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三国时代的大规模战争

乱弹三国时代的大规模战争其实我就想讲个数字问题。首先请让我声明几点:1.        我虽然很想做个考据派,但我实在不爱钻故纸堆,所以下面的许多数字将是我以前零星从其它地方看到的,有可能不准确。2.        我要做的都是推测,即许多观点是我凭空想出来的,自己并不想去求证,所以别太把它当回事。3.        只看过演义的朋友请不要用演义来砸我,因为演义的数字都是艺术的夸张,而我想回到历史,适当把演义和历史分开,是我学习的方法。4.        没4了,进入正题。一、乱弹三国时代的军民比例中国官方统计的人口数字,早年据说比较准确,清朝过后也比较准确,东汉时期人口最高值大约是5000多万,只可能多,不可能少。三国末期的人口,魏国为440万,吴国为230万,蜀国约100万。汉末三国初呢?我没见过准确的数字,也不好判断,有可能比三国末多些,也可能更少些。可能更少的理由是三国时代总的说来经济比汉末都有恢复,除开边境外一般都比较平静。可能更多的理由则以蜀国为例子,据说诸葛亮姜维等穷兵黩武,因此蜀国人口在急剧减少,如果蜀国不是个例外的话,令两个国家也存在这个问题。据说魏国常备军一直在20万多一点,蜀国灭亡时候军队接近十万,吴国灭国时军队数有十多万,如果把这个作为一个常态(也就是三国鼎立时的数据),当时全国(吴蜀魏三家)共有常备兵四十多万到五十万。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人口是十几分之一不到二十分之一。就军队数量与人口的比例来说,已经非常高了,充分说明当时战乱严重,各国都在穷兵黩武。补充一句,就此,秦风以为三国的人口数量都有隐瞒,否则无法保证大规模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保证生产相对于东汉后期的恢复。从历史来看,秦朝时人口大约两千万,军队数量接近百万,但秦朝的历史非常短,而且我一向怀疑那些数据的准确性,战役中大量临时征兵倒基本可信,七国时代感觉每家都有几十万常备兵,那就肯定有问题了。汉朝稳定期人口大约五到六千万,常备兵大约五十万(这个数据不太准确,请有准确数据的人帮个忙),唐朝开元盛世期间公布人口不高于汉朝(估计是不能完全统计),全国兵力约五十万(安史之乱前)。宋朝人口不高于汉朝(据说可能达到1亿),军队接近百万。明朝人口不高于汉朝(现在鬼还相信),军队数量百万。清朝后期人口超过3亿,军队数量100多万。当代中国人口13亿,军队数量300万(曾经一度达到600万)。把三国时期和各稳定时期比较,明显能够得出军民比例过大,当然历史上许多不稳定的时期,军民比例可能和三国时代差不多,甚至可能高于三国时代。不过只要有一个相对稳定期,军民比例都必要控制,以30、40年代的根据地为例,一般情况下都只维持在一个相当水平,因为如果军队数量过大,本根据地就会出现给养问题,同时导致军民关系紧张。军屯能解决部分问题,但主要的还要仰仗地方供给,至于什么比例最好,本人是军事的门外汉,说不好。二、乱弹战场上的军队规模由于汉朝原有社会秩序的崩溃,各新兴势力为了获得在新的利益分配中的有利地位,都在不遗余力的发展自己,其中最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军事实力,相信看过史书的人都记得刘备初到徐州的时候“有乌丸杂骑千人,饥民四千”,裹挟饥民来增强自己的军队规模,可见当时发展军队是多么的重要。当然军队也不是越多越好,曹操就因为兵多无粮而多次被迫缩减军队规模,那得看区域的承受能力。一般的,等到三国鼎立的时候,由于三家都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人力物力,数万的的纠集大约不是问题。1.        淮南之战三国时代规模最大的一战可能是淮南第三叛了,有记载司马昭组织了二十六万人,淮南的诸葛诞和东吴的援军加起来也有十几万。这个事件考验着我们现在对三国时代军队数量的判断,因为除开东吴的几万援军,原魏国的区域内就出现了30万以上的大军,对此我只能做如下解释,即此次战役不仅仅体现了常备军的规模,也体现了预备役的规模,事实上诸葛诞的军队中大量都是淮南的军屯,以此看,司马昭的军队许多也可能是洛阳许昌一带的军屯甚至民屯(洛阳许昌右屯田,这个在司马懿和曹爽的博奕中有提到)。既然是局势引发的短期扩军,以魏国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肯定是能够承受的,同样的道理至少曾出现刘备和曹操争汉中期间,由于曹操大兵压境,刘备不得不向诸葛亮要求支援,杨洪所说的“男子当战,女子当运”也许是夸张的说法,但益州超负荷扩军则是肯定的。所以这个例子不能改变我们对常备军的数量的判断。2.