江。朱元璋派人寻找施耐庵。施耐庵不就。施耐庵唯恐朱元璋再来征召,便到白驹场西边18里自己的庄田上,按苏州阊门外故居的格局,建了房院,迁来此地。《水浒传》成书后,一度遭禁,这都是后话。        书归正传,说水浒英雄的结局,主要是说征方腊之后,仍然留京的官员结局:        书中明文记载:        现在朝觐正偏将佐二十七员:    正将一十二员:       宋江  卢俊义  吴用  关胜  呼廷灼       花荣  柴进   李应  朱仝  戴宗       李逵  阮小七    偏将一十五员:       朱武  黄信  孙立  樊瑞  凌振       裴宣  蒋敬  杜兴  宋清  邹润       蔡庆  杨林  穆春  孙新  顾大嫂        这些人中,真正“为国效力”到最后的有关胜,呼延灼,象乐和等有“一技之长”的当然不愁皇家不要。盛下的不是大多也是辞官不做。那么,宋江受招安的初衷也就成了笑话,成了悲剧。因为剩下那几个都是被害死的。        宋江,军师吴用,副头领卢俊义,最忠实的走狗李逵,最亲密的飞鹰花荣,没有一个不玩完的。        这就是说,曾经为大将的,如关胜,呼延灼等,朝廷照用不误,而作为“根红苗正”的,如阮小七等,则大多受不了那窝囊气,弃官不做。而对“罪魁祸首”,统治阶级是丝毫不会手软的。        这就象黄巢起义要求投降一样,根本不会有好结果。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施耐庵是彻底看透了统治阶级的嘴脸。而在对人际关系的把握,对人物性格对生命的影响上,他都堪承大师级的人物。        这里说明一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作者在当时都很难算文化界的佼佼者,最多是小有名气,当时真正称“巨匠”的,不是入朝为官,就是在王府相府中工作,根本不会写这些违禁小说。而罗贯中和施耐庵是不是有师徒关系,则更是争议颇多。        那么也就是说,是乱世丰富的阅历和对人情世故的熟谙,才能写出类似“武松”,“李逵”“林冲”等鲜活形象。而在对故事框架的把握上,《水浒传》对比《三国演义》是要高出一筹。不可否认,罗贯中在对“计谋权变和宏观把握”上堪称大师,但是在对深入人性这一方面,他不如施耐庵。当然,这和故事时间跨度以及选材是有很大关系的。但是我们仔细看四大名著,其实人物刻画最肤浅的就是《三国演义》,当然这是相对而言。        其实水浒传作为“贼”记述,已经比较成功了。施耐庵对于人与人关系的把握上,仅次于曹雪芹(大家表拍我,我其实没资格对大师们品头论足,只是我个人感受,我辜妄数之,您辜妄听之。),这决定他些这类作品肯定非同凡响。比如李逵与宋江,吴用与宋江的微妙关系。又比如卢俊义在梁山的地位等问题。燕青临走之前为什么单找卢俊义?这就透露出一个信息,在梁山中其实也是有“小山头”的。        我个人感觉施耐庵更向往和推崇隐居的生活。燕青的潇洒,李俊的自在,这才是“贼”的归宿。        而最后一回对宋徽宗的袒护,不知道是理想,是曲笔,或者是局限?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不过是南柯一梦,小说而已!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