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论史再谈大耳和赵云——回老子骑牛兄

既然牛兄准许在论史之时掺入合理的推测,在下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可以假如一定程度合理的推测的话,在下许多想法便可成立。    先提出在下本篇驳文的中心论点:“所谓“论资排辈”一词乃是指牛兄而非大耳。牛兄以关张马黄位居前后左右四大将军魏延官居镇北将军领汉中太守的事实来推导赵云不如以上诸将的结论。而在下正想辩的是,抛开这些官职不看,单看功绩和战争能力,赵云莫非真不如他人?还是大耳分配人事时别有居心?或是其与赵云自成都分田事件后的矛盾使然?”***********************************************************************************    进驻成都后,大耳的分配还算分明,已论功行赏者:张飞仍然是征虏将军,只是领了巴西太守;黄忠从扬武将军、裨将军升为讨虏将军;赵云从偏将军升为翊军将军。此三人的升迁在下并无意见,三人皆是杂号,品级相等,对官职牛兄是行家,这里不用在下赘述。关羽坐镇荆州,干系重大,荡寇将军名号未变,只是成了都督,实权在握。OK,这一切还算合理。    只不过马超迁平西将军?对于此次决定,仍说是大耳论功行赏的话,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牛兄言马超一方之雄,那是往日。马超依附刘备之前也不过区区一偏将军耳,自称的征西将军谁也不会承认。就地位而言,马超和同时起兵的杨秋、李堪、成宜之辈想若。要论“雄”这个词,除非马超战绩显耀还差不多,然而我们来看看马超的战绩:在许猛男的怪眼前动弹不得,许以割地求和仍然被曹操狠K一顿,随后,在蓝田又败于夏侯渊,冀城再次败于杨阜等人,被逼得走投无路时投靠张鲁,又在张合手下吃了一次苦头。实在没办法,无立足之地了,只好来投靠刘备。不得不佩服刘备收买人心确实有一套,一来就给了个平西将军让马超尝尝甜头。汉中战役,马超、张飞、吴兰三人团守在下辩,马超无寸土之功,反倒在曹洪面前折了个吴兰,然后再次败走。事后居然捞了个左将军,最后升至骠骑将军。呵,以论功行赏逻辑的话,实在于理不合啊。    其实在下也理解刘备的良苦用心,以忠诚度而言,关张赵三人无可置疑,黄老头虽然资历不深,从平时英勇作战的表现来看,还不至于有二心。惟独马超,人心难测,假设在下是刘备,也很相信马超太多。所以必定得收住他的心,唯一办法是让他官越做越大,有功也赏,没功也要赏,升得比谁都快。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杨阜说的“深得羌、胡之心”吧,看来马超加入刘氏集团就好象之前贝克汉姆加入皇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其身为球员的价值。    要抬高某些人,就必须降低某些人,必须损害一些人的利益,只能找身边的亲随下手,关羽张飞两个牛脾气,是不能得罪的,想来想去,只有赵云老实人,一定不会有怨言,在加上自那次分田事件产生的隐藏矛盾促使,于是,在汉中王成立大典仪式上,赵云便成了典型的政治牺牲品。而结局是赵云果然也没有任何怨言,不升就不升。倒是老关不满意了,只可惜他远在他乡,看不惯的是黄老头。老关素来眼睛长在头顶,傲上而不忍下嘛,从名望来看,黄忠确实不够那个资本。然而功蜀时冲锋陷阵,汉中斩渊这些都是明摆的事实,再加上老黄年纪实在已经不小了,也许今天睡着明天就看不到太阳,得让老干部享受一下,于是这个后将军还是落在黄忠的身上。果然第二年,这个后将军急不可待的归西,过了很幸福的一年。在这里要提一下诸葛亮:其实在下当时认为诸葛的话提的很委婉,“马、张在近,亲见其功”,有功的还有谁?舍赵云其谁?诸葛亮暗示刘备不要忘记赵云,然而大耳硬是装傻充楞。        为什么在下这么极力提出汉中一战?就因为在下的这一论点:“若单纯论功行赏的话,赵云位居四大将军是必然的”,必须在汉中战里找到证据。    关于汉中一战,在麻雀的帖子里我已有回复,这里再次说明。自曹操引兵攻击刘备以来,在下只找到过两军有明显交战过一次,便是汉水一战。刘备拒险固守(这里要回复一下麻雀兄,兄所言的《法正传》法正在矢石交攻之时劝说刘备的情节恕在下没有找到),终不交战。可见,曹操是攻方,刘备是守方。两军的目的都很明确,曹操:速攻刘备,夺取汉中。刘备:敛众固守,打长久战。    汉水要塞,是整个汉中战役最前线,由黄忠赵云统领。守住了就是功劳,守不住整个战役就会发生形式逆转。因斩渊之功,黄忠已升为征西将军。故而当时的领导人物是黄忠。然而不是因为赵云战术的应用得体,汉水阵营就会在黄忠的手上失去,整个汉中战役形式可能失败。魏兵渡江之后,就急难退之。可见此战的重要性非属一般。牛兄曾言:此战既为斩将,也未夺地,故而只褒奖而并未升迁。在下觉得是说不过去的,因为攻击的一方本就是曹操,何地可夺?守住才是大大之功。    要论功行赏的话,在下以为此功至少应可将赵云升为四征之一,然而大耳并没有这么做。在下不得不怀疑成都谏田一事,是否让大耳心存间隙?        东征一事,在下并未言明带上赵云便可颠覆整个战局,在下意思仅仅是,赵云与大耳的微妙矛盾关系,在这里更加明显的得到体现。看看大耳带的都是些什么人:吴班、陈式、张南、冯习、傅彤、程畿,莫非赵云统统不如这些人?非也,全因东征之谏。赵云这个直爽性格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自平定成都后再无升迁,似乎受到这种待遇的人不多。有此下场,莫非全因毫无战功之故?恐怕另有隐情吧。  ****************************************************************************        细观其他蜀汉五大将军关张马黄魏,关张二人俱为猛将,但缺点却明摆在眼前,为将者,有这种缺点可说是致命的。而事实也正应验了那句话:以短取败,理之应当。大耳又不是不知道他两个兄弟那脾气,在封官之时为何没有考虑到?至于黄忠,作战勇毅值得称颂,但牛兄所言的:“善于指挥较大规模的战役或兵团战斗”在下实在找不出证据来,夺川战争和汉中战役,黄忠都是跟在大耳身边才立了一些偏将之功(斩渊同样如此),魏延的功劳则更加稀少,史书根本没具体记载他任何功劳。惟独只有赵云,入川夺二郡,汉水破曹操都是独立领兵指挥作战,莫非比起黄魏,这些反倒不属于“指挥较大规模的战役?”。剩下的马超,前文已提过,再次不想赘述。    刘备亡后,并未立任何功绩的赵云才获得了他应有的荣誉,托阿斗之福,居然凭空捞了个什么中护军征南将军,迁镇东将军,还封了侯。一下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但赵云依旧是以前那个赵云,功绩依旧是以前那些功绩,能力也依旧是以前那种能力,为何到了阿斗主政时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在下以为只是阿斗给了赵云应该有的东西.难道牛兄从这点不能体会出些什么吗?赵云和大耳之间的隐藏矛盾,大耳在分配人事时的居心,牛兄难道不能察觉吗?莫非牛兄还以为大耳做到了人尽其用,绝对公平?

友情链接:演义细读网