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读演义和读正史的不同

有朋友质问煮酒:搞演义武评时,你自己一直要求大家要重演义原文而轻个人推测,怎么现在在赵云问题上却大量使用推测呢?然后再罗列煮酒所使用的许多推测意味的词语。这其实就牵涉到了演义和正史阅读分析方法的差异性。演义,是作者结合史料和民间传说进行艺术加工所得到的文学作品,它的主要目的是讲故事,它是文学。对于一部演义而言,演义的作者就是上帝,因为是他从无到有地“创造”了演义,如同“上帝”“创造”了世界(盘古开天地)一样。因此他的文字是不容质疑和否认的。也因此,作为读者,我们读演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听”那个“故事”,我们只能完全相信演义作者的叙述和描写 而不能去质疑这些,哪怕我们知道演义作者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好恶色彩。正史呢?与演义非常非常的不同。正史是前人对某段历史的记录,它不是文学作品;它的主要目的不是讲故事,而是记录一段历史。对于这段历史记录文字而言,那位作者当然是上帝(因为他从无到有创造了这段文字嘛),但是对于那段历史,作者就不是上帝,而仅仅是一个记录者。既然他不是上帝而仅仅是位记录者,那么他的记录文字就会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材料的缺失、统治者和环境的压力,以及作者本人的主观因素等等),不一定完全忠实于他所记录的那段历史。我们作为读者,读史的目的主要地不是去听一段故事(当然刚读史的朋友可以将读史当作读故事),而是要通过读史去了解那段历史的“真相”。既然正史文字的作者只是那段历史的记录者,会受各种因素的干扰而无法绝对忠实于历史,我们又希望尽可能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那么我们就可以而且完全应该使用逻辑推测,如果我们基于常情常理和逻辑所进行的推测与正史作者记录的情节相悖,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我们自己的推测结果。但在读演义时就不能这么做。既然读史免不了要使用推测,那么使用许多推测意味的词语,诸如“根据常理应该如何如何”、“多半”、“很可能”,等等,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我从前坚持武评应“重原文而轻推测”,其实本意是:当我们的推测与原文叙述描写相悖时,我们不应质疑或否定原文(因为演义作者是上帝呀,上帝是可以质疑和否定的么?)打个比方,吕布的辕门射戟一节中,其主要情节和许多细节(150步等),按照科学常识去推测,就是根本不合理的,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说,演义里从来就没发生过150步辕门射戟的故事,因为那根本不可能发生。但对待正史文字,如果我们的推测与原文叙述相悖,我们就可以用推测去否定(或至少是质疑)原文。这方面例子比较多,此不赘叙。事实上,此次关于赵云能力之争,“马方”的MQ兄就多次使用逻辑推测,得出有说服力的推测结论来,比如他推测赵云在长坂是杀出来的而非逃出来的,再比如他根据程畿的一贯为人推测他面对赵云所部不战而降的可能性很小,这些都是具有相当合理性的推测。(我个人对于前者完全认同,对于后者略有疑问。不赘。)所以,我们不应用读演义的方法去指责读史时所进行的推测。还有一个小提议:大家能否抛却“贬赵派”、“倒赵派”的措辞呢?实际上应该抛却的是“贬赵挺赵”这种思维,因为我和靖岩等从主观上根本就没想贬赵云。既然此次关于赵云的辩论起于马队与老君,我们完全可以将双方分别称作“马派”和“牛派”嘛。MQ和马队诸兄的文字吾已拜读。最近较忙,不好说什么时候能予回复,但两周后应该比较空闲。最后,也希望MQ兄能明确阐述一下中心论点,以免我们在一些本不存在分歧的方面耗费时间。我先澄清一下我的中心论点及附属观点:中心论点:赵云的军功不如黄忠那样辉煌耀眼,赵云所表现出的军事才能,有可能逊于黄忠所表现出的才能。附属观点:不太认同赵云因直谏分田而被疏远而失去晋升和发挥才干舞台这个假说。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