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国基础的一战,双方投入的军队也较多,由于史书的叙述不够翔实,因此现在出现了多种探讨,凭感觉我再作一次推测(以前的推测暂时都不算数了)。首先是曹操南下的数量,如果曹操要一举拿下荆州,或者至少拿下襄阳,他需要多少军队?假设刘表治下共有八万人,襄阳为治所,另外刘备有一万人在新野,能够在短期内集中到北线的军队估计能有五万。曹攻刘守,汉水为天然屏障,曹操水军力量不足,但陆军战斗力比刘备稍强,比刘表则更强一些,以此推测,曹操至少需要10万人攻击襄阳。如果不是刘表死去,甚至10万人都可能不够,因为如果刘表的前线军队受损过重,必然要发生抓壮丁充数的情况,到时候刘表也许在襄阳就可集结10万以上的军队,所以10万大约是曹军南下的底线。刘表病死,荆州不战而降,刘备遁逃,曹操顺利拿下襄阳江陵一线,接收了荆州大部分的部队,然后东向追击刘备,这时候的军队数量估计会略大于原来南下的数字,因为荆州的水军必须出动以弥补曹军水上功夫的不足,当然曹军部分军队会留下来守卫交通线。如果南下为10万,赤壁一带的军队应该在这个数字之上。当然和演义的83万会有不小差距。考虑到司马昭争淮南的用兵规模,我个人认为曹操既然决心南下,军队数量因该不是正常状态,可能有临时征兵的现象,所以我判断曹操南下的军队有15万,而赤壁之战更多一点。3.        汉中之战汉中一战是曹刘之间最大规模的一次争夺,刘备并没有使用过荆州的部队,假设益州在那段时间和几十年后的人口规模没有大幅度的变动,可以判断刘备此时在益州的常备军大约10万,这十万人不可能全部直接投入到汉中一战,首府、地方上重要的战略点永远需要警戒,好像李严就在这个阶段打过一次漂亮的保卫战,也说明数字的使用是很复杂的,也许这个十万被分成了3万+2万+1万+5千+……50份80份,反正不是一个整体。马超和张飞地位相若,张飞所部大约万人,战时如果加强,可能更多点,他们两个加吴兰攻击凉州汉中结合部的军队数量大约就两三万人,相对淮南之战或者赤壁之战当然是小菜一碟,不过对于甘肃南部的穷乡僻壤,也算得上大军了。后来刘备自己投入了战斗,规模就更大一些,这时他面对的是夏侯渊和张合。推测此时的汉中大约有三到五万人,三是底线,因为张合进三巴就有两万,不可能是他把汉中的军队带空了去,汉中至少还得有两万。此时的汉中是魏国最重要的边境,孤悬于秦岭之南,支援不方便,不像淮南或者荆北,从许昌等地都可以快速支援,因此汉中本身必须有较强大的兵力,但这个兵力又不可能无限强大,所以我个人推测大约在四万左右。正因为汉中有足够的兵力,所以刘备在很长时间内拿夏侯渊没办法。虽然办法不多,但益州一心要拿下汉中,后方有诸葛亮不断的送粮送兵,汉中本身的恢复能力不够,消耗不过,所以夏侯渊向曹操请求援助,等曹操到来,战争的规模被再一次放大。既然叫大兵压境,曹操新到的军队10万没有7、8万总有,加上夏侯渊虽死,汉中守军多在,因此曹操在汉中的军队达到了十多万。补充个问题,如果以刘备军队一直保持5万的水平,汉中曹军在夏侯渊死时至少该有2万左右,否则元勋被杀,军心不稳,更莫法抵抗刘备的压力。这里我推测曹操援军有10万以上,因为接下来出现了中枢空虚的情况,被关羽偷袭,徐晃是汉中撤退后被调过去的。原本是刘备在进攻,等到杀了夏侯渊以后,曹操援军再到,汉中的形势已近有些改变了,变成了曹攻刘守,反正现在刘备已经锲入汉中了,背靠益州,比曹操的补给线断而更加容易。但刘备依然需要征兵,所以这次战争的规模之大,算得上整个三国时代屈指可数的一次。4.其他一些判断灭蜀一战钟会有10万人,邓艾有3万人,其他人还有点,大约15万。对总兵力9万而且内政混乱的蜀国来说,有一定优势。但这个优势并不明显,姜维3、4万人守住剑阁,钟会就无计可施,如果不是邓艾冒险成功,蜀国还可能挣扎个几年。灭吴一战西晋动用的人马从四川到扬州都有,总规模大约十七八万,东吴之险不如西蜀,加上政治混乱,没有值得一写的军事人物,败的当然。官渡一战以前历史书上写10万对2万,10万我相信,2万我不信,以前说过,以曹操可以控制的地域来看,不可能只动用2万人马的,除非他想体会以弱胜强的快感。夷陵之战这一战东吴动用了5万人,刘备方如果以全国10万看,汉中至少要留3万(参考王平守汉中的水平,或者可以用来反证前面夏侯渊的军力),成都和其他战略要点需要安排兵力,比如赵云被安排在江洲,至少也有几千人马,所以如果没出现刘备特殊征兵的情况,4到5万人是比较准确的判断,当然这个判断可以由其他材料佐证。一出祁山东吴威胁的暂时解除,夔门的天险,使得诸葛亮防东吴不用像刘备防曹操那样驻扎大军,加上处心积虑,猜测诸葛亮可能动用了5到6万人北伐,甚至可能更多点,不过力量依然不够,张颌进军街亭时有5万人,相信马谡的兵力远不到这个数,输也应该。其余种种,不说也吧。发现越写越乱,真的是乱弹一气,收工。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