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子龙了,再炒碗冷饭

关羽北攻曹仁的两个目的荆州在刘备入川以来,主力部队两次抽调,实力已虚。孙权趁机南略三郡,关羽防线收缩,固于南郡,而刘备虽得以回援,却因汉中不得不与孙权订盟分荆,如此,刘备在荆州的存在就只剩下了南郡及零陵武陵三地了,而事实上,三郡的主要力量就是南郡。关羽北攻曹仁之时距诸葛亮的“隆中对”已过十年,时事已非,“隆中对”的战略要求已经失之近半了。首先,“隆中对”的地图要求是全据荆州,而此时已然变形了。西部虽已得手,但所谓“出宛洛”却被襄阳挡住了去路,同时,被孙权夺取的三郡也对南郡形成了威胁,“隆中对”的物质基础也基本上不存在了。表面看去,关羽对东吴的威胁很大,但他所面对的是比他庞大得多的政权实体,从蜀至荆,易进而退难,一旦有警难支,信使还没到成都,关羽就不存在了,除非在峡口至夷陵一线常年供养一支相当数量的预备部队,但即使如此,南郡的综合力量仍难以打胜一场相当规模的局部战争。孙权对荆州的欲望决不会为一纸盟约所束缚,而在北方,曹仁的防务一旦进行更为有效的调整,关羽就得面临两个方面的巨大压力,这种危险的平衡使南郡席不安枕,南郡似乎颇有鸡肋之嫌了。仅从军事角度而言,关羽也不难认识到这个问题,他的选择只能是扩充军备,这一行为对各方都是刺激。正在此时,刘备使孟达北攻房陵,宛城诸地又发生了骚乱,关羽再也坐不住了。如果拿下襄阳,关羽就能控制江汉这个天然的战略小三角,同时也能使上庸成为他的后方基地,整个南郡也得以重新整合,江东及北方的压力也能有所缓解,他的回旋余地也大了许多,特别是“隆中对”的成功也重新有了希望。自刘备入主成都,他的官僚体系也空前复杂起来,法正、董和在初期就已在中枢获得了很大的权力与影响,特别是取汉中以后,法正的权力已然涵盖了军政各届,军政人事大权尽入囊中。关羽虽有金紫之位、节钺之重,但他已属外将,已然淡出决策中心,为了使自己的影响重新扩大,他必须得有所动作。诸葛亮的枢臣地位也在成都不尴不尬起来,他当初仅是以杂号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刘备称王设尚书令却没有明确给他“录尚书事”的说法,他的枢臣地位只是顺延下来,同时文武两途的人事发言权已明显不如法孝直那么“名正言顺”了。做为“外来者”,诸葛亮必须寻求同僚的支持,虽然他与董和私交甚笃,但他还是需要实力人物的支撑。而关羽也需要在决策圈中有个“自己人”,早在马超到来之时,他们就借此“会心”了,当然,这不仅是针对马超。关羽要这么做,估计很难被说服,但他在动手前不可能不向成都汇报,如果关羽成功,成都将会面对一个强大的藩镇,遍查史料,成都对此的反应没有任何记载。我的疑问首先是否法正做了什么?据说他第二年就死了,此时他的病情能否影响他对此事发表看法?或是他已不能视事,诸葛亮得已操全盘,他对关羽不那么需要了?但有一点,法正、诸葛虽有影响,真正的权力操于大王,刘备才是关键。若干年后,廖立对位在李严极度不满,诸葛亮将其废为平民,当时可以说是为安抚李严之徒,但李严废后,廖仍然没有起复,诸葛亮死后,他还是没有起复,而来敏却屡废屡起,颇堪玩味……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